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簡介范文
時間:2023-03-13 17:51: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陶淵明簡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本文不擬全面述及顏《誄》所描述的陶淵明形象,重點是討論其中可能被忽視的新信息、陌生信息。
1.躬耕編織、堅苦卓絕的陶淵明形象
顏延之《陶徵士誄並序》:
道不偶物,棄官從好。遂乃解體世紛,結志區外,定跡深棲,於是乎遠。灌畦鬻蔬[117],為供魚菽之祭;織絇緯蕭[118],以充糧粒之費。
案:淵明棄官歸田躬耕自養,其種植稻菽桑麻蔬菜等農作物,見於淵明田園詩自述,如“種豆南山下”[119],“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120],“園蔬有餘滋”[121],“摘我園中蔬”[122],《庚戌歲九月於西田獲早[旱]稻》[123],《丙辰歲八月中於下潠田舍獲》[124]等,久已為人所熟知。其從事編織,僅有“耕織稱其用”[125]一句述及,而語焉未詳。顏《誄》所述,頗具有新信息。顏《誄》“灌畦鬻蔬”,雖是用潘岳《閒居賦》“灌園鬻蔬”之典,但是參讀下句“織絇緯蕭,以充糧粒之費”,則亦是寫實,寫出了淵明從事種菜(“灌畦”)和賣菜(“鬻蔬”)。顏《誄》“織絇緯蕭,以充糧粒之費”,則寫出了淵明辛勤編織鞋屨(“織絇”)、編織草簾(“緯蕭”),賣出編織品以換回糧食,彌補糧食消費之不足。種菜和賣菜,生產和賣出編織品,此兩方面正是陶淵明田園詩自述所未詳之生產勞動內容。千百年來,中國農民除種植稻菽桑麻等農作物外,還需生產和出售其他農副產品、手工藝品,以換購糧食之外的其他生活必需用品,當糧食不足時,則換購糧食。顏《誄》告訴讀者,陶淵明也是這樣謀生的,不僅種植稻菽桑麻等農作物,而且也種菜和賣菜,生產和賣出編織品。wWw.133229.cOm“織絇緯蕭”是編織工藝,技術性強,需要專門學習,心靈手巧,也需要辛苦勞作。筆者曾在川西農村生活多年,常見川西農民做草編、竹編(類似“織絇緯蕭”),但並不是所有的農民都會做這樣的手藝,會做手藝的農民一定是特別勤奮、聰明的農民,而且往往家境貧寒,希望通過做手藝增加收入,改善家境。如顏《誄》所述,陶淵明是從一位“井臼弗任”的讀書人,到歸田後勝任“灌畦鬻蔬”、“織絇緯蕭”,學會了所有耕種和編織的本領。由此可見,為了堅守“但使願無違”[126]的理想,陶淵明是付出了多麼堅苦卓絕的努力。毫無疑問,即使是以農民的標準來衡量,歸田後的陶淵明也是一位特別能幹的優秀農民。
延之在淵明家,當親眼看見過士人陶淵明象普通農民一樣做這些農家活和編織手藝。
2.澹泊心、自由心徹底覺悟的陶淵明形象
顏延之《陶徵士誄》:
長卿棄官,稚賓自免[127]。子之悟之,何早之辨[128]。賦辭《歸來》,高蹈獨善。亦既超曠,無適非心。汲流舊巘,葺宇家林。晨煙暮靄,春煦秋陰。陳書綴卷,置酒弦琴。居備勤儉,躬兼貧病。人否其憂,子然其命。隱約就閑,遷延辭聘。非直明也,是惟道性。
顏《誄》“長卿棄官,稚賓自免。子之悟之,何早之辨。賦辭《歸來》,高蹈獨善”,“非直明也,是惟道性”,是從淵明棄官之實際行為,寫出淵明高出魏晉以來玄學家之實踐品格:徹底覺悟和實踐自己的澹泊心、自由心,不作官、不與黑暗政治合作、不與無道之世同流合污。而魏晉玄學家高談莊子,身處無道之世,卻幾乎無人能實踐莊子思想之核心―澹泊心、自由心的覺悟[129],不與黑暗政治合作、不與無道之世同流合污。
不與黑暗政治合作,這是澹泊心、自由心的覺悟和實踐,亦是道德心的實踐。
所謂“道性”,即是澹泊心、自由心、道德心。這祇是一心。
《朱子語類》卷三十四《論語十六·述而篇·子謂顏淵曰章》“用舍無預於己,行藏安
於所遇”條:
或云:看來淵眀終祇是晉宋間人物?曰:不然。晉宋間人物雖曰尚清高,然個個要
官職,這邊一面清談,那邊一面招權納貨。淵眀卻真個是能不要,此其所以高於晉宋人也。[130]
朱子之言,是真知灼見。黑暗政治下不作官,是士獨立自由人格的試金石。
顏《誄》“汲流舊巘,葺宇家林。晨煙暮靄,春煦秋陰”,描寫淵明所置身的田園,意境宛如淵明《歸園田居》:“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131],真能得其神韻。晨煙暮靄之間,淵明隱居田園、悠然超逸的形象,如在眼前。
沒有澹泊心、自由心的覺悟和實踐,何來真正的超逸。
沒有從不能幹農活到能幹各種農活、堅苦卓絕;何來隱居田園、悠然超逸。
3.嚴肅認真的陶淵明形象:密切關注現實政治,告誡朋友直言不諱
顏延之《陶徵士誄》:
自爾介居,及我多暇。伊好之洽,接簷鄰舍。宵盤晝憩,非舟非駕。念昔宴私,舉觴相誨:“獨正者危,至方則礙。哲人卷舒,布在前載。取鑒不遠,吾規子佩。”爾實愀然,中言而發[132]:“違眾速尤,迕風先蹶。身才非實,榮聲有歇。”睿音永矣,誰箴余闕?
案:如上所述,顏《誄》“自爾介居”至“非舟非駕”一節文字,是記述晉義熙十一
年(415)至十二年“顏延之為劉柳後軍功曹,在尋陽,與潛情款”之往事。時猶在晉世,延之僅三十二、三歲,閱世未深,與淵明交談當亦尚未如後來深入,故此節回憶亦較簡略。
“念昔宴私”至“榮聲有歇”一節文字,當是記述宋永初三年(422)延之被貶出為始安太守道經尋陽時與淵明延盤桓留連之晤談。時延之三十九歲,已經歷劉裕篡晉弒帝、延之與廬陵王義真及謝靈運遭權臣猜忌被貶出等國家個人之滄桑劇變,始能有如此節文字所描述之與淵明之深切交談,故此節回憶實甚細緻。
《宋書·廬陵孝獻王義真傳》:
高祖始踐阼,義真意色不悅。……義真聰明愛文義,……與陳郡謝靈運、瑯邪顏延之、慧琳道人並周旋異常。[133]
《宋書·顏延之傳》:
廬陵王義真頗好辭義,待接甚厚,徐羨之等疑延之為同異,意甚不悅,少帝即位,以為正員郎,兼中書,尋徙員外常侍,出為始安太守。[134]
《宋書》卷九十三《陶潛傳》:
先是,顏延之為劉柳後軍功曹,在尋陽,與潛情款。後為始安郡,經過,日日造潛,每往必酣飲致醉。臨去,留二萬錢與潛。[135]
《文選》卷五十七顏延年《陶徵士誄並序》唐李善註引宋何法盛《晉中興書》:
延之為始安郡,道經尋陽,常飲淵明舍,自晨達昏。及淵明卒,延之為誄,極其思致。[136]
案:永初三年(422)延之出為始安太守道經尋陽時與淵明作推心置腹之深談,《宋書·陶潛傳》及何法盛《晉中興書》所述,自不如顏《誄》具體深切。顏《誄》述淵明“舉觴相誨:‘獨正者危,至方則礙。哲人卷舒,布在前載。取鑒不遠,吾規子佩。’爾實愀然,中言而發:‘違眾速尤,迕風先蹶。身才非實,榮聲有歇’”,由此可見:
第一,淵明延之二人談話必包括當前劉宋政治及延之性命攸關之事,即多年來廬陵王義真聰明愛文義,與謝靈運、顏延之交好異常,劉裕篡晉時義真意色不悅,引起權臣徐羨之等猜忌,以及眼前義真、靈運、延之被貶出之事。故淵明神情“愀然”,話語嚴峻地告誡延之:現在邦無道,你一定要聽從我的規勸,韜光養晦,否則將禍及性命,身名俱滅。
淵明的告誡,後來幾乎都應驗了。元嘉元年(424),義真被殺害於新安,元嘉十年(433),靈運被殺害於廣州。延之幸免於難,或與聽從淵明的告誡有關係。
第二,淵明對現實政治動態,是密切關注。
第三,淵明對朋友提出告誡,是直言不諱。
第四,延之筆下的淵明,神情“愀然,中言而發”;對現實政治動態是相當關注,對朋友提出告誡是直言不諱。這樣嚴肅認真的陶淵明形象,似乎是在其詩文及傳記中所未見,令人感到有些陌生,似乎與悠然飄逸的陶淵明形象有些不合;但又令人感到熟悉親切,―這正是作為士的陶淵明形象的真實一面。
顏《誄》此幅描述,傳神寫照,獨一無二,彌足珍貴。
淵明《與子儼等書》自述“性剛才拙”[137],延之筆下的淵明性格,正是頗呈現出剛性的一面[138]。
《朱子語類》卷三十四《論語十六·述而篇·子謂顏淵曰章》“用舍無預於己,行藏安於所遇”條:
陶淵明說盡萬千言語,說不要富貴,能忘貧賤,其實是大不能忘,它祇是硬將這個
抵拒將去。然使它做那世人之所為,它定不肯做,此其所以賢於人也。[139]
又卷一百四十《論文下·詩》“杜子美‘暗飛螢自照’語”條:
陶卻是有力,但語健而意閑。隱者多是帶氣負性之人為之。陶欲有為而不能者也。[140]
朱子此是知言。澹泊心、自由心的實踐,需要“帶氣負性之人”的硬氣、剛性的支持。
4.淵明之死:道德智慧生命的完成
顏延之《陶徵士誄》:
仁焉而終,智焉而斃。黔婁既沒,展禽亦逝。其在先生,同塵往世。
延之寫淵明之死,令讀者低回流連。
《荀子·大略篇》:
子貢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休焉。[141]
《晏子春秋》卷一《內篇·諫上》:
昔者上帝以人之沒為善,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142]
《老子》第四章:
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若存。[143]
篇2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30--01
一、淳樸自然的詩風
陶淵明以淡雅平和的筆觸,描繪了一幅優美靜謐的田園圖景,頌揚了淳樸自然的農村生活。陶淵明詩的內容大部分都是他所見、所聞、所感,詩中的許多意象場景又多為人們了解的日常生活景象,他憑借自己經典的藝術再現,寫出了許多不朽的詩篇。陶氏嘗說:常恐大化盡,氣力不及衰,撥置且莫念,一觴聊可揮”,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數斟已復醉,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他飲酒作詩,詩中的景物與他的生活息息相關,故而詩風親切淳真,平淡自然,自得其樂。淵明就他本身來說,處在亂世之中,當時的社會動蕩,他深受其苦,并且他認為宗教禮法過度的干涉了百姓的個人生活,因此他認為人生真正的樂趣在桑麻閑話,舉杯消愁,所以他對桃花源這樣的理想中的天堂無比向往。當今學者黃坤指出他的這種人格真與飲酒真的關系:“陶杜之所以成為偉大的詩人,全在他們身上所共有的純真,在陶淵明詩中,展現一個“真”字,“傲然自足,抱樸含真”(《勸農》)、“羲農去我久,舉世少復真”。(《飲酒》二十)。陶淵明的詩歌,象真、意真、情真,其詩的率真之氣躍然紙上。可見,只有真性情的陶淵明,才能寫出這樣充滿樂趣的飲酒詩。他從不掩飾自己酷愛飲酒,飲酒成為當時社會環境下的敏感話題,因此正統人士對飲酒諱莫如深,陶淵明對這樣的偽善之風深惡痛絕,他在《飲酒》詩之三中對這種現象進行了諷刺,曰“道喪向千載,人人惜其情。有酒不肯飲,但顧世間名”。詩人淵明所做的是順應真實的性情,享受生活的美好。”這正是陶氏率真性情的體現,從而成就了他淳樸自然的詩風!
二、“似質而綺,似癯而腴”的田家語
一般人認為陶淵明的詩平淡,如杜工部他贊賞陶詩“陶謝不枝語”,卻又說,“觀其著詩篇,頗亦恨枯槁”。大至喜歡推敲煉字者,在陶詩中找不著雕繪鍛煉的痕跡。陶詩不盡平淡,這往往是閱歷深厚的人對其詩其人仔細咀嚼感悟后的評價。劉后村曾說“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蘇軾說淵明的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姜白石說它“散而莊,淡而腴”,這些都是對陶淵明的詩更深一層的看法。總結不同學者大家的評述來看,我們可以看到陶詩的特點在質、哭、淡、平之外;而又在奇、美、腴、綺之內蘊,二者渾融一體,乃陶詩之精髓所在。然而詩文是不應該有這樣的分別的,但是這種分別是的確存在的,而所指的卻都是偏弊,這些都不能作為衡量詩文勝境的標準。陶詩的特色正在不平不奇,不哭不腴、不質不綺,因為它的語言恰到好處,適得其中。如《和郭主簿》其一 “靄靄堂前林,仲夏貯清蔭”句,雖然“貯”字僅僅是一個很普通的字眼,但“貯”用到這里卻非常傳神,本來是抽象的乘蔭涼,變得鮮活生動,好像是能夠貯存起來。“有風自南,翼彼新苗”,“翼”字看似簡單,實則我們看到和暖的南風,蔭蔽著蓬勃向上的禾苗的景象,給人一種生意盎然的感覺。陶詩經過高度的藝術提煉而成,他的語言風格雖是極其普通的田家語言,但質綺相間,平中富有韻理,可以說是藝術的最高境界,堪入化境!
三、詩情、詩美、詩理映襯
篇3
[關鍵詞]菊;中國文人;精神品格
[作者簡介]程思義(1966―),男,江西南昌人,江西農業大學人文學院講師,文學碩士;辜靜波(1965―),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公安高等專科學校人文社科系副教授。(江西南昌330000)
是原產于我國的著名草本花卉,它有著悠久的觀賞與栽培歷史。《周禮?秋官?司寇第五》有:“蟈氏掌去龜,焚牡?,以灰灑之則死。”這是有關于菊最早的文字記載,不過這里所注重的還只是的實用價值。《爾雅?釋草》云:“?,治薔。”郭璞為之注曰:“今之秋華菊”。《爾雅?釋草》中所說的?,在古代又被稱為治薔,郭璞的注則明確地指出?就是現在秋天開放的。有關的記錄在先秦典籍中還有許多,如《呂氏春秋?季秋篇》:“鞠有黃華。”《禮記?月令》亦有:“季秋之月,鞠有黃華。”何以如此之早就得到了古代士人的廣泛關注呢?這不僅是因為它有著多姿的形態、艷麗的色彩和淡雅怡人的清香,更在于它所具有的不畏嚴寒、迎風傲霜的品格。正是由于的這些品格,使得歷代文人逐漸從對它實用價值(如品食菊英以強身鍵體等)的關注,轉向對它的審美品格的關照,并且不斷把新的精神因素注入其中,使得最終成為了承載著中國古代文人豐富人文精神,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蘊的重要文學意象。
一、高情遠致、淡雅脫俗的人格自尊精神
“不畏風霜向晚欺,獨開眾卉已凋時。”(明?高適《晚香軒》)綻放于百花凋零、風霜瑟瑟之時,鐵骨傲姿,高潔淡雅。古代文人在及物究理、藝物比德的文化傳統影響下,常常把作為君子高尚品德的象征。屈原是第一位把菊引入文學作品并賦予其美學價值的詩人。“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在《離騷》當中,菊的審美品格得到了初步地顯現,它與蘭、、荃、杜蘅、辛夷、木蘭等眾多香草一起,共同為我們烘托出一個品德高潔,絕不與黑暗、污濁的政治勢力同流合污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在屈原作品當中,關于菊的意象并不多,還有一處出于《九歌?禮魂》:“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作為春之使者的蘭花,第一次在文人的筆下與秋菊聯系在一起。它們以其共有的稟賦,被文人寄予了崇高的精神品質。
屈原之后,為菊注入新的精神生命力的是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南朝梁?鐘嶸《詩品》)的陶淵明。懷抱著崇高的社會理想,但政治生活的黑暗,仕途的坎坷,使陶淵明終于選擇了退隱的道路。魏晉之時隱居之風盛行,許多文人紛紛走上歸隱之途,但陶淵明與他們有所不同,當其他文人把歸隱這一清高的生活方式作為生存的一種手段時,陶淵明卻在歸隱中找到了生命的價值。“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歸去來兮辭》)對陶淵明來說有著特殊的精神價值,在洵陽柴桑的居所,秋日籬下的始終伴隨著孤獨的詩人,分享著他歸隱的快樂,同時也在寒霜到來之際以其錚錚傲骨支撐著詩人的精神守望。陶淵明寫菊其實不多,一共只有六處,但由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兩句詩被廣為傳誦,菊也就成為了陶淵明精神的化身。“細開宣避世,獨立每含情,可道蓬蒿地,東籬萬古名。”(明?李夢陽《》)陶淵明賦予高情遠致、遺世獨立的精神品格,得到了后世文人的廣泛認同,這樣,作為一種超功利的文化意象,也就與隱士文化結下了千古不解之緣。
二、百折不撓、執著追求的積極進取精神
避世獨立的道家隱逸思想只是精神品格的一個方面,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又隱含了儒家文化中執著追求、積極進取的入世精神。“寧可抱香枝頭老,不隨黃葉舞秋風。”(宋?朱淑真《黃華》)自開至謝,花朵始終抱枝而不落,文人從涉變不傷的審美特質中找到了他們堅守氣節的現實依據,而文人的個人氣節往往又是與社會現實與政治理想聯系在一起,這樣,由的審美特質所顯現出來的精神品格,就自然而然地延宕在道家與儒家兩種對立的文化范疇中。
每當外強入侵、民族危難之時,儒家文化更能顯現出它強勢的一面。強烈的政治使命感促使了一批批文人挺身而出,他們把個人的氣節與不屈的民族精神結合在一起,百折不饒,用自己孱弱的身軀筑起了一道道血肉長城,用以捍衛民族的尊嚴和國土的完整。岳飛、陸游、辛棄疾、文天祥、史可法等就是中華民族歷史上這類文人的典范,而在他們所留下的或多或少的作品中,我們又可以很容易地看到這一文學意象。“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宋?蘇軾《贈劉景文》)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是高潔的,而的高潔則更勝一籌,無論外部環境如何險惡,理想和信念將與生命共存,甚至超越生命,成為永恒的存在。南宋詩人陸游因力主抗金曾幾度罷職,而愛國情懷卻終生不渝,詩人對也是情有獨鐘,“如志士,過時有余香。”(《陶淵明云三徑就荒松菊猶存蓋以菊配松也余讀而感之因賦此詩》)在陸游眼中,就是志士仁人的化身,它的高情幽貞、大節剛凜,成為了這位失意英雄民族氣節的最好象征。
高揚民族氣節,用生命為唱響贊歌的,還有南宋末年的愛國文人文天祥,他胸懷欲回天地之志,受命于風雨飄搖之時,奈何南宋小朝廷已經走到了末日,“落葉何心定流水,黃花無主更西風。”故國已逝,君王也已經不存在了,然而詩人寧肯像秋霜下的一樣,將生命伴隨西風而去,也決不屈從元人,這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劇精神,成為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歷史長河中的巨浪。
三、懷鄉思親:漂泊文人的悠悠情懷
開放于秋日,而秋天是古人登高的季節,登高懷遠,故鄉在遠方,文人眼中所觸及的和心中的故園之菊驀然神會,“故園三徑吐幽叢,一夜玄霜墜碧空,多少天涯未歸客,盡借籬落看秋風”。明朝唐寅的這首詩所揭示的就是這層道理。對故園的依戀,對親人的思念,是每一個異鄉游子心中揮之不去的夢。中國傳統文化中濃郁的鄉土情結,使得懷鄉思親也就成為了中國古典文學創作中的一個重要主題。文人把與思鄉聯系起來,并非發興無端,是與菊的自然屬性相關的。
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歷盡艱辛來到蜀中,在友人高適、嚴武等人的幫助下,終于在浣花溪畔的茅屋中為自己找到了棲身之所,但對故園的眷戀之情讓詩人再度走上漂泊之路,在夔州滯留期間,他寫下了著名的《秋興八首》,“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在詩人看來,不能回到故鄉,靈魂就無所依著,始終是一介漂泊的孤舟。雖然貧困和疾病最終還是阻斷了詩人的漫漫歸鄉之路,但他回歸故園的生命理想,又是在戰火中背井離鄉的眾多文人共有的心聲。詩人岑參晚年與杜甫有著類似的生活經歷,這使得他們不但有著相同的生命感慨,而且也都把這一意向作為感情的一個觸發點:“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唐?岑參《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戰爭和離亂再度把菊與酒與故鄉聯系在了一起,又讓籠罩上了一層淡淡的感傷色彩。
團聚讓人感到歡樂與幸福,然而在人短促的一生中,又總要面對許多無奈的離別。離情象揮之不去的月光,繾綣在每個游子的心上,令人感慨不已。尤其是當盛開,大雁結伴南飛的時節,游子更容易睹物傷情,百感凄惻。“荼蘼路遠愁霜開,兄弟鄉遙羨雁飛。惟有一枝多情菊,滿懷顏色自依依。”(唐?徐鉉《九日雨中》,詩人把自我情感外射、附著到上,滲透出對故鄉親人的縷縷思念之情。
篇4
【關鍵詞】 《桃花源記》;《魯濱遜漂流記》;烏托邦思想
一、“烏托邦”(utopia)這名字最早見于空想社會主義創始人英國作家托馬斯·莫爾的一部寓意小說《烏托邦》。該小說是假設世界上有一個叫“烏托邦”的島,島上的種種制度,人民所生活的方式,都是理想完美的,是人類向往的地方。當然也有人把柏拉圖構建的理想國視為最早的烏托邦。其實,在國內外有不少關于理想國度的記述。笛福筆下的荒島和陶淵明的桃源就是這種理想國度的載體。
二、烏托邦思想
陶淵明和笛福的作品中都營造了各自的理想空間,通過文章的描述,我們可以比較東西方烏托邦思想的異同。
(一)相同點
1、他們的烏托邦思想都通過遙遠的封閉空間做載體的。桃花源和荒島之所吸引人,能成為一個理想空間,首先是因為它們遠離我們的生活環境,遠離喧囂嘈雜。也正是因為封閉隔絕,,可以有無窮的遐想空間,作者可以在這個空間中按照自己的理念和信仰營造一個理想的國度,從而間接的表達了他們的烏托邦思想。
2、他們所描述的理想國度都是通過農業勞動自給自足。桃花源里的人通過“往來種作”獲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在這個社會里,人人都自覺愉快的參加勞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切順應大自然的節奏,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勞動使他們得以生存,也使他們通過耕稼生活找到超脫人家攘奪與紛爭的慰藉。魯濱遜在荒島上也是辛苦勞作,生產出了各種供他生存的食物。另外,他們都親近自然,崇尚古風。陶淵明不僅直接描繪了桃花源里的美好風光及桃源人尊老愛幼、勤于耕作、熱情好客的淳樸民風,更是假托南陽高士劉子驥委婉曲折地表達了自己對這種和平、安寧、美好生活的向往。魯濱遜雖然生活在英國工業革命興起之時,卻在荒島上從頭開始摸索,仿照人類之初的所作所為一樣,來努力開創一個新社會。這其中都包含著作者對以往生活的肯定和懷念,也顯示了作者對自然和勞動生活的歌頌,并在勞作中找到歸宿和寄托。
(二)不同點
1、理想國度的社會制度不同。或許由于魏晉王朝特殊的政治背景和社會大氣候的使然,陶淵明的烏托邦儼然暗含了中國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的政治主張“安其居,樂其俗”的小國寡民和無為而治思想。在這樣的烏托邦里沒有統治者去擾民、亂民。沒有以帝王為代表的統治階級,因而沒有剝削和壓迫,沒有爭權奪利的戰爭,沒有改朝換代的痛苦經歷。他們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表面上來看是表明他們對時光流逝的感嘆,實際上是他們遠離戰爭,追求自由的重要體現。同時,人民當家作主后,充分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按照自己的理想和意志,創建和平幸福生活家園。而在《魯濱遜漂流記》中建立的是一個通過社會契約形式的政體。總體來說,社會契約就是公民答應放棄自身的一些自由或利益以換取保護。當星期五給魯濱遜跪下是,他愿意放棄自己的人身自由以換取對方為自己提供人身安全的保護。魯濱遜和其他臣民的社會契約關系更為明顯。例如他和西班牙船長訂立了口頭的契約。當西班牙船長動身去接另外十七名西班牙人來島上居住時,他“鄭重起誓接受魯濱遜為他們的指揮官和領頭人。”魯濱遜通過社會契約建立的這個政體介于無政府狀態與民主統治之間,不存在成文的法律,也沒有什么有組織的統治機構,他擁有的僅僅是臣民對他統治地位的認可。即使他擁有統治者的頭銜,依然和他的臣民共同勞動,把他們當成自己的伙伴,使他們衣食無憂。從這一點上看,魯濱遜很像一位賢明的君主。或許人們很難想象魯濱遜這樣的島上社會可以被稱為烏托邦。但是,在笛福眼里,這種介于無政府狀態與民主之間的社會就是最好、最理想的社會。
2、理想國度形成的原因不同。桃花源的形成沒有直接的描述,捕魚人來桃花源的原因在《桃花源記》中也沒有直接的交代,只是說他在捕魚時迷路便進入桃花源,發現了一個理想的社會,一個迷人的生態環境——田野里有莊稼,有桑園,有竹林,水池里有魚蝦等水產品;雞鳴狗叫,萬物歡騰;老人小孩一個個都樂淘淘的,人們沒有對財富的強烈渴望,有的僅僅是自給自足,自娛自樂。而在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中看不到一個已存在的烏托邦社會。本來魯濱遜應該過著安穩的中產階級生活,但對物質財富的無休止追求,以職業勞動或世間使命為唯一任務的天職觀和愛自由獨立、喜探究新奇和富冒險一試的實踐主義精神使他遇到海難,流落到荒島。在荒島上他通過自身的努力,把一個他最初視作“絕望島”的地方改造成了一個“幸福島”,一個迷你的烏托邦社會。
三、結論
《魯濱遜漂流記》雖然有與傳統烏托邦作品形式的結合,卻超越那種單純的、不可能實現的愿望的表達,強有力地宣告并證明“只要有愿望和智慧,人類可以實現創舉”。陶淵明是把烏托邦思想與隱逸精神契合起來了,《桃花源記》把華夏隱逸精神唱到了極至,長出了華夏千古文人對隱逸烏托邦的渴望。本文通過對兩部作品的分析,使我們了解到笛福和陶淵明烏托邦思想的異同,以及對后世烏托邦思想及烏托邦文學產生重要的影響,有助于我們從更新更廣的角度理解和詮釋這兩部經典作品。
參考文獻
[1] Defoe, Daniel. Robinson Crusoe. New York: W.W.Norton&Company Inc., 1975
[2] 李斯斌.桃花源記的游仙敘事與新自然觀,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09年第2期,第91頁。
[3] 鐘鳴.魯濱遜漂流記的雙重解讀,外國文學研究,2002年第3期,第80頁。
[4] 陳寅恪.桃花源記旁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 魏穎超.魯濱遜精神面面觀[J].外語研究,2003
篇5
關鍵詞:教育洞穴喻社會分工東方理想國
柏拉圖是古希臘的哲學大家,《理想國》是體現他哲學思想的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理想國》一書則以對話的形式為我們展現了柏拉圖心中理想國的藍圖。書中柏拉圖通過嚴密的邏輯和精彩的思辨為我們論述了正義、城邦的建立、教育、靈魂、政體等方面,并為我們一步步建立起理想的城邦。
公共教育是柏拉圖建立理想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個人正義和維持國家正義的重要保障,柏拉圖用了大量篇幅來談教育及其重要性。另外,柏拉圖所構想的理想國是由既有智慧又有能力的哲學家統治的,即哲學王統治,而哲學王是通過一系列的考驗而選的精英,這就體現出柏拉圖倡導的教育還是一種終身的教育,對后世的教育理念有很深遠的影響。
運用比喻進行論證是柏拉圖在《理想國》中的一個特點。在《理想國》第七卷中,柏拉圖運用了一個形象生動的洞穴喻給我們展現了受過教育和沒受過教育的人的本質。這是教育的一個高級階段,涉及到了靈魂的轉向,“靈魂本身有視力,但認為它不能正確地把握方向,或不是在看該看的方向,因而想方設法努力使它轉向。”柏拉圖設想有一個洞穴式的地下室,“它有一條長長的通道通向外面,可讓和洞穴一樣寬的一路亮光照進來。”一群從小就住在洞穴里的囚禁者“頭頸和腿腳都被綁著,不能走動也不能轉頭,只能向前看洞穴后壁。”他們能看到的事物只是一堆火前面的物體投射到墻上的影子。當一名囚禁者從桎梏中逃了出來以及被拉出洞穴見到外面的世界時,這個過程是讓他感到痛苦的,他看原來在墻上成影子的東西非常痛苦,無法適應光的存在。但經過一個逐漸習慣的過程之后,他開始認識這個陽光下的世界才是真實的世界。他開始替自己感到慶幸,替同伴們感到遺憾。那些被囚禁的人是沒有受過教育、沒有被啟蒙的,他們沉浸在感性世界的生活,而那個逃出洞穴的人則是受過教育的。然而如果他再回到洞穴并想解放他的同伴,他們是一定會殺掉他的。這讓我們想到了,偉大的哲學家都是孤獨的,甚至不被理解的,哥白尼提出日心說而被殺害以及柏拉圖的老師蘇格拉底被害就是很好的例證。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強調的社會分工思想也讓我們深有感觸――“我們大家并不是生下來都一樣的。個人性格不同,適合不同的工作。”“只要每個人在恰當的時候干適合他性格的工作,專搞一行,這樣就會每種東西都生產得又多又好。”我認為柏拉圖的這種思想是非常有前瞻性的,通過讓每個人發揮自己的天賦,所有的人就進行了自然的分工,整個城邦就會有條不紊地運轉。柏拉圖在《理想國》第三卷中運用了四類金屬的比喻來為我們闡釋了人的天賦對各自進行了科學自然的分類:統治者身上加入了黃金,輔助者身上加入了白銀,農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鐵和銅。而如果農民和技工的后代中天賦有金銀者,就要“把他們提升到護衛者或輔助者中間去。”這個關于四種金屬的故事雖然有些荒誕,但其所反映出的柏拉圖通過天賦來分類的科學的思想。他在《理想國》中將公民分為三類――統治者、輔助者和生產者。這三類人不是同時出現的,而是通過層層選拔產生的。護衛者是從生產者里面分化出的,而統治者和輔助者是從護衛者里面分出的。這種通過天賦而選的統治者是智慧和能力并存的,因此讓他們來統治城邦是再合適不過的了。這種通過天賦選拔統治者來治國的思想是很科學的,因為這樣能保證城邦的統治者是智慧和能力并存的哲學王。
相對于西方的理想國,我們東方也有我們自己的理想國。中國古代大哲學家孔子提出了大同社會的構想,這個構想就是東方的理想國。《禮記》的《禮運》篇為大同社會做出了生動形象的描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東西方理想國在很多地方都具有相似之處。東方大同社會中的“天下為公”與《理想國》中的公有思想不謀而合,即孔子和柏拉圖所想要構建的理想社會都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在城邦里實行婦女公有制度,則“任何人都不得與任何人組成一夫一妻的小家庭”,這就意味著沒有了家庭的概念。這樣一來,男女就不會受家庭的束縛了,男子外出打仗沒有內顧之憂,女子也可以投身于自己的訓練中而沒有家庭事務的煩惱。在這樣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沒有家庭的概念,那他們就會把國家的概念一直放在首位,這樣就有利于國家的團結。在孔子提出的大同社會中,人們都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而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公民也是發揮自己的天賦從事自己的職業從而達到一種理想社會狀態。這些相似之處讓我們感受到兩位大哲學家思想的相通之處。
對我們而言,還有一個理想國,那就是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陶淵明所構想的理想國是不同于上述的柏拉圖和孔子所構想的理想國的。在“桃花源”里,“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為我們描繪的這個理想國是不受外界干擾的。通過《理想國》這一書,柏拉圖為我們詮釋了政治意義上的理想城邦,帶領我們經歷了他的詭辯,讓我們體驗了他的嚴密的邏輯思維。他的偉大的哲學思想在《理想國》這本書里有了充分的體現。英國哲學家懷特海說“整個西方哲學不過是對柏拉圖的腳注”,由此可以看出柏拉圖在哲學史上的地位。雖然柏拉圖構想的理想國是“烏托邦”,無法實現,但他在《理想國》里面所提出的關于正義、教育、靈魂等的重要理念卻對后世有深遠積極的影響。
注釋:
柏拉圖:《理想國》,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
《禮記》,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
陶淵明:《桃花源記》,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11年。
參考文獻:
[1] 柏拉圖:《理想國》,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
[2] 嚴群:《柏拉圖及其思想》,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3] 余紀元:《\講演錄》,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篇6
關鍵詞:大學語文;激發興趣;作品節選;教學課件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央視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基本宗旨的《中國詩詞大會》節目的熱播,該節目通過對詩詞知識的比拼及賞析,帶動全民重溫那些曾經學過的古詩詞,分享詩詞之美,感受詩詞之趣,從古人的智慧和情懷中汲取營養,涵養心靈。
在高職院校的所有課程中《大學語文》課程承擔著傳遞中國優秀文化的重任。然而在學生不重視公共基礎課程的氛圍中,如何上好大學語文課程,如何激發學生學學語文課程的興趣,成了當今高職院校里語文教師共同探討的話題。
二、選好教材,節選好作品
我們所使用的大學語文教材,是學校教師編寫的一本大學語文教材。教材節選的作品量特別多,而大學語文課的教學課時是每周兩節課程,這就意味著教材上的作品并非都能進行講解完畢,這需要教師進行有挑選的講解,這時教師可以根據作品的價值和學生的興趣挑選一些便于學生接受的,也便于教師駕馭的文學作品進行講解。我挑選的作者有莊子、屈原、李斯、陶淵明、王維、白居易、王實甫等,我逃選的文學作品有神話傳說、詩經中《氓》、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莊子的《秋水》、《諫逐客書》、《西廂記》、《牡丹亭》《紅樓夢》節選等。這些內容從學生的F場反映來看,整體來說還是比較感興趣的。選好教材,節選好作品,節選出適合學生且有意義的文學作品是激發學生興趣是重要的第一步。
三、精心制作課件,滿足視覺需求
學生對滿屏文字的課件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在大大下降。在制作課件的過程中盡量減少文字的出現。現在是信息化社會,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學生對教學課件的審美要求也越來越高,所以教師做出優美精致的教學課件,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第一步。每周我都要利用一天的時間來制作下周上課的教學課件。我制作教學課件的原則是:“以圖片為主,文字為輔,同時穿插教學視頻”。
在課程導入時,我會以問題的形式導入,比如在講解陶淵明時,我以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當中的一道題進行導入。問題是:下列哪位詩人在當時不受關注,到后世“粉絲”眾多?A選項是白居易,B選項是李白,C選項是陶淵明。這道題我對大賽的視頻進行截圖,讓學生明白問題的權威性,從而激發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之后在明確答案的環節,我把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冠軍武亦姝的回答截圖下來,從而導入本次課程的教學目標。
在講解作者時,首先要利用各種瀏覽器找到清晰度較高,視覺舒服的照片插入教學課件當中。除了清晰度高的照片的插圖,還要思考怎么激發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進而把知識點傳遞給學生。在講解文學作品的作者時,對于同學們比較熟悉的作者,例如:孔子、屈原、陶淵明、王維等作者。我會把作者簡介做成填空題的形式,讓學生來進行填空。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對舊知識的回顧以及課堂上的表現欲。
在講解接下來的內容時,我以和學生對話的形式進行講解。我會分別提出以下問題:1.您了解陶淵明嗎?能否用詞語進行概括?2.我們學過陶淵明的那些詩文?《飲酒》《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3.陶詩的題材有哪些?在講解這些問題時,師生要進行充分互動,教師不做過多講解以引導為主,學生的回答和參與是主要教學環節。按照課堂的學生表現,學生會積極主動去回答這些問題。教師從而引入對教材節選田園詩《和郭主簿二首 其一》講解。學生在大課堂上手機的使用情況很頻繁,為了更好的在課堂上利用手機進行學習,我會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利用手機進行自主學習,時間結束后,我來用問題檢測學生自主學習的結果,對于難點問題老師和學生進行探討,進行探究性學習。
高質量的教學課件需要任課教師付出大量的心血和時間。每個老師的講課風格各不相同,對課件的使用習慣也各不相同。教師制作出適合自己同時也能滿足學生要求的課件對于激發學生興趣是重要的第二步。
四、穿插教學視頻,使教學內容活起來
教師可以適當在講述的過程中加入影視作品的節選視頻,讓學生對文學作品有更直觀的感受。比如在講述《長恨歌》時,可以截取熱播的電視劇《大唐榮耀》中楊玉環被唐玄宗賜死的片段,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上來充分理解李楊的愛情故事;在講述《西廂記》時可以把電視劇中崔鶯鶯和張生佛殿偶遇的過程以及紅娘被打的過程通過視頻的形式讓學生來賞析,以此來分析紅娘的性格特點;在講述詩人王維時,可以通過播放紀錄片來讓學生對詩人有更深刻的了解。在講解屈原的《山鬼》時,因為文章不易理解加上生詞較多,可以把山鬼的歌曲進行播放,讓學生通過音樂來弄懂字詞,結合畫面來理解文章的內容。
五、增加知識儲備量
作為大學語文老師,對教師的知識儲備量要求很大,尤其是歷史知識的了解。例如在講述屈原的一生時,我需要結合史書《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的內容進行講解,需要了解秦國侵略楚國,楚王狼狽不堪地逃難的歷史背景進行講解;在講解李斯的一生時,我需要了解“始皇帝在東巡至沙丘時突然駕崩,臨終前他命趙高擬下遺詔,宣長子扶蘇回咸陽登基。趙高找來丞相李斯和胡亥,并拿出遺詔,在趙高的巧言利誘下,三人終達成協定。三人決定秘不發喪,而是先對付扶蘇,然后再擁皇子胡亥登基為帝。次日趙高再次找來李斯,他讓李斯造假,寫下命扶蘇自盡以及解除蒙恬兵權的詔書。”的電視劇情來進行講解;在講解王維的一生轉折點時,需要老師來了解安史之亂對其所造成的巨大影響。根據我的教學經驗,學生對歷史和文學作品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比較感興趣。我們的大學語文教材是按照朝代順序進行排列的,一個歷史時期的政治和經濟制度都會對文學作品有所影響,所以好的歷史知識儲備對老師講好大學語文課程來說尤為重要。
總之,作為高職院校非中文專業的公共基礎課, 學校的大學語文課大都是大課堂,在我校每節課人數都是250個人左右,大課堂不便于教師進行課堂管理,加上學生的不重視,目前大學語文課堂處于一種尷尬狀態,可謂是在夾縫中求生存。 一方面學生不愛學,另一方面教師難教學,探索適合高職院校上大課的新的教學方式顯得尤為重要。高職院校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特點了解大學語文的課程特點,對教學內容加以調整,對教學的每個環節進行認真的準備。
《大學語文》課程是我國高職院校普遍開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程,它具有人文性、工具性、職業性等特征,是人文教育落實的最合適載體,對培養高職院校學生的文化素養有重要意義。選好教材,節選好作品,制作好課件,文學作品和歷史相接軌,那么接下來教師的講課過程可謂是水到渠成,學生興趣的激發也就不再是困難的事情。
參考文獻:
[1]楊玲.大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激發策略的有效性研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5(18).
[2]郭藝丁.淺談如何激發大學語文的學習興趣[J].管理學家,2011.
篇7
在一大批的詩評家中,晚唐的司空圖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司空圖的詩主王維義拍,它主要以論詩而留詩史。前言中的作者簡介使我感觸頗深:司空圖(公元837~908年),字表圣,河中虞鄉人。僖宗時曾仕至知制誥,中書舍人。后因政治日亂,遂稱病隱居不仕。朱溫代唐后,絕食至死。因忠而入仕,因亂而隱居,這是在戰亂繁復的封建社會大多數文人士大夫的典型生活歷程。大濟蒼生的壯志既然無法實現,便轉而尋求自身的潔守和超然。“獨善其身”實在是無奈之下的不得已選擇。而唐亡后絕食而死,卻是將潔身守志推至極致!試想,詩人要背負多大的喪國之痛才能至此呀!對于司空圖的殉國,我個人以為不能一概地以愚忠而論之。這恰恰反映了其性格的一個方面。
但是,我發現在司空圖關于詩的主張以及他的這一主張的延續《詩品》中,他對藝術詣趣的偏愛卻與他的生活之路有所偏悖!難道“言為心聲,書為心畫”只是一句空話?
司空圖偏愛的詩是有韻味的詩。記得在他的《與李生論詩書》《與王駕評詩書》等作品中翔實地闡述了這一觀點。司空圖認為:優美的詩歌其所表現的情景,應使人感到貼近而不膚淺,深遠而含蓄不盡,像食品咸酸之外的味道那樣,具有韻外之致和味外之旨,即耐人尋味。
那么,怎樣可以達到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弦外之音呢?這就要在藝術創作追求“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即一種“思與境偕”之美。只有情景交融,詩境結合,才能產生深遠的韻味。司空圖以自己的詩歌為例,他寫早春曰:“花影午時天”,由午時爛漫的春花和日照后投射的斑駁樹影,使人想起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這一濃濃的春意又引發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一種怦然心動的愉悅之情。
在這一藝術旨趣的指導下,司空圖在《詩品》中極力推崇“含蓄”“沖淡”等風格,尤其傾心于王韋(王維、韋應物)之詩。他說他們的詩趣澄清俊遠,像清澈的流水一樣流暢,又說他們的詩風貌澄遠、語言精致,表現出高雅的品格。這一切都折射出詩人對恬靜閑然的世外生活的偏愛和對清幽淡遠的澄味之境的衷情。他的《詩品》從表面上看,詩人標舉的風格是多樣的,既有“沖淡”“含蓄”,也有“雄渾”“豪放”等,但是細加體味即可看出,他的雄渾是要求“超出象外,得其環中”,他的“豪放”是要求“真力彌漫,萬象在旁”……
由于其對“沖淡”“含蓄”風格的情有獨鐘,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詩人的作詩題材和對詩評的全局把握。有人據此便把司空圖湮沒于一般的文人士大夫之流。除了它的《詩品》外,其他的不加多提,而我卻不以為然。盡管政治的黑暗、國運的飄搖、個人仕途的不濟賦予詩人很大的悲痛苦楚,但是詩人在這樣的境遇下僻居一角,卻沒有消沉郁結或劍拔弩張,難得的對生活保持一顆典雅的心、超逸的心、美好的心、欣賞的心,而這也恰恰是詩人的可愛之處,顯示出其真正的虛懷若谷,秉性醇善的性格,從這一點看詩人是出世的!也許有人要說,既然出世那為什么朱溫代唐后絕食而死呀?我認為,出世和愛國是兩碼事!況且,我以為死并不一定意味著逃避和個性上怯弱無能,而恰恰是一種處世,一種生命完滿的終結。正是因為出世了,死亦何懼?司空圖的詩和詩評傳達了詩人純潔美好、超然脫俗的生活之情和出世之意,他的死亦彰顯了世拳的赤子之心。這一點與陶淵明有所不同。陶淵明的田園詩歷受世人推崇,被稱之為“信之所至,猶如隨口唾出”,但我總以為陶是入世的,即使是那句獲得溢美之詞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使人隱約覺到一種“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的滄桑感。他的詩中始終潛藏著一股令其耿耿于懷、郁結難解的憤憤不平之氣。
篇8
"重陽節"作為一個比較特殊的節日,以《最美不過夕陽紅》的柔情歌曲掀開主題活動的序幕,主持人吟唱歌曲登臺亮相。
2、開場白
尊敬的各位來賓,親愛的中老年朋友們:大家早上好!
"金秋十月爽,九九話重陽。日月兩重歸,相映地久長。" "霞披夕陽情無限,霜染秋楓葉正紅"。秋風送爽,果實飄香。金秋十月,我們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老人節?——"九九"重陽節。人的一生總要經歷少年、青年、壯年和老年時期。過去你們以滿腔熱血,為民族解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為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建立了光輝的業績。今天,你們雖然離開了原來的工作崗位、但仍然"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用長期積累起來的豐富知識和寶貴經驗,通過各種方式繼續為人民服務,為改革、發展、穩定和經濟的騰飛做出新的貢獻。
在此,謹讓我代表一珍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全體工作人員向在座的各位叔叔、阿姨們道一聲親切的問候和衷心的祝愿,祝你們身體健康、節日愉快,萬事如意!
3、主持人介紹重陽節的由來與傳說
重陽節簡介: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并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
重陽節的起源:
篇9
1、主持人上場
“重陽節”作為一個比較特殊的節日,以《最美不過夕陽紅》的柔情歌曲掀開主題活動的序幕,主持人吟唱歌曲登臺亮相。
2、開場白
尊敬的各位來賓,親愛的中老年朋友們:大家早上好!
“金秋十月爽,九九話重陽。日月兩重歸,相映地久長。”“霞披夕陽情無限,霜染秋楓葉正紅”。秋風送爽,果實飄香。金秋十月,我們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老人節——“九九”重陽節。人的一生總要經歷少年、青年、壯年和老年時期。過去你們以滿腔熱血,為民族解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為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建立了光輝的業績。今天,你們雖然離開了原來的工作崗位、但仍然“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用長期積累起來的豐富知識和寶貴經驗,通過各種方式繼續為人民服務,為改革、發展、穩定和經濟的騰飛做出新的貢獻。
在此,謹讓我代表一珍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全體工作人員向在座的各位叔叔、阿姨們道一聲親切的問候和衷心的祝愿,祝你們身體健康、節日愉快,萬事如意!
3、主持人介紹重陽節的由來與傳說
重陽節簡介: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并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
重陽節的起源: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鐘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這里同時提到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重陽節的傳說:
和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也有古老的傳說。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愈之后,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于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恒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恒景廢寢忘食苦練,終于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恒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恒景一包茱萸葉,一盅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恒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酒,做好了降魔的準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恒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4、共飲茶或酒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盛開,據傳賞菊及飲酒,起源于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后,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后最為繁盛。
好,親愛的叔叔阿姨,讓我們舉起桌上的茶,共飲這杯茶,共度這美好的重陽佳節······
5、員工舞蹈《感恩的心》
俗話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叔叔阿姨可能不了解,我們會場兩側的員工大部分都是從全國各地,四面八方來到××城市工作的。因為工作的原因,不能經常與父母團聚。所以每次和叔叔阿姨聚在一起,我們都特別高興,打心眼兒里把大家視作自己的爸爸媽媽一樣看待。
音樂配合)在我們心目中,老人就是社會的財富,就是時代的豐碑,更是生活的寶典,值得我們好好的去學習。叔叔阿姨,還有我們的父母,風風雨雨這么多年,從晨曦一抹到太陽銜山,從青春年華到兩鬢斑白,為子女操碎了心,你們把愛都給了我們,把世界給了我們。我們這些作兒女的心里什么都明白,正如歌中唱到的,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呀,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團團圓圓。在今天這個團圓的日子,我們為臺下的爸爸媽媽們準備了一份特別的禮物,請欣賞由我們一珍員工自己表演的手語操《感恩的心》。
(旁白)親愛的爸爸媽媽,當我們一天天長大,而你們卻一天天變老,您臉上的魚尾紋正是歲月留下的溝溝坎坎,為了拉扯兒女,您曾付出過怎樣的艱辛,又擔負著怎樣的牽掛和擔憂啊,在中秋佳節來臨之際,一曲《感恩的心》獻給天底下最疼愛我們的人。
6、詩詞游戲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的詩詞佳作。
今天現場的叔叔阿姨,不僅可以得到一珍兒女給你送去的重陽祝福,而且還可以讓你的大腦動起來,跑的更快哦。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做做詩詞游戲,請大家聽好游戲規責,將全場來賓分為幾個方隊,當我吟出上句的時侯,各方隊中的來賓代表該隊搶答下句,答對者將獲得一份獎品。現場有這么多的方隊,好我們來看看誰才是最后的勝利者。
聽好了——海上升明月,下一句是什么,趕快搶答?
還有機會哦,初聞征雁已無蟬,下一句是什么?
……
7、播放《核酸專題片》
21世紀是一個健康長壽的世紀,追求健康百歲人生已不在是個夢,我們有著堅定的信念和無尚的使命將高科技的產品送進千家萬戶。讓你感受到一珍的產品,給你帶去健康的同時也把濃濃的溫情送給了你。還是讓我們了解一下最新的科技前沿咨訊。請看大屏幕。
8、播放《媒體證明》短片
9、保健操
剛才我仔細的觀察了一下我們的叔叔阿姨,發現大家聽得都很認真,而且還有不少中老年朋友一直在做筆記。考慮到,大家聽了半個小時的講座,難免有些疲勞,所以現在我要帶著我們叔叔阿姨一起活動活動,做一套按摩操。請大家再一次從座位上站起來,站起來之后我們先伸個懶腰舒服舒服,來1、2、3 。后面一位叔叔阿姨將雙手搭在前面一位叔叔阿姨的肩上,搭起我們的健康快車……(音樂配合)
10、播放《老顧客訪談》短片
有句話說得好:“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夸獎、金杯銀杯不如老朋友的口碑。”現在已經有很多的中老年朋友受益于核酸,走向了健康!下面請看《老顧客訪談》短片,從中您可以了解更多關于健康的信息。(播放《老顧客訪談》短片)
11、吃重陽糕或蛋糕
叔叔阿姨,知道為什么重陽節要吃重陽糕嗎?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讓我們共同品嘗重陽糕……
12、主持人宣布促銷政策
好,下面進入我們的健康咨詢階段,我們的專家就座在我們舞臺的后方,歡迎中老年朋友前去咨詢。同時,我還要告訴大家的是,本次重陽節活動為感謝廣大中老年朋友一直以來對一珍公司的大力支持,特推出空前特惠驚喜!讓您享受健康更輕松!(介紹本場聯誼會優惠政策)
我們本場活動的銷售政策非常的豐厚,叔叔阿姨有沒聽清楚的,可以咨詢我們身邊的工作人員。
13、檢測、促銷、抽獎、頒獎
今天是個喜慶的日子,在這個喜慶的日子里,我們還將有更多的驚喜和優惠來回饋和感謝那些支持、愛護一珍的老朋友們,感謝那些關心、關注一珍的新朋友們,此時此刻,我們現場就設置了一輪幸運抽獎的活動,我們要抽出的是現場最幸運來賓獎3名,那么我們設置的獎品是什么呢?請工作人員將獎品呈上來。(禮儀配合)
14、結束語
秋高氣爽的華夏大地,萬象蓬勃的錦繡中國。仰望天空高山海洋,傾聽風兒吹過草原旋律,吶喊聲音圍繞在山谷回響,潛入藍色深海和魚兒游戲,讓我們享受生命重回純真的情懷。
篇10
一、聯系生活,學用結合
生活中處處有語文,脫離生活來學語文,勢必枯燥無味。在教學一些課文時,可以進行實物展示,模擬操作,現場觀摩,讓學生真正地走進生活――用眼睛看、手指摸、嘴巴嘗。在一次升旗儀式上,有個領導的國旗下講話中明顯有兩個病句,隨后的語文課上,我讓學生回憶剛才領導的講話,指出并修改其中的病句,學生由衷地認為,語文就在我的身邊,不學好語文還真的會鬧出笑話來。
二、借題發揮,增補知識
講到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垂髫” 一詞時,我將豆蔻、總角、束發、弱冠、而立、不惑、知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頤等與年齡有關的一組稱謂都向學生做了交代。講解《奇妙的克隆》一文時,我向學生介紹了人類研究克隆的最新技術,以及“克隆”的知識、研究價值。教學一些古文時,我除了向學生講解九州、四海、六合、八荒等名詞外,還補充講解了中國、中原、江東、山東、關東、 百越、淮左、三秦等古代地理名詞。諸如古代的人的稱謂、官職、天文歷法、風俗禮儀、科舉制度、飲食器用、音樂文娛、文史典籍等文化常識都可以適時地對學生作一些補充。
三、跳出書本,“東扯西拉”
在課堂上講到余秋雨時,我為學生介紹了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特點以及他對當代散文發展所作的貢獻后,又為學生介紹了鬧得沸沸揚揚的“二余(余秋雨和余杰)之爭”以及評論界對余秋雨為人和作品等方面存在的一些爭議,讓學生對文化名人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在課堂上講到老舍時,我由老舍談到諾貝爾文學獎,由諾貝爾文學獎談到中國文壇的現狀以及中國尚未有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原因,進而談到近年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和他們的作品。在教學飽含親情和友情的文章時,云南大學爆出了駭人聽聞的馬加爵殺人案,結合馬加爵的令人發指的殘暴行為,與學生暢談了珍惜親情友情和為人慈悲善良的意義。在講到外國作家作品時,我與學生縱論天下形勢,講伊拉克戰爭,講美國霸權主義,講巴以沖突,講朝鮮核問題。
四、因“文”制宜,活用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