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飲酒范文
時間:2023-04-01 12:09: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陶淵明飲酒,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略
點睛與精練
1.解釋下列詞語。
結廬( ) 爾( ) 日夕( ) 相與( )
2.按要求填空。
詩中達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句子是 , 。
3.你怎樣理解“心遠地自偏”這句詩?
探討與思考
4.詩中說“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你怎樣解釋“真意”二字?詩人為何難以言表?
飲酒二十首 并序
余閑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醉。既醉之后,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為歡笑爾。
飲酒(其一)
衰榮無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寧似東陵時!
寒暑有代謝,人道每如茲。
達人解其會,逝將不復疑。
忽與一樽酒,日夕歡相持。
5.解釋下列字詞,并為下面加點字注音。
比( ) 顧( ) 詮( )次( ) 爾( ) 邵生( ) 東陵時( )
代謝( ) 每( ) 達人( ) 其會( ) 逝( ) 忽( ) 與( )
6.按要求填空。
這首詩先寫萬物枯榮不定,后抒發出世事無常的感慨。詩中表現詩人對待這一切態度的句子是
, , , 。
7.請用白話文把序翻譯過來。
語文掌故
不為五斗米折腰
陶淵明為彭澤縣令時,“郡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瘽搰@曰:‘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解綬去職,賦《歸去來》”。
(《宋書·陶潛傳》)
誓不出仕
晚年,陶淵明生活窘迫,江州刺史檀道濟前來勸他出仕?!暗罎^曰:‘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對曰:‘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道濟饋以粱肉,麾而去之。”
(蕭統《陶淵明傳》)
比較分析
讀《山海經》(其十)
陶淵明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
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
[注釋]
精衛:古代神話中的鳥名?!渡胶=洝け鄙浇洝罚骸鞍l鳩之山有鳥焉??是炎帝之少女,名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曰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刑天: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人物?!渡胶=洝ずM馕鹘洝罚骸靶烫炫c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干,即盾。戚,即大斧。同物:對異物(死亡的人)而言,指女娃生前?;ィ夯癁楫愇铮醋兂渗B。徒設:空有。在昔心:即昔日的雄心。詎:豈。
8.魯迅在《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中說:“除論客所佩服的‘悠然見南山’之外,也還有‘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類的‘金剛怒目’式,在證明著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飄飄然。”試將此詩與《飲酒》(其五)相比較,看看有何不同。
篇2
陶淵明是一個無酒不歡的人,他有酒必飲,來者不拒,飲則必醉。他曾做組詩《飲酒》,其詩前有序云:“余閑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爾有酒,無夕不飲。顧飲獨盡,忽然復醉。既醉之后,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詮次。”其中,有《責子》一首,說到他5個兒子(舒嚴、宣俟、汾、端佚、通佟)的情況:白發被兩鬢,肌膚不復實。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端年十二,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
陶淵明“責子”是不公平的,他應該“責己”才對,因為這是他自己釀造出來的惡果。由于長期好飲貪杯,以酒度日,無疑陶淵明是一個慢性酒精中毒患者,這不僅使他自己未老先衰,而且殃及后代,使得5個兒子都是低能兒,個個蠢笨無比。
從遺傳學、優生學的角度來講,大量酗酒對后代智力影響極大。據考證,歷代嗜酒的文學家,其子女智力大都平庸、低下。不僅陶淵明的后代如此,300多年后,十分推崇陶淵明的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后代亦如斯,其子伯禽患精神病而死,其女明月奴短命身亡。《別錄》云:酒味苦甘辛,大熱,有毒。一次大量飲酒即可引起急性酒精中毒,長期酗酒則可引起慢性酒精中毒。酒可以說是一種慢性“毒藥”,幾乎會影響人體的所有器官,還會殃及2~3代人的健康。長期大量飲酒,不僅危害人體的消化系統、循環系統和神經系統,對生殖系統也有嚴重的損害,不僅會導致陽痿,還可使中的發育不良和活力減退。這種精于和卵子結合孕育而成的胎兒自然也不會健康,常導致嬰兒發育不良,智力低下。故古醫籍中多有“酒后不行”的告誡。有資料表明:在嗜酒成癖者的后代中,只有17%左右的嬰兒出生時身體健康,而83%左右的嬰兒則有多種心理或生理上的失常癥狀;其中,29%的嬰兒會出現心理殘缺,9%的嬰兒會出現腦水腫和癡呆,8%的嬰兒有癲癇和嚴重生理缺陷,其余的嬰兒也患有其他各種疾病。
近年來,研究發現,如果孕婦飲酒,會給胎兒帶來許多更為有害的影響,其中,文獻報道最多的是胎兒酒精綜合征(FAS)。這些嬰兒出生后,表現為頭部、面部、尿路和其他器官畸形,神經功能障礙和生長發育滯后,而以智力落后最為常見且較為嚴重,FAS特征愈明顯,其智商則愈低。研究表明,婦女在孕期飲酒后產下的嬰兒,約有74%的出現智力降低,多數新生兒表現出易激惹、易驚、吸吮力較差和聽覺過敏等神經損害和行為異常。他們在24小時中睡眠時間較少,睡眠時也易驚醒、不安、軀體多動等。
篇3
1、陶淵明,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 ,世稱靖節先生。
2、陶淵明是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田園詩派創始人、文學史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
3、陶淵明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陶淵明的著作有《陶淵明集》。
(來源:文章屋網 )
篇4
關鍵詞:陶淵明;詩歌意象;寫意之美;渾融之美;顯豁之美
陶淵明一生,存詩不多,只有一百二十余首,但在晉宋之際的詩壇乃至整個中國詩歌史上,卻成為一道獨特而且耀眼的審美風景。陶詩之美,不僅表現在高潔的個性與曠達的情懷上,不僅表現在平淡而又雋永的藝術風格上,也不僅表現在“質而自然”的語言特色上,它同時也表現在陶詩的審美意象上。本文所要梳理、探討的就是陶詩意象的審美體性。
一、陶詩意象的寫意之美
工筆與寫意原是繪畫術語。按照北宋韓拙的概括,寫意是指“用筆有簡易而意全者”,工筆是指用筆“有巧密而精細者”。作為繪事筆法,寫意與工筆的趣舍明顯不同。前者重神韻,后者求形似?!霸姰嫳疽宦伞?,如果把這樣的繪畫術語移用到詩歌評論上來,那么陶詩之中的景致風物描寫,無疑具有略貌取神的寫意之美。
陶詩意象的寫意之美幾乎俯拾即是。摘要引例,四言詩之中,《停云》詩的“飛鳥”意象、“園樹”意象,《時運》篇的“新苗”意象,“花木”意象,均堪圈點。
“翩翩飛鳥,息我庭柯。斂翮閑止,好聲相和?!?/p>
“東園之樹,枝條載榮。競用親好,以招余情?!?/p>
“山滌馀靄,宇曖微霄。有風自南,翼彼新苗。”
“花藥分列,林竹翳如。清琴橫床,濁酒半壺。”
五言詩之中,寫春景,“日暮天無云,春風扇微和?!薄捌疆牻贿h風,良苗亦懷新?!睂懴木埃懊舷牟菽鹃L,繞屋樹扶蘇。”“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睂懬锞?,
“寒風拂枯條,落葉掩長陌?!薄盎牟莺蚊C?,白楊亦蕭蕭?!睂懚埃皟A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薄澳掀詿o遺秀,枯條盈北園。”寫村落,“曖暖遠人利,依依墟里煙?!睂憹舅吧綕厩迩覝\,可以濯我足?!睂懮酵恚吧綒馊障?,飛鳥相與還?!睂懬镌?,“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睂懶幸埏L波,“崩浪聒天響,長風無息時?!睂憟@田居,“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薄跋嗨紕t披衣,言笑無厭時。”上述意象的描寫,顯然不是“極貌以寫物”,不是精雕細刻,而是大處著眼,抓住特點,取其風神,是典型的寫意筆法。
有關陶詩的寫意之美,學界早已論定,我們在此也無需做過多的發揮。這里擬以申說的是陶詩意象寫意之美的形成原因。我們認為陶詩意象寫意之美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它與陶淵明的文學觀念直接相關。陶淵明在《感士不遇賦》中說:“夫導達意氣,其惟文乎!”在《飲酒》組詩的序言中,又講:“既醉之后,頗題數句自娛?!痹凇段辶壬鷤鳌分校蜃幼缘溃骸俺V恼伦詩?,頗示已志。”可見,在陶淵明看來,詩文的寫作,并不求其外在的功能與作用,它只是一種宣達情志,自我娛樂的活動而已。受到這種重在自我抒發的文學觀念的驅動,陶淵明之于物候景致,自然更注重的是以我為主的“感物”,而不是以物為主的“察物”,體物之時,更注重的是“物感”而非“物態”。從以我為主的“感物”、
“物感”出發的景物描寫,也就必然趨于物象風神與主觀情志的自然契合,這是陶詩意象寫意之美得以形成的首要原因。
其次,它與陶淵明的精神個性也有密切的關聯。陶淵明之為人,并非瑣細破碎、斤斤節節之士。于人生,他關注生死,講究的是委運任化,“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于立身,他思考的是質性節操,踐履的是適性任情與固窮不濫。于讀書,他是“好讀書,不求甚解”。“不求甚解”作為一種讀書取向,并非貶義,指的是求取大意,把握文章或著作的基本精神。這樣一種“大處著眼”的精神個性,拓展到觀物、體物上來,也必然趨向于不滯于物的寫意描寫。
此外,前陶之時,雖然“賦體文學”已經“體物而瀏亮”,但詩歌之中,從《詩經》到漢末的“古詩十九首”,再到正始、太康時期阮籍、左思等人的詩作,都沒有把自然風物作為獨立的審美客體,所以詩作之中,筆涉風物,也往往是寫意呈象而已。這樣的傳統對陶淵明的影響無疑是明顯的。
二、陶詩意象的渾融之美
詩歌的內容要素不外乎景、情、事、理。這里所說的渾融之美主要是指景與情、事、理之間彼此引發,交融滲透、相得益彰、混淪為一的審美風貌。
如果對陶詩的意象加以分類,那么,詩人自我意象之外,主要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自然意象,一類是比興意象,一類是人文意象。自然意象是指詩人即目“直尋”的山水田園、風花雪月等自然實有之景。比興意象是指經過了詩人“審美過濾”的別有寄寓的物象。人文意象簡言之就是那些經過了詩人審美選擇的有來歷、有出處,體現了特定的價值內涵與觀念內涵的物象。
自然意象方面,與事、理、情渾融一體的代表性作品是《飲酒》其五。詩云:“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首詩以議論開篇,先講自己心遠塵俗,故能精神超越,這是理。接下來寫事,寫自己采菊東籬,南山偶望。然后寫景,在夕陽霧靄之中,飛鳥結伴歸林。最后兩句寫剎那間的感受與體悟。這首詩的景、情、事、理的渾融之美可以從兩個方面加以分析。從詩歌的表層結構上看,正因為自己心遠塵俗,所以才能悠閑自得,采菊東籬,才能“采菊之次,偶然見山”。既然南山在目,那么山間美景自然會引起詩人的關注與賞眺。而賞眺之際,又必然會有所感悟,有所會心。顯然,詩中的理、事、景、情、悟,在意脈上是前引后續,環環相生的。從詩歌的深層的“義理”上看,其中的景、情、事、理也是渾融一片的。就詩作的基本精神而言,應該說,這是陶淵明對于人生回歸的謳歌?!靶倪h地自偏”,講的是如何回歸,采菊見山,講的是回歸的悠閑,飛鳥歸林,講的是物類的回歸,作用在于啟示人的回歸。最后的“真意”感悟,所表達的正是妙得回歸之理而且沉浸其中、樂在其中的一份無法言表的喜悅。理說回歸,事顯回歸,景樂回歸,情在回歸,在遠離塵俗,心系回歸的意義上,景、情、事、理,渾融為一。
比興意象與人文意象,就其有所寄寓而言,二者并無差異。區別只在于意象之中精神內涵的設定者有所不同。如果是作者獨立設定的,那么這種意象就是比興意象。如果由前人設定,并且得到普遍的認同,那么這樣的意象就可以視為人文意象。陶詩之中,人文意象主要有松菊幽蘭。代表性詩句見于《和郭主簿詩》其二、《飲酒》其七、《飲酒》十七?!胺季臻_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真秀姿,卓為霜下杰?!薄扒嗨稍跂|園,眾草沒其姿。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鼻嗨梢庀髞碓从凇墩撜Z》之中孔子的青松贊:“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幽蘭意象來源于屈子的《離騷》而又有所提煉。它們表達的是一種濁世自清的人格追求與情操取向。這樣的人文意象與陶淵明的情懷志趣無疑是契合無間的。陶詩的比興意象主要是飛鳥游魚。袁行霈先生認為“陶詩
中屢次出現歸鳥意象”,“此皆淵明自身歸隱之象征。”可謂精辟。結合我們的論旨,我們對袁先生的觀點還可以做如下的發揮。陶詩之中的種種飛鳥形象,不僅負載著淵明一生由仕而隱的人生蹤跡,也凝聚著淵明在仕的徘徊痛苦與歸隱之后的自由解脫、喜悅怡然之情。當然,如前所述,飛鳥的意象中還隱含著淵明對人生真義的感悟。從這個意義上講,飛鳥意象本身就已經呈現了景、情、事、理的渾融之美。
陶詩意象渾融之美是怎樣產生的呢?我們認為,就人文意象與比興意象而言,個中原因主要在于陶淵明對于詩歌意象審美過濾與審美選擇的精嚴。應當說,陶詩取用的人文意象與比興意象在數量上是極其有限的,而且這兩種意象又都是用在人生大節的表達上――個體的操守問題,仕途的進退問題,適性與違己問題。為了更好地“導達意氣”,示其本志,陶淵明勢必格外地關注所取之象與情、事、理的契合性、包容性以及表現力,進而促成景、情、事、理的渾然一體。
就自然意象而言,陶淵明之取象,并非“寓目輒書”,它的基本套路有二:一是詩人于彼時彼地,因物興感,即景生情,情為景動,所以納景入詩?!锻T啤吩娭械膱@樹意象,就屬于此類?!皷|園之樹,枝條載榮。競用親好,以招余情。人亦有言,日月于征,安得促席,說彼平生”《停云》自序云:“思親友也。湛新醪,園列初榮,愿言不從,嘆息彌襟?!边@是對詩人取象的直接說明。詩人取象的第二個套路是以我觀物,據我取象。詩人先自有一種境遇、一種胸襟、一種情懷,然后激活并取用眼前之景,或者憶中之象,并把它籠罩在自己的識見、境遇與心境之下。陶詩名作《歸園田居》其一、《讀山海經》其一,也包括我們前面談到的《飲酒》其五,都是此一類屬的佳例。按照上述兩種套路取象,當然會有情景的交匯,會有景、情、事、理的渾融。
三、自我形象的顯豁之美
顯豁的對應概念是深隱,是內斂,是藏而不露。從藝術表現的顯隱角度著眼,無論陶詩的意蘊,還是陶詩的自我形象都具有顯豁之美。這里,所謂自我形象的顯豁之美,主要是指詩人的情貌、風神、心境、狀態的生動鮮活與“指而可想”。
賞讀陶詩,我們仿佛見證著詩人喜怒哀樂,目睹了詩人的顰笑舉止?!绊痦鸸轮凼牛d綿歸思迂。我行豈不遙,登降千里余。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望云慚高鳥,臨水愧游魚”這是有違“真想”,在役思歸,身倦心苦的陶淵明?!胺秸女€,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馀閑?!边@是回歸田園,近觀遠望,恰然自得的陶淵明。“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边@是等身農夫,日出而作,日入而歸的陶淵明。“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這是與農夫有了共同語言且能相處融洽的陶淵明。“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陰。凱風因時來,回飆開我襟。息交游閑業,臥起弄書琴?!边@是南風清陰中,得其所哉,書琴自娛的陶淵明?!坝詿o余和,舉杯勸孤影,日月擲入去,有志不獲騁,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這是心志難酬,孤寂悲慨的陶淵明?!跋娜毡чL饑,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愿烏遷。”這是在饑寒交迫中飽受煎熬的陶淵明?!梆噥眚屛胰?,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詞?!边@是饑餓之中、困頓之際求乞于人而又難于啟齒的陶淵明??傊?,全部陶詩,已經立體地、多方位、多側面地把詩人的自我形象“和盤托出”,品讀詩作,千載之下,如見其人。
陶詩的自我形象為什么能夠具有上述的顯豁之美,此中原因,當然可以作多方面的分析。除了與陶淵明的“導達意氣”、真情為文的文學觀念、創作觀念直接相關之外,“學非稱師,文取旨達”,語言表達上平易自然的風格取向也無疑是一個積極的助成之因。這里還需要拈出更為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前陶之時的詩歌傳統以及陶淵明對詩歌傳統的承繼關系。
論到前陶之時的詩歌傳統以及陶淵明對詩歌傳統的承繼關系,袁行霈先生曾經講過:“魏晉詩歌上承漢詩,總的看來,詩風是古樸的?!庇终f:“陶淵明是魏晉古樸詩風的集大成者?!痹壬母爬ê喴志佟τ趦蓾h魏晉之詩的古樸,我們可以有多層面的界定。但從詩歌發展史的角度看,它顯然既有別于南北朝詩歌的聲色雕琢,也不同于自唐以后畫意加詩情的精致的意境營構。它是“我”在詩中,以“我”為主,融景、情、事、理于一爐,匯行、見、感、思于一體的相對“古拙”的詩思范型。在這樣的詩思范型中,詩人的自我形象自然會得到充分的呈現。而陶淵明作為古樸詩風的集大成者,自我形象具有顯豁之美,當然也是順理成章的。
參考文獻:
篇5
東晉詩人陶淵明,平生淡薄名利,不為五斗米折腰,歸隱田園借酒澆愁,逢飲一醉方休。他的五個兒子智力都十分低下,遂憤筆書《責子》詩以痛責之?!鞍装l被兩鬢,肌膚不復實。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物”。陶淵明當年自是不知酗酒傷及后代。不然,他也不致在哀嘆聲中,還要“且進杯中物”了。直到晚年,他才悔恨地發現:“后代之魯鈍,蓋緣杯中之物之貽害?!?/p>
唐代另一位大詩人白居易,也是因為酗酒使視力損傷。從許多詩篇中,都可看出他對之無可奈何的情緒。如他的《眼病二首》。其一:“散亂空籠千片雪,蒙中物上一重紗。縱途晴景如看霧,不是春天也看花。眼暗損傷來已久,病根牢固去應難。醫師盡勸先停酒,道侶多教早散官”。其二:“早來眼暗少心情,占盡黃連尚未平。案上漫鋪龍樹論,盒中虛貯決明丸。”
酗酒還損傷了他的肝臟,迫使他不能外出春游。他在《劉郎中曲江春望》一詩中寫道:“芳境多游客,衰翁獨在家。肝傷防飲酒,眼痛忌看花。”
篇6
關鍵詞:朱自清;陶淵明;生平;多義性;思想來源
中圖分類號:I20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8-0000-02
陶淵明自唐以后就逐漸受到了文學理論研究家們的重視,陶淵明的詩風獨樹一幟,他的詩歌與個人人生遭際緊密聯系,經歷了由筆調豐華到自然平淡的轉變。陶詩的自然是歷經洗練后的自然,回到了混沌、最初的自然狀態。朱自清也如此,他的散文創作往往展現出的是一種平淡沖和,少有激烈的感情表達,往往蘊含了閱盡世事的蒼涼意味。他的這種中庸態度也是在對情感的反復體驗之后,感到人生的種種復雜性后的退守。朱自清對陶淵明的接受不僅僅體現在創作態度上,本文試從朱自清對陶淵明的學術研究以及陶淵明對朱自清人生態度和創作影響等方面來分析朱自清對陶淵明的接受。
一、朱自清對陶淵明生平的考證
1934年朱自清發表了論文《陶淵明年譜中之問題》[1],他從陶淵明年譜的七種版本講起,歸納出六個見解分歧而聚訟未決的問題,即陶淵明名字之異、詩文書寫的年號或甲子、居住地址的變異、出仕情況、家族世系和享壽年歲[2]。并對各個版本進行了嚴謹的考證,對其名字和生年的不同說法做了總結并提出了個人質疑,并最終得出陶譜可得定論的四端:
“淵明字元亮,入宋更名潛,一也。所著文章入宋不書年號,二也。始居柴桑,繼遷上京,復遷南村。栗里在柴桑,為淵明嘗游之地。上京有淵明故居。南村在潯陽附郭。三也。淵明嘗為州祭酒,嘗侍桓玄,丁憂歸。嗣州召主簿不就。又為鎮軍參軍,仕劉裕,建威參軍,仕劉敬軒或劉懷肅,官終彭澤令。四也。至世系年歲,則只可姑存然疑而已。”[3]
可見朱自清的陶淵明研究十分講求例證,對沒有找到證據的說法不輕易下定論,同時對各家說法采取辯證的認識態度,只選擇可靠的材料,他的結論也是十分周密謹慎的。即便對于我們以前所認定為陶淵明曾祖的陶侃也受到了朱自清的質疑,他提出了幾個文獻里不同的對陶淵明身份的質疑,或說為陶侃六世孫、或說為陶侃七世孫,而陶侃為陶潛曾祖之說始見于《宋傳》。最終經過辨別,也只能得出此事存疑的結論。朱自清考證性的研究是他在進行學術研究時的一種慣有并始終保持著的思路與方法,是從詩人生活背景入手而進行的最基礎性的工作[4],為后人對陶淵明的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指導。朱自清對于學術這種認真、不人云亦云的態度是非常值得人尊敬的,他的古典文學論文集學術性非常強,這也為我們展示了散文創作家之外的朱自清的別樣風貌。
二、陶淵明詩歌的多義性的論證
1935年朱自清作論文《詩多義舉例》[1],該文中以陶淵明《飲酒》詩為例,具體論述了應廣求多義、同時需貫通上下文以求“切合”詩意的解詩方法。朱自清說明有些詩并非每篇每句只有一個正解,要考慮到這些詩歌可能擁有的多義性。然而“多義并非有意必收:搜尋不妨廣,取舍卻需嚴;不然,就容易犯我們歷來解詩諸家‘斷章取義’的毛病”[5]。朱自清先生從每一句出發,尋找其詩歌中可能存在的引用典故,以“采菊東籬下”一句為例:朱自清先生首先從吳淇《選定詩論》中的說法談起,采菊可能是詩人偶爾之興味,而不一定是下文所講的“供佐飲之需”。然后再講朱自清喜歡菊的原因從《和郭主簿》之二這首詩中可以看到:“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6],而其所本則是鐘會的《菊賦》:“故夫菊有五美焉……冒霜吐穎,象勁直也”,再由此推出古人喜愛吃菊的風俗,那么九日之采菊,較為可能的還是“供佐飲之需”。這顯然與我們以前形象中飄然與塵世之外的陶淵明形象不同,朱自清自己也說“有些殺風景”,但從朱自清的考證中,我們似乎看到了陶淵明歸隱田園后人間性的一面。他好飲酒,喝酒在朱自清看來很有可能在古代是件雅事,因而他前面所舉的關于“”的詩例,也可以說是古時候文人雅士用來表明自己遠離塵俗、潔身自好的高潔品性,因而凝聚了一種固定的象征意義?!安删铡币庀蟮亩嗔x性也讓我們可以從多角度去窺看陶淵明的品性,而這種多義性還是要求我們從多側面、多層次中找到最符合詩意的解釋。因而朱自清通過對陶淵明詩歌的研究旨在說明,“多義”的詩歌闡釋方法有利于解釋詩歌語言的含蓄性與暗示性,但同時要“切合”實際語義,避免走入過度闡釋的困境。
而在1936年所作的書評《陶靖節詩箋定本》[1]中他也談到了對陶詩的闡釋不要用過多經典來束縛其原有的自然本性,對陶淵明的多義性闡釋應在符合文意的基礎上尋找其詩文來源。書中這樣說:
“注以詳密為貴;密就是密切,切合的意思。從前為詩文集作注,多只重在舉出處,所謂‘事’;但用‘事’為目的,所謂‘義’,也當同樣看重。只重‘事’,便只知找最初的出處,不管與當句當篇切合與否;兼重‘義’才知道要找那些切合的。有些人看詩文,反對找出處;特別像陶詩,似乎那樣平易,給找了出處倒損了它的天然。鐘嶸也曾從作者方面說過這樣的話;但在作者方面也許可以這么說,從讀者的了解或欣賞方面說,找出作品字句篇章的來歷,卻一面教人覺得作品意味豐富些,一面也教人可以看出那些才是作者的獨創。固然所能找到的來歷,即使切合,也還未必是作者有意引用;但一個人讀書受用,有時候卻便在無意的浸里。作者引用前人,自己盡可不覺得;可是讀者得給搜尋出來,才能有充分的領會。古先生《陶靖節詩箋定本》用昔人注經的方法注陶,用力極勤;讀了他的書才覺得陶詩并不如一般人所想的那么平易,平易里有的是‘多義’。”[3]
朱自清創造性地把詳密之“密”引申到了“密切”,進一步又導向“切合”。這就能夠有效地克服和排除詩的詮釋掩蓋乃至歪曲詩的本意的情況再發生,突出和強調了詩文作品蘊含的“義”,而不是使用的“事”[2]。朱自清的考察從事出發,但卻要求歸于義,說明他雖然重視對詩歌本源的探尋,但同時也要求詩歌的闡釋是符合作者實際的。
朱自清對歷來研究家們所說的陶淵明詩歌有左思風力的影響進行了駁斥,說明陶詩在字句上雖可能有左思的影子,比如左思的《招隱詩》與陶淵明的《和劉柴?!罚笏嫉摹对伿贰吩姾吞諟Y明的《飲酒》詩等,但陶詩意境卻與左思并不相同。就全詩而論,陶詩承襲前人的并不多。朱自清說陶淵明“用散文化的筆調,卻能不像‘道德論’而合乎自然”[3],這是陶淵明的特別之處,也是將其與前人區分的重要標志。陶淵明受古典文化熏陶頗多,自己在詩歌的寫作上可能會不自覺地使用了前人的語句,但總體說來,陶淵明的詩歌自成風格。也是這樣,朱自清才會在文章中說“田園詩才是淵明的獨創,他到底還是‘隱逸詩人之宗’” [3]。
三、陶淵明思想來源的考察
1936年《陶詩的深度》中還談到了陶淵明詩作中反映出的對老莊等各家文化的繼承。朱自清從《古箋定本》中引書切合的各條來看,“陶詩用事,《莊子》最多,共四十九次,《論語》第二,共三十七次,《列子》第三,共二十一次”[3]。由此來看,陶淵明作品中的思想非常復雜,而其二元人格也是在后人的不斷闡釋的過程中被決定的。陶淵明的思想受道家還是儒家影響多,站在朱自清的立場上是很難斷定的。朱自清從陶詩中常用的幾個概念出發,“‘真’‘淳’都是道家的觀念,而淵明卻將‘復真’‘還淳’的使命加在孔子身上,此所謂孔子學說的道家化,正是當時的趨勢。所以陶詩里主要思想實在還是道家。”[3]朱自清認識到陶淵明思想中的“真”和“淳”是道家獨有的,雖然他也有“游好在《六經》”[6]這樣的詩句,但其詩句中“真”的自然才是核心。朱自清對“真”的闡釋在1935年《詩多義舉例》中已有論述,其“真”為本心,而其源來自于《莊子?漁夫》。朱自清在對陶淵明的思想來源研究當中,通過對陶詩的解讀,確立了陶淵明的思想中心,即“孔子學說的道家化”,也就是道家為核心,但也受到儒家的影響。
四、陶淵明對朱自清的影響
朱自清一生從事陶淵明詩歌研究和課程講授,因而無可避免地在多方面受到了陶淵明的影響。在文學創作方面,朱自清的作品風格的平淡自然與陶淵明灑脫尚真生活下的田園詩風有一脈相承之處。作品風格與作家個性有著密切的關系,朱自清與陶淵明人生經歷也有著相似的曲折一面。朱自清在閱讀陶淵明的過程中,不自覺地根據陶淵明的行為方式來行事,在性格上都有詩意化的一面。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二人都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承繼關系。
朱自清與陶淵明的成長經歷有非同尋常的相仿之處,陶淵明是名將陶侃的后人,但是家族在陶侃去世后迅速地衰落。陶淵明九歲就喪父,陶侃之后家境又一次一落千丈。朱自清也是如此,祖父在時為海州府承審官,家境較為優越。的動亂,朱自清祖父不堪勒索,捐出大半家財,心力交瘁而辭世,朱家家道由此中落。[1]讀大學期間,朱自清家境每況愈下,為他讀書負了不少債。他的夫人陳竹隱也記錄過這一段往事:“他青年時代的讀書生活是相當貧苦的?!逅摹\動前后,在北京大學讀書的那幾年,冬天晚上睡覺,只有一床破棉被,要用繩子把被子下面束起來?!鼻遑毜纳罱o了朱陶兩人一樣的無奈,要養活家庭卻又不愿被世事所累,所以永遠在出仕與歸隱之間徘徊。陶淵明輾轉于桓玄、劉懷肅等人的幕僚之間,最終選擇自己本性回歸自然。朱自清則退守校園,這與他喜愛雅靜的本性一致。此時的環境已經不可能給他一個自由自在的田園,于是他遁入書齋默默耕耘,與動蕩的時局劃清界限。然而兩人不慕榮利的性格還是一模一樣,陶淵明辭官歸隱,朱自清則多次請辭中文系主任之職。素來有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之說,而朱自清“寧死不吃美國救濟糧”的故事雖然被證明是《別了,司徒雷登》的夸大影響所致,但他能在拒絕領取“美援”的宣言書上簽字,認為此事是正義的就應該這么做,朱自清的學者人格仍是讓人贊嘆。
在創作影響上,朱自清多年的“陶淵明詩”課程的開設使他在教學過程中進一步理解了陶淵明,陶詩的質樸自然影響到了朱自清的散文創作。同時,朱自清在研究陶淵明的過程中還創作了擬古詩《陶潛歸園田居》《飲酒》等,收在《敝掃集》當中。以陶淵明的《責子詩》與朱自清的散文《兒女》為例對比來看:陶淵明的《責子》當中,看似是寫對兒子的責備、批評,實際上體現的是陶淵明身上超脫世俗之外的常人之情,對于子女未來的掛慮。陶淵明的責備并非嚴厲的,而是帶有詼諧的性質,以戲謔之筆,寫出了對兒女的愛憐和慈愛之情。而朱自清《兒女》中的愛憐與無奈之情,可謂與陶淵明如出一轍。朱自清對于家里孩子用“成日的千軍萬馬”來形容,孩子們的叫嚷更是常常使他提起筆也寫不出一個字,在給葉圣陶的信中也說道:“孩子們的磨折,實在無法奈何;有時竟覺著還是自殺的好?!薄暗髞砗⒆佣嗥饋砹?,磨折也磨折得久了,少年的鋒棱漸漸地鈍起來了;加以增長的年歲了理性的裁制力,我能夠忍耐了――覺得從前真是個‘不成材的父親’,如我給另一個朋友信里所說。但我的孩子們在幼小時,確比別人的特別不安靜,我至今還覺如此。我想這大約還是由于我們撫育不得法;從前只一味地責備孩子,讓他們代我們負起責任,卻未免是可恥的殘酷了!”[7]朱自清對孩子們的吵鬧曾是一味地懲罰走向看到自己教育方法的缺失;曾憂心孩子們的發展,從怕他們不成器走向培養目前的胸襟和眼光的想法。隨著自我年齡和閱歷的增加,朱自清對兒女的愛也越發深沉。這兩位超脫塵俗的文學家在對待親情的態度上都有可親可愛的一面。
朱自清曾說:“陶詩教給人怎樣賞味田園,謝詩教給人怎樣賞味山水,他們都是發現自然的詩人?!盵9]陶淵明這種樸素自然的風格的形成是詩人對長期的生活感受進行藝術提煉所獲得的,作品有著極為豐厚的審美意蘊,能給人獨特而深刻的美感。[8]兩人的情感都是自然的真情流露,如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寫了作者歸隱之途和田園景象,情感由胸中自然留出,無半點造作,詩歌非常流暢平易,但卻給人欣喜之感。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是如此,只是傍晚走過的荷塘,卻引起了作者如此多的遐思,他滿腔的真情隨著對荷塘的細節描寫緩緩從內心里流出,讓我們在欣賞荷塘的同時體會到作者心緒的變化。文風上的清麗脫俗是他們能區別于同時代作家的最顯著特點。陶淵明借風光秀麗的自然景物來表達獨有的情思,朱自清不僅愛讀陶淵明的作品,而且也像這些古人一樣,將自己的真實感受和獨特情懷融入山水之間。[10]朱自清更非簡單地模仿陶淵明,在意境的構造和疊字的使用上他更是超越了陶淵明,為我們呈現了別開生面的動人風光??傊?,朱自清與陶淵明在人格上的相似性和文學創作上的承繼關系,都讓兩位在文學史上愈加大放異彩。
五、結語
朱自清在陶淵明研究史上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對陶淵明生平的考證為后世提供了借鑒,同時他在詩歌多義性的研究中發現了陶淵明詩歌意象的獨特性,也讓我們進一步體會到了陶淵明詩歌中的樸素自然。此外,朱自清經過詳細的論證,認為陶淵明的思想是“孔子學說的道家化”,這種創造性的見解也為我們了解陶淵明的思想來源提供了一種路向。雖然朱自清的陶淵明研究中的有些說法也受到了后人的質疑,但其在開拓性方面具有無法比擬的意義。而在對陶淵明的研究過程中,他自身也受到了陶淵明的影響,與陶淵明在創作風格和人格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相似性??偠灾?,朱自清作為一位文學理論家和現代文壇上的作家,他對陶淵明接受史的延伸拓展為我們提供了相當大的參考價值,同時其個人在文學史上的形象也愈發光輝燦爛!
參考文獻:
[1] 姜建、吳為公.朱自清年譜[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
[2] 田晉芳.散文大家朱自清的陶淵明研究[J].大家.2010(7).
[3] 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學論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4] 趙靜.朱自清詩學思想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文藝學,2009.
[5] 商金林、朱自清.大家國學:朱自清卷[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6] 王瑤編著.陶淵明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
[7] 張秀楓主編.朱自清散文精選[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2.
[8] 陳蕾.陶詩對朱自清創作的影響[J].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3).
篇7
傳統節日素來與傳統文化相輔相成,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數,在數中最尊貴,有長久長久的意思.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重陽節的三大特色習俗,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肯定對大家有所幫助。
重陽節的三大特色習俗登高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當然人們登高也不單是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并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更有吸引力。如隋時孫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陽日,必以看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歸。”記隋代風俗,已與后世近似。在南宋的《夢粱錄》卷五載:“日月梭飛,轉盼重陽。……是日‘孟嘉登龍山落帽,淵明向東籬賞菊’,正是故事。”南宋韓元吉《水調歌頭·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負開。試尋高處,攜手攝展上崔嵬。放目蒼崖萬仞,云護曉霜成陣,知我與君來。古寺倚修竹,飛檻絕尖埃。”描寫了重陽賞菊及登高觀景的韻致。
由于重陽為秋節,節后草木開始凋零,所以有稱重陽節野游活動為“辭青”,與三月春游“踏青”之說法相對應。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重陽)有治看攜酌于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边@也是一個頗有詩意的名稱。
賞菊
九月初九,也正是菊黃蟹肥時。一團團、一簇簇,競相開放,千姿百態,非常逗人喜愛。人們喜愛的不僅僅是她美麗的容顏,更值得稱贊的還是剛強的氣質。在深秋的冷風中,唯有爭奇斗艷,使秋日多了生氣,多了艷麗的色彩。也正因如此,賞菊的風俗一直保留下來。在蕭瑟的深秋,一些地方的公園里還舉辦會、菊展,那一派不是春光勝似春光的情景,吸引著眾多的游客。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盛開,據傳賞菊及飲酒,起源于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后,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后最為繁盛。
插茱萸
插茱萸的習俗起源很早。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種藥用植物,有益于內臟。晉朝的時候,人們就已認識到它的藥用價值,并開始種植。重陽時節,人們折下茱萸插在頭上,據說這樣可以抵御寒冷,躲避災難。此時茱萸的作用已被夸大,成為驅邪的神物。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宋朝的時候,人們還給茱萸和起了兩個雅稱,稱茱萸為“避邪翁”,叫為“延壽客”。
重陽節三大飲食習俗第一,重陽要飲“酒”。
九九與“久久”諧音,與“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酒的這一說法。金秋九月,秋菊傲霜,文人將九月稱“菊月”,老百姓把稱“九花”,北京將當成市花之一。由于斗寒的獨特品性,所以使得成為生命力的象征。在古人那里有著不尋常的文化意義,認為它是“延壽客”、“不老草”,可使人老而彌堅。
第二,是吃花糕。
重陽節敬老,登高以避災?!案狻迸c“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壽高九九”之含義,所以“重陽花糕”成了普受歡迎的節日食品。秋高氣爽,登高辭青,品嘗花糕,賞菊吟陶淵明詩句,舉辦各種尊老敬老活動,充滿了人間親情。我國南方普遍有重陽節插茱萸驅邪的習俗,而北京則以敬老為主要內容,所以賞菊多,而插茱萸者少。
第三,是吃羊肉面。
“羊”與“陽”諧音,應重陽之典。面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頂上的“一”,有一百減一為九十九的寓意,以應“九九”之典。京城給九十九歲老人過生日叫“白壽”。有錢人家當日可舉行以羊肉為主的宴會,爆、烤、涮以至全羊席。秋天是羊兒最肥的季節,羊肉性暖,可以御寒。
重陽節的起源漢代,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后的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重陽節”名稱見于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鐘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p>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這里同時提到和酒。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
唐朝時,重陽節才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后,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并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
宋代,重陽節更為熱鬧,《東京夢華錄》曾記載了北宋時重陽節的盛況。《武林舊事》也記載南宋宮廷“于八日作重九排當”,以待翌日隆重游樂一番。
明代,皇宮中宦官宮妃從初一時就開始一起吃花糕慶祝。九日重陽,皇帝還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覽勝,以暢秋志。
篇8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重陽節相關的習俗有哪些,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肯定對大家有所幫助。
重陽節相關的習俗有哪些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象征長壽。
登高
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游玩觀景之記載。
飲酒
重陽佳節,中國有飲酒的傳統習俗。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漢代就已有了酒。魏時曹丕曾在重陽贈菊給鐘繇,祝他長壽。
佩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并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吃重陽糕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農歷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重陽節喝酒的風俗重陽佳節,我國有飲酒的傳統習俗。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漢代就已有了酒。魏時曹丕曾在重陽贈菊給鐘繇,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采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亦采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重陽節很早就有喝酒的習俗,但其起源有很多種說法,一說是起于上古,由杜康創造,另一說是起于漢初,源自宮廷。但不論何種說法,將和酒緊密聯系,并賦予文化內涵、影響深遠的是晉代陶淵明。陶淵明一生酷愛和酒,他在《九日閑居》詩序中寫到:“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魏晉之后唐代也盛行飲酒。權德輿《嘉興九日寄丹陽親故》詩云:“草露荷衣冷,山風菊酒香”。歷代文人雅士喜好酒,這一方面和酒的健身功益有關,另一方面也和士大夫對人文風格的大力推崇有著緊密聯系。
當然茱萸和并不是完全分開的,茱萸也可以吃,也可以插。如《夢梁錄》云:“今世之以茱萸浮于酒飲之,蓋茱萸名辟邪翁,為延壽客,姑假此兩物服之,以消陽九之厄?!倍拍猎凇毒湃正R山登高》詩:“塵世難逢開口笑,須插滿頭歸”??梢姵孙嬀浦膺€有簪的習俗,而茱萸除了可以插在頭上之外還可以吃,也可以佩帶于臂或用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等。這種習俗后來發展成各種變俗,如重陽節在門窗上掛枝葉或貼剪紙,或者把彩繒剪成茱萸、形狀來相贈佩帶等。
重陽節的起源漢代,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后的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重陽節”名稱見于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鐘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這里同時提到和酒。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
唐朝時,重陽節才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后,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并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
宋代,重陽節更為熱鬧,《東京夢華錄》曾記載了北宋時重陽節的盛況?!段淞峙f事》也記載南宋宮廷“于八日作重九排當”,以待翌日隆重游樂一番。
明代,皇宮中宦官宮妃從初一時就開始一起吃花糕慶祝。九日重陽,皇帝還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覽勝,以暢秋志。
篇9
關鍵詞:顧夢游;陶淵明;明遺民;桃花源;恥事異姓;氣節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23-0017-01
一、陶詩對顧夢游的影響
陶詩對顧夢游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其生活態度和詩歌創作兩個方面。
陶淵明的詩歌是其心靈的自由歌唱。如果說陶詩對顧夢游生活態度的影響,當然包括陶淵明精神對顧夢游的影響。
(一)對其為人處世的影響
首先,固窮守節,堅守人格。陶淵明守節在更多程度上是為身心的自由,“不為五斗米折腰”,但是在明代遺民心中,這就是他的“不仕新朝”。顧夢游曾慨于國破家亡,“無夢漆園吏,無言柱下史。椿菌兩不知,甲子何用紀”《和宋山眉四十初度》詩句中的“甲子”是指《宋書》中傳說處于晉宋易代之際的陶淵明入宋后作品只書甲子,不書年號,這一件事便被遺民樂于理解為不忘故國、恥事新朝的高潔行為,因此遺民們也紛紛效仿,不書清朝年號,而只寫甲子,寄托心中孤憤之情。
第二,怡然自得,委心任運?!鞍藏殬返馈笔翘諟Y明的為人準則,“委心任運”則是他的生活態度。他并不一般地鄙視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他會吟詠“縱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睔w化于自然,順其自然。
顧夢游的詩歌多能表現其安貧樂道的達士品質,比如“豪華與貧賤,倏忽同所歸。富貴非吾愿,寂寞難久居?!薄俄n芹城太史讀予詩輒賦四古體感而合之其二》就表達了自己富貴無所求的處世態度。面對無錢買酒頻頻賒酒的窘境,雖然有時候他也會發些許牢騷,“江村愁絕頻賒酒,樵路歸來孰問津”(《寄黃仙裳下弟》)。但是顧夢游都是處逆若順、委心任運的態度,他說:“急難不知貧逆旅,還家只有滿詩囊。逢佳山水歸心緩,攜好賓朋靜日長”(《趙赤霞使君五十初度詩以寄之》)。出門在外,即使并無多少錢,但是只要碰到好風景和有好朋友相伴,心情就會大好,且作詩為樂,將視線轉移到美好的大自然中去,在自然的懷抱中享受生命的寧靜。
(二)詩歌創作方面的影響
1、意象的借鑒
顧夢游詩歌中所出現的意象也多與陶淵明相似,多有酒、、東籬、南山琴等,在遣詞造句上也是十分注重詩歌意境的營造,將各種意象用心地進行巧妙組合,并且在句式上也是努力學陶,且多作有和陶詩,比如:
圓月天,正當強仕年。何須胸有月,且盡酒如泉。(《壽友》)
籬外南山門外柳,陶公何事不風流。(《別黃若木其二》)
柴門紛載酒,草閣靜鳴琴。(《方爾止生日兼送其游合肥》)
陶公本高人,為貧聊一仕。
在官八十日,歸來潔其已?!赵麓x去,甲子自為紀。(《和陶飲酒詩》)
覽揆之辰秋正老,開徹東籬邊。(《辛巳九月寄壽與夏兄》)
2、桃花源在顧夢游詩歌中的體現和意義
明代遺民的詩歌中常出現“桃花源”和“避秦”,但這與之前詩人對桃花源的接受是有所區別的。
“唐人多以桃花源為仙境,宋人自蘇軾、王安石始力謂桃花源乃是避世之地, 桃源人僅是避秦人的子孫后代?!薄皩τ谔諟Y明創造的‘桃花源’這一文學形象, 宋末士人也傾注了自己的忠憤之情和社會、人生理想, 從而做出了異于前人的解讀。”①而作為明遺民的顧夢游,效仿陶淵明,其詩歌創作中常用“桃花源”的典故來表示避世的心態,“杜宇有情終望蜀,桃源無路可通秦?!保ā洞鹦巧蛐熘T子》)“既醉身世寬,桃源豁胸次。漢魏所不知,安知天子貴?!保ā逗吞诊嬀圃姟罚按骠旍`光逃物色,桃源人不是秦時。”(《贈靳于王》)“那更知人境,深居似老禪。桃源無漢代,栗里是義年?!保ā逗蛥遣还贁啃跃陀呐钤姟罚┰陬檳粲蔚脑娭校以床辉賰H僅局限于地理意義,而是成為純粹的心靈期盼。《桃花源記》中的居民只是“自云先世避秦時亂”,淵明也是著力描繪了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但是在顧夢游的筆下,桃源中人不僅僅是避亂。詩人所遇的是另一個“陶淵明”—— “甲子滄桑渾不問”,這里更多的是強調易代經歷。即體現的更多的是遺民眼中的桃花源。而且這些避世之人心之向往的不是莊家農事,而是飲桃花酒,吟詩潑墨,自詡為神仙。他不是被逼而“避”,而是主動選擇隱居,花源不僅僅是烏托邦,還有政治避難所的意義。
三、顧夢游和陶學陶的原因初探
因為顧夢游的“遺民”身份,他學陶和陶的原因又有其特殊性。這個特殊性表現在:對陶淵明“恥事異姓”的意義延伸至具有氣節大義的精神。
及至明代末年,隨著滿清鐵騎的長驅直入,明代文人士子作為一個被外來少數民族政權無情拋棄的群體,他們懷著國破家亡、民族危亡的巨大痛苦和自身嚴重失落的巨大悲哀,一同走向隱逸抗爭的道路,對古今“隱逸之宗”陶淵明表示出了無比的向往之情,從陶淵明典故的繁富意蘊中汲取其具有氣節意義的一面來加以發掘和高揚,使之成為一種能夠激勵自己永葆民族節操的重大精神力量。
遺民表彰陶淵明的忠義,最終目的還是為自我的人生尋找歷史的依托,借助古人抒發難言的亡國悲。作為遺民,陶淵明首先是被政治化和道德化了的。關于陶淵明不仕二姓的行為特征歷來莫衷一是,但其遺民身份是否符合歷史事實,不是明代遺民關心的問題,他們只需要借助陶淵明不仕二姓的節操來述說自身的經驗與體會。
在亡國之際,顧夢游面對著痛苦的選擇:是死亡還是生存,是歸隱山林還是皈依佛門。無論是怎樣的選擇,亡國的傷痛始終無法平復,亡國的陰影始終揮之不去。所謂“事業文章隨身銷毀,而精神萬古如新;功名富貴逐世轉移,而氣節千載一日。君子信不當以彼易此也。”(明·洪應明著),意思就是,所有的事業和文章都會隨著人的死亡而消失,但是向上的精神卻可以萬古長存;功業和名聲以及富貴都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改變,只有高尚的氣節卻能千年不朽。一個道德學問都很高尚的君子是不會用一時的事業功名來換永恒的精神氣節的。顧夢游選擇隱居,不僅僅是選擇遠離世俗,不慕榮利,他忠君愛國的情感比其他人都深切,他更是遵守士人的民族大節。如《寄題如皋佘八兄》:“鐘山之木何蒙茸,環二十里皆蒼龍。山前道旁最奇特,知從何代稱五松。行人來去坐復臥,江風澗雪長洶洶。千株萬株一時盡,五松何處覓遺蹤。誰將快筆掃風雨,宛移天矯還東峰……我欲借君高堂方丈壁,開我十年郁郁愁心胸。請君滿貯百斛酒,預期君家好兄弟,及我意中所欲逢。待我狂呼人醉而入蒼蒼最深處,相與枕藉梅花下,靜聽靈谷之清鐘。”②鐘山為明代朱元璋的孝陵所在,對于有明一代的忠義之士而言,鐘山以及鐘山上的孝陵、梅花山、靈谷寺等都是讓人敬畏的。詩中五棵古松的無處尋覓和鐘山蔥蘢樹木的一時盡無為詩人情感的觸發點,他為故國云物遭褻瀆而憤怒,恍然若失。但在這狂憤率性的背后卻是一顆赤誠之心,篇末詩人表明自己的心跡:愿意守護鐘山、梅花和靈谷寺,這是對故國的一種堅守和忠誠。對比顧夢游與陶淵明的區別,其實不難發現,如果劉裕沒有篡權,沒有易代,陶淵明也不會出來做官;如果明朝沒有滅亡,滿族沒有成為統治者,顧夢游會毫不猶豫出來做官,繼續他“兼濟天下”的事業。
注釋:
①李劍鋒.宋末愛國士人與陶淵明的深刻共鳴.九江師專學報(哲學杜會科學版),2002年第1期.
②《顧與治詩集》卷二,第266-267頁.
參考文獻:
[1]魏守馀輯.秦淮夜談第14輯·秦淮人物志.1999.11.
[2]李劍鋒.陶淵明及其詩文淵源研究.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10.
[3]李劍鋒.宋末愛國士人與陶淵明的深刻共鳴.九江師專學報(哲學杜會科學版),2002年第1期.
[4]何宗美.明遺民詩人顧夢游研究.西南大學學位論文.
篇10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我國老人節,每年重陽都有出游賞秋,登高望遠,飲酒吃糕等習俗,還有相關的尊老敬老活動在進行。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收集的關于重陽節的來歷和風俗簡介,歡迎大家前來參閱。
重陽節的由來重陽節是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由于年代久遠,跟中國的許多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的形成已經不易考察明確,但民間流傳著眾多關于重陽節起源的說法。其中有一種說法是認為重陽節的原型是古代祭祀“大火”的一種儀式。
“大火”即心宿二(天蝎座的主星),是古代用作確定季節的標志。“大火”在季秋九月隱退,故而《夏小正》有“九月內火”之說。大火星的隱退,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這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內心產生了莫名的恐懼,因此,在“內火”時節,正如其出現時需要迎火儀式那樣,人們也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
現在我們雖然很難知曉古人的祭拜儀式,但從后世重陽節習俗中,我們可以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有些地區重陽節有祭灶神的習俗,灶神就是家居的火神,這便是古代九月九祭祀“大火”的遺俗。
漢劉歆在《西京雜記》中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笨梢姡湃耸菍⒅仃柵c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相對應的春秋大節,而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便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于一般歷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候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代代傳承。
重陽節怎樣過有意義最好就是回家陪陪父母,給他們做一桌子好菜。如果由于工作原因,實在無法回家陪父母。那么就一定要給他們打一通電話,或者發一個視頻,讓父母知道遠在異鄉的你,時刻掛念著父母的身體。當然,子女們也可以給父母買一份禮物以示孝心!
重陽節的習俗雖然世人對重陽節已經有了新的解釋,但是慶祝重陽節的一些傳統活動仍然被世人所接受,并流傳下來。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登高遠眺、出游賞景、遍插茱萸、觀賞、吃重陽糕、飲酒等活動。
1.登高遠眺
登高是重陽節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故重陽節又名“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并無定數,一般是登高山、高塔。相傳此風俗始于東漢,唐代非常盛行,唐代文人墨客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其中有大部分是寫重陽節的習俗,如杜甫的七律《登高》成為了寫重陽節登高的名篇。
2.出游賞景野餐
人們登高并非單純的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花綠草,并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明清時期,北京地區登高之風頗盛,不論文人百姓,都喜歡登高后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貴戚富家則帶上幕帳、烤具、車馬、樂器,登高臺、土坡,架起幕帳、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并唱戲奏樂,聽歌看舞,別有一番趣味。
3.佩茱萸簪
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志,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早在唐代就已經很盛行了,人們或將茱萸佩戴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佩戴茱萸的大多為婦女或兒童,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重陽節人們還喜歡頭戴,唐代就已經如此,后來歷代盛行。宋代,人們會將彩繒剪成茱萸、來相互贈送佩帶。到了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
4.賞菊飲酒
重陽節恰逢一年金秋時節,盛開,正是賞菊之時。據傳,重陽節賞菊及飲酒均起源于晉代詩人陶淵明。陶淵明可謂是晉代家喻戶曉的大詩人,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而酒在古代則被看作是重陽必飲、去災祈福的“吉祥酒”,晉代陶淵明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頹齡“之說,后來,飲酒逐漸成為了重陽節的一種風俗習慣。
5.吃重陽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