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干教師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2 13:03: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骨干教師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基礎源于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斯基Vygotsky(1978)的心智社會文化理論,動態評估(dynamicas-sessment,簡稱DA)是近三十年在西方興起的一種新的評估理論。動態評估理論主張在評估過程中,從動態的角度對個體的認知、元認知過程進行評估,旨在促進個體認知能力的改變并對其發展潛能進行評價。動態評估的主要特點有:過程的動態性和互動性。在評估過程中,評估者立足于學生智力的發展特征,通過不同時間點對學生進行動態的評估。此外,評估者和學生是互動的。學習者和評估者的雙向互動貫穿整個評估過程。綜合對維果斯基思想的各種解讀,主要形成了兩類動態評估模式:干預式動態評估模式(InterventionDynamicAssessment)和互動式動態評估模式(Interac-tionDynamicAssessment)。其中,干預式動態評估模式強調的是通過不同的干預使學生的能力得以提高和發展。在干預式動態評估模式中,采用的評估形式是標準化的。與強調標準化的干預式動態評估不同,互動式動態評估強調的是評估者和學習者的互動過程,側重于對學生心理潛能發展的質性評估。
二、“干預式動態評估模式”的設計和實驗
1999年,Budoff等人提出了“前測———訓練———后測”動態評估模式,該模式被稱為學習潛能評估模式。該模式認為智力具有可塑性和可訓練性的特征,主要應該于測量與評價被試者從訓練中的獲益能力以及他們的學習潛能。通過比較前測與后測的結果,該研究將取得不同獲益分數的被試者分為高分者、獲益者和無獲益者三類。高分者指的是前測與后測成績均佳者,獲益者指的是后測成績顯著進步增加者,而無獲益者指的是后測成績無顯著進步者。根據動態評估模式的特點,筆者對實驗班開展的英語閱讀課的教學是一個動態和互動的系統。也就是說,教師的授課計劃、授課過程、與學生的討論交流、作業和答疑等教學活動都是以動態和互動為基礎的。教師根據每次的作業、答疑和討論的結果,適當調節之后的課堂教學內容。這使課堂教學內容更加開放、生動和符合學生逐步發展的英語閱讀水平和需要。根據學生英語閱讀學習的現狀調查結果和大學英語閱讀課的教學特點,筆者把“干預式動態評估模式”應用到了實驗班閱讀教學中,對此進行了為期近半年的研究。其具體實施步驟如下:第一步:前測。為了了解學生前測時的閱讀理解能力,更加客觀和準確地掌握學生在訓練前的閱讀理解能力,筆者以某套大學英語專業四級考試真題的閱讀部分為考試內容,對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進行實驗前的測試。第二步:干預和訓練。根據前測時的考試成績,教師有針對性地在閱讀教學中引進了一些有效的閱讀理解策略和技巧,讓受試者進行大量的、題材廣泛的閱讀理解訓練及其他形式的教學干預和訓練。同時,教師以教學介入為方法,著重引導和訓練學生的閱讀注意力,指導學生掌握解決閱讀中所遇問題的策略,給學生提供解決閱讀中所遇問題的能力和通過訓練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機會。第三步:后測。經過為期三個多月的教學干預和訓練,對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進行實驗后的測試。為了是實驗前測和后測的結果相對精確,筆者組織學生采用另一套難易度相似的大學英語專業四級考試真題的閱讀部分為考試內容。第四步:結果分析。(1)實驗班前測和后測成績分析:通過對前測與后測結果進行比較,把被試者分為高分者、獲益者和無獲益者三組,進一步量化“干預式動態評估模式”在閱讀教學的應用效果:在被試者中,經過教學干預,高分者所占比例是20%;獲益人數所占比例是68%;無獲益者,所占比例是12%。(2)實驗班和對照班成績分析:盡管實驗班和對照班在前測成績中的差距不明顯,但對照班的后測平均成績提高額度明顯低于實驗班。這表明在實驗班中,應用“干預式動態評估模式”提高教學的效果是明顯的。
三、結束語
篇2
4、教育質量:在校學生品德評定合格率為100%;畢業生體育合格率為100%,教育質量穩步行進。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學校各項工作的貫徹落實靠教師隊伍的努力工作來實現。校長工作的重心是組織好隊伍建設工作。我校的隊伍建設工作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來抓: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二是教育理論知識更新;三是專業技能培訓與提高。三個方面的工作主要通過校本培訓活動來實現。
(1)抓教師的從業從教能力的提高。教育教學工作關系著千家萬戶,千家萬戶的希望寄托于學校。通過政治學習和教師自學,并充分利用“解放思想大討論”的契機,我們每一位教師都增強了整體意識、責任意識、憂患意識和改革創新意識,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業務素養和教育教學能力,以適應新形勢下教育改革的需要。
篇3
我們知道,近年來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學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實施素質教育,扎實推進新課程改革,各項工作均取得了驕人的成績,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目前,學校的辦學規模在不斷擴大,這對學校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實施科學管理成為擺在學校管理者面前的一個問題,對此,您是怎么看的?
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因為,如何進行科學的管理是學校高速有效運行的關鍵。為此,我提出了“團結協作,科學民主”的管理理念,實施“扁平式”管理,讓每個教職員工真正參與到學校的管理中來,通過一系列改革創新,使學校的管理工作高效有序,在區內起到了引領示范作用。
您認為如何踐行“團結協作,科學民主”的管理理念?
踐行“團結協作,科學民主”管理理念的關鍵是要有一個團結奮進的領導集體。為此,我校不斷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和政治理論學習,實行民主集中制。在領導班子建設上,作為校長首先對自身的要求非常嚴格,處處以身作則,率先垂范,作風民主。學校領導班子成員事業心強,有改革創新精神。現在的第四十七中學領導班子空前的團結、和諧,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形成了堅強有力的戰斗集體。為了能讓學校的管理實實在在地走上制度化軌道,我們首先將學校各種例會的召開制度化、常規化,包括校長辦公會、行政會、教代會、年級班子例會等。校級領導班子例會制度,讓班子成員能夠暢所欲言,加強了工作的溝通、思想溝通,避免了工作上的扯皮、誤解,也使各位副校長的分管工作之間相互配合更加默契;集體領導決策機制的實行,使每個校長都充分發表個人的意見,交流不同的看法,集思廣益、統一思想,最后達成共識。其次充分發揮教代會的作用,征求教師代表的意見,教代會通過后方可執行。這種集體領導、團隊決策、教代會監督的做法更加民主、更加科學,減少了在重大決策上的失誤。
您剛才提到“實施‘扁平式’管理,讓每個教職員工真正參與到學校的管理中來”,為什么提出“扁平式”管理?如何實現?
隨著學校規模的迅速擴大,年級組的規模也不斷增大,過去管理方式存在的很多弊病也逐漸顯現出來。一是年級組組長的負擔過重;二是領導的工作重心太高,對年級的具體情況了解不夠深入全面,同時負責年級的領導干部的管理目標不明確,工作時常出現推諉現象,另外管理的中間環節太多,易產生誤會,不利于各項工作的貫徹落實;三是責、權、利不清,年級組組長對年級教師的約束力不夠,不利于調動領導干部、年級組組長、年級教師的積極性。為了強化對年級的管理,2006年我們開始在年級大力推行“扁平式”管理,也就是分層管理的做法,基本做法就是分層聘任,校長聘年級負責人,年級負責人聘年級主任,由年級班子對年級各科教師進行聘任,賦予他們一定的職責和權力,并進行定期考核,這個管理模式的運行,極大地激發了廣大教職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主人翁意識,是學校教學工作進入良性發展的關鍵。2007年學校又在幾個方面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一是強化了年級主管領導的責任。二是強化了年級班子的例會制度,要求年級班子一周有一次例會,研究年級的工作、溝通情況。三是強化年級班子對決策的“執行力”,要求年級班子對校行政的各項決策,必須不折不扣地貫徹執行,并在落實環節上狠下工夫。實現了三年一盤棋(高一是基礎,要夯實基礎,和諧發展;高二是關鍵,要凸顯優勢,自我發展;高三是決戰,要超越目標,跨越發展)的新理念。目前三個年級紀律穩定,學習氣氛濃厚,教育教學秩序井然,管理也各具特色,教育教學質量明顯提高,出現了比學趕幫、相互促進的前所未有的良好氣象。
近年來,學校取得很多的成績,這一方面離不開學校科學的管理,另一方面也離不開一支優秀的教師團隊,請您談一談學校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打造名師團隊方面的做法。
我認為,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不是單純靠培訓就能解決的,而是要培訓和行動相結合,為此,我們提出“行動學習,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戰略。通過行動學習,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打造一個名師團隊。
教師的專業品質高,師生關系才能和諧。抓教師隊伍建設首先要抓師德建設。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智慧的啟迪者,更是精神的熏陶者、人格的影響者和道德的體現者。師德教育是我校教師隊伍建設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近幾年學校在廣大教職員工中廣泛開展創辦人民滿意教育師德教育實踐活動,開展師德承諾活動、各類捐資助學活動,每學期都要組織學生進行評教活動,并把評教結果作為教師考評的一項重要依據。同時,我們還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的策略,同時通過開展活動,進一步激發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效地促進了教師專業化品質的提升。
在教科研方面,學校鼓勵教師積極參與課題研究,制定了學校教育科研三年規劃,提出對積極參與教科研課題研究并在省市級刊物上發表課題論文的教師給予物質獎勵,制定了《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學教科研成果獎勵方案》。這一舉措極大地提高了教師參與課題研究、撰寫教育教學科研論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2009年下半年至今,有3篇教師論文被評為國家級優秀論文,33篇教師論文被評為市級優秀論文,7位教師的文章在省市級刊物上發表。在“十二五”課題申報中,我校申報的兩個課題,一項被批準為國家級課題,一項被批準為市級立項課題。通過科研引領,極大地促進了教師專業能力的提高。
學校十分重視對優秀教師的培養,在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方面,提出要專業引領與個人反思相結合,理念培訓與實踐指導相結合,注重專家的理念引領,更注重自我反思和同行互助。學校多次聘請本市及外省市基礎教育專家到校進行新課程方面的專題講座,為教師的發展進行專業引領。開展一年一度的教師業務考核,促進教師自覺鉆研業務知識、提高業務能力,主動學習新課程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開展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教師學術論壇,極大地激發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使骨干教師脫穎而出;一年一度的教育敘事、教學反思活動,讓教師們在反思中審視不足、改進方法,在反思中提升自信、更進一步;為對學校做出突出貢獻的名教師、名班主任召開專題研討會,讓他們介紹自己多年來業已形成的教育思想、教學風格,不僅為青年教師樹立榜樣、指明方向,還可以突破他們各自的“高原期”,在教育教學工作崗位上做出更大的成績。通過這些活動,為骨干教師的成長搭設平臺,同時也帶動全體教師共同成長進步。
篇4
關鍵詞:信息技術 教學模式 創新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在某種教學環境和資源的支持下,教與學活動中各要素:教師、學生、內容、媒體之間穩定的關系和活動進程結構形式。教學模式具有直觀性、假設性、近似性和完整性的特點。教學模式的研究離不開教學進程結構。教學進程結構是指教學活動進程的一定結構方式,它是由教學過程的組成要素按照一定的排列規律組合形成的,能反映一定時期的教育思想與教育觀念。下面我就信息化環境下教學模式創新的目標闡述如下:
一、建立統一的電子備課模板,實現教師備課網絡化
我們組織骨干教師制作不同年級、不同學科、不同課型的備課模板并共享,形成二十八中統一的備課平臺,規范教師電腦備課。現在我校文化課教師全部采用電腦備課,而且并入校園網和互聯網,實現了網絡備課。為了進一步推動電腦網上備課,學校每年組織電腦備課評比、優秀課件評選活動,極大地促進了教師學電腦和用電腦備課的熱情,提高了電腦網絡備課的技能。2006年在全市優質課比賽中我校榮獲了3個學科一等獎。
二、建立完備的校園網絡資源庫
為了更有效的利用多媒體信息資源,我們把多媒體教參、課件、錄像帶、VCD等資料轉到服務器中,建立課件庫、素材庫、題庫等,為老師調用。同時,利用課件、教案上傳功能,讓教師上傳自己的優秀課件、教案,使教學資源更加豐富,形成良性發展。此外,通過互聯網搜索下載優秀課件,豐富教學資源。校園資源庫的建設,為實現網絡教學和大幅度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了豐實的信息資源。[1]
三、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追求課堂教學信息化
由于多媒體輔助教學具有集圖、文、聲、像于一體的優點,因此我校老師無論是平日新授課、復習課,還是講授公開課、比賽課,大都自覺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學校還通過舉行“每人一堂達標課”、多媒體教學優質課比賽等活動,進一步推動多媒體輔助教學,充分發揮電腦網絡的作用,探索構建信息化課堂,加大了課堂密度和信息量,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2]
近幾年,我校連續參加了中職院校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比賽,我校教師展示的多媒體信息技術與“和諧互助”教學模式的有機融合公開課,受到與會老師們的高度評價
四、加強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研究
提高教師的應用水平是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重要保障。我校制訂了系統的培訓計劃,采取先易后難,先個別后全體,先教師后學生的辦法,層層推進,梯級培訓。兩年來,學校結合教師校本培訓,對教師開展多媒體技術培訓,先培訓后上崗,邊使用邊學習,我們組織舉辦了全體教師參加的Powerpoint幻燈片制作培訓、個人網頁制作培訓、flas培訓等。現在我們正在實施第三階段校本培訓,讓教師學習制作較為復雜的課件和利用網絡教學,使老師們計算機應用能力得以提高。在2007年河北省中小學多媒體、網絡課件評選活動,10位老師的作品制作精美實用,被推薦報省參評。三年來,先后有20多名教師論文在市、省、國家級論文評比中獲獎。[3]
五、強化教育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推廣工作
為了強化多媒體教育資源的使用,制定學校現代化教育資源管理制度,建好并發揮學校網站和資源庫的作用;做好學科教案、課件的收集整理、分類和共享工作,真正實現網上資源共享;要充分利用校園網、教育寬帶網等網絡資源,把學校課堂教學中的先進經驗、優秀課例通過網上互相交流,并與有關學校聯網互動,做到資源共享;加強圖書室和閱覽室管理,上好閱讀課,探索網上閱讀和借閱的新方法;加強學校網頁建設,建立學校教育資源庫,充實完善學校網站,加強信息交流,拓展教育時空;每學期各教研組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上好一節新課改下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觀摩課,總結他們的教科研經驗;每學年舉辦一次優秀課件制作及論文評選活動,組織多種類型的教學比賽,科研成果的轉化成為教師的自覺。[4]
總之運用現代信息技術, 建立探究性教學模式的研究, 能更有效地使學生領悟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啟發學生更積極的思維活動,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和探索,把課堂教學過程轉變為學生在學習中自主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培養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良好的個性品質形成,大大提高了中職學校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閏志明,王世純,孔祥偉.教育信息化的創新擴散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8.
[2]丁煜,桑新民.教育技術在美國中職教育中的角色――訪普林斯頓大學信息技術部[J].中國大學教學,2007(2).
篇5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認真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和新的課程標準,積極投身課程改革,堅定不移地實施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探索意識和實踐能力為重心的素質教育,以更新觀念為前提,以育人為歸宿,以提高師資整體素質為核心,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重點。轉變教研理念,改進教研方法,優化教研模式,積極探索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研工作新體系。
二、主要工作與措施
(一)發揮教研群體作用
積極開展學校教研組活動,做到教研活動經常化、專題化和系列化。做到教研與科研相結合,新的理念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培訓青年教師與教研活動相結合。
1、教研活動經常化。根據教研組的具體情況制訂切實有效的實施措施,教研活動的重點應該放在課堂教學。
2、教研活動專題化。針對教研組的具體問題,善于發現數學教學實際中的薄弱環節,研討在實際教學中的解決辦法,集思廣益、交流探討,促使廣大參與教師有所收獲。
3、教研活動系列化。開展活動要有系列,如圍繞某個專題組織理論學習,明確目標開課研討,并進行下一輪開課的集體研討。集體備課要確保實效,注意發揮每個教師的智慧,也唯有此,才能使更多的教師有參與的機會、鍛煉的機會,真正把教研活動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結合起來,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與教師成長結合起來。
(二)繼續認真學習《數學課程標準》,切實轉變教學理念。
本學期第八輪課程改革在我市全面實行已進入第三個學期,國標本蘇教版教材的實驗也已進入二年級,應該看到,不論是起始年級,還是其它年級的數學老師,在教學觀念上已有一定變化,但也應認識到,教學理念的切實轉變,基本理念的真正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所以,本學期仍然要加強教師的培訓,學習《數學課程標準》,進一步確立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課程目標:
1、數學課程理念: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
2、數學學科理念:數學有助于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的發展。
3、數學學習理念: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形式。
4、數學教學活動理念: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5、數學評價理念:要關注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習過程;關注學習水平,更要關注學習中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6、現代信息技術理念:運用它們,使學生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在進行“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及“實踐與綜合應用”四方面內容學習時,強調學生的數學活動,并注意發展學生的數感、符號感、空間感、統計觀念,以及應用意識與推理能力。教師教學時必須認識到,在組織學生活動時,不僅要關注知識、技能等顯性目標的達成,更應關注以上這些隱性目標的實現,把著眼的重點放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上。
(三)提高教研實效,營造濃厚的教研氛圍。
1、探索評價新方式,努力構建新體系
構建科學合理的數學教學評價機制是課程改革成功的關鍵,也是教學改革導向的指揮棒,同時,這也是教學改革的難點之一。
當前應把過程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作為評價體系的突破口,力求落實新課程標準的評價理念。教師在評價學生的學習時,既可讓學生開展自評和互評,也可以讓家長和社區有關人員參與評價過程,而不僅僅局限于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評價手段和形式應多樣化,既可用書面考試、口頭表達、實踐操作、活動報告等方式,也可用課堂觀察、課后訪談、作業分析、建立學生成長記錄等方式。
評價的策略可概括為“注重過程、促進發展、強調多元”注重過程,就是把學生的學習看作一個系統,注重在學習過程中加強對學生學習質量的評價和監控,并及時對學生學習情況提出努力方向、改進措施,改變只關注一張試卷評價學生學習優劣的不良傾向。
促進發展,就是確立一切評價都是為了促進每一個學生發展的理念,把學生的學習過程看作是一個發展的過程,逐步完善的過程,自我激勵、自我提高、相互促進、共同進步的過程。
強調多元,就是避免單一的評價方式和手段,力求做到五個結合:師生自評與師生多元評價結合,評語評價與等級評價相結合,個體評價與集體評價相結合,差異性評價與共同發展性評價相結合,靜態評價與動態評價相結合。
對教師的課堂教學評價,應轉變理念,突破一切限制,關注一個核心,即你的課堂教學是否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有效促進學生發展。
對學生考查,應有利于切實發展學生數感、符號感、空間觀念、統計觀念、應用意識和推理能力,增進學生對運算意義的理解,應重視口算,加強估算,鼓勵算法多樣化,避免繁雜的運算和對應用題進行機械的程式化的敘述“算理”。
2、抓好課堂教學改革,努力體現新理念。
課堂應該是學生煥發活力的地方,也有人說是學生出錯的地方。所以,要以學生為主體,著力創設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數學模式,讓學生主動積極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交流等數學活動,感悟知識、經歷過程、領會知識,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鼓勵學生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體會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探索意識與創新意識。
附:主要活動安排:
1、新教材培訓(8月)
2、課改年級教師公開課(9月)
3、全鎮小學數學教師論文評比(10月)
4、金曦教改組骨干教師公開課(10月)
5、全鎮小學數學競賽(11月)
6、新教師亮相評比課(11月)
7、全市小學數學教師論文評比(11月)
8、師徒結對匯報課(12月)
篇6
關鍵詞:尚德課堂; 內涵; 范式; 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6)01-003-002
一、“尚德課堂”的構建背景
黨的十報告明確提出了“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要求,教育部也出臺了“加快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意見,蘇州市教育局提出“教好每一個學生,發展好每一位教師,辦好每一所學校”。作為最基層的學校,如何挖掘傳統文化內涵,并融入現代教育的前沿思考,以促進學校教育自主、全面、深入的綜合改革?
古人云:道昭示一切,德承載一切。“崇德”是我校建校初期的辦學理念,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深化教育教學綜合改革進程中,我們從“德”字原初內涵出發,不斷挖掘和豐富“德”內涵,鏈接傳統與現代,提出“尚德”教育理念,建構“尚德”文化體系,形成“尚德課堂”,以更好地促進學生、教師和學校的全面發展。
二、“尚德”的內涵
1.“尚德”第一層內涵:遵循本心,順乎自然
從字源看,甲骨文中,“德”字是這樣寫的――“ ”,左邊“彳”表示與道路行走有關。右邊是一只眼睛即“ ”,眼睛之上是一條垂直線,表示目光直視之意,可釋為“遵循本心,直視所行之路”。從“德”字原初意義來看,“德”義源于古代登山祭天活動,有發自本心,尊崇敬畏之意,蘊含著先民對季節變遷、天地時令的認知,以引導天下順應天時,從而更好的生殖、化育萬物。因此,“德”的原初意義是“順乎自然”,不違背“天意”。
在這傳統文化底蘊的追溯中,我校提煉出“尚德”境界中的第一層內涵:遵循本心,順乎自然。
2.“尚德”第二層內涵:厚德載物,養性勵行
傳統哲學認為,自然界,“道”生化萬物,“德”養育萬物,使萬物成長、發育,使萬物自立、成熟,使萬物都得到潤養與庇護,卻不使之受到束縛、羈絆。天地之大德在于自然而然,化生萬物。
在尚德教育體系中,如果用兩個字來概括“尚德”的內涵,就是“道”與“德”。“尚德”之“道”即“遵循本心,順乎自然”;“尚德”之“德”即“厚德載物,養性勵行”。“德”的第二層內涵指向“道德”或“個性”,即內心的情感或者信念,“尚德”追求的是“守道德”或“厚品行”,即“厚德載物,養性勵行,”由此來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
“養性勵行”意為涵養個性以更好的創新行動,強調“養”之有素,方能厚積薄發;“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厚德載物”是“尚德教育”的初衷,也是最終訴求,是對所有“遵循本心”、“順乎自然”、“養性勵行”的教育過程與方法的升華。
三、尚德課堂的范式
“尚德課堂”應該遵循師生發展的本心,順乎師生發展的自然意愿,即教師應該遵循本心追求教學,順乎自然教育規律而開展教學,學生遵循本心的開展學習,順乎自然的在學校發展自己的個性品質,由此促進師生實現自我愿景,推動學校健康和諧發展。
“德”是“尚德課堂”教學理念、教學方法論的起點,也是課堂教學、課堂學習追求的終點。
在建設“尚德課堂”過程中,我們注重校園文化,構建學校“尚德”大育人環境;注重頂層設計,構建學校“尚德”大教育理念;注重探索實踐,構建學校“尚德課堂”具體范式。
“范式”是指尚德課堂活動中大家所必須遵循的公認的“模式”,它包括共有的理念、關鍵詞、同一學科基本思路、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評價標準等,即與科學教學與研究有關的所有課堂要素。
一要喚醒,以激發學趣:喚醒學生學習動機,調整學生學習狀態。尚德課堂強調在“遵循本心”基礎上去“喚醒”學習的原興趣、新鮮感、神秘性,努力讓學生想讀、想學、想投入,把閱讀、訓練、實驗變成一次興致極高的夢想、充滿新奇的旅程。
二要順應,以提升學力:包括順應學科課程的要求、順應教材設計的要求、順應老師教學風格的要求、順應學生學習品質的要求。教材處理、內容傳遞、練習測試,要“順乎自然”的進行,要創設符合學生能力培養需求的課堂環境,將教師教的方式與學生學的方式自然結合起來,促進學力提升。
三要“活潑”,有深度交流:即教師以“活”的教學之道,促進學習的生動活潑,探究的生動活潑;學生以“活”的學習方式,促進知識汲取、感受體驗的生動活潑。這里的“活”是建立在“遵循本心,順乎自然”的基礎上的,最大限度的還原學習的原始功能、自覺自愿品質,讓學生真正在課堂上學習有法,學有所思。
四要“有得”,以期學有所獲:“有得”,即“德成”。強調教學過程追求的是以教師的“德”順應、促進學生的個性需要,學生在課堂上獲得了“看得見”的發展與提升,教學效果顯著。
五要“深化”,以豐厚學養:“尚德課堂”也是深度教學,需要讓人看出你上得深刻,或者學生得到深刻的引領,因此課堂需“深化”所學,或者升華所學,從而陶冶學生,讓學生豐厚學養。
歸結來說,“尚德課堂”教學范式――“喚醒、順應、活潑、有得和深化,體現在具體的課堂行為特征上分別對應為“激發學趣”、“提升學力”和“豐厚學養”。“尚德課堂”學習的主體是學生,關鍵是要“動在課堂”,具體落實在三個方面:“思在課堂”、“辯在課堂”和“練在課堂”(見下圖)。另外設計出科學規范、具針對性的評價標準,對“尚德課堂”進行及時有效的評價。
四、尚德課堂的踐行與成果
1.專家引領有高度
專家引領在于能夠站在頂層設計的高度,構建符合學校發展需要的教學理念,并使之理論化,系統化,規范化。
2014年以來,學校邀請蘇大教授母小勇、市教科院傅嘉德主任等來校指導調研,邀請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楊孝如、學術專家袁衛星,省特級教師黃厚江、徐業毅、張一山、沈慶九等人來校做講座或示范教學。2014年11月以來,每隔兩三個星期,我校“尚德課堂”課題小組與特聘華師大專家團隊都會進行有針對性的專題研討,明確實施目標與具體步驟,并落實下一次的研討內容。經過華師大教授和校“尚德課題”組成員的多次研討,逐步明確并完善了“尚德課堂”的教學理念、行為特征、課堂范式、評價標準等。
在學校“尚德教育”理念的引領下,在外聘教授、專家的一次次專題培訓和指導下,我校全體教師正經歷著一場全新的思想風暴,學校各個層面逐步了解并接納了“尚德教育”這一全新概念。
2.課堂踐行有力度
課堂踐行有力度在于一有教學理念的全面滲透和有序指引;二有校長室帶領下教務處和教科室等部門的活動開展和平臺創設;三有教研組長、備課組長、學科帶頭人等骨干教師的積極參與和全力配合;四有名師專家、專業團隊的現場觀摩和有效指導。
尚德理念最初提出時,教師是模糊的、抽象的,但在校長室有計劃、有力度的推動下,廣大教師經歷了一次次的培訓學習,特別是在“尚德課堂”的探索實踐、觀摩展示、教研討論的系列活動中,教師對尚德理念、尚德課堂的范式越來越具象化、清晰化。
2014年10月30日我校英語、數學老師開設兩堂“尚德課堂”教學觀摩課,省特級教師沈慶九老師開設了《蘇州園林》“尚德課堂”教學示范課。省特級教師張一山老師對三節“尚德課堂”教學觀摩課從尚德理念的角度進行了精彩點評。
2014年12月19日,我校開展了以“聚焦有效教學,打造尚德課堂”為主題的對外公開課展示活動,面向所有學科共開設23節。
2015年4月22日,我校成功舉辦了面向蘇州大市的“尚德課堂”研討會,來自省、市(區)的領導、專家及兄弟學校的近百名教師參加了本次研討會。原省教科院基礎教育研究所副所長、省特級教師、南師大王一軍教授高度評價了我校的“尚德課堂”改革。
2015年9月23日,“江蘇中小學教學特色觀摩學習活動”在學校舉行。此次觀摩學習活動由“中國教師教育視頻網”主辦,與會的領導、專家是來自全國的中學校長、副校長、教學主任和一線骨干教師。此次觀摩學習活動由三部分組成:來自全國各地的領導、專家首先觀摩了陳雁老師的《醉翁亭記》和陸洪明老師的《動能、勢能、機械能》兩堂“尚德課堂”的常態教學課;接著,在學校尚德樓四樓會議室聽取翁永興校長的匯報,翁校長就學校基本情況和學校“尚德”特色教學分別作了《傳統與現代交融,創新與務實兼濟》《順乎自然歸真本,尚德行遠重實踐》的專題報告;最后,在學校全體行政工作人員的陪同下參觀校園文化,感受學校獨特的“德”文化。承辦江蘇中小學教學特色觀摩學習活動,不僅是學校“尚德”辦學理念、“德”文化內涵的全面展示,更是對學校實施“尚德課堂”探索和踐行的鞭策。
3.教研結合有深度
教學與教研齊頭并進,一線教學中的創新探索和實際踐行成為教師教研思考的基本素材和源頭活水,教師在“尚德課堂”教學改革實踐探索中反思“尚德課堂”教學中的不足,甚至還積極撰寫“尚德課堂”教學筆記、教學反思、教學論文。創新教學使教研有根,深入教研又使教學有了深層次的思考,兩者相輔相成,不僅推動了教師的個人成長,也有力提高了學校的教學質量。
篇7
彭局長:自2006年1月我市成立“小學生作文個性化發展研究克拉瑪依項目組”以來,全市26所學校,257個教學班,10311名學生,416名學校主管語文教學的領導和教師參加了該項課題的實踐研究。通過課題研究與課改,提高了學生的習作興趣和習作水平,更新了教師的教學理念,也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三年來,學生習作共投稿8133篇,被《作文個性化平臺》等全國性刊物刊發的有183篇;教師論文共516篇,被《作文個性化課題通訊》等全國性刊物刊發的有26篇;另有幾十篇論文、課例、教學設計被總課題組分別評為一、二、三等獎。課題評價組對我市課題研究取得的成果給予了充分肯定,我市的小學生作文個性化發展研究項目組被授予2007~2008年度“科研先進集體獎”,我個人也被授予“教育科研管理特別榮譽獎”。
克拉瑪依市教育教學的基礎條件很好。在擁有高水平教育硬件裝備的條件下,如何提高軟件水平,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應該是下一階段我市教育發展的重要目標。
這次克拉瑪依市的小學生作文個性化發展研究與課改成果在全國同類地區名列前茅。我希望子課題項目在第一階段科研和課改成果的基礎上,將下階段的“中小學語文個性化教學實驗研究”發展到全市的初中、高中,形成一條龍的科研體系和課程改革,在扎根中華民族語文教育沃土的基礎上,認真學習、借鑒和吸收國外先進教育理論,認真轉變我們的教育觀、教師觀、人才觀、教學觀和學生觀,轉變我們的教學理念,為探索和創造出適合中小學語文個性化教學的新范式而不懈努力!
記者:克拉瑪依市自1997年通過自治區“兩基”驗收以來,基礎教育事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在鞏固提高“兩基”方面,克拉瑪依市將進行怎樣的安排和部署呢?
彭局長:2009年下半年,國家教育督導團將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兩基”工作進行督導檢查,這是對自治區“兩基”工作的一次整體驗收和全面評估,也是對全疆各地教育工作的一次考驗,更是我們加大教育工作力度,關注民生,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一個重大契機。
首先,明確“兩基”鞏固提高迎國檢動員大會的目的。這次會議的目的就是要深入貫徹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做好“兩基”攻堅和鞏固提高工作迎接國家“兩基”督導檢查的意見》精神,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明確任務,落實責任,切實做好“兩基”鞏固提高迎國檢的各項準備工作,增強積極推進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以優異的成績迎接自治區和國家教育督導團對我市“兩基”工作的檢查、驗收。
其次,在總結成功經驗的基礎上,認真分析我市“兩基”鞏固提高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加強“兩基”業務檔案建設、經費統計的梳理等方面的工作。要求各區、各成員單位及相關部門認真貫徹會議精神,加強協作,精心安排部署,明確職責、目標、任務和要求,切實做好各項工作。
記者:和諧家庭是教育成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008年,您們啟動了“克拉瑪依市中小學和諧家庭教育工程”,能否請您簡要介紹一下該工程的實施情況?
彭局長:家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教育機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只有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有機結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次“克拉瑪依市中小學和諧家庭教育工程”主要提出了以下具體措施。
一方面,關注民生,提高認識。市教育局特邀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上海市終身教育學術委員會委員、中華家庭教育網和中國家庭教育指導師網首席專家顧曉鳴為近千名教師、家長作了題為《教育孩子首先不要輸在家庭教育上》的講座。引導大家要充分認識到做好新形勢下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家庭教育現代化納入教育現代化整體布局,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飽滿的熱情,積極參與家庭教育,加快構建家庭教育體系,努力營造人人關心、支持家庭教育工作的濃厚氛圍,為全面實現我市教育優質、均衡、高效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另一方面,成立了家庭教育研究指導中心,全面推進區域家庭教育現代化的進程。來自各區教育局的主管領導,各中小學的校長書記、德育主任(大隊輔導員)、班主任、心理教師,各幼兒園園長,試點社區及學校首批家庭教育指導師共300余人分別接受了不同層次的家庭教育培訓。
市家庭教育研究指導中心成立后,各區教育部門將成立家庭教育研究指導辦公室,各幼兒園、中小學、社區將成立研究指導站,配備多名專業的家庭教育指導師、心理指導師。通過講座、家長理論知識培訓、團體訓練、個體輔導等多種形式,幫助家長掌握現代教育理念和科學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長改善家庭教育環境和處理家庭教育矛盾的能力,解決學生、家長在實際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疑難問題。在各學校、社區的家庭教育研究指導站內,將成立“家長俱樂部”、“學生俱樂部”,并通過網絡建立家長群、學生群等,方便家長、指導師、學生之間的信息傳遞與交流探討。我市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科學教育體系正在形成。
記者:在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的今天,弱勢群體的教育問題不是很樂觀,您覺得如何才能促進克拉瑪依市教育的公平?
彭局長:克拉瑪依市教育局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并且積極組織帶領各族教職工開展了大量工作。
第一,關注弱勢群體,妥善解決農民工子女入學問題。克拉瑪依市委、市政府和各級教育部門多次召開專門會議進行研究,制定解決農民工子女入學的辦法。各級各類學校努力挖掘教育資源,最終將近1萬名農民工子女全部安排入學,而且使農民工子女與克拉瑪依市市民子女享受同等教育。
第二,把隸屬克拉瑪依市農牧區的學生安排到市區學校就讀,努力促進教育公平。為大力推進“雙語”教學和加強少數民族兒童學前教育,市政府于2008年初出臺了對貧困家庭的兒童實行入園費用全免或減半的優惠政策。從2004年起,市委、市政府和教育部門共同作出決定:把該區的中學生全部安排到市區和白堿灘區有關學校寄宿就讀。2007年9月10日,又把距市區70公里的小拐鄉的61名農牧民子女安排到市第二小學寄宿就讀。并劃撥專款給予補貼。
第三,開辦區內初中班。2004年8月,克拉瑪依市開辦了區內初中班。到2008年8月底,先后在和田、博州等邊遠農牧區招錄了5批小學畢業生,并安排在市三中和十中就讀。為此,市政府先后投入了1億多元。預計到今年年底,區內初中班的學生將達到2250名。
第四,堅持實施扶貧助學工程,為貧困生鋪平求學之路。2008年,克拉瑪依市首次對考入國家大中專院校的貧困學生進行學費全額救助。各中小學校還經常組織教職工開展為貧困學生“獻愛心,送
溫暖”的活動。2005年12月至2006年1月,市教育局機關和直屬單位的1470名教職工,兩次捐款總額達13.31萬元。市慈善總會從2000年起就開展了“慈善助學”工作,僅2007年就發放助學金152萬元,救助貧困生706人次。
第五。加強國際化交流與合作。2008年6月17日下午,新西蘭Rotorura國際語言學校校長克里斯?萊克女士一行來我市交流、參觀與考察。雙方就今后互派教師進行教育教學交流和學習以及組織克拉瑪依市優秀中學生赴新西蘭參加寒暑期夏令營活動等教育合作達成多個意向。克拉瑪依市的教育開始走向國際化。
記者:一流的教育需要一流的教師隊伍,請問您們如何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良、勇于創新的教師隊伍?又是從哪些方面來發展教師繼續教育的?
彭局長:2008年以來,市教育局將“加強教師隊伍培訓”列入“關注民生年”的一項重要內容,采取邀請內地專家、名師前來現場講學、授課和外派教師進行培訓、研修等方式,持續開展了各級各類教師培訓工作。同時,不斷創新培訓模式,拓寬培訓渠道,拓展培訓內容,強化培訓管理,全方位提高教師隊伍素質。截至7月中旬,各級各類培訓共計3695人次,包括中小學骨干班主任培訓、骨干教師培訓、中小學校長高級研修掛職培訓、少數民族中小學各類“雙語”教師培訓、中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遠程培訓、英特爾未來教育項目培訓、普通高中教師新課程遠程培訓、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專項培訓等多項內容。教師繼續教育中心在前期做了大量深入細致的工作,使得培訓井然有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體培訓內容如下。
第一,骨干教師培訓。4~6月,組織38名中小學骨干教師去上海進行為期兩個月的掛職培訓;7月10~19日,聘請全國知名專家6人,在市教育局報告廳開展了近100人參加的為期10天的首期骨干教師高級研修班結業培訓。
第二,骨干班主任培訓。1月21~25日,選派2名教師參加了自治區哈語言骨干班主任的培訓;5月19~30日,組織我市中小學教師參加了自治區舉辦的2008年中小學骨干班主任培訓;7月6~10日,外聘南京5名專家在我市第六中學報告廳完成了374人參加的為期5天的中小學德育干部及骨干班主任培訓。
第三,第三期中小學校長高級研修掛職培訓。3~4月,組織第三期中小學校長高級研修班34人去南京掛職培訓,其中中學校長15人,小學校長19人(其中少數民族8人)。
第四,少數民族中小學各類“雙語”教師培訓。2月份,選派6名少數民族中小學教師參加了2008年自治區教育廳舉辦的春季新疆中小學少數民族“雙語”教師培訓班:3~6月,組織101名少數民族中學教師參加了“雙語”教師教材教法培訓,組織11名少數民族中學教師參加了第三期少數民族雙語教師專業知能提高培訓;7月10~14日,聘請自治區教科所三位專家,在我市第二中學舉辦了近100人參加的為期5天的少數民族中小學漢語教師、雙語教師和學校領導參加的漢文化知識拓展培訓。
第五,教育信息技術培訓。4~6月,組織舉辦了200人參加的為期2個月的首期中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遠程培訓,并完成了一期25人的英特爾未來教育項目培訓。
第六,高中教師新課程遠程培訓。6月24日~7月29日,組織全市普通高中民漢教師800余名進行了高中新課程遠程培訓。同步參加了自治區舉辦的各學科為期3天的高中新課程遠程集中培訓f漢、維、哈三種語言同步授課1和教育部為期10天的漢語言網絡互動式培訓。
篇8
以質量求生存,憑實干謀發展,凌云民中走過了20多年的辦學路,贏得了社會各界的肯定和贊譽。特別是近10年來,該校駛入跨越式發展的“快車道”,教育教學質量躍居全市同類學校前列,吸引了許多慕名而來的參觀訪問者。
優化育人環境
現年已50多歲的岑英戰老師是一位當初參與凌云民中籌建工作,并一直在該校任教的“元老級”教師,他見證了該校變化發展的歷程。據岑老師介紹,凌云民中建校之初,只有一棟3層9間教室的破舊教學樓,學生和教工宿舍是兩排搖搖欲墜的瓦房,校園地面狹窄、坑洼,教學用具緊缺,除了幾臺收錄機,沒有一件像樣的現代化教學設備。如今,該校擁有平整干凈的草坪、生機盎然的花園、3棟新建的教學大樓、1棟多功能綜合大樓、3棟學生公寓樓、1棟學生食堂樓、4個標準塑膠籃球場、2個塑膠氣排球場兼羽毛球場和1個乒乓球場,以及已達國家二級標準的各功能室和設備先進的多媒體教室等。
辦學以來,凌云民中認真貫徹落實黨和國家關于發展民族教育的文件精神,充分依靠國家財政扶持重點向少數民族地區和西部地區傾斜的優惠政策,抓住“兩基”攻堅、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教育對口支援工程等實施的契機,做好規劃,落實項目,籌集資金,全面有序地推進學校基礎設施建設,使學校的辦學條件不斷改善。2002年4月,造價88多萬元、1615平方米的第1棟綜合樓建成并投入使用;2004年8月,造價108多萬元、2 459平方米的第1棟學生公寓樓建成并投入使用;2005年7月,造價201多萬元、3 908平方米的第2棟教學樓建成并投入使用……越來越密集的基建工程,顯示了該校越來越快的發展速度。
凌云民中以培養全面發展、學有特長的新型人才為教育目標,努力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校園人文環境。該校充分發掘校園四周圍墻的功用,組織師生自己動手繪制百米古今詩詞文化長廊、五十米長城培德勵志圖、二十米中考沖刺打氣墻、十米書畫攝影圖片展示窗。該校還對各班教室進行個性化布置,讓各班根據自身特點展示特色班級文化和宿舍文化。另外,該校還根據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成立書法、繪畫、文學、山歌演唱、民間體育項目、民族服飾展示等興趣小組,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從2007年起,該校與凌云縣詩聯學會聯手,開啟了校本新課程“傳統詩詞進校園”活動,成立了“詩教”辦公室,籌建了“五指詩社”,從縣詩聯學會和學校語文教師中聘請“詩教”輔導員,在學校開展古詩詞誦讀活動,并舉辦中華詩詞專題講座,對師生進行傳統詩詞寫作指導。該校還把打陀螺、拋繡球、穿板鞋、民族服裝秀等納入一年一度的校園文化體育藝術節比賽項目,給各民族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展示舞臺,也為傳承各民族傳統文化提供了保障。
打造團結集體
凌云縣是一個多民族縣份,境內有漢、壯、瑤、回、苗、侗、哈尼、黎、仫佬、水、滿、高山等13個民族,凌云民中也就成了民族大家庭,維護和增強民族團結顯得尤為重要。該校高度重視民族團結教育工作,在領導層內部、領導與教師之間、教師和學生之間,有重點、分層次、有針對性地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形成了全校各民族師生團結奮進、校園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
凌云民中用制度管理人,更用情感溫暖人。該校每年都開展“民族政策法規宣傳月”活動,通過走訪、慰問、傾聽師生心聲,以實際行動讓全校民族師生感受到集體的溫暖。2012年4月,該校一位叫陳茂的中年教師突然病倒了,被檢查出已經是肝癌晚期,不得不到市醫院住院。學校領導聽說后,考慮到該老師尚有孩子在大學讀書,愛人工資又低,家庭經濟比較困難,于是馬上在學校師生中發起募捐。師生們積極響應,紛紛慷慨解囊,最后校長親自帶領領導班子成員到醫院慰問該教師,并把師生的捐款及學校的慰問金送到該教師手上。同時,學校領導還發動學校老師輪流去探視,陪伴該教師度過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時光。
該校還積極開展民族團結進步集體創建活動,采取制作民族政策宣傳專欄、發放民族團結教育資料、開展校園民族文化活動、召開座談會等形式,對廣大師生進行民族知識、民族理論、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規等方面的宣傳教育,倡導各民族師生相互尊重。該校成立有教師代表理事會,設置校代會秘書處,上傳下達,加強學校領導與教職工之間的信息溝通、思想交流。20多年來,該校從未出現過一起有關民族歧視、民族矛盾的事件,各民族師生互相扶助、和睦友愛、齊心協力、團結共進,使學校民族教育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培養優秀教師
凌云民中校長林琦認為,教師是學校民族教育的具體實施者,是學校民族教育的關鍵環節,教師個人思想素質和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著學校各項工作的成敗。因此,該校特別重視教師隊伍建設。
該校堅持實行隔周政治學習制度。每隔一個星期組織教職工進行一次政治理論學習,就師德師風建設問題作專題講座,或針對出現的師德師風問題作隨機地研究處理。
2012年上學期,林琦接任該校校長。由于當時新的治校措施尚未出臺,學校各項工作顯露出被動的跡象。林校長下決心轉變這種消極現象,于是鄭重地舉辦了一次師德師風講座。在講座中,林校長首先具體地列舉了各個部門、各個教師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嚴肅地指出這些問題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危害。教師們很快轉變了觀念,明確了自身職責。
該校一直致力于打造一支高素質、適應性強的學習型、創新型教師隊伍。多年來,該校有序開展各項校本教研活動,各教研組定期組織開展學科公開課、研討課和競賽課,并實行推門聽課制度,要求每位學校領導每學期至少聽課25節、每位教師每學期至少聽課15節,而且要做到聽課有記錄,課后有反思。
為了不斷提高學校校本教研質量,該校每學期以學科教研組、學科年級備課組為單位,進行“文三理四”業務學習,即每周安排一節課進行各學科的業務理論學習活動,單周以學科教研組為單位組織教師集中研討學習,雙周以學科年級備課組為單位開展集體備課活動,文科安排在星期三,理科安排在星期四,校領導分別深入各活動組進行督察和指導。同時,該校還與市內5所學校組成名校聯盟,各校間保持常態化聯系,互通有無,共同提高。
在該校,領導為教師的教學服務,老教師為青年教師的成長服務,這種情況已成為常態。學校通過考評教師們的教學經歷、教學能力、教學成績等,確定各科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名單,其余教師自主選擇相應科目的一位骨干教師或學科帶頭人跟班學習。該校青年女教師黎嬌教的是語文,幾年前才調到該校,感到壓力特別大。她主動找到在全縣語文教學界享有盛名的戴華老師結對,拜其為師,多方面跟班學習。只兩年多時間,她就已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語文骨干教師了。
科學、扎實的教研活動,讓教師走在教育探索的前沿,使教師的主體作用被較大限度地發揮出來了。目前,該校已獲得兩個市級重點課題,課題研究的熱潮又一次興起。
以研促教結碩果,近幾年來,該校教師在各級教育教學賽事中頻頻獲獎,教師論文及優質課比賽獲自治區級或國家級獎9人次,獲縣市級獎87人次。目前,該校有縣、市級兼職教研員2人,B類人才培養對象2人,C類人才培養對象16人,其中湯仁娜、傅佐惠等老師被確定為市級課改帶頭人。
篇9
一、全面鋪開與專題深化相結合
造就一支盡心盡責、為人師表、以身示教、刻苦鉆研、教藝精湛的教師隊伍,是推進素質教育全面實施的關鍵。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既需要教師自身的修煉,更需要環境的潤育。為適應學校的高速運作與高規格發展,每學年學校都要組織全體教師參加全面鋪開式的培訓: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教師利用假期和周末時間,采取自學、集中輔導、講座等方式進行政治理論學習和業務培訓。至今,姚北實驗學校教師專業成長系列講座已舉辦六十余次,培訓內容涉及師德提升、課程改革、學科教學、班級建設等各個方面。
在2008年暑假,學校剛剛建成還沒開學,當其他學校的教師還在家中休息時,我校就組織全體教師到浙江教育學院進行了為期三天的專業培訓。盡管天氣炎熱,但沒有人請假,沒有人抱怨。在三天的時間里,教師們聆聽了來自省內的權威教育專家的專題講座。“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扎實的理論培訓為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打下了較為堅實的理論基礎。
為了讓年輕教師盡快成長起來,學校一直努力搭建高層次培訓平臺,引領教師在師德和專業上不斷提升。學校邀請全國著名教育家魏書生老師來校指導。教師們不僅有幸聆聽了魏書生老師的師德報告,而且有機會與著名教育專家面對面交流。短短五年間,浙江省教研室、寧波市教研室曾先后派出小學、初中各學科教研員來到學校指導教學,省教研室主任劉寶劍更是親臨學校,為教師作專題講座。他們的悉心指導,為我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也為學校的教學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厚積是為了薄發,寬度的延伸為深度的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近兩年,我們的培訓方向慢慢發生了變化。有了一定寬度的拓展,我們的培訓向更高更深的方向發展,即重在聚焦內容的專題化,提高培訓的針對性,解決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實際困難。如2010年我們著重開展了關于班級文化建設的培訓,為我校全面實施班級文化建設進行了專業化、系統化的指導。2012年暑期,我們將培訓主題定格在高效課堂,這既是對前一階段輕負高質教育的總結,又是為下一階段進一步減負增效尋找突破口。相信,通過這樣的專題培訓,我們的教師隊伍在專業成長的道路上將越走越遠、越飛越高。
二、全員培訓與分層培訓相結合
我校既注重全員參與的基礎性培訓,又積極開展“因材施教”的分層培訓。一方面以全員培訓來提升全體教師的師德水平、教學能力,即通過骨干教師帶徒、專家聽課評課、參加各類比賽、組織學習考察等活動,點燃年輕人心中的那團火,全方位提升教師專業發展的環境。另一方面學校也認識到了學科差異、學生差異、教師差異,開展了區分度較強的分層培訓:小學生和初中生的學習能力不同,我們就分年級開展高效課堂的培訓;文科與理科的課堂教學模式不同,我們就針對理科更好操作的原則,率先在數學學科嘗試導學稿;各學科性質不同,就組織各學科的教師進行不同層面的專項培訓。
眾所周知,班主任是德育隊伍中的主力軍,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是提高學校德育水平的一項重要工作。辦學五年間,學校積極開展班主任專業培訓,為班主任茁壯成長創設有利條件。2010年,學校組織班主任遠赴虎踞龍盤的“綠色古都、文化之城”的南京,參加東南大學“現代與經典”全國中小學班主任研討會,與來自全國各地的中小學班主任一起觀摩研討。為期兩天的活動,讓教師們從自己內心深處反思自己的教育歷程,從精神和業務上得到了一次洗禮和提升。自2010年開始,學校為讓班主任更加高效地開展工作,積極搭建平臺,邀請專家來校指導,開展專題討論和交流,并創立班級文化建設QQ群,使班主任對班級文化建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校還通過班主任工作例會、德育論壇等途徑,使班主任學會思考,善于交流,激發智慧,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加快了班主任隊伍的成長,多位教師撰寫的德育論文在市級、省級評比活動中獲獎,或在公開出版的刊物上發表。
三、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
教師的專業成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一開始的引領至關重要。常在一個封閉的環境里,創新、改革就是一句空話。為培養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我校以高起點、高目標改變了教師的理念、思維和習慣。
學校與多所名校和省、市級科研機構建立協作關系,用“請進來”的方式,借“才”育人,培養教育科研型教師。學校邀請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周蔭昌,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副主任劉莉莉,上海市勞動模范、特級校長張人利,上海教育科學院楊四耕、李偉濤,國家督學、浙江外國語學院院長魯林岳,浙江省師干訓中心李更生、吳衛東,浙江衢州第二中學原校長徐建平,江蘇常州北郊中學校長陳小平等來校講學。他們以高尚的師德、寬廣的教育情懷、精深的學術造詣、先進的教育理念照亮了我校教師的心靈,為我校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礎和理念保障。
與此同時,學校也積極創造條件讓教師“走出去”學習。教師輪流參加培訓活動,先后到北京、河南、山東、遼寧、江蘇、上海等地考察學習,取百家之所長,補自身之所短。學校規定:凡是外出參加學習、培訓的教師,回校后要向本教研組或本校的教師展示學習心得、交流學習體會。我們希望教師能在借鑒別人經驗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思想,加上自己的行動,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再向前走一步,在教育教學中擁有屬于自己的廣闊天地。
篇10
一、師養提升工程――為教師“培滿”成長的養分
巴丹在《閱讀改變人生》中說:“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能改變人生的寬度;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起點,但可以改變人生的終點。”讀書決定一個人的修養和境界。一個不讀書的教師,是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教師的。學校作為傳播文明的殿堂,理應書香滿園;教師作為文明的傳播者,理應養成閱讀自覺。學校積極實施“師養提升工程”,推進“1+1+1套餐閱讀項目”,武裝教師的頭腦,提升教師的內涵,給教師“注滿”成長的養分,增強成長的自信與底氣。“1+1+1套餐閱讀項目”即教師每年閱讀一本教育理論專著,一本學科教學指導書籍,一本人文素養書籍。教育理論書籍根據學校本年度課堂教學改革的總要求推薦閱讀,目的是讓每位教師了解本年度學校課堂教學改革的重點,給教師課堂教學實踐與探索提供堅強的理論支撐。學科教學指導書籍、人文素養書籍則由學校教師發展中心向各教研組分發《教研組“1+1+1套餐閱讀”項目書目推薦表》,教研組長通過廣泛征求組員意見,確定組內教師的學科教學指導書籍,教師本人則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確定人文素養書籍。教師發展中心審定教研組推薦書目,交由學校圖書館購買。學校圖書館登記造冊后,教研組教師到圖書館借閱自己挑中的書籍。學校每年組織兩次閱讀分享交流活動,上學期為學科指導書籍閱讀分享交流會,下學期為人文素養書籍閱讀分享交流會。交流活動分三個層面進行:一是由行政組全體成員放樣,全體教師參加并評出10%的優秀人員;二是教研組內分享交流,組內成員評出10%的優秀人員,行政人員分插各教研組督導;三是學校層面分享交流并表彰。即評出的優秀人員面向全體教師進行分享交流,評出“最佳閱讀達人”、“最佳人氣達人”、“最佳分享達人”等獎項,由學校進行表彰。為了提高教育書籍的利用率,我們還組織開展教研組內“書籍漂流活動”,盡可能地讓書籍物盡其用,物超所值。“師養提升工程”的實施,既提高了教師的閱讀主動性與積極性,加速了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與學科能力的增長,又在全校教師中形成了“一天不看教育書籍心里就不踏實”的良好閱讀氛圍。
二、師研提升工程――讓教師插上飛翔的翅膀
教育科研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助推器,是學校品牌建設的重要抓手。較強的教育科研能力是一個優秀教師所必須具備的專業素養。當前,許多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不強已是不爭的事實,已越來越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障礙。解決這一“短板”,一方面需要教師不斷提高教育科研意識,投身教育科研實踐,勇于敢于提起手中的筆,記錄自己的課堂,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另一方面需要學校“扶”“逼”結合,樹立正確的教育科研導向,努力營造“人人會科研,個個出成果”的教育科研“氣候”。從學校層面看,學校應大力實施“師研提升工程”,為教師發展插上飛翔的羽翼。一是“逼”一批教師“上路”。學校規定,一年內沒有教育教學的,年終評先評優“一票否決”,用制度斷絕了部分教師的“心理退路”,防止了部分教師教育科研的惰性。二是“扶”一批教師“入門”。學校外聘科研專家,內盤教研能手,為教師開展教育科研理論與實踐的講座與培訓,既從理論上教會教師實施教育科研的方法,又從實踐上授給教師教育科研論文的寫作技巧。學校制定教育科研獎勵條例,由教研組自行推薦綜合類或者學科類的品牌雜志,教師發展中心認定并統計,每個學期期末對發表在認定報刊、雜志上的教育教學論文按條例兌現獎金。學校鼓勵教師申報各級各類課題,對申報成功立項的課題開題后按級別進行獎勵,兌現獎金的50%作為課題研究啟動資金,課題順利結題后再兌現剩余50%的獎金。這樣,通過“扶一把”“獎一批”,幫助教師揭開教育科研神秘的面紗,找到教育科研準入的門檻,把握教育科研的基本途徑,走上教育科研神圣的道路。
三、師質提升工程――給教師營造豐盈的精神家園
學校發展的根本在教師,教師發展的根本在健康。身心俱健的教師群體是學校發展堅強的依靠力量。為了提倡全體教職員工過健康快樂的生活,培養一種健康快樂的生活方式,提高全體教職員工的健康水平與幸福指數,學校實施“師質提升工程”,著手提高教師的生活質量與品位,努力讓教師過上有尊嚴的品質生活。教師發展中心與工會聯合,在充分進行教師需求調研的基礎上成立了“教工伊甸園”。“教工伊甸園”采取俱樂部制,實行俱樂部主任負責制,俱樂部主任由全體俱樂部成員推選,學校聘任。“教工伊甸園”下設的俱樂部有書友、服飾禮儀、藝術欣賞、健身舞、乒乓球、有氧慢跑、太極拳、垂釣等,各俱樂部主任制訂俱樂部活動方案,有權聘請校內外技術指導,自主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內外活動。為了保證俱樂部活動的開展,學校實行俱樂部經費包干制,確保俱樂部活動的時間與場所,同時充分挖掘校內外培訓資源,采取“請進來”“送出去”等多種形式,為各俱樂部提供技術指導與培訓機會。各俱樂部成員充分發揮各自智慧,挖掘社會資源,根據各俱樂部的成員需求開設了文學、音樂、美術、美容、禮儀、運動、養身等課程與講座,讓教師從繁忙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來,恢復體力上的疲勞,達成生理上的平衡,釋放心理上的緊張,獲得精神上的慰藉,認識到教育的真諦與生命的價值。“教工才藝展示”已經成為每個期末學期結束大會的“保留節目”,成了每位教職員工的期待與最愛,這既是對各俱樂部活動成果的一次展示與檢閱,更為各俱樂部成員提供了一個自我表現的舞臺與空間。“教工伊甸園”已成為教師專業與精神成長的共同樂園,教師樂觀堅守教育事業的“動力加油站”與“精神按摩處”,全體教職員工的心靈棲息地和精神圖騰。
四、師技提升工程――給教師搭建追夢的階梯
教學技藝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關鍵,是教師能否成為優師名師的首要因素。一個優師名師必然有著嫻熟的教學技能,高超的教學藝術。對于學校來說,“一個優師引領一個學科,一個名師叫響一所學校”,他們總以高尚的師德與人格,精湛的教學技藝引領著一批人,成就著一所學校。學校以實施“師技提升工程”為抓手,給教師搭建一個成長的階梯,構建一個尋夢追夢的平臺。一是引導教師科學規劃自己的教師生涯。學校引導教師根據自己的實際制訂周期性、遞進性的“三年專業發展計劃”,讓教師明確自己的發展意愿與奮斗目標。教師發展中心每學期組織檢查,每位教師均給出恰當的評價與中肯的建議,以便教師把準發展目標,適度調整努力方向。三年期滿,對全體教師的實施情況做一次全面的評價,對如期完成計劃的教師給予表彰;對尚未完成計劃的教師專門召開分析會,剖析原因,尋找問題,指明方向,落實整改措施。二是實行青年教師導師培養制。學校在校內評選學科導師,聘請校外學科導師,根據自愿原則,學校指定與教師自選相結合,對任教不到六年的青年教師人人配備學科導師,簽訂指導協議,明確雙方責權利,進行捆綁式考核。這一舉措在很大程度上縮短了青年教師成長的周期,為學校發展輸送了大量“新鮮血液”,培養了大批新生力量。三是開展“教師技能大比武”活動。學校每年舉行“青年教師基本功比賽”“骨干教師教學技藝大比賽”“主題式教研賽課”等綜合性活動,比賽內容涉及普通話、粉筆字、教案設計、課件制作、說課上課、觀課評課、教學反思、解題命題、教育技術運用等多個方面,既夯實了教師的教學基本功,提升了教師的教學技藝,又增強了教師的事業自信與追求自覺,為學校高位可持續發展鍛造了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高素質教師團隊。
本刊在廣泛征集專家與讀者意見后,圍繞大家關注的基礎教育中課程改革的熱門話題、疑難問題分月策劃了2014年1月~6月的專題,請讀者積極參與。相關專題征稿信息可在我刊官網“期刊公告”欄目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