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大學二本范文

時間:2023-04-11 03:41: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科大學二本,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文科大學二本

篇1

一、吉林大學沒有二本文科專業。吉林大學,只招一本。

二、吉林大學坐落在吉林省省會長春市,是教育部直屬的一所全國重點綜合性大學,1995年首批通過國家教委“211工程”審批,2001年被列入“985工程”國家重點建設的大學之一。 吉林大學學科門類齊全,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軍事學、藝術學等全部13大學科門類;有本科專業124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44個,碩士學位授權點299個,博士學位授權點237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41個;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4個(覆蓋17個二級學科),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5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4個。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輔導機構名稱:南京市聚智堂教育

免費費咨詢電話: 

江寧區 南京江寧校區  400-0066-911 轉分機 99669 秦淮區 南京大光路校區  400-0066-911 轉分機 99670 建鄴區 南京河西校區  400-0066-911 轉分機 99671 白下區 南京水西門校區  400-0066-911 轉分機 99672 白下區 南京新街口校區  400-0066-911 轉分機 99681 鼓樓區 南京中山北路校區  400-0066-911 轉分機 99683

(溫馨提示:家長您好,先撥前10位數字,聽到提示音后再撥后 面5位分機號,專業老師將為解答相關課程設置、校區地址、師資、收費標準請情況,僅供咨詢相關課程)

蘇州市聚智堂名師課程輔導:

小學一二三四五六年級 數學 語文 英語 小升初;

初中一二三年級 數學 語文 英語 物理 化學 中考;

高中一二三年級 數學 語文 英語 物理 化學 政治 歷史 地理 生物 高考

 

篇3

論文摘要: 本文從教育學視角討論理工科大學發展文科的理據。理工科大學創辦與發展文科是理工科大學人才培養目標與人才培養過程的需要,而非國家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使命的需要。

理工科院校文科的發展,不僅是創辦文科專業與設置文科課程的問題,而且是對理工科學生實施人文教育過程的問題。理工科高等學校要從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高度,思考文科發展的問題,將自然科學的問題與社會問題相結合,將理工科的自然科學知識與技能同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幸福觀等相結合,將理工科的科學問題納入哲學社會科學的視域加以審視與研究。因此,本文將討論理工科大學文科發展的教育學視角。

一、理工科大學發展文科是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

當代人類面臨的許多重大問題,如生態、人口、經濟規劃、城鎮建設等,內在地要求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二者通力合作,才能解決這些問題,即把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緊密結合起來。理工科大學人文學科的建設,順應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大趨勢,是人類社會和諧發展的需要。

使學生學習與掌握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是高等教育的目的,但不是高等教育的全部目標。我們不僅要傳授理工科自然科學與工科知識技能,我們還要從道德品質、工作態度、社會責任、文化素養、道德情操等方面培養教育學生,使其成為全面發展的人。科學技術問題只能解決人與自然的問題,解決物質層面的問題,但解決精神層面和社會層面的問題是哲學社會科學的使命。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所長楊義(2002)認為,繁榮與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是一種“文化工程”,而文化工程是一種人心工程。這個工程具有以下四個要點:(1)它涉及一個民族的總體科學、道德和精神文化素質;(2)它涉及一個民族對世界、社會和人生的價值共識;(3)它涉及一個民族對全局問題、突發事件和日常現象的理性思維能力;(4)它涉及一個民族的社會管理和社會運行的質量和效率。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科學技術賦予社會以物質基礎、物質力量和物質形式,而人文社會科學賦予社會以前進方向和精神內容。只有把物質形式和精神內容結合起來的社會,才是一個完整的充滿生命力的有機體。理工科高等院校的大學生,不僅要具備創造物質文明的才能,而且也是精神文明的承載者與踐行者。因此,培養理工科學生的人文素養是社會發展對理工科大學提出的要求。

二、理工科大學發展文科是人才培養過程的需要

對于理工科高校來說,落實全民族的哲學社會科學素質的目標,在于研究與制定哲學社會科學人文學科課程的培養計劃。70年代以來,我國大多數重點理工科院校相繼創辦了人文、社會科學專業。這些工科強勢學校,逐漸轉變為以工為主、理工文管相結合的綜合性大學。然而,“綜合性大學”浪潮過后,理工科高等教育研究面臨著如下問題:理工科應該創辦什么樣的文科專業?如何創辦與發展文科專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如何定位文科課程?確定什么樣的文科發展路徑?采取什么樣的必要的管理與發展措施?

“課程哲學的基本問題是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個人知識與學科知識、教材的心理組織與邏輯組織)之關系的問題,在課程形態上則表現為經驗課程和科學課程的關系。課程理論和實踐的任何實質性進展都意味著在這個基本問題的探究方面做出突破。”(鐘啟泉&張華2001:144)我們認為,課程哲學的基本問題還應該包括個體發展與社會需要之間的關系問題。不管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社會化,還是使人類社會更加人化,教育的目的性是存在的,而這種目的性就是教育活動的方向和推動力,就是選擇教育內容的方向和標準。教育的方向性,或受教育者個體經驗的方向性,并不是任意選擇的結果。

杜威在研究經驗課程時歷來重視教育的目的性,重視學生經驗的教育價值。他重視學生的個體經驗,認為一切真正的教育都是從經驗中產生的,強調教育與個人經驗之間的有機聯系。然而,他認為,經驗和教育二者并非等同,并非一切經驗都真正地具有或相同地起著教育的作用。他運用“經驗的連續性”原則區分了“有教育價值的經驗”和“沒有教育價值的經驗”。經驗具有一定的連續性,“每種經驗既從過去經驗中采取了某些東西,同時又以某種方式改變未來經驗的性質。”“每種經驗就是一種推動力。經驗的價值只能由它所推動的方向來評斷。”因此,教育者的責任就在于判明一種經驗的走向。(杜威,1991:259-263)

理工科大學教育者代表社會完成高等教育階段教育下一代的任務,因此從事高等教育的教師就應該首先具備能力,判明理工科大學生經驗的走向。理工科大學教育者與教師是社會化的典型產物,因此他們具備社會發展先進思想的素質與品質,能夠代表社會與按照社會對人才發展的需要,完成教育受教育者的任務。這充分說明,個人發展與教育、學生與教師、教育與社會需要之間存在著某種必然的相關性。

課程作為教育內容的目標化過程,必然要受社會需要的制約。因此,課程哲學的基本問題應該包括個人的發展與社會需要、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問題。個人應該如何發展,其發展如何促進社會的發展,社會的發展又是如何影響個人發展的,這些問題都是教育的基本問題,同時也是課程研究的基本問題。

王佩華(1998)認為,文理分家,理工脫離,是我國20世紀50年代高等教育學習蘇聯模式的結果。這種模式使得我國理工科院校人文氛圍相對淡薄,文科發展阻力大。然而,文理分家,并不是理工科院校創辦文科專業的真正理由,文理融合比較典型的麻省理工學院也并非理工科院校學習的典范。這是因為,從另一個角度看,文理分家加強了文科院校的文科專業,如果具有文科傳統與優勢的文科高等院校不能繁榮發展哲學社會學,豈有理工科發展文科專業的道理?麻省理工學院的發展有其歷史與傳統,解放前的清華大學也有其歷史與傳統。理工科高等學校要問自己這樣的問題:理工與文科并舉的麻省理工學院對于發展文科有什么優勢?對于發展理工科有什么優勢?假如清華大學具有以往強勢的文科,其文科會發展到什么水平?其理工科又會受到什么影響。

因此,理工科大學創辦文科專業向綜合大學發展的真正理由,并不是繁榮與發展哲學社會科學,而是通過創辦文科專業,讓理工科學生享受人文學科滋養。人文學科的滋養通過三個渠道滲透到理工科大學生的經驗,影響著其個人發展方向與路徑。其一,通過開設人文學科課程。學生必修與選修哲學社會科學方面的文科課程,獲得人文學科的知識滋養,在個體的知識結構上完成文科與理工科的融合,實現知識結構上的個人全面發展的目標。其二,通過師生與生生交往影響學生。理工科院校文理科的融合,不僅僅表現在學生知識結構層面,還表現在文科課堂上文科教師與學生的課堂交往方面。文科教師以其特有的文科氣質、文科態度、文科價值取向與文科人格魅力,影響著理工科學生。在課下,理工科學生與文科學生社會交往,文科學生的言行從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著理工科學生。其三,文科專業的創辦與文科院系的設立,無論從學校學術氛圍與學校學生生活,還是從圖書資料與網絡資源等方面,都會對理工科學生產生影響。

三、結語

高等教育以培養高級人才為己任。理工科院校以其理工專業見長,發展文科專業,發展什么樣的文科專業,怎樣發展文科專業,都不能離開與脫離教育學理據,高等學校的教育教學過程是人才培養過程,高等教育的目標是人才培養目標。理工科院校人文學科的發展不可離開其理工科人才的培養。

參 考 文 獻

[1]北京郵電大學文法經濟學院.“全國理工科高校繁榮哲學社會科學研討會”綜述,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1-4.

[2]戴忠信.動態多元課程觀:統整課程與教學研究,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4(1):1-5.

[3]杜威.我們怎樣思維·經驗與教育,姜文閔譯.北京: 民教育出版社,1991.

[4]王佩華.重點理工科大學文科發展思路芻議,高等教育研究,1998(3):59-62.

篇4

關鍵詞:文科大學生;知識結構;科學素養;科技史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7-0059-02

科學素養,主要指熟知科學本質,掌握科學規范和科學方法,了解主要的科學概念和科學術語,全面認識科技對社會和生活的影響。即在日常的生活實踐中,能夠自覺地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和方法,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和研究能力。隨著教育理念的發展,高等院校培養學生的基本模式也在不斷改進,整個社會認識到培養一個能夠全面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的重要性。一個合格人才的培養,最為關鍵的是科學思維和科學觀念的形成,這不僅是理工專業學生培養的目標,也是人文社科專業學生培養的目的。針對人文社科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科學技術史的教育教學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他們科學思維和科學觀念的形成,有助于他們的全面發展。

一、文科大學生科學素養的缺失

為了適應高考的需要和大學不同專業的學習,學生從高中階段開始便進行文理分科教學。文理分科的方法,解決了大學分專業學習的問題,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知識結構。由于主攻理工農醫專業的大學生未來就業相對比較容易,因此大部分高中生基本會選擇理科專業。進入大學后,由于文科大學生自身的特點和專業課學習的壓力,他們沒有時間彌補自然知識的不足,科學素養相對缺乏。有人對文理科畢業生的科學素養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理科生的科學素養遠遠高于文科生。此次調查是從三個維度進行的,分別為:對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的理解、對科學與社會關系的理解、對科學態度和精神以及在就業中的表現。[1]此外,也有人專門對文科大學生的科學素養進行了研究,發現在理性認識上,大約有43%的學生存在著盲目懷疑或者盲目信任專家和他人的觀點的問題,他們對事物沒有自己的認識和看法,大約62%的學生,缺乏實驗實證的精神,偏重于抽象思維,不愿意親自動手實踐。[2]這些充分反映了文科大學生在科學知識和科學思維等方面存在著不足。文科大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是促進他們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的一項重要措施,這有助于他們以科學的思想和觀念去認識世界,以科學的方法去研究世界,易于突破思維定式,質疑權威,敢于實踐和創新。所以,文科大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由于科學技術史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哲學價值和人文價值,同時兼顧文理特征,在文科大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中,應該是其重要的課程之一。[3]早在20世紀50年代,科技史教學已經引入到高等教育中,但是時至今日依然沒有得到普及,這種情況無疑影響到文科大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

二、科技史與科學素養的關系

科技史是發現真理和認識真理的歷史,也是以科學思維方式取代愚昧思維方式的歷史。薩頓對此深有認識:“客觀真理發現的歷史,人的心智逐步征服自然的歷史;它描述漫長而無止境的為思想自由,為思想免于暴力、專橫、錯誤和迷信而斗爭的歷史。”[4]科學技術的發展,源于真理的不斷發現、人類思維的不斷進步。

科學技術史作為歷史的產物,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體現之一。薩頓把科學技術史等同于人類文明的歷史:“按照我的理解,科學史的目的是,考慮到精神的全部變化和文明進步所產生的全部影響,說明科學事實和科學思想的發生和發展。從最高的意義上說,它實際上是人類文明的歷史。其中,科學的進步是關注的中心,而一般歷史經常作為背景而存在。”[5]科學技術史把自然與人文結合在一起,兼具文理特征,探討了歷史時期科技與社會的互動關系,是人類文明的結晶。科學技術史對科學精神的塑造十分重要。所謂科學精神,就是運用科學的方法與思維觀念認識世界。而科學技術史是一部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歷史,是人類的思維觀念不斷成熟和發展的歷史。“科學史研究的深入和科學史知識的廣泛傳播,將有助于我們發展一種新的人文主義。

基于以上的認識,科學技術史教育對于科學素養的培養意義重大。在美國的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科學技術史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后,美國大學就已經進行科技史的教育,編寫了相關的教科書。哈佛大學從1920年起,向全校學生開設了科學技術史課程。1946年,哈佛大學校長科南特出版了《關于科學的理解》專著,他在書中極力提倡科學史教育,并強調科學史的教育,能使文科大學生受益無窮。1952年,哈佛大學科學史教授霍爾頓專門編寫了面向文科學生的物理學教材《物理科學的概論和理論導向》,并通過此書向文科大學生闡釋了科學研究的思想方法。到了20世紀50年代,美國的部分高中也開設了科技史課程。1996年,美國政府頒布的《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中,將“科學的歷史與本質”作為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主要內容,規定了科學技術史為中小學教育的重要課程之一。[7]

三、科技史教學的基本內容與方法

結合科學技術史的特征和文科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在科學技術史教學內容的設置上,首先應該做到以通為主。內史與外史是科技史研究的主要方向,內史研究科學技術自身發展的基本規律,外史從科學與社會互動的角度探討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社會影響。自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科技史研究的深入,學術界的研究旨趣從內史轉向為外史。以通為主的科技史教學,主要是從外史的角度進行,講述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歷史時期科學技術發展的基本規律及其特點,影響科學技術發展的各種社會因素等。由于文科學生以人文社科專業為主,他們對社會的發展與演變認識較深,以外史的角度講解科學技術史,容易使他們接受。在以通為主的科技史教學的基礎上,堅持通與專的結合,促進教學內容的深化。目的除了讓學生了解科技史發展的基本趨勢外,還要著重培養他們科學的思維觀念和研究方法。這就要求在專的方面,結合社會現實情況,選取與現實相密切的科技史史料進行教學,如選取疾病的認識與預防史、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史等內容,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教學方法上,科技史教學可以把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課堂教學以“講授法”為主,全面闡述所涉及的基本內容。與此同時,適當采取一些教學技巧,提高學生的參與力度,培育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實現課堂教學的效果。科技史的實踐教學,對文科大學生科學思維的訓練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以筆者所在的學校為例,在為本科生開設的選修課中,有一門課程為《秦嶺生態文明教育》,它的目的是使學生通過學習生物知識與生態環境知識,提高他們認知自然與生態環境的能力,了解秦嶺與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軌跡,培養他們的科學文化素養。課程的內容包括秦嶺起源與環境、秦嶺歷史與中華文明、秦嶺生態環境與生態系統、秦嶺生物資源與可持續發展、退耕還林地區民眾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調查研究等。課程的形式是以實際調查為主,利用學校在秦嶺中的實驗教學點――火地塘林場進行課程學習,即把實際調研與科技史知識相結合,有助于學生對相關內容的學習。雖然這門課所面對的是全校本科生,其中也不乏文科大學生,但是它向我們提供了一種教學的思路與方法,即充分利用各種文化資源,讓學生參與其中,進行實際調查與研究。這既開闊了學生的眼界,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又讓他們對社會現實有了深入的認識和了解。

總之,科學技術史兼具文理特征,文科大學生通過對它的學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他們的知識結構,提升他們的科學素養,為他們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賴莉飛.文科大學生科學素養及能力調查――基于就業的視角[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2).

[2]鐘添生,甘桂蓉,鄧彥.文科大學生科學素養的缺失與培育[J].江西教育科研,2007,(12).

[3][美]喬治?薩頓.科學和傳統[J].陳恒六,譯.科學與哲學,1984,(4).

[4]霍華德?加德納.再建多元智慧[M].李心螢,譯.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公司,2000:207.

[5][美]喬治?薩頓:科學的生命――文明史論集[M].劉BB,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29-30.

篇5

夏瓊,女生,河北省理科生,2012年高考成績609分,超出所在地一本控制線45分。其平行志愿填報情況如下:

一本批次投檔分數線揭曉后,其志愿院校調檔線分別如下:中國傳媒大學616分,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617分,北京語言大學606分,北京工商大學601分,北京物資學院589分。按照平行志愿的錄取規則,夏瓊被投檔到北京語言大學,最后被第一專業志愿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錄取。

案例點評

一名理科生的志愿表中,竟然大部分都是文科實力較為雄厚的高校。這名考生有著怎樣的思考?

這是一份在志愿填報期間,發到筆者郵箱的考生志愿表,考生希望筆者能幫她看看其設計是否合理。從其所選院校的地域位置來看,夏瓊多少有點非北京高校不讀的意味。這也不難理解,一來北京的高等教育資源很豐富,文化氛圍也是其他城市較難以相比的;二來北京與河北相距較近,在生活習慣、氣候等外在環境也比較趨同。

以夏瓊的分數,比如北京郵電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交通大學等是基本不可能的,就連北京科技大學、北京化工大學也是機會渺茫。為了滿足自己的求學地域要求,從志愿表不難看出,夏瓊“反其道而行之”,清一色選擇了以文科為特色的高校。因為通過對歷年的錄取情況分析,明顯可以發現,凡是文科相關專業實力較強的院校一般文科錄取分數高,理科要稍低一些;而以理工科為特色的院校理科的錄取分數也一般高出文科的錄取分數。

在與夏瓊交流后,我肯定了她的想法與思路,通過最后錄取的檢驗,夏瓊實現了自己求學北京的夢想。

一股來說,文科生填報偏文史哲院校,理科生填報偏理工農醫類院校,這是大多數考生和家長在填報志愿時不約而向形成的共識。可是你知道嗎?現在幾乎所有的高校都向綜合性大學發展,原來的偏理工農醫類院校都增設了文科專業,原來的偏文史哲院校都增設了文理兼招的具有“中性”色彩的專業。據統計,文科生在報考理工農醫類院校時,提檔線普遍低于同檔次的文科院校;理科生在報考文史哲類院校時,提檔線也普遍低于同檔次的理科院校。如果你的高考成績在某一批次里屬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分數,那么在填報志愿時,不妨逆向思維一下,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篇6

【關鍵詞】大學數學 應用技術型 教學改革

大學數學是各種各類高等學校重要的基礎課程,但是在最近幾年,大學數學課程因學習難度大、沒有明確具體的崗位能力指標,學生對于大學數學課程的學習缺乏內在的主動性,加之高等教育界實用主義、急功近利思想的影響,大學數學課程的教學質量得不到保障。在建設應用技術型高校,培養具有社會職業適應性的現代應用技術型人才的改革中,迫切需要重視大學數學課程,使大學數學課程在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中發揮其應有的奠基作用。

一、大學數學課程是大學各學科專業重要的工具

正是因為有了數學,我們才有了現代的科學和技術,才有了我們今天現代化的生活方式。今天,信息技術已成為人類社會的基本技術支撐。而信息技術本質上講就是數學技術,信息科學,從信息論與編碼理論、信息安全與密碼學、信息管理與數據分析,實際上都是數學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數學的思想和方法是今天科學技術研究與社會各行各業解決問題的重要工具,大學數學課程因此也是大學各學科專業的重要工具。

數學的廣泛應用使得它實際上已經成為國家現代化的一個標準,A.N.Rao明確指出:“一個國家的科學的進步可以用它消耗的數學來度量。”作為當代的大學生,必須掌握相當的數學知識和技能,以應對未來的工作生涯中研究與發展科學文化的需要。只有掌握了足夠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才能在未來研究與發展文化的工作中取得進步。

在現代大學教育中幾乎很少有專業的課程不需要數學工具。隨著現代計算技術的廣泛應用,數學在科學技術研究和生產實踐中的越來越廣泛也越來越深入。相應地,各相關專業課程也越來越多地用數學來表述問題,用數學來解決問題。

二、大學數學課程是培養學生大學學習能力的重要平臺

各級各類學校的學習方法和對學習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每一個類型和層級的學生都面臨著過去已有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形成的定勢造成的對新的學習不適應乃至于排斥新的教學模式和新的學習方式的問題。

在大學新生中,這個問題尤其嚴重。由于中學學習中基本上是班集體集中學習,而大學學習更多的是分散的自主學習;中學每一節課的內容相對較少和較單純,而大學一堂課的內容成倍地超過中學并且也更加復雜;中學學習是在老師一步一步具體的引領下的學習,而大學學習中教師所起的作用更多的是啟發和引導。中學到大學學習的全方位的變革造成了部分學生大學學習的困難,甚至一些在中學學業優秀的學生因為不能適應大學學習而導致大學學業成績不理想。和大學英語、公共計算機、思政等課程相比,大學公共數學教學內容豐富、練習強度大、需要學生具有較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對學生大學學習能力的培養是全方位的。

三、大學文科數學有利于完善文科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今天,數學已經深入廣泛地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它不僅是我們解決各種問題的工具,也形成了我們全新的思維方式。數學素質已成為現代社會成員最重要的基本素質。

由于受高考分科錄取的影響,我國中學長期以來實行文理分科的培養方式,導致文科學生的數學基礎相對薄弱,因此,在大學文科專業開設數學課程對于完善文科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大學文科數學有利于文科大學生了解人文學科研究中的數學工具。

數學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應用日趨廣泛和深入。大學文科數學雖然不能使文科大學生掌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所應用的各種數學方法,但可以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使學生了解數學在相關學科中的應用。

其次,形成數學化的思維習慣。

今天,數學日益深入我們的生活,是我們現代社會生活的基礎。“在這個建立在數學基礎上的社會,人們越來越多地習慣于用數學公式、圖表進行表述。曲線的升降、數據的增減比千言萬語都有說服力,人們越來越多地也越來越習慣于通過計算和數字比較來作出判斷和決策。人們也越來越習慣于用邏輯思維的方法分析問題解Q問題,使思想和行為更具有理性。

可以說,數學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也改變了我們的自身,從思想到行為。學習和應用數學使得我們習慣于通過邏輯分析和數字比較來作出判斷和決策,這已經成為我們的習慣,或者說成為我們的一種基本素質,成為我們文化的一部分。大學文科數學有利于豐富文科大學生的數學知識,培養文科大學生用數學的思想方法思考問題、用數學的手段解決問題的意識和習慣,形成文科大學生的理性思維,完善文科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四、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素質是大學教育的重要任務

隨著社會的發展,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用人單位對人員的要求不再僅局限于其學歷,而更注重其實際工作能力和應變能力,數學能力則是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能力之一。

學好數學對個人未來的發展和社會的團結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英國的一項研究表明:“數學差的人相對更容易失業,賺錢潛力較小。數學差在較大程度上制約著人生機會。數學能力強不但關聯就業能力和經濟狀況,還是維護社會凝聚力的保護性因素。數學差與曠課、遭學校開除、患抑郁癥、卷入犯罪活動等現象存在一定的關聯。納稅人每年因此損失的訴訟費用為1.6480億英鎊(2.395億美元)。”因此,學好數學絕不僅僅是為了考試,而是關系著個人的發展和社會的安定團結。

因此,培養良好的數學素質是大學教育的重要任務。

五、適應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搞好大學數學課程的教學

在高等教育向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方向轉進的過程中,高等院校必須克服實用主義和和功利主義思想,不把大學數學課當成包袱,不以保“專業課”為借口壓縮數學課,而是應當踏踏實實地推進大學數學課程教學改革,以適應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的需要,使大學數學科教學質量更高,更有實效。

首先,要優化應用技術型培養方案中的數學課程內容,在確保完整系統的基本知識體系的前提下,精選實用的數學內容。

其次,要加強數學和專業學習的聯系,重視數學在專業的應用。在數學教學中,要結合專業舉例,培養學生解決特定學科專業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夠學以致用。

篇7

【關鍵詞】民族高校 文科 大學物理教材

【中圖分類號】N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6)02-0013-03

如今的時代是科學技術的時代,科學是探索宇宙和微觀世界及人類自身的前沿研究。現代科學技術是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強大手段,它也是改善我們日常生活質量的工具,影響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并已成為人類文化的一部分,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正確的思想方法、各種觀念和思潮、立法和決策都必須以科學為依據。物理學是探索物質世界中最基本、最普遍運動規律的學科,是最成熟的自然科學之一。既涉及自然客體,又涉及哲學思辨,其研究方法和思維方式已經滲透到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方法是科學方法的典型代表。

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提高公民的科學素養。在高等院校,理工科學生都會接受系統的科學思想教育和科學方法訓練。而非理工科專業學生(通稱為文科生)如經濟、金融、管理、法律和商學等社會科學相關專業的學生及藝術、語言、文學、哲學等人文科學相關專業的學生則一般很少有與科學相關的必修課程。文科生作為國家的重要人才,他們是教育、經濟、管理、文學等社會領域的核心力量,是社會管理高效運轉的保障。在當今的科技時代,如果他們不了解基本的科學技術知識,沒有必要的科學素養,他們就無法勝任現代社會決策和管理的職責,他們的文學藝術作品也不能夠展現時代的風貌……

因此,對文科學生開展必要的科學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我國高等教育工作者已經認識到這一點,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陸續開展科學通識教育,開設文科物理課程就是重要舉措之一。教材建設是課程建設的核心內容,國內物理教育工作者從學習參考國外優秀文科物理教材到自己開發文科物理教材,經歷了20多年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一 國內外文科物理教材概況

1.國內外文科物理教材

在西方發達國家,較早就開展了文科的大學物理教學,課程和教材建設比較成熟,出現了很多專用的優秀教材,比較著名的有美國A.Hobson教授編寫的教科書Physics:Concepts and Connections(《物理學:基本概念及其與方方面面的聯系》)。A. Hobson教授于20世紀70年代開設了一門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目的的文科物理課程,并編寫了這部教材。這本書極有特色,是一本充滿人文色彩的物理書,現在已出了很多版,在130多所美國大學中使用,目前我國也有譯本,并逐步推廣使用。由于這本書和他提倡在物理教學中聯系社會問題,2006年美國物理教師協會(AAPT)授予他密立根獎(AAPT的最高獎之一)。加拿大Paul G.Hewitt編寫的Conceptual Physics(《概念物理》),作為高校文科物理的經典教材,也被許多知名大學使用,普遍為美國大學文科學生所鐘愛。近年來也被中國一些高校,譬如中山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選為文科物理教材。風靡一時的《費曼講物理》雖然內容較多,但也很適用于文科學生學習,在中國有較多譯本。

在我國文科大學物理課程建設的探索中,已先后出現不少文科用的大學物理教材,如復旦大學倪光炯等編著的《改變世界的物理學》、同濟大學吳翔等編著的《文明之源――物理學》、南開大學宋峰主編的《文科物理――生活中的物理學》、東南大學吳宗漢編著的《文科物理十

五講》、西南大學謝東等編著的《人文物理》、西安交通大學張淳民主編的《文科大學物理》等等。這些教材既借鑒了國外優秀教材的優點,也各有特色。

2.文科物理教材的特點

國外優秀文科物理教材有其重要特點:強調科學的認知過程,注重介紹知識來自實踐并最終由實踐檢驗;講究文字描述和圖表直觀展現,盡量避免數學公式;重視近現代物理學知識的介紹;關注與物理學有關的社會問題。

我國物理教育工作者吸取了國外文科物理教育的優秀經驗,通過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進行了大量的經驗總結和理論研究,提出了適合于國情的文科物理教育乃至科學普及工作的一些理論構想和指導原則。趙凱華先生指出,文科的物理課不應是理工科物理課的壓縮或稀釋,而應當有自己的特色。文科物理教材的內容大體上可以著重于三個方面:一是物理學基本概念的人文含義,如物理學發展史和物理學中蘊涵的世界觀、方法論,物理理論的哲學意義等問題;二是與物理有關的社會問題,如能源、環境、軍備等;三是高科技和現代化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

國內不少學者針對文科物理教材的編寫提出了一些具體的建議。比如注重生活實例,從生活中與人們息息相關的物理學現象出發;重在講述概念,用生動的語言揭示自然現象背后隱含的物理學規律,最大限度地避免用方程式等物理、數學語言來表達;增加實例插圖等等。梁志國先生直接提出了編寫大學文科物理教材的四條原則:(1)采用學生容易接受的呈現方式;(2)精選內容,以點代面;(3)注重思想性和科學精神教育;(4)注意滲透STS教育。

二 關于民族高校文科大學物理教材建設的設想

文科學生加強科學教育的必要性前已述及。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穩定和民族地區的經濟繁榮、發展,也決定了必須大力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科技素養,促進少數民族的科學教育。加強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迫在眉睫。

民族高校承擔著少數民族高等教育的主要責任。但是在眾多的關于文科物理教材的文獻中,很少提到民族高校文科學生科學教育的話題,也很少提到民族高校文科物理課程及文科物理教材的適應性問題。少數民族學生有其特殊的地域特點和文化背景及由此形成的知識結構和思維特征,因此民族高校文科學生的科學教育和普及的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現有的文科物理教材在民族高校文科物理課程中的實用性亦有研究的必要。

1.民族高校學生的特點

民族高校學生以少數民族為主。很多少數民族地區的宗教文化非常濃厚,學生自小沉浸在寺院教育、宗教思想及宗教儀式的氛圍之中,受宗教的文化影響而輕視科學或用宗教思考方式對待科學;語言障礙又造成了課外閱讀范圍狹窄,限制了對主流文化的接受;少數民族學生生活的地域大多是邊遠落后地區,沒有受到現代科技社會環境的熏陶,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很多學生中學學習中并沒有形成系統的科學知識,更缺乏對科學發展歷史的了解。調查表明民族地區中小學生普遍重文輕理,理科學生人數太少、理科學習資料短缺、學生缺少練習、實驗教學嚴重不足、理科成績差。在青海民族大學2012年的一項調查中發現,理工科“民考民”學生高考理科綜合卷的成績平均為93.4分(滿分為300分),僅占總分的31.1%,有85.5%的同學覺得自己在中學時物理學習成績不好或成績一般,文科學生的成績更是可想而知。中央民族大學楊清霞教授2010年的調查也表明少數民族學生的高考數學平均成績偏低。

2.民族高校文科物理教材應有的特點

適用于民族高校學生的文科物理教材首先遵從大學文科物理教材的一般特點,在此基礎上應該做適當的處理以適應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

第一,更加貼近生活,更加直觀呈現,用通俗語言描述。大多數少數民族學生生活于邊遠農牧區或靠近農牧地區,雖然從電視、電影、網絡等媒體中能夠了解到現代主流的社會生活方式。但是他們的生活環境、生活經歷和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事物、現象有其濃郁的農牧區特色。更加貼近生活是指盡可能貼近他們的生活。數學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弱,要求內容的呈現更加直觀和通俗。更多地采用卡通式插圖示例,減少物理數學專業術語,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闡明物理思想。特別是應使用大量插圖。張立彬、李廣平在《美國一流大學文科物理經典教材的特色與啟示》中談到生動的插圖在展示物理狀態、呈現物理過程、表達物理規律、解釋物理原理、說明物理條件、化解物理難點等物理內容的展示、降低物理難度及幫助學生理解物理本質等方面有很大的作用。

第二,物理知識點要精選。應當以點帶面,不要過于追求知識體系的完整性,不拘泥于傳統的力、熱、光、電、近代物理的體系和順序。應當先選取重要的知識點,然后針對這些知識點從生活中提出問題,解釋物理原理,再提出其他相關實例。掌握系統的物理知識并不是最重要的,通過重要物理原理的闡釋,讓學生了解物理文化,加深對物理思想和方法的理解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闡明科學與宗教的關系。少數民族學生大多深受宗教的思想和文化影響。宗教經典中對于物理世界和自然規律也有自己的解釋,形成一套自圓其說的思想和方法。自小接受這些思想對學生接受科學思想方法必然有影響。因此,對于自然規律的宗教解釋和科學思想方法解釋之間的區別和類似之處,應當給予闡明。不要讓學生抵觸科學或輕視科學,也可避免用宗教的思想方法理解科學。讓學生在的前提下,愉快地接受科學思想方法。

第四,解釋科學與民族地區傳統文化的關系。民族地區有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對少數民族學生影響很深,主要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中醫、藏醫、苗醫等醫學,中國的傳統數術學,在農牧區根深蒂固的民間巫術等等。這些文化的存在雖然是非科學的,但在廣大的農牧區廣泛流行、深受信賴。如果不闡明這些傳統文化與科學的關系,必將影響學生對科學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接受。

第五,揭示科學與民族地區社會發展進步的關系。少數民族學生大多單純、樸實,熱愛自己的民族,講義氣。如果對他們深刻揭示科學技術與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關系、介紹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了解科學技術與民族地區社會發展進步的關系,必將激發他們學習科學技術的極大熱情。現代科技應用于農牧區的實例很多。簡單的如聯合收割機、剪羊毛機等,先進的如農作物、草場的紅外遙感和畜群的遠程監控等非常豐富。

第六,重視物理實驗。目前流行的文科物理教材中一般沒有或較少有實驗的內容。但也有一些學校比如東南大學、南京大學等給文科生開設了大學物理實驗課程。編寫民族高校文科物理教材時,不應該忘記實驗的內容,一些最基本的實驗應該寫清楚,實驗的篇幅可以不多。可設計定性或半定量的實驗,以提高學生興趣;加入演示實驗,可以增加教材內容的趣味性,體現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的特點,并拓展學生視野,促進其對物理規律的理解和掌握。

少數民族科技教育的急切需求呼喚著教育工作者去努力,民族高校文科學生的科技教育正是努力的方向之一。民族高校文科物理教材的編寫是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關心民族教育的專家學者繼續關注并付諸實踐。

參考文獻

[1]謝東、王祖源編著.人文物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吳宗漢編著.文科物理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趙凱華、秦克誠.一本人文的而非技術性的物理教材――評介A.Hobson著《物理學:基本概念及其與方方面面的聯系》[J].大學物理,2002(8):44

[4]張立彬、王娟萍、韓志龍.《文科物理――生活中的物理學》教材的特色與啟示[J].大學物理,2014(7):56~59

[5]梁志國.關于大學文科物理課程和教材的思考[J].大學物理,2010(8):47~49

[6]呼吉圖、劉敏.加強和改革理科教學 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科技素質[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4)

[7]黎義和、格瑪初.民族地區教育教學現狀――藏區中學文理科學生比例失衡現象的成因分析及對策建議[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3(6)

[8]毛多鷺、馬元良等.“民考民”師范生物理學習狀況調查及分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8)

[9]楊清霞.語言與少數民族學生的數學學習芻議――以中央民族大學預科新疆民考民學生為例的分析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11(2)

[10]章羽、錢鋒、戴玉蓉.文科物理實驗教學實踐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3):144~146

[11]陳新蓮、袁敏、李淑娟等.文科物理課程整合建設的實踐[J].大學物理,2013(12):55~57

[12]阿特?霍布森.Hobson文科物理教材選載導讀――怎樣才能提高一個國家的人民的科學素質[J].大學物理,2008(3):61~63

[13]蔣逢春、艾寶勤.淺談開設文科物理課程的實踐及意義[J].教育與職業,2007(3):127~128

[14]盧佃清、王莉、王勇等.適合文科學生的物理實驗教學模式[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6):179~181

[15]韋韌、蘭民.論文科物理和科學素質教育[J].現代教育科學,2008(1):32~33

[16]姜廣軍、向安潤、羅樹范等.深化大學物理課程教學改革的幾項措施[J].現代教育科學,2008(1):62~63

[17]高志華.農業院校開設物理選修課程的探索與實踐[J].安徽農業科學,2010(21)

[18]王勇、盧佃清、王莉等.開設文科物理的實踐與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12):142~144

篇8

關鍵詞 大學生 體育鍛煉 現狀分析

中圖分類號:G806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6)03-000-01

一、不同性別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比較分析

從表1中可以得知,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男生有26.39%,有42.52%的女生選擇了小運動量的鍛煉,如健美操等,有51.81%的女生選擇了中等運動強度的鍛煉,如羽毛球等。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男生有22.32%的鍛煉時間在60min以上,而女生體育鍛煉時間60min以上的僅有8.33%,女大學生體育鍛煉的時間明顯不足。參加體育鍛煉的男生有35.68%每周鍛煉次數在3次以上,有12.33%的男生基本能保持每周鍛煉一到兩次。女生每周體育鍛煉次數在三次以上的僅有13.24%。

二、不同年級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比較分析

大二參加體育鍛煉人數百分比最高,其次是大一學生,大三、大四學生隨著體育課的結束、年級的增高逐漸下降。分析其原因:大一、大二學生體育課是必修課,要通過運動技能的測試,影響到每個學生的評先、評優、評獎學金等,所以也自己很重視體育鍛煉,一部分體育技能較差的學生,為了能通過體育測試,不得不多進行動作的反復練習。大三學生本來可以繼續保持體育鍛煉的經常性,但體育課已結束,缺乏參加體育運動的約束機制,使原本大一、大二形成了一定體育鍛煉能力的學生,由于懶惰,不感興趣等而放棄了體育鍛煉。大四學生由于畢業、就業、考研等各方面的壓力,沒時間,沒心情去參加體育運動,體育參與度特別低,再加上大三不進行體育鍛煉的積累,體質也下降的較快。

三、不同專業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比較分析

筆者又對不同專業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情況進行了統計與分析,從體育參與度來看,充分顯示出了理工類專業的大學生好動,文科專業類大學生好靜,兩類專業體育鍛煉人數百分比相差有12.49%,相差甚遠。從運動強度來看,參加體育鍛煉的理工科大學生大部分選擇籃球、足球、排球等中大運動強度項目占64.74%,小運動強度的占35.28%;而參加體育鍛煉的文科專業大學生大部分選擇健身跑、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中小運動強度的項目占89.31%,小運動量占51.37%,中運動量占37.99%,大運動量項目僅有10.67%。大部分文科大學生都是進行小運動量的體育鍛煉,這對增強體質健康無顯著作用。從運動次數來看,參加體育鍛煉的理工類大學生每周運動次數大部分集中在3-4次,其中每周參加體育運動4次以上有17.69%;參加體育鍛煉的文科類大學生每周運動次數大部分集中在1-2次,其中每周參加體育運動3次或以上的有15.12%。

四、結果與分析

綜上所述,在我國長期應試教育體制和大學生就業壓力大的背景下,學生、家長、學校一切都是為了成績,顯然體育課程在學生成績面前是微不足道的。通過對不同人群體育鍛煉情況的調查研究,有助于準確掌握、了解其體育鍛煉的基本特點、規律及影響因素,以讓更多的大學生積極主動的投入到體育鍛煉中來,提高其體質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文科物理 科學素養

[中圖分類號] G64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5)06-0071-02

一、引言

物理學是整個自然學科的基礎,更是現代工業技術的源泉。大學物理課程是理工科各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必修基礎課。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文理科相互滲透、學科相互交叉是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的大勢所趨。社會對人才的素質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作為一所地方工科院校,必然要培養文科類大學生具備相應的自然科學素養。

二、物理學對培養大學生科學素養的獨特作用

以培養綜合型、有素質、有創新意識人才為目標的高等教育改革一直都在深入進行著,其中一個重要趨勢就是盡可能消除文理科的隔閡,在教學中體現技術、科學和人文社科類學科的融合,培養文理兼通的人才。大學物理實驗是學生系統學習科學實驗設計思想、方法和技術的入門基礎課程,是大學生受到系統實驗方法和實驗技能訓練的開端,是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培養的基礎,有利于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以及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也有利于學科的綜合發展及形成交叉學科。

從提升學生科學素養的角度來看,大學物理及物理實驗課程具有其他學科不具備的兩個特殊作用。第一個特殊作用是擴充學生的知識面。因為物理學是自然學科的基礎,涵蓋力學、電磁學、熱力學、光學、原子物理學等,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和社會的變革,現代高新技術,如核能發電、激光技術、納米技術,等等,都是以物理學的成果為基礎的。第二個特殊作用是探究方法的熏陶。在物理學發展歷程中,積累了很多科學的思維及研究方法,如類比法、歸納法、實驗法、反證法等,物理學的這些思維模式及研究方法已經滲透到經濟學、法學等眾多文科學科之中,對文科類大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及科學研究能力的積累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由此可見,物理學是非常適合對文科大學生進行科學素養通識教育的學科。

三、我校開設文科物理實驗的做法和體會

湖北工業大學是一所以工學為主,覆蓋工、文、理、藝、經濟、管、法和教育等學科門類的多科性大學。學校創建于1952年,1984年由原湖北輕工業學院和原湖北農業機械專科學校合并組建而成,被省委省政府定位為“在湖北省高教體系中起龍頭示范作用的、水平較高的骨干大學”。2012年成為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高校,肩負著為國家培養具有堅實的工科背景的各類建設人才的重任。

2012年秋季,我校提出了 “72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1”即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通過學院、學校選拔,著力培養10%比例的優秀人才; “2”即一專多能、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學生在自主進行雙學位、輔修專業學習的同時,學校要有目的性地設計一些專業供學生選擇和學習,比如“統計+金融”、“電氣+機械”等,讓學生畢業時具備一專多能,成為多面手; “7”即創新創業和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將70%的學生培養成為具有扎實的工科背景的應用型人才。不管是哪一類人才培養,都離不開科學素質的提升和動手能力的提高。為此,我們于2012年春季開始,在文科類學生中開設了“物理與藝術”理論課及“大學物理實驗”課程。考慮到文科學生特點:物理理論知識相對薄弱,思維方式是靠直覺、靈感、頓悟。

2012年3月,我校第一次以公共選修課的形式開設“文科大學物理”課程。經過反復比較,我們選擇了高教出版社出版的倪光炯、王炎森先生編寫的《文科物理――物理思想與人文精神的融合》作為教材,適當加入一些專題講座素材。第一次講座適逢日本大地震一周年,我有意安排《核能及安全利用》作為講座內容,比較詳盡地講解了核能利用的基本原理、核能利用的高效性及安全性,并講解了幾例典型的核安全事故,吸引了近200名學生。在講授狹義相對論內容時,我首先告訴學生:相對論并不神秘,其實就是運動的相對性,只不過是在高速運動的領域。接著有意地用一、二、三、四點加以歸納(一就是談論高速領域運動的相對性這個中心,二就是愛因斯坦的兩個假設,三就是洛倫茲坐標、時間、速度三個變換公式,四就是相對論的四個效應),這樣學生記憶起來就非常方便。在32個學時的講座中,適時加入《納米技術》、《飛行器與航天技術》、《激光技術》等八個專題講座。并把課件及相關視頻資料放在校園網上共享,讓學生們下載學習。這些課程很受文科學生的歡迎。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文科學生擴大了知識面,提高了思維能力。

物理學是整個自然科學和現代技術發展的基礎,它以實驗為基礎,而演示實驗是最直觀有效、形象生動的實驗教學形式。通過物理演示實驗,學生能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規律、培養實驗技巧、提高創新能力。物理的創新成果都源自于實驗。因此,物理演示實驗教學應成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環節。

2012年秋季,我們第一次開設了“文科物理實驗”課程,由于沒有相應的教學模式可以照搬,我們采取邊實踐、邊總結的辦法,以選修課的形式面向全校文科類學生開設。

我校大學物理實驗課程是校級重點課程,大學物理實驗室已經建設成為湖北省高校實驗示范中心,可開設29個基礎物理實驗、10個近代物理實驗、5個設計性實驗。

最初我們開設的是實驗原理相對簡單、實驗方法比較直觀、生活中會應用到又能體現物理思想和規律的典型實驗,例如液體表面張力實驗、多普勒效應測量聲速實驗等。當文科學生通過細鐵絲掛起一幕水簾時,欣喜地看到液體表面存在的張力;當他們從實驗中觀測到聲源與觀測者之間有相對運動時,測到的頻率會發生變化,馬上聯想到高速公路上測量超速的問題。原來,我們的身邊處處都有物理知識。

經過一年的教學實踐,我們又把一些經典的近代物理實驗加入進來,讓文科類學生感受物理學發展中的一些典型史料,進一步提高文科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他們的物理精神和科學思想。例如密立根油滴實驗,雖然該實驗驗證的是電荷的不連續性,涉及量子物理理論的范疇,但是該實驗原理簡單易懂、操作方便。當學生們看到油滴的運動就好像夜幕中一顆顆亮閃閃的星星時,非常興奮。我們在課前向學生介紹:密立根油滴實驗被美國《物理學》雜志評為20世紀十大最美物理實驗第3名。做完實驗,不少學生感嘆:原來最美麗的實驗并非是原理最深奧、儀器最復雜的實驗,只要實驗設計思想巧妙且探究出了一般人不容易挖掘出來的物理規律,就是最美麗的實驗。再如邁克爾遜干涉儀實驗,這個實驗屬于示范性實驗,教師一邊進行實驗示范一邊講解這個實驗最初的目的。當了解到這個實驗是1883年,美國物理學家邁克爾遜和莫雷為尋找“以太”的漂移而設計的,前后花了38年時間,可是最后卻否定了“以太”的存在,從而奠定了狹義相對論的實驗基礎,學生們都不由發出感嘆。通過對物理學史、物理學方法論的滲透介紹,對文科學生進行實事求是、嚴謹創新的科學態度和熱愛科學、尊重科學的科學精神的教育,他們都認為通過該實驗的學習,能夠充分體會到物理實驗科學家的鉆研精神以及科學實驗的思想之美,充分認識到嚴謹的科學態度以及科學思維的重要性。

四、結束語

我校自2012年開設“物理與藝術”、“文科物理實驗”以來,受到了廣大文科生的歡迎,說明它們是富有生命力的課程。文科大學生人數眾多,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我們要進一步加強對文科物理實驗的教學實踐探索。通過對文科物理的學習可開闊文科學生觀察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眼界,促進文科學生加強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融合,提升文科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文理兼通的復合型人才。此外,學生們在學習物理學知識中了解一些影響歷史進程、推動社會發展的物理學家的生平及趣事,促使他們把物理學與經濟學、金融、營銷、文學等學科聯系起來。把物理學與這些學科融合起來,有利于將實驗課程開展得更加合理、更具規范性,使實驗更具有自主性和探索性,進而培養文科學生的理性思維和實踐能力,促進文科學生全面發展、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

[ 參 考 文 獻 ]

[1] 蔣逢春,艾寶勤.淺談開設文科物理課程的實踐及意義[J].教育與職業,2007(3).

[2] 張淳民.大學物理[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

[3] 倪光炯,王炎森,錢景華,等編著.改變世界的物理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

[收稿時間]2014-12-29

篇10

大學生作為同齡中的佼佼者,他們的消費行為、特點和方式,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將左右和引領整個社會中青年人的趨向。

商家都渴望能突破校園的圍墻,贏得大學生這個有潛力的消費人群。

那么大學生究竟是怎么看待這些針對校園的企業營銷活動的呢?大學生關于品牌又有怎樣的看法呢?就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幾位在校大學生,聆聽他們對于企業校園營銷活動的看法。這六位大學生年齡為20~25歲,三位男生三位女生,分別來自不同的專業和年級。

創新!創新!

大多數接受采訪的同學表示他們不會特別去留意校園內的一些促銷活動,除非他們真的需要這些商品,或者某個活動特別的有新意。大多數接受采訪的同學都認為現在校園里那些營銷活動不怎么有意思。文科大二男生小李說:“學校里那些促銷活動,發發傳單、贊助個比賽什么的,挺乏味的,也沒什么說服力。”

可見,針對大學生的營銷是非常需要技巧和創意的。那些形式比較新穎、有創意的活動才能吸引大學生的眼球。理科碩士男生小宋說:“要是有我喜歡的明星,我肯定會去關注的。”而理科大四男生小周說:“要是能舉辦一些講座,發放一些紀念品什么的,我會比較留意。”

總之,企業想贏得這些青春激情和文化理想結合體的大學生群體,創新營銷是不可或缺的,除此之外,在企業活動中給大學生一些實際的好處也非常重要。

品牌死忠分子

幾乎所有接受采訪的同學都說他們在購買東西時,非常看重品牌。沒有牌子的東西一般不會去關注。理科大四男生小周說:“不是很有名的牌子,肯定不會買。”

在大學生的心目中,品牌既是一種質量的保證,也是一種品味的象征。他們有著非常強的品牌意識,在他們看來,有品牌才會有質量。他們認為一個品牌的建設需要很長時間。文科碩士女生小楊說:“一個品牌能生存下來,就表示市場肯定,有相對可信度。”

小宋對于品牌的看法則更為理性:“建立一個品牌,產品質量是保證。另外,良好優質的售后服務也是非常關鍵的。”

培育中的忠誠度

大部分接受采訪的同學,都表示他們有著很高的品牌忠誠度。一旦嘗試了某個品牌,覺得很好用,一直都會使用這個品牌。小宋坦言:“手機我只買諾基亞的,我的第一部手機是諾基亞的,怎么摔都不壞,從此之后換手機也只信賴諾基亞。”

當然,對于類似于服裝之類的時尚商品,大部分同學表示,畢業之后不會再買現在喜歡的品牌。文科的碩士女生小楊說:“衣服是分年齡層次的,現在這個年紀適合的,以后不一定適合。”

在采訪中,所有的同學都說,他們是上了大學之后,從開始關注一些品牌,對一些品牌的忠誠度也是在之后才慢慢形成的。

可見,大學階段對于大學生的品牌意識和忠誠度的培育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大學生能夠接觸到海量產品信息,同時他們判斷能力也不斷趨于成熟,而且這個階段形成的一些品牌觀念也很有可能會帶到他們畢業以后的生活中。

口碑更為可靠

現在的大學生都非常的獨立,對很多事情都有著自己的判斷標準。那么,在眾多針對商品的信息中,他們會相信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