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母親的文章范文

時間:2023-04-12 04:30: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懷念母親的文章,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懷念母親的文章

篇1

《秋天的懷念》中國當代作家史鐵生于1981年創作的散文。此文敘述了史鐵生對已故母親的回憶,表現了史鐵生對母親深切的懷念,對母親無盡的愛,對母愛的贊美,以及史鐵生對“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悔恨之情,及對先年對母親不解的懊悔,令人十分感動。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秋天的懷念閱讀題答案,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秋天的懷念史鐵生

①雙腿癱瘓以后,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著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墻壁。母親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紅紅的,看著我?!奥犝f北海的花都開了,我推著你去走走?!彼偸沁@么說,母親喜歡花,可自從我的腿癱瘓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安唬也蝗?”我狠命地錘打這兩條可怕的腿。喊著:“我活著有什么勁!”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②可我卻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經到了那步田地,后來妹妹告訴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來覆去睡不了覺。

③那天我又獨自在屋里,看著窗外的樹葉“唰唰啦啦”地飄落。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北海的開了,我推著你去看看吧?!彼俱驳哪樕犀F出央求般的神色?!笆裁磿r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說,我的回答已經讓她喜出望外了?!昂冒?,就明天?!蔽艺f。她高興得一會兒坐下,一會兒站起:“那就趕緊準備準備?!薄鞍パ剑瑹┎粺?幾步路,有什么好準備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邊,絮絮叨叨地說:“看完,咱們就去‘仿膳’,你小時候就愛吃那兒的豌豆黃兒。還記得那回我帶你去北海嗎?你偏說那楊樹花是毛毛蟲,跑著,一腳踩一個……”她忽然不說了。對于“跑”和“踩”一類的字兒,她比我還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沒回來。

⑤領導們把她抬上車時,她還在大口大口地吐著鮮血。我沒想她已經病成那樣,看著三輪車遠去,也決沒想到那竟是永遠的訣別。

⑥鄰居家的小伙子背著我去看她的時候,她正艱難地呼吸著,像她那一生艱難的生活。別人告訴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話是:“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我懂得母親沒有說完的話。妹妹也懂。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

1、篇文章反復寫“看花”這一內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加點的“悄悄地”所要強調說明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幾處插敘的內容,請找出一處,用橫線標出來,然后說說它在文中的具體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結合內容說說文中加點的動詞“撲”和“擋”為什么用得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將第三段中加橫線的“央求”換成”期待”好嗎?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結尾說“我懂得母親沒有說完的話。

”你認為文中的“我”懂了嗎?請結合結尾段中的描寫內容具體說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果將這篇文章標題中的“秋天”兩字去掉好嗎?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看花”是全文圍繞的中心事件。

②“看花”是母愛的集中體現。

③“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親愿望的達成。

2、①母親十分體諒兒子的苦衷。

②母親周到細心,盡可能不去驚擾兒子。

③母親的心里更難受。

3、第一處:“母親喜歡花……”。

①母親是一個非常熱愛生活的人。

②母親為兒子放棄了對生活的享受。 第二處:“后來妹妹告訴我母親常常肝痛……”

①補充說明母親的病具體到了哪步田地。

②母親做出的超常努力。 第三處:“別人告訴我……”。說明母親心里只為兒女的幸福著想,從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4、母親時刻為兒子著想,細節描寫使人物性格刻畫鮮明,感人至深。

5、①“央求”反映出母親既盼望兒子早日擺脫陰影,又怕自己支撐不到那一天的復雜心理,若換成“期待”則不能突出母親忍著巨大病痛仍一心為兒子著想這一特點。

②從詞義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則指較高要求。

6、從結尾的描寫內容看,“我”不僅懂了,而且已經像母親期待的那樣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著積極地去面對生活了。

7、①“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寫景、敘事、記人,都與“秋天”有關。

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寫照,具有象征性。

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樂觀生活的象征。

秋天的懷念讀后感山固然高,卻不如母愛至高;海固然深,卻不如母子情深。

今天我讀了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一文,文中通過寫母親身患重病卻不顧自己身體,照顧自己因癱瘓而對生活失去信心的兒子和未成年的女兒的事,我感受到了母親的圣潔和無私,以及對待生活的態度:我們不能懼怕困難與挫折,要以一種樂觀向上的心態來對待生活。

當我讀到“我狠命地捶打,這兩條可恨的腿,喊著‘我可活什么勁兒!’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道,咱娘倆一起,好好兒活,好好兒活……”(出自《秋天的懷念》)時,我為作者母親的偉大而圣潔之母愛而感動,“我”因雙腿癱瘓而對生活失去了信心與希望。而母親卻一直鼓勵兒子拾起信心,保持樂觀的心態對待生活。文中“撲”“忍”二字生動地描繪了母親對“我”的關心與疼愛,害怕失去自己兒子的心理。母親一直想與“我”一同欣賞那北海的花,但“我”卻因為厭倦生活而一直拒絕母親,當“我”在得知母親病得天天在床上翻來覆去而答應母親一起去看花時,母親高興得一會兒站起,一會兒坐下,絮絮叨叨地說著明天的安排,具體地寫出母親當時興奮的心理,從而體現出母親對兒子濃濃的愛。但是,母親卻在那一天離開的人世,永遠地離開了“我”。本來母親可以和兒子高興去看花,卻永遠地離開了兒子。這真是一個十分大的轉折,令人感到悲傷,為母親的遭遇而嘆息。臨走前,母親最后一句話居然還是“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未成年的女兒……”,(出自《秋天的懷念》)這句話沒說完,卻更讓人感動。母親當時正艱難的呼吸著,還在關心自己的兒女。這是多偉大的母親,這是多么神圣而純潔的母愛。

文中作者雙腿癱瘓,對生活失去信心拍著腿抱怨“我可活什么勁”但作者不知她的母親得了比他嚴重許多的病,卻仍然保持一種對生活的樂觀向上。他的母親從來沒有因病而墮落,還時刻幫助作者走出陰影,這是多么高尚的品德。母親不懼挫折,熱愛生活!

文章的最后一段寫道,“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又深沉”(出自《秋天的懷念》),作者借母親最喜歡的來形容母親偉大,母愛和高尚的品德如一般淡雅、高潔,熱烈而又深沉。母愛是圣潔的,它比山高比海深,是這世上最圣潔偉大的愛。人生處處有挫折,我們不能懼怕挫折,要迎難而上,用樂觀向上的心態戰勝挫折。

篇2

——讀 《秋天的懷念》有感

當我帶著一種無限敬仰的心情讀完《秋天的懷念》一文時,母親那種對兒子嵌入骨髓的愛使我震撼了。讓我心潮激蕩、思緒萬千······

是啊,一位病入膏肓的母親忍著心中巨大的傷悲陪伴兒子、想方設法讓兒子開心,推兒看,這是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勇氣??!哪怕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念念不忘自己生病的兒子,嘴里還在不住地叨念著。這是多么偉大,多么崇高的母愛??!這就是現代著名作家史鐵生追憶母親的文章《秋天的懷念》的內容。

讀了這篇文章使我再次感受到母愛的浩 大和母愛的無以倫比!是的天下哪一位母親不是如此呢,世人皆知的癡兒舟舟之所以成為著名音樂指揮,這其中傾注了母親的多少心血啊;多年前的唐山大地震中一位母親為救哺乳期的兒子,毅然咬斷自己的靜脈血管,救活了兒子,自己卻慘烈犧牲。母愛撼天動地、母愛驚世駭俗,它可以跨越時空、它可以超越生命。然而可悲的是當今社會許多人對母愛視而不見,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這是多么的可悲和不幸啊!

篇3

有一個朋友給她轉過來龍應臺文章中寫孩子的一段話: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著她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她的文字是一個母親面對漸漸長大的兒子發出的感慨,卻使我想起自己和母親的某些感情片斷。

2008年母親突然離世,這使從北京往老家趕的我內心五味雜陳。我很后悔這幾年只顧在北京自己在事業上求發展,而每年只有很少的時間去見母親,用千里之外的電話慰問代替了自己去牽母親的手。一年只有一次甚至有時還要更長的時間才回一次老家。每次回去都匆匆忙忙的,母親看見我回家,早飯恨不得每天讓我躺在被窩里她就端來水蒲的雞蛋,蒸好的熱包子。然后就是要吃什么她就去做什么。當時我真的忘記這是難得的福氣,而幾乎認為這是稀松尋常的,好像家家戶戶都是這樣。

2007年我回老家,還在醫院里做了一次小手術,母親又忙里忙外陪伴在我的病榻,她本想多留我出院后在家住一段日子,不巧我接到鳳凰衛視魯豫的電話,說要錄制一擋關于憂郁癥的節目。我深受這種病的折磨,現在久病成醫,心里有很多話想說,于是不顧母親哀求的挽留目光,狠心地縮短了難得回家一次的時間,匆匆忙忙趕上了回北京的飛機。

后來,母親離去之后,我翻看她的日記,在描寫等我回家之前的歡欣以及看著我匆忙來了又走的背影之間,是那么大的沉默的無奈。母親在日記里欲語還休,沒有埋怨我,只是說我要趕回去要錄一檔重要的節目,比她的母親重要。

篇4

“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雖然在我們平時的閱讀中時常見到,但是其中一些細節還需要大家認真體會,用心把握:

首先,我們應該理解以小見大的“小”的含義。以小見大的“小”內涵比較廣泛,我們大體可以從三個角度進行把握。

1.可以是具體而平凡的人、事、物、景(如《合歡樹》這篇文章中的“合歡樹”和“我”的母親)

2.可以是一處細節(如《吻火》中吻火的動作細節),或某個局部(如《都江堰》一文作者善于從有限的景物和事件中挖掘出深廣的歷史積淀、文化內涵,即通過對景物和事件的速寫式描繪,表達作者對社會、歷史、文化、人生乃至宇宙的獨特思考)。

3.可以是某一獨特的表現角度(如《故都的秋》《動人的北平》采用的平民化視角)。

所謂“大”就是通過這些小的題材、細節和獨特的角度表現偉大的情感、深刻的思想或重大的意義。

篇5

這本《徐志摩詩集》,已經蒼老得外皮脫落,正地看著這個世界。但它卻是我們家中唯一的精裝書。這本書原價九塊八,在當時,可以想象母親是怎樣省吃儉用才將它買下的。每天積攢兩分錢,在數個月之后才有滿滿的一盒。多年前的某個夜晚,是不是會有個女孩對著一罐子錢狂叫呢?自己,是如何都體會不了這般滋味了。

母親是個熱愛讀書的人,家中的書柜也一直得到母親的寵愛。記憶中的某段時光,母親總是捧著《徐志摩詩集》在燈光下閱讀。只是年幼的我還沉浸在小人書的世界里,哪里懂這份愜意呢!在我曾經粗淺的意識中,詩歌既沒有鮮明的人物,又沒有誘人的情節,這種小資情調的書是不值得讀的。

直至長成大姑娘,我才略懂了那顆讀詩的心,開始慢慢地翻開詩集,來讀詩。徐志摩的詩飄逸著奇特的想象,夢中的少女可望而不可即,我讀到了一種思念、一種心境。讀著讀著,有時候我便想,母親當初的品讀是不是有更深層的懷念呢?當雨季已經走過,花季不再來時,是不是一切都埋藏在一頁頁的書頁中?等想起時,再將它翻開,回憶便涌上心頭。

書,是夠老的,載著六十年代的人,一路走來。黃色的封皮像金色的太陽,照著母親的人生路。即便它丟掉了原本光亮的顏色,即便它被現在的我們忘記。

在某個夜晚,我也靜坐在燈光下,讀徐志摩的詩。“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我低吟著,“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這“珍重”里也有“我”的懷想與祝福,即便是離別使我悵然;“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這樣的相遇,讓人惋惜又感同身受,如張愛玲的《愛》,“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唯有輕輕地問一聲:‘你也在這里嗎?’”

《徐志摩詩集》的舊,是摻和著舊時光的,這舊時光獨屬于母親。

讀懂了這本書,也便從此讀懂了母親。而對于我來說,似乎還是遠遠不夠的。我知道,好好地保存這本舊書,也便保存了母親的舊時光。

多年以后,它可能也會成了我的舊時光。不過,卻一定會是我女兒的嶄新的記憶。

篇6

當雙腿癱瘓后,他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為了讓兒子重新找回對生活的希望之心,母親放棄了她僅有的那點愛好,為他四處求醫,打聽偏方,再也無暇顧及她所歡喜的花花草草,全心全意地照料她唯一的兒子。為了讓他從癱瘓的陰影中走出,母親不知在一旁操了多少心,流了多少淚。

那天他又獨自坐在屋里,看著窗外的樹葉“唰唰啦啦”地飄落。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北海的開了,我推著你去看看吧?!?/p>

多么善解人意的母親啊!

母親知道,兒子或許會有什么異常行為。這讓我想起了歐?亨利的小說《最后的常春藤葉》,當最后的秋葉落盡,也許史鐵生也會有瓊珊的舉動,結束生命。母親“擋”在窗前,幾次要他去看北海的。其實,母親在暗示兒子,要擁有一份“能耐寒”式的堅強不屈。平淡無奇的母愛,使得他渾然不知她的那份厚重,甚至忽視了她的存在。

的確如此,在我們失落時,母親會在身邊靜靜地守護著我們;在我們快樂時,母親會因為我們的快樂而暗暗欣慰;不論我們成長到何時,母親總默默地為我們奉獻著……這就是平凡而又偉大的母愛。

母愛像一條溪流,只見其源,不見盡頭;母愛像一泓清泉,泉水澄澈,卻深不見底;母愛穿梭時空,感天動地。

更令我震撼的是,為了讓史鐵生重拾對生活的希望,母親硬是撐著她那早已患上肝癌的病軀,為他四處奔波,無微不至地照顧他,而因為對生活的失望,史鐵生一點也不領她的情,一次次冷冷地拒絕她。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她心里依舊牽掛著她的兒女。當死神帶走了她的生命,作為兒子,史鐵生終于明白了母親的良苦用心,拿起自己手中的筆,走出了一條新生之路。是啊,曾經擁有的,不要忘記;已經得到的,要好好珍惜;已經失去的,姑且留作永遠的回憶。

面對困難,他冷靜承受,終究理解了母親,承受不可承受之“重”的生命。生前,母親未得任何回報,而母愛,就這樣毫不張揚,更無做作,只是默默地用心呵護,靜靜地耐心等待。

窗前誰種芭蕉樹?在我們處于黑暗時,母親用愛點亮了我們的心靈;在我們最寒冷時,母親用愛溫暖著我們;在我們最迷茫時,母親用愛引導著我們。母愛,因平凡而無聲,因無聲而偉大。先生雖離我們遠去,但愿在天堂里,他能與母親重逢。

簡評

篇7

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一些老師對課后的總結往往不夠重視,或重視得不夠,這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了教學效果不太理想。

一課的開頭要精彩,能迅速激發學生進入新的學習環境的興趣;一課的結束亦要精要,能引導學生查漏補缺,承前啟后,溫故而知新。筆者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總結了以下幾種課后的總結方法:

討論歸納法。即老師通過讓學生們充分自由的發揮,引導他們對所講到的或未講到的知識進行討論、歸納,鼓勵他們用自己的語言去理解、識記和運用。如:在上《荔枝》這課后,我提出了這樣兩個問題讓學生下去討論:(1)課文表達的是對母親懷念的感情,為什么不用“懷念母親”做題,而是用“荔枝”呢?(2)這樣的結尾好在哪里?學生們分組討論后歸納――作者圍繞荔枝寫了幾件小事,于細微處反映了母親對兒孫深厚的愛,表達了作者深切懷念母親的思想感情。教師適時給予了補充,對他們所激發的新觀點、新看法,給予了充分肯定。把同學們歸納起來的精華部分,以知識的形式板書在黑板上,讓同學們的思維更加清晰化、條理化和結構化。充分調動了每一位同學的積極性,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激活了他們的思維,并初步培養了他們研究創新的能力。

2.訓練鞏固法。在一課結束的時候,老師根據該課的知識點,有針對性地給學生留幾道題,趁熱打鐵,加深他們的記憶,使同學們得到訓練和鞏固。如:我在上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后出了這樣兩問題:(1)詩人“喜于狂”的原因是什么?表現是什么?(2)寫出詩人還鄉路線。運用這種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出題少而精,勿泛泛而出。

3.聯系現實的方法。即把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和我們現實中的一些事或物有機地聯系起來。如我在上完《只有一個地球》后作了這樣的總結:學習了這課我們知道了地球小而易破碎,地球與人同在,請大家走出校門,看一看哪些行為是在破壞地球,請你們加以制止和勸說!第二天課堂上,同學們踴躍發言:有抽取地下水,使地表下降,導致我們全組的人缺水;有用“電貓”捕獵,使物種滅絕;有伐木,森林遭受破壞的,等等。這不但利于同學們的理解和運用,同時還讓學生們認識、了解了社會,提高了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我們學習知識的最終目的就是要用于指導社會實踐,運用這種方法,還可以有效地達到這一目的。

篇8

我們最近學習了《秋天的懷念》一文,這篇文章催人淚下,講了母親雖然重病纏身,但她仍任然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以及鼓勵兒子好好生活下去。母親用心良苦,換迎來的是什么呢?是幸福,還是快樂,不是!什么也不是,換迎來的卻是擔憂,那種擔憂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沒有消失。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北海的花開了,我推著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臉上現出央求般的神色。母親,一位多好的母親,她希望讓孩子看到花含苞欲放的美,從中體現出那多姿多彩的人生,讓那自暴自棄的念頭永遠消失,從而領略到幸福,

兒子在母親為他所搭建的橋梁上跋涉著,路是在一個癱瘓孩子的腳下伸延著,這使我明白為什么逆境出人才,每一個有缺陷的孩子,他們知道自暴自棄是沒用的,只有用要堅持、努力做武器,通過人生大道上的叢叢困難,才能獲得成功。

秋風沉沉地吹過,常常令另作者想起了母親,也令另我想起了我的媽媽。我清楚地記得:那是寒風刺骨的冬天,媽媽加班回來,叫醒了沉沉欲睡的我,給我檢查作業,聽完媽媽的解題方法,已經是深夜了,我悄悄地摸了摸媽媽的手,好冷,如雪一般,瘦弱的身子不停的顫抖,嘴唇冷的發紫。望著媽媽離去的身影,我默默地想著:媽媽多么的偉大,另愿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為我復習功課,多么偉大。

今天,我不僅從文章中,甚至從媽媽中真正的體現出母愛的偉大。

篇9

生活中沒有太多驚天動地的大事,要寫出好的文章,就要關注身邊的小事?!耙换ㄒ皇澜纾蝗~一菩提?!焙芏鄷r候,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中,或者包含了至真至美的情感,或者蘊含著耐人尋味的哲理。留心我們的親身經歷,或者所見所聞,并借助文字具體細致、條理清晰地敘寫出來,我們也就讀懂了生活的真滋味。那么,如何寫好這些小事呢?今天我們就一起探討一下。

【名家指路】

鱔魚骨里的媽媽滋味

文/林清玄

小時候,我家門前的屋檐下,擺了一個鱔魚攤子,專賣炒鱔魚和鱔魚面。

攤子黃昏才開張,正是我放學返家的時間,遠遠就會看到爆炒鱔魚的大煙,嗅覺似乎與視覺同時抵達,香味猛然飄進我的鼻子,把我勾到攤子前面,我便低著頭繞過巷子,回到家里。

為什么要低著頭呢?因為炒鱔魚的價錢很貴,我們根本吃不起。

不要說炒鱔魚,連鱔魚面也吃不起,我們家兄弟姐妹很多,一人吃一碗面,恐怕是一星期的飯錢了。

媽媽經常向賣鱔魚的婦人央求拜托,殺了鱔魚剩下的骨頭,一定要留給我們,媽媽深信鱔魚的骨頭布滿鈣質,還有各種維生素,對我們這些正在成長的孩子,大有幫助。

每天晚上,媽媽總會從鱔魚攤提回一大袋的骨頭,洗也不洗就丟到大鍋里熬煮。

為什么洗也不洗?因為,媽媽說鱔魚骨頭上還帶著鮮血,那是最為滋補的,洗凈多么可惜!

熬過兩三個小時,鱔魚骨頭幾乎在鍋中化完,湯水變成咖啡色,水面上浮著油花,這時,媽媽會撒一把蔥花,關火。

鱔骨湯熬成時,夜已經深了。

媽媽把我們叫到灶間,一人一碗湯,再配上她在另一家面包店要來的面包皮,在鍋里烤熱了,變成香味撲鼻的餅干。

我們細細地咀嚼面包皮,配著清甜香濃的魚骨湯,深深感覺到生活的幸福。

只要賣鱔魚的來擺攤,我們一定會喝鱔魚骨湯,奇怪的是,我從來沒有喝膩過,而且一直覺得這是人間至極的美味。

媽媽擔心我們會吃膩,有時會在湯里加點竹筍,或下點蛋花;有時會用豆腐紅燒,或與蘿卜同鹵……固然用的都是普通的食材,卻布滿了美味的魔術。

最神奇的,算是炸鱔魚骨了。

鱔魚骨本來是歪曲扭動的,下了油鍋時忽然被拉直了,一條一條就像薯條一樣,起鍋時撒一些胡椒鹽,香、酥、脆,真是美味極了。

我吃了好幾年的鱔魚骨頭,一直到我到外地念書。偶然回到鄉下,喝到媽媽親手熬的湯,總是覺得美味如昔,心中更是布滿了感動。媽媽把深情與愛熬進了那平凡的湯里,使我們身強體健,在普遍營養不良的鄉下孩子中,我們總是氣色紅潤,精神飽滿。

也許是小時候吃不到鱔魚,長大之后,只要到館子吃飯,看到有賣鱔魚的,總會點兩道來吃,一邊吃一邊懷念起那一段艱苦的歲月。

只要有愛,就是無價的。

媽媽早已離世,在異國的雪夜中,我想到再也喝不到清燉的鱔魚骨湯,再也不能,一口一口,細細體會媽媽的深情。

想著想著,我的眼淚一滴一滴地落下,像窗外的雪花。

(摘自《林清玄散文自選集》)

【專項品賞】

無論在富裕還是貧窮的生活中,媽媽總是有無限的神力,給予孩子盡可能多的無微不至的關愛與照顧。作者抓住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回憶了一段艱苦歲月中難忘的母愛故事。母愛本來是一個最常見的主題,而作者在行文中卻變換出了別樣的新意,細膩的文筆、真摯的情感,讓人心頭涌起一股淡淡的來自母愛的溫暖。

【借鑒指津】

1.記事完整條理。要完整地寫好一件小事,必須弄清楚記敘的要素,否則就會顯得事件不完整,眉目不清晰。《鱔魚骨里的媽媽滋味》一文中,作者按照時間順序,回憶了小時候因為家里窮,媽媽經常向賣鱔魚的婦人央求拜托,要回她殺了鱔魚剩下的骨頭,給孩子們熬成湯,讓他們在鄉下孩子普遍營養不良的年代中,總能氣色紅潤,精神飽滿。接下來進一步寫到長大以后對鱔魚骨湯的懷念,從而很好地表達了對母親的感激與懷念。

2.行文重點突出。在記事中,我們要求把事件寫完整,但在行文過程中不要像記流水賬一樣面面俱到,而要做到詳略得當,重點突出,要把最能表達主題的環節凸顯出來,寫具體,寫詳細。文章正是抓住了母親如何用心給孩子們做鱔魚骨湯這件事,進行了重點描述。雖然近似“無米之炊”,母親卻能在那樣的條件下既講求湯的營養,又盡可能做出讓孩子們垂涎的美味,這其中正是包含了一個母親對孩子最無微不至的關懷與呵護。

3.語言充滿真情。為了凸顯文章的主題,作者在敘事過程中用了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同時字里行間洋溢著濃濃的情感。如第2自然段中,一個“勾”字便活脫脫寫出了爆炒鱔魚對“我”的嗅覺所產生的吸引力,為下文母親做鱔魚骨湯做好了鋪墊。“我們細細地咀嚼面包皮,配著清甜香濃的魚骨湯,深深感覺到生活的幸?!币痪洌佻F了一幅溫馨的生活畫面,讓我們仿佛看到了幾個孩子圍著一個慈祥的母親喝魚骨湯的情景。結尾一句,“想著想著,我的眼淚一滴一滴地落下,像窗外的雪花”,更是于平靜中傳遞出一份對母親難以抑制的懷念。

【我仿我秀】

溫暖的謊言

壽光世紀學校八年級 宋克凡

今年的春天來得太遲了,沉睡了一冬的花木剛想探出頭,又被料峭的寒風逼了回去。

暖氣都停了半個月了,氣溫始終不見回升,今天晚上尤其凍得厲害。一個人行走在寒冷的夜路上,整個身體始終瑟縮著,連心情也跟著郁郁的。

“哎呀,凍死了,凍死了。”晚自習回家,一進門我就喊上了。

“哦,熱水我都燒好了,趕緊泡泡腳吧。腳泡熱了,整個身體就都暖和了?!眿寢屢贿呎f著,一邊端來了熱熱的洗腳水。

我坐在沙發上,剛把腳伸進洗腳盆中,就感到一股暖流從腳底向上升騰,身體的每一個細胞也跟著舒展起來。一邊泡腳,一邊吃著媽媽遞過來的水果,看著電視,心里美極了。

“好了,洗得差不多了,該上床睡覺了,要不然明天又要賴床了?!痹趮寢尩拇叽俾曋?,我帶著戀戀不舍的目光離開電視,向臥室走去。

“哦,媽呀,涼死了!”剛把腳伸進被窩,我不由喊了出來。

聽到喊聲,媽媽笑著走了進來。“兒子,你把腳再往里伸伸試試?!蔽艺f:“太涼了?!眿寢層衷幟氐匾恍?,說:“你再伸伸試試。”看著媽媽的目光中似有別的含義,我就慢慢試著把腳伸了進去。“哇,暖寶,太好了。”原來,媽媽早已把暖寶放進了我的被窩里。

看著我心滿意足地躺下了,媽媽說:“天不早了,關燈睡覺吧?!蔽覇枊寢專骸凹依镞€有別的暖寶嗎?你跟爸爸還有的用嗎?”媽媽說:“你先睡吧,等你暖和過來睡著后,我再來拿了用。”聽著媽媽的話,我在溫暖中閉上眼睛,很快就進入了夢鄉。

睡夢中,我隱約聽到了輕微的腳步聲,雖然沒有睜眼,但我知道是媽媽進來了?!芭叮瑡寢寫撌莵砟门瘜毜陌伞!蔽乙贿呄胫贿叞雅瘜毻碜舆吷贤屏送啤?墒?,媽媽并沒有把手伸進來,而是輕輕地為我掖了掖散開的被角,又悄悄地走了出去。

那一刻,一滴溫熱的淚水從我的眼角溢了出來。原來,媽媽說的是謊言,是善意的謊言。朦朧中,腦海中浮現出太多的畫面:飯桌上,好吃的飯菜總在我這邊,我勸媽媽也吃點的時候,她會說“我不喜歡吃”;周末,本該是休息的時候,可媽媽總在家里忙忙碌碌,我勸她歇一歇的時候,她會說“我不累”……

篇10

一、布局建造的合理與和諧

文章緊扣“灶頭”二字,以介紹灶臺的各組成部分為明線,以懷念母親為暗線。那么灶臺部分的布局與建造就顯得相當重要,透露出的是無限的合理與和諧。

作者將灶臺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灶頭是個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的特別物事,能使最荒涼的地方充滿人間煙火味,能使最簡陋的房子彌漫溫馨的家的氣氛?!痹铑^是陰陽五行的絕佳體現,而符合無形、順應陰陽的事物才是最合理的,才能予人以福祉,帶來溫馨與和諧。

于灶臺的具體布局與建造,作者有很好的描述:

……灶臺的橫截面大致上是個腰子形,而縱截面則無法名狀。灶臺上有一大一小兩只鐵鍋和一只湯罐,布排得疏密有致。圍著鍋的是灶沿,用方磚隨形鑲拼而成。灶臺靠灶門一面立一道墻,稱為灶壁。灶壁阻隔了灶膛的煙灰,還掩蔽了柴爿草把等雜物,使廚房整潔有序。除了灶沿,灶的其它部位都用石灰粉過,又用墨線勾出輪廓線,畫出種種“灶花”。考究的匠人會在墨汁里加些石青,使畫出來的墨線中隱隱透出些青藍,顯得清秀悅目。整個灶頭幾乎沒有直線,那么多即興式的弧線使灶頭既端莊又秀氣,像一位穿著藍印花布的農家。

兩鍋之間嵌有一只湯罐。湯罐沒有專門的蓋,它的蓋就是黃銅的廣勺。湯罐雖能兼得兩個灶膛的余火,但地處邊緣,只能達到微溫。……

將灶壁稱作“壁”,不準確,灶壁更像磚砌的格子櫥。下部的格子是放油鹽醬醋瓶瓶罐罐的,上部的大片空白處繪有灶畫——無非是靈芝雙燕、喜鵲登梅、五谷豐登之類的吉祥主題?!?/p>

灶壁的另一邊是儲柴草和燒火的地方,稱為灶塘。稻草麥柴被打成Q形的“草把”,碼成垛備用。打“草把”一為耐燒,二為保持灶塘整潔。黃昏時分,小鎮的更夫敲著竹梆在小巷里穿行,一遍遍地念叨:“水缸滿滿,灶塘看看,火燭小心哉……”聽著這浪聲漫調的提醒,人就感受到了人世間的秩序和生活的安寧。

有條不紊,疏密有致,整潔有序但又實用而美觀,不僅如此,還透露出江南地方都有的端莊與秀氣,這正是江南灶臺的完美建造結構,是民間智慧的結晶,亦是作者所謂五行的俱全。五行概念植根于民間哲學,來源于遠古蠻荒時代的智慧,雖看不見摸不著,但作為客觀規律,卻時時刻刻支配著天地萬物,影響這農人的視聽言動,在中國百姓的心目中生根發芽,在他們看來,這樣的事物才是合理與和諧的,能給人以安定與安穩的生活。作者在多年后回憶兒時生活的鄉間,以老灶頭作為全部情感的寄托,與灶頭所帶來的這種安定感是分不開的,而伴隨對灶頭的描寫是對母親的懷念。

二、家庭主婦之德行與傳遞

母親是個典型的江南農村婦女,作者雖未描述母親的音容笑貌,但作為灶頭絕對使用者的母親其實有著和灶頭一樣的品格,那么我們可以想象,母親是否也應該曾是一位“既端莊又秀氣……穿著藍印花布的農家”呢?

母親又是一位家庭主婦。她克勤克儉,勤勞內斂,心靈手巧,恪守著一些中國民間的傳統道德。

母親是能干的。作者言“一個家庭有一個家庭的傳統菜,叫家常菜”,母親最得意的是黃豆芽炒咸菜和螃蜞豆腐。前者開胃,后者絕鮮。另外,母親還會“逼飯粢”、蒸糕及做很多值得回憶的兒時美食。

母親之心靈手巧可見一斑,她亦是極其注重婦德的。小則體現在一塊抹布上,作者言:“老話說:‘進門看抹布,出門看鞋跟。’要知道這家的女主人講不講究整潔,只要摸一摸抹布就清楚了;要知道這家女主人治家如何,只要看這家人穿的鞋子就清楚了。這是我媽反復講的話?!贝髣t體現在對女兒言傳身教的德行傳遞方面。作者在寫家常菜一段時言:“我姐姐妹妹長期受到影響,出嫁當了主婦之后也把這個菜列入了家常菜的菜譜?!辈俗V的傳承體現了母親對女兒婦德的培育與熏陶。作者還以鏡頭式的描寫展現了母親與姐姐妹妹在灶頭忙碌的場景:

鏡頭一:我媽在灶上忙碌,制造著白霧騰騰的氣象,油鍋的爆響,還有引人垂涎的香氣。我姐或我妹在灶塘忙碌,灶膛火把她們映得紅光滿面,神采飛揚。

鏡頭二:我姐系著圍裙,用一只低凳接腳,在灶上努力模仿著母親的操持,不免手忙腳亂,大聲向弟妹發出“旺火”或“文火”的指令。這當然是發生在我媽不在家的日子。

鏡頭四:姐姐或妹妹在灶塘里“填腳爐”。

婦德在母女間傳承,并將一代代傳承下去。

三、禁忌、崇拜的敬畏與希冀

母親既是婦德的體現者,又是眾多有關灶頭禁忌與崇拜的實踐者。對于蒸糕,母親希望“蒸蒸日上,高高興興”,最忌諱漏底。母親不允許用湯罐里的水盥洗,因為湯罐里難免會掉入油星和米粒,不作興用這樣的水盥洗。她也不準男孩子上灶頭,認為這是女孩子的該做的,男孩子自有更大的用武之地。這些看似迷信苛刻的禁忌看似有些荒謬,但正是有序與和諧的體現,敬畏中體現的是對一種安定、有序的美好生活之希冀。最能體現這一點的是作者對灶神的詳細描述。

有關灶神爺神龕“灶山”的描寫十分詳細和傳奇,在文中顯得有些蜂腰螳肚般臃腫,但并非不合理。作者與各種灶神的傳說中擷取最世俗的一種,將灶神的原形戲謔性地寫成饞癆??此撇痪?,但世俗得可愛,因為文章寫灶頭,所回憶的大多為風味吃食,而這些風物正是人間煙火過日子的體現,那么灶神亦起源于貪吃有何不可呢。因為對美食的陶醉與饕餮正是熱愛生活的表現??!所以接下來寫送灶與接灶亦是一派戲謔口吻:用蜜糖粘住灶神爺的嘴,讓他因貪食麥芽糖而無法向玉帝打小報告,從而歲歲平安。這正是老百姓最大的心愿:平安。

不過神終究是神,雖然可以被調侃,但他作為神明的威嚴與震懾作用確實不能有絲毫褻瀆的。這也正是中國百姓可愛的地方,某些雷池不能越就是不能越。所以母親在教育“我”的時候經常用灶神爺來營造心理壓力,往往有神奇的教育效果。

在敬畏中獲得寄托是所有中國老百姓的愿景。他們在某些看似固執的崇拜與禁忌中寄托著某種敬畏之心,這樣的敬畏中既有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又有對某些鄙陋放肆行為的自我約束。但這種敬畏又是以極其世俗化的方式呈現出來的,沒有莊嚴肅穆,唯有人間煙火。他們所求的就是一種有序安定的生活。

四、人世歲月的安穩與靜好

文章所寫風物皆是陳年舊事,一切早已如過眼云煙。而今是更加現代化的社會人生,但是作者更傾向于那種人間煙火味。他雖不曾明言,但只言片字中對現代社會頗有微辭,比如對電飯煲的鄙棄,對“逼飯粢”的懷念。

文章對飯粢這一細節可謂頗有情懷,不惜引用傳說來增加其神秘色彩。逼飯粢也就是文火烘烤出來的鍋巴,作者所謂挺括的、兩面金黃的“吃局”,電飯煲做不出,飯館里多用油炸,根本不是那個味了。其實這是作者對現代生活浮躁緊張的批判,也是本文回憶的意義之一。之所以回憶往昔美好,正是當下不如人意。電飯煲如今已是最普通之家用電器,但正是可悲在最普通,因為它已經徹底地代替了給人以安穩有序之靜好心態的老灶頭,油炸則是急于求成之表現,老灶頭代表的有條不紊,安穩閑靜的生活方式一去不復返了。

作者特意用“天下第一菜”這一典故來寄托此深意。

……用了電飯煲,就吃不到脆鍋巴了,要吃就得到飯店去點“天下第一菜”。一盤鍋巴端上,隨即把一碗配好的菜湯倒在鍋巴上——嘶啦一聲,香氣沖人。朱元璋落難時在一個農家吃過這道菜,當時肚子餓,覺得太好吃了,問是什么菜,農家哪講究菜名,主人隨口說是“鏟刀湯”——鍋巴不是要用鏟刀從鍋上“掠”下來的嗎?朱元璋當了皇帝后就封這道菜為“天下第一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