兒童文學作品范文

時間:2023-03-23 23:29: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兒童文學作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兒童文學作品

篇1

關鍵詞:當代兒童文學;文化內涵;特征探究

一、中國當代兒童文學作品的類型及創作

我國兒童文學能夠充分地體現出我國的文化特色,并且有大量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不斷涌現,促進了兒童文學作品的豐富性。對于兒童來說,他們的心智還不健全,對世界、對人生還不了解,兒童文學作品首先要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考慮到兒童的心理特點和接受水平,促進兒童健康成長。長期以來,我國兒童文學的作家一直秉持著貼近兒童的創作理念以及教育理念,因此兒童文學不但要充實兒童的生活,還要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引發兒童對生活的思考。

(一)高雅的兒童文學作品

高雅的兒童文學作品能夠展現更為深層次的內容,文風比較詩意,作品當中描寫的是非常唯美的事物,能夠對兒童的本性進行深層次的研究。高雅的文學作品更加重視藝術的張力,作品的審美性和藝術性更加強烈,作品當中通常會給讀者塑造一個充滿歡樂的世界,用優雅的文風、真善美的情感培養兒童,鍛煉兒童的思維,培養兒童對人性的認識,塑造更好的人格。這類的兒童文學作品在市面上的銷售情況非常好,很多家長都會支持孩子讀這些作品,比如說《草房子》《青銅葵花》等。這類作品更多地去描寫大自然的美好風景,通過風景去感染兒童,通過美的事物去提高兒童的審美觀。作品中還會涉及到人性美,通過質樸的人物去感化兒童。

(二)大眾化的兒童文學作品

大眾化的兒童文學作品體現的是一種草根文化,語言風格通俗易懂,作品中描寫的故事通常都是幽默有趣的,這樣的故事通過一種趣味性吸引兒童,通過故事來實現教育,實現對兒童的感化。這種類型的兒童文學作品有《小公主和矮爸爸》《陽光姐姐小書房》《花花木蘭》《臭小子一大幫》等,這些兒童文學作品能夠通過豐富有趣的故事塑造兒童喜歡的人物形象,接觸孩子的內心世界。相比較于高雅的兒童文學作品,通俗化的作品可讀性更強,和兒童的真實生活也更加貼近,因此在市場上非常受歡迎。

(三)兩類兒童文學作品的共同點

兒童文學作品都具有較強的趣味性,這樣才能吸引兒童,他們才能有興趣讀下去。另外,兒童文學作品也應該具備一定的文學性,這樣才能培養兒童的文學思維,提高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分析能力等,家長也更愿意接受這樣的作品。也就是說,兒童文學作品不但要考慮兒童的年齡特點,加入趣味性的內容,還要考慮文學作品本身,使其兼顧藝術性、文學性以及教育性,并且要符合現代社會的主流審美,傳達正確的價值觀。兒童讀者比較特殊,正處在一個成長變化的階段,心理上會面臨很多的問題,會萌發很多對生活、對未知領域的疑問。兒童文學作家應該從兒童真實的生活情況入手,關照到兒童的內心世界,關懷兒童的心靈。無論是哪種類型的兒童文學作品,都包含了對生活的感悟,對人生意義的思考等內容,這些內容都會對兒童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

二、中國當代兒童文學作品的文化內涵特征

(一)用勵志故事感化兒童

很多大眾化的兒童文學作品都擅長去構造一個充滿趣味性和勵志性的故事,這樣的作品語言風格非常幽默歡快,并且具有很強的故事性,通過巧妙的構思以及貼近兒童生活的背景去吸引讀者。這類作家比較典型的有伍美珍、周志勇等,他們的作品中大多是和兒童的校園生活以及家庭生活接軌的,這樣小讀者能夠將自身置入于作品之中,然后潛移默化地接受作品的熏陶。通過研究這類兒童文學作品,發現其中經常運用夸張的手法去塑造形象,并且在情節的設置上非常巧妙,讓年齡小的兒童能夠從中找到樂趣,促進他們完成閱讀。雖然這類作品的整體風格比較輕松,但是大都能夠從生活小事入手,折射出一些生活內涵,尤其是正確思想以及正確觀念的傳達,比如平等、獨立等意識。比如有代表性的兒童文學作品《臭小子一大幫》,這部作品寫的就是一所小學中的一幫男孩子的故事,這個取材就是來源于生活,作品中的人物就和平常孩子一樣,平凡中又兼顧個性,作品中有的男孩子調皮搗蛋,有的男孩子崇尚時尚,有的比較可愛,總之就是一幫活脫脫的、充滿朝氣的小學生。兒童在閱讀這個作品時,會感覺自己就生活在其中,而且作品中的故事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事情,比如他們在學校的學習生活,或者在成長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這些都非常有特點,能夠代表這一階段的孩子。這樣的兒童文學作品可讀性強,故事豐富有趣,并且和傳統的說教性作品有很大不同。孩子在閱讀這樣的作品時,不會有厭煩情緒,相反地,他們會覺得這些故事很真實,就好像生活在身邊,會從自身尋找和作品中人物的共性,然后對自身進行考量,得到精神上的教育以及人格上的完美。

(二)用優美的文字熏陶兒童

高雅的兒童文學作品描寫的境界也是非常干凈、純潔的,會有大量美的事物、美的情感。高雅的文學作品同時兼顧藝術性和審美性,作者依靠美的情感和美的文字去打動讀者,從而起到一個熏陶的作用,鍛煉兒童的思維美。這類的兒童文學作品主要目的就是把兒童的審美意識培養起來,審美意識對一個人的學習以及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對兒童更是有著審美啟蒙的意義。兒童需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尋找美,然后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從而使其樂觀、自信,達到一定的教育意義。很多兒童文學作品中都脫離了現代繁雜的都市生活,回歸傳統,回歸純潔和靜謐,利用一些田園風光以及質樸的風俗去打造一個純凈的、美的童話世界。在兒童文學作品中,“美”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來自自然的美,一方面是人性的美。自然的美自古以來就是非常受推崇的,仿佛大自然有一種神奇的力量,人們置身其中就能使自己的心靈得到凈化。生活在現代的兒童接觸的更多的是電子產品,很少能夠和大自然接觸,所以在兒童文學作品中去刻畫這些內容就顯得非常有必要。比如說《紅瓦黑瓦》這部做品,作者曹文軒在這部作品中細致地刻畫了很多美好的風景畫,文字風格非常干凈、雅致,描繪的意境細膩優美。

(三)用充滿個性的故事激勵兒童

兒童時期并不是像我們以為的那樣無憂無慮,很多小事對他們來說就是大事,同樣會影響到他們的心情,有些事情還可能會給他們帶來傷害。就目前的情況來說,我國離婚率不斷上漲,單親家庭、重組家庭越來越多,有這些家庭問題的孩子也越來越多,他們的內心更加脆弱,由于缺少關愛而更加敏感。這樣的兒童需要更多的精神需求,因此,兒童文學作家不但要在作品中教育,還要在作品中關懷。孩子的內心非常的單純,同時也是脆弱的,他們這種情況更加需要有人理解他們,安慰他們,分享他們的快樂,同時也要感受到他們的煩惱。這樣的文學作品通常都具有非常細膩的情感和文字,具有很強的安撫作用。作家應該深入地去了解兒童的心理,在作品中更加貼近兒童,塑造一些典型的形象和故事,去激勵兒童。這樣的作品有一些比較典型的系列,比如伍美珍的《陽光姐姐美美熊》系列叢書以及《陽光姐姐小書房》系列叢書。其中,《孤單熊風吹不散的白日夢》是比較典型的,它所刻畫的主題就是孤單。書中講述了一些非常溫暖人心的小故事,書中的孩子有很多煩惱,壓抑、自閉,不愿意和其他人交流,生活也只局限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然后身邊的小伙伴幫助他慢慢地走出煩惱,鼓勵他,他也最終擺脫了孤單。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孩子,他們有些是由于家庭原因,有些是環境原因,導致了一些性格上的缺陷。這本書能夠很好地映襯現實生活,教育兒童要互相關愛,懂得付出和陪伴,故事不但典型而且非常能夠感化人,可以幫助兒童塑造美好心靈。這樣的兒童文學主要針對的是特殊的孩子,在兒童文學領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兒童在閱讀的時候可以找到精神寄托,獲得勇敢、自信、堅強等美好品質,另外家長、老師在了解這些兒童文學作品的時候也能引起重視,更加尊重這些孩子。與其他的文學作品相比,這樣的作品具有療傷的功能。

篇2

關鍵詞:華裔離散文學 東西方文化拼合 余兆昌兒童文學作品

“離散文學”是指作者用旅居國語言創作的,描寫在該國居住、生活的經歷與體驗的文學作品,具有跨國家、民族、文化、身份、語言的特征。在離散文學中,文化拼合現象是多元文化語境下非母語文學作品創作的一種文化現實,是母語文化與主流文化相互交融過程中產生的一種特殊的社會形態。

華裔離散文學當今已成為國內外文學研究的熱門課題,為研究者提供了從后殖民主義角度考察身份認同、混雜、跨界、流亡離散等研究方向。在眾多華裔離散文學作家中,曾獲加拿大最高文學獎——“總督文學獎”等多種獎項的第三代華裔作家余兆昌,深受母語文化與主流文化雙重民族屬性的影響。本文以此為切入點,探討和解析余兆昌兒童文學作品中中西方文化拼合現象。

一、中、西方家庭倫理觀的拼合

移居到國外的中國人,在當地所構建的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以男性為中心、具有嚴格等級界限傳統氏族——家族社會結構,崇尚的是德性文化,而西方社會追求的是以個人或黨派利益為基礎的國家體制結構所導致的征服性文化,這是中、西文化基因的最大差別所在。

“男權至上”是余兆昌筆下加拿大華裔男人們處理家庭事務的“天條”。因此,作為“家長”的他們的所作所為在西方人看來顯得十分的“不可理喻”,如《三叔的詛咒》中“三叔”對女性的歧視愚昧至極,居然打算把家里的所有的女性趕回中國,而“父親”則把女兒當傭人使喚;《來自金山的傳說·禁果》里農場主馮先生無情地扼殺了女兒和農場白人工人約翰遜的真摯愛情;《兒子與女兒》中暴發商人梅先生偷偷地回到中國,目的居然是狠心地用親生的雙胞胎女兒換來別人的雙胞胎兒子,以“子承父業”;《草原的夜晚,1939》里的戈頓屈從母親壓力,寧可犧牲事業也要回國生兒子等等。

“百善孝為先”是中華民族奉行了幾千年的倫理信條。在《金山的傳說:華人在新世界的故事·火車的精神》中,朱為了讓父親的“亡靈”得以安息,一絲不茍地按照“鬼魂”父親的要求,把父親和他的同伴“以筷子為骨,稻草席為肉,裹起來捆緊后放在山頂鷹巢之上,覆之以土,澆之以茶”。余兆昌借這個故事生動地向西方世界宣示了“子從父命”的中國孝道傳統。《幽靈火車》里的單臂女孩兒春怡,不遠萬里來到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尋找已經身亡的父親,在夢中受父親“鬼魂”之托,克服重重困難畫出了無數華人苦力用生命修建的鐵路和他們來不及享用的火車,以中國式傳統禮節祭拜先父和其他喪生華工的在天之靈,并成功地把這些魂靈送回了中國老家,讓他們魂歸故里。《玉項圈》中的燕頤則為了拯救父親,把其生命中有著極其重要地位的玉項圈拋向了海里。在這兩個故事里,余兆昌刻畫了兩位極孝順的中國女性形象,可謂感人至深,催人淚下。而在西方,上帝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人們為了上帝可以犧牲一切,《圣經》中就記載有,亞伯拉罕打算把他唯一的兒子以撒作為燔祭獻給上帝。中西文化的不同和拼合在這里得到了很好的體現:西方文化強調而中國文化則強調世俗的倫理道德。

生活在重男輕女、男權至上家庭倫理中的中國女性更是余兆昌筆下的一大亮點。他們中有在白人主流文化的幫助和影響下走出了中國式家庭、甚至中國式社區,成功融入加拿大主流社會,逐漸成長起來的華人女性,如《教我飛翔,空中戰士》中的第三代華人移民女孩莎倫、《三叔的詛咒》中的女英雄莉莉安、《草原寡婦》中意志堅定的金美·余等;也有用自己的能力證明自己和男人一樣能干的女性:《玫瑰,在新雪上歌唱》中的美琳、《兒子與女兒》中險些被父親拋棄的雙胞胎女兒等;還有以孩子丈夫為中心、望子成龍的女性,如《誰放的火?》中參孫的母親、《竹子》里的明等;以及為親朋好友兩肋插刀的俠義女子,如《舒麗和塔瑪拉》的舒麗、《今夏之事》的孿生姐姐等等。余兆昌筆下的這些女性似乎都有一個共同點:一方面,由于受家庭熏陶,她們身上有著諸如勤儉、誠實、尊敬長輩、富有責任心、勤奮、無私奉賢等中國式傳統“良家婦女”的典型特征;另一方面,又由于周圍環境的影響,或多或少接受了加拿大文化的洗禮,逐漸擺脫了“男尊女卑”思想束縛,自信、獨立、勇于探索、個人英雄主義等西方觀念也逐漸滲入他們的意識中。

可見,中國封閉的家庭模式及由此產生的傳統觀念和加拿大自由、平等的家庭倫理及多元化的社會環境的相互交融,促成了加拿大華人艱難卻又頑強地成長,他們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摒棄著其中的不合理、荒謬成分,并逐漸融入到較為開明的加拿大主流社會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中。

二、加拿大文化背景下的中國民間傳說、地方習俗、文化符號

中國民間傳說中的“鬼”是人死后留下的魂魄,“Ghost”的英文意思是“幽靈”,兩者之間有相似的文化內涵,也有本質的區別。在中國文化中,“鬼”大多是負面的、不好的,而西方人心目中的“幽靈、精怪”則不完全是惡意的。余兆昌的作品中,“鬼”是至關重要的角色。在《金山的傳說:華人在新世界的故事·火車的精神》和《幽靈火車》中,“鬼”是父親的亡魂;《亡者的金子及其他故事·深掘》中,“鬼”是借人身體以存放自己靈魂和記憶的逝者。“鬼”在《城邦里的男孩》中則化身為友善的精靈,在《金山的傳說:華人在新世界的故事·信使陳和夜河》中又化身為水中懺悔的精怪。這些“鬼”或“幽靈、精怪”都不是嚇人害人的妖魔鬼怪,而暗喻在白人社會中被剝奪了話語權的華人魂魄,他們因為“冤魂無處安身”,只能借助這種方式,“穿越時空”,從“前世”游蕩到“今生”,向自己的親人或同胞訴說自己的悲慘遭遇和冤屈,希望在親人或同胞的幫助下獲得“靈魂”的安寧。所以,余兆昌作品中的 “鬼”或“幽靈、精怪”均是東西方文化拼合的產物。

在余兆昌兒童文學作品中,運用了大量具有中國文化寓意的特殊符號。如:(1)蛇。在中國民間,蛇是智慧、靈性、報恩、幸運、長壽、吉祥、超能力的象征。《金山的傳說:華人在新世界的故事·火車的精神》中,當朱發現他用以下山的繩子變成了一條巨蛇爬上了埋葬父親及其同伴的山崖時,頓覺有了蛇的保護,從此可以不再擔心。這里的蛇具有濃厚的中國文化色彩。(2)玉。在中國人的心中,玉乃吉祥之物,代表著吉祥、如意、財富、華貴,是辟邪、保平安的圣物,具有靈性。《玉項圈》中的燕頤把玉項圈拋向海里,拯救了父親,這里的玉項圈顯然就是保父親平安的圣物;而在《玉墜》中燕伊的玉墜失而復得,實際上喻意著幸福的失而復得。(3)生姜。生姜本俱“令人溫暖”的功能,中國文化中有許多關于姜的俗語,如“冬吃蘿卜夏吃姜”、“家備生姜,小病不慌”、“飯不香,吃生姜”,由此可見“生姜”在中國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金山的傳說:華人在新世界的故事·為心而生的生姜》中,美麗的華人姑娘燁娜把生姜作為“定情物”送給了遠行的情郎,自此以后,小伙子始終把它放在心口,孤獨時用淚水浸泡它,碰到困難時用它來鼓勵自己,最后有情人終成眷屬,這塊生姜也成了他們最好的朋友。在這個故事中,生姜因為有了燁娜的情和小伙子的愛,具有了永恒的神奇力量。這塊“為心而生”的生姜具有強大的感人力量和文化情愫。余兆昌作品中還有許多這樣的中國文化元素符號,如粵劇、竹子等,由于篇幅的限制,不作一一介紹。

余兆昌用西方人的文字,借西方人喜聞樂見的“夢幻、穿越”等寫作套路,把中國的民間傳說、地方習俗、文化符號融入其的作品中,有助于西方人理解、包容,繼而接納他們眼中“愚昧、迷信、粗魯、不可理解”的中國人及其文化。

三、中國儒家、道家思想與加拿大國情、社會及自然環境的拼合

余兆昌的作品在努力詮釋比較開放的加拿大主流社會與價值觀及被移植到加拿大的中國傳統的新型復雜人際關系的同時,也在盡可能地傳播和弘揚儒家中庸、中和、和諧學說及派生出來的以和為主、以和為貴的文化理念。他大多數作品都有著皆大歡喜的結局,故事里的主人公無論遇到多少困難,最后都能如愿以償。如《教我飛翔,空中戰士》、《三叔的詛咒》、《玫瑰在雪地上歌唱:一個美麗的傳說》、《幽靈火車》、《城邦里的男孩》、《玉墜》、《獻給父親的歌》等均是如此。這一創作思路帶給人們希冀和安慰,非常契合兒童的心理需求,同時也與加拿大主流文學作品往往以悲劇結尾的寫作模式形成了強烈對照,在倡導多元文化的加拿大社會,深得人們的贊賞和歡迎。

余兆昌實際考量了儒家的孝、家庭的和、民族的睦與宗族信仰等因素在加拿大多元文化社會中的實踐,提倡以忍讓、寬恕和互相了解、和而不同的原則,維系和保持各自的文化特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鞭撻、批判落后、腐朽的傳統道德思想。如余兆昌在其《斯特拉福克納足球明星》、《教我飛翔,空中戰士》、《誰放的火》等作品中倡導的勤奮文明、艱苦奮斗、與人為善、追求完美的儒家思想,在西方主流社會也得到普遍的認可。而對儒家傳統文化中重視男孩以延續家族姓氏和榮譽、興旺家族等傳統道德思想進行了無情的鞭撻、諷刺和批判,如《兒子與女兒》、《玫瑰,在新雪上歌唱》、《草原的夜晚,1939》、《草原寡婦》、《三叔的詛咒》等。

道家認為天道無為、道法自然,主張技法完善來自于實踐,性別不是決定性因素。余兆昌筆下的女性人物的成功都體現了這一思想。《斯特拉福克納足球明星》里,莎倫和克麗絲通過灑滿淚水和汗水的訓練獲得了高超的足球技能,能夠踢得像男孩一樣甚至比男孩更好;《玫瑰,在新雪上歌唱》里,美琳的廚藝有著濃重道家神秘色彩,似乎這是她與生俱來的自然本能。此外,余兆昌還在其作品中大量運用道家思想、信條和實際技能如氣功等,加強了其作品和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聯系。《三叔的詛咒》把道教實踐和教育技巧發展到了,用簡單但讓人信服的方式傳授看似玄妙的技能、技巧。而在《教我飛翔》、《飛走》、《學習飛翔》等作品中,對“飛”的創造性使用,可謂達到了道家精神境界的極致,體現了莊子《逍遙游》中“鯤鵬展翅九萬里”翱翔的原型。當然,余兆昌在其作品中對道家理念大加贊賞,除了其華人的文化背景外,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加拿大的自然和社會環境為道家思想和實踐提供了充裕的空間。

正是借助孩子般天真無邪的人生態度,立足獨特的視角,注重傳統與現代、母國與旅居國的國情、社會及自然環境的文化異同,余兆昌成功地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理念和精髓與加拿大主流文化融合在一起,為中華傳統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積極貢獻。

項目名稱: 本文系 2011年江西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北美華裔離散文學中的中西方文化拼合研究”階段性成果 (課題編號11wx16)

參考文獻

[1] 陸薇.全球化語境中的跨界的華裔美國文學[J].思想文綜,2005(9).

[2] 萬桂蓮.離散文學中的中西文化拼合探析[J].江西社會科學,2011(10):96-98.

[3] 辜正坤.中西文化拼合互補論[A]//北大清華名師講演錄[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4] Paul Yee.Tales from Gold Mountain:Stories of the Chinese in the New World[M].Vancouver:Groundwood Books,1989.

[5] 蕭元愷.余兆昌:用英語將華人大寫[N].環球華報,2011-02-11.

[6] 陳中明,魏莉.重新審視個人、社會與價值觀:余兆昌筆下加籍華人女性身份的文學與跨文化研究[Z].首屆加拿大華裔/華文文學論文獎獲獎論文(一等獎).

[7] Nestor Garcia Canclini.The State of War and the State of Hybridization!,Paul Gilroy Lawrence Gross-berg and Angela McRobbie,eds.,Without Guarraraees——In Honour of Stuart Hall.London:Verso,2000.

篇3

關鍵詞:師范生;語文教師;兒童文學作品;閱讀教學能力

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目標指向素質教育,小學語文課程改革強調對教育對象的人文教育,并把文學作品尤其是兒童文學作品作為實現其改革目標的主要擔當。新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1~2年級學生“能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3~4年級的學生“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內容。”5~6年級的學生“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同時,眾多的兒童文學作品也被收納到小學語文教材中。但是,文學教材有著不同于非文學教材的性質和特點,文學作品的教學自然也有別于非文學作品的教學,這對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具有文學教育的理念,掌握兒童文學作品閱讀教學的方法。而小學語文教師的文學教育理念和兒童文學作品閱讀教學能力的培養應從職前教育即師范教育開始。

概括來說,依據在兒童文學成為基礎教育改革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主要擔當的背景下,小學語文教育對語文教師專業素質提出的要求,我們可以把兒童文學作品的教學能力、閱讀指導能力確定為師范生兒童文學素養的構成要素之一,師范院校應著力培養師范生的兒童文學作品教學能力和閱讀指導能力。師范生的兒童文學作品教學能力和閱讀指導能力的培養主要借助兒童文學課程教學來完成,具體做法如下:

一、樹立師范生關于文學教育的理念,開闊師范生的兒童文學視野

論及我國小學語文教育改革,兒童文學學者、語文教育研究者朱自強先生倡導文學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他認為,“文學教育,就是指在語文教育中,通過語文閱讀教學,將兒歌、兒童詩、童話、寓言、故事、小說、散文、古詩等文學樣式所具有的教育價值轉化為教育成果的一系列過程和行為”。誠然,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兒童文學作品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和教育功能,是非文學教材所不具備的,對兒歌、兒童詩、童話、寓言、小說等這些兒童文學教材,理應采用文學教育的方法來進行閱讀教學。小學語文教師只有樹立起文學教育的觀念,對語文教材中的兒童文學作品有意識地采用文學教育的方法,語文教材中的兒童文學作品才能實現其原有的審美價值,發揮人們希冀的教育功能,才不負小學語文教育改革的厚望。小學語文教育改革還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具有廣闊的兒童文學視野,隨時關注兒童文學創作、研究的動態和成果,了解兒童文學參與小學語文教育改革的進程和現狀,研究兒童文學現象等。這樣,小學語文教師才能向學生推薦貼近社會、時代脈搏的最新最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才能將從兒童文學中得到的教育教學思想和方法的啟迪、兒童文學研究的理論成果、小學語文教育研究的成果應用到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的實踐中,推動小學語文教育改革縱深發展。

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廣闊的兒童文學視野是小學語文教師兒童文學素養的構成要素,是小學語文教師兒童文學作品教學能力和閱讀指導能力養成的前提。師范院校的兒童文學課可借助本課程及“兒童文學理論研讀”“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教學”等選修課的理論講述及理論研讀,來幫助師范生即準小學語文教師樹立文學教育的先進理念,來擴大師范生的兒童文學視野,為其日后的語文教育、教學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加強師范生兒童文學作品閱讀的積累,提高師范生兒童文學作品的賞析能力

兒童文學作品閱讀的積累、兒童文學作品的賞析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師兒童文學作品教學、閱讀指導能力的內涵、基礎和保障。小學語文教師只有對古今中外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量大面廣地閱讀,才能在小學生課外閱讀中向小學生介紹、推薦語文教材之外的更多更好的兒童文學作品;小學語文教師也只有自身對兒童文學作品具有較高的賞析能力,才能在文本賞讀中獲得真實、深入的情感體驗和樂趣,才能準確把握具體文本的審美價值和教育功能,從而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并在閱讀教學中將自己獲得的審美感性體驗和樂趣與小學生交流、互動,通過有效教學,使小學生獲得具體文本給予的或閱讀樂趣、或情感熏陶、或想象力激發、或生活啟迪、或人性教育等。

師范院校的兒童文學課程教學應重視師范生兒童文學作品閱讀的積累,要求師范生要有豐富的兒童文學作品閱讀量和廣闊的兒童文學作品閱讀面,涉獵古今中外各個時代優秀作家的優秀作品,且作品的代表性強,涵蓋兒童文學的各種文體。給師范生列出詳細的閱讀作品目錄,并把作品的閱讀積累作為師范生兒童文學素養考量的一個硬性標準,用評閱閱讀筆記的方式來考查,得分歸入兒童文學學科成績。

師范生的兒童文學作品賞析能力是在不斷積累閱讀經驗中逐漸形成的。兒童文學課程教學可傳授給師范生兒童文學作品的欣賞原理、規律等,指導師范生從普通讀者和教師兩個視角去解讀兒童文學文本,先是從普通讀者的視角去賞讀,以求獲得閱讀的樂趣和感性化的審美體驗,再從教師的角度去分析文本的藝術特色、對兒童具有的審美價值和教育意義,并據此去制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方法。

三、養成師范生兒童文學作品的誦讀、講授、表演能力

兒童文學作品的誦、講、演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師兒童文學作品教學、閱讀指導能力的內涵和具體呈現。眾所周知,兒童特別是低幼兒童他們接受文學的方式和審美心理有著特殊之處,他們欣賞文學作品好聽賞、喜口誦、愛手舞足蹈,觀賞戲劇還會參與演出,感性形象始終貫穿他們審美活動的全過程。再者,兒童文學中的兒歌、兒童詩作品語言生動活潑、音韻優美、節奏明快、音樂性強,閱讀教學中適合引導小學生通過誦讀作品去體驗文本傳達的情感,去感受文本描繪的物象,去享受閱讀的樂趣;故事、童話、寓言、小說等敘事性文體的作品有著生動的情節、鮮活的形象、豐富的對話等,閱讀教學中適合采用講述、角色對話、表演等方法,讓小學生在講述、對話、表演等活動中更真切、深入地感受、體驗和領會,更積極地發揮想象,從而有效培養小學生的言語能力、想象能力和審美能力。

綜上所述,誦讀、講述、表演等活動應當成為兒童文學作品閱讀教學中的常規課堂活動,這對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他們具備兒童文學作品的誦讀、講述、表演能力,因為只有教師自身具備這些能力,才能給學生示范和指導,才能與學生共同開展誦讀、講述和表演活動。師范院校的兒童文學課程可結合師范生的專業必修課程“教師口語”和選修課程“兒童文學作品的誦、講、演”的教學,利用“第二課堂”如兒童文學作品誦讀、講述、表演比賽及相關社團活動,來進行師范生的兒童文學作品誦讀、講述、表演訓練,以培養其能力。

四、訓練師范生兒童文學作品的教學設計能力

兒童文學作品的教學設計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師兒童文學作品教學、閱讀指導能力的基本內涵和直接體現。

師范院校的兒童文學課程可結合“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課程的教學,利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兒童文學作品,讓師范生練習教學設計,著重練習設計兒童文學作品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具體來說就是通過理論講述、教學設計示例、學生實踐等教學環節,引導師范生考慮《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課程目標的總體要求和對各年級段閱讀目標的具體要求,根據文本具有的審美價值和教育功能,再結合孩子的審美趣味、審美要求和接受能力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自有其方法和特點,如它突出欣賞閱讀,淡化分析閱讀,重視兒童對文學作品傳達出的情感的體驗和對文學作品藝術地反映出來的生活的感受,允許多元化、模糊性的解讀等。只要是文學作品都帶有較為明顯的文體特征,不同文體的作品自然應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在兒童文學作品教學方法的設計上,引導師范生考慮文學作品閱讀教學的基本特點和方法,把握具體作品的文體特征,針對兒童的審美習慣、審美心理、審美特點等,設計出恰當有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

社,2011.

[2]朱自強.兒童文學論[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5.

[3]陳暉.兒童的文學世界――我的文學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

出版社,2011.

[4]王泉根,趙靜.兒童文學與中小學語文教學[M].廣州:廣東教育

出版社,2006.

篇4

關鍵詞: 語言教材 兒童文學作品 語言修辭特征

兒童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就如同所有的建筑物不能離開最基本的建筑材料一樣,兒童文學的城堡是用形象、生動的、多彩的語言砌成的。離開了語言,文學便不能存在,因此人們稱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1]。

陳子典認為兒童文學與其他文學相比,兒童文學語言具有表達內容、提供學習語言典范的雙重意義。兒童文學作品要擔當對兒童進行語言教育與訓練的任務,他們從中學習語言、豐富詞匯,懂得如何運用準確、鮮明、生動、簡潔的語言描繪客觀事物,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對語言教材中兒童文學語言修辭特征的分析探討對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

目前對兒童文學語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對兒童文學語言特點的研究,強調語言要淺顯、易懂、口語化、形象性、音樂性等,除了鄭荔在《學前兒童修辭特征語言研究》一書中論述了兒童文學創作中語言應符合兒童修辭特征外,對兒童文學語言修辭研究的鮮少。修辭性語言反映了語言運用高位能力,有利于擴展學前兒童語言經驗,挖掘語言美的潛能,激發學前兒童的美感,提高學前兒童的語言交際質量[2]。鑒于此,本文從修辭學的視角對兒童文學作品的語言進行研究,發現教材中語言的以下修辭特征。

一、以形象性比喻為主,與幼兒自身經驗相結合

比喻就是通常所說的“打比方”,即用某一事物或情境比方另一事物或情境的辭格,被比喻的事物通常被稱為“本體”,用來比喻的事物稱為“喻體”[3]。兒童文學作品中的比喻以形象性比喻為主,所選用的喻體多與幼兒生活經驗相關,并且符合幼兒文學訴之于聽覺的特點,比喻句中口語化傾向顯著。

兒歌《下雪天,像過節》出現比喻四次:停著的小車像鼓鼓的面包,圓圓的屋頂像涂滿奶油的蛋糕,樹枝像胖乎乎的薯條,下雪天像過節一樣熱鬧。所使用的喻體“面包、涂滿奶油的蛋糕、薯條”這些食物都是幼兒生活中很喜歡吃的食物,形象生動,與閱讀作品的幼兒的經驗直接相關,所以幼兒在閱讀中倍感親切,同時為幼兒提供認識事物的新視角。謎語《猜猜我是誰》中出現比喻兩次: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把大象的耳朵比喻成蒲扇,身子比喻成小山,用詞口語化,符合幼兒接受語言的特點。并且通過這種創造相似性的比喻,將新的詞匯“蒲扇、小山”納入原有的語言系統中,幼兒對新詞匯的理解更形象化、熟悉化,學習語言對于幼兒來說變成一件很簡單的事情。

二、擬人符合幼兒“泛靈論”的思維特點

擬人,又稱人格化,是指根據想象把物當作人來寫,賦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和行為方式的語言表達手段[4]。教材中兒童文學作品多是篇章化擬人,并且擬人的對象具有普遍性,除了人以外的事物都是被比擬的對象,如秋弟弟、春姑娘、燕子姐姐、青蛙媽媽等。林小杯的兒童詩《我被親了好幾下》通篇用擬人的手法,把陽光、風、衣服,甚至石頭和水滴都賦予生命和感情,使作品呈現一種天真活潑的稚拙美,在讀者的心理上產生激蕩,引發讀者對美感的體驗。究其根源與學前兒童“泛靈論”的思維有關,學前兒童往往將自身的感情投射到周圍的事物上,被人格化了的世界,在幼兒看來卻是最本真的最自然的。

擬人修辭是幼兒文學創作中的寵兒,可以說擬人是幼兒文學的靈魂,沒有了它,幼兒文學便是死的文學,沒有了它,幼兒文學便如同折斷了翅膀的小鳥,不能在兒童的心空上飛翔。兩套教材中兒童文學作品語言注意到幼兒對擬人修辭的喜愛,擬人化語言符合幼兒“泛靈論”的思維發展特點。

三、以相同或相似的語言反復為主,情節反復為輔

教材中作品語言的重復多以詞語、句子的反復為主,情節反復為輔。反復可以給幼兒安全感和舒適感,也可以讓幼兒獲得內在秩序感,形成最基本生命的秩序感。如南師版兒童詩《歡迎》中:“歡迎!歡迎!大樹真好。”詞語反復出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畫面躍然紙上。故事《鼠小弟的背心》,通過小雞、海豚、獅子、大象反復試穿鼠小弟的背心,最后鼠小弟的背心成了一個布條。情節反復增強作品的趣味性,讓幼兒在興奮、高興之余,無形地融入作品的情境。

但兒童文學的反復是有細小變化的重復,不是單調的重復,蘇教版有些作品語言反復單調,沒有趣味性。如中班上的兒歌《我愛上幼兒園》:“念念兒歌,跳跳舞。動動蠟筆,畫畫圖。舉起手兒數一數。有趣故事讀一讀。上學快樂又幸福。”中班下的兒歌《上學最開心》:“唱唱兒歌,跳跳舞。動動蠟筆,畫畫圖。舉起手兒數一數。有趣故事讀一讀。上學快樂又幸福。”這兩篇兒歌內容除了名字和內容中的“念念”和“唱唱”不同外,其余是完全重復的。

修辭性語言代表語言運用的高位水平,修辭的運用有利于兒童認知、情感及審美的發展[5]。幼兒教師應做到順應兒童修辭天賦,引導兒童分析兒童文學作品中國語言的修辭特征,鼓勵兒童自由使用語言,并不斷加強自身關于兒童文學修辭學的知識學習,促進學前兒童修辭性語言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方衛平,王坤建.兒童文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4.

[2]鄭荔.學前兒童修辭特征語言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97.

[3]陳莎莉.試論幼兒文學創作中比喻的運用[J].云夢學刊,2002,23(5).

篇5

綜觀整部作品,發現其中的兒童形象有很突兀的特點。在文本的宣讀過程中,不難發現,那就是作為小說主人公的哈克,有異于以外傳統文學中成人形象的特殊文學形象,有著成人的眼光無法詮釋的特性――就是他的童性。他用他那雙童話的眼睛去看這個世界,當他睜開清澈的雙眼看到的世界和他從幼兒時代就深烙的童話世界相差如此大時,他會用他童話里的心去分辨是是非非,去思考……直到他發現世界是如此的混沌不堪,于是他的探索逐漸的轉變為逃避,通常他會以拒絕成人世界的文明、向往沒有開發的自然來作為逃避的方向,他的這種反抗在某種程度上超越一條界線,就很微妙的轉變成他對于成人世界的反抗,他也很希望能通過他的反抗來改變這個世界的混沌和黑暗,這種試圖常常在成人世界的重重壓力之下,瓦解,要么被同化,要么被吞噬。但是這種探索和反抗從來沒有斷過,在一代又一代的兒童身上重續,也許有一天,他會改變這個世界的色彩,讓世界折射出屬于太陽的光彩……

(一)童話里的聲音

首先一直伴隨著兒童的是童話里的聲音,那是一種追崇真善,向往自然的生聲音,直到兒童被成人世界同化,那么童話才將被同化,成為現實的演繹。清脆的童聲才將被糟啞的聲音掩蓋……哈克也不例外,他崇尚自然,他覺得在樹林里聽這自然的聲音,睡得才是最安穩的,“穿上我原來的破衣爛衫,重新躲到我那只裝糖的大木桶里,自在逍遙、心滿意足。”這就是他潛在意識里喜歡的聲音,這才是童話里的聲音,這才是真實與自然的聲音。

(二)內心的聲音

其次,在執著的童話聲音的內心又是怎么樣一個心境,又發出怎樣的一個聲音,這個內心的聲音就是兒童本身面對社會的一個理解態度和對于社會的渴望。哈克是個酒鬼的兒子,經常遭受酒鬼父親的毒打,他習慣在自然中睡覺,“天氣不太冷的時候,我經常溜出去睡在林子里,那樣我才睡得輕松些。”喜歡吃泔水桶里的飯,“在泔水桶里就不一樣了,所有的東西都混在一起,湯湯水水一攪和,那味道才會更好。”在寡婦收養了他后,雖然他開始接受正常生活的一些方式,但是他接受的很勉強,那種處處講規矩的生活,對于他而言就是一種受罪,在哈克的眼里“一舉一動都要講規矩,那日子叫人沒發過。”等他實在受不了那份罪的時候,他就溜走,換上原先的那件破衣服,又鉆回到那個盛糖用的大木桶去住了。哈克向往自然的生活方式,喜歡探險。在哈克設置了自己被殺的假象之后,他開始尋找自己的空間,在路途間遇見黑人杰姆,在當時的法律和正統教育下發現逃跑的黑人不舉報主人家是一種罪過,哈克在不斷的受著內心的煎熬的過程中,幾次幾乎舉報杰姆逃跑的事,但是在歷險的過程中他發現杰姆的善良和友好,同時發現所謂文明世界和上流世界的骯臟、虛偽、罪惡。在這個過程中,哈克逐漸走向成熟。哈克的冒險歷程權勢一種無意識的探索,也是他內心的聲音指引所向。他的探險其實就是一種在內心聲音指引下追求自由,接近自然,擺脫文明的束縛的一種探索過程。

(三)試圖發出聲音

然后,當內心的聲音積壓到一定程度,總想能發這個內心的聲音發出聲來,這就是從探索走向反抗的一個過程。哈克在歷險的過程中看到兩岸形形的所謂文明人的生活,大河上經常漂浮著尸體;到處是“公爵”“國王”式的騙子;貴族出身的南方舊派格藍奇福德家族與謝潑德森家族因一件小事就大打出手,兩家幾乎全部死在野蠻的相互廝殺中……這一切都是哈克在游歷中親身經歷的。他看著人類社會的種種罪惡,對比黑人逃奴杰姆的忠厚、善良與真誠的關心。杰姆在和哈克走散后,焦急的尋找哈克,以為哈克被水沖走了而嚎啕大哭;為了三百美金試圖抓住杰姆的女人,雖然因為那筆金錢的誘人而試圖抓住節目,但是她還帶著溫柔的光芒,對于哈克男扮女裝的包容;這些都讓哈克感覺到了人類社會“善”的微光。他的試圖幫助黑人杰姆逃跑的想法正是他通過對社會的一種思索得出一個決定,也是由探索走向反抗的一個決定的過程。這正是哈克試圖發出他內心的真實的聲音的一個表現。

(四)無聲的抗議

篇6

關鍵詞:英語教育專業;英語;兒童文學素養;培養策略

新課程改革對英語課程的性質、目標給予詳細規定,并且提出了相應的實施途徑。以往“啞巴英語”教學現象引起了相關學者的關注,教師過多關注學生的英語考試成績,但是忽視了聽說能力與閱讀能力的培養,對此,改革中嘗試以閱讀英語故事的形式來吸引兒童閱讀興趣[1],并且對英語教學者的文學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據這一發展趨勢,英語教育專業學生必須重視兒童文學素養的提高,明白兒童文學素養的構成要素,主動提高英語兒童文學教學能力。

一、兒童文學素養概述

兒童文學主要包括兩個概念:一是專門作為一門學科的兒童文學研究;二是作為一個門類的兒童文學作品。這一概念的界定考慮到兒童理解力的文學、兒童本位的文學和專為兒童創作并適合生理特征及成長規律的閱讀等多個方面,暗示了主體讀者是兒童,并且能夠為兒童帶來樂趣的文學作品。因此基于兒童不同年齡特征和理解創作力,兒童文學的標準及分類各有不同,包括了童謠、童詩、圖畫故事、寓言、兒童小說等多種體裁[2]。根據兒童文學延伸出兒童文學素養的含義,不同學者有不同的理解,筆者角度認為兒童文學素養是指人們通過閱讀和研修兒童文學作品,從而全面認識兒童文學并且準確理解和把握兒童文學作品的能力,主要涉及兒童文學理論素養和閱讀素養兩方面,但是對于英語教育專業學生而言,這兩方面遠遠不夠,同時還要具備借鑒兒童文學作品組織教學的能力,掌握閱讀技巧,運用兒童文學作品提升自我閱讀能力,這些綜合的、全面的組成才是兒童文學素養的總內涵。因此,兒童文學素養培養要求英語教育專業學生在閱讀兒童文學作品時能夠全面把握作品表現與內涵,利用兒童文學作品組織高效教學設計,順利開展教學。

二、英語教育專業學生培養英語兒童文學素養的必要性

(一)架構與兒童交往的橋梁英語教育專業學生未來面對的兒童學生,身處交往的兩端學生對兒童世界了解不多,但是學生想要更好地開展教育教學,必須加強對兒童的了解,這時就需要兒童文學素養發揮作用。首先兒童文學面對的是兒童,其中文學作品中包含大量兒童日常行為活動和生理成長特點,教學活動中借鑒作品描述加強對兒童的觀察,利用兒童文學來了解兒童,并且更好地服務于兒童。兒童文學的創作對象是兒童,其內心世界往往不被成人所理解和重視,但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兒童文學逐漸引起重視,并且納入到英語教育專業學生培養體系中。兒童文學作品主題大都涉及母愛、大自然等[3],作為英語教育專業學生,通過理解兒童淘氣頑皮行為來領悟到內心世界,在交往中充分表現出承認和尊重,加深對兒童的理解和包容,讓兒童自然成長,釋放出童真和天性,為師生交往架構起中間橋梁。著名兒童文學理論家朱自強先生強調在兒童文學中必須注重兒童本位的文學地位,不以成人世界的法則和觀點來約束兒童,而是發現兒童的長處,將開啟兒童文學大門的鑰匙交到兒童手中,發揮出自身的引領作用,因此英語專業學生要站在兒童獨特的思維角度和理解能力上感受兒童文學,接受兒童的感受,并嘗試去理解。

(二)加深對兒童思維特點的了解皮亞杰提出了教育中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認為兒童的認知發展包括四個階段,而兒童文學的創作也是針對不同階段兒童主體進行的。英語教育專業學生要掌握并且熟練認識四個階段兒童的智力發展現狀,在第一階段(0~2歲)兒童感知運動階段中,培養兒童初步認識世界的方法,讓兒童通過感知和運動兩者的關系來獲得動作體驗,在腦海中形成低層次的圖式;在第二階段(2~7歲)兒童前運算階段中,逐步擴大兒童的認知活動范圍,發展其表象和思維,開始利用語言和抽象方式理解事物,但是無法對認知做出正確的判斷和形成概念,抽象運算活動不能開展;在第三階段(7~11歲)兒童具體運算階段中,兒童已經獲得了抽象概念能力,能夠進行簡單邏輯運算推理,并且憑借具體事物之間的聯系發展自己的邏輯思維,但是無法進行獨立抽象運算;在第四階段(12歲以上)兒童形式運算階段中,兒童思維漸趨成熟,其智力水平逐漸和成人接近,對于抽象邏輯運算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4]。這四個階段是兒童認知發展的必經過程,其順序必然不可顛倒,前一階段是后一階段的基礎,后一階段是前一階段的延伸和拓展,兒童在每個階段的發展都有不同的思維特點。英語教育專業學生通過培養兒童文學素養,加深了對兒童思維特點的了解,明確在不同階段利用不同兒童文學作品,讓兒童更快地發展抽象思維,通過大量閱讀兒童文學作品,更能直觀感受不同階段兒童成長規律,從而形成敏銳的鑒賞力。

(三)適應兒童語言學習的需要英語是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語言,而當前我國英語教育中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和閱讀能力不被重視,因此對兒童開展英語語言課適應了新課程改革的需要。英語教育專業學生不斷提升自己的兒童文學素養,有助于更好地指導兒童文學閱讀,讓兒童獲得更好地閱讀體驗,從認知階段便開始從閱讀中獲得樂趣。兒童文學作品閱讀指導是一項系統化工程,必須要求其指導者具備豐富的文學閱讀經驗,尤其是針對兒童的文學閱讀經驗。朱自強先生曾說:“文學作品研究先于語文教材研究,這應該成為語文教師的自覺意識和行為準則”[5]。文學作品閱讀是培養個人文學素養的有效途徑,最大化發揮出文學作品的價值,不僅僅傳授給兒童限定的文化知識,同時潛移默化影響兒童的文學情感和閱讀情操,讓兒童深刻感受當今世界。

三、英語教育專業學生的英語兒童文學素養培養策略

(一)穩固兒童文學課程地位,培養兒童文學素養首先,注重兒童文學課程的開設。高職院校必須重視英語教育專業學生培養期間英語兒童文學課程的開設,準確定位英語兒童文學課程,構建科學合理的兒童文學學科課程體系,讓學生意識到兒童文學課程對日后走向崗位工作的重要性,并且主動去學習英語兒童文學課程,課下閱讀大量兒童文學作品,學校應當保證課程學分和課時安排合理得當,鼓勵學生開展兒童文學理論和教學研究,提升兒童英語教育教學隊伍質量和專業能力,在新課程改革要求下學會自我反思,發現兒童文學的美學特征。其次,豐富兒童文學課程教學內容。兒童成長包括四個不同階段,因此兒童文學作品類型包含多樣,在兒童文學理論研究內容中要考慮到英語課程本身特點和兒童文學作品的可鑒賞性[6],不僅要重視兒童英語閱讀技能的培養,而且主動提升自身的閱讀水平,掌握閱讀技巧,更好地指導學生。

(二)積累更多兒童文學閱讀經驗,培養兒童文學素養英語專業學生作為兒童英語教學的引導者和幫助者,首先,應當養成自身良好的兒童文學素養,積累更多兒童文學閱讀經驗,才能為指導兒童閱讀做出努力,在閱讀中養成對兒童文學作品的喜愛,從中找尋培養兒童文學鑒賞力的土壤,掌握兒童文學作品的欣賞技巧。其次,英語專業學生在初步閱讀兒童文學時可能代入感困難,這是由于兒童世界與成人世界的截然不同決定的,但是學生要站在兒童的立場上體會兒童文學作品的美感,領悟純真之美、歡樂之美和想象之美,理解兒童固有的純真與稚拙天性。最后,扮演隱含讀者,感受樂趣。兒童文學作為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設定的閱讀主體是兒童,英語專業學生需要在閱讀中扮演隱含讀者,結合兒童的身份去體會文中描述的語言知識、幻想世界和文學知識,然后為利用兒童文學作品做好英語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進行兒童文學教學實踐,培養兒童文學素養首先,英語專業學生要充分利用兒童文學作品,注意教學情境的不同引入不同閱讀材料,為兒童展現出生動有趣的課堂。如在兒童教學導入階段中合理運用圖畫、童謠、兒歌等,適應兒童發展天性,吸引兒童注意力,然后順利引出所學的英語課程語言知識。其次,通過兒童文學作品開展英語閱讀活動。新課程改革規定學生從聽、說、讀、寫、玩、演等方面發展英語語言技能,其中對讀的環節可利用圖片讀懂簡單的故事和簡短對話。英語教育專業學生應當掌握多種閱讀方法,為兒童分組閱讀做好指導[7],培養兒童的思維能力和閱讀能力。英語教育專業學生作為兒童教育教學隊伍的重要組成人員,應當主動閱讀大量兒童文學作品,精心選擇閱讀材料,無論是課上還是課下都要認清教育教學對象,在兒童生理特點和成長規律基礎上掌握閱讀技能,提高專業能力,培養起兒童文學素養。

篇7

關鍵詞:小學語文 兒童文學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04-0178-02

新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主要是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重視兒童文學教學貼合了語文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與思路。兒童文學不僅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少年兒童成長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必須以新課程改革理念為導引,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與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培養閱讀兒童文學的興趣,提升他們的學習和領悟能力,養成良好的閱讀和學習習慣,從而提高小學生的語文水平和文學素養。因此,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比較貼合兒童的閱讀心理,對小學生的成長成人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將從小學語文兒童文學的內涵、小學語文兒童文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小學語文兒童文學教學策略探討等三方面闡述筆者對小學語文兒童教學策略的思考。

1 小學語文兒童文學作品的內涵

何謂兒童文學作品?兒童文學作品是指專門為少年兒童創作的文學作品。兒童文學作品通俗易懂,生動活潑, 滿足兒童閱讀需求,切合兒童心理發展規律,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兒童文學作品主要是適合 8-13 歲少年兒童閱讀與學習的作品多以寓言神話故事,兒童詩歌,童話故事等為主,,與這一階段兒童的心理特征相吻合,主要是為了提高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培養他們善良勤勞的秉性,提高他們的文學素養和人文素養,從而促進綜合素養和身心健康。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學要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吸取人類文明優秀文化的養分。兒童文學作品伴隨著小學生的成長,兒童文學作品貫穿于整個小學語文教學之中。小學教師要通過對于兒童文學作品講授,讓學生不斷提升閱讀興趣,不斷拓展閱讀能力與學習能力。在兒童文學作品中學習知識,增長見識,認識社會,體味生活,做到知識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2 小學語文兒童文學教學存在的問題淺析

2.1小學語文教師兒童文學素養較差

大多數教師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兒童文學培訓,大多數小學語文教師不愿意主動學習閱讀兒童文學作品,對于兒童文學作品作家也并不感興趣,對于兒童文學作品具體的概念及范疇,自己也不熟悉兒童文學發展史,沒有掌握系統的兒童文學文體知識,不能區分不同體裁兒童文學作品的文體特征,以及兒童文學作品的作用是什么,在教授兒童文學作品課程的時候最終要讓學生達到一個什么樣的目的,小學語文教師并不明確,這勢必影響小學語文兒童文學教學效果。

2.2兒童情趣挖掘不夠

雖然小學語文教師的兒童文學教學觀念伴隨著新課改不斷更新,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因為受應試教育根深蒂固觀念的影響,仍然更加重視基礎知識的傳授和道德觀念的灌輸,對在兒童文學中的兒童情趣挖掘不夠,從而忽視了小學生的童趣需求和情感體驗。

2.3兒童文學教學方式單一

兒童文學作品大多生活活潑,充滿歡樂與想象,它能夠給小學生帶來純真的快樂和豐富的想象,更加注重小學生的學習樂趣與人文素養養成。但不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對兒童文學的教學方式比較單一,只是按照語文一般課文一樣的程式的講解與分析,使得本應是一節充滿了快樂童真的兒童文學課變得枯燥單調,時間一長,小學生就會對兒童文學失去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應該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幫助小學生對兒童文學產生閱讀和學習興趣,讓小學生在兒童文學的陪伴下健康成長。

2.4缺乏有效的課外閱讀指導

小學生的求知欲望強烈,小學階段對是進行閱讀指導與教育的最佳時期。很多學校有圖書館,教室有圖書角,閱讀資源非常豐富,但是教師忙于平時的教學,根本沒有意識和時間精力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大多讓小學生自行閱讀。

3 小學語文兒童文學教學策略思考

在蘇教版的小學語文教材中,百分之八十都是兒童文學作品,所以兒童文學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到小學語文教學的效益。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及心理特點,把握兒童文學特性,不斷優化小學語文兒童文學的教學策略。

3.1不斷提高小學語文教師的兒童文學素養

小學語文教師的兒童文學素養直接關系小學語文兒童文學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益,對小學生文學修養的啟蒙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提高小學語文教師兒童文學素養時不我待。小學語文教師自身要增加兒童文學作品的閱讀和加強對兒童文學理論的學習,通過全面認識和理解兒童文學,建立全新的兒童文學觀、知識觀和育人觀。只有小學語文教師明確了了什么是兒童文學,兒童文學的無限育人功能,才能能夠深刻地去理解兒童文學,更好地去指導小學生進行學習。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兒童文學素養的提高需要長期堅持,更需要小學教師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培養下一代的全面發展積極努力。

3.2全面挖掘兒童文學作品中的兒童情趣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很多兒童文學作品都富有兒童情趣,如《槐鄉五月》、《我和祖父的園子》、《桂花雨》、《珍珠鳥》等。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教師要善于挖掘其中的兒童情趣。第一,兒童情趣可從主人公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活動中表現出來。如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的《我和祖父的園子》,作者通過描寫“我”可愛的外貌,調皮的語言,活潑好動的個性將濃郁的童趣展現出來。教師要仔細品讀文中的語句,如“祖父戴一頂大草帽,我帶一頂小草帽”,“祖父繞菜,我也搶過來繞。不過我并不往菜上饒,而是拿著水瓢,拼盡了力氣,把水往天空里一揚,大喊著‘下雨了?下雨了?’”,感悟其中的童真童趣。第二,兒童情趣可隨著故事情節發展呈現出來,如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的《珍珠鳥》,濃郁的童趣就是在珍珠鳥與“我”逐漸親近、感情日漸增強的過程中展現出來的。第三,兒童情趣可隨兒童純真美好情感的行發體現出來,如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的《水》,這篇課文通過描寫缺水之鄉的孩子對水的極度渴求以及下雨給孩子帶來的無窮歡愉場景的描寫,行發了孩子對水的渴求和喜愛之情,在行情過程中將章趣表現得淋滴盡致。第四,兒童情趣還可以通過兒童文學的特殊表現手法,如夸張、幻想、擬人等手法表現出來。如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的《桂花雨》,作者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桂花樹笨笨拙拙的外形,不與繁花斗艷的樸實,采用比喻的手法將搖桂花時桂花紛紛揚揚下落的場景比喻成桂花雨,一系列表達手法的運用使得文章童趣十足。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透過兒童視角,運用兒童思維去發現、挖掘兒童文學作品中的童趣。

3.3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教授兒童文學

成功的教學方法可以愉悅小學生的身心,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多種教學方法可以激發小學生學習兒童文學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小學語文教師可利用兒童文學中有趣的故事、色彩斑斕的插圖等創設情境;兒童文學語言優美,充滿童趣,教師可采用朗讀法,讓學生在朗讀中讀出趣味;兒童活潑好動,愛表現自己,教師可采用表演法,調動兒童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例如,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燕子》這篇課文,教師可以讓學生劃出文中優美的語句,如“二三月間,微風輕輕地吹拂著,毛毛細雨從天上灑落下來。”“千萬條柔柳展開鵝黃色的嫩葉。”“青的草,綠的芽,各色鮮艷的花,都像趕集似的聚攏來,形成爛漫無比的春天”。然后讓學生反復朗讀這些優美語句,并寫下感受,再讓學生說一說這些句子好在哪里。如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公儀休拒收禮物》這篇獨幕劇,教師可指導學生選擇各自所扮演的角色,并且根據課文內容為人物設計表情、神態、動作等。因此,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進行兒童文學教學,激發小學生的學習兒童文學的興趣,提升小學生的兒童文學素養和綜合素質。

3.4全面指導課外閱讀兒童文學作品

教師要重視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營造一種積極熱烈的讀書氛圍,提高學生課外閱讀積極性。第一,教師要重視指導閱讀兒童文學課外,要精心組織各類讀書活動,如寫讀書筆記、班級讀書會、讀書交流會讀書匯報會、等活動;要用發展的眼光對兒童文學閱讀活動進行評價,對小學生的閱讀量和閱讀時間進行評價,不斷增強小學生的讀書興趣,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文學素養。第二,家長也要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家長要多領孩子去書店,幫助孩子挑選適合兒童文學作品;可以采用親子比讀、親子共讀等方式和孩子共享兒童文學閱讀的美好時光。

總之,小學語文兒童文學不僅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增加學生的人文品味,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與全面發展。小學語文教師在教授兒童文學過程中,可以豐富兒童文學知識,提升人文素養,促進語文教師專業發展。

參考文獻:

篇8

要想提高師范院校中文系學生的兒童文學素養,應從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提高學生兒童文學的教學能力;二是提高學生兒童文學的鑒賞能力;三是提高學生兒童文學的寫作能力。這三方面的能力,是鑒別一個師范生兒童文學素養高低、能否勝任基礎教育階段語文教學的關鍵。

1.提高師范生的兒童文學教學能力

兒童文學的教學與其他文學作品的教學,有著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的存在,是由兒童文學作品的特殊性決定的。這種特殊性主要表現在兒童文學作品的體裁和它的講授方法與眾不同。作為現在的師范生,就應該了解和掌握這些不同,這是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否很好地完成這些文體教學的關鍵。既然不同體裁的兒童文學作品有著不同的特點,那么,不同體裁的兒童文學作品的教學,也會有相應的不同。我們把兒童文學作品分為兩大類:兒童詩歌類和兒童故事類。

講授兒童詩歌類作品,關鍵環節就是聲情并茂的朗誦。因為朗誦是一門藝術,它是作品的再創造。通過朗誦,可以使作品增光添彩,也可以使學生對作品產生共鳴。所以,師范生應該掌握這項基本功。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誦,使語言和文學變成生動的畫面,更好地感染學生。教師通過范讀、教讀、背誦、配樂朗誦、分角色朗誦或分組比賽朗誦等形式,幫助學生來理解和感受作品的美。

講授兒童故事類作品的時候,能夠繪聲繪色地講故事,則是這類作品教學的基本功。師范生要學會繪聲繪色地講述故事,感情是關鍵,技巧次之。教師要想有感情地講述,首先自己就要深入到作品中去,和作品中的人物情感結合起來,通過表情、動作、節奏、語速、語調等來把握人物的特點。而組織學生復述故事、表演故事、開故事會等形式,也會使語文教學收到比較好的效果。除此之外,還可以借助音、像、圖等多媒體教學手段輔導教學,同樣會收到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2.提高師范生的兒童文學鑒賞能力

兒童文學鑒賞,是人們閱讀兒童文學作品的一種特殊的精神活動,是由閱讀兒童文學作品引發的一種審美活動,說它是精神活動,是要求鑒賞者在閱讀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地體驗作品提供的藝術形象,發掘藝術形象的內涵和意義。并借助自己的生活積累,通過想象和聯想,來補充、豐富、擴大作品中的形象,對藝術形象進行再創造;說它是審美活動,是因為它能讓鑒賞者在閱讀過程中,求真、向善、愛美,在鑒賞過程中,培養正確的是非觀、善惡觀,從而激起對美好情操、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時,再多了解一些中外兒童文學史,了解中外兒童文學發展的基本規律,了解兒童文學欣賞與批評的規律和標準,閱讀一定數量的兒童文學作品,就能夠提升師范生的兒童文學鑒賞力。這樣,現在的師范生――未來的語文教師,才能在畢業后,成為指引學生走向兒童文學園地的領路人。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學生們也確實迫切需要這樣的領路人。

3.提高師范生的兒童文學寫作能力

兒童文學作家陳伯吹認為:兒童文學的創作,要用兒童的眼睛去看,用兒童的耳朵去聽,用兒童的心靈去體會,還要化身為兒童,用兒童的嘴巴去說話,只有這樣,才能寫出兒童看得懂、喜歡看的作品來。作為師范生,要想更好地了解兒童,從事兒童文學作品的創作,便是一條極好的途徑。因為在創作過程中,不僅要具有廣博的知識,還要熟悉和懂得兒童文學的創作規律和技巧,了解兒童教育學、兒童心理學、最不能缺少的就是對兒童和兒童文學的愛。冰心認為:“為兒童創作,就要和孩子們交往,要熱愛他們,尊重他們,同他們平起平坐。你要是不喜歡孩子,而勉強去寫,你就不會寫出能使孩子們感動的東西來。”而當你有了一顆愛心的時候,才會激發出你為兒童創作的一顆童心來。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金近說:“兒童文學作家應該有童心,有了童心,他們才能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有了童心,才能深入細致地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理解孩子的感情。”無論是我國的兒童文學作家,如冰心、葉圣陶、張天翼、嚴文井,還是外國兒童文學作家,如安徒生、高爾基、羅大里、蓋達爾,他們無一不是既具有愛心,又具有童心的作家。我們師范生,也應以這些大師為榜樣,在提高自己兒童文學作寫作能力的同時,提高自己的兒童文學素養,為基礎教育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目前,基礎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師學歷現狀有以下特點:一部分教師畢業于中等師范學校,一部分教師畢業于高等師范專科學校,一部分教師畢業于師范學院或師范大學。畢業于中等師范學校的教師,在校學習期間,共學過兩個單元的兒童文學;畢業于高等專科師范學校的教師,在校學習期間,根本沒有學習過兒童文學;畢業于師范學院或師范大學的教師,在大學學習期間,曾經開設過兒童文學選修課,而選修兒童文學,常常只是寥寥的幾位女同學。雖然一些中專學歷和大專學歷的教師,已經通過在職培訓、函授和自學考試提升了自己的學歷層次,但是,這些在職提高的學歷課程,從不開設兒童文學。所以,師范院校對于兒童文學課程的開設,幾乎就成了一個盲點。在美國,圣地亞哥州立大學設有全國最大的兒童文學教學基地,每年都有600多名未來的中小學教師在這里專修兒童文學課程;在臺灣,80年代以來,所有的師范生,無論是文科的學生,還是理科的學生,都要修兒童文學課程。比較而言,我們對于教師的兒童文學教育和對于師范生的兒童文學教育,已經顯得滯后和不足。解決的辦法就是:一是把師范院校中文系開設的兒童文學選修課變為必修課,讓所有未來的中小學語文教師都能接受正規的兒童文學教育。二是在師范院校中文系設立兒童文學培訓基地,讓在職的中小學語文教師都能接受正規的兒童文學培訓。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讓我們的少年兒童有一個快樂的童年,不把語文學習當成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讓兒童文學成為少年兒童在人生起步階段、文學女神給他們的心田“播下的第一粒詩之花種,灑下的第一瓢美之甘露,投下的第一束愛之光澤”。[2]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兒童;文學;閱讀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志碼:A?搖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4-0236-02

兒童文學是兒童最早接觸的文學樣式,它將那些“有持久生命力的藝術珍品”呈現給兒童,為兒童看世界打開了一扇明亮的窗戶,有效地促進了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用兒童文學來豐富兒童閱讀,體現了當代社會發展的需求。為使兒童文學發揮應有的作用,父母對兒童閱讀文學作品的指導是不可忽視的一項工作。對于兒童來說,有兩個重要的場所:一是與父母一起生活的家庭,二是與老師、同學們一塊生活的學校。這里就從家庭方面談談如何指導兒童閱讀文學作品。

一、營造家庭文學環境

家長要引導兒童閱讀文學作品,重要的一點是要求家庭作為一個整體要具有文學環境。一般可以說,凡是家庭讀過許多優秀文學著作的,這個家庭所養育的兒童大都喜愛文學。在藏書豐富的家庭中,在家人大都愛讀書的家庭中,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把讀書看作是當然之事,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們小時候讀圖畫書,讀了圖畫書以后漸漸體味到兒童文學的樂趣和動人之處。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自然地要求閱讀幻想故事、兒童小說等文學作品。這樣,兒童只要學會了語言文字,即使沒有人教,他們也會閱讀作品,能較準確地把握作品中所塑的形象,并通過書中人物的行動和相互關系,抓住作品內容的特點。可見,在富有文學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兒童,在閱讀兒童文學作品方面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和接受能力,因此,作為家長,為了兒童的健康成長,有必要注意家庭的文學生活,對兒童施以潛移默化的影響。首先,家里要有一定量的適合兒童閱讀的藏書;其次,營造安靜的讀書環境;再次,每天與孩子一道安靜地讀半個小時的書。

二、激發兒童的閱讀興趣

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興趣是在需要的基礎上,在實踐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激發孩子閱讀兒童文學的興趣,不能光靠家長的命令式說教,家長應從孩子最感興趣的事情入手。首先,孩子對兒童文學閱讀的興趣需要家長的培養。孩子只有產生閱讀的興趣,才能主動去了解,在了解的過程中,漸漸培養閱讀的持久性,提高閱讀的能力。家長必須用成功來激發學生閱讀的動機,讓他們在心中認同閱讀與快樂是緊密相連的。絕大多數兒童對兒童文學作品很感興趣。但常常是不能持續長久,而產生厭煩情緒。這就要求家長選擇與兒童年齡相適應的、能“消化吸收”的文學作品,可以先讓孩子念幾頁,然后詢問他詞匯和章節所表達的意義,或者開頭部分成年人念給孩子聽,部分讓孩子自己去讀。孩子們關心主人公的命運,一心想了解作品的內容,就會激發他們的興趣,堅持下去。其次,在激發孩子閱讀兒童文學興趣的時候,應尊重孩子的情感,讓孩子在閱讀過程中產生愉悅感,在情感的感召中提高閱讀的興趣。在孩子的閱讀過程中,家長可不時提出問題,如主人公怎樣了?這種提問能喚起孩子的注意,并調動他們的情感參與。通過平等的交流,使孩子們將作品中的人物的思想、生活和理想結合起來,讓他們想想自己處在那種情況下會怎樣做。在這時候,切勿因小孩沒有鮮明的觀點而責備他們,更不應將父母的觀點強加給他們。即使孩子的認識不對,也要尊重他們的意見,不可急躁,等待他們通過自己對生活認識去發現自己的錯誤,或者在談別的作品的過程中加以糾正。

三、正確處理兒童文學作品與電視、漫畫的關系

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的不斷提高,電視走進千家萬戶,電視上的兒童節目也豐富多彩,動畫片等游戲類節目為兒童所喜愛。另外,五顏六色的兒童圖畫書常常成為兒童欣賞的主要對象。這些,一方面開闊了兒童的視野,提高了兒童的認識,使其獲得了一些知識;但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兒童置兒童文學作品不顧,淪為電視、圖畫書的俘虜,只是大量地觀賞通俗的視聽文化,影響了他們的正常發展。兒童之所以熱衷于電視、圖畫周刊,這是由于電視節目和圖畫周刊具有形象性的特點,它們從開始就顯示出形象,不必像讀文學作品那樣,還要經過一個形象化的過程。有些兒童對這一過程顯得不耐煩。也有的兒童雖然讀了一些兒童文學作品,但由于自身的局限,對書的內容不理解,只是浮皮潦草地讀讀。這種沉迷于電視和圖畫及浮淺的閱讀如果形成習慣,是非常有害的,必須加以引導和糾正,指導兒童把欣賞電視、圖畫和閱讀兒童文學作品結合起來:一是限制孩子看電視的時間,比如只允許周末看半個小時;二是盡可能把視頻、圖畫書與兒童文學作品結合起來;三是父母與孩子一起閱讀文學作品,把孩子引上看文學作品的道路上來。

四、指導閱讀作品的方法

閱讀的效果不僅取決于閱讀材料的選擇,還取決于閱讀的方法。法國生物學家貝納指出:良好的方法能使我們更好地發揮運用的才能,而笨拙的方法可阻礙才能的發揮。兒童經常會遇到一些難句、篇幅較長的章節和復雜的脈絡。在這種情況下要幫助兒童解讀,按照作品的自在段落,讓學生將分散的形象加以組合,有必要時啟示和誘導。要求學生把作品作一個整體來讀,把握作品所表達的思想和感情,可讓他們說出對本作品的理解和認識,還可以讓他們進行作文練習,讓他們親自感受一下作者是如何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的。這對于深刻地理解文學作品是非常有意義。

五、與生活實際相聯系

篇10

[關鍵詞]兒童文學 課程視野 教學策略 教學維度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28-043

兒童文學作品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主體。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對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鍛煉學生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等都可以發揮很好的作用。

一、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

語文課本中的兒童文學作品不僅眾多,而且類型、題材等也有著明顯的差異。這就需要教師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以豐富學生對文本的學習體驗。對那些和自然環境有關的兒童文學作品,教師可以通過圖片、視頻的展現來加強學生的感受,增強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對那些故事性很強的作品,尤其是那些很有趣的童話故事或者寓言故事,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故事表演出來,引導學生走進故事。只有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才能夠提升文本教學的整體效率。

教師要善于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來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策略的選擇。比如,在學習《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這篇課文時,由于文中描寫的是祖國的大好河山,教師就應向學生展示一些山河風光的圖片。當學到“去發現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蒼勁”時,可以展示蜀南竹海以及黃山迎客松,引導學生理解翠竹松柏的那種堅韌不屈的精神;當學到“去描繪果園的豐收,沃野的耕耘”時,就可以展示豐碩的果林、一望無際的稻田,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對成語故事類文本的教學,教師的教學策略則要改變。例如,在學習《成語故事》時,三則成語故事都利用夸張的動作、語言表現出來。比如,“自相矛盾”,教師可以一手拿“矛”,一手拿“盾”,然后雙手碰撞,引導學生理解故事的內容。

教師要根據文本內容選擇適當的教學策略,這樣不僅能更好地凸顯兒童文學作品的特征,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認知,而且也能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喜愛之情。

二、拓寬文本內容的維度

教學兒童文學作品時,教師要在文本內容的基礎上有意識地進行一些拓寬與延伸,這一點很有必要。有的兒童文學選文,學生理解起來不太容易,尤其是那些包含著相應的歷史、社會背景的文章。對這一類文本,教師要引入相應的教學輔助資料,以拓寬文本教學內容的維度,進而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的文章。教師只有有意識地拓寬文本教學內容的范疇與維度,才能夠讓學生對文本有更好的理解與掌握。

如,《鄭和遠航》一文,對未曾接觸過這個故事的學生而言,他們很難理解文章描述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要給學生講述鄭和下西洋的故事外,也要稍微介紹當時的時代背景,強調鄭和的精神品質,不能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故事的層面上。在學完故事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來談談自己的感受。這些都會很好地增強學生對文章的學習體驗。只有不斷地豐富兒童文學作品教學的維度,才能真正提升課堂教學的整體效率。

三、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兒童文學作品中有著很多趣味性強的童話故事。對這些故事教學時,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想象能力非常重要。對趣味性強的童話故事,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分角色朗讀、課本劇表演等形式進行學習,加強學生對文本的學習體驗。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結合文本提出一些趣味性的問題來活躍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兒童文學作品對發展、鍛煉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自身的人文素養有著很好的作用。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有價值的教學素材,讓語文的教學整體質量得到提升。

例如,在教學《狐假虎威》時,因為這篇寓言并沒有一個完整的結局,教師在介紹課文后可以讓學生嘗試著進行故事續寫。教師應稍作引導。如,原文表現了狐貍的虛榮和虛偽,除此之外還有什么呢?學生在思考后就會知道,還表現了老虎的霸道愚蠢和其他動物的膽小怕事。從這兩個角度出發,就可以將故事續寫下去。這是一個對學生的思維引導與啟發的過程,能有效地發展與鍛煉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對兒童文學作品的教學,教師要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讓學生在思維的海洋中自由翱翔。這不僅是兒童文學作品教學應當實現的一個基本教學目標,也是所有課堂教學努力實現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