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學習方法范文

時間:2023-05-06 18:12: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科學習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文科學習方法

篇1

1、理解記憶法: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背誦,理解得越深,越容易記憶背誦,盡量運用意義記憶,即加強理解記憶,掌握文章的語言特點,加快背書文章的速度。

2、快速誦讀法:背誦是在朗讀和默讀的基礎上熟悉書面材料的結果,在初步理解文章后,要始而反復朗讀,繼而反復默讀,只有熟讀,才能加深理解,才能成誦,從而強化記憶效果,提高背誦速度。

3、提綱挈領法:古人云:舉一綱而萬目張,文章的綱便是文章的脈絡,而文章的脈絡又體現著作者的寫作思路,背誦課文時,一定要根據作者的寫作思路和行文順序順藤摸瓜,由句到段,由段到篇,前勾后連,上遞下接,環環緊扣,連綿不斷的去理解文章的內容,更好的理解文章意義所在。

篇2

一、正確認識略讀課文的性質

教學中,我們應加強單元整組教學的意識,在精讀課文教學時滲透閱讀方法,在略讀課文教學時遷移閱讀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略讀課文是學生運用所學閱讀知識,進行獨立閱讀、理解的良好范例,是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自己閱讀獲取信息,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略讀課是學生獨立閱讀的實踐機會,個體自讀與合作交流是略讀課文學習的重要方式,課堂的絕大部分時間應該用于自讀與交流,當然,也要很好地體現教師的引導作用。略讀課文的教學也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部分,只要教學得法,它所發揮的作用也并不比精讀課文教學的作用小,略讀課文的教學不容輕視。

二、略讀課教學,讀是基礎,讀中悟情

小學語文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是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積累語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在略讀課文的教學中,更應該放手讓學生去朗讀。

第一,讓學生初讀課文,掃清生字障礙,理解文章的大意。這是學習略讀課文的基礎,學生只有自己熟讀了課文,才會被課文中的內容所吸引,這樣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我們放手讓學生去讀,讓學生把自己初讀的收獲寫出來,哪怕只是一點點,也能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

第二,同桌互讀課文在略讀課文教學中也可常用。同學之間可以利用互讀的機會糾正讀音,更有利于同學之間互相學習朗讀的技巧,改善朗讀中存在的不足,學生通過再一次的朗讀課文,對課文的內容有了更深的認識。

第三,學生讀后談收獲,這是初讀的最終目的。讀完課文,學生可以小組交流,也可以是集體交流。在這過程中,鼓勵學生充分展示。學生在匯報時,教師可以從中獲得很多信息,對于學生模糊的問題,教師可以在接下來的教學中給予補充。

三、略讀與精讀互相融合,綜合運用

略讀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但不能把讀書停留在初讀階段,以為粗知就是淺知,粗知就是少知。略讀課文教學目標更為集中,不是沒有重點,而是重點會更少更突出,更多要求學生自主解決。其實,粗知是相對精讀課文而言的,略讀課文少了識字、學詞、學句等細節,教學目標更為集中,教學重點更為突出,但在閱讀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讀。文章的重點、精彩之處還是要引導學生細細品讀,使略讀與精讀互相融合,綜合運用,通過有層次的閱讀,在內容理解、情感感染與語言感悟上也達到比較理想的效果。

四、加強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五個解放:“解放孩子的頭腦,使孩子敢想;解放孩子的雙手,使孩子能干;解放孩子的嘴巴,使孩子多說;解放孩子的空間,使孩子能到大自然中去學習;解放孩子的時間,使孩子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閱讀教學是文本、生活與人的心靈之間的一道橋梁。教學略讀課文是盡可能地讓學生參與到文本中來。讓學生體驗文本帶給他們的快樂。

略讀課文一般只有一課時,在這短短的一課時中,教師快速有效地抓準略讀課文的教學重點,使略讀課文和精讀課文形成一個系統,形成教學合力,更好地發揮訓練閱讀、遷移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功能。如何抓?從哪里抓?每篇略讀課文前的導語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篇3

一、關照個別差異,特別關注學困生

對學困生應給予特別的關照和積極的鼓勵,使他們有機會、有信心參與合作學習。合作前,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分工,并在組內安排學困生優先發言,使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樂,從而樹立信心。讓每一位小組成員體會到:不能有消極的依賴懶惰思想,只有在相互啟發合作中才能共同進步。

二、學會相互尊重,學會傾聽

讓學生認識到每位成員都有表達的權利,但同時也有傾聽的義務。很多學生在其他學生發言時,不注意傾聽,而是置身事外;不去吸收與分享其他小組的學習成果,而是討論與主題無關的話題,嚴重削弱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功能。教師要針對學生討論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弊病,培養學生靜下心來耐心“傾聽”的習慣。在“聽”的過程中,學會“挑刺”,發現問題和不足,吸收別人的學習成果,使自己從中得到啟發,彌補自己考慮問題的不足。

三、給學生留足獨立思考的時間

有時老師剛剛提出問題,學生才了解了大概,還未深入思考,教師就急于讓學生作答,學生還沒有理清頭緒,自然無從談起。比如:學習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應留足時間,讓學生品讀文本,安靜地與文本對話,才能體會作者筆下地壇的寧靜肅穆、生機盎然,進而感悟生命的美好。只有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學生對問題才會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在討論過程中才能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加深對問題的認識,課堂上展開的小組合作學習才是行之有效的。

四、高效準確地陳述觀點

如果每個人在發言時都做好充分準備,力求語言精練,層次清晰,控制好發言時間,就不會出現一言堂或相互爭搶的現象,就能在規定的時間內讓學生充分地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見解,有效地提高學生語言組織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提升課堂效率。教師在課堂上應有意識地限定時間,鍛煉學生這方面的能力。

五、選擇時機,開展合作學習

在課堂教學中,以下幾種情況適合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

1.當問題有難度,學生思維受阻時

有些教師沒有根據教學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不管問題有沒有討論的價值,就讓學生討論,在某種程度上浪費了課堂時間,沖淡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如《想北平》寫出了北平的哪些特點?動中有靜、布局合理、貼近自然。大多數學生都能準確地找到答案,這就沒有必要讓學生展開討論。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提出一些具有思維含量、有思辨性的問題。《想北平》中“說不出”三個字出現了多次,這有什么好處?為什么“說不出”? 學生獨立思考可能只能從表面文字去了解,并不能結合文章背景和老舍的個人經歷來思考。若此時教師直接給出答案,學生只是知道了答案,并不能掌握思考問題的方法和角度,所以此時采用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積極思考,積極討論,教師適時點撥,正確引導和啟發,這樣才能有效地進行思維訓練。

2.當學生意見不統一時

由于學生各自不同的知識積累,不同的思維習慣,常會出現不同的答案。如《季氏將伐顓臾》中“無乃爾是過與”,學生對“過”的解釋會不同,有的認為是“責怪”,有的認為是“過錯”。這時開展合作學習,讓學生結合語法知識,結合文言固定句式,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最終不難得出答案為“責怪”。這樣,不僅教會了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還強化了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3.僅靠個人能力不能全面思考問題時

有些問題涉及面較廣,需要調動多種知識積累。但由于學生認知水平有限,僅靠個人往往回答不全面。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博采眾長,同學間互相啟發就能加深對問題的認識。如《荷塘月色》這篇文章中作者在情感上為什么既有淡淡的憂愁,又有淡淡的喜悅,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學生充分理解文本,結合時局了解作者的處境,細細品味,才能把問題搞清楚。

4.解答開放性問題時

小組討論的問題應該具有多個角度,多個層面。如對小說《祝福》中祥林嫂死因的分析,答案就不一,學生給出的答案也是多種多樣,這時安排小組合作探究,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通過討論分析,不僅能讓答案豐富全面,還能加深對主題的理解,加深對文本的認識。

篇4

一、當下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在當下,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有著很多的問題,這些問題來自于學生,也來自于教材本身,當然也有些問題來自于老師,這些問題都要一一解決。為了讓學生提高各方面的素質,我們應該緊緊抓住這些問題的關鍵點,解決這些問題,努力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

小學生都喜歡在課堂上搞小動作,所以很多學生在課堂上聽講時容易分散注意力,當老師在上面講課時,學生的思想不知道跑到哪兒去了,學生的思想不能緊緊地跟著老師的講課模式,這就導致出現了很多問題。比如,在老師講《火燒云》這一課時,本來這一課是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但是由于學生沒有興趣,所以說學生就不會聽老師講什么。除了學生的問題,還有老師自身的一些問題,比如老師在講課時含糊不清等,這也就間接地導致了學生對于課堂沒有興趣,課堂效率當然就下降了。我們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上,要緊緊抓住各方面的問題,努力做好各方面的工作,讓學生的閱讀能力趕上去。

二、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1.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用新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小學語文的學習中,很多老師使用的是以前老舊的教學方法,所以這就導致了很多問題的出現,在當下我們要緊緊抓住課改的步伐,使用新的教學模式,努力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就以小學四年級人教版語文為例,在學習《鳥的天堂》這節課文時,很多老師會讓學生去朗讀課文,然后自己去講授,所以導致很多學生對于課文內容是一知半解,所以這就要求老師改變教學方式,不能一味地讓學生去讀課文,要讓學生積極地參與進課堂的學習中,讓學生用自己的思想去理解課文內容,當然有一些學生會提出一些很有意思的問題,比如會有學生問:“這么多的鳥到底有多少種類?”在面對這些問題時,老師要引導學生用自己去解決問題,通過恰當的方式讓學生很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這樣不但可以很好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而且提高了課堂效率。

2.不斷提高學生課堂學生興趣,從而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篇5

1.理清史的線索,掌握總體框架。既然是文學史課程,就少不了一個史的線索。學生在學習中,首先必須抓住這條線索,將這門課程的總體框架了然于心。我很贊同一種讀書方法:讀書,要首先將書讀薄,然后再將它讀厚。這里所說的將書讀薄的過程,就是掌握其總體框架的過程。像《中國文學史》這樣的體系龐大的課,更是必須在學習之前就首先明確的一點。

可能有的學生會說,剛開始學習,哪里會有史的線索?這其實是一個誤區。史的線索一定是貫穿于《中國文學史》課程的。并非只有到了學習完了這門課程后,才能著手去理清史的線索。也就是說,學生從學習這門課程之初到課程結束,都應該分時期、分階段理清其中的史的線索。到最后課程學習結束之后,將每一時期、每一階段的史的線索再進行排序,課程的總體框架自然就會了然于心了。

除了通常以時間為序梳理課程的總體框架外,還可以按文體排序,這樣,各種文體的發展史亦可清晰呈現。這樣做的好處是一本《中國文學史》就變成了各文體的小史,例如詩歌史、散文史等,這對于完整把握各文體在不同時期的發展非常有好處。

2.熟悉作家作品,填充框架內容。如果將一門課程比作一個人,那么框架是它的骨架,而具體內容則是它的血肉。只有骨架是構不成一個人的,必須有血有肉,才能組成一個完整的人。《中國文學史》課程也是如此。只有史的線索、只有框架構不成《中國文學史》課,必須以不同時期具體的作家作品填充起來,這門課程才是完整的、豐富多彩的,才會具有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質的作用。

分時期、分階段的理清課程的框架后,再將各個時期的作家作品填充進去,那么整個課程的內容掌握起來就比較容易了。所謂綱舉目張,當你提起某一個時期的史的線索時,那個時期的作家作品就能呈現在眼前。《中國文學史》課程就成了一個鮮活的、靈動的世界:各個時期的作家憑借他們的作品在我們面前粉墨登場,演繹各自或歡樂或悲傷的精彩人生。而我們從他們的身上,就能汲取到我們需要的營養。這些被我們所汲取的營養,通常與我們自身的某些特征是相通的。

這個過程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將書讀薄后又將它讀厚的過程。這個厚,代表的是具體內容的填充和掌握。對于學生來講,必須將具體內容理解消化,才算完成了將書讀厚的過程。如果僅僅是將它填充起來的話,并非實質意義上的將書讀厚。這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們在課堂上通常強調的東西。

3.涉獵學術書籍,掌握學科前沿信息。前兩個步驟僅僅是就掌握這門課程的教材知識而言的。但是正像很多其他的課程一樣,僅僅掌握教材的內容是遠遠不夠的。雖然相對于其他課程來講,《中國文學史》課程的知識點相對來說比較固定。但是,作為中國文化的精粹,中國文學史上的許多內容是可以與時俱進的,所以有常研究常新的意義。這就要求學生在初步掌握教材內容的基礎之上,涉獵一些學術書籍,掌握這門學科的前沿信息,然后,選擇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深入挖掘,以此作為自己初涉學術領域的嘗試。

一般來說,在初涉學術領域時,起步要盡量高一些。所以,在選擇學術書籍時,要注意其學術水平的高低。也就是說,盡量選擇一些名家的著名研究著作來讀;如果是單篇的學術論文,則應當選擇諸如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等公認水平較高的刊物來讀。除了掌握學科前沿信息外,還有一點也是不容忽視的,就是在閱讀過程中,對一些名家論證觀點的研究方法的學習和吸收。

篇6

小學語文教學旨在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培養文學思維以契合時代的要求,要達到這樣的預期,首先就需要學生掌握基礎的文學概念知識,進而培養起文學思維,最終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進行必要的創新及應用。但是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處于十分尷尬的處境,一則因為其與實際生活的剝離無法形成親切感,二則因為在課堂上學生沒有積極生活化教學削弱了知識的實效性。鑒于此,本文立足于語文教學中實際案例的分析,著墨于現代小學語文課堂創新方法的探析。

1、創新教學方法的意義

1.1激發學習興趣

正所謂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誠然在學習中熱枕是可以調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且也可以促使學生鍥而不舍的探索。然而傳統的教學方法,一般都是以教師為主導,通過灌輸的方式使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顯然這樣的方法不能有效的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走出如此教學窘境的辦法,自然就需要明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目標,創新教學思路,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觀的汲取知識,從而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1.2優化教學資源

基于我國目前的國情,教學資源分配不均衡是不爭的事實,如果繼續按照傳統的教學策略展開教學既不能解決這樣的問題,同時也會加劇學習分化現象。而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則可以很好的緩解教學資源分配不均衡的矛盾,全面提高素質教育的實效性。

1.3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教學是教育與學習的總和,僅僅站在教師角度談及的教學是偏頗的,只有結合學生主觀性納入思忖范疇的教學才是全面且合理的。而在教學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師生關系這一因素的影響。換言之,在師生關系融洽的教學氛圍中,學生主觀能動性會大幅度的提高。而在師生關系緊張抑或不太融洽的教學環境下,學生對教學活動就難免會存在一定的抵觸情緒。加之小學生認知能力的局限性,對學習重要性的認知不甚全面,因此這就更應該加強師生關系的建設,從而為學生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促使學生主動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當然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創新教學方法摒棄“師本位”的教學理念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2、課堂創新方法

2.1游戲教學法提高激發學生興趣

據有關研究報道顯示,人在壓抑的環境下思維能力會受到一定的限制。換言之,人們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可以極大的激發思維的活躍性,使思考能力得到最大的解放,從而引導出探究性思維。因此,為了全面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教學效率,教師首先就應該構建起一個怡然自得的學習環境。然而,通過研究發現,在教學中設定合理的游戲競爭的機制可以有效的構建愉快的學習環境。因為在教學中,如果只有老師挑大梁,唱獨角戲的話,按照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是難以集中注意力的。從本質上講,連基本的教學任務都不可能完成,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就更不知從何談起了。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設定合理的競爭機制,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動力,譬如在講解《小松鼠找花生》一課時,為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實際,積極組織學生進行合理的游戲。在游戲過程中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學中,可以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領悟,從而提升教學的實效性。

2.2生活化教學實現知識與實踐相融合

生活化教學從本質上講是與傳統的師本位教學不盡相同教學模式,因為生活化教學強調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生活化到教學中,從而促進其對知識的運用。由此可見,生活化教學的核心內容便是實踐,因為只有通過實踐才能檢驗所學知識的科學性,以及知識結構的完整性。所以在生活化教學的最后階段便應該促進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因為在實踐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檢驗自身知識是否確實,與此同時也可以根據實踐的反饋信息廣泛聯系已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顯然在語文教學中,生活化教學的最終階段便是根據課程內容進行有關的實踐活動。譬如在小學語文學習中,有一個章節是重點介紹傳統故事的,其中包含了我們熟知的《女媧補天》、《夸父逐日》等故事。而在所有的文學形式中,故事與傳說最具傳奇色彩也最具有實踐意義。因此在該章節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積極鼓勵學生通過對故事的深入理解,從而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簡單的表演。這樣一來,學生在實踐中會對劇本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除此之外還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效率以此提高其學習的效率,并且這樣對學生文學素養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總而言之,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是保證生活化教學順利開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2.3鼓勵學生自學的策略

為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的單一與枯燥,也是基于小學語文課程的特點,在對部分章節進行分析的基礎上,融入了更多學生自學的元素。學生在探索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對知識進行深入的剖析,并且通過長時間的培養,也可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自學能力,為“終身學習”之一教學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研究總結,促進學生自學的方式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兩個策略。

2.3.1問題式學習。

即通過向學生拋出具體問題,從而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探索的教學模式。教師可以根據實際的教學內容整理出值得思考的問題并利用一節課的時間,積極地組織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這與傳統教學中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不同,而是以回答問題的方式來學習,通過探索來深化知識。問題可以由老師提前準備,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找答案,上課時以抽簽方式決定回答哪道題;也可以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抽簽決定回答的小組,以自問自答的方式完成學習。

2.3.2小組討論學習。

從本質上講,交流也是學習的一種有效方式。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任何人都有值得學習的優點。更何況每個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并且每個人獨自學習的時候難免會有許多不自覺的謬誤,所謂孤陋寡聞則是這個道理。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為了保證學生全面提高學習效率。適時組織學生討論學習是大有裨益的。譬如在學習《坐井觀天》一課時,教師可以積極的鼓勵學生構建合理的學習小組,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全方位的探討學習,以此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2.4利用多媒體實現教學過程情景化

教學情境化是信息化教學的開展的關鍵因素,因為在實際教學中想要促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僅僅靠教師的循循善誘和繪聲繪色的講解恐怕都難以達到這樣的效果。通過研究顯示,在具體且貼近教學內容的教學環境中,學生的學習激情是最為高昂。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下,學生便可以最大程度跟進教學活動。因此在語文教學中,為了使生活化教學順利進行,在教學中就應該根據實際教學內容為學生營造恰如其分的教學環境。例如在學習《桂林山水甲天下》時,因為文中描繪的情境學生在生活中鮮有接觸,為了使他們更加直觀的學習知識。此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將相關的影視資料向學生展示,同時也可以模擬相關的情境,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的感受知識。如此一來就可以使學生全身心的參與到教學中,全面提高教學的效率。

2.5搭建學習平臺實現課內外一體化

在傳統的教學中,由于受到教學資源以及科學技術的限制,學生課外的學習活動既沒有得到合理的監管也沒有得到應有的輔導。許多學生在課堂上沒有及時的掌握知識,但是由于部分學生個性問題不能及時尋求同學及教師的幫助,對于沒有掌握的知識點也只好置之不理,長此以往就會形成不可挽救的局面。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學校可以利用現目前成熟的信息技術為學生搭建線上學習平臺,使學生可以在學習時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能夠及時的查漏補缺。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利用這一學習平臺對學生課后的學習進行合理的監督與輔導,這樣一來就可以全面提高教學的效率。

結語

由于教學改革的要求,社會各界都對教學質量有了新的要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教師必須要有多元的教學方法,并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實施合理的教學措施,譬如組織小組討論學習以此促進學生的探究意識;實施生活化教學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加強實踐教學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

參考文獻:

[1]陳靜•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方法的創新途徑探析[J]•中國校外教育:基教版;2012.

[2]鄧鴻•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方法創新探析[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2.

[3]李濱;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方法的創新途徑探析課程教育研究[J];?2015.

篇7

一、合作學習的概念

合作學習的含義很廣,戈斯基人為“從本質上講,合作學習是一種教學形式,它要求學生在一些由人組成的導質性小組中從事學習活動,共同完成教師分配的學習任務。在每個小組中,學生們通常從事各種需要合作和互助的學習活動”,而山東的教育學家王坦認為:“合作學習是一種旨在促進學生在異質小組中相互合作,達成共同的學習目標,并以小組的總體民績為獎獎勵依據的教學策略體系不同的學者對合作學習有著不同的理解。不管對合作學習的表述如何,總體上來概況其內涵主要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小組的形式開展學習、完成老師分配的任務,并通過此方法逐步培養學生團結寫作的。此類教學法符合“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學習理念,對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合作學習在教學過程中還幫助學生養成與他人交流的好習慣。

二、合作學習的必要性

小學生正處在身體、智力逐步養成的階段,其世界觀、價值觀也處于萌芽狀態,此時通過合作學習的方法進行授課符合學生成長的規律。以往的教學往往注重對學生個人能力的培養,而忽視了對學生進行團體教育,學生自己接觸不多,交流不深,團體合作更是無從談起。而合作學習將學生都納入到一個團體中來,在這個團體中,大家互相交流、互相幫助,在互動的過程中即學到了知識,又培養了其團隊協作的能力。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合作學習還幫助學生逐步拜托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逐步擺正自己的位置。此外合作學習還充分利用了學生之間的互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合作學習的具體實施

1.合理分配。合理分配是保證合作學習順利開展的基礎,在下組分配過程中要做到不偏不倚,在分組前要充分的了解每一位學生的情況,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能力水平等,通過綜合比較最終確定分組情況,只有這樣的分組才能保證組與組之間實力相當。為了便于教學,還應選派一名小組長,為了確保民主,可讓小組成員自行推薦。在教學過程中,要勤于觀察,做到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組建一個團結、強力的學習團體。

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現代教學中,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占有主人翁地位,老師則處在主導地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要過多的干涉學生,給學生提供好平臺,準備好合作學習的素材,讓學生搭檔學習,當學完以后,學生會有一些問題,這個時候老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探討,通過討論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教師要對學生探討的結果進行支持,肯定他們站在不同角度對于課文的理解和發現,這樣才能更加推動學生進行交流性學習的積極性。

3.正確處理合作學習和獨立學習。合作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掌握更豐富的知識,對課文掌握更加熟練,進而培養學生正常的世界觀、價值觀,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開展合作學習前需讓學生充分自主思考,初步想法形成后再開展交流與合作,對問題予以共同解決。在合作學習中教師需形成科學意識,避免完全摒棄傳統教學方法,亦不可過于依賴合作學習。對于小組成績需進行考查,還要注重每個小組成員發展,可定期開展小測試。

四、教學注意事項

要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作用,有效的提高授課質量,在授課過程中還需要注意一些事情,主要如下:

1.教師要提高自我修養。要更加充分的利用好合作學習這一學習利器,剛好的服務于課堂教學,充分發揮其作用,離不開授課教師的引導,因此,授課教師要不斷的提高自我修養,以滿足授課需要。在授課之前,要多學習,多研究,充分的掌握課程內容,對課程整體把握度要強,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建立明確的評價體系,增強合作學習效果。

2.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上,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學生處于主體地位,任何形式的學習方式都不應該改變這種模式,因此必須要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鼓勵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在教師的指導下,互相幫助,互相交流,共同進步,不斷培養合作意識,逐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3.避免流于形式。授課過程中要切實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避免將合作學習演變成一成不變的固定模式,針對不同的授課能容制定不同的授課計劃,不要給予開展,要掌握好其深層次的含義,要盡量選擇能引起共鳴的項目開展,充分調動積極性,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教師要進行必要的輔助工作,及時進行鼓勵和考核,確保授課質量。

篇8

一、高中文科生數學學習常見問題原因分析

1.被動學習

不少文科生學習數學比較被動,許多文科生對數學沒有掌握學習主動權,表現在不制訂學習計劃,課前沒有預習,上課時不做筆記, 開小差,做其他事情,不能專心聽課,對老師所講內容沒有深入理解.

2.學不得法

教師上課一般都要講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剖析概念的內涵,分析重點難點,突出思想方法.有些學生不注意聽關鍵.高中階段知識急劇增加,課程科目增多,這樣導致學生課后時間不能合理安排,不能及時鞏固、總結,只是趕做作業,亂套題型.更有甚者自己不做作業,隨便把同學的拿來抄抄.對概念、法則、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機械模仿,死記硬背.結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數學理解力差

一般文科生習慣死記硬背,對概念、定理、公理、法則、性質的本質屬性缺乏深入的理解,知識零亂,似是而非,不求甚解,缺乏系統.不能從多角度、多方面地進行思考.遇到問題時只看到一些孤立的、零散的、無關緊要的材料,注意不到數學本質及其之間的聯系.

4.缺乏信心和毅力

文科生對數學的學習缺乏信心和毅力,加上數學學科難度大,因此導致他們的數學學習興趣淡化,多數學生一直抱著“我是文科生數學本來就差”的態度,害怕數學,恐懼數學,對數學的學習缺乏信心和毅力,當然也就談不上學習效率了.

二、提高高中文科生數學學習成績的策略

如何激發文科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數學學習成績一直是數學教師探討的一個課題,針對文科生數學學習的常見問題, 為使高中數學教學工作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努力.

1.加強學法指導,培養良好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好數學的前提.要引導學生適當地做些學習準備,要全面分析自己的學習狀況,找出薄弱環節,采取相應措施,要了解數學的知識體系和特點,做必要的知識準備,要改革學習方法,將行之有效的方法不斷完善,還要積極主動地學習和運用新方法,教師在學習方法上多做指導,在思想上給予積極、正確的引導,在學習上更要多給予一些細致的幫助.

2.有針對性地解決文科生數學學習方式以及思維方式的問題

文科生偏重機械記憶,在獨立思考方面缺乏獨立性,存在“好讀書不求甚解”等智力弊端,因此要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文科生的自學能力,培養其邏輯思維能力,以鍛煉其獨立思考的能力.與此同時,也要看到文科生的優點,利用他們模仿能力強的特點,讓他們對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進行模仿性的學習,熟練之后,將知識轉化為自身的能力.要充分挖掘高中數學教材中的一些重要元素之間的關系及其之間的相互轉換,比如對數學的文字語言、符號語言的理解與掌握,特別是一些抽象難理解的符號及圖形語言,對于這些難以理解的語言,可以通過對涵義,和實質進行分析,賦予其具體的含義,從而達到理解,記憶,深化,掌握與運用的目的.

3.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提高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只有學生真正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才能學好知識.現實生活中信息技術、經濟管理、環境問題、債務問題等許多方面都需要人們運用數學思維,解決問題時需要有效運用數學知識.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對一些應用數學的實例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有效引導、巧設情境,吸引學生主動投入到學習中來.

4.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輔助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篇9

張麒麟

(河南省新鄉衛生學校,河南 新鄉 453000)

【摘要】語文教學不僅能有效地引發、喚醒學生的情感,而且還能深化學生的認知能力,這是語文課具有的獨特魅力。語文教學其實是用語言教語言,用語言培養情感的一種教學模式。所以,無論是感性知識還是理性知識,學生都要在學習過程中接受、理解語言所傳達的情感信息,通過感知、聯想、想象、體驗等思維活動方式,進入情境并最終真正領會其意義。

【關鍵詞】語文教學;情感;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眾所周知,語文學習可以豐富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謝冕在《讀書人是幸福人》中說,“讀書加惠于人們的不僅是知識的增廣,而且還在于精神的感化與陶冶”。的確,語文教學不僅能有效地引發、喚醒學生的情感,而且還能深化學生的認知能力,這是語文課具有的獨特魅力。語文教學其實是用語言教語言,用語言培養情感的一種教學模式。所以,無論是感性知識還是理性知識,學生都要在學習過程中接受、理解語言所傳達的情感信息,通過感知、聯想、想象、體驗等思維活動方式,進入情境并最終真正領會其意義。所以,語文教師十分重視課堂的情感教學,常用的方法總結如下:

一、圖畫再現,培養情感

教師在激發學生情感以及情緒體驗時,運用圖畫營造情境這一方法是語文教學中最簡單的和最容易操作的。在實際教學中利用教材中可見的畫面幫助學生感知較抽象的世界,于是便在讀者腦海中活現出生動的可視可觸的形象與情境,這是一種創造性的“還原”,是“驅遣想象”,將物化形式的文學還原成內心視像。[1]這也是學生情感的有效開發與培養。

如:教讀臺灣作家李樂薇的抒情散文《我的空中樓閣》時,教材中有一幅“小屋夜景圖”,教師可以一邊引導學生欣賞教材中呈現的圖景,一邊有感情閱讀與之相匹配的景物描寫的段落,以此來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向往大自然的情感。

二、音樂渲染,激感

音樂是藝術的一種呈現形式,如果把音樂與文學作品聯系起來,使聽覺和視覺互補,便可讓學生充分展開文學想象,以至于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音樂和文學有許多相通之處,特別是音樂無限的想象空間和情感空間容易激發起大眾無限的審美想象,同時音樂又具有超強的旋律和節奏感也更容易引起大眾的審美共鳴。所以,教師在語文教學的閱讀環節中完全可以借助音樂渲染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強化學生的審美感受和體驗,把文學作品與音樂聯系起來,用音樂來塑造學生完善的人格和情感,達到音樂可以在感知中入情、感受中動情、領悟中移情、表達中抒情的直接效果。

如:我校開展的《道德講堂》第三個環節是“學道德模范”,教師可配樂朗誦道德模范先進事跡。伴隨著“雨的印記”這首背景音樂的響起,學生聽到一件件令人感動的先進事跡,無不為之動容,無不為之感動。好人的先進事跡的確感人,再加上震撼人心的音樂效果,把道德講堂推向了,現場一片安靜,這恐怕就是平時所說的“此時無聲勝有聲”。但是,在音樂的推波助瀾之下無聲的情感交流恐怕比有聲的交流來得更有力量。所以,在語文教學中音樂與文學作品的有機結合,可以很好的渲染氣氛,調動學生的情感。

三、角色扮演,豐富情感

從心理學角度出發,角色扮演有助于人們進行情感體驗,更易激發人的新異感,滿足人們的好奇心。在課堂上分配角色進行表演,學生不僅是觀眾更是演員,有著雙重身份的學生更容易出現情感的交集,有助于加強學生之間的感情交流,并且語言行為也會隨之發生改變。因為角色扮演與想象活動同步進行,表演要求學生不僅要配合默契還要具有熱烈的情緒,甚至被動變主動。所以,當學生根據個人對文學作品的理解活躍在舞臺上,進入到自己所創造的情境中時,那種只能在電影、電視中出現的場景得以重現,那種只能在文學作品中存在而在平時生活中體會不到的真情實感表露無遺,角色扮演豐富了學生的情感世界,并起著移情的作用。可見,有了這些情感、情緒體驗,那些以知識形態存在的所謂“情感”,才能內化為活生生的真正的情感,上升到有價值傾向性的信念層次上。[2]

如:法國短篇小說巨匠莫泊桑的作品《項鏈》就非常適合改編成劇本,由學生角色扮演把教材中以知識形態呈現出來的主人公的情感展現在自己身上。尤其是處在法國資本主義社會最底層的女主人公瑪蒂爾德,她一心想擠入上流社會的心理和愛慕虛榮的思想情感,以及當她得知自己用十年的青春和汗水償還的鉆石項鏈竟然是一條假項鏈時的心理,只有深入角色之中才有可能體會得到,甚至令人終身難忘,給人以啟迪。

四、實物演示,情感飛躍

說明文是文學作品所有體裁中最為枯燥乏味的。例如:教師按照傳統方式講解《景泰藍的制作》這篇課文時,首先介紹景泰藍制作方法,然后再分析說明方法,簡直猶如是工廠師傅在教徒弟們如何制作景泰藍工藝品一樣,學習起來枯燥無聊,以至于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缺乏對科學研究的熱愛和對科學工作者勞動的尊重,同時也不可能產生太多情感上的認同以及價值上的推崇,最終在學生理智感的培養上也是一項空白。眾所周知,在語文教材中編入說明文單元是語文教學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內容,教學時不僅要學習說明方法還要燃起學生對自然科學探索的精神和情操,尤其對學生創造、想象能力的培養具有不可忽視的隱性價值。所以,在說明文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的熱情是最重要的,其次達到增長知識,培養熱愛科學、尊重人類智慧以及勞動的情感目標。既然如此,不妨在說明文教學中運用實物演示或者展示被說明的實物,如同上解剖課時向學生們展示人體模型一樣,以此來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

如:教師在教授《南州六月荔枝丹》這篇說明文時,完全可以把新鮮的荔枝和曬干的荔枝拿到課堂上,甚至可以多準備一些請學生品嘗,做到真正的實物授課。這樣就完全打破了以前上課的陳規,而是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突破點導入新課。事實上,在課間十分鐘休息時學生就已經看到新鮮的荔枝便七嘴八舌地向老師打聽拿荔枝是做什么用的,是吃的、是觀賞、還是……從整個教學過程來看,課前,學生新奇萬分,課未上而情已發;課中,學生興趣高漲,課正行而情正濃;課后,學生回味無窮,課已畢而情悠長。[3]教師通過實物演示營造這種直觀情境的學習氛圍,喚醒了學生的求知欲望,使枯燥乏味的說明文也變得充滿情趣,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在知識學習上也能幫助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達到質的飛躍。

五、錘煉語言,傳遞情感

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是一種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教學的藝術首先是說話的藝術。”[4]所以,語文教師更應該用悅耳、動聽的語言去傳情、去激情。第一,設計導入語。任何學科教學都離不開導入語,尤其是具有一定人文精神的語文教學更離不開生動、形象、飽含情感的導入語。無論是什么體裁的文學作品,如果語文教師上課伊始就用動聽的語言創造一種引人入勝的情境,抓住學生跳躍的情感脈搏,這堂課就已經成功了一半。因此,導入語的設計要求形象、生動、緊貼課文主旨,把學生學習的熱情瞬間激發起來。第二,穿插故事情節。由于學生知識和生活閱歷的局限性,如果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識超出學生的接受范圍反而會影響學習效果,而在情感體驗上更是會遇到空窗期。此時,教師結合自身生活、學習經歷適當補充相關知識即穿插故事情節來吸引學生,達到情感上的共鳴。第三,激情講解。教師最擅長的就是講解,此時的講解是富有感情的以情傳情、激情講解。在激情講解下聲音符號往往比文字符號具有音樂性、節奏性、形象性和感染性的優勢,能更快的點燃學生的情感,使學生進入角色。

如:教師講解柳永的《雨霖鈴》時,上課伊始便運用了引人入勝的導入語,較輕松的把學生帶入作者所描繪的離別愁緒中,然后再穿插現實生活中有關離別的故事情節與文本比較學習,最后教師的激情講解和配樂朗誦使學生身臨其境般地融入詞人哀婉送別的場面。于是,學習課文之后學生的情感能在悠揚悅耳的簫、笛聲中得以舒展。

所謂“教有常法,而無定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只要能夠學知識、激發學生情緒體驗,有效地引導學生養成健康、積極的情感,就是好的方法。所以,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綜合運用多種方法,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劉春麗.語文閱讀課的情感教學研究[D].河南:河南師范大學,2006.

篇10

二、趣濃情深,提高復習課解題教學的藝術性

在復習時,由于解題的量很大,就更要求我們將解題活動組織得生動活潑、情趣盎然.讓學生領略到數學的優美、奇異和魅力,這樣才能變苦役為享受,有效地防止智力疲勞,保持解題的“好胃口”.

一道好的數學題,即便具有相當的難度,它卻像一段引人入勝的故事,又像一部情節曲折的電視劇,那迭起的懸念、叢生的疑竇正是它的誘人之處.“山重水覆”的困惑被“柳暗花明”的喜悅取代之后,學生又怎能不贊嘆自己智能的威力?我們要使學生由“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課堂上要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設情境,激發熱情,有這樣一些比較成功的做法:一是運用情感原理,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二是運用成功原理,變苦學為樂學;三是在學法上教給學生“點金術”等等.

三、講究講評試卷的方法和技巧.

復習階段總免不了要做一些試卷,但試卷并不是做得越多越好,關鍵在于做題的質量好壞和收益的多少.怎樣才能取得好的講評效果,要做好以下幾點:

①照顧一般,突出重點

在講評試卷時,不應該也不必要平均使用力量,有些試題只要點到為止,有些試題則需要仔細剖析,對那些涉及重難點知識且能力要求比較高的試題要特別照顧;對于學生錯誤率較高的試題,則要對癥下藥.為此教師必須認真批閱試卷,對每道題的得分率應細致地進行統計,對每道題的錯誤原因準確地分析,對每道題的評講思路精心設計,只有做到評講前心中有數,才會做到評講時有的放矢.

②貴在方法,重在思維

方法是關鍵,思維是核心,滲透科學方法,培養思維能力是貫穿數學教學全過程的首要任務.通過試卷的評講過程,應該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發展,分析與解決問題的悟性得到提高,對問題的化歸意識得到加強.訓練“多題一解”和“一題多解”,不在于方法的羅列,而在于思路的分析和解法的對比,從而揭示最簡或最佳的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