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個人發展總結范文

時間:2023-04-12 02:51: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師個人發展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教師個人發展總結

篇1

沒有掌握英語猶如缺乏一種思想,缺少了一個重要的知識源泉。今天小編給大家為您整理了小學英語教師個人發展總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英語教師個人發展總結范文一又過了一個學期,時間過得非常得快。仿佛這一整個學期,都在忙忙碌碌中度過。回顧這個學期以來,我在教學上所做的工作,我從教學和科研兩方面進行總結。

教學

這一個學期的課堂教學,我更側重于學生知識點的落實,盡量把每節課重難點解決好。并及時登記好學生哪里學得不完善的地方,以便在復習時集中突破。這個學期,幾乎每堂課我都給學生聽寫,首先把好學生的單詞關,學生寫不出來的,多聽幾次,多重復,多側重,多督促,從期末考試學生寫單詞的情況來看,學生在這一塊確實相對于上個學期有了進步。在小學階段,單詞還是學生的重點,所以對于單詞的識記應當首先放在首位。然后,對于課文的背誦,我也重視起來,原以為學生能讀就好,不一定要背誦課文,背了反而加重學生的負擔。然而,如果不要求學生背課文的話,學生就會養成一種惰性,不會嚴格要求自己,他們會認為過得去就行了。相反,對課文進行背誦,是對學生記憶的一種強化,學生從不會背到會背課文的這一過程,就已經不斷地在強化記憶,不斷地加深印象和理解。因此,背課文是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一個途徑。另外,本學期,我采用了獎勵的方法,將學生的抄寫作業、聽寫、單詞課文的背誦、課堂表現等分類評比,并根據學生的基礎將他們分為三個層次,每周對他們進行英語之星的評比和獎勵,以此鼓勵學生學習英語,愛好英語。從效果上來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真正比上學期有了很大的進步,學習的態度也越來越好。這個學期,我也加強了培優補差工作,尖子生除了立足于課本之外,我還輔導她們參加校內外各種各樣的比賽,以提高她們的英語綜合能力。對于中下生,我盡量進行一對一的輔導。因為我發現,如果把中下生集中在一起教,總有那么些個學生不愿聽。一對一的話,學生感受到了老師對他們的關注和重視,于是自己也重視起來。而且我在輔導他們的時候總是讓自己有耐心起來,因為要是連我都沒有耐心的話,學生又怎么會好好聽呢?

在教學工作之余,我還參加教學科研,堅持參加區和科組的英語教研活動,并參加__部落的網絡教研活動。另外,我還申報了小課題。雖然到最后,并沒有通過,但是這個過程中,我有嘗試過。有失敗就會有成功。明年我還要再來。

在教科研方面我認為自己還有以下幾方面做得不夠。

第一、對于教材還吃得不夠透。我認為可以從“文本再構”這一理念出發,進行文本和資源的整合。盡量把知識點做到深入淺出。

第二、對學法缺乏有效的指導。比如學生在平時幾次考試中,聽力和寫作丟分比較嚴重,雖然也給了學生一些做題的方法,但中下生在這方面還是有所欠缺。

小學英語教師個人發展總結范文二本學期是我擔任小學五年級英語教學工作。在本學期的教學中,我深深地感到教小學英語之難之累。正因為如此,我嚴格遵從教學的五個環節,課前認真備課,做到既備教材,又備學生,因材施教,努力實施課堂改革,積極探索小學英語快樂課堂,小學階段英語教學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使他們樹立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同時培養學生一定的語感和良好的語音、語調基礎,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怎樣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興趣是搞好小學英語教學的重要一環。下面結合本學期教學實踐總結一下教學情況如下:

一、認真備課、面向全體授課

在教學中,認真備課,認真閱讀各種教科參考書,認真編寫好教案制定好教學計劃,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和向其他教師取得的經驗,不斷地加以改善修改;在傳授學生知識時,不厭其煩,耐心教導學生,還耐心地輔導學生復習遺漏知識;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并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教育優生幫助后進生。

二、在課堂教學中

第一、在課堂上,認真授課,運用實物教具、簡筆畫,情景教學、手勢語言等方法來啟發、教育學生。教學生做游戲、唱英語歌等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注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有疑難和不懂讀的地方,我總是不厭其煩地講解、分析、帶讀,力爭讓他們學了就懂,懂了會用。

第二、在批改作業方面。學生的作業總是按時及時地批改,并詳細地做好批注,對普遍性錯誤,在全班重復講解、分析。針對個別學生的作業還采取面批方法,一一地分析講解、幫助學生解決疑難習題,提高了教學質量。

第三、在聽力方面。為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常讓學生聽英語歌曲及英語會話的錄音磁帶,還讓學生表演對話,背書。

三、自身的學習

鑒于自己在小學英語教學方面沒有經驗,我抓緊一切機會向其他老師學習,用心收集有助于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各種游戲、活動。同時多聽錄音磁帶,讓自己的語音和語調標準。

以上是我這學期在小學英語教學方面取得的成績和經驗,但也存在較多的不足,如課堂操作欠靈活,多媒體操作不熟練,尤其是后進生工作,由于客觀原因,做的不夠,以致于成績不理想。

總之,由于本人缺少小學英語教學經驗和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不了解,學生本學期的成績不理想,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會努力填補自己在教學工作中不足,也會不恥下問,向其他老師學習,爭取邁上一個新臺階。

小學英語教師個人發展總結范文三本學期,我擔任小學三至六年級英語教學工作。作為長期從事小學數學、語文教學工作的我,可以說對英語教學毫無經驗,為了更好地完成下學期的教學任務,現對本學期的英語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一、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及學生掌握情況:

本學期圓滿完成了《新課標》對本冊教材的教學要求,學生掌握情況如下:

1.養成了良好的聽英語、讀英語、說英語的習慣。

2.初步養成了良好的書寫習慣。

3.能按三會與四會的要求掌握所學詞語。

4.能按四會要求掌握所學句型。

5.能運用所學的日常交際用語進行簡單的日常交流,并做到了大膽開口,積極參與,發音清楚,語調正確。

6.能在圖片、手勢、情景等非語言提示的幫助下,聽懂簡單的話語和錄音材料。

7.能在任務型學習的過程中運用相關的語言知識和技能,完成某項任務。

8.能演唱已學的英語歌曲,能誦讀已學過的英語歌謠。

9.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了他們英語學習的積極態度,使他們建立了初步的英語學習的自信心。

10.培養了學生一定的語感和良好語音、語調基礎。

11.在一些英語教學活動中,學生能夠運用英語進行交流或完成教學活動。

12.幫助他們建立了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發展了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提高了人文素養,增強了實踐能力,培養了創作精神。

二、取得成績的經驗:

(一)、在課堂教學中

1、在課堂上,認真授課,運用實物教具、簡筆畫,情景教學、手勢語言等方法來啟發、教育學生。

教學生做游戲、唱英語歌等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注重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在批改作業方面。

學生的作業總是按時及時地批改,并詳細地做好批注,對普遍性錯誤,在全班重復講解、分析。針對個別學生的作業還采取面批方法,一一分析講解、幫助學生解決疑難習題,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

3、在聽力方面。

為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常讓學生聽英語歌曲及英語會話的錄音磁帶,還讓學生表演對話,背書。

(二)、在輔導學生方面

首先,根據我所任教班級的實際情況,優生不多,中差生卻庇庇皆是。有人曾說:如果孩子天生就是優生,那教育還有什么功能?又談什么基礎的素質教育呢?因而對占相對多數的中差生,我更應變嫌棄為喜愛,變忽視為重視,變冷漠為關注,變薄待為厚待。我注意幫助他們找到優、缺點,以發揚優點,克服缺點。其次是以平常的心態對待:差生也是孩子,厭惡、責罵只能適得其反,他們應享有同其它學生同樣的平等和民主,也應享受到優秀學生在老師那兒得到的愛。厚愛差生,我真正做到以情動人:首先做到"真誠"二字,即我在學生面前不敢有絲毫虛偽與欺哄,做到言出必行;其次做到"接受",即能感受差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各種心理表現和看法,如對學習的畏懼、猶豫、滿足、冷漠,錯誤的想法和指責等,信任中差生,鼓勵他們自由討論;最后做到"理解"二字,即通過學生的眼睛看事物。由于我能善意理解他們,高興地接受他們,因此促進了中差生不同程度的進步和發展。

(三)、在教研方面

我經常在網上聽其他老師的課,從中吸取教學經驗,取長補短,提高自己教學的業務水平。能夠認真學習研究教學理論,新課程標準,理念,有針對性地應用于教學活動當中。積極參加區英語課題組的研究,主動配合我校英語科有關課題的研究工作。

三、不足之處:

1、教學形式死板,學生學完后,會讀,但脫離課本后,不會運用。

2、只注重了課堂教學,對學生課外作業輔導不夠,學生英語書寫不夠規范。

3、在課堂教學中,對差生照顧較多,卻忽視了優等生的感受。

4、對學困生的轉化工作,只注重了教師的作用,卻忽視了學生的作用,使轉化效果不夠明顯。

5、教學過程中,課堂輔導較好,但沒有抓緊課余時間的運用,使一部分學困生跟不上學習的進度。

四、彌補不足,提高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

1.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情景教學法,讓學生身臨其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學生

實際運用語言的能

2、通過聽、說、讀、寫、唱、演、畫、做等形式,進行大量的語言操練和練習。

3、設計全面、高效的課外作業,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做到整潔、規范、正確地書寫。

4、堅持以課堂輔導為主,在課堂上多提問多幫助。

每個教學環節要有利于優等生的發揮,更要兼顧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給予及時的指導與幫助。

5、對學習暫困生要實施“一幫一”措施,讓好學生在課余空閑時間給予輔導幫助。

6、教師在課余時間也要對后進生進行輔導,以免一拖再拖,耽誤最佳輔導時機。

篇2

一、提高思想素質,履行教師職責。

思想上我積極要求上進,我能認真履行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盡職盡責,有奉獻精神。我積極參加學校政治學習,不斷的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質。我在平時的工作中注重自己的師德形象,文明禮貌、關愛學生、處處以身作則。我知道“學海無涯,教無止境”,只有不斷充電,才能維持教學的青春和活力。我認真參加學校組織的新課程培訓及各類學習講座,通過學習新課程標準讓自己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認識到新課程改革既是挑戰,又是機遇。本學期我認真制定了自我發展三年規劃,給自己定下了前進的方向。通過一系列學習活動來不斷充實自己、豐富了自己的知識、為自己更好的教學實踐作好了準備。

二、立足課堂,在實踐中提升自身價值

課堂是教師體現自身價值的主陣地,我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理念,我將自己的愛全身心地融入到學生中。本學期,我努力將所學的新課程理念應用到課堂教學實踐中,立足“用活新老教材,實踐新理念。”力求讓我的英語教學更具特色,形成獨具風格的教學模式,更好地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提高英語教學質量。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學生,都會對學生起著言傳身教的作用。

三、一絲不茍,認真對待教學工作

在教育教學中,我積極認真學習新大綱、新教材,認真備好每一個教案,上好每一節課,充分發揮課堂45分鐘的作用,盡可能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同時積極學習鉆研專家的教育、教學理論,探索適合班級的教育方法,在業務上精益求精。我積極探索多媒體、網絡教學,拓寬教學新思路。針對中年級學生特點,以愉快式教學為主,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學為主線,注重講練結合。在作業批改上,認真及時,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訂正,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在輔導中做到有的放矢。我能用發展的觀點看學生,一直以來我積極做好后進生轉化工作,因勢利導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教學工作是學校各項工作的中心,也是檢驗一個教師工作成敗的關鍵。為了迎接區學科抽查,我積極做準備,把每個教學環節緊緊相扣。一份努力,一份收獲,我任教的班級在考試中取得了較好成績,受到了學校的獎勵。

四、 嚴格遵守學校規章制度,服從分配

我熱愛自己的事業,從不因為個人的私事耽誤工作的時間。平時嚴格遵守學校規章制度,從不早退和遲到,并積極運用有效的工作時間做好自己分內的工作。我能服從學校的安排,作為英語備課組長,我能配合學校完成各項工作。

六.反思教學工作,不斷進取

篇3

教師自我發展的關鍵在于個人的發展目標和學校所提供的條件與機會的最佳配合。小學教師由于接觸的瑣碎事情多,往往日常工作已經占據了他們的全部精力,缺少高屋建瓴的心態,缺少對個人自我專業發展進行全面規劃。作為校長,必須明確認識到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性,創設各種有利條件,激勵教師行動起來,喚起教師內在的潛力,自覺規劃個人的發展方向,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二、教師專業發展現狀

(一)專業發展意識淡薄

課改多年來,我校大多數教師專業發展意識淡薄表現突出,一是缺乏自主發展的要求。許多教師習慣于帶著教參備課,依著習慣上課。看似匆匆忙忙,實則日復一日地重復著單一的模式,對自己的發展沒有目標,沒有要求。二是不讀書,不學習。許多教師所擁有的書籍只是課本、教參、教輔,沒有讀書的意識和習慣,理論專著從不閱讀。三是問題意識淡薄,缺乏對教學的反思。如備課本上的教后反思一欄,往往是應付性的套話,缺乏對教材、對學生、對教法、對教學突發事件和教學行為的反思,反思變成了一種形式。

這樣一來,教師發展的空間和思維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個人教學缺少理論支撐,這與教師缺乏專業發展意識有著密切的關系。

(二)專業發展缺乏引領

校長的角色應該是引領和支持,引領體現了管理者的服務功能,但目前,缺乏專業引領是阻礙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以我校為例,師資力量相對薄弱,教師素質參差不齊,既有接受了系統師范學習的教師,也有非師范專業畢業的教師,甚至還有學歷不達標的教師,這些教師工作勤奮,但教師個人發展目標與學校發展目標沒有有機結合,學校也沒有很好地調動教師的內驅力,使教師自覺地追求專業發展。這樣就造成了教師發展缺乏引領。

三、引導教師制定自我發展規劃

(一)理想信念引領,喚起教師發展

理想信念是從事教育工作的支柱,而作為管理者要當好教師思想的引導者,使教師自覺地投身于教育事業中。因此,校長的管理辦學理念直接影響著教師的理念,如果校長擁有先進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將會引領教師理念先行,從而喚起教師發展。因此,校長作為一校之長,更是教師隊伍中的一員,校長必須自己先帶頭用先進的理念武裝自己,先行制定個人發展規劃。另外,校長身體力行起表率作用也是理想信念引領的重要表現,如制定好自己的個人專業發展規劃表,并付諸行動,如為了提高學歷,更新教育理念,參加教育碩士的學習;為了提高領導能力,參加校長跟崗學習,甚至校長高級研修班,學習其中先進的理念,讓教師親眼看到了學校及校長個人的理想信念,這種以身作則的榜樣力量是任何說理都比不上的,是集理論和實踐于一體的榜樣力量。這種理想信念的引領在一定程度上喚起了教師發展。

(二)目標引領,激勵教師發展

1.引領新教師向優秀青年教師發展。新教師,是指工作不滿5年的教師,目標是讓他們盡快成為合格的教師然后向優秀年輕教師發展。因此,在教師制定發展規劃的時候,一是引導他們要注意提升自身教學素養;二是重點抓好他們的課堂常規教學,在備課、上課、聽課、評課方面要求他們做好規劃,要求學期末交一份優秀教案、上一堂教學匯報課、寫一份教學體會、設計一份活動方案、組織一次公開班隊活動、寫一份全面的工作總結等;三是制定優秀教師標準,要求其對照標準,找出差距,提升自我。年輕教師有了具體的要求和目標,從而加速了其發展。

2.引領青年教師向骨干教師發展。骨干教師是師資隊伍中的精英分子,是學校的中流砥柱。對于這些教師,引導他們在規劃個人發展時,一是要以科研為先導,要求骨干教師進行教育科研,結合自己的教學特長確立子課題,學校在財政、人力方面給予大力支持。骨干教師通過參加科研活動,有利于他們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二是在教學評獎時突出風格。因為,骨干教師一定要在教學方面有自己的特長。因此進行教學技能比賽時,要突破常規,不按照條條框框來給教師評分,而是在課后讓教師自己思考,該給自己設立一個什么獎項。這種獎勵方式,很好地激勵了教師規劃個人發展走向,促進形成教師風格。在做好這些工作的基礎上,要設計適合教師使用的個人發展規劃表,引導教師思考自己個人發展之路。

(三)行動引領,促進教師發展

1.健全機制。任何一個良好的構想,如果沒有一個健全的機制來維護,都是難以堅持下去的。充分發揮管理機制的監管作用,才能促使發展規劃得到落實。因此,一定要確立學校的教師發展制度,確保專業發展規劃得到落實,如執行旨在鼓勵中青年教師成長的《崗位聘任制度》,制定《優秀教研組評比制度》《班主任聘任制度》,為各類教師量身訂做了各類榮譽稱號,如“優秀青年教師”“骨干教師”等,盡可能地使不同級別的教師都可以按照各自師德表現、業務能力、工作實績獲得相應的榮譽和待遇,真正吸引各層次的教師參加到專業發展道路上,從而激勵教師主動發展。

2.搭建平臺。教師的發展需要學校搭建平臺,幫助其發展。誠然,搭建平臺的方式是多種的,但提供平臺讓教師實現自我價值是最能激勵教師自我發展的方式。此外,還可加大教育科研的獎勵力度,成立教研小組,對教師參與校、市課題研究給予肯定和獎勵,同時給出相應的承擔的責任,引導教師積極參與到校內小課題研究中,進而上升到市一級課題研究中。

3.改革評價。傳統的對教師發展的評價很難促進教師自我發展,基于此,改革評價顯得相當重要。改革首先從評價對象開始,如作為自我發展中的教師是改革的主要對象,如教師參與進來反思發展情況,可定期舉行教師發展規劃評價總結會,總結教師規劃執行的情況,表彰做得好的教師,傾聽教師心聲,引導他們再次調整個人發展規劃,為下階段工作奠定基礎,使規劃目標更有效達成。

作為校長,也要改革評價指導思想,如當教師按照個人發展規劃進行工作時,校長要對規劃的作用進行全面了解,了解教師是否按照規劃進行工作,是否能達到預定目標,達成目標是否理想以及這些現象背后的原因,并引導教師針對問題和不足加以反思,設法改善補救,使教師更明確該如何規劃個人發展。

四、結語

篇4

關鍵詞:測評;反思;初中歷史

人總是在不斷的鞭策中走向進步,接近成功――這是經過歷史實踐檢驗過的真理。針對歷史的學習,我相信每位教師,每個學生都有著自身的優缺點。在繼續學習前行的道路上,教師們得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協助學生們發現自身的不足,幫助其收獲更多的知識與學習能力。初中歷史是復雜而規律的,只要學生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我相信他們可以更輕松地面對初中歷史的學習。我也相信,只要教師們更為完全地了解初中生,我們必能更和諧地與學生相處,指導他們在歷史學習中取得進步。這一切都需要教師與學生們的測評與反思。

一、自主測評

導學案教學模式意在培養學生們自主學習、探究創新等學習能力。在初中歷史的教學中,教師們也要好好利用這個理論依據去指導教學實踐。為了鼓勵學生們的主動參與學習,提升自身能力水平,教師們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們的自主測評。下面我將從三個方面淺談初中生們的測評重點方向。

1.評價學習態度與能力。

對于初中生而言,從家庭教育重視程度,從社會關注程度,他們儼然成為了“中心”。他們能感覺到自身的存在感與重要性,這種感覺也就相應地助長了他們的自我與自負心理。我認為,只有憑著正確的態度才有機會進行正確的學習。因而,作為歷史教師,我希望學生們首先評價個人學習的態度。是為了應付考試、教師與家長,還是為了個人知識的拓展、愛好,或者是將來的發展。只有學生們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他們才會全身心地主動投入精力與時間去學習。至于學習能力的測評,學生們就更有發言權。自己能否聽懂教師的教學,跟上全班學習的步伐,又或者是教師的教學已不能滿足個人知識的需要。個人能力的正確評估能幫助學生們合理地規劃學習時間與精力,讓個人資源得以有效的利用與發展。

2.評價知識掌握。

總結促進學生進步與成功的條件。因為只有在總結時才會停下腳步,對自己的所學進行查漏補缺。歷史知識多、關聯性強的特點更需要學生們停下腳步整理知識。從教學經驗而言,我也發現了評價學生們知識掌握的重要性。在很多初中生看來,歷史學系只需要在考試前孤注一擲、全力以赴地背誦就行了。但是對知識的這種不負責只會讓他們在選擇題中得逞。在材料題時,面對歷史問題的分析與聯系,學生們往往不知所措。并且考試前對歷史的強攻復習必然也會影響到其他學科的復習工作。因此,在平時學習的過程中,對知識掌握的評價能幫助學生們找出自身的知識缺陷,又能協助他們記憶知識點,溫習功課,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關于學生們對自身知識的測評,我有兩點建議。第一是讓學生們把記憶中所學到的,并且認為是重點難點的知識列出來。清晰明了的知識點能給教師們一種評估,了解學生們的知識掌握情況。第二是讓學生們以教師的角度看待整個章節知識的學習,利用自己所學到的為本章節編輯一張試卷。一種新穎的方式是為了鼓勵學生們的參與,也是對學生們的一種考驗,讓學生們在學習中逐漸摸索要領,能更清晰地掌握每個章節的重心。

3.評價教師教學。

對教師教學的測評是體現了導學案教學模式中教師與學生合作參與的要求,并且通過學生們的評價,教師能更全面地、客觀地了解到自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指導教師在教學中改進。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歷史教師,我們是根據“聞道在先,術業專攻”而成就的。這并不代表教師在教學方面就是完美的。我覺得教師們可以與學生進行身份互換。讓初中生登上講臺,展示一堂簡短的、他們渴望的、認為有效的歷史課程。這樣的交換是對學生與教師的共同考驗。考驗學生們的知識儲備、膽量及表達組織能力等,考驗教師們的心理。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懷著豁達的心理,讓學生們暢所欲言,讓彼此尊重,讓歷史教學在共同參與合作中得到一個敲響的警鐘。

二、反思

篇5

關鍵詞 教師發展;專業發展;國際動向

20世紀80年代以來,教師發展在世界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發生了深刻而又根本的轉變,教師發展幾乎成為所有學校改善方案和教育改革建議的關鍵要素。然而,當改革者們試圖對各種教師發展方案進行綜合時,很快就發現許多方案之間的分歧與對立大得幾乎互不相容,令改革者無所適從。而其中的分歧與對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們對教師發展中一些基本問題的理解存在差異所致。有鑒于此,本文試圖圍繞教師發展中的若干基本問題,尤其是以其中的緊張關系為中心,澄清教師發展領域的混亂,同時把握教師發展研究的國際動向。

一、教師發展:過程抑或結果

教師發展應被視為一種過程,還是一種結果,抑或既是過程也是結果?學者們意見紛紜。

英國學者戴(Dav C.)認為:“教師發展是一個過程,在該過程中,作為變革主體的教師獨自或與他人一起檢視、更新和拓展其對教學之道德目的的承諾;他們藉此在與兒童、年輕人和同事共同度過的每一階段教學生活中,批判性地獲取和發展知識、技能和規劃、實踐。”荷蘭學者馮克(Vonk J.H.C.)則視教師發展為一種結果,他說:“盡管發展一詞意味著內在導向的而非外部強加的變化,但是我們還是把專業發展界定為在特定的背景下,以獲取履行日常業務所需之系統完整的知識、洞見、態度和行為技能為指向的持續經驗學習過程的結果。”綜觀教師發展領域的文獻,視教師發展為一種過程的學者占多數。

那么,視教師發展為一種過程(“過程論”)與視教師發展為一種結果(“結果論”)之間到底有何區別呢?據筆者所掌握的材料,“結果論”者似乎沒有給出進一步的解釋,“過程論”者的說明則有助于我們理解“過程論”相比“結果論”的合理性。

英國學者伊文斯(Evails L.)曾在《阿謂教師發展?》一文中將教師發展界定為“教師的專業性和(或)教師的專業地位被認為可能得以提升的過程”,對于將教師發展視為一種過程,她做出了進一步的闡釋:“我將教師發展解釋為一種過程,它既可以是持續不斷的,也可以是已經發生并且完成了的。我并不是說教師發展在整體上可以被認為以一種有限的方式完成了,而是指教師可以被認為在某個方面獲得了發展,而這根本不會排斥他們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一再發展,或者以他們曾經被發展的方式繼續他們的發展。我所說的教師發展可以是完成的意思中蘊含了這樣一種認識:完成經常可能是暫時的。”

日本學者今津孝次郎也有類似的解釋。他首先將教師發展界定為“教師作為一個人從打算當教師開始到取得資格、就任教師直至從教師職業退出之間所發生的變化過程”。他在對這一定義進行補充解釋的過程中指出:“毋庸置疑,在變化過程中,不僅僅有在價值上符合期望的變化,也會出現不符合期望的變化。這就是對教師職業的認同走向動搖、弱化乃至喪失的變化,是發展過程中的危機和挫折。”對于近年來出現的由于喪失從教熱情、精神疾病與職業倦怠等原因導致的教師停職、離職或自殺現象,今津認為,從一開始就不是將其作為發展的特例而排除在教師發展研究范疇之外,而是盡力探明這種非預期變化的實際狀況,并著眼于能夠或未能超越危機和挫折的過程,作為教師發展研究是極其有意義的。因為闡明這一過程,有助于洞見教師發展與影響教師發展的環境之間的關系,也會給援助和干預提供新的啟示。

依據伊文斯和今津的闡釋,我們可以做一個進一步的歸納和總結。由于發展是一種矢量,因此如果將發展視為一種結果,很顯然挫折與危機等不符合價值預期的變化就不能視為發展。也就是說,如果把教師發展視為一種結果的話,就會把職業倦怠等教師在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挫折和危機排斥在教師發展的范疇之外,這不僅不利于教師發展研究,也不符合教師發展的實際。而相反,視教師發展為一種過程,不僅反映了教師發展作為一個終身或長期的過程的本質特征,也可以將教師克服發展挫折和危機納入教師發展研究的視野。在教師發展中,結果是暫時的,過程則是長期的或持續的。

二、教師發展:主體抑或客體

教師是發展的主體還是發展的客體?抑或既是主體也是客體?這是一個關涉我們如何理解和把握教師發展內涵和外延的重要問題,也是教師發展領域中的一個爭議性問題。教師發展領域中“補缺”模式與“成長”模式之間的緊張與對立,就是一個集中體現。

休伯曼(Huberman M.)和古斯基(Guskey T.R.)曾經指出,在充滿多樣性的教師發展領域里,有著“補缺”模式與“成長”模式之間的緊張與對立。所謂“補缺”模式,是建立在這樣的觀念或認識基礎上:由于職前教育不完善等原因,教師存在某些質量上的缺陷,因而需要彌補或矯正。這些缺陷通常又是由管理者或研究者等教師以外的人來確定的,教師被看作是發展的對象或客體,而非發展的主體。與此相對,“成長”模式的教師發展則指伴隨教師對其自身教學實踐進行“持續性探究”的各種專業發展活動,包括教師學習小組、課程起草小組、教師設計的研究課題、教師資源中心活動、內部實施的課程評價和參與經常是由有經驗的同事舉辦的研討班等活動。這一模式的特點在于它是基于現場的,并無外部專家和外部指導;即使有外部專家和外部指導,其所起作用是次要的,而且都是互動性質的。從性質上來說,“補缺”模式所代表的是一種“培訓”模式的教師發展,教師是發展的客體,而“成長”模式則強調教師對自身教學的持續性探究,教師是發展的主體;從形式上來說,前者一般為正規化、“標準化”的教育和培訓,而后者則主要是一些非正式的學習和探究活動。二者對立與分歧的要害還是在于教師是發展的主體還是客體的問題。

多年來,在很多國家,教師發展的形式主要是“補缺”模式。而自世紀之交以來,教師發展逐漸被視為教師主體參與、主動學習的過程,“成長”模式的教師發展已經成為教師發展領域的基本發展趨勢。正是在此背景下,有部分學者提出了主體性、自主性是教師發展的“本質特征”或“根本特性”的論斷。按照這一論斷,“補缺”模式是無法進入教師發展范疇的。那么,是否意味著“補缺”模式就只具有歷史價值而再毫無現實意義了?事實并非如此。休伯曼和古斯基在充分肯定“成長”模式的同時,也指出:“完全懷疑‘補缺’模式的意義或價值很難。”迪萊瑪(Tillema H.H.)和伊曼茨(Imants J.G.M.)的研究發現,教師自己經常并不能意識到自身的某些缺點和不足會對其創設和掌控的學習環境產生直接后果。因此,他們認為,“培訓”在教師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關鍵性功能。“教師已有的內化了的觀念和信念與外部提供的‘沖突性’培訓觀念的‘遭遇’會刺激和挑戰教師改變常規,并以新的洞察和能力開展試驗。”這說明,“補缺”模式有其獨特的價值。這也是為什么那么多人倡導“成長”模式,而在現實中“補缺”模式依然盛行的原因之一。既然“補缺”模式和“成長”模式均具有各自的不足和獨特價值,我們又如何能以“主體性”“自主性”作為判斷某一活動是否屬于教師發展的標尺? 轉貼于

正因如此,更多的學者對教師發展采取了包容性的理解。如格拉特霍恩(Glatthorn A.)就曾指,教師發展這一概念既比生涯發展和教職員發展概念寬泛。生涯發展一般是指伴隨教師的職業生涯而發生的成長,教職員發展則是指提供有組織的在職培訓以促進教師群體的成長,它只是可以被用作教師發展的系統干預手段之一。㈣伊文斯曾在前面所提到的《何謂教師發展?》一文中說得更直接、更明確:“我也把教師發展視為一個主體性、客體性或主客體性兼具的過程。它可以被看作是發自教師的內化過程,或者也可以是一個來自外部的,雖然是面向教師的,但是由外部機構實施的應用過程。就后者而言,它不一定會成功,但是由于我將其解釋為一個過程而非結果,所以我還是將不成功或部分成功的努力也劃歸教師發展,只是這些是失敗的、部分失敗的,因而有待完成的教師發展過程。”

其實,發展本是一個人在與環境相互作用過程中發生的變化,個人主體性的發揮總是要在一定的環境下實現,因而是相對而非絕對的。因此,關于教師發展中主體性與客體性的歧義和緊張完全可以被置于一個由主體性和客體性為兩段的連續統中加以考察和分析,而不是作為互不關聯的模式來看待。

三、教師發展:專業發展抑或個人發展、社會性發展

關于教師發展的要素和維度,研究者們也有不同的觀點。但總體來看,采用兩分法和三分法的分析框架者占主流。

在兩分法框架中,個人發展與專業發展的區分最具有代表性。對于很多人來說,教師發展即教師專業發展。之所以如此,正如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 A.)曾指出的那樣:“對大多數人來說,出色的教學就是一件教師掌握教學技能、執教學科的知識和如何教學的事情。按照這種觀點,教師發展就是關于知識和技能的發展。這種教師發展廣為所知,并且被廣泛實踐。(因為)它可以很容易地被組合成課程、教材、專題研討和培訓方案。”可是,教育實踐與教師個人具有的價值觀、信念和態度密切相連,僅僅從發展專業知識和技術角度并不能完整把握教師發展,必須把眼光放大到教師個人之整體。立足于這樣的立場,英國學者尼亞斯(Nias J.)長期圍繞著“教學與自我”這個問題開展研究,將教師的“專業發展”與“個人發展”聯系起來,探討教師個人作為整體的發展,并提起了將向我分為“本質自我”和“情境自我”的分析框架。從前者的觀點來看,教師是“作為人的教師”;從后者的觀點來看,教師是作為教師的教師。尼亞斯指,雖然明確區分二者實際上很困難,而且在現實中二者也是相互重合的,但是,教師發展研究卻一直主要是以“教師作為教師”為研究對象,而相對忽略了“教師作為人”的這一面。于是她提出,應該從二者相互作用這個角度來觀察教師發展。

伊文斯也采用類似的二分法來分析教師發展的要素和維度。他認為個體教師的發展有兩個基本的要素:態度性發展與功能性發展。所謂態度性發展,是指教師對待其工作的態度得以改變的過程,包含智識性發展和動機性發展兩個方面。一個教師變得更具有反思性,更具有分析思維特征,那么他表現出的就是智識性發展;一個教師對事情或對待工作表現出很高的動機,那么他所展現出的就是動機性發展。所謂功能性發展是指教師的專業行為得以改進的過程,包括程序性發展與生產性發展。一個教師對其履行工作的方式或程序進行調整或改變,無論多小,都是一種程序性發展;一個人如果開始工作更長時間,生產更多資源,也就是說開始“做”得更多,那么其所展現的就是生產性發展。伊文斯所說的“態度性發展”更多地是與教師作為一個人的發展,即“個人發展”有關,而“功能性發展”則更多地是與教師作為一個教師、作為一個專業人員的發展有關。毫無疑問,在伊文斯看來,這兩方面要素的發展對于一個教師的發展來說都是不可缺少的。

三分法分析框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所謂的個人發展、專業發展和社會性發展的三分法。貝爾(Bell B.)和吉爾伯特(Gilben J.)曾經提出并描述了“三種主要類型”的教師發展,即個人發展、專業發展和社會性發展。他們在試圖對教師發展進行解釋的時候,指出:“教師發展可以被視為教師學習,而不是被視為他人讓教師改變。在學習中,教師發展他們的信念和觀念,發展他們的課堂實踐,關照他們與變革伴隨的感情。”他們這里所指的發展大體上就相當于他們所說的個人發展、專業發展和社會性發展。關于這三種發展的關系,他們進一步闡釋道:“教師發展過程可以被看作是一個正在發生的個人、專業和社會性發展的過程,一個任何一個側面的發展都不能單獨先行除非其他側面也得到了發展的過程。”

篇6

關鍵詞:英語教師 會教 樂教

關于教師會教與樂教的話題,大家都不生疏。而且一提起來,大家總會自然而然地感覺它是再淺顯不過的事。其實,如果真的描述起來,還真不像想像中的那么容易。正是這看似簡常的事卻蘊含著新課程的價值追求。

一、教師會教的含義

有的教師會說:誰不會教啊?我都教了十幾年了。可是,“教”存在很多種層次可以教、能夠教、想教、愿教、會教等。其中,會教是一種比較高的層次,更通俗地講,就是不僅可以教、能夠教、想教、愿教,而且懂得如何教好。

分析起來,教師的會教應該包括如下兩個含義:

(一)會教的教師通過“教”使自己得以全面發展

真正會教的教師能夠通過教學各個環節使自己得以全面的發展,而不是為教而教。如果一個教師把自己作為教師的生存定位為一個發展人的生存,從內心里給自己定下一個比較高的標準,不容許自己在教學崗位上因忙碌的工作而失去自己,他就會不斷地、主動地學習、研究和充實自己,在教學實踐中觀察、反思,完善自己,腦子里時時刻刻總想著如何更好地發展自己。在教學中發展自己,在生活中發展自己,在做人做事方面發展自己。這樣他的思路就會開闊、方法就會靈活、毅力就會堅韌,創造力就會豐盈,從而使自己處于不斷地前進狀態中。他的教學是他的核心任務,同樣是他全面發展的最廣闊的空間,他的教學也會因他自身不斷地發展而處于一種發展、進步的狀態,他本人也因此會成為會教的教師。

對一名英語教師而言,如果他能夠想到通過教英語實現自己的全面發展,首先,他就會不辭辛苦地掌握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要求自己發音準確、口語流利,文化背景知識豐富、語言功底深厚。其次,他會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學習與語言教學與學習有關的各個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因為他深知,課改新理念要求教師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他還會加強學習新課程要求的情感態度、學習策略、文化意識等方面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同時,他會注意培養新課程中要求學生所具備的能力。這樣,他將作為教師、朋友、同事等多角色的受人喜歡的人。學生滿懷激情地聽他的課,愿意與他交流,同事愿意與他合作,朋友愿意幫他做事,那么,他的教學一定是高效率的、高質量的。他就會被大家公認為會教的英語老師。

(二)會教的教師通過“教”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教師的全面發展必須依靠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會教的教師還要把自己全面發展的最終目標定在學生的全面發展上。自己的發展,是為了學生更全面地發展,而不是僅僅追求個人發展,這是教師職業的根本意義所在。可以預見,過多地注重個人發展的教師往往很難在教學上有所發展。

學生的發展水平與教師的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如果一個教師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他就會不斷地觀察學生,注意他們的言行舉止,體察他們身上發生的每一點變化,了解他們的需要,分享他們成長的喜怒哀樂。這本身就是培養,就是關注,就是人本主義的體現。這些關注最終都會反映到他的教學中去,使他的教學成為學生成長發展之需。可想而知,他將因之逐漸成長為會教的教師。

二、教師會教的體現

教師要達到會教的境界,就要努力地實現自己的全面發展,下面有五點建議供同行參考:

(一)加強學習

要想發展,需要加強學習是毋庸置疑的。一提學習,很多教師都會感覺困難重重。其實,現代學習觀已經把學習看做一種能力,而不僅僅是一種行為。只要你有慧眼,有對重要信息的敏感,還有善于總結思考的好習慣,則無處無地不是學習,無時無刻不可以學習,而且可以向任何人、任何事學習。學習是對所有可能促進自己發展的信息的收集,處理和吸收,而不僅僅是指讀書,寫文章等。而且,學習還要善于總結。總結是進步的階梯,每一次總結都是一次反思的過程,擅于總結的人才會進步。

(二)分配時間

科學地分配時間是一位渴望全面發展的教師必備的素質。不要說你繁忙的工作會不斷地占用你寶貴的學習時間,現代社會的應酬交際也會不斷地向你有限的時間伸手。科學地分配時間是一種可貴的意識,一種重要的作息習慣,更是一種在一切都講求效率的新世紀人們生存與發展所必備的能力。在時間分配方面最好的方法是 有所為,有所不為――做你最應該的做的事。

(三)爭取支持

個人的力量終歸薄弱,在現代社會謀求全面發展談何容易,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在需要的時候能夠獲得支持,也已被視為一種自我發展的核心能力之一。如果處理方法適當,領導,同事、學生、家人、學生家長等都是你的支持者。為了獲得支持,要善于向有關方面表達自己的想法,交流你的打算,告訴他們你正在做什么,有什么困難,只要你的做法是為了發展,發展又是為了更好地搞好教學,相信你會得到應有的支持。

(四)積極合作

合作精神是教師自身發展的優勢。它會使人的能力范圍得以延伸,戰勝困難的能力得以加強。相當多的教師在實施課程改革中遇到某方面的困難時,自感勢孤力單,便退卻了。其實,如果能夠與周圍的人展開積極的合作,困難原本可以解決,或者至少可以慢慢地解決。

(五)全力投入

所謂全力投入是指精力、財力、創造力等的全方位投入。對于自身發展的投入,不管多么昂貴,都是值得的,因為這種投入永遠都會有產出,只是需要假以時日。

三、教師樂教

篇7

一、明確職責

(1)在首度名師的指導下,積極參加“名師工作室”舉辦的各種會議、教學研討、課題調研等活動。以“名師工作室”為陣地,以學校為基地,進行教育教學研究,起到引領示范作用。

(2)負責制定與完善提名候任名師的培養目標,并對其實施全程指導。

(3)每年年初制定書面計劃,學年末進行書面總結,并定時向工作室交流匯報。

(4)積極參加市縣教育或市縣教研室開展的名師教育教研活動并完成相應的工作任務。

(5)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輔導周圍的教師,真正做到引領示范作用。

二、加強理論學習

(1)三年期間,做到每學年教育理論書不少于兩本,并配做相應的讀書筆記。積極參加“國培計劃”學習,豐富自己的理論水平。每學年發表省級論文兩篇,力爭由原來的“淮北市首屆骨干教師”成長為“淮北市學科帶頭人”。

(2)每學期積極參加學校內外的教科研活動,積極聽課、評課,每學期聽課不少于20節,并點評。每學期示范課不少于3節,市級公開課不少于1節,積極培養青年教師。

(3)推廣教育教學科研成果。以名師工作室為陣地,不斷總結經驗,總結教育教學成果,推廣名師工作室成果,為淮北市教育教學增加光彩。

篇8

如何克服小組合作學習流于形式的弊端,使合作學習落到實處,這是走進新課改后每一位教師都必須面對的問題。筆者談以下幾點想法。

一、考慮是否必要

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組織形式,只有與實際的教學效果結合起來才能評價是否必要。要讓小組合作學習真正發揮作用,需要教師在課前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包括對學生認知水平、學習特點、教學目標、教學環境和資源作深入細致的分析,對課上要解決的問題要有一個估測:為什么這節課(這個環節)要用小組合作學習?不用可以么?如果要用,要解決哪些問題?什么時候進行?哪些內容適合班級集體教學,哪些內容適合小組合作學習,哪些內容適合個人自學?要根據學生的情況和教學內容有所選擇,實現學習方式的多樣化,避免“把所有雞蛋放入合作學習之籃”,真正提高學習效率。

二、把握恰當時機

一般情況下,小組合作學習旨在通過共同參與探究、討論,相互啟發、互補,以集體智慧解決個體無法解決或短時間內難以解決的問題。但是合作學習必須建立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當學生自己獨立解決某個問題遇到困難,需要尋求他人幫助、產生了交流與合作的心理需求時,再安排合作與交流,可能更有實效。同時,學生要參與小組討論或研究時,必須要有自己的見解,因此,個體的獨立思考是無法由別人或小組來代替的。教師在組織學生參與討論或探索之時,要留給學生一定的獨立思考的時間。

三、讓學生學會傾聽

教學中,我們常看到:當一個同學發言時,還有許多同學舉手,嘴里不住地喊著“老師,我、我”,有的甚至就直接打斷別人,大聲地發表自己的見解。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讓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展現自我是需要的,但引導學生學會傾聽也是非常必要的。傾聽是對發言者的尊重,只有熱情傾聽他人發言,才能使發言者感到自己是受歡迎的。相反,有人發言而無人傾聽時,將極大地挫傷發言者的積極性。同時,傾聽別人發言能使自己從中得到啟發,以觸類旁通,彌補自己考慮問題的不足。高效的課堂不但要鼓勵學生“愛講”,而且要引導學生“會聽”,倡導學生“多思”。

四、不要冷落了學困生

組建合作學習小組意在讓每個成員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學習的過程,品嘗成功的喜悅,使學生學得主動,形成深刻的體驗。但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亦常常看見這樣的現象:一些優生頻頻發表自己的意見,其他學生只有旁聽的份。在熱熱鬧鬧的氛圍中,仍然掩蓋不了“少數學生爭臺面,多數學生做陪客”的事實。因此,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引導尤為重要。

五、教師要轉換角色

在學生進行小組學習時,教師首先應發揮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設計好小組討論的問題和活動的要求;在小組深入開展合作與交流時,教師又應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合作者。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采用一種友好的、建設性的態度和行為,既不能過多地干預學生的學習過程,又不能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袖手旁觀。在指導學生共同完成對新知識的總結和應用,教師更多的應是一個指導者。教師需要傾聽學生的總結發言,給予及時的反饋和建議。比如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幫助學生總結和概括發現的結論,提供應用知識的情境。

篇9

一、樹立理想,幫助教師明確發展目標

理想和目標是一個人前進的航標,沒有航標的航道無法確定航向;沒有目標的探索往往是盲目的、無效的。因此,要促進教師發展,學校首先要幫助教師明確學校的辦學理念和發展目標,在此基礎上制定教師素質標準,讓每一個教師明確發展方向。我校的教師素質標準是:

有實現自身生命價值的需要——教師把工作當作享受,在育人的同時育己,在煥發學生生命活力的同時煥發教師自己的生命活力,真切地享受教師職業內在的尊嚴與幸福。

有高尚的師德——善良、公正、責任感是師德的核心。具體表現為教師對學生的愛心、對家長的熱心、對同伴的貼心。有嫻熟的教育教學技藝——教師按照教育規律和學生的心理特點,智慧地、藝術地教育學生;靈活地、技巧地駕馭課堂教學。有較強的課程開發和教育科研能力——教師不僅是課程的執行者,而且也是課程的開發者;教師不再僅僅是一個教學“操作工”,而是一個思考者、思想者和研究者。有現代信息技術的開發和應用能力——教師具有較高的信息素養,熟練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并能靈活有效地運用到教育教學實踐中去。

學校倡導教師結合自身發展情況,構建自己的個人發展規劃和研究專題,從而增強教師專業發展的針對性,明確自身專業發展的方向。在實施過程中,學校還指導大家完成年度規劃,年度自評。教師個人發展規劃包括個人現狀分析、三年發展目標、具體落實措施三部分。

二、加強教研,調動教師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在傳統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中,學校設置了教導處、教研組、備課組等管理機構,并形成一定的管理秩序。比如:教研組,每學期初,教研組長在學科主任的協助下,制定本學期學科教研計劃。學校學科教研活動主要體現為:組織教師學習教研計劃,組織學科公開教學,或校內評優課活動等。備課組長負責制定本學期本年級的學科教學進度,定好教學計劃,每月負責檢查備課組成員的備課情況和反思情況。事實上,更多的時候,教研組長、備課組長則在做質量管理和考核工作,如命題,調研、分析……一定程度上,教研組長、備課組長成為事務落實者。

學校成功的內在機制,在于建立一個高水平的教學研究集體。確切地說,就是教師通力合作形成的支持教與學的氛圍,有了這樣的氛圍,才能形成改革的力量。教研組、備課組是學校基本的學術研究集體。

以教研組、備課組為單位的教師之間建立的積極的伙伴關系,將有助于建立一種新的促進教師合作、發展的學校文化,形成寬松的環境和開放的氛圍。因此,每個教研組長、備課組長首先應從事務應對走向主動策劃。新課程實施以來,隨著校本教研的逐步推進,學校積極倡導各教研組、各備課組立足本學科教育教學,圍繞自己組內存在的問題,開展自主研討。教研組長和備課組長可以根據小組研究的需要,自己設計開放的研討形式和交流形式。學校為各組的交流提供平臺,為每一個教研組、備課組的主動發展提供保障。

為促進教研活動,學校還成立了語文、數學、科學等學科的發展中心,并圍繞各學科課程建設開展相應的研討活動,以形成學校學科發展特色,總結教師的教學經驗和風格。各學科發展中心組成員由本校市學科帶頭人、市骨干教師、市教學能手、教壇新秀以及教研組長、備課組長組成。每個發展中心都聘請了顧問,有固定的活動時間。學科發展中心成立以來,圍繞學科建設,開展了一系列主題研討活動,在形成學校學科發展特色、促進教師發展上做出了大膽的探索。

除此以外,學校各辦公室都有以主題聊天為主要交流形式的其他非行政組織的教師教研群體。他們往往會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展開主題爭鳴,并進行實踐改進。沒有行政權威,沒有學術霸權,以志趣相投而集合起來的教師教研群體,以其氛圍的民主、爭鳴的自由、活動的靈活性深深吸引著教師,并影響著教師的發展。

一個階段以來,局前街小學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幫助教師實現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學行為的更新。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發現,教師個體的成長變革是以整個學校和所在團隊為舞臺的,離開了學校和團隊的支持,教師的變革實踐就很可能難以持續和深化。在這種新理念的指導下,局前街小學建立了教師合作團隊,在促進教師發展中做出了大膽的探索。

教師蘊藏著巨大的潛力,如何激發教師的潛力和智慧,讓教師真正成為學校改革的主體?為解決這一問題,學校在管理工作中,增強部門管理職能的同時,對部分工作以項目管理的方式來推進。學校推出一系列項目,確定項目目標,向全校教師招聘領銜人,由領銜人自主選擇教師組建項目組。項目組根據目標,制訂項目計劃和方案,并具體實施。項目實施完畢后,學校及時進行總結和評價,并發放項目獎勵經費。

想法很快就從《局小教育》的創編開始落實。2004年10月,學校大膽聘用德才兼備的教師擔任此項目負責人,并由她選擇志同道合者組成一個項目組團隊。團隊有共同目標,分工明確,責任到人,并有明確的績效考核。當第一期《局小教育》創刊后,團隊中每個成員的自我價值得到了體現。

一期期由項目組教師自主創辦的《局小教育》引領著學校的教育教學實踐,并激發了項目組成員更高的工作熱情。同時,項目組的誕生與推進,也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全校教師的生存理念,改變著全校教師的行為方式。

目前,學校相繼成立了“成長的腳印”“文明禮儀工程”“校友故事集”等項目組,他們在各項目負責人的召集下,正創造性地開展著工作,同時也在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

三、網絡交流,促進教師自我更新

隨著校園網的改版升級,校園網的資源得到了有效開發。我們在校園網建立了“在線研訓”“焦點透視”“新基礎教育專欄”等欄目。“在線研訓”欄目中有“校長閱讀推薦”“理論前沿”“新書導讀”等。隨著“在線研訓”欄目的開設,為教師的學習提供了更便捷、更開放、更自由的學習時空。為信息互換、理念引領、導讀視窗、思想碰撞……提供了有效平臺。

篇10

一、課堂討論的作用

1.討論是培養學生創造力和實際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討論中,學生個體首先要獨立思考問題的成因及解決問題的可能方法,在與其他個體和群體交流的過程中不斷地汲取別人的智慧,這不但培養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也使學生掌握了解決實際問題的策略。

2.討論是學生理解概念、規則、原理并內化到自己知識結構中的有效手段。學生在討論中獲得的知識比從老師講解獲得的知識更生動、更有效。

3.討論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口頭表達及恰當處理人際關系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討論過程中,學生要想使自己的觀點得到別人的認可,就必須進行縝密的思考。培養學生邏輯思維、口頭表達及恰當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

4.討論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有效的發展,在討論的過程中,每一個學生都享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

二、課堂討論的類型

一般來說,按討論的規模來分,有小組討論和班級討論

1.小組討論。小組討論是教學中較為常用的一種討論形式,在初次進行小組討論時,教師應教給學生討論的方法,學生應首先進行個人充分準備。小組討論可以有不同的分組形式。如同桌的2人分組,前后桌的4人分組,教師指定后學生自愿組成6人小組或更多的人為一組。這里介紹一種6人小組的討論方法,以供參考。因為這種方法中,每組以6人為限,每人發言1分鐘,6人共計6分鐘的討論時間,也被稱為六六法。

分組:以教師指定或學生自愿的方式,6人一組。每組需選出一位主持人和記錄員。

提出討論問題:教師提出事先準備好的題目,要求各小組討論出一個較一致的答案,并說明主持人和記錄員的職責。

進行討論:限制6分鐘的討論時間,其間教師應巡視各組,觀察討論情形,提供必要的協助。

綜合報告:每組指派一名組員,介紹本組的觀點。

總結:教師綜合歸納各組論點。

整個過程為分組―提出討論問題―進行討論―綜合報告―總結。

2.班級討論。班級討論是在全班范圍內進行討論的一種形式,較小組討論的范圍要廣。

(1)在小組討論基礎上的班級討論。在這種討論之前往往有一個小組討論,一般可由各小組選派出的代言人發言,同時可由小組其他成員補充,然后在小組之間展開討論,各個小組成員均可為本小組辯護和向其他組發難。這種方式在小組內部意見比較一致,而與其他組意見分歧較大的情況下開展較為有效。

(2)直接的班級討論。在這種討論之前沒有進行小組討論。因此,這種討論往往意見較分散,缺乏整體性和系統性,在這種討論中,教師引導討論的難度較大。不但要引導全體學生始終圍繞主題進行討論,而且要調解學生因意見分歧較大而發生的爭執,還要盡可能使每一個同學都有發言的機會。

三、課堂討論的基本要求

無論哪種類型的討論,討論開始時,教師要說明需要討論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討論過程中,如有學生離題太遠,教師要喚起他的注意,重復解釋所討論的問題:如有學生意見不同而發生爭執,教師須為他們調解,使大家友好地交換意見;如有學生壟斷討論或不愿在討論中發言,教師也應婉言勸阻或鼓勵發言;如有學生發言詞不達意,教師也要幫助他表達清楚;如有學生有疑問,教師可作簡要回答。當討論結束時,教師應作總結,歸納大家發言中的重點,以使學生所討論的知識具有系統性,或解決所研究的問題,得出結論。

四、課堂討論的應用原則

1.討論的問題要有吸引力。抓好問題是討論的前提,問題有吸引力,有討論、鉆研的價值,能激起學生的興趣。

2.要善于在討論中對學生啟發引導。教師應要求學生提出問題,要啟發他們獨立思考,勇于發表自己的見解,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到討論的主題和爭論的焦點上,鼓勵和引導其他學生嘗試解答或補充,引導討論向縱深發展,研究關鍵問題,以便使問題得到解決。教師不要暗示問題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