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動物的古詩范文
時間:2023-03-26 09:01: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描寫動物的古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巨蛇引路救婦女:在印尼亞齊省省會班達亞齊,一名女子在一條大蛇的指引下,抵達安全地點。
3、小狗救回7歲小主人:在海嘯重災區之一的印度泰米爾納德邦的海邊小村,一條名叫塞爾萬庫馬的小狗救了它的小主人迪納卡蘭。
4、哈爾濱水族館里的一只海豚,下頜骨意外粉碎性骨折,在馴養人員不知情的情況下,竟然帶著傷痛給觀眾表演了兩天。這兩天無法進食,連嘴都張不開,后來被發現才得以妥善治療。
篇2
1.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這兩句詞描寫的是( )
A 冬夜景色 B 夏夜景色 C 秋夜景色 D 春夜景色
2.“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描寫的是( ) 。
A 風 B 雨 C 雪 D 竹
3.“大漠孤煙直”的下一句是 ( ) 。
A 更上一層樓 B 長河落日圓 C 出沒風波里 D 復照青苔上
4.《贈王倫的作者》是( )。
A 白居易 B 杜甫 C 李白 D 蘇軾
二、按要求填寫詞語,將詩句補充完整
1.在( )里填寫表示顏色的詞語。
兩個( )鸝鳴( )柳,一行( )鷺上( )天。
日出江花( )勝火,春來江水( )如( )。
( )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 )絲絳。
( )日依山盡,( )河入海流。
接天蓮葉無窮( ),映日荷花別樣( )。
( )毛浮( )水,( )掌撥清波。
2.在()里填寫動物的名稱。
兩岸( )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 )。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 )立上頭。
綠遍山原白滿川,( )聲里雨如煙。
兩個( )鳴翠柳,一行( )上青天。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 ( )。
江上往來人,但愛( )美。
泥融飛( ),沙暖睡( )。
三、請你填寫古詩詩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夜半鐘聲到客船。
2.誰言寸草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舊時王謝堂前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清明時節雨紛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天街小雨潤如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桃花潭水深千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不識廬山真面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欲把西湖比西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讀一讀下面的詩句,照樣子寫出詩句所描繪的內容
例: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風)
1.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
2.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
3.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
4.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
5.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
五、按要求默寫古詩
在學習過程中,我們經常會根據古詩所描繪的內容或者是表達情感,給古詩分類,比如有邊塞詩、思鄉詩、送別詩,等等。請你回憶學過的古詩,然后按下面的要求分別默寫一首,注意把字寫工整。
六、古詩應用題
引用古詩名句,常常能使表達效果增強,根據有說服力。 想想當遇到下列情景,用上哪一句古詩最為恰當呢?
(1)看到有的同學浪費糧食,你的腦海里一定會想這句古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歌頌天下的母親,我們會很自然地吟誦起《游子吟》中那膾炙人口的詩句:
篇3
關鍵詞:閱讀教學;語感;潛心涵詠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22-218-0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要尤其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呂淑湘先生也曾說:“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可見,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是小學語文中的一項主要目標。那么,什么是語感呢?所謂“語感”,也就是語言意識,即指對語言的感受、認識、把握能力。閱讀教學的語感就是訓練學生感知語言之神妙,洞察語言之精髓,把握語言之理趣,推動閱讀教學,大幅度提高教學效率,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良好的語感可以促進學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得以提高。如何在閱讀教學中進行語感訓練?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
一、化抽象為具體,感知語言
在詞語教學中,要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把握每個詞的確切涵義,對詞的涵義具有高度的敏感。詞是有概括力的,要建立概念和具體事物、狀態的聯系,才能對這個詞語有具體的感受。尤其是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他們的知覺在許多場合下,是直接與動作相聯系的。因此,對低年級的詞語教學要注意用實物、標本、模型等直觀教具。如在教學《畫家鄉》一課時,文中出現了“貝殼”一詞。我在課前事先擺放一個小水盆,把河蚌、田螺、河蜆等貝類動物放入盆中,讓學生通過自己觀察,知道河蚌、田螺、河蜆等外面有堅硬的皮稱為“殼”,里面是它們軟軟的身體,像這些外殼的軟體動物稱為“貝類”。貝類的外層堅硬的皮叫做“貝殼”。這樣,學生對這個詞語就有了具體的感受。
二、潛心涵詠古詩,揣摩語言
潛心涵詠是在熟讀的基礎上,潛心專注地對語言文字進行揣摩、推敲、咀嚼,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準確、生動,在反復誦讀中培養語感,感受優秀詩文的韻律美、語言美,結合想象體會詩文的意境美,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收錄的古詩中,很多都是千古絕唱。古詩反映的是古代的社會生活、人文思想。由于時間和空間的歷史性距離與差異,學生對詩文中所描繪的社會時代、人文思想、風土人情大都感到陌生,在理解詩文、品味情感上存在一定阻礙,這是古詩教學中的一大難題。他們對其中的一些詞語似懂非懂,對全詩內涵的把握不夠,不透徹。因此,教師要善于捕捉關鍵字詞,領會詩意,體會語言美、意境美。例如,王維的名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只要抓住一個“獨”字,就更能理解“異鄉”“異客”的情感了;只要抓住一個“獨”字,就知道“倍思親”時的孤單了,更能理解詩人見到別人團圓而自己形單影只的寂寞了。正因為“獨”,又逢佳節故而“思”,想到了“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情景。一個“獨”字讓我們走進了詩人的心靈深處,深切體會到詩人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感。對這些重點字詞的反復品味、誦讀,也就不斷地內化了詩詞意境。
三、重視朗讀訓練,品味語言
新大綱指出,從一年級起,就應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嚴格訓練朗讀,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詞句結構,辨析句子,遇到一個句子在遣詞方面有什么毛病,讀起來就不順口,學生可以憑語言直覺來判斷正誤,這樣語感就培養起來了。
要讓學生在朗讀中對語言那抑揚頓挫的語音、錯落有致的節奏與廳特嚴謹的結構擁有深切的體驗,努力激起學生對作品的鮮明的內心的視象,這樣才能受到感染。感受得深切,表達出來的感情才會真實。如:在教學《聽聽,秋的聲音》時,通過多媒體展示課文內容讓學生結合詩歌內容自由朗讀,通過生生賽讀,師生賽讀等方式,抽象的文字剎時間富有了靈動的生命力,在鮮艷可感的聽覺沖擊中學生們津津有味地品嘗這情景交融的文字情味。這就是以讀悟感的方法。
四、通過比較辨析,形成語感
比較是培養學生語感最常用的重要方法之一。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細心咀嚼課文中的語言,讓他們自己動腦筋,根據教材實際內容,進行聯系比較揣摩,從而培養語感。
1、“創設語言環境比較體味句子”。
2、“替換”與原文比較。
通過聯系比較、訓練,培養學生語感,會逐步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敏感程度和感受能力。
五、激發學生想象,增強語感
篇4
滿分(100 分) 時間(60 分)
一、 讀拼音,寫詞語。(10 分)
chuāng hù lǎng dú sōng bǎi xióng wěi shǎn shuò
huī huáng hū rán liǔ shù táo zǒu chóu mì
二、比一比,再組詞。(8 分)
摸( )材( )猴( )慢( )
漠( )財( )候( )漫( )
陣( )壽( )澆( )仍( )
陳( )濤( ) 燒( )扔( )
三、 補充詞語。(4 分)
絢麗( ) ( )不息 風光( ) 金碧( )
煥然( ) 華燈( ) 群山( ) 隱隱( )
四、連線。(4 分)
明亮 春光 清脆 空氣
繁華 枝葉 清新 小路
茂密 大街 彎彎 細雨
美好 燈光 蒙蒙 歌聲
五、填反義詞。(5 分)
稀--( )強--( )敗--( )內--( )減--( )
窮--( )深--( )降--( )薄--( )快--( )
六、照樣子寫一寫。(2 分)
牛奶(奶牛) 蜂蜜( ) 喜歡 ( )
集郵(集郵冊) 灑水( ) 游泳 ( )
七、 填上合適的量詞。(6 分)
一( )燈 一( )火車 一( )彩虹 一( )雷聲
一( )蜘 蛛 一( )桌子 一( )房子 一( )窗戶
一( )衣服 一( )郵票 一( )星星 一( )電腦
八、 課文內容填空。(16 分)
1、( ),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 )。
2、要是碰上( ),( )也會來幫忙。枝葉稠的一面是( ),
枝葉稀的一面是( )。
3、的“書”指的是( )。“書”上的字指的是( )、( )、
( )。圖畫指的是埋藏在巖石中的( )、( )、( )。
3、花要葉扶,( )。
4、誠心能叫( ),實意能叫( )。
九、默寫古詩。(14 分)
望廬山瀑布
十、 用所給的詞語寫句子,別忘記加標點。(6 分)
哈哈大笑 ---
奇怪 ---
慌張 ---
十一、排序。(5 分)
( )我仔細一看,原來是一條蚯蚓。
( )突然從泥土里鉆出一條又細又長的蟲。
( )爸爸說蚯蚓能松土是益蟲,我們要保護它。
( )我和爸爸正在菜園里拔草。
( )我問爸爸蚯蚓是益蟲還是害蟲。
十一、閱讀。(10 分)
貓
貓是捉老鼠的能手。它的耳朵很靈敏,能轉來轉去,哪怕是極小的聲音,
它也能及時辯出。貓有一雙明亮的眼睛,狡猾的老鼠逃不過它的眼睛。貓的胡
須像把尺,能測出各個洞的大小。貓的腳爪上有鋒利的爪子,能爬樹、跳墻、
追捕老鼠。
1、短文有( )句話。
2、短文寫了貓的( )、( )、( )和( )。
3、用“ ”劃出描寫貓的耳朵的句子。
4、照樣子寫詞語
轉來轉去 ( )來( )去 ( )來( )去 ( )來( )去
4、這篇文章主要寫:貓是( )。
篇5
關鍵詞:幼兒園;經典文化;民族精神;實踐;探索
中圖分類號:G6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14-0006-01
“少年強則國強”,培養民族精神應從幼兒抓起。因此,要嘗試在幼兒園開展傳承民族經典文化的實踐,針對孩子天性就喜歡“詩、樂、舞、畫”的身心特點,精心選擇經典文化教材、用心營造經典文化校園、潛心實踐經典文化傳承途徑,讓孩子們“誦經典詩文、聽經典名曲、賞經典名作、看經典動畫”,讓經典文化如呼吸般存在于孩子們的生活中,從而潛移默化地將民族文化之根植入幼兒心靈。
一、創設優雅的班級經典文化環境
教師要積極營造一種互動式的,具有濃郁民族藝術特色的課堂氛圍,讓幼兒感受到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脈絡相連的關系。學生跨入班級,迎面撲來的是門廊掛滿各種韻味的中國結、中國傘等民族藝術掛飾;班級活動室布置別具一格,以剪紙為特色的教室洋溢著剪紙的靈動雋美,卻不乏童趣;以民族舞蹈為特色的班級,表演區陳列著各種各樣的民族服飾、配件;以古詩為特色的班級,“與經典同行,與圣賢為友”專欄啟迪著孩子的心智。
二、將民族經典文化融入主題課程中
(1)以古詩為主線詮釋的經典主題。教師要嘗試把經典古詩挖掘得更深,探索經典、詮釋經典的詩意主題。選擇可以進行拓展的優秀古詩詞為主線生成主題,并把古詩詞劃分為詩詞植物、詩詞動物、詩詞四季、詩詞山水等類別。例如,以結合時間或季節為基準,選擇描寫四季的詩詞如《山行》《春曉》等,描寫植物的如《青松》《》等,并圍繞其精選適合孩子年齡特點的經典文學和藝術內容,將其淋漓盡致地進行詮釋與拓展。
(2)以民族日、傳統飲食為主線的經典主題。傳統節日具有豐富的本國本土文化內涵,是民族精神傳承的重要形式。各種傳統節日能給孩子帶來感性的影響,教師可以春節、端午節、重陽節、七夕節等為主題,為每個傳統節日設計豐富的活動內容,讓孩子們深切地感受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文化。如端午節主題中可以設計和奶奶一起包粽子,并加入新的時代氣息,讓傳統與時尚結合。
(3)以適宜的本土文化資源為主線的經典主題。民族經典文化納入教學中應盡量減少認知的傳輸,而熟悉的生活與文化習慣,生活的社區、鄉土,隨父母踏青旅游的直接經驗,對不同地域的感受與照片記錄的回憶則是幼兒對鄉土印象的開始。取材于孩子熟悉的鄉土景點與各種民間文化的資源,最能結合孩子們成長的經驗,引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從而產生具有深厚意義的鄉土認同感與文化價值。
(4)糅合到多個領域的經典文化教育。教學中要努力做到既要完成現有的主題活動,又要注重經典文化的融合,盡量把民族文化巧妙地融入到現有的課程教育中,要根據幼兒發展水平適時地調整和補充民族藝術教育內容。比如,在“花”的主題中,可以把中華名花及名曲《茉莉花》欣賞、童謠《趕花會》等融合進去;在“紙”的主題中,可以把中國書法、《蔡倫造紙》加入其中;主題“正月里”“大中國”“中國兵器”等都可以充實進傳統優秀的民族文化內容,使幼兒在多元化的教育碰撞中更加喜歡經典文化。
三、開拓多形態的民族經典文化教育活動途徑
(1)集體教學中的經典文化教育。教學中要定時根據安排的內容進行集體教學,對無以借鑒的課題進行反復研究、實踐。例如,古詩、剪紙等內容的教學,教師可在大、中、小班展開層次目標制定的研討,如剪紙“蝴蝶”確定了小班以欣賞簡單的剪紙作品為主,輔以剪直線要求,中班需要圖案的輔助,大班可以自由剪制。古詩教學時,教師們可以采用畫面欣賞、游戲誦讀、音畫相承等多種形式開展教學。例如,在古詩《春江曉景》教學中,讓孩子和著《梁祝》美妙的樂曲像蝴蝶一樣翩翩飛舞,在《漁舟唱晚》樂曲渲染下聽詩想畫。美妙的樂曲旋律,宛如甜美的蜜,把幼兒一點點引入古詩的意境中,使幼兒的理解達到最大化。
(2)一日活動中的經典文化教育。一日活動中處處蘊藏著民族經典文化教育的契機,如入園、離園時安排值周老師和禮儀小朋友守候在園門口,與大家彬彬有禮地鞠躬問早、道再見,讓師生們沐浴在“泛愛眾、而親仁”的春風中,傳承中華禮儀的精神;早晨、下午各十余分鐘的瑯瑯讀書聲與德音雅樂交相呼應,構成了書香樂美的畫卷;午飯后、離園前的中華民間故事與經典動畫欣賞,讓孩子們回顧了中華名人美德、欣賞了優秀的水墨動畫;早操更是體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窗口,在熱血沸騰的《中國功夫》音樂中做武術操,培養幼兒陽剛之氣和積極向上的精神。
四、結束語
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尤其是傳統的經典文學、音樂、美術,更是中華文化的藝術奇葩,它們構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色和審美觀,形成了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民族經典文化的沐浴中,孩子們的思想得到了陶冶和發展。傳承民族文化任重而道遠,幼兒教育工作者還需要繼續努力探索。
參考文獻:
[1]葉奕翔.大眾文化視域下的“國學熱”[J].中州學刊,2014(07).
篇6
怎樣才能使語文課堂靈動起來呢?我認為,一份好的“學程單”就是點燃學生思維創造的火花,就是激活學生精神煥發的磁石,更是一位帶領學生自主發展的好老師。
一、一觸即發——找準著眼點,一縷春風千萬枝
學生的已有經驗是設計一份“學程單”的基礎,它決定著學生學習起步的高度,也影響著學習的過程和效果。所以,我總是在設計學程單之前,先把了解學生的已有經驗作為一項非常重要的功課來完成。如在教學《小動物過冬》一課時,因為學生已經學過《識字5》,對各種小動物的過冬方式都進行了交流討論,因此在備課中,我把“學程單”設計如下:(1)找出具體寫三種小動物過冬方式的句子,畫一畫。(2)聯系自己對小動物的印象,想一想,這些小動物為什么選擇不同的過冬方式?想好后和同桌說一說。這樣,就把學生的探究興趣引向了動物特性與過冬方式的聯系上,使學生在原有的認知基礎上獲得了發展。
二、靜思默想——細品語言味,此時無聲勝有聲
“學程單”作為“活力課堂”的標志之一,當然要讓靜思默想得到最充分的體現和最大限度的生長。
1.在靜思默想中潛心會文
蘇教版課文中蘊涵了柔柔的美、濃濃的意、款款的情、深深的理、悠悠的趣……這些都需要學生細細品讀。因此,“學程單”上就需要把默讀設計在其中,讓學生讀得充分,讀得投入。比如,《梅蘭芳學藝》第一課時中,檢查完生字詞語和課文的朗讀后,我就課文的整體感知設計了以下“學程單”:默讀課文,做到不出聲、不指讀,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口頭完成填空:“梅蘭芳小時候去學藝,師傅說 。梅蘭芳學藝的決心 ,經過 ,終于成為 。”這樣,學生就能在“學程單”的指引下去解讀,去體會,去領悟。只有在這樣靜靜的讀書場中,全體學生才更容易走進文本,才能靜下心來與文本進行零距離接觸。
2.在靜思默想中深入思維
“學程單”的設計還能讓學生在靜思默想中擁有更多的思維時間和機會,讓學生經歷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局部到整體的心理過程,使學生真正“悟有所得”。比如,在執教《掌聲》這一課時,我就設計了以下“學程單”:(1)讀讀課文,畫出具體描寫兩次掌聲的句子。(2)讀讀所畫的句子,想一想,比一比,兩次掌聲有什么不同的含義?然后說一說,第一次掌聲好像在說:“ 。” 第二次掌聲好像在說:“
。”學生在這一學習過程中,隨著學程單的指引漸漸深入到文本中,從文字表面走向文字背后,體會到了文字中流動著的深刻內涵。
三、因人設計——分層次提高,歲歲年年人不同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抱怨教育對象過多而使我們無法分身對他們進行更好地關注,“學程單”的出現恰恰幫助我們解決了這一問題。
1.“跳一跳,才能摘到桃”
“學程單”內容的確定應該既要基于又要高于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和能力。基于原有水平,這是確保學生能完成學習任務的前提,也是每一份“學程單”設計的起點;而高于原有水平,是為了讓每一個學生在學習中接受思維的挑戰,使他們在提高語文素養的同時,享受到語文學習本身帶來的愉悅感,這也可以說是每一份“學程單”要駛向的終點。
2.“試一試,我也能做到”
為了使“學程單”實現人人發展的目標,我們在設計的時候還要注意分層,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自由選擇的機會,從而更大可能地向著自己的“最近發展區”躍進。
四、三維一體——多角度關注,隨風潤物細無聲
“學程單”中的“三維”,指的是得意、得言、得法,即以得意為經,得言為緯,得法滲透其中。
1.得意與得言,齊頭并進
一份“學程單”要能促進學生多方面能力的提高,我們就不能只關注“意”(內容探究),還應該時刻關注“言”(形式學習),讓它們以齊頭并進的姿態指導學生的學習。比如,在教學《夾竹桃》第三、第四自然段時,我設計的“學程單”是:(1)品讀第四自然段,你感受到夾竹桃有怎樣的特點?圈畫出關鍵詞語,在文字旁寫下批注。(2)讀讀第三自然段,想想文章主要寫了什么?作者寫這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這份“學程單”中,前者是讓學生通過抓重點詞句來深入體會夾竹桃常開不敗的韌性,而后者則是讓學生體會“反襯”這一手法對表現夾竹桃品質的獨特作用。這一“正”一“反”,一“意”一“言”,讓學生在感受文章內涵的同時領略到了作者匠心獨運的寫作手法。
2.得法滲透其中,溫馨呵護
葉圣陶說過:“未來的學校必須把教育的對象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基于此,每一份“學程單”的設計中,我總是把學法滲透其中。比如,在引導學生理解《登鸛雀樓》這首古詩的意思時,我設計了如下“學程單”:再讀讀古詩,你讀懂了哪句詩的意思?想一想,再和同桌說一說。(友情提醒:你可以看看圖畫,還可以先想想句子中關鍵字的意思,再說說整句詩的意思。)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懂得了理解古詩的方法,為今后自主閱讀其他古詩打開了一扇窗。
篇7
[關鍵詞]課堂 教學 學生
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是教育的永恒主題,也是我們每一位教師始終要堅持的一個永恒的主題。因此,努力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是我們每一位語文老師的職責。抓好語文課堂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下面談談我的一些不成熟看法。
1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基礎
上課就如行軍打仗,勝利與否,準備工作至關重要,上好一節課的前提是備好課!這是公認的事實。首先要研究教材,因為教材是教師和學生的“教”與“學”的依據,教師對教材鉆研的程度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研究教材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①研究大綱,從整體上把握教材,了解教材的編排體系,把教材所涉及的知識進行歸類,掌握各部分知識的結構,確定所教教材在本學科體系中的位置;②研究單元教材,掌握重點和難點,對整個單元教材進行加工和處理;③鉆研本課教材,理解并掌握教材,對教材進行分析,把教材的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其次是研究學生,具體包括以下兩點:首先研究學生的智力背景,了解掌握學生原有知識基礎、學生的智力水平、能力水平以及在班上的分類情況;其次研究學生的非智力背景,了解掌握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習慣以及分類情況。備好了學生,再對不同的學生實行分層次教學。備課時不僅要將課本內容,教參內容和材料有機重組,而且每次備課時都認真閱讀課本,仔細確立教學目標,然后根據課文內容搜集適量的習題來補充課堂教學。我還特別重視二次備課,即課前進行10至15分鐘的對上課的主要內容、思路、方法、教學預設做最后思考,并做好相應的教學準備,再進課堂。這樣做既保證了教學的實效性,又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2加強積累,強化訓練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
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已有一定數量的課內外閱讀和生活經歷,已經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我們必須很好地結合平時的課堂教學,側重于指導學生對積累進行歸類整理,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言積累的要求包括三個方面:①能背誦課本中要求背誦和默寫的內容;積累相關的字、詞、句、段、篇等;②能注意在課外閱讀中積累語言材料;③能在生活中廣泛積累語言材料。
2.1積累的類型主要包括:首先是教材方面:①拼音板塊:正確讀準字音,辨析正確讀音等;②漢字板塊:改正詞、句中的錯別字;形近字與音近字歸類積累等;③詞語板塊:成語,分類描寫的詞語,反義詞與近義詞,關聯詞等;④句子板塊:名人名言,諺語,歇后語,對聯,古詩名句,文言文中的重點句等;⑤段篇板塊:古詩,名段,名家名篇等。這樣做便于學生知道教材方面的積累從哪些類型入手,教師引導之后,就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行自主的歸類積累了。在課外閱讀方面:把課外閱讀中積累的字、詞、優美的句段以及有關的知識或者與課文相關的知識進行歸類,并引導學生共同歸納出有哪些類型。如人物類:①英雄人物;②體育名星;③愛國人物等。另外在生活方面:將在生活中運用的語言以及需要我們運用好語言解決好的事例進行分類,便于在學習的過程中能恰當的運用和學習,真正實現語文學習與生活的結合。如:文明禮貌用語這一類型。
2.2每個類型根據內容的不同引導學生進行分類整理。首先是教材的分類整理:各個板塊根據相應的類型進行分類積累,這是積累的主要陣地,是學生積累量能否達到的一個主要來源。可以根據上面板塊中的提示進行廣泛積累,將第一至十二冊教材綜合運用,真正實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積累,把相應的知識都收錄于相應的類型之中。例如:①成語的分類整理:如表示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成語:(聚精會神,全神貫注等)。再如寫出以“一、百、千、海、不、有等字開頭的成語;寫出表示“時間過得快”、“速度快”的成語。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詞語數量量的積累與分類積累結合;②句子的分類整理:可以把對聯、諺語、歇后語、古詩名句、文言文中的重點句等全部融入其中,并且每一部分又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再分一些小點來積累更好,如:諺語的積累可分為:農業、天氣、珍惜時間、激勵自己等;③古詩的分類整理:從你學過的古詩中寫出描寫春、夏、秋、冬四季特征的古詩各一句;④各種句式的綜合訓練:包括:反問句與陳述句的互換;把字句與被字句的互換;肯定句與雙重否定句的互換;比喻句;擬人句;修改病句;關聯詞合成句子等。在課外閱讀的分類整理:(1)課文中相關知識的拓展:①你對北京2008奧運會還了解多少,把你知道的分條寫下來;②安徒生是丹麥著名的童話大師,你還知道他寫下了哪些作品,把它們的題目推薦給大家;③中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你知道哪些故事,把你知道的故事題目寫幾個下來:(2)課外閱讀中積累的語言材料:①從小雨描寫到大雨,你能寫多少詞語;②填動物名稱,成為成語:如(___死___悲;___頭___尾。);③說明謙虛的名言:(滿招損,謙受益。謙讓是身體的良心。);④描寫人物心情的詞語你知道多少寫幾個:⑤寫出兩句關于“珍惜時間”的名言。在生活材料的分類整理:例如聲音方面的整理:回憶生活中的聲音,把它寫出來:①下小雨的聲音;②下大雨的聲音;③小貓的聲音;④小狗的聲音;⑤小雞的聲音;⑥母雞的聲音;⑦公雞的聲音。以上只是一些分類整理中極少的一部分,我們可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主動地分類,主動地整理,然后進行全班性的大綜合。這里積累本身就是一種訓練過程。
3教給方法,培養能力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捷徑
篇8
一、古詩新唱
音樂是通過調性、旋律、節奏、節拍的有機結合,并用特定音響結構塑造形象來表現人物內心情感世界的交流。實踐證明,“唱”是最受學生歡迎的一種形式。記憶的過程是艱苦的,“唱”卻讓古詩詞乘上了音樂的快速列車,使原來枯燥而又艱苦的學習變得輕松,并獲得音樂與文學的雙重審美愉悅。現今有很多不同版本“古詩新唱”的歌曲如:《唐詩新唱80首》《谷建芬:古詩詞歌曲20首》以及各種媒體中傳唱的優秀古詩詞歌曲等,將其引入音樂課堂中作為教材,帶領學生唱響古詩詞。
在與古詩詞藝術融合的音樂課中,我們不但要讓學生學習“古詩新唱”的歌曲,還要求學生體會古詩詞中所包含的文學意境以及歌曲旋律所體現的音樂情境,用旋律唯美地演唱古詩詞,用詩詞精確地闡釋音樂。如果有不同演唱版本的同一首詩,則可采用聽唱對比的方法,讓學生體會不同旋律的音樂表現出的不同情緒和意境。學生在深刻理解詩詞作品內在意韻、情感此基礎上,用簡單的音符與節奏自己創作編曲并演唱:有教師創編好首尾,學生根據提示填寫空缺的樂句,也有學生根據自己平時所學的新唱詩歌進行改編(加襯詞、節奏等)。如此創作的過程,讓學生對音樂作品有新的理解,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展現他們的創造才能。
在教學音樂書本教材中的《春曉》時,學生要明白該樂曲中所表現的內容:詩詞所表現的意境、音樂演唱與誦念的特點、音樂形象的獨特風格等。學生會仔細聆聽音樂速度、節奏以及旋律的分句,感覺出該歌曲中樂句重復和旋律的進行等,把詩歌中的春色美景演唱得淋漓盡致。在創編歌曲環節很多學生除了老師編配的襯詞節奏外,很快聯想到春天鳥兒歡歌、跳躍的情景,并用自己創作的“唧唧、啾啾”等歌詞加入演唱,加深了對詩歌的理解、體驗,由此產生對古詩歌曲的喜愛,產生審美期待。
二、古詞新編
如果歌詞是簡練的、濃縮的散文詩,那古詩詞便是濃縮中的精華。對于古詩詞藝術來說,由于其文學的固定性,作品本身是無法改變的,因此,我們能做的就是通過歌唱的形式更好地再現與反映其藝術的精髓。而“古詞新編”是指音樂課中可以利用旋律的不變性與歌詞的多樣性進行古詩詞填唱的創編活動。學生可以利用已經學唱過的歌曲旋律為創編題材,根據個人對歌曲音樂的不同理解,填選不同的古詩歌詞,爾后有節奏、有韻律、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學生親自填詞配唱的過程,便是感受鑒賞音樂、擴大藝術視野的審美過程,也是開發創造音樂、豐富藝術表現的創新過程。
在古詩詞填唱的創編活動中如何協調好詩詞和音樂之間的關系是最重要的,旋律的情感基調和詩詞的意境是喜樂還是哀
怒,是婉約還是豪放,要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在創編中,旋律的選擇要用節奏簡單、樂句短小的歌曲,方便學生編唱,要注意音樂和古詩詞意境的一致性,根據音樂的節奏、速度、力度、音的高低及演唱的方式設計古詩歌詞。
如,低年級學生在學唱《郊游》這首歌時,感受歌曲中歡樂的情緒,體會2拍子音樂行進的節奏特點,樂句中有很多同一音符的反復。在填詞創編的環節中,很多學生馬上從歌曲開頭“走 走|走走 走|”的反復聯想到古詩《詠鵝》中“鵝,鵝,鵝”的反復。在情緒上歌曲是歡樂充滿童趣的,而古詩則是描寫動物的情趣,也是不謀而合。學生再嘗試用《郊游》的音樂填唱《詠鵝》的歌詞,把古詩中動物的情趣表現得恰到好處。而高年級學生在選用《冬夜靜悄悄》的旋律進行創編時,則更有思考性,他們感受歌曲中學生在深夜寂靜時為家訪老師那孤獨的身影牽掛的心情,填選了《靜夜思》的詩句,唱出他鄉人在夜深人靜時思念家鄉和親人的意境。學生在詩歌的帶領下盡情展示創作的才能,正確而又深刻地體會音樂與古詩詞的結合,用自己的方式表現音樂、抒感。
三、古樂新誦
音樂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與影響力,其抑揚頓挫的節奏、起伏變化的旋律、強弱分明的力度,都時刻牽引著聆聽者的心。古詩詞本身也具有聲韻之美、情感之美,在詞語與句式上嚴格地講究平仄節奏、長短對稱,使詩句具有樂曲般的聲調和節奏。在音樂課中融入古詩詞藝術,可以結合中國古典音樂的欣賞,進行古樂配誦活動,促使學生在欣賞音樂的基礎上帶來多重的審美體驗,并以此激起欣賞者情感波瀾,擴大其音樂想象的空間。
在音樂課堂中融入古詩詞藝術,不僅是融入“美”的過程,更是一個融入“情”的過程。中國古典音樂一直很難用語言來闡釋意境,所以,在欣賞教學中很多老師往往用圖片與動畫的視覺體驗來指引學生,但我們通過課堂教學實踐發現,在欣賞時配誦古詩詞更易于學生理解音樂情境的渲染與詩歌節奏的劃分。學生在對音樂的背景、風格、速度、情緒、主旋律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再用古詩詞配誦古樂,感受音樂與詩詞抑揚頓挫的和諧聲并引發聯想,提升對音樂和詩詞的理解。
在欣賞古典音樂《春江花月夜》時,我們利用多媒體課件,剪輯一段與樂曲內容相符的圖片與文字的影像。在學生視聽同時,教師配以生動語言朗誦課件中張若虛的詩《春江花月夜》,把學生帶入一個詩音畫的意境中,“春欲老、花已落、江遠去、月西沉、夜將盡”的失落美也在音樂中升華。此時,“情”與“境”有機結合,和諧統一,形成一種朦朧、優雅、低沉、唯美的藝術境界。
小學音樂課中融入古詩詞藝術,不僅讓學生對我國的文學語言有更深的理解,重要的是對音樂的表現力有了更深刻、更新鮮、更全面的感受與認識,并為古今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架起了一座寬敞的橋梁。教師要鼓勵學生在音樂中融入詩歌藝術,不斷感知與探索、創造與想象,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造,逐步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和藝術鑒賞力,并使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得以
篇9
1. 融古詩詞于數學教學中 數學課堂常給學生的印象大多是枯燥,乏味,抽象,不像物理的實驗生動,不像語文的意境深遠,滿堂的A、B、C、D、加、減、乘、除。如何調節課堂氛圍,激發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欣賞數學美呢?若結合教學內容巧妙的運用一些古詩詞,會使學生耳目一新,課堂變得別有一番風味,學生學得津津樂道,并學而后思、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頗有裨益。
(1)借詩巧記。有時在數學教學中引入一些古詩詞、典故等,可以巧妙、快速地識記一些枯燥生澀的公式和數字。往往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習興趣,融洽師生感情。
(2)以詩巧導 。根據數學課堂所要教學的內容,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學生的心理特點,充分銜接語文學科蘊含的課程資源,巧妙導入,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如巧妙借用高鼎的《春居》巧設疑問,學生頭腦中生動鮮活的形象再次被激活,學習氣氛極其濃烈。
(3)寓詩講解。在教學三視圖時,引用蘇軾的“題西林壁”中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在講點線面體之間的關系時,引用“兩從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第一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描寫的是兩個“點”,第二句“一行白鷺上青天”,描寫的是“一條線”,第三句“窗含西嶺千秋雪”,描寫的是一個“面”,第四句“門泊東吳萬里船”,描寫的是一個“空間體”。正是由于這首詩概括了幾何的四個基本要素,才構造出了一幅完整的畫卷,創設出了一種難以言表的美妙意境。
(4)用詩激勵。 在進行數學實踐活動時,也可以用詩詞來激勵學生勤于動手,樂于操作。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認識》中“三角形兩條邊的和大于第三邊”時,教師并沒有直接出示這一結論,而是提問:為什么會這樣?學生大都說不出個所以然。這時,教師引用宋代大詩人陸游曾說過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要想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有自己親自動手才知道。)教師給出三根小棒,讓學生試著圍一個三角形,通過嘗試,學生發現圍不成三角形。通過操作,學生發現只有當兩根小棒的長度和大于第三根小棒的長度時,才能圍成三角形。至此,很自然地得出了“三角形兩條邊的和大于第三邊”這一結論。
2. 融成語故事于數學教學中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融入適當的成語,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的理解程度更深刻,使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更優化。
例,二年級下學期的《認識方向》一課時,教材通過先復習上學習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基礎上,引入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方向,這樣學生認識的方向達到了八個。教師提示道:“在我們語文課當中有一個成語叫'四面八方',在語文上的解釋是四周。那你知道這個成語在數學上的解釋嗎?”學生們一下子興趣來了,又反應快的學生馬上意識到“八方”就是指: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八個方向,但“四面”呢?“誰記得在一年級時我們先學習了哪四個面?”馬上就有學生想到是:前、后、左、右四個面。教師小結道:“數學是與語文有著緊密聯系的吧?今天我們已經把四面八方學完了,你能夠理解為什么語文上把'四面八方'解釋為四周了吧?”學生紛紛點頭。
3. 數學與童話故事的有效溝通 學習最好的動機是對所學的學科的興趣。根據教材的實際情況及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恰當的在教學中創設童話故事,吸引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動力。
如在教學《可能和一定》一課時創設這樣的情境:夜深了,猴媽媽嗚嗚嗚地一直哭,怎么回事呢?原來小猴不見了。動物們知道了都趕緊幫忙找。找啊找啊,終于在一口井里找到了,動物們紛紛想辦法:大象伸出了長鼻子;小熊找來了一根樹藤;猴媽媽和猴爸爸扛了一根長長的竹竿,到底誰能把小猴救出呢?學生們發現這和以往的確定值不一樣,需要不同的假設,不同的假設所引發的結果又不一樣,學生紛紛陷入激烈的討論當中,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們對可能和一定的概念有了深刻的認識。
4. 數學與兒歌成語的完美結合 兒歌是兒童喜聞樂見的藝術表現形式,深受學生的喜愛。教師編寫兒歌時既要符合教學要求,能突出數學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又要體現兒歌的特點,使之通俗易懂,瑯瑯上口。用簡練的語言文字(數字)表述教學要求和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技能,用歡欣愉快的歌詞代替了單調枯燥的概念,在歡快的歌聲中進一步加強了對知識、技能的認識。
如教學“射線和角”時,設計讓學生編唱一首兒歌:
頭兒尖尖一個角/小于九十叫銳角,等于九十叫直角/大于九十什么角?是鈍角/千萬不要太大了,兩邊一直變平角/繞過一圈成周角,切記切記別忘了!
學生通過學唱這首兒歌,很快便掌握了這些角的特征,在歡聲笑語中,他們發現數學原來還可以這樣學。
篇10
在古詩詞中,有很多描寫了生物學現象,蘊含著一定的生物學知識。筆者廣泛閱讀前人詩詞解析,認真研究一些詩詞名句中所蘊含的生物學內容,剖析和領悟詩詞中所寄寓的生物學和人文教育價值,并將之自然地引入到課堂教學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本文結合教學中的實踐,談一談認識和體會。
1. 詩詞中的生物學現象或生物學知識 我國古詩詞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詩人在對自然景觀的觀察、篩選基礎上融入個人的情感而創作出來的,所以,有大量的詩詞描寫了生物學現象,蘊含著一定的生物學知識。常用的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
(1)描寫生物個體的特征。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形象地描寫了鵝的外形特征和習性特征。“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金黃甲”,描寫了不同于其他“百花”的個體特征——在秋季開放。“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簡潔生動地勾畫出臘梅在寒冬開放,氣味芬芳的鮮明特性。
(2)反映生物之間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如“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反映了不同生物之間的競爭關系;“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精確地反映出生物間的捕食關系并隱含著一條食物鏈; “西湖春色歸,春水綠如染”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說明春天來臨,藻類植物開始大量繁殖……
(3)描寫生物的生活、生殖、行為等。“鷹擊長空,魚翔淺底”,“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說明了動物的運動及生活環境;“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等詩句,則描繪了與植物的生殖發育有關的現象。“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說明了鳥類的遷徙行為。
2. 詩詞中的人文教育價值 在傳統的自然科學教育認識中,科學教育是嚴謹的、理性的,人文教育是感性的,兩者界限分明。在我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兩種教育顯然不應繼續界限分明了,只有把兩種教育恰當結合起來,才能培養出同時具備較高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人才,更好地承擔起社會的責任。在有意識地挖掘自然科學課程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的同時,歌頌自然,贊美生靈,熱愛生活的詩詞也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載體之一,優美的詩詞不僅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取科學知識,更可以使教學和學習的過程充滿語言美和情感美,讓學生時時得到美和愛的熏陶。
有許多詩句描繪了自然之美,抒發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如“西湖春色歸,春水綠于染”,“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等。在學習生物科學的過程中忽然聽到這樣的詩句,學生往往能感受到大自然不同季節的美,學生也會在對美的欣賞、感受中認同生物科學的美。
很多詩詞都是詩人借物言志的產物,其中與生命現象相關的詩詞,往往表達了詩人對生命的意義、人性倫理等問題的看法,同時又蘊涵著詩人的思想情感,反映了人類永恒的美好情感,如親情、同情、堅毅等,具有深刻的人文教育價值。如“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借寸草抒發感恩母愛之情;“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忙”表達了對蜜蜂辛勤勞動敬仰和短暫而辛苦的一生的同情。
當然,詩人與生物學家觀察世界的方式有明顯的差異,詩詞所著意的角度,與生物學研究著眼的角度也有著明顯的差異。如白居易詩“梁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饑”,這首詩描寫了燕子生兒育女的艱辛,贊美了偉大的父母愛。但從生物科學的角度看,其實是反映了生物繁衍后代的本能。但是,詩人詩句中所反映的人文情懷,卻是經過千百年的文明積淀,潛存于人類內心的永恒的情感,這在以往的生物學教育中是被忽視的,而在今天卻是需要通過教育去開啟、喚醒和提升的。
3. 詩詞在課堂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3.1 創設情景,巧妙導課。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夏日的夜晚,流螢點點,你知道螢火蟲為什么能發光嗎?”這可以作為《新陳代謝中的ATP》的導課。“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那么,除了從現象上來辨認性別外,怎樣從本質上確定性別呢?”這可以作為《性別決定與伴性遺傳》的導課方式。總之,利用詩詞導課,能有效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并使其能領悟到“生活處處皆學問”,培養學生勤于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
3.2 一語中的,突破重難點。詩詞的語言簡潔、生動、優美,教學中運用學生耳熟能詳的詩句,能夠喚起學生對生活經驗的回憶,更好地理解生物學,將復雜的重點難點問題順利攻克。
學習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時,有許多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對學生來說是難點,此時引用詩詞可以有效突破難點。如引用“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來形容有絲分裂前期染色體和染色單體形成但形態不夠清晰的特點;引用“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形容從細胞的不同方位觀察,各分裂時期的圖像也不同。
另外,從“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的有性生殖到“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營養生殖,從“陽光布德澤,萬物生光輝”的生態系統能量來源到“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生態系統物質循環,詩詞無不簡潔生動、高度概括地描述了各種生物學現象。
3.3 編制習題,寓教于樂。由于詩詞語言優美、簡潔生動,令人人印象深刻便于記憶,故可用于編制習題對所學知識進行檢驗和強化。試舉例如下:
(1)古代詩文中蘊含著一定的科學知識,如“凡是各自有根本,種禾終不生豆苗”,說明了生物的遺傳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