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歸園田居范文

時間:2023-03-26 13:01: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陶淵明歸園田居,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

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

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

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篇2

在學習《桃花源記》的基礎上,簡單了解其人,然后是閱讀他的《五柳先生傳》,蕭統的《陶淵明傳》,劉小川的《品中國文人》。還有,他的《與子儼等疏》《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飲酒》等詩歌。

在查閱同學們的讀書筆記時,我發現了有全文抄寫《五柳先生傳》的,有摘抄《歸去來兮辭》的,有詩歌抄錄并賞析的:《歸園田居》《飲酒》最多。還有,最可貴的是萬馨蔚還提出了自己的讀書疑惑:五柳先生傳所寫的人物就是陶淵明自己,為什么在開頭的地方,不寫寫自己的家鄉,卻寫道:先生不知何許人也。費解。我給他的批語是:讀書貴有疑,再讀,我們再研究。

看來,這是一個不錯的開局,我在欣喜中等待,等待和學生一起,“采菊東籬下”,“奇文共賞析”。

二、談感受,了解大師

經過兩周的閱讀,我們開始了閱讀交流課,學生們先是進行了十分鐘的組內交流。由于準備的充分,大家都積極參與,搶著交流。

第一個上來交流的是吳然婷小組。侯國帥是主持人。先有吳然婷給大家講陶淵明的詩歌《歸園田居》其三。一向不顯山不露水的她,居然很大方,先是朗讀,然后講解,都很清晰明白,底下很多同學都在認真地做筆記。

接著是王延鑫,他給我們帶來了《歸園田居》其一。在我的建議下,他帶領著我們朗讀了一遍,由于學生們大多數是第一次見這首詩,所以有些字詞不認識,再讀,之后就好了很多。

讀后,我們又一起談了談自己最喜歡的詩句。有的說喜歡: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因為讓她想起來“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桃花源生活;有的同學說喜歡: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因為寫出了陶淵明對自由的田園生活的向往;還有的說喜歡最后一句:“久在樊籠中,復得返自然”,因為可以從中感受到作者得到自由之后的欣喜之情。劉澤昕為大家帶來的是大家熟悉的《飲酒》其五。最后是侯國帥,他帶給我們的是一則故事和勵志對聯: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在掌聲中,第一組的精彩展示結束。

下一組是于雯清小組。他們的匯報仍是《飲酒》其五,不過,又增加了作者介紹、字詞理解和背誦展示。全組合力解決一首詩,我想這一首詩一定會長久的烙印在他們的腦海中。

第三小組是許偉小組。許偉補充交代了《桃花源記》的寫作背景,亓鋒楷介紹了陶淵明的成長歷程,徐志杰補充了《飲酒》名句的賞析:“悠然見南山”中“見”好在哪里。(此處,由于匆忙,我忘了點撥)。他們組最出彩的是楊啟航的《歸園田居》其二。我借助投影儀,讓大家看著原文,楊啟航為大家朗讀講解。“相逢無雜言,但道桑麻長”,寫出了陶淵明耕種田園的單純和快樂。

第四組準備的東西被別人講完了,他們被迫棄權了。

第五組和第六組合作匯報,李禹辰是主持人。先有許寅秋和路浩君給大家背誦《歸去來兮辭》,一聽這個,同學們都顯得格外詫異,他們的背誦雖有些個別錯誤,但全文背下,著實讓我們大家欽佩不已。接下來是張馮軒翼給大家做《歸去來兮辭》的賞析。

最后,我把大家的和我的認識匯總起來,做了一個小結。在齊聲誦讀《五柳先生傳》之后,兩節精彩的陶淵明的大師閱讀交流課結束了。

三、寫后記,對話大師

當天晚上,同學們就課上的交流,寫了隨筆。第二天,我閱讀后,大為高興。這一段時間的閱讀,確實帶給了同學們思想上的震撼。現摘錄幾個片段。

趙月涓這樣寫道:

我喜歡五柳先生,喜歡他安貧樂道,不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好讀書,不求甚解,重在從讀書中得到精神的愉悅;他“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他率直放達的性格;他雖處貧困之中,卻悠閑自適,表現了高潔的人格。

我讀完這篇文章,常常在想:五柳先生的這種境界,在現實生活中,能夠做到的有幾個,如果是我,我能做到嗎?

路浩君這樣寫:

我本人以為陶淵明很有骨氣,不像一些人為了點錢就為人點頭哈腰,這種人連人都算不上。再說,如果為五斗米折腰,會有更多人來欺負他,也會把人當狗來看,這樣的事,誰會做呢?

陶淵明還是個不和社會同流合污的人,他潔身自好,不求官,不求富,只為了快樂地過一生,只為過寧靜恬適、樂天自然的生活。

篇3

樂華本學期的學費是從母親有限的儲蓄項下支出的。母親把那筆錢交給樂華時曾說:如果你父親在H地方一時找不到職業,下半年也許非搬回鄉間去不可,你也許不能再進第一中學了。這學期要格外用功啊。”

國難與家難逼迫得樂華很興奮。枚叔雖不免煩悶,表面卻仍泰然自若,除偶然出去探望朋友外,長長的春日,悶在家里,全靠讀書消遣。陶淵明的集子是枚叔近來常放在案頭的。樂華每當放學回來,常見父親坐在案前讀書,近攏去看,所讀的老是一本《陶淵明集》。樂華乘父親不在家時,也曾取《陶淵明集》來隨便翻看,詞句間雖偶有看不懂的,大致都已無困難,覺得比別人的詩容易讀得多。其中描寫田園景物諸佳句,尤中心意。一種沖淡幽玄的情味,被樂華嘗到了。

“母親說,下半年也許非搬回鄉間去不可,就回鄉間去吧。讀書種田,清貧過活,趣味多好!人格多高尚!”這是樂華不曾出口的話。

有一天,王先生選了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六首給學生讀,幾個月以來,報上的國難記載與所選讀的激昂慷慨的文字,已使學生們的情緒緊張到了極度,突然讀這幾首詩,都感到異常的松快。猶如戰士們從火線上下來,回到故鄉一樣。樂華的感興又與別的學生不同,在他,這幾首詩已不止是空泛的憧憬,簡直想認作實際生活的素描的圖案了。

在放學的歸途上,樂華與大文談這幾首詩的趣味與陶淵明之為人。且說父親近來也在每日讀陶詩。又把自己近來的感想告訴了大文。

“到我家里去歇一會吧。讓我們請父親講些關于陶詩的話。”樂華在自己門首邀住大文。

樂華和大文走進自己家里,枚叔在西窗下案前坐著。夕陽半窗,柳絲的影子在窗子玻璃上婀娜地擺動,案上正攤著陶詩。

“爸爸,我們今日也在讀陶淵明的詩呢。王先生選了《歸園田居》六首。”樂華說。

“哦,”枚叔就案上把陶集翻動,很快地把《歸園田居》翻出了,指著說,“是這幾首吧。你們讀了覺得怎樣?”

“很好!”樂華、大文差不多齊聲說。

“陶詩原是好的,我近來也常在讀著。但于你們也許不好。

我想,王先生選陶詩給你們讀,目的大概是供給常識,叫你們知道有陶淵明這樣的人,知道有這一種趣味的詩而已。”

樂華、大文都露出疑惑的表情,尤其是樂華好像失去了將來的目標,不禁把近日所懷抱的意思吐露了出來說:

“我覺得過陶淵明那樣的生活很有趣味。”

“別做夢吧。在陶淵明的時候,也許可有那樣的生活,你們現在卻已無法學他。陶淵明派的詩叫做田園詩,田園詩自古在詩中占著重要部分,從前都市沒有現在的發達,普通的人都在田園過活一世,他們所見到的只是田園景物,故田園詩有人做,有人讀。現在情形大不同了。大多數的人在鄉間并無可歸的‘園田’,終身局促在都市‘塵網’之中,住的是每月多少錢向房東租來的房子,吃的是每石十幾塊錢向米店購來的米,穿的是別人替我們織好了的綢布,行的是車馬雜沓的馬路,‘虛室’‘桑麻’‘丘山’‘荊扉’……諸如此類的詞藻,與現在的都市人差不多毫無關系。我們讀田園詩時覺得有興趣,只是一種頭腦上的調劑,這情形和都市的有錢人故意花了錢到鄉間去旅行一次一樣。老實說,只是一種消遣罷了。”枚叔說了苦笑,隨手把陶集翻攏。

“那么我們不能回鄉間去了嗎?母親曾和我說過,如果爸爸在H市找不到事情,下半年也許非回鄉間不可呢。”

“如果不得已,原只好回去,但要在鄉間過生活,即使你將來會拿鋤頭,也很困苦吧。你須知道:現在的鄉間決不再會有陶淵明,也決不能再有《歸園田居》那樣閑適的詩。時代有一定的特色,讀古人的書須留心他的時代,古人原并不對你說謊,但你一不小心也許會成為時代錯誤者,上很大的當呢。”

樂華、大文聽了這一番話,都似乎大大地感到失望;胸中新收得的閑適的詩趣全失,換進去的是俗惡的現實的悲哀。枚叔忽然走到書柜前面,從許多小冊子中抽出一本書來,坐在案前翻尋了一會,把書頁折了兩處,對樂華、大文說道:“這是一本翻譯的新俄作家的詩選。這折著的兩首你們去看看。”

樂華、大文把書接來看時,第一首是莎陀菲耶夫的(《工場的歌》:

我今天才感到了,今天才知道了,

這里的工場是每天有熱鬧的狂歡節祭的。

每天在一定的時刻舉行歌宴,——

穿工作服的客,聲響與轟擊,歌與跳舞,

聲響與轟擊,沒有言詞,只有音響的諧美的話聲,

沉醉而高興著似的車輪的整齊的有節奏的舞蹈。

每天往工場去,往工場去是愉快的。

懂得鐵的話,聽得天啟的秘密,是愉快的。

在機械旁邊,學著粗暴的破壞的力,

學那不絕地構成那光明的新的東西的力,是愉快的。

兩人讀畢以后,面面相覷地驚異起來,急急地再去翻第二處折著的書頁,那是加晉的《天國的工場》:

青石的工場

高而又廣闊。

啵!刀劈一般的警笛

以沉重的聲調鳴叫著。

于是從各隅

穿著黑的,污穢的厚的工作服

以風一般的警笛結合著的

力強的鍛冶工的群,急忙著來了…..

天空是愈黑暗了。

暗黑的群眾匯合著.

即刻迅速地

用了氣悶的炎熱,

將電光的熔礦爐

赤紅地燃燒著。

于是快活的錘聲

將廣闊的工場顫動了。

兩人看畢仍是莫名其妙,相對無言。倒是枚叔先發問:

“句子是懂得的吧,如何?”

“這也是詩嗎?”大文問。

“是詩,是新體詩。你們應該已讀過新體詩了吧。

“新體詩是讀過了的,的,徐志摩的,劉大白的,都見過幾首。不過內容似乎和這完全不同。”樂華回答。

“你們覺得有些異樣吧,這難怪你們。從前的人大都以‘風花雪月’為詩料。新體詩中這類‘風花雪月’的詞彩也常常見到。我們讀慣了這類的詩,于是就容易發生一種偏見。如果陶淵明的是田園詩,這兩首俄國作家的詩可以說是工場詩。陶淵明是種田的,故用‘野外’‘桑麻’‘鋤’‘荊扉’等類的詞;俄國革命以后,做工成為吃飯的條件,大多數的人都要與機械為伍,這幾個詩人都是在工場做工的,故用‘工場’‘鐵’‘熔礦爐’‘錘’‘工作服’等類的詞。田園與工場,同是人的生活的根源,田園可吟詠,當然工場也可吟詠的了。切不可說關于田園的詞類高雅,是詩的,關于工場的詞類俗惡,不是詩的。詩之所以為詩,全在有濃厚緊張的情感,次之是諧協的韻律,并不在乎詞藻的修飾。這幾首是譯詩,原來的韻律我們無從知道。但就情感說,仍不失為很好的作品。他們對于工場的愛悅和陶淵明對于田園的愛悅,毫沒有不同的地方。”

樂華、大文都點頭,目光重復注視在那第二首譯詩上。

“農村正在急速地破產,”枚叔接著說,“都市正在盡力地用了威逼與誘惑,把人吸到它的懷里去。我已是中年的人了,你們正年輕,一定要到都會去,在這大時代的旋渦中浮沉的。閑適的田園詩,將來在你們只是一種暫時消遣的東西,你們自己所急切需要的是工場的詩或都市的詩啊。”

“中國現在有作這樣的新詩的人嗎?”大文問。

“似乎尚沒有,不久總應有吧。沒有的原因,由于會作詩的不到工場去,在工場里的不會作詩。這情形當然不會再長久繼續下去。不過,即使有,一定和你們方才所讀的俄國詩人的作品不同。俄國革命成功,工場已是大眾的工場,所以詩人那樣頌贊它。在別國,也許不能頌贊,反要代以悲苦憤激的情調吧。現在,我們不能有愉悅的工場詩,正和不能有閑適的田園詩一樣。只好且看將來了。”

篇4

2、《辛夷塢》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3、杜甫《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4、歸園田居五首 陶淵明 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

篇5

陶淵明是一個豁達的人。年輕時雖遭遇坎坷,但沒有像曹植那樣哀怨悲嘆,也沒有像阮籍那樣“酣飲無常”,他選擇的是一種人生的超脫。他的思想核心是對自然的回歸與崇尚。《歸去來兮辭》說:“質性自然”,《形影神》說:“神辨自然以釋之”。“自然”是指導陶淵明生活和創作的最高準則,同時也是指引他與黑暗腐朽的官宦社會相對抗的根基所在。如《歸園田居》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馀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馀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詩中返回自然、躬耕田園的思想集中體現了陶淵明的人生哲學。在他看來世俗的名祿好像“羅網”和“樊籠”,束縛人的天性;只有回到自發的狀態,自然而然,才能獲得自由,才能真正達到與自然合一的境界。他所宣揚的自然之意是有針對性的,面對日益漸下的頹廢世風,他痛感“自真風告逝,大偽斯興”(《感士不遇賦序》)與“羲農去我久,舉世少復真”(《飲酒》其二十)的無奈。于是他開始從竹林名士以曠達不羈的行為對抗世俗中超脫出來,堅守心中的自然,并且明確提出了把“抱樸返真”作為自己人生奉行的準則,在自然溫馨而神秘的擁抱中尋找到自己創作的真正源泉。

公元403年,陶淵明“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州召主薄,不就”(《宋書?陶潛傳》),開始了真正的躬耕隱逸生涯。并在“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閑情逸調中思索人生哲理。在經過玄學、儒學以及莊禪的共同熏陶之后,他避棄了后天經過世俗熏染的“偽我”,在自然的冥冥之音中尋找一個“真我”的存在,這個“真我”是人性的順化,更是人性的復歸。在《飲酒》其五中陶淵明表達了這種由對人生的獨特理解所達到的境界: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而,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這種精神的寧靜過濾了塵世的喧囂,更少了許多權貴的煩憂。與南山互為交融,與大自然共為一體。那日夕的“山氣”、歸還的“飛鳥”,好像并不在外界而就在自己心里,構成了一片美妙的風景、一個超俗的境界。就是在這風景和這個境界中蘊藏著人生的真諦,詩人稱之為“真意”。

篇6

關于勞動的古詩(一)

1、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2、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3、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4、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做嫁衣裳。

5、晝出耘田夜織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6、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7、晨星里荒匯。戴月荷鋤歸。

8、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9、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10、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11、白發老農如鶴立,麥場高處望云開。

12、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13、刺繡五彩添弱線,吹葭六管動飛灰。

14、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15、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16、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17、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18、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19、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20、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關于勞動的古詩(二):

《歸園田居》其五——(晉)陶淵明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曲。

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雙雞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

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

《雨過山村》——(唐)王建

雨里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

婦姑相喚浴蠶去,閑看中庭梔子花。

《首春逢耕者》——(唐代)柳宗元

南楚春候早,余寒已滋榮。

土膏釋原野,白蟄競所營。

綴景未及郊,穡人先偶耕。

園林幽鳥囀,渚澤新泉清。

農事誠素務,羈囚阻平生。

故池想蕪沒,遺畝當榛荊。

慕隱既有系,圖功遂無成。

聊從田父言,款曲陳此情。

眷然撫耒耜,回首煙云橫。

《觀田家》——(唐)韋應物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饑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倉稟無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

《蠶婦》——(宋)張俞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憫農》——(唐)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農家望晴》——(唐)雍裕之

嘗聞秦地西風雨,為問西風早晚回。

白發老農如鶴立,麥場高處望云開。

《游山西村》——(宋)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蕭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田園作》——(唐)孟浩然

弊廬隔塵喧,惟先養恬素。

卜鄰近三徑,植果盈千樹。

粵余任推遷,三十猶未遇。

書劍時將晚,丘園日已暮。

晨興自多懷,晝坐常寡悟。

沖天羨鴻鵠,爭食羞雞鶩。

望斷金馬門,勞歌采樵路。

鄉曲無知己,朝端乏親故。

誰能為揚雄,一薦甘泉賦。

《貧女》——(唐)秦韜玉

敢將十指夸針巧,不把雙眉斗畫長。

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做嫁衣裳。

《江上漁者》——(宋)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賣炭翁》——(唐)白居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鄉村四月》——(宋)翁卷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鋤禾》——(唐)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觀刈麥》——(唐)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簟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傍。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馀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歸園田居》其三——(晉)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四時田園雜興》——(宋)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關于勞動的古詩(三):

《雨過山村》——(唐)王建

雨里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

婦姑相喚浴蠶去,閑看中庭梔子花。

《首春逢耕者》——(唐代)柳宗元

南楚春候早,余寒已滋榮。

土膏釋原野,白蟄競所營。

綴景未及郊,穡人先偶耕。

園林幽鳥囀,渚澤新泉清。

農事誠素務,羈囚阻平生。

故池想蕪沒,遺畝當榛荊。

慕隱既有系,圖功遂無成。

聊從田父言,款曲陳此情。

眷然撫耒耜,回首煙云橫。

《觀田家》——(唐)韋應物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饑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倉稟無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

《游山西村》——(宋)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蕭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田園作》——(唐)孟浩然

弊廬隔塵喧,惟先養恬素。

卜鄰近三徑,植果盈千樹。

粵余任推遷,三十猶未遇。

書劍時將晚,丘園日已暮。

晨興自多懷,晝坐常寡悟。

沖天羨鴻鵠,爭食羞雞鶩。

望斷金馬門,勞歌采樵路。

鄉曲無知己,朝端乏親故。

誰能為揚雄,一薦甘泉賦。

《蠶婦》——(宋)張俞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憫農》——(唐)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農家望晴》——(唐)雍裕之

嘗聞秦地西風雨,為問西風早晚回。

白發老農如鶴立,麥場高處望云開。

《貧女》——(唐)秦韜玉

敢將十指夸針巧,不把雙眉斗畫長。

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做嫁衣裳。

《鄉村四月》——(宋)翁卷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賣炭翁》——(唐)白居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歸園田居》其五——(晉)陶淵明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曲。

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雙雞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

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

《鋤禾》——(唐)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觀刈麥》——(唐)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簟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傍。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馀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歸園田居》其三——(晉)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四時田園雜興》——(宋)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江上漁者》——(宋)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

·?·

·?·

·?·

·?·

·?·

·?·

·?·

篇7

一、田園詩恬淡、樸實自然的風格

談田園詩離不開陶淵明,談陶淵明自然會想起他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千古名句。陶的田園詩對農村事物和恬靜的環境給予了由衷的贊頌,樸實自然毫無喧飾,充分表達了詩人的真實感受。同時將農村那寧靜平和的生活表現得如仙境般優美,令人神往。詩人對田園生活的贊美未直接說出,而是通過草屋茅舍、榆柳桃李、遠村炊煙、雞鳴狗吠、山氣飛鳥的白描,流露出對田園生活的由衷喜愛和深切依戀,表露出詩人那純凈的心地和平靜的心境,與簡樸恬靜的田園風光交融為了一體。

二、渾然天成的意境

在詩歌創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至關重要,而情又是最重要的,離開情的景就沒有了生氣,離開情的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而陶詩總能透過人人可見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達高于世人之情,寫出人所未必悟出之理,又呈現新的意境,給人以美感。他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對人生、對現實的深刻認識形象化,把詩情與哲理、與景物緊密結合起來,因而給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覺。可謂發乎事,源于景,緣乎情,而以理為統攝。

陶淵明的田園詩不是對現實生活作單層次的、平面的再現,而是在情、事、景、理的統一中構成了多層次的藝術整體,給人們以豐富而深刻的審美享受。如《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在這首詩里,“悠悠”的情,南山和飛鳥,還有對“心遠地自偏”和“真意”的感嘆,概括起來就是外在的事與景和內在的情與理的統一,構成深遠渾厚的意境。

三、質樸自然的語言

陶淵明的田園詩能夠千古流傳,與它語言的質樸關系很大。陶淵明獨特的生活經歷,樸素的農村生活和平淡的田園景色,要求盡可能采用近似“田家語”的樸素的語言和白描手法,從而形成田園詩平淡自然的風格,達到“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如千古名句“悠然見南山”中“見”字準確地傳達了詩人采菊時俯仰自得的情貌,初不用意,猛然見山,是心理上偶然發現的喜悅,一個“見”字,使意境有飛動之趣。《歸園田居》其三中有“帶月荷鋤歸”之語,如果是“戴月”,只是披星戴月的客觀景象,沒有情感意趣的灌注。“帶月”則將月亮緊緊聯系在一起,使畫面上人的形象和月景融成一片,一人的情趣籠罩整個境界。以“帶”字寫人帶月行,人的一片情意溢出,主觀色彩要濃郁得多。

四、清新、細膩的筆法

陶詩與當時詩壇上流行的形象模糊、晦澀難解、淡乎寡味的玄言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陶詩刻畫田園山水,絕不追求華麗的辭藻,而是隨意點染,清新自然,且有無盡的神韻。如《飲酒》之五:“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幅在南山襯映下的薄暮美景,在詩人的全心感受下呈現在眼前。在這首詩中,“見”字體現了全詩的神韻,妙在對南山自然之景的勾勒,是詩人采菊時偶然視線的觸及,也是心境悠然之顯。如果改用“望”字,就是刻意追求,意味索然,而且與“悠然”不相適應了。這首詩典型地體現了陶淵明清新自然的筆法。

篇8

四諦也即四圣諦,無論大乘小乘或者是任何佛教其他宗派皆奉為圭皋。苦諦指世俗世界的一切及人生本性必定是苦。佛陀研究人生苦惱的現象,就是苦圣諦,簡稱苦諦。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做過大官,其祖父與父親也曾為官,到陶淵明時,家道中落。從陶淵明的作品,我們不難發現,陶淵明一生困苦:

“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簟瓢屢空,晏如也!”――《五柳先生傳》

“正夏長風急,林室頓燒燔。一宅無遺寧,舫舟蔭門前。”――《戍申歲六月中遇火》

以上是物質生活上的痛苦與困難,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折磨。如:“遙遙從羈役,一心處兩端”,在“投策命晨裝,暫與園田疏”與“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之間,他取舍不定,猶豫不決,進行著艱難抉擇。

佛教認為一切無常是苦的由來,一切苦是認識無我的由來,所以說:“無常故苦,苦固無我。”苦有不同分類,一般講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等。三苦即苦苦相,如淵明詩“夏日抱長饑,寒夜無被眠”,受饑渴寒熱逼迫之苦;壞苦相,指由變易而生的苦。如:陶淵明曾祖父,祖父時家世顯赫,至陶家境已經衰落。行苦相,即由緣和合而生死的苦,如“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八苦包括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取蘊苦。如:“存生不可言,衛生每苦拙”(《形影神》)對生老病死的感嘆。“妙算者謂迷,直道者云妄”“雖懷瓊而握蘭,徒芳潔而誰亮?”對士不遇的怨憎憤懣。“嬌兒索父啼,良友撫我哭。得失不復知,是非安能覺!”(《挽歌詩其一》)所言愛別離之苦。“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 (《挽歌詩其一》)之求不得苦等佛家所言五蘊聚集之苦。

陶之人生遭遇與佛教四諦之苦諦相印證。他與高僧慧遠有甚多交往,如:《蓮社高賢傳》,“蓮法師與諸賢結蓮社,以書招淵明。淵明曰:“若許飲則往!許之,遂造焉。忽攢眉而去。”(湯用彤先生《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一書考證慧遠立白蓮社的說法是不可信的,但既有陶與蓮社的傳說,那么,陶與慧遠有關系應非空穴來風)印證陶淵明與慧遠的關系。另外,唐釋貫休《再游東林寺作五首》有“愛陶長官醉兀兀,送陸道士行遲遲。買酒過溪皆破戒,斯何人斯師如斯。”也說明陶淵明與佛教不是沒有聯系。及至陶淵明寫出:

“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疑。”――《歸去來兮辭》

“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 ――《挽歌詩其一》

這種對生命的釋然態度,對人生苦難的認識,就不能簡單說是與佛教思想的偶合。正如蔡錦軍在《東晉佛學思想對陶淵明苦難觀和生死觀的影響》一文中指出的那樣:“陶淵明對苦難的本質和原因的認識受到了佛學苦諦學的影響??????陶淵明對待死是豁達的??????而佛學十二因緣體系所體現的生死觀是極為豁達的。”特別是陶詩中多次出現“化”字,李秀花在《陶淵明詩所受佛經影響》一文中考證陶詩之“化”與佛經聯系密切,是受佛教影響的結果。苦諦是四圣諦的根本,四圣諦是佛教的根本。至此,我們可由苦諦說的影響推測陶淵明受佛教思想的影響。

集諦就是佛陀所說的人的痛苦的根源。梵文中是生起的意思。集是眾多匯集,就是眾多痛苦的因召集眾多生死苦果,故名為集。集諦的內涵簡單說就是貪、嗔、癡三種本能煩惱。展開講,集諦以無明,行,識,名色,六處(六人),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因緣為主體。

據古直《陶靖節箋定本》陶淵明引述《論語》達37次,可見陶淵明是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所以,陶便自然會有“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的吟唱。再者,陶之曾祖父陶侃官至大司馬,封長沙郡公,祖父做過太守,出身仕宦家庭的他生逢亂世自然會產生救萬民于水火,建功立業的信念。可以說陶的這些抱負與佛家集諦之貪嗔癡及十二因緣中的“受、愛、取、有”有契合之處。

然而,陶淵明的仕途之路極為不順,初在荊州做官時曾悲嘆:“自古嘆行役,我今始知之。山川一何曠,翼坎難于期。崩浪聒天響,長風無息時。”辭官之后的作品《榮木》有“先師遺訓,余乞之墜?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取不至。”可看出他對建功立業貪戀。在出使劉裕的參軍時,陶淵明卻作了《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一詩:“投策命晨裝,暫與園田疏。……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可以看出陶淵明在選擇出仕或歸隱時的思想斗爭很激烈。此時,陶淵明最適合歸于釋迦之下求證宇宙之般若道理,事實上,他“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選擇了歸隱田園,之后完全關閉了通往釋迦之門。如:詩“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雍端年十三,不適六與七。通了垂力齡,但覓梨與粟。”以及“屢闕清酤至,無以樂當年。窮通糜憂慮,憔悴由化遷。撫己有渾懷,履運增慨然。”可以看出歸隱后的陶淵明煩惱的是關于子女,關于酒的不足,既無貪嗔癡之大煩惱,更無“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色”……十二因緣之輪回環節。換言之,陶淵明一生多苦多難與佛教之“眾生多苦”相契合而有望信佛或受佛教較大影響。然其歸隱后欣賞傳統的“固窮”,與“委運仁化”,佛教思想處于邊緣之地,陶淵明也因此,斷絕了皈依釋家之可能。無乃《蓮社高賢傳》講陶“忽攢眉而去”。

滅諦,佛陀不獨指出人生苦惱的原因,也說這些現象可以消除,這就是滅圣諦。滅是梵語“涅”的意譯,表意火的熄滅。貪,嗔,癡即是三毒火。圣者將我想以及貪嗔癡等根本煩惱的業因永斷無余,了卻生死患難的苦果,證得清凈寂滅的解脫境界――“涅”,是佛教所爭取的“滅圣諦”。

在“集諦”中已經說過陶淵明從思想上關閉了自己成佛之門,就在于他選擇了歸隱田園,講求自然。更加注重家庭倫理之情以及“農夫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之和諧。從《和劉柴桑》:“山澤久見招,胡事乃躊躇?直為親舊故,未忍言索居。”可以看出,對劉柴桑招他同去廬山學佛表示拒絕,理由便是“親舊故”。同時,陶淵明對生活中的煩惱態度與佛教涅要將貪嗔癡三毒火滅而后快也相距甚遠。陶以“載言再眺”書寫憂愁,“載談載詠”宣泄歡樂,“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以斷人生雜念,“中觴縱遙情,忘彼千載憂。且極今朝樂,明月非我求”忘懷憂愁。他抑憂揚歡縱情享受人生,并非滅愛滅恨斷絕人生一切欲望,可以毫不客氣的說陶淵明的思想內涵特別是對待自我,世俗倫理以及愛恨方面與佛教四諦之滅諦是矛盾的。

道諦,道諦之“道”在梵文中是道路,方法,姿態的意思,要解脫人生苦惱,必須修道。陶淵明不是一個佛教徒,所以他在超脫人生的生死,提升自我人生境界以及面對人生苦難困頓方面不可能像佛家道諦要求那般。然而陶受佛教影響,故其在這些方面必能找到屬于釋家的印記。釋家之“道”以“八正道”為主,還有三十七道品。八正道即正見、正思維、正悟等,三學指戒學,定學,慧學。六度包括布施度,持戒度等。觀陶之《乞食》:

“饑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

主人解余意,遺贈豈虛來?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

清欣新知歡,言詠遂賦詩。感子漂母意,愧我非韓才。

銜戢知何謝,冥報以相貽。”

可以發現陶淵明“乞食”,并且,“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與中國傳統士人所堅持“不食嗟來之食”相比形成了巨大反差。這可能就是陶淵明受佛教“布施度”思想的影響,因此,不以乞食為恥。更為重要的是,淵明在此詩結尾提出了“冥報”一詞,丁永忠先生在《陶詩佛音辯》87頁對“冥報”一詞作了充分論證解說,也認為這是受佛教輪回轉世等思想的影響。

此外,陶詩中: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神釋》

“形骸久已化,心在復何言。”――《連雨獨飲》

“常恐大化盡,氣力不及衰。撥置且莫念,一觴聊可揮。”――《還舊居》

對死亡的豁達態度,與儒家之“未知生,焉知死”注重現實不同,也對道家追求長生否定,其看透生死的態度便是與佛教相關,佛教尚輪回之說,視死為超脫,為涅磐,故不懼死,這與陶淵明的思想有一定相通之處。再者“形骸久已化,心在復何言”之句中“心”似有精神之義,與佛家之“神不滅”思想多少也遙相呼應。最后,陶淵明在《歸園田居其一》“開荒南野跡,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中所追求的這種境界,與菩提樹下證悟宇宙之般若真理大有異曲同工之妙,豈能以儒家歸隱一言蔽之。

陶淵明被推崇為“古今隱逸之大宗”! 陳寅恪先生稱:“實為吾國中古時代之大思想家,豈僅文學品節居中古第一流,為世所共知者而已哉。(《陶淵明之思想與清淡之關系》)袁行霈先生也指出:“陶淵明不同于其他詩人,因為他思考著關于宇宙,人生的大問題,而且得出了具有哲學高度的結論;他不同于其他哲學家,因為他是用詩的思維方式去解決和表達哲學命題。”(《陶淵明研究》)朱光潛先生也在《詩論》中說:“淵明是一位絕頂聰明的人,卻不是一個據守系統的思想家或宗教信徒。他讀各家的書和各種人物接觸,在無形中受他們影響。像蜂兒采花釀蜜,把所吸收來的不同的東西融匯成他的整個心靈。”如此之多,如此之高的評價,筆者認為這與陶淵明本人復雜豐富的思想體系是分不開的,而最為關鍵的就是除了傳統儒道思想之外,他還稍微涉獵了一點佛家的思想。正是這一點的佛教思想卻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讓其人格的內涵上升到了一個比同時代人更高的境界。

參考文獻:

[1]弘學著:《佛說概論》,四川人民出版社。

[2]沈錫麟主編:《家藏四庫叢書?陶淵明集》,萬卷出版公司。

[3]李叔同著:《禪里禪外悟人生》,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4]白振奎:《陶淵明義利觀之超越及其哲學視角關照》,《貴州社會科學》,總第一七零期。

篇9

袁枚在《隨園詩話》中寫道:“詩如鼓琴,聲聲見心,心為人籟,誠中形外。我心清妥,語無煙火。我心纏綿,讀者泫然。”這是評價陶淵明的詩既有沖淡平和的風格,也有“猛志固常在”的面貌。然而更為后代文人傳頌模仿的是陶淵明在詩中創造出的那種田園詩境界。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道:“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明。固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于理想故也。”陶淵明便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指的“大詩人”,他的詩極成功地達到了自然與理想、造境與寫境巧妙融合的境界,渾然一體。

譬如《〈移居〉二首》中的第一首寫道:

昔欲居南村,非為入其宅,聞多素心人,樂于數晨夕。懷此頗多年,今日從茲沒。弊廬何必廣,取足蔽床席。鄰曲時時來,拉言談在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這里,詩人就以非常明顯的理想化手筆描寫現實之境,而并無造作艱澀的之嫌,讀起來朗朗上口,而且溫馨柔和,令人神往,既神往詩中的生活,也神往詩本身造就的氛圍。這里的虛實與形神之間都巧妙地達到和諧一致的境界。

《〈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詩人在這里用的是寫實手法,非常形象地描繪了詩人豐富充實的隱居生活,然而又從生活氣息里傳達出一種情境,這情景極接近于詩人本人的理想生活和理想人格:平淡而充實,快樂而從容。全體既刻畫了詩人與勞動大眾親密無間的關系,又寫出了詩人適意而自在的生存狀態。文字淺顯自然,初讀如風拂過樹林,溫軟輕潤而又坦蕩自在;細讀則如行家品茗,清涼在心又余香滿口,既有情感的融入與升華,更有情感與現實雙重線索的雙頭并進與交結,加上清淡素凈的文字,愉快悠然的韻律,使整首詩發揮了詩作為詩的無限魅力。

朱熹在《朱子文集》中評說道:“淵明詩所以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東坡乃篇篇句句依韻而和之,雖其高才似不費力,然已失其自然之趣矣。”他非常準確而獨到地闡釋了陶淵明田園詩的創造過程。當然文學便是人學,任何意象皆有現實中確切的面目。同樣是一首詩,有的意蘊無窮,有的文止意盡,這就反映了詩人本身境界的高下。現實形象轉化成文學意象,經過詩人的思想的過濾,升華,無不帶有詩人的主觀體驗。因此,同樣的形象創造出不同的意象,這便是極其自然的了。由此觀之,陶淵明之所以成其為陶淵明,就在于他的田園詩創造出了一種“沖淡、自然、典雅”的境界,這是對陶淵明的田園詩風格最一般的概括。唐代司空圖在《詩品》中的《沖淡》一則中寫道:“素處以默,妙機其微。飲之太和,獨鶴與飛。猶之惠風,荏苒在衣。聞音修篁,美曰載歸。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脫有形似,握手已違。”

《〈歸鳥〉其三》:

翼翼歸鳥,相林徘徊。豈思失路,欣及舊棲。雖無昔侶,眾聲每諧。日夕氣清,悠然其懷。

這首詩最鮮明突出地體現了“沖淡”這一境界。“日夕氣清,悠然其懷”便是一種“脫有形似,握手已違”的境界,可遇,遇之如遇仙,超脫飄然而不能苛求與保留,只有那一偶抬頭時刻里沖淡平和之氣溢滿胸懷,方才可能體會此種“握手已違”的境界;并有莊子“得意而忘言”的奇境。此境即沖淡。

再看《詩品》中《典雅》一則:

玉壺,賞雨柳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鳥相逐。眼琴綠蔭,上有飛瀑。落花無言,人淡如菊。書之歲華,其曰可讀。

陶淵明的《飲酒》之五與《移居》之二便形象而完美地體現了詩的“典雅”風格。其感覺是淑女側面,美而含蓄,莊重凝重之氣流露于樸實文字之間。

陶淵明的田園詩中,其自然風景營造出一種自在溫暖的藝術氣氛,體現出一種超脫飄灑的心靈境界,并作為“詩人的整個人格”而體現在作品中。陶淵明的田園詩做到了將自然心靈化、情感化而不露斧鑿之痕而至化境,使讀者在讀到詩人的詩的同時,自然而然體味到詩人的人生境界。陶淵明的田園詩從田園山水到人情靈異再到感情融匯,物我化一,水融。

篇10

松柏不會因為時光地鞭笞而放棄對大地常青的諾言。江河不會因為干旱地摧殘而放棄對大海給予的承諾。山川不會因為一時的皸裂而放棄對草木堅守的誓言。因為曾經的那份純真還在。因為純真,所以不輕易言棄。

流行樂乘虛而入打壓著那純凈的兒歌。我們應該奮起反擊去追隨那份快要斷氣的純真,去找回它。因為我們想要的無非是那份久違的純真。

人之初,性本善。

孔子的一句話流傳至今,我們應該引以為用更引以為戒。這是要戒善嗎?顯然不是。戒的是誘惑,我們不能因為誘惑而喪失本性,喪失原有的那種善,那份純真。我知道誘惑無處不在,所以我們更應該堅守那份純真,讓誘惑什么的都去死吧。

古代文人皆輕權,一顆丹心笑歸隱。

陶淵明對仕途權力就如布衣百姓對錦衣玉食一樣,看得淡,撩得開。試想一個布衣百姓所要的無非是溫飽安寧的生活。陶淵明歸園田居,愿過著童叟無欺、安寧祥和的日子只為追隨那份純真。聽著孩童的歡聲笑語心靈也明凈了很多。

孩童的聲音是琴鍵上最動聽的音符。

這個世界雖繁華,但人越長大越找不回自己。不妨多把目光停留在孩童身上不妨多傾聽一下孩童的聲音,不妨多和孩童接觸學習。用目光去尋找她們單純的舉動,用耳朵去傾聽她們可愛的想法,用心去接觸她們純真的心靈。你會發現你突然變得明朗了許多,原來那份久違的純真一直都存在。

任時光荏苒,看云淡風清。

歲月催人老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未必人老心也老。任時光荏苒,我們依然可以安然地坐在一起看云淡風清。跟著心走,去追隨那份信仰,去追隨那份純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