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重陽節的古詩范文
時間:2023-03-29 06:28: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有關重陽節的古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重陽節的故事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知道這首詩寫了什么節日的事情嗎?詩中寫的就是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的事情!每到重陽節這一天,人們都會全家出動,登高賞菊插茱萸,很是熱鬧。那么重陽節是怎么來的呢?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汝南縣有一個叫桓景的農夫,他和妻子守著幾畝田養活孩子和父母,日子過得倒也安生??墒?,天有不測風云,汝河兩岸突然害起了瘟疫,奪走了很多人的性命,尸首遍地也沒人掩埋?;妇暗母改敢矝]有逃過這一難。看著村子里的鄉親們病的病,忘的忘,桓景非常痛心,決心要找出原因,拯救大伙兒。
一天,桓景在一棵大樹下休息,突然看到老父親拄著拐杖一搖一擺地向他走來?;妇跋渤鐾馔?,一把抓住父親的手說:“父親,父親,您還活著啊!”父親抓住他的手說:“兒啊!你還記得小時候我教過你的歌謠嗎?戰勝瘟疫,救治鄉親們,就全靠你了!”說完,老父親突然不見了?;妇凹钡么蠛埃?ldquo;父親,父親……”他一著急,就醒了,原來是一場夢啊!
桓景仔細地回想父親跟他說的話,小時候的歌謠,啊,想起來了!他不禁小聲地哼唱起來:
汝河里,有瘟神。
爬上岸,人遭殃。
東南山,費長房。
除瘟疫,他幫忙。
桓景一下子明白了:原來這瘟疫都是汝河里的瘟魔帶來的!要想救大伙兒,就要到東南山找費長房神仙幫忙。想到這里,桓景立刻動身到東南山,尋找神仙。
桓景翻過了一座又一座的高山,趟過了一條又一條的大河,吃盡了萬般苦頭,終于到達了東南山。只見這里云海茫茫,樹木蔥蔥,溪水潺潺,到哪里去找神仙呢?
桓景找了好幾天,都沒有找到神仙。一天,他坐在一塊大石頭上發愁,突然面前出現了一只雪白的仙鶴。奇怪的是這只仙鶴沖他直點頭?;妇安幻骱我?,也向仙鶴點頭示意。誰知仙鶴忽然飛出去兩三丈遠,之后又向桓景點頭?;妇白呓?,它又飛走了。
桓景明白了仙鶴的意思,便跟著仙鶴向前走。就這樣,爬過了幾個山坡,轉過了幾個彎,仙鶴終于停了下來。桓景喘了一口氣,抬頭看去,只見不遠處的山坡上坐落著一座古廟,廟門口的橫匾上寫著“費長房仙居”幾個大字?;妇绑@喜萬分,快步來到門前,但是大門緊閉,怎么叫也無人應答?;妇耙詾橄扇瞬辉?,就恭恭敬敬地立在門前,等著仙人回家。直到第四天的早上,大門終于開了,只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走了出來, 來到他面前說:“念你一番誠意,為民除害,隨我進來吧!”桓景明白了這位老人就是費長房神仙,連忙磕頭拜師,跟著師傅進了門。
之后,師傅送給他一把降妖青龍劍,并傳授給他除妖的法術。從那以后,桓景每天跟著師傅刻苦練功,一心想著回去除害。
一天晚上,師傅對桓景說:“桓景啊!明天就是九月初九,汝河里的瘟魔又要出來害人了。你的武功也練得差不多了,如今正是你斬妖除魔的時候,帶著青龍劍回去吧!”師傅又拿出一個包裹,說,“這里有茱萸葉子一包,酒一瓶,你拿回去分發給大家,讓他們登上高山去避禍吧!”說著,師傅召來仙鶴,將桓景馱回了汝南。
回到家鄉,桓景把鄉親們召集起來,把神仙的話跟大家說了一遍。第二天一早,他帶著大伙兒登上了附近的高山,并把茱萸葉子分給了大家,又把酒倒給大家喝,說是有驅除瘟疫的作用?;妇鞍汛蠹叶及才磐桩斨?,就提著青龍劍回到村中,等著瘟魔的到來。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走上岸,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卻沒有看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怒火中燒,幾步竄到山下,準備沖上高山。突然它覺得酒氣刺鼻,茱萸沖肺,熏得它頭昏腦漲,不敢靠前登山,只好轉身向村里走去。
諾大的一個村子,只有一個人端坐在屋中。瘟魔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斗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不過他,拔腿就跑?;妇?ldquo;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劍光一閃,青龍劍如同一道閃電,射中瘟魔的心肺,瘟魔倒在血泊之中。鄉親們見了無不拍手稱快!
從那以后,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從那時起,人們就將九月初九定為一個美好的節日——重陽節。在這一天里,人們全家團聚,登高望遠,佩茱萸,賞,歡度佳節。
關于重陽節的幾則故事
故事之一:
說是很早以前,有個莊戶人家住在驪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過得也不錯。
有一天,這家主人從地里回來,半路上碰上個算卦先生,因為天快黑了,這先生還沒找上歇處。由于主人家里很窄,只有個草棚子房,于是就在灶房里打了個草鋪,讓妻子兒女都在草鋪上睡,自己陪著算卦先生睡在炕上,湊合著過。
第二天天剛亮,算卦先生要走,莊戶人叫醒妻子給先生做了一頓好吃喝,又給先生裝了一袋白蒸饃。算卦先生出了門,看了看莊戶人住的地方,叮嚀他說:"到九月九,全家高處走。"莊戶人想,我平日沒做啥怪事,又不想升官,上高處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說算命先生會看風水精通天文,說不定我住的地方會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就到高處走一走吧,全當讓全家人看看風景。
到了九月九,莊戶人就帶著妻子兒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驪山高峰去游玩。等他們上山后,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沖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沖垮了。不大功夫,整個一條山溝都被泡了。莊戶人家這才明白算卦先生為什么讓他全家九月九登高。"
這事傳開后,人們就每逢夏歷九月九,扶老攜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傳到今。
節日起源:重陽節是個歷史悠久的節日,由于年代久遠,節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確。因此,關于重陽節的起源,有種種不同的說法:
其一: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秴问洗呵铩分小都厩锛o》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倉,祗敬必飭。”
“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于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酒,云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后為道士)追求長生,采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肚G楚歲時記》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鐘繇書》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倍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可見當時節俗已定型了。重陽節主題,是求長壽、戴茱萸、釀菊酒、賞菊、釀酒及祭把酒業神等。在流傳至今后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更具有意義,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動及各種游戲等。
其二: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后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于一般歷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后出室暢游的春節,那么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
民間傳說:
重陽節有源于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較早有關重陽節的傳說,見于梁朝吳均的《續齊諧記》:
“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日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婓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酒,此蝸禍可除。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見鶪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日,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于此。” 唐代的《初學記》和宋代的《太平御覽》等多種重要類書都轉述了吳均《續齊諧記》里的這個故事,并認為九月九日登高喝酒,婦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災的習俗由此而來。和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也有古老的傳說。
干寶《搜神記》云:淮南全椒縣有一丁氏,嫁給同縣姓謝家,由于謝家是大富戶,她婆婆卻兇惡殘暴,虐待丁氏,強迫她干繁重的家務,經常遭到痛罵和毒打。丁氏最終忍受不住,在重陽節懸梁自盡。死后冤魂不散,依附在巫祝身上說:"做人家媳婦每天辛苦勞動不得休息,重陽節請婆家不要讓她們再操勞。"所以,江南人每逢重陽日,都讓婦女休息,叫做“休息日”。這位姓丁氏的婦人立祠祭祀,稱為“丁姑祠”。以后,每逢重陽節,父母們要把嫁出去的女兒接回家吃花糕;到明代,甚至將重陽節稱為“女兒節”。
漢劉歆《西京雜記》記載:漢高祖劉邦的愛妾戚夫人被呂后害死后,戚夫人的侍女賈佩蘭也被驅逐出宮,嫁給扶風人段儒,閑談時曾提到她在宮廷時,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酒,以辟邪延壽。
唐代詩人沈佺期《九日臨渭亭侍宴應制得長字》詩:“魏文頌菊蕊,漢武賜萸囊…,年年重九慶,日月奉天長”。
《舊唐書?王勃傳》記載:王勃的《滕王閣序》就是在重陽節這一天寫出來的。當時王勃的父親擔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視父親,九月九日路過南昌時,洪州牧閻伯嶼正在重修的滕王閣中宴請賓客及部屬,他想夸耀女婿吳子章的才氣,便事先拿出紙筆請賓客動筆作序,所有的賓客都知道他的用意,沒有人敢作。卻不料王勃事先并不知道州牧的用心,于是毫不謙讓接過紙筆。州牧原本心中十分生氣,立即派人在旁邊看王勃書寫,誰知道王勃才氣不凡,蓄積已久的心情完全發泄出來,文章越寫越好,當寫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詞句時,忍不住拍案叫絕!王勃從此一舉名震詩壇。
民間故事繼承了《續齊諧記》的故事梗概,再添上民間藝人想像創造的情節,又產生了很多重陽節傳說的異文。這里選擇了三則重陽節傳說異文展示給大家。
第一則:采自河南
很久以前,汝南縣有個人名叫桓景。他和父母妻子一家人守著幾片地,安分守己的過日子。誰知天有不測風云,汝河兩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奪走了不少人的性命?;妇白訒r候曾聽大人說過,汝河里住了一個瘟魔,每年都會出來散布瘟疫,危害人間。為了替鄉民除害,桓景打聽到東南山中住了一個叫費長房的神仙。他就決定前去拜訪。
誰知他翻越了千山萬水,還是找不到仙人的縱跡。有一天,他忽然看見面前站著一只雪白的鴿子不斷地向他點頭,桓景走近前一看,鴿子忽然飛了兩三丈遠,落地后又不斷地向桓景點頭。就這樣,桓景跟著白鴿,終于找到了費長房的仙居?;妇白叩介T口,恭恭敬敬的跪了兩天兩夜。到了第三天,大門忽然開了,一個白發老人笑瞇瞇的對他說:“弟子為民除害心切,快跟我進院吧”。
費長房就給了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讓他練習降妖的法門。有一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過來對他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害人。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說完,就用手招來一只仙鶴,把桓景載回汝南去了。
桓景回到家鄉,就把費長房的話向大伙兒說了一遍。到了九月九那天,他就帶著全村老小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分給每人一片,讓瘟魔不敢近前。又把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說是可以避瘟疫。安排妥當后,他就帶著降妖青龍劍回到村中,等著斬殺瘟魔。
不一會兒,汝河里狂風怒吼,瘟魔出水走上岸來。忽然抬頭看見人群都在山上歡聚,它便沖至山下,卻被酒氣及茱萸的香味嚇得不敢上前。一回頭,又看見桓景抽出寶劍,和瘟魔斗了幾個回合,瘟魔斗他不過,轉身就跑?;妇?ldquo;嗖”的一聲射出了寶劍,寶劍閃著寒光,一眨眼就把瘟魔釘死在地上
從此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襲了。人們就把九月九日登高避禍的習俗,一代代的傳到現在。
第二則:流傳在陜西關中一帶
說是很早以前,有個莊戶人家住在驪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過得也不錯。
有一天,這家主人從地里回來,半路上碰上個算卦先生,因為天快黑了,這先生還沒找上歇處。由于主人家里很窄,只有個草棚子房,于是就在灶房里打了個草鋪,讓妻子兒女都在草鋪上睡,自己陪著算卦先生睡在炕上,湊合著過。
第二天天剛亮,算卦先生要走,莊戶人叫醒妻子給先生做了一頓好吃喝,又給先生裝了一袋白蒸饃。算卦先生出了門,看了看莊戶人住的地方,叮嚀他說:"到九月九,全家高處走。
莊戶人想,我平日沒做啥怪事,又不想升官,上高處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說算命先生會看風水精通天文,說不定我住的地方會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就到高處走一走吧,全當讓全家人看看風景。
到了九月九,莊戶人就帶著妻子兒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驪山高峰去游玩。等他們上山后,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沖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沖垮了。不大功夫,整個一條山溝都被泡了。莊戶人家這才明白算卦先生為什么讓他全家九月九登高。
這事傳開后,人們就每逢夏歷九月九,扶老攜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傳到今。
第三則:吃重陽糕的傳說:
篇2
一、與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相結合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師更是承擔著啟蒙和延續的重任。小學生畢竟還處于人生觀和世界觀初步形成的階段,假如教師能夠在語文教學時,一方面教會學生語文知識和語言運用技巧,一方面向學生滲透一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豈不是魚和熊掌兼得嗎?而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接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任課教師的引導,因而學校就需要將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與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相結合。例如,在筆者所在的學校,每學期會舉行經典誦讀比賽,教師需選擇一些經典詩篇或者優秀文章進行朗誦,例如《弟子規》《三字經》《夢游天姥吟留別》等。同時,學校還會組織全校教師學習硬筆字和軟筆字,邀請當地有名的國畫大師和書法大師進校園,不定期舉辦書法作品展示會等。在新教師培訓上,學校效仿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拜師學藝”,建立了“青藍工程”,為新教師精心挑選經驗豐富的資深教師作為師傅,實行“師徒掛鉤”制度。這些舉措,都有力促進了教師專業水平,尤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養的提高,也為在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與誦讀方法的引導、實施相結合
我國古代的語文教學是以誦讀為主的,這種古老的教學方法雖然具有一定的缺陷,但其能在我國得以傳承數千年必然有其可借鑒之處?,F代的小學語文教學必須從“誦讀”中吸收合理內核,并不斷地加以改進。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兒童時代是人生中記憶力最佳的階段,在這個階段讓學生多讀書,多背誦一些優秀的文章,對于學生積累語言、豐富知識是很有幫助的。學生們只有對文章進行不斷地誦讀和品味,才能獲得對文章的獨特感受。而想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表達能力,更需要學生多讀書、多背書。筆者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規定的學生在小學階段所必須掌握的古詩詞篇目,進行整理與補充,列出每個學期必須背誦的20首古詩題目,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學。在每節語文課前設置“經典誦讀”環節,由領讀員帶領著全班同學朗讀五分鐘。在學期末,進行“古詩考級”,先挑選10位學生進行考級,考級過關者發放考級卡;再由這10位學生擔任“考級員”,對全班同學進行考級,考級過關者給予發放考級卡。這種“古詩考級”制度極大地激發了學生背誦古詩的興趣,班級中掀起了一番“背古詩熱”。通過與誦讀活動相結合,有效地促進了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
三、與弘揚傳統民族節日相結合
隨著世界多元化進程的加快,中、西文化也已日益交融。在現代社會生活中,處處可見各種“洋文化”的入侵,人們也越來越多地開始流行過“洋節”,如圣誕節、萬圣節、情人節等等。而我們國家的一些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反而漸漸被人所淡忘,造成不少學生對我國傳統節日不了解。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編入了一些反映傳統節日的詩詞。作為語文教師,就應該將這些教材合理利用起來,讓閱讀教學與弘揚傳統節日結合在一起。例如,筆者在教學《九月九日山東兄弟》這首詩時,除了向學生介紹這首詩所描繪的我國傳統節日――重陽節的習俗外,也讓學生在課后收集一些有關重陽節的信息:比如重陽節的來歷、重陽節的傳統和一些有關重陽節的神話故事等等。再如,“拗九節”是福州特有的一個民俗節日,在這個節日之前,筆者讓學生回家收集“拗九節”的相關知識,制作手抄報。在“拗九節”那天,開展“給敬老院老人送拗九粥”活動,由學生自帶拗九粥,或小組集體購買拗九粥,送到敬老院,給老人們獻上一份孝心。通過這些教學和實踐活動,學生對傳統節日有更多的了解,從而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充分的弘揚。
四、與閱讀教學課堂實踐相結合
小學閱讀教學過程中除了要考慮到學生識字量的因素外,也要把握住小學生好動、活潑及好奇的心理因素,更要堅持課堂與實踐并重的教學方式。大多數的小學生都愛聽故事,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很多也都是以故事的形式傳承下來。在現今的語文教材中也保留有許許多多經典的國學故事。對于這些具有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故事,可以在課堂上通過穿插表演、講故事等形式,寓教于樂、寓學于樂,讓學生能更好地吸收課文中所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的知識。例如,筆者在教《守株待兔》這篇寓言故事時,為了讓學生感悟寓言的寓意,設計了一個表演環節,讓學生扮演兔子和農夫。簡單的表演,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然后,筆者再向他們揭示這個故事所闡述的寓意就更能被學生所接受了。
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面對的學習主體是兒童,他們的注意力集中時間短。要使小學生能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深感興趣,在教學過程中要盡可能地貼近兒童的心理特點,充分利用其好奇心展開多樣的閱讀教學。在閱讀教學中,對于一些經典傳統古詩,我們應當充分利用多媒體,比如視頻、音頻、音樂等,創設情境,將學生帶到情境中,充分理解古詩詞,感受作者的情感。例如教學古詩《望廬山瀑布》,教師可以通過指導學生觀察課本插圖、播放課文錄音、教學課件展示廬山瀑布的風景等多種手段,讓學生對廬山瀑布有直觀的了解。在學生充分入境的基礎上也可以利用一些音樂背景,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進一步感受詩歌中描繪的優美景色,感受詩人用詞的精妙,從而感受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
篇3
重陽節主題講話稿范文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在這丹桂飄香,金秋送爽的季節里,我們迎來了一年一度的重陽節,你們知道重陽節的來歷嗎?讓我來告訴大家,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并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酒等活動。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的詩詞佳作。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全國各機關、團體、街道,往往都在此時組織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們秋游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著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準備一些可口的飲食。
爸爸媽媽都忙于工作,早出晚歸,是誰給我們做好了可口的早餐等著我們,是誰迎著早晨的第一縷陽光送我們到學校,目送我們進入校門,是誰在烈日下,在放學的孩子中搜尋我們的身影,衣服臟了是誰洗好后疊在衣柜里,讓我們穿得干干凈凈、整整齊齊,是誰在我們上課外班的時候,等候在教室外,是我們親愛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是他們不計回報的付出,才有了我們今天幸??鞓返纳?,今天在這特殊的日子,我倡議讓我們用實際行動來感謝他們為我們做的一切吧!
首先,從內心要感激他們的付出,對他們要輕聲細語,不要把長輩對我們的寬容當成是應該的,心里不高興的時候就對他們大吼大叫。其次,要關心他們的身體健康,在他們做家務勞累的時候給他們捶捶背,在他們生病的時候要端茶送水,在晚上做完作業后和他們一起運動鍛煉身體。
重陽節主題講話稿范文
在我們學校搬遷到新校園的一學年里,我們在縣教育局均衡教育思想和全力改善教育教學環境、促進教育式發展的舉措下,經過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和我們在座的老教師們默默支持下,一小的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師生精神風貌有了明顯的提振,家長和社會對學校的滿意度進一步提升。就今天座談會的機會,我代表學校向大家匯報一下近年來學校所做的工作、存在的困難和下一年工作目標,期盼能得到在座的各位前輩的一如既往的信賴和支持。
一、一年來學校所做的工作
1、堅持依靠正確的辦學理念,全力推進發展。
我們充分利用學校環境極大改善的機遇,進一步理清學校發展的思路、目標和價值觀念。以“傳承、發展和超越”為主線,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質量的前提下,全力推進我校教育式發展。以文化立校(立德勵學、盡責向上)、環境育人。校訓、校風、?;?、校歌逐步深入師生心中;校報《晨光》特色鮮明,出版??队肋h的幸福追求》和《靜聽花開的聲音》。班主任成長團隊“心語工作室”頗受班主任的歡迎,教師的學習工作群“讓思想自由的飛翔”成為大家交流的精神家園。班級的文化特色顯現、異彩紛呈。
2、外樹形象,內練素質,做“博學、善導、包容、合作”的一小教師。
學校繼續與全體教師簽訂了《師德師風建設工作承諾書》,繼續用“十不準”的要求保住師德的底線,一年來沒有接到一起關于教師有違師德的舉報。
這一學年里,我校參加省級培訓的老師就多達26人次,參加市級培訓、學習的老師多達45人次,教師外出培訓有計劃,培訓經費在增加。XX等地都有我們教師認真學習的身影,大家學習后及時寫出反思或體會在《XX教育網》和校報上發表,共有五六萬字。發揮骨干教師積極主動的作用,大力開展“同課異構”、“課堂大練兵”、“新進教師匯報課”、“青年教師展評課”等活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我們開展豐富的教師業余文化生活,排練合唱節目,舉行跳繩、投籃、拔河比賽,開展辦公室文化的構建和評比。以增強凝聚力,活躍教師工作之余的生活。
3、教育教學活動豐富多彩,成績喜人。為素質教育質量的提升和辦學特色的顯現打下堅實基礎。
我們始終堅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學生的每一個方面。一年來,圍繞“我們的節日”這個主題,開展了重陽敬老、端午、中秋、春節實踐、清明祭掃等活動,讓中華傳統文化浸潤孩子心靈。20XX年10月開展了學生讀童謠、唱童謠、寫童謠、演童謠的童謠傳唱系列活動,活動成果在校報專版刊登。在學雷鋒、樹新風活動中,利用LED大屏幕播放有關雷鋒的影片,同時開展旗下講話、出宣傳欄、唱《學習雷鋒好榜樣》、講雷鋒故事等,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我們依托少先隊、年級組、教研組開展愛國主義讀書教育活動、科普繪畫和小報制作等活動。學校組織了12.4法制宣傳日活動、學生合唱、“我與一小共成長”演講、高年級數學講故事、英語書寫、課本內容朗讀、寫規范字、“兩操”以及拔河比賽等活動,校內活動充實豐富,更多的學生參與并分享了快樂。我們成功舉辦第一屆田徑運動會,為學校申報體育傳統項目學校打好基礎。我們利用社會資源開展活動,這一年里請縣關工委來校舉辦了“知榮明恥”報告會、請交警來校給學生做交通安全講座、請法制副校長做法制教育報告,開展禁毒手抄報、科幻繪畫比賽,規范有序地舉行了緊急疏散防震減災演練。
二、當前學校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教師“出的多進的少”
我校自19XX年將三至六年級師生劃分一半到實驗小學后,就一直存在著教師“出得多進的少”的情況。大量教師的退休以及調出等導致師資數量上的不足,除近幾年城郊幾所學校拆并后隨學生來的少數教師補充以外,其他的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選招和分配了。從20xx年7月以來,我校有六名教師到齡退休、兩名教師提前退休、兩名教師調出、一名教師去世、教育局調用兩人,共計減少13人,而只增補三人。這兩年減少教師的數量是城區另外三所學校之和還要超過,但補充教師占不到五分之一,學校的壓力很大。
2、學校經費“來源少用途多”
首先,由于我校的新搬遷,內部需更新添置的太多。僅搬遷的這一年來,我們在搬遷費用、校園標牌、宣傳欄、窗簾、空調等大件上的投入近三十萬元,相當于一學期的公用經費。目前學校的音樂已配備到位,科學室也首先落實一個全新配置,即將安裝,圖書室新增圖書八千多冊
其次,聘用教師過多,學校負擔進一步加重。我校六月份14名代課教師工資月發放1.85萬元(月工資1000元至1500元),一年就是22萬元,如果加上相關的考核和活動、培訓學習費用一年就需30萬元。而教育局補助加鎮政府逐年減少的補助不到15萬。與實際需求相差甚遠。
好在縣教育局已在著手摸索、建立解決教師交流工作方案,盡大可能去緩解師資不均衡的現狀。我校是列為提供需求交流崗位的小學之一,這學年,我們從XX等校交流來教師六名,他們都是一線的骨干教師,除一名新分配的教師外,他們都是縣級及以上的學科優秀教師或骨干教師、教壇新星等,既解決了我們教師緊缺的現狀,也優化了我們教師隊伍的結構。近兩個月來得到了學生的贊賞、家長的肯定和同行的認可
三、本學年工作目標
這一學年將是我們全面落實三年辦學規劃的最后一年,我們將繼續堅持“三個發展”:以“品端行正”的榜樣力量去引領廣大師生,凝心聚力謀求發展;以“盡職盡責”的文化旗幟去統領辦學目標,全心全意高效發展;以“質優體健”的特色去提升教育質量,增強信心快速發展。在縣教育局的領導下,認真做好教師交流工作以解決燃眉之急,盡力爭取內部配置的完善以提高辦學水平,特別在學校文化建設上面要加強與深化。因為學校文化的本質意義在于影響和制約校園人的發展,其最高價值在于促進校園人的發展。它決非單單是在哪塊空墻壁上寫上幾句標語口號,或者是標語口號的堆砌,學校精神是一種無形的、穩定的、持久的影響力,是全體成員共同價值觀的體現,是一種良好的文化氛圍、精神力量。一所學校歷史越悠久,文化底蘊可能越深厚。所以我們應在繼續挖掘和整理學校發展的歷史、傳承學校優秀文化的基礎上,以一以貫之的堅定意志從辦學理念、辦學行為、辦學環境等方面逐步建構學校文化發展的整體框架,推動學校較快形成文化建設的精神力、執行力和形象力,從而整體提升辦學的品質、品位和品效。一所老學校目前已是一所布局合理的好學校,如何豐富其優質的教育教學的,我們將始終圍繞抓學生的“重品行、濃興趣、強體魄”教育不動搖,面向未來,培育“品端行正、勇于擔當”的社會人!
各位老教師,尊老愛幼,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座的各位為了學校的發展,辛勤工作了幾十年,創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學校今日所取得的成績,與你們昨天的奮斗與貢獻是分不開的,它凝結著在座各位的心血和汗水,飽含著你們的聰明才智和辛勤勞動。離退休工作是學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尊老敬老絕不是重陽節一天的事,應該是在日常生活中,幫助你們解決生活的困難,多給你們一些心理慰藉。希望你們經常到學??纯础⒆咦?,給我們以指點和支持。在全面推進學校又好又快發展進程中,我們要帶著責任、帶著感情、帶著智慧,與時俱進地做好離退休工作,要全心全意為老同志服務,做到在政治上更好地關心老同志,在生活上更多地照顧老同志,在工作上更有效地發揮大家在學校發展中的作用,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愛老、養老助老的優良傳統,努力為老同志辦實事、辦好事,切實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學、老有所教、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最后,衷心祝愿你們節日愉快、身體健康、闔家歡樂!
重陽節主題講話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小伙伴們:
大家早上好!
我是大四班的李**。有誰知道這個星期三是什么節日嗎?我來給大家說說---重陽節。“歲歲重陽,今又重陽。”你們知道重陽節是誰的節日嗎?重陽節可是爺爺、奶奶這些老人們的節日!所以重陽節又稱“老人節”。我希望大家都能夠尊敬長輩,愛自己的爺爺奶奶,在生活中自己的事自己做,要多體諒爺爺奶奶的辛苦,幫他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做一名孝敬長輩的好孩子。到重陽節的那一天,我們還要為爺爺奶奶送上一句祝福,相信大家也會這么做的,對嗎?
大家可以和自己的家人一起組織一次郊游,一定會有所收獲的。古代有許多大詩人都寫過一些經典的詩句,像杜牧的“塵世難逢開口笑,須插滿頭歸”;岑參的“九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下面我來背誦一首與重陽節有關的經典古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大家平時可以多積累、收集一些與重陽節有關的知識,多關注我們的傳統文化。謝謝大家!
重陽節主題講話稿范文
親愛的同學們,老師們:
早上好!
今年10月XX日是重陽節,請問大家準備做什么嗎?
記得去年學校有一些學生做了漂亮的賀卡送給了退休老師,老教師們都很開心,但我想作為子女、孫輩的我們如果也能做一張普通的賀卡,寫上一些真誠的話語送給自己的長輩,相信他們也會喜笑顏開,并且保存好這張卡片。也許有的學生這時候會悄悄地說我讀書都忙死了,背書、默寫還來不及,哪有時間做那個?
現在,許老師要和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這個小故事是前些天在網上看到的,寫的人是一個在手機維修店工作的員工。有一天,她接待了一位老爺爺。這位老爺爺穿著比較破舊,手持一個老式的手機,遞手機時神情看起來很悲傷,他說道:“姑娘,趕緊給我看看手機哪里出問題了?壞了的話我要接不到兒女的電話,他們會擔心的。”工作人員接過手機,經過一番檢測,發現手機完全沒有問題,但是她自己心里已經知道了問題出在哪里。于是她心塞難過了,然后就有了這么一則小故事。
同學們,可能你們有人已經明白了問題出在哪里,有人可能還不明白,許老師再解釋一下:其實手機并沒有壞,而是老人的兒女們由于在外工作忙忽略了自己的父親,沒有想到給他打電話。許老師再問一下,打給電話給父母需要很多時間嗎?子女因為自己工作忙忽略父母對嗎?我相信大家的回答肯定是否定的。對,在外工作的子女打個電話關心一下父母或者像我們這樣離父母不遠的子女回去看望一下他們并不需要很多時間,關鍵是大家有沒有這個心。而作為小學生的你們其實也有很多空余時間,可是大家有時候也忽略了家人,有時借口看書要安靜把自己關在房間,不要父母管。不管還有什么其他情況,今天許老師只想和大家說,每天抽點時間,不管是在上學路上還是回家做完作業后,和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說說話,問問他們的情況,也告訴他們你的情況,哪怕成績是不及格,但也可以和他們說說你的困惑,或者請求他們的幫助,當然開心的事更加要和他們說了。也許有的同學會說他們更忙,但是每天多說一句話的時間肯定還有的,只要大家有這個心就肯定可以做到的,要相信自己也要相信他們。
最后,我還想問今年重陽節大家想好準備做什么了嗎?我想答案肯定是多種多樣的,但只要大家去做了,這個節日的目的就達到了,當然最好的是沒有重陽節的時候大家也能經常這樣做,我想這應該也豎家設立這個節日的初衷吧。謝謝大家。
重陽節主題講話稿范文
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國旗下的講話題目是《花有重開日 人無常少年》。
我們剛剛度過祖國XX歲的生日,國慶節的喜悅還在繼續,安靜的心情釋放著心的微笑。轉眼又到九月初九重陽節。自古以來,九月九就是思念的節日,古詩有云: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就逝代人在重陽節思念之情,在古代重陽是團圓的日子,因為不能團圓,在外的詩人心中思念家中的兄弟親人,寫下了傳世的詩歌。思念之心,字字顯露真情?,F在我銘家給重陽節賦于新的寓義,這一天定為老年節,我國同世界上的好多國家一樣,慢慢步入老年社會,關愛老年人,關心長輩,已成為整個社會的責任。讓每個人獻出一點受,這世界就會變得更美麗。有一天老師、同學們也會老,看看老年的親人,一晃幾十年下去,那也許就是每個人的寫照。
篇4
踏青、折柳、登高、放紙鳶……你知道古人都有哪些風俗習慣嗎?古人的傳統習俗是怎樣形成的?詩中又是如何記載這些習俗的?
踏青
踏青,古時也叫行青、探春、尋春等,古人在春季里有踏青游樂的習俗,人們聚親約友,承大好春光到郊外游玩,然后圍坐野宴,抵暮而歸。先秦時人們就有踏青的習慣,可追溯到《詩經?溱洧》中。唐宋時期,踏青的風俗空前興盛,著名畫家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即描繪了汴京城清明時節游樂的情景。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放紙鳶
紙鳶起源于春秋時代,發明者為墨翟,當時是用木頭制成,被稱為“ 木鳶” 或“風鳶”,主要被用于戰爭,是戰爭時通訊和偵探的重要工具。而風箏作為人們喜愛的娛樂玩具,是從隋唐時代開始的,由于這一時期造紙業的發展,人們開始用紙張來糊制。正是紙質材料在取材上的相對便宜和方便,為風箏(紙鳶)的普及與發展奠定了基礎。宋代文化經濟的繁榮和民間手工業的興起,使得風箏的流傳更為廣泛,當時由于文人的參加,風箏在扎制和裝飾上都有了很大的發展。
村居
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飲酒
關于酒的由來眾說紛紜,漢代無論宮廷中還是民間都有重陽飲酒的習俗。重陽節飲酒的起源與漢代崇尚仙術、追求長生不老有關,其最初目的是求陽通神和辟谷成仙。酒一般用釀成,文人墨客也常采摘新鮮泡酒飲,稱為“露飲”。
飲酒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放燈
元宵節放燈始于漢代,當時名叫“上元燃燈”。東漢明帝劉莊因提倡佛法,曾敕令正月十五“燃燈”,并親自到寺院張燈祭神,表示對神佛的尊敬。南北朝時,元宵張燈已蔚然成風。到了唐代,元宵放燈活動盛況空前,大街小巷燈光通宵達旦,人們熙來攘往,車不能調頭,人難得轉身。除了民間放燈的風俗活動之外,歷代文人也創作了大量生動的詩詞傳唱吟詠。
青玉案.元夕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登高
登高是重陽節最重要的活動之一,關于其起源,一說是源于古代對山神的崇拜,認為山神能消災避禍。同時,登臨后的自然風光激發了文人創作的熱情,登高逐漸演變為感性的審美活動。登高在唐代尤為盛行,涌現了許多以登高為主題,或涉及到重陽登高習俗的名篇。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折柳
折柳送別在漢代本是一種具有特殊文化背景的地方性習俗,最初只是一種民間行為。隋唐以來,“折柳”一詞才開始為詩人們在別離意義上有意識的加以運用。在詩詞中,“折柳”常作為送別和寄遠的符號。“折柳”之寓意當為離情常在,表示親情或友情長系心頭,永不相忘。纏繞的柳枝是思念的象征,表達的是人們對遠行的親友安康美滿的祝福。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春社
春社是祭祀土神的日子,宋代以來,確定立春后第五個戊日為社日,故名“春社”。每逢春社日,官府及民間皆祭社神,消災避禍、祈求年豐,其中有飲酒、分肉、賽會、踏青、踩橋、婦女停針的習俗。同時,人們也借春社之機,開展各種以祭祀為主要內容的娛樂活動。隨著時代的推移,“春社”的娛樂性與鄉俗中的廟會、集市等混為一體,形成了中國人日常生活中一道饒具風味的文化風景。
游山西村
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蕭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斗草
斗草在周代已行,《詩經.周南》中便有記載,最初以采集草藥為主。人們在單調生活之余,在田地郊野采集百草以自娛,以娛樂為目的的斗草游戲隨之流行開來。南北朝時期斗百草于南方已演變為節俗,廣為流傳。唐代之后,人們的游樂活動異常豐富,逢踏春之日,無論后宮閨閣,或是田野巷陌,斗草之盛無處不見,而且愈漸成為婦女兒童的專屬。
破陣子.春景
晏殊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
篇5
一、欣賞法,把學生帶入詩境
所謂欣賞法,就是指導學生誦讀,感覺體味文章內容,以陶冶情操,在美的情境中培養審美能力的教學方法。
古詩語言凝練、準確而神兼備,具有韻律美和節奏美,古詩教學,應該運用欣賞法,使學生進入意境,激起學古詩的興趣。如教師范讀《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訓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毕旅婕狱c的詞要讀得重一些,這些詞都是每句詩強調的重點,“遠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讀出強弱,比如“遠”稍強,“近”稍弱,“高”稍強,“低”稍弱。
教師只有充滿感情地范讀詩句,處理好重音、速度和停頓,產生起伏壯觀的詩情畫意,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習古詩的欲望。
二、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實踐與探索
教師要扮演好組織者、促進者和指導者的角色,充分開展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在探索實踐中,充分感覺到知識的發生、發展的過程,感覺到實踐與探索的個中滋味,備受古詩意境的深遠、音韻的和諧的熏陶,從而陶冶情操。
磨磨叨叨的“滿堂灌”,眉毛胡子一把抓,收不到一點的實際效果。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態度、積極向上的價值觀,不能單靠教師的空洞說教,最華麗的辭藻、最富于邏輯的解說,都不如學生實踐和交流過程的感受來得深刻和真實。如《題西林壁》這首詩字面的意思淺顯,學生看看注釋就能大致懂得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師沒有必要一詞一句的解釋,如果嘮叨的解說,反而會徒勞無功,唯有教師精心設疑,提出問題,使學生思維因“疑”而動,緣著“問題”而想,通過動手親自查詢有關的資料,學生動口才有源泉。教師應結合回答問題的內容,進行理順、總結和提升,并精講不足之處。
又如我教學古詩《贈汪倫》,放手讓學生采用自讀自悟、討論交流的形式,結合課文注釋或查字典、詞典、進行學習,引導學生利用自身的生活體驗,想象人物離別時的心情。接著,讓學生自由走動,和平時鬧矛盾的同學手拉手深情地齊讀一遍,然后將詩中的“汪倫”改為對方的名字,在將此詩互讀一遍。課堂氣氛非常熱烈,大家都附著耳朵說悄悄話,通過學生親自參與充滿豐富、生動的情感宣泄,從而使學生懂得了友情的珍貴。
三、讀讀議議,讀讀演演,感悟人生
除了感受到《題西林壁》的意境美之外,這首詩重點應放在詩中所蘊含道理的感悟上。詩人左看右看,看來看去為什么時候總“不識”廬山的真正容貌呢?此所謂“先啟后發”,留給我們思考的余地,然后擺出答案:只因為自己始終還沒有離開廬山的范圍啊!最后詩人慨嘆一聲,嘎然而止,余下的意思,就留給讀者按照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思索。
如果直接地把大道理告訴學生,他們肯定一知半解。于是,我注意引導學生結合本班的實際情況來討論:如我們班有個長得很丑,但是學習卻非常優秀的同學,我們應該怎樣看呢?討論如何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學生在有了感性認識后,再讓學生自己說一說這首詩所蘊含的道理。這時,應該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尊重學生,滿足學生的表現欲望。我讓一個學生扮演蘇軾,其他的人采訪他,問他為什么要寫這首詩,采訪內容是學習這首詩后受到的啟發。雖然學生為了探究一個問題而離開了座位,但是都始終圍繞著學習這個主人翁意識。使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充分展示,思維活躍。
四、轉變角色,發揮想象,體驗情感
古詩往往是詩人的生活經歷真實寫照和思想感情的真情流露。因此,我認為轉變角色,發揮想象,體驗情感是古詩教學的關鍵??墒牵唧w到每一首古詩,怎樣誦讀?如何在讀中有所感悟?從何想象?這要回到古詩的內容上來。如:在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一)抓住題眼“憶”,整體感悟古詩。我讓學生思考:題目中哪個字最能反映詩中的意思?應該怎樣讀?當人們在重陽節用傳統的方式慶祝節日時,詩人此時會怎樣“憶”家鄉的親人?
(二)轉變角色誦讀、品析詩句。
1 你認為那個詩句最能表達詩人此刻的思念之情?讀一讀,說說你的體會。(“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2 你認為從哪些字眼最能流露出詩人思念、孤獨之情?讀一讀,想象詩人的此情此景。(詩人一直漂泊在外,自然會常常產生思鄉念親之情,尤其是佳節到來之際,這種情感會更加強烈。從“獨”、“異”、“倍”可以想象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3 旁白引讀,體驗情感。
師:重陽節佳節,家鄉的兄弟們此刻一定插上茱萸香草在登高了,唯獨我——
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此時此刻,家鄉的兄弟們也一定在想念著我,遙知——
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師:是呀,遍插茱萸少一人。怎能不讓我——
生:每逢佳節倍思親。
在教學中,我主要讓學生從旁觀者的角色轉為當事人的角色去誦讀,將詩人的情感轉化為學生的情感,進入詩人的內心世界,去體會詩人的情感。這樣學生不只是學習者,而是完全沉浸在詩中所描繪的意境中,感受懷鄉思親的情感,接受熱愛家鄉、珍惜親情的教育。
五、充分利用評價的激勵和導向功能。
篇6
【關鍵詞】國學經典;誦讀活動;感恩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國學,是祖國幾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淀,博大精深。在教學實踐中,滲透國學經典教育是時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教師要學習和傳播國學經典,努力營造課堂的國學文化氣氛,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國優秀文化的熏陶。如何在教學實踐中滲透國學經典呢?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舉行經典誦讀活動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梢?,在誦讀經典詩詞的過程中,學生的閱讀能力、文學修養和寫作水平也在逐漸提高。古代詩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們仔細地欣賞、品味。在國學經典詩詞當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詩佳句,教師要引導學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內涵,感受古詩文所凝結的文化精髓?!耙恢嘁伙垼斔紒碇灰住薄ⅰ坝癫蛔粒怀善鳌薄ⅰ叭瞬粚W,不知義”等古人的名言警句,使學生自覺按圣賢的要求約束自己,身體力行去實踐。經典詩詞中,還蘊含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钡膭钪菊芾?,展現了“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的思維方法,也體現了“吾日三省吾身”、 “人貴有自知之明”的立人之道?!昂却嬷?,天涯若比鄰”使學生體驗到“人間處處有真情,真情處處暖人心”的朋友之間深厚的情誼,從“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中體驗那種辛勤為民、毫無私心、甘于奉獻的高尚情操。 從梁啟超《少年中國說》中“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更讓學生樹立了要珍惜時間,努力學習,將來為國家奉獻的遠大抱負??梢姡皇缀迷娋褪且坏烂利惖娘L景,在聲情并茂的經典誦讀中,讓學生輕松記住一生受用的禮義廉恥,懂得謙卑,懂得真誠,懂得仁孝。
在平時教學中,我采用多種方式,例如課前五分鐘誦讀、舉行朗誦比賽、表演讀、古詩新唱等,讓學生咀嚼體悟,自然就潤養身心,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在無形中得以傳承。此外,我在學生誦讀的基礎上,在國學課上做一些講解與分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其內涵。讓國學經典課堂教學真正落到實處,激發學生對國學經典的興趣,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國學經典傳承活動中來,增長見識,修養身心,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二、把國學與學生習慣養成教育結合
好的習慣包括舉止文明、尊重他人、誠實守信、認真聽課、規范寫字讀書、感恩、勤儉節約、惜時守時等,這些都可以在國學經典中找到。
要養成讀書的好習慣要做到三到,在《弟子規》內容中說道: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讀書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三者缺一不可,如此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讀書時,心、眼、口都能一起用到這件事情上,加上手到、腦到和信心,才能發揮實力??嫌眯乃妓?,用眼睛專注書中的文字,用口清楚地念出字或動手搜集資料,并且養成力行的習慣,這樣讀書、做事就能成功了。古人寫字使用毛筆先要磨墨,如果心不在焉,墨就會磨偏了。寫出來的字如果歪歪斜斜,就表示你浮躁不安,心定不下來。有同學因為不小心地碰撞而吵起來,互相指責對方,我就用《弟子規》:“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這些內容教育他們,讓他們懂得要講究文明、和睦相處。通過類似的國學經典,讓孩子們懂得習慣養成的重要性。
同時,加強養成教育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堅持學以致用的原則,把國學經典與養成教育融合在一起。國學經典無不滲透著做人的哲理,尤其是對學生養成教育的名言,經久不衰,至今仍散發著勃勃生機和魅力。我們寶安中學附屬小學創作的《附小三字經》,就是把國學經典與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相聯系,讓學生學會感悟和反省,督促自己,規范自己言行舉止,做一個文明守紀的學生。
三、開展傳統節日的教育活動
中國的傳統節日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本身就是弘揚民族精神的最佳機會,在進行國學教育時,開展傳統節日教育活動會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國學文化的魅力。我在重陽節的時候,布置學生搜集相關資料,做手抄報。并開展一次交流會,讓學生匯報關于重陽節的知識,了解重陽節的來歷及有關習俗:登高、賞菊、飲酒、插茱萸等,并吟誦王維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利用周末,我組織學生去爬福永鳳凰山,在登高遠眺中感受傳統文化的內涵。在清明祭掃烈士墓和懷念親人時,引導學生誦讀杜牧的《清明》等詩篇。并給孩子們介紹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學生從活動中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風情,這樣的文化傳承是意義深遠的。
篇7
關鍵詞:小學英語;片段教學;教學質量;教師發展
教無定法,但教學有法。對小學英語教師而言,學習、成長的途徑有許多。借助教學片段的學習、模仿、實踐與分享,是實現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成長極為便捷的有效方法之一。
教學片段相對于一節完整的課堂教學而言,是局部,是部分。它是截取某節課某個局部的教學內容加以實施的過程,呈現的是完整的教學實施過程的一個斷面。在這個斷面中,通過對指定的教學任務的片段描述,較為詳盡地勾勒出教學環節所呈現的內容、所采用的方法以及執教者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思想。
因此,教學片段,作為教學實踐與研究的一種常態方式,已經越來越受到教學研究部門的關注,成為教學教研、培訓教師、評估教師基本素質以及展示教師教學才華的重要形式之一。
一、教學片段的特點介紹
教學片段雖然有別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但是,它具有課堂教學的某些特點。其中,最為明顯的特點如下:
1.教學片段具有較強的獨立性
雖然教學片段源自某一節完整的課堂教學,但是,它是基于某一學習內容的有效達成而關注的其中某一階段的教學環節的全程思考,不論是導入環節、新授環節還是鞏固環節的教學片段,均相對獨立。
2.教學片段具有相對的完整性
雖然教學片段截取于某一完整的課堂教學,但是它能反映出某一學習內容在某一學習階段的全過程,是基于完整的課時教學目標的分階段體現。因此,從教學片段的組成項目來看,有教學內容的出處、有教學目標的定位,還有具體的教學環節表述,體現了目標與過程的完整、實現了目標與過程的協調。
3.教學片段具有較強的操作性
教學片段在內容的選取上極為廣泛,源于日常教學范疇的方方面面。在其呈現形式上,不僅提供了教學內容的出處與目標定位,而且在環節的表述上,有詳細的分步活動介紹以及目的說明。這樣的呈現形式,極大地方便了教師的學習與體會,更有利于教師的模仿與實踐。
二、教學片段的版塊構成
教學片段與正常的課堂教學不同,它是完整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所截取的某一部分的教學過程記錄。之所以謂之“片段”,是因為它所呈現的只是某一學習內容的某些教學環節,篇幅不長,環節也有限。
那么,如何在這不長的篇幅、有限的環節中折射執教者的教材處理能力以及教學方法與手段的適切性呢?又如何依托短小的篇幅內容實踐科學的教學原理與有效的教學行為的有機整合呢?
經過大量的實踐與研究,我們將教學片段歸置了四個主要板塊,分別是內容來源、目標定位、操作要點和設計說明。
1.內容來源
在此版塊中,我們主要描述了教學片段的內容出處,涉及教材、模塊、單元以及主要教學的內容等,要求簡潔陳述,但一目了然,便于教師的檢索與選擇。
【案例1】
內容來源:
本教學片段選自小學牛津英語上海版五年級第一學期模塊二第一單元Grandparents,主要涉及一些動詞詞組(如write an e-mail, go shopping,play chess等)以及有關頻率的問答(如How often do you ...? I... twice a day.等)。
本教學片段描述的是其中on the Internet的教學過程。
【案例2】
內容來源:
本教學片段選自小學牛津英語上海版四年級第二學期模塊一第三單元Look at the shadow!主要涉及一些自然景物或公園人文景物的學習;同時,借助太陽的變化感受描述影子的變化。
本教學片段描述的是其中shadow的教學過程。
2.目標定位
在此板塊中,我們主要描述的是學習內容的掌握要求,從學科教學要求出發,兼顧各項技能的訓練與培養,根據學習內容的特點設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切忌“拔高”或“降低”要求。
【案例1】
目標定位:
(1)學習詞組on the Internet,掌握發音,理解含義;
(2)了解三種基本的網絡交流方式,能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簡單表達,實現語用。
【案例2】
目標定位:
(1)掌握單詞shadow,記憶其音、形、義;
(2)結合生活經歷,感受shadow的不同變化,能進行合理表述。
3.操作要點
在此版塊中,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通過若干環節的具體實施來清晰呈現整個教學過程。其中,涉及教學所需要的材料、所選用的方法、師生在過程中的角色等各個方面。此外,還可以就某些學習環節的作用略作批注,便于教師的理解。
【案例1】
操作要點:
Step 1: Look and listen
T:Linda plays chess with her grandfather every Friday. And she plays pingpong with her grandmother every Monday and Thursday. What does she do at weekends?
Linda: At weekends, I sometimes write an e-mail to my good friend, Danny. We talk about weather, animals and so on. We also like chatting on MSN or QQ. (It’s a good way to talk to each other on the Internet.)
邊聆聽Linda的介紹,邊呈現相關的圖片以降低學生理解文本的難度,并凸顯其中的核心動詞詞組內容。
Step 2: Have a matching game
教師呈現文中提及的幾種網絡交流方式,如e-mail,MSN和QQ等,要求學生能進行準確搭配,并能快速說出各種形式的名稱。
Step 3:Answer and learn
T: What does Linda do with Danny at weekends?
(1)write an e-mail (2)chat on MSN (3)chat on QQ
通過問題的回答,逐一帶出新學內容,要求學生不僅關注外顯的特征以及操作的形式,更主要的是關注其中呈現的內容,Danny和Linda之間的交流內容也是基于Grandparents這一話題而生,注重呈現形式與提供內容之間的協調和統一。
Step 4:Draw a conclusion
在細化處理三種常見的網絡交流形式的基礎上,教師將三者總結,提煉得出:It’s a good way to talk to each other on the Internet.
【案例2】
操作要點:
Step 1:Look and listen
Materials: Look at the sun. In the morning, it rises behind the hill. The tree’s shadow is long. It’s on the lawn. At noon, the sun is high in the sky. The tree’s shadow grows short. It’s on the bench. The sun goes down in the evening. The tree’s shadow grows long again. It’s on the path.
借助有關太陽朝起暮降的圖片演示或視頻觀賞,聆聽如上語段,感受一天之中三個主要不同時段太陽的位置變化以及所引發的一些特點變化,感受shadow(影子)。
Step 2:Answer and learn
T: The sun rises behind the hill in the morning. What can you see in front of the tree?
S: We can see the shadow.
Learn: shadow(能與window進行發音與詞形的比較)
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直奔主題,帶出單詞shadow的學習。在此過程中,關注朗讀、拼讀,兼顧新詞的音、形、義。
Step 3:Look and guess
Guess:What shadow is it?或Whose shadow is it?
提供給學生各種黑影圖像,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合理猜測,由shadow的外形猜測所代表的物體,形成鮮艷的物體與黑色影子之間的合理連接。這個游戲,話語陳述較為簡單,因此,學生較為喜歡,參與度較高。
Step 4: More practice
(1)Look and say: In the..., the tree’s shadow is...
結合以上環節提供的文本材料內容,結合圖片所示以及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鼓勵學生以樹為參照物,描述影子的長短。
(2)Have an imagination
提供一幅影子的圖片,要求學生合作完成對圖片的想象,通過互動對圖片進行描述。
如:Look at the shadow. It’s not a car. It’s a ...
(3)Try to say: In the..., the tree’s shadow is...It’s ...(具體投射的位置)
on the lawn on the bench on the path
將時間段、太陽的位置以及陽光折射的影子的位置結合,按時間順序鼓勵學生形成小語段,在表述中,感受影子的概念以及影子的變化。
4.設計說明
在此版塊中,教師用比較簡練的語言將教學片段中最核心的、最能體現其特點的教學設計意圖進行陳述,感受設計者的教學關注點,感受設計者的教學智慧,“窺一斑而見全豹”,實現“畫龍點睛”。
【案例1】
設計說明:
如今,網絡成了學生生活與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結合教材所提供的學習內容,為了將Internet具體化,教師抓住write,chat,talk等動詞特點,融常見的網絡交流方式于課堂學習,豐富了Internet的學習范圍,也使學生興趣盎然。最主要的是,教師不忘將語言訓練融于網絡形式,實現了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
【案例2】
設計說明:
將影子的學習與太陽的照射、不同的時間結合,同時,以樹為參照物將不同時間段的影子的位置進行合理表述,都無疑加深了學生對shadow的認識。與此同時,不同的活動形式,如看影子猜物體、看影子進行合理想象等,兼顧了個體與群體的關系,學生在合作、交流與互動中學會了分享,掌握了新學,獲取了一定的生活道理。
總之,在教學片段的結構安排上,采用“內容來源”“目標定位”“操作要點”和“設計說明”等四大版塊,既清晰明了,又完整可循。
三、教學片段的內容來源
教學片段運用微格方式來解析某一教學內容。可以說,這一內容的教學呈現一定是一線教師所急需的,可能是他們難以有效解決的癥結、也有可能是他們教學過程中的盲點或誤區所在。
由于教學片段有別于完整的課堂教學,同時,它又來源于完整的課堂教學。因此,這一原生態的教學片段,應關注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涉及到教學內容的各個方面。
從我區的實踐過程來看,教學片段的內容涵蓋面較為廣泛,有某一個教學內容的導入環節的設計,有某一個教學內容的新授階段的設計,也有從鞏固環節入手,對教學過程所作的梳理與描述等等。
【案例1】關于導入教學內容的教學片段
導入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的教學設計
內容來源:
內容選自小學牛津英語上海版五年級第一學期模塊二第一單元Grandparents,主要涉及一些動詞詞組(如write an e-mail, go shopping, play chess等)以及有關頻率的問答(如How often do you ...?I...twice a day.等)。
本教學片段描述的是導入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的教學過程。
目標定位:
(1)復習中國三大傳統節日的名稱及特性,導入故事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的教學;
(2)通過聽、猜、說等不同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操作要點:
Step 1:Look and say
The Mid-autumn Festival, Great, Great, Great!
We enjoy the moon’s arrival. Bright! Bright! Bright!
We eat moon-cakes in the bowl. Yummy! Yummy! Yummy!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Great, Great, Great!
We watch dragon boat races. Fun ! Fun ! Fun !
We eat rice dumplings in the bowl. Yummy! Yummy! Yummy!
The Spring Festival, Great, Great, Great!
We watch colourful fireworks. Colourful ! Colourful ! Colourful !
We eat dumplings in the bowl. Yummy! Yummy! Yummy!
Do you like festivals? Do you like festivals?
Let’s get together. And have a good time!
通過一首學生熟知的節日(中秋節、龍舟節和春節)兒歌的吟誦,步入學習氛圍。這首兒歌所涉及的內容中,不僅包括中國三大傳統節日的名稱、節日的特性,如飲食、行為等,而且還包括節日給予人們的各種心情與感受等,簡短、上口、內容豐富又富有童趣。
Step 2:Listen and guess
T: Here are some riddles. Let’s listen. What things do the children like?
Kitty:It is a small packet. It’s red. There is some money in it. Children can get it at the Spring Festival. What is it?(It’s an envelope.)
Ben:It’s a long boat. It looks like a dragon. There are many people in it. They sail the boat together. What is it?(It’s a dragon boat.)
Alice:It’s a kind of special Chinese food. It’s round. Taste it. It’s very sweet. People eat it at the Mid-autumn festival. What is it? (It’s a moon cake.)
逐步濃縮節日較為寬泛的信息源,聚焦于三大傳統節日中的某些特定的傳統物品,通過聽與猜的方式加以導出。這樣做,不僅兼顧訓練了學生的各項技能,而且也確保了課堂學習形式的多樣性。
Step 3:Think and say
T: My favourite food is mooncakes. And my favourite festival is the Mid-autumn festival.
S: My favourite food is ... And my favourite festival is ...
通過教師的示范介紹,融入自己的實際情況,建構特定的食物與節日名稱的鏈接。在此過程中,融合更多的節日與特定的事物,以此結合學生的生活感受,展開言語訓練。
Step 4:Listen and guess
聆聽“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感受中國傳統節日以及文化元素,將中國傳統節日聚焦在其中的重陽節;同時,輔以一組敬老圖片,在帶給學生強烈的視覺沖擊下自然導出了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這一節日的學習。
設計說明:
節日,是學生喜歡的,比如圣誕節、春節、中秋節等;但對于中國的傳統節日以及相關的飲食傳統,學生不一定完全了解或熟悉。為此,教師從三大中國傳統節日入手,通過不同的切入點和活動方式展開言語訓練,學生倍感有趣和興趣。在此基礎上,教師將有鮮明節日特性的古詩融入,輔以大量的相關圖片,中國元素濃厚,中國傳統節日的導出水到渠成。
【案例2】關于新授教學內容的教學片段
新授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的教學設計
內容來源:
內容選自小學牛津英語上海版五年級第一學期模塊二第一單元Grandparents,主要涉及一些動詞詞組(如write an e-mail, go shopping, play chess等)以及有關頻率的問答(如How often do you ...?I ... twice a day.等)。
本教學片段描述的是新授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的教學過程。
目標定位:
(1)了解重陽節的時間、節日活動以及品嘗的傳統食物,了解本國的文化傳統;
(2)培養學生抓住關鍵詞或核心內容進行合理表達的能力。
操練要點:
Step 1: Listen and guess
T: Now let’s listen to this poem together. It’s written by Wang Wei, a poet in Tang Dynasty.
Materials: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聆聽“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感受中國傳統節日以及文化元素,將中國傳統節日聚焦在其中的重陽節;同時,輔以一組敬老圖片,在帶給學生強烈的視覺沖擊下自然導出了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這一節日。
Step 2:Look and learn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這一表達,尤其關注其朗讀的準確性。
Step 3:Match, listen and check
教師呈現Pre-task階段呈示的三大傳統中國節日,外加重陽節,以及四個農歷時間表達,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將節日與時間進行配對,檢測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了解情況;之后,通過Listen的形式公布正確答案,訓練學生的聽力能力。在此基礎上,歸置四大節日的共同特點: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最后,讓學生欣賞視頻錄像,感受四大節日文化,產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Step 4:Listen and learn passage by passage
在欣賞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這一節日時,圖文合一,配以如下文字材料: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 It usually comes in October.
People eat Double Ninth cakes at this festival. The cakes are sweet and nice.
On this day, people usually go on an outing or climb mountains. Sometimes they go to see flower shows. And it’s also a special festival for old people. On this day, people go to see their parents and grandparents. Many students visit old people in Old People’s Homes. They get together and have a good time.
接著,分段逐步學習、感受、體驗重陽節的不同信息,包括:重陽節的時間、重陽節的特殊食物、重陽節的特別活動等。
采用的學習方式各有不同:第一段,鼓勵學生借助日歷暗示進行整體描述;第二段通過食物的選擇進行描述,并通過配對練習,了解:At different festivals, we eat different special Chinese food. 第三段,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展開節日活動的認識與記憶。在此段的學習過程中,主抓核心動詞詞組,體現本節日的特別之處。
Step 5:Consolidation
(1)Listen again and read together
再一次整體感知故事,形成對重陽節較為完整的信息獲取與認識。
(2)Read and finish the table
通過完成表格的方式,關注核心信息的記憶,如重陽節的時間、食物、具體的活動內容等。
(3)Try to retell the story according to the tables
根據提煉的主要信息進行語言重組,鼓勵學生能對核心內容進行復述和合理表達。
(4)Read the mini-passage about the festival and then talk about one traditional festival you like
Key structure: The ______ Festival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 It usually comes in _______. People eat ________ at this festival. On this day, people usually _________. Sometimes they _______. They get together and have a good time.
要求學生能提煉中國傳統節日的核心語言結構表達,再輔以四大節日的比較、選擇,最終完成對所喜歡的節日(重陽節、春節、中秋節和龍舟節)的分享。
設計說明:
在學習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的過程中,教師做到了三個方面的結合:(1)將重陽節的學習與其他中國傳統節日進行了有機結合,在比較中感受不同的節日內涵;(2)將感受重陽節、了解重陽節和表述重陽節進行了有機結合;(3)將重陽節的相關信息(如時間、食物、活動等)有機結合,按序推進。由于實踐了三大結合,因此整個學習過程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學生參與積極,學習興趣濃厚,言語表達欲望強,起到了“舉一反三”的功效。
【案例3】關于鞏固教學內容的教學片段
鞏固Peter’s “orange”party的教學設計
內容來源:
內容選自小學牛津英語上海版五年級第一學期模塊一第一單元My birthday,主要涉及有關序數詞和日期表達的學習。
本教學片段描述的是鞏固Peter’s“orange”party的教學過程。
目標定位:
(1)通過故事學習、角色表演等活動,復習、鞏固日期的表達;
(2)通過閱讀、交流比較中西方生日派對的不同形式,感受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培養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
操作要點:
Step 1:Enjoy the story
在整體聆聽故事的基礎上,進行了片段式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解決了學習的重點,也強化操練了學習的難點。由此,要求學生再次完整觀賞故事,建構起一種較為清晰的故事情節以及明晰角色話語。
Step 2:Answer some questions
T: Here are 3 questions for you. Q1: When is Peter’s birthday? Q2: What orange things do they have? Q3: Why can we call it “an orange party”?
教師根據對話文本,提煉出較有代表性的三個問題,解決Peter過生日的時間、生日準備的物件,尤其從根本上解決“orange”的含義,從而體驗中西方不同的生日形式,感受異域文化。
Step 3:Act out the dialogue in rolls
本項目的要求是Say and act,為此,教師設計了小組合作表演故事的形式,要求學生自由選擇角色進行仿真表演,在表演的過程中,盡量不參照教材或課件提供的文字加以朗讀,著力體現“演”以及真實性。
Step 4: Read and fill in the blanks
Show:It’s Sunday, the nineteenth of __________. The children are at Peter’s birthday party. Jill __________ an orange hat. Kitty’s __________ are orange too. Look at Alice’s __________. She can draw __________ on it. Danny likes his orange __________. All the children are very happy.
在表演、分享的基礎上,教師將教材提供的對話文本提煉成一段描述文本,采用了第三人稱的敘事方式,要求學生將對話文本的核心內容進行適當填空;同時,關注時態的變化和語法方面的要求。
Step 5:More reading comprehension
T: Peter’s party is orange because you can see orange things there. Here are two different parties. Please choose one, and read, then share with your friends.
由橙色party引發,通過選擇、閱讀與分享的方式了解更多的生日派對的形式與做法。閱讀文本有二,其一,有明顯的中國元素,其二是純正的西方派對。
設計說明:
生日派對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永恒的話題?;诮滩膶W習板塊要求的學習過程,確保了學生表演的準確與合理;而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活動設計,又確保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訓練與提高。尤其是中西方生日派對的“大比拼”,更是貫徹語言文化性原則的極好佐證。
四、教學片段的實施成效
隨著第二期課程教材改革的全面推進,課程已經不只是一種“文本課程”,更是一種“體驗課程”,是教師與學生共同探求新知、形成能力的發展過程。
在新版上海市英語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在英語教與學的過程中,應該不斷根據學情,依據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對教材進行二度處理,借助教學模式、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技巧和教學手段等多方面的變革以達到英語的學習實效。
基于我區青年教師多、教學經驗欠缺的現狀,為了在較短的時間內最大限度地提高他們的教學實戰能力,在確保新教材順利實施的同時,實現學習實效與教師專業成長的同步發展,我們充分利用了教學片段的學習、模仿、實踐與分享,收到了一定的實效。具體表現如下:
1.強化了對教學內容的合理解讀
通過教學片段,不少青年教師能從紛繁復雜的教學內容中學會合理選取某一教學內容,從細微處入手來客觀看待。通過對某一教學內容的目標定位分析與梳理,逐步養成了對于教學內容的理性思考,提高了他們捕捉教學內容核心的敏銳性。
從日常的聽課、調研以及與教師們的交流來看,教學內容重難點的把握,大家不再覺得困難,成了一件駕輕就熟的小事。
2.形成了教材內容與方法的有效鏈接
通過教學片段,不少青年教師逐漸明晰了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之間的關系處理。不同的教學內容應該采用與之匹配的教學方法;即使同一教學內容,由于教師經驗的不同以及學生情況的不同,也應該采用與之相適合的教學方法。
只有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協調一致,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學方法的成效,幫助學生理解、掌握、運用教學內容的同時,實現學與用的完美結合。
3.豐富了一線教師的教學經驗
好的教學片段不是憑空捏造,也不能隨意想象而來。通過教學片段,不少青年教師逐漸理清了教學內容的環節處理,能較為理性地審視自身教學過程中呈現的盲點或誤區,逐步解決了困擾已久的、自己難以有效解決的教學癥結所在。
由于教學片段的內容涵蓋導入、新授與鞏固各個方面;不少片段在描述某一教學內容的過程中,方法各異,但殊途同歸,教師們在比對、分析中逐漸頓悟,真切感受到了共性的智慧與個性的火花,在自己的日常教學實踐中,能合理借鑒、大膽運用,教學經驗日漸豐富。
4.初步形成了教師培訓的相關資源
教學片段折射出的是執教者對待教學工作的態度、對教材的合理解讀、對新理念的內化以及對于學情、師情與世情的綜合思考。因此,雖然短小,但是精悍,猶如“麻雀”,五臟俱全。
教學片段具有獨特的優勢,具有“短、平、快”的特點,因此,教學片段成了我區青年教師個體間分享的源材料,成了青年教師個體成長與發展的原動力。通過幾年的努力,我們已經形成了相關的培訓資源,極受參與培訓的新教師的歡迎。
不過,在教學片段的學習與借鑒的過程中,如何有選擇性地運用、創造性地運用,還有待加強與改善。
綜上所述,教學片段較好地詮釋了教材與教學的本質問題、教師與學生的關系處理。通過對某一學習內容的教學片段的呈現,提供給一線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更多的教學思路,讓大家在比較、揣摩、模仿、實踐的過程中發現其教學閃光點。最主要的是,在學習、借鑒與領悟的過程中,教師們能舉一反三,找尋到適合本身與學生實際最佳鏈接的“靈丹妙藥”。實踐證明,教學片段的確給一線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帶來了很多靈感,教師們從更為細微的角度來思考自己的教學環節以及教學方法的意識明顯增強,教師們的教學實戰能力得到了切實提高。可以說,在追求教學過程精致化的同時,切實促進了新教師的成長。
參考文獻:
[1]朱浦.小學英語獨立語段教學的實踐和思考[R],2009-10.
[2][蘇]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3]胡春洞.英語教學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2.
[4]上海市中小學英語課程標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篇8
在祭月所拜祭的神和神物中,人們最早拜祭的是玉兔。根據現代學者聞一多先生的考證,最初人們認為月亮上有蟾蜍,由于“蜍”與“兔”音近混淆,蟾蜍變成了蟾兔,所以人們又認為月亮上既有蟾蜍,又有玉兔。再后來,又出現了玉兔搗藥的傳說,人們認為,玉兔搗的是長生不老的仙藥。
除玉兔外,人們還要祭祀月姑娘嫦娥。
按照聞一多先生的說法,嫦娥、蟾蜍和玉兔,三者本是同源,嫦娥奔月后化為蟾蜍,蟾蜍又在傳說中分化為蟾蜍和玉兔二物。然而老百姓畢竟不是學者,不曉得月姑娘嫦娥與玉兔的同源關系,于是就分開祭拜了。
(以上八篇均選編自《中華文化十萬個為什么?節日節氣》,中華書局)
〖中考鏈接〗
1.(2014湖南長沙中考題)綜合運用。(共6分)
說:“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住腳跟的根基?!弊鳛閮炐銈鹘y文化之一的傳統節日以其豐富的思想文化內涵滋養著民族的心靈,為了讓傳統文化更廣泛地走進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某校組織開展“我與傳統節日”的綜合實踐活動。
(1)了解傳統習俗(2分)
不同的傳統節日,人們有不同的傳統習俗。例如春節會貼春聯、吃團圓飯……請列舉出元宵節的兩個習俗。
(2)講述節日故事(2分)
不同的傳統節日,有著不同的故事或傳說,例如端午節就和“屈原投江”的傳說有關。請分別寫出與中秋節和七夕(乞巧節)相關的故事或傳說的名字。
(3)策劃節日活動(2分)
班上將開展一次“傳統節日與傳統文化”的活動,如果同學們推舉你為本次活動的策劃人,你打算設計哪些活動項目?請模仿下面的示例寫出一項,并說明活動目的。
【示例】項目:中秋詩詞朗誦會
目的:增強古詩詞的積累,激發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①項目:
②目的:
2.(2013河南中考題)閱讀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題。(共9分)
材料一 二十四節氣之一――谷雨(右圖)
材料二 傳說,張仲景告老還鄉時正值冬至。他路過白河岸邊,看到風雪里勞作的鄉親們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弟子搭起醫棚,盤上大鍋,把羊肉和一些祛寒藥材放在鍋里煮,煮好后再用面皮把它們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耳朵很快就好了。此后,就有了冬至吃餃子的習俗。
(1)材料一的圖畫,介紹了和“谷雨”相關的哪些內容?(4分)
(2)用一句話概括材料二的內容。(2分)
(3)聯系兩則材料內容,使用關聯詞語“不僅……而且……”寫一句話,概括二十四節氣和大自然、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3分)
3.(2007甘肅蘭州中考題)我國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每個節日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特殊的文化內涵。下面是和傳統節日有關的對聯,請指出各聯分別寫什么節日。
葉落疏桐秋正半,花開叢桂月常圓。( )
話舊他鄉曾作客,登高佳節倍思親。( )
篇9
一、活動教學,老師先“活”起來
呂叔湘先生說過:“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課教活了?!薄盎睢本褪羌せ顚W生的情緒,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再將這種積極性遷移到整個教學過程中。
要使品德課教學“活”起來,老師也要“活”起來。教師應轉變傳統觀念,讓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活”起來。新課改新形勢下的品德課堂教學應該是靈活多樣、豐富多彩的,這就要求老師一改以往單一、古板的教學方式。教學中,教師應組織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采用小品、辯論、故事、議一議、知識搶答等教學方法,充分引起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其次,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師的語言魅力,使語言“活”起來。教師平時應該做個有心人,注意收集、積累,在品德課上運用一些名言、古詩詞等,再適當地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教師優美生動的語言猶如魔法棒,一定會將學生的學習興趣牢牢牽引。
以《我們的民風民俗》為例:中國是詩的國度。自古流傳下很多和節日風俗有關的古詩。設計教學環節時,把這些古詩詞有效地融入到課堂中,一定會使課堂增添不少文化底蘊。于是,在課的開頭我打出了王安石的《元日》、蘇軾的《水調歌頭》、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三首古詩,讓學生通過古詩猜節日,學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了。為了使學生知道更多和節日有關的古詩,我還設計了“送古詩回家”的活動。
中秋節
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重陽節
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
清明節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端午節
國亡身隕今何在,只留離騷在世間。
教師生動形象的語言,再加上豐富多樣的活動設計使我們的品德課既富有文化內涵又不失生動活潑。
二、活動教學,讓學生“活”起來
陶行知先生認為:“學生有了興趣,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要讓品德課活起來,必須讓學生“活”起來。興趣是學生“活”起來的關鍵,有效的活動教學能讓學生保持最佳的學習狀態,點燃思維的火花,激發學生潛在的認知興趣。
1.活動導入,成功激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用活動來作為課的導入,能一開始就把學生的注意力緊緊抓住,讓他們饒有興味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
這樣的導入既和課題密切相關,又從生活出發,創設了活潑有趣的課堂氣氛,極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注意力很快地集中,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活動課堂,精彩紛呈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小學生注意力只能持續十五分鐘左右。要讓學生在四十分鐘的課堂上始終保持較高的注意力,出色地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必須精心設計教育環節,用形式多樣的活動來維持學生的激情。
以《我們的民風民俗》第一課時為例。這一課時,重點介紹春節和端午。我采用了錄像、兒歌、貼春聯倒福、古詩等活動方式。在上課前,我別出心裁地把教室裝扮了一番:掛了幾盞大紅燈籠和中國結,在窗戶上貼上窗花,播放《新春序曲》,一下子使過節的氣氛重回到學生的身邊,極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動力。為了使學生對節日的習俗有更深刻的了解,我采用了視頻《春節習俗》和兒歌《過年》等活動方式,直觀地向學生呈現。在此基礎上,又安排了“年”的神話故事,出示了“年”的古文字,這一活動極大地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對我們的傳統文化產生崇敬之情。為了進一步調動學生積極性,我在介紹完春節習俗后,又請一個學生上來在黑板上張貼對聯和倒福,又適時地補充春聯的相關知識,學生在張貼的過程中既懂得了怎么區分上下聯,又明白了貼春聯的正確方法,真正做到了寓教于樂。
三、活動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豐富的活動教學使學生“活”起來了,教師“活”起來了,我們的課堂也因此“活”起來了。為避免活動流于形式,缺乏目的性和針對性。我認為活動教學應遵循以下原則:
1.活動必須以生為本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活動教學應該更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即活動必須以生為本。教師在設計活動時,應明確一點:活動是學生的活動,應該符合兒童的需要和實際。
當然,學生的“活”不是無限度的,這就要求老師起到很好的穿針引線的作用,把握好“活”的度。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摸索,設計的活動既讓學生喜聞樂見又緊緊圍繞教學目標,把活動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實踐、體驗、思索,鼓勵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思考、提高能力。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對話者、合作者和促進者。學生會因為教師對教學活動的精心設置、親切的答疑解惑、適時地激勵和引導而更好地發揮其主體作用。
2.活動必須貼近生活
品德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生活化是小學品德課程的主要特點。設計的活動一定要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立足于生活,貼近生活。
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因此教師必須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從兒童的生活實際中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內容,將教材中的材料與學生生活中鮮活的材料結合起來,盡力拉近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距離,使活動內容貼近兒童生活,易于兒童接受。如蘇教版品社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我和我的同學》一共有五課,包括《自畫像》《同學之間》《他為什么這樣好》《同樣是學習》《我不耍賴皮》。這一單元的內容,很容易讓10歲左右的小學生聯系到自己的生活實際,班級和學校生活是他們的主要內容,小學生的自我意識很大程度上是在學校和班級生活中形成,學校和班級是他們活動的主要場所,在這里發生的社會關系構成了他們生活的重要內容。以教學《自畫像》為例,我設計了以下活動環節:1.夸夸我的同學:利用卡片,將同學的優點和缺點寫下來,通過學習和交流,使學生對自己有了較深的認識;2.自我反省,激勵他人,其中包括同學在課前要求父母寫的“父母的勉勵”,再加上“同學寄語”使學生在活動中既收獲了一份珍貴的禮物,又改正了自己的缺點。這樣的活動,既貼近小學生的生活,又很好地讓學生發展自我意識和社會意識。
活動教學必須要從小學生的世界出發,用他們的眼睛、心靈和方式去觀察、感受,用他們樂于接受的方式,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進行教育,加上教師生動活潑的語言和精心設計的教學環節,這樣品德課堂才能夠真正“活”起來。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
[2]宋景堂.新理念 新形式 新教法.
篇10
關鍵詞: 古詩教學 教學活動 活動設計
一、詩歌概述
建設的速度快了,情感的交流少了,追趕的腳步快了,望月的目光少了,于是有人嘆道:現代社會,“詩歌國度”那圈誘人的光環退色了,詩歌縮成了一彎孤獨的月,被光怪陸離的霓虹燈擠到了浮云的陰暗里……
詩歌是生活的濃縮,是生活的結晶,是生活中靈魂的閃現,情感的迸發。千百年來,她合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脈搏,無時不刻不在撞擊著國人的靈魂,一代代仁人志士“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丹心一片,映照汗青,多少吶喊發自肺腑,多少志士響徹云霄,多少深情灑向山山水水,多少酸淚沾濕青青衣襟……
在各種版本的小學語文課本中,詩歌是一種主要體裁,因為詩能啟發我們的靈性,激發本真的自我,縱觀選編的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詩歌,基本上氛圍兒童詩和古詩兩大類。
兒童詩是專門為兒童創作,富有兒童情趣的詩歌,有些雖然不是一定為孩子們寫的,但容易被兒童接受,適宜于兒童閱讀。這些兒童詩有的以抒情為主,也有的偏于敘事,其中主要的有童話詩如《漁夫和金魚的故事》,寓言詩如《蠶和蜘蛛》,謎語詩如《畫》,兒歌如《小小的船》,等等。
古詩一般而言則是指中華民族文化中的一大瑰寶――中國的古典詩詞,這是祖先們把沉重的生活凝聚成的靈動的詩:遙看“西嶺千秋雪”,注目“萬里送秋雁”,聽得“十里蛙鳴”,聞得“十里荷香”,江南草長鶯飛,塞北金戈鐵馬――山川美景盡收眼底,國運盛衰流瀉筆端;陳子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幽思,王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豪邁,李白的瀟灑與傲慢,杜甫的心系天下寒士的博大情懷,極盡想象夸張之能,道不能道之景,抒無法抒之情,種種高潔的人格,種種優雅的情愫,種種洗煉的表達,匯成了一泓清幽的泉水,在心中汩汩流淌。
詩歌教學在小學階段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這與詩歌本身的特點不能分開:深邃的思想,豐富的內涵,語言精煉,節奏明快,韻律和諧,從而形成特有的音樂美。特別是古詩,寓意深刻,耐人尋味;抒情真摯,感人肺腑;寫景自然,怡人耳目,這對陶冶學生的品德情操,發展語言,豐富想象,增進知識,培養創造力和審美力都有很大的作用。語文教師應該是這詩歌園地中的導航者,用鮮活的、富有激情的語言去引導小水手們起錨遠航,品味詩一般的語言,詩一般的意境,并且試著去創造詩一般的生活。
二、詩歌教學的活動設計
好詩如歌,如詩如畫,跌宕起伏的旋律,韻律優美的節奏,層次分明的色彩,搖曳多姿的情態,重章疊句,一詠三嘆,細細咀嚼,齒頰留香。在翻閱了大量教學文獻的基礎上,借鑒并吸取了自主教學活動的有關原則方法,我提出了“讀”、“議”、“演”、“畫”、“品”的詩歌五步教學設計法。
1.讀:反復讀,讀通讀懂。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边@就是說,拿到一首詩后,我們應該要求學生自己先大聲朗讀,讀準字音,讀出詩的節奏和韻律,理解個別重要字詞,了解全詩的大意,直到熟讀成誦,首先從整體上去感受它的語言美、音律美。
在這一環節中,可采用多種形式的讀法,但都要遵循學生的個性特征和教學常規,如可以分男女生或小組競讀,不拘形式的自由讀,也可像古人背書那樣搖頭晃腦地讀,集體朗讀,等等。總之,就是要在尊重學生個性的基礎上,鼓勵讀出特色,不可追求同一,在讀的過程中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詩句的“味”、“美”、“趣”。
2.議:小組合作,體現自主。
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有思想,有感情,有獨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所以,學生也有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且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此應用于詩歌教學,就是說學生在自主感悟之后,可留下充足的時間引導學生談體會談感受,互相交流,各抒己見。
例如我在教學王安石的《梅花》時,與同學討論這首詩贊美梅花的什么品質,許多同學紛紛發言,有的從詩“凌寒獨自開”中體會到不畏嚴寒、清高的品質,有的從詩“為有暗香來”中談了梅花為人們送來芬芳喜悅,有的則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說這是表明王安石不害怕惡劣的環境,表示自己要將變法堅持到底的決心,還有的則說是王安石心系百姓的表現,等等。思維的匣門打開了,學生的思維瞬息萬變。這個過程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又張揚了學生的個性,還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實現了課堂資源的優勢互補,增加了課堂的信息量,提高了課堂效率。
3.演:再現詩句,感悟情感。
演即在“讀”和“議”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將在讀詩歌時的所感所悟用語言、動作、神態等直觀形象地表現出來,進一步加深對詩句的理解。
如在教學《九月九日億山東兄弟》一詩時,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又是一年重陽節,詩人王維遠在京城,他在思念遠方的親人,而遠在山東老家的親人們也在思念王維,想象當時的情境,鼓勵學生用不同的形式來表演。學生發言很積極,有的直接再現情境,學蘇軾“把酒問青天”:有的采用書信形式,表達“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的欣慰和牽掛;有的則穿過時空隧道,大膽地想象,把二十世紀的新發明移到了幾千年前,找合作伙伴用打電話的形式表演,體現發揚“千里一線牽”的現代文明……通過表演,學生將體態語言再現出來了,也將詩中隱藏的對話凸顯出來了,這樣既激活了學生頭腦中原有的表象和由此產生的新形象,又真切地表達了詩人在重陽節極度思念親人的感受,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4.畫:畫出內容,再創意境。
繪畫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是反映兒童想象的一面鏡子。在詩歌教學過程中,不但應該要求學生領會詩句的內容,而且應該讓學生想象當時的情境,然后讓學生把想象到的情境用手中的彩筆畫出來,把詩歌與繪畫相結合,真正感悟到“詩情畫意”。
例如在教學杜牧的《山行》時,要求學生提筆畫一畫:蒼茫的山,潔白的云,隱約可見的土黃茅舍,紅艷似火的滿山楓葉,遠近襯托,錯落有致,詩人置身其中,停車觀賞,流連忘返,朝氣勃勃,熱愛生活的神情,呼之欲出。寫情中之情,鮮艷奪目,抒景中之情,耐人尋味,極盡情景融合之妙。
5.品:品讀詩句,品出韻味。
理解了詩句的意思,感悟了詩句的感情,把讀詩后的情感體驗與詩文建立起一定的聯系,將詩的外在語言表現形式內化為自己的內心體驗,此時就迫切需要將自己內心體驗通過一種形式表達出來,這就是品讀,即反復地讀,帶著對詩句的理解有感情地讀,讀出不同的感受,讀出不同的韻味。
例如許多學生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發現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因果關系,“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假設關系,“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中所蘊涵的新生力量不可阻擋的哲理,等等,品出了詩句的哲理美。
以上五個環節,教師要點撥得當,學生理解古詩的語言美、聲韻美、意境美、哲理美、心靈美要同步進行,統一而不可分。教師要密切注意從學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識結構水平出發,進行引導,切忌不顧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去作泛泛的抽象分析,將信息傳輸給學生,要深入淺出,不違背詩的原意,不泯滅詩的光澤,更不能扼殺詩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