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語文春范文

時間:2023-03-14 13:41: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七年級上冊語文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七年級上冊語文春

篇1

一、情境模擬法

以往的口語交際教法十分地生硬,而新課標中對初中語文口語交際強調“具體交際情境”[1]。畢竟,“個體的行為基本上是由他對自己和周圍環境所獲得的知覺決定的”[2],口語交際應注重情境。關于情境模擬法,我將其分為仿古模擬法、穿越模擬法和夢境模擬法。

(一)仿古模擬法

行為主義在語文課程實施方面注重模仿和練習。對此,可模仿古人,讓學生著古裝,佩古飾,言古語。結合夏完淳的《別云間》(義務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第2版)(八年級上冊),首先要讓夏完淳穿上古代的囚服,以及加上囚犯特有的“裝飾”。然后學生或者教師來問或答。問題可為:這位仁兄,時至今日,你作何感想?回答可為:鄙人三年為明奔走羈旅,如今又成南冠,無限河山淚沾衣,無顏敢言天地寬。還可繼續發問:黃泉路近,你還有何牽絆?回答可能是這樣的:魂魄毅兮為鬼雄,身即死兮魂歸故?;赆σ庹賮碚?,扶搖直上兮我大明旗。

新課標要求課程與生活的連續性,并且強調場合,這在之前都是被忽視的。仿古模擬法也應具有生活氣息。此外,建構主義也主張注重學生的“參與”和“體驗”及“接觸社會”和“社會實踐”[2]。由此,針對杜甫的《登岳陽樓》(七年級上冊),可以帶學生登岳陽樓,或是與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氣勢相匹敵的樓閣。然后,因勢利導,讓學生充分想象,融入詩境,互談感受。若是元好問的《同兒輩賦未開海棠》(八年級下冊)與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八年級上冊),則可先導入“枝間新綠一重重,小蕾深藏數點紅”或者“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等關于景物的古詩,作一簡介后,問學生詩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讓學生以小組互派“信使”的方法交流,最后再總結歸納。

(二)穿越模擬法

關于穿越模擬,可分為兩種,一是古代穿越到古代,二是古代穿越到現代。

古代穿越到古代,以李白的兩首詩為例。建構主義的學生觀認為學生會“基于以往的經驗與認知能力,形成對問題的解釋提出他們自己的假設”[3]。結合《古詩十九首》(七年級上冊)中“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詩句,假設這名女子穿越到交通十分便利的現代,然后模擬她與現代人的談話。例如這名女子可能會問:這(某交通工具)是什么東西?它有什么用處?如果她要到某處去大約什么時間可以到,等等。結合“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的詩句,看到大型織布機她可能會問現代人:這個東西是什么時候出現的?它一天可以織多少匹布?怎么使用它?等等。只要將雙方的口語交際展現出來即可。這樣的方法迎合了新課標中所強調的口語交際教學的靈活性、創新性。

語文教法往往忽視興趣。朱紹禹在《中學語文教學法》中強調語文知識教學的“興趣性”[4]。為增強趣味性,古代穿越到現代可融入現代科技。杜甫的《春望》(八年級上冊)表明其經歷了“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時代。他思念家人,但通信卻十分不便。為此,可讓學生模擬杜甫給家人或者是親戚朋友打電話的場景,談談近況及家長里短?;蛘咴谛〗M中多次選人分別代替“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的杜甫及其家人,將兩方的視頻通話呈現出來。再如進行《錢塘湖春行》(八年級上冊)的教學時,可模擬韓愈在電視機前看到錢塘湖的景色后與好友之間的談話。針對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八年級上冊)或者《無題》(八年級下冊),則可表現他在看到先進的照明和交通工具時,與周圍人的交談情境。這就是新課標中所講的,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具有重要作用。

(三)夢境模擬法

以往的口語交際教法培養了太多的考試機器。新課標口語交際教學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創造性思維,它與聯想能力的培養訓練密切相關。而夢境模擬則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王勃有詩《山中》。結合此詩可聯想其夢回故鄉與親朋好友推心置腹的交談。在夢境親朋好友可能會問他:“在外可好?”王勃可能會回答:“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痹趬糁校麄冞€會問他曾經的一些經歷,等等。這樣,采用問答的形式,以問題促進交際,以凸顯口語交際的互動性。陸游在《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八年級上冊)一詩中吟“鐵馬冰河入夢來”,對此,可以模擬其上陣殺敵的血腥夢境,寫好開場白,導入切題的圖片及音樂,找誦讀好的同學演繹舞臺劇,或者一人一句即席誦讀。當然,也可讓學生談談自己在大風雨夜中的夢境。

以前的口語交際的教法過于單一,教師往往因循守舊,照本宣科,學生更是故步自封。新課標意在通過多種評價方式,增強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岸嘣悄芾碚搫t要求課型的多元化”[3],二者都主張一種開放式的教學。教師應該鼓勵并逐步引導學生自由聯想,充分表達觀點。結合王安石的《登飛來峰》(八年級上冊),可引導學生聯想在夢境中登上飛來峰的感受,然后問他們身處高處的感覺。比如教授杜牧的《赤壁》(七年級上冊)時可問學生他們聯想到了什么?由趙翼的《論詩》(八年級上冊),讓學生充分聯想夢到“才人”輩出的場面,問他們自己心中的“才人”形象是怎樣的。此法對于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又分為藝術表現法和調查走訪法。

(一)藝術表現法

角色扮演法可以用比較藝術、文雅的手法展示出來,比如采用戲劇表演或者記者采訪。

運用戲劇法需要使用道具來呈現詩意,還要布置好場地。例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七年級上冊),要使用道具造呼嘯的北風,造飛雪與“梨花”,準備好白草,弓、鐵衣、紅旗、馬匹,還要準備好胡琴,琵琶與羌笛三種樂器。此外,寫好劇本分好幕,對好臺詞等工作皆要做。一切準備就緒后,再將相關主題的口語交際用話劇或者戲曲呈現出來。例如可以呈現岑參和武判官雙方在喝酒時的談話,以及岑參在武判官上馬之前的餞別之語,等等。

關于記者采訪,結合虞世南的《蟬》(七年級下冊),楊巨源的《城東早春》(八年級下冊),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所寄》(七年級上冊)和崔顥的《黃鶴樓》(七年級下冊),可以一人拿話筒扮演記者,一人扮演作者,由記者問其創作感受。

新課標中初中口語交際強調口語交際的表情、語氣、表達方式、表達內容。這種藝術性的角色扮演很好地突出了這些,避免了“一刀切”。對話語言可“文”可“質”,十分靈活,并且這種形式的口語交際對于提高語言、審美能力的作用極大。

(二)調查走訪法

相比之下,調查之法具有更多的泥土氣息。調查之法可分問卷調查和走訪調查兩種。

結合孟浩然《過故人莊》(七年級上冊),陶淵明《飲酒》(九年級下冊)中“無為”的思想,杜甫《望岳》(八年級上冊),曹操《龜雖壽》(九年級上冊),文天祥《過零丁洋》(八年級上冊)中“有為”的思想,可以做一次問卷調查,問題為:你認為人生應該“無為”還是“有為”?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八年級下冊)和《秋詞》(七年級上冊)中表現的是劉禹錫的樂觀,宣宗宮人的《題紅葉(八年級下冊)》,杜牧的《泊秦淮》(八年級上冊)中所流露出的卻是哀傷。為此,則可以做一次關于人生態度的問卷調查,題為:你當下的人生態度是樂觀還是悲觀?

自有科舉考試以來,評價機制往往用考試來衡量人才,以文取勝,輕視口語交際。這種長期的功利性,使得古詩口語交際教學先天不足。口語交際教學評價標準的缺失和模糊,給具體的教學實施帶來諸多困難,使口語交際教學的發展缺少了一個有效的依據,加大了教學難度。問卷調查和實地調查,可讓學生承擔實際的交際任務,學生的操作“步驟”和“技巧”[5]就不會那么生硬,教學難度也可減輕。這樣有助于增強新課標中初中語文口語交際的內容中強調學生的理解力、溝通力、表達力。而且此法能夠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有助于綜合考察學生的真實口語交際水平,解決以往教法造成的學生能力與成績的脫節問題。

“主體間性”理論強調口語交際的“社會化”與現實資訊[2]。錢威和徐越化主編的《中學語文教學法》中也提到了一種“交往式語境”[6],主張學生和各種人進行交際。因此,實地走訪,進行口語交際是十分可取的。例如結合白居易的《觀刈麥》(七年級下冊),可與真正的農民聊天,問他們一些關于耕種、收獲的問題。結合李賀的《雁門太守行》(八年級上冊),可讓去邊遠地區,走訪軍民,問他們關于氣候、國事的看法,等等。

三、雙向互立法

此法中又融入了滾雪球法、辯論賽法。

(一)滾雪球法

新課標中提出在口語交際教學中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整體啟發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所以發散思維必不可少。首先要分設兩方,開設多組,專人記錄,采用雙向“滾雪球”法吸納各組的觀點。如可讓多位學生分別暫代李白的叔父李云和李白。由李云,也就是《宣州謝?I樓餞別校叔書云》(八年級下冊)中的“校叔書云”來勸慰憂愁,以及想要退隱的另一方李白,然后記錄者將勸慰者和勸慰對象所持的觀點列出,照此模式滾動,組組交流,最后兩方觀點匯成兩個大“雪球”。學生可從雙方觀點中深刻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實際上則為一個生成性的過程。對此,教師應該在教學可控的基礎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到“因材施教”“文道統一”。針對李白《行路難》(九年級下冊)中的“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一句,則可以由一同學扮演君王,另一同學扮演認識姜太公,或者尹伊的人,或者路人,以其之口說姜太公或者尹伊得遇明主之事,將二方描述要點列出,照此模式進行,組組交流,最后讓學生討論比較兩方的觀點,深入體會文意。杜甫的《孤雁》(七年級下冊),同樣可采用此法,一方扮演孤雁,一方扮演其同伴,以其之口,互訴情感。組組再交流,雙向滾動,形成雙方想法的大“雪球”。然后讓學生由孤雁同伴的情感展開討論,這樣更能體味孤雁哀思之深重。

(二)辯論賽法

篇2

朋友,一個可愛而又溫暖的字眼,朋友,一個可以陪伴一生的人,想起來多么的溫馨,因為有朋友在身邊的溫暖,再嚴寒的季節也不會有冷天,因為有朋友在身邊陪伴,再低調的人生也有了一絲的光線!這是我們到新學校必須做的。下面就是小編為大家梳理歸納的內容,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七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作文新學校生活

跨進中學大門,來到新學校才一個多月,但我已深深地愛上了新學校的一切。且不說新學校教學大樓壯觀雄偉,也不說她的花木繁陰、小徑幽深,單就那回響著我們一串串笑聲的教室,記錄著我們一行行腳步的操場以及映照著我們一次次活動的路燈,都無不激發起我的眷戀之情……

課堂笑語

我在課堂里究竟發出過多少次笑聲,連我自己也覺得多得不可計算,印象深的也可舉出不少。記得那次英語課,那位既讓我們尊敬又叫我們害怕的英語老師叫我的同桌起來回答問題,她慌忙之中說錯了一個字母,竟把“我們坐輪船去旅行”說成了“我們騎綿羊去旅行。”教室里“轟”的一聲,大家差點笑破了肚皮。英語老師圓睜著眼,臉都紅了,我看他那是忍住笑憋的。同桌也笑彎了腰,手指在我背上亂擰,那情景真是回味無窮。

師生情濃

九月里,氣溫仍然很高。那天天氣悶熱,我中了暑。聽課時,一陣惡心,把肚子里的東西全吐了出來,并且還濺在了鄰桌同學的新皮鞋上。老師馬上停止講課,摸摸我的額頭。看有沒有發燒,又問了我幾句,然后讓同桌扶我去醫務室。校醫連忙問這問那,給我打針吃藥……等我回到教室時,我的座位下干干凈凈的,我吐的那堆臟東西全都不見了。事后同學們告訴我,是老師親自掃去了我嘔吐的東西。

多好的老師啊!

節日歡歌

國慶節那天,我們舉行了新同學聯歡會。

同學們一個個又唱又跳,情緒高漲極了。擅長表演的同學演出了一個個令人捧腹的小品,口才好的同學朗誦了一首首精妙的詩歌。文娛委員更是多才多藝,她既能拉手風琴為同學伴舞,又表演了小提琴獨奏《新疆之春》。我自己,也跳了一個蒙族《擠奶舞》

七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作文新學校生活

時間分分秒秒的流逝,一轉眼,我走過了十三個春秋,離開了昔日的小學,來到我向往的中學,便開始了我全新的校園生活。

清晨,我騎著自行車來到學校,呼吸著周圍清新而濕潤的空氣,望著四周的花花草草,我們陸陸續續地跨進這個美麗的校園。

走進教室,朗朗的讀書聲回蕩在我們的耳邊。同學們個個精神抖擻,容光煥發。老師站在三尺講臺上帶著同學們領略詩書的魅力;漫游數字的樂園,品味詩人的高尚人格;回顧古代中國的偉大成就;探索人文地理,異域風情……每位同學的目光都是那么炯炯有神,每位同學的右手都是那么積極地舉起,每位同學的發言都那么大膽、認真。每當我們遇到生活中的煩惱、學習上的問題時,老師便會細心地安慰、鼓勵我們。而我們會用考試成績來為老師、班級和學校爭光。

課余時間也是那么的豐富多彩。同學們有的奔跑在操場上,釋放心中張揚的青春;有的穿梭在花叢間,尋找童年失去的足跡;有的拿著演講稿對著墻角的那一塊奇石激情地演講,編織著外交家的藍夢……校園里到處都有同學們的影子,到處都有與我們朝夕相處的一張張開心的笑臉,到處都可聽到他們的歡聲笑語回蕩在校園的各個角落。

同學們的友誼是生命的靈魂,是生活的調味劑,我們因友誼而充滿斗志,因友誼而一路高歌。當我們一同分享著成功的喜悅,漫步在校園的小路上時,身后是一個個歪歪斜斜的腳印,身旁是一朵朵嬌嫩醉香的鮮花。我們深厚的友誼深深烙印在了這個充滿歡樂的校園之中。

我的校園生活罐里,蓄滿了努力學習的倩影,蓄滿了師生課堂上的歡聲笑語,蓄滿了同學間淳樸的友誼……

我愛我的校園生活!

七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作文新學校生活

新春佳節剛已過去,余留的年味仿佛還是濃濃的。正月17那日,當我踏進教室,看到教室里學習氛圍濃厚的同學們,我不敢懈怠,也連忙投入學習中。

頭天夜里由于快要上學了,經過一個月,沒有見到的老師們和同學們,你們都還好嗎?在慢慢的滴滴答答的鐘聲中,我數著針的腳步,興奮過度,一夜沒有好睡眠??墒窃缟蠀s精力充沛,早早的起了床,可能是由于我寒假中,每天早上6點到學校去跑步,致使我不太喜歡賴床了吧!

早上我迎著清風,踏著輕快的腳步,走進教室里,抬頭卻依然是“做更優自己,創更優班級?!滨r紅的班訓“自律,自信,自強?!边@鮮紅的字眼,讓我由衷的感到了壓力,但是卻又一種親切的熟悉感。同學們來到教室里,很快就能投入到學習當中,這種緊張而又和諧的學習氛圍讓我感到格外舒心。以往來到學校,第一件事不是做作業,查漏補缺,而是跟同學寒暄,聊聊天,現在我卻不會把時間浪費到這種無聊的事情中了,立即開始做作業。

我會更加努力的學習自己的功課,以前覺得是聽天書的理科科目,現在看來覺得只要肯回家好好預習,上課認真聽講,也是可以慢慢懂得。在好好學習理科的同時。也更應該提高文科成績的優秀度,爭取科科達到優秀,以前我認為文科成績,不論怎么學,也是提不上去了,只能看著它們慢慢下降,但現在我明白了,各科作業的參考答案就是我提不上成績的一個瓶頸,不管做不做得到,撕下答案就抄,根本沒有看題,也不懂抄的意思,只是認得那些字,卻不懂得知識。現在我無論每天作業要做到多晚,我也不再去依賴答案了,慢慢做總會做完的,靠著這種想法,我就靜下心來,慢慢讀題,慢慢思考。每天聽15分鐘的英語我也可以做到了,以前覺得在家里讀英語,每天會熬到很晚,但是現在卻不那樣覺得了,每天在學校里可以抽出許多時間來做作業,有一句話說的好:“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擠一擠總會是有的?!?/p>

我每次聽到親人為我嘆息的語氣,看到老師失望的眼神,聽說到同學們為我惋惜的聲音。我現在覺得自己真不應該,身上的學習壓力雖然越來越重,但是我不想再逃避了,我必定會越挫越勇,勇敢直前,不怕困難,做更優自己。

七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作文新學校生活

涼爽的風劃過枝頭,微露的晨光被早起的鳥鳴叫醒。我站在濱河的校門口,溫暖的陽光透過枝葉照在臉上,喧鬧的聲音無處不在提醒著我,來到這里面,對新生活,你準備好了嗎?

校園,這個熟悉又陌生的詞語,它如我想象的那般,被幽靜的一派小路環繞著。棕墻黛瓦流淌著他眉宇之間的秀氣,還有在餐廳上方冒出的炊煙和霞光四合時穿過教學樓留下的朗朗書聲,走進樓里,初三學哥學姐們愉悅的話語,對學校的熱愛和不舍,讓我對新生活的期望更深了。水鳥輕盈的落在水面上,只激起幾層薄薄的漣漪,卻駐停已久,望著的土地,那眼神里包含了道不清,說不明的溫柔。它將頭深深地埋進翅膀里去,把靈動的脖子伸展得淋漓盡致,好像在蓄力奔向天空,但它不會忘記它愛這土地!

來到教室,五人小組座位,讓我眼前一新,早到的同學早已和其他同學打成一片。相見恨晚的幾個男孩子互相追逐著。歡樂充溢著教室,我找到一個座位,前二后三的位置,排列五人坐一堆,五人為一組,相互幫助,相互協作……咳咳,一聲威嚴的咳嗽。似乎是一劑魔法,凍住了時間。正在打鬧的孩子將在那里慢慢摸回座位,一個印有獎字的水杯緩緩放置在講桌上,原來這就是傳說中的班主任。我可是懷著比小學老師更崇敬,更尊敬的態度面對他,認為他十分嚴厲??上嗵幰粫?,剛才威嚴的班主任已經不見,取而代之的是我們可愛的老班!

新生活有著新內容,我最期待的是晚自習,想想晚上還可以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交流,心里就很是激動。但不知道是哪里調皮的風阻抑了規矩的電,電沒了支持瞬時失去了光彩,教室里只冷清的那一霎便立刻沸騰起來,一聲聲喧嘩,劃破了原來的幽靜的夜。晚自習。遇上停電,同學們不再是死氣沉沉的看書,而像一個重新充滿活力的精靈,在自己的天堂上喧鬧,放松了緊繃的神經,大家都異常興奮。一會兒老師拿來了蠟燭,一組三根?!皝?,我幫你,小心,小心火……”同學們沒辦法看書,老師便讓我們展示自己的才藝,一時間。教室里就是像脫去了沉重的外套,換上了妖嬈的舞裙,我們像置身舞會。有唱的笑的跳的,好不快活熱鬧!

在新校園里,站在新起點,面對新禮物,面對各種新的挑戰,積極進取是一條捷徑。我們要珍視當下,把握機遇,從點滴做起,為美好明天付出不懈地努力!

七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作文新學校生活

新學校,新面貌,新生活,新同學,新老師……總之,一切都是新的。剛剛升入中學的我還有些好奇,總覺得新環境的新東西太多了,真還有些適應不了。

不過,我相信,時間一長,便能適應了。在新環境中,我結交了不少新朋友,他們都是我的同學,雖然相處不久但都親如兄弟,如果一一介紹的話,還不知道要講到哪年哪月哪日呢。但我最想說的還是我對新學校的認識。說起我對學校的認識,還得從報名那一天開始講。那一天,我和大多數同學一樣,背著我的新書包,穿著我的新衣服,高高興興,蹦蹦跳跳地走進南昌市外國語學校的校門。

我懷著好奇心,興奮地前往教室。我的教室是初一五班。我轉來轉去,就是找不到它。要不是親切的老師指點迷津,我恐怕就“進得來,出不去了?!闭媸恰安恢獜]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啊。我走在并不寬闊的走廊上,腦子里回憶著老師指的方向和父母的“注意事項”,心中不斷地分辨著東西南北,迂回的過道轉得我頭暈目眩。終于,在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后,初一五班教室跳進我的眼里。那是一間寬敞的教室,它位于迷宮一般的教學樓里。在開學的一段時間里,我一直感覺到學校就像迷宮一樣,我差一點就把學校平面圖畫下來了,如果不是我不會畫的話,我一定已經把地圖作好了。

不過,在這樣的環境中,倒也加強了我學習地理的意識,所以,每當上地理課時,我都會全神貫注地聽講。全神貫注地學習,是最消耗體力的了,消耗體力等于消耗食物。一連幾節課下來,肚子在不知不覺中已開始“嘰嘰咕嚕”地了。不知是老師講課精彩,還是我聽得太認真,我上課時競不覺得餓,直到下課后,才感到肚子空空如也。于是到食堂打飯。來到食堂,這里真是人山人海。每一個打飯處就像一個“結點”,人們里三層外三層地把“結點”圍個水泄不通。

大家都手持飯卡向售飯機器上貼,七八張卡爭先恐后地向收銀機上貼去,幾乎要“爆機”了。工作人員忙大喊到:“不要慌,一個一個慢慢來,每人都有份?!笨墒?,她那可憐的“貓咪叫”怎能敵得過眾人排山倒海的叫喊聲。于是,倒霉的收銀機只好“默默無聞”地承受“轟炸”。我也只好跟著人群,被擠來擠去,不知要過多久才能打到飯。

篇3

一、依據課本主題,豐富主題內容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一門新興的課程,它的取材十分廣泛,學習主題隨處可覓。語文課本中的綜合性學習主題僅是給教師和學生的提示,有些主題本身就是學生的生活,是地方教學資源的組成部分,對于這些主題,我們應該按課本的安排組織學生實施,并在實施過程中豐富主題活動的內容。例如,七年級上冊《這就是我》,這是學生進入初中開展的第一個主題,教材的編排意圖在于讓學生從身邊的環境開展主題活動,我除了按教材的安排完成了自我介紹,求職表演等外,對主題進行了適當延伸:一是建立相冊,讓學生自己在每一位同學的頁面下寫上一段話,評出這位同學的特點,這一活動將學生的目光擴展到全體同學,引導學生正確評價他人;二是組織跨級對話,組織與八年級、九年級同學聯誼會,促進了校內同學間的溝通;三是建立家庭和諧檔案,要求學生每月為家庭成員提一項建議或解決一件家庭事務并記載下來。這樣延伸,豐富了主題內容,擴大了活動空間,易于創造成果,達到了表達、交流的目的。同樣應遵行的課本主題還有七年級上冊《我愛我家》,七年級下冊:《成長的煩惱》,八年級下冊:《獻給母親的歌》等。

二、合并課本主題,擴大主題空間

有些課本主題比較單一,有的兩個主題在操作上有重復之處,加上農村初中學生受經濟條件和交通條件的限制,同時為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不大可能頻繁地讓學生離家(校)活動,因此,有必要將課本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合并為一個主題開展,這樣會省時、有效。如八年級下冊有《背起行囊走四方》和《到民間采風去》兩次綜合性學習,它們具有上述特征,于是我將這兩個主題合并為《我愛家鄉山和水》一個主題,將全班同學按居住村子分成幾個小組,一個小組調查當地農作物種植種類,家畜家禽的飼養情況;另一組調查當地的礦藏分布和森林資源;第三組負責統計轄區內的河流及其受污染的程度。以上過程大致安排2—3周時間,然后各小組成員總結調查所得,再由組長執筆寫出專題報告,最后舉辦一個《我愛家鄉》主題成果展,這個展會,既有同學個人的獨自成果,又有同學們集體智慧結晶,達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目的。

三、改變課本主題,催生主題資源

由于農村條件如前文所述,因此,課本中提到的有些綜合性學習活動無法開展,如七年級上冊的《探索月球奧秘》《追尋人類起源》;七年級下冊的《戲曲大舞臺》《馬的世界》;八年級下冊的《世界何時鑄劍為梨》等,在無書、無網的農村初中是難以實現的,如果由老師代替又不能實現教材編寫的目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就只有改變課本主題,充分利用當地的教學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如將《戲曲大舞臺》改為《你歌沒有我歌多》,讓同學們到各村寨去收集山歌、民歌,并舉行山歌、民歌演唱會,體會原汁原味的民眾風采;將《探索月球的奧秘》改換成《山里的傳說》,讓學生收集本地的神話故事、地名由來,品味出家鄉的每一處地方都具有濃郁的神奇;將《追尋人類起源》改為《家族的變遷》,去追尋家族中的交叉歷史,如異姓通婚史,異族通婚史,異族繼承史(異族過繼兒子繼承財產)等,從而讓學生理解,我們中華五十六個民族的血管里都流動著對方的血液,五十六個民族一家親。再如,將《話說千古風流人物》改為《家鄉人物史略》,給家鄉歷史上的名人立傳,由于它們來自老百姓親口述說,學生更能從中發現歷史人物的閃光點,激發起他們愛祖國、愛家鄉的熱情。

篇4

一、在教學中,注入學生的“自我感悟”

根據課改要求,注重學生“自我感悟”就應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己頭腦將知識加工整理后再消化、理解。如果教師一味地把自己的認知結果告訴學生,代替學生的認知過程,必將抹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是這樣引導學生“自我感悟”的。

1.加強誦讀,獲得真切感受

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睂W生只有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感受、品味文章,才能獲得語文經驗的領悟與積累。比如我在教讀人教版七年級上冊中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時,沒有只是一味地分析講解,而是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了解故事內容,體會故事中的人生哲理,之后再聯系生活實際,談自身的感受,以此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2.引導要貼近生活

貼近生活是學生“自我感悟”的重要前提,豐富獨特的人生感受,是能夠與文章產生共鳴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在每堂新課前,都非常注意導語的設計與運用。如在學習人教版七年級上《論語》時,為讓文本走進學生的心中,我是這樣激趣引入新課的:“進入初一生活已近一月。同學們也一定感到初中生活的不適應性,想知道怎樣才能學得更好嗎?其實,古人很早就給我們講明了學習的方法?!边@樣,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拉近了,也就能在語文學習中有悟有得。

3.尊重學生獨特體驗,重視情感激勵

針對學生整體層次的不同,他們對事物的感悟也不會相同,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其感悟的層次也會有差異。因此,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我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感悟,善于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保護他們“自我感悟”的積極性。如教學人教版七年級下冊中的《我的信念》這篇課文時,有些學生對課文中的一句話“為了實現這個理想,我竭力保持寧靜的環境,以免受人事的干擾和盛名的拖累”不能夠理解。此時,我讓理解本句內涵的學生組織好語言,談自己的感悟。過后,我再用實際生活中的名人的事例來解釋這種觀點,再次聯系作者的觀點。這樣學生很快就理解了課文。

二、尊重學生的閱讀自

新的閱讀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閱讀自。在閱讀教學中,應當引導學生自主選擇閱讀內容與方法,自主交流閱讀的感受,使閱讀成為學生自主探究、張揚個性的過程。在此,我是這樣做的:

1.自主選擇閱讀的內容

學生有自己的文化價值尺度――童真、童趣、童心,他們會用此價值尺度來取舍閱讀內容。如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朱自清的《春》時,我沒有按教材編排的幾幅畫的順序讓學生讀,而是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段去欣賞揣摩。由于內容是自己選定的,每個學生的閱讀態度都是積極主動的,這有利于他們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

2.自主選擇閱讀方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閱讀。如教學古詩文時,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喜好,或輕聲讀,或大聲讀,或自愿結合有感情地朗讀。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應尊重學生的選擇,滿足學生的愿望,鼓勵他們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探究,從而發展自己的個性。

3.自主交流閱讀感受

在教學中,應尊重處于讀者地位的學生,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不以權威的身份向學生宣布判定課文的“確切”意思,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閱讀,也允許學生對同一問題發表不同的看法。我允許學生在民主的氛圍中,去創造性地研讀課文,以此鼓勵學生用不同的形式,來呈現不同的閱讀體驗。

4.自制手抄報,培養學生思考、動手和創造的能力

篇5

現在的電化教學媒體設備很多,如幻燈機、投影儀、錄音機、影碟機、多媒體教室、電腦網絡等。借助這些設備來輔助語文教學,能有效地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化抽象為具體,把難以理解的內容或是不容易觀察到的景物,充分展示出來,調動學生的感官功能,較好地突破了課文教學的難點。

一、充分運用電化媒體,規范書寫習慣,再現復習內容,提高課堂效率

運用多媒體教學,制作課件時,教師要從課件的質量上去講究書寫的規范。教學中,展現板書內容時,讓學生欣賞書寫的美觀,培養良好的書寫習慣。

有的課文需要兩個課時才能實現教學目標,第二課時需要再現前節講過的內容;有的課文講到難點時,需要重復作者概況或者寫作背景等等,只要運用電教媒體設備,幾秒鐘就把需要的內容再現出來,提高課堂效率。

二、利用錄音機和錄音帶渲染氣氛,激發閱讀興趣,提高閱讀能力

入選教材的課文都是范文、美文,但教學時,根據文章內容,各自的教學目標有所不同。例如:七年級《春》這篇課文,作者描寫的是祖國江南春回大地,萬物復蘇,花草樹木爭相斗艷,生機盎然,孕育了生命,孕育了希望,代表著生機的景象,抒發了作者對春天的熱愛和贊美之情。語言文字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很強,使文章富有畫面美、情感美、語言美和意蘊美。教學目標之一就是要從朗讀中去體會文章的四美。教學前,可用錄音機播放音樂――《春天在哪里》。隨著樂曲的結束,揭示課題《春》,激發閱讀興趣。播放朗讀錄音,然后學生朗讀課文,并把學生的讀音錄下來;重播磁帶朗讀錄音和學生的朗讀錄音,再抽讀,師生點評。這樣,通過耳聞點評,讓學生在對比中感悟朗讀技巧,體驗課文語言文字的表現力,體會文章表現的四美,領會作者對春天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三、運用投影調動學生觀察事物的積極性,幫助學生理解詞語和句子,提高說話寫話能力

寫景抒情的課文,都是作者對事物主動細心的觀察,反復的聯想和想象,才總結出好詞美句的。這些課文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積極性和運用語言表述事物或表達感情的能力。七年級上冊《紫藤蘿瀑布》 語句也很優美,如“紫藤蘿瀑布”、“每一朵盛開的花就像是是一個小小的張滿了的帆……;又像是一個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綻開似的”、“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壯的盤虬臥龍般的枝干”等等,我們地方沒有紫藤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難以想象出被描寫對象的形象。教師只要用投影的方式將紫藤蘿相關圖片投放出來,學生見圖好奇,就會主動觀察,理解描寫對象;同時,學生在目睹這種圖片時,從課文上的句子知道,用這樣的語言能夠生動形象地表述清楚,從而提高學生的說話寫話能力。

四、運用電視錄像誘發學生情感,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電視錄像聲情并茂,視聽結合,圖像活動變化,能展示情節,容易引導學生入情入景,激發興趣,產生情感共鳴。七年級上冊《春》《夏》《秋天》《濟南的冬天》都是描寫四季的散文,教學重點應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領略自然景物的美。課文中有一幅幅流動變化的畫面,景物動態、色彩變化的語句和畫龍點睛、躍入眼簾的字詞,教師不需作過多的講解,只要借助電視錄像或多媒體教室,把四季景物特征用動畫、文字不斷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進入四季的景色,感受四季的美麗,邊看邊自己理解,從而激發其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篇6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6A-0094-01

在農村初中,由于學生習慣于用地方方言進行交流,并且受到生活環境、語言習慣、生活閱歷等方面的影響,口語交際能力比較低。筆者認為,提高農村初中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

一、營造氛圍,讓學生想說

提高農村初中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教師首先要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口語交際氛圍。例如,教師要做到不用地方方言與學生聊天,而要用標準的普通話與學生進行交流。對于平時使用普通話交流的學生給予肯定和鼓勵,幫助學生消除“說普通話丟臉”的顧慮。除了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口語交際氛圍,教師還要想方設法創設口語交際情境,使學生愿意開流。學生都有自己的生活世界,因此,教師要融入學生的生活,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發掘和提煉生活中有價值的、學生熟悉的話題,創設交際情境,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口語交際練習。例如,班級里的大部分學生生活在農村,缺乏在大城市購物的體驗。為此,筆者根據學生的學情,將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文具用品、生活用品等拿到教室,給學生營造一個超市購物的情境,組織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購買相應的物品,與售貨員進行對話。在活動開展前,筆者將購物時的注意事項、如何使用禮貌用語等要求告訴學生,讓學生能夠順利地展開口語交際活動,從而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二、先易后難,讓學生敢說

(一)說好一句話

在課堂上,筆者經常會碰到這樣的情況:學生回答問題時表述往往不夠完整。遇到這樣的情況,筆者沒有一笑而過,而是引導學生再說一次,從而達到表述完整的目的。有一次,筆者教學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課文《羚羊木雕》,文中有兩個句子“奶奶突然說:‘算了吧,這樣多不好?!瘚寢屢贿呥f過糖盒一邊說:‘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貴的木雕!’”筆者要求學生分析這兩句話分別代表什么意思。一個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因為緊張不知從何說起,于是筆者引導他說:“奶奶對作者的態度是什么樣的呢?”學生在筆者的提示下回答:“奶奶是一個寬容孩子、尊重孩子的感情、懂得孩子的情感重于羚羊木雕的人。”接下來筆者請學生分析“媽媽”說的那句話的含義,學生很快就能回答出來了。提高農村初中生的口語交際水平,教師必須要求學生在提問或回答問題時做到表述完整,從說好一句話做起。

(二)仿說一段話

農村初中教學資源較為缺乏,教師要最大化地利用語文教材資源,開展口語交際教學,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語文教材中有很多經典文章,有的文章在表達方式上富有特色,有的文章語言運用美妙絕倫,教師在引導學生品讀這些文章時,可以利用文章的優勢,組織學生開展模仿說的練習。例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課文《春》時,文中有一段描寫春天景象的句子,語言生動形象,筆者要求學生模仿句子“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ɡ飵е鹞叮]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說一說某一處景物或某一種事物的特點。在筆者的示范下,學生很快打開了思路,有的學生說:“香蕉、人參果、獼猴桃,你追著我,我趕著你,都結滿了果送禮。黃的像金,白的像銀,綠的像翡翠……”有的學生說:“風信子、薔薇、迎春花,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藍的像海,白的像云,黃的像金……”模仿說提供了口語練習的形式,能夠較快地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三)脫離文本,談閱讀感受

學生進入初中階段后,表現意識開始覺醒,并且有了表達的欲望。因此,教師要抓住這一特點,指導學生開展口語交際活動,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表達自己、展現自我。例如,在學習了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課文《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之后,由于缺乏羅布泊從美麗的仙湖變成令人恐怖的荒漠的畫面,學生對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認識不足,導致學生在表達時不夠充分。對此,教師可以預留3~5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先談一談自己對環境遭到破壞的感受,然后再說一說讀完這篇課文后的感受。在學生談及生態平衡等環保內容的感受之前,教師可以先提出要求:首先,熟讀課文,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次,同桌之間說一說自己的理解,并聯系身邊的實例談一談自己的看法;最后,選取令自己感觸最深的事情在小組內進行探討。這樣做,既解決了農村初中語文教學資源貧乏的問題,讓學生有話可說,又提高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篇7

關鍵詞 初中語文 課內閱讀 作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Integrated Curricular

Reading and Writing Instruction

KUANG Jiena

(Zhuhai Doumen District Chengnan School, Zhuhai, Guangdong 519145)

Abstract Reading is the foundation of writing, writing is an outward manifestation of the accumulated reading. So that reading and writing are complementary and inseparable. But most of the attention, but most of the teachers focused on the accumulation of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while ignoring the role of curricular reading for teaching writing, which would make curricular reading and writing teaching out of tou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accumulation of material and overall student essay development. So I carried on this issue to be a shallow analysis, making further improve students' writing ability.

Key words 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 curricular reading; composition teaching

在劉勰的《文心雕龍》中有這樣一句話“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懌辭?!逼渲小胺e學以儲寶”強調的便是應該通過廣泛的學習來使自己的知識儲備更加豐富,進而使得自己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加強。這也體現了正確閱讀對于寫作所起的重要影響。所以在平常的教育教學中應該注重課內閱讀與作文教學的相互聯系。

1 以“閱讀”帶動“寫作”,是教材的要求

在語文課內閱讀教學中要注意轉變只注重課文分析而忽略學生思維鍛煉和語言鍛煉的教學理念。如果我們來研究一下中學語文教材,就會發現用閱讀帶動寫作的方式來進行寫作訓練的形式豐富多彩。在許多文章的課后題設計中明顯地體現了這一點。如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散文詩兩篇》課后練習“請你也用散文詩這種手法寫一段話或一首詩。七年級下冊《爸爸的花兒落了》的課后練習有“我們是多么喜歡長高了變成大人,我們又是多么害怕呢?你可能也有過這樣的感受,請結合自己的體驗,寫一段自己的體會!初中的每一冊書課后練習題在涉及的各類寫作練習如命題小作文、改寫、續寫、補寫等短文練習每本書都遠遠超過十道題??梢娭袑W語文教材編寫是十分重視以“閱讀”帶動“寫作”的。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課文無非是例子,憑著例子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能。”所以說在進行課文閱讀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對其重要的段落去進行記憶和背誦,對于其中好的文章構思去進行思考和模仿再創作。以文為范,引導學生由課內閱讀帶動寫作,進行寫作訓練。

2 利用“閱讀”與“寫作”之間內在聯系,引導學生由課內閱讀帶動寫作,進行寫作訓練

一個人若是缺乏閱讀能力,當他在寫作時便會如那無水之魚,腹空筆澀。這也說明了閱讀在作文寫作中的重要作用,課內閱讀作為學生學習、閱讀的第一手資料,讓學生樹立一種正確的課內閱讀觀,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更可以使得學生的語言更加豐富、使他們領悟這些優秀作家的寫作方法和思路,為良好寫作水平的形成奠基。例如在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課本上的這段話用了一系列的動詞,簡明而又準確地把捕鳥這個比較復雜的過程交代清楚了。我就設計了抓老鼠仿寫示例,在我的示范后,學生的仿寫文章也很生動。如一個學生寫道:“只見小浩同學舉起右手,和同伴打了一個手勢,然后就接過籃球,邁開大步,閃過兩個防守隊員,沖向籃板前面。起跳,籃球從他的手中飛出,劃了一道優美的弧線,球進了?!蓖ㄟ^練習學生對寫作興趣大增,再也不覺得寫作是件“苦差事”了!

寫作更高層次的是通過動作的描寫表現人物的情感。我又通過學習課文《背影》中一系列父親艱難買橘子的動作,強烈地突出了父愛這一主題。我要求學生在寫作時一定要把“情”貫注到動作之中,一學生寫道:“唉!今天的數學試卷做得不好,錯了好多,爸爸生氣了,既不給我簽字,也不搭理我,只是坐在桌角默默地吐煙圈。我心里很難過,我審題太不仔細了,這次沒少挨老爸的‘冷暴力’。上床睡覺時,我才發現暖水袋已經充滿了熱水,我的眼淚情不自禁地流下來了,‘爸’,請原諒!”學生在我的指引下寫出自己的真情,寫出自己的好文章。每篇課內閱讀都有其閃光點,教師只要善于引導,以文為范,從內容、句式、修辭、語言風格、寫法技巧等方面提出適當的要求,讓學生結合生活體驗練習仿寫,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3 完善教學結構,以“閱讀”帶動“寫作”,要有整體的計劃,形成讀寫有序列

課內的閱讀與寫作雖然有課文可依,但寫作是一種自由的思維活動,而課外的閱讀與寫作具有更大的開放性,所以容易走進目標不明確,讀寫訓練無序、無系統性的誤區,所以初中語文以“閱讀”帶動“寫作”的教學方法需要老師有整體的建構,確立每一學年、每一學期甚至每一學月的閱讀和寫作目標、計劃,循序漸進,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根據教材我確定了七年級寫作訓練目標:作文要寫自己想說的話,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寫出自己的獨特的感受,寫好記敘文。具體做法以七年級上冊為例,首先確定每個單元的主題。在課內閱讀教學中我借鑒了課文的例子進行寫作指引如下:選擇《童趣》中你喜歡的場景,融入自己的感受,創造性改寫。如:“觀蚊成鶴”,可改成“我真的看見了一群白鶴――”通過作文讓學生懂得文章是現實生活的反映,認識作文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學生都創作了很多優秀的作品:《那一次,我戰勝了困難》、《我長大了》、《 必須跨過這道坎》……八年級的學生已經比較熟練地掌握了記敘文的寫作技巧,那么就對主題,構思,選材,表達方式,記敘順序, 語言表達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初二階段著重進行了記敘文、說明文兩種文體的練習。優秀作品:《家鄉的橋》、《蛋糕的制作》、《愛是……》。初三階段面對升學考試,從作品主題升華和創新方面進行培養學生,增加了議論文的練習。作品:《笑對失敗》、《走進初三》、《我看青春期的“愛”》、《讀書苦與樂》。學生在老師的指引下,以課文閱讀為范本,再進行加工,修飾,創作。以閱讀為本,以寫作為樂!

總之,脫離了閱讀的寫作教學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是很難得到提升和發展的。而課內閱讀作為閱讀中精品被收錄,其在作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閱讀的快樂是心靈的快樂,寫作是創造性的勞動,培養寫作的興趣,快樂命題,快樂構思,快樂表達,自然就能快樂地寫作!

參考文獻

[1] 曹翠芳.回歸文本――語文學習高效的切入點.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1(5).

[2] 王志彬.二十一世紀中國寫作理論史.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

篇8

[關鍵詞]古詩文;關鍵詞學習法;背誦;翻譯;情感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7)04001601

從教以來,筆者一直盲目地認為初中古詩文教學無非就是讓學生死記硬背,可是在掌握并運用了關鍵詞學習法后,才發現古詩文學習可以讓學生學得更輕松、更快樂。

學習古詩文有三大難:文言文的背誦、翻譯和古詩的情感把握。關鍵詞學習法是否能將這些困難解決呢?

一、關鍵詞學習法強化記憶

初中教材中文言文背誦篇目占有很大比重,許多學生畏“背”如虎。怎樣才能加強記憶,取得事半功倍的背誦效果呢?關鍵詞學習法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我們可以指導學生提煉出文言文中的關鍵詞,然后將關鍵詞架構成一幅幅樹狀圖,這樣有利于學生對全文結構、內容的把握,在此基礎上進行記憶、背誦,其實就是把握住整篇文章的關鍵詞,背誦也就水到渠成了。

如九年級上冊的課文《醉翁亭記》,在整個初中階段算是比較長的文言文了,如果我們把關鍵詞提煉出來,背誦就變得簡單了。文章首先可以提煉出四個關鍵詞:“亭由來”“山水樂”“官民樂”“醉而歸”。其中“山水樂”可分為“朝暮之景”“四時之景”;“官民樂”可分為“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又如八年級上冊的《小石潭記》,可循“進石潭潭貌潭中魚潭源坐潭上同游人”的線索,追溯行蹤,順藤摸瓜。九年級下冊的《曹劌論戰》是按戰前、戰場、戰后的次序寫的,以人物對話為主要內容,主要人物是曹劌和魯莊公,敵軍是齊師。記住這幾點關鍵詞,背誦難題就迎刃而解。七年級上冊的《三峽》中按先后順序提煉出四個關鍵詞“山”“夏水”“春冬景色”“秋”,背誦起來既容易記,又不容易遺忘。九年級下冊的《鄒忌諷齊王納諫》,只要把握幾個關鍵詞即可:三問、三答、三比、三賞、三變。運用關鍵詞學習法來背誦課文,背誦變得輕松簡單,幫助學生很好地把握了文章的內容。

二、關鍵詞學習法幫助翻譯

文言文翻譯是學生把握文章內容、體會文中蘊含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基本前提,無論是對于學生素質的提升還是對于考試而言,都顯得非常重要。過往,很多學生選擇的方式就是借助資料書對整篇文章的譯文反復朗誦,通過反復記憶來掌握文章的翻譯,其耗費的時間和精力可想而知。其實,只要我們教會學生運用關鍵詞學習法,它就會變得輕松簡單,毫無壓力。

如九年級下冊《曹劌論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于這個句子的翻譯我們只要把握住三個關鍵詞“獄”“雖”和 “情”即可,“獄”是案件的意思,“雖”是即使的意思,“情”是以實情(判斷)的意思,從而可以輕易地得出結論: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情來判斷。七年級下冊《黔之驢》:“因跳踉大,斷其喉,盡其肉,乃去。”對于這個句子,我們只要把握住四個關鍵詞“因”“斷”“盡”“乃”即可,“因”是于是的意思,“斷”是咬斷的意思,“盡”是吃完的意思,“乃”是才的意思,進而翻譯成“于是跳躍起來,大聲吼叫,咬斷驢的喉嚨,吃完了它的肉,才離去”。九年級上冊《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睂τ谶@個句子,我們只要抓住“先”和“后”兩個關鍵詞,“先”是“在……之前”的意思,“后”是“在……之后”的意思,這樣這個句子就很容易地翻譯成“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后才樂”。所以,在教學中只要指導學生找出并把握句子關鍵詞,學生將輕松快樂地跨越這一難關。

三、關鍵詞學習法把握情感

初中教材包含近百首古詩詞,如果單純反復記憶,學生不僅容易遺忘,而且很難準確把握每首詩歌的感情,詩歌越多,越容易混淆,最后出現張冠李戴的局面。運用關鍵詞法可以輕易解決這一困難。我們可以幫助學生找到每首古詩的關鍵詞句,然后通過理解關鍵詞句來體會情感,這樣既可以讓學生輕松掌握知識點,又能讓學生得到情感的熏陶。

篇9

關鍵詞:古代羈旅詩 蘇教版 中小學語文

羈旅詩又稱為記行詩、行旅詩,是指詩人因各種原因遠離家國,用詩歌的形式描寫漂泊生活、抒發客居異鄉的各種感慨的一類詩歌。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古代詩人創作了大量羈旅詩,在蘇教版中小學教材中約有十首這類詩歌。①雖然它們的作者、生成背景與情感內涵等方面不可同日而語,但依然可以看出同屬于羈旅詩的別樣風情。本文從抒情內容、藝術特色、現實意義三個方面來簡要分析這一問題。

一.中小學語文教材中古代羈旅詩的具體內容

人生變幻無定,福禍莫測,誰都不可能一帆風順,于是羈旅漂泊也成為了人生的一種常態,我們欣賞那種“慢慢走,欣賞啊”的從容心態。古代由于通信不便,游子在漂泊的路上無以為寄,便以沿途的山水風物為寄托抒發性靈。他們的步伐丈量過千山萬水,心也跟著閱盡了人世滄桑。也因此,羈旅詩凝聚了詩人們較為真實的情感變化,彰顯了他們鮮活的生命熱情,體現了詩人們豐富的人生智慧。細細品味這十首羈旅詩,我們發現它們的抒情內容有以下幾種:

1.客居他鄉,漂泊天涯的艱難

離家在外往往多有不便,張繼的《楓橋夜泊》(三年級上冊),就充分反映了羈旅漂泊的艱難與苦澀。“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币股盍耍瑲鉁伢E降帶來屬于夜的清寒,空蕩的客船上詩人輾轉反側,裹緊身上的單衣,望著江上零星的漁火,耳際是不遠處寒山寺里傳來的邈遠的鐘聲……這使得張繼的苦楚,更添一筆孤寒。再如杜甫的《登高》(高中必修三)“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更是直接道盡羈旅之苦,使人消瘦潦倒。因此,羈旅之苦,苦在風餐露宿,苦在寂寞空虛,苦在無處安定,不知歸處何在。

2.渴望山河無缺,向往安定生活

人類歸根到底是一種群居性動物,而漂泊在外的游子恰如離群的孤雁,始終存著重回集體的渴望。因此,飽受羈旅之苦的游子們對于安定生活的向往也就自然而然了。但同時,他們更希望自己對理想與抱負的不懈追求終有一天能實現,哪怕衣帶漸寬也終不后悔,甘愿“為伊消得人憔悴”。無論是夏完淳還是文天祥,對于收拾舊山河,為國家誓死效忠的赤子之心始終不變。詩句“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是對理想信念執著追求的箴言。

3.思念親友,眷戀故鄉的溫情

人在旅途,前路漫漫,不知方向地漂泊,給人一種虛空、寂寥之感。當風餐露宿、孤舟獨眠時,更容易想起家中的粗茶淡飯,親友的笑語和關愛;當仕途受挫、行走艱難時,更加希望有親友在身后給予堅強的支持。詩句如王灣《次北固山下》(七年級上冊):“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杜甫《登岳陽樓》(七年級下冊)“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夏完淳《別云間》(八年級上冊):“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李白曾道:“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可見故鄉、親友,總是令游子們魂牽夢縈。

4.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悲憤

羈旅詩中此類悲憤之作有不少。例如文天祥《過零丁洋》(八年級上冊):“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面對的就是家國覆滅、無力回天的蒼涼以及對統治者用人不當的埋怨憤恨;杜甫的《登高》抒發的則是客居它鄉、漂泊無依、無奈命運的孤獨寂寞、幽怨憤慨之情;杜牧的《泊秦淮》(八年級上冊):“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花”,發出的是對祖國前途命運的擔憂以及對統治者不思進取、醉生夢死的不滿。然而,最令詩人們悲痛的莫過于英雄末路,美人遲暮。抗清英雄夏完淳在《別云間》中這句“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的血淚質問,使少年人的沉痛悲嘆更加震撼人心。可見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悲憤一直是歷代詩人心頭滾燙的一碗熱血,摻雜了他們內心最深刻的執念與最動人的吟唱。

二.中小學語文教材中古代羈旅詩的藝術特色

縱觀中小學語文教材中古代羈旅詩的一大特色,便是羈旅途中詩人所見所聞的任何一種景物,都有可能觸發他的羈旅之思。詩人們十分善于將眼中景與心中情結合起來。正因如此,我們可以根據這些特征更容易地窺見并體味游子們的心緒。這十首羈旅詩常用的表現手法有以下幾種:

1.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是作者在行文措辭和表達思想感情時所使用的特殊的語句組織方式。在羈旅詩中,有以下幾種表現手法:

A.抒情為主,虛實結合

在古代羈旅詩中,哪怕是一枝一葉也總關情,詩人在詩歌中以抒發自己的情感為主,善于將眼中景與心中情有機結合,虛虛實實,加以聯想想象,字字珠璣,催人斷腸。例如夏完淳《別云間》“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一句,寫自己甘愿為國捐軀,至死不悔,哪怕自己死后也想要看到祖國山河的收復, 希望回歸美麗的家鄉,拳拳家國之情躍然于紙。讓人不禁想起了陸游《示兒》中“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句同樣是收復失地、保衛家園的愛國名句,至今讀來蕩氣回腸,深入人心。

B.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這是古詩間接抒情中慣用的手法,往往為主觀意志情感服務,即王國維先生所說的“有我之境”。②例如柳永《雨霖鈴》(高中必修四)“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一句,借寒蟬凄凄哀哀的鳴叫、渲染離別時慘淡凄涼的氛圍;又如杜甫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借凄涼的猿啼、秋天肆虐的大風營造屬于秋天的蕭條肅殺,抒發心中的凄愴悲涼。還有一種獨特的手法便是以樂寫哀。典型的是王灣的《次北固山下》“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弊畛跻詾槭菍懧猛局袎邀愰_闊的風景,尤其是海日沖破殘夜的阻力噴薄而出,春天最終擺脫舊年的束縛將希望帶給人間這樣充滿生機活力的圖景,其實,只不過是想襯托自己苦苦思歸的郁悶心情罷了。

C.白描、對比與反襯手法

白描的運用見于“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這些詩句。詩人對景物不加雕琢的描寫,更添一番旅行途中樸素自然的真實感。對比手法則見于杜甫的《登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就極力渲染了洞庭湖的雄壯開闊,從而反襯出個人的渺小,微不足道。人類的生命像是蜉蝣一般短暫,與天地永恒比起來又算得了什么呢?詩人因而發出對生命與功名的慨嘆。詩歌情感張弛有度,含蓄與直白相結合,更容易讓我們體味詩人作詩時的情緒變化。

D.意象豐富獨特

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蹦承┚拔镌诹b旅詩中經常出現,是引導中小學生學習古代羈旅詩的重要參照。例如馬致遠的《天凈沙》(八年級上冊),運用枯藤、老樹、古道、瘦馬、夕陽這一系列意象的渲染疊加,營造出一幅羈旅客斷腸天涯的凄涼圖景,抒發深切的思鄉之情,此情此景讓人頓生共鳴,令人感傷。除此之外,還有月、水、鴻雁、落木、孤舟等,也是古代羈旅詩中常見的意象。

2.修辭手法

A.對偶與夸張

關于對偶,杜甫《登高》的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一句,尤為精妙。句中“風”對“渚”,“天”對“沙”,“猿嘯”對“鳥飛”,名詞、動詞、形容詞對仗工整又貼切自然,讀來富有節奏感。經過詩人的藝術提煉,十四個字,字字精當傳神,達到了很高的審美境界。③更值得注意的是:對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聲,此詩卻用平聲入韻。因此,沈德潛先生在《唐詩別裁》中就有“八句皆對,起二句對舉之中仍復用韻,格奇而變”的贊語。說起夸張的手法,當推杜甫的《登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用夸張的手法寫洞庭湖將吳楚分隔在東南兩城,日月星辰、天地晝夜都浮于其上,極力渲染洞庭湖的浩大開闊,氣勢磅礴。

B.設問與疊字

王灣《次北固山下》:“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就是典型的設問句。鴻雁尚且可以歸去,可憐自己何時能與家人團聚?這是在問自己,也是在問命運的安排,頗有無奈心酸之感。如此便將詩人乘舟江南、神馳故里的飄泊羈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間。朱東潤先生評價李清照的《聲聲慢》(高中必修四)“創造性地用上大量確切而生動的疊字,以加強感情的渲染,毫無斧鑿之痕。”④這十四個字精煉概括,細膩地展示了經歷過國破家亡夫死,長期的流亡生活后詞人曲折的心理活動,生動地展現了復雜哀怨的內心世界。

3.語言與詩歌形式

A.語言:簡潔自然,流暢婉轉

這類詩歌的語言特征總體來說多簡潔自然,流暢婉轉。李白有詩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可用來說明羈旅詩不假雕飾、率真樸素的風格。這十首羈旅詩的共性是多用口語,注意煉字,讀來平白如話卻又自然生動,韻味無窮。前文所提到的詩作大多如此。這些詩句經過詩人們的千錘百煉,已經了達到質樸流暢、圓潤婉轉、意韻無窮的境界,足見匠心獨到卻絲毫沒有斧鑿之感的作詩功力,彰顯了詩歌的自然之美。

B.形式:古體近體,平仄和諧

提起古代羈旅詩的詩歌形式,則古體近體皆有,平仄和諧。蘇教版選取的這十首詩在形式上有古詩近體,也有七絕、五律、七律。詩歌注重音樂性,十分講究平仄,押韻嚴格。例如五言律詩《次北固山下》,就屬于仄起首句不入韻的格律。詩歌對仗遵循“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規則,無論是平仄還是粘對,都循規蹈矩,嚴謹考究。吳小如先生在《唐宋詞鑒賞辭典》中評價李清照的《聲聲慢》 “原來的《聲聲慢》的曲調,韻腳押平聲字,調子相應地也比較徐緩。而這首詞卻改押入聲韻,并屢用疊字和雙聲字,這就變舒緩為急促,變哀婉為凄厲?!痹偃纭队赈徚亍?,龍榆生先生這樣評價道:“一百三字,前后片各五仄韻,例用入聲部韻。前片第二、五句是上一、下三,第八句是上一下四句式,第一字宜用去聲。”⑤

三.研究中小學教材中古代羈旅詩的現代意義

1.現實意義

余光中的一首《鄉愁》表現了詩人思想最執著的主導情感――家國意識。可見無論古今,鄉愁總是能引起人們的共鳴。而當今社會通訊雖然越來越便利,人情卻不如以前那般濃厚,不少青年將眼光一味地投向海外,卻忘記了什么叫做春暉寸草,什么是莼羹鱸膾。羈旅詩中強烈的愛國思想意識和人倫情感,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人“記得住鄉愁”。

2.教育意義

A.培養知識能力

蘇教版所選取的這幾首羈旅詩,有助于學生學會用簡潔自然的語言來表達情感,做到干凈利落,言簡意賅。這就鍛煉學生注意詩歌的煉字、煉句,物象描寫中的動與靜,聲與寂,情與理等方面的相互映襯、烘托,修辭色彩等的能力,為學生學習詩歌,賞析詩歌打下良好的基礎。

B.培養情感能力

客居他鄉、漂泊天涯的艱難;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悲憤;思念親友、眷戀故鄉的溫情;渴望安定、追求理想的執著……當今處于溫室的中小學生對羈旅詩中這些復雜的情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通過系統的歸納式分析,能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理解。并且有些羈旅詩中哪怕是羈旅天涯也始終不變的愛國之心,在大力宣傳愛國教育的今天,彰顯出它獨特的價值和魅力。

C.學習表現技巧

表現技巧一直是學習古詩中的重難點,古代羈旅詩因為有羈旅途中,情即所見的寫作特點,而別具特色。因此,掌握了這些表達技巧,有利于學生舉一反三,學會自主學習,這對于分析類似詩歌如送別詩、貶謫詩等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蘇教版中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這些古代羈旅詩,如珍珠般散發著動人的光澤,閃爍著別樣的詩歌風情。這些詩歌所蘊含的可貴的家國之思以及人倫情懷在當今社會仍然值得我們去深思,挖掘其中的閃光之處。

參考文獻

①文中所選的所有羈旅詩均來自蘇教版中學語文教材。由江蘇教育出版社,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出版。它們分別是三年級上冊的《楓橋夜泊》,七年級上冊的《次北固山下》,七年級下冊的《登岳陽樓》,八年級上冊的《泊秦淮》、《過零丁洋》、《別云間》,八年級下冊的《天凈沙》以及高中必修三的《登高》,必修四的《雨霖鈴》、《聲聲慢》。

②王國維:《人間詞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頁。先生認為藝術境界分為“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兩種,原文是“‘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有我之境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

③傅德岷、盧晉:《唐詩宋詞鑒賞辭典》,湖北辭書出版社2005年版,第177頁。

④朱東潤主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編第二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54頁。

篇10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 表達能力 說話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097(2013)03-0027-02

“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社會普通公民所必須具備的一項能力,在教學中應重視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尤其是口語表達能力,使學生能夠展開文明和諧的人際交流。”這是《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訓練和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語文教學目標的需要。而學生的表達能力體現在學生的說話能力上,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方方面面都需要我們依靠說話來表達自己,因此我們必須重視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一、目前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表達能力的現狀

學生學習語文所獲得的能力主要有書面表達能力與口頭表達能力。在教學實踐中,語文教師歷來重視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而忽視口語表達能力。而實際上,說話能力在語文能力中占據重要地位。要想充分表達自己,就要通過我們的口頭語言,那么對說話能力的培養便是不可缺少的。聽、說、讀、寫這四要素構成了語文能力,這四要素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現代教學要求告訴我們:應對學生進行綜合訓練,來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在蘇教版教材的各學段中,編者都把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作為單元專題的重要內容進行了編排,跟寫作專題同步。從七年級開始就設置了訓練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專題,如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設計的“與人交流注意對象、場合,用語得體”、第四單元設計的“說話有針對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動別人”、第六單元設計的“婉轉拒絕”等;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設計的“做一回小記者”、第二單元設計的“勸告”、第三單元設計的“話須形象才動人”等;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設計的“當一次主持人”、第三單元設計的“一姿一容總關情”、第四單元設計的“假如我是導游”等;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設計的“清楚連貫地表達思想觀點,不離話題”、第二單元設計的“聽出討論的焦點,有針對性地發表意見”等。

由此可見,新《課標》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著眼學生的應用能力,教材把語文學習的“聽說讀寫”科學地進行了編排,實現了“四位一體”綜合提高學生的書面與口頭表達能力的目的,以此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

二、培養和提升學生表達能力的重要性

正如上文所說,學生的表達能力體現在說話能力上,而說話能力在語文能力體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說話能力可以使語言學科的工具作用很好地發揮出來,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交際方面。作為交際工具,它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兩種。在現實社會中,我們采用說話的方式來進行交際,這種方式既方便又經濟,不需要任何的設備、任何的原料,而且無論多么復雜難懂的意思,都可以借助語言把它表達出來,因此,說話能力的培養在提升學生表達能力中是最重要的。

(二)思維方面。正如大家所了解的那樣,說話表達的過程就是將自己的內部思維通過一些詞語,按照一定的邏輯和語法迅速組織和轉變為外部語言的一個過程。在上述這個過程中,如果要想將一個完整的意思表達出來,那么我們需要一邊思考一邊述說,一邊述說一邊思考,將內部的思維與外部的語言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教學中,說話的教學和思維的訓練應同時進行。說話時需要一邊思考一邊述說,這可以使學生的思維活躍、敏銳,使學生的智力得到發展,因此要重視學生的說話能力。

(三)作為定向交流的工具??陬^語言具有定向表達敘述的特點,說話的人是在特定的場合下對著特定的人說話的。為了使表達達到最好的效果,就要考慮到聽話者的身份、地位、受教育的程度以及所能承受的心理狀態等。這也就是說,在我們說話的時候,要注意在什么場合說什么話,學會隨機應變。

三、提升學生表達能力的方法

學生的表達能力體現在學生的說話能力上,訓練和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們該如何訓練和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呢?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筆者認為作為老師應抓住以下兩個環節,這對訓練和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尤為重要。

(一)創造語言環境和情境,積極鼓勵學生敢于張口說話。在我們平日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們由于受傳統教育的影響,總是不敢開口說話,反映在課堂上就是教師“滿堂灌”,學生只在聽。另外,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初中學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也導致部分學生產生了自我封閉心理,所以,他們不敢也不愿意張口說話。例如,在講授《論美》這一課的時候,筆者注意到一個小個子男生,他看到其他同學積極參與討論的時候,卻低下了自己的頭。筆者靈機一動,去拿起他的課本,意外發現課本上貼了一張劉翔跨欄的照片,便對學生說:“老師發現了一道美的風景,我們用掌聲歡迎收藏這位運動之美的伯樂給我們談談他的初衷。”結果,他不僅給同學們介紹了劉翔的基本情況,竟然還記得他的跨欄成績,并且介紹得洋洋灑灑,頗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的感覺。突然間,筆者領悟了“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引導的老師”這個道理,你給他創造了情境,他會還你滿園春色。

(二)對學生進行思維上的訓練,讓學生擁有能夠說話的能力,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積極鼓勵學生說話,這只是第一步。學生有了敢于說話的膽量,但是有的時候卻不知說什么,或者無法把自己的意思和思想表達出來。這個工作就需要老師來完成,比如老師可以把教材做一下藝術處理,從中選出能刺激學生說話興奮點的地方,從而在課堂上給學生制造一種非說不可的氛圍,促使他們去說話。在講授《故鄉》的時候,面對楊二嫂和中年閏土的變化,學生講不出變化的原因,因為他們沒有生活的體驗,他們不曉得什么是貧窮落后,更意識不到的不徹底性。這時候就要首先讓他們談自己的生活,說說自己的幸福,提提兒時的伙伴,他們說得滔滔不絕。這時候筆者問了一個問題,我們生活在什么社會?孩子們異口同聲說“社會主義社會”,那文中的主人公呢?“封建社會”,封建社會的封建怎樣理解?有沒有人想封建社會?你有哪些封建思想?你的家庭里有哪些封建的地方?那你同情楊二嫂和中年閏土嗎?這一連串的問題,把學生的思維打開了,氣氛活躍了,學生想說話的激情就出來了。

總而言之,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就可以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能使學生更好地進行人際交流和溝通。

參考文獻:

[1]周小平.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J].讀寫算(教研版),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