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母親課文范文
時間:2023-03-24 20:22: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懷念母親課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認識本課5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讀懂課文,受到偉大母愛的熏陶感染。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聽配樂朗讀,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2.懷念的對象有很多,這篇課文是懷念誰呢?(母親),為什么懷念母親呢?下面我們來學習《秋天的懷念》一課,來體會一下偉大的母愛。(板書課題,學生齊讀。)
二、分小組自學
1.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想想母親是怎樣關心“我”的,體會作者是怎樣透過這些小事,表達對母親的一片深情的。
3.聯系實際(可以是親身體會到的,也可以是收聽、收看到的)說說自己的收獲。
三、匯報自學情況
重點交流討論:
1.母親重病纏身,還要推著下肢癱瘓的“我”去北海公園看花,結果怎樣?(母親帶著重病的身體,最終沒能滿足我而死去。)
2.母親是怎樣關心“我”的?(在我因雙腿癱瘓而暴怒無常時,母親耐心地安慰我;為了讓“我”散心,母親又想方設法幫我去北海;在臨終前,還在念叨生病的兒子和未成年的女兒)。
3.作者是怎樣透過這些小事,來表達對母親的一片深情的?(母親的深切關懷今生已無法報答,只有無盡的思念纏繞心中。)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母子深情。
四、課文內容的拓展
1.平時生活中父母是如何關懷我們的?我們又是如何回報父母的?
2.教師歸納小結,教育學生父母撫養我們不容易,應報答父母的恩情。
五、總結全文
讓學生說說學完這篇課文后的感受,說說作者想對母親說的話。
10秋天的懷念
我母親
暴怒安慰
思念去逝
篇2
<<懷念母親>>有感
我讀了<<懷念母親>>這篇課文, 我感受到了作者對他的兩位母親,懷著深后的感情!
作者在他6歲時離開他的生母,到城里住.中間曾回故鄉兩次,都是奔喪,只在母親身邊待了幾天,仍然回到城里.在他讀大學2年級的時候,母親棄養,只活了40多歲.他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作者便想和母親于地下.他的愿望沒能實現,從此作者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一個靈魂不全的人.他懷著不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作者就淚流不止,數10年如一日.
讀完了這一自然段,我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和憐憫之情,這是我便自嘆不如道;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記得原來在5年級時,爸爸媽媽給弟弟和妹妹一人買了一雙300多元錢的鞋子,而沒給我買,我氣急了,更讓我氣憤的是他們竟然沒給我買一樣東西,因為給他們了重禮,總得給我買點東西的歉意呀!自從這件事之后,我覺得爸爸媽媽不喜歡我了,這是我便意識到我的醋壇子打翻了.
我讀了<<懷念母親>>這篇課文, 我知道了:其實爸爸媽媽對我的愛是永遠的,對別人的愛是暫時的.
讀了這篇課文我懂了:我不應該在家經常與母親頂嘴.
篇3
1.聯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啟蒙”作課題的深刻含義。
2.憑借課文的語言材料,感受濃郁的母子親情,體會作者對母親終身難忘的感激、懷念和敬愛之情。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上一節課大家和老師一道伴著柔和的月光走進了作者童年時的籬笆小院(出示課文插圖)。看著這溫馨的畫面,你會想些什么?或是想說點什么?(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都浸透著母親無數的心血與汗水,蘊含著母親無盡的牽掛與關愛。)
2.這一課,就讓我們走進這個籬笆小院,與這母子倆,分享他們的快樂!
二、品讀課文,感悟真情
1.作者成年以后,回憶起自己童年的夏夜,總是充滿深情地說:“童年的夏夜永遠是美妙的。”(投影出示句子,學生朗讀)是什么讓作者對童年的夏夜總是念念不忘,覺得那樣的夜晚永遠是“美妙”的呢?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用筆圈畫。教師巡視,相機點撥。
3.進行全班交流。
出示句子一:暑熱散去了,星星出齊了,月亮升起來了,柔和的月色立即灑滿了我們的籬笆小院。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時辰。(景色美)
出示句子二:母親忙完了一天的活計,洗完澡,換上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摟著我……此時明月已至中天,母親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母親形象美是樸素、純潔、神圣的。)
出示句子三: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為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飄滿她那芳香的音韻。
(1)讀一讀,從中你知道什么美?
(2)輕輕地讀出這種感受。
(3)讀完后你覺得哪個詞顯得很特別,特別的亮眼?(芳香)
(4)為什么呢?引出并理解“芳香”:芳香是鼻子聞,而這兒指的是什么?
(5)這里“芳香”意思是:對世界、對人生懷有一種美好的情感。不是嗎?不然哪有這樣的詩句:“去吧,去呼吸山水間芬芳的空氣;去吧,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
(6)同學們,你們見過“芳香”的歌謠嗎?那“芳香”指的是什么呢?
(7)讀歌謠。自由讀,指名讀。(讀出柔和、輕輕的、甜甜的音)
(8)引讀:“母親用歌謠把故鄉的愛,伴著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
這樣的日子雖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豐富的。如果你就是籬笆小院那個被媽媽摟在懷里的孩子,聽著這樣的歌謠,你會想些什么?
出示句子四:高深莫測的夜空是個神話的世界。
高深莫測的夜空竟是個神話的世界。
比較:自由讀,看兩句有什么區別?從這“竟”字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課文10~13自然段。
(1)自由讀,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2)學生交流,教師相機指導。
(3)分角色朗讀母子間的對話,指導讀好“母親笑著說”一句。
4.過渡引申。
在這柔和的月色里,母親為作者唱歌謠童謠、講神話猜謎語,作者聽著母親甜甜的聲音,覺得童年的夏夜永遠是分外的美妙,不由發自內心地說……
投影:“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
(1)學生朗讀。
(2)母親不識字,她怎能成為作者小時候的啟蒙老師呢?
(3)學生深情朗讀文章最后一小節。
6.簡介背景,教師范讀。
下面這段話是作者的原話(出示):
我寫這篇文章時,母親已經老了,患了老年癡呆癥,失去了記憶。我趕回老家去看她時,她安詳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藹、慈祥,但卻不知我從哪里來,不知我來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誰。不再談她的往事,不再談我的童年,只是對著我笑,笑得我淚流滿面,她永遠不再明白兒子的內心是多么的苦痛,我多想抹平母親額上的皺紋,我多想用淚水喚醒你的記憶,答應一聲兒子的呼喚啊……
再讀,體會其中包含的終身難忘的感激、懷念和敬愛之情。
三、總結全文
默讀課文,討論:作者為什么用“月光啟蒙”作為課題?
四、聯系生活,拓展練習
1.作者對他的母親充滿深深的感激之情,一句歌詞唱得好: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她們時時給我們啟迪,給我們鼓勵……
2.根據自身實際,完成下面寫話練習:
當我 ,您 ,使我 ;
當我 ,您 ,使我 ;
……
母親,您是我的啟蒙老師,
母親,感謝您!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了解“我”和蘇珊交往過程,感受真情。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學會關愛他人。
2、方法與過程:引導學生邊讀邊想,動手畫出令人感動的語句,尤其是描寫人物言行、心理的語句。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懂得用心靈去傾聽能給人帶來快樂和幸福。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我”和蘇珊交往過程,懂得用心靈去傾聽能給人帶來快樂與幸福。
2、體會“我”對蘇珊的深切懷念之情。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學會關愛他人。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揭題。
1、教師:生活貧困的桑娜和漁夫,有著樂于助人的美好心靈;一位殘疾青年善意的謊言背后,只是為了能讓“我”安心看書;清晨的樹林中,一位傾聽“我”拉琴的陌生老人,給了“我”信心。人間處處有真情啊!今天,我們要學習另一個關于“傾聽”的真情故事。
2、出示課題:用心靈去傾聽
怎樣的聽是“傾聽”?(細心地聽)用心靈怎么去傾聽?請打開課本,讓我們走進課文去用心感受。
二、初讀感知。
1、大聲朗讀課文,注意把課文讀通順、讀正確,讀得不暢的地方做個記號,再讀一遍。自己特別有體會的句子可以劃下來。
2、指名輪讀課文,正音。
3、課文寫了一個怎樣的動人故事?(引導了解“我”和蘇珊的交往過程)
4、你畫出了哪些句子,能給大家讀一讀嗎?并說說自己的體會。(學生自由發言)
三、研讀感悟。
1、蘇珊,一個普普通通的接線員,我還沒有見過她時,已把她當作──(學生:我的第二個母親)
(1)出示句子:但是我非常想認識蘇珊,認識這個從未謀面卻如同我第二個母親的人。(齊讀)
(2)母親,那是我們最熟悉、最可親近的人哪!而我,卻把從未謀面的蘇珊當成了我的第二個母親,這是對蘇珊多么高的評價啊!
你能說說為什么嗎?讓我們從課文中去找答案。
(3)學生交流談感受。
(4)接線員工作是非常繁忙的,面對我的求助,如果換了其他人,可能會怎樣做?(不予理睬、粗暴打斷……)蘇珊卻不是這樣,面對一個從未謀面的小孩,她付出了母親般的愛心。
(5)再次齊讀:但是我非常想認識蘇珊,認識這個從未謀面卻如同我第二個母親的人。
2、那么,蘇珊是怎么看待“我”和她之間的交往的?
引讀:蘇珊對我說,她也要感謝我。她說她沒有孩子,我的電話使她感受到了做母親的幸福。
同學們,生活就是這樣,當你用心付出的同時,不經意間也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3、同學們,蘇珊對“我”母親般的關愛一直到她離開人世之前,細心的孩子,不知你發現了沒有?
出示蘇珊留言:湯米,我要到另一個世界去歌唱。
討論:蘇珊為什么要留言?你怎么理解她的留言內容?(怕我傷心、難過;要我樂觀對待生活……)
4、請同學們想一想,蘇珊在寫留言前會想些什么?
小練筆:就要離開了,蘇珊想: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交流練筆。
四、總結深化。
1、同學們,讓我們再次讀課題,齊讀:用心靈去傾聽。
用心靈去傾聽的是什么?
一根電話線讓我們心靈相通,有一首歌寫得好(課件出示):
接受我的關懷,期待你的笑容!“人”字的結構就是相互支撐!走進我們的視野,從此不再陌生,人類的面孔就是愛的表情!告訴你一個發現,你和我都會感動,世界很小,是個家庭!
2、同學們,讓我們用愛心去對待生活,讓愛在我們的心靈深處扎根!
板書設計:
12*、用心靈去傾聽
我
蘇珊
砸傷手
用魔法幫助
聊天
耐心解釋
金絲雀死了
“到另一個世界去歌唱”
約定見面
去世
篇5
其本質就是通過閱讀、對話、討論等,讓學生對語文課文帶著獨特的理解與情感融合起來進行學習。本文就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視域融合”展開探討和分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對課文中的人物、場景以及故事等都極易進入其中,這為教師在學生和課文之間建立對話平臺提供了天然的便利條件。學生打開課本后,通過教師的教學和對課文的朗讀,首先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然后再通過看、聽、說等視域融合,讓學生進行入到課文當中,去體會每一個故事和內容。例如,在學習《桂林山水》時,學生首先通過朗讀課文,對桂林山水的美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和了解,再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圖片、影像等形式,讓學生用最直觀的視覺體驗來體會到桂林山水美在哪里,并讓學生將這些問題和想法表達出來,通過說來與同學和教師一起分享。又如,在學習《花的勇氣》時,教學時可以先問學生:為什么花會有勇氣?什么花最有勇氣?再讓學生帶著這兩個疑問對課文進行學習,并從中去尋找答案。通過提問、思考、誦讀和理解,全面學習課文,與課文中的花、山水、風景展開對話和融合。
二、加強討論問答,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的小苗苗與季羨林的對話是以訪問的形式展開。題目中的小苗指的是小學生苗苗,而大樹則自然是指季羨林老先生。題目的一開始,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進行討論:“這里為什么要把小學生和季羨林老先生比喻為小苗和大樹呢?”學生的答案并不一定全都相同,但這樣的問答形式在無形之中鍛煉了學生的表達和理解能力,最終將課文意思與學生思想進行融合。對于這篇課文,學生在學習時,還可進行角色上的扮演,將其中的對話問答演示出來,此舉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理解季老先生的思想。在課后,教師還可引導學生互相進行訪問,模訪課文中小苗苗的問題,對身邊的同學提問,而被問到的同學也要配合回答。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成為小記者,通過對話問答的方式來鍛煉其對話溝通的能力。同時,對培養小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亦會得到很好的推動作用,讓他們扮演和了解一定的社會角色,利于學生的成長以及對事物有更加清晰明確的認知。運用對話問答,學生還可以輕松理解到課文中更加深層次的語文知識。在學《釣魚的啟示》時,學生也許如同故事中的主人翁一樣,對爸爸的話和行為難以理解。這時,教師可對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爸爸要將魚兒放回水中?”學生的回答一開始可能只是照著課文中“爸爸”的話來回答。教師給出時間讓學生思考。這時小學生天生的想象力與對周遭生活的觀察力便能發揮出作用,不同的答案也會就此產生。這個時候,教師再讓學生運用問答的形式來進行討論,從而得出更多更加深入的答案。
三、加強師生交流,實現情感融合
除了上面所說,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視域融合也不能忽視。要想達到師生之間的視域融合,溝通為第一要素。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接受為學生唯一獲取語文知識的途徑,而視域結合下的語文教學絕不屬于此種教學方式。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了良好的溝通和對話,充分了解了學生的心理需求,再在教師與課文之間的視域融合基礎上,對學生進行良好的知識傳播。此種教學方式,為示范式教學,而非接受式教學。例如學習《懷念母親》時,大多數學生可能無法理解到作者對母親的懷念之情。這就需要教師進行引導。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以“母親”為題,進行表述和討論,幫助其先建立一個滿滿的感受母親的情感,而后再通過提問等方式,加深這種情感。這時,當教師問學生想不想念媽媽時,學生們的情感已經被調動起來,此時再來進行對課文的教學,可使學生充分投入到文中所講述的那種與自己母親之間,與祖國母親之間的深厚情感。
四、結語
篇6
最近我們學習了《秋天的懷念》這篇課文,學完之后我的心情真是永久不能平靜。
這篇課文寫了母親每一次來到兒子的房間都求兒子去北海看花。終于有一次兒子答應了,母親那一次真是喜出望外。可是,兒子答應母親之后,母親因病死了。這么好的母親,兒子不會珍惜,太辜負了母親的一片愛嘛!
當我讀到“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兒倆在一塊,好好兒活,好好兒活…”我的眼睛悄悄的流下了眼淚,感到了母親的偉大。
記得我五歲那一年,媽媽買了一個燒雞回來,吃的時候,媽媽把雞的頭給自己吃著,給我一個雞腿。那時候我還小,不懂事,我說:“給我吃那個頭。”媽媽說:“不可以,媽媽喜歡吃!”說著,我用腳跺一跺,媽媽就給我吃了,我剛用嘴嚼就立刻吐出來了。那時我還哭了呢!可現在我也已經讀五年級了,懂事了。我一想起來,我又羞愧又悔恨。媽媽之所以這樣做還不是為了我嗎?媽媽的愛是無私的,我用媽媽對我的愛和我對媽媽的愛相比,可差得真遠呀!我現在也下定決心了,我要做一個好女兒,做一個乖女兒!
篇7
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一些老師對課后的總結往往不夠重視,或重視得不夠,這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了教學效果不太理想。
一課的開頭要精彩,能迅速激發學生進入新的學習環境的興趣;一課的結束亦要精要,能引導學生查漏補缺,承前啟后,溫故而知新。筆者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總結了以下幾種課后的總結方法:
討論歸納法。即老師通過讓學生們充分自由的發揮,引導他們對所講到的或未講到的知識進行討論、歸納,鼓勵他們用自己的語言去理解、識記和運用。如:在上《荔枝》這課后,我提出了這樣兩個問題讓學生下去討論:(1)課文表達的是對母親懷念的感情,為什么不用“懷念母親”做題,而是用“荔枝”呢?(2)這樣的結尾好在哪里?學生們分組討論后歸納――作者圍繞荔枝寫了幾件小事,于細微處反映了母親對兒孫深厚的愛,表達了作者深切懷念母親的思想感情。教師適時給予了補充,對他們所激發的新觀點、新看法,給予了充分肯定。把同學們歸納起來的精華部分,以知識的形式板書在黑板上,讓同學們的思維更加清晰化、條理化和結構化。充分調動了每一位同學的積極性,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激活了他們的思維,并初步培養了他們研究創新的能力。
2.訓練鞏固法。在一課結束的時候,老師根據該課的知識點,有針對性地給學生留幾道題,趁熱打鐵,加深他們的記憶,使同學們得到訓練和鞏固。如:我在上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后出了這樣兩問題:(1)詩人“喜于狂”的原因是什么?表現是什么?(2)寫出詩人還鄉路線。運用這種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出題少而精,勿泛泛而出。
3.聯系現實的方法。即把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和我們現實中的一些事或物有機地聯系起來。如我在上完《只有一個地球》后作了這樣的總結:學習了這課我們知道了地球小而易破碎,地球與人同在,請大家走出校門,看一看哪些行為是在破壞地球,請你們加以制止和勸說!第二天課堂上,同學們踴躍發言:有抽取地下水,使地表下降,導致我們全組的人缺水;有用“電貓”捕獵,使物種滅絕;有伐木,森林遭受破壞的,等等。這不但利于同學們的理解和運用,同時還讓學生們認識、了解了社會,提高了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我們學習知識的最終目的就是要用于指導社會實踐,運用這種方法,還可以有效地達到這一目的。
篇8
最令我感動的是,母親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話:“我那個有病的兒子,還有那個未成年的女兒。”從這句話中,我知道在這位母親的記憶里,根本沒有她自己。這樣偉大、無私的母愛,在我媽媽身上也體現出來。說起我媽媽對我的關心,可以和天上的星星一樣多,但是,最令我難忘的是那一次。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天,我發高燒到40度。媽媽急壞了,一時慌了手腳,不知道怎么辦才好。鄰居的一位阿姨提醒說:“趕緊送醫院呀!”媽媽一聽,急忙披上大衣,背著我就往醫院走。路上,行人稀少,寒風呼呼地刮著,我不禁打了一個噴嚏。雖然很輕但是還是被媽媽聽見了,媽媽放下我,才知道我穿著單薄的衣服。便脫下自己的外套給我穿上。我說:“不行的,這樣您也會感冒的,您還是穿上吧!”媽媽說:“我是大人,身體比你健康,你已經感冒了,萬一病情加重怎么辦!”我拗不過媽媽,只好穿上了。
醒來時,我發現自己正躺在醫院的病床上打著點滴。護士姐姐正在旁邊給我換藥,見我醒了,便說:“小朋友,你醒了。你可不知道你媽媽在你旁邊守了你一夜呢!剛剛才出去”。“吱”的一聲,門開了,只見媽媽拿著一個盒子,說:“我熬了點雞湯,你快喝吧!”看著媽媽眼睛里的血絲,還有點凌亂的頭發,我禁不住一頭扎進她的懷里哭了。
篇9
關鍵詞:朗讀訓練;高效課堂;增加語感;內化情感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8-3561(2015)23-0059-01
朗讀是語文閱讀教學中一項非常重要的訓練內容,一堂優秀的語文課總是離不開循序漸進的朗讀,“讀”在課堂上更是獨占鰲頭,讀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和靈魂。那么,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加強朗讀的指導與訓練,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呢?
一、給足時間,自讀自悟,增強語感
閱讀教學本身離不開讀,給足時間讓學生讀,讓學生在讀中欣賞,在讀中體味,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提升。當學生在讀中能充分地自讀自悟,尤其是當自己的感悟還能得到師生的一致認同,對于學生來說是一件高興的事。在實際教學中,很多老師就是不愿意相信學生,怕學生的讀浪費時間,急于把自己的感受體會強加給學生,學生的自主感悟被扼殺,學生只是一個乖巧的聽者而非真正意義上的讀者。教師要激發學生朗讀課文的興趣,把讀書的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多讀讀書,慢慢地讀,靜靜地讀,細細地品,透過眼前所讀到的文字自己去體會,去領悟。如教學《難忘的一天》一課,初讀時要求正確地讀,讀準字音,吐字清晰,借助拼音把課文讀正確。檢查、指導學生認讀生字,可用開火車等形式,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讀書情況,做到全員參與。
二、技巧點撥,增強語感
新課標明確指出:要重視朗讀的指導和訓練。在朗讀過程中,教師要立足全文基調,注意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的詞句,特別是表達文章中心的重點詞句,或是飽含人物情感的重要詞句,進行朗讀技巧的指導,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將作品中的“情”讀出來,加深對課文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例如,把需要強調的詞語、句子用重音讀出來,啟發學生想象畫面,體會課文表達的情感。結合語境,靈活地停頓,追求聲斷情不斷的效果。還有諸如正確的發音吐字、語調的調節、語速的把握、語言的形象性等技巧的點撥,化無聲文本為有聲語言,讀出內容,讀出含義,讀出味道,讀出真諦,達到“情自心中來,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教師的點撥,應以學生的讀為基礎。“點”必須“點”在關鍵之處,“撥”必須“撥”在疑難之處。如《懷念母親》一課,文中有幾個比較難讀的句子,教師可出示語句,單獨訓練。如“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的愿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不知道為什么,母親頻來入夢。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道為什么,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然而這凄涼并不同普通的凄涼一樣,是甜蜜的,濃濃的,有說不出的味道,濃濃地糊在心頭。”“想起自己長眠于故鄉地下的母親,真想哭!我現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親都是一樣的!”教師先范讀,讀完后向學生提問:(1)聯系上下文,說說為什么作者會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是不是僅僅因為母親的逝世?(2)真正讓作者遺憾和痛恨的是什么?(無法盡孝,心存自責、愧疚之情。)(3)你知道“頻來入夢”的原因嗎?(作者旅居在外,對生身母親、對祖國母親的懷念與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兩位母親不斷出現在作者的夢中。)(4)“甜蜜”和“凄涼”是不是矛盾?你怎么理解?(因為在遠離家鄉的日子里,能時常回憶起在故國的生活情景,不斷回想起故國的親朋好友,感到他們無處不在,仿佛就在身邊,心中自然又多了一絲安慰、一些寬心、一點甜蜜,少了一些凄涼、孤獨。)(5)古今中外的母親都是什么樣的?(關愛孩子、思念孩子)。這樣把幾個較難讀句子抽出來訓練,讓學生讀流利了,再回到課文中去讀,一段一段地讀通順,這樣整篇課文也就很快讀流利了。
三、豐富形式,內化情感
朗讀,如果長期只貫之以一種形式、一個腔調,學生必然會進入朗讀疲軟期,久而久之,會失去朗讀的興趣,會失去學習語文的樂趣。朗讀的形式多種多樣,就讀的個體而言,有個人讀、齊讀,有男生讀、女生讀,有分角色讀、競賽讀……就讀的方法而言,有略讀、精讀、品讀、瀏覽……根據小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我們要選擇合適的方式,多形式朗讀,避免單純地為讀而讀,避免使朗讀變得枯燥乏味。教師要精心地設計朗讀的訓練過程,合理地選擇每一環節的朗讀形式,讓它們各盡所能。如在教學人物對話比較多的課文時,可采用分角色朗讀的形式;教學知識性較強的說明文,可采用默讀、搶答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教學散文一類文章,則可用賽讀的方式來一決高下;教學童話故事,可用輪讀的方式來感受故事,定會激發學生更多的興致。此外,小組賽讀,男女賽讀,合作讀,自由讀等,豐富多彩的形式變換能更有效地調動起學生朗讀的積極性,促進語文課堂的有效習得。在讀的基礎上,著重鼓勵學生自評與互評,引導學生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發展,在評讀的過程中進一步豐富情感。
四、結束語
閱讀教學要給足學生讀的時間,要輔之朗讀技巧的指導,要豐富課堂朗讀的形式,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品味,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參考文獻:
[1]慕佐梅.小學語文教學必須加強朗讀訓練[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S2).
篇10
在信息時代的今天,利用網絡資源開展語文學習已經成為一種新的學習理念,已經為大多數專家、學者、教師和學生所認同。值得欣喜的是,依據《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編寫的人教版初中語文新教材,我們可以隨處見到這種新的教育理念的“影子”,也已經開始重視語文學習的新途徑,練習中經常出現“網絡”一詞,引導有條件的學生合理利用網絡資源,關注網上閱讀這一信息時代新的閱讀形式。
21世紀,人類全面進入了信息時代,大知識時代。網絡是巨大的資源寶庫,豐富的網絡資源為開發語文課程資源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我們的語文學習應充分利用網絡,形成網絡資源共享。
1 利用網絡資源,再現課文情境
課文以語言文字為主,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去想象、體會情境,而小學生以形象思維見長,因此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認識文字所描繪的形象,可以利用網絡技術演示作品中的形象。如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時,利用網絡設備播放視頻《十里長街送總理》,學生把課文描寫的場景與視頻中出現的景象進行比較,把文字變成了形象,這樣就對理解課文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教學《臺灣的蝴蝶谷》一文時,老師從網絡上下載了大量的世界各國的名蝶,在課堂上呈現給學生,還播放了一段介紹蝴蝶泉的視頻,姿態各異的蝴蝶給學生以視覺的沖擊,動態和靜態的蝴蝶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學生的腦海里。
2 利用網絡資源,補充文本空白
小學課文篇幅都不是太長,大多節選自名篇名著,其中隱藏著許多空白,如作者生平、時代背景、人文典故等,教學中,可利用網絡資源豐富、快捷這一特點,適當進行補充,以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
2.1 補充時代背景。如學習《草船借箭》一文,學生能從文本了解到的僅僅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而對周瑜為什么為難諸葛亮以及諸葛亮怎么會到東吳等恩怨糾葛充滿疑惑。因此,引導學生上網查詢有關《三國演義》的資料,弄清“草船借箭”的背景,觀看“草船借箭”的電視片斷,對文中主要人物的個性作感性、全面的認識。這樣,不但幫助了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同時也激發了學生閱讀古典名著的興趣,有助于他們積淀古典文學的素養。
2.2 補充作者資料。《秋天的懷念》一文以深沉的筆調回憶了自己癱瘓后,母親對自己點點滴滴、潤物無聲的關愛,表達了自己對母親無盡的思念,作者史鐵生青年時期因一場重病致終生癱瘓,在他人生最輝煌的歲月遭此打擊,其思想上的波動是可想而知的,史鐵生寫的《秋天的懷念》正是他當時真實的心路歷程,為了讓學生能更深入地了解作者在語言文字背后表達的那種無奈與痛苦,可從網上下載史鐵生的生平資料,讓學生閱讀,然后再讀課文,學生帶著對作者的同情與敬意去讀課文,一定會更入情入境。
2.3 補充人文典故。《赤壁之戰》一文中蘊含著不少著名的典故,如“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雞蛋碰石頭――自不量力”,“曹操敗走華容道”,這都是學生所不知道的。從網上閱讀這些典故,增強了課文的趣味性,也激發了學生閱讀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的興趣。
2.4 補充語言文字訓練。學習《荷花》一文,在學生反復誦讀“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后,適時點擊網上關于荷花的各種圖片,引導學生用這樣的句式再描述各種不同形態的荷花,網上圖片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也讓學生有效地進行了仿說仿寫的訓練。
3 利用網絡資源,開展綜合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