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范文

時間:2023-04-11 08:58: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篇1

——題記

俗為何物?俗,就是當今社會的現狀,是當今社會的靈魂。21世紀的人,拜金主義至上,在當今社會,更是有一句話:金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卻是萬萬不能的。不知何時,每個人的心中,都只剩下了錢。

古語云:錢財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連古人尚且知道,錢財不過虛妄,生時不帶來,死時不帶去,今人卻為何不知?今天的人,生活在一個什么都要錢的社會,日子久了,便連價值觀念都改變了,在現代人的心中,古人所重視的道德品質只是虛妄,金錢,才是最重要的東西。

古時,社會很簡單,生活也很簡單,吃得飽,穿得暖,就是小農經濟社會下的古人最大的幸福,而錢財,古人只信“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但今天的人,卻更在乎錢財,有些人,甚至可以為了錢,不惜出賣自己的靈魂,踐踏自己的尊嚴,貶斥自己的生命。可這樣“無道”而取得的錢財,再多又如何?

曾經,聽說過一個故事:一家公司的年終總結會上,因為沒有員工愿意進行深刻的自我批評,導致老板一氣之下,竟以錢允諾:“誰肯罵自己一句,獎勵一百元。”結果,轉眼間,一場總結會,就變成了“罵己會”。人潮中,唯有一個家境貧寒的員工一言不發,令老板詫異。第二天,那個一言不發的員工就辭了職。

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我只想到了陶淵明的一句話——不為五斗米折腰

這個員工與當年的陶淵明是何等相似啊!陶淵明不肯為了五斗米而折腰,這個員工也同樣不愿為了金錢而踐踏自己的尊嚴;當年的陶淵明不愿刻意討好達官顯貴,寧折不彎,而這個員工同樣不愿為了討好老伴兒罵自己,寧可辭職也不愿貶低自己。兩人是何等的相似?

陶淵明和這個員工,卻又是不同的。陶淵明不肯為五斗米而折腰的時候,始終已是一方父母官,憑的,多半是文人的傲氣和骨子里的不屈;而這個員工,家境貧寒,卻仍然寧折不彎,憑的多半是天生的傲骨和自尊。

中華上下五千年,經歷了多少社會變遷?而在這歷史的長河中,有多少人為金錢折了腰,屈了膝?這些人,其實都不能算是完全的人,因為,他們已經失去了人所特有的自尊。

但不可置否的是,在歷史的長河中,也同樣有無數不屈的靈魂——不肯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潛、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李白。歷史的長河永不停歇,這些不屈的靈魂也會流芳千古,用他們的傲骨,用他們的自尊,在時光的隧道里,奏一曲自尊至上的歡歌。

在冗長的時光隧道里,自尊自愛,才是照亮前路的燈光。作為一個人,不論身處何種境地,不論行至時光的哪個角落,都不能忘記:金錢再重要,也沒有尊嚴重要。沒有了錢,還能再賺,可沒有了尊嚴,人也就不完整了。

篇2

倘若如今的人們像陶淵明“采菊東籬下”;像李清照“人比黃花瘦”;像李白“對影成三人”;像杜甫“一覽眾山小”一樣去享受生活,滋潤人的精神生活,那么生活就會是另一種美好,豐富的形式。

精神生活自古以來就沒有一個確定的概念。它可以是陶淵明一樣的不為五斗米折腰,可以是老子的返璞歸真,也可以是魯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不同的人精神生活自然也不同。

有兩位老人,用了八百天的時間,運用了各種手法精心制作了一幅巨副剪紙,并比原畫大出6倍,剪紙長達35米,沒有驚人的毅力是完全做不到的。這是兩位老人晚年的精神生活,在旁人看來,這甚至可以算是一種完全沒有任何意義的事情,但是對剪紙藝術的熱愛和使自己晚年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的信念支持他們做完并做好了這件事,為了剪紙,他們甚至可以不吃不睡,這就是精神生活魅力可以超越物質的一種表現吧!

篇3

李靜靜

有人說,廉潔是不可缺少的空氣,如果沒有廉潔,人類的發展會停滯不前;有人說,廉潔是天空中的皎皎明月,雖然美好,但遙不可及;有人說,廉潔是當今人們最為缺乏的品質,盡管常常聽說,卻很少見到。但很多人其實并不明白,到底怎樣才能稱得上廉潔?

是像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一樣嗎?學識淵博如他,卻棄官回家,自耕自食,為后人留下帶著清新宜人的田園之風的詩篇。是像明朝名臣于謙一樣嗎?即使是六十大壽,也要把所有人贈予的禮物拒之門外……歷史的天空閃爍著數顆閃亮的星,他們的優秀品質就這樣代代相傳,讓人產生無限遐思。或許,近在咫尺的身邊人的故事,更能產生一種熟悉感。

我曾以為“廉潔”如同天山雪蓮,只有在天寒地凍的季節里才會綻放美麗,與我們隔著千山萬水。殊不知,她就在我們身邊。在我們身邊,就有很多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廉潔品質的人。她是一名平凡的教師,同時也是一個班級的班主任。記得有一次,學校要按照《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生活費補助工作實施方案》對貧困補助對象進行評選。這天中午,剛放學不久,就有一位學生家長上門來約她吃飯。她客氣地問其緣由,那家長笑著說:“也不是什么大事,尤其對您來說,更是小菜一碟了!”原來,聽說最近,學校在落實精準扶貧政策核定本校“貧困生”,“貧困生”能享受國家定額補助。這位家長想找關系,要個指標把他家孩子也填報上去。這位家長的話音剛落,她的臉馬上由晴轉陰,沉默了片刻,她嚴肅地說:“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短。如果我吃了飯,幫了你的忙,那我就是在違法,也愧對自己的良心!你可知道,貧困生補助的這筆錢對于貧困家庭,那可是救命錢呀,我是一名教師,你想讓我知法犯法嗎?”那位家長聽完這番話,慚愧得低下頭。

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她經常問自己“作為黨員,我合格嗎?”、“作為教師,我稱職嗎?”。嚴于律己,事事在先,是她的原則。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別人做的,自己堅決不做。正是這樣的以身作則,在她周圍形成了強大的人格磁場,感染著同事以校為家,用努力換來碩果,用奉獻收獲回報。

她待人處事公正民主,而且關心同事,熱心地為同事排憂解難。情系師生,樂于助人,這就是她的真實寫照。

篇4

夢想,是一種內心強大的力量。夢想,可以使幼小的鳥兒,經過努力,飛向天空;夢想,可以讓小小的幼苗在困境中生長,可以讓幼苗破境重生;夢想,可以讓殘疾的人有勇氣重新面對生活,走出黑暗。我有了中國夢,我的中國夢?不,是你的,我的,他的,大家共同的夢。因為它需要每個人的努力搭建而來,我們的“桃花源”又怎么會是一場夢呢?人家說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我說我心懷天下,情系四方,我言我前途無量,定成天之驕子,中國未來的一代精英。或許可笑,笑我年少輕狂,笑我夢想不可觸亦不可及。我不然,我的夢,便是中國的夢。

古有陶淵明的精神夢界“不為五斗米折腰。”而今,我們的中國夢在精神世界里該是怎么樣的呢?

有的人因處境艱難,遺失了美好的善良品格,忘卻了“窮且益艱,不墜青云之志。”殊不知,“李小二”的力量,其實你的力量就是中國夢中不可或缺的源泉。我們會沉迷在虛幻的世界里,那是一副民風淳樸的風情畫,倚南窗的翠翠,她的愛情是自然,朦朧,執著,纖塵不染,如水晶般純潔透明。是啊,呼吸著蔥綠山林濾過的空氣,蹋著古色古香的小城,站在木紋鮮活的吊腳樓上,可是這只是一個虛幻的愛情故事嗎?分明是借著翠翠這個人物贊揚美德。那里有渡船老人的善良樸實,那里有老黃狗的忠誠……一個民族的美德,不也是要靠這樣傳承下來嗎?

“走和平可發展道路,維護黨的利益、黨的尊嚴,切記黨的紀律。”這是新聞上不斷重復的一句話。“是啊!黨的紀律是以致中國之策,黨是光榮的,我們應以黨為光榮,以黨的紀律為第一,尊重落實個人的基本職業。黨的思想路線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國夢”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也是在這復興的過程中每個個體的自我實現之夢。偉大的事業,源于偉大的夢想。個人的奮斗如此,國家的發展亦然。環顧世界,很少有民族,能像中華民族那樣,歷經苦難與輝煌;也很少有國家,在持續奮斗中,始終堅持同一個夢想。”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使我們黨在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的歷史進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考驗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的領導核心。這是一個美好的中國夢,在這個美好的中國夢內,有成億的群眾們在背后努力,不斷吶喊道:“中國,向前!向前!向前!”

莫要笑我年少輕狂,正因為年少,因為青春,所以我們敢有夢,敢去追逐。我用跬步積成的中國行,圓我的夢,我的中國夢。

我在枯燥的學習中,我一次次地想過放棄,又一次次地站了起來,告訴自己,你現在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將來能讓中國強盛起來!其中,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支撐著我,我霎時明白了,這,就是我的中國夢!同時我的腦海里閃過一句話“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正是如此,只有少年找到了自己的中國夢,中國才會越來越強盛。昨天,今天,明天,我都會為了自己,為了夢想,更為中國,向更高更遠處飛翔。

篇5

一、德育需教師以身作則

1.學生會以教師的德高為范。教師應重視自身的品德修養,以身作則。作為教師要有嚴謹的治學態度,有積極的教學風貌,有正確的言行引導,讓學生真正體會到這是一門陶冶高尚情操的正規的課,學生對這一學科的正確認知是對其進行德育自然滲透的前提和保證。

2.教師應從細節體現對學生的尊重。上課――起立――敬禮――坐下,這似乎是學校各個班一套固定“課前”模式,但每次課堂的此環節,我都是畢恭畢敬像學生一樣站直,受到學生的行禮后我會彎下腰來,誠懇地鞠躬,同時向同學問好,并請學生入座。尊重是相互的。此時的教師更應該放低身態,以身作則。

二、如何在課堂中對學生滲透德育

1.在造型與表現課程中進行德育教育滲透。教繪畫國畫時,教師要介紹中國畫的博大精深,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學畫梅蘭竹菊的畫法時,不妨指出梅的“香自苦寒”;蘭的“香遠益清”;竹的“高風亮節”;菊的“傲霜怒放”,讓學生明白,做人也應具有如“梅蘭竹菊”般堅貞高潔的品質。我們可以講述畫家學畫的故事,讓學生知道困難是在所難免的,教育學生要勇于面對困難,并積極與之作斗爭,培養其堅韌不拔的性格。

2.要注重欣賞課對學生進行“兩史一情”教育。中國畫在創作時,常有借古喻今,寄托情懷的深意。例如,明末清初時期陳洪綬的人物畫多取材于歷史故事,其《歸去來兮》以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規勸老友周亮工不要去做清朝的官。通過對這類作品的欣賞,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陶冶其道德情操,很自然地與“五講四美三熱愛”的政治教育融為一體。使其懂得在生活中怎樣去為人、處事,才能成為榜樣,讓人敬佩。

3.在繪畫中滲透德育教育。在上繪畫課時需要教師認真地鉆研教材,挖掘其中德育教育的材料。利用繪畫課豐富多彩的內容,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如以優秀的德育素材為題,展開一系列的繪畫活動,抗震救災、奧運會、國慶60周年,抗擊甲型H1N1流感、環境綜合治理等、這一些都可以成為我們很好的美術創作素材。通過對各題材的表現讓學生體會生活,體驗我們周圍大大小小的事,從中得到啟示、受到感染。讓學生通過繪畫增強愛國主義情感,獻出愛心,體驗環保等。美術技能訓練是培養、提高學生的智育水平、技能素質、文化修養和個性特征的重要形式,在純技法訓練上,我要求學生全神貫注地進行美術創作,以培養鍛煉學生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意志品德,教導學生不論做什么都要有事業心,執著地追求,才能成為有成就的人。搞集體創作,還可以培養學生相互幫助、取長補短,使他們學會顧全大局、團結合作,樹立集體主義觀念。

4.在手工藝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手工藝制作的種類很多,有紙工、泥工、布藝等項目。在手工藝制作中,不僅要教學生制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還要對學生進行愛藝術、愛勞動、愛人民、愛集體的高尚情操的培養。在制作過程中,同學們的自由結合,工具材料的互相借用,技能上的切磋、交流、合作,都是培養人與人交際能力、集體主義合作能力、體現友誼的德育因素。通過手工藝制作的學習,使學生懂得勞動創造了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手工藝教學還能促進學生眼明、手巧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培養他們耐心、細致、整潔、有計劃的學習習慣。手工藝課還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和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比如學生學習服裝設計知識后,讓其懂得“自然、高雅、樂觀”是一種美,濃妝艷抹,一味追求時尚化,并不一定真美。要使學生懂得,僅有高檔的物質享受還不是幸福的全部,能享受人類的高雅精神文明成果,才能使生活更充實、更幸福。

篇6

“東村姓施的姑娘就叫東施,西村姓施的就叫西施……”我讀蔣勛,是從《南方周末》上他講《美,看不見的競爭力》的演講錄開始的。

蔣勛說,越王勾踐一次給吳王夫差送去十幾個美女做間諜。我記得只送了兩個,一個西施,一個鄭旦。效顰的東施沒有送啊,怎么可能“她擺出各種姿勢,夫差都不太看她”?《莊子·天運》明明說東施是西施鄰里之“丑人”,勾踐敢送給夫差嗎?不敢送的。

蔣勛又說:“老子在《道德經》里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所有人知道的美已經不是美了。”老子這句話不能這么解釋吧?所有人都知道美之為美,丑也就為人所知了。這解釋是由后文“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等等所決定的,古來沒有異議的。

簡直都不大想跟他爭論“氣味到底是什么”這一復雜的問題了:蔣勛說“它是肉體生命已經不在了,還在空氣里流動著的東西”,我認為肉體生命如果還在,空氣里也會流動著氣味。不能說聞香識女人,那女人就一定不在了。

最后,蔣勛談到了他的老師佛陀:“我最敬佩的老師佛陀沒有寫過一本書,我們今天看到的很多佛經,不過是他學生的筆記,所以開頭總是說‘如是我聞’。有一天佛陀不想講課了,就拿一朵花給大家看。他的意思是說:我一生講的經,就在那朵花里,你懂得了那朵花,就懂得了生命本身。”以我之寡聞陋見,只知道禪宗講出處,都用《五燈會元》里“世尊昔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惟迦葉尊者破顏微笑”的故事。但此外沒有在任何地方聽說過,釋迦牟尼拈花給大家看是不想講課了,而且還有那么深奧的生命美學在花里頭。

我想我是遇見“大忽悠”了。本來給“忽悠”一下,沒迷魂就是了,可是寒假里逛書店,發現《美,看不見的競爭力》赫然在展示臺上,翻翻目錄,里面講《富春山居圖》,講《桃花源記》和《歸去來兮辭》,講《長恨歌》,都是很有競爭力的話題,就買了本回來拜讀,讀的過程非常刺激。鑒于蔣勛的影響力之大,便去圖書館找了他更多的書來。

蔣勛的軟文里有太多的硬傷。讀了《美,看不見的競爭力》,我覺得中古的幾位大詩人,陶淵明、李白、王維、白居易,都會出來找蔣勛拼命。

我們平常開一個講座,事先總要做點功課,但蔣勛講一個東西好像從不需要找個注釋本參考一下。他對具體文字的解釋,真是一空依傍,強悍無比。下面都是信口開河的好例子: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蔣云:“這其實是另外一種蒙太奇。‘南山’是終南山,在陜西,可是他已經有了對‘南山’的向往。”(第101頁)按:陶淵明時在柴桑。南山指廬山。或云此處用《詩經》“如南山之壽”的典,因為采菊是服食延年的意思。都跟終南山不沾邊。白居易效陶淵明寫過“時傾一樽酒,坐望終南山”,那才是。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蔣云:“是說,這里面有一個非常迷人的生命真理,可是不要跟我辯論,辯論的話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第102頁)按:是辨析的辨,不是辯論的辯。蔣氏不辨即論,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蔣云:“我們今天像在‘大化’——就是所謂的生死——巨大的生命運行中,我們像一個在海浪中跳躍的狀態,一個大浪過來,我們可能就翻了。”(第107頁)按:我已經翻了。大化者,天地也,自然也。縱浪也不是沖浪,只是放縱、放浪、放達其中耳。

“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蔣云:“跟周圍一些年紀大的人一起出去走走,到處游玩。”(第127頁)按:扶老,拐杖嘛。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蔣云:“唐朝長安城很大,有好幾層,所以用‘九重’形容。好幾層的城墻,忽然發生的戰爭讓它煙塵漫天。”(第162頁)按:《九辯》有“君之門兮九重”,朱熹集注曰,天子之門有關門、遠郊門、近郊門等九重。九重城闕應指大明宮城,千乘萬騎是指皇帝車輿,不是說整個長安和長安人民。

“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蔣云:“‘凝睇’就是忍住眼淚。”(第167頁)按:凝睇,定睛看也。廣東話“看”還用“睇”字,讀如tai音。

這些對字詞基本意思的解釋,望文生義,令人發噱。請注意,上面這些例子,只是從他講陶淵明和《長恨歌》的3篇演講錄里找來的,也就是此書第99頁至第192頁。下邊的例句仍然不超出這不到100頁的范圍,那些特別過硬的傷,真令人過目難忘:

我們有個成語叫顧影自憐,就是看自己的影子而產生一種對自己生命的悲哀感。(第106頁)

王爾德有一個長篇小說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道林·格雷的畫像》。道林·格雷是一個非常美的人,畫家給他畫了一張像,放在閣樓上。然后他自己慢慢長大、衰老,同時也經歷了許多人世上的事情。等他再看到他年輕時候很美麗的畫像,他就痛恨那個東西喚起他的記憶,他就刺殺了那張畫像,他整個人也隨之蒼老了。(第104頁)

雖然魏晉300多年……(第130頁)

我在印度特別去看了一個地方,叫做納蘭達,是一個佛教大學,當時玄奘求法的地方。(第175頁)

“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這又是一個對仗的句子,“鴛鴦瓦冷”對“翡翠衾寒”,“霜華重”對“誰與共”。(第184頁)

“憐”字那么解,悲哀感確實能夠產生了。《道林·格雷的畫像》的情節恰好說反了:道林·格雷盡管一步步墮落,美貌卻幾十年不變,因為有閣樓上的畫像替他衰老丑惡,最后他怒刺畫像,卻把自己刺死,倒下去一個滿面皺紋的老家伙,而畫像又恢復少年時驚人的美。歷史系出身的人居然拎不清,魏晉不多不少正好200年(西元220~420年),哪來的300多年?Nālandā從玄奘開始就譯成“那爛陀”,去過了還能叫它“納蘭達”?最后,小學生都知道,“霜華重”跟“誰與共”不對。

可是,比起下面的胡扯,這些都不算什么了。蔣勛說:

文人很麻煩,文人是到了某一個程度他就下不來了。所以陶淵明或者曹植,這些人最大的麻煩是變成文人以后,他沒有辦法回到勞動這個層次。所以他講“生生所資,未見其術”,就是他不曉得要做什么了,因為他沒有一個可以謀生的東西。(第124~125頁)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田園已經快荒蕪了,怎么還不回家?我常常覺得這個東西是文人的美化,大家千萬不要以為他回家就真是種田去了,他絕對不種田,因為文人不會種田,頂多是雇別人來種田。(第125~126頁)

厚誣古人,莫此為甚,而且話說得忒佻薄。誰只要稍稍翻一翻《陶淵明集》,就不可能看不見那些躬耕力作的詩句:

貧居依稼穡,戮力東林隈。不言春作苦,常恐負所懷。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開春理常業,歲功聊可觀。晨出肆微勤,日入負耒還。山中饒霜露,風氣亦先寒。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干。

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瞻望邈難逮,轉欲志長勤。秉耒歡時務,解顏勸農人。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

千古風流陶彭澤,是宋以來所公認。這風流,不單是飲酒采菊,更多是不為五斗米折腰,真的“回到勞動”,真的“種田”。陶淵明自謙說“生生所資,未見其術”,即所謂“人皆盡獲宜,拙生失其方”,說的是不愿委屈自己去做官,以至食祿無望,別的營生又干不來,種田也種不好。

顧隨關于陶淵明說得好:別的田園詩人是站在旁觀地位,而陶是自己干。陶淵明寫“晨興理荒穢”,也還是象征多而寫實少,那么他是騙人嗎?不是,他做事向來認真;就算這是象征,他也確過此種生活,否則他寫向前向上,何必多用“耕田”字樣?(《駝庵詩話》)

我現在敢肯定,蔣勛在開講《桃花源記》和《歸去來兮辭》時,根本就沒有多瞅一眼那薄薄的《陶淵明集》,否則他不會如此輕率地說陶淵明寫躬耕是美化。

篇7

一、誦讀古典詩文,追尋名人足跡

我們知道,中華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持續發展未中斷的文化。孩子們通過誦讀古詩文,可以從小體驗中華民族的偉大,接受民族人文精神的感召,從而使自己的人格得到熏陶,文化品味得到提升,其意義之深是不言而喻的。據考證,學校所在地陶村是東晉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后裔聚居地之一,村文化廣場的壁畫上鐫刻有《桃花源記》《飲酒》《歸園田居》等許多詩文。這些詩文,蘊含著深厚的人文內涵。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曾在北大的一場素質教育報告會上講到了中國優秀傳統,他將中國的人文精神歸結為兩點:一是愛國,一是有骨氣。至于愛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至今仍激勵著無數的炎黃子孫;說到有骨氣,五柳先生的“不為五斗米折腰”同樣令人感動和欽佩。學校充分利用這一資源,積極開展陶淵明詩文誦讀活動。陶淵明的詩文很多,我們就選取那些文句淺顯,具有積極教育意義作品,編印成冊,供學生課外閱讀,讓學生領略詩人作品淳樸自然的語言、高遠拔俗的意境,從中體會詩人鄙夷功名利祿的高遠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節操。

二、探究民俗活動,弘揚地方文化

陶村是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武義昆曲的發源地,昆曲在我們老一輩人中廣為流傳,幾乎人人都能哼上幾句,每逢傳統節日,仍有不少的民間劇團活躍在鄉間,可現在的中小學生很少有人對這些令我們曾經引以為傲的戲曲藝術感興趣。他們熱衷于追星,對球星、歌星、演藝明星可以說崇拜得五體投地,因此,為了挽救昆曲藝術,也為了擴大學生視野,領略家鄉的藝術之花,學校策劃了相應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去調查、收集昆曲相關內容并進行交流。讓學生通過調查了解昆曲輝煌的歷史,以及在我們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了解昆曲的文化內涵,分析沒落的原因。并成立了昆曲興趣小組,邀請民間昆曲藝人來校擔任指導老師。陶村還有迎大蠟燭、浪街等民俗活動,學校利用中隊活動的開展,讓中隊輔導員帶領隊員走進社區,采訪調查迎大蠟燭,浪街等民俗活動的歷史;讓中隊輔導員請村里的老人到班級講述迎大蠟燭的傳奇故事;讓中隊輔導員結合勞科技作品制作活動,把大蠟燭的造型搬進課堂,請老藝人講述大蠟燭的構造。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既了解了陶村豐厚的歷史底蘊,又增強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同時激發學生拯救民俗文化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保護文化古跡,增強社會責任

作為一個有著千年歷史的村落,陶村的人文風景旅游資源十分豐富。那些流淌著記憶,延續著民風,傳承著文脈的古祠、古廟、古寺、古戲臺,都是記錄與反映地域文化的活化石。坐落于陶村村東的延福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于五代后晉天福二年(937),距今已有1060年歷史,是我國南方保存較為完好、具有較高建筑研究價值的元代建筑之一。學校一直把延福寺作為學校的歷史文化教育基地,學校的每一位學生都會在老師的帶領下前去參觀,領略延福寺這一元代建筑的獨特結構,感受我國古代工匠的建筑智慧和高超技藝。學生通過參觀,寫游記,不但增長了見識,培養了寫作能力,也激發了對歷史文化的研究熱情和自覺保護歷史文物的責任感。除了久負盛名的延福寺,村內還有鄒氏宗祠、陶氏宗祠和鄭氏宗祠,雕梁畫棟,古色古香,學校要充分利用這些資源,通過組織學生參觀這些古建筑,讓學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宗祠文化,體悟家族文化與個體生命的傳遞與繁衍,并懂得在借鑒和傳承文化的過程學會去蕪存精。

四、品味特色產品,激發愛鄉之情

陶村獨特的土質和氣候條件孕育了宣蓮、高山云霧茶、板栗、高山四季豆等名優特產。宣蓮是清朝貢品,為中國三大名蓮之一,且盛開的荷花極具觀賞價值。學校充分利用這一鄉土資源,每年組織“賞荷花,品詩文”活動,學生一邊欣賞家鄉美不勝收的荷田景色,一邊吟誦“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亭亭凈植,香遠益清”、“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等自己收集的有關贊美荷花的詩文,真是心曠神怡,別有滋味!此外,學校各中隊還會組織諸如“夸特產,愛家鄉”、“品宣蓮,話桃溪”、“家鄉特產博覽會”等活動,讓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收集家鄉特產的有關資料,制成手抄報,在各自的班級櫥窗中進行展示。還在家鄉特產成熟的時節,讓隊員把特產帶到綜合實踐課上,讓隊員分組研究,調動隊員多種感官,認識家鄉特產的形、色、味,然后派隊員上來介紹特產,推銷特產。通過這些活動,讓隊員不僅了解家鄉特產的特點,而且了解特產形成的原因。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萌生對家鄉特產的喜愛,從而激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篇8

關鍵詞:古代詩歌教學策略;創設情景;誦讀理解;拓展遷移

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非常重視古代詩歌,要求中學生能“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作為初中語文教師,要根據新課程標準設計古代詩歌的課堂教學,要把學生引入古代詩歌的殿堂,才能使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從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蘊。

為了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古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教師可以設計如下的教學策略進行教學。

一、創設情景,讓學生從背景了解主題

這里所說的背景包括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作者的生活背景及其創作背景。了解這些背景知識,有助于縮減學生和詩人之間的情感距離,填補由于語言表達形式的限制而形成的許多空白,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內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前自行搜集有關資料,在課堂上交流,這樣既能調動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又能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教師也可以采用猜謎語、講故事、提問題、設懸念等方法,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教學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時,可先讓學生交流課前搜集有關作者和東晉政局的資料,教師再講講作者的生平經歷,為了使學生更好地了解詩歌的主題,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為學生講一講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二、誦讀理解,讓學生從字面讀出感受

1.朗讀品析法

教學伊始,教師通過創設情景,帶領學生走進文本,這時再加以適當的朗讀指導,激發學生的生活積累,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讓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朗讀品析,可以從語言的氣勢、韻味、節奏、停頓中,引領學生辨別語言的感彩,感受人物的喜怒哀樂,領悟作品的思想內涵,使體驗更加細膩,使感知更加深刻,最終促進知、情、義的和諧發展。

例如在教學杜甫的《石壕吏》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朗讀品析訓練:讀“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一句,你們認為應該抓住哪些詞語,加以重點朗讀,比如情感上的重讀、語氣上的處理、節奏上的變化。剛開始學生可能抓不住朗讀的重點,教師可以適時點撥:關注一些看似平常的虛詞,也許更能體會人物的情感,經過教師的點撥,學生很快就抓住了朗讀的重點:“且、矣”,并讀出了詩歌的內涵,讀出了老人的悲情和哀傷。

2.拆字釋讀法

初中語文對古詩詞閱讀有兩個基本要求:一是涵詠積累,二是初步鑒賞。古詩詞閱讀的初步鑒賞,其核心是“讀懂”,要引導學生讀懂古詩詞,欣賞其語言美、意境美,就應該讓學生過語言這一關。怎樣才能使學生讀通、讀懂古詩詞呢?

一拆:古詩詞都是由一個個獨立的詞所構成,因此可將每句詩拆成單獨的詞。如《山中雜詩》:鳥/向/檐上/飛,云/從/窗里/出。

二釋:根據拆出的每一個獨立的詞,采用換詞、擴詞或選詞的方法來進行解釋。如上面例句,可進行如下解釋。

鳥/向/檐上/飛,云/從/窗里/出。

(鳥兒)(向)(房檐上)(飛),(云朵)(從)(人家的窗里)(飛出來)。

三理:在古詩詞中,有些詩句因押韻、平仄等需要,采用了倒裝句式,因此理解時要適當地調換一下詞的順序或句的順序。如: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詞序調換后為“天外七八個星,山前兩三點雨”);有約不來過夜半(詞序調換后為“有約過夜半不來”);白頭吊古風霜里(詞序調換后為“白頭風霜里吊古”);遙看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此句序應調換為“為有暗香來,遙看不是雪”)。

四補連:古詩詞的語言具有凝練和跳躍性大的特點,理解時在詩句的詞與詞或句與句之間適當增加一些成分,使詩句的意思表達更清楚。如:“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在通過“拆、釋、理”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補連”,其意思就可理解為清晨我走進這古老的寺院,朝陽初升,照著高高的山林。通過以上的方法相信學生基本能讀懂詩的大意了。

3.語境解讀法

為了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教師可以在一定的語境(包括文化背景)下展開古詩文語言層面的教學,通過“語境創設”讓學生走進文本,從而帶動對字詞的理解,這比單純講解字詞要生動、有效得多。還原語境,還能使學生在閱讀古詩文時做到如臨其境,從而與文本發生深入對話,領會作品的精彩之處。

三、激發想象,讓學生進入詩境

葉圣陶曾說過:“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象。”激發想象,讓學生進入詩境的方法有很多,如:放錄像,賞圖片,配音樂,想畫面,畫畫等。

如教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當學生了解全詩大意后,筆者設計道:如果你是一位攝影師,根據《錢塘湖春行》的內容拍攝西湖風景你決定拍哪些鏡頭?(如果指導細一點,可以再加一句:“比如哪些水,哪些景,什么樣的人,等等。”)待學生各抒己見后,可播放一段配有音樂的西湖風景錄像供學生借鑒。

中國古代詩歌就像中國文化浩瀚海洋里的一顆明珠,熠熠閃光。璀璨的光輝映照你我,以它那或闊大,或深曲的意境,或澎湃,或溫婉的情韻,或典麗,或樸質的語言怡養著我們的性情,影響著我們的人生。讓我們發揮自己的智慧引領學生走進古代詩歌的殿堂,遨游其中,樂而忘返吧!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2.

2.語文教師教學用書.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9

[關鍵字]古詩詞教學;分布;要求;現狀;新課程標準;教學手段

中國是一個詩詞國度,講中國文學史必言詩詞,學古典文學必學詩詞。詩詞是我國最優秀文化的代表,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濃墨重彩的一種文體,也是我們民族最精粹的文學樣式,融飽和的感情、高超的藝術、豐富的想象和精美的語言于一體,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本文就教學實踐中通過與現代教育技術相結合,讓學生解背景知作者、讀品詩文、悟意象和意境、做比較、寫詩評等多種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枯燥的詩歌教學趣味化、直觀化。

1、解背景,知作者。從提供一些作家、作品、背景知識著手,擴充學生見聞,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并也能為學生作文提供素材。在介紹作者時,要改變傳統的介紹方法,要補充一些生動的史料,把這些史料加以整理,以故事創作情境,生動形象、繪聲繪色地把這些藝術化的故事講給學生聽,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古詩詞的積極性。如講到陸游時,我就講到了陸游和唐琬;講到陶淵明,我就介紹“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講到曹操時,我就用“三個代表思想”既從經濟、政治、文化角度來分析三國局勢,讓同學對那個時代有所了解,也使學生更容易了解曹操在《短歌行》中求賢若渴的思想,通過這種方法能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讀詩文,俗語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一是根據詩歌與音樂有一種難解難分的特殊的親緣關系,音樂美應是詩歌藝術的重要因素。古詩詞本來就可以用來歌唱的特點,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讓學生聽唱詩詞改編的音樂,在詠唱中背誦詩詞;比如:教李煜的《虞美人》,教師可以給學生聽聽那首《春花秋月何時了》;教讀白居易的《琵琶行》時,教師可以采用琵琶曲作為背景音樂的課文朗讀;教讀《選修》上的《春江花月夜》,我們可以采用古箏曲配樂的朗讀,等等。可讓學生充分領悟詩歌的音樂美,了解韻律規律,激發學生自覺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根據和平縣是客家人居住區,客家話中有很多古漢語發音的情況,我在教學實踐中通過分鄉鎮的形式來要學生使用客家話進行比賽朗讀詩詞,讓他們領略一下古漢語風味;三是通過多媒體播放朗讀視頻或聲頻,使學生能聲情并茂誦古詩,品味語言美。像《念奴嬌赤壁懷古》的豪邁,適合男生渾厚的嗓音;《聲聲慢》一類的婉約詞,適合女生來念;《孔雀東南飛》可以指名同學分角色朗讀。通過多種多樣的朗讀方式也能完成新課程標準中“加強誦讀涵詠,在誦讀涵詠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的要求。

3、悟意象、意境。詩詞的全部意義遠遠超出作者創作時所賦予的意義。由于意象的不確定性,作者的個性并不直接地明顯表述出來,所以在古詩詞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將高度概括或省略了的生活內容、人物形象,以及詩詞的言外之意,加以補充,領悟真情,這就需要學生發揮聯想和想象,捕捉意象,品味意象,通過聯想和想象還原和補充作品中的景象,再現古詩詞的意境美。

感悟詩中的意象,首先要使學生熟悉意象的傳統色彩。詩歌中常用一種反復出現的意象來表達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了民族和人類共同的情感體驗,這些意象有較為固定的意義。熟悉意象的傳統色彩,有助于對詩歌的形象理解。如“梅”,由于古代詩人反復的運用,這一意象已經固定地帶上了清高芳潔,傲雪凌霜的意趣;松喻堅貞,荷、蘭喻高潔,菊喻隱逸,竹多勁健;鴻鵠、駿馬、大鵬喻志向遠大的人;鸞鳥、鳳凰喻忠誠的賢士;杜鵑、鷓鴣、寒蟬能引起人的離愁別緒、羈旅傷感,往往是凄涼和悲哀的象征……中國古代詩人由于受特定環境的影響,不同的詩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對同樣的意象會寄寓不同的情感,要注意結合詩句辯析。同是寫梅花,宋人陳言的“一花忽先變,百花皆后香”寫出了梅花不怕挫折,敢為天下先的品質;陸游借梅花喻自己備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情操;筆下的梅則充滿了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學生了解了意象的這些特殊內涵,對一首詩的感情基調也就有了一定的把握。

篇10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教育越來越重視高中生人文精神的培養。當前,一些青少年存在著物質膨脹、目中無人、自私自利及不懂尊重他人等問題。高中歷史作為一門人文學科,教師在教學中除了教會學生歷史文化知識外,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重視學生道德觀的教育。人文精神的培養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人文精神的培養對于促進高中生的成長成才具有重要意義。這需要教師精心研究歷史教學內容,合理安排課程,并注重融入人文精神的知識。

一、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培養的主要內容

(1)培養人文精神的原則。一是將歷史理論知識與人文知識進行融合。即教師在講解歷史知識時融入人文知識,促進學生對人文知識的理解與記憶。教師教授學生中國歷史知識時,應當對中國歷史文化發展背景、歷史人物表現出的人文精神及文化素?B進行剖析,這既有利于學生了解我國歷史文化,又給學生傳達了人文精神的知識。二是重視發揮人文精神的引導作用。通常來說,學生在學習或生活中會結合自己的認識和思想對事物進行判斷和理解,所以,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要注重自身人文精神的塑造,加強對歷史知識和人文精神的學習。教師在授課中也要重視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讓學生既掌握歷史知識又學習人文精神。

(2)人文知識教育的內容。歷史教師對學生進行人文知識教育,可從以下四方面入手。第一,傳授正確的人文知識。學生要通過學習歷史知識了解事件發生的背景、進程和結果,還要從中提煉歷史人物的優秀品質,從而增強對人文精神的理解。第二,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高中歷史教材中有很多宣傳高尚道德情操的例子,如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思想、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事例,這對培養學生人文精神有重要意義。第三,增強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為本,既肯定自身的價值,又要尊重他人。培養團結協作精神是當今社會發展的要求,因此,歷史教學應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增強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和團隊協作能力。第四,幫學生樹立客觀、準確評價歷史,重視人文精神學習的意識。歷史學科的知識豐富,內容廣泛,學生學習時要結合實際客觀公正地對歷史進行評價,不可憑借主觀意念隨意評價歷史事件及人物。同時,學生在掌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還要學習和體會歷史事件或人物所折射出的人文精神,重視自身思想道德的教育,提高自身修養和內涵。

二、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途徑分析

(1)提高教師人文內涵。為人師表者應當有較高的人文精神內涵,應通過言傳身教給學生樹立榜樣,培養學生正確的人文觀念。因此,學校建設教師隊伍時,應當重點考查教師的能力、品質和素養。教師需完整了解歷史課本知識,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合理安排課程,使課程既不緊湊又不拖沓。教師在平時要不斷積累知識,增加自身知識的儲備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不斷改進教學模式,采取一些新穎的教學方式,改變課堂上死氣沉沉的氛圍,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知識和人文精神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同時,教師要根據每位學生的學習情況對他們進行幫助,引導他們學習,可以以故事的形式向他們傳授人文精神,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2)在教學中融入人文精神。歷史知識比較多且零散,部分學生感到學習歷史知識很吃力,漸漸就放棄了這門學科。對此,教師需根據歷史課程的特點,選擇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將一些歷史事件串聯起來編成順口溜或模擬場景,讓學生自己去感受、去學習,更好地體會歷史的魅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比如,教師講解“百家爭鳴”這段歷史時,可以讓學生選擇一個問題進行辯論,模擬百家爭鳴的情境。這樣一來,既能幫助學生理解這段歷史,又將我國的文化發展進程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體會我國古代思想家渴求真理及探索真理的精神。

(3)關注學生人文精神的養成。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歷史教師要積極調整教學模式、改善教學方式,重視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教師要根據每位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的不同設計教學內容,不讓任何一位同學掉隊,并在課程中穿插人文精神知識的講解,鍛煉學生的能力,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讓學生養成尊敬師長、尊重他人、無私奉獻的優良品質。學生之間應當互相幫助,學生應主動幫助有需要的同學,共同學習,共同進步。教師如果發現學生在學習或生活中存在問題,則應該及時給予幫助,以自身行動幫助學生養成樂于助人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