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農業技術范文
時間:2023-04-03 12:02: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傳統農業技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農業現代化必須對傳統農業進行改造,我國一直致力于尋求傳統農業改造的路徑,并進行了積極的實踐。經過多年的持續推進,雖然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很大進展,但由于我國農業發展還存在很多條件約束和制度障礙。筆者以為,我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中,既要重視對農業要素的投入,又要重視農業中引入能使生產要素實現有效配置和提高其生產效率的制度。以下從傳統農業技術向現代農業技術轉變過程中的困境談起。
1 困境分析
1.1 農村勞動力缺失
農村勞動力是現代農業建設的核心要素。然而,目前我國農村出現了大批有文化有能力的青壯年勞動力大量流向城市,留下老人、婦女和兒童在農村務農的農村勞動力空心化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有:
1.1.1 農村勞動力的大量外流是出于人們的驅利動機。由于我國農業利益長期以來十分低下,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與此同時,農民的支出卻在迅速增加。在這種生存方式下,農民很少有錢,也很少愿意將錢投入到生產上改造傳統農業生產方式。
1.1.2 制度性因素。我國歷來把土地作為農民的社會保障,國家給了農民一份土地就等于給了他們的一切保障,不管農民外出務工多少年,他都視土地為退路,所以不愿放棄土地,造成土地難以流動。加之我國土地的家庭承包責任制造成土地使用的細碎化,因而給土地的規?;洜I帶來困難,從而出現了農村人口流動而土地不流動的局面。
1.1.3 職業觀的改變。目前農村中的青壯年勞動力大多是20世紀70~80年代出生的,特別是從學校畢業后直接外出務工的農村青年,他們沒有務農的經歷,在現有農業生產及生活環境較差的條件下,更不愿意從事相對繁重而辛苦的農業勞動。
1.2 土地產權制度的羈絆
改造傳統農業,實現農業現代化,土地規模經營是必由之路。而目前我國土地產權設計表現出如下不足:
1.2.1 產權不明晰。國家、集體、農民對土地產權的權責分解不清,國家作為最終所有者,又是正式產權的制定者和維護者,無疑會使得國家在合約的分享中處于特殊地位。
1.2.2 農民不愿投入。集體作為土地集體所有權的法定所有者,對土地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會使農民對土地使用的預期不足。作為理性的判斷者,農民不會增加對土地的投入。
1.2.3 主體地位不對等。農地集體產權下的表現的是農民與集體、農民與國家之間的關系,但由于其主體地位不對等,國家和集體可以利用其所有者和規則制定者的雙重地位,隨意處置土地。
2 治理對策及措施
綜上所述,要實現對我國傳統農業的改造可從以下幾點做起:
2.1 治理農村勞動力缺失問題
毫無疑問,現代農業建設有賴于農村人口進一步向城市轉移,但是這種轉移是有條件的,如果我們還不能完全做到工業支援農業、城市支援農村,農業的機械化、電器化的生產工具還不能完全替代人、畜力、工具的情況下,大批青壯年勞動力外流,反而會給現代農業建設帶來嚴重隱患。
2.2 土地永久使用權制度是土地產權制度改革的最佳路徑選擇
一種產權制度的設計首先應當考慮它的激勵作用,使產權得到明確的界定。所以,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最重要的一點是產權的分享應該通過明確的合約來分配,而不是一定要在土地所有制問題上大動干戈。根據我國的國情,建議在保持農村土地公有制的條件下實行土地永久使用制度。
在土地產權明確的情況下,各種土地的流通形式都可以通過契約的形式來解決,土地因為其流通必然會體現出價值,而農民的土地經營規模也因土地使用權的流動得以擴大,農業的現代化也就有了更好的實現條件。
2.3 合理確定農業投資的重點與主體
改造傳統農業,建設現代農業所需的投資包括很多內容,主要有:①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包括農業生產所需的水利灌溉設施、小流域防洪防澇設施、田間道路建設、大江大河治理、平整土地和土地改良等;②農業生產基本建設投資,包括農林牧副漁各業生產、貯運、加工以及經營管理所需固定資產的更新和擴大;農業機械設備的購置;林場、草場、漁場、農副產品加工廠、倉庫、曬場、冷藏設備以及先進經營管理方法的引進和推廣、農業發展戰略、農業信息化建設等。
篇2
1.1創新內容
從微觀上來講農業技術的創新是農業技術與農業經濟的發展進行相互轉化,將新農業技術演變成一種手段為促進農業的生產和發展農村的經濟提供幫助,其包含內容大致是對農業新技術進行研究、獲得與掌握、實現新技術的傳播滲透于轉讓、改進創新農業的市場開發與售后服務等;從宏觀上來講農業技術的創新是農業企業和一系列公共機構組成的網絡或者系統,且這些機構能夠互相聯系和影響從而為農業技術的創新與擴散提供整合與協調。
1.2創新特點
由于工業技術受到了大多數的農業技術和不同層次的環境保護與農業技術、資源利用與農業技術、農業技術秘密、公共產品特性等與之密切相關的影響和制約,農業技術的創新特點大致有較多的技術、創新過程較為復雜、不確定的技術創新、農業技術的創新子系統存在較強的相互作用性等。
2農業技術從傳統到現代的轉變策略方針
2.1基本策略方針
對傳統的農業技術進行傳承是實現農業技術從傳統向現代進行轉變的基本策略,這是因為農業的科技和技術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人們依據不盡相同的自然條件以及存在差異的社會文化進行繼承和創造,農業技術包含當地自然條件與社會條件且民族特點和地方特點顯著。在繼承傳統農業技術進行現代化農業技術轉變的過程中,不可盲目模仿要聯系實際國情和地方特點發展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現代化農業技術,實現傳統技術和現代技術的融合從而使未來的農業技術發展保持穩定。
2.2關鍵策略方針
對傳統的農業技術進行改造是實現農業技術從傳統向現代進行轉變的關鍵策略,這是因為長期積累投入并未使傳統農業的生產要素發生改變,即便生產率較低只要技術的狀態保持不變的話,假以時日就可以實現傳統農業的專項平衡及恢復等。而農業科技發展從技術結構的優化過程來看可以分為以下的三個階段并逐一介紹:(1)生產力水平和技術水平相對較低,相關的手工勞動主要是依靠現有自然資源進行,是以手工產品或者生產初級產品為主勞動密集型的階段。(2)生產力水平和技術水平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和發揮,進軍更廣更深的自然資源從而形成了以生產加工商品為主的技術密集型階段。(3)生產力水平和技術水平都達到很高的階段,農業的現代化已經實現且智力和知識優勢都得到充分的發揮,是以生產高新商品為主的知識密集型階段。
2.3根本策略方針
對傳統的農業技術進行提升是實現農業技術從傳統向現代進行轉變的根本策略,這是因為改造傳統農業技術的目標和方向就是現代農業技術,根據世界農業的發展經驗可以發現在這個轉變過程中農業的生產必須實現從滿足目標消費追求的數量向商業生產利潤的最大化進行轉化。
3結語
篇3
關鍵詞生態農業;農業技術;技術推廣
1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構建的意義
認識到構建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意義,是樹立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意識,激發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構建動機,產生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行為的前提與基礎。對此,在發展生態農業、進行相關技術推廣時,需要全面了解構建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意義。由生態農業的內涵與特征可知:生態農業是以生態學理論、經濟學理論為基礎,在已有農業建設經驗基礎上,利用先進科學技術與現代化管理方法,能獲得較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高質高效農業。生態農業要求在發展過程中,能夠將現代農業技術與傳統農業技術有機結合;將糧食生產與林業、漁業、畜牧業等有機結合;將農業與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有機結合,在發展農業經濟的同時,實現資源開發、能源節約、生態環境保護。因此,相對于傳統農業而言,生態農業具備綜合性、高效性、持續性、地區性和多樣性等特征。對此,有必要進行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創新,構建適應于發展生態農業的技術推廣體系,改善傳統農業技術推廣的不足。由生態農業技術推廣現狀分析可知:相對于生態農業發展速度而言,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存在滯后性,主要表現為推廣體系不完善、推廣方式單一、推廣人才匱乏、推廣資源配置不合理、推廣體系建設投入力度不夠等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制約了我國生態農業的建設與發展。對此,有必要加強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以研究指導實踐,加快構建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為我國生態農業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2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構建的要求
生態農業作為現代化高效農業,與傳統農業的差異性決定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具備新要求、新挑戰。對此,在構建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時,需要全面了解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要求,從而能夠確定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建設原則與建設方向。基于經驗歸納與總結,生態農業技術推廣要求具體表現如下。
2.1注重地域差異性分析
地域不同,生態農業構成要素不同,在建設與發展過程中所需要的農業技術、農業信息、農業資源也不同。這就需要我國在進行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時,能夠立足地域差異,包括區域地形差異、區域土壤差異、區域氣候差異、農區種植物差異、區域農民職業素養差異等,針對性地推廣農業技術。
2.2強調“授人以漁”
生態農業的綜合性、多樣性、持續性等特征,決定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重心不僅僅在于現代化農業技術、農業生產設備的宣傳與推廣,更在于讓農民知道生態農業的內涵與發展意義,掌握發展生態農業的關鍵技術。如能夠根據生態規律進行農作物種植;能夠與農副產品加工商、銷售商建立合作關系,自主解決農產品銷售問題;能夠自覺引入先進生產理論、田間管理技術進行生產模式創新等。
2.3要求政府主導,關注綜合效益的提升
生態農業技術推廣的公益性決定在技術推廣體系構建過程中,政府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為技術推廣提供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支持。與此同時,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不僅需要具備計劃價值,也需要具備市場價值,能夠推動農業經濟化、市場化、社會化、生態化發展。
3構建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策略
生態農業技術推廣的現狀,決定著構建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需要從多層面入手落實體系構建策略。首先,根據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構建要求,結合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實際情況,加強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建設,由機構專業人員負責生態農業技術的宣傳、推廣、教育、培訓、指導與服務。其次,借助信息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物聯網技術等搭建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數據庫,設置信息交互平臺,將技術咨詢、技術指導、技術宣傳、技術服務等有機結合,為農業生產者、銷售者、技術研究人員、技術推廣人員等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促進彼此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此外,根據地方實際情況,按照國家相關要求,在經驗借鑒的基礎上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農業技術推廣計劃,明確技術推廣目標、方向、內容、要求、職責和權利等。另外,構建完善的培訓機制、激勵機制和保障機制,豐富體系內容,完善體系結構,激發工作人員參與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提升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綜合能力。
篇4
當今社會,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已逐漸成為現代農業的先導。信息技術的應用,推動了農業的轉型,突破了傳統農業的弱勢;而生物技術的應用,則進一步拓展了生物種質資源,使雜交技術的優勢更加突出??梢?,現代農業在技術方面具有更高的要求,正因如此,為了促進我國農業的穩健發展,有必要深入分析現代農業視角下的農業科技推廣人才需求。
關鍵詞:
現代農業;農業科技推廣;人才
1農業科技推廣人才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作用
1.1農業科技推廣人才是科研機構與農民之間的連接體與其他產業相比,農業生產很容易受到自然因素的影響,其對生態和自然條件具有很強的依賴性,新型農業技術的應用和實施,也要受到生態條件的制約。例如,隨著農業技術的不斷進步,各種新型農業技術不斷推出,其中有些技術適用于降水較少的地區,而有些技術則適用于降水豐富的地區。這就說明,新型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要受到自然條件的制約。然而就目前而言,多數農民對新型農業技術都缺乏了解,對于很多農民來說,他們并不了解哪些技術能夠適應當地自然條件,并不了解新技術在使用過程中應注意哪些事項,此時就需要農業科技推廣人才來幫助農民分析當地的自然條件,為農民講解各項技術的優勢和適用性,幫助農民進一步了解新型農業技術。由此可見,科研機構研發出新型技術之后,農業科技推廣人才能夠起到紐帶作用,幫助農民了解新技術,農業科技推廣人才就相當于是科研機構與農民之間的連接體,把科研機構的研究成果推廣給農民。
1.2農業科技推廣人才是現代農業建設的根本保障在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中,必然會增加科學技術、資金成本等要素的投入,現代農業的進步,不單單依賴于技術的創新,還要依賴于技術的有效推廣,只有及時、有效地將新技術推廣給農民,才能充分發揮新技術的作用,促進現代農業建設的順利實施。因此,可以說農業科技推廣人才是現代農業建設的根本保障,沒有農業科技推廣人才,先進的農業技術就不能及時應用于實踐。
2現代農業視角下的農業科技推廣人才需求
2.1現代農業對推廣人才的知識需求現代農業對推廣人才的知識需求主要體現為2個方面。一方面是對專業知識的需求。在現代農業建設過程中,對推廣人才的知識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廣人才的知識結構必須具有實用性、前沿性及基礎性。只有推廣人才的知識結構具備基礎性,才能在開展工作時更加得心應手;只有推廣人才的知識結構具備前沿性,才能更加符合農業科技研究和推廣工作的需要,同時適應學科專業發展的需要;而只有推廣人才的知識結構具有實用性,才能更加勝任本職工作,幫助農民解決一些實用性問題。另一方面則是對跨專業知識的需求。目前經濟一體化格局已經形成,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經逐漸與世界接軌,在這種形勢下,農業科技推廣人才不僅需要掌握本專業的知識,還必須了解其他方面的知識,如法律、經貿、計算機應用等知識,這樣才能適應時代的需求。
2.2現代農業對推廣人才的專業需求在傳統農業中,推廣人員的專業結構主要是生產性專業。然而在現代農業中,推廣服務已經全面延伸,充分貫徹到產前、產中、產后等階段,推廣內容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逐漸推展到了農民素質、農村生活改善、農業技術進步等眾多領域,推廣人員的專業結構不能再局限于生產性專業,同時也要拓展到其他專業,如社會服務專業、市場營銷專業、食品加工專業等。
2.3現代農業對推廣人才的能力需求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對農業科技推廣人才的能力需求越來越大。首先,現代農業對推廣人才的能力需求具有市場性,要求農業科技推廣人才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尤其是新入行的推廣人才,僅有一些理論儲備是不夠的,還要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提升自身的動手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務于農業生產第一線。其次,現代農業對推廣人才的能力需求具有現代性,農業科技推廣人才想要取得更好的發展,需不斷加強自我學習,并且通過業務培訓、實踐鍛煉等方式,提升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需求。
2.4現代農業對推廣人才的素質需求在三大產業中,不管是傳統農業還是現代農業,與其他產業相比都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弱勢,即是農業科技推廣人才不僅需要加強自身學習,還要長期承受工作待遇不高、工作條件艱苦的壓力。特別是現階段我國正處于現代農業的建設期,農業科技推廣人才面臨的壓力更加沉重。由此可見,現代農業對推廣人才的素質需求很大,個人認為,首先農業科技推廣人才必須要具備“三農”思想,并且要主動肩負起改變“三農”現狀的責任,具有奉獻精神,能夠踏實工作,勇于成為現代農業的帶頭人。其次,農業科技推廣人才還要具備科學精神,在工作中遇到失敗和挫折之后,要勇于正視困難,努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同時,在工作過程中農業科技推廣人才要具備創新精神、進取精神及市場意識。再次,農業科技推廣人才還要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及心理素質。只有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才能適應艱苦的工作環境。只有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保持樂觀的心態,積極參與工作。
3小結
篇5
關鍵詞:新時期;農業技術;推廣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147
1 農業技術推廣的重要性
農業技術推廣對于農業生產力的提高以及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農業技術推廣的重要性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保障農產品安全。近些年來,食品安全事故頻發,不僅給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帶來威脅,也對消費者的信心造成了很大打擊,導致農業產業發展面臨巨大困境。而通過農業技術推廣,能夠把先進的農業科技應用于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從而實現對農產品的流通環節加以監督和控制,保障農產品安全;能夠增加農民收入。盡管當前農民收入趨多元化,但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根本保障仍在于農產品的收入。通過農業技術推廣,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能夠得到提升,并培育出與市場需求相符的產品,從而使農民收入增加;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隨著我國農業發展進入新時期,傳統農業也要向現代農業轉變,而這個轉變往往需要現代科學技術的推動,才能把現代農業科學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實踐中,從而讓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成為實際的生產力,推動農業發展,這些都必須通過加強農業技術推廣來實現。因此,農業技術推廣能夠促進農業增產,幫助農民增收,并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
2 新時期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對策與建議
2.1 提高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綜合素質
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落實最終還是要靠農業技術推廣人員來完成,通過加強與農民的溝通向農民群眾傳授農業技術,并運用于農業實踐中。在向農民群眾傳授農業科技時,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必須重點考慮如何更好地把農業技術、農業理念以及優質品種傳授給農民,并讓他們樂于接受,還要考慮面對不同的農民群體,應采取何種推廣方式。所以說,要做好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需要農業技術推廣人員不僅要有很強的個人能力,還要有過硬的綜合素質,比如說業務素質、心理素質等。就拿業務素質來說,無論是推廣1種農業技術也好,還是推廣優良品種或專利,你必須保證自己對這種技術、專利以及優良品種的生產研發十分清楚,還要懂得在實際中出現問題時應該怎樣去解決,與原有技術或品種相比,存在哪些優越性,預期能夠幫助農民取得多大效益等,這些問題必須在進行農業技術推廣之前考慮清楚。因此,應從社會上引進專業的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可以是農業技術推廣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還可以是高校畢業生,為農業技術推廣隊伍注入新鮮血液;對在崗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應當加大對其教育培訓力度,既要進行業務能力培訓,還要進行心理及政治素質培訓,提高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隊伍建設水平。
2.2 完善農業技術推廣方式和方法
當前,農村青壯年特別是受教育程度比較高的青壯年勞動力都離開農村在城市打工生存,導致農村從事基本農業生產的只有老年人和婦女兒童,這就大大增加了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難度。因此,新時期要開展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必須重點考慮如何在這種農民群體中有效地進行推廣。需要不斷完善農業技術推廣方式,在開展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前,要對農業技術推廣區域進行調查,了解當地農民的具體情況,把握農民的具體需求,并努力將傳統農業技術推廣模式與農民最需要的技術傳授結合起來;保證農業技術推廣方式的靈活性,采取定期不定期的現場指導或者組織培訓的方式。在農技推廣過程中如果遇到家中勞動力欠缺的情況,這時就要有所針對,盡可能地向其推廣一些適合家庭開展的農業生產方式;要善于結合現代信息化技術。當前很多農村地區基本都實現了電話和網絡覆蓋,那么可以專門設立技術咨詢電話,這樣農民在遇到農業技術方面的問題時,就可以通過這個技術咨詢電話把問題及時反饋到農業推廣部門;還可以建立農業技術業務網站,同樣由農業推廣部門負責管理,及時向農民群眾相P信息,農民也可以登錄網站查詢信息,還可以在網站上向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咨詢反映。
2.3 加快農業推廣模式改進
新時期開展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應當及時轉變推廣理念和模式。在過去,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主要內容就是向農民推廣新技術,為其進行新品種展示。新時期,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內涵更加豐富,比如說,要讓農民掌握科學種田的方式,要通過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增強農民群眾的市場意識和法律意識等。農民辛勤耕作種田根本目的是為了增加收入,進行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則是為了促進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因此,新時期在開展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時,必須轉變過去的農業技術推廣模式,不能僅僅傳授農民農業生產技術,而應該轉變為對農民進行教育培訓,既要幫助他們掌握先進的農業技術知識,還要讓他們掌握對稱的信息,幫助其解決農業生產中一系列的難題,如農產品價格、保險、法律等問題。實現教育與服務的相互結合,把培訓和實踐聯系在一起,這樣才能保證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有效性,才能更好地為農民、農業以及農村的發展服務。
2.4 重視推廣體系與制度的創新
農業技術推廣長期以來采取的都是由農業技術人員教,農民跟著學;農業技術人員演示,農民跟著模仿的推廣模式,農民只能被動接受,主動性得不到充分發揮,在這種情況下,技術推廣人員是絕對的主導,在整個施教過程中缺乏足夠的積極性,導致農業技術推廣效果不盡如人意。這主要是因為農業技術推廣單位屬于事業單位范疇,普遍存在“等”和“靠”的現象。進入新時期,為了推進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提高推廣工作的效果,建議各地應當及時放活管理權。比如說,為了使農業推廣機構更具活力,可以讓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加強與農業企業以及農業科研機構的合作,盡可能地實現上連政府,下連農民,加強與企業和科研院所的聯系。可以實行有償與無償服務相互結合的方式,結合自身隊伍建設水平以及技術現狀,和企業以及農業科研院所一起承擔農業技術推廣或者其他農業領域的課題。
2.5 提高勞動者的素質
為了提高農業技術推廣的成效,要加強對勞動者的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農業技術推廣部門應當聯合農業院校以及科研單位,建立完善的互動機制,實現說科教推一體化,定期對勞動者進行教育培訓,提高他們的素質,這樣在進行農業技術推廣時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還要通過職業技術院校、媒體或廣播傳播、示范村和示范戶建設等,對那些文化素質比較高、有著先進頭腦,科學思想意識較強的的農戶進行重點培養,讓他們作為技術適用的帶頭人,發揮其示范和帶動作用,從而讓其他農戶了解并掌握農業技術。
3 結束語
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農業科技成果能否順利實現轉化,能否推動農業產業的發展。新時期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至關重要,能夠保障農產品安全,促進農民收入增加,還能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新時期,我國農業發展已經有了一定基礎,農業生產方式正面臨巨大改革,因此,更應該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不斷提高農業技術推廣綜合素質,加快完善農業技術推廣方式和方法,加快農業技術推廣模式改進,重視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與制度的創新,這是新時期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單光軍,金南雄.試論農業技術推廣的重要性及改革方向[J].農家科技旬刊,2016(01).
篇6
[關鍵詞]信息化的重要性;必要途徑;結束語
一、發展農業信息化的必要性
1、農業信息化市場需求巨大。
我國農村和小城鎮人口占絕對比例。在對農村的考察過程中,強烈感受到農民、農業工作者對農業信息的渴望。當前我國許多地方政府通過建設“農業信息服務中心”、“農業110”及農業信息員、農業信息會等多種農業信息形式,開拓了為農業服務的新領域,通過網上交易、網上服務,確使農民嘗到了農業信息的甜頭。這說明農業信息化建設,順應了農民需要,也順應了市場經濟、信息化發展的需要。
2、信息化是傳統農業的倍增器 。
信息技術是當今發展最快的高技術,但就信息技術本身來講,它只是一種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產業,只有和其他產業結合,才能夠真正成為傳統產業發展的倍增器。農業信息化主要包括:農業技術信息化,如精準農業信息;農業環境信息化,如氣候預報、病蟲害測報;農業經營信息化。當前,我國農業正處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的時期。要在人均0.067hm2的耕地上解決13億人口的吃穿問題,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學技術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設備工具和生產資料來武裝農業,大幅度地提高生產率,因此發展農業信息將給我國農業帶來難得的機遇。我國傳統農業絕大部分尚處于低質低效水平,雖然勞動力成本低,但勞動力人員素質也低,技術水平、管理水平、經營水平也同樣不高。隨著加入WTO的臨近,我國農業生產不得不面臨國際市場的競爭壓力。要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和農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就要推進農業現代化;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就必須提高農業信息化水平。將當今信息技術與傳統農業相結合,將會極大促進我國傳統農業的現代化水平,并取得跨越式發展。
二、農業信息技術培訓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要途徑
1、加強信息技術培訓的重要性。
“十二五”農業發展方向就是建設農業現代化,就寶應縣來講,農業現代化最大的“靠山”是科技信息,但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低,成為制約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主要因素。要改變這一現狀,出路只有一條,必須加快現代農業技術的推廣,加強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及農業生產者在計算機操作、網絡知識、農業信息采集上傳技術和農業專家系統應用技術等高新技術培訓,讓更多農民掌握現代農業科技技術,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大幅度提高農民接受新技術的能力。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高低,決定著對先進農業技術及工具的采用,決定著對農產品市場信息的捕捉、分析與判斷。農民不僅是農業的主體,更是農民增收的主體,只有培養出覺悟高、懂技術、善經營、能創業的現代職業農民,才能使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2、建立農業信息化指標體系。
在談到現代化指標時,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為一項衡量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標來看待。信息化指數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該地區、該行業的信息化水平,發展農業信息化產業也就不能不建立農業信息化指標體系,農業信息化指標體系主要由信息量、信息裝備、信息主體水平、信息消費等組成。要提高農業信息化水平,就必須按農業信息化指標體系各方面全面提升農業信息化水平。與我國目前農業水平、農村條件和農業人口來比較,尚有較大差距。但我國農業發展也具有地區性不平衡,西北地區相對落后,而東南沿海由于開放早,市場經濟已經比較發達,農民已經向富裕小康水平轉化,初步具備了推進農業信息化的條件,有了建設農業信息化的投資能力,只要領導重視,加強相關人才隊伍建設,完全有能力發展農業信息產業。另外,在目前衡量農業現代化水平的許多統計材料中,尚缺乏有關農業信息化方面的記錄,應把農業信息化等有關量化指標加以統計,逐步建立起農業信息化指標體系,以推動農業信息化建設。
3、農業信息技術教育培訓的新路子。
在終身教育已成必然趨勢的新世紀,隨著農業信息化的進一步發展,農民對教育培訓的需求必然是多層次的。農業科技教育培訓工作要適應農民的廣泛需求,農廣校要積極創造條件,拓展農民和農村基層干部的科技培訓,實現各層次教育的連貫和溝通。如農廣校借助網絡等高科技手段開展遠程教育培訓就是借科技之力傳播科技之業的好形式,使農業科技教育培訓工作更加富有成效,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供更為直接有效的服務,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全面發展。
結束語
實現信息化是實現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手段。農業綜合開發是綜合性的,在農田基礎設施上投入較大,在項目區核心農戶培育上缺少應有的獎金扶持。建議在項目實施中把造就農業生產第一線專家,納入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實施的一項重要內容。加強生態意識和無公害生產意識的培養,全方位提高農民種植素質。
參考文獻:
[1] 徐世明.搞好農業綜合開發促進新農村建設[J].農村財政與財務,2008(10):31―33.
篇7
關鍵詞:二十一世紀;工業化;中國農業;現代化
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二、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是進入二十一世紀后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具體要求之一。落實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必須全方位推進中國農業的發展,從根本上改變農業的長期落后狀態。同第二、三產業相比,中國農業的發展水平還相差太遠。中國經濟實現第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的最基本要求是必須加快改造傳統農業,努力實現中國農業經濟的市場化和現代化。
一、徹底改變小農經濟狀態
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經濟發展中,推進農業產業化建設,需要切實貫徹執行國家土地有償轉讓政策,吃透政策精神,落實政策到位,以集體土地制度的穩定與市場化作為發展農業的基礎。
(一)小農經濟與實現工業化相矛盾
在中國,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方式已延續數千年。當前,集體土地所有制下的農業生產必須超越傳統的小農生產方式,走出現代化發展的新路,實現土地集約經營和機械化種植。小農經濟與實現工業化是矛盾的,如果一個國家的農業還停留在小農經濟狀態,這個國家不可能實現工業化。小農經濟需要大量農業人口,不需要特別多的工業產品,這就限制了工業就業人口的增加和工業產品市場的發展。所以,小農經濟的存在是工業化的阻力。有小農經濟存在,就無法推進工業化的騰飛。長期以來,中國人已習慣小農經濟,一想到改變小農經濟需要付出高昂的社會轉型成本,就望而卻步。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一直未能啟動農業轉型,從根本上說,這是一個觀念問題,是一個在思想上尚未認識小農經濟延續的嚴重性問題。然而,如果在工業化騰飛階段還留戀小農經濟生產方式,就會遇到經濟發展的障礙,就會因農業的基礎落后而無法繼續保持經濟的高速增長和工業發展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二)農業生產必須達到集約規模
2003年3月1日實施的《土地承包法》以法律形式明確規定農民享有土地承包經營的權利,這對改變中國農業傳統經營方式是必要的法律保障。在現有的土地制度基礎上,推進農業的規模生產與集約經營,并不是走回頭路,也不是重新回到大鍋飯時代,而是要在現行政策下實現農業土地的市場化集中經營,讓農民自愿地以有償轉讓的方式將土地集中在農業生產專業戶手中,進行規?;F代化的農業生產和經營。近年來,在學術界,有些人認為不改變土地的集體所有制性質就不能發展現代農業,就不能實現土地的規模生產與集約經營,這種認識實際上是沒能跳出原有的體制思路看問題。事實上,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產權的運作十分簡便與靈活,以土地的產權運作為核心,在土地有償轉讓政策下,是可以進行土地的市場化集中,并不存在不可協調的阻止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制度障礙。只要允許土地有償轉讓的政策穩定,就可以保證土地規?;a經營者的經營穩定和獲取良好的經濟利益。現在,當務之急是有效落實允許土地有償轉讓政策下的農業土地集約經營,逐步推進中國農業經濟發展走出傳統的土地分散經營的小生產方式窠臼。
(三)中國農業人口的比重必須下降
在工業化騰飛階段,為適應農業的集約化經營,中國農業人口的比重必須降下來。如果還是7億多的農村人口、3億多農業勞動者,工業化實現不了。美國只有300多萬農業勞動力,中國人口是美國的5倍,按同樣比例,應只需要1500萬農業勞動力。但這與中國農村的現實距離太遠,我們不可能很快與美國消滅差距。從實際出發,中國恐怕在近期內還有不少于1億的農業勞動力。按這個數量,雖然比美國還多得多,但我們還是降了很多。我們一定要明確這個目標,努力實現降低農業人口的最低目標。新農村建設的最重要表現就是農業人口的大幅度減少。如果農業人口的數量降不下來,不論對新農村建設有多少投入,農村的房屋和街道變得多好,農村還是舊農村,并不是新農村。這也就是說,新農村的實質要求是農業人口降下來。為實現工業化及三大產業的協調發展,應將降低農業人口作為硬任務來抓。但這并不是把農民硬趕出農村,而是城市要主動吸收農村人口,工業要創造更多的條件吸收農業勞動力的轉移。因此,降低農業人口比重的責任主要不在農村,而在城市與工業的發展。
二、改革農業生產組織
為在二十一世紀實現中國工業化,在農業生產組織方面,現行的一定要有實質性進展,不能停留在20世紀80年代初的水平上,必須盡快與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相適應,積極探索建立能達到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生產組織。近幾年,有些地區的農民在當地政府的指導下自發地創辦生產合作組織,就是一大進步。這便于農民引進新的生產技術,便于農民與市場對接,便于實現農業的規?;洜I。以色列是世界農業經濟發展最先進的國家之一,以色列的農業成就主要依靠農業生產合作組織。在中國工業化騰飛階段發展現代化農業的歷史進程中,可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發展各種不同類型的具有法人經營資格的農業生產組織,這是實現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基礎。
創立新的農業生產組織是一項基礎工作?,F在,城市可以發展多樣化的經濟成分,為什么在農村就不能搞多種經營形式?曾經起過很好的作用,而現在應進行新的創造。我們可以發展各種各樣的農業合作組織。吸取外國經驗,搞多方面合作,成立農業合作社組織。搞以色列式的合作組織也好,搞自己創新的股份合作制組織也好??傊?,不能還是。
我們主要應搞家庭農場?,F在,發達國家的農業組織基本都是家庭農場,這是很成熟的經驗,應學習與借鑒。從發展的趨勢看,中國農村走家庭農場化道路是早晚的事,應該早走,而不要拖到不能拖的時候再走。
我們還應發展個人或法人投資的大農場。一般說,大農場數量少,但一個農場頂幾十個或幾百個家庭農場,具有更大的經營優勢。要走出傳統農業發展的誤區,就要大膽向前走,允許各方面力量進入農業領域,創立大型農業生產組織。中國的農業保障不單純是土地問題,還要在更新農業組織方面下功夫,需要創辦中國特色的大農場。 轉貼于
三、采用市場化方式經營農產品
我國農產品市場的發展必須依靠市場化經營組織,進行公司化運作,不需要政府直接參與。就是說,除完成國家收購任務和農民自留的消費部分,其余的農產品全部通過市場交易。為此,必須建立農產品經營公司,同其他行業一樣,進行資本運營,為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提供條件。
(一)政府不要充當市場中介
在向農產品營銷市場化邁進的過渡期,許多地方政府對農產品種植、養殖和銷售有過直接資助或進行組織控制,不論其出發點和效果如何,都是反市場化的做法,不能再延續了。中國的農業發展必須走市場化道路,不能成為政府包辦的產業。政府充當市場中介的弊端很多,其中,最大的弊端是政府賠不起。如,政府號召農民種大蒜,農民都種了,豐收后,好賣或是特好賣,那沒有說的;倘若市場不好,大蒜賣不出去,又當如何呢?農民怨政府,政府是好意,農民不怨政府,大蒜賣不出去,就沒有活路。所以,政府不要介入其中,不要只包盈不包虧。政府是做社會工作的,不是作市場中介的,政府沒有能力負責農民的損失問題。政府可以招商引資,可以技術推廣,還可以作市場主體,就是不能搞市場中介?,F在,縣一級和鄉一級政府特別喜歡指揮農民,讓農民干什么,農民就得干什么。從市場經濟的角度看,這很不正常,是與市場經濟不合拍的。這其實都是計劃經濟體制的后遺癥,我們在工業化騰飛階段必須要給予清除。
(二)銷售農產品需要資本運作
從創新的角度講,農產品的公司化、市場化經營是傳統農業轉化為現代農業的市場保障,是在新的市場經濟體制下保障農業生產者穩定收益的基本條件。經營農產品的公司在農業生產與市場需求之間搭起資本運作的橋梁,以現代資本經營的方式為農業經濟服務,可將農業發展帶到以高科技為主導的現代產業發展鏈條中,使之能與第二、三產業協同發展,其創建意義十分重要。同時,要與第二、三產業實現協同發展的現代農業不能仍是在無金融體系支撐的狀態下生存。由于長期以來中國農業處于小農生產的發展方式下,現代金融機構難以進入農業領域,原有的農業金融組織的服務功能也逐漸消退,甚至將自身的主營業務轉向城市。顯然,離開現代金融體系的支撐,僅僅依靠國家政策性銀行和融資能力很小的農村信用社提供的金融服務,中國農業邁不開現代化發展步伐。因此,隨著農業規?;洜I的實現,先進的農業生產組織和農產品經營公司成為產業主體,現代金融機構必須大舉進入中國農業經濟領域,構建相對完整的農業金融體系,提供全方位的現代農業金融服務。在這方面,金融體制改革迫在眉睫,其重要性并不僅在于支撐農業經濟的現代化發展,更在于第一、二、三產業需要以此為基礎實現協同發展。
四、國家應負責農業技術進步
在二十一世紀,實現中國農業現代化需投入巨額資金進行農業科技研究。技術進步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條件,現代農業必須建立在現代農業技術廣泛應用的基礎上。相比減輕農民負擔,國家供給農民先進的生產技術更重要。
(一)技術進步是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
發達國家都把對農業的投入擺在重要位置,為農業技術研究創造最好的環境和條件。而在所有的農業投入中,重要的是技術投入。技術代表的是勞動力智力因素的發展水平,這一水平決定勞動力整體的發展水平。在傳統農業生產中,技術也發揮主導作用,但從事農業勞動,起主要作用的還是體力,傳統的耕種模式要求勞動者必須有強勁的體魄。而在現代農業中,智力因素更重要,沒有高智力的投入,就無法實現農業機械化生產,無法改良土壤,更無法得到優良的品種。農業是隨著技術進步發展的,從機械化農業到生態農業,從傳統畜牧到現代優質的良種畜牧,這些變化都是由農業技術進步推動的。我國與發達國家農業發展水平的差距也是在農業技術水平上,農業技術上不去,農業的發展就受到制約,國民經濟就要受影響。發展農業一定要從推動農業技術進步做起,哪個國家重視農業技術進步,其農業發展就會走在世界各國的前面。在中國工業化騰飛階段,更需要推動農業進步,推動農業走向現代化。因此,需要高度重視農業技術進步。
(二)保障農業技術進步的資金應由國家負責投入
在中國目前的條件下,國家應負責農業技術進步,即負責全國的農林牧副漁的良種培育工作。改革開放以來,每年都討論農業生產問題。而所有問題的核心就是農業技術投入。在中國農業走向市場化進程中,唯一不需要市場化的就是農業技術研發投入。這不是市場化能解決的問題,在世界各國,都由政府統一負責農業技術的研發和推廣,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極端重要性,由此得到集中體現。因此,中國也不能在農業技術研發和推廣方面搞市場化,中央政府必須調集充足財力保證全國性的農業技術研發和推廣的投入,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必須依靠國家對農業技術進步的統一負責和財政支持。農業技術研究是長期的過程,非常耗費時間和財力,而且也需要最優秀的科學家。但除時間和人才外,最重要問題是必須由中央財政負責農業技術基礎研究的全部資金投入。是否重視農業,關鍵看為農業技術進步的科學研究投入多少資金。
五、二十一世紀中國需要盡快提高農民素質
中國農業要在二十一世紀走出傳統模式,走上現代農業經濟發展道路,最重要的任務是在勞動主體方面實現轉變,即提高農民素質。
(一)農業現代化的根本是提升農民素質
現代化的農業需要現代化的農民。只有提升農民素質,才能建設新農村,實現農業現代化。具體措施為:一是提升農民的文化知識。文盲不能當農民。今后,不用說文盲,就是低素質的農民也是落伍的農民。大力普及農民的文化知識,這是農民進入新時代的基本條件。二是提升農民的專業知識。未來的農民要懂得生物工程、機械化原理、農藥知識、畜牧知識、氣候知識等,并且要學會運用這些知識?,F在,美國的農民就是多面手,做哪樣兒活都會,是知識型農民。而我們的培訓目標也是要將中國農民培訓成知識型的農民。培訓費用也要由政府支付,這是支持農業走向現代化,是關系國家經濟基礎的大事。三是提升農民的市場經濟意識。中國農民必須走出傳統農業,奔向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現代農業發展空間。要讓中國農民了解市場經濟的規范要求,了解世界市場和中國市場的未來發展走勢,知道怎樣在市場中求得生存之地。
篇8
關鍵詞:農業技術;基層;推廣
基層的農業技術推廣,對于我國農業發展有關鍵作用。傳統農業的農耕技術較弱,在種植過程中因為技術原因,往往產量較低,同時會出現很多病蟲害問題,尤其是山區農業技術更為落后,選擇針對性的農業推廣手段進入基層,有利于提升農村生活水平,對于推動整體的農業技術發展具有較重要的意義。
1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現存問題
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是我國科技興國的重要體現,利用科技可減輕農業工作的負擔,提高勞動生產率,提升農村的農業生產力。向農戶普及有關的農業技術,可為我國早日建成小康社會作貢獻,應快速發展農業經濟,盡快改善農民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以下是目前我國農業技術推廣存在的幾點問題:
1.1農民接受能力不強
受傳統農業發展的影響,新農業技術的推廣受到農民的排斥,很大一部分農民不愿意使用新技術,而且引入新技術需要較大成本,對于農民來說經濟負擔較重,不愿意增加成本。
1.2人力支持不足
我國的人力資源是非常富足的,人力資源的有效利用是基層農業技術得以有效推廣的重要部分,在基層農業技術的推廣過程中,人力配合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從事農業技術推廣的人員大多是“老齡化”工作者,缺乏年輕工作者,現有工作人員對于新技術的更新不能及時吸收,而且接受培訓的技術相對較少,一些隊伍的專業理論知識達不到要求,整體綜合素質有待提升,所以在推廣工作過程中不能很好地將理論與實際結合,往往達不到推廣效果。由于缺少有力的人力支持,導致基層農業技術的推廣出現瓶頸,不利于基層農業技術的發展。
1.3資金支持不足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大部分投入都在其他產業,在基層農業技術的投資方面與其他發達國家存在差距,投入的資金不足。經中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對一些省份進行調查發現,基層的農技單位1996—2002年經費總收入以及政府撥款收入年平均增長率只有2.8%和2.7%,遠低于同期國家17.0%的財政收入年均增長率與8.1%的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也低于3.2%的同期農業國內生產總值年增長速度,而且投入的資金也不能完全利用于農業技術推廣。受資金的影響,推廣工作的展開途徑不夠全面,使用的推廣方法較傳統,導致農業技術本身的技術性不能有效進行展示,無法很好地展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1]。
2推廣多元化基層農業技術的途徑
2.1搞好宣傳,培養農民的學習意識
有些農民受傳統思想束縛,不愿接受新鮮事物,這就需要有關工作人員進行溝通,對新技術帶來的好處以及產生的具體效益進行講解,同時了解農民的真實需求與想法,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特別是一些偏遠地區的農村,由于一日三餐的維持都依賴于農業,新技術應用不當會給他們帶來損失。工作人員可以利用有關的媒體工具,對新技術及其帶來的好處進行宣傳,讓大家進行培訓觀摩,倡導大家用科技知識武裝農業。
2.2增強隊伍建設
根據目前我國農業的實際情況,應該加大農業的資金投入。農業是維持一切發展的基礎,在推廣機構,可以增加高素質的人員,聘請有從農經驗的人員,鼓勵應屆畢業生學習農業技術,增加他們進入一線的實習機會??梢酝ㄟ^適當調整薪資待遇的方式吸收人才,通過實行考核、組織培訓等方式加強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完善人力資源制度。另外也要提高有關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能,因為只有自身符合工作要求,才能對農民進行有效的指導,否則會適得其反。
2.3加大資金投入,加大科研力度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技術較落后。在西方發達國家地區,很早之前就使用機械進行生產。對于我國而言,一方面經濟技術相對落后,另一方面受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我國基層農業水平一直沒有得到提升。農業的發展需要引進高新技術,而且要不斷發展農業技術,加大農業技術的資金投入,不能止步不前。要根據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在原有技術上針對農業的問題加大科研力度。對于我國基層農業的推廣,不能由于資金問題而導致推廣不到位,要建立多元化的集資方式,以推動我國農業技術的發展。政府要結合不同地區進行款項的分配,而且要做到??顚S?,以防款項挪為他用,導致我國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不能很好地實施。我國是農業大國,且基層農業占比較大,基層農業的改革有助于推動我國農村的建設,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2]。
3結語
基層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是一項長久的工作,涉及到的領域較大,面對的人群較多,因此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導致很多工作人員出現畏難情緒,從而出現人力資源支持不到位的現象。我國要大力鼓勵青年人員加入到推廣工作中來,提高有關的薪資待遇,吸引人才,改善農業技術,對于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縮小城鄉之間差距、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較大的意義,應當對其有足夠的重視。
參考文獻:
[1]何鵬飛.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的問題及策略[J].中外交流,2016(05).
篇9
1.農機與農藝的關系
有機物質的合成與分解是農業生產的兩大任務,也是農業生產的本質所在。只有通過植物生產、動物生產和土地培肥這三個重要生產過程,農業生產才能正常、穩定、持續地進行下去,而生產過程中的植物生產、土地培肥與農機有密切的關系。就土地培肥而言,只有通過合理的土地管理才能達到增產目的?,F代農業的土壤管理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通過農業機械合理耕作,給土壤創造一個良好的水、肥、氣、熱條件,發揮土壤的最大經濟效能,提高土地的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提高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因此,在進行農機操作手培訓時,必須讓他們了解相應的農藝要求、農業機械田間作業的作用、目的及其對植物生產的影響,把這些農業知識結合到“標準化作業”、“機組運用”、“機器保養”等培訓內容,使他們更清楚地認識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地位,明確農業機械各種作用是最終體現在促進農產品生產成果的增長上。這樣有利于發揮農機操作手的主觀能動性,克服使用農業機械只是為了提高生產率的片面認識,使他們自覺地運用農業機械為農業生產服務。從現代農業的角度來看,沒有農業技術要求,農機培訓就沒有真正的目的;沒有農機培訓做保證,農業技術就無法實現。因此,農機與農藝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
2.農機培訓與推廣必須適應于農業技術推廣
現代農業的首要任務是使現代農業科技成果迅速而有效地應用到農業生產的實踐中,轉化為生產力,促進農業的高速發展。新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直接作用于作物生產,是農業生產的直接措施,是連續不斷進行的,而且新舊科技交替的周期越來越短。而農機培訓與推廣卻是在農業科學技術成果轉化與推廣之后,按照農業科學技術的要求間接地作用于作物生產。農藝是從作物內部挖掘增產的潛在因素,農機則是從作物外部施加某種技術措施促進作物增產。因此,農機培訓與推廣要與農業技術推廣相適應,使先進的農業技術在較短的時期內發揮最大的技術效應。
柳河縣農機推廣工作曾經舉步維艱。一方面是資金短缺,但更重要的是農民對新機具不予接受,其中主要原因是農民沒有認識到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與新機具推廣之間的關系。近年來,相關部門在對機手的培訓中,把農業新技術與新機具的推廣結合起來進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柳河縣農機推廣工作因此擺脫了被動局面。這也使相關部門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農機推廣必須與農技推廣相適應,只有兩者的有機結合,才能加快農業技術的普及與推廣,從而推動農業生產的穩步發展。
3.農機與農業技術培訓同時進行,全面提高農民的素質
縣級農機培訓的對象主要是農機操作人員,他們在生產中,不但要運用農業機械從事生產活動,同時,還要運用農業科學技術進行生產經營,二者缺一不可。只有正確、合理地把農機與農藝同集約化農業生產有機結合在一起,才能使農機與農藝發揮各自的最大效應,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
4.農機與農藝有機結合,加速農業現代化進程
篇10
關鍵詞:農業現代化;發展;趨勢;禮縣
禮縣是一個農業大縣,經多年努力,農業發展較為迅速,但目前仍以傳統農業為主,現代化農業尚在起步。要提高勞動生產率,推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大力發展現代化農業。有了現代化農業,才有高效益農業,也才能大面積提高農民收入。究竟如何才能發展禮縣現代化農業,值得思考,本文以智力農業、精細農業、信息農業、生態農業等方面作了一些粗淺地探討,以加快我縣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
1綜合運用高新技術發展智力農業
時代愈進步、科學愈發達,農業生產就愈需要智力來運作。農業未來學家預測,目前太旱、太堿、太瘦、太濕的土地,將來都可以通過特殊先進技術,轉變為良田沃野。我縣在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的技術路線方面,必須注意到我縣農業技術結構的現狀和農村經濟的條件,技術路線的執行應能促進技術結構的優化。在技術結構上,我們應建立多元復合型的農業技術結構;在技術路線上,應選擇以生物技術、有機技術為導向,以工程技術為輔的綜合型農業技術路線。在綜合發展中突出重點,抓住農業技術創新向高新技術方向發展的突破點,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業技術創新和農業產業化發
展。
2大力發展精細農業
采用精細形態生產方式的原因,首先是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資源日益匱乏,為了經濟地利用各種有限資源,只能采取:技術密集、勞力密集、資金密集和生態密集的四大密集手段。其次,運用精細形態的生產方式,可以在過去不能或很難從事農業生產的土地或空間進行生產。在干旱缺水、山地陡坡都可以用水栽法轉變為生產基地。水栽法不用土地,而是用營養液,在控制環境的條件下進行生產。這樣,不但延長了生產季節,也擴大了生產的空間。第三,如果采用精細形態的農業生產方式,創造出高科技、高收入的農業,就一定會吸引大批有技術的人才扎根農村,使農村成為真正大有可為的廣闊天地。第四,精細形態的農業,在交通方便、風光秀麗的地區,只要稍加裝備、經營,就可以成為觀光農業和休閑農業中心。這樣,既可增加收入、促進農產品銷售,又可以讓城市居民領略田園風光、牧歌情調。
3大力發展信息農業
信息農業的基本特征可概括為:農業基礎裝備信息化、農業技術操作全面自動化、農業經營管理信息網絡化。信息農業又包括兩個內容:一是農業信息化,二是農業信息產業化。所謂農業信息化是社會信息化的一部分,是農業經濟發展到某一特定過程的概念描述。它不僅包括計算機技術,還應包括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光電技術、遙感技術等多項技術在農業上普遍而系統應用的過程。農業信息化又是傳統農業發展到現代農業進而向信息農業演進的過程,表現為農業工具以手工操作或半機械化操作為基礎到以知識技術和信息控制裝備為基礎的轉變過程。所謂農業信息產業化,就是將農業信息的采集、加工、傳遞、反饋、服務等形成一個一體化的、以信息咨詢為主的知識密集型產業,它是農村社會化服務中新興的獨立的第三產業,是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農業信息產業化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需要,是農民進入市場的需要,是推進農村社會化服務的需要,是農業信息部門轉變職能、自我發展的需要,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我縣農業部門和部分鄉鎮正在建立農業信息中心(站),并配備了微機用于信息管理,將為我縣信息農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4全面發展生態農業
所謂生態農業,是指在農業生產中,以生態科學和原理為指導,利用動物、植物、微生物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應用現代科學技術,保護、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防止和減少環境污染,形成農林牧副漁良性循環,保持大農業穩定發展。我縣長期以來實行的間作、套作、混作、輪作倒茬,施用糞肥、廄肥、綠肥,實行生物防治,充分利用土地,精耕細作等技術都有效地保證了農業的長期持續發展,是比較先進的生產方式。尤其近年來形成并大量用于生產實踐的“豬―沼―果(菜)―糧”四位一體或“畜―沼―糧”三位一體的生態農業模式,應該作為今后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一個主要發展方向。為了創造一個生態平衡的農業,就必須拋棄原有的以大量消耗化肥、化學農藥為代表的農業發展模式,逐步探索和引進應用以遺傳工程、生物技術為主的高新農業技術。
5促進發展城郊型工廠化農業
自然農業最大的特點是靠天吃飯,其生產的狀況受自然因素影響很大。21世紀,由于實現工廠化,通過運用先進科技,農業生產將擺脫或部分擺脫自然條件的制約。所謂工廠化農業,是指在“農業生產車間”(塑料薄膜大棚,玻璃溫室等)內,借用陽光或人工燈光進行不間斷地農業生產。用現代科技裝備的工廠化農業,集成了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自動化控制技術和現代先進農藝措施等,其間作物的播種、生長、施肥、灌溉、環控等全過程都實現自動化,稱得上是一個高水準的“種植工廠”?!胺N植工廠”可以通過對生物和環境的控制,使農業生產中的多種潛力得到充分發揮。首先,在自然或開放的條件下,水、肥、土、熱等很難控制,“種植工廠”則可以充分發揮農業環境的有關潛能。其次,良好的“工廠環境”為生物潛力的發揮創造了條件,使農作物的有機物合成、轉化和儲存等效率大大提高,形狀、味道和顏色良好。此外,“種植工廠”還能夠很大程度地發掘作物生產的時空潛力:一方面,可使作物種植時間得以延長,復種指數得以提高,部分或完全擺脫季節的限制,一些農作物可做到常年均衡供應;另一方面,對溫度、光照、供水和營養的有效控制,使作物平面、垂直的生產空間得以拓展,有的立柱栽培技術可增加數倍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