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蕩起雙槳課件范文

時間:2023-03-28 17:55: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讓我們蕩起雙槳課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讓我們蕩起雙槳課件

篇1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3A-

0028-01

要讓小學低年級的學生興趣盎然地學習語文,充分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美,教師就要在教學的過程中為學生創設情境,引領孩子們去發現美,學會觀察、發現、思考,教會他們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美,從而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

多媒體課件能再現文本情境,為實現師生間的平等合作與良好互動提供了理想的平臺。那么在教學中,教師如何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根據教材的特點,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呢?筆者從以下三個方面談談看法。

一、展現優美的水墨風景圖

小學低年級語文課本中所選用的大多是圖文并茂的文章,很多課文都配有精美的圖畫,課文就是用語言描寫圖中的情境。我們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中的水墨圖,展現課文所描繪的情景,使課文內容變成一幅幅精彩的畫面,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變得具體,讓學生充分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從而理解與接受知識。

如教學一年級上冊《江南》這課時,筆者首先指導學生觀察水墨圖,讓學生欣賞江南水鄉的美景和兒童們乘船采蓮的情景。接著引導學生讀詩句,體會“蓮葉何田田”的荷塘美景以及魚兒在蓮葉下面游水嬉戲的情景。然后再用簡筆畫畫出幾片荷葉、幾朵荷花,并在荷葉的四周畫上幾條小魚,簡單的幾筆就可以把“魚戲荷葉圖”形象地勾勒出來,學生更能領略到“荷葉層層疊疊、茂盛鮮亮,蓮葉間的魚兒一會兒游到東面,一會兒又穿到西面,一會兒鉆到南面,一會兒又滑到北面”的情景。最后老師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和體會蓮葉的美和魚兒的快樂、自在。江南水鄉的美景是那么的生動、形象,而描寫江南水鄉的小詩也深深地印記在孩子們的心里??梢?,借助圖畫展現課文情境,可以把課文具體化、形象化,學生看得清楚,感受真切,從水墨畫的顏色、明暗中能迅速感知課文內容,從而接受和理解課文中的語言文字,獲得美感。他們在欣賞圖畫之美的同時,還能欣賞到語言文字所蘊涵的無窮魅力。

二、用視頻再現歷史場景

教師應結合教學的需要,從實際出發,靈活恰當地創設各種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在進行《和他的大黑騾子》這一課的教學時,由于課文所講述故事的年代已經久遠,學生沒有經歷過當年戰火紛飛的場面,也沒有相關的感性經驗,他們很難理解課文,這是教學的難點。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筆者在教學時充分利用課件介紹歷史背景,播放電視劇《》中過草地的劇集,使學生仿佛置身于當時的戰場上,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就高漲起來,激起了學習課文的熱情,并通過老師的指導,很快理解了課文。這樣,的形象深深印在學生的腦海里,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更為深刻,順利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三、活用音樂渲染情感

在語文教學中,用富有感染性的樂曲,為學生創設情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融入角色,找到情感的共鳴點,從而理解教學內容,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一年級的兒童具有好奇、愛探索的心理特點,并且想象力特別豐富。如教學《讓我們蕩起雙槳》一課,先給學生播放歌曲《讓我們蕩起雙槳》,帶著學生一起隨著音樂輕輕擺動身體,閉上眼睛,想象自己坐在船上的情景。之后,教師用課件出示課文插圖,讓孩子們盡情說說自己看到了什么,再看看課文又是怎么寫的。最后配上《讓我們蕩起雙槳》的音樂伴奏帶,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邊讀邊想象情景的美麗。這樣,整個課堂的氣氛達到了,孩子們樂在其中,感悟到文中的意境。

再如,《黃鶴樓送別》這課表達了好友之間的依依送別之情。但是,學生年齡尚小,很難感受到這一情感,特別是友人離去以后的依戀之情,學生更是難以體會。因此,在教學中,筆者利用歌曲《送別》,把學生帶入了朋友依依惜別的意境。在音樂的烘托下,學生更容易體會文中的意境,再學習課文時自然能夠體會到文中所表達的情感。

篇2

一、在“自由”感悟后表達

《三袋麥子》教學片斷:

師:讀了《三袋麥子》這篇課文,你最贊賞故事中的哪個人物做法呢,為什么?

生:我覺得小牛的做法好。因為小牛做事很有計劃,也很節儉,他得到一袋麥子后沒有馬上吃。

……

生:(不好意思)我喜歡小豬。(其他孩子很不理解,一片噓聲。)

師:能談談你的想法嗎?

生:我覺得過年了小豬吃點好的沒有什么不好,再說了我們過年不也吃好的東西嗎?

師:你的想法很獨特!沒關系,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見解。

反思: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內心感受,有著不同于他人的思考方式和獨特的體驗。作為教師,對孩子的創見,要充分鼓勵;孩子的異議,要尊重理解。只有這樣,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孩子才會產生真情實感,才會有用自己的語言去積極表達的欲望。這不僅是知識內化的需要,更是激發孩子興趣,使其主動表達,感受祖國語言美的需要。

二、在“自由”續編中表達

《夏天的歌在哪里》教學片斷:

師:學了這首詩歌,我們知道了:夏天的歌在——(生根據課文接著說下去)

(師邊聽邊列出該詩的格式)

師:同學們,夏天已經悄悄來到我們身邊,大家做個有心人,留心觀察一下身邊的事和物。請大家想想夏天我們還能聽到哪些聲音?

生:夏天來了,小朋友們在游泳池里游泳會發出聲音。

……

師:說得好,你們能不能也來當個小詩人,像課文中一樣,把這兩件事編成詩歌呢?

生(齊答):能!

(小組合作探究)

師:誰來說說你們小組是怎么編的?

生:夏天的歌,在哪里?“轟隆,轟隆”,夏天的歌在烏云的背后。正說著外面又響起了隆隆的雷聲(師邊聽邊在格線上填寫)。

師:怎么樣?

生:編得好,我們大家應該表揚他。

生:我覺得不夠好,還少了一句,“轟隆,轟隆”的聲音應該在后面,“噼啪,噼啪”的聲音在前面。

師:加得太好了!老師也贊同你的想法。誰還接著說下去!

生:我們小組是這樣編的:夏天的歌,在哪里?“撲通、撲通”“嘻嘻,哈哈”,夏天的歌在清清的游泳池里。

師:我想知道為什么要用“嘻嘻,哈哈”這組詞呢?

生:因為小朋友在游泳的時候一定很開心就會發出“嘻嘻,哈哈”的笑聲呀!

師:同學說得真是太精彩了!其實許多事我們都能編成詩歌,同學可以大膽想象,再編一編。

……

反思:我們應該把說的權力還給孩子,鼓勵孩子暢所欲言,讓他們用心靈感受到語言的精彩,智慧的高妙。語言是活性的,也只有在這種開放的課堂上,語言的活性才能得到培植,得到生成,得到滋養,得到發展。

三、在“自由”想象里表達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片斷:

師:紅領巾迎著太陽,陽光灑在海面上,水中的魚兒望著我們,悄悄地聽我們愉快歌唱。(多媒體課件演示)你知道這群魚兒會想些什么,又會說些什么嗎?你們就是那一群群魚兒,游過來吧!

生:它們可能會想,這是多么熱鬧的場面!我們游過去看看吧!

師:是啊,我也想看看,感受一下當時的氣氛。

生:它們可能會想,這些孩子玩得多么開心呀!

師:因為他們做完了一天的功課,所以才會玩得如此盡興。

生:小魚兒會說,真羨慕他們幸??鞓返纳睢?/p>

……

師:好,讓我們也唱起來吧(師生一起唱《讓我們蕩起雙槳》)。

反思:這里有一種充滿人性美的氛圍,是一種親切的交流,每個孩子都可以敞開自己的心靈,暢所欲言,這里是孩子真情的自然流露,是心靈的率真表達,人文性的直接表現。他們就像一群群快樂的天使說出了最動人的話語,唱起了最動聽的歌。

四、在“自由”體驗時表達

《北大荒的秋天》教學片斷:

學完《北大荒的秋天》后,我帶孩子到野外去觀賞感受一下本地秋天的田野、天空、小河,使他們有了親身的體驗,然后讓孩子說一說秋天的景色。

生:秋天的小河水清澈,水卻變涼了,小伙伴再也不下河游泳了。

生:秋天的菜園是一片豐收的景象。

生:白菜那松散的根好像一個剛睡醒的小姑娘,正等媽媽來給她梳頭發。

篇3

【關鍵詞】語文教學;生活情景;語文學習;生活實踐

把語文由課堂引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更新語文,進而用語文理解生活、感受生活、裝扮生活,讓語文教學與學生心靈相溝通,使小學語文教學突破“應試教學、應試語文”的束縛而成為“生活語文”,使學生充分體驗到生活處處有語文,生活時時是語文,平時生活離不開語文的大語文觀。

一、利用教學資源,再現生活情景

我們在教學中要有效地利用我們有限的教學資源。特別是運用多媒體課件,把課文中的相關內容通過直觀、生動的畫面或網絡視頻反映出來,化抽象為形象,化靜態為動態,縮短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感知距離。如教學《讓我們蕩起雙槳》一文時,由于我們的學生大多出身于農村,孩子們很難通過簡短的語言文字感受北海公園綠樹紅墻的美、碧波蕩漾的美。因此,我就利用課件將北海公園的圖片展示給學生們,讓學生感受北海公園的美,再截取孩子們蕩槳于北海的視頻,讓學生感受生活的快樂。當《讓我們蕩起雙槳》的旋律響起,學生一邊表演,一邊齊聲歡唱,從學生優美的動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們所體驗到的并不僅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滿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激發了他們對祖國美好河山的熱愛之情,也更方便學生貼近文本,找回屬于自己童年的那份純真、快樂。

葉圣陶的“生活本源論”指出:“語文學習得跟整個生活打成一片?!币虼?,教師在傳授語文知識,訓練語文能力的過程中,有機、適時地灌入生活的“源頭活水”,讓語文學習擁抱廣闊的生活,在語文的生活實踐中,讓學生真正領悟到:語文就是生活,生活造就語文。這樣的課堂一定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

二、構建“生活化”的語文學習環境

1.創設情境,感受生活樂趣

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隨著春、夏、秋、冬季節的變化,把教室布置成不同的風格。如春天,我們可以把教室布置得鳥語花香,讓學生在“春色滿園”中學習;夏天,教室中布置茂密的樹林、火紅的驕陽,讓學生在“林中”學習;秋天,在教室中布置成熟的瓜果、金色的莊稼,讓學生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中學習;冬天,我們把教室布置得雪天飛舞,讓學生在“銀裝素裹”的世界中學習。

2.展開想象,把生活融入課堂學習

假如在教學中,我們的教師能抓住兒童想象力豐富的特點,依據教材所提供的某一關節點作為啟發想象的發散點,定能幫助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讓他們在想象中鞏固知識,要想象中接受愛憎美丑的教育,在想象中培養思維能力。如教學《人有兩個寶》時,我先創設情景,讓學生感受一下自己的小手,然后小組進行活動,發揮想象,利用自己的小手做出各種有趣的動作。學生有的做球拍狀,有的做寫字狀,有的做穿衣狀,有的做掃地狀……課堂氣氛特別活躍,同學們充分地開動了腦筋,竭盡所能地做出各種與眾不同的精彩表演。

語文是生活的產物,學語文必須聯系生活。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讀懂課文,才能真正懂得語文的運用,對學習語文才能產生親切感、生動感和實踐感,才能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三、開展“語文化”的生活實踐

我們的語文教學就要讓孩子走入生活,觸摸生活。

1.利用教材,把語文融入生活

生活的內容是豐富多彩、包羅萬象的,而教材的內容是有局限性的。我們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根據我們的生活實際和具體環境,對教材內容進行開發,真正做到利用教材,把教材融入生活。如在教《升國旗》這課結束后,我帶領學生進行了一次升國旗的實習,學生身臨其境,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嚴肅、莊嚴,真正體現了語文教學的生活化。升國旗后,學生感慨萬千。有的說:“我越來越愛我們的國旗了?!庇械恼f:“我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倍嗝礃銓嵉恼Z言,從中卻可看出學生的心靈確實受到了震動,這恐怕是光靠語文課堂教學難以取得的效果。課堂不僅是一個教育活動的場所,更是育人的主渠道。語文課除了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更應致力于學生多方面的發展,更應重視人的教育。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除了三維目標的落實,更要善于抓住課內外的有效資源,注重挖掘文本內涵,提煉人生哲理,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和做人品德等方面的生活事理教育,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和良好情操。

2.用語文改善生活

良好的生活環境,健康的生活習慣,常常能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墒巧钪?,經常響起不和諧的“音符”,這時語文便有了用武之地。有人踐踏草坪,亂倒垃圾,倡導學生設計“廣告語”;食堂里有人浪費糧食,公用水池不關水龍頭,引導學生制作“警示牌”;有同學學習不用功,抄襲作業,鼓勵學生贈送“座右銘”。校園里栽種了一批花草樹木,許多學生“不識廬山真面目”,便可讓學生查資料,采訪老師,為花草寫“說明書”。生活美好了,語文也長進了,真是一舉兩得,相得益彰。同時語文在學生心頭的分量更重了。

3.用語文服務社會

篇4

優化課堂導語設計

課堂導入是每一堂課十分重要的環節。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一個精心設計、新穎別致的導入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將學習狀態很快地調整到最佳,從而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因此,教師平時在備課時,要注意結合課型和學生心理,采用多種方式靈活運用,巧妙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學生思維,促進學生對學習內容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如課文《讓我們蕩起雙槳》是一首歌曲的詞,教學時,筆者設計用音樂導入,給學生播放《讓我們蕩起雙槳》這首歌,學生在美妙的旋律聲中很快靜下心來,傾聽著,欣賞著。緊接著,筆者提出問題:同學們喜歡這首曲子嗎?你從歌曲中仿佛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簡單交流后,板書課題,開展這一課的學習。利用音樂導入新課,讓學生帶著輕松愉快的心情進入課堂情境,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此外,教師還可以設計圖畫導入、故事導入、名言導入、設疑導入等不同的方式,結合教學內容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讓課堂導入變得生動有趣,引人入勝。這樣,學生也會學得興趣盎然,事半功倍。

豐富課堂教學手段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創設教學情境,豐富教學手段,引領學生自覺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依據文本內容,靈活恰當地運用豐富的教學手段,將學習知識生動活潑、有聲有色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提升語文學科的趣味性。

編演課本劇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題材豐富,體裁多樣。其中,《祁黃羊》《三顧茅廬》《公儀休拒收禮物》等課文適合指導學生編演課本劇。學生根據故事情節,編排劇本,再進行角色分工,表演劇本。惟妙惟肖的課本劇表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文本人物形象的了解,讓語文課堂更加靈動。在教學《公儀休拒收禮物》時,在學生熟讀課文內容,把握課文內涵之后,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合理分工,確定各人合適的角色,鼓勵人人參與;同時,教師要發揮好引導作用,指導學生認真揣摩文本中人物的語言、神態和動作,對于表演得比較到位的小組,可以讓他們到全班同學前展示;還要注重發揮點評的作用,正面激勵,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還有一些課文故事情節曲折,人物情感豐富,教師要鼓勵學生通過改編并表演,讓文本從課堂向課外拓展延伸。

變換角色 角色轉換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常用的教學手段,尤其是對于低年級的小朋友,通過師生角色互換,讓學生當“小老師”,在學習體驗中學生充滿熱情,興致勃勃,學習效果也十分顯著。如教學中經常會有些容易混淆的字音和字形,筆者在黑板上有意寫錯,點醒學生及時發現,并幫助糾錯,正確修改的同學就是“小老師”了。這樣的教學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小朋友聚精會神,十分專注,生怕漏掉教師的“錯誤”。對于中高年級的學生,筆者會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進行提問,師生角色互換,教師以學生的身份提出問題,這樣,學生就會認真思考,總希望能提出有難度的問題。學生在提問的過程中,無疑也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

多形式朗讀 語文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全面素養。而朗讀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節,也是理解文本、感悟文本的重要途徑。教學中,為促進學生對文本內涵的把握,教師可以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讀來激發學生參與,使其注意力更為集中,如競賽朗讀、分角色朗讀、小組朗讀等多形式朗讀,讓學生體驗到語文學習的無窮樂趣,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有效運用多媒體 隨著教育現代化的發展,教師不再是只用一支粉筆一本書,而是可以借助多媒體手段來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多媒體集聲、圖、文一體,聲情并茂,化靜為動,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讓學生享受語文學習的快樂。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時,學生們還不太了解我國南海上的西沙群島,所以補充一些資料是很有必要的。筆者在多媒體課件中放上圖片和視頻,學生在觀看彩色紀錄片《美麗的西沙》后,知道了西沙群島是我國南海上的一群島嶼,是我國海防前哨,是一個美麗的地方。接著,讓學生閉目傾聽課文朗讀的配音朗讀,在美妙的樂聲中,學生仿佛走進了西沙群島,身臨其境。然后,讓學生從課題入手,抓住“富饒”感知課文,了解課文寫了什么內容。以此來把握學生思路,引導其學習。多媒體教學,使學生在愉快學習中更好地掌握了知識。這樣教學,學生的興趣就會轉化為極大的積極性,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篇5

關鍵詞:信息技術 創設情境 提高效果 激發興趣 提升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117(2014)14-0-01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與傳統的音樂課堂教學模式相比有許多優點。不但可以改善教學環境,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拓展音樂課堂教學的深度和廣度,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彌補了課堂教學的不足,而且大大開闊了學生的音樂視野,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創新意識,激發創新思維。

1 信息技術在歌曲教學中的運用

傳統教學中教授一首歌曲,不是教師范唱、聽錄音范唱,就是用琴伴奏學生演唱。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感到很枯燥,很無味。教學時,學生只是隨聲附和的學唱,對歌曲的內容不能很好把握,演唱時當然不能完全表達歌曲的意境和詞曲作者的思想感情。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慢慢地對唱歌失去興趣,甚至對音樂課也不感興趣。在教唱歌曲時,運用信息技術把歌曲所要表現的情境和有關的信息用直觀的形式展示出來,能使學生對歌曲的內容和意境有所了解,學唱的效果就會大不一樣。

例如,在學習《讓我們蕩起雙槳》這首歌時,傳統的教學只不過是用錄音機播放歌曲讓學生聽幾遍,然后一句一句的教唱;或是教師彈奏風琴范唱。而信息技術進入音樂教學后,先用信息技術課件展示與這首歌曲有關的視頻片段和相關資料,讓學生深入了解歌曲的創作背景和歌曲所要表達的內容、意境,然后再借助信息技術播放這首歌的MTV畫面,讓學生很自然地從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感受到幸福和自豪,為學唱歌曲奠定了情感基礎。在這種氛圍的感染下,學生有了學習這首歌的情感渲染,學唱起來就容易多了。

2 信息技術在音樂欣賞教學中的作用

傳統的音樂欣賞課,學生要么聽教師演奏樂曲,要么聽錄音磁帶,很是被動,這樣的音樂課也很枯燥和單調,教學效果可想而知。上音樂欣賞課運用信息技術教學,就可以結合畫面講解,欣賞音樂節目,大大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提高音樂欣賞課的效果。例如,在欣賞歌曲《十送》時,由于生活的年代不同,原來教學時只是給學生播放完錄音,然后再由教師介紹歌曲,那么學生很難想象軍民深厚的魚水之情,也體會不出兩萬五千里的偉大勝利與人民群眾的支持那種密不可分的關系。現在教學時,運用信息技術給學生播放萬里艱難險阻,老百姓一路燒水做飯,送子參軍,與依依離別的感人片段后,再欣賞這首歌的MTV,這樣一來學生就形象直觀地感受到戰爭年代血與火的崢嶸歲月和軍民魚水情誼之深。又如,在上器樂欣賞課時,過去只讓學生看圖片、聽錄音和教師的講解,一節課過后,學生還不能把某種樂器一一認出來?,F在運用信息技術把各種樂器的圖片、音色、演奏技法及其分類很直觀、很形象地展示給學生,在介紹某種樂器時,不僅從屏幕上直觀地看到這種樂器,還可以聽到這種樂器的演奏,了解它的性能和音色。通過形象直觀的對比,學生很輕松地就辨別出了各種樂器,歸納出它們的種類,并且記憶深刻。

3 信息技術在音樂興趣活動課中的作用

在音樂興趣活動課教學中,教師可以把課前預設好的教學課件鏈接到信息技術教學網上,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音樂基礎、知識水平、喜好以及自學能力的強弱選擇適當的學習內容,因人而異,各取所需,并且可以多次重復觀看,使學生了解更多的音樂內容,豐富學生的知識,提高他們的音樂才能。例如,目前我們使用的音樂教材中只有歌曲樂曲的欣賞,學生對中外舞蹈和戲劇的了解相對要少一些。為了獲得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可在課前要求學生在互聯網上查找有關資料,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給學生播放我國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的少數民族的代表性舞蹈和戲劇,如維吾爾族舞蹈“賽乃姆”、“齊格提麥”;朝鮮族的“骨格里”、“安旦”;各民族傳統、民間地方戲劇等。學生在欣賞中外舞蹈和戲劇的同時,也進一步了解了各少數民族的風俗文化,拓寬了視野,提高了藝術素養。

總之,信息技術在音樂教學的運用,不但可以創設教學情境,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上好音樂課的興趣,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可以豐富音樂課堂教學的內容,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豐富學生的音樂情感體驗,提高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能力,提高音樂素養。

參考文獻:

[1]李健.運用多媒體提高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能力[J].四川教育,2010(11).

篇6

一、師生共同營造音樂氛圍,努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1.營造音樂學習氛圍

小學生音樂思維的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教師要盡量使用能夠引導學生具體形象思維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進行音樂思維,讓學生能夠從音樂學習的不同側面感受到音樂的美,讓學生從主觀上愿意親近音樂,并在音樂理論學習的過程中樂于參與其中。如,在音樂節奏訓練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教室門口排成長隊,當教師播放輕快的音樂或者彈奏鋼琴時,可以讓學生跟隨節奏一步一步地走進教室,學生在踏步走的過程中,感受到音樂的強弱,從而逐漸感知到音樂節奏的運用。

2.教師要努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要與學生共同創造音樂學習的情境。教師要讓學生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不斷提高感知能力。如,在音樂鑒賞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課件將教學內容播放出來,這樣學生就能夠看到音樂所反映出來的情境,更好地體會到音樂旋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聽旋律的過程中,運用動作帶動聽覺欣賞音樂。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調動起來了,就可以更好地參與到音樂學習中來了。

二、充分發揮學生的音樂主體地位,提倡音樂課堂中的民主教學

1.充分發揮學生的音樂主體地位

音樂學習是學生自主發展的過程,教師只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教學內容。教師要指導學生自覺主動地掌握音樂知識,甚至參與到教師的教學中來。教師要運用教材的優勢,啟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引導學生能夠自主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去解決未知的問題。如,在教學之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完成學問卡,學生在完成學問卡時,可以引導學生將預習過程中已經掌握的知識和未掌握的知識分類寫出來,并在課堂上和教師以及其他同學更好地進行交流。

2.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來

小學生可塑性非常強,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逐步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引導學生主動和其他同學交流已經弄懂的知識。如,在音樂歌曲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教學生進行學唱歌曲之后,可以讓學生在合作小組中進行交流,互相指導,讓自己感受到同伴之間的關心以及相互幫助的快樂,能夠在同學的指點下,將還沒有唱好的歌曲能夠正確地唱出來。

三、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課堂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提升音樂能力

1.多媒體讓抽象的音樂知識變得形象生動

有些音樂知識是非常抽象的,學生在學習抽象的音樂知識時難免覺得困難,此時教師如果單憑口述很難讓學生完全地理解所有的教學內容。而多媒體課件的聲音、圖像以及視頻的特有性,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因此,教師選用多媒體課件輔助音樂教學,可以讓每一個學生能夠在多媒體課件創造的音樂情境中,更好地感知音樂,體會音樂的美。如,教師在教授《采蘑菇的小姑娘》歌曲時,就可以在音樂課堂中利用多媒體技術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教學時,運用多媒體課件將《采蘑菇的小姑娘》的視頻在大屏幕上播放,音樂所要表達的情境以非常直觀的形式表現出來,學生對音樂形象一目了然,很快就能夠了解音樂所要表達的內涵。這樣的教學不僅可以讓學生對歌曲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而且可以讓學生快速地掌握音樂的唱法。合理地運用多媒體在音樂課堂中進行教學,一旦學生有了基本的知識,學生就有了想象的翅膀,就可以以自己的方式步入音樂的殿堂。

2.多媒體教學讓學生更好地掌握了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能夠迅速幫助學生提高音樂能力

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現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可以幫助學生迅速地提高音樂學習能力。小學生的音樂課涉及很多教學內容,不同教學內容的教學重點以及教學難點都不相同,教師采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給學生教學重點以及教學難點,可以幫助學生快速地了解要學習的教學內容,順利地突破教學難點,掌握教學重點。如,在《讓我們蕩起雙槳》的歌曲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考慮“讓學生了解歌曲的創作背景,感受歌曲輕快優美的情緒,還要引導學生能夠用飽滿的情緒富有感情的演唱,還要通過音樂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使學生獲得初步感知音樂的能力”這個教學目標應該怎樣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給學生。在課堂上,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讓學生感知旋律,讓學生通過視頻的播放感受到歌曲歡快的情緒。

四、結語

篇7

[關鍵詞] 高職院校學生 音樂欣賞課 教學設計

高職院校向來偏重職業素質教育。相對于藝術類院校(專業)的學生而言,高職院校的學生距離音樂教育大都感覺十分遙遠了。因此,作為旨在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綜合素質的一門選修課――音樂欣賞,教學難度是可想而知的。所謂“萬事開頭難”,怎樣上好第一課,讓學生在第一次的啟始課就生發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沖動,對保持今后課堂教學的“回頭率”和教學效果至關重要。以下,是我結合多年來的教學實踐,對此做的一些粗淺的探索。

一、以美好的主題點燃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考慮到高職學生大都是十八、九歲的年輕人,盡管他們大多未接受過系統專業的音樂教育,但聽歌唱歌卻是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诖?我決定第一課就從學生熟悉的校園開始,以充滿青春活力的“校園歌曲”來“抓住”學生,點燃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

然而,第一課怎么上?老師講什么?讓學生們聽什么?學生們又想聽什么呢!上來就講音樂理論知識?擬或是按照高中音樂欣賞啟始課的模式講音樂要素?要么是照搬音樂學院式的教學模式?顯然都不妥。理論性太強又過于枯燥的音樂理論和所謂的“高雅純音樂”,肯定會嚇跑很多學生,起不到抓住學生、點燃興趣的目的。而單純的欣賞音樂也很難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我決定結合實際,以首先誘發學生的興趣為先導,將第一課的教學主題就定位于青春與校園,并設計了一個美好又清新的題目:青春作伴好時光――校園歌曲專題欣賞。從多次授課結束后,學生們那興奮又戀戀不舍的神情中,我感覺到第一課的教學是成功的。

二、以動人的語言誘發學生的興趣

音樂是美的藝術。要在第一課就一下子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誘發出他們對音樂欣賞的學習興趣,教師的語言魅力不可低估。作為音樂教師就要以美麗、生動的語言,方能與美的作品相得益彰,才能在整個欣賞教學過程中營造出相應的情緒氛圍。結合本課題展現的是清新美麗氛圍,我對教學語言也下苦功琢磨并進行了精心的設計,力求清新并賦有詩意。借用播音主持的技巧,結合生動的態勢語,以優美抒情的語言,動聽的語調,親切的神情,適度的舉止,頓挫起伏,娓娓道來。猶如“向導”,優化了欣賞過程,激發了學習興趣,收到了極佳的教學效果。

三、以唯美的視聽效果激發學生的興趣

隨著科技發展,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已非常普遍,特別是高校,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已屬常態。而音樂是聽覺藝術,在音樂欣賞中,借助多媒體在播放音樂的同時融入視覺功能,既可展示曲譜歌詞,人物圖片,還可結合音樂意境展示相關背景畫面,并根據需要設置,同時或先后放映,使聲、文(譜)、圖并茂,發揮通感的作用,再配合教師的“解說”,猶如“畫外音”,創設出更濃郁的音樂情境氛圍,使得整個教學過程變得賞心悅目。學生自然是興趣盎然。事實證明,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音樂欣賞教學,可謂一舉多得,效果顯然。

高職院校非藝術類學生音樂欣賞第一課的教學設計如下:

授課課題:青春作伴好時光――校園歌曲專題欣賞

授課課型:音樂欣賞課(原創設計)

授課課時:兩課時

教學目標:

1.借助本課題的欣賞,從學生倍感親切熟悉的青春校園歌曲開始,激發起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引領他們走進音樂的百花園。

2.通過介紹與欣賞20世紀80年代至今的一系列校園歌曲代表作品,引領學生走進一個清新美麗的校園民謠世界,充分感受、體驗清新的音樂之美,引導學生感悟青春易逝,應倍加珍惜光陰、珍惜友情、把握青春。

3.了解校園歌曲的發展歷程、代表人物、風格特征。

教學重點與難點:

欣賞20世紀80年代至今的一系列校園歌曲代表作品,營造溫馨的教學氛圍;了解音樂欣賞的方法和角度。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聽賞法、談話法、講授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親切主持式談話導入

各位同學,大家好,歡迎來到音樂課堂,我是陳紅,從今天開始我將每周同一時間在此與你相約,共享音樂之美。親愛的同學,當你走進我們的校園,肯定希望掌握一門專業知識和技能,作為你的立業之本。當然我們更知道,一個人的成功,不僅需要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需要各方面的綜合素質與能力。不僅要在大學里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做事、掌握準確的職業定位和求職技巧,更要學會審美。而通過音樂欣賞可以提高我們的審美素養,陶冶自己的情操,這已經是我們的共識。好的,不管你選修音樂欣賞的理由是什么(課前先做相關問卷調查),只要你愿意,我將交給你音樂之門的鑰匙,引領你們進入音樂百花園,為你們做向導,帶你們認識各式花朵,盡情領略音樂百花的多姿多彩。

現在,就讓我們跟隨著校園歌曲的旋律,一起品味青春的美麗。

讓《茉莉花》帶我們進入多彩的民歌世界;伴一曲《梅花三弄》品味華夏古韻;聆聽貝多芬命運的交響振奮精神……讓我們如蝶般乘著音樂的翅膀在音樂百花園中自由飛舞好嗎?好,下面開始進入今天的課題。

師哼唱《同桌的你》片段,提問曲名?描繪何處生活場景?導入課題。(多媒體投影在相應背景圖片上打出課題:青春作伴好時光――校園歌曲專題欣賞)

【教學設想:首先營造親切溫馨的學習氛圍,以朋友般聊天式談話拉近師生情感距離,主持式語言風格鋪墊出課程模式一如專題音樂節目,激起興趣。】

(二)校園歌曲概述

1.什么是校園歌曲?(設計背景圖片上展示“板書”)

主要流傳于校園(多由大學生所作),廣受學生喜愛,體現校園生活和學生心境感受及自然風物等的創作歌曲。又稱為“校園民謠”、“現代民歌”等。特點是詞曲純樸、簡潔、清新、淡雅;詩意浪漫且具有強烈的時代感。

2.簡介校園歌曲發展歷程(設計背景圖片上展示“板書”)

(1)二十世紀初――《體操――兵操》、《送別》等學堂樂歌時代。

(2)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畢業歌》、《歌唱二小放牛郎》等反戰救亡歌曲時代。

(3)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一分錢》、《讓我們蕩起雙槳》等歌唱幸福生活時代。

(4)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童年》、《鄉間的小路》等臺灣校園歌曲時代

(5)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同桌的你》等大陸原創校園民謠鼎盛時代。

(6)二十一世紀――《一生有你》等后校園民謠時代。

從“學堂樂歌”的興起和代表人物沈心工、李叔同談起,(1905年清政府廢除科舉,興辦學堂,開啟了現代中國音樂教育)結合時代背景和時間,從最初的創作加(多以歐美民歌經日本)“拿來”填詞開始,發展到現在的真正意義的青春校園歌曲在寶島臺灣萌芽、發展,至大陸原創鼎盛,到如今的后校園民謠時代,多元化的沖擊……一路走來的的歷程,簡要梳理校園歌曲發展歷程。

【教學設想:聊天交流式介紹加互動哼唱,使學生簡要了解校園歌曲這個特別的(我國獨有的)音樂形式的發展歷程?!?/p>

(三)重點欣賞

1.臺灣校園歌曲(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

(1)臺灣校園歌曲代表人物、“音樂教父”:羅大佑(設計展示“板書”及人物圖片)

20世紀70代中期,校園歌曲由臺灣興起并漸傳入大陸,在鼎盛時期共產生了300多首校園歌曲,其中,膾炙人口的有《童年》、《外婆的澎湖灣》、《踏浪》等。代表人物首推羅大佑,這位被譽為“音樂教父”的大師級音樂人的作品,影響了整整一代人。我們這一代人幾乎多是聽著他的歌長大的。羅大佑出身醫師世家,畢業于醫學院的影像分析專業,并從醫一年。終因對音樂的強烈興趣,違父命放棄了醫生職業而選擇做音樂。他在大學時已開始寫歌,創作歌曲達150多首,獲獎無數。

(2)欣賞羅大佑代表作品《童年》、《光陰的故事》(設計背景中展示投影歌譜、歌詞,并提醒學生在欣賞過程中留意歌曲風格特征)

(3)簡介臺灣校園歌曲重要代表人物葉佳修、代表歌手齊豫并欣賞其代表作品《外婆的澎湖灣》、《鄉間的小路》(老師唱)《橄欖樹》(設計背景圖片中展示歌詞、譜)等。

2.中國大陸校園歌曲(二十世紀九十年代)

(1)大陸校園歌曲領軍人、“黃金搭檔”:高曉松與老狼(設計展示“板書”及人物圖片)

受臺灣校園歌曲的影響,北京高校的一些學子文人也按捺不住,掀起了原創“校園民謠”之風,期間最重要的領軍人就是高曉松和老狼。他們相同的背景經歷成就了他們的默契,被譽為校園歌曲陣營中的“黃金搭檔”,締造了校園民謠在大陸的無限輝煌。1994年他們推出了一首代表作品,幾乎囊括當年度所有流行音樂獎項,這就是――《同桌的你》。

(2)欣賞他們的代表作品《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鋪的兄弟》(設計背景中展示歌譜、歌詞)

舒緩深情的旋律,真誠直白的話語,勾憶起曾經同桌、兄弟姐妹的學友情深,輕易地引發了我們的共鳴,令我們對當下的同學之情倍加珍惜。

(3)簡介大陸校園歌曲的其他代表人物沈慶、樸樹并欣賞其代表作品《青春》、《那些花兒》(設計背景圖片中展示歌詞、人物)等。

3.后校園民謠時代代表曲欣賞(二十一世紀)

(1)水木年華《一生有你》(設計背景圖片,展示歌譜、人物并簡介)

(2)唐磊《丁香花》(設計背景圖片,展示歌譜、人物并簡介)

(3)曹卉娟《玻璃杯》(設計背景圖片,展示歌詞、并簡介)

4.壓軸欣賞

(1)郭峰等百名歌星《讓世界充滿愛》(設計背景圖片,展示歌詞、并簡介)

(2)高曉松《青春無悔》(設計背景圖片中展示歌詞)

(3)羅大佑《明天會更好》(設計背景圖片展示歌譜并簡介)

(前奏音樂起)同學們,我們的青春記憶,一定有美好,有歡樂;當然也會有惆悵和遺憾。而青春易逝,我們更應該珍惜光陰、珍惜友情、把握青春,無悔青春,讓我們共同祝愿――明天會更好!

【教學設想:在一路欣賞過程中,以“聽”為主,“解說”為輔,創設意境,引發學生聯想與思考,陶冶情操,讓學生粗略了解人物或創作背景,同時增添對社會歷史和人文氣息了解,避免“歌曲流水賬”式欣賞。引導學生,共同探究校園歌曲的特征,啟發學生初步了解音樂藝術的特征。做到激發興趣,優化過程,創設專題節目類型的教學模式?!?/p>

(四)交流與思考:(作業設計)

1.你喜歡校園歌曲嗎?

2.你認為堪稱經典且能流傳下去的有哪幾首?

3.你最喜歡哪些校園歌曲?原因?

4.你認為校園歌曲還能再輝煌嗎?

5.你欣賞后的感想?

好同學們,我們今天的專題欣賞就到這里,下周的主題是怎樣欣賞音樂,我將把打開音樂之門的鑰匙交給大家。期待下周同一時間,再見。(下課)

【教學設想:“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精心設計了一組問題,誘發學生思考,拓展教學主題?!?/p>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情感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0-0267-02

朗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引導學生正確進行閱讀不僅能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還能陶冶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學中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開展不同形式的情感朗讀,讓學生產生情感的共鳴。同時,也能幫助一線的語文教師更加順利地開展語文教學,讓語文教學在充滿情感的朗讀中更有語文味。

一、把握文章情感基調,與作者產生感情共鳴

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結晶,在字里行間中流露出一點的情感基調。如果在朗讀時把握住情感基調,就說明學生已經掌握了感情朗讀的“竅門”了,就能把文章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再現出來,從而與作者產生的感情共鳴。不同題材的文文章有不同的情感基調。教師應該讓學生明白以下兩點。

1.抒情類的文章可讀得歡唱明快,語調高昂明亮,速度可以稍快,如《富饒的西沙群島》、《美麗的小興安嶺》、《讓我們蕩起雙槳》這類文章。

2.記敘文就要根據文章的具體內容確定,反映勞動人民悲慘生活狀況的文章朗讀時語氣要低沉,并且語速要放慢。如《小珊迪》、《凡卡》等文章;反映勞動人民幸福生活的文章要讀得興高采烈,語調明快、活潑,如《大海的歌》、《花潮》等。有的文章要根據具體內容來定,如《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對表現小女孩悲慘命運的句子要讀得低沉,甚至略帶沉痛;而對描寫賣火柴小女孩心中幻想的句子就要讀得高昂明快些。讓聽者感覺到小女孩對美好生活的熱烈向往。

二、開展閱讀探究活動,在品讀中感悟情感

現行的小學語文課本中編排了大量的名家名篇,這些文章文質兼美,在優美的言辭中表達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在朗讀活動中要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閱讀,讓自己的思想品質、到的情操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深入的開展閱讀探究,才能體會作者的感情。只要語文教師引導的到位,學生就會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用心地去理解課文中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在探究的過程中獲得思想的啟迪、心靈的感悟與情感的熏陶。

例如:在教學《挑山工》一文時,就反復地朗讀其中挑山工們所說的話,體會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再來聯系全文,進一步探究游人們空手而行,卻不如挑重擔而行的挑山工,這樣就找到問題的真正原因。通過教師的點撥與引導,學生們再聯系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獲得的經驗,就會思考自己在以后的工作與生活中應該如何走自己的路。這篇課文給學生一個人生啟示,那就是無論做什么事都要篤定目標、腳踏實地。堅持不懈地干下去,從事的事業才能取得成功。

三、創設情感朗讀情境,促使產生情感共鳴

有感情地朗讀需要教師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朗讀情境,激發學生朗讀的熱情。學生在情感上與作者的情感產生了共鳴,才能讀出文本的情感。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已經走進了課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制作課件,充分展示課文中的情境。這樣,就可以把學生與作品中所描繪的情境拉近。很多課文中描繪的情景與小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距太遠,但教師通過情境的創設,完全可以讓學生通過具體的情境產生情感的共鳴。例如:課文《》、《海上日出》等課文,在教學過程中就利用多媒體制作課件。通過情境的創設,讓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拉近,從而產生了情感的共鳴。例如:在教學《雨點》這篇課文時,就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片段:視頻播放小雨點分別落入時的不同聲音,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從而感受到這種聲音的存在;也可以讓欣賞多媒體配樂朗讀,進一步想象雨點下落的情景,為情感共鳴做一個鋪墊。朗讀情境的創設,讓朗讀的氣氛得到了渲染。也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從而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獲得了情感的共鳴。

四、運用比較閱讀方法,讓學生掌握朗讀技巧

文章中的某些句子就是全文的“文眼”。但它本身可能不帶有感情的色彩,學生較難把握它的情感。這樣,我們就應該引導學生采用比較的方法,通過分析句子,把握好句子中重音、停頓等地方。例如:在教學《題西林壁》時,朗讀中要突出“橫”、“遠”、“近”、“高”、“低”等字,這樣,就能體會到作者觀察得仔細,表達的到位;學生掌握了句子中的停頓與重讀的地方,就能從朗讀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任何一個句子,讀法不同、語氣不同,表達出來的感情也不同。教學中可以采用師生對比的朗讀方法,讓學生感悟教師的朗讀技巧,從而更好地把課文讀好。例如:在朗讀《珍貴的教科書》時,學生往往會讀得很平淡。此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如何體現作者的情感。然后要求學生把前三段讀得輕些,最后幾個段落讀得重些,這樣讀能突出地表現出在四個沒有中最困難的還是沒有書。在師生交流討論后,再把多媒體中的視頻朗讀播放一遍給學生借鑒,從而讓學生體會到在炮火紛飛的戰爭環境中,仍然堅持不懈地學習,這是一件多么艱辛的事情,需要頑強毅力與克服重重困難的決心。有感情地朗讀就是讀者用心靈去擁抱文本。在有感情的朗讀中,能與作者進行思想的交流,并從中感受作品的美好情思;在朗朗的誦讀中,感受作品語言的節奏與韻味。所以,讓朗讀中滲入情感,那么語文課堂就會亮點紛呈,語文教學就會被學生真正所接受。

總之,優美的言辭中表達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在朗讀活動中要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閱讀,讓自己的思想品質、到的情操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深入的開展閱讀探究,才能體會作者的感情。只要語文教師引導的到位,學生就會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用心地去理解課文中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參考文獻:

[1]耿紅橋.淺談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幾點體會[J].學周刊,2012,(28).

篇9

陶行知創立的“生活教育”理論,其實質是使教育與生活和社會實際緊密聯系,強調“教學做合一”,要求科學地遵循教育和教學規律,適應時代和社會需要,建立一種與社會生活實際密切結合的新教育。因此,本人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將信息技術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整合起來,從學生生活中去尋找信息技術知識的契合點,選擇學生樂于接觸的、有價值的、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情境,把知識和問題還原到生活原型,實現信息技術教學的生活化。

一、從學習生活中尋找契合點

實現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生活化,需要從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尋找信息技術知識的契合點,善于對教材進行創新處理,使學習素材變得生動有趣、貼近生活,從而誘發學生在感情上的參與。

例如,龍芯版小學信息技術教材中WPS文字軟件的學習,教材中的素材編排是《絕句》和《讓我們蕩起雙槳》。我們不妨可以對教材中的素材稍作變動,這樣來安排教學:首先請學生從語文教材中選擇一首自己喜歡的詩詞,完成“輸入文字”和“輸入標點符號”兩課的學習。然后從音樂教材中選取一首學生比較熟悉喜歡的歌曲稍作修改,指導學生學習“文字修改”、“修飾文字”和“美化段落”三課。最后“美化段落”和“插入藝術字和圖片”兩課的學習素材可以使用學生自己寫的作文。這樣,整個WPS文字軟件的學習素材都是來自于學生學習生活中熟悉的、感興趣的內容,學生始終保持著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習掌握了WPS文字軟件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實現了信息技術教學的生活化。

二、從校園生活中尋找契合點

實現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生活化,需要從學生的校園生活中尋找信息技術知識的契合點,讓學生在真實的信息環境中學習和運用信息技術,并嘗試用信息技術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

例如,《對小學生進行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是我們古里中心小學的德育課題,具體分為“謙虛禮貌”、“勤勞節儉”、“尊師敬長”等八個主題進行教育,每個教育階段各班都要圍繞主題開展一次主題班隊活動。在教學龍芯版小學信息技術教材中的WPS演示軟件時,便可以將當時的德育主題內容融合進來。以“尊師敬長”這一主題為例。第一步,將事先搜集好的有關“尊師敬長”方面的學習目標、名人故事等素材插入幻燈片,并將主題以“插入藝術字”的形式設置。第二步,插入與文字內容相符的圖片素材。第三步,給幻燈片設置合適的背景顏色或效果。第四步,設置幻燈片的切換方式和簡單的動畫效果。這樣,在學習掌握信息技術內容的同時,一個精美的演示文稿也完成了。最后再組織學生評選出一件最佳的作品做為主題班隊活動課的課件使用。整個教學過程不受課本知識的禁錮,融入校園德育主題教育內容,給學生更多的創新空間,讓信息技術課堂成為充滿生活氣息的、思維活躍的平臺,實現了信息技術教學的生活化。

再如,在學生學習完WPS文字軟件的基本操作知識之后,可設計這樣一個實踐練習題,為下學期競選班干部做準備,設計一份電子小報,向大家展示自己的風采。學生的思維又活躍起來了,一個個摩拳擦掌,各顯神通。 通過本次實踐練習,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信息技術在校園生活中的功能和應用,并且能夠應用信息技術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實現了信息技術教學的生活化。

三、從家庭生活中尋找契合點

實現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生活化,需要從學生的家庭生活中尋找信息技術知識的契合點,將信息技術課程學習的內容與學生的家庭生活相聯系,在鞏固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培養了應用信息技術解決現實問題的基本態度與能力。

例如,龍芯版小學信息技術教材第一課的內容是認識計算機,了解計算機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這課的實踐練習可以要求學生在課余時間仔細觀察:一是家人使用計算機做些什么事情;二是各種單位里的工作人員使用計算機完成哪些工作;三是自己是如何使用計算機的……這樣,學生在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和耳聞目睹之后,進一步加深了對計算機的了解,感受到了計算機在生活中的功能和應用,更激發了求知欲,為今后的學習奠定了扎實的情感基礎,信息技術教學生活化的目標也得以實現。

再如,龍芯版小學信息技術教材中“制作表格”一課,在學生學會制作表格的基本方法之后,引導學生去發現現實生活中需要制作表格的地方,請學生設計制作一張實用的表格。我們常熟市古里鎮上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私人企業,不少學生的家長是企業主或者是企業里從事會計等工作的,他們的工作中經常會使用到各式各樣的表格進行信息登記,那么學生就可以幫助父母設計一張工作中需要用到的表格。或者幫助爺爺奶奶制作一張親戚朋友的通訊錄,便于他們查找電話號碼?;蛘邽樽约褐谱饕粡埫吭麻_支一覽表,記錄每個月的學習費用、零食費用等。這次實踐練習中,筆者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大膽動手、勇于嘗試,在鞏固了學生信息技術知識、提高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同時,實現了信息技術教學的生活化。

篇10

一、課堂教學要深入實踐

俗話說:“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應該去親自嘗一嘗?!蓖瑯?,對課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苯處熞幸庾R地創設教育情境,把課文所描繪的客觀情景和現象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身臨其境,再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去體驗,去感悟,加深感受。例如:《碧螺春》一文中作者用細膩的筆調描繪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茶情景:夕陽西下,明月初升,朋友相聚,品茶談心。如果僅限于玩味語言文字,可能學生感受不大,不妨送給學生一些碧螺春,布置學生回家后在課文描繪的情景中邀友品茶,并寫下自己的感受。這樣,不需教師多費口舌,學生對這段文字的感悟定會像品茶那樣,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無窮。當代青少年學生生活在一個非常復雜而特殊的環境中,在課文學習中,恰當地聯系現實生活,讓學生剖析現實生活中的正反典型,明辨是非曲直,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此乃寓思想教育于現實生活的恰當聯系中。教材中有些議論文的論點、有些小說的主題,由于學生的社會生活經歷不足,受認識水平的局限,一時還難以有比較清晰、透徹的理解,這時候講思想教育自然不會有預期的效果,如果恰當地聯系現實生活,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則能讓學生通過思考生活現象,理解教材中蘊含的道理,自然地接受思想教育。一旦聯系現實生活來理解,這樣的道理就變得通俗、淺顯了,易于接受了。課文是社會生活的反映或總結,總能在其中找到聯系生活的切人點。在語文教學中如果注意把握這些切人點,在教學中將課文與現實社會聯系起來,就能讓學生充分理解課文的意蘊,又能對活生生的社會有更理性、深刻的理解。

二、利用多媒體回味生活

美國教育家華特說:“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边@一句話充分顯示了語文教學與生活之間的關系。因此,語文課應該是最貼近學生生活、最具有使用價值、最豐富多彩的課。教師運用多媒體可以把生活的“活水”引入課堂,為學生創設語文活動實踐的機會,把語文學習延伸到課外,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多媒體導入課文鏈接生活在導入課文時,教師通過多媒體尋找生活與語文教學的結合點,實現從課堂到生活的鏈接,從而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進而更好地進行教學活動。例如,在教學小學四年級“生命生命”一課時,筆者摒棄了許多教師常用小草生長、小雞出殼等導入新課的方式,而是課前從網上精選了有關汶川大地震的視頻,制成課件。在教學《讓我們蕩起雙槳》一文時,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用多媒體展示一幅和風拂面,幾位同學在公園內盡情游湖,四周環繞著綠樹紅墻的春景圖,伴著這如詩如畫的意境。

三、引導學生去觀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