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貍分餅范文

時間:2023-04-08 13:35: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狐貍分餅,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狐貍分餅

篇1

【關鍵詞】手術病人;心理護理

【中圖分類號】473.6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4-0322-01

我國的醫學心理學工作者通過調查發現患者術前常有如下的心理活動,對手術一是害怕,二是擔心。怕的是疼痛與死亡,擔心的是是否會出意外,是否會傷殘和毀容等。他們反映,入院就盼早日手術,一安排手術日就惶恐不安,吃不下飯,睡不好覺,盡管在手術的前一天晚上服用安眠藥仍難以入睡,這是因為患者對手術有恐懼感;或者患者經過手術后尤其承受大手術的人,一旦從麻醉中醒來,意識到自己已經活過來,頗感僥幸,這是他們渴望知道自己疾病的真實情況和手術效果。由于軀體組織受到程度不同的損傷,都會體驗到刀口疼痛,加之軀體不能自主活動,又怕刀口流血或裂開,多產生焦躁不安心情。開始,他們感到當前的痛苦難熬,過2―3天疼痛緩解之后,就又擔心以后了等等。這樣的狀況大多數手術病人都有臨床表現。

一護理方法

對照患者入院、手術前準備、手術中配合、手術后護理等各個環節貫穿起來展開心理護理。

1.入院幫助轉換角色,病人入院后幫助病人熟悉住院環境,通過熱情、耐心、周到的護理,使其盡快實現由社會角色到病人角色的轉換。建立起良好護患關系,獲取病人的最大信任,為以后各階段的心理護理打下良好基礎。護理人員在此階段應掌握病人的個性特點,使術中心理治療能因人而異,恰當有效。

2.術前端正手術認知,對于手術病人各種不切實際、過于理想化、絕對化和主觀片面的觀念和態度,通過醫護人員的權威性解釋,介紹介入手術儀器的安全可靠性,提供科學、必要的手術知識信息,并利用病人求治的愿望和潛力,指導建立起合理的認知態度,對手術有較為實際的看法和心理準備,確立適當預期。

3.術中實施心理治療,安排舒適的手術,于手術準備階段帶病人做深呼吸放松[2]治療,使心情平靜,心跳規則,呼吸平穩,肌肉、關節、韌帶放松,利于股動脈穿刺。使用支持性心理治療,在手術室做進一步的解釋、安慰、鼓勵,以增強病人自信心,提高耐受力,能積極配合手術實施。術中造影、化療藥物灌注及栓塞等主要環節,依病人個性特點,因人施以言語、態度、行為的不同積極性暗示治療。

4.術后加強心理護理,手術完畢后病人往往因手術成功產生松懈心理,因此,重視常規護理同時需加強心理護理。向病人強調術后嚴格臥床24小時、穿刺患肢制動6-8小時并保持伸直的必要性,告知患者術后可能出現惡心、嘔吐、疼痛、發熱等反應,使其對此有恰當的心理準備。經常巡視病房,及時疏導病人的不良情緒;爭取家屬的積極配合,盡量避免病人激動、煩躁,增強其康復信心。

5.出院健康心理指導,針對病人的具體情況,交待復查時間、體力活動情況、指導合理飲食,幫助病人將心理控制感傾向內控,以增加正性情感水平。使病人充分認識到心理社會因素對疾病發生、發展、轉歸的影響,能主動接受并運用宣泄、放松、換位思考等心理調節方法,應對不良刺激,維護心理健康,鞏固治療效果。

二護理后病人狀況的分析

1.心理護理應貫穿全程,病人從入院到手術至出院,其間會不斷遇到新問題,情緒常有波動,每階段的心理各有特點;介入手術又存在接觸放射線的問題、造影劑過敏的可能性危險,病人在局麻狀態中,醫務人員的言談舉止、手術進程順利與否,隨時會影響病人的情緒。因此需要端正病人的認知和及時給予心理疏導、心理治療,避免一勞永逸或臨時抱佛腳的想法及做法,使心理干預與心理治療相輔相成。共性化心理護理做到有計劃、按步驟進行,對特殊病人則實施個性化心理護理,每個階段都對病人的積極配合、正確努力予以肯定、表揚,以鼓勵病人進一步的主觀能動性,發揮病人自身潛力。心理護理工作還要體現出雙向性的特點,即護士在自覺為病人做心理護理時,通過啟發、引導,調動病人有意識地將自己遇到的心理問題主動。

2.康復期心理應對訓練有助于療效鞏固,心理社會因素是許多病人身體康復成敗的決定性因素。介入手術不僅消耗了病人的體能,也使病人的心理應激變得脆弱,依賴性增強。因此,該階段心理應對訓練的目的就是要強調病人在疾病治療中的主動積極作用,將病人的心態由被動接受幫助引導為主動調適應對。幫助病人增強康復自信心,正視現實,消除各種不切實際的幻想,正確進行自我評價,指導病人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形成良好的生活節奏,勞逸結合,改善全身狀況,主動適應社會變化,增加積極的情緒體驗,調動自身免疫系統,鞏固治療效果。康復期心理應對訓練、對病人術后康復和心理素質水平的提高有幫助,究竟作用多大,還有待于做進一步的研究。

3.對護理人員自身素質要求,首先護理專業技能病人心理問題與自身疾病有很大關系,因此,護理人員應做到熟知專業知識,技術操作熟練,急救物品齊備,工作有條不紊,對病人起到一個良好心理暗示作用,有利于心理護理的開展;其次是心理學知識加強護理人員對醫學心理學、康復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知識的學習,并針對介入手術的不同病人護理人員應注重注重學習更全面的心理衛生教育、心理保健知識,明了不同病人與病人性格行為特征的關系,癌癥與不善發泄、長期孤獨和憂郁性格的關系,使心理護理做到有的放矢,對癥下“藥”。定期請心理學專家講課,熟練掌握心理治療方法和技術;最后是護理人員的心理素質能否更好地處理護患關系,心理護理是否能取得滿意效果,與護理人員具備怎樣的心理素質有很大關系。善于理解和同情、富有友善和耐心、愉快的情緒、儀表整潔、鎮定自若的穩健風格、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具備這樣心理素質的護理人員頗受病人的歡迎。護士只有擁有健康心理才能做好病人的心理護理工作,因此,我們經常組織護理人員進行團體咨詢,排解護士工作生活中負性情緒的影響,提高其自我調控情緒能力,維護護士的心理健康,更好地服務于病人。

參考文獻

篇2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25例,男17例,女8例。年齡60~70 歲,平均66歲。均為慢性支氣管炎發展至阻塞性肺氣腫患者。病程:慢性支氣管炎平均20年,阻塞性肺氣腫平均8年,本組患者此次病情加重平均17d,合并有其它慢性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心肌炎、糖尿病共10 例。上述病例入院后經抗感染、祛痰、鎮咳、解痙、平喘等治療及心理護理,病情好轉出院,住院日期平均為25 d。

        1.2  實驗室檢測

        25例患者末梢血液白細胞數及中性粒細胞數增高17例。15 例動脈血氣檢測,結果均有程度不同低氧血癥。13例測血紅蛋白亦有程度不同下降。肺功能實驗15例,均有程度不同阻塞性通氣功能減退。有4例心電圖改變,t波低平。

        2  護理

        2.1 病房環境

        保持室內環境清潔整齊,溫度為18~20℃,濕度為50%~60%,避免受涼、吸煙及有害的煙霧、粉塵和刺激性氣體的吸入,否則加重病情。

        2.2 控制感染

        全部患者入院時均合并有感染,因此,使用抗生素前及時留取痰液送培養加藥敏非常重要,注意痰液必須由深部咳出,吐入無菌盒內,咳痰前可給予3%過氧化氫溶液含漱2~3次,再用生理鹽水漱口2次,以防口咽部細菌污染,并立即送檢。在應用抗生素時要了解藥物的性質,注意藥物半衰期,不宜過早溶解。用藥期間應仔細觀察痰量及痰液性狀的變化,還要觀察藥物治療及不良反應以確定抗生素的效果,痰量多時應記錄每日痰量。 

        2.3 保持呼吸道通暢

        (1)在無心腎功能衰竭的情況下給予充足的水分和熱量,每日飲水量在1.5~2.8 l ,適當增加蛋白質和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c和維生素e的攝入。(2)超聲霧化濕化氣道,它是幫助排痰最有效的方法,霧量的大小和速度以患者感到舒適為度,既能濕化痰液,又能消炎平喘。(3)胸部物理治療:包括深呼吸、咳嗽、胸部叩擊、引流,這有助于減少或防止肺不張、肺炎的發生。(4)腹式呼吸及縮唇呼氣的訓練與指導。腹式呼吸訓練是通過腹肌主動的舒張與收縮來加強膈肌運動,以提高通氣量、減少耗氧量。縮唇呼氣的作用是增加呼氣時支氣管內壓,防止小氣道過早陷閉。訓練方法如下:開始訓練時以半臥位、膝屈曲最適宜,立位時上半身略向前傾,使腹肌放松,舒縮自如。

全身肌肉,特別是輔助呼吸肌也應盡量放松,情緒穩定、平靜呼吸,呼氣時縮攏嘴唇,同時腹肌收縮,腹壁下陷,使肺內氣體經口徐徐呼出,然后經鼻吸氣時腹肌放松,盡量使腹部鼓起,開始訓練患者可將一手放在前胸,另一手放在腹部,以感知腹部起伏,呼吸時應使胸廓保持最小的活動度,呼與吸時間比例為2:1,每min 呼吸10次左右,每次訓練10~15 min ,每日2~3 次,熟練后增加次數和時間。(5)對呼吸困難者可給低流量持續吸氧1~3 l/min。重癥患者吸氧時應嚴密觀察,若吸氧后患者較安靜,呼吸平穩,發紺改善,心率減慢,說明有效。若呼吸減慢變淺,提示可能出現co2麻痹,應調節氧量,或加用呼吸興奮劑。患者呼吸困難無改善,且出現意識模糊及精神癥狀,應考慮肺性腦病早期,及時向醫師反映,采取相應措施。

        2.4 在應用機械通氣輔助呼吸時注意事項

        (1) 注意呼吸節律是否合拍,若通氣量足夠,患者呼吸節律應和呼吸器一致。通氣量不足,可能有痰液阻塞或肺內有嚴重合并癥。(2) 按時給患者翻身、吸痰、拍背,促進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暢通,如不暢常見于連接管道漏氣,痰流阻塞,致氣道阻力增大。(3) 定時觀察呼吸頻率、節律和深淺度的變化;送氣壓力及機器運轉,防止漏氣及脫落;及吸氧濃度。(4) 觀察生命體征及參數、意識變化并記錄,如患者出現惡心、煩躁不安、面色蒼白、進行性呼吸困難,應考慮氧中毒可能,以及有否呼酸、呼堿中毒等。

        2.5 用藥觀察

        由于年老體弱常需服多種藥物,但患者肝腎功能下降,對藥物耐受性差,易造成藥物蓄積中毒等不良反應。因此,輸液患者應控制輸液速度,過多、過快可引起肺水腫導致心衰,靜脈注射氨茶堿應緩慢。呼吸系統疾病合并心衰應用速尿時應緩慢間斷推注,防止脫水引起痰液粘稠,阻塞氣道。

        2.6 心理護理

        老年人由于呼吸系統疾病的折磨,常表現為悲觀、失望,心理上突出表現為無價值感、孤獨感,他們的突出要求是被重視、受尊敬。對長期住院患者應加強心理護理,耐心、溫和、不厭其煩。幫助患者克服不良情緒,進行適當的文體活動,引導其進行循序漸進的鍛煉,如氣功、太極拳、戶外散步等,將有助于增強老年人機體免疫能力,為患者創造有利于治療、康復的最佳心理狀態。

篇3

關鍵詞:老年;肺性腦病;臨床護理;分析

肺性腦病是慢性胸肺疾病或脊柱疾病導致的缺氧、呼吸衰竭、二氧化碳潴留而導致的低氧血癥及高碳酸血癥所導致的神經精神障礙綜合癥,具有病情危重、易變化、死亡率極高的特點,其預后率、臨床病死率高達55%以上,臨床觀察、積極護理非常關鍵。本次研究中選取我院60例肺性腦病患者的臨床護理資料,進行回顧性總結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次抽取的60例肺性腦病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齡為55~78歲,基礎病因全部為慢性阻塞性肺部,均符合1980年制訂的肺性腦病診斷及臨床分級標準。依據病史記載發生肺性腦病誘因慢性肺氣腫20例,支氣管哮喘17例,肺心病2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神志恍惚、淡漠、精神異常或興奮多語,重癥患者呈半昏迷、昏迷、抽搐狀態,病理反射陽性。

2 臨床護理

2.1心理撫慰 肺性腦病患者心理負擔較重,對病情根治缺乏信心,擔心經濟負擔加重等,進一步導致患者情緒低落。護理人員應體諒患者的心情,幫助患者解除恐懼、悲觀心理,恢復正常心理狀態,安心接受治療。

2.2密切觀察 臨床護士應全面了解病患病情,仔細觀察病患狀態,夜間加強巡視,觀察其神志變化。肺性腦病早期有睡眠紊亂狀態,夜間尤其興奮,常與一般的睡眠障礙相近,應仔細分辨。護士應連續監測患者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等指標的變化,觀察患者咳嗽、咳痰情況,查看痰的顏色、性狀,并注意患者的呼吸頻率、節律和深度情況,密切關注患者的夜間休息狀態。

2.3應用呼吸興奮劑、解痙劑、抗生素 氣道痙攣是肺性腦病患者常常出現的現象,導致患者呼吸困難,氣道失水增加,無法自主排除粘稠痰液。通常需要適當補液或解痙劑保持氣道通暢,使用呼吸興奮劑控制呼吸中樞興奮,增加通氣量,減輕缺氧現象,幫助患者有效的排出二氧化碳。在進行大劑量的靜脈滴注時,護士需密切觀察患者的呼吸頻率和幅度,是否出現惡心、嘔吐、抽搐、大汗、驚厥等不良癥狀,一旦發現問題立即停止用藥,采用無創或有創呼吸機輔助支持治療,監測血氣分析數據、調整呼吸參數,判斷呼吸機的治療效果,并通知醫生協助處理。使用抗生素可以有效地控制感染,是治療肺性腦病的關鍵。應及早對患者進行藥敏實驗和行痰培養,按照大量、長期、聯合的治療原則去合理使用抗生素。

2.4酸堿、水電解質紊亂的觀察處理 肺性腦病患者由于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會產生酸中毒,重癥患者治療過程中使用大量激素或利尿素又會出現代謝性堿中毒,都會給患者帶來不同的病癥反映:患者會出現腹脹、厭食、乏力、表情淡漠現象,嚴重情況下患者會產生躁動不安、精神錯亂狀態。醫護人員應仔細辨別這一癥狀與原發病的差異,區分呼吸性酸中毒和代謝性堿中毒的不同癥狀表現,通過血氣分析判斷病因,及時調整治療方式。研究數據顯示當患者在pH 7.1~7.0時,死亡率高達93.7%,而pH

2.5應用氧療 氣道通暢是氧療的前提,而氧療不當是肺性腦病的重要誘因之一。當患者缺氧伴明顯二氧化碳潴留時應采用低濃度、低流量的鼻導管給氧方式,當患者缺氧不伴二氧化碳潴留時可采用高濃度(>35%)的給氧,針對慢性阻塞性肺部患者的氧療,應以PaO2達到安全水平(55~60 mmHg)為限,防止高濃度的吸氧解除了低氧對呼吸的刺激,產生抑制效應。護理人員應仔細觀察患者吸氧后的反應,如果出現神志漸好、呼吸幅度加大、頻率減緩、心率減慢至>10次/min,說明氧療產生了效果。對脾氣性格改變,產生暴躁、反常情緒的患者及時檢查血氣指標,給予低濃度給氧;如果當實施氧療后仍然沒有好轉現象,并更加惡化的患者,應盡快使用人工氣道和機械通氣的方式輔助呼吸。夜間患者持續低流量吸氧時,應加強巡查,保持通暢狀態,防止吸氧管脫落,并叮囑家屬不可隨意調節氧流量,保證氧療的正常進行。同時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減少意外發生。

2.6保持呼吸道通暢 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和意識狀態,如出現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嗜睡狀態或興奮多語、躁動不安、呼吸急促等現象,應及時結合動脈血氣分析,關注肺性腦病的發生。根據醫囑給予肺腦合劑靜脈滴注,對煩躁不安患者實施專人看守和床欄保護。醫護人員應及時解除患者支氣管痙攣,改善通氣狀態,給患者服用解痙平喘藥物。對久病無力患者且有清醒咳嗽反應的患者,應協助其翻身,拍背,鼓勵患者多飲水,促進咳嗽排痰。臨床護士可將指、掌卷曲呈碗狀,有節奏地自下而上地拍叩,協助患者咳痰。也可使用霧化設施,幫助昏迷患者氣道濕化,進行負壓吸痰,防止痰液滯留堵塞呼吸道。當上述方式無效時,應迅速實施氣管插管、氣管纖維鏡或切開氣管吸痰,促使呼吸通暢。

2.7基礎護理 基礎護理的重點是皮膚和口腔護理。呼吸衰竭患者經常張口呼吸,會引起口腔唇部干燥,需要經常濕潤口腔,防止感染。護理人員可用薄濕紗布覆蓋在患者口唇上,防止呼吸道的干燥,并涂抹油脂減少唇部的干裂。針對活動受限、長期保持被動的患者,應協助家人清潔干燥受壓皮膚,隔2 h予以按摩護理,保持床鋪的平整防止患者產生褥瘡。夜間護理時針對年齡偏大患者加強巡查。

2.8出院健康指導 叮囑患者減少呼吸道不良刺激,戒煙。生活環境應定時通風,控制空氣中的冷熱刺激和毒氣吸入,調整室內溫度,防止受涼感冒。平日飲食應注意攝取高蛋白、高能量、高維生素的食品,并注意飲食要易消化、注意低鹽;患者應多飲水,注意口腔衛生,提高身體抗病功能。應輔導患者學會有效的呼吸技巧,采取腹式呼吸、縮唇呼吸等。一旦發現病情變化,及時就醫處理。

3 結論

肺性腦病是慢性胸肺疾病引起的嚴重并發癥,死亡率極高。臨床護理非常關鍵。肺性腦病患者的護理服務,必須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有效掌握疾病的動態信息,盡早發現異常現象,盡早進行及時處理,減輕疾病對腦組織的損害,促進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有效恢復,有效緩解病癥,改善患者的疾病狀態,提高醫療護理的質量和療效。

參考文獻:

[1]陳志瓊,羅世林.肺性腦病的臨床觀察與護理[J].現代醫藥衛生,2011,14:2199-2200.

篇4

關鍵詞:根尖周病;急性根尖周炎;慢性根尖周炎

【中圖分類號】R473.7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8602(2014)01-0136-01

根尖周病是指發生于根尖周圍組織的炎癥性疾病,多繼發于牙髓疾病。多由細菌感染引起。急性根尖周炎是口腔科常見急癥之一,也可能是慢性根尖炎在機體抵抗力下降或刺激加重時急性發作而來。消除急性炎癥理,徹底清除病源,采用根管治療、牙髓塑化療法,有時還應行根尖手術[1]。選取臨床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根尖周病患者60例護理方法分析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級收治的60例根尖周病患者,年齡22歲~70歲,平均年齡41歲。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急性根尖周病10例,慢性根尖周病50例。采用根管治療、牙髓塑化療法,有時還應行根尖手術。總有效率為 97. 5 % ,失效率僅為 2. 5 %。

2護理

2.1減輕疼痛:急性期護理以消炎為主,可選用抗生素、磺胺類藥物或清熱解毒中藥,也可采用理療以促進炎癥消散。局部可開放髓腔、拔除根髓、疏通根管使根尖周滲出物通過根尖孔經根管、髓腔從牙體引流。

2.2恢復口腔黏膜完整性:對已形成骨膜下或黏膜下膿腫的,除根管引流外,同時將膿腫切開引流。待急性期癥狀緩解后再做根管治療或塑化治療。

2.2.1根管治療護理:根管(即牙根內的管腔)根據不同部位的牙齒,它的粗細不同,形狀也各異,尤其是后牙根管往往細窄,甚至有的彎曲。因此,要想消除根髓或根尖部位的炎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準備主要準備拔髓針、光滑髓針、根管擴大針、根管充填器等器械;備好生理鹽水、3%過氧化氫溶液、樟腦酚(CP)、甲醛甲酚(FC)、牙膠尖、根管糊劑等藥品;并備好復合樹脂、磷酸鋅水門汀等充填材料。一般情況下要經過四個步驟:去除感染源。在牙洞中離牙髓腔最近的地方,用高速牙鉆打一個小洞,讓炎性滲出物從開放的小孔中流出來,這時牙髓腔內的壓力便迅速降低,要拔除根髓,再給牙洞中放置藥棉球消炎[2]。根管預備。常用機械性預備,去除根管壁上的感染物,進行根擴(擴大細窄的根管)并用藥液清洗。根管消毒。根據情況將藥棉放到牙根內消毒封閉根管避免感染,為下一步根管充填做準備。這個過程需要5~7天后復診。在無任何封藥反應時,方可作根管充填。用具有消毒防腐的藥物、對根尖無刺激的藥物嚴密充填根管,避免再感染的可能,促進根尖病變的修復,將牙根及牙洞一起補好,而每個步驟要根據牙齒炎癥的輕重而確定就診次數。因此根管治療是需多次就診才能完成的一種較復雜的療法。

遵醫囑及時做好吸唾、隔濕等工作,保持術野清晰,并做棉捻,干燥和消毒根管,及時調備根管糊劑和充填材料。對活髓牙,應在麻醉或失活下拔除根髓,用生理鹽水沖洗根管,消毒、吹干后即可進行根管充填。對感染根管,除去牙髓后用2%氯亞明液和3%過氧化氫(雙氧水)液交替沖洗,再用生理鹽水沖凈余液,用根管擴挫針反復擴挫管壁,沖洗拭干后,將蘸有消毒藥液的棉捻置于根管內,用氧化鋅丁香油糊劑暫封窩洞。待自覺癥狀消失,復診檢查時,根管內取出的棉捻無分泌物、不臭,無叩痛,即可進行根管充填。根管充填是根管治療的最后一個步驟,整個過程應在無菌操作下進行[3]。根管充填常用的材料有氧化鋅丁香油糊劑、碘仿糊劑等。先將根管充填材料調成糊狀送入根管內,再將消毒后的牙膠尖插入根管,直達根尖孔,以填滿根管為度,用加熱后的充填器,去除多余牙膠,最后作永久充填。在以上各項治療過程中,護士按其操作步驟,及時準確地為醫師提供所需器械及用物,遵醫囑調制各類充填材料,與醫師進行密切配合。根管治療雖然復雜,但經過治愈的牙齒在無特殊情況下,仍可以很好地承擔牙齒的咀嚼功能。有的患者因治療次數過多,缺乏信心或因工作忙等因素,不能堅持治療的全過程,這樣很可能會失掉一顆完全可以保留的牙齒。

2.2.2塑化治療護理:器械準備同根管治療,并備好塑化液、消毒液和沖洗液等。根據治療需要調好光源和椅位。協助醫師進行消毒、隔濕、窩洞沖洗。遵醫囑調配塑化液,并注意防止液體外溢,若塑化液流失到牙髓腔外,應馬上沖洗或用干棉球擦除,并用碘甘油涂患處。塑化后遵醫囑調制墊底材料,用氧化鋅丁香油和磷酸鋅粘固粉雙層墊底,最后用永久材料充填[4]。遵醫囑配制塑化劑:往髓腔送塑化劑時,注意防止液體外溢,避免燒傷口腔黏膜,增強病人防病意識。告知病人通過以上治療后,牙齦炎將會很快消失,口臭癥狀也將隨之消失,恢復病人進行社會交往的信心。

2.3心理指導:急性根尖周炎病人患牙部位劇烈疼痛,其心理表現與急性牙髓炎相似。慢性根尖周炎病人自覺癥狀不明顯,常被病人忽視,當患牙出現膿腫及瘺管時才就診。由于病人對治療過程缺乏了解,總希望一次治療便能解決問題,缺乏治療耐心。耐心向病人解釋病情及治療計劃,減輕緊張情緒,鼓勵病人說出心理感受,消除焦慮感。

3健康指導

告知根管治療患者術后幾天可能有輕度疼痛及不適感,屬機體的正常反應,注意避免用患牙咀嚼;如有不適隨時復診;根尖手術后給予3天抗感染治療并囑患者休息,告之術后可能出現的反應,5~7天復診拆線。宣傳正確口腔保健知識,使患者認識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重要意義;并告之治療后注意事項及藥物的使用方法,預約復診時間。

參考文獻

[1]鄭麟番.實用口腔科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 78.

[2]王曉儀,朱亞琴,主編,現代根管治療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74-87,105-111.

篇5

【關鍵詞】 老年病病房; 護患糾紛原因; 護理對策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患者對醫療護理質量的要求和期望也越來越高,護理人員稍有疏忽大意,就容易引發護患間的矛盾,甚至造成護患糾紛。在患者就醫過程中,護士與患者及家屬接觸最密切、最直接、最頻繁,加之護理工作既瑣碎又具體,因而容易與患者發生摩擦和矛盾,尤其在老年病科。我科為干部病房,面對的服務對象為平均年齡高達60歲以上的老年人, 老年患者隨著年齡的增長,生理機能逐漸衰老,各個系統器官功能退化,伴隨而來的就是心理方面出現了一系列的變化,所以,我們醫護人員根據老年人的特點,對可能發生護患糾紛的各個方面進行分析,采取有效的對策,避免護患糾紛的產生。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我科2009年9月1日至2010年9月1日住院的老年患者155 例,年齡60~85 歲,腦梗塞95 例,其中合并老年性聽力下降18 例,合并生活不能自理6 例,合并老年癡呆3 例,合并糖尿病22例。老年性高血壓36例,其中合并冠心病10例,合并糖尿病14例,合并慢性腎病5例。還有其他老年性疾病,例如:心衰、骨質疏松等。

1.2 方法 對155 例老年患者通過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包括家庭情況,經濟狀態,心理狀態等社會因素采取有效的護理對策,達到減少護患糾紛的目的。

2 護患糾紛原因分析

2.1 由于護理人員工作量大,負荷超重,所以,有時服務態度欠佳,說話語氣生硬,又與患者缺乏交流勾通,從而造成了患者的不理解或誤解,進而誘發糾紛。

2.2 老年病房患者特點中由于患者年高、病情變化快、病種多、各項生理功能減退 ,認知、感知能力差 ,加之疾病帶來的痛苦,家庭照顧者多等原因 ,如處理不當很容易造成糾紛。

2.3 由于老年病房,患者年齡大,病情復雜,所以治療,搶救等是誘發糾紛的重要環節,在新特藥、新技術的應用及危重患者的搶救過程中,如護理工作不及時到位,極易引起糾紛。

2.4 由于老年病患者慢性病比較多,又經常反復住院,原來的公費醫療和勞保醫療變更為醫保卡或自費醫療,新技術不斷引進,醫療費用不斷增長,而患者的維權意識增強。當患者及家屬對某些收費不理解時反復質問,個別護理人員解釋不清或不耐心,易發生糾紛。

3 護理對策

3.1 轉變服務觀念,增強服務意識,護理人員具備良好的服務態度是減少護患糾紛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強護士自身素質建設,提高職業道德水平,樹立”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在治療過程中提倡“微笑服務”,多與患者進行交流與溝通,使其在住院期間能夠理解護理工作的特殊性,增進他們的信任感,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從根本上杜絕糾紛的發生。

3.2 根據老年人的特點與他們溝通交流時語言簡短、清晰,以適宜的稱謂稱呼老年人,態度誠懇自然,取得老年患者的積極配合;對于聽力下降者可稍增加聲量,不懂時可使用相同的詞語適時重復2~3 次;由于老年人認知能力的下降,短時間內接受大量信息并進行整合出現困難,因此,可以將談話的內容加以簡單化。如果護士能從患者及家屬的切身利益出發,體會患者及家屬住院時的心理,主動與他們溝通,真正做到待患如親,就能贏得患者的贊譽與信賴,就不會產生糾紛。

3.3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文化水平的提高,法制建設的加強,患者維權意識越來越強,因此護士應不斷提高業務素質,適應新的醫療技術的發展,并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和技術操作規程,在工作中嚴格要求自己,規范各項技術操作,規范各項文書書寫。提高業務能力,對新技術要熟練掌握,技術操作不熟練 ,或沒有執行醫療護理常規 ,便容易引發護患之間的矛盾 ,形成護患糾紛。

3.4 因醫療制度的改革,患者自己承擔的醫療費用的比例逐漸增大,使患者對每一筆醫療費用的開支都很在意。患者對收費的內空和項目又不了解就容易產生誤解,也有相當一部分患者對于醫療費用價格由國家制定這一政策并不了解。為醫療費用引發的糾紛,占很大比例,而護士又是各項操作執行者,收費單的分發者,為了減少糾紛我院實行了醫療費用透明化的管理方式,以明確標價,雙聯處方,一日清單,自費藥由患者或家屬簽字同意,并在各病區設有醫療費用查詢機,使患者對自己每日的醫療費用支出心中有數。如患者有疑問耐心與患者溝通,告知費用情況,讓患者明白消費,杜絕護患糾紛的發生。

篇6

    1 臨床資料

    患者男,67歲,于2011年5月18日急診入院 ,診斷為呼吸衰竭,呼吸性酸中毒,肺結核,肺性腦病,20:30轉入我科。 患者肺結核病史40余年,入院查體:體溫37.3℃,心率83次/min,呼吸17次/min,血壓64/40mmHg(1mmHg=0.133 kPa),指端脈搏血氧飽和度46%,患者淺昏迷,瞳孔等大等圓,直徑3mm,對光反射(+)。胸廓凹陷,聽診左肺呼吸音低,可聞干鳴音,右肺呼吸音粗,可聞濕啰音。入院后立即給予經口氣管插管接呼吸機輔助通氣治療, 模式為同步間歇指令通氣+壓力支持,潮氣量400ml, 吸氧濃度 (FiO2)60% ,呼吸頻率15 次/min, 控制壓力20cmH2O (1cmH2O=0.988 kPa), 呼氣末正壓 (PEEP)2cmH2O。 給予抗炎、抗結核、營養支持等對癥治療 。 5月19日痰結核菌涂片回報(++),轉入負壓病房。每日監測血氣分析, 隨著血氣分析各項指標好轉 , 患者意識 、 自主呼吸功能恢 復 。 5月22日 呼 吸 機 參 數 控 制 壓 力 改 為16cmH2O,FiO230%,呼吸頻率8次/min。 23日8:00改為自主呼吸模式 :FiO230%,PEEP 2cmH2O, 支持壓力 10cmH2O,11:30患者自主呼吸正常,遵醫囑撤機,改為經氣管插管接導管吸氧,3L/min,14:20患者生命體征平穩。 經過6d治療,患者成功脫機 ,轉入結核科繼續治療。

    2 護理

    2.1 負壓病房的管理

    結核菌經空氣以飛沫和塵埃的形式傳播[2]。負壓病房主要用于收治呼吸道傳染病患者,室內空氣壓力比室外低,能接受外部清潔空氣,室內被污染空氣經特殊處理后避免了污染環境,切斷了空氣、飛沫傳播疾病的傳播途徑[2]。該患者結核菌涂片(++),為控制傳染源,避免院內交叉感染,我們將患者安置單間負壓病房隔離治療,由專人護理。采取以下措施。①室溫調控在21~26℃,相對濕度維持在30%~50%。 壓力梯度(對相鄰低級別房間)為5~15 Pa,以保證級差效果 ;房間換氣次數>12次/h,確保環境始終處于清潔衛生狀態 ,病房門外懸掛粉紅色呼吸道傳染病隔離標志。 ②室內地面用500mg/L含氯消毒劑擦拭,2次/d;儀器設備、病床、床頭桌、相關物體表面均用0.18%~0.22%雙鏈季銨鹽消毒濕巾擦拭,2次/d。 ③污物處理,病房內設傳遞窗,傳遞窗裝有紫外線燈,所有用過物品均放入密閉容器內,在傳遞窗消毒40min后拿出病房。 ④病房外設緩沖間,緩沖間備有隔離衣柜、污衣袋,醫護人員在此穿隔離衣、戴N95口罩后進入,離開病房時需將防護衣帽放入污衣袋內,嚴格洗手后離開。 ⑤治療車、床尾 、緩沖間配備快速手消毒劑,護士接觸患者體液 、分泌物 、排泄物時戴手套 ,脫手套后注意手衛生。

    2.2 人工氣道護理與呼吸機管道的消毒

    2.2.1 人工氣道護理

    由于人工氣道的建立,患者上呼吸道喪失了加溫、加濕和細菌過濾的功能,如吸入的氣體濕化不足或濕化過量,將導致呼吸道阻塞、肺不張等并發癥和肺部感染率的增加。 ①采用加熱濕化器和微量泵持續氣道濕化法進行氣道濕化,加熱濕化器采用滅菌注射用水,保持溫度33~35℃;同時將滅菌注射用水用50ml注射器接一次性延長管 ,將延長管的前端與密閉式吸痰管近患者端連接,用微量泵以5~10ml/h持續泵入[3]。 ②呼吸機霧化,遵醫囑將生理鹽水4ml、氨溴索30mg加入貯液罐內 ,連接呼吸機霧化管路,貯液罐連接于呼吸機Y形管路送氣端,打開霧化器按鈕,呼吸機自動進行30min進行霧化治療,6次/d。霧化治療前關閉濕化器,將床頭抬高30~50℃,有利于氣道濕化,也有利于痰液排出。 ③吸痰的時機和技巧,吸痰不能作為常規操作,只有當患者出現氣道分泌物潴留的表現 、 出現痰鳴音、 呼吸機氣道壓力升高 、 指端脈搏血氧飽和度低于90%、出現咳嗽或呼吸改變時才給予吸痰[4],吸痰前給予純氧3min,動作輕柔 ,時間控制在5~10s。 ④每天上午配合醫生為患者行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并經纖維支氣管鏡吸取患者氣管深部分泌物,同時用20~60ml生理鹽水行肺泡灌洗,觀察支氣管黏膜情況。

    2.2.2 呼吸機及管道的消毒

    該患者結核菌涂片(++),為開放氣道為保證患者通氣治療,為防止管路中病菌造成污染采取以下措施。 ①呼吸機管道及濕化缸均采用一次性用物,5d更換1次。 ②呼吸機管路呼氣端安裝一次性空氣過濾器,可以對患者呼出氣流中的病菌過濾,減少對呼吸機及病房空氣污染并每天更換。 ③呼吸機主機與壓縮機過濾網每日10:00更換 , 用后濾網裝密閉容器送供應科消毒處理。 ④呼吸機管路中冷凝水傾倒于專用容器內,1000mg/L含氯制劑浸泡30min后棄去。 ⑤采用防反流裝置集痰瓶,一次性使用,每日與引流管同時更換,或分泌物達到集痰瓶容量的2/3時更換。 ⑥呼吸機外殼及呼吸機面板每日用75%乙醇擦拭。

    2.3 病情觀察和護理

    2.3.1 鎮痛、鎮靜護理

    因行氣管插管、中心靜脈導管、間斷吸痰刺激等生理應激及對疾病預后的擔心、死亡的恐懼等心理應激,造成患者疼痛及軀體不適感,干擾治療,遵醫囑給予鎮痛、鎮靜治療。為保證合理應用鎮痛、鎮靜藥物,我們采用以下措施。 ①Riker鎮靜-躁動評分 (Sedation Agitation Scale,SAS)[5],根據7項不同的行為對意識和躁動程度進行評分,其中,1~2分=鎮靜過量,3~4分=鎮靜好,5~7分=鎮靜不足。 評分由責任護士與主管醫生共同進行。 ②患者行氣管插管后,遵醫囑給予生理鹽水50ml加咪達唑侖50mg、芬太尼0.2mg,3ml/h泵入,第1個4h內每小時評分,分別為3分、6分、4分、5分。 3分時患者鎮靜,表現為嗜睡,語言刺激或輕輕搖動可喚醒并能服從簡單指令,但又迅速入睡。 6分時非常躁動,表現為咬氣管插管,身體躁動,需要保護性約束,進行心理支持,向其講解氣管插管的重要性 ,可以告知患者病情已好轉, 只要再堅持很短時間就能拔除氣管插管,同時增加鎮靜藥泵入,由3ml/h調到4ml/h。 4分時患者安靜合作。 5分時患者出現躁動,表現為情緒不穩定,經心理疏導后能安靜。 第2個4h后改為每2h評分,均為4分,患者容易喚醒,服從指令。 8h后改為每4h評分,均為4分。 清晨中斷鎮靜藥,實施每日喚醒,醒后根據患者評分結果調整泵入藥量。 該患者最高泵入藥量5ml/h,配合好,經過6d治療,患者成功脫機,縮短了機械通氣時間。

    2.3.2 發熱護理

    入院后患者體溫波動在36.0~38.8℃,發熱無規律性 。 觀察患者無蕁麻疹、過敏性皮炎、肝功能正常,排除藥物過敏和藥物熱,屬結核病本身癥狀,繼續按時給予抗結核藥物。 低熱時患者顏面潮紅,無其他伴隨癥狀,保證液體入量 ,增加鼻飼溫水,每次100ml,3~4次/d。出汗時及時給予溫水擦拭,保持床單位干燥。 5月20日體溫38.8℃,遵醫囑給予物理降溫:頭部置冰帽;腋窩、腹股溝、腘窩置冰袋,足底給予保暖,降溫部位注意觀察防止皮膚凍傷。 40min后體溫37.1℃,停止物理降溫。

    2.3.3 基礎護理

    預防壓瘡、墜床、非計劃拔管的護理。 入院后接診責任護士應用評估表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 收集患者的相關信息。隨著患者病情變化,每班責任護士進行動態評估。 經評估,患者目前存在以下問題。 ①營養狀況差、臥床,活動受限、二便失禁,有發生壓瘡危險。 ②患者應用鎮痛、鎮靜藥物,意識不穩定,有墜床的危險。 ③患者存在氣管插管 、胃管 、深靜脈置管、尿管,有導管脫出的危險。 采取:①保持床單位干燥、平整,使用氣墊床。 ②翻身拍背,1次/2h。 ③美皮康有邊型保護骨隆突部位。 ④大便及時清理,使用潤膚濕巾擦拭,保持肛周皮膚干燥。 ⑤防止管路脫出及墜床,妥善固定各種管路、記錄管路插入深度、翻身移動注意保護、給予雙手保護性約束、床檔保護。患者住院期間,皮膚完整、無意外脫管等不良事件發生。

    2.3.4 加強溝通,給予心理支持

    患者入院后給予鎮靜藥,清醒時不知身處環境,眼神中充滿疑慮和恐懼。責任護士緊握患者手,語調柔和,向患者介紹其所在的環境,患者表示理解后,進一步講解其發病就醫的簡單過程及所用治療設備、治療時間,告知身體管路的作用及保留時間,講解非計劃拔管的后果。患者易于溝通,對治療報有很大希望,依從性好。患者口腔內存在氣管插管不能講話,我們采用“我的需求”和“我的不適”兩個溝通板,患者自己選擇目前需求和不適,護理人員及時給予滿足、解決,避免了患者不能表達自己想法的急躁情緒,順利度過插管期。

篇7

【關鍵詞】 兒科;危重評分;護理

【關鍵詞】 兒科;危重評分;護理

0引言

兒科病房尤其是重癥病房危重患者多,病情變化快,護理工作量大,我們在臨床護理工作中采用生命體征、血氣、血生化等20項指標,建立危重兒護理評分系統,對我科收治患兒進行護理評分,確定護理等級并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200507/200606我科收治的患兒1052(男559,女493)例(不包括新生兒),年齡1 mo~14歲,平均31.8 mo.

1.2方法采用生命體征、血氣、血生化共20項指標建立危重兒護理評分系統,每項有0, 1, 3和5分3~4個分度,按病情由重至輕依次加分,最高分值100分. 于入院時首次評分,此后在入院24, 48及72 h各評分1次,并于第7日及出院前再次進行評分[1]. 按評分值分組:Ⅰ 組為≤70分,Ⅱ 組為71~80分,Ⅲ組為81~100分,分別代表病情極危重、危重和非危重,并相應采取特別護理、重點護理及一級護理措施,尤其對評分值低于80分的患兒及時應用以設備為主的加強監護.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1.0軟件作F檢驗、 χ2檢驗和相關檢驗,對資料進行分析.

2結果

2.1小兒危重病護理評分入院時首次評分值均偏低,1052例中≤70分42例,71~80分113例,81~100分937例;平均分值為85.0±10.8,中位數85分(表1).

表1各組危重評分值變化情況(略)

2.2小兒危重護理評分值與護理等級根據評分,≤70分為極危重組,采取以設備監護為主及時加強監護,密切觀察病情,準備好搶救儀器和藥品,隨時準備搶救;71~80分為危重組,此組患兒也住入重癥監護室,實施24 h監護,同時配合臨床醫生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促使病情轉歸;81~100分為非危重組,根據病種不同入住小兒病區,根據小兒年齡特點及病情,予以一級護理或二級護理,準確評估患兒健康問題,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及時進行效果評價,按病情需要有針對性地實施護理,使其盡快適應醫院環境,配合治療,早日康復. 轉貼于

2.3小兒危重護理評分與預后小兒危重首次護理評分值均偏低,且與預后呈明顯的相關性[2],評分值越低,死亡率或自動放棄治療的發生率越高. 在本組病例中,極危重組42例患兒死亡13例,因病情惡化放棄治療而自動出院20例,共占78.6%. 危重組113例死亡5例,因病情惡化放棄治療21例,共占23%.

3討論

小兒危重病護理評分法采用生命體征、血氣、血生化等20項量化指標評估患兒疾病危重程度,它能排除出生體質量、性別、診斷等因素的干擾,指標獲取方便,客觀全面,可操作性強. 本結果顯示:小兒危重護理評分>81分時,病死率為1.6%,而評分<80分時,病死率達到38%. 根據每個患兒不同時間的危重評分法的分值變化可以繪出曲線,清楚地顯示每個患兒病情變化趨勢,以指導護理人員采取不同的護理措施,使患兒得到合理有效的救治. 危重病護理評分法在ICU和非ICU均有推廣價值. 一方面在ICU利用危重病護理評分法可以篩選出不屬于危重病的患兒,避免進行一些不必要的處理,造成護理資源的浪費. 在非ICU利用危重病護理評分,早期診斷識別危重患兒,及時轉到ICU,對贏得搶救時間、提高搶救成功率、提高ICU的護理工作效率有更大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篇8

1 臨床資料

59例腦血管病例中,男48例,女11例;男女比例為48:11;年齡最小的40歲,最大的73歲,平均53.5歲;住院時間最長為169例,最短的32天,平均住院天數為46天。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病41例,超常體重29例,睡眠休息時發病47例;工作、情緒激動時發病12例,血壓在22~19/16~11Kpa范圍內31例,18~14/13~10kPa范圍內18例,正常范圍內10例;心電圖正常30例,大致正常22例,供血不足7例;主要表現頭痛頭暈、視物不清、口眼歪斜13例;伴耳鳴、眩暈7例;伴糖尿病4例;語言不清或失語28例;單側肢體麻木、乏力、欠靈活39例;肢體癱瘓7例;治療好轉55例,好轉率為93.2%,效果不理想3例,占5.1%,自動出院1例,占1.7%。

2 心理分析及護理

2.1 憂慮苦惱型心里及護理 由于腦血管病起病急 驟,發展迅速,病勢兇猛,病程長,致殘率高,預后差,甚至多次住院。因此多數患者表現焦慮、苦惱、煩躁、孤獨、郁悶、悲觀厭世等心理。當病員表現憂慮、煩躁時,必須從實際入手,有針對性的做好心理疏導,減輕思想壓力,穩定情緒,為康復創造條件。比如病員楊某某,住院號;24827,女,45歲,教師。患腦血栓入院后,一直情緒低落,常常獨立發怔,愁眉不展,整天唉聲嘆氣,對治療護理漠不關心。通過細致觀察、分析、了解,該患者夜間發病,入院血壓高達24/13kpa,嘴歪眼斜,閉眼不能,并伴有右側肢體活動受限,行走不穩,患者一是憂慮容貌,二是擔心工作,對該病的預后情況憂心忡忡。經過交談,患者吐露了心聲,我們耐心安慰,因勢利導,囑其安心休息治療,只有積極配合,治療護理穩妥有效,精神上給與鼓勵支持,患者逐漸消除了思想顧慮,在情緒穩定的最佳心理狀態下,接受中西醫配合治療,住院35天,痊愈出院。

2.2 煩躁、恐懼型心理及護理 患者由于突然肢體癱瘓,言語不清或失語、視物不清甚至大小便失禁,從行動自如到生活不能自理、失去正常運動功能的癱瘓病人這一角色的轉變,缺乏認識,因而產生煩躁、恐懼心理。

要幫助患者穩定情緒,客服煩躁、恐懼心理,醫護人員必須耐心、細致的做好各項工作,注意觀察分析患者的心理動態及需求,以耐心周到、細心的護理及精益求精的技術,安慰患者那顆煩躁恐懼的心靈,給患者以有力的心理支持,減輕心理壓力,面對現實,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比如病員雷某某,住院號:41444,男,50歲,大隊教導員。患病后心情煩躁,言語不清,右側肢體行動受限,步態蹣跚,生活不能自理,稍不順心,就對家屬發脾氣。針對這一現實,我們同患者細心交談,從生活上體貼關心。各項技術操作準確嫻熟緊張有序,獲得了患者的高度信賴。雷某某曾對人說:“在這種環境中有一種安全感”,于是巨大的思想壓力變成真誠的期待,煩躁擔憂變成熱切的希望,由恐懼癱瘓、矛盾重重變為心胸開闊、情緒穩定,于是主動配合各種處置操作,如針灸、體外反搏,各種穿刺、注射、中草藥結合治療,在護理人員協助下,積極進行適應性和代償鍛煉,住院89天,達到預期的臨床效果治愈出院。

2.3 依賴附屬型心理及護理 依賴附屬型心理的病人,主要是心理壓力太重。他們了解腦血管病,當腦血管病危及自己的軀體時,如五雷轟頂,精神首先垮了,臨床表現懶散、被動、順從、感情淡漠、脆弱,希望被人重視,渴求醫護人員扶持,家屬晝夜陪護,內心充滿恐懼感。

對這種類型心理的患者,我們一方面從精神上給予鼓勵,生活上給予關心 ,另一方面加強巡視,深入了解病員心理活動,幫助患者從沉重的心理壓力下解脫出來放下思想包袱,振作精神,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如劉某某,住院號;31654,男,63歲,于晨起時突然感覺左側肢體活動欠靈活,語言不清,站立不穩,跌倒在地,急送醫院住院治療。該患者平時性情沉默,患病后沉默不語,事事依賴,總希望家屬陪護,衣服要人幫著穿,飯菜要別人喂,生活需要陪護全面負責,在他的頭腦中只有疾病,沒有力所能及。經了解得知,他的戰友有幾個人患了腦血管病,其中有一位已癱瘓臥床多年,因此才對此病非常熟悉且懼怕。總認為沒有什么辦法使他恢復如常,只有靠醫生和護士,才能減輕疾病的折磨,因而生活及治療護理對他恢復有益而產生依賴性。了解他的心理后,我們及時找他交談,談家庭、兒女、戰友、日常生活見聞、電影、電視等,漸漸打破了往日沉默的局面,重視了他幽默的本色,并努力做好細致的思想工作,主動喂水、喂飯、喂藥,及時做好生活護理,取得了患者信任,使其減輕了思想壓力,振作精神,在護理人員陪護下面對現實,正確對待自我,適時進行力所能及的功能鍛煉,盡管他吐字不清,但幽默的話語還是不斷飛出:“這病好比烈馬,我要征服烈馬,做個勇敢的騎兵”。一邊說笑,一邊挪動著不靈活的下肢,情緒穩定,心情舒暢,確實為康復創造了有利條件,僅住院37天,痊愈出院。

2.4 自責負罪型心理及護理 有些患者對疾病認識不足,對患病后肢體癱瘓、大小便不能自理、語言不清很煩惱和痛苦。他們總認為給家庭添了麻煩,拖累他人,對此內疚甚至負罪自殺的心理,為了減少大小便而悄悄少吃少喝。如劉某某,住院號:40350,男,55歲,右側肢體癱瘓,本想自理,卻常幫倒忙,想端水喝,卻把水灑在床上,被服濕了,想趕緊挪動被服,杯子又被碰掉摔碎,他為此苦惱自責。我們觀察到這些心理活動后,一方面鼓勵病員正確對待失誤,避免操之過急。另一方面引導病員證實現實,別人協助是在安全的前提下促進疾病的恢復,安慰患者要有耐心,適時適度,力所能及,克服急躁,循序漸進,只要堅持鍛煉不灰心,再配合中和西醫治療,肢體功能一定能恢復。此后患者面對現實,與疾病抗爭,在醫護人員協助下,主動進行適度的肢體功能鍛煉,最終達到了預期的臨床效果,好轉出院。

2.5 沮喪厭世性心理及護理 此類心理表現在患腦血管病病程超過3個月以上,并且臨床癥狀比較穩定。患者由此會聯想到久治不愈,要長期抱著藥罐子與疾病相伴,因而沮喪厭世、缺乏信心和勇氣,總認為自己成了廢物而自卑,精神萎靡,同時認為自己受人歧視,而灰心喪氣、孤獨、失望。

篇9

關鍵詞:重癥監護病房;心理分析;臨床護理干預;患兒

患兒入住ICU后需要對其進行24h的監護,患兒需要承受與父母分離的痛苦,并且還要受到疾病對身體造成的不適,從而導致ICU內的患兒容易產生不良心理,對將來的治療、護理、預后都會造成嚴重的影響[1]。此次研究2013年8月~2014年8月本院ICU接受治療的患兒144例,對其進行心理分析,采用針對性護理模式對患兒進行護理,從而研究ICU患兒心理分析與臨床護理干預效果,現報告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在本院ICU接受治療的144例先天性心臟病住院的患兒。其中男92例,女52例,年齡2個月~13歲。所有患兒中90例嬰兒,20例幼兒,17例學齡前兒童,17例學齡期兒童。采用訪談、調查及行為觀察法對ICU患兒進行心理分析。調查發現89例患兒為分離性焦慮[2],臨床表現為哭鬧、煩躁不安、對陌生人有抵觸情緒、用身體或語言攻擊陌生人;55例患兒為控制感喪失[3],臨床表現為退化,拒絕、反抗接受治療及護理;144例患兒為恐懼,臨床表現為哭泣、扭動身體、尖叫、罵人、打人、肌肉僵硬等。

1.2心理護理方法

1.2.1緩解患兒分離性焦慮由固定的護士對患兒進行照顧,給予患兒整體護理。患兒入院后,護理人員及時與患兒家屬進行溝通,了解患兒日常的生活習慣、性格、飲食習慣等。護理人員采用語言與非語言交流方式與患兒進行交流,與患兒建立信任關系,在日常護理中應關心、體貼、愛護患兒,注意保護患兒的自尊心,多與患兒進行情感交流。在護理工作中嚴禁對患兒進行訓斥、恐嚇及強迫。為使患兒能夠盡快的適應醫院環境,應盡量滿足患兒情感方面的需求,根據實際情況改變患兒家屬探視的時間和次數。但是在對患兒進行探視時應穿隔離衣、帽、口罩等,做好相關消毒隔離工作。

1.2.2緩解患兒控制感喪失增加患兒的日常活動時間和活動空間,根據實際情況可減少對患兒肢體的約束。在患兒日常生活作息規律的基礎上再安排對患兒進行治療和護理。鼓勵患兒做一些穿衣服、洗臉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可在患兒所居住的病房墻壁上懸掛卡通畫等,增加對患兒的感官刺激。

1.2.3預防和減少對身體的傷害在對患兒進行治療和護理時,操作應盡可能輕柔,從而減少或避免對患兒造成疼痛和不適,可通過轉移患兒注意力的方式對患兒進行吸痰、靜脈穿刺等出現疼痛感的操作。

1.2.4轉移患兒的注意力可在病房內播放輕松舒緩的音樂或者患兒喜愛的動畫片等,用來轉移患兒的注意力,改善患兒的治療心情;其次,醫護人員可為患兒營造一個舒適、充滿童趣的病房環境,在病房內貼上暖色調壁紙,并擺放充滿童趣的飾品等,以消除患兒的焦慮害怕情緒,減少治療阻力。

1.3觀察指標觀察比較護理前后患兒分離性焦慮、控制感喪失、疼痛反應等心理行為地的變化。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

二、結果

護理前分離性焦慮89例,控制感喪失55例,恐懼144例;護理后分別為21、14、70例。護理前、后患兒在分離性焦慮、控制感喪失、恐懼方面進行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三、小結

患兒的行為表現是內心世界的反應,在對患兒的日常護理中,應觀察患兒面部表情、動作、飲食等變化,從而對患兒的心理反應進行及時的評估,并根據實際情況對患兒進行護理,幫助患兒緩解心理壓力,提高患兒的安全感、信任感等[4]。護理是對患兒進行心理護理的主題,患兒表達能力較差,在疾病出現變化后不能夠很好的進行表達,因此護理人員對患兒進行護理時,應認真履行護士職責,從而提高對患兒的護理效果[5]。可根據患兒的實際情況,給予患兒有效的心理護理,例如使用音樂護理、童趣護理等方法,消除患兒的恐懼、緊張等負面情緒,提高患兒的護理治療配合度。

篇10

【關鍵詞】舒適護理;艾滋病患者;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75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4-0352-01

艾滋病(AIDS)即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種嚴重傳染病。主要傳播途徑有血液傳播、母嬰傳播和性途徑,嚴重影響了患者的身心健康。本文研究舒適護理在艾滋病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80例艾滋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在這80例艾滋病患者中,女性35例,男性45例,22~85歲,平均年齡為50.4±1.23歲。其中有10例是通過吸毒患上艾滋病,有25例是通過血液傳播患上艾滋病,還有45例患者是通過性傳播患上艾滋病。將這80例艾滋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都是40例,對照組使用常規護理方法,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接受舒適護理。統計學顯示無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使用常規護理方法,觀察組在常規護理方法的基礎上接受舒適護理,以下是舒適護理的具體方法:

首先,護理人員要為患者創造一個舒適的環境。護理人員要將病房的溫度調節為24°C左右,并且要保持病房內的光線充足,定期消毒病房,開窗通風,確保室內的空氣流通。護理人員可以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給患者聽一些輕音樂,從而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放心接受治療。加強心理護理,艾滋病患者難免會產生焦慮、不安的情緒,因此護理人員一定要積極與患者及患者家屬溝通,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護理人員要傾聽患者的心聲,言語開導患者,使患者克服不良情緒,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1]。做好飲食指導,給予高蛋白、高能量、易消化飲食,少食多餐。患者在吃東西之前要洗手和漱口,保持口腔清潔衛生。最后是減輕患者痛苦的舒適護理,護理人員要調整艾滋病患者的身心狀態,使患者能夠積極配合治療。護理人員面對患者時要面帶微笑,使患者產生親切的感覺,忘記不安的情緒。另外,護理人員應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艾滋病的相關知識和日常生活注意事項,使患者充滿信心[2]。

1.3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SPSS12.0軟件包處理數據,使用t進行檢驗,P

2結果

對照組的有效率僅為80%,患者的滿意度為78%,而觀察組的有效率高達95%,患者滿意度高達97%,觀察組的有效率和患者滿意度遠遠高于對照組。表1為觀察組和對照組的治療效果及患者滿意度對比,兩組療效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艾滋病是一種慢性疾病,主要傳播途徑有血液傳播、母嬰傳播和性途徑,艾滋病嚴重影響了人們的身心健康[3],容易產生消極或易怒心理。舒適護理是指使患者得到心理和生理上的舒適感的一種護理方法,使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其生理、心理上達到最愉快的狀態或縮短 、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 [4] 。實施舒適護理能使艾滋病患者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提高護士的主動服務意識及護理服務效果,使患者從生理、心理上都獲得安全感和滿足感,提高生活質量,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因此,舒適護理能夠有效提高艾滋病患者的治療效果和患者滿意度,值得在艾滋病患者中推廣使用[5]。

參考文獻

[1]王雅西,繩宇.護士在艾滋病患者治療和關懷中的工作內容和作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3,5(03):555-556

[2]施素華,梁萌,孔悅.舒適護理在血透室護患關系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2010,4(04):366-367

[3]周巧玲.艾滋病患者心理調查及護理對策[J].醫藥世界,2010,5(04):957-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