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主要風俗范文
時間:2023-03-27 20:08: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端午節的主要風俗,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中國;日本;端午節;風俗;差異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已經擁有2000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中國的端午節至少在公元4世紀就已傳到日本,經過千百年來日本文化的沉淀、改變,無論是意義還是風俗,已經與中國的端午節相差甚遠。本文通過對中日兩國端午節風俗的比較,總結出兩國端午節風俗的異同,并簡單分析其成因。
一、中國的端午節
1、端午節的起源
中國的端午節始于春秋戰國時期,其起源分為:“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孝女曹娥說”等幾種。其中比較為中國百姓所接受的是“紀念屈原說”,現了人民對于這位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滿腔的愛國熱情和民族氣節的緬懷之情。大家懷著對屈原的無限崇敬與追念,將端午節這個節日發揚光大。
2、端午節的風俗
據相關考證,中國的端午節最早起源于南方,逐漸傳到北方后,亦得到了北方人民的喜愛與重視。由于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端午節的習俗并不完全相同,但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1)掛艾葉,驅毒辟邪。艾葉,又名艾草、艾蒿。由于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精油,所以能產生特殊的芳香,可以驅蚊驅蠅,凈化空氣。并且中醫經常以艾蒿入藥,可以理氣血、暖子宮、祛濕寒。因此,每到端午,家家戶戶均在門上懸掛艾葉,用以驅毒辟邪,這一風俗至今仍然被完好的保留了下來。
(2)吃粽子,祈愿安康。“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是舊時流行甚廣的一首描寫過端午節的 民謠。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吃粽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除此之外,在長江流域地區,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極為盛行。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皮膚病。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涂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健康長大。
(3)賽龍舟,追思先哲。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現在,賽龍舟不單單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二、日本的端午節
1、 端午節的起源
端午節傳入日本的確切時間已無從考證,但可以確定的是,端午節是由遣唐使傳回日本的。由于當時的遣唐使多是富家子弟,因此一開始端午節在日本是帶有貴族氣息的節日。進入江戶時代后,才逐漸演變成了大眾化的節日。由于明治維新,日本廢除了舊歷,改用公歷,因此在日本,端午節也由原來的農歷五月初五,變成了現在的公歷5月5日。
2、端午節的風俗
日本端午節的習俗由傳入之初,經過千百年的文化浸染,已經發生了很多改變,其風俗習慣與表現形式有以下幾種:
(1)在門口插艾葉和菖蒲,預防火災。在中國,艾葉是用來驅毒驅蟲被懸掛于門眉。而在日本,由于房屋多為木質結構,因此插艾葉和菖蒲這一習俗就被賦予了新的含義―預防火災。
(2)喝菖蒲酒,洗菖蒲浴。由于日本在端午節時期進入了梅雨季節,氣候異常悶熱潮濕,易引發傳染病。因此人們會在端午節時,用菖蒲的根和葉子泡酒喝,并用浸泡菖蒲的熱水洗澡沐浴。日本民間認為菖蒲具有解毒、治胃病的功效。因此喝菖蒲酒,洗菖蒲浴能夠祛病強身。
(3)供奉粽子和柏餅。在日本,人們用糯米粉制成面團,里面不添加任何東西,用竹葉包裹成長方形后,再以竹葉的細梢部分進行捆扎,蒸熟后使用,軟糯香甜。柏餅是用柏樹的葉子包的帶餡的年糕。由于柏樹的枯葉會在新葉長出之時掉落,因此被認為具有“去舊迎新”的美好寓意。端午節吃柏餅,目的是祈愿孩子健康茁壯的成長。
(4)懸掛“鯉魚旗”。日本端午節的獨特之處是,掛鯉魚旗,擺武士偶人。日語中,“菖蒲”與“尚武”的發音相同,因此被視為男孩的節日。所以,每到端午節,有男孩子的家庭要掛出鯉魚形狀的旗子,有一個男孩掛一條。從鯉魚旗的數量可以知道此戶人家有多少個男孩子。家里還要擺出相應數量的武士偶人,表示孩子未來能成為武士。不過,有的日本學者認為:原始的武士偶人可能是用來轉移污穢和災難的,就是把它們扔到江河大海里。這和中國民間的“躲避災星”、“扔災”習俗是一致的。
三、風俗差異的成因
中國端午節的風俗經過幾千年文化的洗禮,并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而日本的端午節雖然時間教中國短很多,但是風俗的變化之大已經與中國的傳統含義相距甚遠。究其原因,可簡單歸納為以下幾點:
1、文化內涵的不同。中國的端午節主要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日本起初雖然全盤吸收了中國的儀式和習俗,但是思想上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延續。因此體現在風俗上才出現了前面所提到的若干差異。
2、的不同。中國的很多風俗都是來源于道教的民間信仰,例如掛紙葫蘆、系五彩線等。而在日本卻完全沒有這樣的信仰基礎,因此這方面的風俗差異較大。
3、民族特性的不同。端午節在日本已經演變成了以男性為中心的男孩節,這一演變充分體現了日本的民族性。也說明日本對于其他外來文化并不是簡單的收容,而是具有選擇性的學習和模仿,同時融入自身的民族特質。(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系)
參考文獻:
[1] 小林茂美.日本民俗研究大系.國學院大學,1983.
[2] 林芬蓉.端午節供考[J].比較民俗研究,1990.
篇2
關鍵詞:端午節 艾草 辟邪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所以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為五月節、艾節、夏節。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于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關于端午節的起源,在學術界說法不一,總結起來,大致有“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夏至說”、“龍騰祭祀說”、“惡日說”等等。
其中流傳最廣的是“紀念屈原說”。早在南梁時期,吳均《續齊諧記》載:“屈原五月五日投淚羅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以祭之。”近現代學者有種學術觀點:由于屈原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詩性精神代表、一種審美意識、道德精神,在歷史演變中,最終淘汰了其他傳說與習俗,使得人們把端午節與紀念屈原融為一體。
端午節的紀念伍子胥說最早見于東漢邯鄲淳的《曹娥碑》:“五月五日,迎伍君,逆濤而上”。伍子胥的殉難日與端午節接近,精神氣節也相似,但是伍子胥比屈原早兩百年。斗百草、采雜藥、食粽、飲雄黃酒等端午習俗很多起源于伍子胥所在的吳地,由于伍子胥在春秋末已得到勾踐等的崇祭,因此端午節最早紀念的人應是伍子胥。
夏至功能轉移說。從風俗學上,吃粽子習俗是在夏至,競渡也是夏至時節的娛樂節目。端午與夏至在六朝曾經并重于世,但隨著歲時節日體系的完善,端午最終替代了夏至,夏至的節俗功能大都潛移至端午節俗中。
“龍圖騰”祭祀說。這種觀點認為,端午風俗中和龍有關的節目很多,像龍舟競渡、吃粽子、端午日魚變為龍等,都與龍有關,而龍是吳越民族的圖騰,因此,端午節是“古代吳越民族一個龍圖騰團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
至于類似“龍騰祭祀說”的還有“祭天祈年說”。這一派觀點端午節的起源與古越人有關:古越人西周時有以夏正五月為新年的習俗,所以,端午節由遠古越人的新年演變而來。
不過需要特別一提的是“惡日說”。此說認為端午節的初始之意,當是驅瘟、除邪、止惡氣。從大量的民俗文獻和地方志記述中又看到這個節日主要是避兵鬼、止病瘟的驅邪攘災節日。端午諸多習俗如浴蘭、戴朱索、佩營蒲、懸艾于門、飲雄黃酒、采制藥物等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是“陰陽爭,死生分’,最嚴重的時刻,病毒以及瘟鬼都集中在這一天出現,人們用招魂、鎮鬼、食粽、虎威與雄黃、藥浴等手段攘災避禍,避瘟驅毒。而吃粽子、插艾草等開始都不在端午,它們都與夏季炎熱而導致的疾病有關,這是人們對惡月、惡日的應對。
關于端午節的起源還有一些其它分支類觀點,這里不一一例舉。總結起來,端午節的起源分為紀念人物的由來、節氣的由來、地域風俗習慣的由來,而節氣、風俗說又和辟邪說息息相關,可連為一體來看。不過端午節畢竟是個有文化承載、積蓄著民族精神的重大節日。而一個如此重要且傳承兩千多年年之久的節日,是和世世代代人們的生活習俗、文化傳統、精神面貌的變遷諸多方面息息相關的,用一種說法替代其它所有的說法恐怕不妥。但是我們從節氣和風俗習慣上進行研究,也許能發現本源的意義。
我們看到在古代端午節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是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或是伍子胥。至于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而歸結起來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粽子、龍舟為表征,體現民間著對偉大詩人的愛戴。一種以掛艾草為象征,作為一種避邪趨吉之用。而這兩樣物品正對應著關于端午起源的兩大分類:紀念說和辟邪說。
對于中國人而言,如果試圖舉出代表端午節的二件物品,那么非粽子、艾草莫數。端午節這天除了吃粽子以外,中國人有插、掛、佩戴艾草的習俗,從南到北都是如此,只是方法上有所不同。如東北三省那里的方法是:門上插一束艾草,其中抽一支放耳朵上,可驅百病。楊州是把艾草門口地上放一束,神位前放一束,驅鬼辟邪,驅百病。不管方法如何,意義是相同的。不過由于當前民族文化受淡漠,而且在超市里很容易買到速食性的粽子,但艾草在大城市里比較難尋。因此不少人提起端午都只知道粽子,而對艾草就不太了解了。
但是在在詩經時代,艾草是很重要的、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一種經濟植物。艾草,別名冰臺、遏草、香艾、蘄艾、艾蒿、艾﹑灸草﹑醫草﹑黃草﹑艾絨、艾葉、艾青。艾草屬菊科、艾屬。《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不過即使不談端午節,艾葉用于治病也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我國的第一部方書,戰國時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記載有艾葉的療效與用法,并在以后歷代本草中均有記載。在我國盛產優質艾葉的湖北蘄州,至今還流傳著“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的諺語。更有不少地方栽培種植,家家收藏艾葉。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見艾葉的藥用價值。《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針灸。故又被稱為“醫草”,現在臺灣正流行的“藥草浴”,大多就是選用艾草。大量用于針灸術的"灸"。所謂針灸其實分成兩個部份。"針"就是拿針刺穴道,而"灸"就是拿艾草點燃之后去薰、燙穴道,穴道受熱固然有刺激,但并不是任何紙或草點燃了都能做為"灸"使用。艾草的氣味肯定也同時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中國民間用拔火罐的方法治療風濕病時,以艾草作為燃料效果更佳。
除了醫學的作用外,艾草可作“艾葉茶”、“艾葉湯”、“艾葉粥”等食譜,以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艾草也是一種很好的食物,在中國江浙一帶的傳統食品中,還將艾草制作成青團子,一般在清明節食用。艾草具有一種特殊的香味,這特殊的香味具有驅蚊蟲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門前掛艾草,一來用于避邪,二來用于趕走蚊蟲。
綜上所述,艾草在中國古代有著很大的民生性作用,其主要功用在于醫療、和驅蟲以及辟邪等作用,也是屬于常見用品。那么為什么艾草在中國人的記憶中,與端午節緊緊相連呢?這和端午的節氣、時令有關。也是端午起源上的“惡日說”之所在。
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并出。《呂氏春秋·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欲、齋戒。《夏小正》云:“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云,“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五月五日出生的孩子多被視為不祥之兆,常為父母所棄,《史記·孟嘗君列傳》己載,孟嘗君田文出生于五月五日,他的父親田嬰認為“五月子,長與戶同,殺其父母”,下令將田文殺死,其母不忍,偷偷將其撫養成人,后來成為戰國時著名的四君子之一。但這種棄五月子之風并未因此而廢棄,據東漢王充《論衡·四諱》:“諱舉正月、五月子,以為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
由上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后,此日均為不吉之日。從科學而言,端午節處于五六月之交氣候轉換的時節,自此南方進入梅雨季節,氣候濕熱、蟲蠹并興,也是容易爆發瘟疫的時節。在醫學不發達的古代,此月便格外引起人的驚懼和警覺。這樣,在此日插掛艾葉以驅鬼,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端午的另外一個稱呼叫菖蒲節,也就是五月五日這一天,菖蒲與艾草共同懸掛,也是起著辟邪作用。
如上我們看到在古代,五月五日并非吉日,雖然全國各地在端午節習俗上會有不同,但辟邪這個氛圍沒太大變化。在安徽歙縣,端午節跳鐘馗捉鬼,位于安徽南部的歙縣每年端午節除了吃粽子、懸艾草、舞龍舟等風俗外,還有獨具特色的跳鐘馗施威捉鬼活動。鐘馗捉鬼也是在天氣濕熱人多病,瘟疫易流行的季節驅邪用。在河北,端午節這天忌打井水,往往于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于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在南京端午節這一天,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黃玉一塊,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
在臺灣端午節,家家戶戶還有打“午時水”的風俗。午時水指的就是端午節中午打上的井水。據說午時水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諺語道:“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在山東及東北,端午這天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云南端午端午節帶葫蘆是歷來的風俗,小孩、成人佩帶葫蘆,有避邪驅瘟之意。佩帶傳統文化寓意"福祿"的葫蘆,可以化戾氣為平和,增強福緣氣場。
通過研究發現,端午節以艾草為象征代表的辟邪意識,是我們理解端午文化不可忽視的一方面,直接與端午節的本源有關。而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華文化中一個十分隆重的節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起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但是我們知道,光有立法還是不夠的,還需要有識之士進行民族文化研究和宣傳,加深官方以及民間對民族傳統的理解和尊重,從而使民族文化能真正地得到繼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西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西漢]戴圣.禮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晉]王嘉.拾遺記(外3種)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4][宋]李昉,李穆,徐鉉.太平御覽[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5][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6]陳來生.風俗流變——傳統與風俗[M].長春:長春出版社,2004.
篇3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那我們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2021年端午節小學生放假時間表_端午節的來源說法,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2021年端午節小學生放假時間表2021年端午節小學生放假3天,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2021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規定:端午節放假安排:6月12日至14日放假,共3天。
端午節的來源說法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節日,有著千年歷史,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
端午節,本是南方先民創立用于拜祭龍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后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于上古先民擇“龍升天”吉日祭龍祖,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于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端午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
端午節有哪些寓意我們五月初五的端午節的別稱是瑞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關于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系起來。傳說屈原投江以后,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制作成我們現在的粽子的模樣。
2021端午法定假日幾天:1天從2008年起,端午節就開始成為我國法定節假日,端午節成為法定節假日的主要原因是它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按國家規定放假三天。最新法定年節假日標準如下:
1、元旦休假1天(1月1日);
2、春節放假3天(除夕、正月初一、初二);
3、清明節,放假1天(農歷清明當日);
3、勞動節,放假1天(5月1日);
4、端午節,放假1天(農歷端午當日);
5、國慶節放假3天(10月1日至3日)。
篇4
好詞摘抄:
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
午日節、女兒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雄黃酒、賽龍舟、人聲鼎沸
包粽子、登山、采艾蒿屈志從俗、闔家團圓、歡歌笑語、粽葉飄香、香嫩糯米、鮮美夾心
好句摘抄:
1、端午中國的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們過節的習俗卻大同小異。
2、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
3、我瞪著兩只眼睛茫然地看著奶奶,奶奶似乎明白了什么,慢悠悠地給我講述有關端午節的一些知識: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端,是開端的意思。每個月有三個五日,即初五、十五、二十五。所謂“端午”就是頭一個五的意思。
4、中國歷史悠久有許多傳統節日,如:元旦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其他節日,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端午節,因為我端午節過得最快樂。
5、賽龍舟比賽真是有趣極了。端午節這個傳統的節日,因為有了這些活動而顯得更加有意義了。
6、過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的屈原。這種說法流傳的最廣。楚王在寵信奸臣,排斥忠良,屈原屢勸不改,反被流放。在放逐途中,屈原聽到秦國連敗楚國,國家命運危在旦夕,于是在五月五日投河,就有了現在的端午節。
7、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源于古時候,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去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8、每到端午節,秭歸人都要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紀念屈原,端午詩會吟屈原、賽龍舟紀念屈原、舉行儀式公祭屈原,此外還有掛艾蒿、插菖蒲、吃粽子、飲雄黃酒等。
9、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兩千多年來,端午節一直是一個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節。
10、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系在一起。隨著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始于春秋戰國的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節日。
11、今天過得真快,讓我明白了很多知識,也知道了許多民間風俗,讓我感到很開心很快樂地過完這個端午節。
12、端午節我們是要吃粽子的,這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習俗。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米中摻雜、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13、中國的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們過節的習俗卻大同小異。
14、除祖國大陸在端午節有賽龍舟的風俗外,清朝乾隆年間,臺灣也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農歷五月初五,都舉行龍舟競賽。而在香港、澳門等地,端午節龍舟競渡的風俗。
15、端午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之一,它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有許多的活動,如包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草、熏蒼術、喝雄黃酒……據說是為了辟邪。至今,端午節在中國人民心中仍是一個十分隆重的節日。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賽龍舟。
16、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系在一起。隨著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始于春秋戰國的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節日。
17、岳陽汨羅市屈子祠鎮屈子祠秭歸縣是屈原的誕生地,也是中國端午節文化最為深厚的地方之一。在中國很多地方只過一個端午節,而秭歸卻有三個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為頭端午,五月十五為大端午,五月二十五為末端午。
18、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篇5
大家都知道,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它起源于春秋戰國,每年的端午節全國各地都會舉辦相關的活動,2021年也不會例外,下面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了“2021幼兒園端午節主題活動方案5篇”,歡迎閱讀與借鑒!
端午節主題活動方案1活動過程:
一、教師出示幼兒用書中劃龍舟的圖片,引出活動主題。
教師出示圖片:小朋友,你們知道圖片上的人在干什么嗎?什么節日人們會舉行劃龍舟比賽呢?(引導幼兒知道是端午節。)
二、引導幼兒了解端午節的來歷與習俗。
1、教師:你們知道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嗎?
2、教師請幼兒說一說。
3、教師講述《屈原的故事》,讓幼兒了解端午節的由來。
4、教師:端午節為什么要劃龍舟呢?教師講述劃龍舟的來歷。
5、教師:你們知道端午節初了吃粽子、劃龍舟之外,還有什么風格習慣嗎?教師展示艾草圖片,讓幼兒初步了解艾草的原因。
6、帶領幼兒學習簡單的端午節兒歌。
(兒歌:五月五,端午到,吃粽子,插艾草,劃龍舟呀真熱鬧。)
三、讓幼兒完整聽屈原的故事。
1、故事中的屈原是一位什么人呢?
2、他為什么要跳江自殺呢?
3、人們為什么要包粽子、吃包子和劃龍舟呢?
教師反思:原來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我們國家古代的一位偉人,他的名字叫屈原,他是一位愛國主義詩人,一心為國家大事擔憂,眼看著國家就要面臨災難卻無法挽救,于是整天憂心忡忡,不久,這位懷才不遇的詩人就跳江自殺了!但是他的尸體一直都沒有找到!他自殺的時候剛好快到五月初五了,人們就把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在端午節要賽龍舟、吃粽子。賽龍舟是為了趕跑河里的魚蝦,怕他們吃掉屈原的尸體,在河里投包子、粽子喂飽魚蝦,也是怕他吃掉屈原的尸體!由此可見屈原他是一位多么受人尊重與愛戴的人啊四、請幼兒說說自己過端午節的經歷。
教師:馬上就是端午節了,我們家里都已將開始包粽子了,你們包粽子要用到哪些工具呢?
這些包粽子的工具要作哪些準備呢?
教師小結:每年的端午節我們都要包粽子和包子。包粽子要用粽葉和糯米,根據個人的口味,人們可以在糯米里面加上豬肉,做成咸粽子;也可以在糯米里面加上紅棗,做成甜粽子!
端午節主題活動方案2活動目標:
1、對民間活動有興趣,知道龍舟賽活動是中國傳統的民間體育活動。
2、樂意嘗試剪貼添畫的方式表現龍舟的細節特征。
3、愿意參加美術活動,感受繪畫活動的快樂。
4、引導孩子們在活動結束后把自己的繪畫材料分類擺放,養成良好習慣。
活動準備:
龍頭的圖像、淺藍色紙、剪刀、固體膠、PPT、視頻、放碎紙的小籃
活動過程:
一、視頻導入
(意圖:觀察龍舟的特征,知道賽龍舟活動是中國傳統的民間活動。)
1、PPT:看看大人們在做什么?他們劃的船是一艘什么樣的船?哪里是船頭?
2、小結:大人們劃的船樣子像龍,抬著頭很神氣的龍頭,細細長長的身體,上面有鱗片裝扮,龍的尾巴向上翹。
二、師生演示
(意圖:重點學習剪貼“龍頭”圖像的方法。)
1、我們也來玩玩賽龍舟的游戲。
2、請你們和老師一起做龍舟。
三、幼兒創作
(意圖:有序的使用工具材料表現龍舟的特征。)
1、龍舟我們自己做。
先用小剪刀(剪下圖片上的龍頭),用固體膠固定龍頭的位置,用記號筆從龍頭下方接住龍舟船身,讓尾巴向上翹,最后添上鱗片。
2、幼兒創作。
(1)提醒幼兒按步驟剪紙、添畫,完成龍舟。
(2)邀請誰坐在你的龍舟上和你一起劃龍舟。
四、分享交流
(意圖:在游戲的過程中有喜愛民間活動的興趣。)(播放音樂“龍舟奪錦”渲染氣氛)
1、用倒數計時,表示賽龍舟游戲開始。
2、幼兒布置作品在場景中,最快的幼兒就是龍舟賽第一名的勝利者,以此類推2、3名……
3、找一找人數最多的龍舟、數一數龍舟上劃船的人數。
端午節主題活動方案3活動目標:
1、理解、學習童謠,能結伴邊拍手邊朗誦童謠,對童謠活動感興趣。
2、遷移有關端午習俗的相關經驗,嘗試續編童謠,體驗編編、說說、玩玩的樂趣。
3、感受節日的歡樂氣氛。
4、運用物品特征與諧音學說祝福語,體驗人們互相關心的美好情感。
活動準備:
與端午節習俗相關的圖片、實物,幼兒進行過有關端午節習俗的調查。
活動過程:
1、欣賞童謠,理解主要內容。
五月五,端午日,門插艾,香滿堂;
吃粽子,蘸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1)交流有關端午節習俗的經驗。
指導語:端午節,人們都會有些什么活動?
(2)欣賞童謠,理解主要內容。
指導語:
①在這首童謠里,你聽到了什么?
②你有什么聽不懂的地方?(根據幼兒的討論、交流情況,幫助幼兒理解"門插艾、香滿堂"等。)
2、學習童謠,了解拍手游戲的玩法。
(1)嘗試朗誦童謠。
(2)討論拍手游戲的玩法,激發朗誦興趣。
指導語:我們可以怎樣念這首童謠呢?(引導幼兒兩兩結伴邊對拍手邊朗誦童謠。)
(3)兩兩結伴,邊拍手邊朗誦童謠。
3、遷移端午經驗,嘗試續編童謠。
如:五月五,是端陽,香包帶,香滿堂;五月五,是端午,龍船下水人跳舞。
4、記錄并欣賞幼兒創編的童謠。
教學反思:
本課是一節社會課,我把這一節課的重點放在讓幼兒通過了解端午節的傳統習俗,萌發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引導幼兒通過學習以多種表現形式創造端午節氣氛。在教案的設計上,整個教學內容安排緊湊也有一定的條理,首先我有針對性地選取了幼兒的兒歌作為課題切入點,一開始就給幼兒創造美好的情境。
端午節主題活動方案4活動目標:
1.簡單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及傳說,在活動中了解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以及熏艾葉等風俗。
2.幼兒能夠積極參與到對端午節風俗問題的互動里。
3.通過手工制作感受端午節的氣氛,萌發對傳統節日風俗的興趣。
4.體驗明顯的季節特征。
5.感受節日的快樂氣氛,樂意參加布置環境的活動。
活動重點:
1.通過觀看視頻讓幼兒簡單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及傳說。
2.通過PPT了解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以及熏艾葉的風俗。
活動難點:
幼兒能夠積極參與到對端午節風俗問題的互動里。
活動準備:
1.有關屈原的故事和端午節來歷,賽龍舟、艾草、粽子、掛香包圖片,艾條等;
2.春節貼春聯,放鞭炮,吃餃子等圖片;
3.手工材料紙杯子,五色彩線,雙面膠等。
活動過程:
一.引入部分看圖猜節日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1.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圖片,我們共同閱讀,圖片里的人在干什么?
2.師:這是什么節日?誰來告訴老師一下這個節日里我們都要做什么?
3.師:知道了前面那些圖片是描述春節的。
那我們現在再看一下這幾張圖片,圖中有什么?是什么節日?
二.基本部分。
1.師: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端午節。
端午節是哪一天有沒有人知道?端午節是紀念誰的?有誰知道端午節的故事?
2.師:好,下面我們來看一個短片《端午節的來歷》來進一步了解下端午節。
3.師:看了短片以后誰來告訴老師一下端午節是哪一天,都有哪些習俗?
4.師:端午節吃粽子,你們吃過嗎?誰來說一說?
5.師:除了吃粽子以外,端午節還有一種游戲叫劃龍舟。
那在我們這個地方是很少見的。
6.師:小朋友們想不想看真正的劃龍舟是什么樣的?下面我們就通過一個小視頻來看看真正的劃龍舟是什么樣。
7.師:(讓配班老師悄悄點燃艾葉)大家聞到什么味道沒有?是什么味道呢?哦!原來是艾草呀!誰知道艾草有什么作用呢?(夏天會有很多蚊蟲,點燃的艾草有這樣一股特殊的味道,它可以趕走蟲子。
剛才我們只聞到了它的味道,現在我們一起看看他的樣子。(圖片)
8.師:今天呀,我們小朋友一起了解了這么多關于端午節的事情,誰來給老師說一下我們當地是怎么過端午的都有什么風俗習慣?(插柳條,戴荷包,吃卷糕,韭菜盒子等)
9.師:小朋友們現在知道端午節是怎么來的了嗎?它是為了紀念誰的節日?
三、手工制作。
1.師:下面我們做個小手工,制作一個漂亮的荷包送給我們的爺爺奶奶祝我們的爺爺奶奶節日快樂。
2.師:好,荷包做好了,我們把漂亮的荷包放在桌子上。
說了這么多小朋友們再來說一下端午節師幾月幾日,是紀念誰的節日?
四、聽老師講故事師:講了好,最后大家聽老師講一個故事,一個關于端午節的故事《布老虎吃粽子》
教學反思:
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但對大班幼兒來說,還比較陌生。設計并組織有關端午節的主題教育,是為了讓幼兒更好地了解端午節,感受端午節豐富的文化內涵,激發初步的愛國主義情感。中國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大班幼兒的認知特點具體直觀形象,本活動開始部分我讓幼兒初步感知一些中國民俗文化,出示了粽子、龍舟、香袋等,激發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和情感,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認識。然后活動的主要部分就是以屈原的故事為主展開從而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屈原這個人物對于幼兒來說不熟悉,更不了解這個人物,所以我結合掛圖故事引導幼兒了解屈原的故事,從而使幼兒產生對屈原的敬佩之情。但是活動中看來,孩子對于古代的國與國的概念不是很清楚,聽的有點含糊,但是對故事的大致思想還是有一定的感受,為了使活動更加有效,我還給幼兒豐富了一些其它的經驗:端午節有吃五黃、掛五端以驅毒避蟲的習俗。“五黃”指黃鱔、咸鴨蛋黃、雄黃酒、黃魚和黃瓜。端午節有特別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種形狀、多種口味的。孩子整堂活動還是比較投入的。
端午節主題活動方案5活動目標:
1、學習下蹲走,鍛煉腿部力量和協調性。
2、體驗團結協作的樂趣,初步競爭意識和熱愛祖國的情感。
3、考驗小朋友們的反應能力,鍛煉他們的個人能力。
4、主動參與活動,體驗活動的快樂及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1、節奏輕快的音樂。
2、龍舟頭飾8個。
3、小紅旗1面。
活動過程:
一、準備活動
1、談話導入:
小朋友,你們喜歡做游戲嗎?今天這節課老師教小朋友做一項非常有趣的體育游戲,想不想做呀!在做游戲之前先跟老師來運動運動做做熱身操好不好?
2、聽音樂,師生一起做模仿動作(體育項目)游泳操(活動上肢)射箭操(弓箭步,左右開弓)乒乓球操(半蹲,體轉)競走操(全身運動)。
二、"開龍舟"游戲
1、談話揭題: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玩《龍舟比賽》的體育游戲,哪個小朋友知道什么是"龍舟"?
2、老師出示掛圖,向幼兒介紹《龍舟比賽》。
過渡語:要想進行龍舟比賽,我們先要學會怎么"開龍舟"。
3、幼兒四人一組,后面的幼兒依次抱住前面幼兒的腰蹲著向前走。
(老師只交待"開龍舟"游戲的基本玩法,讓幼兒自己在玩中體驗怎樣使"龍舟"前進的技巧)
4、集中讓幼兒一起說說,"開龍舟"游戲玩得怎樣?遇到什么困難?怎樣才能使龍舟開好?
①大家要一起走。
②要一起喊口令。
③還要一起出同一個方向的腳。
師:如果大家速度一致,有節奏地走,"龍舟"是不是就能開得快呢?小朋友們再試一試。
5、幼兒八人一組再玩"開龍舟"游戲老師觀察幼兒游戲的情況,進行個別指導。
三、競賽游戲:賽龍舟過渡語:現在小朋友們的龍舟開得很好了,下面我們來進行龍舟比賽,看哪條龍舟最先到達終點,就算勝利。
1、幼兒從起點出發,開展龍舟賽。
2、給勝隊表揚鼓勵。
四、放松整理活動。
1、師:小朋友,我們剛才進行了龍舟比賽,大家表現真不錯!現在是不是有點累呀!下面我們就來放松放松,跟著老師來:甩甩手,轉轉頭,扭扭腰,踢踢腳,拍拍腿,深呼吸。
2、整隊回教室。
活動反思:
本次的活動內容"賽龍舟"選材教好。首先考慮到了幼兒的興趣特點,有利于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整個活動是從幼兒的興趣出發,注重綜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同時,"賽龍舟"活動具有民族特點,與亞運會也有相關性。
幼兒園活動目標基本上分三個部分,認知方面,技能方面,情感方面。幼兒體育活動更注重技能和情感,所以幼兒體育活動目標的設計要充分考慮幼兒在活動中學到的技能和產生的情感。對于技能方面,還要注意具體技能方面的問題,如"走,跑,跳等"。這方面容易被忽略,因為我們往往只重視整體技能,如"協調性,靈活性等"。此次活動目標的設計就忽略了具體技能方面的問題。
教師的語言很響亮,也很簡潔,這也是幼兒體育活動所需要的。但語言不夠自然,這方面的能力需要在以后的教學活動中加強鍛煉。體育活動雖然注重活動的設計,但語言相當重要,并且有它自身的特點,尤其是幼兒體育活動。
篇6
今天國旗下的講話的主題是:紀念屈原,過端午節。
大家都知道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那端午節到底是怎么來的呢 ?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于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篇7
端午節的來歷演講稿范文一
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端午節的由來。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為五月節、艾節、夏節。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始于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XX多年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主要有: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和紀念曹娥說;據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賽龍舟和吃粽子,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今天我就給同學們介紹一下屈原說: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流放。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蛟龍水獸喝醉暈倒,就不會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今天的棕子。
而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于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
端午節除了人們所共知的吃粽子外,各地還有豐富的食俗。吃黃鱔吃面扇子吃茶蛋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涂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謂祝福孩子逢兇化吉,平安無事。吃打糕吃煎堆等等。我最喜歡吃粽子了,南北各地風俗習慣不同,粽子大小不一,有甜有咸,大的有達二、三斤的巨型兜粽,而小的也有小巧玲瓏,長不及兩寸的甜粽。。我吃過咱們四川樂山產的肉粽子最好吃,黃澄澄的糯米里夾著臘肉,肥而不膩,吃起來一股花椒和竹葉的清香,口齒留香,味道悠長。最可貴的是價格低廉,每個重有八兩,才二元五角錢。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從2019年開始,我國為宏揚民族文化,保留民族傳統,將五月初五列為法定節假日。
端午節的來歷演講稿范文二
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端午節快要到了,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還是我來告訴你們吧!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
但是今天的端午節,更多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相傳賽龍舟,就是為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到江河,是為了不讓魚蛟蝦蟹吃屈原的遺體。在這里,我給大家講一個屈原的故事。相傳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大地以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為雄,它們各國之間為爭奪土地,使中原大地戰火連天。當時,屈原是楚國的左徒官,他勸楚懷王要仁治,不要聽信小人讒言,可懷王不但不聽,還聽信讒言革職屈原。悲憤痛心的屈原,便寫下了不朽的詩篇——《離騷》和《天問》。公元前278年,楚國被秦國攻破,屈原精神受到了極大的打擊,面對國破家亡,百姓疾苦,自己卻無能為力,于是在極度失望和痛苦中,抱石投入長江東邊的汨羅江。聞訊趕來的楚國百姓紛紛劃船,到江中打撈屈原的尸體,并拿來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魚蛟蝦蟹,讓它們不要啃吃屈原的尸體。兩千多年過去了,但詩人屈原的形象卻依然留在人們心間。如今,每到農歷五月初五,人們就要劃龍舟,吃粽子,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
篇8
2019端午節演講稿一
親愛的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五月五過端午》。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為五月節、艾節、夏節。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始于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19多年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主要有: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和紀念曹娥說;據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賽龍舟和吃粽子,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今天我就給同學們介紹一下屈原說: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流放。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蛟龍水獸喝醉暈倒,就不會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今天的棕子。
而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于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
端午節除了人們所共知的吃粽子外,各地還有豐富的食俗。吃黃鱔吃面扇子吃茶蛋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涂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謂祝福孩子逢兇化吉,平安無事。吃打糕吃煎堆等等。我最喜歡吃粽子了,南北各地風俗習慣不同,粽子大小不一,有甜有咸,大的有達二、三斤的巨型兜粽,而小的也有小巧玲瓏,長不及兩寸的甜粽。。我吃過咱們四川樂山產的肉粽子最好吃,黃澄澄的糯米里夾著臘肉,肥而不膩,吃起來一股花椒和竹葉的清香,口齒留香,味道悠長。最可貴的是價格低廉,每個重有八兩,才二元五角錢。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從2019年開始,我國為宏揚民族文化,保留民族傳統,將五月初五列為法定節假日。
2019端午節演講稿二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國旗下的講話的主題是:紀念屈原,過端午節。
大家都知道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那端午節到底是怎么來的呢 ?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于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
為了傳承屈原的愛國傳統,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謝謝大家。
2019端午節演講稿三
各位同學:
端午節就要到了,關于端午節起源的傳說可多了,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2019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為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干,在楚國擔任了重要職務。因為他主張堅決對抗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還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極了,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精神的詩篇,最有名的是《離騷》。后來,秦國軍隊攻占了楚國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尸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愿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歷五月五日這一天,懷抱石塊,跳進了淚羅江。當時他62歲。
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消息后,紛紛劃著船奔向江中,去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又紛紛把江米裝迸竹筒,扔到水里,想用江米喂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劃著船沖進洶涌的波濤,象征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托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國南方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因此,端午節又成了紀念屈原的節日。
篇9
2016端午節演講稿一
親愛的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五月五過端午》。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為五月節、艾節、夏節。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始于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主要有: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和紀念曹娥說;據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賽龍舟和吃粽子,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今天我就給同學們介紹一下屈原說: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流放。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蛟龍水獸喝醉暈倒,就不會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今天的棕子。
而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于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
端午節除了人們所共知的吃粽子外,各地還有豐富的食俗。吃黃鱔吃面扇子吃茶蛋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涂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謂祝福孩子逢兇化吉,平安無事。吃打糕吃煎堆等等。我最喜歡吃粽子了,南北各地風俗習慣不同,粽子大小不一,有甜有咸,大的有達二、三斤的巨型兜粽,而小的也有小巧玲瓏,長不及兩寸的甜粽。。我吃過咱們四川樂山產的肉粽子最好吃,黃澄澄的糯米里夾著臘肉,肥而不膩,吃起來一股花椒和竹葉的清香,口齒留香,味道悠長。最可貴的是價格低廉,每個重有八兩,才二元五角錢。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從2008年開始,我國為宏揚民族文化,保留民族傳統,將五月初五列為法定節假日。
2016端午節演講稿二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國旗下的講話的主題是:紀念屈原,過端午節。
大家都知道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那端午節到底是怎么來的呢 ?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于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
為了傳承屈原的愛國傳統,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謝謝大家。
2016端午節演講稿三
各位同學:
端午節就要到了,關于端午節起源的傳說可多了,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2000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為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干,在楚國擔任了重要職務。因為他主張堅決對抗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還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極了,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精神的詩篇,最有名的是《離騷》。后來,秦國軍隊攻占了楚國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尸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愿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歷五月五日這一天,懷抱石塊,跳進了淚羅江。當時他62歲。
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消息后,紛紛劃著船奔向江中,去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又紛紛把江米裝迸竹筒,扔到水里,想用江米喂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劃著船沖進洶涌的波濤,象征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托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國南方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因此,端午節又成了紀念屈原的節日。
篇10
1、關于端午節的來歷,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系起來。傳說屈原投江以后,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后來的粽子樣。
2、端午節的習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門上插艾或菖蒲驅邪,系長命縷,飲雄黃酒或以之消毒,賽龍舟等等。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狀有棱角、內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顧名思義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節吃粽子,在魏晉時代已經很盛行。這種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兩個節日里食用。
3、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