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研究性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3 11:03: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化學研究性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本文是本人在指導研究性學習在高中化學實驗應用中得出的的一點體會:
首先,弄清化學實驗與研究性學習的關系:
在中學化學教學中,充分利用化學學科“以實驗為基礎”的基本特征,挖掘和開發化學實驗在研究性學習中的功能,對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形成終身學習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化學實驗是研究性學習的一種重要途徑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自主地獲取知識和技能、體驗和了解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創新意識、樹立科學的價值觀和活動過程。化學實驗是學生化學學習中的能動的實踐活動形式。化學實驗為學生創設了親身參與實踐的情境,具有獲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學實驗的功能和研究性學習的特征決定了化學實驗必然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途徑。
二、化學實驗作為研究性學習途徑的教學策略
在化學教學中提倡和鼓勵學生通過化學實驗進行研究性學習,要充分挖掘化學實驗在研究性學習中的功能,發揮化學實驗在研究性學習中創設問題情境、驗證假設或猜想等環節中的作用,研究開發研究性實驗,引導學生通過實驗去發現和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化學實驗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實現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接受式學習向主動研究性學習的根本轉變。
第二、化學實驗與研究性學習課題的選擇:
通過化學實驗開展研究性學習,必須著力培養學生的化學實驗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同時也必須依據學生的知識能力來確定研究課題,特別是依據學生的化學實驗能力來選擇適當的研究課題。根據我們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體會,在服從課題研究的原則基礎上,我們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法選擇課題。
一、結合化學教學選擇研究課題。當今課改的重要任務就是要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適當增加一些探索性實驗,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探索欲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Fe2+和Fe3+的轉化,可以改進為探索性實驗:根據現有實驗條件,如何實現Fe2+和Fe3+的轉化?讓學生首先設計實驗方案,其次交流設計思想,篩選確定最佳方案,最后實施實驗并得出實驗結論。這種探索過程比空洞的講授更能調動學生利用多種感官主動參與信息加工、構建知識,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更好的開發。
二、結合日常生活選擇研究課題。社會生活中的問題無處不在,我們引導學生從自己身邊開始思考,提出問題,并篩選確定研究課題,然后讓學生收集資料、研究實驗方案,通過實驗自主探討、自主學習,極大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如探討鐵生銹的原因,一方面學生選擇了生活中常見的各種鐵件,又設計了銹蝕的不同條件開展實驗,另一方面學生又到工廠、商店、居民區、農村……開展實地調查,學生對鐵生銹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及預防生銹的措施有了全面深刻的認識,寫出了較高質量的化學小論文。
三、結合當地生產實踐選擇研究課題。我們結合當地經濟建設的實際情況,結合課外活動及實踐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大膽探索、積極創新。譬如圍繞水的問題,可以啟發學生從我縣水的資源、利用、水患、污染、監測、防治等方面去思考,學生積極性高,提出了許多問題,他們調查排污口,參觀自來水廠,監測水的pH值及重金屬離子、苯酚等含量,并請來環保局人員共同分析,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四、結合化學課外活動選擇研究課題。利用化學課外小實驗、趣味化學實驗、化學小魔術等積極探討化學實驗的設計方案,研究化學實驗的現象、實驗裝置、實驗操作、實驗觀察、實驗記錄、實驗分析和實驗報告。如自制汽水的原理與方法、熱水瓶(鍋爐)中水垢成分的分析、相片沖洗原理的探索等等。
第三、研究性學習在化學實驗應用:
1.設計實驗方案
教師提出實驗目的,讓學生設計實驗方案,然后師生共同逐個討論,尋找多種方案或確定最佳方案。例如,在學習實驗室制乙烯這一內容時,先說明乙烯中會混有SO2和CO2氣體。讓學生設計實驗,證明它們的存在。結果學生都知道應先將氣體通過裝有品紅溶液的洗氣瓶,看到品紅褪色,證明有SO2氣體。但在接下來的檢驗CO2存在的操作中,意見出現了分歧,學生提出了如下方案:①將氣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變渾濁;②將氣體通過裝有足量的NaHCO3溶液的洗氣瓶后,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渾濁;③將氣體通過裝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氣瓶中,溶液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變渾濁;④將氣體通過裝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氣瓶中,溶液不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變渾濁;⑤將氣體再一次通過裝有品紅溶液的洗氣瓶中,品紅不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變渾濁。然后師生討論:方案①和③沒有將可能未與品紅溶液反應完全的SO2帶入澄清石水中,方案不合理;方案②雖完全除去了SO2氣體,但SO2與NaHCO3溶液反應會產生CO2氣體,顯然也不合理;方案④和⑤既能完全除去SO2氣體,也不會減少或生成CO2氣體,且現象明顯,上述兩個方案都合理。
2.改進實驗裝置
教材上有些實驗裝置復雜、實驗費時費藥,有些實驗現象不夠明顯,還有些實驗環境污染嚴重等等,教師可帶領學生對這些實驗進行改進。如酚醛樹脂制取實驗以后,試管難以洗凈,每次實驗只得更換試管,改進后我們用醫用廢磷霉素小瓶替代試管進行實驗,不但節省了大量的試管,而且藥品用量比原來少了許多。
3.研究不同反應條件對實驗的影響
學生做了在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實驗后,讓他們將上述實驗操作順序顛倒,觀察現象,并進行解釋。再如用較純凈的鋅粒與稀硫反應速度較慢,當在反應混合物中加入少量CuSO4溶液時,反應速度大大加快,可讓學生探索原理。
4.開展家庭小實驗活動
篇2
一、設置專題,力求深入
本科階段,一些教師講授《中國文化概論》,往往受到學時、教材以及學生接受能力的限制,在教學過程中容易走馬觀花,難以深入。就教材而言,大多依據張岱年主編的《中國文化概論》、馮天瑜等所著的《中國文化史》以及陰法魯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化史》等教材。這些教材各有千秋,大多從中國文化發展的淵源、經濟基礎、發展歷程等入手,再分章節討論中國文化之分流如宗法制度、文學藝術、宗教文化、歷代官制、天文歷法、建筑風格等,內容涉及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有些教材側重于分章討論,但內容顯得駁雜浩瀚、難以精專;有些教材則注重對中國古代文化史發展歷程的揭示,分各個時段進行論述,脈絡雖清晰,但宏觀闡釋不足。這些教材有助于學生對中國文化基本知識點的學習,但也易流于表面,講授深度往往受到牽制。研究生階段,如果再將這些教材的知識點復述一遍,將有悖于研究性教學的總體特點,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會大大降低。
有鑒于此,筆者結合研究生教學要求,設置若干專題,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深入細微,旨在提升學生的獨立思考及科研創新能力。筆者給碩士研究生講授《中國文化概論》課程共計36課時,大約每6個課時討論一個專題,分“中國文化發展歷程”、“先秦文化典籍精讀”、“中國學術思想概論”、“中國史學概論”、“中國歷代制度史”、“中國美學通論”這六大專題對中國文化進行較為深入的討論。其中“中國文化發展歷程”在于宏觀把握中國文化發展脈絡,揭示其內在起承轉合規律,探討各階段文化之總體特點。“先秦文化典籍精讀”通過經典閱讀,引導學生掌握先秦文化原典的思想精髓。具體選擇《論語》、《老子》、《莊子》、《周易》、《禮記》、《詩經》等原典,采用現代比較規范的注本進行精讀,追尋經典之本意,思考其中的現實參照意義。學術是中國文化的命脈,“中國學術思想概論”側重于探尋中國古代學術思想、文化傳承、士人道德操守及其中國文化之影響,分先秦諸子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清代考據學等進行集中探討。“中國史學概論”在講述中國史學史的基礎上,通過精讀《史記》文本,初步了解中國史學思想及文化影響。中國歷代制度演變與文化發展緊密結合,因此“中國歷代制度史”主要探討某一時段政治、經濟及文化制度之興衰演變,以求通過制度反思而關照當下。“中國美學通論”則討論中國古代文學、藝術、宗教等審美特質,揭示中國美學的獨有內蘊。之所以如此劃分專題,既考慮到中國古代文化經史子集的四分法,又涉及古代文化的經濟、政治、學術、思想、藝術等諸多方面,將宏觀和微觀結合,力求深入淺出。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反響較好,大多覺得上課收獲頗多。通過學習這些文化史專題,他們既能宏觀把握中國文化發展進程,又能對一些文化史話題進行深入討論。
二、講論結合,互動交流
研究性教學重在引導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轉變其固有思維方式并提升其科研能力。因此,在授課方式上,不能采取傳統填鴨式教學方法,更要將授課、研讀、討論、互動相結合。筆者采取的講授方式為:講論結合,精讀原典,分組討論,課程作業。所謂講論結合,是指每個專題先由教師講解兩個課時,或是總體論述該專題,或是論析某本典籍,或是對某個具體話題深入探討,內容不拘,形式自由,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精讀原典,主要讓學生課后對中國文化史上主要典籍及經典學術著作進行閱讀。具體六個專題各列出書目,如“中國文化發展歷程”閱讀柳詒徵《中國文化史》,“先秦文化典籍精讀”閱讀《論語》、《老子》、《莊子》、《周易》等書,“中國學術思想概論”閱讀錢穆《國學概論》、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等書,“中國史學概論”閱讀王伯祥《史記選》,“中國歷代制度史”閱讀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美學通論”閱讀李澤厚《美的歷程》。每個專題大約要精讀一到兩本書,在精讀原典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討論則有話可談,言之有物。
“學而不思則罔”,閱讀經典之余,更要樂于思考、敏于答問。本課程在教師講授以及課后閱讀之后,也頗重視課堂討論,對中國文化史諸多專題進行較為深入地探討。先秦思想文化中儒家與道家思想存在異同,在課堂討論時,筆者將學生分為儒家、道家兩方,分別閱讀儒家和道家原典之后討論儒家及道家關于“道”的理論,有學生認為儒家思想不太關注個體而重視群體性道統,當時就有學生反駁說儒家也重視個體的尊嚴、道德修養等。在激烈討論之后,筆者對雙方論點進行評析,指出先秦思想的復雜性,不可僅以儒家或道家籠統論之,即使儒家內部不同學者之間也有差異性。通過大膽質疑、相互切磋,學生的視野得以開闊,研究視角日趨新穎,為日后科研及學習打下了扎實的理論基礎。
課堂討論之后,筆者要求學生將各個專題以課件的形式展現給在座同學,這不僅鍛煉了學生獨立收集材料、開展研究的能力,也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得學生自身講課水平得到提高。如在“中國文化發展歷程”這一練習過程中,有學生做出“情迷唐代”的精美課件,講述唐代歷史文化,并解讀其熱衷于唐代文化的原因,受到在座學生的好評。又如閱讀《史記》時,一些同學詳細分析《史記》中諸多不大出名的歷史人物,通過分析歷史人物的命運,解讀中國歷史的諸多特點,令人耳目一新。再如講到“中國美學通論”時,有同學對漢服極為感興趣,作出“儒雅的漢服”的學術報告,整個報告圖文并茂、內涵豐富,讓在座的同學皆感受到傳統服飾之美。通過以上諸多授課方式,使得原本單調的課堂豐富多彩,對于學生課后準備、課堂反應、積極思考等方面也作出了較高的要求,使學生得到極好的訓練。
三、實地考察,經世致用
古語有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典籍記載的傳統文化往往不夠形象可感,學習中國文化史也要重視實地考察,充分借助博物館、歷史遺跡等資源,通過實地探訪,去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借助課余時間,筆者組織學生參觀了揚州的寺廟、博物館等歷史遺跡。通過實地考察,學生了解到佛寺的基本布局、佛像的宗教內涵、民間的特點等,使得原本頗有距離的宗教文化變得切實可感。在博物館參觀時,筆者側重講解“廣陵潮”、“雕版印刷館”等幾個頗有特色的館藏。學生進一步了解到清代揚州學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歷代揚州文化的發展等知識,對于中國古代典籍的刻板及印刷也有了深刻認識。這些不僅使得書本知識落實到實處,也增加了學生的興趣,為日后進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礎。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中國文化強調經世致用,學習中國文化課程也當如此。在課堂上,筆者較為重視文化的傳承及人文情懷的培養,呼吁學生將傳統文化學以致用。張載有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賢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在平時的課堂講授中,筆者有意識地讓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載道”等話題進行討論,試圖讓學生建立起文化自尊感和歷史責任感。通過閱讀經典,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文化反思能力。與此同時,筆者還提醒學生要熟悉民族文化精髓,從而在跨文化交流中充滿底氣。注重提升自身涵養及人生境界,不斷自我完善與心態調整。通過學習文化經典,形成健全的價值觀及家庭觀,實現社會價值及人生價值。諸如此類,皆是從傳統文化的現實關照出發,培養研究生獨立思考、反思社會、傳承文化、自我實現的能力,這些也是《中國文化概論》這門課程的最終目標。
總之,筆者通過對教學內容的設置、課堂形式的改革、課外教學的拓展等諸多方面的探索,對《中國文化概論》這門課程進行改革創新。通過諸多嘗試,使本課程既能符合研究性教學的要求,又能增進學生學養,樹立起良好的價值觀念,為日后的工作及生活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
參考文獻:
[1]柳詒徵.中國文化史[M].湖南:岳麓書社,2003.
[2]錢穆.國史大綱[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3]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M].北京:三聯書店,2005.
[4]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篇3
一、個性化閱讀教學提出的依據
1、源于《課標》的思考
《語文課程標準》把發展學生的個性放在首要位置,在閱讀教學的實施建議中明確地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的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顯然,《課標》中的這段有關閱讀教學的建議,是以發展學生個性為出發點與歸宿點。那么,可以這樣說,只有個性化的教學才能造就學生閱讀的個性化,無疑地,新課標背景下的語文閱讀教學,應走個性化閱讀教學改革之路。
2、源于“語文”特點的思考
“語文”是一門學科,又是一門藝術。唐承彬老師說過,語文作為一門學科是含有不少科學因素的,在語文教學的進程中,牽涉到許多無法定量定序的變項,語文教師個人的特點,往往比某些規定的東西更實際,更重要。這番話道出了語文教學應在理性的傳授知識、探索規律的同時,又應該求異、創新,以獨特的教學個性,求得多彩的教學風格。
3、源于“主體”的思考
作為閱讀教學的主體----學生,他們有著個性氣質、生活經驗、心境、情趣的差異,在每時每刻展示著自己的個性。就像世界上找不到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每個學生也都是獨特的個體,都有著屬于自己的內心天地。我們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呵護學生們稚嫩的心靈,更要欣賞每個學生個性化學習的權力,求得每一個學生多角度的發展。任何一個學生到學校來學語文,都不是從零開始的,學生帶到課堂來的有他的生活與經驗。我們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從這個角度而言,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喚起、激活學生的生活體驗的過程。不斷地幫助他們內視、發現、理解已有的生活體驗及其意義并使其照亮自己的語文學習的過程。
4、源于“教學者”的思考
我們的語文教師自身是一個個充滿生命特征的個體,都有著個性魅力,有著獨立意識、創造能力和人格理想,有著獨特的人文素質。教師有個性,才有語文教學的藝術。個性意識強,個性教學主動性愈明顯,愈能有效地進行和指導語文教學。同樣,個性意識越強烈,教學創新意識就越強烈,愈能創造地運用于語文教學藝術之中。只有教師充滿個性特征的課堂教學,才能激活整個課堂,激發出課文深層的生命活力,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語文的熱情。
由此可見,閱讀教學一定要亮出個性,亮出“自我”。
二、個性化閱讀教學對教師素質的要求
1、需要教師的激情
沒有激情的教學是蒼白無力的,激發不了學生的興趣,而興趣是學習最好的動力和源泉,更是學好語文的前提和關鍵。在教學中要根據教材的不同特點來創設新穎和諧的教學情境,例如,用充滿神秘色彩的印度舞曲配合《觀舞記》,用歡快明麗的松林、清溪之曲伴讀《山中之友》等等。通過激情導趣,增強感受,喚起體驗,深化理解,觸發創意,促進個性化閱讀,進行個性化閱讀教學。學習《觀舞記》時,觀看了充滿神秘色彩的印度舞曲,我請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并說明你的理由。這無疑掀起了課堂的,同學們興奮不已,交頭接耳議論著,最后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幾乎每一位學生都能說出不同的詞匯,可謂精彩紛呈。“恐怖”一個學生脫口而出,空氣凝固了一秒中,我內心也一驚,這么美妙的舞蹈竟有這種感受,故意搗亂,不是,你看他一臉坦誠,于是我不斷引導其說出其根據,原來都是那盞銅燈惹的禍,馬上有同學提出異議,說這是印度宗教色彩的體現。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
閱讀教學中,既要充分肯定學生對文章主題感受體驗的獨特性,又要在課堂上多設置一些諸如“為什么?”“你最喜歡什么?”“你的觀點有哪些?”“你是否有這樣的經歷?”等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同學們放開思維空間,暢談自己的情感體驗,或互相質疑,或大膽想象,或你爭我辯,旁征博引,以理服人。在質疑釋疑中挖掘教材,開啟學生的探究性思維,真正使學生成為思想的主人。
2、需要平等和諧
平等、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能讓學生獲得心靈上的安全感和自由感,使其思維流暢,語言豐富。只有構造富有人文氣息的課堂,才能使學生獲得精神上的滿足,真正能體驗到理智探索的愉悅,課堂也就成了一個豐富內涵的個性表演舞臺,成了一方創造智慧飛揚的天地,在這樣的課堂,要求我們與學生朋友般地交流感情,讓心靈溝通心靈,用尊嚴贏得莊嚴,用愛心激勵愛心,用生命呵護生命,用自由喚醒自由,并以一顆赤誠的童心去感受每一位學生的喜怒哀樂,進而把他們的精神生活引向美好的境界,讓孩子們在開放的課堂上快樂著學,坦露內心,暢所欲言。譬如,在教學《馬》這課的教學中,主人給馬戴上黃金鏈條,將其項鬣編成細辮,打扮得那么漂亮,為什么說是對馬的侮辱?這一提問擲地有聲,同學們紛紛思索,展開討論,爭先恐后地搶答,有的結合自己的體驗,有的自喻,最后感悟出馬非馬,人非人,這是最大的侮辱。由此使學生從作品中感受到作者的脈搏的跳動,在心靈深處受到感染,從而使思想境界也得以升華。
3、需要旁征博引
文言文教學能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學生對學習文言文有相當程度的畏難情緒和疏離感,中華傳統文化的名篇佳作成了學生難以消化接受,甚至拒絕接受的“古董”。怎么辦呢?最好的做法是:與現實生活相結合,用現代人的意識去詮釋文言文,想辦法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真正起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
在講解《馬說》時,為了使學生們更好地理解“毛遂自薦”與“自高自大”本質區別,我講了一個例子,收到比較好的效果:在一次世博會上,中國人急中生智打碎國酒茅臺酒,頓時芳香四溢,推銷了自己。這則故事幫助學生領悟了學習《馬說》的現實意義——別在等待伯樂的時光中,自我蹉跎,而要自主地推銷自我。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生活的自覺性,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個性化課堂,學生參與課堂的機會增多,就會生成很多的教學細節。我們要隨機應變,用語文教師所有的敏感去捕捉、發現課堂的生成點,以深厚的人文底蘊和智慧引申、深入教學。用我們的智慧,讓預設和生成共同演繹精彩的課堂。在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師的自身素養得不斷提高,與時俱進。我們得有豐富的人文素養、知識儲備、敏銳的思辨、良好的語感等等。
參考文獻:
1、黃瑞槐《解讀“創造性閱讀》
2、吳振華《淺談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山西教育
3、程芳《不,一百種在那里――談個性化閱讀的教學策略》湖北教育
4、彭英《關注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和理解――教學課例與解讀》云南教育
篇4
那么,怎樣強化“高考意識”、并使其貫穿于化學復習過程的始終呢?歸納起來,我們的做法是發揮了如下“五個作用”。
一、發揮“考綱”要求的主線作用
《考綱》是高考命題的依據,強化“高考意識”理所當然地應當使“考綱”成為教師組織學生復習的主線。由于“考試說明”僅是很簡要的目錄式提綱,為使學生對高考要求的領會明確具體,我們在開始系統復習之前,就把“考試說明”各個項目化解、組編成六個專題,每個專題又劃分成若干單元,形成了《中學化學復習知識體系表解》發給學生。這份“表解”實際上成了教師進行復習教學的提綱;復習進行到哪里,學生就閱讀到哪里,從中一目了然地明確哪些知識點是必考內容,哪些是考點,各考查點之間有何內在聯系,使學生在整個復習過程中,頭腦里有“考綱”這根“弦”,發揮了它在高考復習中的主線作用。
二、發揮歷屆高考題的示范作用
高考題是高考要求的具體體現,它既反映了高考的范圍、重點,又展示了題型、特點,成了復習教學的“無形指揮棒”。縱觀近年來全國的化學高考題一直保持了相當強的連續性,所以,讓學生以它們為范例,把握來年高考的尺度,這對于強化“高考意識”十分必要。如何發揮歷屆高考題的示范作用呢?我們從以下三方面布局:
首先,把近五年高考題收集起來,按中學化學知識的“六大塊”--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又細分“物質結構與元素周期律”、“化學反應速度與化學平衡”、“電解質溶液”三部分)、元素的單質及其化合物、化學計算和化學實驗,組編成八組“高考題專題匯編”,印制出來,復習進行到哪個專題就將與之相關的“高考題匯編”同步發給學生,進行配套訓練。
其次,我們經常選用歷屆化學高考題中的典型題目作為課堂復習教學的例題,引導學生分析,使學生經常將復習化學基本知識與解答高考題掛起勾來,真正做到復習“雙基”著眼高考要求。尤其是近幾年全國化學高考題采用了若干知識遷移能力的考題,所考的知識有的是教學大綱和教材未涉及的內容,學生只能在考試過程中通過閱讀題目的文字,例如1991年高考題中有關第1000萬種化合物結構式、分子式和同分異構體的推理,就是這類頗具難度的題目。我們在復習中,結合有關知識點,以這樣的高考題作例,著重指導學生如何讀懂題意,如何分析解題的關節點,教給學生處理這類“搭橋題”的方法。超級秘書網
篇5
>> 紅色資源開發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實效性研究 開發本土教學資源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研究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研究 中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研究 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實效性研究 獨立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媒體教學實效性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實效性實證研究 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評價模型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研究 民辦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研究 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實效性研究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實效性研究 民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研究 獨立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研究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研究 職業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研究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評價研究 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魏曉文,金彥超.民族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6).
作者簡介:
篇6
問題情境的創設教師要充分抓住實驗,以實驗(或引據實驗事實)為先導創設問題的情境,使學生處于活躍的積極思維之中,提出問題,為學生的創造思維搭橋鋪路.如氮氣一節的教學可設計下列問題而引入:(讓學生實驗)燃著的木條伸入N2瓶中不能燃燒,為什么?(投影)在新疆與青海兩省交界處有一狹長山谷,每當牧民和牲畜進入后,風和日麗的晴天傾刻間電閃雷鳴,狂風大作,人畜皆遭雷擊而倒斃.奇怪的是這里的牧草茂盛,四季長青,被當地牧民稱為"魔鬼谷".試用化學方程式表示"魔鬼谷"牧草茂盛的原因?你知道制取化肥的原料嗎?(啟發:礦物、空氣、水)試舉例,寫出化學方程式(要求與本節教材有關)?你知道在世界上發生的一些光化學煙霧事件嗎?是怎么回事?
以上問題的設計不僅知識覆蓋面大、涉及到本節教材的全部內容,尤其是聯系生產、現實生活緊密,這樣會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一下子引入探求問題的情境中,使學生進入了研究者的角色,而且很富有啟發性和誘惑力!
設計活動程序,研究性學習把自主探究交給了學生,但課堂上的一切活動受老師督導和支配,在這里老師就是一個導師.為此教師事先應精心備課,設計好課堂的活動程序,按照科學發展的脈絡,踏著科學家曾經研究的歷史足跡,不斷提出問題,揭示矛盾,尋求解決的途徑.為此教師要深刻鉆研認知規律、研究知識結構并有效的融合,才能追朔歷史的片段,把學生不斷引向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路途.(讓學生按線索邊閱讀,邊實驗,邊總結.按小組討論,公布討論結果.)上述的活動由揭示矛盾、分析矛盾到解決矛盾把學生步步引向了深入,展現出思維的鏈鎖盤旋上升態勢,不僅符合人類認識事物和科學發展的一般規律,而且使課堂推進井然有序,使學生在有準備、明確航向的路途上,披荊斬棘到達目標彼岸.
篇7
論文寫作當中借鑒或者引用了前人的勞動成果,這些都是正常不過的,也是非常必要的,這表明了論文作者對相關的學術研究了解到了什么樣程度。下面是學術參考網的小編整理的關于健康飲食論文參考文獻,供大家閱讀參考。
健康飲食論文參考文獻:
[1]劉知新.化學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徐家錦.高中化學中研究性學習的初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3.
[3]石柏興.研究性學習的研究與實踐[D].華中師范大學,2003.
[4]趙冬.中國人群的血脂流行病學研究[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3,31(1):74-78.
[5]張亞琴.血液透析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血脂LDL/HDL-C及ApoB/ApoAl的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2011,12(12):1103-1104.
健康飲食論文參考文獻:
[1]翟一飛.中學生體育鍛煉自我妨礙行為的調查研究[C].第五屆全國青年體育科學學術會議、第二屆中國體育博士高層論壇論文集,2008.
[2]李珊珊,王海俊,馬軍,張世偉.全國五城市不同營養狀況兒童青少年飲食行為調查分析[C].膳食營養、身體活動與健康——達能營養中心第十一次學術年會會議論文集,2008.
[3]季成葉.中國青少年生長與營養狀況變化和改善策略[J].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2002,(05).
[4]劉海剛、王兆芬.如何培養青少年學生的健康飲食習慣[J].中等職業教育,2008(3)
[5]張金菊.怎樣培養寶寶良好的飲食習慣[J].跨世紀,2008(11)
健康飲食論文參考文獻:
[1]董維杰.大學生教育管理理論與實踐[M]M.濟南:齊魯書社,2006
[2]楊金土.我國高職教育形式淺談[J]J.中國職業教育,2004(5):25-26.
[3]戴士弘.談談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J]J.教育研究,1996(5):10-15
篇8
崔子建
研究性學習與傳統的接受性學習和訓練性學習相比,內容注意體現專題性、綜合性、實踐性和開放性;形式注意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探索性、合作性。因此教師也由原來的傳道、授業解惑者變為學習的設計者、組織者、指導者,教師的角色變了,要求也高了。筆者結合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談談教師的“三者”作用。
一、教師的設計者作用
1.設計疑問,激趣
由于研究性學習以學生為主體,主要是學生自主設計、自行修習、自主探索的,整個學習過程都需要學生全身心投入,如果缺乏對本學科知識的興趣,是不可能全身心投入,也不可能知難而進的。教師在教學中要設計問題,激趣。
例如:在學習《原電池原理及應用》專題內容時,通過介紹鋼鐵每年因腐蝕的數量約占金屬年產量的10%,全世界每年腐蝕的鋼鐵幾千萬噸。要想防止鋼鐵的腐蝕,就必須弄清楚鋼鐵腐蝕的原理是什么?通過這些實例激發學生去探索金屬腐蝕的成因及防護??原電池的原理及應用。也可以設計讓學生去調查金屬的腐蝕狀況及防腐的措施,去激發學生探索原電池原理及應用知識。通過以問激疑,以疑激趣,使學生產生追求化學科學的強烈動機和愿望,培養執著探索、主動學習的精神。
2.創設有利于自主探索的氛圍
由于長期以來學生習慣于教師站在講臺上講,學生怕老師提問,在心里設置了心理防線,在這樣的課堂氣氛和心理氛圍中是無法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因此教師要走進學生,融洽與學生的關系,創設寬松的學習氛圍,消除學生的心理負擔,采用不用舉手,不用提名,自動回答問題的形式,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表達自已的觀點。
例如:學習氧化還原反應中的有關概念,電離平衡有關概念時,鼓勵學生根據原理,能反映特征,給這些概念下定義或起名稱。在學習元素周期表時,鼓勵學生用紙牌給元素原子量,原子半徑、化學性質、最外層電子數等規律分組,自已編制能體現出周期律的周期表。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的思維活躍,主動探索的意識增強,師生關系融洽,教師以一位學習的參與者加入到研究性學習中,學生也能樂于接受了。
3.設計探究的情境,模擬研究的過程
研究性學習是由學生在一定情境中發現問題、選擇課題、設計方案的,通過主體的探索、研究求得問題解決,從而體驗和了解科學的探索過程,形成自主探究、創新的意識和習慣,培養創新能力,增長知識,積累和豐富直接經驗的活動過程。經歷探究過程,獲得理智和情感體驗,積累知識的方法是研究性學習關注的三個目標,而不在于學生真正地發現什么,創造什么。因此教師要設計有利于探究的情境,讓學生充當科學家,去經歷科學的發現過程。
例如:學習《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內容時,通過介紹科學家探索元素周期律的過程,播放科學家發現“三元素組”、“八音律”以及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的錄相,然后設計讓學生觀察分析教材中給出的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半徑和化合價等數據,發現問題,形成假說,再尋求理論去解釋假說,從而得出結論,模擬科學家的發現過程與方法。
二、教師的組織者作用
1.教師是教學形式的組織者
班級授課制在我國有幾千年的歷史,以教師為中心的觀念在人們頭腦中根深蒂固。因此在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研究性學習中,教師要組織好課堂教學形式。要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去親身感受知識的來龍去脈,到生活實踐中了現問題,調查研究。用所學的化學知識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問題。根據研究的內容,依照學習者的性別、性格特點,組織好合作學習、合作研究的形式,注意培養學生協作精神。
2.教師是各類學術活動的組織者
在實施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有關的方法指導,解決實際問題所需的知識,中學教師不一定勝任,必要的時候要邀請、組織專家學者舉行學術講座、專家論壇等活動。組織好學生的學習經驗交流會、學習成果評價會、開題、結題報告會等學術活動。
3.教師是活動場所的組織者
研究性學習形式多樣,在校內要查閱資料、上網探索、動手實驗,在校外,要到工廠、社區、家庭調查,這些活動的場所都需要教師精心組織安排好,防止組織不當,浪費時間,影響效果。
三、教師的指導者作用
1.指導學生選題
研究性學習的選題一要注意與學生現有水平相一致,超越學生的現有水平,使所有學生能夠參與研究,能用現有知識解決問題,要指導學生選題小而實,避免大而全。二要指導學生到生活實踐中發現問題,以問題作為自已研究課題,才能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課題的研究中。例如:針對一些工廠排放的廢液污染河流,提出的“城中河污染的調查與處理”課題。針對走私鹽中缺碘情況,提出“鹽中碘含量的測定”課題等。三要指導學生選擇的內容應該是學科領域中的核心知識,有一定的研究寬度,使研究的過程就是經歷科學的探索過程,通過研究,對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具有重要的價值。例如:在學習氧化還原反應時,先擇“氧化還原反應知識的由來、發展與應用”作為研究課題。在學習物質結構知識時,選擇“物質的結構與質關系的探索”作為研究課題等。
2.指導學生的研究方法
在研究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給學生方法指導,以幫助學生解決研究過程中發生的偏差和問題。首先是向學生進行普及研究方法的教育,使參與的學習者明確研究性學習常用的方法、步驟:確立課題,制定方案,搜集信息、資料,得出結論,撰寫論文、報告等。其次是對具體課題的調查內容進行指導。如“城中河的污染調查及處理”的課題,要指導學生調查該河流的污染源有哪些?這些工廠排放的污水主要成分是什么?日排放量多少?根據污水成分的理化性質如何消除污染等?在方法指導時要把指導的重點放在“指導方法,解答疑難”上,要留給學習者思考的空間,有利于學習者發揮主體作用。
3.指導學生撰寫報告、論文
由于現在的中學生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作文寫得多,調查報告寫得少。教師要指導學生明確書寫的格式及要求,知道結題報告一般由題目、作者、摘要、報告內容、參考資料等部分組成。其中報告的內容一般按問題的提出、調查方法、結果與分析、結論及建議幾部分組成,也可給學生提供幾種樣式的報告、論文,讓學生參考學習。
篇9
關鍵詞:高中化學;研究性學習;課堂教學;實施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2)20-035-1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一、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研究性學習具有開放性、探究性和實踐性的特點,是師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學習過程,是師生圍繞著解決問題共同完成研究內容的確定、方法的選擇以及為解決問題相互合作和交流的過程。
1.課堂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課堂研究,內容在課本,研究在課堂。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學生,才有利于開展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的課堂研究。研究形式如下:
(1)設計開放性問題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造能力。
課堂教學要把培養學生創造力作為基本目標來完成,而利用啟發式教學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勵學生去探索。而激發的關鍵在于設置一種開放性問題情景,將常見的知識和常規問題設計成一種具有一定難度需要學生努力克服,而又是他們力所能及的學習情景,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同時獲得思考樂趣。
(2)利用實驗誘導,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要從直覺思維開始,通過各種直觀現象刺激學生的神經。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不僅要看“熱鬧”,更要看“門道”。在《鈉的性質》教學中,可采用邊講邊實驗的方法,學生在做鈉與水的實驗時看到奇妙的現象,學生興奮點達到,然后因勢利導,進一步深化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思考:鈉在自然界以什么形式存在?工業上采用什么方法制備金屬鈉?這樣就達到了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目的。
(3)在資料的整理中開發學生創造性思維。
筆記的整理過程是學生學習記憶的過程,也是研究學習的過程。如高三復習階段需要分析處理的資料非常多,然而大多是現成的“死”東西。將“死”材料進行“活”處理可以設計出研究課題。
2.課堂外的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課堂外的研究性學習主要是課題研究,課題研究主要有三種形式:社會調查、科學實驗、專題研究。搞社會調查,寫調查報告。搞科學實驗,寫實驗報告。搞專題研究,寫專題論文。每一項成果的取得都必須經歷四個階段,教師在這四個階段中都要充分體現“指導性”。
二、研究性學習的實施
研究性學習課程是一種:“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展示成果。”的教學模式。具體地講,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一般有以下幾個階段:
1.了解研究性學習課程。
適當地使學生了解研究性學習課程開設的背景、目的、意義是很有必要的。在學生選題之前可向學生介紹當今我國教育改革動向及開設研究性學習的重大意義;介紹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一般步驟。具體如下:
常用于社會科學的研究步驟:確定研究課題制定研究計劃收集資料分析加工所收集的資料提出論點或假說撰寫研究報告
常用于自然科學的研究步驟:確定研究課題制定研究計劃做出假設設計實驗以驗正假設實驗并記錄數據和現象處理和分析數據并得出結論撰寫研究報告
2.研究性課題的選擇。
指導學生選好研究性課題是成功的一半。可結合化學學科教學的實際,也可結合學生的特點、興趣或本地區和學校的具體情況,根據課題選擇的價值性原則、經濟性原則、創造性原則和可行性原則選擇適宜的課題。學科知識結合生活、生產、社會問題展開,增強學生問題意識、探究意識和研究欲望。教材中合成氨工業,硫酸、硝酸工業,硅酸鹽工業,塑料、纖維素等都是很好的結合材料。還可以從簡易實驗入手,如從鮮花中提取代用酸堿指示劑、改變花的顏色,以興趣引導學生開拓視野,活躍思維,掌握研究的程序和要求。根據高二學生特點以及我校實際情況,擬出以下課題供學生選擇。
(1)酒精可燃與不可燃的臨界濃度的研究
(2)無污染氯氣裝置的研究
(3)關于含碘食鹽的日常保存的研究
(4)無磷洗衣粉為何難以推廣的探究
(5)××鎮生活垃圾處理狀況的調查
(6)廚房生活垃圾能再利用嗎
(7)處處可見的動態平衡
(8)用植物色素制取代用酸堿指示劑及其變色范圍的測試
(9)綠色能源離我們多遠
3.組織課題小組,制定研究方案。
每個課題小組一般有3~5人,小組成員在性別、興趣、個性特點、家庭和社會經濟背景、化學成績、能力水平等方面有明顯差異,使每個小組都成為整個班級的縮影。建組之后,每一個課題小組要明確地制定研究方案。研究方案一般包括研究的目的和意義,研究的主要問題,研究的步驟和程序,以及對調查問卷、提綱、實驗方案的編制等,使研究活動有條不紊地進行。
4.實施方案、信息處理、得出結論和課題評價。
篇10
[論文摘要] 什么是研究性學習,目前尚無統一的最后定義。多數學者認為,研究性學習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研究性學習指的是一種學習方式;狹義的研究性學習單指研究型課程,指“圍繞一個主題或問題,以小組學習為主要形式”
在化學實驗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實現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接受式學習向主動探究性學習的根本轉變。充分發揮化學實驗的探究功能,能極大程度的調動學生探究的主動性,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化學教學尤其注重實驗,化學實驗是解決化學教學實際問題的主要途徑和方法。通過化學實驗開展研究性學習,增強了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促進了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開展。
一、化學研究性學習只有通過化學實驗才能更好進行
實驗一直是化學研究的手段,更是化學教學的亮點和重點。在教學中,我堅持以實驗為切入點,進行了多次的教改嘗試。
1.化學學習的特點決定了化學研究性學習要通過實驗才能更好地進行。
當化學實驗被用作探究性學習的途徑時,化學實驗的創造性和探究性便充分顯示出來。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積極地動腦動手,體驗科學家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獲得科學探究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因此,化學實驗仍然是化學學科發展的最現實、最生動、最有效的物質載體。在實驗中學習化學無疑是最有效而又最重要的化學學習方法之一,更有利于學生進行化學研究性學習。
2.化學實驗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求知探索的過程。
化學實驗是人們認識和研究物質的一種科學方法,是人們根據研究的對象和研究的目的,創造性地運用科學知識和實驗手段,有計劃地實施研究性實踐活動的過程。化學發展的歷史也充分證明:化學科學的任何一項重大的突破,無一例外地是經過化學實驗而取得的。正如波義耳所說,沒有實驗,任何新的東西都不能深知。
中學生化學學習中的化學實驗,雖然絕大多數是對物質及其變化的再認識,但從本質上看,這一過程與科學家進行的科學研究中的化學實驗是一致的。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積極地動腦動手,體驗科學家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獲得科學探究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所以,在學生的化學學習過程中,完全可以利用實驗這個手段進行研究性學習。
3.研究性學習中提出的假想需要化學實驗進行科學驗證
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針對提出的問題,經過多渠道的收集信息和深入的思考,將會提出有關問題解決的方案和問題答案的假設或猜想。通過化學實驗對提出的猜想或假設進行驗證,是學生進行化學研究性學習常用的方法。因此,化學實驗不僅是學生研究性學習時驗證假設或猜想的主要方法,也為學生將來從事科學研究提供了一種方法。
二、在教學中要更好地把化學實驗融合到化學研究性學習中。
在化學教學中提倡和鼓勵學生通過化學實驗進行研究性學習,要充分挖掘化學實驗在研究性學習中的功能,發揮化學實驗在研究性學習中創設問題情境、驗證假設或猜想等環節中的作用,研究開發研究性實驗,引導學生通過實驗去發現和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化學實驗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實現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接受式學習向主動研究性學習的根本轉變。
1.在化學研究性學習中教師要善于營造化學實驗的多變場景。
化學的實驗融合到研究性學習中,本身具有較強的層次性:提出問題假設研究探索結論知識重建能力形成,教師在介紹正規的科學概念和原理之前,讓學生先到實驗室做實驗,這完全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研究性學習”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基礎發掘課程資源,注重以學生的直接經驗和體驗為基礎運用學科知識。如設計區分食鹽水和酒精溶液的實驗方案,可以利用密度、氣味、沸點、導電性、揮發性、可燃性來區分,也可以根據AgNO3等試劑對溶液的特殊反應現象來區分,還可以根據生物細胞對溶液反應等去設計。實驗創新可訓練學生靈活運用創造思維方法,同時又能促進學生自覺地、有意識地去進行創新,并不斷提高自己的創造能力。 轉貼于
2.以化學實驗驗證假說或猜想
以化學實驗驗證假說或猜想,要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有體驗和經歷用化學實驗驗證假說和猜想的機會。以化學實驗驗證假說或猜想,要注重引導學生設計一些與假設或猜想“相違背”的實驗方案和采用反證的實驗方案,以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演繹的思維方法和批判性思維能力。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反常”的實驗方案,讓學生在探究中產生新的問題,以提高研究性學習的質量和效果。
以化學實驗驗證假說或猜想,實驗中要嚴格控制實驗條件。研究性學習中驗證假說或猜想的實驗方案,在不同的條件下,可能會產生不同的實驗現象。通過實驗驗證過程中對實驗條件的控制和選擇,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了解到實驗條件控制是實驗的靈魂,從而有效地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
3.充分發揮化學實驗的探究功能
在化學教學領域中,長期以來人們過分夸大了實驗所起的驗證原理、通過形象直觀的方式獲取知識和培養實驗技能的作用。以化學實驗作為研究性學習的途徑,就必須變“驗證性實驗”為“研究性實驗”,恢復化學實驗研究性的本來面貌。
充分發揮化學實驗的探究功能,要不斷研究開發適合于研究性學習的化學實驗,要注意從生產、生活實際中挖掘素材設計實驗方案,因為來源于生產生活實際的實驗研究性強,能極大程度的調動學生探究的主動性,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
三、在學習中應注意的一些問題
1.教師要善于營造良好的研究性學習的氛圍
學生對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愿望,學習的進行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種自然傾向的激發。教師必須注意給學生營造寬松、民主、自由的氣氛。英國哲學家約翰密爾曾說過: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氣里自由自在地呼吸。在通過化學實驗進行研究性學習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實驗方案,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經受挫折的磨練,并體驗探究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2.在進行化學研究性學習中化學實驗并非惟一途徑。
化學實驗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途徑,但并非是惟一的途徑。有些內容用研究性學習并不一定需要通過化學實驗來進行,特別是對學生具有較多知識背景的內容和物質微觀結構的學習更是如此。如學生對原子結構模型提出質疑,我們無法通過實驗進行探究,但可以通過化學史料,沿著科學家的研究足跡,去想象、去思考。因此,在化學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具體學習內容和學校的教學條件等,引導學生科學、合理地選擇研究性學習的途徑。
3.通過化學實驗讓學生理解科學的原則——實事求是。
化學實驗教學中,必須要加強理論學習,提高實驗教學技能,樹立嚴謹細致、認真科學的態度,要尊重客觀規律,實事求是,實實在在地引導學生完成實驗教學的任務,才能達到理想的目的。
通過這幾年關于新課改的多次培訓,再結合本人多年來的化學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我認為“研究性學習”的確是化學教學中一把“很有殺傷力”的利器,而“化學實驗”則是這把利器游刃有余的主戰場。簡而言之,沒有化學實驗就談不上化學研究性學習,化學實驗在化學研究性學習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馬聯芳、葉傳滿:《中學生研究性學習入門指導》
2、江蘇常州武進區橫山橋中學 王 燕《初中化學教學中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