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燭課后題范文

時間:2023-03-18 20:20: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蠟燭課后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蠟燭課后題

篇1

一、通過研究,發現問題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在課堂上存有學生表演過度而深度內涵研究不夠的現象。究其原因,有教師專業能力不足的問題,還有學生探究能力不足的問題,特別是化學等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學生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對實驗中的疑問缺乏再探究的意識,紙上談兵多,動手操作少,這成了制約我校教學改革的重點問題。為此,我們參與了“快樂化學”項目的研究,立足農村學生的實際,認真實施“做中學”的理念,開展“先做后學”的研究,為課堂教學改革引領了方向,提供了新的深入研究的平臺。

二、找出根源,解決問題

學生缺乏探究能力,既有學生自身思維方式、學習方式的問題,也有教師缺乏探究意識的問題,還有學校在教學理念上的問題。找到了問題的根源,就應該從問題的源頭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設計解決方案。

1.教會學生“提出問題”

在科學探究中,提出問題是一個重要的前提。然而,學生在以往的實驗中,往往不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只注意強烈刺激的現象、忽視其他現象,忽略操作順序、裝置特點和條件,只觀察不思考,提出的問題不規范、描述不準確等等。針對上述問題,我們采取以下兩種解決方法:

(1)教會學生一個方法

經過反復研究,我們確定了“觀察――描述――質疑”三步法對學生進行訓練。在觀察層面,要求學生學會從空間和時間兩個方面著手,既要觀察實驗的整體裝置,又要從實驗前、中、后進行對比觀察,并總結操作步驟。描述是質疑的前提,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并能把觀察到的現象用準確的語言描述出來,然后進一步追問描述出的內容,從而轉化成問題。

(2)引導學生學會兩問

一是對具體現象直接設問。在鎂條燃燒實驗中提問“鎂條為什么能燃燒?燃燒為什么發白光?燃燒后生成的物質是什么?”引導學生用規范的化學語言來描述問題。二是對類似現象比較追問。在“鋅和硫酸反應”時追問“鋅放入硫酸里能反應,其他金屬和硫酸也能反應嗎?換成其他酸行不行?生成的氣體是一樣的嗎?都能放出熱量嗎?”力圖通過類比追問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使他們學會從化學的視角提出更深層次的問題。

2.鼓勵學生“質疑異例”

在以往的實驗中,學生更注意觀察與課本描述相一致的現象,而對實驗中出現的異常現象關注度不夠。清華大學宋心琦先生說過:“科學上最偉大的發明,往往是在對異例的質疑中產生。”因此,我們應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和探究異例現象。

(1)鼓勵探究異常實驗

在“換一種視角看世界”一課中,學生分組做“鎂條燃燒”實驗,有學生說看到了黃綠色的光,這一描述引起了學生們的好奇,課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動,把鎂條放進一定濃度的氮氣中燃燒,大家終于知道了“黃綠色”的秘密。還有諸如“石灰水變渾濁再變澄清”等實驗中的異常現象,教師都引導學生進行了探究。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突破了慣性思維,拓展了知識空間,培養了質疑的學習習慣。

(2)自主探究失敗的實驗

我校設置了開放實驗室,中午、課外活動、雙休日全部對學生開放,讓他們自主探究失敗的實驗。在學習“讓天平說話”一課時,部分小組在實驗中發現銅的質量反而比氧化銅還要多,實驗宣告失敗。在課后探究中,學生們更加小心地操作,每個環節都確保無誤,最后通過對比發現問題出在試管后貼的標簽上,學生們稱量完試管后再貼上標簽,在極其精準的天平上當然會有誤差,而這一誤差通過他們的自主探究得到了解決。失敗的實驗是自主探究的開始,學生能在自主探究中集中精力、開動腦筋,找到問題的關鍵,從而發現并解決問題,這是提升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徑。

3.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微觀世界對學生而言很陌生,因此,探索微觀世界除了實驗以外,還要通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來實現。

(1)激活學生的想象思維

為激活學生的想象思維,我校主要采取“猜想――事實――描述”的課堂設計、微粒觀的引入和圖片展示的方式,使學生經歷由假設到確認的過程,學會用微粒來描述物質的構成,此外,我校還組織初三學生參加以《水分子一家》為題的擬人化文章比賽,從而增強了他們對微粒觀的理解。

(2)豐富學生的想象空間

豐富學生的想象空間主要是通過組織學生參加想象力作品比賽來實現,鼓勵他們用類比、擬人的手法,以漫畫的形式,畫出分子、原子的模型、大小、間隔和運動方式,學生創作了《氧分子漫游記》等主題作品,通過想象用多種方式描述了物質與微粒之間的聯系,實現了對化學知識的深度理解。

4.引領學生實踐探究

探究性實驗的環節相對較多,因此,指導學生的探究性實驗,我們注重從兩個方面做起:

(1)打開學生的設計思路

合理的計劃是探究的前提,在“變舊得新謂之‘化’”的點燃蠟燭實驗中,多數學生認為蠟燭變成蠟燭油是一種化學變化,教師一開始并沒有反駁,而是把這個問題變成了探究實驗,指導學生分三個階段完成實驗:第一,做一個設計證明蠟燭油是新的物質;第二,如何證明能燃燒的蠟燭油就是蠟燭;第三,如何證明蠟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經過教師的引導,把學生的設計思路引向深入,保證實驗的順利進行。

(2)指導學生動手實踐

在化學實驗中,想要解決問題就要動手實踐。蠟燭實驗在課后的探究中,首先就遇到了“如何點燃蠟燭油”的困難,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點燃了蠟燭油并驗證生成物,然后通過實驗了自己的想法。教師也借學生探究的熱情,讓他們提前學習教材的“科學探究要素”環節,鼓勵他們自主完成探究實驗報告和化學作文,從而體驗到了一次完整的化學探究過程。實踐探究不僅能幫助學生解決問題,而且還能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進一步開展探究活動。

三、項目研究帶來的變化

一是學生喜歡。學生對實驗探究滿意率總體超過96%,課堂效率接近86%,實驗成功率為85.7%,61%的學生表示非常喜歡化學課。經過僅半年的時間,項目就在所有的課程中脫穎而出,深受學生歡迎。

二是教師提升。我們要求教師做好“再教設計”和“教學機智”等資料的匯總,通過測量數據、研究原理、體驗細節及實驗改進,教師的專業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

三是家長支持。通過問卷調查,我們了解到大多數家長支持學校的項目實驗工作,關注學生在實驗中的反應。92.3%的家長們對實驗研究表示很滿意,部分家長對項目實驗能否保證學習質量提出了質疑,這也是我們下一步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篇2

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學活動主要由教師講授完成,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差。信息技術的應用,主要停留在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層面,并未從根本上改變學生學習方式。從信息技術的使用時段看,它主要應用在課堂教學中,課前、課后主要是學生的自主預習與自我練習,由此造成信息技術的生存周期只局限于課堂上,不能覆蓋學生學習全過程,出現智慧教室大投入、小產出的局面。要想實現信息技術完全覆蓋教學活動,必須二者統籌兼顧。加強課前、課中、課后三階段課程內容的緊密聯系,將技術逐漸向課前課后拓展延伸,使學生在三個階段均可利用信息技術獲取知識。同時,教師能利用信息技術掌控課前、課中、課后學生學習情況,這就需要變革傳統教學模式,將課前、課中、課后視為一個有機整體。而信息技術作為紐帶,貫穿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時段。第一,在線先學,各取所需。智慧教室平臺把多層次的學案制作成微視頻或PPT,作為資源包發送到學生終端,讓學生根據自己知識儲備和認知水平,選擇合適的學習內容和喜歡的學習方式,實現異步學習。這是教學組織個性化研學課堂的出發點。第二,多屏助學,多維互動。這是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電子書包”應用模式。互動討論原來只能輸入文本,制約了互動的實施,現在的平臺實現了語音討論、直接手寫批注,結合先進的語音輸入法,實現師生、生生、媒體與學生等的多維互動。多屏助學,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讓“真學”在每個學生身上真實發生。第三,在線作業,及時反饋。“即時反饋”能夠即時檢驗、反復檢驗學生學習效果,讓學生在自我測試中鞏固所學方法,學會自主學習、自我測試、鞏固所學,也讓教師通過大數據分析了解學情,優化下一步教學內容。智慧教室環境中的課堂教學結構,顛倒了知識傳授與內化的環節,把知識傳授放在課前,學生具備了課堂內化的前期知識基礎后,課堂上主要通過協作與交流內化知識,形成意義建構。整個教學流程中,學生是知識內化與意義建構的主體,教師是學生知識內化與意義建構的幫助者和促進者,為學生創造知識內化與意義建構的環境,并選擇合適時機介入學生的協作與交流,引領學生形成知識內化與意義建構的正確方向。

二、技術與教學內容的統整

教學內容主要包括來源、表現形式、深度和廣度、交互性以及時效性等。在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融合前后,教學內容的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由此可見,用傳統方法選擇教學內容,已不能適應智慧教室環境中的課堂教學要求。要想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高度融合,必須對技術與教學內容進行統整,選擇教學內容時要更多地站在學生的立場,以學生的實際水平為準繩,以智慧教室環境平臺應用工具為依托,對教材內容進行加工乃至增刪、更換,創生出適合學生實際、發展學科思想的教學內容,教學生之所需,教學習之所需,讓智慧教室環境下的教學更有效、更有味。例如,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半截蠟燭》是劇本體裁,筆者選擇“油燈換蠟燭”“抱柴端蠟燭”“裝睡拿蠟燭”三個場景進行教學。首先,在平臺上推送資源包,讓學生了解劇本特點及其與一般文章的不同讀法。接著,告訴學生劇本又叫腳本,據此可創作電影、電視劇,制作廣播劇和電影海報……然后,將全班學生自由分成六個小組,每組選擇一個場景,組內商量要把劇本變成什么。最后,小組成員借助平板電腦的視頻功能、語音功能、拍照功能進行展示。其中,前兩組學生將“油燈換蠟燭”利用平板電腦的視頻功能拍成微電影,第三、第四組的學生將“抱柴端蠟燭”,利用語音功能錄制成廣播劇,最后兩組學生把“裝睡拿蠟燭”做成畫報,拍照上傳。每個小組的作品展示完成后,全班學生根據文本鑒賞評析——亮觀點、找依據、說理由,大家各抒己見。在這里,筆者播放了《草船借箭》的微視頻,拓展了教學內容,要求學生基于此微視頻改寫成劇本。以學生先學為起點,以文本特點為依據,借力智慧教室的網絡平臺功能,統觀平臺技術與教學內容,這樣學生的學習內容既有廣度又有深度,提高學生的語言外化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技術與個性化學習的統一

個性化學習是指通過對特定學生的全方位評價,發現和解決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在傳統課堂上,由于大班教學,實現個性化學習困難重重,但在智慧教室環境下,有了技術的支持,個性化學習便成為可能。如何讓技術最大化地“支持”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答案不言而喻:技術與個性化學習的統一。在預學環節,智慧教室平臺提供多種數字資源供學生自主學習,將被動地跟教師學習變為根據需要,主動調用資源庫中的相關數字資源進行學習、體驗、思考。例如,教學《七律》一課時,為了達成從詩句中體會詩人“大無畏的氣概、樂觀的精神”這一目標,傳統課堂上,教師常常要求學生整齊劃一地觀看每句詩背后的有關歷史事件的圖片、視頻。學生反饋時觀點統一,口徑一致,顯得蒼白干癟。借助智慧教室,筆者為學生提供了自助式的數字資源,如飛奪瀘定橋的視頻、巧渡金沙江的文字、爬雪山的圖片,學生根據需要查看相應資料。通過資料的自主學習,學生對詩人心中瀘定橋鐵索之“寒”、金沙江水之“暖”等情感表達的體驗入腦入心,教學目標達成也就水到渠成,技術成了個性化學習的溫床。課堂教學中,智慧教室反饋系統自動收集不同認知水平學生有代表性的學習表現,教師通過平臺生成的報告診斷學生認知水平、思維能力、學習方法等的層級差異,實施個性化學習。例如,教學《貓》一課時,第1~3自然段寫了貓的性格古怪的具體表現,僅僅是幾個詞的不同,卻能反映出學生不同的思維水平、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將其分成A、B、C三類。A類學生不僅能準確提取關鍵詞語,而且思維嚴密,考慮詞與詞間的對應節奏并概括,例如,“膽小”這個詞就是學生根據段落中的“勇敢”一詞自己概括的;B類學生提取“高興、不高興”兩個詞,顯然沒有考慮詞串之間的關系,對性格古怪的理解也有所欠缺;C類學生將“溫柔可親”和“不高興”對比,思維上又遜于B類學生。教師在觀察時要從學生的表現中發現他們認知水平、思維能力和概括能力等方面的層級差異,收集各層級有代表性的表現,對不 貓的性格古怪的具體表現同水平的學生推送不同的學習內容,實現個性化學習。在課后作業環節,智慧教室技術系統更關注學生線上線下(虛擬課堂和物理課堂)的學習軌跡與行為分析,收集學習行為數據,分析學習行為及其包含的若干關系,進而判斷學習是否有效發生,尋找學習盲點,對學生的知識結構進行詳細診斷,為學習決策提供支持,便于教師設計出針對學生薄弱知識的個性化學習方案等。例如,對于比喻、擬人修辭的復習,筆者將學生平時的錯題(學生端自動收集學生錯題歸入“錯題本”)依據四年級語文學段目標進行歸類、遴選,將含有不同比喻詞“猶如、如同”等的分為一類,將同類事物的歸為一類,將比喻與擬人易混淆的分為一類,以此為標準,設計5個題庫,以游戲方式進行。根據學生作答情況,系統進行診斷——如果判斷正確,順利進入下一關;判斷錯誤,教師利用“作業微課”功能將其拍成微課,對學生進行個性化輔導。這樣學生可以經歷不同題目的個性化練習,針對薄弱點進行針對性訓練。

篇3

關鍵詞: 物理教學 教學反思 物理教材 案例

所謂教學反思,就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行為,是教師對教學行為和教學活動進行批判的、有意識的分析和再認證的過程。就本質而言,教學反思中的“反思”就是教師的一種經常性的、貫穿始終的對教學活動中各種現象進行檢查、分析、反饋和調節,教學活動中堅持不懈地“反思”將促進教師更加關注自己的教學行為,關注學生的學情,更能深入地開展教學研究活動,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從而使教育教學活動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更能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

一、《蘇科版》物理教材的特點

《蘇科版》物理教材內容一改過去《人教版》教材的“難、繁、偏、舊”及過分強調學生“接受性的學習”,在“知識與技能”方面,新教材更加貼近生活實際。教材中引用大量的自然、科技、社會等圖片,使學生保持對自然界的好奇心和對科學的探索興趣,從而調動學生熱愛學習、勇于探索的熱情,充分體現出“從生活到物理,從物理到社會”的理念;在“學習過程與方法”方面,更注重科學的探究過程和研究物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如:“探究液體蒸發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時要體現出“控制變量法”的應用;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新教材通過自然規律、偉人介紹、重大發明發現、科學新成果等圖文及視頻材料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尊重事實的科學精神和正確的價值觀。

二、物理教學反思案例

在學習電磁感應知識時,雖然也進行許多問題的設計,但為了節省時間,幾乎所有的知識都是由教師包辦代替,包括每一個實驗,最后也是教師替學生總結得出結論,然而,這與新課標要求相差甚遠。為此,我在教學過程中作了一些嘗試:通過簡單介紹引入,特別是關于法拉第如何尋找磁生電的有趣故事,以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然后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用桌子上準備好的一些器材,自己動手獨立實驗并得出結論,最后使學生從實驗中得到,只要切割磁感線,均可在閉合回路中產生感應電流。

又如,我在設計《平面鏡成像》一課的教學方案時,就曾幾度修改,反復研究,使整節課設計更趨合理。起初由于探究目標不明確,學生盲目探究,在探究過程中對于到底用玻璃還是用平面鏡做實驗不甚清楚;僅給了學生兩根等大的蠟燭,學生不加思考去做實驗,這樣不利于學生深入理解像與物等大。經過反復思考及教學實踐,我對上述方案進行了修改。首先讓學生討論:①為什么用玻璃而不用平面鏡做實驗?②為什么一支蠟燭點燃而另一支蠟燭不點燃?③為什么用兩只等大的蠟燭?通過討論,學生明確了探究目標,然后動手操作,這樣,學生操作順利,而且把兩只等大的蠟燭換為四根蠟燭,兩根等大,另兩根一長一短,很好地說明了像與物等大,收到了好的教學效果。

三、物理教師應如何進行教學反思

(一)對理論和專業基礎方面的反思

教學理念是教學行為的理論支點。新課程背景下,物理教師應該經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學行為,及時更新教學理念。新的教學理念認為,課程是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個因素的整合。教學是一種對話、一種溝通、一種合作共建,而這樣的教學所蘊涵的課堂文化,有著鮮明的和諧、民主、平等特色。在教與學的交互活動中,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習慣,提高他們獨立思考、創新思維的能力。

(二)教學基本策略方面的反思

首先是案例研究。教師要把教學過程中發生的這樣或那樣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現出來,并對此進行分析、探討。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課堂,并從自己大量的教學實踐中積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觀察別人的課堂,從中捕捉案例;三是平時注意搜集書面材料中的案例。

其次是做好課后小結與反思筆記。教師要把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感觸、思考或困惑及時記錄下來,以便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然后對自己的教學進行校正和改進,以便取得最佳效益。

最后是聽課。聽課作為一種教育研究方式,是一個涉及課堂全方位的、內涵較豐富的活動。教師對聽課進行記錄,課后再與授課教師及時進行交流、分析和評價,將促進物理教師教學反思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每上完一節課后我都進行教學反思,找出閃光點和不足之處,然后進行改進,進而設計出最佳教學方案,使物理教學達到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美]杜威.我們怎樣思維.

篇4

【關鍵詞】自主學習;學習能力;途徑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2)03-0102-01

自主學習又稱自我調節學習,指學生在老師指導下,運用探索性學習態度和創新精神,發揮自身優勢和潛能,自主獲得知識和創造的本領,使自身的素質得到優化。它是順應時代和社會發展及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及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切合實施素質教育,有效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實現學生終身發展,形成學習能力的目標。筆者經過多年的初中化學教學實踐,在培養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中做了如下的嘗試和探究。

一、創設情景問題,激發學習興趣

探究問題的興趣是自主探究學習的關鍵所在。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體驗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問題,激發他們學習化學的興趣。師生在問題情景中互動、體驗、探究、實踐、感悟。如:“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有些學生認為蠟燭燃燒現象見得較多,不觀察就知道實驗現象。在自主探究學習中,我們設置了問題群:你見過的蠟燭有哪些形狀和顏色?你以前點蠟燭時有哪些發現?今天,我們再次點燃蠟燭,請你帶著這樣幾個問題觀察,蠟燭燃燒中有哪里變化?火焰有幾層?哪層溫度最高?有時燃燒為什么會冒黑煙?……通過系列的學生未知的問題群,將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就激發起來了。有了探究的問題和欲望,再適時引導觀察、探究,同學們個個認真觀察、記錄,又一次成功地自主探究就成功了!自主探究學習的初期,教師要積極引導幫助學生提出問題,逐漸轉向學生主動發現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這要求教師創設一種民主、開放、靈活的教學氛圍,給予學生自主探究、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自主學習是科學探究的重要特征。學生主動發現和提出問題,并通過積極的探究,解決問題,學生的探究積極性就調動起來了,學生的探究興趣就會逐步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就會發揮充分,就才能有真正的探究性學習。

二、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并形成常規

要培養學生的自自主學能力,關鍵的一環就是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并形成常規。我在上《緒言》課之前就專門上了一節學法指導課,我指導學生閱讀教材要“一粗二細三精”。即要求將所要自學的內容先粗看一遍,掃清文字、符號障礙,了解課本大概內容,然后細細領會各要點知識點,對重要內容、字句作上記號;最后歸納小結,理清本節所要求掌握的內容,精要地做好讀書筆記。為了幫助學生在自學時“有法可依”、“有路可循”、“循路識其真”,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可操作性與有效性,避免隨意性與盲目性,我根據初中化學學習內容與學科特點,在《緒言》課前就將初中化學中的基本概念與基本理論、元素與化合物基本知識、化學學習方法及如何培養能力品質的要求等材料印發給學生,在這些材料中重點介紹的是自主學習的方法。例如在學習概念時要抓住;①弄清概念是如何提出、引入、形成的;②概括定義;③剖析定義,找出關鍵字詞及要點;④把握概念的符號或表達式;⑤舉正、反例子說明;⑥比較、區別類似概念;⑦應用概念。又如學習元素化合物中的物質制取時應抓住;①反應原理;②所需原料;③實驗儀器及裝置;④操作步驟;⑤注意事項;⑥歸納得出此裝置適用范圍;⑦比較此實驗裝置與類似裝置有哪些異同點。再如學習例題時按以下六個方面進行:①分析題目特點;②認真審題、獨自完成解答,再與課本解答核對后領悟每步的解答根據;③注意解題格式;④思考是否有其它解法;⑤比較不同解法的優劣;⑥模仿編題。這樣才能使例題真正起到示范作用。另外,我在講授新單元之前都制訂出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擬定出自學提綱,提前將自學提綱發給學生,要求學生圍繞自學提綱進行自學并完成課后習題。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我把課后習題分為A、B兩組,A組題必做,B組題學習成績中上水平學生做,有時另選部分題目作為選做題。這樣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得,品嘗到自學的甜頭。提高課堂效率。

三、巧妙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教學中要經常啟發學生提出問題,要多問一問學生還存在什么問題,或多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長此以往,學生就增強了提問題的意識,養成善于發現問題自主學習解決的好習慣。如,為了激發學生提出問題和發現問題的意識,要求學生比對氧氣的實驗室制取和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取的裝置有什么不同?實驗操作注意事項有哪些?在這種問題啟發下,學生積極動腦,提出:1.制取裝置不相同;2.收集裝置不同,O2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氣略大,要用向下排水法收集。CO2極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氣大,要用向上排空法收集。學生提出的問題雖然簡單,可是你想過沒有:這是學生經過多么艱辛思考歷程而提出來的!比那種由老師顯得很蒼白地講出來更有效,特別是使學生大大增強了發現問題的意識。誠然,學生有時提出的問題不恰當,甚至是荒唐錯誤的,但是,只要能提出問題,說明他們動過一番腦筋進行了思考,已向理解邁進了一步。

四、改進習題設計,激發自主學習的興趣

在以前的教學中,練習教學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學生的解題技能,忽視了在其他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有的甚至是為了應試而練習。為了使練習具有趣味性,我平時十分關注科學技術的新發展、社會中的熱點問題,以此來豐富自己的知識,了解學生的興趣。如,在學習了二氧化碳的性質后,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習:小明從資料上知道二氧化碳可用作食品的保鮮劑,于是在家里做了如下的實驗:將煮熟的米飯均勻分成兩份,分別放入A、B兩只相同的玻璃杯中,然后向A杯倒入二氧化碳至滿,并將兩杯密封好,控制溫度在30攝氏度左右,兩天后打開密封的玻璃杯,A杯中仍可聞到米飯的清香味,而B杯中散發出難聞的嗖味。

(一)可將二氧化碳倒入A杯,說明二氧化碳( )

(二)B杯中米飯變嗖,說明細菌在新陳代謝過程中需要( )

篇5

關鍵詞: 化學教學 化學實驗 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先導,缺乏學習的興趣就無法真正學習好化學,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自然會讓很多教學工作者想到利用實驗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事實上,很多初中學生就是從實驗開始對化學產生學習興趣的。學生在學習化學的過程中看到各種神奇的化學現象,就會立即產生學習化學的興趣。當然,這種興趣能不能持久,能不能將它轉化為學習化學的動力,還需要老師采取一定的教學措施,筆者就此問題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用演示實驗激發學習興趣

大多數化學實驗的現象十分鮮明,初中生會被這些奇特的現象所吸引,因此演示實驗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教學化學的第一節時,可以請幾個學生一起上講臺做一個表演性質的實驗:老師請某一個學生端一個盛著“清水”的燒杯(其實不是清水,是澄清的石灰水),然后,請一個學生用導管向著這杯清水里吹氣,片刻后,同學們看見燒杯里的水變成“牛奶”了,學生看了后興奮不已。老師可以問學生:水真的變成了牛奶呢?再請一位學生用膠頭滴管向“牛奶”里滴加另一種清水(其實是無色的酚酞),此時,乳白色的牛奶立即變成了紅色,這時候,學生驚訝不已。接下再請一個學生,用膠頭滴管向紅色的液體里滴加幾滴“清水”(其實是稀HCl),學生看到紅色消失了,燒杯中又變成了“清水”。學生的學習熱情十分高漲,感到化學是神秘的、有趣的,希望自己能將它學好。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為了達到演示實驗的教學效果,老師應該做好充分準備,不要認為這些實驗已經熟練得不能再熟練了,總以為在學生面前做一下是很簡單的事情。要注意的是,化學實驗的藥品放置時間長了,可能會變質,用它來做演示實驗未必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二、用實驗提高學習興趣

初中生好奇、好動,讓學生親自動手,就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學習了酸堿鹽的知識后,學生知道了酸與堿反應后能生成鹽。老師可以設計這樣的探究題:你能設計一個實驗,并能通過實驗的現象來說明NaOH溶液與稀HCl溶液恰好完全反應嗎?學生對這樣的實際問題展開了討論:他們認為NaOH溶液與稀HCl溶液反應的時候,是沒有明顯現象的,是很難判斷它們是不是恰好反應的。為了能說明它們是不是完全反應,尋找合適的顯現手段。經過討論,學生自己設計出這樣的實驗方法:將NaOH溶液里滴幾滴無色的酚酞,使其容易變為紅色,然后在逐漸地向此容易中滴加稀HCl,直到紅色剛剛消失為止。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利用已有的知識成功地解決了問題后,心情十分愉快,學習興趣與積極性更高了。在日常教學中,老師要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多實驗,這樣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讓他們對化學學習產生穩定持久的興趣。比如,在學習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知識的時候,可以將藥品及器材分發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探索什么叫飽和溶液,什么叫不飽和溶液;在學習金屬生銹防銹知識的時候,可以在上課前一個星期,讓學生利用鐵釘、水、食用油、玻璃容器等,探索一下鐵釘生銹與什么因素有關系,從而提出金屬防銹的建議。

三、鼓勵學生敢于猜想

在探究式教學中,老師要鼓勵學生在面對問題的時候,要敢于猜想,敢于實踐,敢于探索,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比如,在學分子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帶些花露水到教室里,學生會聞到陣陣香味,自然感到好奇,會猜測教室里產生香味的原因。然后,老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猜想:同學們,今天的教室里與往常有什么不一樣?學生自然會說:聞到了香味,可能是老師身上灑了香水。老師可以這樣說:是啊,但我只站在講臺邊,沒有到你們中間去,教室里的每一個角落都聞到花露水的香味,那是怎么回事呢?學生會自然地猜想:花露水香的這種物質肯定是跑到教室的每一個角落了,說明這種物質是運動的。又如,在學習催化劑知識的時候,老師在做分解產生的實驗時,可以有意地將幾滴滴落在紅磚上,這個時候,學生會看到也一樣的迅速地分解了,學生會猜想:紅磚也能起到催化作用?可能只是某些化學反應的催化劑,其他的化學反應可以用別的物質做催化劑的。

四、引導學生做好課外探索性實驗

課外實驗有獨特的作用,學生可以獨自在家,一個人專心地探索,而且不受時間限制,做失敗了,可以再做一遍。比如,可以用花瓣的汁液作為酸堿指示劑,驗證一些溶液是不是有酸性或堿性,也可以利用醋與雞蛋殼制取氣體,等等。這些小實驗能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增,促進了興趣轉為探索化學問題的能力。又如,蠟燭是學生生活中常見一種物品,很多學生在過生日的時候,就有點蠟燭并吹滅蠟燭的經歷。老師可以以此設計一個課后的研究實驗:當你吹滅蠟燭火焰的時候,總會看到一股“白煙”,請你猜測一下“白煙”的成分,并用實驗進行探索。有的學生提出:這股白煙就是水蒸氣;有的認為這是氣體;有的學生認為它可能是氣態的蠟。同學們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進行了實驗探索:利用內壁蘸有澄清石灰的燒杯,可以檢驗產生的“白煙”是不是氣態(燒杯罩在白煙處);利用冷的干燥的燒杯來檢驗“白煙”是不是水蒸氣(燒杯罩在白煙處);利用火柴的火焰點燃產生的白煙,發現沒有接觸蠟燭芯,但蠟燭又能點燃起來,說明這個白煙是可燃物,證明它是氣態的蠟。

讓學生做課后探究性實驗,老師要選擇好課題,盡量選擇與學生生活有關的,又能使學生感興趣的,否則,學生探索不出來,起不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

總之,化學實驗是化學教學的重要手段,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我們應該充分發揮實驗在教學中的作用,精心設計教學活動,組織學生進行各種實驗,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學習化學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篇6

當課堂中學生提的各種千奇百怪的問題;更甚的是,學生實驗時,不按實驗的要求操作,狀況百出;還有實驗結論對于學生來講很簡單的或已經知道的,或實驗的材料與器材不能滿足學生探究的需求時。在這些情況下,必須要求我們在具備各種最基本的能力和技能的同時,還必須具有良好的應變能力,也就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既能適應現代教學,靈活自如地駕馭課堂教學進程;又能在教學過程中面對意外發生的事情,捕捉到學生的情緒與思維變化,迅速調整教學策略,采取應對措施,圓滿完成教學任務,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教學機智已成為科學教師的一種必需能力,對于剛走上工作崗位的科學教師來說,深感這方面的能力欠缺。那么怎樣才能具有較好的應變能力,做到科學課堂教學中隨機應變呢?

課堂教學瞬息萬變,各種突況都有可能發生,一旦狀況不對,能否做到隨機應變,并能做出快速而準確的判斷和實行恰當的處理,就需要我們具備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以及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科學課堂實驗教學中偶然性的產生因素較多,教學失控的原因復雜,如遇到以下三種情況,不妨試試筆者的方法:

一、遇到問題,不要回避巧回答

每節課上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學生各種千奇百怪的與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提問,我們怎樣才能隨機應變呢?課前那就得做好充分的知識儲備。根據每課所講內容,對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做出預測,上網查閱大量的相關材料。教師平時也應多閱讀其他各學科的有關知識,課后經常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的思維動態與知識水平及興趣愛好,這樣才能做有備無患。例如:三年級在講《莖越長越高》這課,讓學生提問時,發現莖相關的問題很多,有學生問:“老師,莖與根怎樣區分?”這個問題差點把我問蒙了,幸虧在上課前在百度上查閱資料,回答很簡單:“莖上有節,長葉子,能開花”,把根與莖的區分這類很難的問題簡單化了。還有,當讓學生匯報下數據,莖的生長速度一樣嗎?有學生問:“老師,莖長的速度為什么不一樣呢?”,這個問題得換個說法,學生就能懂,因為要求學生每天測量莖的高度,學生已經發現每天測量的數據與前一天的不一樣,速度也不一樣,我反問:“你現在還有剛出生的時候長得快嗎?”學生一下子明白了。當學生在問你的時候,首先要冷靜思考,首先從剛學過的或即將要學的知識中找答案,再次從學生最熟悉的事物找聯系,找關聯,最后從課前準備的相關知識中找,把問題簡單化,或把問題拆分,巧妙回答。

二、實驗中出狀況,不忙批評巧設問

當學生們動手開始實驗時,有的實驗需要水或油,有需要火或美工刀的,有的要用橡皮泥或蠟燭,有的需要用到玻璃儀器等等,實驗的材料與器材在到了學生手中就有千萬種可能,在上教科版三年級《水和油》的時候,你會想到水和油會撒在地上或桌子或打碎玻璃儀器,結果不是,他們是把油和水混合在一起攪拌,如是馬上因勢利導,讓學生停止下來觀察水和油有沒有溶解在一起,水和油哪個更重?還有上教科版六年級的《我們身邊的物質》時,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使物質發生變化,準備了鐵絲、白紙、蠟燭、火柴這些材料以及水槽、燒杯和水;讓學生按照實驗的要求做,總結這些物質發生什么變化?意想不到的結果是,有的孩子把紙點燃,更甚的是把蠟燭滴到紙上再燃燒,這時候我并沒有立即批評學生,而是馬上提問:“點燃了的紙發了什么變化,剛滴了蠟燭的紙與蠟燭以及燃燒后發生了什么變化?”并同時強調:“實驗要特別注意用火安全!”學生馬上把注意力集中到我提的問題上來,關注實驗后的現象,而不是在關注剛才他們如何做的實驗。對于學生錯了的事情,課堂上沒有批評是不浪費上課的時間與打擊學生思考積極性,但課后得嚴厲批評。

三、有些實驗,不重結果巧應變

雷夫老師說,看球賽,不是為了看一個結果,而是要專注地體驗這一場“從開始到結束”的“精彩和快樂”。科學課的實驗更應如此,結果固然重要,但學生們探究的過程也同樣重要,循序漸進,學生們才能體驗更多的精彩。特別遇到以下的兩種情況的時候:

1.當結論或數據對于學生來講很簡單的或已經知道的。例如:在上教科版三年級《誰更硬一些?》時,結論是:金屬、木頭、塑料、紙4種材料中“金屬最硬,紙最軟”。大部分學生可以根據生活經驗理解結論。類似一些生活常識性的結論對于學生來講,沒有難度與新鮮感,但探究的過程依然是新的。筆者及時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到探究的過程中來,學生同樣認真地進行實驗探究。

2.當實驗的材料與器材不能滿足學生探究的需求時。比如:教科版三年級上冊《我們周圍的材料》這單元里需要很多形狀大小一樣或厚薄一樣的材料,還有教科版三年級下冊《水結冰了》,主要儀器溫度計是煤油溫度計,這個溫度計的誤差比較大,大多不準確。往往很多老師認為儀器和材料都不合格,會影響實驗探究的。筆者通過引導學生重點關注探究過程,最終沒有影響孩子們實驗的積極性。

科學課實驗主要讓學生通過動手動腦進行探究活動,觀察實驗現象得出結論,在這過程中,教師只需引導學生如何參與實驗,學生就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學習任務,而且通過思考獲得知識印象更加深刻,同時鍛煉了學生動手能力與同學之間的團結協作能力,提高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勇于探究未知的能力,探究的過程才是關注的重點。

篇7

在我心中有一支永不熄滅的蠟燭,永遠燃燒著生命之火,永遠都充滿著生機與活力,這支蠟燭是不是很像在我們身邊的一位很值得我們敬佩的人呢?他在課上給我們講做人的道理;在課后是我們的益友,如果同學遇到不明白的問題,她還會耐心地教導我們,沒錯,他就是我們的老師。

“蠟燭時刻在提醒著我們,要處處為他人著想。”這也許是老師常說的吧! 一年了,老師曾為了我們掉過多少“珍珠”?而我們呢?卻時常惹她生氣,心中真是難過,也很后悔:我,一名中學生,沒有全身心地努力。老師,我想對您說:“您為我們操勞,任勞任怨;您帶我們進入知識的海洋,在那里遨游,使我們懂得書中的樂趣;您精心備課,與我們一起品味書中美妙的午餐;您如好朋友似的關切我們;是您,是您,還是您!您像一根紅燭,為后輩奉獻出所有的光和熱!您的品質和精神,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那就是——燃燒!不停的燃燒!您像一只會說話的小鳥,來為我們講課,是那么得豐富多彩,每一個章節都仿佛在我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戶,讓我看到了一個斑斕的新世界……

老師您曾經說:路要自己去走,于是我開始了尋夢之路,多少次努力,多少次失敗,多少次站起,謝謝你,在我人生中的好老師!一年又一年, 風風雨雨,您為了我們嘔心瀝血,請接受我對您深深地感謝和炙熱的愛,您的影子印在我腦海里。您是一位老師,您把手中的紅燭高高舉起,在我的心中點亮,高高掛在我們的頭頂,讓它燃燒您的詩意和激情,讓它照亮您的心靈和行程,讓它點燃您的機智和活力,讓它升騰您的恒心和愛心!您把手中的紅燭高高舉起,照亮我的人生。您情愿燃燒您的每一寸軀體,讓我們獲得生命的青春。您在跳動的燭火中升華、在血液的鮮紅中奔騰。正因為您是一個老師才無悔粉筆灰 染白您的雙鬢,只要您的希望能把我們的前路照亮卻寧愿把自己化作灰塵,平平淡淡的三尺講臺卻是您的人生舞臺。

因為熱愛,您深情地演繹著您的人生,因為執著,您才會微笑著寫下希望而擦去了功利,因為熱愛,忍看桃熟流丹,李熟枝殘,因為執著,選擇詩滿人間,畫滿人間,為什么“珍珠”總在您的眼中飽含?因為,您有一生對我們深沉的愛。

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我想對老師您說聲:“老師您辛苦了!” 愿您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加健康快樂!

篇8

她的課很有趣味,全班同學都在認真的聽講……。.

陳老師如我的親生母親,對我百我愛我的陳老師,她猶般呵護……。.

我愛我的班主任——陳老師!

記得有一次我的家庭作業做得不夠認真,你不是先批評我一通,而是先問我為什么沒有寫好。我是因為感冒正發高燒,作業還是堅持做了。你笑笑說“老師能理解“。勉勵我要認真學習、保重身體。我聽了心里很溫暖,在心里暗暗的許下諾言,一定要認真學習,將來以所學報效祖國和我可敬愛的師長。

您是一個做事要求完美,但又很急噪的人。有一點差錯,就會很不耐煩,一定做得很好才會罷休。不過您也是一個愿聽意見的人。每次同學向您提的問題和意見,您都會虛心接納。而且越做越好,我對您的壞想頭也慢慢消失。

漸漸地,您終于與同學打成一片,有說有笑。您的課下課后,課室里總是一片歡笑聲。我感到老師您變了,變成一名喜歡跟同學聊聊話的開心果。我也越來越喜歡您了。

雖然您的課的威嚴不變,但課后的愛的種子也慢慢在滋長,也播給了同學,讓每個同學都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關心。

有一句名言:老師像一支蠟燭,用自己的光照亮學生。

篇9

關鍵詞:培養;實驗探究;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23-0241-02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和觀察為主的學科,從生活中引出材料,通過實驗探究其中的物理規律和原理,是學習物理學的重要途徑。社會和經濟的飛速發展,對人的素質培養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材就是著力于教育新形勢下的改革,在繼承和發展的基礎上提出了教育的新理念。特別是重視科學探究的教育作用,強調過程和方法的學習,不只注重學生對知識的傳承,而是要求讓學生學到獲取知識的方法和途徑,增強探究未知世界的興趣和能力,以及學生對于科學本質的理解和對科學價值觀的樹立。新課標的實施無疑給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了新的思路,給學生的學習帶來濃厚的興趣,也提高了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學到了科學知識,掌握了探究科學知識的方法,同時也增強了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下面結合本人近兩年來對新教材的教學,談談在物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興趣。

一、做好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

興趣是人們從事一項活動的內驅力,是入門的先導。要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必須使學生對所學的內容感興趣。為使學生對科學探究感興趣,就需要老師在課前認真備課,設計一些演示實驗,創設問題情景,利用實驗來演示學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現象,使學生感到新鮮有趣、有吸引力,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探求知識的情境中去。例如:在講大氣壓時,我先演示紙片托水杯的實驗:將一只玻璃杯灌滿水,用厚紙片蓋在杯口上,再按住紙片把水杯倒過來,松手后厚紙片不會掉下來,學生驚訝不已,繼而發出疑問:“厚紙片為什么不會掉下來呢?是不是紙片粘住了杯口?”然后,我又將熱水灌入礦泉水瓶搖晃幾下,倒去熱水后迅速擰緊瓶蓋,一會兒,觀察到礦泉水瓶變癟了,學生看到現象,都渴望知道為什么。接著再做了一個實驗:把一個煮熟去殼比瓶口略大的雞蛋放在廣口瓶的瓶口上,讓學生走上講臺試著把雞蛋往瓶里壓,結果雞蛋進不了瓶。然后教師將雞蛋拿下,把沾有酒精的棉花點燃后放入瓶中,再把雞蛋放在瓶口上,雞蛋就很順利地掉進了瓶中。這時就把所有學生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了,學生既感到新鮮又感到困惑,特別想弄個明白,從而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了學生探究的興趣。

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做好學生實驗,培養探究興趣

基于安全、規范等考慮,以前的學生實驗一般是根據課本設計好的方案,先由教師提供好實驗必需品,再讓學生動手操作,最后填寫實驗報告,幾乎是一條流水線的過程。但這樣的學生實驗,不利于學生的自主性發展,初中生心理的一個特點是好奇心強,喜歡探索自然的奧妙,興趣廣泛、強烈,但缺乏深度和穩定性。如果在教學中不失時機地進行實驗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和獻身科學的精神。例如在八年級上期第三章《光和眼睛》第三節《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教學中,課前我對全班學生都進行分組(三人或四人一組),每組都有薄厚不同的玻璃板、平面鏡、蠟燭、光屏、直尺等器材。我一邊演示一邊設問,如何找到蠟燭像的位置,兩根等大的蠟燭有何作用,像距與物距有何關系,像的虛實情況怎樣等。讓學生帶著問題去仔細觀察,動手操作,再通過實物感受、實物觸摸,學生必然會全身心投入到課堂中來。這樣比站在講臺上空洞說教效果顯著得多,在學生的動手實驗中,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求知欲望,從而培養了學生對實驗探究的興趣。

三、開發課外實驗,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

對于那些喜愛物理的學生來說,課堂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這些實驗還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因此,組織有興趣的同學參加課外小組進行實驗,有更大的靈活性和探索性。在課外小組中每個學生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對于未知的實驗結果,自己設計實驗,學生探索的興趣盎然。另外,學生在做題目時經常遇到一些實驗探究題,要運用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來解答。為了培養學生對實驗探究的興趣,可鼓勵他們利用身邊的器材或課后找教師提供相應的儀器來驗證自己所得到的結論是否正確。例如在教材《我們怎樣區分聲音》課后自我評價與作業中,有一道這樣的題目:8只同樣的玻璃杯,分別裝入不同量的水,按水量多少,從左至右將杯子排列在桌子上,再用一根細棒依次敲打每一只杯子,比較它們音調的不同,我讓學生課后動手去做一做,然后我又出了一道類似的題目,如果是8只礦泉水瓶裝不同量的水,用嘴對著吹氣,音調又有何不同,這兩種情況所發出的聲音音調的變化是否一樣并解釋其原因。回到家后,學生都興趣極濃地動手實驗,得出了正確答案。

通過課外實驗,學生一方面鞏固和豐富了原有的知識,另一方面他們會把課外實驗中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帶到課堂中去,帶動更多的學生參加到科學探究中來,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探究興趣。

四、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興趣

篇10

民主科學個性最近關于“中國狼爸”和“美國虎媽”的教育方式的爭論吸引眾人的目光,“虎媽”和“狼爸”因為采用嚴苛的家庭教育手段而被網友熱議。之所以人們如此關注狼爸虎媽,就是源于人們在教育和被教育中的苦惱、迷茫和矛盾。

“綠領巾”“紅校服”,色彩斑斕、花樣翻新的學生等級制度讓人們大開眼界;貧困生要競選、不孝順不能被校長推薦,大學里的評價標準引人深思;“虎媽”“狼爸”靠打罵,把孩子送進名牌大學;曾被稱為“神童”的最小博士,卻因為要求父母全款買房而迅速成為反面典型。

滾滾而來的各種教育觀讓人思維混亂,我們的教育到底以什么為標準?我們到底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

我認為,教育是以學生為本,依靠自主學習,教會學生學會思維,學會學習,充分體現民主、科學與個性的教學理念。

為了更好地詮釋這一觀點,我以《分子》這節課為例,運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將這節課重新設計,并與3年前的設計形成鮮明的對比,充分體現了升本課堂理念。

我3年前的教學設計,主要采用了啟發引導的教學模式,開始時,創設問題情境,精心設計了一個個問題,然后引導學生一步步的尋找答案,最后一一得出結論。然后引導學生做我挑選的練習題,做一道講解一道,接下來引領學生小結,最后布置教材的課后習題為作業,我認為此種設計的最大弊端是大大限制了學生的發散思維。

現在社會似乎更流行快樂教育、鼓勵教育、賞識教育,孩子作為教育主體的地位應得到充分尊重,要從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具體情況具體關系來看待,正所謂因材施教,教無定法。教育是最個體化的活動,一千個孩子就有一千種教育法;只有根據孩子特點實施的教育,才是最合適的教育。

因此,這學期我運用生本理念,將這節課重新設計,主要采用了模塊教學模式,根據化學新課程的特點,利用活動元教學設計原理,將教學設計的重點從關注“教”到關注學生參與“活動”。將本節課分為5個模塊,每一個模塊又設計了不同的學生活動單元,學生們通過分工、合作、實驗探究等自主學習方式,完成一個個活動任務,得到結論,從而實現了“以學生為主,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這一教學目標,充分體現了“民主、科學和個性”的這一教學理念。

為了使學生學得積極,學得主動,學得高效。我的做法是:

1.多方設疑

啟迪思維化學教學中巧設懸念,存疑設問,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促進學生求索的欲望、思維的動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體現了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2.巧用實驗,誘發思維

例如,注射器探究分子基本性質的實驗,氨分子擴散實驗,等等。用生動、鮮明、新異、有趣的實驗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誘發學生的思維,突出了化學實驗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體現了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

(1)實驗操作能力的指導

教師要有意識地規范學生的實驗操作,只有規范操作,實驗才能成功。教師親自示范規范操作,然后讓學生模仿操作,教師巡視,及時表揚規范操作快而且準確的學生。如在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實驗中,先將查裝定點收離熄的實驗步驟寫在黑板上,讓學生看書了解每一步的涵義,圈上關鍵的詞語,教師再講每一步的涵義及注意的問題,邊操作邊叫學生模仿操作。然后,強調注意事項。導氣管口有連續、均勻的氣泡冒出,才收集氧氣,以免氣體不純。排水法收集氧氣完畢,要將導氣管先離開水槽,再熄滅酒精燈,防止水倒流使試管炸裂,等等。這樣,學生很快掌握步驟、要領,也就達到了實驗的目的要求。

(2)實驗觀察能力的指導

實驗過程中規范操作是進行實驗的基礎,而對實驗的認真觀察,是達到實驗目的、探索實驗結果的關鍵。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是化學實驗教學中要達到的一個重要目的,實驗中要精心設計觀察步驟。實驗步驟要體現對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對有能力的學生要留有余地。如在觀察“蠟燭及其燃燒”時,可分三步進行:

①燃燒前

觀察蠟燭的顏色、狀態、形狀、硬度等,并嗅氣味;切下一塊石蠟,放入水中,觀察它是否溶于水,是浮在水面上,還是沉入水底?說明石蠟的密度比水小還是大?

②燃燒中

觀察蠟燭燃燒時發生了哪些變化,火焰分為幾層,哪層最明亮?哪層最暗?取一根火柴梗,拿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約一秒后取出,觀察并比較火柴梗在火焰的不同部位燃燒的情況,說明火焰哪部分的溫度最高,哪部分的溫度最低?取一支干燥的燒杯罩在火焰上方,燒杯壁上有什么現象發生?推測蠟燭燃燒后可能生成什么物質?

③燃燒后

熄滅蠟燭,觀察有什么現象發生?用火柴去點燃蠟燭剛熄滅時的白煙,蠟燭能否重新燃?這樣通過動手、動眼、動腦、觀察、分析思維,培養了學生認真的科學態度,掌握了知識,提高了能力。

3.保持興趣,深化思維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不同的學生活動元,學生通過分析、討論、實驗得出結論,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活化和不斷思考的狀態,自然地踏上教師搭起的階梯,攀登知識的高峰,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歸納,總結,發展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