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母親主要內容范文

時間:2023-03-27 05:40: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懷念母親主要內容,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懷念母親主要內容

篇1

1.認識本課5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讀懂課文,受到偉大母愛的熏陶感染。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聽配樂朗讀,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2.懷念的對象有很多,這篇課文是懷念誰呢?(母親),為什么懷念母親呢?下面我們來學習《秋天的懷念》一課,來體會一下偉大的母愛。(板書課題,學生齊讀。)

二、分小組自學

1.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想想母親是怎樣關心“我”的,體會作者是怎樣透過這些小事,表達對母親的一片深情的。

3.聯系實際(可以是親身體會到的,也可以是收聽、收看到的)說說自己的收獲。

三、匯報自學情況

重點交流討論:

1.母親重病纏身,還要推著下肢癱瘓的“我”去北海公園看花,結果怎樣?(母親帶著重病的身體,最終沒能滿足我而死去。)

2.母親是怎樣關心“我”的?(在我因雙腿癱瘓而暴怒無常時,母親耐心地安慰我;為了讓“我”散心,母親又想方設法幫我去北海;在臨終前,還在念叨生病的兒子和未成年的女兒)。

3.作者是怎樣透過這些小事,來表達對母親的一片深情的?(母親的深切關懷今生已無法報答,只有無盡的思念纏繞心中。)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母子深情。

四、課文內容的拓展

1.平時生活中父母是如何關懷我們的?我們又是如何回報父母的?

2.教師歸納小結,教育學生父母撫養我們不容易,應報答父母的恩情。

五、總結全文

讓學生說說學完這篇課文后的感受,說說作者想對母親說的話。

附:板書設計

10秋天的懷念

我母親

暴怒安慰

思念去逝

教案點評:

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愛,在有生之年愛我們的母親吧,這才是美的開始。通過學生自己閱讀、小組討論、全班交流弄清課文的主要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共同體會文中所表達的母子之情。并由此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體會父母對自己的愛,受到愛自己的父母,關心自己的父母的教育。

篇2

關鍵詞:主要內容;思想感情;語言特色

一、從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入手

1.題目分析法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從分析課題入手,發揮這個“窗口”的作用,例如《飛奪瀘定橋》,分析“飛”字,得出與敵人“搶時間”,分析“奪”字,得出“攻天險”,抓住關鍵部分,再根據開頭、結尾的交代,文章的主要內容就自然明白了:北上抗日的要奪取瀘定橋,與敵人的援兵搶時間,搶先趕到了瀘定橋,又戰勝天險奪取了瀘定橋,渡過大渡河,繼續北上抗日。

2.抓住重點法

有的文章有重點語段,找出重點語段,就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內容。重點語段有的在文章的開頭,起總括全文的作用,如《富饒的西沙群島》的第一自然段,點出了全文的主要內容是寫“那里風景優美,物產豐富,是個可愛的地方”;有的在文章的結尾,起總結全文的作用,如《養花》的最后一段,總結了養花的樂趣;有的在文章的中間,起過渡作用,如《趙州橋》的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既是過渡句,又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內容。

3.段意連接法

有的文章寫了幾種事物,之間沒有主次之分,就適宜用段意歸并法來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如《只有一個地球》,全文有九個自然段,每個自然段寫一個意思,彼此并列,把這些意思連接起來,就是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入手

1.依據帶有感彩的語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作者寫到最后,蘊含的感情噴涌而出:“看啊,這就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總理。我看見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個夜晚都是這樣工作的。你們看見過這樣的總理嗎?”崇敬、愛戴和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2.依據含義深刻的語段,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例如,《荔枝》一文的最后一句“而今,荔枝依舊年年紅”,區區九個字,蘊含了作者無可言說的痛苦之情、無法挽回的惋惜之情和對母親深切的懷念之情,可謂言已近而意無窮。

3.依據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作者記述了十六年前父親犧牲前后的幾件難忘的事情:局勢緊張,父親提前整理一些重要的書籍和資料;父親被捕經過;法庭上,父女的最后一面;父親英勇就義,一家人悲痛萬分。文章語言樸實無華,字里行間透露出對父親深深的懷念。

三、從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入手

1.題目是文章的窗口,領會擬題的方法

有用地點作題目的,如《記金華的雙龍洞》;有以人物作為課題的有,如《挑山工》;有用相關聯的人或物作為題目的有,如《蛇和莊稼》;有用動物作為題目的有,如《燕子》;有用景物、景觀作為題目的,如《火燒云》;有以事件作為題目的,如《飛奪瀘定橋》等等。

2.領會表達的順序

(1)以記事為主的記敘文,要抓住“六要素”

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弄清記敘的要素,有助于理解理清文章的條理,弄清作者的寫作順序:有的以時間為序,如《開國大典》,以時間為序;《小抄寫員》,以事情發展為序;《豐碑》,以將軍思想感情的發展變化為序;如《記金華的雙龍洞》,以時間和空間的轉移為序。

(2)以寫人為主的記敘文,因為寫人記事是分不開的,所以其表達順序與記事的文章相似

有的以時間為序,如《魯濱孫漂流記》;有的以事情發展的順序來寫,如《窮人》;有的抓住人物特點的不同方面來寫的,如《少年閏土》;有的抓住人物典型事例的不同側面來寫,如《詹天佑》。

(3)繪景狀物的記敘文,是以描繪自然景物為主要內容的文章

這類文章一般采用“總―分―總”的表達順序,如:《桂林山水》《索溪峪的“野”》。有的寫景的文章,也以時間為序,如《第一場雪》;還有的以時間為序,如《鳥的天堂》。

3.領會語言的特色

(1)要從整體上把握全文的語言特色

有的語言樸實無華,卻表達人物的高尚品質,如《一夜的工作》。有的語言典雅,辭藻華麗,表現了作者的細膩的情感,如《匆匆》。有的喜用修辭,增強文章的色彩,如《桂林山水》用了一連串的比喻。有的喜用諺語、俗話來說明道理和表達感情,如《第一場雪》。

(2)從重點語句上分析語言特色

有的語句描寫形象、生動,富有表現力。如《海上日出》描寫太陽緩緩上升的句子:“太陽像負著什么重擔似的,慢慢兒,一縱一縱的,使勁兒向上升”;有的語句點明主旨,如《挑山工》的最后一句:“這幅畫一直掛在我的書桌前,因為我需要它”。

(3)從個別詞語上體會用詞的準確、精妙

如《十里長街送總理》里,描寫老奶奶的句子:“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一棵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其中的“拄”“靠”“焦急”“耐心”等詞,準確、形象地勾勒出了老奶奶的外貌,又準確地表現了人物的內心。

篇3

用功學習不僅有益于我的心靈,而且有益于我的身體。因為這樣專心讀書的本身對我就是一件樂事,我不再考慮我的那些疾病,痛苦也因此減輕了。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姥家門前唱大戲閱讀答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姥家門前唱大戲顧振威

姥姥是個戲迷,只要聽到我們公社有唱戲的,三里五里她去聽,十里八里她也去聽。

姥姥住的村莊是個只有四百多人的小村子,在我的記憶里,姥姥的村子只唱過一場戲。

那是一個炎熱的暑假,姥姥讓舅舅拉著架子車請我們去聽戲。父親要忙農活脫不開身,在我的攛掇下,母親坐在舅舅拉的架子車上,去姥姥家聽戲。

戲臺就搭在姥姥家門前的空地上,我和母親剛吃過晚飯,鑼鼓家伙就“當當咚咚”地響起來了。跑出院子一看,晚飯前還空空如也的場地黑壓壓地坐滿了人,我急得大哭起來。姥姥一臉慈祥地說,在你們吃飯時,我早把家里的小板凳搬到戲場了。姥家門前唱大戲,哪能讓我的小外孫聽不成戲呢?

終于開戲了,我被戲臺上的人物深深吸引住了,聚精會神地聽著戲。母親趴在我耳邊小聲說,你在這聽戲,千萬別亂跑,我回家去找你姥姥。

母親站起來走了,我哭著攆上母親,母親只好拉著我的手,回到姥姥家里。

如豆的煤油燈光下,我吃驚地看到姥姥俯著身子,吃力地推著沉重的石磨。汗水像小溪一樣在她身上流淌著。

母親顫著聲說,娘,你——咋不去呢?你那么好聽戲!

姥姥一只手扶著磨棍,一只手擦著臉上的汗,樂呵呵地說,你們好不容易才來一趟,我總得讓你們吃上好面吧?

母親知道為了給姥爺看病,姥姥賣光了家里的小麥,就問姥姥,咱家里不是沒有小麥了嗎?

沒小麥,我不會借嗎?在村里我人緣最好,到誰家去借,誰不借給我呢?姥姥一臉自豪地說。

咱倆一塊推吧,磨太沉了。母親說著就抓起地上的磨棍。

你是來聽戲的,哪能讓你掏苦力呢?姥姥說著就放下磨棍,像是轟趕小雞一樣把我和母親轟出了院子。

在我8歲那年的暑假,我不但在姥姥家聽到了大戲,還吃上了讓我唇齒留香的涼面條打雞蛋。母親曾多次內疚地對我說,為了讓咱們吃上用小麥磨的好面,你姥姥借了人家二十多斤小麥,直到兩年后土地了她才把小麥還清。

姥姥是個戲迷,可那年在她家門前唱的大戲她卻沒聽成。就是那一場戲,讓童年時代的我刻骨銘心地感受到了醇濃的親情。姥姥在幾十年前就離開了我們,她墳前那經細如手指的的柳樹,已經有碗口粗了。

(選文略有刪改)

1.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選文的主要內容。

(2分)

答:

2.選文中畫線的句子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怎樣的表達效果?(3分)

答:

3.請品析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

(3分)

母親顫著聲說,娘,你——咋不去呢?你那么好聽戲!

答:

4.選文最后一段在結構和表達上各有什么作用?(3分)

答:

5.讀完選文后,你有怎樣的人生感受?(3分)

答:

答案:

1.喜歡聽戲的姥姥,為了能讓我們吃上面條,最終沒有聽上家門口的大戲。

(2分)

2.比喻、夸張。

(答出一種即可得1分)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姥姥磨面時汗流浹背的樣子,體現了姥姥勤勞和對家人的摯愛。(2分)(共3分)

3.“顫”在文中指聲音顫動發抖,(1分)生動地寫出了母親看到姥姥磨面時的驚訝,(1分)表現了母親對姥姥為家人無私付出的感動。

(1分)(共3分)

4.結構上與標題和形狀相呼應,總結全文;

表達上深化中心,表達了姥姥對我們深厚的愛及我們對姥姥的感激和懷念之情。(結構和表達答出一方面得2分,全答出得3分)

5.圍繞主題,觀點明確,表達清晰,言之成理即可。

篇4

我淡淡地看你一眼,終于沒有像你希望的那樣、說出“媽媽給你們買”的話來。

而你,也在這樣尷尬的沉默里,即刻氣嘟嘟地放下碗筷,摔門出去

我從窗戶里看看你遠去的背影,瘦削,懶散,有些玩世不恭和任性,你還是賴在父母懷里,始終不肯獨立。

可是,親愛的孩子,你已經25歲,一份穩定的工作,一個需要呵護的女友,日益老去的父母,難道這些,還不足以讓你成熟,承擔一個成人該擔負的責任?

從很小的時候,你就習慣有事來找媽媽5歲的時候,你要媽媽幫你整理扔得到處都是的玩具;10歲的時候,看見同學腳上氣派的皮鞋,就哭鬧著讓我也去買來給你;15歲的時候,你寫情書給班里的女孩子,說,我媽媽認識很多的人,誰要是欺負你,盡管告訴我;20歲的時候,你讀大學,每次打電話來都是抱怨,說食堂的飯菜如此糟糕,為什么不多寄些營養品?今年25歲的你,在一次與同學的閑聊里,很驕傲地說,我爸媽早已給我備好了買房的錢,我即便不怎么奮斗,也一樣可以過得很好。每一次我都寬容地笑笑,就淡忘掉了,

我習慣了聽你的吩咐,只以為,對你的每一滴好,你自會記得,且在將來我們老去你已壯年的時候,可以得到你的細心照料。可是而今,你日日回家蹭飯,又時常將女友帶回家來久住,讓依然工作的我,還要為你們的一日三餐奔波勞累。這樣的景況,終于讓我連一絲的微笑,都無法擠出。我發現,這樣苦掉自己全力為你的方式,只是使你心底的自私和懶惰,愈是潛滋暗長,無沿無邊

我終于承認,25年來對你無節制的寵愛,是一個多么大的錯誤

有一次開玩笑,我說媽媽或許活不到你娶妻生子呢,你一下子便急了,說,那怎么行,將來誰給我們洗衣做飯,誰給我們照料孩子?當時的我,有一種無法言說的憂傷。原來當我們老掉,依然要為你繼續操勞,直到生命的終點。我們不是養育了一只日漸豐滿有力的雄鷹,而是養了一只寄居的蟲子。它要將滋養了它的鮮嫩的骨頭,一直啃到干枯腐朽,再無營養。

親愛的孩子,我不得不殘忍地告訴你,你的前半生,與我息息相關,而佳以后的道路,我將不再過問。媽媽已經將兼職的工作辭掉,我不能為了你的幸福,而將自己退休后的悠閑時光,交給繼續為你掙錢買房的苦痛。也請你,從父母的身邊搬走,用自己的薪水租房去住。孩子,媽媽抱歉,不該這樣愛你,而你,也應對那些將父母啃到疲憊的往昔感到愧疚。且讓我們,彼此原諒,彼此放手。

(佚名/文,選自《小品?美文》2010年第9期,有改動)

1 你怎樣理解文中畫線句子中加點的“殘忍”一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結合全文,談談你對下面這句話的理解。

孩子,媽媽抱歉,不該這樣愛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的兒子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用一句話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如果你是文中的兒子,面對媽媽請你搬走的決定,你會怎么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臺市臺南鎮中學 吳應海/設題)

[參考答案]

《寫給母親》閱讀 1、示例:“這三年里,我的噴嚏尤其多,噴嚏一打,便想到我媽了,認定是我媽還在牽掛我哩。”借“打噴嚏”這一細節,表達了“我”時時刻刻都在懷念母親,表達出了母子之間相互牽掛的真摯情感。2、通過神態與語言描寫,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母親對“我”的關愛,表達了作者對母親的思念之情。3、“我常在寫作時,突然能聽到我媽在叫我,叫得很真切,一聽到叫聲我便習慣性地朝右邊扭過頭去”或“我一次又一次難受著又跟自己說,我媽沒有死,她是住回鄉下老家了”。4、“我”與母親長期生活在一起,有著深厚的母子之情,母親雖然已經去世,但“我”與母親的感情難以割舍,不愿接受這個現實,時時刻刻都在思念她,她一直活在“我”的心里。

篇5

關鍵詞:閱讀教學 情感和主題 寫作方法 名著閱讀

一、閱讀的重要意義以及傳統的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閱讀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它承擔著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幫助學生掌握恰當的閱讀方法的任務,是保證學生能夠終身學習的一個重要切入點。但在傳統的語文課上對閱讀方法的傳授存在著極大的不足和缺憾。通常是先讓學生讀課文,然后給文章劃分段落,總結段落大意、各層層意,之后總結文章的中心思想,最后是對文章重要語段的理解。整個閱讀過程就是對文章的肢解,將一片片優秀的范文大卸八塊,學生看到的是支離破碎的片段,對文章語段的理解,老師也是按照參考書照本宣科,沒有學生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有悖于“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閱讀宗旨。限制學生和文本的充分對話,忽略了學生的獨特感受,忽略了對學生鑒賞能力的培養。讓閱讀成為一種單純的應試學習,扼殺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這里,以現代記敘文閱讀為例來探討如何有效進行閱讀課教學,以及如何引導學生閱讀名著,拓展閱讀范圍。

二、課內閱讀教學的方法

根據新課標對閱讀的要求,我們的閱讀教學應該徹底顛覆傳統的語文教學理念,摒棄舊式的課文分析法,徹底改變“填鴨式”的講解,也不是引導學生跟著老師的思路去重復老師對文章的理解。而是側重指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根據不同文體的特征尋找不同的切入點進行閱讀,引導學生獨立和文本對話。

針對記敘文(小說、記事散文)這種文體特征:通過寫人記事,反映社會生活和人間真情,或贊揚真、善、美,或鞭撻假、惡、丑,從而表達作者的觀點和態度。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文本進行理解探究: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的經歷;通過不同方式讀課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揣摩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和主題,運用創作方法寫出讀后自己的感受。

1.文章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的經歷是讀者學習、理解文章內容的前提。離開了寫作背景和作者的經歷就文字表面來分析文章的主旨和情感,那是望文生義,是片面的,往往會誤解甚至歪曲文章的主旨。比如,一個不了解史鐵生經歷的人,無論如何也不能理解《我與地壇》中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史鐵生在生命最燦爛的季節,雙腿殘廢。殘廢后的他,對生活極度失望,脾氣也變得格外怪僻,母親小心翼翼地照顧著兒子,避諱著一切和腳腿有關的詞語,怕兒子傷心。可見除他殘疾給母親帶來傷害外,他的暴躁更讓母親擔心。當輝煌的成功就要走近他的時刻,他至愛的母親卻永遠地合上了疲憊的雙眼。作者的人生是一個何其痛苦的過程,他的母親因他而經歷了怎樣的煎熬和苦痛,所以他才會對生命有那么深刻的感悟,對母親才會有那種深深的懷念和眷戀。

所以,閱讀教學須強調了解作者和創作背景,在此基礎上方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和情感。

2.新課程標準要求: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這應該是初一閱讀教學的重點。對于淺顯的課文,如《散步》《父親的謎語》《羚羊木雕》等,同學們做起來比較容易。遇到《爸爸的花落了》這樣多處使用插敘,或者說是雙線并行結構的文章,初一學生對其內容就感到不易把握了。這時就要引導學生反復默讀課文(默讀有助于思考),找出過渡句,把事件先劃分開來:哪些是現實?哪些是回憶的?之后來梳理總結文章內容。此時,一定讓同學們通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集中探討等方式來完成這個環節。老師不能因怕浪費時間而越俎代庖,剝奪學生學習的主動權,代替學生完成任務,一定要突出學生是閱讀的主體。指導學生將課文內容系統整理。可以推薦有同樣形式的長篇小說《穆斯林的葬禮》,來加深對這種樣式的印象,同時拓展學生的課外閱讀。

3.在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把握文章所表達的主題和情感。要求從作品的字里行間去把握作者所表達的情感或文章的主題。比如《爸爸的花落了》中“爸爸,你不去,我很害怕。你在臺底下,我上臺說話就不發慌了”,“看外面的天,有點陰,我忽然想,爸爸會不會忽然從床上起來,給我送來花夾襖?”字里行間流露出對爸爸的愛和依戀。《合歡樹》中“……想:上帝為什么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迷迷糊糊地,我聽見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點安慰,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在樹林里吹過。”表現出對母親深深的歉疚和無限的思念、感激之情。

對文章重點詞句的理解應該結合上下文、作者的人生經歷和語言環境。比如如何理解《合歡樹》中“……人有時候只想獨自靜靜地呆一會兒。悲傷也成享受”的含義。悲傷怎么會成享受?悲傷的是自己殘疾帶給母親太多的痛苦和折磨,自己當時沉浸在身體突然殘疾帶來的傷痛中,不體諒母親的良苦用心。而當自己的作品獲獎了,自己有所作為了,可以讓母親欣慰了的時候,母親卻去世了。對作者來說這是一種無法言說的痛。那它怎么會是享受呢?在這不斷思索、體味的過程中,體味到了母愛的偉大,理解了母親希望自己勇敢面對生活的心情,自己寫作的成功聊以慰藉母親的在天之靈。在靜靜的思索中,仿佛是與母親進行心靈的交流,所以,就成了享受。

4.表達方式、寫作方法的學習也是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表達方式的學習重點是描寫,培養學生在閱讀時,能快速辨別出所采用的描寫的種類:環境描寫(景物描寫)、人物描寫(肖像描寫、語言描寫、神態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等,并有意識去體會各種描寫的作用。環境描寫的作用不外乎“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的心情,或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有時是其中的一種,或兼有。比如,《故鄉》中的環境描寫:“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渲染了以后農村蕭條、荒涼、沉寂的氣氛,烘托了“我”悲涼的心情。人物描寫對表現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性格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議論的表達方式在記敘文中多有運用,它往往點明事件意義和文章主旨,起畫龍點睛的作用。比如,《故鄉》最后一段的議論表現了作者開創新生活的美好愿望,升華了文章的主旨。

5.寫作方法表現作者巧妙安排素材的方法,增加了文章的表達效果,培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養成自覺揣摩文章所采用的寫作手法,體會它的妙處。比如,《阿長與山海經》就采用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使情節多變,形成波瀾起伏,造成鮮明對比,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設置懸念,《棗核》中一顆生棗核還值得“再三托付”?設置了懸念,吸引讀者向下閱讀。寫作手法還有很多:象征、聯想、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正面側面相結合等等。需要學生在閱讀中去揣摩、去體會其妙處。

修辭手法的運用可以增加語言的表現力,使文章生動、形象。但修辭手法形式多樣,作用各不相同,需要在長期的閱讀教學中不斷滲透,學生對使用修辭的句子,反復誦讀,體會其作用,并適當配合練筆,達到學以致用。

以上都屬于閱讀教學中對內容、主題、情感、寫作技巧層面的探討,都是讀者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和把握,是對文章客觀存在內容的學習理解。閱讀的更高層次是“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它是實現讀者和文本對話的關鍵環節,最能體現文學作品陶冶情操、豐富情感、提高修養的功能。比如學習了《斑羚飛渡》,學生就課文談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學深刻感悟到自然界生物的偉大和神奇;有的同學懂得了在關系到種群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犧牲精神的偉大;有的同學談到人的自私、殘酷;還有同學對這篇文章內容的真實性提出質疑;也有同學談到文章的語言和內容、主題相悖:用如此激情贊美的語言去描述質疑一個悲壯的故事,可為什么不放斑羚們一條生路呢?文章中所飽含的感情真實嗎?同學們從不同角度的欣賞和質疑,都體現了讀者和文本對話,是閱讀的最終歸宿。

三、課外閱讀的培養

新課標對課外閱讀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

1.培養學生閱讀名著的同時,還應該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課外讀物。注意引導學生尋找和所學課文內容相關或相似的材料作為補充閱讀,達到閱讀能力的遷移、鞏固和提高。

2.新課標推薦的名著閱讀。

面對鴻篇巨著,我們的閱讀教學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這時一定要注意閱讀方法的引導和閱讀興趣的培養。引導學生對名著先泛讀,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囫圇吞棗讀完,或干脆跳過去,對于人物關系復雜的,可以只看和主人公關系密切的,讀自己讀懂的部分,先掌握了書的大致情節。然后,回頭重讀,像牛反芻一樣,再去慢慢咀嚼。防止那種讀不懂硬著頭皮讀,結果書也沒讀懂,讀書的興趣也消逝了。

還可以采取“由淺入深”的導讀法,先讀兒童版的拼音故事,因為它的對象是兒童,往往是名著中最易懂、最有趣的部分,讀起來沒有障礙,也基本了解了著作的情節和人物。然后讀中學生版的簡縮本,內容就豐富多了。最后再讀原著,品味原著的魅力所在。這樣層層加深,易于接受。

總之,我們的閱讀教學應該注重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和技巧,運用閱讀知識自主完成對文本的把握。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通過我們的閱讀教學,讓學生學會學習,終生受益。

參考文獻:

篇6

一、優化課堂問題的設計

1.問題的設計要精

“精”指的是精煉扼要、緊扣教材,突出重點、難點,以點帶面,對課程的主要內容進行充分概括。要堅決杜絕“是不是”、“好不好”之類的提問,避免過于簡單或過難的提問。

2.問題的設計要要有趣味性

心理學研究表明,對學習內容的喜愛程度直接影響到學習結果。問題的設計要充分考慮這一特點,提問的內容新穎別致,能激起他們的積極思考,踴躍發言。

3.問題的設計要有層次性

認識過程是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的。教育家布魯姆把課堂提問由低到高分為六個層次:知識(回憶)水平的提問、理解水平的提問、應用水平的提問、分析水平的提問、綜合水平的提問、評價水平的提問。

教師課堂問題的設計應該以“學”定“問”,由淺入深,層層遞進,難度以班里中上等學生的水平為基礎。這樣既能保證優良水平學生的參與,又有利于激發中下等水平學生的積極性,最終達到提高全體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優化課堂提問的度

1.課堂提問的量要適度

提問不等同于啟發式教學,“滿堂問”,看似熱鬧,效率極低。提問過于頻繁,還會使學生產生回答疲勞和厭煩情緒,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使提問失去意義。實踐證明,新授課適度穿插2~3個問題,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

2.提問還要有層次性和選擇性

對學優生提問的內容要難些,要求應高一些,學困生提問內容要相對易些,還要適當時給以引導和補充,使其增強信心,對個別差生,提問要優先照顧,積極鼓勵。

3.提問有針對性

統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結合的教學原則是在提問藝術上的體現。

三、優化課堂提問的時機

《論語?述而》中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師在課上提問時,要把握好時機與火候,激發學生的思維。教師可以在具有思維價值的細微處、看似矛盾處、容易引起聯想想象處、貌似無疑卻有疑的地方巧設問題。

如教學季羨林的《懷念母親》,教師開篇直接提問:作者為什么說“我一生有兩個母親”?一個看似簡單卻又難以一下子回答的問題,很自然迫使學生認真地研讀課文。再如教學魯迅先生的《孔乙己》,探究文章的主題,可以這樣設疑:“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句中“大約”和“的確”是否矛盾了?你怎樣理解文章的這個結尾?探究矛盾的合理性,勢必能激發學生對這一問題的興趣,并急切地研讀課文找答案。最后,當學生理解了兩個詞語的含義時,也就理解了文章結尾的深刻性。

四、優化提問后的等待時間

教師提問后和學生回答問題過程中的“等待時間”要充足。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要求學生立即作答的問題,適當增加等待時間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三秒鐘的思考時間,學生回答內容會增加4至8倍,正確回答的學生人數也大為增加。學生回答問題這段時間是他們心理活動最活躍的時間,也是鍛煉他們思維能力的大好時機,老師如果不愿意等上幾秒鐘就不耐煩地打斷他們的思路而急于轉向另一個學生,實在很可惜。

簡單的問題,等待時間可以短些,復雜的問題,等待時間就需要長些。對答如流和“冷場”都不是理想的問答狀態。等待時間只有因問題而異,才能更好的提高課堂效率。

五、優化課堂提問中教師的語言

教師的提問語言應該用詞準確、流暢、連貫,言簡意賅,表達清楚,不能含糊其詞,模棱兩可,混淆學生思維方向。提問時,教師要盡可能多站在學生的旁邊,不要站在對面,注意自己的表情,和姿態,要認真傾聽。學生出現怯場時,教師投去一個期待的目光,這是一種鼓勵和支持;學生的回答出現偶爾的失誤或失敗時,教師一個親切的目光,這是一種鞭策與信任;學生回答的精彩時,一句贊美的話語,一陣由衷的掌聲,都會讓學生激動不已。

篇7

筆者認為,準確選擇教學內容是生本教學基礎的基礎。學生在校學習時間是短暫的,在有限的時間里引導學生學不該學或不必學的內容就是對他們生命最大的褻瀆,更談不上“生本”了。要構建“生本”課堂首先就是要準確地選擇教學內容。

如何選擇有效的教學內容,我們進行了歷時1年的深入探討與研究,并對校本教研成果作了適當的提煉。

一、把握編者的教學意圖,選擇教學內容

某個文本,處于一套教材中的某一個特定的位置,一定有其獨特的價值。所以,教師要十分清楚課程標準的學段目標,從編者的意圖出發來選擇與確定教學內容。如何把握編者的教學意圖呢?

1.單元導語

單元導語很明確地告訴我們該單元的教學重點與編寫意圖,而這正是我們確定教學內容的一個憑借。

以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為例,這個單元的主題是懷念和贊美故鄉的:《古詩三首》《梅花魂》《桂花雨》《小橋流水人家》四篇課文從不同角度對家鄉之情作了詮釋。單元提示是:閱讀課文,要用心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并想想作者的感情是通過哪些景物或事情表達出來的。單元提示明確告訴我們,教學的重點有兩個:一是理解課文內容,二是學習表達方式。教學這個單元時我們就應該把這些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

2.問題泡泡

這些“泡泡語言”總是在課文的關鍵處提示引導、點撥幫助,透過它們,教師能更準確地把握“語文課堂在什么時候要給孩子什么”。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充分重視和運用這些聰慧的“小精靈”。

如,在人教版三年級《趙州橋》一課,問題泡泡是在“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這句過渡句旁,提出:“這句話這樣寫,好在哪兒呢?”這些“泡泡語言”,其實是隱含了許多關于學習方法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初步掌握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詞語和句子的方法,初步了解總分段式和過渡句在文中的作用等。我們教學時就要重點落實這些目標,引領學生掌握這些知識與方法。

二、抓住課文的特有的語言現象,選擇教學內容

語文學科要得意,更要得言。我們不僅要關注文本“寫什么”,更要關注“怎么寫”。課文這些語言現象就是我們所要選擇的教學內容。

1.關注有規律的語言現象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語言現象很有規律,表現得極其豐富:生動、貼切的比喻,形象、巧妙的擬人,鏗鏘有力的排比……語文教學除了引導學生理解這些語言所表達的意義外,更要關注語言的吸收和積累。

如,《圓明園的毀滅》第三自然段,細讀這段文字,我們發現,“有……也有……”“有……也有……”“還有”“有……還有……”這幾對關聯詞,在這里是一種特殊的語言表現形式,既是兩兩相對,又是列舉。我們可以把教學的內容確定為從句式層面去感悟、體會,背誦、積累。

2.關注“陌生化”的語言現象

“陌生化”語言是指在閱讀實踐中,遇到的看似不符合語法規范和邏輯事理卻具有較強的藝術表現力的語言。我們在選擇和確定教學內容時不要錯過。

如,我在上《慈母情深》一課中,就讓學生從“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發現了其中的語言規律,通過感悟使學生明白了將“我的母親”倒置,并進行多次反復,所起到的表達效果是給人一種慢鏡頭的感覺,突出了母親的辛勞。讓學生真正感悟到這種言語形式的精妙。

三、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教學內容

課文中要教的內容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反而會適得其反,所以教學內容的選擇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

1.學生難懂的、有疑慮的地方應確定為自己的教學內容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學習是從問題開始的。”所以,教師應該把學生難懂的、有疑慮的地方確定為教學內容。正如像錢夢龍老師那樣盡量做到:學生讀不懂的,使他讀懂;學生讀不好的,使他讀好。

如,在《白鵝》的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敞開心扉談出自己的感受、理解、體會,在生生碰撞中習得語言。而對“凈角”這個專業術語,我進行重錘敲打,通過講解、演示,讓學生明晰,從而理解,感同身受。所以整節課作游刃有余,學生收獲頗豐。

2.學生容易錯、容易忘的內容應確定為自己的教學內容

課文中有很多知識點學生容易錯,容易遺忘,對這些地方,教師也不能輕易放過,有必要把其選擇為教學內容,進行有的放矢的訓練。

比如,在《白鵝》這課中:

師:你們已經你們預習了課文,老師來考考你們,請看第一組。

師:說說你發現了什么?

師:誰愿意當小老師帶大家讀讀這些數字成語?

師:“餐”是生字,拿出出你的手指頭寫寫“餐”。

師:接著看第二組。誰來讀。開火車讀。帶點字都是多音字,你能讀準它嗎?誰來讀?

生讀。(老師根據學生的反饋進行正音,讀到供養不周時,好幾個孩子讀第四聲)

師:“供”不僅是個多音字,而且是個生字。他有兩重讀音,當它讀第一聲時。讀第四聲時表示。(出示:gōng供給,提供某種有利的條件;gòng奉獻,祭祀用的東西被審問時在法庭上述說事實)

師:第三組詞語對于我們而言,挺陌生,現在的人也很少用。不知道你們能不能讀對呢?誰敢一個人試試?

(學生讀得很吃力,老師進行正音)

篇8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語言文字訓練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語言文字訓練方面存在的問題

1.重內容分析,輕語言訓練。在當前的閱讀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更多把精力花在課文內容“理解”上,而“語言文字訓練”遭到邊緣化。當前語文教學中花在語言學習上的時間太少,語文課上偏重閱讀訓練,偏重思想內容分析,往往是課文讀懂了,思想內容理解了,但是課文卻沒有讀熟,課文中的語言在腦子里印象不深,在學習語言上沒有什么大的長進。

2.重機械積累,輕實踐運用。現在的語文教學提倡大量的積累、運用,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確實會背許多優秀詩文、名人名言、名篇名段等,但只是機械地背。積累的東西不用,不會用,就不能算作有效積累。這樣的積累,成了機械的抄寫,機械的累加,把積累變成孤立、機械的記憶活動,自然就難以體現其在作文中的功效了。

3.重朗讀形式,輕細讀精思。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常常會看到有的教師在教學中,毫無指導地、反復地讓學生讀課文,讀了一段又一段,讀了一遍又一遍,學生一味地讀書,到底有何收獲不太重視,長此以往,學生讀而生厭。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有效策略

(一)語言文字訓練要加強積累

1.在背誦中積累。背誦,是學習和積累語言的好辦法。發展學生的記憶力,提高理解文字的能力,促進寫作,規范學生的書面語言,積累語言,培養學習習慣,培養學習興趣,都有賴于背誦。語文教師應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多方引導學生多讀,多讀至熟讀,熟讀至背誦。新課標第一次明確規定課內外閱讀量和背誦篇數,注重語言的積累:小學階段背誦優秀詩文不少于150篇(含課文),以此把積累語言落到實處。

2.在理解中積累。整個小學階段,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學習的文質兼美的課文有兩三百篇。課堂上,學生可以通過熟讀、誦讀來理解,感悟文中的主要內容,揣摩文章的語言文字特點和表達方法,從而來豐富學生的語言庫存。例如,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這篇課文時,文中第四自然段寫了魚很多,課堂上,請學生先反復的朗讀課文,然后說一說你都讀懂了什么?學生回答讀懂了這一段魚很多,那么再仔細讀一讀課文,說說是從哪兒看出魚多?可以動手畫一畫,學生再次讀書,有的學生回答是從“成群結隊”看出來的,有的回答是從“有的、有的、有的”這個排比句看出來的,還有的學生說從“多種多樣”、“多得數不清”看出來魚多的。學生通過對文段的理解感悟,體會到原來寫魚多可以用這么多豐富的詞語,可以從這么多的不同角度來寫,不但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還從中領會到了漢語語匯的多姿多彩,在理解中積累了語言。

(二)語言文字訓練要注重理解

1.抓住重點詞語理解,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品讀的功用主要是加深對詞句和文意的理解和感悟。如《豐碑》一課,將軍看到一位戰士凍僵后十分生氣,他向身邊的人吼道:“把軍需處長給我叫來!為什么不給他發棉衣?”如把這段中“吼”字換成“喊”或者“說”,再與原句比較,細細品味和品讀,就會發現原句表達了將軍當時無比悲痛憤怒的感情,改動后感情的程度就減弱了。

2.抓住含義深刻的句子理解,進行語言文字訓練。課文是進行閱讀教學的主要材料,也是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的主要載體,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注意挖掘教材中有利于提高學生語言理解運用能力的因素。如《秋天的懷念》這篇課文有一句樸素得不能再樸素的話——“好好兒活”。它涵蓋了那么多復雜的感情——母親就是以自己殘缺而愁苦的余生,教給兒子如何面對有缺陷的生命。文中三次出現的“悄悄地”,那“擋”、“樸”、“抓”、“忍”,告訴兒子的“好好兒活”,充分體現了母親的苦口婆心和良苦用心。

3.抓住文章的語言表達形式指導和滲透,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文質皆美是當下教材選文的一大特點,特別是一些經典美文,我們在欣賞、理解感悟的同時,要善于發現文本的語言表達形式和學生語言發展特點,在教學中滲透和指導發現文本獨特的語言表達形式,以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三)語言文字訓練要強化運用

1.抓住典型的句、段借鑒和仿寫,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片斷的描寫,是作文的一個重點,可以從仿寫起步。教材中有許多優秀片斷用了特殊句式,學生完全可以仿寫。如《黃山奇松》一文最后一個自然段:“黃山松千姿百態。它們或屹立,或斜出,或彎曲;或仰,或臥……它們裝點著黃山,使得黃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文中既用了比喻、擬人和排比的修辭手法,不妨讓學生仿寫一段,描寫校園花壇里的。

2.構段仿寫,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模仿表達的訓練不僅僅是把句子寫具體,還可以進行構段方法的仿寫。如《秦兵馬俑》一文中,對兵馬俑的“規模宏大”、“類型眾多,形象鮮明”兩方面介紹、刻畫得淋漓盡致,而這兩段是用這樣一句話聯系起來的:“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形象鮮明。”使課文過渡自然,前后渾然一體。我就指導學生介紹某一事物的兩個特點,學著用“……不僅……而且……”的句式,將這兩個特點貫穿起來。學生很快就掌握了此方法,這種練習比教師喋喋不休地介紹起“承上啟下”作用的過渡段的好處管用得多了。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自學課文中的生字新詞。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表達感情的句子的含義。

3.能想象課文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

1.抓住重點詞語,理解文本內涵。

2.借助情境對話,想象搖花的快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搖桂花的樂趣和喜歡桂花、思念家鄉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邊讀邊想象課文描繪的情景,邊讀邊體會作者通過景物(桂花)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體會母親說的“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所表達的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學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初步感知課文。2.初感桂花的香氣迷人。

【教學過程】

一、了解桂花,導出課題,作者簡介。

1.出示課件1(桂花的圖片):同學們,這是什么花?——桂花(師板書:桂花)。課前同學們已經了解過桂花,現在誰來向大家介紹一下?

2.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就叫——桂花雨。(板書課題)

大家已預習過課文,誰來說說文中的“桂花雨”指的是什么?(“桂花雨”指好多桂花落下來,就像下雨一樣。)

3.出示課件2(作者簡介):

同學們,有這樣一位作家,名叫琦君,她是浙江溫州人,12歲隨父母來到杭州,32歲去了臺灣,60歲移居美國,她一生漂泊,84歲才回到故鄉溫州,就是這樣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久久難忘家鄉的桂花,久久難忘年少時感受過的——(齊讀課題)桂花雨。

4.師:今天,我們要一起走進琦君的童年,去感受她所經歷的奇妙的桂花雨。

設計意圖:

由題目導入課文,并及時補充資料,使同學們能感受到作者對桂花的特殊感情。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同桌之間互相聽讀課文,糾正字音。

3.全班交流: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再說一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出示課件

3

:這篇課文先寫了作者喜歡(

),喜歡(

),接著寫了做(

),最后寫了作者離開家鄉(

)。

三、初感桂花的美好。

默讀課文,看看桂花給作者帶來了哪些美好的回憶。

教學預設:桂花香、搖花樂、花雨美、母親對桂花的關注、桂花茶、桂花糕等。

四、初聞桂花香。

師:的確,那是發生在中秋節前后,桂花盛開的時候,滿樹的桂花香氣迷人,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句話。

出示課件4

:“桂花盛開的時候,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1.讀完這句話,你感受到了什么?(板書:花香)從哪些詞中感受到的?

2.通過學生個別讀、齊讀的方式初步感受花香。教師點撥讀好“沒有不”的停頓,感受“香飄十里”的濃濃花香。

3.理解“浸”的意思,品味“浸”字。(課文指桂花的香氣濃郁,向四周彌漫,村子像被泡在桂花的香氣里似的。一個“浸”字,形象地寫出了桂花的香氣,桂花不僅花開時香,晾干了泡茶、做糕餅也同樣香氣彌漫。桂花,永遠香在人們的心里。它的香,已掙脫了季節的束縛,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們的生活。)

4.如果你是琦君的鄰居,你有什么感受?

教學預設如下,教師適時引導:

我覺得桂花的香味真是迷人啊!桂花真香啊,我都想摘一些來泡茶;如果我在吃飯,我覺得飯更香了;我覺得我身上也香了;我覺得琦君家桂花的香味讓村里的人都分享到了;我想去搖桂花……

5.再次齊讀這句話。

設計意圖:

“浸在桂花香里”說明香味太濃了,整個村子都彌漫著桂花的香味。教師通過理解詞義、品味解讀、想象感受、朗讀體味的方法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置身在沁人心脾的桂花香味中。

五、課堂小結。

桂花香飄十里,讓作者在很多年后還是記憶猶新,但作者印象最深的是“搖花樂”,我們下節課再講。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借助情境對話,想象搖花的快樂;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桂花雨”給作者帶來了許多美好的回憶。

2.引出重點:在這么多的難忘回憶中,什么畫面在琦君的腦海中久久揮之不去?

教學預設:搖桂花、下桂花雨的情景。

二、體驗“搖花樂”。

1.自學品讀。

師:桂花盛開的時候,年少的琦君,站在桂花樹底下,望著星星點點的桂花,她多么想快點搖桂花啊!讓我們默讀“搖桂花”這一部分(第5自然段),找一找,畫出能表現“我”當時搖桂花的迫不及待的句子。

2.交流句子。

出示課件5:

(1)“搖花對我來說是件大事,我總是纏著母親問:‘媽,怎么還不搖桂花呢?’”

(2)“這下,我可樂了,幫大人抱著桂花樹,使勁地搖。搖哇搖,桂花紛紛落下來,我們滿頭滿身都是桂花。我喊著:‘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3.師生演一演,情境對話,體會“我”當時搖桂花的迫不及待。

4.走進這場桂花雨,齊讀這段話。

出示課件6:“這下,我可樂了,幫大人抱著桂花樹,使勁地搖。搖哇搖,桂花紛紛落下來,我們滿頭滿身都是桂花。我喊著:‘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5.師生對話體驗情感:

(1)師:“搖哇搖,桂花紛紛落下來”,桂花像什么一樣落下來?

教學預設:

生1:桂花像雪花一樣從樹上飄飄悠悠落了下來。

生2:桂花像春天的細雨密密地、綿綿不斷地落下來。

生3:桂花仿佛是一個個閃閃發光的螢火蟲,紛紛向我飛來。

生4:桂花就如一只只飛舞的蝴蝶,小花落滿地,地上就如鋪了金子一般。

(2)師:紛紛揚揚的桂花落在了你的

,落在了你的

,可以說是落得你

(3)師:此時桂花落在你的頭上、頸上、身上,你有什么感受?

教學預設:

生1:桂花輕輕落在我頭上,像母親在親切地撫摸著我,多幸福啊!

生2:桂花落在我的頸上,有一股癢癢的、酥酥的感覺,多舒服啊!

生3:桂花落滿一身,我就像天宮里的花仙子,我有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這使得我不禁想起月宮里的桂花樹和嫦娥。

(4)師:此時此刻,如果是你,你會怎樣喊?

出示課件7:我(

)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生:快樂、激動、又蹦又跳、手舞足蹈……

6.齊讀:“這下,我可樂了,幫大人抱著桂花樹,使勁地搖。搖哇搖,桂花紛紛落下來,我們滿頭滿身都是桂花。我喊著:‘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7.想象說話:天真爛漫的琦君,使勁地搖哇搖,桂花像雨一樣落下來,她和小伙伴們蹦跳著,歡笑著,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多么美麗而又溫馨的畫面。同學們,簡簡單單的3個字——搖哇搖,搖出了什么?(板書:快樂)

8.出示課件8

:我們抱著桂花樹,使勁地搖哇搖,搖出了

教學預設:

生1:搖出了朵朵完整、新鮮的桂花。

生2:搖出了清香迷人的桂花雨。

生3:搖出了一杯杯飄著桂花香氣的清茶。

生4:搖出了一塊塊浸在桂花香中的糕餅。

生5:搖出了童年的歡樂和喜悅。

搖出了故鄉的親切與溫馨,搖出了童年時代的樂趣,搖出了快樂的心情,搖出了童真,搖出了對桂花的喜愛……

設計意圖:

“搖花樂”是文章的重點部分,也是同學們最感興趣的部分。教師采用讀一讀、看一看、想一想、演一演、說一說等方法,使同學們身臨其境,讀出情味,心馳神往,領會其精妙所在。

三、升華情感,品悟鄉愁。

1.提出矛盾,引發認知沖突。

難怪,搬到杭州后,每每“我”把一大袋桂花給母親,母親總是說(引讀出示母親的話):“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

2.讀懂母親的話,體悟一份濃濃的鄉情。同學們,可就是這樣一個賞桂勝地,母親卻說:“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其實,母親也道出了“我”的心聲,這家鄉院子里的桂花香僅僅是桂花本身的香味嗎?這香里還蘊涵著“我”和母親許許多多的情感,那你說“香”里還有什么?(板書:思念)

出示課件9:杭州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

師:家鄉院子里的這棵桂花樹,是唯一的,是母親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還會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沒有區別的,母親不是在用嗅覺區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體味它們。一親一疏,感覺自然就涇渭分明了。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家鄉在母親心中的分量。

3.寫話練習。多少年來,琦君漂泊他鄉,可家鄉的桂花總是讓她魂牽夢縈,難以忘懷。又是一個中秋節的夜晚,皓月當空,琦君又想起了什么?請拿起你手中的筆寫下來。

出示課件10:

又是一個中秋節的夜晚,皓月當空,琦君

師小結:桂花的香,搖花的樂,花雨的美,對童年的懷念,其實都是源自“我”對故鄉的思念。

設計意圖:

抓住母親說的話,在矛盾沖突中體會桂花香的豐富內涵,感受作者的思鄉之情,并通過寫話練習把情感推向。

四、閱讀鏈接,升華情感。

1.出示課件11:

(1)(音樂響起,師深情訴說)正如琦君在另一部作品《給予他年說夢痕》中所說:

每回我寫到我的父母家人與師友,我都禁不住熱淚盈眶。我忘不了他們對我的關愛,我也珍惜自己對他們的一份情。像花木草樹似的,誰能沒有根呢?

出示課件12:

(2)文中如她在《家鄉味》中說的:

戀鄉的人,終于忍不住喊出:“故鄉,我們哪一天回去?家鄉味,我們哪一天能再嘗呢?”

2.師:的確,正是因為對根的追尋,84歲那年,琦君又回到了故鄉。看到故鄉的一草一木,不禁淚漣漣。其實琦君從來沒有真正離開過故鄉,因為故鄉就在她的心里。

設計意圖:

最后適時地補充作者的一段直抒胸臆的思鄉語段,在濃濃的思鄉情中結束這堂課的教學。

【板書設計】

篇10

我常常覺得,我是這樣一個作家:一直在不停地為自己的出生地爭取尊嚴和權利的人,一個這樣的不自量力的人;同時又是一個一刻也離不開出生地支持的人,一個虛弱而膽怯的人。這樣講好像有些矛盾,但又是真實的。我至少具有了這樣兩種身份,這兩種身份統一在我的身上,使我能夠不斷地走下去,并因此而走上了一條多多少少有別于他人的道路。

我如果有機會為自己命名,那么我就想把自己稱為一個“膽怯的勇士”。

我的出生地今天叫做“龍口”――好像日本也有這樣一個名字;我上次來日本時聽說過,但沒有去過,也不知道它是怎樣的地方,與我的龍口有怎樣的區別。在過去,中國的秦始皇時代設立了一個郡縣,叫黃縣。這個縣城今天還在,不過它所管轄的范圍已經大大變小了,小到過去的十幾分之一。龍口市的設置當時沒有,只是隸屬于黃縣的一個小漁村。到了本世紀三四十年代,才有了龍口市,與黃縣并列。60年代,龍口縮為黃縣的一個鎮。80年代初,黃縣開始稱為龍口市,當然它已經包含了過去的“龍口”。龍口市今天的主要轄區是一片海灘沖積平原,只有市區的南部是山地,西部和北部瀕臨大海。占土地面積百分之八十的是平原。在過去,只有中間部分是發達的,而南部的山區和近海平原不僅貧窮,而且荒涼。我這兒要說的是我的更具體的出生地,它就是渤海灣畔的一片莽野。當時這兒地廣人稀,沒有幾個村莊,到處都是叢林。50年代中期依靠國家的力量在叢林當中開墾了幾個果園,但總體上看還是荒涼的。我出生時,我們家里人從市區西南部來到這片叢林野地也不過才七八年。當時只有我們一戶人家住在林子里,穿過林子往東南走很遠才能看到一個村子,它的名字很怪,叫“燈影”。

“燈影”在我童年的眼里差不多是人間的一座城郭。

那里有過多的喧嘩和熱鬧,這一切在當時的我看來簡直有些嚇人。而今天看它當年不過是一個非常簡陋的小村,村民以林業農耕為主,多少捕一點魚。

我們家到叢林里來本為了躲過兵荒馬亂的年月,所以只搭了一座小茅屋。想不到我們就在這樣一座小屋里一直住下去,并且不再挪動,我也出生了。我一睜眼就是這樣的環境,到處是樹,野獸,是荒野一片,大海,只很少看到人。我的父親長年在外地,母親去果園打工。我的大多數時間與外祖母在一起。滿頭白發的外祖母領著我在林子里,或者我一個人跑開,去林子的某個角落。我就這樣長大,長到上學。

我們家躲進林子的時候帶來了許多書。寂寞無人的環境加上書,可以想象,人就容易愛上文學這一類事情了。我大概從很小時候起就能寫點什么,我寫的主要內容是兩方面的,一是內心的幻想,二是林中的萬物。心中有萬物,林子里也有萬物。這些,完全不是林子外的同齡人所能理解和知道的。這成了我的特長,入學后,這一特長變得越來越明顯了,也就飛快發展起來。簡單點講,這就是我的文學之路的開始。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接受的一個越來越大的刺激,就是人,特別是成群的人對我的刺激。許多的人一下出現在我的眼前我的世界里,不能不說是驚喜中又有些大驚慌。我從小形成的一個習慣,一個見解,這時候都受到了沖擊。我習慣的是無人的寂靜,是更天然的生活,是這種生活對我的要求。只有從學校回到林子里,才能恢復以前的生活和以前的經驗,但這要等到假期。童年的經驗是頑固而強大的,有時甚至是不可改變的。這就決定了我一生里的許多時候都在別人的世界里,都在與我不習慣的世界相處。當然,我的苦惱和多少有別于過去的喜悅,也都緣此而生。

說起來讓人不信,我記得直長到二十多歲,只要有人大聲喊叫一句,我心上還是要產生突然的、條件反射般的惶恐。直到現在,我在人多的地方呆久了,還常常要頭疼欲裂。后來我慢慢克服,努力到現在。但是說到底內心里的東西是無法克服的。我得說,在反抗這種恐懼的同時,我越來越懷念出生地的一切。我大概也在這懷念中多多少少夸大了故地之美。那里好像到處都變得可親可愛了,再也沒有了荒涼和寂寥之苦。那里的蘑菇和小獸都成了多么誘人的朋友,還有空曠的大海,一望無邊的水,都成為我心中最好最完美的世界。

對比我的童年,我的成人世界是這樣地不同。我對這個越來越吵鬧的成人世界是反應強烈的。我當然不喜歡,不習慣,本能地要躲避和反抗。同時我也越來越明白一個簡單的道理,就是這個世界的大部分、它的大多數時間,總是要充滿了喧嘩的。這是我們不得不接受的一個事實。問題是每個人接受的過程和方法都不一樣。我在接受的同時也充滿了幻想和反抗,我對付它的方法就是不斷地靠想象返回自己的過去,進入我的那片莽野。我覺得四十多年了,自己一直在奔向自己的莽野。我在這片莽野上跋涉了這么久,并且還要繼續跋涉下去。我大概永遠不能夠從這片莽野中脫身。

這樣,我的寫作大約就分成了兩大部分。一部分直接就是對于記憶的那片天地的描繪和懷念,這里面有許多真誠的贊頌,更有許多歡樂。另一部分則是對欲望和喧鬧的外部世界的質疑,這里面當然有迷茫,有痛苦,有深長的遺憾。我這當中有一個發現,就是擁擠的人群對于完美的生存會有致命的毀壞。他們作為個體有時是充滿了建設的美好愿望的,但作為一個群體是可能走向毀壞的。我的這個悲觀影響了我的表達,也影響了表達的色調和方法。

我覺得與人的交流和交往既是通向極大發現和驚喜的過程,也是引起最大沮喪的原因。人與人的交往奇累無比,許多時候是痛苦的、勞心勞神的。而與自然萬物的交往則簡單明了得多,容易得多。人在自然中的欣悅,簡直是無法形容的。人離開了這種交往,就是陷于苦惱的開端。這兒我要舉一些例子。如中國和東方的許多國家,其中的一大部分智者都出家了,當了和尚或者尼姑。他們那么聰慧,未必不知道人間的歡樂幸福,可是他們權衡之后,也仍然要放棄世俗生活。還有,西方的一些大智者,大文學家藝術家在鬧市中過著一種波希米亞式的生活,也是對世俗生活的拒絕。其原因非常簡單,就是說他們不是不愛人,而是被人與人之間的繁瑣悲傷折騰得實在是夠了。

作為一個不自量力的人,我覺得身上有一種責任,就是向世人解說我所知道的故地的優越,它的不亞于任何一個地方的奧妙。一方面它是人類生活的榜樣,是人類探索生活方式的重要補充,另一方面它也需要獲得自身的尊嚴,需要來自外部的贊同和理解。奇怪的是我有時甚至覺得它的尊嚴的取得必要加上自己的一份努力才行。基于這樣的理念,我沒有過多地回避,相反我是更深刻地介入了當前的生活。我的一大批文字正是因此才充滿了呼喊之尖利的。將眼前這個世界與我心目中即過去的海邊世界作一比較就可以發現許多問題。大遺憾大覺悟,還有一些想法,也就產生了。我在很長一段時間認為兩個不同的世界是可以互相交融的,后來才漸漸發現這只是一種妄想。我只能永遠地屬于原來,而后來的世界我是無法真正地進入的。就是說,對于這個熱熱鬧鬧的社會而言,我可能永遠保持了外來人的感覺。

我1975年發表了第一首長詩,現在已經找不到了。我記得那是寫一個復員的老在海邊上吹號的故事,是一首敘事長詩。海邊上要開墾荒地,要興師動眾,所以也就有了一個在工地上吹號的人――他把墾荒多多少少當成了打仗。這是怎樣可怕的一場戰斗,開墾的結果是大片叢林不見了,我過去的莽野不見了,各種植物動物不見了,代之以農田之類――后來就是沙漠化,干旱,是慘不忍睹的環境。我當時不懂得后果的嚴重性,還覺得好玩,迷著他的大銅號。

如果是現在,我當然是做不出這樣的詩的。那時吹號的人在莽野上,他與它一起組成了一個童話。我喜愛這童話,不知道這童話背后隱含的可怕的東西。

大約就是從那場開墾開始,我的那個真實的世界被破壞了。現在它已經不成樣子,樹木稀少,塵土飛揚,人比樹多得多。不過,大多數樓房也比樹高得多。海也變渾了。我們現代都市人都知道這意味著什么。我的母親常對我回憶起往昔,回憶那時在莽林里迷路,還有揀不盡的蘑菇之類的事。她說,當時柳樹林里的鳥兒太多了,它們每天夜里翅膀碰下的干樹枝就是用不完的柴。其實這些我都記得一清二楚,母親的敘說不過是加深了我的疼痛而已。我心痛我們的林子,我們藍藍的大海和潔白的沙灘。

這種痛,還有因痛而生的恨,是外地他鄉的人無法理解的。想想看吧,一個人只有依靠幻想才能回到心愛的故地,這是多么悲傷。造成這悲傷的是縱橫交織的一些人和事,好故事和壞故事。所謂的人遷,殘酷與善良,動蕩的歲月,就是這些組成了歷史。我不得不寫這樣的歷史,寫這樣的一些愉快和痛苦的故事。我的不懈的寫作是基于這樣的情結的,它是關于維護一個人生來就有的一切的,那是幸福和美好的擁有。它是關于活著的理想,關于這個理想的強調,有人可能認為這又是許多人談過的環境保護之類,當然,也包括了它。可惜還遠遠不止于它。我在談人類生存的全部,談人類追求完美的權力、執拗和本能,她的現在和將來。

也許美好的理想在我童年的眼中給放大了,但我心中的真實感受是不能剝奪的。說來有些可笑,我神交日久的日本朋友,還有西方一些朋友,當他們提出到我的故事發生地龍口去看一下的時候,我常常要產生一種莫名的羞愧感。我甚至多少害怕他們看到現在的龍口。不是說它現在一無是處,絕不是;而是過去的最美好的一切全都沒有了。那個近似于童話般的世界沒有了。人類生活是充滿了不少苦難的,沒有童話的世界是非常難熬的。失去了童話的地方,這在我看來還有什么可看的,還有什么值得驕傲的?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卡通”(cart oon)大國,“卡通”即充滿童話童趣。可見日本尚有許多人向往童話。

我強烈地、不屈不撓地維護著我的故地。

在我看來,整個世界都變成了一片莽野,它由于變得狼藉,就和現在的故地連成了一片,變得眉眼不分。而過去它們是分開的,它們有所不同,并且是極大地不同。我還相信,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最初都和我原來的故地差不了多少,也都是綠意盎然的。也就是說,更早更早,大地也是連成了一大片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那時的人可以在大地上隨意創造,隨意行走,并且永遠欣喜愉快。

不用說,我對于正在飛速發展的這個商業帝國是心懷恐懼的,說得更真實一點,是心懷仇視的。商業帝國的中心看來在西方,實際上在自私的人的內心――包括我們的內心。我之所以對前途不夠樂觀,是因為我們實在難以改變我們的內心。許多人,古往今來的許多人都嘗試改變人的內心,結果難有效果。這說到底是人類悲觀的最大根據。

東方國家的文化中有一種優雅的東西,那真是一種好東西。可惜,它在今天已被商業擴張主義給徹底戕害了。優雅是人類與自然智慧相處的結果,是人獲得真正自由的表現。而現在的商業擴張主義對自由的包裝,是多么虛假和脆弱。人成了單純的商品的經濟的動物,還有什么自由可言?商業擴張主義會在一切領域培養出一大批粗野的人,并最終讓這些人統治我們的生活,那時的人類將最后告別“知書達理”的文明社會。

如此所談的一切,很容易讓人想到文學,想到文學的作用。不能說只有文學才有反省和幻想的力量,但文學的確是商業擴張主義和物質主義的死敵。可見,文學家在今天不自覺地就成了浪漫的戰士。而作為一個戰士,我心中卻裝著莽野,一路踉踉蹌蹌地跋涉。但我自己并不覺得這有什么滑稽,就像我不覺得文學有什么滑稽一樣。

在以金錢和性的欲望為中心的這個世界上,我們的生活真的變得越來越危險了。在談論這種危險的時候,我發現最真誠的人,仍然還是那些文學家,是詩人。其實我們要求這個世界的并不多也不過分,在自然環境方面能像過去的黃縣/龍口一樣就行了,像那時候,我們還有個“燈影”。戰亂,貧寒,這些不能要。可是戰亂和貧寒并不是美好的自然環境帶來的。相反,歷史上的大多數戰爭,還有貧困,都是商業和物益的爭奪造成的。

我不僅希望文學家,而是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對這個瘋狂的物質世界有一種強烈的反應,都不要與之合作。到了這樣的時候,世界才能慢慢走向良性發展。現在的人對商業擴張主義是很順從的,并且積極投身其中。這等于是在玩火。

沒有對于物質主義的自覺反抗,沒有一種不合作精神,現代科技的加入就會使人類變得更加愚蠢和危險。沒有清醒的人類,電腦和網絡,克隆技術,基因和納米技術,這一切現代科技就統統成了最壞最可怕的東西。今天的人類無權擁有這些高技術,因為他們的倫理高度不夠。我們今后,還有過去,一直要為獲得類似的權力而斗爭,那就是走進詩意的人生,并有能力保持這詩意。

文學的意義說到這里已經非常之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