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員的職責范文
時間:2023-03-19 15:29: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員的職責,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行政文員需要工作認真負責,接受能力強,抗壓能力強,辦公軟件操作熟練。以下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的行政文員主要職責,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來欣賞一下吧。
行政文員主要職責11、負責查查專利,申請一下專利。
2、算算賬,對賬財務統計數據,整理資料。
3、處理下行政工作,跟進公司所有產品的庫存情況。
4、熟悉辦公軟件,對數據敏感,思路清晰。
5、上級安排的其他工作。
行政文員主要職責21、完成好每天的工作日志,協助部門負責人完成每周工作報告、月報告及相關工作報表;
2、負責公司商鋪租賃合同及其他招商文件資料的管理、歸類、建檔和保管工作;
3、做好客戶資源信息錄入、合同信息錄入、文檔信息錄入的工作;
4、協助招商人員做好上門客戶的接待和電話來訪工作;
5、負責會議記錄,費用的復核。
行政文員主要職責31.公司證照資質的辦理。
2.協助企業文化活動的策劃組織。
3.協助員工培訓組織。
4.領導交辦的其它事項。
行政文員主要職責41、負責行政部日常行政管理工作,
日常數據,文件處理。
2、負責辦理各類文件的收發、登記、閱簽、清退、整理、歸檔
3、負責收集和撰寫有關信息,及時向領導提供信息參考和建設意見;
4、做好檔案材料管理工作,嚴格借檔手續;
5、完成總經辦主任交辦的其他任務。
行政文員主要職責51、錄入公司系統數據;
2、管理考勤及系統登記的制度管理;
3、報表進行整理和匯報(重點excel表格數據整理);
4、與銷售或其他部門溝通協調工作上事宜;
5、通知、篩選簡歷。
5、及時完成領導交辦的各項臨時工作。
行政文員主要職責61.負責公司的招聘,需開發、維護、管理各種招聘渠道,確保公司員工崗位需求,制定年度及月度招聘計劃并組織實施;
2.負責員工入職、離職、轉正、調動、請假等人事手續的辦理,
3.負責員工入職調查,入職培訓及培訓效果跟蹤反饋,制定新進員工崗位職責明細與績效考核,做好新進人員的員工關懷,對離職員工進行離職訪談;
4.負責公司員工勞動合同的簽訂,管理員工檔案,及時更新員工信息;
5.協調各部門之間工作與溝通,做好員工關系;
6.負責公司日常行政后勤工作;
7.完成領導交代的其他工作。
行政文員主要職責71、協助上級領導做好行政人事方面工作:包括公司制度的制訂與調整、各項文件的起草,等;
2、負責公司前臺管理、電話接轉、來訪客戶的接待和登記;
3、負責每月辦公用品、固定資產的采購,并對辦公用品的領用、發放、出入庫進行登記管理;
4、及時更新公司各部門員工名片及內部通訊錄;
5、負責公司人員快遞的接收登記,
篇2
關鍵詞 文化資源 優化配置 原則
文化資源的優化配置就是指在給定的技術水平和消費者偏好下,一個地區或社會通過指令或者市場的方式將有限的文化資源合理分配到各個領域,用最少的文化資源投入,生產出更多的質量更高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以實現文化資源的有效利用,提高文化發展效率,最大化地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其實質就是將文化資源在不同的文化活動主體和區域之間進行合理分配。文化資源優化配置主要是對文化資源中的能動部分如文化要素、文化資本、文化創意人才、文化政策、文化設備等進行合理的分配和安排,通過設計、調整文化資源的分布和流向,以盡可能小的成本投入產出盡可能多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盡可能發揮文化資源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促使文化價值最大化,最大限度的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
如何決定、設計文化資源在不同地域、不同行業、不同企業之間的流向以及分配數量呢?文化資源具體的配置內容包括哪些呢?文化資源配置的效果如何來評價呢?這些問題就涉及文化資源的優化配置的原則、效率和內容。
文化資源的優化配置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許多相互關聯、相互影響而且又不斷在變化的因素,在文化資源配置的實際操作中要堅持以下原則。
一、社會福利最大化原則
文化資源從投入生產到分配、交換、消費的全過程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其中會有眾多經濟主體和非經濟主體參與進來,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所產生的社會影響也是十分巨大的。在這些各種各樣的文化活動中,每一個參與主體都承擔著相應的角色,并基于某種參與動機。這些主體在資源配置中相互聯系,相對獨立,彼此之間存在著緊密的利益關系。文化資源的配置必定涉及各個參與主體之間以及文化系統內外部環境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因此,文化資源的優化配置絕對不能單純地從某一個或者某一些參與主體的利益角度出發去考慮文化資源的使用與投入,必須站在社會全局的角度和高度,以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為根本出發點。
二、文化需求導向原則
在資源稀缺限制下,滿足更多的需求是資源配置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堅持文化需求導向是社會福利最大化原則的一種延伸和直接表現。文化資源的配置必須堅持滿足消費者或組織對文化的需求,才能使社會福利趨于更大。如果將文化資源配置到沒有需求的組織和消費者手中,就不會產生社會效益。另外,文化需求是隨著時間而時刻在變化的,對于文化資源的配置方法、手段、模式和內容也要根據需求的變化而不斷調整,因地因時制宜。傳統資源配置模式中的“次第配置法”就是一種典型的按需求導向原則設計的模式。該模式首先將資源注入最需要的部門,直到“注滿”為止,然后將“溢出”的資源配置于注入次需要的部門,如此次第配置下去,直到不再“溢出”。這種模式充分體現了需求導向原則。
三、市場政府互補原則
市場和政府是資源配置中的兩個基本配置主體,各有利弊。市場機制主要通過價格機制、供求機制、競爭機制、風險機制等方式自發調節文化資源在各個環節中的經濟利益關系,在文化資源優化配置中發揮著基礎性的作用,被亞當?斯密稱為“看不見的手”。政府手段是有效配置資源的另一種重要手段。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具有先天性的不足,主要體現在盲目性、滯后性而導致的市場失靈,因此需要政府的干預。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作用和必要性已經得到事實證明。在文化資源的實際配置中,應該協調性的使用市場和政府這兩種手段,做到有機結合。主要思路就是必須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同時發揮政府的輔作用。
四、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
文化資源的優化配置必須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效率優先要求在文化資源配置的流向、數量等問題上區分出輕重緩急,尋求一種合理的分配機制,以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提高文化資源的開發使用率,以較小的資源投入獲得盡可能大的產出。公平原則要求社會福利在文化資源配置參與主體之間的分配要達到均衡狀態。均衡分配要求在配置文化資源時要公正合理地對待每一個參與者,以社會最大化和文化需求導向原則配置資源,做到不偏不倚。
五、文化遺產保護原則
各種文化遺產是人類在歷史中創造的寶貴財富,文化資源的不可再生性要求我們在資源配置中必須充分顧慮到文化資源的保護。在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中,不能只顧經濟利益而導致對文化資源的破壞,切記撿了芝麻丟了西瓜,要切實保護民族文化的原生態性,傳承民族文化的內涵精髓,弘揚民族優秀文化。有些文化資源一旦利用和開發不當,就會產生不可挽回的后果,使得某些文化在人類歷史中消亡。
六、社會效益優先原則
與傳統資源的配置不同,文化資源的配置應堅持社會效益優先,經濟效益次之的原則。這是由文化資源和文化產品的特殊屬性決定的。國家發展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的最終目的是要實現民族文化的復興,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的發展是發展的最終要義。文化資源配置的社會效益主要體現在向社會提供更加優質的文化產品,提高國民的修養和文化素質水平,滿足群眾文化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促進精神文明建設,提升民眾的文化驕傲感和自豪感,維護國家文化穩定和文化安全。
(作者單位為廣西藝術學院)
[作者簡介:吳曼莉,廣西藝術學院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文化產業管理,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李劍(1983―),山東人,碩士,廣西藝術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文化創意產業,傳媒產業,文化資源。基金項目:本文系2013年度廣西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重點資助項目,項目編號:SK13ZD027。]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談國新,鐘正.民族文化資源數字化與產業化開發[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3] 李沛新.文化資本運營――理論與實務[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
篇3
課件制作的基本原則
課件是根據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設計的、表現特定教學內容的、用于幫助教師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的輔助軟件。因此,在設計制作時應遵循以下幾項基本原則:①重視教學理論的指導,遵循教學規律。②符合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與教學時限相一致。③與學校教學實踐相適應,與課堂重點相一致。④正確表達學科知識內容。⑤具有友好的人機交互界面。⑥較強的容錯性。⑦嚴格的課堂實踐。
課件設計的程序
1.分析學生特征。即運用適當的方法來確定學生關于當前概念的原有認識結構和原有認識能力,并將它們描述出來,作為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的主要依據,以便使制作出來的教學課件更具有針對性,更能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及學習的主動性。
2.選擇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目標。首先,確定可以制作課件的教學內容。比較抽象、教師用語言表達不豐富的內容可以制作成課件。然后,根據學科教學內容、學生特點確定教學目標,并依據學科特點,將教學內容分解成多個知識點,把各個知識點的教學目標確定為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和評價等不同層次。整套課件的總體教學目標是這些知識點的獨立教學目標綜合而成的,要注意各個教學目標的前后順序和連續性。
3.合理選擇與設計媒體信息。由于多媒體技術可以將文本、圖形、圖像、動畫、視頻和音頻等多媒體信息進行綜合處理。因此在設計多媒體軟件時,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各種媒體的特性,選擇合適的媒體信息,并把它們作為要素分別安排在不同的信息單元中。
4.建立教學內容知識結構,即把軟件所包含的教學內容,分解為若干個知識單元,并建立知識單元之間的關系和聯系方式。不同的聯系方式形成不同的教學結構,不同的教學結構體現不同的教學策略。
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
1.畫面方面。即從視覺方面所觀察到的效果,要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具體問題:①色彩的搭配要合理。②按鈕顏色不可太顯眼。③少些多余的花邊設計。④少用動畫作裝飾。⑤文字大小要適宜。⑥文字與背景的顏色搭配要合理。⑦要練就一定的圖畫基本功。
2.聲音方面。就是對照畫面所編配的一些聲音資料或者是配音。一般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①音量的大小要適中。②聲音資料選取要精選。③配音效果要講究。
篇4
[關鍵詞]影視翻譯譯制片受眾
引言
外國電影、電視劇如潮水般涌入中國,觀看外國影視幾乎成了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片中陌生的風土人情、迥異的生活方式、特別的價值觀念和新穎的表現手法深深吸引著國人。影視翻譯因此而變得不可或缺。可是由于種種原因,影視翻譯的現狀卻不十分令人滿意。據筆者去年對102人做的調查,有91人(占89.2%)對影視翻譯流露出不滿情緒。影視翻譯大體分為譯制片翻譯和字幕翻譯兩種。本文站在傳播學中受眾的角度探討譯制片的翻譯。
一、譯制片翻譯過程的特點
譯制片就是經過翻譯和對口型配音后播出的電影和電視劇(趙化勇,2000:115)。譯制片不僅要求把臺詞譯成目的語,而且還需要配音演員對準口型進行配音。它包括語言翻譯和語言配音,是“譯”和“制”兩個連續的階段。“譯”既是“制”的前提和基礎,又是“制”的內容。所以,翻譯在譯制片的制作過程中舉足輕重。
譯制片的翻譯過程較之普通翻譯過程又有其特殊性。依據德國學者馬萊茨克的大眾傳播過程模式(丹尼斯,1997:55)和德國學者貝爾的翻譯過程模式(貝爾,1989:19),筆者繪制出一個簡單的譯制片翻譯的過程模式如下:
圖1譯制片翻譯過程
從圖1我們可以看出,譯制片譯者接受原語的渠道不只是書面的,還必須另外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接受原語信息。也就是說,譯制片譯者在翻譯操作過程中還要受限于影視畫面和聲音(對白),其操作成果必須與影視畫面和聲音(對白)相協調。其實,這就給本來就“帶著腳鐐跳舞的”譯制片譯者又加上了“手鐐”。因為,影視觀眾接受譯者成果的同時也在欣賞畫面。如果觀眾發現聽到的對白(即譯文)與畫面中演員的口型不吻合,就會感覺很別扭,不真實,從而影響他們欣賞影片的情緒。
二、譯制片以受眾為中心的翻譯原則
Hatim&Mason(1997:82)指出,屏幕上的演員說話讓人感覺很逼真,可是作為劇本的編劇,他們是為觀眾而寫的劇本。A.Bell(1984:177)也指出,大眾傳播過程中廣大受眾是最為重要的。因此,譯制片譯者也應當將觀眾作為最優考慮對象,即以受眾為中心。
譯者反復觀看影片閱讀劇本,對整個影片在自己的頭腦里形成一個“格式塔”意象后方能開始翻譯。在翻譯過程中,受眾的現狀、受眾的期待始終放在第一位。
(一)易懂性原則
既然譯制片的翻譯是為受眾服務的,要以受眾為中心,那么第一檢測標準就是看觀眾觀看影片的同時是否懂了譯文的內容。我們不是滿足于普通受眾可能理解譯文,而是應當確保普通受眾不可能誤解譯文(NidaandTaber,1969:1)。另外,影視對白具有稍縱即逝的特點,觀眾觀看影片時既沒有充足的時間仔細考慮對白的內容也沒有機會要求演員再說一遍,所以易懂性就顯得尤為重要。例如:
Cybil:I’vegottwopeopletotakecareofonmyown…andyoumakeitclearthatthatwasnevergoingtochange。
譯文1:我得獨自養兩個人,而你搞的這些好像永遠都不會改變的事實。(王平,2001)
譯文2:我們兩母子要生活,我們的關系又無法改變。(粵蓉,2005)
很明顯,譯文2要強于譯文1。聽完譯文1,觀眾會感覺別扭因為它不符合中國人的表達方式,從而平添了觀眾的負擔。而譯文2充分貫徹影片內容,讓觀眾感受不到翻譯的痕跡。
(二)口語化、生活化原則
譯制片的語言主要就是人物對白而人物對白本身就是生活化的口語,還很個性化、句式簡潔。因此,譯制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要擺脫書面語的束縛,力求譯語生活化、口語化。試比較美國電視劇《亡命追兇》中的一句臺詞翻譯:
Doc:Well,Simmon’sbeliefsforbidtheuseofmedicine…Whenhiswifetooktobed,Ihadthathospitalsendadoctortoher。ButJoshuaheldhimoffwithashotgun。
譯文1:呃,西蒙的信條是禁止使用藥物。他妻子臥病在床時,我讓醫院給他派了個醫生。可喬舒亞用槍把他拒之門外。
譯文2:呃,西蒙這個人不信藥物這一套。他妻子病了,給請了個醫生,喬舒亞拿著槍把他趕跑了。
可以看出,譯文2較之譯文1更像日常生活中的對白,更貼近生活,更具生活氣息。口語化的譯文才不會給觀眾帶來扭捏造作的感覺。
三、譯制片翻譯的策略
演員對白時間的長短、視覺畫面、唇形的開合以及英漢兩種語言的不同語速等,這些都是譯制片翻譯過程中不得不考慮的因素,給譯制片翻譯提出了挑戰。
(一)濃縮和添加
由于受到視聽雙頻的限制,配音演員必須與片中演員的話語時間保持一致,同時開始同時結束。如果屏幕上的演員嘴巴在動,就必須保證觀眾能聽到聲音;演員嘴巴已經不動了,耳邊就不能還響著說話聲。所以,濃縮與添加就成了譯制片翻譯的常用手段。美國電視連續劇Friends(《六人行》)中有一句對白:
Yourvisabillishuge。
譯文1:你的銀行卡欠賬數額很大。(彭可,2003)
譯文2:卡上欠了很多。(Sogo,2003)
對于譯制片而言,使用了濃縮譯法的譯文2比譯文1更為合適。譯制片英漢互譯時,如果漢字的數目與英文的音節數相等,或略微少于英文音節數,這種譯文就是理想的。因為,第一,中國人每說一個漢字就動一次嘴巴,而英語國家的人每讀一個音節動一次嘴巴;第二,英語的語速略快于中國人說漢語的語速。在上例中,英文的音節數是6,而譯文1卻有11個漢字。也就是說,如果采用譯文1,影片中的女演員已經停止說話了,觀眾卻還聽見她的聲音。嘴巴不動卻有聲音,是不是很滑稽?
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
Heisauniversitystudent.
譯文1:他是個大學生。
譯文2:他如今在大學里念書。(錢紹昌,2000)
此例中,我們采用譯文2。影片中的臺詞包含10個音節,演員的嘴巴動了10次。如果按照正常的普通譯法,漢語就只有5個漢字,即譯文1。那就意味著,觀眾看見演員的嘴巴動個不停卻聽不見聲音。所以,對于這種情況,譯者就要采用增添譯法,適當添加從而達到視聽和諧。
(二)詞語調整
Hatim&Mason(1997:82)認為,影視翻譯中任何只注重臺詞翻譯而忽視非語言算子的觀點,都是值得懷疑的。非語言算子,如面部表情、語音語調、身體語言等都成為譯者選詞造句的重要因素。
當然,要求配音演員的口型和影片中演員的口型完全一致是不現實也是不可能的。但是,保證配音演員和片中演員每句話的開始和結束時口型吻合是可行的;并且如果做到這一點,基本上就可以給觀眾造成真實感,不會影響他們觀看影片的情緒。因此,調整詞語是譯制片譯者常用的方法。例如:
Kimble:Whyareyouhelpingme?(TheFugitive)
譯文1:為什么幫助我?
譯文2:為什么幫忙?
我們選擇譯文2。因為原對白和譯文2中最后一個音節里的輔音都是鼻音、雙唇音/m/。所以,在發音的口型上,漢語拼音/mang/與英語音節/mi:/更為相似。
再來看一個手勢制約翻譯的例子:
OldJoy:YourfatherandIhavebeenfriendswhenyouwere…thishigh.(Friends)
譯文1:你還只有這么高時,我和你父親就是……朋友了。
譯文2:我和你父親做朋友時,你還只有……這么高。
影片中,老喬衣在說“thishigh”之前,停頓了一下,還做了一個掌心朝下的比劃動作。如果采用譯文1、演員比劃高度的時候,觀眾聽到的卻是“朋友”,手勢與話語內容不搭配。采用譯文2、手勢與話語內容一致,觀眾就能理解了。
四、結語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譯制片的受眾,對于譯制片翻譯都有著自己的感受。本文站在普通受眾的立場,分析了譯制片的翻譯過程,提出以受眾為中心的原則,并分析了其分原則和相應的策略,旨在能給目前的譯制片翻譯提供一些實際的建議和參考。總之,由于受到視聽雙頻的制約,譯制片的翻譯顯得尤為復雜。作為譯者,只有在尊重原作的基礎上,與普通觀眾感同身受,時刻把受眾的需求和滿意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努力揣摩探索,才能譯出精彩的作品,更好地為大眾服務。
篇5
提出倉庫管理運行及維護改造計劃、支出預算計劃,在批準后貫徹執行。
嚴格執行公司倉庫保管制度及其細則規定,防止收發貨物差錯出現。入庫要及時登帳,手續檢驗不合要求不準入庫;出庫時手續不全不發貨,特殊情況須經有關領導簽批。
負責倉庫區域內的治安、防盜、消防工作,發現事故隱患及時上報,對意外事件及時處置。
合理安排物料在倉庫內的存放次序,按物料種類、規格、等級分區堆碼,不得混和亂堆,保持庫區的整潔。
負責將物料的存貯環境調節到最適條件,經常關注溫度、濕度、通風、鼠害、蟲害、腐蝕等因素,并采取相應措施。
負責定期對倉庫物料盤點清倉,做到帳、物、卡三者相符,協助物料主管做好盤點、盤虧的處理及調帳工作。
負責倉庫管理中的入出庫單、驗收單等原始資料、帳冊的收集、整理和建檔工作,及時編制相關的統計報表,逐步應用計算機管理倉庫工作。
篇6
關鍵詞: 合作原則文化價值取向跨文化交際
一前言
美國哲學家格賴斯于1967年提出了會話當中的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即人們在談話過程中是遵守一定原則的,即“使你所說的話,在其所發生的階段,符合你所參與交談的公認目標或方向”。為了進一步具體說明合作原則,格賴斯引入了下面四條準則:1.數量準則(Maxim Of Quantity):①使你的話語如(交談的當前目的)所要求的那樣信息充分,②不要使你的話語比所要求的信息更充分。2.質量準則(Maxim Of Quality):設法使你的話語真實①不要說自知是虛假的話,②不要說缺乏足夠證據的話。3.關系準則(Maxim Of Relation):要有關聯。4.方式準則(Maxim Of Manner):要清晰①避免含混不清,②避免歧義,③要簡練(避免冗長),④要有序。[1]
雖然合作原則是由美國哲學家提出的,但它同樣適用于解釋漢語在內的其他語言。下面這段相聲就可以證明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們在交際中同樣普遍遵循合作原則。
兩個相聲演員在臺上打賭看其中一個人能否在五句話內堅持答非所問。
甲:你早,吃飯了?
乙:今天天氣很好。
甲:天氣好準備上哪兒去玩?
乙:世界上戰爭年年有。
甲:哪又打起來了?
乙:今年西瓜豐收。
甲:西瓜要買無籽的。
乙:大學入學考試都能開卷嗎?
甲:第幾句了?
乙:第五句。[2]
盡管答者小心翼翼,但最終還是回答了所問。可見,使用漢語的人們在交際中也是遵循合作原則的。但由于中西文化差異的影響,各民族在使用中對它的理解卻存在差異,而這正是導致在跨文化交際中出現語用失誤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文化價值取向對合作原則使用的影響
價值觀指的是“個人或群體特有的對于什么是好的一種顯露或隱含的觀念,它影響著人們對行為方式手段和目的的選擇”。價值觀通過言語或非言語方式表達出來,并因此影響著人們的交際方式。“文化價值取向”是用于研究價值觀和交際之間的概念,指的是“人類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普遍問題的方式”。[3]對文化價值取向的研究主要有四種模式,筆者在此主要運用其中兩種模式來研究文化價值取向對合作原則使用的影響。
1.霍爾模式
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通過將不同文化劃分為高語境和低語境文化來表明不同文化在交際中所體現出來的不同文化價值取向。他認為在高語境文化中交流信息的大部分內容都已經體現出來了,只有極少的信息需要清楚地進行傳達。低語境的交流正好相反,即大多數信息都需要通過外在的語言方式進行傳達。在高語境文化中,如中國等亞洲國家,人們在經歷等方面具有極高的同質性,可以借助很多其他方式來提供信息,比如空間的使用甚至沉默等。而在低語境文化中,如美國等西方國家,人口具有較低的同質性,因此人們期望在交流中通過語言傳達大多數信息,而語境和參與者方面只包含極少的信息。例如下面這段對話。
工人:“廠長,大家提議放兩天假。”
廠長:“哦?”
工人:“這個月的生產任務不但提前完成了,而且產量比上個月還多了一倍。”
廠長:“哦。”
工人:“那您是同意了。太好了,謝謝廠長。”
這段對話看似違反了數量準則,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廠長僅僅說了兩個同樣的字,不足以提供足夠的信息,但我們看了以后卻并沒有產生任何疑惑。但對漢語了解不深的人勢必會一頭霧水。這是因為雖然只是將一個“哦”字重復了兩遍,但卻用了不同的語調。第一個“哦”用疑問的語氣顯然是在詢問原因,而第二個則是用了贊同的語氣,所以工人才馬上心領神會。
除此之外,以漢語為代表的來自高語境文化的人們在交流方式上常常比較隱晦、間接和含蓄,比如,漢語在表達反對別人意見時,很少直接說“不行”或“我不同意你的看法”,而通常用“我再考慮考慮”、“商量商量再說”、“稍候再給你答復”等表達方式。中國人認為這雖然違反了合作原則的“方式準則”,但卻遵循了禮貌原則,避免直接反駁使會話處于尷尬的境地。而以美國為代表的來自低語境文化的人們交流方式常常比較直接和坦率。正是這些區別導致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對一些話語的理解上存在著差別。如:
甲:“時候不早了,我請客,咱們一起去吃飯吧。”
乙:“那多不好呦。”
對于這段常用的對話,來自低語境文化的人會有著和我們截然不同的理解。“那多不好呦。”只是一句客套話,它的言外之意是接受了邀請,高語境文化認為不使用客套話的交流方式是不禮貌的。然而來自低語境文化的人們比如美國人,他們是很難理解的,因為在他們看來,“不好”是在拒絕他們的邀請,否則就違背了質量準則。可見高低文化語境之間存在的差別應當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否則來自高低語境文化的交流者在交流時很容易產生誤解。
2.霍夫斯泰模式
海爾特?霍夫斯泰,是當代著名的心理學家、管理學家、社會人文學博士。他于1968年和1972年,在IBM員工中做了兩次研究,并調查了其中的11.6萬人。在大量的調查數據中,霍夫斯泰教授試圖找出能夠解釋導致大范圍內文化行為差異的因素,通過統計確定個人主義/集體主義權力距離避免不確定性男性/女性這四個維度可以用于區分世界各國的不同文化價值取向。其中個人主義―集體主義和對權力距離的態度兩方面最能體現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和其對合作原則的影響,并能解釋造成跨文化交際中語用失誤的一些原因。
(1)集體主義價值取向與個人主義價值取向
霍夫斯泰于1998年提出集體主義價值取向與個人主義價值取向的概念。在以個人主義為價值取向的文化中,人們強調自我為中心和個人的成就,每個人對他的私人財產、思想、觀點、著作都有自己的權利,不喜歡別人干預自己的事情。而在以集體主義為價值取向的文化中,集體利益高于一切,個人要服從集體,集體內部強調和諧友好。所以,相對個人主義價值取向的文化來說,集體主義價值取向的文化更關心他人的需求和感受,這在言語的表達中可以表現出來。英美國家是典型的具有個人主義價值取向的國家,相比之下,中國更注重集體的利益,具有集體主義價值取向。[4]這種文化上的差異在日常會話中就充分體現出來了。比如很多中國人在與西方人打招呼時也常說:“Where are you going?”(你要去哪?)在遇到外國朋友時會關切地說:“It’s getting cold.Take more clothes with you.”(天冷了,多穿些衣服。)雖然這些話在我們看來是再平常不過了,但來自英美國家的人們卻認為這違反了關聯準則,會感覺很不自在,甚至是對他們個人行為的干涉。說這些話的人很顯然是要表達對對方的關心,然而對于具有個人主義價值取向的人來說是很難理解這種特殊的會話含義的。
(2)高權力距離與低權力距離
霍夫斯泰把權力距離分為高權力距離和低權力距離。中國屬于高權力距離國家,而英美國家屬于典型的低權力距離國家。在高權力距離的文化里,領導與下屬或長輩與晚輩的關系是垂直的,人們在與長輩或領導進行交流時要表達出對對方的尊重,而與晚輩或下級交流時要表達出關愛或是權威。在低權力距離的文化里,社會關系相對來講要平行些,人們強調突出個性。
中國自古就強調:“上下有義,貴賤有分,長幼有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下面是一個發生在南唐時期的例子:當時賦稅繁重,京城地區又遭旱災,人民叫苦連天。一天,烈祖在北苑飲宴,對群臣說:“外地都下雨了,只是都城卻不下雨,怎么回事呢?”申漸應道:“雨不敢入城,是怕抽稅而已。”烈祖大笑,馬上下令除掉重稅(《古今譚概―微詞》)。可見申漸作為臣子,即使意識到了問題,也要用委婉的方式表達出來。“雨不敢入城,是怕抽稅而已。”很顯然違反了質量準則,烈祖當然明白他是在暗指賦稅沉重。然而經申漸這樣一說,不僅使語言變得幽默文雅容易被接受,而且不會損害“上級”的面子。但如果他直接說當今賦稅繁重,京城地區又遭旱災,已經民不聊生了,這樣是不易被接受的,而且也容易遭到“上級”的責備甚至是懲罰。
這種思想在現代的中國人身上依然能夠體現出來。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漢語當中出現了許多違反質量原則的自謙語。如:
領導:“你兒子干得很不錯。”
父親:“犬子無能,還望多指教。”
很顯然,“犬子無能”是違反質量原則的,但這樣說既是自謙,又是表達對兒子上級的尊重。這顯然和英美國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來自英美國家的人們在與上級甚至是長輩談話時就可以直呼其名,而這在中國是絕對不可以的。
三結語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的創造離不開語言,語言的變化和發展往往又離不開文化的變化和發展。[2]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英文交流過程中,確實存在著很多文化方面的沖突,直接影響到跨文化交際的效果。因此,教師不僅要在教學中導入文化因素,而且要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廣泛閱讀英語文學作品、報刊雜志等材料,拓寬西方文化視野。教師應鼓勵學生多與外教交流,幫助學生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另外,作為外語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也應提高發掘語言中文化因素的意識。真正使自己在跨文化交際中,對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和沖突具有感覺的敏銳性、理解的科學性和處理的自覺性,從而順利地進行交際活動。
參考文獻:
[1]胡壯麟.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3]Guo-Ming Chen and William J.Starosta.Foundatio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7.
篇7
參數型穩壓電源,是利用器件的非線性實現穩壓和穩流的。從電路圖可以看出,參數型穩定電源的穩定作用是通過虛線框內的調整器件的等效內阻Rdx自動調節來實現的。就拿穩壓電源來說吧,如果是因為負載電阻RL變大或輸入電源電壓Ui升高等原因使穩壓電源輸出偏高時,就會引起調整器件的等效內阻Rdx自動變小,使流過調整器件的電流Idx增大,借助于限流電阻R兩端壓降的增加,使輸出電壓UO趨近于原來的數值。相反,由于負載電阻RL減小或輸入電源電壓降低等原因致使穩壓電源輸出電壓UO下降時,調整器件的等效內阻Rdx會自動變大,從而使得流過調整器件的電流Idx變小,流過限流電阻R上的電流減小,因此在R上的電流減小,因此在R兩端的電壓也減小,使UO又趨近于原來值。從線路連接方式上來看,因為調整器件與負載使是并聯的,因此參數型穩定電源屬于并聯穩壓電源。
2.串聯反饋調整型直流穩壓電源
我們再來看一下串聯反饋調整型直流穩壓電源,它比參數型穩壓電源要復雜的多。它是一個閉環反饋系統,所以必須具有執行器件和反饋支路。一般情況下,它包括調整管、取樣電路、基準電壓源、誤差比較放大器等主要部分。調整管是閉環調節系統的執行機構,其余部分都是反饋控制支路所必需的,從圖可以看出,輸入電壓Ui經過調整器件調節之后,變成穩定的輸出電壓UO,其執行動作是在誤差比較放大器的控制下進行的。取樣電壓和基準電壓相比較,并把比較后的誤差信號送入放大器,增強反饋控制效果。因為取樣得來的是電壓信號,所以這種電源實際上是一個以電壓作為調節對象的自動調節系統,圖中KO為調節系統開環時的電壓傳遞函數,也就是系統開環穩壓系數;KT為執行機構在系統閉環時的電壓傳遞函數,也就是調整管電路的電壓放大倍數;K是誤差放大器開環電壓放大倍數;n為取樣電路的電壓傳遞函數,也就是取樣分壓器的分壓比。根據調節原理可知,該系統的調節函數為:F=1/1+KT×K×n由此可知,無論輸入電壓波動還是負載變化對輸出電壓的影響,反饋系統都只是開環系統的(1/1+KT×K×n)倍,更具體點說,就是反饋調整型穩壓電源在電網電壓調整率、負載調整率等主要技術性能方面,提高到參數型穩壓電源的(1+KT×K×n)倍。
篇8
【關鍵詞】高中政治 課堂提問 含義 原則
高中思想政治課對于學生的思維能力與社會品質都有重要的提升作用。而高中政治課堂中的提問則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目前很多高中政治教師在課堂提問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導致提問低效、無效。為此,本文將對高中思想政治課有效提問的含義與原則展開探究,希望能為廣大的思想政治教師提供教學參考。
一、高中思想政治課有效提問的含義
提問是所有課堂中都需要使用的教學手段。所謂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提問,是旨在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而進行的課內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而有效提問,顧名思義,就是指教師提出的問題是高效的,是能夠促進學生思考的,是能夠使學生獲得提升的提問過程。
二、高中思想政治課提問的原則
高中思想政治課提問應遵循中心性原則、啟發性原則、趣味性原則、針對性原則、廣泛性原則,以促使提問更有效、更高效。
1.中心性原則
所謂中心性原則,就是指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提問要有一定的中心思想,要讓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能夠圍繞教學展開思考。為此,教師應該圍繞中心進行提問,為解決政治教學中的重點難點,設置提問,不能沒有目的的亂問。發問重點,設問難點,多問關鍵點,所有的提問都應該圍繞教學任務而進行,把握問題數量和原則。如關于“債券、商業保險”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問學生所知的各種投資方式,并要求學生對各種投資方式的異同進行比較分析,不但突出了重點難點,還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
2.啟發性原則
高中政治課堂提問應該具有一定的啟發性,啟發學生深入思考,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思維更為活躍,思考得更為全面。例如,教學《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時,為了啟發學生思考,教師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民族關系的處理過程中要遵循平等性的原則,但是為什么高考時會為少數民族的學生進行加分照顧呢?這是否有悖于民族平等的原則?這一問題啟發了學生的思考,使學生紛紛開始探討,學生分成了兩派,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為此,教師組織了小小辯論會,使學生由一個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辯論。
3.趣味性原則
高中政治課堂在很多學生眼中都是比較枯燥無聊的,課堂提問更是會引發學生厭倦感的環節。為此,教師應該注重提問要遵循趣味性原則,設計一些有趣的問題,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比如,教學《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過程中,教師提出這樣的問題:“生活中你有沒有遇到過挫折或者不如意呢?”一個生活化的問題引發了學生的熱烈討論,絕大多數學生都表示曾經經歷過。由于學生對這種問題比較感興趣,所以課堂上是一片熱鬧的景象,而教師的繼續引導也讓學生發表了對挫折與失敗的看法。在學生進行思考和回答之后,教師引入了新課。
4.針對性原則
課堂教學問題的設計必須要緊緊圍繞課堂教學的重點、難點來進行,教師在授課前要精心設計提問的內容與形式,所提的問題要有典型性,突出課堂教學的重點,使提出的問題問在知識的關鍵處。如果對課堂教學提問的設計過于隨意,偏離課堂教學的中心,針對性不強,使課堂教學的目的不明確,就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高一政治生活《我國的宗教政策》時,為了使學生能夠真正地把握課本知識,掌握我國的宗教政策,筆者為學生設計了一些具有針對性的問題:為什么要使成為公民個人的私事呢?什么是正常的宗教活動,它又是以什么標準界定呢?提出這些問題之后,學生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并根據這些問題發散思維,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5.廣泛性原則
教學不應該是針對某一位或者幾位學生的,而是針對全體學生的,所以在提問環節,也應該注意廣泛性原則。但是提問畢竟不能提問所有的學生,所以在提問時,我經常采用這樣的語言:“現在請XXX同學回答,同時請其他同學注意聽他回答得對不對,然后說說自己的看法,提出來自己的觀點。”這樣一來,不僅僅是被提問的學生全神貫注地傾聽,沒有被提問的學生也會進行思考。尤其是一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學,聽到這樣的提問,也會將注意力集中到教師的提問上。
三、結語
課堂提問不僅僅是一個必經的教學環節,更是一種一門藝術,是考驗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要工具。為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師應該關注提問的方法,遵循中心性原則、啟發性原則、趣味性原則、針對性原則、廣泛性原則,優化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提問環節,不斷探索提問的最佳方法,提升提問的水平。
【參考文獻】
[1] 袁力. 有效課堂提問在教學中的策略研究[J]. 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 (05).
[2] 殷敦新. 從“有效提問”到“提問有效”――對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提問效益的實踐思考[J]. 江蘇教育研究,2013 (17).
[3] 周云旺. 中學政治課堂提問有效性研究[J]. 科教導刊(上旬刊),2013(02).
篇9
關鍵詞:文化素質教育;文化活動體系;活動文化;教育環境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4-0241-03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明確指出,“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這一精辟論述給我們的啟迪是:大學即文化,辦大學就是辦文化氛圍,就是通過營造高品位的文化素質教育環境,讓學生在這個環境氛圍中接受熏陶和感染,學會思考、感悟和體驗,進而健全素質,凈化靈魂,升華人格,完善自我,實現“做事”與“做人”的和諧統一。通過對H職業技術學院開展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工作的總結、思考和凝練,我們得到啟示:構建校園文化活動體系,建設活動文化,營造以“文”化“人”的素質教育環境,不失為高職院校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有效的實踐路徑選擇。
一、堅持以人為本,著力營造以“文”化“人”的素質教育文化環境
校園文化氛圍,是學生成長和發展的直接環境,是引導人、激勵人、鼓舞人的一種內在動力,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現代教育的基本價值在于:人是教育的基礎,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必須以人為本。不僅是現代大學增強辦學實力、激發學校活力、彰顯文明魅力,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人格健全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客觀需求。
遵循這一教育理念,H職業技術學院在育人實踐中,堅持“以人為本”,以培養“做事”與“做人”相統一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為目標,以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為載體,以學生素質拓展為總攬,通過不斷健全和完善文化素質教育活動體系,著力打造富有特色與活力的高品位校園活動文化,努力為學生文化素質提升,建構平臺,提供舞臺,營造出以“文”化“人”的素質教育文化育人氛圍。經過多年探索和實踐,逐步形成了“校級活動屆次化、院系活動項目化、日常活動社團化、重點活動精品化”的校園文化活動建設格局,并打造和培育了社會實踐、非常對話、科技創新、志愿服務、文化講堂等一批文化素質教育活動和工作品牌。內容健康、格調高雅、生動活潑的主題教育、社會實踐、人文藝術、學術科技、心康娛樂等系列校園文化活動的扎實有效開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充實了學生的文化底蘊,拓展了學生的文化視野,提升了學生的文化素質,而且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發揮了教育、導向和激勵作用,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學生的思想觀念、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心理人格、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塑造與養成,在學生中產生了積極、廣泛和深刻的影響。
二、構建文化素質教育活動體系,建設活動文化
(一)以主題教育活動為載體,培養思想政治素質
思想教育活動,既采取參觀考察、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方式,又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第二課堂活動緊密結合,以主題教育活動為載體,寓教育于課堂、于活動。如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為核心,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根本目標,以努力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樹立和弘揚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基本內容組織開展的“立志、修身、博學、報國”主題系列教育活動;組織觀看《感動中國》等教育片,開展以“學感恩、知榮辱”為主題的系列教育活動;結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開展“用心靈呼喚誠信”演講及征文比賽;結合《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開展黨史知識競賽和圖片展等活動,為青年學子堅定在黨的領導下實現“中國夢”的信心,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揮了積極的教育和引導作用。
(二)以社會實踐活動為載體,培養責任奉獻意識
1.社會實踐活動制度化。學校每年寒暑假期堅持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組織大學生開展“進社區”、“輔助執法”、“邊遠山區支教服務”等實踐活動,通過社會實踐,在服務社區、輔助執法、送“科技、文化、衛生”下鄉等活動過程中,促進學生對社會、企業、民情的了解,培養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公民意識、服務意識、法制意識以及成才意識,對大學生受鍛煉、長才干,強素質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2.志愿服務活動項目化。學校積極組織學生參與“省運會”、“家博會”、“美食節”等志愿服務工作,每年有近5000人次志愿者活躍在各項社會公益活動以及重要的展(會)場。志愿服務活動成為學校共青團工作的一個品牌,受到社會的廣泛贊譽。志愿服務活動的深入開展,不僅為大學生搭建了廣闊的社會實踐舞臺,而且也為他們用實際行動實現“服務社會,傳播文明,提升自我”_辟了有效的途徑。
(三)以人文藝術活動為載體,培養文化藝術素養
1.文化藝術活動,育才展藝。藝術是以人類情感和想象為特征的把握和反映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它是人們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不僅能滿足人的多方面的審美需要,而且在人們的精神領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學校每年一屆“藝術節”的舉辦,“中華經典誦讀大賽”、戲劇小品團體大賽、“展現音樂魅力,激揚青春旋律”之民謠吉他大賽等文化藝術活動的開展,為學生展現藝術才華、提高人文藝術素養,提供了舞臺。
2.文化講堂活動,崇文尚德。為營造校園濃厚的人文氛圍,促進校園文化建設和大學精神的塑造,引導學生崇文尚德,學校推出“文化素質大講堂”系列專題講座。幾年來,共邀請校內外專家、學者開展人文、風俗、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講座50多場,參加學生已達30000人次,在全校形成了一股“向名師學習,尚文化品位”的熱潮。“文化素質大講堂”已經成為學校能夠實現雅俗共享的校園文化精品活動,對塑造學生的思想和品格,影響深刻。
3.高雅藝術活動,提升品位。豐富多彩的高雅文化藝術活動能對受教育者起著情感感染、綜合強化、輿論導向和人格塑造的作用。學校高度重視并大力度、高投入地抓好抓實高雅文化藝術進校園工作。高雅藝術的熏陶,不僅開拓了學生的文化視野、提高了人文藝術修養,而且提升了學生的文化品位。
(四)以學術科技活動為載體,打造科技創新品質
1.科技文化活動,培養技能。科技文化活動建設,以每年一屆的“科技節”這一閃耀著科技精神與人文思想光芒的活動為主線,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全國“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各項專業技能大賽等,帶動校園學術科技創新活動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的蓬勃開展,促進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養成,從而形成濃厚的學生課外學術科技活動氛圍。在創新文化熏陶下,學生的創新品質得到培養,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各項科技競賽捷報頻傳。截至目前,僅學生獲得的國家專利就達40余項,全國高職高專“發明杯”創新大賽金、銀、銅獎50余項。
2.非常對話活動,助推創業。學校與區域青年企I家協會攜手合作,請成功的青年企業家與青年學子面對面的溝通、交流和探討,通過互動與對話,切身感受企業家的成功之道和企業家的精神魅力,從而促進同學們更加了解社會,認識自己。青年企業家與學子面對面對話活動的開展,有效地實現了課堂教育的延伸,有利于同學們了解社會和企業對人才的實際需求,并以此確立自己明確的人生目標,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為走向社會、走向成功做好準備,為就業和創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以心康娛樂活動為載體,培育健康和諧身心
1.社團活動怡心益智。學生社團活動作為一個重要載體,在文化素質教育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理論學習、社會實踐、學術科技、文化娛樂、體育競技、文學創作以及公益服務等學生社團活動精彩紛呈。每月舉辦“創業一條街活動”,各學生社團通過競標的方式,和公司合作,開展買賣活動,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競爭意識,拓寬求知領域,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在鞏固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展現音樂魅力,激揚青春旋律”、“民謠之夜吉他大賽”、“財經論壇”等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成為大學生培養興趣,拓展素質,發展成長的有效平臺。
2.健康教育明亮心田。涵蓋心理知識普及、心理咨詢、危機干預和心理問題研究的心理健康教育“七項心育工程”為青年學生明亮心田,撐起一片晴朗的成長天空。心理學必修課的開設和大學生心理協會開展的系列活動,推進了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在學生中形成了正確面對并主動尋求解決心理問題的氛圍。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圖片展、“5.25我愛我”萬人簽名、“心心相連”N人N1足球大比拼等活動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工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插上了飛翔的翅膀。
三、創新工作實踐,寓“三個滲透”于文化素質教育
(一)課堂學習中滲透文化素質教育
1.以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堅定大學生理想信念。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緊扣高職教育和高職學生特點,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不斷深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教學改革,扎實推進理論“三進”(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工作。
2.課程建設突出文化素質教育核心課程的作用。課程是實施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學校經過多年的建設,形成了包括必修、限選、任選三個模塊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如《哲學基礎》課的教育教學,旨在為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精神支持,使學生不僅在知識和技能上成人,更在精神和心靈上成人。一方面,引導他們去探究超越現實功利的人生意義,樹立理想,堅定信仰,凈化心靈,形成求真、向善、愛美的健康人格和人生態度。另一方面,幫助他們形成自己的見識,避免在喧囂的俗世中隨波逐流、迷失自我,并使之能夠知人論世,德技雙馨。
3.專業教育中滲透人文教育。為促進專業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滲透與融合,學校在教學中充分挖掘專業教育的精神陶冶功能,同時把人文藝術融和在專業課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中。學校重視專業實踐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聯動機制建設,在各院系組織的學生專業實訓實習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專業實踐教學中,確立了以專業實習帶隊老師為主,院(系)黨總支部書記、思政課教師、輔導員共同參與的實踐教學機制,并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列入專業實踐教學計劃中,在組織實施專業實習的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全程參與。
(二)生活體驗中滲透文化素質教育
生活體驗是指學生在各種實踐活動中接受文化素質教育和專業教育,體驗做人、做事的道理,體驗人生價值,增強對社會的了解,建立起相應的社會責任感,樹立到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工作的思想。
1.創新實踐教學形式、健全實踐教學協作機制。學校以“明確目標、工學結合、強化技能、注重素質”為指導思想,積極推進高技能培養與人格塑造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全面開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工作,積極拓建校外實訓基地,注重實訓基地的“軟環境”建設,努力營造一個科學、技術、人文相融合的實驗實訓環境。教務部門組織的“工學結合”專業實踐、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學工部門的學生思想教育工作與暑期活動做到組織實施一體化,形成協作工作機制,充分發揮“三全”育人的功能。
2.豐富生活體驗,提升人格素養。(1)培育良好的習慣,提升道德素養。學生通過排隊候車、文明就餐、尊老愛幼等生活體驗,秉承優良的道德傳統,培育良好的習慣。(2)明確歷史使命,強化責任意識。通過系列實踐活動的組織開展,促進學生對民情、對企業、對社會的了解,培養了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公民意識、服務意識、法制意識以及成才意識,使大學生明確肩負的歷史使命和應有的責任擔當。(3)端正就業態度,培養創業精神。通過教學實踐活動,學生深入企業生產一線,為提高自身專業技能搭設良好的平臺,在得到鍛煉的同時,也加深了對專業和職業的理解,體驗了工作的艱辛,了解了企業對大學生的要求,端正了就業態度,培養了創業精神。
(三)環境熏陶中滲透文化素質教育
W校通過物質文化、精神文化、活動文化、制度文化的構建,營造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高品位文化環境,在潛移默化中陶冶學生情操,培養既能勝任具體工作,又具有較高綜合素質和健全人格的可持續發展型人才,培養有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展的社會人和國家公民。以景觀文化建設浸潤學生心靈為例,學校以體現自然美,展現和諧美,凸顯人文美,追求精神美為建設校園景觀文化的理念,體現出整個校園建設現代、純凈、優雅、舒適的特色。校園景觀文化以優美高雅、寓意豐富的景觀環境,“潤物細無聲”地影響每一位學子,目的是為了達到教育人、感染人、熏陶人、引導人,喚醒人的主體意識,求真向善,滋養人才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駱正林:教育景觀的構建與教育輿論的形成[J].高等教育研究,武漢:2014,(8):8-16.
[2]王少安,周玉清.大愛精神與大學文化建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163-186.
[3]韓冬梅.淺談個性化教育的基本理念[J].當代教育論壇,2008,(08):38-39.
[4]龔克.素質教育知與行[J].中國高教研究,2015,(5):8-13.
[5]佘雙好.社會思潮對高校學生核心價值觀形成的院校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6):34-39.
篇10
(項目編號:12YJC790141)研究成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制度背景、資本投資與公司價值”
(項目編號:70962005)研究成果;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制度背景、債務融資
與公司投資行為”(項目編號:NCET-08-0919)研究成果
摘要:近年來,穩健性原則的運用存在一定的爭議。本文對穩健性原則的優勢和劣勢進行了客觀分析,基于利益相關者視角從七個方面分別闡述會計穩健性的正面效應,表現在降低了會計主體可能存在的成本支出并利于其價值提升,擴展了Watts(2003)從公司契約、股東訴訟、稅收和會計監管四個方面闡述穩健性的存在,同時也分析了穩健性原則存在的缺乏“中立性”等不足。不同國家或地區現實環境異質性決定了會計事項的有效判斷和估計,得出在新興經濟體中穩健性原則是能夠作為會計信息質量保證重要原則的結論。
關鍵詞:穩健性 利益相關者 會計信息質量 中立性
一、問題的提出
穩健性原則影響會計實踐至少有500年的歷史(Basu,1997)。隨著經濟的發展,穩健性原則能否作為會計信息質量保證的重要原則,不同的國家或地區給出的答案可能并不一致。近年來FASB(2010)和IASB(2010)在其財務報告概念框架中剔除了穩健性原則,原因是穩健性缺乏“中立性”。盡管穩健性原則存在一定的不足,然而現有的市場環境是否應該取消穩健性原則,還不能一概而論。穩健性原則已經在會計信息的確認、計量、記錄過程中存在很長時間,穩健的會計信息總體讓廣大的利益相關者比較滿意。不同國家的經濟發展環境并不一致,穩健性是否應該全面取消還有待進一步商榷。穩健性原則到底是否還能保證會計信息質量,會計事項有效的判斷和估計取決于國家或地區的現實環境,不能一概而論。
二、基于利益相關者視角的利弊分析
“利益相關者”一詞最早源于斯坦福研究所的一份備忘錄,一般是指那些與公司存在直接或間接利益關系并享有合法性利益的組織或個人(李心合,2003)。公司是一系列存在利益往來的組織或個人集結成的“網絡集合”,公司的每個行為都或多或少對各個利益主體產生一定的影響。公司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信息通過會計賬務處理生成會計報表,各利益相關者通過其了解會計主體的財務信息,會計信息的優劣直接影響到各利益主體的判斷和決策。然而會計政策的正確選擇又直接影響到會計信息的優劣,所以公司使用的會計政策對于各利益相關者(主要涉及到債權人、股東、稅務部門、監管機構、職工、供應商和客戶等)非常重要。
(一)會計穩健性的正面效應
Watts(2003)從公司契約、股東訴訟、稅收和會計監管四個方面闡釋了會計穩健性。本文基于利益相關者視角從七個方面闡述會計穩健性的正面效應。
1.公司契約。債務契約在公司契約中具有重要作用。穩健性原則表明在估計資產或利潤時,盡量多估計費用或損失,少估計資產或利潤。對于債權人而言,穩健的會計政策使其更好地了解債務人抵押資產的有效估值,債務人方面的資產計量更穩健可靠了,降低了債務人資產高估帶來的風險。會計穩健性也存在降低債務成本的效用。Ahmed et al.(2002)表明會計穩健性對于緩解債權人和股東之間在股利政策上的沖突具有效用,會計穩健性與更低的債務成本相關聯,減少了公司的債務成本。Wittenberg-Moerman(2008)表明穩健的會計信息降低了信息不對稱,有助于提高債券二級交易市場的效率。Zhang(2008)表明穩健性對債務人和債權人均有利,存在雙贏,債權人對會計信息穩健的債務人提供更低的貸款利率,債務人的債務成本則更低。Li Xi(2010)實證研究發現在控制了法律制度和證券法規因素后,國家采用更穩健的財務報告體系,具有更低的債務和權益成本。Lara et al.(2011)表明穩健性通過增加壞消息的確認來減少權益資本成本,也減少了信息不對稱和未來股價的波動性,有條件的穩健性具有正向的經濟效用。Li Jing(2013)表明在不同的企業環境中,會計穩健性需要與否則依賴于重新協議是否發生,以及花費的成本,會計穩健性在債務合約中的效用大小不一致。穩健性還存在公司治理效用。會計穩健性有助于緩解沖突(Watts,2003;Ball and Shivakumar,2005等)。自由現金流是扣除凈現值大于零的所有項目所需資金的剩余現金流量(Jensen,1986),兩權分離下管理層存在道德風險,當自由現金流較多時管理層存在將多余現金流投資于凈現值為負的投資項目上形成過度投資,達到建造經營帝國的目的。會計穩健性與董事會治理能力呈同向關系(Ahmed and Duellman,2007),Watts(2003)認為,會計穩健性有助于緩解公司治理中的問題,尤其是管理者的投資決策行為。契約論視角,會計穩健性提前確認損失有助于降低信息不對稱而引起的道德風險(Watts,2003)。由于及時確認損失有助于促使公司及早停止低效率的投資,因此資產減值準備計提會對公司的過度投資產生制約作用(楊丹等,2011)。當自由現金流較多時,提前確認損失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降低現金流,避免管理層存在過度投資等損害公司利益的行為。過度投資等行為一定程度上損害了股東和債權人的利益,滿足了管理層的利益偏好,可以說會計穩健性緩解了股東和經理層之間的沖突以及債權人和經理層之間的沖突。
2.股東訴訟方面。Watts(2003)表明股東訴訟產生了不對稱的結果,過高估計公司資產比低估資產帶來了更大的訴訟成本。通過低估資產,會計穩健性降低了公司期望的訴訟成本。訴訟成本的不對稱,是符合法律制度的不斷發展,以限制公司經理和其他各方的機會主義。Kellogg(1984)表明公司和事務所由于高估項目被的可能性遠大于低估項目,即不穩健的事項估計更可能被訴訟。公司如果采用比較激進的會計方式,審計師審計時可能審計風險比較大,審計師必然要求較高的審計費用作為其風險的補償(Pratt and Stice,1994)。激進的會計方式往往帶來更普遍的盈余操縱。劉運國、麥劍青、魏哲妍(2006)表明盈余管理與審計費用正相關。梅波(2013)表明盈余管理程度越高的企業,其盈余操縱行為的識別更難,審計風險越大,審計師自身成本支出越多,就可能收取更高的審計費用進行彌補。現實中盈余操縱行為增加了審計師的審計風險,為了把審計風險降到最低,審計師應加大審計核查范圍和強度,投入更多審計人員和延長審計時間,審計風險的增加導致審計成本的增加,審計師成本的增加則會向企業索取更高的審計費用來彌補其審計風險增加帶來的自身成本支出。所以比較穩健的會計信息降低了盈余操縱的機會,從而降低了審計成本或引致的訴訟成本。
3.稅收。Shackelford and Shevlin(2001)表明稅收最小化的策略往往會導致較低的賬面收益,所以為了減少稅收,往往選擇較低的賬面收益。稅務籌劃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避免當期盡可能少交稅費,會計穩健性降低了凈利潤的估計,某種程度上減少了公司稅務成本。
4.會計監管。證監會等監管機構趨向于要求會計報表提供者提供更穩健的會計信息。如果會計主體采用更激進的會計政策,則會加大監管機構的監管成本,尤其對于上市公司而言,會計主體普遍存在粉飾財務報表的行為,對此監督機構勢必會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對其進行審查,而穩健性則降低了虛增利潤或資產的可能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監管機構付出的監督成本。所以穩健的會計信息有利于降低監管成本。
5.職工。職工是企業重要的利益相關者,職工努力工作的程度與公司的績效密切相關。理論上職工工資越高其努力工作的程度越大,穩健的會計利潤有利于員工們了解其最低的保障來源,避免由于會計利潤等虛高引起的虛構業績。另外穩健的會計信息傳遞出更真實的業績表現,避免虛高收益導致的多余員工的引入,保障了在職員工的利益。
6.供應商。公司與供應商之間存在往來款項,存在債權債務關系,商業信用的存在對于公司很重要,一方面商業信用融資緩解了公司當期的現金流支出,公司的現金流很重要,如果能夠保持較高現金流則會更便于其有效投資,給企業帶來利好消息。另一方面供應商給公司提供的商業信用,不但不支付金融性負債的利息,還可以享受現金折扣,有利于公司價值提升。公司商業信用的存在使得公司價值得以提升,供應商為什么會給予其一定的商業信用呢?會計報表是供應商了解債務人的重要信息,債務人如果經常性使用比較激進的會計政策勢必存在粉飾會計信息的嫌疑。另外虛構的業績往往也不能維持長久,遲早會被發現,因為商業信用的融資相對優勢假說認為,商業信用債權人與公司經常性的業務往來,使得債權人更便于了解公司,從而更具有信息優勢(Petersen and Rajan,1997;Fabbri and Menichini,2010)。穩健的會計政策有利于商業信用債權人對公司會計信息的信任,最大程度地限制虛增資產或利潤,有利于債權人考察債務人的償債能力等,如真實性的流動性資產或總資產的計量。穩健可靠的信息得到供應商信任后,相互間合作才能長久,公司的商業信用融資才會更多。
7.客戶。公司與客戶之間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商品交易上。一般而言,比較激進的會計政策往往導致比較浮華的會計報表,存在表里不一的現象,誤導會計報表使用者,更穩健的會計政策傳遞出更穩重可靠的會計信息。公司內部存在自己的“文化”,往往導致公司各部門的行為是比較一致的,產品質量的保障與會計信息質量保障類似,可以想象經常性粉飾會計信息的公司可能缺乏產品質量的有效保障,所以穩健的會計信息傳遞出更有保障的產品質量。高質量的產品,加強了公司與客戶間的信任,業務往來的增加從而提升了公司價值。
總之,結合利益相關者與公司之間的利益關系,穩健的會計信息存在眾多的優勢:有助于降低債務資本成本和權益資本成本,緩解股東或債權人與經理層之間的沖突;降低公司盈余管理的操作空間,降低了訴訟成本;降低凈利潤的估計,節省了公司稅收支出;穩健的會計信息有助于降低證監會等監管機構對公司的監督成本;有助于降低冗余員工的引入,避免了公司盲目擴張;穩健的會計信息更能獲得供應商信任,能夠避免相互間的會計信息盈余操作而失去合作;穩健的會計信息傳遞出更有保障的產品質量,降低了客戶因為產品質量等對公司失去信任,降低了公司產品銷售量下降的可能。
(二)會計穩健性的負面效應
會計穩健性存在正面效應的同時,也存在一些負面效應。
1.現實性不足。如《企業會計準則》中發出存貨計價已剔除了后進先出法,后進先出法下其實存貨發出成本是增加的,符合穩健性原則,但是不符合實物流轉的程序,與現實不一致。當面臨壞消息的確認時需要更少的證據,證據的多少以什么為標準,現實中比較難以界定。公司存在或有負債的估計,面臨著訴訟的可能性,被監管機構處罰的力度等的估計,面臨這樣一些證據的獲取時往往存在主觀判斷,不同人的標準不一致。另外在前述優勢中提到降低企業的資本成本和緩解股東或債權人與經理層之間的沖突,到底穩健的會計信息降低了多少資本成本和沖突,實務中并不知道,只是在理論中進行了探討。
2.可能導致利益相關者信心不足。確認太多的壞消息可能導致其賬面上盈利能力不足或者在財務報表附注中披露更多的壞消息,可能使報表使用者誤解為公司業績確實比較差,會帶來一些負面效應,導致利益相關者信心不足。現實中廣大的投資者等公司利益相關者存在大部分人群是只注重公司當期的業績表現,比較急功近利追逐短期利益,對公司的其他方面關注較少,如果該公司穩健性較強則可能會導致其在同行業中的當期業績表現較差,從而存在導致利益相關者對該公司信心不足的可能。
3.中立性缺失。會計準則提倡客觀真實性,不偏不倚的客觀計量,然而穩健性與之發生了分離,確認好消息比確認壞消息需要更多的證據,偏離了中立性原則。穩健的會計政策和激進的會計政策在現實中均經常使用,比如穩健性較強的歷史成本原則和相關性較強的公允價值計量,在某種程度上均存在中立性缺失,會計信息需要計量,計量需要估計,如何選擇最有效的估計方法成為解決此問題的關鍵。
三、結語
穩健性原則涉及到會計的確認與計量,對會計行為產生了重要影響。近年來FASB(2010)和IASB(2010)表明穩健性原則缺乏中立性,從而在其財務報告概念框架中將其剔除。本文認為,在美國、歐洲等發達經濟體,其資本市場已經很發達,市場監管較完善,會計人員的業務能力能夠更好地對復雜會計事項進行判斷和估計,進行賬務處理時能夠實現中立性原則,在這些經濟體的財務報告概念框架中剔除穩健性原則是可行的。然而在我國等新興經濟體,資本市場欠發達,市場監管和法律法規還不完善,會計人員的業務能力還有待提高的現實背景下,可能難以準確對復雜會計事項進行判斷和估計,中立性原則難以實現。所以在我國或其他新興市場國家還是應該注重穩健性原則帶來的穩健會計信息,更加注重穩健性原則帶來的好處,揚長避短。總之,各國間會計準則總體方向是趨同的,這是大勢所趨,但部分國家或地區的市場環境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暫時還不能完全一致,在某些細節處是可以存在差異的,各國間會計準則循序漸進的趨同才符合現實。Z
參考文獻:
1.楊丹,王寧,葉建明.會計穩健性與上市公司投資行為[J].會計研究,2011,(3):27-33.
2.Kellogg,R.L.Accounting activities,security prices,and class action lawsuit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4,(6):185-204.
3.Pratt,J.,and J. D.Stice. The effects of client characteristics on auditor litigation risk judgments,required audit evidence,and recommended audit fees[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4,(69):639-656.
4.劉運國,麥劍青,魏哲妍.審計費用與盈余管理實證分析[J].審計研究,2006,(2):74-80.
5.梅波.行業周期、產權性質與審計費用負擔[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3,(1):106-115.
6.Shackelford,D.A.,and T. Shevlin.Empirical tax research in accoun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1,(31):321-387.
7.Petersen, M. A. and R.G. Rajan.Trade credit: Theories and evidence[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1997,10(3):661-691.
8.Fabbri,D. and A. M. C. Menichini.Trade credit,collateral liquidation,and borrowing constraint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0,96(3):413-432.
9.Ahmed A S, Billings B K, Morton R M, et al.The role of accounting conservatism in mitigating bondholder-shareholder conflicts over dividend policy and in reducing debt cost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2,77(4):867-890.
10.Wittenberg-Moerman R.The role of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financial reporting quality in debt trading:Evidence from the secondary loan market[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8,46(2):240-260.
11.Li X. Accounting Conservatism and Cost of Capital:International Analysis[C]:AAA,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