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術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1 00:13: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初中美術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初中美術論文

篇1

現在獨生子女眾多,他們一般受到兩代人的寵愛,過度的家庭寵愛容易導致他們的情感和意志力薄弱。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關注和鼓勵,調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幫助學生在心理上樹立成功感受,在細微進步的過程中積聚起朝前走的動力,當他們獲得了一點小小成就的肯定與鼓勵后,必然會想要得到更大的成就。這就是對學生創造熱情的激發,也是對學生潛能的誘導。教師要為學生構建一個完善的審美心理結構,使其在美術學習過程中,能夠用感情去體驗,能夠保持穩定、長久的審美興趣。

二、初中美術教育提升學生審美素質的方式

1.加強審美教育

在初中美術教育過程中,教師需要加強審美教育的開展,這樣有助于促進素質教育的全面開展和落實。初中美術課程教學,需要教師克服上課的隨意性,保證在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但是也需要避免將學生向畫家方向培養。在美術教育過程中,教師需要針對初中美術教育的現狀,向學生傳授一些基礎的繪畫知識,并且關注學生審美素質與創造能力的提升。如,在課堂上多開展美術欣賞,美術欣賞課程教學的開展有助于拓寬學生的藝術感知視野;強化學生的編織、剪切、版畫等一些手工課的培養訓練,以達到訓練學生想象能力與審美能力的目的。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自身儀表,用整潔大方的穿著和板書熏陶學生,幫助學生養成積極、健康的心態。除此之外,教師還必須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幫助學生認識和創造美術作品,如能夠從線條的搭配、色彩的搭配等方面表現作品。教師不能給學生限定太多的規則,否則容易限制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造成學生作品中個性張力與內在活力的不足。因此,不論學生的作品所表現的是印象派特點,還是畫面表現過于平淡,在講評的時候教師都需要多鼓勵學生,挑優點講評,對學生創造性的一面加以肯定,以激發學生創造美和表現美的想法。筆者最近幾年在初中美術教學過程中開展的改革工作,獲得了一定的效果。

2.美化育人環境

最近幾年,我國強化基礎教育建設,不斷進行教學環境與教學條件的優化。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努力讓學生養成愛學習、講衛生、愛護學校環境的習慣。另外,在美術教學中還可以通過生動具體的形象,向學生開展潛意識的思想教育與審美教育,這種教育形式的重點與核心在于以情動人,而不是要教師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地講述,教師甚至可以用靜默的方式讓學生自己感受,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如,在教學樓內張貼羅中立的油畫《父親》,作品中的父親是一位生活貧困的老農;張貼王福春的攝影作品《建設者之歌》,這幅作品表現的是一位吃苦耐勞的建設者形象;張貼彭耘的國畫山水作品,其作品表現的是對家鄉山河的贊美之情;等等。學生看到這些作品就會在心中產生一種振奮、努力的學習精神和熱愛家鄉的美好情感。學生在感受自然美和藝術美的過程中,也在接受審美教育,學生辨別美丑的能力會自然地得到提升。

3.引領學生發現美

美是無處不在的,在初中美術教育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進行充分了解,以學生的視角為基本出發點,調動與啟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并且在美術課堂上讓學生盡量多地接受一些美術工具和材料,幫助學生提升美術運用技能,在潛意識中提升學生認識美、發現美和欣賞美的能力。初中美術教師就是學生認識人類藝術美與自然美和社會美的引導者,其能夠讓學生了解美的表現方式與運行規律,從視覺、觸覺等多個感官方面觸動學生,培養學生的審美心理,并最終讓學生能夠用自己的力量創造美。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進行審美素質的培養,主要是通過美術欣賞課程教學。初一美術的學習內容是歐洲的近代風景畫、靜物畫等,這個單元所選擇的題材都是生活化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讓學生對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普通事物進行觀察,將生活中的藝術和人的感情聯系起來。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在上課之前可以讓學生依照自身的喜好收集一些與學習內容相關的資料,如,讓學生搜集要學習的作品創作者的生平軼事資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先向學生展示一些經典作品,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光看待、品評作品。

4.深層次引導幫助學生形成審美心理特質

在上美術欣賞課的時候,學生都會對藝術課程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在開始接觸藝術的時候,學生的審美思想還不成熟,因此多是用自己的眼光去品評、看待,最初他們認為好的繪畫作品就是畫得像的作品,對一些外形畫得不那么像的作品完全不理睬,是這些學生覺得畫得不像不美的作品卻是教師要介紹的世界名作。受到這種反差思維的影響,學生會慢慢認識到藝術作品不是外觀畫得像就是好的。學生有了這種思維方式后,就會突破表面的框架限制,探索作品表現的內在核心理念。教師在引導學生欣賞各種不同的美術作品時,需要選擇一些內在核心理念不同的作品,讓學生能夠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藝術作品,從而拓展學生欣賞藝術作品的眼界,而不能夠只是將學生束縛在一個純粹的欣賞區間內。如,教師將徐悲鴻的作品展示給學生欣賞時,學生會覺得很有氣勢,不自覺地就會對這些作品表示贊許。但是當教師將劉海粟的作品展示給學生的時候,學生會覺得看不懂,表現出非常迷惑。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在于這兩位畫家藝術創作風格的差異,以及各自使用的用色習慣和材料的差異。通過對這兩位藝術家的作品的展示,可以讓學生了解藝術家對美的追求不在于外在的像與不像,此外,教師要讓學生明白藝術作品對自然美的一種追求,引導學生在感受畫家創作的美好形象的同時,體會作品當中所存在的各種純真動人的思想情感,讓學生在進行藝術作品欣賞的同時,也能夠感受到生活與藝術的情趣,并且從中感受到教育的思路。

三、結語

篇2

[關鍵詞]課堂教學;創作訓練;初中美術

在深化素質教育改革的今天,為了高效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素質教育的重點就落實到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上。《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基本理念中也指出:“要注重創新精神,即現代社會需要充分發揮每個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因此,美術課程特別重視對學生個性與創新精神的培養,采取多種方法,幫助學生學會運用美術的方法,將創意轉化為具體成果。”作為站在基礎教育前線的我們,既要培養學生的美術素養,又要對學生實施創新教育。因此,在初中美術教學過程中,想要真正“授之以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美術創新能力,應充分利用美術教學特有的魅力,以活潑多樣的課程內容形式扎扎實實地貫穿于課程中,在創作能力訓練中運用多元化創作形式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經過日積月累的創作能力的訓練幫助學生開啟智慧大門,有助于學生在全面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本人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元化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做了以下幾點嘗試:

一、興趣是培養創作能力訓練的動力

興趣是一切學習成功的原動力。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說:“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學科的興趣。”教學活動是師生雙向互動的教學模式,“灌輸式”的教學活動會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或課堂教學活動單一乏味,會抑制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會反感,甚至產生抵觸情緒。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才會有求知欲、探知欲,才會有深刻而獨特的思維能力,才會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才會帶著愉快的情緒參與到學習創作中,轉化成持久的情感態度和創作動力,最終完成教學任務。以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第8課《奇妙的墻》為例,在課前,我用吸鐵石把9個一次性紙杯疊在講臺上,學生進入教室后用好奇的眼神看著這些杯子,有學生直接問:“老師,這是干嘛呀?”我說:“先保密”。上課后,我指著講臺上的杯子問有沒有同學幫我換種造型擺法?學生在短暫的思考后,開始躍躍欲試了,2個同學擺完造型之后,我又把紙杯放在講臺上,讓同學們想想看能否再擺其他造型,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都爭搶著做第二輪擺造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興趣被調到起來了,學習熱情高漲,思路被打開后,思維也活躍起來,再后面的探究活動中,學生更容易的掌握本課的知識點,教學效果也就提高了。

二、生活經驗是培養創作能力的切入點

以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美術創作訓練內容的切入點,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以他們的視角去發現、去挖掘感興趣的內容,使學生產生共鳴。例如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第6課《花的變化》對創作訓練做鋪墊,給自己的杯子設計花卉圖案,引導學生把所學的花卉圖案知識展開討論如何創作出有標新立異的設計圖。學生們談論的很激烈,有的說:“我在網上看見過把花卉概括成圖案后再概括,讓它簡潔化,”有的說:“我看見家里有沙發靠墊的圖案就是用點線面把花卉圖案抽象化了。”他們把自己生活中見過的資源,在討論中舉例出來,在創作過程中我提醒他們不能照搬他人的創意,但我們可以采納他人的表現手法加上自己的,這些資源都源于學生實際生活中,因此學生容易迅速產生學習熱情,加速他們主動參與學習,提高學生的創作能力。

三、好奇心是培養創作能力的誘點

誘導學生的好奇心,燃燒學生的創意火花。在美術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教學內容、運用合理的教學手段、恰當的教學措施、營造出良好的創新氛圍,就可以誘發學生的好奇心、激起他們對獲取新知識的渴望,教學內容要力求構思新穎,趣味性強,誘發他們對美好事物的表達欲望和創作沖動,從而來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如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第2課《關注你、我、他》教學導入片段,我知道同學們課余會比較關注明星,也有自己的偶像。下面我們先做個游戲。猜一猜,他是誰?1.出示圖片: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2.加大難度,猜他(她)是誰?A.B.C.先出現A圖片,讓學生試著猜,再逐步出現B、C圖片,公布答案后揭示本課課題,開始教授頭像的基礎知識,討論:你們覺得畫肖像該從哪兒入手呢?……第一輪預熱游戲開始就點燃了他們的熱情,第二輪、第三輪難度的加大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又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再加上后面欣賞大師的一些作品,感受不同畫家所用的不同的表現手法,感受他們除了塑造人物相貌以外,還要塑造人物的精神狀態和性格特征。在自己創作的作品中有的學生展示了用色彩表現同學的頭像,有的是學梵高用粗獷的線條表現自畫像;在老師的鼓勵和幫助下,給予學生贊賞的手勢,學生的創作能力得到了滿滿的自信感,從而激發了學生奮發進取的表現力和創造力。

四、豐富思維是培養創作能力的養料

我們不能在美術教學中單一的束縛學生的創意思維,扼殺學生的藝術靈性,壓抑他們的個性潛能,而是要做一個藝術的引導者,讓學生不斷吸收新知識,推動他們的思維方式向前進,讓創新思維不斷獲取豐富的養料,鼓勵他們充分發揮想象力和聯想力,在藝術的空間里盡情綻放。例如,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第5課《仕女•簪花》第1課時臨近尾聲時讓同學們商討,下節課制作有個性的飾物,可以準備哪些材料,聽著他們熱烈討論聲中,教師可適當的點撥。有的說:“帶根短點竹子和橡皮泥,橡皮泥做簪子上的裝飾物。”有的說:“我家有粗毛線,可以先編織,再掛些紙折的花朵。”有的說:“可以用鐵絲,再收集些彩色布條,我用來設計手鐲。”有的說:“飲料瓶蓋子或者直接飲料瓶剪切一下。”……聽著他們五花八門的想法,我就建議還可以帶些珠子串起來或者有同學會折五角星都可以做點綴,盡量把我們身邊的物品利用起來,大家都很期待下節課的創意成品了。

五、營造氛圍為培養創作能力壯膽

在創造活動中,需要有一定的氣氛烘托,才能讓學生大膽地釋放創意思維。如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第3課《在臨摹中感受》的第2課時,要求學生了解、分析和實踐“變體畫”,課前我搜集不少藝術家在盧浮宮現場臨摹大師作品的場景,做成視頻導入,看看游客們走進盧浮宮的藝術殿堂里欣賞作品的同時,有著最令人羨慕的場景便是那些可以在現場臨摹名畫的畫家們,雖然也有畫家把名畫徹底改的面目全非,但他自己還是畫的津津有味,包括藝術大師也有臨摹他人的作品,但是要讓學生感悟到大師們在臨摹作品時是有選擇性的,不是一味的照搬照畫的,他們的目的是“學”而不是“像”,然后讓學生們選擇一幅藝術大師的作品,體會變體畫的實踐過程。這同樣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在欣賞過后,同學們都迫不及待的動手了,有的學生改變了背景,有的學生改變了整體色調,有的是加大筆觸的線條,有的是更加夸張,有的是運用彩紙拼貼的形式,再加以細節描畫,大家都發揮了無限的想象力,畫出了有特色、有個性的變體畫。這一課給同學們提供了體驗改變藝術大師作品的機會,學生們既動腦構思,又有立意思考,使他們的創意思維在藝術空間里自由翱翔。哪怕學生的作業有點亂,也要盡量找出作業中的閃光點。

六、環保意識體現創作能力的另類美

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以前在設計•應用課……需要帶材料進行動手創作時,總有許多學生不帶,并推脫是忘記了。現在我鼓勵他們盡量從廢棄物品中去尋找可用資源,如紙張方面,可以是包裝盒、香煙盒、雜志或彩色的廣告紙、報紙等;瓶子方面可以是他們喜歡喝的各種飲料瓶;并根據具體課程安排恰當的收集廢棄資源,長久后發現他們對于收集廢棄物品比較感興趣,上課也很少有忘帶了,給他們展示自己收集的廢棄物品,比一比在本節課中是否會起到標新立異的的創作效果。例如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第8課《裝點生活》,讓學生們準備一只單色的塑料瓶當成花瓶,其他材料自己準備。通過引導教學,簡單的示范,集體商討拓展學生的創意思維,在創作環節中有的學生用家里廢舊衣服對塑料袋進行了拼貼;有的學生用樹葉、花瓣等對瓶子進行裝點;還有學生用彩色廣告紙折成三棱體、舊毛線做成點線面的效果裝點瓶子……這樣既節約又環保,學生們也在創作中發現廢舊的物品,也能展現美的存在。

七、個性發展成為創作能力的獨特性

每位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所以創作的作品也要具有獨特性與新穎性。在創作訓練時我向學生提出作業不要有“雷同”,但結果往往不盡人意,作品大同小異成了普遍現象。有的學生是臨摹慣了,懶于動腦創作作品,有的學生怕自己的作品不好,受到同學的嘲笑和老師的不認可,而去模仿周邊同學的作品。其實,我們只要對有創意的、有標新立異的同學,給予及時的表揚,而不是在一定的框架中進行評價,關鍵是誰的作品有獨到之處,不跟隨大流,那就是成功的作品。如蘇教版九年級上冊第3課《有趣的夸張》,這課的實踐活動是讓學生為自己的好朋友畫一幅夸張有趣的肖像漫畫,在最終展示時,沒有定性誰畫的好或者像那位被畫的同學,只以畫中是否運用了夸張的手法,來完成這件作品。我們不能用一種標準去很衡量一件作品的好壞,而是要鼓勵他們自主探索和創新。

篇3

筆者對所在農村小學、初中的部分學生通過問卷、座談等形式,對農村學生對美術的愛好,認識、理解,以及家庭態度、學校課程開設情況、教師的師資教法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調查,總結出的數據是驚人的:從孩子會用筆到幼兒園期間,孩子喜歡畫畫的占調查人數的99%;從小學一年級到小學三年級下降到90%;再到五年級下降到70%;到了初中出現嚴重的分化,有對美術有興趣的只能達到60%;幾年的義務教育,怎么使我們的學生對美術的興趣下降了如此地步呢?

經過調查分析,作者認為有如下因素。一、學校外因素,家庭的誤導:在孩子入學前,多數家長以孩子能畫畫而給予鼓勵和夸獎,入學后則以學生的學習成績來衡量孩子,這就使孩子錯誤的認為學習成績是主要的,興趣愛好是次要的,于是本來的天性被慢慢扼殺。家庭構成社會,于是就形成了這樣的社會環境:畫畫是玩,學習成績是重要的。忽略了孩子的身心發展和認知事物的關系,只要求孩子文化課成績好,忽略了對孩子各種能力、興趣的培養,強制其學習尚不感興趣的文化知識,這樣就扼殺了孩子們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二、學校內部因素:在農村很多學校沒有專業美術教師,在前幾年應試教育的約束下,學校多注重學生成績和學校的升學率,很多學校不開設美術課或者是虛設美術課。現在雖然有很大轉變,但許多學校的教育意識沒有轉變,許多教師的教學方法還沒改變,上美術課時,因缺乏資料,或圖省事,只教學生臨摹作品,課堂氣氛低沉,講課呆板,是使學生失去興趣的重要原因。這些都局限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和興趣培養。

在素質教育的今天,美育是不能忽略的,那么該如何來培養農村學生的美術興趣,提高學生創造能力?學校外部因素是大環境,我們很難改變,但是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從自身做起,改變內因,轉變教學觀念,從課堂抓起,培養其興趣。

一、了解學生心理,培養興趣

我們應該多了解學生,尊重學生的思維表現特點。由于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認知事物有密切的關系,美術教育是學生身體發展水平,知覺能力、情感態度和生活經驗的自然產物,美術是學生認識世界過程中的一種表現。需要對事物的認識表達時就有畫畫描述的沖動,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會受到鼓舞。教師就要在課堂上引導好學生,激發其熱情。比如在初一人物線造型的美術課上,當有老師要求作業畫女同學頭像時,總會有個別學生提出要畫男同學,有的還要畫自己的爸爸,有的甚至要畫只小熊貓。我們分析一下這些學生的想法,要求畫男同學的可能覺得自己能畫的更好;要求畫自己爸爸的是因為他最熟悉,能畫象;要求畫熊貓的同學可能是因為不自信,怕自己畫不好人頭像而要畫自己拿手的。如果這時教師大怒,以不按老師要求做作業和無理擾亂課堂批評的話,就使學生的繪畫熱情受到挫傷。因而應該給他們創作自由,讓學生從興趣開始,可以先畫自己喜歡的,興趣往往會產生“階段性”的成果,我們要把握好學生所取得的成績,及時的給予表揚和肯定,再畫教師布置的作業,使學生乘勝進步。教師只有了解學生心理,正確的引導,才能培養其興趣,提高創新能力。

二.轉變教學觀念,提高審美意識

因為農村教學條件的限制和教師水平的差異,使農村的美術教育參差不齊,美術教師的個人意識也有差異,我們的美術課并不是把學生培養成畫家、美術家,也不是為了應付一節課或者認為是簡單的哄孩子玩。學生眼中的世界,描繪的水平絕對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樣,因為他們所表現的視覺形象多半是直覺與想象的綜合,只有隨著年齡增長,知識的積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漸漸使其變為直覺與理解的再現,才有可能變為主動的再創作。要在學習過程中陶冶情操,培養學生各種能力,提高審美意識。因此在課堂教學當中,也不能以太高的準則來評價學生。而是看在畫中是否真實反映了學生的內心感受,是否有獨特性、新穎的表現。要多給予肯定的表揚,少有居高臨下的指責。觀念的轉變是教學的指導思想,首先教師不能有副科意識,美術是不重要的課程等意識。美術聯系其他各學科,滲透各學科,體現在生活的衣食住行中,教師要轉變觀念,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才能培養學生的美術興趣,提高學生的審美知識和意識,才能達到美育的目的。

三、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從興趣入手,提高創造能力

1.改革教學方法

過去有些人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教書非常“認真”,把課堂教學當成只傳授知識的場所,沒有做到教書育人、培養才干、開發智力。而是教法簡單化,教師講,學生聽,墨守常規,老一套,不變樣,致使學生思想僵化不開竅,以至學生失去興趣,這樣就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發展。所以,課堂教學方法必須改革。美術教育,形象生動,鮮明直觀,在對學生進行美育,促進智力發展和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有它特有的優勢。

然而如何發揮、擴大它的優勢作用,關鍵在于任課教師能否大膽改革教學方法,勇于創新,根據學生興趣特點與認知的規律,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輕松愉快,有趣味的學習環境和氣氛,消除學生心中的學習壓力,使學生感到學習沒有負擔,是一種享受,一種娛樂。比如在初一人物頭像的課程中,就可以用古老的“貼鼻子”游戲教學,再貼眼睛、貼眉毛等,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在游戲中了解人物的五官位置關系,掌握了五官的“三庭五眼”的比例關系。因為農村學校條件的限制使很多課程不能開展,如果教師局限在學校現有的條件里,有的課堂教學內容只能是簡單的講講,甚至讓學生自己看看就上自習課了,我們應該利用農村現有的條件盡量開展好課堂教學。比如初三的雕塑課,農村學生是不可能有橡皮泥來做雕塑練習的,但是我們可以利用農村的條件來上,不妨讓他們再回到兒童的玩“泥巴”時代,讓他們自己動手去挖紅泥,讓他們在課堂上由老師引導從兒時的“捏娃娃”游戲開始講解雕塑,使學生更真實的感受到藝術來源于生活,生活是創作的源泉。這樣的課堂才是培養農村孩子興趣的樂園,這樣讓學生在興趣中吸取知識和掌握技能,就能收到最佳學習效果,充分發揮課堂活躍的優勢作用。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構圖能力。現代化教育不能局限在死板的傳授知識,應該是以興趣為引導,利用情景教學的模式創設興趣的課堂氛圍,達到美育的目的。學生興趣與教學方法密切相關,美術教育要靠得當的教學方法去完成。所以要根據教材,不同的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來活躍課堂,培養學生興趣。教師本身要有創造性思維,要思路活躍、方法新穎,學生感到有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才能引起學生積極思維,取得好的學習效果。

2.充分利用現有設備,直觀教學。

只有搞好課堂教學,才能大面積提高學生美術知識水平,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教師上美術課時,總不能天天“游戲”,長了也呆板,使美術課單一枯燥。要搞好課堂教學,我們還要利用現有設備,培養學生興趣,上好美術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沒有興趣,被動地學習,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現在上美術課的主要問題是相關教材資料缺乏設備不齊。特別是欣賞課,有些作品經過幾次印刷,色彩效果差,圖片又不多,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也就不能激發學生的美感。教師生硬的讓學生只是去畫畫,因此運用現有的教學設備來補充就非常有必要。通過自己找些資料,如掛圖、畫冊、錄象、幻燈、光碟等,讓學生觀看欣賞。通過聲音、圖像、音樂刺激學生,激發學生興趣。通過生動豐富的素材資料,將學生從課堂枯燥的說教中解脫出來。只有通過大量作品欣賞,教學示范,才能使學生增加感性的認識,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在不斷的藝術熏陶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創造能力。例如:在初二美術國畫的課程中,因為教室條件限制,教師示范很麻煩,而且學生也不容易觀看,我們就可以用 VCD通過電視來演示。讓學生先欣賞作品,再觀看繪畫過程和技法表現。這樣就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真正欣賞到美的內涵,同時也減輕了老師的負擔。

有的學校已經配備了多媒體教室,我們還可以用多媒體電教手段為學生多角度,多方面,提供大量直觀,形象的感性材料,對培養學生的美術興趣十分有利。

3.課堂教學內容適中,訓練有層次。

篇4

在初中美術欣賞課中有不少關于人體藝術的內容,如何在教學中處理好它們,使學生對人體藝術的美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既是美術教學的任務之一,也是學生成長的需要。

初中生由于其年齡特點,對人體雖有一定認識,但尚處于朦朧狀態。加之受當前電視、電影、書刊、雜志等各種媒介的影響,他們對人體內容的接觸較以前的學生要多。但由于缺乏抵抗力而易受不良影響。一些學生就是受黃色書刊的影響而走上犯罪歧途的。現代社會中雖然人們思想解放,但作為成年人的家長也極少對孩子進行這方面的教育,造成了他們在性別、人體知識方面的神秘和空白,這就更需要在教學中加以正確的引導和填充。

在教學生學習人體結構時,除了講解骨骼、肌肉的名稱、位置、作用及男女形體的差異外,還要告訴他們,這個世界由男女兩性組成,學習人體結構就是要正確認識自己,了解內在結構及外部形體。男性由于骨骼大、肩寬、肌肉發達,因此男人體形給人以強健的力量感。而女性由于骨骼較孝肩窄、皮下脂肪較多,給人以豐腴的曲線美之感。我在教學時準備了許多體育動態圖片和服裝動態效果圖,引導他們回憶看過的體育比賽,思考體育健兒強健的體魄所體現出的美感;再引導他們回憶看過的服裝表演,或看一些體操表演的圖片,使他們對女性的豐腴秀美有一定的認識。

在中國古代美術欣賞中,我掛出了不同朝代的人物作品,有學生就問:“為什么唐代的仕女都比較胖?”由這個問題引出了不同歷史時代不同的審美觀問題,而這種審美觀也受統治者喜好的影響,如“楚王好細腰”,唐代由于貴妃楊玉環受寵的因素,在唐代的仕女畫中出現了豐滿柔美的審美特點,《簪花仕女圖》、《搗陳圖》就是這一審美特點的具體體現。在男性審美的問題上文學作品及繪畫多以表現王公貴族與才子佳人為主,如大家熟悉的《紅樓夢》就給了賈寶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的姣好外貌,而宋玉、潘安、唐伯虎及現代的很多美男子都是眉清目秀、齒白唇紅的儒雅才子、文弱書生,就在今天,也有不少人用“斯文”“秀氣”作為對男性美的肯定評價。當然,這種觀念有著深刻的社會學、倫理學根源。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封建社會里,“錦衣秀士、白面書生”這類弱化的男性形像往往意味著優越的社會地位和充裕的物質生活,這也是男性弱化的因素。在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婦女掙脫了封建桎梏,在人格上取得了與男性真正平等的地位。弱化的男性形像已不再受到普遍的青睞,也不再成為男性自我崇拜的偶像,代之而起的是有個性的健壯的男子漢,這正是引導學生認識人體美最好的契機。

篇5

一、創設最佳的教學情境

多媒體可集聲音、圖像和動態畫面于一體,創設情境可使教學形象、直觀、生動,利于在教學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1)用在課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設定與教材相適應的情境氣氛,教學一開始就能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其主動地參與學習。(2)用在課中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質兼美、感人至深的名篇,由于年代的久遠、國度的不同很難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作者表達的情感。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甚至再現當年的情境,盡快獲取真切的情感體驗。(3)用在課終把課堂教學推向。如,教《回延安》時我先用多媒體介紹賀敬之是如何在延安由一位小戰士成長為大詩人的,接著放映延安人民抗日的生動場面。借助多媒體手段的烘托和渲染,喚起學生對革命圣地的向往之情和學習興趣。

二、優化語文教學手段

現代信息技術,整合語文教學,可以優化教學手段。在多媒體輔助教學中,鮮艷生動的圖形,聲像一體、動靜結合的畫面,界面可親的學習屏幕,都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喚起其高漲的學習情緒,誘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如,教朱自清的《春》時,首先放一曲《春之聲》讓教室里一開始就沉浸在優美的旋律中,然后展示一幅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綠草如茵、鳥語花香的畫面,再播放配樂朗誦,讓學生置身優美的文化氛圍中體會課文充滿激情、意蘊深刻的美。

三、優化學生的認知過程

多媒體輔助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需要,課件交互性強,界面豐富活潑,可產生一種圖文并茂、豐富多彩的人機交換方式,抓住認知時機,運用適時、適度,容易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習情感,形成學習動機。如,教《桃花源記》時,我繪制了村中人“咸來問訊”的畫面,引導學生想象這些人圍著漁人問了些什么話。有學生這樣描述:有一位花白胡子的老人走到漁人面前問道:“如今外面世道如何?人們過得好不好?”年輕力壯的小伙子握著漁人的手問:“你們那兒的壯漢除了種田還干些什么?”借助畫面,通過想象,不僅豐富了原文內容,而且使學生的想象力、分析力、創造力也得以鍛煉和提高。

四、實現學生的主體漸變

篇6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一觀點被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認同,學習興趣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作為一種存在于學生心中的內部驅使力,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為興趣能夠使學生處于一種持久高效的學習狀態中。傳統的教學模式容易使學生產生審美疲勞,枯燥的內容不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多媒體技術融合了聲、光、色及新興的科技,能夠通過鮮亮的畫面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適當的音樂能夠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刺激學生的大腦皮層,讓他們產生更為深刻的記憶,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為教師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條件,一舉兩得。

二、多媒體教學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拓展

腦神經領域的生理學家經過多年的研究得出:人類的大腦是由左右兩個半球所構成的,并且左右半球既有著明確的分工又存在著相互協作的關系,是相對比較復雜的構造。具體而言,人的左腦擅長于抽象邏輯思維,右腦則比較擅長于具體形象思維。我國大部分學校的歷史教學往往注重對于學生歷史邏輯思維的培養,這就使得學生在歷史課堂上主要是通過大腦的左半球運轉來實現學習目的的,而右腦常常處于近乎休眠的狀態。這就使得傳統的歷史教學出現了較為尷尬的局面:教師言之諄諄,學生則聽者昏昏沉沉,非常不利于學生學習熱情的提升。多媒體技術的出現就轉變了這樣的教學局面,由于多媒體技術充分運用了聲光色因素,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對他們的聽覺和視覺都進行了直接形象的刺激,使學生的右腦得到了運轉,處于一種活躍的狀態之中,這樣就實現了學生的理性思維與形象思維的有機結合。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學生的思維能得到有效拓展,他們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學習更加投入,學習效率自然就會得到提升。

三、多媒體教學便于溫故而知新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對于初中生而言,他們不僅要學習中國的歷史,還要學習外國歷史,即古今中外的各國歷史。因此,初中的歷史教學任務十分嚴峻,內容極其繁重,這對于學生的記憶也是一種沉重的負擔,而知識點的記憶問題成為歷史教學必然要面臨的問題。科研表明,單調乏味的重復記憶不利于學生記憶水平的提升。心理學工作者通過調研發現,多種感官參與知識點的記憶有助于遺忘率的降低,能夠提高記憶的穩固性。也就是說有意識調動多種感官參與知識的記憶,有助于記憶效率的提升。相關數據也表明,單純的聽覺記憶所獲取的知識點僅為15%,單純的視覺記憶所獲取的知識點僅為25%,而聽覺與視覺相結合進行記憶則能夠獲取65%的知識點。多媒體教學正是集視覺、聽覺及多種信號傳遞于一體的教學模式,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進行高效記憶,從而使學生做到溫故而知新,這也是傳統教學模式所無法比擬的。

四、多媒體教學能夠節約時間

篇7

在信息時代,多媒體技術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具體應用,就是將多媒體技術與歷史教學緊密結合起來,實現多媒體技術與歷史教學的融合。之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使用多媒體技術,首先,這是教學改革的客觀要求。在歷史教學中。通過應用多媒體技術,能夠豐富課堂教學理論,同時積極創新課堂模式,從而深化中學歷史課堂教學形式,更是開辟了課堂教學的新思路。其次,在信息時代,網絡和計算機普遍應用,只有完善應用網絡技術,才能夠在信息時代,適應教學要求,提升學生應用新技術的能力和水平。再次,應用多媒體教學也是豐富教學模式和途徑的主要要求,在這一教學模式內,實施網絡課堂教學能夠充分體現學生主導、教師參與、師生良性互動的良好教育模式,這也是從根本上實現了教學改革的客觀要求。在歷史教學過程中,通過應用多媒體技術,能夠提升教師掌握先進教育思想和技術,促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應用網絡資源,優化教學過程,提升現代教育水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用最先進的現念指導自身教育實踐活動,同時盡可能借助網絡資源、科技手段創造寬松的課堂氛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精神。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能夠有效提升教學質量,從而適應新的教學改革要求,幫助構建、形成新的教學模式。

2多媒體技術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實踐方法分析

2.1塑造歷史角色、深化情感體驗初中歷史教學長期以來一直難以突破的一個瓶頸就是教學與學習相脫節,初中歷史教授的主要內容是世界歷史和古代歷史,相對而言離學生成長的時間較遠,這就容易造成學習脫節和理解脫節。而造成脫節的根本原因就是互動性和參與感太弱,盡管歷史知識距我們較遠,但我們可以采用各種方法縮小距離,通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整個歷史教學可以更加生動的展現給每一個學生,而通過塑造一系列歷史角色,也能夠在深化情感體驗的同時,學習和豐富歷史知識。

2.2構建多元互動教學體系,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缺乏興趣和積極性,這直接導致學生對歷史學習厭惡和反感。而學生失去學習興趣的主要原因就是不健康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課堂上教師一味輸出教學觀點,并不關注學生接受程度,也不在意學生反饋結果,整個課堂教學模式極不合理、極不規范。而通過多媒體這一教學形式,教師能夠根據教學內容,通過多媒體形象化和直接化等一系列特點,讓學生直接感受和體驗到具體的歷史氛圍,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更深層次的愛好,從而產生教學與學習的有效融合。

2.3真實再現歷史變化,優化教學過程歷史是對過去發生事情的總結,內容較為生疏,而通過使用多媒體技術,能夠真實再現歷史事實,通過歷史事實的具體演示,能夠幫助學生更好掌握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傳統教學過程中對歷史事件的講述大多停留在口頭表達階段,無論表述多清楚,但形象和具體化程度都遠遠不夠。但是通過多媒體技術,能夠豐富發展教學實踐,優化教學過程,及時有效的提升教學效果。

篇8

【關鍵詞】新課改;多媒體;初中數學;有效結合

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現代社會,多媒體已經被廣泛應用到教師的教學過程中,尤其是在初中數學的教學中,更是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初中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在新課改的要求,對多媒體的應用更是越來越注重,因此,本文對新課改下多媒體和初中數學教學的有效結合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研究,希望切實提高初中數學的教學質量。

一、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情景的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于學生來說,興趣是他們學習知識最大的動力,更是他們掌握知識、應用知識的關鍵,因此,在進行初中數學教學時,一定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新課改背景下,對初中數學的教學方法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加強了多媒體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多媒體能夠采用非常形象畫面、圖片、文字以及音頻等創設出有效的教學情景,給學生帶來感官上的沖擊,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更加容易的掌握初中數學的基本知識。

正是因為這樣,大部分教師在進行初中數學的教學時都應用多媒體來進行教學情景的創設,從而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比如,教師在進行人教版初中數學八年級上冊《軸對稱》的教學時,就可以利用多媒體來進行課堂教學,可以在多媒體上給學生們展示一下生活中具有軸對稱特點的物體,讓學生對軸對稱有一個更加詳細的了解,從而更加積極的學習軸對稱這一章的內容,提升初中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二、利用多媒體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對于初中數學學科來說,它具有一定的嚴謹性和邏輯性,而且其中的知識能夠被廣泛應用于實際的生活中,和人們的現實生活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在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時,學生一定要具有較強的思維能力和邏輯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更快的找到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

正是因為初中數學有上述的特點,一些學生認為學習數學比較困難,而如果將多媒體與初中數學教學結合起來,就能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變的更加形象,而且還能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數學思維,在學習數學時也不會覺得十分困難。另外,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注重對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和直觀的內容結合在一起,將數學中的概念、定義、公式以及適合用在什么地方都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進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邏輯能力。比如,教師在進行人教版初中數學七年級下冊《相交線與平行線》的教學時,就可以充分發揮多媒體的作用。

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展示一些簡單的線段以及排列形式,并且將線段的概念和定理教授給學生,之后可以延伸到線段的位置關系,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一些現實生活中類似線段相交、平行的事物,給學生一個更加直觀的感受,之后再進行線段相交、平行定理的講解,引導學生自己說出兩條線段存在的位置關系。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夠啟發學生的數學思維,還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由此可見,多媒體和初中數學教學的結合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在培養學生數學思維方面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利用多媒體解決重點、難點,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對于初中的學生而言,他們的思維正在由具體形象向著抽象的方向轉變,正是因為這樣導致學生的思維和數學抽象知識之間產生了矛盾,而多媒體的應用,不僅能夠幫助解決學習中的重點、難點,還能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為以后的發展奠定基礎。對于初中數學中的旋轉、平移以及軸對稱等方面的知識,如果只依靠教師講解,學生肯定不會完全弄懂,如果利用多媒體進行實際的演示,可以會給學生帶來更加直觀的感受,而且通過這種方式還能促進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提升。比如,教師在進行人教版初中數學九年級上冊《旋轉》的教學時,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內容的設計。教師可以在多媒體上展示出一個中心圖形,邊操作讓其旋轉邊給學生講解旋轉的相關概念和定理,讓學生更加直觀的感受到旋轉的內涵,這樣不僅能夠解決學生在學習中的重點、難點,還能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

篇9

關鍵詞:形成性評價;美術課堂教學;人文關懷

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的形成性評價是指在初中生的美術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自主性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表現的過程性評價,

這種評價是以實事求是為依據,按照學生個性發展的要求,通過一定的方法手段達到提高初中生人文體驗、增強人文感受的效果。

由于初中生的接受能力有限,所以初中課堂和高中課堂不一樣,每節課時間不會很長,因而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將形成性評價充分運用到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提升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的人文關懷是我們每個初中美術教師應當重視的問題。對此,初中美術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形成性評價教學,充分運用課本內容來講解初中美術內容,還要通過課外知識來給同學們增加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形成性評價教學不僅能使初中美術課堂教學效率提升,還能通過評價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作出適當的反應。

初中美術教學既要注重理論又要重視實踐。不管是在理論教學中還是在實踐教學中都要把形成性評價作為初中美術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不僅要將其作為教學的補充,還要將其視為教學的分支、內容。只有建立了形成性評價的體系,在初中美術課堂中,師生之間的聯系才會更加緊密,教師才會了解學生的生活、學習習慣,這樣才能更好地實施教學;學生也能更好地了解教師的教學思路,這樣能及時地接受新的知識,溫習舊的內容,提高學生學習初中美術的效率,以提升初中生的人文素質。

在我國最新頒布的義務教育若干項標準中,對初中美術課堂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其別強調要注重在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的形成性評價的培養與運用。但是,如何將理論的形成性評價應用到實踐中去,使其在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發揮真正的作

用,并且將教師的形成性評價不斷轉化為學生在初中美術課堂教學更加主動地學習的人文關懷,是我們這個階段應當首先解決的

問題。

筆者認為,要想做好形成性評價在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的人文關懷需要首先將初中美術課本中的內容展示給同學們,讓同學們有一個美的初體驗,對美術有一種自己的欣賞態度。首先,初中美術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融入一些美術名家對美術作品的評論,從而提高學生對美的正確認識;其次,初中美術教師在注重學生在對美術作品欣賞過程中的形成性評價的訓練,重視在學習中對各種美好事物的學習評價;最后,初中美術教師在初中美術課堂教學形成性評價轉化為人文關懷的過程中需要將學生的興趣、愛好點激活,善于運用所學知識對生活中的瑣碎物件進行美化、升華,比如說在學習初中美術之后,學生可以體會到“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易拉罐可以剪成好看的花瓶,不同顏色的廢舊塑料帶可以制成彩色風箏等等,就是將同學們學到的、感受到的轉變為自己的小發明,學以致用就是這個道理。

通過以上論述,我們可以看到,要想使形成性評價在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的人文關懷得到鞏固,必須注重在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的教學實踐,注重藝術課堂教學被激活的實踐過程,加深對初中美術教學理念的新認識,提高教學效率,提升同學們的人文素養,只有這樣才能改變現有狀況,使藝術課堂的人文關懷價值得道初步體現。

參考文獻:

[1]羅紹喜,沈玉順.論在美術教學中構建成成性評價體系.中小學美術課堂教學,2011-04.

篇10

關鍵詞:美術教學;滲透;法制教育

學科滲透是進行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如何才能快速機智地發掘法制內容,隨時、順勢地對學生滲透法制教育,從而將教學內容與法制教育進行無縫銜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法制教育效果呢?經初步探索,筆者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一、深鉆教材,善于發掘美術學科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內容

一些人認為,能在初中美術課中進行滲透的法制教育內容的資源十分匱乏,其實,所謂的資源匱乏,準確地講指的是靈活把握知識,勤于動腦的匱乏。如果我們勤于動腦,深鉆美術教材,將初中美術資源的內涵加以拓展,我們就會發現教材上的一些圖片資源是非常豐富的。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圖片資源材料,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如在教學美術(人教版)七年級(下)“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第9頁彩圖時,教師可以聯系春天大自然的景象,順勢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二十四條規定: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粉塵、惡臭氣體等對環境的污染和危害。借此告知學生要多了解環境保護法,不要亂丟垃圾、廢渣,要讓我們的家園變得更加干凈舒適。又如在講解(人教版)九年級美術(上)“中國美術的輝煌歷程與文化價值”第1頁展示出土的古代玉器、彩陶、青銅器圖時,可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讓學生從小養成保護文物的習慣,告誡學生在參觀文物時不要在文物上亂涂、亂畫、亂刻,甚至銷毀文物。

二、選材貼近生活,拓展美術學科中法制教育資源的內涵

《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強調:“教材應盡量適應具體的教學情境,具有可操作性,以適應不同地區的教師和學生的需要。”在滲透法制教育時,教師應當從地方的實際情況出發,選擇貼近生活的素材,將課程資源的內涵加以拓展,這樣就會發現非常豐富的美術教學資源。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中美術九年級(上)“讀書與藏書的情結”第7頁時,教師讓學生通過觀察圖片上學生讀書的情景,聯想到今年班上來讀書的學生是比上學期多了還是少了,并分析增多或是減少的原因。此時在和學生的討論過程中,就可以輕松滲透《義務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此外,面對失學的同學,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寄語卡片”的活動,以表達對不能來上學的學生的關心之情,在這個活動中,可用舊掛歷、雜志、報紙等做卡,以節約用紙,保護森林,這一過程又可順勢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從而使學生認識到保護森林的重要性

這種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美術課堂,不僅可以拓展美術學科中法制教育資源的內涵,還能讓學生感到無比的親切,從而使教學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程度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三、創設氛圍,在啟迪學生心扉中滲透法制教育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果法制教育只是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概念,或靠教師念經似地照本宣科,其結果只能是學生學習得毫無興趣,教師講課也毫無動力。因此在美術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必須做到師生互動、平等參與,只有在這種課堂氛圍下,才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才會在啟迪學生心扉中滲透法制教育的內容。如講授人教版《美術》八年級上冊第4頁《讓人們的生活更美好》(設計?應用)時,教師可先引導學生欣賞人民大會堂、“永遠盛開的紫荊花”雕塑、辦公環境的設計、住宅的客廳設計等不同的環境設計作品,同時,在引導學生以藝術家的敏銳眼睛捕捉自然中美好的事物,體會環境藝術形式表現出的自然與人之間形成的和諧美時,創設氛圍,順勢滲透《環境資源法》,講述合理保護、利用環境和自然資源的重要性。這樣的學習氛圍會對學生產生很大的觸動,能引起學生的內心共鳴,也就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法制教育作用。

四、善于聯想,隨時隨地捕捉“法”的身影

在一個法治較為健全的社會里,從廣泛的意義上講,法就在你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法。在教學過程中,只要善于聯想,一段話,一個詞,一張圖片,都可以捕捉到“法”的影子,都可以滲透法制教育的內容。如,講授(人教版)初中美術九年級(上)第19頁“剪紙的意蘊”一課時,因為剪紙于2009年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所以在這一課中可以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在教學(人教版)初中美術九年級(上)第3頁時,從蘋果公司掌上電腦、臺式電腦的設計中也可以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知識產權法》。

五、結語

總之,加強小學生普法教育是整個社會的共同責任,課堂是普法教育的主戰場,在課堂上既要讓學生學到文化知識,又要不失時機地滲透法制知識。這就需要教師在初中美術教學過程中找準切入點,多動腦筋,多發現,多創設氛圍,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科滲透法制教育這一教學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才能真正培養出知法、學法、守法、品學兼優的一代新人,才能促使他們身心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中英對照)》 法律出版社,2003(2).

2.《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安利民.試論初中美術新課程課堂教學的特征[J].新課程(教研),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