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詩歌范文

時間:2023-04-03 01:44: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抗戰詩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抗戰詩歌

篇1

關健詞:林徽因 1937--1945 詩歌創作

1937年“”,林徽因全家自此開始了顛沛流離的流亡生活。八年抗戰,舟車顛簸的無限悲楚,物價的飛漲,日寇的空襲,不斷的“逃難”,每況愈下的生活狀況,使林徽因肺病復發。“從天津到長沙共計舟車16次,進出旅店12次,為的是回到自己的后方。”后幾經周轉避難與空襲頻繁的昆明,困守在貧窮而封閉的李莊。林徽因常年因病臥床,除了極少的消息來源,林徽因無從體會到村子之外的世界的精彩紛呈,靈魂深處對外面世界的渴望變得更加深沉,詩歌創作常常是苦澀的和憂郁的嘆息。

一.苦澀的漂泊

1940年到李莊后,林徽因舊病復發。《一天》這首詩是貧病交加的林徽因在封閉落后的小鄉村---李莊寫的。在凄清病苦的日子里,她掙扎著,苦痛著,孤獨的躺在那里“一動不動的望著窗棍,陽光在上面變動著深淺不定的色澤,漫長的一天又從她的生命中溜走了。”屋外是凄冷荒蕪的大地,屋內是流亡無依的學者,詩句從心底浮上來:“我沒有時間盤問我自己的胸懷,黃昏卻攝著腳,好奇的偷著進來!”“今天十二個鐘頭/是我的十二個客人/每一個來了/又走了!”作者把時間的刻度比作客人,把黃昏看做是起來安慰的朋友,都是直入人心的比喻。林徽因在《一天》里眼睜睜地看著這白天的十二個鐘頭消逝,心里禁不住發出這樣的感嘆:“黃昏黯然/無言的走開/孤單的/沉默的/我投入夜的懷抱!”白天的煎熬寂寞過去了,而黑夜依舊,漫無止境。林徽因在流亡歲月流露出對時間流逝的沉郁悲愴,甚至是苦澀的情緒在詩行的韻律中顯得那么寂靜。陽光的色澤在窗外的世界不斷流動著,作者內心體驗也隨著夜的到來由期待,激動,驕傲而變得黯然。這種獨特的審美意境從作者的心中自然的流淌,簡單純凈。

持續的戰爭拖得人們奄奄一息,依舊無法走出李莊那封閉的生存空間。持續攀升的物價致使生活愈加窮困,在這狹小的李莊,作為一個受到高等教育曾游歷過歐洲各國又善于交際的讀書人,她的“氣節心理”時不時縈繞在心頭,縱使自己的心情,心緒異常糟糕,但她仍不斷的自我調節,安慰自己,因此,寫于此時的《憂郁》一詩是作者多篇詩歌中最“憂郁”、“絕望”的了。從通篇繁復,丑陋,苦澀的意象中,我們似乎又能找到不同尋常的韻味:在那冰冷的殘酷的時間里,仿佛有著宿命的無奈。穿透語言文字,我們深刻感受到詩人遠遠超過于肉體痛苦的精神上的痛苦,體會到林徽因那終至無言的苦難遭際。

這個時期的林徽因在生活中“不斷縫補那些幾乎補不了的小衣和襪子......”但是,她的視界卻并沒有被這樣的生活瑣碎所禁錮。她的眼睛從這里穿了出去,穿過門窗,院墻,小村,穿過時間,病痛和戰爭,一直到達她所熱愛的遙遠的朝代和“現實的背面”。 1944年的《十一月的小村》,作者用一連串的聯想和想象鋪展在對著小村外的期待中:這十一月的小村外是由自然的“江,天,紅葉,霧”組成的一幅淡泊清幽的圖景,還是由山路綿延處的“青煙,茅屋,枯柴,歌唱之聲,老農,耕牛,零落的牛羊”等鄉村畫面所鋪展的動態鄉村生活?于是作者拷問:“是什么做成這十一月的心/十一月的靈魂又是誰的病?”作者對村外景物的想象開始內轉為對村內現實的敘寫。由“野藤,老墻,青石,大門,水田,荒墳”所構建的鄉村景象,在作者心中幻化成了對漂泊的思索。盡管流亡的現實極其殘酷破敗,但“它們永說不清誰是這一切主宰”。在鄉村圖景的流動中,作者滿懷希望,雖然煩亂,但“云彩”總是環繞在這寂寞的鄉村。于是用“柱枝”來丈量這代表著黑暗生活的“舊影”,用“微風”送來的“十一月的回答”來期盼這場殘酷戰爭的結束。從村外到村內再到內心,作者所選取的景象組成了一幅苦澀的“小村”意象,在作者的筆端娓娓道來,飽含深情。

二.真實的關切

1938年,林徽因一家初到昆明,感受到了藍天純凈,白云悠閑,暖陽自在的云南生活。不久梁思成病倒,一家生計處于困境中,她堅持爬幾座山去給學生上課以賺取微薄的生活所需。雖然“生活的壓迫似乎比以前更有分量了”,但她努力保持著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而且能夠體察平民生活,發掘出戰亂時普通生命存在的意義。寫于此時的《昆明即景》正是林徽因對生活的細微體驗。《昆明即景》由《茶鋪》和《小樓》兩首詩組成。

《茶鋪》以“立體的構畫”,描寫了昆明城市街頭順城腳下茶鋪里的豐富生活,詩人寫到了在茶鋪中喝茶的人各種姿態:“茶座上全坐滿了/笑的/皺眉的/有的抽著旱煙......”不管你來自何方,不管你年老或者幼小,只要端起一碗清茶,都放下了白天的忙碌于辛酸,愜意的讓時間停滯于茶葉沉浮中,享用著那片刻里獲得了安靜與閑淡。在等待茶的余韻里,“也為了放下扁擔同肩背/向命運喘息/倚著墻/每晚靠這一碗茶的生趣/幽默估量生的短長......”

生命總有不可承受之重,倘若無法變更現實的殘酷,何不安靜的找找心靈的依靠?喧鬧的“茶鋪”意象,是閑暇匯聚的地方,象征著大后方不寧靜中的寧靜與溫暖,這是一個可以讓人暫時忘卻戰爭,享受片刻寧靜的地方。代表各種表情的人生姿態,“茶葉”意象構成了對生命的體悟,在作者筆下徐徐展開,這再普通不過的民眾即使是在戰火硝煙的歲月,自有消遣的樂趣:安靜地享受著茶杯世界里那難得的閑淡自在。

《小樓》中則體現出了林徽因的專業的眼光(建筑),詩中有這樣幾句:“那上七下八臨街的矮樓/半藏著/半挺著/立在街頭瓦覆著它/窗開一條縫/夕陽染紅/如寫下古遠的夢”當然詩句定稿后將“那上七下八臨街的矮樓”改為“張大爹臨街的矮樓”。其實林徽因很關注昆明的老房子的樣式和神韻。

在上了年紀的張大爹的眼里這些都尋常不過,“不吟詠它好”。他不相信古老,寧愿“拐著杖常到隔壁沽酒,寧愿過橋,土堤去看新柳”。由花,草,瓜,壇,罐組成的“小樓”意象滲透了林徽因內在生命感受與對“鄉村”現實的觀察。破舊的“小村”象征短暫易逝的生命;古老而又丑陋的“矮樓”,“破壇”,“破罐”象征被列強肆虐踐踏的中華文明在現實的土壤里屹立不倒。張大爹這個生活在后方人民的典型,他可以毫不顧忌生命的短長,而愿意去追尋新的事物,抗戰時期,林徽因在詩作中傳遞出普通人對這場戰爭地行動與思索。

三.沉郁的呼喚

1937年之前的林徽因,旅居英倫,游歷歐陸,同時也受新月詩派的影響,詩歌大都是敏銳的生命感悟,但在這個抗戰的特殊生存狀況下,她的詩進入到對現實、個人、國家和時代的理性思索。

《除夕看花》一詩主要描寫了春節來臨前,人們用鮮花做裝點,作者卻因賞花而添了無盡的鄉愁和國恨。以“異鄉的口調”從花市上買來具有地方特色的“山茶花”,“雪白”,“紅血般”的茶花在節日里本來是熱鬧的,卻給異鄉人帶來麻木的傷感。“如果心頭再旋轉著熟識舊時的芳菲/模糊如條小徑越過無數道籬笆/紛壇的花葉枝條/草看弄得人昏迷/今日的腳步/再不甘重踏上前時的泥沙。”心里所熟悉的“芳菲”在模糊的記憶里,在旋轉,有著重重的憂患。往事不堪回事,詩人的心并沒有在此停留,詩中,林徽因對社會時局的感觸更深:“月色已凍住/指著各處山頭/河水更零亂/關心的是馬蹄平原上辛苦/無響在刻畫/除夕的已不是花/僅一句言語梗在這里/抖戰著千萬人的憂患/每個心頭上牽掛。”林徽因這一時期對自然景物不再是簡單的贊美,而是關注戰爭帶來的陰影與傷痛,在寫景中寄托了詩人對生命,對家園的思考。

在得知弟弟林恒死于對日空戰中時,她悲痛萬分,寫下了《哭三弟恒---三十年空戰陣亡》這首書信形式的長篇抒情詩。詩中點出了烈士犧牲的意義。第二節寫她沉重的悲哀,因為犧牲者太年輕,第三,四,五節寫犧牲的原因――飛機太舊太慢,當年寄托這希望的盟軍沒有伸出援助的手......但作者沒有悲觀:“中國還要上前/黑夜在等天亮。”在第六,七,八節中,詩人從對“死亡的回憶”轉向了對“生的幻想”她勸慰弟弟,他的熱血沒有白流,同時也發出“中國的悲愴永沉在我的心底”的感嘆。最后一節,詩人自我安慰,烈士已獻出了一切,沒有留下什么給自己:“小時我盼著你的幸福/戰時你的安全/今天你沒有兒女牽掛需要撫恤同安慰/而萬千國人像已忘掉/你死是為了誰!”

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體味到作者那無法抑制的悲痛,化為了擲地有聲的詩句。林徽因雖身在大后方的一個封閉的小山村里,但她時時關注戰爭,用敏感的心體驗著殘酷的現實。此時,她已擺脫了單純的個人情感的宣泄,以更開闊的視野及博大的胸懷轉向對民族與國家的隱憂,讓我們聽見內心深處道德與責任的呼喊。

參考文獻

1.張清平著:《林徽因傳》,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

2.林徽因著:《你是那人間的天》,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

篇2

【關鍵詞】城市;供熱行業;發展;監管

城市供熱系統是城市重要的基礎設施,直接關系到公眾利益和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關系到社會穩定,具有顯著的基礎性、先導性、公用性。

各級黨委、政府歷來非常關心居民的供熱問題,把暖房子、菜籃子和米袋子并列為政府三大工程。特別是城市化高速發展的今天,供熱已不僅是單純社會保障問題,更涉及到城市的能源結構、資源利用、環境保護、安全保障等重大社會管理問題。

烏魯木齊市供熱事業始于1984年,至今已走過了近三十年的歷程并取得了長足發展。目前我市有36家大型供熱企業,其中國有企業23家,占64%;股份制企業占8家,占22%;民營企業5家,占14%;其余二百多家均為微小供熱企業。他們共同承擔著我市1.585億平方米建筑的供熱任務。2012年市政府為從根本上解決因燃煤而造成的大氣污染問題,對市區內所有燃煤鍋爐房實施了“煤改氣”系統工程。歷經兩年奮斗,目前共完成216家單位、322座鍋爐房、1629臺鍋爐的改造,總計2、53萬蒸噸,其燃氣供熱面積已達1、3億平方米,占我市總供熱面積超過80%。目前已形成了以熱電聯產和燃氣集中供熱為主,其他多種清潔能源分散供熱為補充的供熱格局。其中熱電聯產面積5000多萬平方米,占總面積近30%,其余均為區域性獨立供熱,且各供熱企業規模差距巨大,最大的供熱面積約5100多萬平米,小的供熱面積才萬余平米。這必然形成管理水平差距大,先進技術應用和投入參差不齊,供熱矛盾突出,能耗高、效率低、環境污染嚴重,給供熱行業管理帶來巨大壓力,也給政府留下了需要認真思考、解決的難題。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供熱行業能耗居高不下,能源浪費,環保壓力巨大。

從供熱企業來分析:

1、技術水平相對落后。由于沒有一整套完整、科學的行業規范和標準作指導,從熱源、輸送管網到換熱站普遍存在設備熱效率低下,系統熱損失大,企業員工技術素養偏低,對設備的運行和系統的調節水平不高,不能有效發揮供熱系統的潛力,能源浪費嚴重并污染環境。

2、企業管理水平低下。企業管理經驗不夠、管理不到位是大部分供熱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且施工、運行管理隨意性大,沒有高效的監管,行業管理部門只重視供熱質量,輕視工程維護、保養質量。

從熱用戶來分析:

1、建筑能耗高。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民用建筑耗能占全國商品能源總耗的約27%,其中40~55%為采暖能耗。由于監管不到位,建筑節能改造推進速度相對緩慢,用戶積極性。

2、節能改造與室內采暖系統改造(含熱計量收費)完全脫節,各自為政。造成“保溫不節能,節能不省錢”。缺乏統一管理,責任主體不清。

3、整個社會缺乏節能意識,收費價格十幾年未變,現有的收費體制更進一步抑制居民的節能意識。

(二)供熱系統管理界限不清,相互推諉,供熱矛盾凸顯。

尤其是庭院管網和室內采暖系統的管理和責任主體不清,出現問題是用戶沒能力管、供熱企業不愿意管,相互扯皮推諉,最終造成用戶住房不熱,產生供熱糾紛,導致居民、政府不滿,供熱企業又感委屈,政府往往靠行政命令解決應急矛盾。

(三)供熱行業法律、法規,行業規范不健全,缺乏可操作性。

供熱企業如何運營、怎樣運營?大部分企業是參照其他企業的經驗和有限的行業規范來執行,有很大隨意性,對供、用熱雙方之不良行為的制約缺乏法律法規支持,更制約了供熱行業的健康發展。為保證供熱和社會穩定,政府只能行政干預,但沒有解決根本問題。

(四)對城市供熱行業性質定位不清,缺乏有效的監管機制。

供熱是政府為市民提供的公共服務,能否完全市場化,有待于商榷。那么現階段如何對供熱企業進行定位?關系供熱企業生存與發展。既要確保公共服務的質量并體現其公益性,又能促使供熱行業走向市場,使其提高效益,降低能耗,杜絕壟斷,使供熱的公益性與市場化有效的融合,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五)供熱價格的定價機制沒有建立,供熱企業成本不清。

現有的供熱企業對其成本構成說不清楚,成本核算體系沒有統一的標準,供熱成本到底含哪些項目,可不是簡單的企業內部核算問題。熱價不只是單純反應供熱成本,同時還要兼顧低收入群體的困難。但不能以犧牲企業利益為代價,應使供熱企業有個規范的經營環境。國家八部委(建設部、發改委、財政部、人事部、民政部、社會保障部、稅務總局、環保部)提出“堅持環保、節能、積極穩妥、確保穩定”等四項基本原則,目的是“促進城鎮供熱事業健康發展,更好地滿足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應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指導性綱領。

二、對烏魯木齊市供熱行業的思考

我市供熱總體情況是好的,雖沒有發生大的供熱事故,但小的供熱事故頻發,居民投訴比例很大,且每年市財政對供熱行業投入巨大,但收效甚微。因熱費收繳難,企業經營日趨困難;因供、用熱雙方矛盾有擴大趨勢,這成了百姓擔心、政府憂心、企業鬧心的事。這一切為建設和諧社會留下隱患。

(一)規范供熱市場秩序,用制度促進節能減排

城市供熱系統是市民生活必須的基礎設施之一,有其自然壟斷屬性,壟斷有“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特點。供熱行業的特殊性因制度缺失,就會帶來過多的行政干預,無形中卻助長了供、用熱雙方的不良行為,因此必須要解決好以下問題。

1、建立和完善供熱行業特許經營制度

規范供熱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明確市場準入條件,規定市場準入程序,堅持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綜合考慮成本、價格、經營方案、供熱質量和服務承諾,特殊情況和緊急措施等因素,推動行業市場化的進程。

供熱市場屬公共資源,有其特殊性,引入特許經營制度,既體現供熱資源的公共性,又能解決壟斷行業市場化的問題。通過市場的有限競爭來解決公共服務質量較低,高污染和低效率的問題。

2、對熱用戶進行合理分類,體現熱的公益性和商品的屬性

按用熱的目的進行科學分類。屬居民生活必須的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其公益性,對公立設施和經營性場所體現公共服務和其商品屬性。

采暖的公益性還應體現在低收入群體,供熱企業應承擔公益性任務,政府也應給予相應的補償,但其商品屬性是提高居民行為節能的思想基礎。

公立學校、醫院、政府辦公同樣是公共服務部門,其用熱體現公共服務的成本并有利于提高其使用者的節能意識。經營場所采暖用熱完全體現熱的商品屬性并實行階梯價格,促使用熱企業的節能。

(二)加快行業標準、法規的制定和完善,特別是強制性標準的制定,并加強對各方面的監管。

1、建立健全供熱行業建設、管理、服務的標準及監管機制

供熱也屬于公共服務范疇,其供熱工程的建設管理不再是一種單純的企業行為,應納入政府監管范圍,雖然其設計、施工、驗收國家都有標準,但執行卻是企業行為。企業為減少投資,會降低標準,以取得眼前的經濟利益,這也是供熱事故頻發的根源之一。

相關法律法規頒布后,還應該有一個強有力的監管體系,使其各項標準、法規得到有效執行。目前國務院頒布了很多供熱行業的標準、規定,但由于地域性差別,各地方政府缺乏相應的配套措施,有些標準、規范形同虛設,政府由此從指導角色變為行政干預,這都不利于供熱行業的健康發展。

2、加強供熱計量管理辦法的實施力度,強化質量監督管理

在我國北方地區的既有建筑有50%以上是非節能建筑,平均能耗是發達國家的三倍以上。據了解在我國城鎮供熱系統中所損失的熱量已占到全部供熱量的30%,能源浪費嚴重,除供熱企業要加強供熱設施的維護和管理外,建筑節能和人們的行為節能也是提高熱利用效率、節能減排的關鍵,從供熱企業角度講也可以有效降低成本。

2008年國務院頒布了《民用建筑節能條例》,對新建建筑及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從設計、施工、監理及法律責任等方面作了明確規定,并明確了監管主體。但實施四年來建筑市場實際情況卻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是各地政府缺少配套措施,監管乏力,并且建筑物內采暖系統與室外供熱系統未有效銜接,形成了所謂的保溫不節能、能耗不達標的情況。

供熱計量收費是體現供熱公平性的另一個熱點問題。其改變了按面積收費的傳統,熱計量改革不單是裝幾塊熱表就能完成的事。2008年建設部印發通知,明確指出“供熱計量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建筑設計節能、供熱系統節能、計量器具監管、供熱價格制定、收費制度改革等方面”。它同樣涉及公平性、用戶的行為節能,供熱服務標準等一系列問題,且按面積收費其供熱系統是一個相對穩定的過程控制,而按熱計量收費則是一個實時的動態過程,這就要求對現供熱系統進行技術改造、升級。目前供熱計量收費還需我們在政策上、技術上做深入的調查研究,加大管控力度,進行有序穩步地推進,切勿操之過急。

建立供熱行業動態評價機制。對發現的供熱質量、能源消耗及服務質量等問題,提出限期整改措施,并將評價結果與特許經營權的授予相結合,以規范供熱其經營行為。

(三)建立供熱行業成本的監管和定價機制

熱是特殊商品,其價格應納入政府定價范圍。但必須對供熱成本進行科學考量后合理定價,讓企業清清楚楚經營,百姓明明白白消費。

定價機制的建立首先應明確供、用熱雙方的投資管理界限和職責。科學合理確定成本的構成,結合行業標準能耗確定能真實反映行業標準能耗的供熱價格。當價格與居民普遍承受能力相悖時或市場發生變化時,在成本規制法的指導下明確企業與政府的職責范圍,以保證供、用熱雙方的利益。

為體現供熱的公益性和商品屬性,在定價時應實行分類熱價。即Ⅰ類居民采暖應價格最低,Ⅱ類公立學校、醫院、政府辦公采暖價格次之,Ⅲ類經營性場所采暖價格最高,Ⅳ類特殊用熱企業實行議價。這在一定程度上可緩解供熱企業的壓力,減少不必要的財政支出,又能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滿足人民群眾生活的必需。同時有效提高熱用戶的節能意識,并在條件成熟時可考慮在分類熱價的基礎上實施階梯熱價,進一步促進節能減排工作。同時建立熱價與燃料價格聯動機制,遵循政府定價,合理補償成本,合理確定收益,充分考慮低收入群體的權益,維護消費者的利益,明確企業和政府應承擔的社會責任,為供、用熱雙方提供一個平等的價格環境。

三、本人的解決方案:

1、市供熱行業管理辦公室應加強對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的研究與制定,適時修訂《烏魯木齊市城市熱力管理條例》。同時要加大對供、用熱雙方節能行為的指導、監督和相關政策的宣傳,切實建立有效的城市供熱應急機制,確保城市供熱安全、社會穩定。

2、各級工程質量監督機構應加大監管力度,保證節能設施的質量,特別是熱表的采購質量、安裝質量,并明確熱表的保修期與建筑節能分部工程一樣,均為不少于五年。

3、市供熱行業管理辦公室應建立地方的能源消耗定額,對供熱單位進行定期考核,促進其節能減排,降低成本,高效環保。

篇3

一、中國爐灶炕的歷史起源與發展

爐灶炕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最早的爐灶炕查閱現存資料尚沒有確切的記載。據傳說火炕來源于原始時代的“火窩子”,也叫做“燒地臥土”。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懂得了用火,他們把農墾、耕作、游牧、狩獵獲得的食物,常常在野外用火燒熟了吃。由于沒有定居,便經常在野地上掘個土坑,坑內點燃柴草。使土坑受熱之后,就在坑內鋪上獸皮、干草、樹葉等睡覺。這就是“火窩子”,既能取暖,又可防止野獸偷襲。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以后人們改為定居,這樣“火窩子”也隨著人們進入村舍。所以,歷史上,炕在很長一段時期內被稱為“坑”,直到人們會搭火炕才記載為炕。

據文獻記載,在公元六世紀初,后魏時期就有了“觀雞寺炕”。那時的農民就用灶燒火做飯,用炕取暖。到公元七世紀中期,居住北方的高句麗民族一般居民使用火炕取暖,后來又有了渤海炕、女真炕。據說,女真炕就是現在東北炕的起源。

近幾年來,我國的考古工作者在黑龍江省發現了一種半地穴式房屋中有低矮的火墻,兩端連接著火炕。在河南省淮陽縣太吳靈出土的東漢陶炕就是一種二連炕,屬于利用余熱的改良灶。據測定:在漢代時東北已經發展了火墻、火炕了。在遼、金時代,火炕開始逐漸傳入關內。

據現有資料考察,從“火窩子”演變到火炕,經歷了幾千年的時間。灶炕的起源與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我們的祖先以壘土為洞,上邊支撐著天然石板,可防止火星外溢,免得釀成火災;第二階段,將燒飯的簡單鍋灶與火炕相連接;第三階段,發展成簡單的炕體,并在炕的后端增設了煙囪;第四階段,在炕內增設了“落灰膛”、“悶灶”、“狗窩”,為使炕內貯熱時間長,又在炕內墊上一些炕洞土等。這樣,經歷了幾千年的使用改進、延續至今就是現在的舊式灶炕。

火炕的起源和發展,都離不開當時的社會經濟技術狀況,人居生活條件和需求,總的發展是:

(1)從古至今的舊式火炕都是復雜落地式火炕;

(2)現在改革的新式炕往簡單架空式火炕發展;

(3)根據家庭生活需求進一步發展的火炕樣式將是美觀輕體移動的商品炕。

二、80年代爐灶炕技術的基本概況

1.推廣意義及成果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為解決當時農村地區缺柴少燒、能源利用率低、浪費嚴重等問題,由農牧漁業部負責開始在全國農村組織推廣省柴節煤爐灶炕技術。目前,全國累計推廣省柴節煤爐灶炕1.87億臺,其中省柴節煤灶1.34億臺,節能炕2050萬鋪、節能爐3342萬臺,直接受益農民達5億人。如果按照以煤炭(不包括煤氣)為主要炊事用能的農戶占總農戶數的26.1%計算,已推廣的省柴節煤爐灶炕每年節約煤炭量折合標準煤1913.9萬噸,減排二氧化碳4976萬噸、二氧化硫11.48萬噸、氮氧化合物19.13萬噸和煙塵28.7萬噸。省柴節煤爐灶炕技術的推廣帶來了巨大的綜合效益,深受廣大農民歡迎,也得到了國內外社會的廣泛好評。

(1)節能減排效果十分突出。據調查,農村地區使用的薪柴、秸稈、煤炭、電力、液化石油氣和沼氣等6類生活能源中,薪柴、秸稈和煤炭這三類傳統能源仍然占據農村能源的主導地位。據《中國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資料匯編》(綜合卷)統計:2006年全國農村地區以柴草(包括薪柴和秸稈)、煤炭為主要炊事用能的農戶數量,分別占總普查戶數的60.24%和26.06%,合計為86.30%。省柴節煤爐灶炕的推廣,節約了大量傳統能源,減少了污染物排放,對推進農業農村節能減排工作發揮了積極作用。熱效率與傳統爐灶炕相比得到很大提高,爐由20%提高到35%,灶由不到10%提高到25%,炕由30%提高到45%,每臺(鋪)爐灶炕平均節約燃料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假設推廣的省柴節煤爐灶炕全部正常使用,年節能能力可達7333萬噸標準煤,相當于大同煤礦年產量的62.3%。

(2)農戶廚房空氣質量明顯改善。“遠看是黑云,近看是村屯,打開廚房門,不見燒火人”,這是過去農村使用傳統爐灶炕的真實寫照。廚房空氣污染嚴重,CO、SO2、NOx和煙塵等污染物排放明顯超標,婦女做飯時煙熏火燎,導致眼病、呼吸道疾病等頻繁發生。據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計劃開發署的調查,廚房污染每年奪去全球發展中國家大約160萬人的生命,其中受害最深的是農村婦女和兒童。世界銀行相關報告指出,中國每年因室內空氣污染所導致的超額死亡達11.1萬人,健康經濟損失達107億美元,每年5歲以下兒童約有15萬死于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相關報告也表明,中國每年1.6%的疾病產生和家庭使用固體燃料有關,而省柴節煤爐灶炕的推廣使用可使室內空氣得到顯著改觀。據荷蘭政府援助項目對四川省閬中市、南部縣、儀隴縣和湖北省恩施市部分農戶廚房空氣質量進行抽檢,廚房使用省柴節煤爐灶炕后,CO、SO2平均濃度下降了60%和99%,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

(3)農村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缺柴地區的農民因打柴、運煤四處奔波,一年要占去四分之一的勞動時間。另外,一些地區山林植被大面積被破壞,土地退化嚴重。地方干部群眾在總結經驗教訓后,形象地提出:“要想保山就得少砍,要想少砍就得少燒,要想少燒就得改灶”。省柴節煤爐灶炕的推廣,有效地遏制了亂砍亂伐和浪費現象,改善了正在惡化的生態環境。在四川、甘肅、青海、寧夏和云南等五省(區)實施的“一灶一爐”溫暖工程,以推廣高效低排節能爐灶為重點,既解決了牧區“人草爭糞”的問題,草場生態環境得以保護,鞏固了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又改善了農牧民的家居生活環境。

2.省柴節煤爐灶炕技術革新點

(1)省柴節煤爐灶革新點

①增加了底部通風道,可使空氣通過底部通風道進入爐灶內,并通過燃料層與燃料調和均勻,提高燃燒效率。

②適當地縮小了添柴口、爐灶膛、進煙口及吊火高度,這樣做可使爐灶火焰集中,提高爐灶膛內溫度,使火焰在爐灶膛內停留時間加長,增大燃燒熱輻射效果。

③增設爐灶門、擋火圈和爐灶喉眼插板,可減少從爐灶門處損失的熱量,并使火苗穩定,而高溫煙氣和火焰在爐灶內形成緩流,并直接撲向鍋底,增大鍋底的受熱面積,以延長火焰和高溫煙氣在爐灶膛內的停留時間,達到節省燃料、提高熱效率的目的。

(2)高效節能架空炕革新點

在提高熱能利用率方面:

①火炕底部架空,取消底部墊土,增大散熱面積。舊式炕只有炕面散熱,室溫的提高主要靠室內的土暖氣和取暖爐。而高效節能架空炕將底部架空,取消炕內墊土,使炕體由原來的一面散熱變成上下兩面散熱,而且把舊式炕炕洞的墊土導熱損失熱量也散入室內,提高了室溫,也提高了火炕的熱效率。據實測,在不增加任何輔助供暖設施,不增加燃料耗量的情況下,高效節能架空炕比舊式炕可提高室溫4℃~5℃。

②增加炕體獲得的熱量。高效節能架空炕由于采用較大面積的炕板,只有少數幾個支撐點,取消了前分煙和落灰膛,使流通截面積增加了30%以上,有效地降低了煙氣流速。實測表明:通過呈喇叭狀的火炕進煙口(灶喉眼)高速進入炕體的高溫煙氣,由于無阻擋地突然進入一個大空間,煙氣流速急劇下降,至炕體的1米~1.5米處時,可降至0.1米/秒。由于在無阻擋、無炕洞及無分煙阻隔的情況下,煙氣能迅速擴散到整個炕體內部并與炕體進行熱交換,保證了足夠的換熱時間,也保證了炕體受熱均勻。

高效節能架空炕由于取消了前分煙、小炕洞,減少了支撐點,所以增大了煙氣與炕體面板的接觸,增強了煙氣與炕體的換熱。換熱面積增加及換熱時間的延長,使得換熱量增加,從而提高了炕的熱利用率。

③合理調節進、排煙溫度。進炕煙溫的高低,直接影響到炕體溫度;而排煙溫度的高低,直接影響到炕體的綜合熱效率。以往改炕、改灶,由于追求灶的熱效率,單純認為灶的攔火強度越大越好,雖然灶的熱效率上去了,但灶攔截熱量過多,造成炕體不能獲得足夠的熱量,最終造成了改過來又改過去的局面。高效節能架空炕要求炕灶合理匹配,適當減少灶的攔火程度以保證進炕煙溫在400℃~500℃,而炕梢控制排煙溫度在50℃~80℃以使炕體獲得足夠的熱量。

④通過炕面抹面材料厚薄調節炕面溫度。炕頭部位首先接觸高溫煙氣,炕溫就高于其它部位。為改善這一狀況,可采取兩項措施:

一是架空炕在搭炕底板時,使炕梢略高于炕頭20毫米,而在搭炕面板時,又使炕頭略高于炕梢20毫米,這樣使炕內從炕頭到炕梢就形成炕頭空間大、炕梢空間小的一個等腰形的空間。由于煙氣體積是隨溫度逐漸降低而縮小,所以不會出現不好燒的現象。

二是在抹炕面泥時,炕頭抹面厚60毫米,炕梢抹面厚40毫米,平均抹面厚為50毫米,即可保證炕面溫度均勻的效果。

在提高炕面均溫性能方面:

①取消了炕體人為設置的炕洞阻隔,使換熱過程在整個炕體內而不是在各個局部炕洞內進行,消除了炕洞之間溫度不均勻的問題。

②由于消除了前分煙及各種阻擋形成的煙氣渦流,僅在炕梢、排煙口前設置阻煙墻,保證了煙氣充滿整個炕體,使得炕面溫度更趨均勻。

在提高保溫性能方面:

①高效節能架空炕由于炕體內部為一空腔,由灶門、喉眼、排煙口和煙囪形成一個沒有阻擋的通暢煙道,如不采取技術措施,停火后炕體所獲得的熱量就會以對流換熱形式由通道排出。為此,架空炕要求一是要在排煙口處安裝煙插板;二是要在灶門處安裝鐵灶門。當停火后關閉煙插板和鐵灶門,使整個炕體形成一個封閉的熱力系統。這樣,停火后系統只允許通過炕體上下面板及前炕墻向室內散熱以提高室溫。炕面由于有覆蓋物,所以炕面散熱緩慢,也就保證了炕面“涼的慢”的要求。同時,炕內靠近冷墻部位,在搭砌火炕時又增設了50毫米厚的保溫墻,減少了向墻外散熱的損失。

②炕體保溫蓄熱性能通過抹炕面材料厚度來調節熱容量的大小。炕體主體材料一般為水泥混凝土板或定型石板,其熱容是固定的。如以砂泥為抹面材料,根據理論計算和實踐經驗證實,抹炕面厚度平均在50毫米為最佳,如太薄會出現火炕“熱的快、涼的也快”的現象。所以,架空炕的炕體溫度滿足了用戶日常生活的需求。

三、中國爐灶炕產業化發展趨勢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民在房屋建筑及室內環境上必然有更高的要求。在這種新農村環境下,當前推廣的省柴節煤爐灶炕先進技術要是再由技工進行手工砌筑,已經遠遠滿足不了實際的需求,通過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多種類型、美觀大方、節能低碳、清潔衛生的爐灶炕新產品,將成為今后省柴節煤爐灶炕升級換代的新趨勢。

1.節能減排目標為爐灶炕產業化指明了行動方向

2009年我國政府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行動目標。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進一步提出要“深入推進節能減排全民行動”,明確要“加強省柴節煤爐灶炕改造”。農業部韓部長2010年明確提出要“籌劃實施新一輪農村省柴節煤爐灶升級工程,推廣高效低排放省柴節煤爐具,使熱效率平均提高10個百分點”。這些行動綱領和重要部署為農村節能設施的建設提供了行動指南,并形成規劃實施的巨大推動力。

2.技術人才儲備為爐灶炕產業化提供了保障

雖然目前國家沒有專項投入,但仍有一批科研和推廣機構堅持不懈地持續開展研究和推廣工作,使省柴節煤爐灶炕的技術水平不斷提升,新產品不斷推出,商品化程度不斷提高,開發并儲備了一系列高效低排商品化爐灶炕。新型節能灶進一步改進灶膛結構,增加攔火圈和灶門,提高煙囪高度,設置灶膛開水器,熱效率由25%提高到35%以上。生物質爐具進一步改進燃燒室結構,提高了對各種燃料的適應性,熱效率由35%提高到50%以上。節能架空炕進一步完善炕體和內部結構,新開發了架空炕、可移動床式節能架空炕,熱效率由45%提高到70%以上。同時,農業部組織制定了一系列有關省柴節煤爐灶炕的技術、產品和性能測試標準,將“農村節能員”納入《國家職業分類大典》,并開展了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已培訓36.8萬人次,有4756人持有《農村節能員》職業資格證書。技術和人才儲備都為“十二五”時期技術的升級換代提供了強有力的基礎支撐。

3.農民生活質量的改善為爐灶炕產業化打開了需求市場

篇4

關鍵詞:康熙時期;乾隆時期;皇家園林;造園史;造園風格。

中圖分類號:K928.7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1)24-0064-02

中國古典園林自康熙以后興起了一個皇家園林建設的,至后來到乾隆后期,中國園林的成就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全盛時期。自表一康熙至乾隆時期皇家園林造園簡史可看出一百多年的康乾盛世期間,清朝不僅在經濟、外交政策等方面有驕人的成績,在皇家園林的建造上的規模和質量在我國歷史上也是首屈一指的。清朝園林是我國古典園林中保存最完整的,這對我們了解和研究其他朝代的園林都是有指導意義的。

因明、清改朝換代時,滿人并沒有像以往歷朝歷代更替時采取墮宮的行為,清朝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未毀壞前朝宮苑,而將其繼續沿用下去的新王朝,這是明智也也是勇敢的,以往朝代更替產生的墮宮現象從一些角度來講也是出于對前朝的畏懼,因此產生了這種“斷其后路”的“保險”行為。不僅于此,清入關后厚葬了明思宗朱由檢,這也顯示出統治者的賢德與雄才,更有未雨綢繆之意。

由于清朝的明智之舉,北京城保存較為完好,城市格局也沒有較大變化,明朝的宮殿、壇廟都一一歸到清朝的帳下,還包括明朝的皇家園林,如西苑三海、御花園、慈寧宮花園等等。康熙至乾隆年間對大內御園的修建大都是在前朝的基礎上進行的,并無大規模的新建。滿人不同于漢人的生活習慣與傳統使得統治者不習慣在皇宮中居住,而更向往一些氣候涼爽、自然風景優美更加宜居的環境,所以康、雍、乾三朝都在紫禁城以外尋找“避喧聽政”之佳所,除有重大儀式等特殊情況返回宮中,一年中大部分的時間都住在“避喧聽政”處。因此,在京師御苑、離宮別苑的建造上,從康乾盛世到歷代后繼者都從未懈怠過。

一、清社會經濟的發展

(一)農業的發展

從清朝入關,統治者就對農業表現出極大的重視,清初一直遵從農耕優先,勸農、先農,獎勵農桑的基本國策,農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表現在康、雍、乾統治時期耕地面積增大、水利工程興修、種植技術的改進、新品種改良和引進、糧食產量有大幅度的提高等。

農業的快速發展對當是的園林景觀也產生了一些影響,皇家園林中出現大量農耕景觀。如中海豐澤園,始建于康熙年間,是康熙皇帝親耕之所,一派田園風光。此外,當是還有大量記載皇帝勸農親耕的耕織圖流傳下來。

(二)手工業的發展

絲織業、棉織業、印染業、冶礦業,煮鹽業、制糖業、瓷器業在明朝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三)商業的發展

農業、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的繁榮、商品經濟的繁榮,刺激當是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向資本主義發展的萌芽滋長,這種繁榮與發展又反過來促進了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最后在乾隆后期完成了中國封建社會最后一次繁榮。經濟的發展給朝廷提供了充足的物質基礎與財富,使皇家園林的建造、發展成為可能。

二、皇家園林實例與分析

(一)大內御園

1、清西苑

即太液池,早在金代在此修建離宮大寧宮,元代建都把太液池歸到宮城范圍內,明代開挖南海,使太液池又有了三海之稱(北海、中海、南海),并對其進行大規模的修建,到了清代,特別是乾隆時期,它的營建更是盡善盡美。

2、紫禁城內三座御花園

清紫禁城內御花園的新建工作主要集中在乾隆年間,主要是建福宮西和寧壽宮花園,這兩座御花園不再像明朝修建的故宮花園追求左右平衡對稱,而是滿足乾隆皇帝對于江南園林的喜好,建造時因地制宜,在平面和立面上采用非對稱的處理手法,在制度嚴謹的禁宮之中,顯得靈巧、新穎。

(二)離宮別苑

1、承德避暑山莊

承德避暑山莊是作為具有重大政治意義而存在的皇家園林。作為前往木蘭圍場的二十一座行宮之一。康熙、乾隆皇帝時期,每年大約有半年時間要在承德度過,清前期重要的政治、軍事、民族和外交等國家大事,都在這里處理,這時,承德就成了北京以外的陪都和第二個政治中心。戰爭的傷害與用一座宏偉園林代替城墻換來的和平與穩定是無法相提并論的。

避暑山莊的營建,大體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至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這一階段建設的重點集中在湖區,筑洲島、修堤岸,隨之營建宮殿等建筑,使避暑山莊初具規模。康熙皇帝題寫四字“三十六景”。

康熙五十年御制《避暑山莊記》有云:“因而度高平遠近之差,開自然峰嵐之勢。依松為齋,則竅崖潤色;引水在亭,則榛煙出谷,皆非人力之所能。借芳甸而為助;無刻桷丹楹之費,喜泉林抱素之懷……”。由此可看出康熙的造避暑山莊總的規劃思想、藝術構思在突出自然山水之美,但并不是樸素的自然而是經過匠心雕琢而成。無論辟湖筑洲,布置建筑,在以突出形勝為主題。即使構建殿屋軒榭等園林建筑,也為與環境相和諧而頂用灰黑筒泥瓦,“楹柱不施丹o,棟梁不施彩繪”,以純樸素雅的格調為主。

第二階段:從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至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這一階段對避暑山莊進行了大規模擴建,重點集中在山區,同時增建宮殿和多處精巧的大型園林建筑。乾隆仿其祖父康熙,以三字為名又題了“三十六景”,后合稱為避暑山莊七十二景。

與康熙不盡相同,乾隆在營建園林上是有他個人特點的。康熙、乾隆祖孫二人都對江南園林有偏愛之情,而后者更甚,因此將所好江南名勝,仿其意而建置在避暑山莊中,成為苑中之園。乾隆恨不得“移天縮地在君懷”,如避暑山莊最南端有仿倪云林獅子林所建“文園獅子林”。

此外,乾隆在山莊內新建了不少工程浩大的建筑組群。有些建筑組群體量宏偉、色彩華麗,基本偏離了康熙年間要求自然素樸的風格,使整個山莊面貌有了改變。

(三)行宮別苑

北京的西北郊地區,由于良好的地理環境與山水景觀,是名苑集中的地帶。到乾隆繼位后,大興土木,形成了后來的三山五園。

1、靜宜園

康熙年間(1662~1722),在北京西北郊的香山建成“香山行宮”,乾隆十年(1745)加以擴建,翌成竣工,改名“靜宜園”。全園結構沿山坡而下,是一座完全的山地園。

據乾隆御制《靜宜園記》記述:“昔我皇祖于西山名勝古剎無不曠覽游觀……無丹o之飾。質明而往,信宿而歸。牧圉不煩……” 可見康熙年間的靜宜園是一座規制較為簡樸的皇家行宮。

乾隆十年(1745年)借其名勝將香山擴建成以山林取勝的皇家園林,“佛殿琳宮, 參錯相望……供攬結之奇者,為亭、為軒、為廬、為廣、為舫室、為蝸寮……”(《靜宜園記》)。乾隆帝的改建一改康熙年間要求自然素樸的風格,更顯皇家園林之氣派,改變全園面貌。

2、靜明園

靜明園位于西北郊平原的西北緣凸起的兩座小山之一即玉泉山之陽。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將玉泉山辟為行宮,名“澄心園”,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改名為“靜明園”。乾隆十五年(1750年)對靜明園開始大規模擴建,把玉泉山、整個山麓和湖河地段全部圈入宮垣之內;十八年(1753年)形成"靜明園十六景";二十四年(1753年)全部建成;五十七年(1792年)又對全苑進行多次修葺,后達到靜明園鼎盛時期。

3、暢春園

康熙年間,利用明朝明神宗的外祖父李偉修建的“清華園”舊址,在其上仿江南山水營建暢春園,作為在郊外“避喧聽政”的離宮。暢春園在體形、尺度、色彩和裝修等方面依舊符合康熙一貫的造園風格,較為樸素,尺度較小,與自然協調。

4、圓明園

圓明園最初是康熙皇帝賜給皇四子胤G的花園。在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7年時,園已初具規模。雍正皇帝于1723年即位后,第二年制定拓展原賜園總體規劃,并在園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正殿等建筑,御以"避喧聽政"。

乾隆皇帝在位60年,對圓明園營構費用達千萬。此外,乾隆在緊東鄰新建了長春園,在東南鄰并入了綺春園。至乾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圓明三園的格局基本形成。

5、清漪園

乾隆十五年至十六年(1750年~1751年),前有借憑治水開拓西湖更名為昆明湖,后借為母祝壽之名,開始建設清漪園。至乾隆二十年(1764九年)完工。

清漪園是一座山水結合、以水為主的自然山水園,造園藝術中反映出清中葉皇家園林建造的許多特色。第一,嚴整的軸線控制全園、琉璃瓦、彩畫等裝飾、大體量建筑等突出皇家氣派與唯我獨尊的意圖。第二,清漪園的總體規劃和許多景點設計是以江南園林作為藍本而建造的。其總體布局仿杭州西湖,西堤仿蘇堤,景明樓仿岳陽樓惠山園(諧趣園)仿無錫寄暢園等。足以表明乾隆皇帝對江南園林的喜愛與肯定。

三、康熙、乾隆時期造園風格分析

康熙本人重農治河,體恤民情,珍惜民力,在皇家御苑建造過程中一直崇尚節儉,因此這一階段園苑風格,多追求樸實,為與環境相和諧。

而到乾隆時期,中國的綜合國力已處于世界第一水平,給皇家園林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這一階段園林建設風格不同于康熙時期,而是體形、尺度、色彩和裝修等方面都較前期富麗堂皇,更顯皇家的氣派與威嚴。這在乾隆所改建、擴建的很多康熙建造的園苑中都能體現出祖孫二人造園風格的變化。這個時期的很多皇家園林還建造有具有中國地方造園風格的苑中園,造園風格的融合豐富了園林形式,使得這時期的皇家園林更具價值。

由于康、乾祖孫二人對江南園林共同的喜愛之情,這一時期的園林中常見仿江南名勝的各種景觀置于園中,雖是模仿,同時又根據自己的環境特點因地制宜,使之別具特色。

經歷了元、明兩朝短期的沒落,到了清中期,無論是整體建筑還是藝術設計都是中國皇家園林達到頂峰的時期,歷朝歷代的建筑技術與造園藝術在這時得到升華與統一,但它也是我國園林發展史上最后一個繁榮時期。此后皇家園林的發展開始進入尾聲。

參考文獻:

[1]汪菊淵.中國古代園林史[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M].清華大學出版社.

[3]易軍、吳立威.中外園林簡史[M].機械工業出版社.

[4]丁山.皇家園林[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篇5

截至2014年12月31日,泰康人壽總資產近5300億元,全年規模保費跨越900億元平臺,凈資產超329億元,償付能力充足率173%。泰康人壽在全國設有北京、上海、湖北、廣東、山東、河南等35家分公司及285家中心支公司,各級機構超過4200家,同時在北京長安街、北京中關村及武漢光谷建設3個數據中心。

泰康人壽通過完善的個人保險、銀行保險、團體保險、電話銷售及經紀全渠道,為客戶提供包括壽險、健康險、意外險、投連險、年金險等在內的豐富多樣的保險產品。同時積極擁抱互聯網,致力于互聯網保險業務的創新與開拓,整合線上、線下保險服務,提供普惠保險產品,全力打造“互聯網保險”第一品牌。

泰康人壽協同旗下泰康資產、泰康養老、泰康之家三家子公司,全面推進“活力養老、高端醫療、卓越理財、終極關懷”四位一體的大幸福工程。

泰康資產是國內資本市場大型機構投資者之一,管理資產總規模超過7000億元,是國內首家通過全球投資業績標準(GIPS)驗證的保險資產管理公司。泰康養老作為國內專業養老保險公司,致力于為廣大企業和員工提供員工福利一攬子解決方案。泰康人壽2009年經保監會批準,獲保險行業首個養老社區投資試點資格;2010年,泰康之家應運而生,專業從事養老社區投資與經營,是以醫養融合為特色的中國商業不動產投資商、開發商和服務商,目前已完成北京、上海、廣州、三亞、蘇州、成都、武漢經濟發達地區養老社區戰略布局。

目前,中國經濟正在進入新常態,以“娛、教、醫、養”為核心的現代服務業對經濟增長具有強大推動力。泰康人壽與國家鼓勵醫療養老產業發展政策導向相契合,致力于服務國家大民生工程,堅定實施大健康戰略,打破傳統觀念,以打造“活力養老、高端醫療,卓越理財、終極關懷”四位一體“大幸福工程”為目標,整合全生命產業鏈,創新商業模式、運營模式、經營方式,致力于改變國人的養老方式,提升中國長者的生命質量,打造中國醫養產業領先品牌。

篇6

一、關于學前教育

過去十多年間,由于將學前教育列入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企業剝離辦社會等原因,我省學前教育發展緩慢,2009年學前三年毛入園率僅為47.34% ,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成為我省教育中的短板。近幾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學前教育發展,2011年,按照教育部要求,開始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大力加強公辦幼兒園建設,到2013年底,全省新建、改擴建公辦幼兒園1598所,全省公辦幼兒園在園兒童比例由2010年的30.71%提高到47.47%,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70.82%,較2010年增加了20.26個百分點,有效緩解了“入園難”問題,我省學前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我省做法得到了教育部高度肯定,三年內4次在全國會議上介紹經驗。

學前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終生教育的奠基階段,對于幼兒身心健康、習慣養成、智力開發具有十分重要意義。一要繼續建設公辦幼兒園。啟動第二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二要大力扶持公辦性質幼兒園。全省現有企業、部門和軍隊辦的幼兒園200余所。我們正在積極協調相關部門研究出臺扶持政策,建立新的成本分擔機制,保障這部分幼兒園健康發展。三要大力扶持民辦普惠性幼兒園。我們正在研制政府購買服務的相關政策措施,支持民辦幼兒園增強實力和動力,提高辦園質量。四要著力抓好公辦幼兒教師編制落實和人員補充。

二、關于義務教育

我省于2007年完成了“兩基”重大歷史任務(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兩基”工作先進單位。2008年起,全省義務教育工作重點轉移到促進均衡發展上來,省政府啟動實施了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2011年,省政府又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若干意見》,與教育部簽訂了備忘錄,與各地市政府、地市政府與縣區政府簽訂了責任書,確定了到2020年全面實現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目標和時間表、路線圖。截至2013年,全省已建成標準化學校2325所,有5個縣區通過了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驗收,義務教育鞏固率99.27%,高于全國平均水平7個百分點。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指出,“要以促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為目標,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但是目前我省義務教育區域、城鄉、校際間的差距仍然較大。因此今后一個時期,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任務仍然十分繁重。我們的總思路是:堅持普惠性,兜住底,保障每一個孩子都有學上;體現傾斜性,保基本,使每一所學校都要達到基本的辦學條件;促進均衡性,縮差距,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具體來講,我們將著力抓好七方面工作。一要完善保障機制。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納入對地市經濟社會發展考核體系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強化“督政”力度,把政策和經費落實到位。二要辦好農村教學點。加大傾斜力度,著力改善村小和教學點辦學條件,為那些最基層、教育最落后地方的孩子提供良好教育條件。三要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大力推廣牡丹江學區制、哈市香坊區集團化辦學等改革經驗,促進校際共建和資源共享,切實解決“擇校熱”和“大班額”問題,真正回歸義務教育強制、普惠、公平的本質屬性。四要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今年,全省90%的義務教育學校將完成寬帶接入,60%的義務教育學校班級可應用優質數字教育資源,50%的師生開通網絡學習空間,通過信息化實現均衡化。五要推進師資均衡配置。制訂《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校長交流的意見》,力爭用3至5年時間實現全省縣域內教師、校長交流的制度化、常態化,通過交流實現師資配備的均衡化。六要繼續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擴大省級“特崗計劃”實施范圍和規模,將大學畢業生輸送到農村任教。著力抓好“國培”和“省培”計劃,建立完善農村學校教師補充和提高機制。七要繼續完善農民工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就學“兩為主”政策,即以流入地政府安排為主、以公辦校接納為主,建立留守兒童關愛體系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體系,確保所有學生享受同等教育機會。

三、關于普通高中教育

近年來,為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普通高中的教育需求,我省大力加強示范性普通高中、達標高中建設,優質教育資源不斷擴大,省、市兩級示范高中體系基本形成,目前,全省普通高中379所,在校生58.94萬人,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94.70%。為更好滿足學生多樣化成長需求,全面提升普通高中教育質量,我們大力推進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化發展,已在兩個試驗區33所高中開展試點工作,努力構建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化辦學格局。

當前,普通高中面臨的最重要的發展問題是辦學經費緊張。2012年起,國家大幅逐年縮減了“三限生”比例,今年降至10%,2015年將全部取消。這種情況下,學校政策性收費來源將很快被徹底取消,而我省普通高中學費標準在全國排在倒3名之內,加之我省冬季取暖期長、費用高,特別是個別地市把高中學費作為預算外收入管理,還要扣減一定的比例,使得普通高中辦學經費難以維持正常運轉,不僅制約了事業發展,還派生了補課收費等諸多問題。下一步,我們要按照教育部要求,協調省財政等部門,切實保障普通高中健康發展。

四、關于中等職業教育

我省大力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建成各類實習實訓基地近200個,專業實訓基地擁有率70%以上,建成國家級重點中職學校52所、國家級中職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20所,組建了12個省級、6個市級職教集團,加快構建具有龍江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2012年,省政府又與教育部簽訂協議,全面啟動了省部共建國家現代農村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工作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結合我省實際,我們將集中力量抓好4項工作。一要貫通人才培養通道。立足職業教育是類型教育的基本定位,建立和完善中職、高職、應用型本科相銜接和貫通的人才培養通道,著力引導部分普通高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校轉型發展,系統構建從中職、專科、本科到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二要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繼續推進集團化辦學,深化和緊密校企合作關系,積極支持各類辦學主體舉辦民辦職業教育,增強職業教育發展活力。三要逐步健全與國家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制度相適應的省級制度。加強頂層設計,在落實國家12項制度基礎上,建立完善我省的職業教育制度體系。四要抓好省部共建農村現代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工作。教育部把建設農村現代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項目放到我省,寄予了厚望、提出了要求、也給予了大力支持。規劃設計好職業教育發展藍圖,突破職業教育發展瓶頸。

五、關于高等教育

2008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設高教強省的重大決策,著力建設“五個一批”、實施“五個服務計劃”(“五個一批”,即建設一批高水平大學、一批高水平學科專業、一批高水平創新平臺、一批高水平人文社科基地、一批高水平領軍人才為核心的創新團隊;“五個服務計劃”,即新農村建設服務計劃,緊缺人才培養培訓服務計劃,高層次人才培養培訓服務計劃,校企共建工程研發中心服務計劃和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服務計劃)。2011年作為全國3個省份試點之一,承擔了國家教改項目“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啟動實施了“1161”工程,扎實推進985和211工程院校、10所省屬本科特色高水平大學、6所特色應用型本科院校和10所示范(骨干)高職院校建設。高教強省建設和高教綜合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高等教育主要指標、全省人力資源開發水平、科技人才有關指數位居全國前列。(一級學科博士點達到96個,一級學科碩士點達到296個,均列全國第11位;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達到30個、授權點82個,列全國第16位;擁有國家一級重點學科14個,列全國第10位;國家級特色專業74個,居全國第11位;國家級精品課程76門,居全國第13位;國家級示范教學中心15個,居全國第7位;國家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9門,居全國第13位;國家級名師27名,位居全國第6位;國家級教學團隊26個,位居全國第11位)。依托哈工大等高校建設的一批高水平創新平臺,幾年來共研發64項,轉化40項、產品二次開發21項,累計為企業創造產值240多億元,為地方產業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世界先進國家的發展經驗表明,高等教育的大發展是一個國家經濟大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我們一定要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實施綜合改革,在改革中破解發展難題,切實提升高等教育質量。一要從體制機制改革著力,推進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切實落實高校辦學自,激發學校辦學活力;加快高校章程制定,完善大學治理結構;繼續推進和推廣二級學院改革試點,實現高校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的新突破。二要繼續加強分類指導。要重點建設3-4所特色高水平大學,力爭在建設期滿后,整體實力達到或接近國內同類院校一流水平;建設2-4所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示范院校,力爭5-10年內,這2-4所本科高校在全國應用技術型高校排名達到前列,帶動同類型高校轉型發展(在這方面我省起步較早,2008年制定高教強省建設規劃時,就著手研究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2009年,省教育廳批準黑龍江工程學院、黑龍江東方學院開展應用型本科院校建設試點。2010年,提出實施“1161”工程,支持6所特色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目前,我省共有6所特色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單位和3所培育單位);重點支持3-5所高職院校特色發展,力爭5-10年內,有5所高職院校排名進入國內同類院校前列。三要加強重點學科、專業建設。重點支持兩大類共30個左右優勢特色學科(領域)項目,力爭部分優勢學科在全國保持領先地位,形成一批新興和交叉特色學科;支持15至20個左右優勢和特色專業,確保有5個專業在全國領先地位,有10至15個專業在全國排名進入前3名。四要加快推進高校協同創新中心建設。依托高校資源優勢,聯合科研院所和企業、地方政府,打造3-5個國家級協同創新培育中心、5-10個省級協同創新中心。重點圍繞我省傳統裝備制造業、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東北亞區域中俄戰略協作等領域開展協同創新。同時打造高校智庫,培育一批面向區域產業發展需要的特色政策咨詢機構。五要以對俄合作為重點,提升教育國際化水平。目前,我們正在與圣彼得堡大學等高校溝通,已與圣彼得堡大學簽訂了意向性合作辦學協議,通過合作辦學,引進俄羅斯優質教育資源。啟動實施高層次留學人才培養項目,每年支持100名戰略后備人才、100名優秀本科生到國外一流大學開展國際交流。鼓勵高校與境外知名大學、科研機構和企業合作,解決重大關鍵技術和核心問題。六要大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每年設立省級高校引進人才準備金3000萬元,重點引進學科專業建設急需的高層次人才。加大人才培養力度,重點推進長江學者后備支持計劃、新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等一批人才項目。

六、關于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

1997年,我省在全國率先出臺了民族教育條例,并于2011年進行了與時俱進的修訂,依法保障民族教育發展。近年來,民族教育取得長足發展。2005、2009年我廳連續兩次被授予國務院民族團結教育先進集體稱號。

篇7

抗戰時期的愛情詩創作實際景觀,正是這樣。只是詩論者們還沒有加以發掘和總結,反而得出抗戰時期沒有愛情詩的結論來。

一、抗戰時期的愛情詩作

最先認為和時期沒有愛情詩創作的,是大詩人艾青。1980年3月5日,他說:“在戰爭年代,詩首先成了武器。詩人就成了戰斗員。情詩……為炮火讓路,――‘人面不知何處去’了。”同年8月,艾青又說:“炮彈不會談情說愛。”意思也是說戰爭年代不會有愛情詩創作。

隔不了幾年,新詩史論家、詩評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謝冕,也認為和時期沒有愛情詩創作。他有這樣的描述:“的炮火掩蓋了、驅走了戀人們的輕歌。人們在戰爭的烽煙中,陷入了國破家亡的深重災難。”“愛情詩開始了第一個零落季節。”“激昂的戰聲代替了個人情愛的悲歡之詠嘆。”“大概是時代過于嚴酷,我們連戰亂中的愛情悲劇的印痕也難覓到,更不說歡情曲了。”“三十年代后期直至四十年代后期,我們……留下了愛情詩的空白。”

艾青和謝冕這一與事實不符的觀點,后來居然被一些新文學史家攝取并擴大化為:“抗戰爆發后”,全部“情愛文學理所當然地進入了一個零落時期。在烽火遍地、國破家亡的災難歲月中,大眾的血淚和戰斗的吶喊,掩過了作家們個人情愛的發抒。……激昂的愛國熱情代替了兒女情長的詠嘆。”而寫進一部“以主題現象為中心構建文學史框架”編寫文學史著作、由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新文學史教材里去了。其影響范圍之大,自不待言。

事實并不是他們所說的那樣。且不說時期,也且不說愛情小說和愛情劇本,就只說時期的愛情詩創作,在筆者掌握在手的有限資料中就有下面這些:

《陜北情歌》,劉御(1912-,云南臨滄人)在延安作于1939年,同年發表于延安某報刊,收入詩集《延安短歌》,通俗讀物出版社1955年版,見于《新詩選》第三冊,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烽火情曲》,嚴杰人(1922-1946,廣西賓陽人)在桂林作于1940年春,同年8月5日發表于《廣西日報?漓水》,收入詩集《今之普羅米修士》,桂林今日文藝社1941年11月版;

《櫻花曲》,鐘敬文(1903-?,廣東海豐人),在桂林作于1940年春,同年收入詩集《未來的春》,上海言行出版社1940年6月版,見于《中國現代新詩三百首》,長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

《寄慧》,穆木天(1900-1971,吉林伊通人)在粵北坪石作于1940年11月15日,同年12月25日發表于《現代文藝》第2卷第3期,見于《穆木天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版;

《戀歌》,(1903-1987,廣東梅州人)在桂林作于1940年5月,同年12月5日發表于《中國詩壇》新6期,見于《中國新文學大系1937-1949?詩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版;

《奴隸戀歌》,何彬(1915-1941,湖北咸寧人)在湖北恩施監獄作于1941年10月6日,發表于1942年11月3日《解放日報》,見于《新詩選》第三冊,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獄中歌聲》,何彬在恩施監獄作于1941年11月,見于《革命烈士詩抄》,中國青年出版社1962年版;

《愛》,侯唯動(1917-,陜西扶風人)在延安作于1942年1月8日,發表于1943年1月1日出刊的《詩墾地》第4輯,見于《中國新文學大系1937-1949?詩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版;

《詩八首》,穆旦(1918-1977,浙江寧海人)在昆明西南聯大任教時作于1942年2月,收入《穆旦詩集(1937-1945)》,1947年初版,見于《新詩選》第三冊,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姑娘》,陳輝(1920-1944,湖南常德人)在河北淶涿平原作于1942年春,同年發表于4月出刊的《詩墾地》第2輯《春的躍動》,見于《中國現代新詩三百首》,長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

《訴》,嚴杰人在桂林作于1942年春,同年6月29日發表于《廣西日報?漓水》;

《戰斗情曲》,禾波(1920-,四川榮縣人)在重慶作于1943年9月3日,發表于1946年8月出版的《詩激流》叢刊第2期,見于《中國新文學大系1937-1949?詩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出版;

《毋忘我》,林林(1910-,福建詔安人)離開桂林到香港后作于1943年,收入詩集《同志,攻進城來了》,文生出版社1947年9月版,見于《中國新文學大系1937-1949?詩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版;

《春天和蜜蜂》,穆旦在昆明作于1945年4月,收入《穆旦詩集(1937-1945)》,1947年5月初版,見于《中國現代新詩三百首》長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

據說,七月詩派詩人鄒荻帆和長于愛情詩創作的阿垅,在抗戰時期都寫有愛情詩,但筆者未能覓到。

稍為涉及愛情的抗戰時期的詩作,如艾青的《火把》、鐘敬文的《今別離》等,都未計算在內,這里所列舉的抗戰時期愛情詩,便有21首之多。僅穆旦一人便作有9首。抗戰時期“留下了愛情詩的空白”之說顯得理由不夠充分。

創作上列這些抗戰時期的愛情詩時,年紀最大的是穆木天,他寫《寄慧》時40歲了;年紀最小的嚴杰人,他寫《烽火情曲》時才18歲。而且這里列出的他的兩首愛情詩,都是那樣出類拔萃、卓越超群,他真不愧為文學神童的稱號。抗戰期間,嚴杰人還有一首詩作《邱比得禮贊》,從題目上看,好像也是愛情詩,但筆者尚未見到這詩的正文,這里只能不加以評說。

這里列有作品的11位詩人,他們在抗戰時期的新詩流派歸屬各不相同。屬于延安詩派的是劉御、陳輝;屬于以艾青為最重要成員的七月詩派的是侯唯動、何彬;屬于中國詩壇派的是嚴杰人、鐘敬文、穆木天、、禾波、林林;屬于新現代派(九葉詩派)的是穆旦。由此可見,當時中國新詩壇上各個詩歌流派,或多或少都有各自的詩人參與了抗戰時期的愛情詩創作。

二、抗戰時期愛情詩的特點

常言道:“國家不幸詩家幸”。在中國多災多難的時期,新詩的確取得了一次發展的機會,其中的愛情詩也取得了一次發展的機會。艾青在《論抗戰以來的中國新詩》一文中說過:“抗戰以來,中國的新詩,由于培植它的土壤的肥沃,由于人民生活的的艱苦和困難,由于詩人的戰斗經歷的艱苦和復雜,和他們向生活突進的勇敢,無論內容和形式,都多少地比過去任何時期更充實和更豐富了。”盡管艾青因為不關注抗戰時期的愛情詩創作,只是從理念出發想當然地得出抗戰時期沒有愛情詩這一與事實不符的觀點,但以他對“抗戰以來”中國新詩的總體評估的精神來審視抗戰時期的愛情詩創作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不足之處,還是合適的。

抗戰時期的愛情詩,其數量遠遠不如“五四”至抗戰以前那段時期的多。那段時期,不僅有散見于報刊和詩集的大量的愛情短詩,而且還有湖畔四詩人的《湖畔》(1922年)、汪靜之的《蕙的風》(1922年)、郭沫若的《瓶》(1925年)、李唯建的《影》(1933年)等一些愛情短詩集和愛情長詩集。然而,抗戰時期愛情詩的質量之高和精品所占比例之大,與過去那段時期的愛情詩相比,只有過之而無不及。現在我們能夠見到的抗戰時期愛情詩,雖然不過21首,但其中可稱之為力作、杰作乃至絕唱的,就有穆木天的《寄慧》、陳輝的《姑娘》、鐘敬文的《櫻花曲》、何彬的《奴隸戀歌》、嚴杰人的《烽火情曲》和《訴》,所占比例約高達三分之一。抗戰時期的愛情詩有其獨特的特點:過去的愛情詩,往往局限在知識分子個人情愛悲歡之詠嘆上;抗戰時期的愛情詩謳歌的對象,則拓展到了下層勞動群眾的愛情生活上。過去優秀的愛情詩,充滿著反對封建主義的信息;抗戰時期優秀的愛情詩,唱出了打倒帝國主義的最強音。過去的愛情詩,感情濃烈而思想力度稍為薄弱;抗戰時期的愛情詩,感情同樣濃烈而且更具思想力度了。

抗戰時期,穆木天夫婦都任教于中山大學,先從廣州遷往昆明,后又從昆明遷到粵北坪石。情深意切、語言平實的《寄慧》一詩,是穆木天在坪石寫給還滯留在桂林的妻子彭慧的。穆木天及其妻女途經桂林同住于施家園一段時間,然后他又只身先期到達坪石。穆彭夫婦在桂林滯留期間,積極參與文化界的活動和從事文學創作之余,還經常和朋友們在家里談論國家大事,為國家擔憂。有一次,他們動容動情的議論,激動了經常在旁邊聽大人議論的小女兒穆立立,她情不自禁地喊出了要上前線去打日本鬼子的口號。穆木天大受感動。這一作為穆、彭愛情結晶的愛女的舉動,詩人寫到了詩里:“如同朝霧籠罩在江上,/憂郁籠罩在我心里,/但如同太陽撕破江上的濃霧一樣,/我要用忿怒的戰斗的火,/燒破我的憂郁。/慧!請你叫立立大喊一聲嗎:‘爸爸!給我多吃一碗飯,/我一個人也要打日本鬼子去!’”這一結尾以幼童之語出之,卒章申志,韻味深長。全詩把夫妻愛情、父母親情與抗日救亡的愛國之志融為一體,讀之感人至深。“在月色里,/我渡過了琥珀色的湘江,/湘江之水真是美麗!/我想著這一道水流過你的家鄉,/如同松花江流在我的鄉里。”詩中無一句直抒夫妻情意,而夫妻情意卻已融化在兩條江水的奔流里。穆木天是吉林人,故鄉有松花江;彭慧為湖南人,故鄉有湘江。詩人看到美麗的湘江流過妻子的家鄉,想象著“如同松花江流在我的鄉里”,又由美麗的湘江聯想到祖國的錦繡河山“想到祖國的現在和過去”,并感嘆道:“祖國沒有得到解放和自由,/對著美麗的自然,/我永遠是感不到歡喜和安慰!”把夫妻情意開拓為對祖國對人民的厚愛。詩里有詩人早年倡導的主、客觀世界“交響”的余音,還成功地把象征主義的一些手法運用進去,增強了藝術表現的力度。毫無疑問,這是抗戰時期愛情詩的力作之一。

鐘敬文的《櫻花曲》,把詩筆刻畫的對象拓寬到國際領域更大的天地里,寫了戰時日本國土上發生的一個愛情悲劇,表現了日本軍國主義者發動的,也給日本人民帶來失去愛情失去幸福,造成深重災難的巨大主題。一個名叫若子的日本姑娘,在櫻花盛開時節,懷念著她那到中國來送死在戰場上的情人。這首詩不僅在題材的選擇上有其獨到之處,在藝術表現上也很出色。它把“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那種“化我為他”的手法和魔幻主義的手法先后用到詩里去了。若子姑娘“對著霞彩般的櫻花,/她做起白日夢來了”。她看見在中國“那籠罩著死底氣味的原野上”的情人,“失神地在眺望,/眺望著他所來自的東方”,也就是他的日本故國。若子姑娘“本能地走前去,/那活著的年青人,/在不知道的瞬間/變成一具尸骸了,/口里仿佛還在低呤”,還以為他來送死是光榮的,真是死不覺悟。日本源于幕府時代的武士道精神流毒之深遠,于此可見一班。這也正是許多戰時日本姑娘失去愛情的時代原因的歷史內蘊。詩的歷史感是深厚的。這是抗戰時期愛情詩中奇葩般的一首杰作。

革命烈士何彬的《奴隸戀歌》,如其小序所說:“奴隸們不是沒有戀愛,而是有著更熱烈更純潔的戀愛。”詩篇通過戀人“我”來探監時對“你”的親密備至的關懷,暖人心窩的體貼和殷殷勉勵的生動描寫,把一對革命愛侶無比高尚、無比純潔、無比熱烈的恩愛感情,盡情地宣泄出來。悲壯的探監畫面,以柔美凄婉的情調勾勒出來,給人以崇高悲壯的美學感受。

嚴杰人的《烽火情曲》發表在《廣西日報?漓水》上時,只是詩的第二段,全文于1941年6月20日發表在《中學生(戰時半月刊)》第44期。第一段刻畫了一個柔情似水般可愛的農村姑娘形象。她對著出征抗日正在前方為保衛祖國而戰的情哥,唱出了纏綿深情的思戀之歌。和《烽火情曲》一樣堪稱絕唱的,是嚴杰人的另一首愛情詩《訴》:

“我是一個求乞者/你是一個施與者/我是那樣謙卑/你是那樣慷慨”

“我才是求乞者/你才是施與者/是我謙插/是你慷慨”

“不/我們互相求乞/我們互相施與”

“在地愿為連理枝”/我們用愛纏在一起

“在天愿作比翼鳥”/我們張開翅膀/向著光明/一起飛呀飛

嚴杰人學習民歌和古典詩歌,有他自己的特點和美學追求。他不像劉御及其《陜北情歌》等延安詩派詩人及其民歌體詩作那樣,連民歌的句式言數也注重學習。嚴杰人則是撇開民歌的句式言數,而重在學習其表現技法。《烽火情曲》和《訴》,都運用了民歌的對唱格式,卻不受民歌對唱格式兩句對兩句或四句對四句輪番對唱的局限。《烽火情曲》只用了對唱格式;《訴》第一段一、二兩節是對唱,第三節是合唱,第二段又以合唱的形式出現,顯得靈活多變。

中國歷史上男尊女卑觀念造成女性受教育程度低下,女性知識分子少得可憐,致使有些女性只要略具少許文化或稍有一點姿色,便自以為是了不起的驕人資本。因此,婚戀中的青年男子往往成為愛情的“求乞者”,對方則成為愛情的“施與者”。這是在愛情與婚姻問題上表現出來的一個普遍現象。

思想深刻、觀察細致、感覺敏銳的嚴杰人,對這種不平等的愛情,是持否定態度的。他主張愛情雙方應該是平等的。他希望青年男女的愛情,既是“互相求乞”又是“互相施與”的愛情。《訴》一詩,形象生動地表現了男女雙方,在愛情問題上由認識不一致到認識一致,再到行動一致的詩意流程,寫得詩意盎然。

三、抗戰時期愛情詩的影響

“五四”時期“專心致志做情詩”的湖畔四詩人,其愛情詩成就最高的汪靜之,于1979年回憶說:“湖畔詩人把情人看成對等的人,彼此之間是平等關系,詩里只有對情人人格的尊重。”“對情人人格的尊重”,并不一定就能說明“彼此之間是平等關系”。那時期,汪靜之有一首題為《不能從命》的愛情詩,首節這樣寫道:“我沒有崇拜,/我沒有信仰,但我拜服妍麗的你!/我把你當作神圣一樣,/求你允我向你歸依。”此詩收入《蕙的風》。詩中描寫的男子形象,就是一個“謙卑”的單方面的“求乞者”的角色。

“我必須是你身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這是出自舒婷愛情詩名作《致像樹》的警句。讀者大都耳熟能詳,發表在1979年《詩刊》第10期的這首詩(寫于1977年3月27日,當時作者25歲),頗為引人注目,好評如潮,至今盛名不衰。《詩刊》副主編、編審、詩評家朱先樹說:“舒婷的《致橡樹》,由于所表現的是一種打破尊卑的勇敢,追求人的自我價值平等而受到普遍的歡迎。”著名詩評家謝冕說:“在愛情與婚姻受到嚴重污染的今日,舒婷這首詩否定了愛情的依附關系”,表現了“這詩的主人公”“對于獨立的愛情和生活的渴求”。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首都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詩評家吳思敬還評論道:“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女人被封建的綱常禮教壓在最底層,女性的獨立人格被極大地扭曲,形成了對男人的根深蒂固的依附心理”,“這種心理即使到了現代社會也仍然有強大的市場。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舒婷發出了振聾發聵的呼喚”,是“新時期女性人格獨立的宣言”,“這無疑體現了女性意識在新時期的覺醒與張揚”。這些評價是相當高的了。然而,晚了25年才面世的《致橡樹》,其思想藝術境界,并未達到《訴》的水平。

創作于抗戰時期的《訴》一詩,其第二段首節“‘在地愿為連理枝’/我們用愛纏在一起”,令人想起民間情歌“入山看見藤纏樹/出山看見樹纏藤/樹死藤生纏到死/樹生藤死死也纏”;末節“‘在天愿作比翼鳥’/我們張開翅膀/向著光明/一齊飛呀飛”,則更令人想起《駕新郎?別友》一詞的結尾:“重比翼,和云翥。”兩者都把昂揚的革命激情和兒女柔情融洽地糾合起來了,給人以渾然一體的深切感受。全詩寫得這樣深入淺出,這樣意境高遠。那即使是較為杰出的詩人,也難以做到。

作為九葉詩派代表性詩人的穆旦,他寫于抗戰時期的9首愛情詩,時代色彩最為淡薄,從字面上看,不能判斷它們是寫于抗戰時期,經現代派詩歌鑒賞行家講解,仍然嗅不到它們的時代氣息。因為詩中用以表現其思想的,是人們大都不習慣的所謂“戲劇化”等現代派手法,讓人感到十分難懂。“穆旦的《詩八首》是一組有著精巧的內在結構,而又具有深厚的哲理內涵的情詩。全詩以‘你’、‘我’和代表命運和客觀世界的‘上帝’三者之間的生息消長的沖突推動著愛情和生命過程的發展為線索,展開各種矛盾斗爭,并且由此構成張弛有度的內在節奏和渾然一體的戲劇性情境。”盡管有九葉派詩歌鑒賞行家作出如此解釋,也還讓多數讀者對原詩感到朦朦朧朧,如墜五里霧中,有人說它們表現了愛情沒有永久性。

總之,抗戰時期的愛情詩,應該在中國新詩中占一席之地,后來的詩評家中,有人說它們哲學內蘊深厚,而藝術性更是高得不得了。其實“詩無達詁”,見仁見智,各自評說去吧。

參考文獻:

1、艾青《和詩歌愛好者談詩――在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艾青談詩》,花城出版社,1982。

2、艾青《中國新詩六十年》,《艾青談詩》,花城出版社,1982。

3、謝冕《永不衰老的戀歌――論現代愛情詩》,《中國現代詩人論》,重慶出版社,1986。

4、馮光廉等《中國新文學發展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

5、馮光廉等《中國新文學發展史?編后記》、《中國新文學發展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

6、馮光廉等《中國新文學發展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

7、轉引自龍泉明《中國新詩流變論》,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篇8

習作大家都很熟悉,實際上,辦一張手抄報和完成一次習作有很多相似之處,首先要確定主題,然后圍繞主題搜集并整理材料,接著對篩選出的材料進行謀篇布局,最后再進行裝飾美化。一般來說,辦手抄報大致可以分為六個步驟:總體構思―擬定標題―搜集資料―版面劃分―內容書寫―美化裝飾。

先說“總體構思”,就像建筑設計師設計房子一樣,辦手抄報之前,你的腦海里要有這張手抄報辦成之后大概的樣子。還要想一想:要辦好這張手抄報,需要準備什么?怎樣去做?是獨自完成還是需要他人的幫助?大概需要多長時間完成?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辦報之前想一想這些問題,會讓你在接下來的工作中事半功倍。

“擬定標題”應該是正式開始辦報的第一步。人們常說:看報看題。可見報紙的標題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怎樣給手抄報取一個好的標題呢?首先當然是要體現本次手抄報的內容,在此基礎上,盡量讓自己的標題鮮明、富有創意。比如,在“抗戰勝利紀念日”主題手抄報評比中,有同學將手抄報的標題擬為“紀念勝利70周年”,還有的手抄報標題是“勿忘國恥 振興中華”和“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比較之后發現,后兩個標題不僅告訴了我們報紙的內容,而且很規整,讀起來很響亮,吸引人們注意,更為重要的是后兩個標題還表明了辦報人的一種態度。所以,在給手抄報擬題時,我們要讓自己“腦洞大開”,根據主題取出恰當又吸引人的手抄報題目。比如:讀書主題手抄報,我們不妨擬題“書卷飄香”;慶祝重陽節的手抄報,我們可以取題“愛在重陽”……

題目擬好之后,我們就可以開始“搜集資料”了。和構思整張報紙一樣,我們也要想好搜集哪些方面的資料。當然,資料可以稍微多準備一些,在辦報時進行篩選。

“版面劃分”是辦好手抄報的又一個重要環節,這就像習作的謀篇布局,中心是否突出,詳略是否得當,全靠“版面劃分”。以一份較為優秀的紀念“抗戰勝利日”的手抄報為例,這份手抄報分為四個版塊,第一和第二個版塊的內容分別是“的歷史意義”和“抗戰勝利日的由來”,這兩個版塊放在標題的左右兩側,占據主要的版面。中間是“回顧歷史”版塊,里面寫“”“”“”等具有歷史意義的故事。右下角安排抗日小故事和愛國詩歌。這份手抄報的主要內容是勝利的歷史意義,所以這個版塊放在比較重的位置,而愛國詩歌、抗日小故事作為整份手抄報的補充,是輔助內容,放在比較后的位置,字數也要少一些。這樣,整張手抄報的排版就顯得比較合理。所以說,對搜集來的資料如何處理、劃分是辦手抄報很重要的一步,把什么資料放在核心位置,哪些資料放在主要位置,哪些資料放在輔助位置,都要事先想清楚,做全面考慮。

篇9

關鍵詞:戴望舒 波德萊爾 詩歌美學 象征主義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8-0000-01

“不同文化系統的文學藝術有不同特色,不同國家、民族的理論思維方式也各不相同,這就形成了不同文化系統的詩學、美學各有自己的民族特色。”①戴望舒與波德萊爾,同為象征派的代表,但卻在各自民族的特定時期,用各自的詩歌實踐了自己美學追求。

戴望舒的出名之作《雨巷》曾受馬拉美音樂美詩學主張的影響。《雨巷》的風神在于煙雨迷離的巷陌、悲涼似夢般的丁香姑娘、低徊往復的音韻和清愁。丁香的凄美含情恰如美人憔悴的紅顏、寂寞的幽馨,是形神合一的喻設,這一意象在詩中構成了理想之愛的氛圍,更傳達出一種浮動著的意緒,一種迷離恍惚的感覺,極富古典婉約的情致,很類似法國象征詩人魏爾倫的名詩《夕陽》,并有西方感傷浪漫主義的余音。“她飄過/像夢一般的/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像夢中飄過/一支丁香地,/我身旁飄過這女郎。”淡出一幅細雨蒙蒙、情思隱約、悵惘錯失的憂患水墨,帶了深綣的思緒,輕落著愛的愁意,丁香伊人漸行漸遠。②戴望舒借虛境向本體深入,泄倒自我心理,映現個體生存狀態,是內化的高層關照。《雨巷》就像波德萊爾概括的,“美是這樣一種東西:帶有熱情,也帶有愁思,它有一點模糊不清,能引起人們的揣摩猜想。”

戴望舒于1937年3月寫于抗戰開始前的小詩《我思想》:“我思想,故我是蝴蝶/萬年后小花的輕呼/透過無夢無醒的云霧,/來震撼我斑斕的彩翼。”他在思考自己的生命問題,也在思考自己的藝術命運問題。自己的藝術追求,被別人批判是貴族的,資產階級的傳統,是頹廢派的代表,他用“蝴蝶”的意向,來暗示傳達自己的真實信念。“蝴蝶”是莊子創造的意向,到晚唐李商隱的《錦瑟》里邊,也用了這一個意象。“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幾乎成為傳唱千古的名句。戴望舒用“蝴蝶”的意象,傳達他自己的生命和藝術的哲學。“蝴蝶”是一種美的象征。他的意思是說,“我思想,故我是蝴蝶”――“我”創造著,故“我”是美麗的,這是一種藝術生命自信的宣言,而“花”和“蝴蝶”是一種理解與被理解者的象征,是相互吸引的關系,“無夢無醒的云霧”是一種死亡的境界,詩人是說,即使“我”死了,“我”被遺忘了,但過了萬年之后,只要“小花”輕輕呼喚,“我”就可以沖破死亡的境界,重新展示自己的美麗。他這是在里強調自己藝術創造的精神和藝術創造的成果,是具有永恒性的,是不會消失的,這是一種藝術信念的表述。以上只是從一個方面來理解的,當然還可以從另一個方面來理解,即抗戰即將到來時面對人的死亡,人的生命考驗的思考。

波德萊爾對美的看法是“那是某種熱烈的、憂郁的東西,其中有些茫然、可供猜測的東西……神秘、悔恨也是美的特點。”“熱烈的、憂郁的東西,其中有些茫然的、可供猜測的東西。……神秘、悔恨”等也成了他對美的定義。憂郁成為波德萊爾作品非常突出的特點,也成為破解他對美的定義的鑰匙。他的詩歌美學觀點更多地存在于他的詩歌創作之中,只有通過對他詩歌創作的分析才能更多地理解他的詩歌美學觀點。正如作品其名《惡之花》把社會的惡和人性的惡作為藝術美的對象使之成為詩歌的組成部分,詩人牢牢抓住了這位丑陋的繆斯,將墓地、惡魔、骷髏、死亡、心靈或身軀扭曲的人們收納到意象的土壤讓美開出了惡的花朵。波德萊爾在自己為《惡之花》草擬的序言中是這樣論述詩歌的“什么是詩?什么是詩歌的目的?就是把善同美區分開來,發掘惡中之美,讓節奏和韻腳符合人對單調、勻稱、驚奇等永恒的需要,讓風格適應主題,靈感的虛榮和危險,等等。”

“惡”作為人類深層的人性精神和社會現實的一部分,作為藝術的一部分不可或缺。在以往的文學作品中“惡”要么只是作為美的烘托或是道德勸解所存在,從根本上受到否定。而波德萊爾在其詩歌中卻將“惡”作為審美對象,作為借以發現美、感知美的客觀對應物。惡作為美的存在形式出現在詩歌中,最終目的是要通過惡來表現美,即“發掘惡中之美”,詩人認為惡是具有雙重性的,邪惡的土壤也可以開出美麗的花朵。他在詩中展現出眾多丑惡的意象,如腐尸、蛆蟲、幽靈、、兇犯、乞丐等等這些意象是令人討厭、惡心甚至不寒而栗的。如果說只是簡單直接的應用,那這些“惡”的象是讓人不能直面的,而從“惡”到美所需要的就是藝術家的“挖掘”。是透過惡的外在意象深入到本質中去感知一種特殊的美。《腐尸》這首詩大量富于感官刺激的意象并通過“通感”使感官作用移位,引起讀者的官能刺激,借著象征的手法體味,挖掘人類心靈最隱秘的存在。于是,在詩的后面幾節詩人筆鋒一轉竟由惡臭的腐尸聯想到心愛的美人。生死輪回中“你的愛雖已解體,但你的情已永存我的心中。”寓永恒之靈于腐朽,鑄永生之美于丑陋。于是“丑惡經過藝術的表現轉化為美,帶有旋律和節奏的痛苦使精神充滿了一種平靜的喜悅”波德萊爾運用著這種藝術上的特權,把“惡”的物象轉化為藝術的意象,點化人間所有的罪惡及人性的病態,使之變成具有藝術美感的花朵。

波德萊爾致力于探究人性之惡,認為人天生就是魔鬼,“人并不理解自己正一分一秒地走向完全的惡魔精神”。詩歌集中運用了大量的丑惡的意象、陰濕的環境描寫,變態的人性抑郁心理的刻畫,表現出對傳統文化的顛覆與反叛,完全消解了傳統詩歌理想化的審美標準。

戴望舒在接受象征主義的過程中,像其他中國新詩代表一樣,立足審美體驗,融合現實契機、東方因子、形成自己的象征詩學。在詩學和審美上,戴望舒追求和諧和質感的詩風,追求朦朧含蓄、訴諸情感、想象和經驗,而波德萊爾在繼承浪漫主義的二元論的同時,把“惡”提升到了一個重要地位,其對立面就是理想,就是難以企及的人生目標。詩歌中反復強調的惡,其實是在暗示、象征被現實生活所壓抑的理想與美德。雖然兩位詩人的審美意象選擇不同,但都有類似的詩歌表現藝術手法,都為象征詩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陳希,《中國現代詩學范疇》,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年。

[2] 龍泉明,《中國新詩的現代性》,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

[3] 陳紅穎,《現代詩情的古典底蘊》,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

[4] 孫玉石,《我思想,故我是蝴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5] 波德萊爾著,郭宏安譯評,《惡之花》插圖本,漓江出版社,1992年。

[6] 潞潞主編,《另一種寫作 外國著名詩人散文、隨筆》,北京出版社,2003年.

注解

① 胡經之:文藝美學論,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年,第277頁。

② 杜衡:《望舒草?序》,現代書局1933年版。

篇10

品著咖啡,聽著音樂,我的心和書城的讀者一樣寧靜,因為我在等待一個人的到來。

半個世紀以前,他以一首篇幅短小而美麗動人的詩歌《錯誤》享譽文壇,一句“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尤其膾炙人口,數十年來,打動了無數華文讀者的心弦。即使他出版的詩歌算不上多,但在臺灣流傳的程度,并不亞于李后主、李商隱等。他的詩中貫穿著兩種互補的氣質神韻:一種是豪放、爽快、豁達的“任俠”精神;另一種則是曲折動人,情意綿綿,欲語還羞的婉約情韻。這兩種氣質充分顯示了詩人深厚的古典文學修養,正是這種修養使他避免了臺灣現代詩派的缺點,把中國的傳統意識和西方現代派的表現技巧結合得渾然一體,使他成為地地道道的“中國的中國詩人”。

他,就是著名詩人――鄭愁予。

夜色漸濃,在旅美作家、臺灣著名詩人潘郁琦的陪伴下,鄭愁予終于走進了這家會所。他雖年屆77歲高齡,卻依然硬朗,讓人更添幾分敬重。寒暄過后,我們各點了一杯咖啡,然后,便聊起了“詩”。

我是用潛意識寫詩

童年時跟隨當軍人的父親走遍大江南北,抗戰期間又隨母親轉徙避難于大陸各地,這些經歷深刻地烙印在鄭愁予心里,也是最早激發他“詩性”的靈感根源。“我最早讀的詩是《千家詩》的《春怨》:打起黃鶯兒,莫叫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讀時就想起和日本抗戰的父親。”

“我15歲就開始寫詩。但真正發表的可能是《礦工》。那是我到北京大學一個暑假文藝班學習的時候,有一次和同學到門頭溝區看了個煤礦,回來就寫了這首詩。后來老師覺得好,就登在文藝班的一個刊物上。”《錯誤》成名之后,其詩集《夢土上》、《衣缽》、《窗外的女奴》、《燕人行》、《雪的可能》、《蒔花剎那》、《刺繡的歌謠》、《寂寞的人坐著看花》等被廣泛傳誦,而《鄭愁予詩集Ⅰ》更被列為“影響臺灣三十年的三十本書”之一。在80年代的臺灣,他更曾多次被推選為各文類“最受歡迎作家”,甚至被譽為“浪子詩人”。

何謂浪子詩人?“浪子詩人來自浪子情懷。一種為某一目的不在乎犧牲、不在乎吃苦的情懷。這種浪子情懷,在香港被稱為‘任俠精神’。任俠精神,是把生命看作不屬于自己的,而是為了某種公益的事情,寧可犧牲自己。這種任俠精神來源于人生的無常觀。”鄭愁予說,他的創作是受中國傳統的任俠精神和人生的“無常觀”影響。“正因感悟人生無常,而衍生悲憫心和任俠情懷。無常觀是一種宇宙觀,了解無常,而后自會產生悲憫心,有若高僧超脫;反之,若貪求無度的人生只會愈來愈痛苦、可憐。正因有無常觀,就會努力工作,發達后就應出錢出力回饋社會。”

但讓人無法相信的是,一個以寫新詩出名的人,卻說:“我最喜歡的,也是最感動的,不是五四以后的那些新詩,而是俄國第二十代小說家的小說。”他說,“雖然五四時期的新詩人其寫作技巧個個高超,但我還是只用了三個學期,便將其全部看完。”他對同一年代的舒婷、食指、劉大白等還比較了解,看到海子的詩集,還特意從廈門買了一本帶回去。但近代的新詩,他則是基本不看了。

提起自己的詩歌創作,他說:“我是用潛意識寫詩,潛意識里叫你對哪一個場景集中,用你過去經驗里的一些意象提供給你,然后你才自自然然都寫到詩里面去了。”

中國傳統的詩有它的基形

“中國傳統的詩有很多基形,基形就是基本的形態,這是西方文學研究的一個術語,這種基形在唐朝形成,其中包括戰爭詩、閨怨詩、贈別詩、山水詩等,這是西方所沒有的。”鄭愁予說,“文化一直是延展下來的。文化在不同的積淀之中,在詩藝術這個方面,在表達詩人不同情緒、不同感情方面,就會形成許多形態。”

“但是如果從詩的體裁來講,詩是一個藝術品。它作為一個文類,和戲劇是非常接近的,是可以重疊在一起的。但和散文卻相反,散文可以說是反詩的一種東西。一個畫家想畫一幅畫,和一個詩人想寫一首詩,其情緒的感動是相同的。詩人碰觸到一個場景,情緒非常強烈,非常集中;然后,從這個場景開始,把情緒投進去,變成一種情境;由情境,經過文字上的一種努力,一種形式的經營,才形成了意境。情和意之間的關系,一個是感情,一個是理智。這樣的詩才有意境,才算為藝術品,和一幅畫完成的過程是非常接近的。古詩寫得好的,多半如此。”

詩人要具備三品:

詩品、人品、藝術品味

對于現代的詩歌創作,鄭愁予認為:“新詩創作不是簡單了事,而是要追求三品,甚至四品。第一是詩品要高,要關懷別人;第二是人品,目前世界上幾大宗教,如佛教、道教、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等,他們有一個詞是共通的,就是謙卑,只有謙卑的人品才能寫出高詩品的文章;第三,是對藝術的品味,這個藝術的品味,越是有中若無,越是幽靜禪靜,就越具藝術的高德品味,禪趣自然就在里邊了。當然以后還有四品,這要靠后人自己去探索總結。”

“臺灣的詩派,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追求氣質的,另一種是追求意象的。”他解釋說,追求氣質,就是追求與自然的靈性相接。所謂靈性,性是天性,靈是人和天交流的一種能量,有性靈的詩人寫出來的作品,是放射出來的,和人交流自然可以合一。而追求意象,則是在語言上,在語詞造句的使用上,造成一種意象效果。“意象追求是詩歌創作的主流;氣質追求雖然從南宋到梁啟超一直提倡,但在臺灣卻是邊緣的。一個詩人,可以從主流的寫法里取得一些竅門,可以鍛煉自己,然后成為一個詩人。但在氣質方面,有很多是天生的,是需要感悟的。”

只是,讓他自己都覺得遺憾的是,他后來創作的詩歌,卻沒有以前那么受歡迎。“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我后半生創作的詩歌。”至于原因,他笑了笑:“每一個人都會經歷‘游士’和‘濟士’兩個階段。‘游士’的時候,我用一個漂泊的方式,來解除自己對無常觀,對世界上所有生物的生存、苦難這樣的慈悲觀的理解。在我到了五六十歲了,到了能夠把無常化為喜悅,像王底蘊的‘觀盡畫瀾’,刀光劍影,但最后化成繁花,把無常變為美麗。‘游士’的詩歌受到很多人接受,到了‘濟世’的時候,這些詩歌反倒不受歡迎,表示真正詩的本質是在‘游士’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