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母親教學設計范文

時間:2023-03-16 19:47: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懷念母親教學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懷念母親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1、學習文中的詞語:家醅,一馬當先,挑剔,炮制,顧名思義,興高采烈。

2、品味文章精彩的語言。

3、關注文章細節描寫。

4、領悟作者思念故鄉、追思親人的感情。

教學設想:

一、激發學生生活體驗,創設閱讀氛圍。

孩子對于新年總是有著許多豐富的感受。教師在課前可以引導學生漫談自己過年的故事,體會引導學生感受那些經歷中蘊涵的情感和意蘊。

二、在充分調動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要求學生認真研讀文章,細細品味文章關鍵詞語句子,并要求學生在文中圈點勾畫。

三、教師應該介紹琦君其人的身世和活動經歷,使學生可以在知人論世的基礎上達到對作者較為深刻的理解。

四、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任務: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月是故鄉明,露從今夜白”這些古詩名句都表達了游子的思鄉之情。

我們同學學過或讀過的古詩中,還有哪些表達游子思鄉的詩作: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王安石《泊船瓜洲》

李白《渡荊門送別》《靜夜思》

現代詩文中,你還讀過哪些詩歌、散文能表達作者的鄉愁?

二、今天我們學習琦君的作品《春酒》

學生自讀課文——你認為文章能表明主旨的句子是哪句?

A、文章寫了與春酒有關的哪些事情?作者僅僅是懷念家鄉的春酒嗎?

1、記敘了兒時在故鄉過年、吃春酒、吃會酒的幾件事。

2、作者不僅僅是懷念家鄉的春酒,文中主要通過春酒寫故鄉的風俗美、人情美,寫自己對家鄉的懷念,對母親的追思其間,流淌著的是濃濃的思鄉之情,是對一種讓人難忘的生活的深情懷念。

B、文章描繪了家鄉的風俗之美,人情之美,美在何處?用下列句式說話:

a、風俗之美美在……,表現為……

b、人情之美美在……,表現為……

C、文末作者的感嘆是什么?表現了她怎樣的感情?

第二課時

教學任務: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品味文章中的細節描寫。

教學過程:

一、理解文章中母親的形象。

琦君寫人的散文,都小說化了。她散文中的人物,個個生動形象,形神逼肖。本文中母親的描寫尤為出色。事實上,琦君最感人的幾篇文章幾乎都是寫她母親的,可以說母親是琦君最重要的創作源泉。

琦君筆下的母親是一位典型的賢妻良母,充滿著“愛心,佛心”這位母親,沒有文化,儉樸勤勞,靈性很強,她善良大方,充滿美德,性格堅強,母親的諄諄教誨,關愛呵護,勞心勞力以及一言一行,都是琦君寫作的題材。有時,簡單的幾筆,人物就立起來了。例如:“到了喝春酒時,就開出來請大家嘗嘗。‘補氣、健脾、明目的喲!’母親總是得意地說。她又轉向我說:‘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縫,小孩子喝多了會流鼻血,太補了。’其實我沒等她說完,早已偷偷把手指頭伸在杯子里好幾回,已經不知舔了多少個指甲縫的八寶酒了。”在這里,母親的慈愛溫柔,孩子的活潑調皮,真是歷歷如在目前。

二、體會本文生動傳神語言,

設喻奇特形象:“我不請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還捧一大包回家。”

善于運用細節:

請用“我認為……這個細節最生動,因為它寫出了……”這個句式說話》

細節描寫舉例:

“早已偷偷把手指頭伸在杯子里好幾回,已經不知舔過多少個指甲縫的八寶酒了”。

吃會酒,得了“兩條”印花手帕,于是“開心得要命”。

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女孩在幾個細節中得到充分的刻畫,這樣活潑、天真的小女孩立刻在紙上活動起來,還微微歪著腦袋沖讀者笑著……

篇2

一、“拓展延伸”要合情合理地把握課文主題

要想“拓展延伸”運用得恰到好處,合情合理,教師就要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吃透課文,讀準文義。

在教學魯迅散文《阿長與〈山海經〉》時,很多教師將這篇文章的主題囿于對“普通人”的關愛,因而,很自然地在“拓展延伸”環節中讓學生寫一段話,如:談談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沒有阿長這樣的普通人?你怎樣看待他們?這和單元目標在一定層面上有一致的地方,但就這篇文章的主題仔細思考,難道阿長在魯迅眼里僅僅是一個“普通人”嗎?其實,課文中的很多文字都透露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信息。如文章開頭“我平時叫她‘阿媽’,連‘長’字也不帶”,還有文章中間那些貶義含褒、褒義含敬的事情的描寫,特別是文章的結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這樣明顯突出主題的語言,都透露出魯迅已經將阿長當做自己的母親來對待、來懷念。顯然,魯迅在這篇文章中所寫的就是別樣的“母愛”。如果教師讀懂了這一層面的意思,他(她)的“拓展延伸”設計就會有另一番精彩了,學生對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會更準確,體驗也會更加深刻。

二、“拓展延伸”要準確靈活地領會單元目標的意圖

新課標下的初中語文單元目標,注重對學生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的培養,已經淡化了文體要求,因此,單從文體區別來設計教學活動已經沒有實質意義。從三維目標的要求來看,有些單元目標設計大同小異,如果教師不能準確把握單元目標,在設計“拓展延伸”環節時,就很容易混淆。

如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綠色蟈蟈》和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珍珠鳥》,先撇開文體不談,單就文章內容來說,都是寫動物的佳作。兩篇文章都將動物當作人類的朋友來描寫,但兩篇文章的單元教學目標不一樣。前者主要是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后者則主要是激發學生關愛動物、善待生命的情感,引導學生對人與動物的關系作深入思考。因而,教師在設計這兩篇課文的“拓展延伸”環節時,就不能僅從“動物是人類的朋友”這一個層面去思考,而應該根據各自的單元目標構思出不同的“拓展延伸”來。譬如,前者的“拓展延伸”可以設計為“動物探秘”,將學生搜集到的有關動物特殊的習性、有趣的故事在小組內和小組間相互交流,或在班級通過板報的形式展示出來,以便激起更多同學探究動物的興趣;后者的“拓展延伸”可以就“信賴,往往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一主題來讓學生將自己“關愛動物、善待生命”的經歷和感悟寫出來,在全班進行交流。這樣,單元目標就更加明確,目的性和針對性也就更強。

三、“拓展延伸”要恰如其分地與綜合性學習相結合

人教版教材的課文主題往往和綜合性學習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所以,有些課文的“拓展延伸”可以和綜合性學習結合起來,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對課文主題的理解更加深刻。

如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女媧造人》的“拓展延伸”可以和綜合性學習“追尋人類起源”結合起來進行教學設計,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黃河頌》的“拓展延伸”可以和綜合性學習“黃河,母親河”結合起來進行教學設計,同冊第五單元《愛蓮說》的“拓展延伸”也可以和綜合性學習“蓮文化的魅力”結合起來進行教學設計,等等。但這種結合要恰如其分,如將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月亮上的足跡》的“拓展延伸”和綜合性學習“探索月球奧秘”相結合時,就要考慮到對課文結尾“登月意義”這一課文主題的處理,否則就會喧賓奪主。

篇3

本文寫的是“我的母親”,盡管時代不同,“母親”形象發生了很大變化,這依然是能夠引起學生共鳴的話題。然而,由于時代久遠,文章離學生又有一定距離。所以,我教學這篇文章的設想是:用大量的資料作為課文學習的鋪墊,以拉近課文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能更深入地理解母親的愛子之情。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由《母親的影響力》一書中的一段話導入:

生閱讀資料一:

兩百年前,拿破侖有一次在與貢龐夫人交談時問道:“傳統的教育體制似乎一無是處,為了使人們受到良好的教育,我們缺少什么呢?”

“母親。”貢龐夫人回答說。

貢龐夫人的回答深深地打動了這個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不錯!”他說,“在這一詞里包含著一種教育體制。那么請您費心,務必要培養出知道怎樣教育自己孩子的母親。”

推動世界的手是搖籃的手,一個家庭,哪怕家徒四壁,只要有一個正直、善良、勤勞和樂觀的女人,這樣的家庭就是心靈的圣堂與成長的源泉。

曾任北京大學校長的就將自己的成長與母親的教育緊緊聯系在一起,讓我們一起走進的《我的母親》。

二、認識

1.生交流課前搜集的有關的資料。

2.師補充:

出示資料二:

(1891-1962)是獲35個博士學位的中國大學者,五四的主將之一。從青年時代,他就崇拜西方文化,信奉實用主義,抨擊孔孟之道,倡導科學、民主和自由。1938年擔任駐美大使時,為抗戰過度操勞而患心臟病,隨后便體弱多病,1962年2月24日因心臟病發作而猝死,3月1日在臺灣公祭時,送的挽聯是:“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兩句話全面總結了的一生,真是言簡意賅、入木三分。

三、品讀課文

活動一:談母親的性格品質

1.生自由朗讀課文,簡述文中寫了母親的哪幾件事?(略)

2.再讀課文,談談母親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資料三:

3歲前在臺灣與父母生活,胡傳那時在臺灣省臺東直隸州任知州兼統鎮海后軍,父母即讓他認方塊字,學了約有1000字。日本入侵臺灣,與母親先回老家,不久,胡傳退回廈門,腳氣病發作而病死,23歲的馮順弟成了寡婦,兒子也成了母親生命的全部寄托,遵夫臨終囑,“令他讀書”。從小就對讀書有興趣,他母親的“紅包制度”是一個重要原因,別的小孩學費只有兩元,而的母親渴望他讀書,故學費特別優厚,第一年就送6元,以后每年遞增,最后一年加到20元。母親囑托先生要為他“講書”,每讀一字,須講一字的意思;每讀一句,須講一句的意思。懂得了書中的意思,就避免了“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這使在學習上比一般的孩子更扎實,9歲就能看《水滸傳》,為他在“兒童生活史上打開了一個新鮮的世界”。

資料四:

1910年考取庚子賠款官費赴美留學,此時他年僅19歲。因行期由政府決定,他竟未能回家鄉向母親告別。在美留學7年間,與母親只能保持書信來往。他母親在病重時也不讓人告訴兒子,以免他中斷學業。母親還借錢為兒子買書,曾在《留學日記》中寫道:“得家書,敘貧狀,老母至以首飾抵借過年。不獨此也,宋煥家有圖書集成一部,今以家貧,愿減價出售,至減至八十元。吾母知余欲得此書,遂借貸為兒子購之。吾母遭此窘狀,猶處處為兒子設想如此。”

活動二:析母親對“我”的影響

1.文章結尾寫道:“我在我母親的教訓之下度過了少年時代,受了她的極大極深的影響。”這“極大極深的影響”表現在哪些方面?

2.補充的成就

過渡語:俄國著名作家高爾基說過:“愛孩子,這是母雞也會的事情,關鍵在于怎樣教育他們……”

活動三:評母親的教子方式

引導學生多角度地看母愛,對母親的教子方式做一個客觀的評價。

小組討論問題:

1.傳統的教育希望孩子是怎樣的?你認為好不好?

2.你是如何看待的母親的教子方式的?

3.是怎樣看待母親的教子方式的?

生討論,師點評,可以見仁見智。

為幫助學生辯證地理解母親的教子方式,做如下設計:

①引導生閱讀1~3段,體會缺少兒童游戲生活及兩次失去“發展的機會”的惋惜之情。

②出示資料,以助學生評價。

資料五:

1929年,他十分鐘愛的兒子“祖趔”年僅十歲,便讓他離開北京去蘇州念寄宿小學。當時他給這位遠離家鄉的愛子寫過一封長信,信中他反復教導兒子要“用功”。切身體會到家庭教育的成功,為他后來自覺地認同傳統的“重學”意識奠定了基礎。

活動四:品語言的質樸、真切

文中極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作者的情感是通過質樸、真切的敘述語言來體現的,引導學生找出飽含感情的句子,加以揣摩體會。

四、總結

世上有一部永遠寫不完的書,那便是母親。美國總統奧巴馬說,一生中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人是他的母親,“她是我所知道的最仁慈、擁有最高尚靈魂的人,我身上最好的東西都要歸功于她”。在你的身后,同樣也有一位偉大的母親,就讓我們一起來講述母親的故事吧。

五、布置作業

篇4

通過散文教學,引導學生分析作品形象和隋境,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通過散文教學,在引導學生品味散文語言時,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通過散文教學,在引導學生理清思路和鑒賞寫法時,培養閱讀與寫作的能力;通過散文教學,在激發學生情感體驗和領悟作品內涵時,使學生積累情感體驗并培養他們的美感情操。散文教學的這些功能真正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第四學段(7-9年級)閱讀教學的目標與內容,在初中學段的語文教學中有著重要意義。

目前來看,散文教學存在的一個弊端是師生容易行走在文字的表面,缺乏深入的理解與品讀。理想的散文教學課堂應該是“書聲瑯瑯、議論紛紛、情誼綿綿”、充滿語文味的課堂,應該是教師引領學生在字字珠璣中領略散文形神兼備的美。如何才能達到這一理想的散文教學境界呢?我想,這是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應該積極去深思、積極去嘗試、積極去研究的命題。語文教學有章法,散文教學無定法。面對初中教材題材、章法不同的散文,面對靈活多樣的散文教學方法,該如何取舍?我結合自己的教學經歷和聽課經歷的思考,以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下雨天,真好》為例,從以下幾方面就如何立足文本優化教學策略,提升散文教學的有效性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立足文本是開展散文有效性教學的前提

在閱讀教學中,文本是教師開展教學的出發點。在散文教學中,教師要立足文本一方面要正確深入解讀文本,至少要完成三次解讀。首先是自己深入文本的文字和作者進行對話開展自我解x;再次通過教學參考書、查閱相關資料實現對文本的擴展解讀;最后再根據該文本的特點及學生的學情、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點進行綜合解讀,確定該散文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解讀到哪個層面。散文大多含蓄蘊藉,要立足文本教學,另一方面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從整體上理解把握文本,即所謂的“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把師生對文本的情感體驗和文章的語言、章法結構、作者的主體精神有機結合在一起,不瑣碎地肢解散文,才能真正體現散文教學的有效性。比如,琦君的《下雨天,真好》因雨起興,用綿密的情思撩動記憶,把不同時間、地點和文化背景中的雨聯系起來,在時光的遷移、生命的轉換中,表達了諸多的意緒。對這篇文章的文本解讀,不能僅僅停留在雨天的自由歡樂、親情、真情的不同情趣上,而要引導學生品味、理解這些在作者心底留下溫暖、親切、動人的懷念的是作者的“本土性”,無論是以母愛為基礎的歡樂童年、少年時雨中憶父的凄美、還是對錢塘西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的深切思戀,最根本的是作者深厚的鄉情鄉誼、純真質樸的赤子之情!因此,立足于文本,不能把學生困在書本的文字上,而是要引領學生在整體理解的基礎上,深入到語言文字中、獲得比自己的認識更深入的體驗。正所謂“入乎其內”“出乎其外”。這正是開展散文有效性教學的前提。

二、尋找線索、整體把握,構建教學設計的思路

大多數散文的題材廣泛,表現形式比較靈活,正所謂“形散而神不散”。在進行散文教學時,抓住散文中的線索,不僅可以從整體上把握作者的寫作思路,而且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從而透過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散文的“神”的精髓。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要遵循作者的思路和重點內容,抓住行文的線索,理清作者思路,從而構建教學設計的思路。《下雨天,真好》的題目中,一個“真好”就是文眼,為什么“好”呢?第二自然段中的一句話做了概括性的回答,“好像雨天總是把我帶到另一個處所,離這紛紛擾擾的世界很遠很遠。在那兒,我又可以重享歡樂的童年,會到了親人和朋友,游遍了魂牽夢縈的好地方。優游、自在,那些有趣的好時光啊,我要用雨珠子把它串起來,繞在手腕上”。這句話就是作者行文的重要線索,在全文起著提挈作用。文章正是以“雨”為線索,串聯起了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不同的人生階段,每一個人生階段對應著一位文章中的主要抒情人物,“母親”“父親”與“知已”。所以,抓住了這一線索,完成對文章的整體把握,整體的教學設計思路就出現了:教學過程以作者不同的人生階段分為三個主要板塊,即“童年雨趣――少年雨昧――西湖雨憶”。在每一板塊中,從三個人物的描寫中各取其中有趣味的片斷、擷取其中之精要加以分析,引導學生體會雨中情思的內涵,體現對文本的“微觀分析”。每一板塊的分析都力求做到“小中見大”,“由點及面”。

三、聚焦語言、品讀結合。領會散文含蓄蘊藉的感情

好的散文,往往語言精煉準確、親切感人,在語言文字中滌蕩著思想的魅力和隋感的浪花。在教學散文時,應該把教學的重點聚焦在語言上,引領學生多角度地品味語言、多種形式地朗讀,徜徉文字的原野,進而領會散文尤其是敘事類散文含蓄蘊藉的感情,讓散文教學體現語文味,具有美的特質。

1.聚焦細節、披文人情。在散文的教學中尤其是敘事類散文,要引導學生從品讀文中的具體細節人手,抓住文中的一個詞語、一句話、一段文字、一個標點人手,或結合生活體驗、或分析語言技巧,在咬文嚼字上下功夫,用心品讀,體會妙處,領悟感情。如《下雨天,真好》要引導學生感受“童年雨趣”是以母愛寬厚仁慈為基礎的情趣,要抓住“我”聽母親講故事的溫暖、母親的“慈眉善目的”的“菩薩”長相、雨天聽鼓詞的熱鬧、母親給瞎子先生盛米飯一系列具體細節,捉住細節中的關鍵詞句,引導學生感受母親的“佛心”,而不僅僅是“好心”。對于父親,要抓住文中“賞花”“作詩”“詠誦”這些虛寫的細節,理解父親的“詩性之愛”。

2.品讀結合,喚醒體驗。在散文教學中要引領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感情意蘊,就要以讀帶品、以品導讀、品讀結合,營造書聲瑯瑯的課堂,喚醒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與文本進行交流、學生與作者碰撞感情的火花,產生情感共鳴。《下雨天,真好》中,對于母親出場的背景都是事境或人境,內容比較好理解,可以采用先抓細節品析文字、再指導朗讀的重音、語調、感情的方式,讓學生體會母親的形象,產生和作者一樣靠近母親的情感;而父親的背景卻無不是“詩”與“花”的虛寫,不太好理解,可以采用范讀把學生帶人情境,或指導朗讀的感情、語調的抑揚,在有一定的朗讀體驗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進行品析,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作者睹物恩人的含蓄而綿長的感情。因此,在散文教學中,教師要用朗讀營造氛圍,品讀結合才能使學生深入文字體會內涵,達到“情意綿綿”的境界。

四、適時拓展、知人論世。深化對作品內容的把握

散文是表達作者的獨特的感情體驗或人生感悟的。在某種程度上說,散文打上了作者自己獨特個性、獨特人格的烙印,也和作者自己的人生經歷、所處的時代背景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散文屬于作者個性化的產物。鑒于散文帶有主觀色彩的特點,我們在教學散文時,不僅要通過文本的語言文字去分析形象、把握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還要在適合的時候,對相關的內容適時地加以拓展、加以補充,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的背景、作者的經歷、時代特征等,以幫助學生知人論世、攻克難點,加深對文本內容的更深層次的理解,升華和深化作者蘊含的感情和讀者的閱讀體驗。

篇5

關鍵詞:教學策略;小學語文;高效課堂

一、高效備課,開展有效教學

備課是打造高效課堂的基礎環節,需要教師從備教材和備學生兩方面做好課前準備,進而開展有效的教學。首先是備教材,教師要仔細研讀,明確教材中的重難點,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其次是備學生,教師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學生,師生之間相互交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鼓勵學生,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在改變教學策略的同時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例如,教師在對《難忘的一天》進行備課時,就要在備課過程中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對于文章中難懂的字詞教師要進行必要的指導,而對于整體文章的把握較為簡單,這時就要老師通過多種教學方法來豐富課堂教學的形式,使學生投入到教學中來,結合自身的生活實際思考自己生活中的哪一天是最難忘的,這樣不僅可以使教學有的放矢,還能在教學中給予學生自主思考的時間,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二、創新教學模式,豐富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有效性

教學模式是打造高效課堂的關鍵,而教學模式是與教學目標緊密相連的。在素質教育理念下,更加注重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所以,在教學中要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結合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不斷創新教學模式,豐富教學方法,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1.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

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是W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學習,相互之間交流溝通,取長補短,不斷拓展思維,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例如,在講解《三個兒子》時,老師采取合作學習教學模式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分別找學生扮演三組不同的媽媽和兒子,還有一位同學扮演老爺爺,使學生按照課文內容中所扮演的角色來進行對話。

2.多媒體教學法

多媒體教學法改變了單一的教學策略,通過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設備,將教學內容通過視頻、音頻或者圖片的形式展示出來,使學生更深刻地掌握所學知識。例如,在學習《觸摸春天》課文時,老師可以將極具春、夏、秋、冬特點的圖片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深刻感受到春天的特點,然后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通過PPT課件為學生展示萬物復蘇的美景,如綿綿的春雨、盛開的花朵、頑強的小草等,使學生更生動形象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景,進而提高學習效率。

3.創設情境教學法

創設情境教學法是一種靈活性較強的教學方法,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創設不同的問題情境、生活情境、故事情境和游戲情境等,使學生融入情境教學中。創設情境教學法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結合情境掌握語文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懷念母親》一課,作者通過介紹自己對兩位母親――生身母親和祖國母親“同樣懷著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和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在教學本課時,為了讓學生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老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創設生活情境,給學生講述生活中體現母愛的點點滴滴,如下雨天,母親傾斜的雨傘,飯桌上,可口的飯菜等等,然后讓學生結合母親的愛來體會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完善課堂評價體系,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課堂評價體系是打造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保證,在完善的課堂評價體系下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實現個性化的發展。完善課堂評價體系首先是評價主體要多元化,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評價主體既要有教師的評價,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之間相互交流了解,學生之間可以進行評價,同時學生通過自己的課堂學習,反思自己的學習效率,進行自我評價。其次是評價內容要全面化,不僅要對學生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進行評價,還要對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教學效果進行評價。這樣在完善的課堂評價體系下,學生能夠更加客觀全面地了解自己,老師也能夠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策略,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

改變教學策略,打造小學語文高效課堂能夠促進師生的共同發展,這樣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不斷培養他們的創造性和合作精神,最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還能有助于教師更加全面地了解學生,不斷創新教學模式,豐富教學方法,改變教學策略,促進自身的專業化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霞.改變教學策略打造小學語文高效課堂[J].吉林教育,2012.

篇6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1-0114-02

一、教學探究之一: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

1.理論:由于小學高年級段的學生已經有了認識事物和判斷事物的能力,在這個時期的學生開始有了自尊心,學習的氛圍特別容易受到教學氛圍的影響,一部分學生跟老師之間的關系比較冷淡,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教學的成效。在小學高年級段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可以運用情感策略,用情感作為教學的切入點,在師生之間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提升教學效果。在教學活動中,要拿起表揚的武器來對待這些學生。

2.案例:在進行《詹天佑》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鼓勵平時不愛發言的學生來講述一下對于工程師是怎么認識的,問一下他們長大以后的愿望,進一步拉動學生之間的關系,再為大家講述詹天佑是一個怎么樣的人物,講述這位工程師為中國人民修建京張鐵路的偉大事跡。再向學生提問,大家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都是怎么做的呢?而詹天佑在勘測線路的時候遇到困難是怎么克服的呢?通過提問和交流拉近了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距離,提高了課堂教學成效。

二、教學探究之二:創設教學情景

1.理論:小學語文學習的主要目的是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語文學習的信心,端正語文學習的態度。由于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生活閱歷也比較少,對于知識的理解一般處在表象的儲備階段,這就使得他們在語文學習的時候對于課文中語文的形象和意境感受得比較淺顯,要想進行語文學習存在一定的困難,傳統的“填鴨式”的課堂教學活動收效甚微。但是讓小學生主動投入到學習中產生的效果十分明顯。語文教學可以借助多媒體作為輔助手段,在課堂中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把靜態圖片變成動態的畫面,創設動態的情境,把學生設置在一個聲音、形象、畫面為一體的教學環境中。這樣的視覺刺激具有明顯的效果,實現了“情景教學再現”,讓學生很容易理解課文內容和文章的主旨。

2.案例:在學習《索溪峪的“野”》的時候,在講解之前可以為學生放一首傣族民歌《美麗的張家界》,創設情景導入,再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一幅幅索溪峪的圖片,再在展示的時候配上聲音,讓學生一邊看一邊感受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動物的野、游人的野,在圖片與聲音的共同作用下,讓學生仿佛置身在索溪峪,看到了千峰競立,爭奇斗研,讓人稱奇叫絕的美,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讓學生多思考,善于發現生活的美,對于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拓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教學探究之三:學生自主學習

1.理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是提高語文教學效果的重要措施。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的時候,要尊重學生的需求與愿望,在課堂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原來的“逼迫學習”到后來的“我要學習”,提高了語文知識學習的自主性,從而不斷提高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興趣。可以把教學設計分為多個知識點,引導學生思考,提高其探究能力。這種為更好地達成語文教學目標采用的新型課堂教學方式,可以很好地讓學生在學習和活動中快樂地學習語文,提高人文素質。

2.案例:在學習《跨越百年的美麗》的時候,可以這樣設計教學探究課題:居里夫人是什么樣的人?文章是怎么通過哪些方面來描寫來說明居里夫人為科學獻身的精神的?她為人類做出了什么樣的貢獻?她具有什么樣的品質?這篇課文是怎么對居里夫人的形象進行塑造的?通過這些問題的分析,指導學生去開展自主探究活動。學生在討論過程中進行合作學習,教師給予適當的點撥,再對教學成果進行認真的總結。

四、教學探究之四:小組合作教學

1.理論: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建立在學習新傳播途徑的基礎上建立的一種課堂互助機制,很好地保留了學生與老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互動。這對于促進學生之間的信息傳遞活動,增大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信息傳遞速度,無疑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而且“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同學們之間的關系成為一個互相依賴的關系。每一個小組的成員之間“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榮辱與共,息息相關”。小組中有著共同的目標,在語文課堂上積極分工合作,形成互幫互助的學習氛圍,把每一個同學都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與競爭精神。

2.案例:在學習《詩海拾貝》的時候,可以把班級的同學分為幾個小組,每個小組確定出一位比較有責任心的小組長,讓這個小組長來組織工作,保證課堂談論的持續性。并且給學生確定相應的學習目標:首先是我會朗讀,可以小組成員一起朗讀,也可以個別朗讀,但是要發音準確,讀出相應的感情;其次是我會理解,可以給每個小組進行分工,在這幾首古詩學習的時候,每個小組選擇一首古詩,收集相應的資料。

五、教學探究之五:專題活動組織

1.理論:在小學高年級段語文教學中,主要的教學陣地是課堂,依據是教材,但是也不能完全被教材所束縛。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可以通過開設針對性的專題教育,在開展專題組織活動的時候,可以讓學生關注校園生活中的一些語文元素,留意社會中的語文資源,包括家庭生活中的語文資源,通過這些資源的收集和利用,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知識的學習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很大的聯系,把語文教學活動推向。

篇7

自教改以來,作為一線教師,我們在閱讀教學課堂上做了一些嘗試,積累了一些不成熟的經驗,想和同行們進行一下交流。

1 深備課――潛心會文本

1.1 用心解讀文本首先要做到正確解讀文本。正確解讀文本就是指能正確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通過鉆研教材,對教材的二度開發,來確定“教什么”,也就是解決教學內容的問題。首先要“鉆進去”,依據《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年段目標、單元目標、課文特點、課后思考練習等,綜合課文的教學內容。然后再“跳出來”,站在學生的角度,依據教學目標,結合課文特點確定本課語言訓練的內容,確定課文教學的重難點。

1.2 用心解讀文本還應做到多元化地解讀文本。大家也許都聽過“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這句禪味十足的話吧。聯系我們的閱讀教學想一想,面對課文,教師的“杯子”里,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裝滿了教參或自己的看法,不“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怎么裝得下孩子的心聲呢?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園,教師把學生帶進這座“花園”,不僅要讓學生看到紅花,還要讓學生看到綠草。因此我們應該秉承一種欣賞并悅納的良好心態尊重學生多元化解讀文本。

1.3 用心解讀文本更應做到能超越性地解讀文本。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說“超越教材的過程,就是讓學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從書本中積累文化知識,間接獲得情感體驗、生活體驗等人生涵養的過程。”從網上聽竇桂梅老師的課我學到的往往不僅僅是課文。從《圓明園的毀滅》中學生讀到了《雨果致巴特萊的信》、《告別圓明園》、《透過圓明園的硝煙》等文章;《第一次抱母親》、《愛如茉莉》、《愛之鏈》等文本段落使學生對史鐵生《秋天的懷念》有了更深的情感體會。超越文本使孩子的文學素養更厚實,使孩子的人文素養更沉實,教師責無旁貸。

用心與文本對話,用靈魂與文本對話,從而正確地引領學生在文字符號構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并在其中自我發現、自我提升、自我成長。

2 抓時間――課堂的合理分配

《新課標》“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思想,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小學生每堂課只有40分鐘,時間相當寶貴,如何將40分鐘合理分配利用,上出高質量的課,關鍵就看教師的思想觀念了。高效的課堂離不開高效的教師,高效的備課,高效的教案,教師首先要形成不浪費一分一秒,惜時如金的想法。因而在事先備課中認真吃透教材,從而做到精心設計教案,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因為教師講課需要時間,師生雙向交流需要時間,學生實踐練習也需要時間,這些環節都是必不可少的,所在在安排中就要事先設計導入方式,精講,巧講,盡量壓縮講課時間,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訓練說、讀、寫甚至表演展示,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40分鐘的教學效率。

3 巧設計――課堂的有效措施

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覺得時間有限,很慣用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填鴨式教學方式,卻忽視了學生接受知識和消化知識的能力和興趣性,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因而,在構建高效課堂的過程中,我們在課堂設計中力求適應學生特點,設計得精巧趣味性強,圖文并茂地向學生展示,采取兒童易于接受的,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這樣能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效率。

讓我來分析 我在教《荷花》一課,整堂課以“”為主線,設計了三個部分:(1)在呈象感型中發現;(2)在品詞悟情中感萬;(3)在移情入境中意會。課堂設計緊扣語文學科特點,根據學生學習愛好,從表象的到意會的韻,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引導學生在潛心會文的過程中發現、感萬意會,最后用自己的情感和語言去創造美。整節課一氣呵成,重點突出,在看似簡潔的教學環節中包含著豐富的內容。

如針對《烏鴉喝水》一課,我們在教學設計上就要充分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體現課文的意趣性,這樣我們可以從多維度、多層次為學生設置學習情境,集圖、文、聲、像及動畫等綜合功能為一體的教學課件,有效地調動學的積極性,抓住烏鴉是怎樣從喝不到水到喝到水的整個過程通過動畫展示給學生看,并提問讓學生思考“烏鴉喝水”留給我們什么樣的思考,這樣學生一定會極大地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最終使其課堂學習效率也得到提高。

4 促自主――課堂的能力培養

美國現代著名教育學家杜威就說過:“在課堂里,教師就應該站在學生的后面”,這充分說明師生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平等的,學生不止是教師教學的對象更應該是親密的伙伴關系。小學生由于年齡比較小,對老師的依賴性較強,因而老師對學生的印象、關注狀況對學生以后的發展影響極大。師生間平等而富有趣味的對話、友好交往,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充分表現,小學語文老師在課堂上對學生一個信任的目光,一個贊許的點頭,一次熱情的贊揚,一句鼓勵的話語,都會在學生心里泛起無限漣漪,滋潤學生的心田,助推學生以后對語文的興趣與良好發展。我們說只有學生感興趣、學得輕松、學得深入、學得自主的課堂才是有效的課堂。由此看來,課堂上運用靈活的方法手段進行教學尤為重要。

如有的教師在教學課文《夕陽真美》時,就讓學生帶著“陶醉”的語氣讀、帶著“神往”的語氣讀,可是讀來讀去,學生根本沒讀出“陶醉”、“神往”的語氣。這就是教師以自主為中心,忽視學生的真實感受,強拉硬拽,將自己的事先設計的教學成果強加給學生的典型例子。而真正關心學生感受,注意學生興趣的教師就會讓學生自己去讀課文,去體驗,學生體驗出的感情符合作者的原意這才是真正的教學效果。

5 重指導――學生的課外學習

篇8

父愛點燃了她的教育理想

“女孩子家家的,我看將來當一個老師最好了。”楊秀芬小時候常聽父親說這句話。她很好奇地問父親:“那我能當上老師嗎?”父親說:“沒問題,只要你努力學習,將來考上一所師范院校。”楊秀芬每天目睹父親有規律地上下班,總是面帶微笑,對生活充滿了希望,無論刮風下雨,工作的興趣毫不減弱。

楊秀芬的父親是一位中學歷史教師,也許是在父親的影響下,她從小就對教師這個職業充滿好奇與期待。從懂事起,就萌生出當一名傳道授業的教師的愿望。

父母的期待加上自己的勤勉,1986年楊秀芬師范畢業后,如愿以償地當上了一名教師,被分配到當時的定西縣內官中學,擔當英語教師。

那個時候的農村學校, 師資極度匱乏。第一次踏上講臺,楊秀芬年輕的心房一下被理想的激情和沖動所鼓脹,當時的那份純真,那份莊嚴,那份責任感她一直保持到了今天。她說:“面對著年齡和自己差不了幾歲的學生們一雙雙期盼的眼睛,回想起父輩們期待的眼神,我能不好好干嗎?”

從那時起,楊秀芬就堅定了獻身教育的信念,開始了對自己教育人生的初步規劃。教育理想開始在心中生根發芽。

用愛心和苦心成就學生

在上班的八年時間內,楊秀芬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大專學歷。以年輕人飽滿的熱情,苦鉆教材,細研教法,抓班級管理,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教學特色和帶班技巧。

1989年,她所帶的第一屆學生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在收獲的季節,她也收獲了自己從教以來的豐碩成果。從此,她對教學有著一種不可割舍的情結,用她自己的話說:“教學是我的根,學生是我的本。”

1994年,楊秀芬被調到定西市安定區中華路中學工作。新的環境賦予了她新的成長土壤。在中華路中學任教期間,她多年承擔高中各年級的英語教學工作,周課時超過二十節,并擔任班主任。

楊秀芬深知,領導給她壓擔子,其實也是給她提供了一個成長的平臺,既是壓力,也是動力。在課堂教學工作中,她努力實踐做一位“真情實意愛學生、真才實學教學生、真知灼見育學生”的教師,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差異,相信每一個學生的潛力,欣賞每一個學生的“習得”。

勤勉的工作和付出換來一項項優異而突出的成績。從那時起到現在,她一直擔任高中英語教學工作,三十年的教學促進了她專業的精深發展。她總是給英語基礎差的學生“指點迷津”,課堂之外,她千方百計地給學生指點輔導。經過她的指點,學生的成績大有長進,甚至突飛猛進,經過她輔導的好多學生都拿過全國英語競賽獎。

這一切,讓楊秀芬從一名普通的教師成長為領導信任、家長放心、同事敬佩的學科骨干及高中班主任。很多學生在高二文理分班時,就特意要求繼續留在她的班上。這種對老師的偏愛,有時會蒙蔽學生客觀評價自己學業特長的心智,這使得她很著急。每每遇到這種情況,楊秀芬總是耐心地給這些學生做工作,告訴他們,要以自己的文理特長為主,而不是盲目地追隨老師。

楊秀芬是個很有思想個性的人。有思想,就會有爭議。工作三十年來,她會時不時地遇到爭議,但她都會積極地去面對。因為她知道,在爭議中可以聽到許多中肯的批評,促使自己不斷地思考、實踐并逐步走向成熟。她經常和同事開玩笑說:“不怕犯錯誤,就怕不改正!”

除了擔任教學及班主任工作外,楊秀芬還不斷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使學習成為工作、生活的一部分,獲得了大學本科學歷。嚴謹的工作態度及辛勤的工作常常令她早餐饑一頓飽一頓,也落下了胃疼的病根。有一段時間她感覺自己胸悶,心臟跳動頻率異常快。同事關心地說:“工作重要,但身體是本錢啊!”楊秀芬雖然嘴里連連答應,可是一遇到繁忙的工作她就忘記了自己的身體。她沒有告訴家人及單位,自己在工作之余去醫院檢查治療。三十年來她就靠著這種“倔勁”,不忘初心,默默地實現著自己的教育理想。

在三十年的教學生涯中,楊秀芬幾乎從來沒有板起臉孔,更不隨意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她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時刻關心和幫助他們。“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種愛如己出的積極情感便產生了無形而巨大的教育力量。

在班級管理中,楊秀芬是一位極其細心的老師,她總是把她的關心播撒到學生生活的每個角落,細致而又周到,如春雨般“潤物細無聲”。楊秀芬曾帶過這樣一名女學生,在高二時父親生病去世,由種地為生的母親來撫養還在上大學的哥哥和她。楊秀芬為了把學生失去親人的痛苦減輕到最小,不影響她的學習,給予她精神上的安慰,常常叫她來辦公室對她說:“對父親最好的懷念就是努力學習做人,學好文化課,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樣你的父親在天之靈也會得到安慰的。”同時,給予她母親般的關懷,為其提供衣服及學習用具等力所能及的幫助。她深知教育就是愛與被愛,激發與被激發,喚醒與被喚醒。她對學生的愛,也在學生心里播下了愛的種子,學生在自己的作文里親切地稱她為“楊媽媽”。這對楊秀芬來說是極大的鼓勵和認可!

楊秀芬不僅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還給那些學困生以“特別的愛”。她從不歧視、放棄每一個學困生,從不簡單、粗暴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總是采取積極的態度,了解、分析原因,做更細、更深、更實的工作,努力尋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她用愛和民主的管理方法,帶出了一個個優秀的班集體。

用專業成果鑄就幸福人生

懷著對教學的執著追求,對學生的摯誠之愛,楊秀芬始終走在教育教學研究的前沿。多年來,她一直把學習、實踐、反思、總結當作提高自己教育教學水平的主渠道。

在專業化成長的道路上,楊秀芬默默地踐行著“在研究中行動,在行動中研究”的準則,以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為主要抓手,進行著一個中學教師對日常教學中最基本問題的草根研究。在研究中她實現了教學理念的轉變,教學方法的改進以及信息技術的靈活運用,提高了教學效率,帶動和影響了一部分教師也加入到教育教學研究的行動中來。同時,攜領其他教師在課題研究中獲得價值、成就、發展,照亮別人,成就自己。她先后主持研究并通過省級鑒定的四個省級重點課題和規劃課題,其中省級重點課題《新課程標準下高中英語任務型閱讀教學模式的構建及其運用》和規劃課題《任務型閱讀教學模式下任務的設計與實施》分別獲得省市級基礎教育科研優秀成果獎。

課堂教學就像一面鏡子,它能把自己存在的問題展現出來。反思課就是不斷地給自己的課堂教學“照鏡子”。一節課講完,楊秀芬并不認為已完成了教學任務,而是認真反思教學過程,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分析成功和缺憾所在,擬訂改進的措施,并同本組教師充分交流,虛心學習。積累一個階段之后,又對自己的教學工作進行系統回顧,將點滴感受和具體做法進行審視、提煉和升華,進而形成教學論文或教學案例。

在楊秀芬看來,教師應該常教常新,我們所處的是日新月異的知識時代,面對的是日新月異的學生求知的目光。不斷地鉆研業務,練就過硬的本領,實現知識及時更新,熟練地把握教育規律和方法,實現教與學的和諧統一,是每一個教師的責任。

為此,在研究中充實,在思考中進步,在學習中發展,努力做一個有思想的教師就成為楊秀芬努力的方向。作為一名骨干教師,楊秀芬時刻提醒自己要用眼來觀察,用耳來聆聽,用腦來辨別,用心來感悟,用紙來記錄,用行動來改變。

2005年至2015年期間,她撰寫的《新課程標準下高中英語教師如何重構教材引領有效課堂教學的研究》《Disabled Not me!》《新課程背景下和諧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淺析中學英語和諧課堂的構建方法》等論文和案例在甘肅省教科所組織的優秀論文或案例評選活動中均榮獲一等獎。《兩種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任務型”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設計》《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任務實施策略的探究》《高中英語教師如何正確處理和使用教材之我見》《英語教師如何引導和應對學生提出問題》《談問題教學法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等在各級各類雜志上。

累累碩果的背后,是辛勤的付出。如同初涉教壇就癡迷于教學工作一樣,楊秀芬對教學的研究也到了如癡如醉的地步。她認為,教學研究是教師生命的火花,是教師從事教學工作的力量源泉,它是由教學和藝術共同構建的奧秘無窮的王國。因此,她不但從教學的視角,而且從藝術的視角,對英語教學進行探究,力圖向人們展示一個瑰麗獨特的英語教學世界。她為此身體力行,嘔心瀝血。令她欣慰的是,她的研究得到了社會各有關方面的認可。

辛勤耕耘迎來教育之花的綻放,楊秀芬先后獲得了“定西市安定區青年教學能手”、“定西市骨干教師”、“甘肅省青年教育能手”、“甘肅省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優質課獲得者”、“甘肅省隴原名師”等稱號。

2013年,由于工作的需要她來到定西市安定區福臺高級中學工作,新環境,新工作,她依然發揚以往的工作作風,努力做好一名中學高級教師、骨干教師的傳幫帶作用,默默無聞地譜寫著自己的教育人生。

篇9

一、主題理解

1.并不是說教

“我”對于孩子們對芥菜的態度,是有些惱火的,“心里就像翻倒了五味瓶,什么滋味都有”。于是對孩子們有了挖苦,說他們“賞光似的遷就”,有了埋怨,說孩子們把自己看成“陳列在博物館里的出土文物”。“我”的惱火可以理解,畢竟“我”對薺菜有很深的“特殊的感情”。可貴的是,“我”并沒有因此而生怒,擺出長輩的架子教訓孩子們一番(那樣只會得到孩子們的“厭煩”),雖然“我對認為孩子們的一些“見解和行為”不對,但是也“并不認為我們的見解和行為就完全正確”,小時候挨餓挖芥菜和小時候喝牛奶吃面包的感覺能一樣嗎?“我”“愿意跟他們談談我們在探索人生方面曾經走過的彎路,以便他們少付出一些不必要的代價”,這些話含義深遠,好像超出了薺菜的話題,其實既然挖芥菜是一種刻骨銘心的人生體會,那么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作者還會有許多這樣深刻的體會和寶貴經驗,關于個人、社會和國家的。“我”作為一個母親,想的不是“教誨”,而是“心心相通”。

2.對幸福的理解

這篇文章歸根到底要說些什么呢?最后一段作者點明了主旨。無論童年怎樣,是吃薺菜長大還是。喝牛奶吃面包長大,人類得到幸福的途徑是相同的,那就是“珍愛生活”。對“我”而言“珍愛薺菜”,對孩子們而言“珍愛牛奶面包”,珍愛生活才能得到幸福,而不珍愛生活就永遠不會滿足永遠貪嗔不已。

二、思路結構

本文以挖薺菜、吃薺菜為線索,用“我”的親身經歷和感受寫了舊社會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和新社會的幸福生活。文章起句扣題點明對薺菜有“特殊的感情”,接著就對舊社會的苦難生活進行了回憶,寫出“我”對薺菜有著特殊感情的原因;隨之文章筆鋒一轉,描寫了解放后的幸福生活;最后用“一個熱切的愿望”發表一點議論,揭示了舊社會窮苦人受窮的原因,又回答了為什么對薺菜有著特殊感情的問題,殷切地希望年輕人能珍愛薺菜,珍愛生活。

全文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開門點題,領起全文。總述對薺菜有特殊的感情。(略)

第二部分(2~10自然段):承接上文,緊扣題旨。回憶舊社會挖薺菜的情景。(詳)

第三部分(11~13自然段):進入轉折,今昔對比,深化題意。敘寫新社會挖薺菜、吃薺菜的感受。(詳)

第四部分(第14自然段):補完題蘊,總收全文。希望年輕一代珍愛養菜,珍愛生活。

全文也可以按時間推移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l~10自然段):回憶解放前所受的苦難,寫對“薺菜”的特殊感情。

第二部分(11~14自然段):寫解放后兩代人對“薺菜”的不同感情,媽媽的感慨和希望。

三、夾敘夾議的寫法

課文的前半部分(1—10段),以記敘為主,生動具體的記敘了一個“饞丫頭”的故事,字里行間充滿了強烈的愛憎。富有感染力。最后用“一個熱切的愿望”發表了一點議論,揭示了窮人受窮的原因,又回答了為什么對薺菜有著特殊的感情的問題。

課文的后半部分(11—14段),以議論為主,但都是以記敘為基礎的。這一部分可以分兩層:一層是在記敘了孩子們小時候和“我”一同挖薺菜時的高興勁后,加上了一點議論,“我明白”,他們只是把這看成“一種有趣的游戲”。另一層記敘了孩子們長大后吃薺菜時的情景,孩子們的“遷就”、“漫不經心”的神態觸發了“我”的思想,情不自禁地發表了大段的議論。

本文敘事具體感人,議論深刻情深。作者運用敘議結合的方法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仿佛是和讀者促膝談心,娓娓動聽,作者的思想感情表達得細致、深沉,使文章有很大的感染力和說明力,更好地突出了中心思想。

四、情景交融的寫法

作者善于把景物描寫與人物的心理活動的描寫融為一體。例如文章在寫到“我”擺脫了大管家的追逐之后,有一段景物描寫:“我獨自一人游蕩在田野里,……好像一下全都掉在了神秘的沉寂里。”“我”面對夕陽西下,看到羊回圈,鳥歸巢,而自己卻有家難歸。這幅美麗、和平靜穆的“晚歸圖”,反襯出“我”當時的那種孤獨、寂寞、焦急、悲傷、有家難歸的復雜心情,產生了強烈的藝術魅力。再如,“我”挖薺菜時的那段景物描寫,那大地回春,萬物復蘇的田野,嫩生生的薺菜,吱吱喳喳飛過的小鳥,綻開花朵的綠樹,還有藍天白云……。作者用歡快的筆調,鮮明的色彩,描繪出了一個絢麗多彩、鳥語花香的世界,襯托出“我”當時自由、歡快的心境。

作者很好地把景物描寫和人物的心情融為一體,構成了一個鮮明而獨特的、富有詩情畫意的藝術意境。

五、對比手法的運用

本文為了突出主題思想,突出地運用了對比的寫作方法,不僅選用的對比材料很典型,而且對比的方法也靈活多樣。例如:(l)并列式對比。它顯示對比雙方各自的特點。如寫“我”小時候因饑餓在外面尋食吃,一般人家從沒“抓”過“我”,也不想認真地懲罰“我”;但是“在地主家地里掰玉米棒子”,他的大管家竟拿木棒追打,還有財主兒子拍手踏腳的辱罵等等。并列對比反映了勞動人民對“饑餓的孩子”的深切憐憫,突出財主家的兇狠惡毒。(2)反襯式對比。它旨在反襯對比其中一方的特性,有強調作用。如寫解放后菜場上的薺萊肥大、干凈、“水靈靈”“整整齊齊”“價錢也不貴”,但我“總還是懷念那長在野地里的薺菜”,而且多年來,每到春天,總要去郊野挖薺菜。從我對菜場上的薺菜和田野里薺菜的兩種不同感情的對比中,反襯出我對田野里薺菜的特殊感情,真切地說明沒有忘記過去的苦難生活。還有看到羊兒回圈、烏鴉歸巢;而我雖聽見媽媽焦急地呼喚著自己的名字卻不敢答,也不敢回家。這兩種情景的對比,強烈地反襯出“我”的凄楚、悲涼和絕望的心緒,讀來感人肺腑,催人淚下。(3)反疊式對比。即前后兩組對比各構成一組對比,前后兩組對比相疊形成反比。它既可以顯示差異,又可突出矛盾,引人回味。如寫解放前,我童年時代吃的是“在玉米糊糊里,再放上點鹽花”的薺菜;解放后,孩子們吃的卻是“用精鹽、麻油、味精、白糖精心調配”的養菜。這前一組對比,顯示“薺菜”精美與粗劣的差異之大。又寫我把(如此粗劣的)“薺菜糊”當作是“無上的美味”,感到無比的喜悅;孩子們卻對(這樣精美的)“薺菜”,只動著“懶洋洋的筷子”,漫不經心地挑幾根。這后一組對比,顯示出兩種感情、兩種態度的截然不同。前后兩組對比相晝,又構成一對反比,突出了矛盾,促人深思,進而探索產生矛盾的原因,有助于揭示作品深刻的主題思想。(4)交叉式對比。即一個材料同時與幾個材料互相交叉形成對比。它不僅一“材”多用,而且幾組對比,互相照應,揭示了事物之間的特定關系。例如寫我童年時痛苦的經歷與挖薺菜坦然喜悅的情景對比;又與解放后孩子們幸福的生活,跑著挖薺萊、做游戲相對比;而解放前童年時代的我與解放后孩子們在田野上挖芥菜時的不同心境和感受又形成一個對比。幾組交叉對比,互相照應,具體而真切地指明由于“我”與孩子們的生活經歷不同,“我”與孩子們就在對“挖薺菜”及“有些見解和行為”上表現不一樣,進而揭示讓年輕人了解過去的苦難生活,才會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的主旨。

六、教學方法建議

1.這篇課文寫了兩代人生活上的隔閡和思想上的差距,教學時要實事求是,認識到是兩代人生活環境、時代的不同造成這樣的“代溝”,而不要以此指責年輕一代或者老一代。

2.作者是以關心孩子的態度寫這篇文章的,談自己的一點感想,并不是想說教,不要生硬地灌輸某種“幸福觀”,而是要讓學生自己感悟體會。

3.不僅允許而且也應該鼓勵學生對文章有不同的認識,可以組織討論。

教學設計示例

一、教學設想

本文教學設想為三個步驟,體現先練后講的嘗試教學特點。首先是熟悉課文,教師設計思考題,學生通過思考,從內容、中心兩方面整體把握課文。其次是進一步領悟文章的藝術魅力,通過思考題引導學生從寫法上感知文章的特點。最后模仿寫作已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二、教學重點

1、理解本文的寫作目的

2、學習敘議結合的手法

3、領會景物描寫的作用

三、教學過程

1、導入課題

陽春三月去踏青,是一件賞心悅目的事。春的綠葉、春的小草、春的花朵,春天生機勃發的景象都是人們所神往的。但是不同年齡、不同經歷的人可能對春的感受也不盡相同。有的人去踏春或許并不為單純賞春,而是有更為復雜的心境,如著名女作家張潔。現在我們來看看她筆下的《挖薺菜》流露了怎樣的情感,春對她來說有哪些不同尋常的意味。

2、學生朗讀課文(板書課題、作者)

(可以齊讀、男女生分讀和個人讀交叉進行,以活躍課堂氣氛。朗讀有助于學生全面把握文章內容,領會文章的情感。)歸納:讀了這篇文章,我們可以這樣說,春在張潔筆下濃縮成了一種事物--薺菜,挖薺菜就是踏春,春意味著薺菜,挖薺菜意味著什么?

3、整體把握課文(用投影顯示思考題)

(1)本文題目是《挖薺菜》卻從"饞"寫起,是否偏離中心。

(2)我和孩子們挖薺菜的心情是否相同,問什么?

(3)作者寫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學生先分組討論,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然后共同明確)

歸納:(1)"饞"是由餓而起,由此引出我因餓掰地主家的玉米棒子被追跳進河里丟失鞋子而不敢回家在田野里游蕩一事。不僅沒有偏離中心,恰恰交待了文章首句"我對薺菜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的原因。寫出了生活的苦難在"我"幼小心靈上的投影。在此基礎上寫挖薺菜,就突出了薺菜就像"與自己共過患難的老朋友"。在餓饑的年代,薺菜所帶給"我"的不僅是物質的滿足,也是精神上的享受。在春天充滿生機的田野里挖薺菜意味著童年美好的生活,代表了生的歡樂和自由。這樣更有利于中心的表達。

(2)不同。孩子們把挖薺菜看作"游戲",吃薺菜"漫不經心"。因為他們沒有長輩的經歷,沒有親身經歷就不可能感同身受。所以對"我"的感受缺少理解,造成隔膜。

(3)通過挖薺菜這一件事折射出兩代人之間的隔膜。作者希望以此為契機溝通兩代人的情感和思想,希望孩子們了解過去的若難,珍愛薺菜。因為珍愛薺菜就是珍愛今天的幸福生活,只有意識到什么是幸福,才能得到幸福。

4、以上從總體上把握了文章,下一步再通過幾個思考題領司文章的藝術魅力,從而了解本文的寫作特點。(投影出示思考題)

(1)文章多處運用景物描寫找出你認為好的句子分析作用。

(2)你從那些描述中看出年輕一代不理解長輩,傳神的詞有哪些?

(3)從文中找出能概括中心的句子并分析還有哪些和它同屬一種表達方式。

(4)歸納本文寫作特點。

(這四個題分別分四步完成,學生先齊讀有關段落,思考后同桌交換意見,然后回答,最后歸納)

歸納(1)第一處景物描寫描繪了一幅靜穆的"晚歸圖",用反襯烘托出了"我"孤獨的處境,比直接寫我的心理更具有打動人心的藝術感染力。第二處景物描寫用擬人手法寫出薺菜對我的歡迎,通過歡快的鳥兒,綻開的花朵,藍天上的白云,烘托出"我"愉快的心情,這時我坦然和被追時的恐懼及在暮色中游蕩的絕望形成鮮明的對比--低沉的、暗淡的和輕松的、活潑的對比。這兩處描寫又和解放后挖薺菜形成對比:解放后生活是美好的,可孩子們對挖薺菜的興趣僅在于它是有趣的游戲。這就不僅是景物上的對比了。那么更深層的對比是什么?有了下題,答案就明確了。(板書:對比、烘托)

(2)作者用了"遷就的微笑"、"漫不經心"、"桃"、"懶洋洋"等詞表明孩子們對薺菜沒有感情,又克制自己保持尊重。表出了兩代人對薺菜情感上的不同。本文的第二層對比就是情感上的對比,作者通過這層對比點明了文章的中心(板書:情感、點題)

(3)提示中心的句子是文章結尾兩端的末句。在表達方法上于此相同的還有許多,(具體句子學生回答時明確,此處略)它們同屬于議論。可以說文章的后半部分是以議論為主,在議的過程中或議論之前夾著記敘的萬分,這在寫法上叫做夾敘夾議。(板書:夾敘夾議)

(4)有了以上答案,本文特點不言自明(在原來板書的基礎上加上:特點、突出中心)

5、課堂作文片段練習

要求:模仿在田野里游蕩一段,用景物描寫烘托(反襯)出人物心理,在二百安以內。(寫完后,同學讀大家評。既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又培養他們的分析、歸納和口頭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