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與人品范文
時間:2023-04-06 12:32: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章與人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張愛玲 比較文學 女性人物 意識
引言
我們所處的社會中的任何方面都是存在微妙差異的,尤其在生活需求、情感表達、心理狀態、思維構成等方面有著很多相似的地方,正是這些相似之處決定了最富有表現力的文學作品能夠跨越時空的限制展現出眾多相似的特點。在世界文壇,含有國家、年代、歷史等元素的文學會遵循著同樣的寫作規律,這些規律的存在也就使他們的文學作品可以進行相互比較。在世界女性作家中,我們耳熟能詳的女性作家有兩位,即簡?奧斯汀與張愛玲,她們為自己的時代增加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成為同時期其他作家無可比擬的翹楚。盡管二人處于不同的社會形態下創作小說,但是都把揭示女性的前途命運、展現真實的生活作為小說主旨的中心,因此她們受到全世界讀者的廣泛關注。學者夏志清在學術專著《中國現代小說史》中專門評價了張愛玲,推崇她為中國文壇能夠展現優秀才情的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同時英國女作家維吉尼亞?伍爾夫曾經說過:“簡?奧斯汀是所有重量級作家中,最難得一見的人才。”兩位女性作家雖然來自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代,但是她們的文學作品卻展示出了很多相似之處,作品的主角都是女性,女性的婚姻和愛情也成為貫穿整篇小說的線索,她們用女性的眼光來描繪事物,尤其是對人物心理的細膩展現以及對細節的真實把控。在她們的文學創作中充分展現出了先進的女性獨立意識,通過揭示女性的悲慘命運,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了她們的生活窘境,并以客觀理性的思維來探析隱藏在女性心靈深處的思想,剖析了女性本身的一些精神弱點,打造出了一個個獨特鮮明的女性形象,也由此對文學史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在她們的文學創作中無不彰顯著先進的女性獨立觀念,因此筆者希望通過對她們的作品以及塑造的女性形象進行比較解析。
一、張愛玲與簡?奧斯汀作品中女性人物的覺醒
女作家張愛玲有著非常清晰化的女性獨立意識。她作品中對女性形象的塑造無一不透露著女性的獨立思考,作品《不幸的她》將女性的悲慘生活過程作為描述重點,作品《牛》主要將男性對女性的強權壓迫和侮辱作為投訴對象,與這些角度不同的《霸王別姬》則是通過女性對照男性而言的低微地位進行的一次深刻反省,從這些文學作品中可以清晰地觀察到張愛玲的女性獨立意識是一個不斷擴大、增強的過程。[1]尤其是在《霸王別姬》中,張愛玲在古代美人虞姬的身上注入了顛覆傳統的女性主義觀念,也為虞姬設定了一個完滿的結局,在項羽突圍的時刻進行自刎來告別霸王。張愛玲在她的作品中逐步深化了女性主義觀念,早期主要以人類生活環境為背景來揭示女性的悲慘生活和命運,現在則轉變成以男女兩性的視角來揭示女性悲慘命運的深層根源,并將其提升到女性的自覺行動中。
在張愛玲諸多小說作品中,塑造的女性主人公身上都帶有特立獨行的感覺,她們沒有迷失在時代的潮流中,而是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來展現不同于環境的觀點和態度。在作品《金鎖記》中,曹七巧成為張愛玲筆下最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人物之一。七巧是麻油店老板的女兒,在她年少時期,充滿了女性的魅力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她的哥哥受到了利益的驅使,將她嫁給了有骨癆疾患的姜公館二公子。由此也決定了七巧未來生活的不幸,這體現在七巧被姜季澤拒絕后她的諸多表現,“她一雙大眼睛直勾勾地盯著前方看,耳朵上的耳墜好像釘在門上一樣――像收藏在玻璃匣子里的蝴蝶標本顯得艷麗而凄慘。”隨著時間的流逝,七巧的心理也愈發變得扭曲,兒時的純潔化為烏有,自私、報復充斥著她的整個內心,將對整個社會的仇與恨全部發泄在孩子身上,以子女的不幸來償還自己生活的不幸。張愛玲通過不同的方式將女性意識經過了一個不斷覺醒、增強的過程展現出來,在這一時代雖然她們進行的是一些微弱的反抗,盡管力量薄弱,但真實地走出了具有女性獨立意識的第一步的勇氣是值得贊許的,同時也為其他的女性同胞展示了一條通向自由、理想的救贖之路,也透露出了張愛玲濃烈的女性主義思想觀念。
簡?奧斯汀在鄉村小鎮上度過了孤獨的一生,在她的世界里接觸最多的是小地主、牧師等,環境也多以恬淡、舒適為主。雖然奧斯汀一生沒有嫁人,但也阻擋不了她對愛情和婚姻的憧憬和描繪。在她所處的時代,女性主義已經在眾多小說中嶄露頭角,她利用塑造的一個個女性形象來反抗傳統的世俗。代表作《傲慢與偏見》中女主角伊麗莎白最具有代表性,就連她本人也說過:“在文學中,伊麗莎白可謂是最可愛、鮮明的人物形象,如果有誰不喜歡她,我都不答應。”在塑造這一人物形象時,奇妙地設置了拒絕達西這一環節,其設置的意味是使嘲笑別人的聰明人成為了最愚蠢的人。伊麗莎白處處碰壁好似是生活對她的愚弄和嘲笑,但她仍然對生活充滿希望,對伊麗莎白的形象塑造是女性自我認識的過程,而不是對新女性主義的一種塑造。在奧斯汀眾多作品中小說《愛瑪》最為成熟和完整。女主角愛瑪本身具有聰明、美麗、生活富足等特性,她認為自己不結婚也會過得十分幸福。在小說作品中,我們一直沒有機會來否定愛瑪出現的每一個錯誤。她以活力、勇氣、聰明、積極的態度以及自我批評的精神,成為當時社會中獨立女性的典范代表。奧斯汀在世俗的社會中用小小的筆觸塑造了一位富有多重性格特點的女性,將一顆不甘于平淡的心靈放置在了一個平凡的世界中。
二、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比較
奧斯汀以塑造的一個個正面的、積極的女性形象來反抗傳統社會中的世俗。這正是靠著作者用心體驗生活、觀察生活得來的。塑造的這些女性不同于傳統女性,她們和作者一樣具有獨立主體意識。伊麗莎白便是這樣一個光環縈繞的女性形象。塑造的其他女性形象有的單純真誠、大方熱情,有的對生活進行反抗,有的對愛情的自由追求持有堅定的信念等,雖然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會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是與傳統女性相比較卻是一種明顯的進步。尤其在小說《勸導》中,奧斯汀以奇特的手法塑造了一個克羅夫特太太,她不盲從于自己的丈夫,反而每時每刻都在糾正他出現的問題與錯誤,時時刻刻鞭策他前進。為了使以克羅夫特太太為代表的女性形象更為突顯,奧斯汀以溫順、受到男人驅使的傳統女性類型作為補充。伊麗莎白姐姐吉英就屬于這種類型的女性,她們往往以善良、賢惠、柔弱、順從等作為標簽,夏綠蒂?盧卡斯就是這一類型女性的典型代表之一。此外,小說中有的女性人物主要將男人作為自己說話、思想觀念、思維方法等的核心所在,從男性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使自己與傳統世俗社會融為一體,并與女性立場和獨立意識相背離,她們通常表現為愚鈍、頭腦混亂,為了取悅他人而學習一些藝術,彬格萊姐妹是這一類型的典型代表。在奧斯汀的眾多作品中,后兩類女性形象的刻畫所占比重也很大,但是與以伊麗莎白為典型代表的獨立女性相比較而言則顯得單薄了很多,她們往往作為世俗女性而存在,來反襯新型女性身上散發的獨立、機智等特點。
無獨有偶,張愛玲也通過文學作品展示了對新時代女性形象的全新定義。她塑造的女性形象多是負面、無奈、被動,直至癲狂偏執。[2]《傾城之戀》中處于上層社會的白流蘇、《封鎖》中的一瞥、《等》中的一顧都展現出了鮮活的女性形象。鄭川嫦是一個愛做夢的女孩,她在生病期間體現出的一絲絲惆悵的基調,也為她自生自滅的結局埋下伏筆;虞家茵為了保留自己的人格,義無反顧地離開了她深愛的夏宗豫;葛薇龍為了愛情的延續,落了個賺錢工具的結局,但是卻在悲慘中顯露出了一絲欣慰感;小艾在痛苦的童年生活過后收獲了一個完整的家;顧曼禎雖然被奪走了幸福,但是她曾經還有一段與世鈞的愛情……通過對上述女性形象進行分析,可以得知她們的命運充滿了悲慘坎坷,但是這些人物形象卻又是那么豐滿,張愛玲筆下的女性都很好地體現出女性的“生存的恐慌”,這不僅是物質上更是精神上的恐慌。張愛玲以其柔軟細膩的視角將人物形象中的無奈、堅強意志、強烈的求生欲望等展現得淋漓盡致。
總體來說,在張愛玲的文學作品中,所塑造的女性命運大多是無奈和不幸的,即使她們充滿聰明才智,但是仍然要受到命運與時代的驅使,從而構筑出一個不完整的理想,她們喪失了生存的倚靠,或是喪失了情感,甚至像葛薇龍一樣丟棄了自我。張愛玲利用塑造不幸女性的形象反映現實生活中女性生存境況;奧斯汀則通過塑造一系列正面的、積極的、具有自我意識的女性形象來與傳統女性進行對比,用喜劇的、圓滿的結局為作品增加了一種明快的節奏感,使她們重獲對社會和時代的希望。
結語
張愛玲和奧斯汀的作品都把展現女性命運、描繪現實生活作為重心,她們將女性命運的研究延伸到了她們的婚姻與家庭中,將她們在婚姻與家庭中的真實生活狀態作為自己創作的靈感。在她們塑造的眾多作品中,女性不僅代表一種性別符號,而且具有對自己生活狀態、價值等的深層次思考,和對力求展現自我、努力獲得平等話語權的追求。[3]倘若說張愛玲筆下的女性讓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那么奧斯汀塑造的女性則更加具有主體意識。張愛玲和奧斯汀兩位女性作家身處社會更替時期,都推進了女性主義文學的發展,對女性平等權利進行了深入的探索,這對新社會女性的意識覺醒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語
參考文獻
[1]楊是喬.比較文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篇2
內在人品、精神形象與外化表現息息相關,即便達不到完全一致,也終有相應透射。美國史學界在研究二戰時流行過一句話:一個性格溫馴善良的男人,他做夢也不會把刀一個孕婦的肚中。同樣,人的人品特質也是如此,倘若純情溫良,怎會行文浮躁局促;倘若個性褊急,又怎能完全定性行文呢?因而文章或多或少都會透露出作者的性格特質與人品,即“文如其人”。
人清,文明,此之謂“言為心聲”。
內在人品特質是外化表現的操縱者,常有人說我心思細膩,因而行文結構縝密,文字靈動,大抵也出于此。
生命的經歷塑造了性格與人品格局,而人品格局又框架了文章格局。“*”之時參軍的畢淑敏稚嫩而濕潤,在懸崖峭壁上俯瞰時積蓄了對生命的珍重;在惡劣高原上慶生時體悟了青春的沉甸。“動輒行者無疆”,生命的沉重塑造了她清澈如水的醫心,給予了她有條不紊的規章,歷練了她苦口婆心的耐性。她下筆常常令人震顫,這般凝結于文章中的精神正是她性格特質與人品的外化啊!
“我不相信手上的掌紋,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這是她對生命的堅定與執著;“氣質是女人的化妝品”,這是她對個人修養的提煉升華。諸如此類的的撼人心靈之言比比皆是,正所謂“文如其人”,每一句哲言都以其情蘊哲思的細密針腳縫綴成其人品與性格特質。
文清,人明,此乃文字的反作用,即為“以文輔仁”。
文字以一種無形力量使人與之發生共鳴,即便個人品行與行文有輕微錯位,人也會受文字陶冶,走向文中所向往追求的特質,從而完滿自身,更使人與文相接近,共同走向美好一端。周國平曾言:“閱讀作為一種精神財富,任何人都無法剝奪。”如此看來,文字所迸發的力量著實能深刻影響人,那么個人文章中所言之品性又何嘗不會與人緩慢靠近呢?
篇3
但,總有例外。
金人元好問就認為“文章寧復見為人”,作品有時甚至會背離人品,呈現出虛偽的作者,這又作何解呢?
實際上,這兩種理論并不矛盾。性情確實影響文章,但影響的是“心文”。這種文章本就是作者抒發內心世界所作,字字皆關情。書寫之時,作者力求將內心的所感所思用有限的文字極力展現,恨不得泣血成句。如此寫成的文章,常常帶著某種歷史也抹不去的光輝。就好像《報任安書》,哪怕讓一個早將司馬遷的故事爛熟于心的人來閱讀,心痛也是免不了的。
與之相對的是“用文”。這種文章總有某種實際用途。高尚但貧困的作家可能寫下流作品換稿費糊口,小人則以修飾之文博取功名。這種文章,如何不背離作者人品?
兩種文章魚龍混雜,被蒙騙是免不了的,因此,我們才要賞之以文,考之以史。
“賞”,文章是“賞”的。我們閱讀,便是在欣賞,欣賞文辭佳句,并試圖從字里行間拼湊出作者的形象。但這形象也只作欣賞之用,若拿來作嚴謹的論述,未免太過輕率。在未分清心文與用文之前,這個形象只是我們的美好期望,并非作者本身。此時,考之以史就是必要的了。史料中記載的作者生平、他人評價是比文章更直接的存在。就像一句打獵俗語所說:“熊的窩里怎樣,才是怎樣。”作者在生活中怎樣,人品才怎樣。
高尚的作者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心文中均是高尚的,此時考之以史能更深地剖析他的精神內涵,將他的文章與人品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是有益無害的。而就算遇上用文,我們也能了解到個中緣由,作出客觀的評價。偽造者在史料面前是無處遁形的,花言巧語的功名,騙得了一世,騙不了百世。
賞之以文,但文章并不是全部;考之以史,史文結合,作者的真實才清晰浮現。以如此客觀之態度品讀古今作品,我們才能真正了解作者,獲得超越區區一紙文字的精神體驗。
得分: 60分
篇4
1、找到雙方共同點:找到雙方的共同點是我們接近陌生人的途徑,比如見到陌生人看到他的眼鏡很個性,可以稱贊別人。
2、做到平易近人:和陌生人打交道不可以有緊張的感覺,要輕松,保持微笑,千萬不要有一個表情僵硬,冷漠等等。
3、要做到體貼別人:從別人的角度替別人思考,那么就會變成非常受歡迎的人,會讓他人感覺你的人品好。
4、真誠很重要:真誠是人與人之間信任,保持比較真誠的心態與陌生人交談非常的重要。
篇5
關鍵詞:文化精神;修養;創新
一、文化精神是中國畫的支柱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傳統元素種類繁多,內容廣泛,更是不勝枚舉,隨著創意產業國際化進程的加速,民族化元素成為文化創新的捷徑與代表符號,其中中國畫滲透千年的文明而歷久彌新,作為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畫也需要不斷創新,在原本文化傳統基礎上,加入新元素,加入畫家思維和感受,回到現代生活,使它既不失民族風格,又必需適應和滿足21世紀的現代人的審美要求。而這就需要對中國畫所代表的文化有深層次的理解,在概念的創新上找到源頭和方向我們文化目前所面臨的處境也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現在的確是多元并存的格局,各個國家都在這種全球一體化中凸顯自己民族的文化價值,把文化植入中國畫中,讓中國畫完美體現中國文化。中國文化中有一條未形成理論文字的精神文脈,蘊含于大量存在的遠古藝術,民間藝術等作品中,如果我們不能全面理清中國文化傳統精神,就不可能在文化自覺的前提下去創作代表中國文化的中國畫。就人文精神而言,歷史積淀形成的中國傳統的人文精神,其根源在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無論孔子、孟子、老子、莊子都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情于理,心與物,超越與內在的和諧統一,因而中國文化的核心理念是“敬天愛人”教育人們具有“悲憫之懷”,講究“天時、地利、人和”。而“天”又是“理”,是“道德”,是“心性”。所以崇尚“和諧”,“中庸”之道。人格意識成為中國的審美原則,提倡藝術家從生活審美體驗上升到生命體驗,感悟宇宙大道,以高尚的人品,精深的學養,超逐的才情,杰出的技巧去進行藝術創作。
二、人品修養對中國畫的影響
西方的繪畫學習重科學訓練,尚自然物理屬性,強調直觀視覺效應,中國繪畫則重意隨筆運,尚內心世界的挖掘,重文化內涵與自身主體修養,自身修養和品德會直接體現在繪畫作品中,由畫品進一步涉及到人品問題,畫家作畫之前要注重自身人品,清代《東莊畫論》云:“學畫者先貴立品,立品之人筆墨為自有一種正大光明之概;否則,畫雖可觀,卻有一種不正之氣,隱躍毫端,文如其人,畫亦有然,”可見一個畫家必須具有高尚的人品,才能有極高的畫品,人品即畫品。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云:“竊觀自古奇跡,多是軒冕才賢,巖穴上士;依仁游藝,操賾鉤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畫。人品既已高矣,氣韻不得不高,氣韻既已高矣生動不得不至,所謂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清代松年《頤園論畫》云:“書畫清高、首重人品、品節既優,不但從重其筆墨,更欽仰其人。我國著名山水畫家盧禹舜曾說過:“畫家要注重品格,作品要體現出優雅,品格實際上是畫家親近生活,體驗,感受,感悟生活的精神所得的外在表現;也是人品氣質,道德修養。精神世界的綜合體現,同時可以理解為是心境,是狀態,其實人品的高下與筆墨方法和熟練程度本身沒有多大關系,但與筆墨風格、筆墨質量、筆墨品格筆、墨氣息有著緊密的聯系,這樣也就決定了完美的人格追求是帶來高品位,高格調筆墨質量的前提。這種筆墨品格與人品相一致的追求和強調,正是中國藝術傳統的本質特點之一。所以,在繪畫中應追求平和恬靜,悠遠綿長,隨意成象,隨形達意,順其自然,甚至是超然物外的情趣。
三、創新在中國畫中的重要性
美學追求在某種程度上是文化傳統的自我延續,但是如果過分依賴這種文化慣性,用固定的思維模式去評判價值,必將失去對文化創造性的追求,我們需要新的思維,需要多種藝術角度審視中國畫的發現,摒棄雷同,給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是中國畫的視覺面貌各異,百花爭放,藝術強調個性,每位作者都可以以自己的感覺和知識為基礎,以不同的態度,不同的方式進行判斷理解,有什么樣的觀念就有什么樣的作品。真正的藝術創新難度是很大的,尤其是我們的傳統山水畫已有了千百年的發展歷史它經過一代代畫家的不斷創造提高,藝術上已達到了非常精深的高度,而且也已形成人們十分熟悉的藝術形式,要改變它,為它添磚加瓦,創造新的因素,實在是非常的困難,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中國畫就可以永遠停留在原有的模式上凝固不化,不斷創新與創造是事物發展的永恒規律,沒有新的創造,沒有吐故納新,就等于沒有生命力,我們的山水畫就沒有變化,也就永遠不能向前發。李可染先生曾說:“新的創造是作者在大自然中發現前人沒有發現的規律,通過思維實踐發展,而產生新的藝術境界和表現形式,離開了大自然和傳統就不可能有任何創造,既然一切藝術都來源于大自然,來源于人生的體驗,那么創新唯一的道路就只有重新回到大自然,回到藝術創作的源頭去尋找突破口,在前人忽視淡化,或沒有探索到位的課題上作文章,走前人沒有過的路,通過創新解決美術是遺留的歷史難題,為美術史增添新篇章。
文化思想和修養對古今畫家的藝術觀,審美理念和藝術表現形式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畫家的思維方式和審美思想,并由此催生了具有獨特意味和審美理想的山水畫境,提升了中國畫的審美格調和思想價值,對整個中國畫審美思想的確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藝術發展史和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都是不斷創新的歷史人類在創造歷史的過程中既創造了其賴以生存的物質世界,同時也創建了宗教,哲學,藝術等教育世界,我們總稱其為人類文化,要了解或撰寫一部人類文化史,必須對人類從起源到如今所留下的精神財富和作為精神文化現像物的物質財富進行分析和總結。也可以說,人類物質和精神世界的創造史,就是人類的文化創造史。人類就是在對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追求和創造的過程中推動著社會不斷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張大千傳》邵菁菁.劉靜.中國文聯出版社.2005.1。
[2]《中國藝術精神》.徐福官.春風文藝出版社.1997.6。
篇6
《書湖陰先生壁》這首詩通過對友人湖陰先生家的生活環境和自然環境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湖陰先生的一片深情,贊頌了友人人品的高潔。《書湖陰先生壁二首》是北宋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創作的七言絕句組詩作品。這兩首詩都是題壁詩,其中第一首廣為流傳。
第一首詩前兩句寫他家的環境,潔凈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兩句轉到院外,寫山水對湖陰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動與人相親,正是表現人的高潔。全詩既贊美了主人樸實勤勞,又表達了詩人退休閑居的恬淡心境,從田園山水和與平民交往中領略到無窮的樂趣。第二首詩中,作者將眼耳自身的通體感受,濃縮在28字之中。所寫雖片刻間景象,卻見出作者體物之心細如毫發。最后所寫午夢殘破頗有“夢里不知身是客”意蘊。
(來源:文章屋網 )
篇7
關鍵詞:文人;畫家;論畫
中圖分類號:J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4)06-0042-01
一、文人論畫與海派畫家論畫概念區別
(一)文人論畫
宋代中葉以后,畫壇出現了一股強調表現主觀意趣的重理輕形的藝術思潮這便是文人畫的理論,對畫學的思考來推動文學理論的發展。文人作畫轉移到畫論中,繪畫的理念反而影響到他們對詩文的認知、理解和闡釋。
(二)海派畫家論畫
后海派畫家的出現,其畫風已接近職業性、專業性的畫作,并且頗有現實性的題材,諸如吉祥意義等,甚至偏向具有“情緒”性的創作,如喜怒哀樂為內涵。
文人關注文人畫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意義。顯然海派畫家與文人側重點就出現不同,海派畫家講究繪畫技巧以達到審美效果。
二、文人論畫與海派畫家論畫風格演變比較
(一)人文品格比較研究
1.文人論畫的人文品格
傅抱石先生這樣解釋文人畫,詩文、人品、技法,其實是指為三者合一的具有濃厚人文價值的藝術。畫家的才情和人品是排在第一位的,因為文人畫突出了以人和人的文化修養為先的人文精神。它的本質和靈魂只能從文人畫家的身上才能找到根源,這也是文人畫區別于海派繪畫最重要的原因。
2.海派畫家論畫的人文品格
海派畫家的人格思想多從其作品中反映出來,作品的時代精神與人文品格,也體現了畫家關注社會與現實的胸懷。人們從欣賞藝術家畫家的具體作品來感受美、感受時代的風范,體悟畫家創作的靈感及其富含的情感與寄托。他們大都平民出身,以賣畫為業,創作題材豐富,畫面清新通俗,深受平民階層的歡迎。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不同的精神世界,不同的倫理與道德觀念,會對藝術家畫家的人格提出不同的衡量標準。在一定范圍條件內觀賞作品,這些因素都會影響觀者對畫家的人品畫品的看法。
(二)繪畫中表達的意向比較
1.文人論畫中的表達意向
文人畫的意境也是隱藏在文人內心的情感追求,隱藏性在畫面中,一種文人隱逸思想的體現。“隱”對于構成文人畫的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呈現了文人在所處的時代背景,借繪畫抒發于畫中隱的意味。文人畫作為一個繪畫門類、一種表現方法,它的內在精神和形式語言,永遠是人類藝術寶庫中的珍寶。
2.海派畫家論畫中的表達意向
海派畫家他們既秉承傳統,又接近現實生活,善于將詩、書、畫一體的文人畫傳統與民間美術傳統結合起來,描寫民間喜聞樂見的題材,將明清以來的寫意水墨與強烈的色彩融為一體,形成雅俗共賞的新畫風,同時加進了新興時代的商業性的市民趣味。
(三)文人論畫與畫家論畫的藝術情感的比較
1.文人論畫的藝術情感
文人多山水少人物,文人畫決不是沒有情感態度,而是情感深蘊,由喧囂躁動復歸于寧靜平和。山水中的情感不是表現在某一景物、物象或意象上, 而是一山一水, 一石一木,一筆一畫,都帶有畫者的情感情緒,人品、性格、氣質、學養乃至某一時刻內心的一絲波動,也被記錄在筆墨流動中。
2.海派畫家論畫的藝術情感
海派畫多花鳥,畫作為一種視覺藝術,觀眾只有通過作品的形式,畫面效果,和畫家交流。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形式就好比載體,使情感這種隱性要素得以表現。它在某種程度上是畫家主觀情感的體現,它與畫面中的題詩相呼應,會大大加深了畫面的意境。
三、文人論畫與畫家論畫的意義及影響
文人與海派畫家的作品是他們全部思想和藝術修養的折射。文人與海派畫家以他們獨特的藝術語言彰顯了中國繪畫的藝術價值及豐富的審美趣味。文人畫推崇作品的文學性、娛樂性和神似觀,而海派畫家以雅俗共賞的題材內容和筆墨技法,開創了中國畫商品化的最佳形式,同時又是傳統向近現代轉軌的成功典范。兩者有一定的聯系,在文化角度來看又有著不同的藝術規律。因此,文人和海派畫家的論畫繼承和發展,與中國文化衍變、藝術推進,與傳統美學思想的變化等要素是分不開的。
綜上所述,文人畫家與海派畫家的相互滲化這正是其中具有超越歷史、超越時代的精華所在,摸索各自其中的藝術規律,繼承和發揚我國民族優秀的繪畫精髓。
參考文獻:
[1]葉中峰.畫家的情感體驗探析[J].文藝爭鳴,2010年第20期.
篇8
【關鍵詞】書法教學 德育滲透
Carry through moral education in calligraphy teaching
Wang Qinwen
【Abstract】Chinese calligraphy is broad and deep with a centuries-old history. It not only has fresh artistic quality and wide practicability, but also contains abundant moral education factors itself. In teaching, if teachers pay attention to these factors and also can syncretize them properly and infiltrate it into teaching, it will be very useful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excellent moral and sentiment and improving their self moral attainment and knowledge level.
【Keywords】Calligraphy teaching Infiltr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我國書法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不但有著鮮明的藝術性和廣泛的實用性,而且自身還蘊藏著豐富的德育因素。在教學中如果注重挖掘這些因素,并恰當地將其融合、滲透在教學當中,對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他們自身的道德素養和知識水平會大有益處。
在書法教學中滲透德育,可以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講述書法歷史,激發愛國情感。書法的歷史同漢字一樣,源遠流長,可以說與中華民族同生,是我國民族文化遺產中一顆璀璨的明珠。通過講述書法淵源和字體演變,讓學生了解我國的書法藝術是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書法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哲學思想、美學追求、人文精神、聰明才智、思想感情,成為一個反映生命的藝術,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的象征。《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中指出:“要進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進行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教育”,使廣大青少年深刻了解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美好河山、優秀文化。通過學習書法,使學生能很好地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及燦爛的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更加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
2.學習書家人品,塑造美好心靈。在書法教學中還可以向學生講述一些古今書法名家的生平事跡或趣聞軼事。我國書法界有一個好傳統,就是強調書品與人品的統一,學書先學做人。古代許多著名書家不但書藝精湛,而且人品高潔。在他們身上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王羲之為老婦書扇,顏真卿忠直剛烈,柳公權豁達大度,鄭板橋體察民情等。這些史傳佳話隨同他們的書法名作在中華民族文化史上一并閃著耀眼的光華。歷史上也有一些人,字雖寫得不錯,但人品不佳,人們厭其人而惡其字,最終人書俱廢。通過講述這些,可以引導學生向人書俱佳的書家學習,不斷提高道德修養,塑造自己美好的心靈。
3.講解書法價值,喚起學書欲望。書法藝術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藝術,在各個領域中,幾乎都可以用到書法,如書信往來、影視字幕、書籍封面、報刊雜志的裝幀和廣告宣傳等,無所不用。而且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與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書法藝術的服務范圍還在日益擴展。同時書法藝術作為一種具有極高欣賞價值的藝術,不但我們中國人視它為最高雅的藝術推崇至極,而且也越來越受到外國人的尊崇。練習書法,可以達到強身健體的功效。通過讓學生了解書法的藝術價值和實用價值,使他們能夠充分認識學習和繼承書法藝術的重要意義,從而喚起學習書法的熱切欲望。
4.欣賞書法之美,陶冶高雅情操。《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中提到:“學校是對青少年進行教育的重要場所,
要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到幼兒園直至大學的教學、育人全過程中去,特別要發揮好課堂教學主渠道的作用”。在進行書法欣賞教學中貫徹愛國主義教育不失為一種良好的形式。指導學生廣泛地欣賞古今名人碑帖或書法作品。不同風格的書法,會給學生帶來不同的感受。通過各種書法藝術的欣賞使學生賞心悅目,得到奮發、開闊、愉悅、舒暢等不同的藝術享受。從而也就起到了陶冶情操、培養高雅情趣的作用。
5.精選書寫內容,吸取思想營養。如果學生在書法練習過程中,一味地將那些格調低下、充滿個人主義等不健康的東西抄錄下來,這對思想活躍、模仿力強,世界觀、人生觀尚未定型的學生來說,無疑會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在平時的練習作業中,要引導學生選擇格調高雅、健康向上的內容。通過這些工作,不但要使學生養成自覺讀書、勤于動筆的好習慣,提高寫作能力,而且還要使學生從健康的內容中吸取思想營養,陶冶思想情操,提高精神境界,凈化心靈,樹立起健康向上的人生觀。
5.1 闡明學書法的道理,增強學習勇氣。在教學中,要使學生明白,書法不是高不可攀的。古人說,字無百日功。只要勤學苦練、學習得法就會取得較大的長進。經常這樣提醒學生,讓他們消除望而生畏的心理,對學習書法能夠充滿信心和勇氣,進而樹立堅強意志。
5.2 創造學書氣氛,形成專注心境。要求學生臨帖寫字時要排除雜念做到平心靜氣、專心致志。有條件的可以在書法練習課上適當地播放一些我國的古典樂曲。因為古樸典雅的旋律能創造幽靜輕松的氣氛,“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這樣更便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心境。
5.3 教給正確方法,養成良好習慣。在書法教學中首先要教給學生正確的執筆、運筆姿勢,執筆輕重的調控,書寫坐姿、站姿等要領;其次是教給正確的讀帖方法和臨帖方法,如看筆跡悟其運筆過程,看結體悟其組合規律,臨帖時“字數宜少、遍數宜多”等;再次是要求學生注意寫字衛生,如桌凳、光線、寫字姿勢等。通過嚴格的學習訓練,使學生不但可以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還可以培養優雅氣質。
篇9
人性法則一:品牌即人品,品牌的實質是品牌締造者的人品。可以說,一個品牌的優劣好壞,一個品牌能夠走多遠、走多久,一個品牌具有什么樣的氣質和內涵,主要是由品牌締造者決定的。
人性法則二:成功品牌必然是成功人的有機集合。企業要成功,不能只有企業老板一個人成功,必須要保障大多數人成功,否則這個企業必然存在“安全隱患”。所以,遠卓機構建議企業都應該實施全員品牌管理,把每個人都打造成一個成功的品牌。
人性法則三:品牌無處不在,品牌特性即人的特性,理解品牌的前提理解人性。不僅企業需要塑造品牌,個人也要塑造品牌,政府也要塑造品牌,政府下屬機構要塑造品牌,民間機構也要塑造品牌,可以說品牌已經融進了我們的生活。也因此,我們必須理解人性這一核心概念,才能成功塑造品牌特征。
人性法則四:人的一生所體現的規律同樣適用于品牌,所以懂得做人即懂得做品牌。一個人就是一個品牌,做人的智慧大多適用于做品牌。我們在塑造品牌的時候可以對中國五千年來的為人處世智慧進行挖掘,為品牌塑造提供思想和策略。關于這一點,我將在后面的文章做具體闡釋。
人性法則五:一個人也是一個品牌,一個策劃人自身成長歷程可以折射其操作品牌的成長歷程。思維方式是很難改變,企業在選擇策劃人的時候,需要深入思考其成長歷程和思維方式。
人性法則六:人性的經濟性決定品牌的經濟性,所以品牌價值歸根結底是不同層次利益的集中體現,我們不能撇開利益談品牌價值,而且,社會的不斷進步也會促使我們不能離開品牌價值談利益。利益有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之分,我們在品牌運作的實際過程中必須注意這一點。社會進步的過程中,一定生動反應在精神層面。之所以不能撇開品牌價值來談利益,主要是因為,我們對于利益的理解往往局限在物質層面,因此我們需要通過思考品牌價值來思考精神層面的種種利益。
法則七:品牌精神的傳遞是品牌締造者精神的傳遞,塑造百年品牌的根基是長期持續地堅持品牌締造者賴以成功的精神。實際上,品牌締造者賴以成功的精神就是品牌的DNA,是一個品牌必須堅持的,否則品牌也就“基因突變”,甚至會“面目全非”。
法則八:品牌的整合傳播無非是企業對各類資源的整合利用,說到底是對企業所處社會人性的整合。針對人性特征進行品牌傳播,才能順利搶占消費者的心智資源。因此,為了順利占領消費者有限的心智資源,企業必須對目標受眾的人性進行充分的整合,然后再制定相關的實施策略。
篇10
關鍵詞:中和思想;仁與禮;文與質;天人和一
中圖分類號:J20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0)22-0017-01
一、儒家美學――孔子及其審美思想
(一)孔子其人及他的宇宙觀、世界觀
孔子是中國最早的大哲之一,他基本不談天道。孔子很重視闡發“道”范疇的人倫涵義。以至于“朝聞道,夕死可矣。”①也就是說孔子不但罕言天道,而且罕言抽象的人性。他的三大觀念是:“仁”、“禮”、“中庸”。而三者的中心都是人本,都圍繞著人格美、人性美、人的行為美、人類社會秩序美在思辨。所以儒家哲學又稱為“入世哲學”。
(二)孔子的美學思想
孔子的美學思想,是以“和”為美為核心的。他強調多樣統一的和諧美,因而“中和”之美成為儒家文藝審美觀以及中國古代文藝審美觀的集中體現,深刻地影響著中國古代文藝思想的發展,并且滲透于中國史學、文學和一切人文文化之中,這種觀念的歷史積淀形成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定勢。因此,中和思想在文藝審美中的具體表現形式就是中和之美。“中和”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所追求的一種的理想境界。不同元素相互配合求得矛盾均衡統一稱之為“和”,只有“和”事物才能發展。雖然社會實踐、審美活動等各個層面內容的結合盡管千差萬別,矛盾交織,卻能實現多樣的統一,復雜的平衡;種種不同的事物聚在一起卻能協調和諧、共生并存,互相促進;實現“和而不同”、“和實生物”。
二、重內在與重精神的文化思想
(一)社會審美標準――仁與禮的人格標準
華夏文明肇始于伏羲,興盛于黃帝,那時的文化是一種神的崇拜,產生了易的思想。“禮”的思想,最初也是產生于對祖先、天地、鬼神的祭祀。春秋時期,諸子百家對混沌古文化,從各自角度進行了闡述。孔子繼承了“周禮”,并用“仁”的思想予以闡發傳播。
儒家思想的尊教化、重人倫的“禮”、“仁”思想,直接影響中國畫創作的立意及主題思考。“惡以戒世,善以示后” ②、“明勸戒、著升沉” ③、孔子曾說過的“古之學者也為已,今之學者也為人” ④,實在是如出一轍。“為己”就是充實自己、豐富自己、改造自己。自己為好了,為政自然公正,作文自然充實,繪畫自然高雅不俗。
在儒家的“修身”、“務本”思想的影響下,中國畫家必須有高尚的人品,必須讀書,必須有廣博的文化修養等,即人品、人格與藝術結緣。“……人品既已高矣,氣韻不得不高;氣韻既已高矣,生動不得不至。所謂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儒家對“美”的認識,強調的是“心”。要求人知書達理、明辨是非,禮義廉恥忠孝為本,歷代中國人所稱頌的崇高道德觀念,其根本都是建立于人“心”的是與否,因此對人而言,認識人“心”是認識美的關鍵。人心不美外表再美也是丑陋的。儒家思想中對物的認識同樣是取決于人的“心”,心中所愛即美,心中不愛即丑。正如孔子所言:“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⑤,“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⑥”,實際所觸及的都是人“心”。古代畫家的“人品即畫品⑦”之論,即來自于儒家思想。儒家的美學思想集中體現在中國的人文精神上,提倡的是人的精神與靈魂之美。這對畫家的藝術修養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提用出藝術的審美標準――文與質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直接影響創作語言的運用。正是這種儒家哲學思想的影響,使作為哲學藝術的中國畫成為人的一種精神境界,一種生活的態度,一種神秘的經驗,一種靈感的啟迪,一種體驗的心境,一種外化的人格表現。
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禮的外在表現;“質”,指內在的仁德,只有具備“仁”的內在品格,質樸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樸就會虛浮,質樸和文飾比例恰當,同時又能合乎“禮”地表現出來,方能成為“君子”。文與質的關系,亦即禮與仁的關系。確切地說明了文與質的關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質思想。文與質是對立的統一,互相依存,不可分離,質樸與文采是同樣重要的。“文質”運用到后來的文論上,還有另一方面的意義。即“文”指辭采、表現,大體上相當于今人所說的作品的形式;“質”則指內容。不論從風格的華美與質樸方面看,或從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方面看,很多有成就的作家和理論家,都是在強調“質”,即強調質樸或內容的前提下,要求華、樸相濟,“質”、“文”兼備的。由于文學風格上的華美和質樸,最終是與作品的內容和形式緊密相聯系的,所以這一點對后世的影響也很深遠。內容要與現象相符,表里如一。這對畫家的藝術創作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國畫的魅力也在于此。
(三)天人和一思想的中庸思想對中國畫影響
天、地、人合一,貫穿的是人和人的精神與自然及物質之間相互作用的關系。人不但存在物質之氣,同時也存在精神之氣。天、地雖然存在物質之氣。在天與地的自然界中,所存在的一切都與人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人對天、地的認識在承認物質之氣的基礎上,也同時賦予了人的精神之氣。
《周易?說卦》載:“昔者圣人作《易》也,幽贊于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于陰陽而立卦,發揮于剛柔而生爻,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窮理盡性,以至于命。”這種將“天”、“地”、“人”作為有機整體的觀念,化轉成為我們民族共同的審美心理積淀并反映于傳統繪學觀念后,便成為傳統中國畫“中和美”學說的理論本源。在如上所述的意義上,優美和崇高美在中和美的作用下,都可以成為大美。在大美之中,人的思想、觀念、情感、情緒乃至生命體驗,將“與天同律”的自然法則。
中國傳統哲學對中國畫的發展無論技法變化,還是美學思想都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即體現了中國畫于對比與和諧統一中的美學風格。導致了中國畫家對“美”的認識既有外露又有含蓄;既有內傾又有外向的特點,就造就了中國畫形式美獨有的藝術風格。如:在歷代中國畫作品中表現出的有與無、虛與實、濃與淡、燥與潤、厚與薄、深與淺、遠與近、明與暗、隱與顯、藏與露、疏與密、繁與簡、剛與柔、動與靜、曲與直、冷與暖、形與神等等。中國畫的線條講究含蓄感。線條的單純不是平鋪直過,應當暗藏波瀾;線條之含蓄往往表現為美學思想的“中和”用筆,即用力漸動和微動甚至使人不易察覺之統一。以意境為表現內容,以陶冶情操為創作目的的中國特有的筆墨山水、工筆、大寫意、小寫意、水墨畫等畫畫同樣融有中國畫獨有的中和審美涵義。
此外,中國傳統文化對美的認識,集中表現在對“陰”與“陽”的認識,以及對“心”與“物”的認識兩個方面。在陰與陽的關系中沒有絕對的“陰”;也沒有絕對的“陽”,它們之間的關系都是在一種相對對立的條件下,保持著一種自然的、諧和的統一與平衡的關系,體現出的是對立與統一之美。這種諧和與平衡之美構成了中國美學理論的基礎。
三、小結
中國畫藝術體現的是中國畫審美中的“中和”美學思想,中國古代畫家正是運用了這美學原理,在中國畫藝術創作中表現中充分地展示出了他們對美的認識,以及他們特有的審美意識,在此基礎上出現了以中國畫家的審美情趣而產生的中國畫藝術表現形式及表現技法,并且形成了中國畫獨特的藝術風格。
注釋:
①論語?里仁[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26.
②③賈濤.中國畫論論綱[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55.
④論語?憲問[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15.
⑤論語?里仁[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