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調查范文
時間:2023-03-17 09:50: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互聯網調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手冊中的“谷歌黑客”(Google Hacking)一章迅速發了公眾的效法。不過作者強調說:“我要介紹的方法沒有一樣是違法的,也不存在獲取未經授權數據的問題,”
手冊全文可點擊這里,但其中尤以下面三項黑客技巧最受關注。另外……唉,同學們各自當心。
1.搜索密碼:作者建議使用下面的搜索條件來搜索可能包含登陸信息的俄羅斯電子數據表格:“filetype:xls site:ru login”(文件類型:xls網址:ru login)。文件類型是為了告訴搜索引擎尋找微軟(Microsoft)的電子數據表格,網址則限定俄羅斯域名,使用login是因為美國以外的地區也往往用英語表達“login(登陸名)”和“password(密碼)”。
篇2
用戶對網絡廣告態度最為友好,并認為購物網站和搜索引擎廣告價值更高2011年網絡廣告調研受訪用戶中,認為能從互聯網廣告獲取有用信息的比例最高,為47.2%。用戶對于各類媒體廣告的態度差異并不太大。而分別有35.8%和34.1%的用戶認為購物類網站和搜索引擎上的廣告很多是有用的和其感興趣的,高于其他類型網絡服務的比例。
互聯網廣告更具互動性與精準性,能將廣告更多地投向相關用戶并產生良好互動。而購物類網站和搜索引擎實質上都能與用戶進行信息互動,所以用戶對這兩類服務上的廣告態度更為積極。
網絡廣告在用戶消費過程中有著重要決策價值
2011年網絡廣告調研受訪用戶中,50%的用戶認為網絡廣告提供的信息對其進行選擇有很大參考作用,而24%的用戶表示網絡廣告經常能直接影響其消費決策。
網絡廣告對于用戶的消費決策有著重要價值。
首先,互聯網在產品信息量、產品比較以及購買后評價方面的優勢明顯大于其他類型媒體。
其次,一些支持強關系的社交網站上投放的廣告能快速傳播產品口碑,進而影響網民的消費決策。
篇3
調查由皮尤研究中心“互聯網與美國人生活工程項目”與“提高新聞質量項目”實施。2259名美國成年人接受調查,可選擇多個新聞獲取渠道。
結果顯示,78%的調查對象獲取新聞的渠道為地方電視臺,73%為全國性電視網或電視頻道,如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有線電視新聞網等,61%為互聯網,54%為電臺新聞節目。
在所有接受調查者中,92%從多個渠道獲取新聞,其中一半有4至6個渠道。
篇4
歐羅巴星人代表著個人金融行為互聯網化程度最低的一個星際民族。在八維度的測試中,得分為0,即沒有任何一種金融互聯網化行為。在e金融宇宙中,歐羅巴星人目前居住在木衛二上,存活在冰層底下的深海溫水區,這里到處是海水,在深海處暫時還沒有互聯網的存在。
火星人代表了e金融宇宙中個人金融行為互聯網化的啟蒙部落。在八維度的測試中,得分為1至3,即有1至3種金融互聯網化行為?;鹦侨俗鳛轭惖匦行巧系纳?,已經處在金融互聯網化的初級階段了。
土星人代表著蒸蒸日上的現代民族,在八維度的測試中,得分為4至6,即有4至6種金融互聯網化行為。土星是一顆氣態行星,居民們以吸收閃電的能量為生,能迅速地接受到各界信息,快速應用各種互聯網技術進行交易。
星際游牧民族代表最潮的宇宙民族,在e金融宇宙里,進化程度排在最前端,在八維度的測試中,得分為7至8,即在金融行為的各個維度幾乎全部實現了互聯網化,互聯網金融在這里早就像灰塵一樣融入到生活的每個角落。
通過對e存、e貸、e支付、e理財、e保險、e眾籌、e貨幣、e信用八項e金融行為進行調查,發現e金融宇宙居民的金融互聯網化行為特征如下:
e金融行為中,e支付獨領,共264人參加了本次e金融宇宙居民調查,有249人(94.32%)使用過e支付,支付工具的日漸普及讓e支付在一眾e金融行為中脫穎而出。
e理財、e貨幣和e存的使用率也比較高,分別為58.33%、56.82%和52.65%,均達到了半數以上。
篇5
一方面,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以及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互聯網憑借多媒體的強勢地位,被越來越多的人和群體所接受并使用。作為高學歷群體和新媒體主要受眾及應用者的高校生更是如此。CNNIC第21次抽樣調查報告(2008年)顯示,在網民年齡結構方面,18至24歲年齡段網民所占比例最大,達到31.8%,;在職業結構分布方面,學生占總數的28.8%,在各職業群當中排第一。②可以說,高校生是網絡人口群體中的主流,是“對網絡應用最充分最成熟的群體”。③事實上,互聯網已經成為廣大高校生獲取并傳播知識和信息的重要渠道。
另一方面,作為一種全新的媒體,互聯網絡對信息的制作、傳播、接收、交流以及過程的參與等多方面還缺乏嚴格的規范化教育、管理和監督機制,高校生在使用互聯網的過程中同樣出現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諸如網絡成癮、網上犯罪、、公德缺失等等。高校生的媒介素養教育依然是高校生素質教育的當務之急。④
擔負年輕一代社會主流意識、價值觀的當今高校生是怎樣面對著互聯網絡這一新媒體,在新媒體的強勢沖擊下他們又面臨著哪些具體問題,這些問題的根源何在以及如何解決,一直以來都是學術研究界和高校教育界所關注的熱點問題。本文將從這些問題入手,根據筆者2007年5月在大連L高校所做的網絡使用現狀問卷調查資料,做一簡要分析。
二、高校生與互聯網
對于當代高校生來說,互聯網是學習和生活當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部分。一項由重慶沙區檢察院、西南師范大學、西南政法大學所做的隨機調查資料顯示,“如果沒有互聯網,你的生活會怎樣?”的問項調查中,占89.7%的學生選擇了“如果沒有了互聯網,生活會很無聊”一項。⑤
作為求知群體,高校生具有思維靈活、創新能力強等特點,他們追求現代科技知識并善于應用科技知識融入于自己的學習和生活?;ヂ摼W的廣泛使用正是體現了高校生群體的這一特點。為了了解當代高校生互聯網使用現狀,本項調查設計了有關高校生網齡、互聯網使用頻度、使用目的和對互聯網絡的認知狀況等關鍵問題,現統計如下。
第一、本次問卷調查高校生的網齡分布情況。
圖一顯示,高校生的網齡為“4年以上”的比例最高,達32.5%,如果將本次調查對象是大一、大二、大三學生這一重要因素考慮進去,近一半(45.7%)的高校生是大學入學之前開始接觸并使用互聯網絡,具有較長的互聯網使用經歷。從網齡與原籍之間的交叉分析中還發現,這一現象在城鎮籍學生當中比較突出,具有4年以上網齡群體中,城鎮籍學生比例為85.1%,而農村籍學生比例為14.9%。
第二、高校生每周上網平均日數以及每次上網平均時間狀況。
每周上網的平均日數方面,分布比較分散,每周“1-2天”、“3-4天”、“5-6天”、“每天”的比例分別為,23.5%、27.8%、20.6%、27.8%(見圖二)。另外,平均日數與上述學生網齡之間的相關關系分析統計結果顯示,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相關性(其卡方值為0.00005,小于<α值0.05);經過Eta系數檢驗,Eta值為0.238,數據顯示,網齡與平均日數之間存在弱相關關系。
每天上網的平均時間方面,上網平均時間為“1小時以內”、“1-3小時”、“3-5小時”、“5小時以上”的比例分別為,33.0%、47.0%、13.9%、5.6%,其中,近一半的學生選擇了“1-3小時”(見圖三)。另外,上網平均時間與網齡之間的交叉分析中,以Eta系數檢驗結果顯示,兩者之間同樣存在弱相關關系,Eta值為0.269。
上網平均日數與平均時間的雙變量相關分析中,Eta值為0.588,兩者之間具有強相關關系,即每周上網日數越多的學生每次上網時間也越多。其它變量——年級與平均時間、平均日數之間的相關系數G值分別為0.508、0.555,呈現出強相關而且是正相關,即越是高年級學生越經常使用互聯網,而且每次所用時間也越多。
第三、有關高校生上網目的的統計結果。
表一顯示,在各選項當中,“獲取相關學習資料”的比例最高,占總人數41.0%的學生選擇了該項,人次比例為22.1%;和前一項比例較為接近的是“影音下載”,人數比和人次比分別為35.2%和19.0%;其它各項人數比例依次為,“聊天”26.9%、“閱覽新聞”22.2%、“網絡游戲”21.5%、“收發電子郵件”14.1%、“查找信息”10.3%、“結交朋友”5.2%。數據顯示,各項分布比較均勻,顯示了高校生使用互聯網的多目的性和互聯網絡媒體的多功能性。
第四、對互聯網絡的認知方面。
本次調查為了了解高校生的互聯網認識,設計了“你認為網絡給我們帶來的最大的變化是”的問項。其調查統計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肯定了互聯網的積極一面,如“學習和生活變得很方便”、“拓寬視野”、“解消壓力、放松自己”、“與人交流的范圍變廣了”等等,所占人數比例分別為58.3%、30.3%、28.4%、25.1%,排前四位;而選擇負面意義的“面對面的人際交流變少”、“信息泛濫”、“犯罪行為有所增加”、“善惡的標準、社會的常識受到很大的沖擊”的比例分別為8.8%、17.9%、1.3%、7.2%,相對來說比例較少,其中學生選擇“信息泛濫”一項的比例較大(見表二)。
從以上有關高校生的網齡分布、使用頻度和時間、使用網絡目的以及對網絡媒體的認知情況來看,對于當今高校生來說互聯網是經常接觸的媒體,而且高校生對這一新媒體的認知狀況也比較客觀;相反,使用目的方面,從高校生的職業特征來說,存在著較大的偏向,這也是當前高校生使用互聯網時出現的最普遍的問題。
二、存在的問題
就當前高校生的互聯網使用方面,出現的偏向現象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第一,對互聯網學習功能的定位出現偏向。對互聯網絡的功能有不同的劃分方法,其中有抽象劃分法和具體劃分法之分:A、劃分為政治、經濟和社會功能的抽象劃分方法;⑥B、劃分為遠程登錄、文件傳輸、檔案搜尋、電子郵件、網絡新聞、資料查詢、實時交談、數據庫查詢、網絡游戲、信息查詢、電子布告欄等具體劃分方法。⑦互聯網絡的功能基本上可以分為,收集信息、溝通協調、社會化以及廣義的娛樂(包括網上自娛、消遣、聊天、交友等)。對于高校生來說,網絡的功能主要體現在專業以及相關知識資料的查詢、學習和娛樂、交友兩個方面。其中,互聯網學習功能方面,本次調查顯示,高校生認為互聯網對學習“利大于弊”的比例最高,占總數的41.1%,但比例不到總體的一半;其它各選項當中,認為“上網對學習影響不大”的學生比例為22.2%,強調互聯網對學習“弊大于利”的比例為14.8%,選擇“說不清”一項的比例為21.9%。從整體來說,對網絡的學習功能并沒有形成強勢主流意見。
而且,高校生濫用、歪用互聯網的學習功能情況也比較嚴重。比如“對網上下載論文的行為是否可取”的問項調查中,認為是“正常行為”的占總數的30.3%,“說不清”為53.3%;而認為“不可取”的僅占總體的13.6%,即使是互聯網對學習的影響“利大于弊”的群體中,網上下載論文不可取的比例也僅占19.4%(見表三)。
調查顯示,高校生對互聯網功能的定位并非是以學習為主,互聯網的強大學習功能在高校生群體中并沒有充分體現出來。
第二,高校生的互聯網使用出現了集中于娛樂、交友的現象。前述“上網主要目的”一項的統計資料中顯示,“獲取相關學習資料”的人次比例為22.1%,與此相近的是“影音下載”占總次數的19.0%,如果加上“聊天”14.5%、“網絡游戲”11.6%、“結交朋友”2.8%,娛樂、交友所占的比例為47.9%,遠遠超過“獲取相關學習資料”的比例22.1%。這一現象與中國互聯網中心所做的第21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的結論——中國互聯網市場娛樂功能占主體地位⑧——極其相似。
另外,因娛樂上網而影響學業的情況也比較嚴重。近1/3的學生有“通宵上網以致影響第二天學習的經歷”,其中男生占72.2%,女生占27.8%,而通宵上網主要為了玩網絡游戲和觀看影視劇。
第三,出現網絡成癮現象。網絡成癮是指過度使用互聯網絡以致沉迷于互聯網絡所造成的心理困擾。它不包括由于工作需要長時間使用互聯網的情況,通常表現為主體不能控制自己,無過度上網的目的卻長時間滯留在互聯網絡的行為。高校內網絡成癮主要體現在網絡游戲方面,本次調查顯示,表示經常玩網絡游戲的群體占樣本總體的13.1%,說明網絡游戲在高校校園里已經不是個別現象;而且,網絡游戲群體中65.4%的學生選擇了“經常”。這種網絡游戲現象在男生當中更為普遍,經常玩網絡游戲群體中,男生占90.1%,而且占總人數的40.5%的男生表示“偶爾或經常玩網絡游戲”。
三、結語
本文主要是對高校生互聯網使用方面出現了偏向這一問題進行了現狀分析?;ヂ摼W的開放性、互動性、便利性等特性給當代高校生的自我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平臺,而本次調查顯示,目前高校生互聯網的使用過多地集中在娛樂、交友等層面,信息技術的革新所帶來的互聯網絡的資源優勢并沒有體現在高校生這一高知群體的價值觀與行為模式中。
不可否認,互聯網給高校生帶來了充實的校園生活,使其生活、娛樂更加豐富多彩,但不能忽視其價值觀、行為模式的偏向,正確引導學生使用互聯網,積極尋求娛樂與求知的平衡點,做到趨利避害,這不僅僅是小學、中學所面臨的問題,高校也同樣應予以重視。
高校生媒介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大學生對媒介信息的獨立思考與批判的能力,⑨但同樣不能忽視互聯網的工具性一面,它存在著如何合理、有效使用互聯網的問題;如果對互聯網所傳播的信息的甄別是對受眾知性的考驗的話,那么如何合理的使用互聯網則是對行為主體的理性的考驗。
篇6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校園貸款;調查
中圖分類號:F832.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3-0-01
一、引言
2016年3月河南某高校大二學生鄭某因無力償還巨額網絡貸款選擇跳樓結束生命,網絡信息的迅速傳播使之發酵,校園貸款這一話題迅速被社會個群體關注,繼而“裸條”、暴力催款事件時有發生,校園貸幾乎是以一個負面形象進入公眾的視野并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在此背景下分析大學生的校園貸現狀顯得尤為必要。本文綜合問卷星網絡問卷以及紙質問卷的信息統計分析當前大學生校園貸的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以期提出相對應的改進意見。
二、校園貸發展現狀分析
本文綜合問卷星網絡問卷以及紙質問卷形式統計分析江西省某高校在校大學生校園貸的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總共獲取有效問卷數量為277份,其中問卷星網絡問卷數量為191份,紙質問卷數量為86份。問卷調查對象涵蓋了不同專業和不同年級的在校大學生。以下對于問卷收集的校園消費貸款的現狀進行分析。
(一)學生使用校園消費貸款的比重
經問卷調查得知有將近86.3%的大學生使用過校園消費貸款,沒有使用過任何一種形式的校園貸的學生僅占比13.7%。通過調查數據可見校園貸在大學生群里中的普及程度如此之高,值得引起社會、學校、家長、金融機構、學生等的思考。
對于已取得校園貸款金額總金額的調查,數據顯示貸款金額在1000-1999元區間的學生人數最多,占統計樣本總比的33.6%,貸款金額在1000元以下的占比13.7%,人數為38人。貸款總額在2000元以上的人數超過總人數的一半以上,這些數據足以顯示出校園消費貸款在大學生的身邊的普及程度之廣。
(二)校園貸款如期歸還問題
對于調查問卷中的“是否如期歸還貸款”一問,有超80%的學生的選擇是如期歸還,在筆者平常與學生的訪談交流了解到大部分學生都愿意積極歸還校園貸款,并且也珍惜自身的信用,有少數學生可將自己的信用與將來的買房買車貸款需要直接掛鉤,能夠明白現在的是否誠信使用和歸還貸款將會影響以后步入社會之后的貸款行為。剩下的兩成學生由于經濟或其他原因無法如期歸還貸款,因此需要交付逾期利息,統計顯示利息金額一般在千元之內,是在學生可控范圍之內。在調查樣本中沒有發生過惡意暴力催債、等現象
(三)大學生對校園貸平臺支持度調查
大學生群體作樾T按的直接用戶,其態度決定了校園貸的發展空間。了解大學生群體對于校園貸平臺的支持度顯得尤其重要。據表2顯示:在調查樣本277名在校大學生當中194人持支持態度,占總人數比70%;有42人持有中立態度,占總人數比的15.2%;僅有41人對校園貸款平臺持反對態度,占總比重的14.8% 。數據可見有超過八成的學生對于校園貸款持有中立或支持態度。在大學生群體中絕大多數人是認同校園消費貸款的,校園貸的持續發展存在巨大的潛在空間。 因此,有效規范校園消費貸款平臺顯得極為迫切。
篇7
關鍵詞:互聯網書店;傳統實體書店;市場調查
隨著IT產業的不斷發展,電腦逐漸走進千家萬戶,電子商務的崛起,使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消費。互聯網的普及使得網購成為大多數人生活中的一個主要消費部分,其中也包括書籍的網購。這也使得傳統實體書店和網上書店之間的競爭和矛盾不斷加劇。
1互聯網書店的內涵
互聯網(英語:internet),又稱網際網路或音譯因特網、英特網,是網絡與網絡之間所串連成的龐大網絡,這些網絡以一組通用的協定相連,形成邏輯上的單一巨大國際網絡。這種將計算機網絡互相聯接在一起的方法可稱作“網絡互聯”,在這基礎上發展出覆蓋全世界的全球性互聯網絡稱“互聯網”,即是“互相連接一起的網絡”。書店,古代的書店叫書肆。書肆一詞,最早始于漢代。此外各朝代還有書林、書鋪、書棚、書堂、書屋、書籍鋪、書經籍鋪等名稱,它即刻書又賣書,這些名號,除統稱書肆外,宋代以后統稱為書坊。書店一名,最早見于清明乾隆年間。在中國近代史上,書店也叫書局。書店是普及和推廣科學文化知識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
2互聯網時代實體書店的困局
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對實體書店的沖擊是全球性的。第一大連鎖書店巴諾書店、第二大連鎖書店公司博德斯、紐約地標書店曼哈頓57街的rizzoli書店等均紛紛縮小規?;蛑饾u消失殆盡。英國全境僅有獨立書店987家。日本,實體書店的數量15年間減少了36%。中國實體書店收到新媒體環境的影響,逐漸被互聯網所取代。當當、京東、淘寶、百度等一大批讓讀者賞心悅目流連忘返的互聯網圖書館層出不窮,可謂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共享經濟、新媒體經濟這些新生名詞在實體書店面前顯示出務必強大的力量,正逐漸吞噬著實體書店。那么未來,實體書店會不會像當年馬云對王健林說的一樣,在未來20年后,就沒有實體書店了呢?就此我們做了一些調查。
3實體書店與互聯網書店
市場調查針對實體書店與互聯網書店讀者,我們進行了問卷走訪調查,訪問樣本量為500份,在沈陽地區進行,分別在商業街區、大學校園、住宅小區等地進行調研。主要調研結果如下。(1)調研對象職業劃分:其中在校學生占81.82%,離退休人員占9.09%,私營業主個體戶占9.09%。(2)購買書籍途徑:其中網購45.45%,到實體書店直接購買36.36%,網絡下載電子書9.09%,其他9.09%。(3)去實體書店的頻率:其中半年左右45.45%,半個月左右27.27%,一個月左右18.18%,其他9.09%。(4)去實體書店的原因:其中逛街時碰到了進去看看占54.55%,有明確書要買的36.36%,有定期書店的習慣9.09%。(5)去實體書店買圖書的類別:其中文學類占45.45%,叫次啊教輔36.36%,工具書占18.18%。(6)實體書店吸引人的原因如圖1所示。(7)相對于網店,實體書店的缺陷:其中價格更高占81.82%,不易搜索63.64%,購買不方便,不能送貨上門占36.36%。(8)實體書店面臨的挑戰如圖2所示。(9)實體書店存在的意義如圖3所示。綜上所述,實體書店優勢是:市場情況良好,一般在學校附近,人流量大;進貨退貨比較方便,渠道多;可以讓顧客享受書店的優質服務,顧客可以真實的感受書架貨架,刺激購買欲望,讀者可以在書店直接了解書籍的質量和內容;售后服務好,可以給消費者一定的安全感,情感效應,店家自己的文化魅力帶給消費者一定的感染力。
其劣勢有:價格較貴;經營理念落后;存在時空局限,宣傳方式單一,存在互聯網威脅;運營方式單一,成本高,收益低?;ヂ摼W書店優勢是:書類品種繁多,消費者的選擇空間大;書目檢索方便;送貨上門,貨到付款的配送方式以及可在三天內退貨的售后服務;有各種促銷活動。劣勢是:專業性書籍短缺;網上支付存在安全隱患;網上書店配送服務滯后,運送范圍受地域局限不能普及,在比較偏遠的地方,網上書店的快速送書服務無法較好的實現;讀者不能第一時間查看書籍的裝幀質量。
參考文獻
[1]周麗,王德福,吳學兵.傳統出版社如何應對實體書店式微[J].出版廣角,2011(9):62-63.
[2]劉錦宏,羅琳.我國書業電子商務的物流問題及發展前景[J].出版發行研究,2001(6):41-44.
篇8
關鍵詞: “互聯網+” 大學生 微公益 現狀調查與分析
“互聯網+”下的微公益強調全民參與并創造價值,它有著兩層含義:一是在網絡這個平臺上做公益,二是激勵人們挖掘身邊微小的社會需求,并且通過自己切身的行動,表達愛心,傳遞愛的溫暖。
在校大學生無疑是“互聯網+”時代最具潛力的微公益參與群體。一方面,大學生是尚未發展成熟的社會人,大多沒有雄厚的資本或傲人的履歷,但他們有為社會更美好之明天的期盼及為之獻出個人力量的熱情。另一方面,大學生數量龐大,極具感召力和凝聚力,能夠召集更多的大學生參與微公益,團結更為廣泛的公益力量。
通過對大學生參與微公益現狀的多元調查與研究,我們提出相應的改善性建議,促進微公益成為大學生奉獻愛心的新渠道。
一、文獻回顧與研究
(一)相關文獻
內容上,近年來國外同課題作品主要有歷史發展、高校支持力度、多重價值、可靠性、激勵機制等取向。而國內同課題作品中,有的圍繞大學生微公益的德育功能、社會化價值,有的則著眼于現有問題進行分析,倡導大學生微公益的制度化、規范化。
程度上,國外同課題作品往往針對大學生微公益提出一個問題并進行數理分析,通過數學建模等手段分析現狀,推出未來趨勢,基于此給出針對性建議,或基于研究范圍內的歷史沿革與現狀進行綜述。而國內同課題作品往往從大學生微公益的影響、意義方面進行理論研究,側重于探討其思想價值與社會影響。
可見,從優勢上看,國外同課題作品的數據分析較為直觀、科學,能提出針對性建議。而國內同課題作品在文本理論研究方面較為深入。
從不足方面來看,國外同課題作品在課題的廣度與適用范圍方面還有待檢驗,理論分析不夠成熟。國內同課題作品的實證調研缺乏深度,在分析大學生微公益的種種具體問題,以及數據處理的合理性等方面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并且偏重于對學校開展德育價值的探討,往往忽略微公益行為與大學生自身的雙向影響關系。
(二)總結
為了得出所研究區域內大學生微公益開展的真實情況,我們遵循科學的研究方法,在問卷設計、實地采訪、數據分析等方面力求同國外優秀成果一樣嚴謹、客觀,不僅在原因剖析上查閱了大量國內外相關文獻,而且針對我們的調研結果提出了多角度的新見解,力求在適用于研究區域的同時,對大學生微公益現象的本質問題做出嘗試性探索,使之成為適用于大學生微公益課題研究的可靠參考。因此,我們在吸取國內外同類課題長處時,找出其不足,并在我們的研究中加以改進。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次研究對象為揚州大學的在校學生,根據調查需要,我們從中抽取了部分大學生,所學專業涵蓋了文科、理科、工科、藝術、體育等學科門類。問卷發放通過紙質問卷與問卷星平臺上的電子問卷兩種方式進行,并通過這兩種途徑進行數據收集,共收集有效問卷314份。所接受問卷調查的男女生比例大約為2.7:1,其中男生占26.75%,女生占73.25%。調查抽取年級分布情況為大一占17.2%,大二占47.1%,大三占29%,大四占6%。在學科分類中,文科類占46.2%,理科類占41.7%,工科類占12.1%。
后期我們還專門訪談了3名普通大學生、3名微公益組織學生負責人及2名微公益組織老師負責人。訪談內容包括普通大學生版:是否了解、參加過微公益、了解渠道、對微公益的看法、建議等;學生負責人版:組織活動的動機、微公益活動基本流程及注意事項、線上線下怎樣結合、遇到的問題、項目優勢、社會反響等;老師負責人版:對互聯網時代下微公益的看法等內容。
(二)研究方法
本次調查采取隨機抽樣方法,對揚州大學部分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該問卷由16道題組成,大概分為基本信息,了解渠道,參與意愿與時間,援助對象,微公益領域與形式,看法與建議等方面。這16道題全由客觀題組成,采取匿名方式,要求填寫問卷者根據自己的真實情況填寫問卷。除此以外,我們還選擇了個案專訪法,分別對普通大學生、普通教師、公益社團負責人進行了面對面的采訪。
三、調查結果
采用自編問卷,包含人口學資料、行為事實與態度、觀點、評價三類問題,總共由16個問題組成,問題涉及個人微公益參與現狀、參與初衷、個人對微公益的評價與建議等多方面。
四、原因分析
本次調查體現出當前大學生對微公益的了解總體程度較淺,豐富個人經歷成為參與微公益的重要動機,受助對象以學校及所在地周邊社區內弱勢群體為主,服務開展間斷性較強,并且這一現象在性別、年齡、政治面貌方面無顯著差異性,是較為普遍的共性現象。形成這樣的結果應有其主客觀成因,以下我們將進行針對性的原因分析。
(一)主觀原因
在“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微公益現狀的形成當然無法避免大學生自身的主觀因素。
1.動機存在功利性
調查結果表3表明,雖然有超過半數的學生參與微公益是為了社會責任感和實現個人價值,但大多數人會將參加微公益和學金的評定、評先評優等結合起來。此外表2顯示,有44.90%的大學生表示從未參加過微公益,更有34.75%的學生選擇不參加微公益的原因是參與微公益不能帶來收入。
據此可知,公益精神和自我提升是大學生參加微公益的主要動機,但是仍有不少學生對參加微公益的真正意義和目的認識不深刻,帶有功利的影子。
2.公益精神缺失
隨著社會情形的變化,一些大學生在西方文化思潮的沖擊“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公益意識越來越淡薄,反而追逐一些浮夸的思想”[1]。大學生處于青年心理成長期,正是從不成熟走向成熟,個性塑造定型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他們開始更多地關注、認識、審視自我,自我意識顯著增強。但由于不良個人和社會因素的影響,某些大學生自我意識過于強烈,社會情感冷漠,對他人、社會考慮較少,導致公益精神缺失和參與微公益的活動持續性不足。
3.微公益理念認知不足
從表1可見,大部分大學生對于微公益還是有所關注并試著了解的。但也有4.15%的大學生甚至沒有聽說過微公益,這說明他們對微公益的理念認知不足,表明他們在主觀上沒有想關注并了解微公益。通^相關性分析,我們發現是否了解微公益與是否參加過微公益活動呈明顯正相關,即對微公益了解程度越深,參加微公益活動的人數越多。因此,大學生對微公益的認知亟待提高。
4.懷疑微公益可信度
在問卷調查中我們發現,即使有71.01%的大學生表示稍微了解微公益,也有55.09%的大學生表示自己參加過微公益,但仍有人對于微公益存在或多或少的誤解,對于微公益的理念與真正所指不甚了解。在大學生對微公益的看法中,可以看到有1.91%的學生認為微公益是“純粹做宣傳、搞形式”,72.61%的學生認為微公益是提倡社會公益的好辦法,給人們搭建了一個奉獻社會的好平臺,25.47%的學生認為微公益是公益動機、商業動機兼有的一種形式。某些學生由于受之前社會輿論的影響,對微公益持有偏見或理解不清,“部分大學生不理解微公益的真正所指,他們把微公益等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公益活動,認為公益必須依附于物質形式”[2]。
(二)客觀原因
除了大學生對各類微公益項目的主觀認識不同以外,公益組織、學校、受助方、社會環境等層面都從客觀上影響了大學生微公益項目的現況。
1.公益組織層面
(1)公益團隊實力參差不齊。
從微公益團隊內部來看,大學生負責人社會經驗不足、閱歷有限,往往一開始對受助方實際需求的了解程度就參差不齊,只能提供單一化的服務類型,不一定能達到受助方的期望。且在項目此后的推進中,根據實際情況變化而實時調整項目細節這方面做得不夠。在計劃執行過程中,因為團隊成員往往各有所長、觀點不盡相同,所以時而出現隊內各部門意見難以調和、產生矛盾的現象,從而降低團隊凝聚力。
(2)內部管理機制有待優化。
“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項目團隊初期往往能投入很高的熱情,而在持續的過程中出現成員紀律散漫、積極性降低等狀況。參與頻率持續走低、參與程度難以深入等問題在得不到很好改善時,團隊內部往往會積累出各種隱患,影響成員的向心力及團隊整體實力,甚至于出現惡性循環現象。
(3)宣傳力度不強,線上和線下公益脫節。
宣傳上不能較好地利用網絡平臺,微公益的線上宣傳往往不能很好地反映線下活動,與之產生脫節,線上線下的宣傳難以形成良性互動。宣傳力度的低下,使得大學生的參與度和公益效果不盡如人意。
(4)公開透明度、真實可信度尚顯不足。
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個人和團體繞過政府認可的公募機構,自行在網上募款。因此在微公益的推進過程中,存在著募捐主體不明、善款監管不夠透明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導致社會評價低下,影響贊助方的資源支持力度、合作方對項目總體發展的前景預判、大眾對項目的參與熱情等。
2.學校層面
(1)激勵機制不完善。
雖然各大高校近年來為鼓勵大學生參與公益事業、承擔社會責任,相繼推出了如規定志愿服務總時長等規定,配以如評選公益模范人物等多種獎勵辦法,但宣傳力度還有待加強,校方對學生個人或團隊進行公益項目的激勵機制還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
此外,大大小小的院級、校級公益社團及自發性公益團隊往往各有各的運作模式,學校常常難以通過統一的激勵機制凝聚各個團隊的力量,打通院校、社會之間的層層壁壘,為這些星星點點的公益力量導引出一條合適的出路。
(2)未充分發揮學校引導作用。
在大學生接觸各類社會信息,實現自我社會價值的過程中,學校方面往往沒有針對性的專業指導培訓及跟蹤輔導,導致大學生微公益參與者缺少參考意見,迷失方向,影響其能力的發揮。
3.受助方層面。
(1)配合力度有待提高
接受微公益項目幫助的受助方如敬老院、留守兒童等機構或群體,往往曾與多個微公益項目合作過,而微公益項目“小而精”的行動若沒有真正改善受助方的實際狀況,如募集的資金沒有解決受助方的燃眉之急、實踐活動沒有真正收到受助方所需的成效等,都會影響受助方對原有微公益項目的配合力度,削減信心。不順暢的溝通很可能加深雙方的不信任,從而導致微公益服務的項目質量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例如原有的與社區老人聊天慶祝節日的項目很可能變為機械地為老人打掃家庭衛生。這樣既浪費了微公益團隊付出的努力,受助方的需求又沒有得到解決,難以將雙方互助的合作持續下去。
(2)利用微公益平臺牟利。
值得正視的是,不乏有一些目的不純的受助方,對參與微公益活動的大學生進行有意誤導或不良利用,以騙取政策補貼或謀取私人利益。
4.社會環境
社會輿論環境對大學生微公益項目的評價往往建立在對社會公益事業整體環境的預判上。但每個參與者的視角不同會產生不同的觀點,因而社會輿論對其整體現狀的評價往往大相徑庭。影響大學生微公益的諸多方面,如贊助方的資源支持力度、合作方對項目總體發展的前景預判、大眾對項目的參與熱情等。同時社會整體信用狀況不佳導致公民對公益組織缺乏信任,形成惡性循環。
五、結論與建議
(一)現狀及前景推測
總體上,當前大學生微公益事業的發展還有很充足的發展與完善空間,優勢在于可以初步調動大學生發揮才干,在“互聯網+”時代綜合運用各類媒介及方法主動創新,為社會公益事業注入活力。但是囿于資源、知識技能、合作程度、評價標準等諸多限制,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公益項目持續性不高且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若這樣的情況長期難以改善,可以預見大學生微公益將日漸衰微。為了改善這樣的現狀,促進大學生微公益在當代獲得更好的生長土壤,我們提出以下建議以供各方參考。
(二)改善性建議
1.大學生個人層面的舉措
(1)轉變功利心態,積極樹立公益精神。
大學生作為有知識有理想的青年,處于價值觀不斷完善的過程中,自我辨析能力還在繼續發展。面ο呱舷呦賂魘礁餮的聲音,應有選擇性地聆聽。對于只顧一己私利、一味貪圖個人享受之消極思想可當做過耳之風,不必聽從。而對于積極向上、普惠大眾的公益性思想,可以深入思考后,內化為自己的認知。
(2)主動了解社情,主動參與微公益實踐。
在借助互聯網平臺,可自發組織的微公益活動實踐中,大學生不僅能實時了解社會現狀,豐富社會閱歷,而且能動用巧思,靈活運用書本知識,并可有針對性地對社會實情展開研究。在幫助他人的同時,不斷鍛煉自我能力。在社會化的實踐學習與公益活動帶來的正向反饋中,充實地成長。
2.公益團隊自身層面的舉措
(1)培訓及時有效,總結經驗彌補不足。
微公益團隊成員在項目開展前最好能實地了解受助方,盡可能更多地體驗他們的生活、傾聽他們的苦楚、分析他們的困境,從而換位思考,了解清楚他們真正的實際需求。這樣在進行內部培訓時就能更好地與組內成員分享經驗,讓成員們盡可能多地了解受助方,產生共情,并在活動前、后都組織恰當的培訓和探討,更有針對性地總結經驗,根據受助方的需求變化做好及時調整,促進成員們保持積極性,激發新的活力。
(2)規范組織管理,增強團隊內凝聚力。
微公益團隊中的大學生各有所長,規范化的管理能夠促進大家有序地開展活動,收獲更好的成效。并且當團隊內意見不一時,有序的討論與民主的決策能幫助團隊解決當前問題,找到新的方向。
在資金、物料管理方面,在互聯網公眾平臺上,財物使用情況的公示、公議是賬目透明化的可靠途徑,有據可查的透明化財務報告無疑能引入公眾作為堅實的監督力量,遏制內部腐敗、牟私利等亂象。
3.高校層面的舉措
(1)改善激勵機制,激發大學生參與活力。
在大學生綜合素質考核、評獎評優等方面,學校可以適當增加對公益性社會實踐活動的評分權重,評選出投身于微公益的先進典型,并對于成果顯著的公益項目及項目參與者給予適當獎勵,鼓勵更多大學生積極投身公益實踐,增強微公益行為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2)開展公益教育,營造公益文化氛圍。
在鼓勵大學生參加微公益的過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視校園、社會等環境的重大作用,營造良好的公益氛圍,為大學生微公益實踐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因此,各高??梢劳凶陨硇@網絡平臺,積極宣傳各項公益活動和感人事跡。適時通過高校思想教育引導學生的價值觀,培養大學生公益意識,使大學生更多地投入社會公益事業,更好地實現其社會價值。
(3)整合優勢力量,鼓勵各團隊發揮所長。
高校內部可以適當打破校內社團、項目團隊間的院、校層級壁壘,在鼓勵各團隊百花齊放的同時,適當地組織其形成公益聯盟,聚集多方力量攜手共行,在遇到一些系統性項目時能夠更有效地開展活動、交流經驗、相互借鑒、取長補短。
4.受助方層面的舉措
公益活動是雙向互助的過程,活動的受助方能或多或少地給予大學生志愿者反饋,有感謝、鼓勵,也有評價、建議,正是這樣的反饋,能幫助微公益團隊實時調整,真實地從項目中積累經驗,獲得成長。除此以外,受助方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給予大學生其他幫助,讓參與者們獲得多方面的成長。
5.社會力量層面的舉措
(1)評價公正客觀,宣傳大學生公益事跡。
在社會輿論方面,大眾媒體應大力弘揚微公益思想、行為和活動,并根據現狀公正地評價,對于微公益活動的不成熟之處,也能給出建議,促進微公益項目的改善,為大學生投入公益事業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2)加強制度監管,與公益團隊資源共享。
負責社會公益項目監察的職能部門是微公益發展中的重要一環,可以與時俱進地出臺相關政策、調整有關制度,加大對非法牟利性質的惡性微公益項目的懲處力度,依法治之,則微公益運作可更加規范化,大學生的參與將會更有制度保障。
經濟實力、社會人脈的限制是大學生參加微公益的問題所在。若企業、基金會等組織能伸出援助之手,共同尋找合作點,與微公益團隊分享資金、人脈,雙方就可實現互惠共贏。
參考文獻:
[1]李雪.大學生微公益意識培育問題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5.
篇9
中小企業互聯網接入的寬帶化水平較高
《報告》顯示,85%的受訪中小企業(不含個體工商)在辦公中使用了互聯網,48.1%的受訪中小企業擁有獨立網站或網店。從企業互聯網的接入方式上看,寬帶已經是最主流的接入方式。根據調查,受訪中小企業主要通過固定寬帶方式接入互聯網的,而移動寬帶也開始占據一定份額,窄帶方式的互聯網接入已經接近消亡,在所有上網企業中的滲透率僅為5%左右。
中小企業互聯網應用普及情況較好
《報告》顯示,中國中小企業中主要互聯網應用的普及情況普遍較好,一些基礎的溝通類、信息類應用的普及率已達較高水平。其中,電子郵件的普及程度最高,在所有受訪中小企業中的普及率達到了64.5%;而網絡電話/VoIP、在線員工培訓、與政府機構互動這幾項企業互聯網應用普及程度相對較低,主要原因是這幾項應用對于普通中小企業的重要程度和必要性并不高,但實現的成本卻相對較高,短期內這幾項應用普及度也不會有太大的提升。
中小企業電子商務普及情況較好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中的電子商務普及程度已達到一定水平,在銷售和采購環節都開始利用互聯網手段。
篇10
關鍵詞:在線學習;網絡學習資源;自主學習;傳統教學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5019402
1引言
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是資源全球化,包括資本、科學技術、教育等資源。伴隨著智能科技和網絡技術的不斷進步,教育資源全球化正在悄然改變傳統的課堂模式,越來越多的背單詞軟件以生動形象的圖文記憶法和科學的記憶曲線設計等特點成為大學生積累詞匯量的首要選擇。學生在課下可以通過聽VOA、BBC新聞來練習聽力;有道學堂、考蟲等專門推出了大學生四級和六級課程,解決了學生因線下培訓費用昂貴望而卻步的煩惱;許多名校也專門推出了線上公開課,讓普通高校的學生也能有機會上名師的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網絡科技的高度發展帶來的一系列線上學習實現了教育資源的平等,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機會和學習資源。
2當代大學英語課堂模式變化
2.1教學大綱要求不斷改革
大學英語作為最重要的一門基礎課程之一,其教學大綱要求在不斷變化和革新,旨在不斷適應時代對英語應用的要求。隋曉冰(2013)在其博士論文中提到在教育部的指導帶領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已經取得一定成績。從傳統的課堂教學向網絡環境下英語教學發展,大學英語教學正在經歷一場由靜到動的歷史性改革。早期,中國大學生剛開始學習英語時,出現比較嚴重的誤區是老師在教學的課程中只注重了語法和翻譯的講解,忽略了聽力、口語、西方國家歷史文化的深入探究。如1980年出版的《英語教學大綱(草案)》僅僅只是對大學生的語法做出了要求,并沒有注重口語、聽力、詞匯等能力的發展。隨著先進理念的漸漸深入,老師以及學生對學習英語有了更高層次的需求,不僅僅只是停留在語法這樣基礎而又枯燥的層面。大家逐漸意識到提高聽力和口語能力更加重要和迫切,于是1985年之后逐漸頒布了新的英語教學大綱,更加強調學生對于英語的靈活掌握和交際能力,從以前只注重枯燥無味的語法知識到更加強調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從而讓學生能夠更加靈活的運用英語。
2.2課堂教學模式的變化
新標準,新要求。隨著教學大綱的不斷變化,大學教師也在追求課堂教學模式的不斷變化。過去的課堂上,老師一直處于主體地位,學生被動式的接受老師傳授的枯燥無味的語法知識。老師這種如“灌香腸”似的教學方法持續了很多年,老師十年如一日的教,而學生也在這種長期被動的學習方式下學習。這種“溫水煮青蛙”的教學模式在應試教育的要求下還能勉強適用。隨著人們學習理念的不斷更新和對英語掌握程度的不斷提高,老師和學生也逐漸意識到這種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已經不能夠再滿足大學生的學習需求。從而,大學老師們根據英語教學大綱的最新要求,也在慢慢的改變傳統的“滿堂言”教學模式。相比較以前而言,老師在傳授基礎語法知識的同時,也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增加了很多有趣的課堂互動環節,如播放學生們比較感興趣的英文電影、音樂,從而提高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和學生的聽力技能;課堂上進行角色扮演,同學與同學之間不會有距離感,在用英文對話的過程中提高口語交際能力;課下作業也不再是枯燥的背單詞,老師增加了許多生動有趣的配音作業,學生能夠在完成作業的同時,模仿外國人說話的語音語調,使得英語口語更加的流利優美。
3網絡在線學習英語的優缺點
3.1網絡在線學習英語的優點
網絡上學習資源非常的豐富而且可獲得成本低,網上在線學習英語也得到了越來越多大學生的青睞。針對網絡在線學習英語具有哪些優點,朱玉梅(2007)提到網絡為學生提供了足夠生動形象的學習空間,讓學生能夠自主學習。大學生網上在線學習英語具有很強的開放性,網絡上學習資源豐富,而且隨時保持更新,吸收最新奇最有趣的學習資源,這一點受到了廣大學生的喜愛。不僅如此,網上在線學習英語的趣味性很強,不論是背單詞還是練習聽力口語,網絡上的學習資源圖文并茂,很容易就能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2網絡在線學習英語課的缺點
當然,事物都具有兩面性。網上在線學習英語非常的方便快捷,兼具開放性和趣味性的同時也存在一些缺點。當代大學生的自覺性還是不算太強,完全放手讓學生在網絡上自主學習英語會造成兩極分化嚴重的現象。對于本來就非常喜歡英語的同學來說,在線學習英語無疑是事半功倍,學習成果極佳;但是對于那些本身就對英語抱有抵觸情緒的學生來說網上自主學習是很難實現的。另外,大學生網上在線學習英語容易形成各個技能學習不平衡的狀況。有的學生喜歡在網絡上觀看英文電影,這對提高學生的聽力和口語有一定幫助,但是長此以往就是忽視對詞匯、閱讀、翻譯等技能的學習。
4貴州大學學生在線學習英語情況
本次調查以網絡問卷的形式隨機抽取60名貴州大學的學生進行抽樣調查。圖1的數據顯示,在這60名同學中有35名是英語專業的學生,其余25名為非英語專業的學生。不管是英語專業還是非英語專業學生,大家對于網絡在線學習英語并不陌生。
從圖1中看出,除了比較傳統的課堂學習和紙質書閱讀、做題等線下學習方式,仍然有53.33%的學生通過在線視頻、APP等網絡學習方式。
中可以看出76.67%的學生認為學習是一件個人而嚴肅的事情,一個人安安靜靜進行就好,也有23.33%的學生覺得網上在線學習英語需要與人互動,原因是與好友一起學習更有動力,很多問題需要別人來答疑。
5結語
本文通^分析當代大學英語課堂模式變化、在線學習英語的優缺點以及貴州大學學生在線英語的情況可以看出,當代大學英語課堂模式正在發生變化,對于老師來說,應該與時俱進,更改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法。學生應該增強學習的自主性,積極配合課堂教學,充分利用網絡學習資源,進行有趣高效的自主學習。
參考文獻:
- 上一篇:傷感情詩
- 下一篇: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內容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互聯網營銷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