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霾范文
時間:2023-04-04 12:21: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沁園春霾,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千里朦朧,
萬里塵飄。
望二環內外,
濃霧莽莽,
奧體上下,
陰霾滔滔!
車舞長蛇,
煙鎖跑道,
欲上高架把車飆。
需晴日,
將車身內外,
盡心洗掃。
空氣如此糟糕,
引無數美女戴口罩,
惜一罩掩面,
白化妝了!
唯露雙眼,
難判。
一代天驕,
廣場泉標,
只見底座不見腰。
塵入肺,
有不要命者,
篇2
關鍵詞: 情境創設 思想政治課堂 高效教學
在市場經濟中有這么一句話:商品,贏得市場就是好商品,如果把這句話套用過來,上課贏得學生就是好課堂。那么我們如何贏得學生呢?教育家夸美紐斯說:“教學應當是一種使人感到愉快的藝術。”而傳統政治課教學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給學生更多的是說教、枯燥、古板這樣一些印象。傳統政治課采取從觀點到觀點、概念到概念、原理到原理呆板枯燥的教學方式,無法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快樂,如何贏得學生?如何改變思想政治課傳統教學中的弊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質量和水平,成了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者的教育意圖越是隱蔽,越能為教育對象所接受,越能轉化成教育對象自己的內心要求。”思想政治課教學應在不知不覺中讓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提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思想品德課應追求案例情境教學所要達到的教育境界,即隱蔽思想道德的教育意圖,淡化被教育者的受教育意識。換言之,就是讓學生在一定情境的感染下,在榜樣力量的感召下,在自身生活體驗和與同伴的交流中,不知不覺獲得潛移默化的道德教育和知識能力。那么怎樣才能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有效使用案例呢?
一、創設“有笑”情境,注重趣味性
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心理學家拉扎勒斯說:“興趣比智力更能促進學生勤奮學習。”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到易學、愛學、樂學,讓學生在合作互動中激活情境,形成和諧的課堂氛圍,必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們應該選擇那些趣味十足的題材,抓住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點燃學生參與熱情,使課堂一下子“熱”起來、“動”起來,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探究學習活動中。
如一教師在教學《經濟生活》“保護環境,綠色消費”這一消費原則時,正遇上紹興地區嚴重的霧霾天氣,于是選擇網上流行的詞《沁園春?霾》為題材:“紹興風光,千里霧封,萬里塵飄。望運河內外,濃霧莽莽,高架上下,霧霾滔滔。車舞長龍,黑煙直冒,欲上滬寧把車飚。需晴日,盼大風吹過,北風狂掃。空氣如此糟糕,引無數學生不出操,比南京北京,這里稍好;都市風景,全戴口罩。一代天驕,靈巖天平,只見山頂不見腰;俱往矣,想要活命者,趕緊外逃。”該詞巧妙地改編了的《沁園春?雪》,又結合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幽默風趣,從而為探究活動的開展營造濃厚且不失詼諧的氛圍,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的興趣和欲望。當然,所選題材在趣味性等方面不宜過度,以免喧賓奪主,沖淡探究問題本身。只有圍繞主題,適度使用,方能增效。
二、貼近學生生活,強調現實性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泊爾有一段經典論述:“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蔽之: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據此進行教學。”這段話道出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是教學活動的起點”這樣一個教學理念。教師要善于采擷生活實例,用心捕捉生活現象并結合課堂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現實又有吸引力的探究問題。這種源于生活、貼近生活的探究問題能引導學生真正回歸到生活之中,有助于激發學生想象力,開啟學生思維,使學生本能地想知道“這是為什么”,“我們該怎么辦”。強調情境問題設置的生活性對課堂探究活動的有效開展有直接幫助作用,使學生很容易“入戲”,很容易被“激活”,很容易被“感化”,教學目標的實現“水到渠成”。如在講“合理消費”這一內容過程中,首先,我問:“有哪些同學愿意上黑板把他一個星期的消費情況寫下來和同學一起分享?”學生的表演欲望都很強,很多學生躍躍欲試,課堂氣氛很快活躍起來,因為這一情境是很貼近他們實際生活的。我邀請了幾位男同學和女同學上黑板把他們一個星期的花費情況寫下來,班上其他同學一起看看他們的消費情況。當學生看到黑板上的消費情況:買零食:10元,買學習用品:5元……這些和他們平時消費情況很相似的數字,覺得很親切。接著我提出討論問題:“我們應該如何合理消費呢?”這時同學們暢所欲言,紛紛就應該怎樣消費這一話題擺出自己的觀點,我在結合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總結歸納了本節課的知識點。
三、突出學生主體,體現真實性
教育家布魯納認為:“學習者在一定問題情境中經歷對學習材料的親身體驗和發展過程,才是學習者最有價值的東西。”在日常教學中常看到一些老師在開展探究活動中會設計這樣的問題:“如果你是某市長、如果你是董事長、如果是你會……”似乎反映出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從學生的回答看,很少有學生真正能夠用“市長”或“董事長”的眼光和語言解決問題。他們針對此類“嘩眾取寵的領導型”問題的回答往往是直接羅列教材觀點,缺乏自身的真正思考。出現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一些教師設計探究題時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現實感受、生活經驗與知識儲備,只是簡單地引導學生通過角色擔當參與課堂探究,從實際效果看,學生往往只是“探究材料的觀察者、思考者和分析者”,而非真正的參與者。因此教師創設情境時要巧妙轉換,提高學生參與真實性,如還原生活經歷的角色和情景模擬、動手操作等。
如教學《經濟生活》“國家的宏觀調控”時引入“近年來紹興地區經常出現霧霾天氣”這一情境材料,然后讓學生討論:作為普通公民,請你從國家宏觀調控角度就如何解決霧霾天氣提出建議。學生就此開展探究討論并提出很多有益建議。設問:如果你是市長,你準備采取哪些措施治理霧霾天氣?盡管市長和普通公民在霧霾天氣中“同呼吸,共命運”,但顯而易見的是,相比市長而言,普通公民的角色更真實,因而更有利于引導學生真正進入角色思考。
又如在一節優質課中一位教師在講“勞動者的就業、擇業和創業”內容時,在課堂上創設了情境劇表演環節:幾個大學畢業生找工作的不同經歷。學生很感興趣,積極要求上來參加角色扮演。幾個富有表演天賦的學生表演得惟妙惟肖,贏得同學們的快樂笑聲和陣陣掌聲。接著順勢提出問題:“我們應該怎樣避免就業和擇業的誤區?”由于學生在剛才情景劇表演笑聲中意識到了這方面的知識,紛紛暢所欲言。
四、與時展同步,強調時代性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思想政治課教學必須緊密聯系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際,與時俱進地充實和調整教學內容,分析和探討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做到理論與實踐具體統一,學以致用,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問題情境創設中應以國家大事時政為背景,科學地把握和引導,指導學生在實際的、具象的情境中接觸知識、體驗知識、應用知識,獲知的同時,實現對社會、生活現象的合理性辨析,透過時政問題情境習得的知識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深化學生學習情感,從內心感受到所學知識的價值。時政化問題情境的創設,教師在信息和素材選擇上要力求最新,同時具有教育價值,便于學生多角度應用知識對其內涵和本質進行挖掘,感悟生活、感受社會,體驗通過主動探究解決社會問題的成就感。如《舌尖上的中國》播出后引起了廣泛熱議,人們看完紀錄片覺得各種美食各種美好,但面對現實生活,人們又覺得各種食品各種劇毒――“地溝油”、“瘦肉精”、“染色饅頭”、“牛肉膏”、“爆炸西瓜”等一系列問題真實存在。一方面是一個自然角度、人文角度、傳統角度上的中國,另一方面則呈現出一個安全角度、商業角度、現實角度上的中國。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興自媒體,都展現了舌尖上的兩個“中國”:一個是“有味中國”和一個“有毒中國”。把這些內容應用到教學過程中,可以生動地解釋所學知識。一方面可以從《經濟生活》角度探討出現食品安全的原因,另一方面從《政治生活》角度探討如何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食品安全問題。
五、重視價值引領,凸顯情感性
老一輩教育家曾說,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里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成其為池塘,沒有情感和愛,也就沒有教育。教學情境既包括“境”(背景、環境、條件),又包含“情”(情感、態度、價值觀),充滿情感力量的教學情境能引發學生的情感響應,喚醒學生的求知欲,進而“以情生知”,使學生的認知活動能深入開展。因此,教師要努力構建重激勵、重道德的課堂“情感場”,以潤澤學生柔嫩的心靈。但是,有些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僅關注知識和技能,忽視對學生態度的激勵、情感的滋養和價值觀的優化,表現之一是情境內容和呈現方式缺少情感,表現之二是情境呈現的是勉強、虛假甚至錯誤的價值導向。
如教學“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時,我援用歷史故事:朱元璋的父母是農民,“田無半壟,地無半分”,靠給地主打工維持生活。朱元璋16歲那年,家鄉遭遇天災,之后又鬧瘟疫,15天之內父母相繼病亡,留下他與哥哥兄弟二人,可是他們連一塊下葬雙親的地都沒有。兄弟兩個到地主家想討一塊地安葬父母,結果被地主罵著趕了出來。朱元璋的一個名叫劉英的好朋友,其父母同情朱元璋,送給他一小塊地,父母才有了葬身之地。朱元璋后來當了皇帝,當時雪中送炭的劉姓人家被世襲封侯。
為什么那個時代,一對夫妻給地主累死累活地當長工,養兩個孩子那么艱難,死時窮得連個葬身之地都沒有?“生產關系”的概念及“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變得可感可知,繼而鮮活起來。
篇3
關鍵詞:學習動機; 情境; 注意力; 學習效果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4)06-019-001
俗話說,“打鼓看第一錘”,“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地理課的導入是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所謂地理課的導入是指教師進入新課時,運用適當的教學方式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明確學習目標和建立知識聯系的教學行為方式。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導入環節具有幫助學生激緒、帶入情境、集中注意力和滲透主題的作用,巧妙的導入能抓住學生的心弦,并為學習新的地理知識做好鋪墊,可以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地理課的導入方法有很多,比如復習舊知導入法、提問導入法、直接導入法、情趣導入法等多種形式,下面就情趣導入法談談我個人的一些認識。
一、有趣詩文導入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者感興趣的是與他過去經驗有聯系但又有些新穎性的話題。新課導入時,如果能把學生學過的一些詩詞從地理現象的角度做些改變,可以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
如七年級第三章《天氣與氣候》導入時,我把當時網上流行的根據詩詞改編的《沁園春?霧》配上圖片展示給學生:北京風光,千里朦朧,萬里塵飄, 望三環內外,濃霧莽莽,鳥巢上下,陰霾滔滔!車舞長蛇,煙鎖跑道,欲上六環把車飆,需晴日,將車身內外,盡心洗掃。空氣如此糟糕,引無數美女戴口罩,惜一罩掩面,白化妝了!唯露雙眼,難判。一代天驕,央視褲衩,只見后座不見腰。塵入肺,有不要命者,還做早操。這首詩詞既說到天氣的幾種現象,又很詼諧幽默,看完之后也很值得學生思考,很自然地引入新課。
又如,在講《地球的運動》時,我以的另一首詩詞“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導入,設下懸念:“坐地不動怎么能行八萬里呢,這個地是哪里呢?”這個問題很快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
二、優美歌舞導入
音樂是一種特殊的語言,有很多的歌舞都與地理現象有關。課前,老師如果能選擇一首學生喜歡或耳熟能詳的歌曲,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在講《地球的運動――自轉》時,上課鈴聲響起后,我邊走進教室邊唱《孤獨北半球》:“用我的晚安陪你吃早餐,記得把想念存進撲滿,我望著滿天星在閃,聽牛郎對織女說要勇敢……”聽到地理老師唱歌,學生情緒很高,教室里甚至有點沸騰。我沒有制止學生,而是問:“這句歌詞有沒有問題,‘用我的晚安陪你吃早餐’?”學生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對新知識的學習充滿了好奇與期待。在講《俄羅斯》《印度》時,我分別用芭蕾舞和肚皮舞做引子,均收到了很顯著的效果。
在用歌舞導入時,我個人認為,不要用學生不熟悉或根本不感興趣的一些曲目導入,否則與學生找不到共同語言,效果會適得其反。
三、熱點時事導入
當今世界,是個信息化的社會。對于社會熱點,學生有了解的欲望,所以利用熱點時事來設置情境,進行新課導入,既滿足學生的好奇心,也是社會發展的必要。例如在講《東南亞》一課時,當時“馬航”事件正是牽制全國人心的熱點時事。在上課之前,我就問學生:“今天是三月十號,星期一,我想同學們都知道三月八號發生什么重要事件了吧?”
學生立刻七嘴八舌地說:“知道,馬航!”
還有一個調皮的學生油腔滑調地說:“飛機去哪兒了?”說完,他意識到自己的態度很不應該。
我沒有責怪他,而是追問:“那就請你說說飛機去哪兒了吧!”
“印度洋。”他還有點得意洋洋。
“請同學們就這個沉重的話題簡單談談自己的看法吧!” 我順勢說。同學們紛紛說出自己的看法,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
四、快樂猜謎導入
猜謎是智力活動,它的謎面生動有趣,謎底具有隱蔽性。利用謎語導入能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表現欲,培養學生智能。
如《地圖的閱讀》一課導入時,我先出示謎面:“高山不見一寸土,平地不見半畝田,五湖四海沒有水,世界各國在眼前。”盡管他們通過提前預習知道謎底,但是不見一寸土的高山,不見一滴水的五湖四海,怎么表現出來呢?學生探究新知識的熱情和好奇心被瞬間激發。
五、尋味故事導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