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范文
時間:2023-03-27 03:11: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我在備課之前沒有參考《教師教學用書》,而是反復研讀文本之后,確定的研討問題和《教師教學用書》上確定的問題一樣。但是我解決這一問題的教學設計和它不同,比《教師教學用書》中提出的教學建議好。
我通過研讀教材,抓住“生氣”這一主線,引導學生深入品味三件事中的三個重點詞語,一步步推導出從小就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原因。
下面是我的課堂實錄片斷:
師:請同學們抓住三件事默讀批注,看看這三件事中的哪些詞語能夠體現出很生氣?(生――批注后交流。)
生1:他一來到東北,伯父就和他說,沒事不要到租界地去玩,惹出麻煩來,沒處說理去。“一個風和日麗的星期天,背著大伯約了一個同學闖進了租界。”“闖進”一詞足以說明他很生氣。
師:“闖進”一詞,包含了哪些情感?為什么沒用“走進”?
生1讀:“租界地是什么樣的?為什么中國人不能去那兒,而外國人卻可以住在那里?這不是中國的土地嗎……”
生1:從的這些想法看,他憋了一肚子的氣:我們中國人自己的地盤,怎么就不能進去?我倒要真去租界看看!所以,作者用“闖進”更為準確,它能讓我們的眼前浮現出那種對帝國主義列強氣憤不平的神態,而“走進”就不能傳遞出生氣的情感。
師:這是第一氣――中國人自己的地盤,為什么不能進去?所以“闖進”。還有讓更生氣的事嗎?
生2:他來到租界,正遇上洋人的汽車軋死了中國人,洋人們得意洋洋。中國的巡警不敢懲處洋人反而訓斥中國人。這讓他非常生氣。
師:你是從哪些詞句體會到的呢?
生2讀:“從租界回來以后,同學們常常看到一個人在沉思,誰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
生2:從“沉思”一詞可以體會到他正在生著悶氣,暗暗地咬牙切齒――他正在想著整個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我來讀一讀這部分,讓我的聲音告訴你們。
生2讀:“正當和同學左顧右盼時……聽了的發言才解開了這個謎。”
師:你讀得很好。從聲音中聽出了你對洋人的憤恨,聽出了你對中國人的同情,聽出了鮮明的對比,也聽出了正因為這件事生著悶氣。這是第二氣――中國人被軋死反而被訓斥!還有讓生氣的事嗎?
生3讀:“同學們踴躍回答。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也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為吃飯而讀書’……站了起來,清晰而堅定地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生3:的耳聞目睹就已經讓他很生氣了。在這次修身課上,從他“清晰而堅定”的回答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他更加生氣了。同學們讀書都是為了自己:做官、掙錢、吃飯……沒有一個同學覺悟到中華民族慘遭欺凌的根本原因――中華不振。所以他“靜靜地坐在那里,沒有搶著發言”,此時,他正在恨鐵不成鋼,他正在心急如焚,他正在心潮澎湃。因此,他站起來賭著氣清晰而堅定地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師:這是第三氣――都是為了自己而讀書,沒有一個同學想著整個中華民族。外有帝國主義列強的欺凌,內有國人的心無大志,這讓他生氣極了。讓我們帶著氣憤、帶著決心朗讀全文。
師:指著板書小結――一個人只有生氣,才會有生氣;一個民族只有都生氣,這個民族才會有生氣。
附:板書設計
一氣:自己的地盤――闖進二氣: 反而被訓斥――沉思三氣:為中華崛起――堅定
為什么“闖進”?為什么長時間不言語而“沉思”?為什么在回答時“清晰而堅定”?我在研讀課文時覺得:是一直生著氣的。他在外氣――洋人欺凌和內氣――國人沒有意識到中華不振的夾擊下下定決心“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就是從小就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原因。
篇2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 審美情趣 教學方法
教師要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發揮自身“傳道、授業、解惑”的主導作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幫助學生學習知識、發展能力、豐富情感,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形成積極向上的審美情趣。教師應從精心設計、有效提問、指導學法、增大容量等方面改進和優化語文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就如何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提高學生語文情趣、引導學生活學活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談談自己的看法,與同仁商榷。
一、妙用導語,提升情趣,感受語文教學情景美。
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最佳階段。因此,教師要從學生的終身發展、成長進步出發,為學生創設一種“引人入勝、積極參與”的樂學情境。教師要用一個蘊含哲理的問題、一段輕松明快的音樂、一個引人深思的故事、一段妙趣橫生的語言、一幅景色宜人的畫面,引起學生的注意,吸引學生的眼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催生學生語文情感,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筆者在教學中注重導語的設計和利用,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教學對象的不同創設不同的導入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進入五彩繽紛的語文課堂。如,筆者在教學《讀書莫放“攔路虎”》時,先讓學生說出自己喜歡的一些關于勤奮、刻苦的名句,學生爭先恐后地說出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廢寢忘食、手不釋卷、鑿壁借光等名言警句,接著請學生說說平時讀書時遇到不認識難理解的字、詞、句時會怎么做?有的學生說借助字典等工具書,有的學生說通過網絡等方式方法。這種讓學生連估帶猜,教師進行引導點撥的教學方法,切合學生感知實際,符合學生發展實際的問題,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效地揭示了課題,使學生產生急于探求解決問題、了解課文內容的念頭。
二、把握誦讀,放飛想象,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美。
教師要引導學生走進課文、誦讀課文、品味意境,用語文課本中作者精心設計的意境引發學生心理和情感共鳴,讓學生領略作品的意境美、語言美、情感美,抓住作者所描寫的景物,結合作者的情感,聯系自身經驗,放飛學生想象的翅膀,讓學生走進課文,走出課文,獲得自身的情感體驗。如,筆者在教學《我們愛你啊,中國》這首詩歌時,針對作者用飽含激情的語調、筆觸贊美祖國,以凝練優美的語言、惜墨如金的詞語、富有節奏的韻律贊美了祖國。我要求學生把握大體的詩意,想象詩歌的意境,體會作品情感,讓學生根據文章的內容及自己的體會采用不同語調,有感情地大聲誦讀,走進作者心靈,與作者同歡娛、共悲切,體會節奏的奔放美,激昂熱烈的文字美。在學生與課文之間架起一座情感的橋梁,學生在抑揚頓挫、高低起伏中,領會了詩詞的思想內涵,表達技巧,體會了課文的情感美,享受到了節奏美,通過反復吟誦,感受詩歌的句式特點,正確體味詞語“銀裝素裹、清奇俊秀、天工巧奪”的內涵,并能仿照詩歌的意境,自己寫一到兩節,理解詩歌內容,增強感知體驗,激發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三、課堂提問,注重方法,構建課堂教學和諧美。
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提高能力的全過程,是不斷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語文素養的過程。提問是引發學生思考的前提,是教學檢測的方法。為提高問題質量,用問題引導學生健康成長,教師要在提問的方式方法、難易程度等方面下工夫、求實效。一是要注重問題的計劃性。在課堂上提什么問題、提幾個問題、從什么角度切入、先問什么、后問什么,教師都要精心策劃,胸有成竹,使提問逐層深入、引人深思、引導學生思維,讓學生的思考路徑沿正確方向拓展和延伸。二是要注重問題的啟發性。提問要引發學生思考,激活學生思維,激發學習欲望,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擴大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盡量避免走過場的應答式提問,不斷提高問題質量。三是要注重問題的難易度。問題要根據學生的語文基礎、感知能力、實際水平,要注意問題不能過淺,學生個個都會,失去提問價值;不可過難,學生茫然失措,產生畏難情緒。教師要對具體問題進行分類、分解,將大問題、難問題分解成一個個具體的小問題,逐層降低問題的難度,減緩學習的坡度,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學習目標,體驗過程,收獲成功。
四、改進方法,靈活施教,幫助學生體驗意境美。
聽、說、讀、寫能夠反映學生語文能力的基本內容、語文素養的核心作用,因此教師要圍繞素質教育教學的需求,注重整合資源、搭建平臺,幫助學生體驗語文的意境美,不斷提高語文教學的深刻性、靈活性和敏捷性,幫助學生體驗意境美。教師要創新教學策略,讓學生先讀書、再思考、后問題,讓學生從小掌握科學的方法進行語文學習,不斷提高語文教學的成效。如,筆者在教學杜牧的《山行》時,為學生營造了這樣的意境,在這絢麗收獲的秋天,正是登高望遠的好時節,我們不妨跟著作者一起到山中走一走,感受一下秋天的美。在學生品讀古詩、感悟秋天時,讓學生閉上眼睛想一想一大片像火一樣的楓樹林,在晚霞的映照下的絢麗,讓學生根據詩的意境,自己想象作文,引導學生從“說”到“寫”,從“讀”到“寫”進行過渡,學會條理化、系統化、生動化地表達自己的思想,不斷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
綜上所述,教師要整合利用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身語文學習活動,讓學生體會、感悟、品味語文的情趣美、意境美、愉悅美、和諧美,讓學生徜徉在知識的海洋里,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1]李錦瑞.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J].新課程,2011(05).
篇3
關鍵詞:生成來源于預設;生成是預設的機變;預設與生成要交相輝映
中圖分類號:G4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19-026-2
預設,就是備課,就是教師依據教學大綱和教科書“預先設定”,“預先設計”完成課堂教學的過程。比如確定課堂教學三維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學方法、教學設計過程、課堂小結、布置作業、板書設計等等都是預設的產物。教學過程是一項復雜的活動,它需要教師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詳盡的計劃,做好充分的準備,這一切都稱之為預設。那么,這樣的預設好不好呢?這就好比有人問我綠葉美不美?我肯定會回答說美,可如果那上面還有紅花,這樣的對襯下是不是更美呢?傳統的預設是必要的,這么多年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但是任何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我們的課堂教學同樣如此。傳統的課堂預設如果離開了動態生成這一抹靚麗的色彩,那它就“落花流水春去也”,沒什么看頭了。
下面,本人結合教學實踐,就政治課堂的預設和生成的統一性問題,談些初淺的認識。
首先:生成來源于預設
沒有科學的、前瞻性的預設,怎會有精彩的生成;沒有經過仔細推敲、深思熟慮的預設,師生怎會撞出智慧的火花!在教學過程中,政治教師要善于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出具有挑戰性且有價值的問題資源,引發學生的發現探索,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使生成的問題有利于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成為學生終身受用的知識,這也是思想品德課的最大魅力所在,它是智慧的,思辯的,暗香浮動的。教師要為可能在學習中自然生成的資源搭設生成的平臺,給生成資源以“著陸”之機。這就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學生的經驗基礎,尊重不同學生的選擇,允許學生從自我個性多角度觀察,發現問題,教師應以滿腔的熱情關注學生,真誠地傾聽學生,用寬容的態度接納課堂生成,為生成創造良好的環境氛圍。在新課標視野下,我們的課堂預設必須以人為本,以生為本,做到心中有人,變過去一種固定的,僵硬的預設方案為多種預設方案,不僅要備教案、備情景、備生活,還要備和學生有關的一切主客觀因素,使教案更有寬度、厚度、深度和廣度,在橫向、縱向相結合的預設中追求課堂教學的精彩生成。
比如在講授蘇人版八年級思品第十一課第一框“追求公平”時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讓學生探究:(1)為什么框題中用“追求”兩字?有的學生說:“這說明公平是美好的,公平代表著和諧。”你看,學生由公平想到了和諧社會!有學生說:“因為現實生活中還有不公平的現象,有不公平,所以我們追求公平。”有同學說:“人們對可望而不可及的東西往往是向往的,有向往才有動力。”看來,同學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還是很深刻的,有點超出我的估計。(2)公平是絕對的嗎?有學生說:“老師,世界上找不出幾樣絕對的東西。現在老太太也能整成漂亮姑娘。”大家哈哈大笑。有個學生還打趣說:“不可能絕對,要不我讀書干什么呀,還不是想多點機會發財嗎!現在的口號是“要想富口袋,就要富腦袋”。這句話講的真棒!可馬上有學生嗤之以鼻:“庸俗,當以振興中華為己任,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有同學說:“老師,在小范圍內,可能比較公平,但放之四海,公平不可能是絕對的。”看來,同學們還挺會分析的,還很辨證呢。(3)學習了公平,你有些什么想法?同學們的回答很多樣:有同學當即表示今后要把維護班級公平為己任,堅決抵制同學之間的一些不公平行為。也有同學說,以后在社會上見到不公平的現象,一定要挺身而出,堅決捍衛公平。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就在同學們探究的氛圍中輕輕松松的落實并鞏固了。他們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深深打動了我的心靈。我相信,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公平的理念將伴隨他們的一生,他們不僅會用語言,而且會用行動去證明他們都是公平的守護神。
其次:生成是預設的機變
課堂教學就像六月的天,往往是千變萬化的,即使你預設的再細密,往往有時會出人意料,這多得益于突發性的生成。生成好像是教學過程的“節外生枝”或“出現斷裂”,但這些并不都是學生無緣無故的搗蛋、有意的惡作劇或成心的挑刺,而更可能是學生的好奇、質疑心理的自然流露。節外生枝或許會開出艷麗的花朵,斷裂之處也可迸射出思維、想象的火花。生成是一種無法預約的美麗,是預設靈活機變的產物。
比如在講授蘇人版八年級思品“承諾和責任”的相關內容時,我預設了幾個小問題,學生一般都是順著我事先的教學預設進行的,課堂氛圍顯得井然有序,師生情緒都很平靜,沒有激情的碰撞。正當我感到索然無味時,有一個學生的發言卻一石激起千層浪。他說:“老師,我媽媽身體不好,一年中有大半年是吃藥過來的,她每天都叮囑我要認真讀書,考出好成績,上重點高中,考大學,將來出人頭地,為了不讓她傷心,我每次都滿口答應,可是你也知道我腦子笨,別人聽一遍就懂,我聽十遍還是不懂,可是我一定要堅持,老師你經常說:成才的關鍵是自己的勤奮努力嘛。”對于這個學生的發言,我沒有直接評價,而是讓學生自己去評說。有學生說:“既然自己做不到,就不要承諾,因為承諾了就要做到。書上不是說有承諾就有責任嗎?”也有學生說:“那是特殊情況,是安慰母親的,是善意的謊言,是兒子拳拳孝子心的表現。”……
看似學生的發言游離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實則是從另一個更有趣味的角度體現了學生的一種待人處事的價值觀,使教學向縱深方向發展,而這一切都是不曾預約的精彩。在課堂教學中,還常常會出現一些與教學無關的偶發事件,教師要善于見“機”行事”,變“無關”為“有關”,使“驚亂”為“驚喜”。靈活機變,動態生成。
最后:預設與生成要交相輝映
政治學科教學過程的開放性、思維的多向性、結論的豐富性決定了政治課堂可以達到生成的多樣性,而科學的預設必不可少,預設與生成,一先一后,一死一活,一動一靜,矛盾統一。預設可以轉化為生成,預設是為了生成,為了創新,為了學生的個性發展。然而,生成也決不是隨意的,生成是偶然中的必然,預設不能被生成無情放逐,生成也不能遠離預設而放任自流。預設與生成不僅能夠而且必須和諧統一。課程標準認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就決定了教師上課必須有預設,同時又要求教師“尊重學生個人的見解,應鼓勵學生批判質疑,發表不同意見”,“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意地表達”。這就決定了課堂上必然有師生的互動生成。
不管預設是一種“價值追求”,還是生成是一種“意外收獲”,不管預設是一種“常態要求”,還是生成是一種“教育智慧”,二者能夠而且必須和諧統一起來。通過預設去促進生成,通過生成完成預設目標;在預設中體現教師的匠心獨運,在生成中展現師生智慧碰撞的火花。真正的新課程是不排斥預設的,一堂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就是預設與生成的完美結合。
當然,有一點是不可以忽視的,那就是預設和生成必須守住教學效益這個底線。你預設的目標再好,再精彩,“生成”的內容再無可挑剔,甚至非常有創意,對學生未來的發展再毋庸置疑,也要冷靜考慮教學的效果如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擺布好“預設目標”與“生成目標”之間的關系,如果我們把“教學效益”也當做一種“生成”的話,那無疑是最大的“生成”,最為有效的“生成”。否則,生成就變成了新課程下的花架子。擺個樣子而已,這與新課程倡導的以人為本是背道而弛的。
總之,“預設”是“生成”的基礎,“生成”是“預設”的升華。真正的教學一定是預設和生成的統一。在課程與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追求預期的學習目標,也要追求生成性的目標,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必須充分發揮教學機智,利用生成性的課程資源,實現非預期的教學目標。
“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這是兒時常唱的歌謠,詩情畫意,娓娓動聽。今天看來,課堂預設和課堂生成就是這泛舟江上的雙槳,政治老師只有用心劃好這雙槳,才能在課程改革的洪流中把握住方向,乘風破浪,取得較好的教學成效。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興趣;培養方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吸引現代孩子的東西很多,如網絡、游戲、各種娛樂項目,使得學生對閱讀失去了足夠的興趣。導致教師們叫苦連天,在課堂上采用各種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方法用盡就是效果不盡人意,那么怎樣做效果才好?通過實踐我總結了三個方法。
一、深入挖掘文章的閃光點
在備課時,首先要鉆研文章,挖掘文章閱讀的興奮點和文章的魅力所在,每篇課文都有它的精妙之處,只要細心研讀就能發現它的閃光點。
1、找準文章線索。課文的寫作線索,如《白鵝》中的“好一個高傲的動物”,《將心比心》的課題“將心比心”等詞句,它們統領全文,具有貫穿作用。把握住這些,好似抓住了一條線,可以把課文的文字象珍珠一樣串聯起來。能使我們更快地進入與文章的對話狀態。例如《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兩年多來,我們全家沉浸在失去親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忘不了。”一位老師在執教這一課時,就利用這句話進行貫穿全文的教學:我至今忘不了那一幕幕……學生從文中感悟到了一幕又一幕的情景。教學過程沒有煩瑣的提問,有的是情文交融的對話。
2、抓住重點語句。有的課文有一些典型的語言現象和關鍵語句,我們要牢牢把握,重點講解。例如《金色的草地》一文中的描寫草地的句子,《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中兩處寫景的文字,,還有一些富于情感充滿哲理的語句等等。這些地方對學生的語言習得很有裨益,不僅能提高語文素養,而且在學生體會到語言的精妙之后,也有助于閱讀興趣的生長。
3、適時解答疑難點。文章中還有一些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的地方,如果不適時的給學生以解答,學生就會對閱讀失去興趣。如在講《曼谷的小象》一課中的“點綴”一詞時,不出示點綴著野花的圖片,而是老師讓孩子用粉筆在黑板上畫上密密麻麻的綠草,再點綴一朵紅花。這個詞在學生的腦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文章中還有一些看似平淡實則精妙之處,看我們能否像伯樂一樣將它的妙處用合適的方式展現出來。作為老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讓自己能獨具慧眼。
二、巧妙設計增加文章趣味性
好的設計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能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課堂生成也是在精心設計的基礎上得到最精彩地發揮。
1、要有誘人的導入。抓住題眼,設計好切入點,引起學生探疑興趣,導入力求簡潔高效,富有兒童情趣。一位老師在教學《燕子專列》時,抓住題目專列進行語言實踐,她出示“專列”一詞,采取猜詞的方式,例如:專門去做一個采訪叫什么?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成就的人叫什么?等等,學生在興趣盎然的狀態下懂得了和“專”搭配的詞語,這是很高效的一種做法。有的課題簡潔明了,采用提問切入也是比較高效的做法,讓學生提問,問題來自于學生,更有利于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
2、多創造讀的機會。讀是語文學習最有效最根本的一種方法,緊抓課本中的精彩處,讓學生反復誦讀。激發學生去品味、感悟,使學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心靈得到凈化與提升。積累的多了,自然會運用的就多了,日積月累,學生就會真正地品味到了語言文字的魅力。語文課堂多讀,讀出味道,合理安排讀的時機,想方設法讓學生愛讀,那么語文素養一定能提高。
3、巧用輔助手段。輔助手段要恰當運用,它是為學語言而服務的,不能喧賓奪主。在教學《七月的天山》一課時,老師先讓學生閱讀課文,找出課文寫的景物后,根據課文的內容出示相應的天山風光,而后引導學生:其實深入閱讀課文你更會被作家那精妙的語言所吸引。讀課文,從課文中找出和畫面相應的語句。再看看畫面,你能給畫面取一個合適的標題嗎?學生取出了一個個精美的標題,有的用上自己積累的詞語,有的把課文里的詞語進行重組。學生為自己的詩情而激動不已,他們享受著語言的無窮魅力。
4、適當穿插練習。課堂練習是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的過程。穿插適當的練習,不但有利于激發語文學習的興趣,還有助于語文能力的提高。如《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這篇課文中有很多四字詞語,改變通常的做法,只出示詞語意思和語境,以比賽的方式讓學生選擇文中的詞語填進去,學生興趣很高,要恰當填詞,學生首先必須認真讀文,這樣一舉兩得,既認真讀文,又自主掌握詞語。
三、靜心感悟文章的情感
帶著精心預設的教學設計在課堂上從容應對、駕馭自如,讓學生靜心品文,有足夠的時間沉下心來靜靜品讀,細細思考,慢慢感悟,讓學生收獲著、品嘗著文章的魅力,得到閱讀的樂趣。
1、靜心思考。抓住文章的重點,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思考。在教學《媽媽的帳單》一課時,圍繞“媽媽的帳單和我的帳單有什么不同?”這個問題展開,讓學生進入一邊閱讀一邊思考的狀態。學生通過思考比較明白了帳單背后的含義。然后引導學生為媽媽寫一張帳單,學生震撼了,自己竟然用了父母這么多的錢,還不包括父母付出的愛心和呵護。學生在震撼中懂得了母愛的無私和無價,也悟到了文章的魅力。
2、品味情感。我們喜歡閱讀,經常是因為文字能打動我們的心,在教學中,要帶領學生與文章對話,撥動學生的心弦,激發他們的情感,感悟文章的魅力。首先,老師要以情感人,才能把學生帶入情境。在教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時,老師沒有提問題,而是飽含感情地說:認認真真讀課文,哪些地方刺痛了你的心?把學生帶入了文章的情感內涵。當學生被感動了,被震撼了,他自然會全心全意地融入到文章的閱讀中去,與文章產生共鳴。從而喜歡閱讀。
3、快樂練筆。在課堂上恰當地練筆,不但能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而且能使課堂動靜結合,激發學生學語文的興趣。精心設計孩子喜歡的點讓孩子感受抒發的暢快。他們在交流時更能體驗到快樂與人分享會得到更多的快樂。學生讀著自己創作的練筆,他們感受到來自語言的魅力。
篇5
[關鍵詞]開場課 介紹缺位 英語“結構―情景―交際”模式
一、目前的“開場課”存在的問題
“開場課”上哪些該講,哪些不該講,其邊界又是什么呢?先看看往往缺位什么:
1.“相互介紹”缺位。在我校高一年級的英語“開場課”上,存在“不作自我介紹”、“自我介紹過分簡單”和僅作教學任務的介紹等現象。
(1)不作自我介紹。教師繞過應有的自我、師生之間的介紹,直接步入授課程序。這樣的教學程序設計,可謂是直奔主題。導致“直奔主題”的原因是,新教師認為沒有必要在“開場課”上向學生進行自我介紹,更沒有必要組織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相互認識。他們以為,開學伊始,互相不了解是正常的,慢慢相處之后,彼此之間自然就熟悉。于是就迫不及待、一板一眼地照本宣科,過早地進入教學程序,生怕耽誤一點“寶貴”時間。這種做法看似珍惜教學時間,實則是走了彎路。
中國是個熟人社會,凡是認識的人之間,交流起來就容易,反之不認識、不熟悉的人之間就有障礙,這是屢見不鮮的。語言習得也是這樣。因此,英語也有交流的需要。為了交流的需求,也同樣需要培育交流的良好環境,也需要構建課堂教學中的“情景”。否則,其教學效果會事倍而功半。
開場課的教學設計缺少了自我介紹,不僅違背了語言學習的規律,也是和“結構―情景―交際”的課堂教學模式相悖的。
(2)過分簡單的自我介紹。開場課上,僅簡單介紹自己的姓名,一句話就敷衍了事也是不恰當的。客觀地說教師在開場課上作了自我介紹,總比壓根不介紹要好,畢竟是進了一小步。但英語課堂上含蓄地、簡單介紹,只能給學生留下一種非常冷淡、不愿意與學生多交流、不太容易親近的印象,給日后師生之間的深入交流、給語言學習設置了人為的障礙。
導致自我介紹過于簡單的根本原因,還是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民主”的深刻含義,沒有認識課堂教學上對同學們尊重不夠;沒有意識到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事。沒有從“結構―情景―交際”的課堂教學模式出發,因而沒有認識到英語課堂教學中語言學習的內在規律。要是這樣的話,就做不到“聽說領先,讀寫跟上”,而只能是會應試的“聾啞”英語。
(3)“僅作教學任務介紹”。有的教師不是向學生介紹自己或組織學生相互介紹,而是生冷地介紹了很多英語課上的進度、要求、紀律、考試、等第、分數等等。這種介紹顯得規矩至上,筆者把它叫做“任務介紹”。
“任務介紹”容易使學生從開場課開始,就感到英語學習是一個沉重的負擔,需要遵守很多紀律、完成很多學習任務,想必沉重而乏味的課程任務會接踵而來。這種開場課一下子就會把學生的英語學習熱情降到了最低點。
導致“任務介紹”的原因還是思想認識。這些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并不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而是以任務為本。沒有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任務的完成,歸根到底要靠學生“學會”;而要過“學會”這條河,就要先解決“橋”或“船”的問題,船或橋就是要“學會”變為“會學”。要“聽說領先、讀寫跟上”,就先要構建“結構―情景―交際”的課堂教學環境,使得學生在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中越來越“會學”,進而樂學,直至志學。
2.開場課缺少自我介紹和相互介紹的弊端。中國傳統政治奠基于商鞅,粗成于秦始皇,大成于漢武帝。獨尊儒術就是獨尊皇權。正因為這種背景,使得百年來中國多次借鑒西方的政治改革都半途而廢。改革在其他領域都能大顯神通,一旦延伸到政治領域,馬上就寸步難行,最后總會爆發事件,使改革者措手不及,全軍潰敗。這種政治影響了社會文化,影響了教育,也傳遞影響了校園文化。使之自覺不自覺地成為社會認同,使社會成員崇尚“官本位”,(學校里的官也代替了學,也相應地剝奪了教師改革的主動權、打擊了他們的積極性)。在培養人方面追求成龍成鳳式的“龍教育”(與市場經濟脫節,不愿作普通的工人、農民)。整個社會、學生、家長的傳統其鼎禮膜拜的是天地親君師,從而使課堂成了滿堂灌、一言堂的地方。這種“政治―社會―教育―校園”的一系列的文化土壤上,生存出開場課“自我介紹和相互介紹”缺位的局面是很自然的事。
美國制度被詡為是“一種由天才們設計,使蠢才們可以運作的體系”。一種壞的制度可以使好人做壞事;一種好的制度也能使壞人做好事。其中,民主恐怕是最要緊的。沒有民主,就沒有持久的崛起。民主思想的傳播不受國界限制,當然也不受歷史限制。高樓萬丈平地起,國家、民族的成功與崛起在教育。民主首先要從教育做起,學校的教育要以民主出發、要從課堂教學做起,課堂教學要從開場課做起,開場課要從介紹做起。
二、英語開場課“介紹”缺位歸因
篇幅所限,本文僅從文化傳統的影響,對影響學生學習興趣認識不足,對英語學習規律的關注不夠等方面作淺顯討論。
1.傳統文化中落后因素的影響。在比較中西方文化時,社會學家得出這樣的結論。以基督教文化為底色的西方文化為海洋文化,開放性是其特點。在愛“人”方面是這樣表現的:海洋文化是商業文化為主體,有公平交易的訴求,追求自由平等博愛,要求公開公平公正,如此產生的自然是公民意識。
先生在1948年就提出,中國的社會結構就像一塊扔進水塘的石頭而形成的波紋,個體自我是中心點,它是其社會世界的中心,而其他人則如同大小不等的波紋圍繞著中心。費先生理解的中國文化,是以儒道佛文化為底色的中原文化,屬黃土文化。封閉性是其特點。黃土文化是農業文化為主體,倡導百善孝為先。對人親疏有別,即使在“仁者愛人”方面也是先親愛者、再父母、依次是兄弟、近親、遠親、同事、好友……這樣一層一層地愛下去,就像石頭投入湖水中,一圈一圈地由內及外,這就是典型的熟人文化。它不是公正公平公開為價值訴求的。社會關系是由不斷形成的私人聯系所構筑的一張網絡。由此產生的不會是公民意識,而只能是缺少公德的臣民意識。換句話說,今天的社會如此不公,也是此文化的必然結果。這種文化背景下,人們不太張揚,比較含蓄,見面不輕易主動自我介紹。它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語言學習,不利于非母語習得。
泱泱大國上下五千年傳統這么深廣,在與人交流方面,在語言習得上,我們不可能不受文化中落后因素的浸染。
當然,古代四大古代文明中除中華文明外,其他三大文明也有不足。以基督教、伊斯蘭教為例,其信仰的排他性就不如中華文明的(和而不同式的)包容性、創新性。這也是為什么包括印度文明、兩河文明和希臘文明在內的古代其他三大文明至今全部斷流、煙飛灰滅,而唯有中華文明得以傳承的原因。
因此,中國傳統文化要傳承發展,就不能在西方宗教面前有半點褊狹和局促的表現。而要繼續包容地學習、吸收、消化藍色海洋文明的精華。在英語課堂教學上,特別是在開場課上更是要引進、吸收、消化這種優良的基因。提出厘清英語開場課邊界的本身,就是要與傳統的落后文化因素決裂。只有提到公民意識高度,只有自覺養成公開公平公正習慣,才能汲取海洋文化的營養,才能在英語開場課上主動地自我介紹、相互介紹。也才有利于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有利于(英語)語言的學習。這是本校倡導文化建設的原因;也是把“民主、進取、開放、創新”作為校風的理由;也是把“結構―情景―交際”作為英語課教學模式的初衷。
2.對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認識不足。師生關系是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因素。任課教師人格力量的影響不可低估。實踐證明,如果學生喜歡某一位老師時,就容易喜歡這位教師所教的學科。幾年的教學實踐表明,與以前的教師相比,在開場課上學生并不是在乎新教師的業務水平是否更好,而是對此教師的接受程度有所不同。接受得越好,學生就越喜歡該教師所教的學科,反之亦然。因此華東師范大學的熊川武博士對這一現象做過專門的研究分析,并得出“要想讓學生喜歡你的課,首先要讓學生喜歡你本人。”的結論。
開場課的效果如何,不僅關系到師生雙方在彼此心中所留下的第一印象,決定學生們今后對這個教師的喜愛程度和在這門學科上的熱情和投入程度,更會給接下來的整個學年甚至將來更長時間的教學帶來極大的影響,這是其一。第二,英語這門注重交流的語言學科尤甚,語言的交流是建立在情感交流的基礎之上的,輕松、融洽和包容性強的課堂氛圍和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學活動有效進行所必不可少的條件。那么,怎樣才能從第一堂課就讓教師在學生們心中留下一個好印象,讓他們感受到英語課堂的生動性與包容性,鼓勵他們在今后的英語課上暢所欲言呢?首先教師要有民主意識,其次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最后要強調師生情感及相互關系。
總之,只有注意到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認識到人格力量對學生英語學習的凝聚作用,也才會特別關注開場課上的介紹,也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3.對英語學習規律的關注不夠。學生對于不同學科的學習興趣是不一樣的,而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除了學習者個人興趣和歷史外,英語課堂教學還應以學習者為中心來設計。這樣才能充分調動語言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注重對語言認知能力的培養。據此,南外仙林分校為有利于交流,有利于語言學習,每個大教室旁都有個小教室,凡上外語課都有一半學生到隔壁的小教室上課。這樣一個班只有20人,這就達到了歐洲、美國的小班水平。為此全校外語老師也超過了100人。其次,用“結構―情景―交際”的教學模式運作,上課時大家都處在一種對話、交談、辯論、討論的情景中,不停地操練、對話,可以使學生的聽力處在較高水平。
因此,學生在此情景下,取得的學習成果各項指標都較為理想。由上述實踐得出結論,在語言學習中,學生要認知學習內容,是與其發生的情境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的。良好的學習情景往往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求知欲望,引發學生積極思考,明確問題,進而愉快地解決問題進而達到發展能力的目的。該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一個相對完整、真實的情景,使學生更真實地融入到情景中去體驗其過程,使他們產生學習的需求,并達到主動構建知識的目的。
總之,不注意學生學習英語情景,也是沒有劃分好開場課邊界,就是不注意語言學習規律的表現;這也是造成開場課上“介紹、相互介紹缺位”的重要歸因。
三、對英語“開場課”的建議
建議從提高認識,改革不合理的評價機制和注意具體工作方法幾方面入手。
1.明確應有的認識。建議從文化的深層次、教師人格力量和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上提高認識。
(1)社會正由過去的籠而統之的“人民”,進化到“公民”這樣一個新概念上來,“人民”帶有某種抽象性與假設性,是意識形態的政治話語的表現,行政權力者所做的一切,都可以被視之為“為人民服務”,“人民”被動地接受一切權力服務,而自己沒有權力主張與具體訴求。公民卻是一個個具體的納稅人,不同的階層、不同的利益團體都有不同的發展主張,公民社會的領導者需要調研公民意見,調研執政思路,滿足社會需要。學生是未來的公民,現在就有學習的需要,學校應該滿足這些合理的需要。
從文化的深層次提高認識,即既要發揚中華文明優良傳統,也要剔除其不良文化的糟粕。只有從公民意識的高度來認識,才能把師生從上下關系轉為平等關系。只有認識到位,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實現真正的教學民主;才能使“結構―情景―交際”的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成為順理成章;也才能厘清邊界,使“自我介紹、相互介紹”成為開場課上的必不可少的事。
一個有遠大理想和抱負的民族,絕不迷信一時的金錢、軍事力量。它可以信賴的,是制度的力量。美國成功的秘密不在于華爾街,也不在于硅谷,真正的秘密在于長盛不衰的法治和法治背后的制度。其中,民主思想的傳播既不受國界限制,也不受歷史限制。更不受(教育這個)領域的限制。民主首先要從學校做起,學校的教育要從課堂教學做起,課堂教學要從開場課做起,開場課要從介紹做起。這就是英語開場課問候介紹必須到位的邏輯。
(2)教師的人格力量是從尊重學生開始的。從理論學習中知道,教師的人格力量是從尊重學生開始的。“要尊重學生”――這就是帕夫雷夫學校的校長和整個教師集體所確立的首要信條。“沒有對受教育者的愛和尊重,就沒有也不可能有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的教育。”搞明白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完成教學任務首要的是解決學生的學,知道學生學會不如會學;弄清學生學習興趣與學習效果的關系;弄清教師人格力量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影響;從而真正弄清為什么開場課需要交流與介紹。建議教師在所做的課題研究中,把它列入目錄。把這個小問題當作一個大項目來抓。“要成為孩子的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們。”把心事花在學生身上,就能影響與學生的關系。師生關系是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因素。任課教師人格力量的影響不可低估,而它是從尊重學生開始的。
(3)繼續深入對“結構―情景―交際”的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讓同學們進一步掌握英語學習規律,使原有的課堂教學模式有所創新,有所新的突破。為辦對人民、對社會、對學生終身負責任的學校,彰顯南外仙林的辦學特色。從中找出在開場課中有介紹、相互介紹的設計的理論根據和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
2.改革不合理的評價機制。長期以來,“應試本位的”的教育觀,“知識本位”的課堂觀,“分數本位”的評價觀,使本應著眼于“人”的發展豐富多彩、充滿生命活力與情趣的學習生活、校園生活,被妖魔化為見“分”不見“人”的機械的認知活動。課堂的“灌”,作業的“濫”,考試的“多”,管理的“死”,使學生成了學習的容器、考試的機器。要改變這種現象,使課堂教學回歸到教育的軌道上來,就要從改革不合理的評價機制起始。特別是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在對開場課的具體考評上也要有所作為。否則英語開場課上的自我介紹、相互問候就會腰斬、流產。
3.具體操作的建議。建議給學生創設一個情境。從開場課起始,不僅僅是為了介紹而介紹,而是教學要沿“結構―情景―交際”的課堂教學模式的軌跡展開、深入。給學生創設一個需要進行自我介紹和彼此認識的情境,讓師生、生生之間的自我介紹、相互認識變得自然流暢而有聲有色。這樣,教師的自我介紹可以通過師生間的互動來完成,教師把與自己各方面情況相關的圖片展示給學生,然后提出問題“What kind of person do you think I am?”由學生們小組討論,得出這位老師是一位怎樣的人、有著怎樣的愛好等等;而學生的自我介紹也可以先在小組內進行,然后以“I have a friend.”為題,讓學生介紹一位他在剛剛的組內介紹中認識的新朋友,這樣的生生互動,既發揮了學生們說英語的主動性,不會枯燥無味,又可以促進新的班級中學生們的相互認識,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吳景黎.讓“結構―情景―交際法”在英語課堂中絢麗綻放[J].科學教育,2008,(4):38~40.
[2]劉亞洲.西部論[J].鳳凰周刊,2010,(22):41.
[3]徐梓.天地親君師流考[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101~108.
[4].差序格局[A].鄉土中國[M].鳳凰傳媒集團,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4):21~28.
[5]譚軍武.在自我與他者之間[J].讀書,2010,(6):92~95.
[6]錢林森.和而不同――中法文化對話集[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151~153.
[7]羅素.中國問題[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6,(12):63.
[8]熊川武.學校管理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8):289.
篇6
關鍵詞:思政元素;課程思政;立德樹人;空間解析幾何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提出的全新理念——課程思政,是要把學生理想信念的養成、價值觀的培育融入所有課程。融入“思政元素”的課程,更能突出價值引領,讓“立德樹人”做細做實,培養出專業素質高,理想信念堅定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階段是青年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塑造的關鍵時期,大學生在理想信念和人格養成方面容易受各種現代思潮的影響,所以,大學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時機。師范專業學生的政治思想品質直接影響將來一代又一代的接班人,因此,師范院校不僅要重視學生專業素質的培養,更要關注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對于數學專業課程而言,將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與高深理論完美結合在一起,可以提升思政教育在專業課教學中的針對性和親和力,促進思政理論與數學專業課程形成協同效應,滿足學生健康成長發展的需求。文章旨在挖掘空間解析幾何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將思政元素融入空間解析幾何課程教學,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1挖掘空間解析幾何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強化思想價值引領
教師可以通過教研活動或集體備課,充分挖掘空間解析幾何課程內容,或課程背后與專業相關的數學文化、家國情懷、思維創新、社會責任等思政元素。努力把引領價值、提升能力與傳授知識同步體現在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中。為了把思政元素和價值引領等要素巧妙地融入到理論性較強又相對抽象、晦澀的數學教學中,首先要對課程中涉及的數學文化、數學家、定理、定義、公式、性質甚至符號等內容熟記于心,然后查閱資料,搜集相關素材,包括名人傳記、歷史傳承、知識延伸、成果轉化等,最后進行整理、分析,找到與所教授知識體系內容的“觸點”,做到有機融合。為了不影響課堂教學的整體結構設計,素材的處理必須做到針對性強,短小精悍。授課教師要精心做好課堂設計,不能生搬硬套、牽強附會,要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找到合理的切入點,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順理成章地引入,做到和諧統一。將思政元素巧妙、自然地融入課堂教學中,確保專業知識與思政育人相輔相成,在知識傳授過程中要強化思想價值引領,實現立德樹人春風化雨、潤物無聲。1.1努力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數學文化,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調動學習熱情。數學文化是滋養人的重要資源,內涵豐富,包含了數學史、數學審美、數學與社會及各種文化的聯系等重要內容。將文化知識與美學教育融入課程,逐步建立“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人才培養體系。數學文化印證了人類對數學科學的不懈追求,承載了人類利用數學知識改變世界并不斷進步的史實。教師努力把空間解析幾何課程中蘊含的文化素養、審美情趣及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融入課堂教學,不斷調整授課知識內容,使學生逐步體會數學魅力,并熱衷于探索數學知識。借助數學文化講清知識的由來,掌握其本質,加強學生的真實感受,更好地感知數學的具體作用,并努力提高學生看問題的高度。比如,在介紹二次曲線的切線時,借助極限思想,講清核心概念并掌握其本質。同時,引入由炮彈彈道的軌跡計算和透鏡的設計引起的有關曲線切線的研究。再比如,在空間解析幾何緒論課中,教師介紹空間解析幾何的發展史,追溯幾何內容、思想與方法的演變及發展和應用的過程,特別是一些著名幾何學家的科學精神及其發現數學規律的靈感等,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可以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由淺入深、環環相扣的介紹、分析和討論數學史和美學知識完美結合,體現出知識的和諧之美。例如,在介紹雙曲面時,用多媒體動態演示截割圖形,可以刺激學生大腦,使其直觀感受曲線曲面的變化情況,將圖形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屏幕上,有效激發了學生學習幾何的興趣。同時,給出建筑上單葉雙曲面的圖形—廣州塔,雙曲拋物面的圖形—“鳥巢”時,學生在驚嘆造型之美時,教師分析其蘊含的數學美,并向學生提問這是如何建造的?以此自然地引出直紋面—單葉雙曲面和雙曲拋物面的直紋性分析。在輕松的授課氛圍中,既增強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直觀性,又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這樣的教學環節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進一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1.2努力挖掘課程中蘊含的家國情懷,培養學生的奉獻精神,激發愛國熱情。我國歷史上涌現出很多杰出的愛國科學家,他們勇擔民族復興大任,他們無私奉獻的愛國精神和家國情懷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高校必不可少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們必須將其傳承并發揚下去。把愛國精神、家國情懷滲透到教學過程中,能增強當代大學生的使命感及責任意識。在教學中,要積極挖掘相關知識點,潤物無聲地將家國情懷融入課堂。比如,在空間解析幾何緒論課中,可以介紹幾何在中國古代數學方面的輝煌歷史,進而介紹中國幾何學派創始人,被稱為“東方第一幾何學家”、“數學之王”的蘇步青先生在幾何方面的成就和其愛國故事,潛移默化地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堅定決心。數學家背后的故事與他們崇高的追求是分不開的。當代大學生有追求有夢想、傳遞愛國數學家的大愛精神,科學精神,會讓學生受益終生。用新時代的話語體系,潤物無聲地將科學家優秀的品質融入課堂教學,樹立中國自信。比如,在介紹球面方程時,聯想到“中國天眼”——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徑的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教師簡單普及相關知識,“中國天眼”的建立,讓中國在該領域站在了世界的前列。從“天眼”可以看到祖國的強大,民族的強盛,“天眼”是中國人民的驕傲和智慧的結晶,這能夠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并彰顯中國智慧和中國自信。引導學生學習南仁東院士的先進事跡,二十余年不忘初心,執著建造國之重器,體現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情懷以及淡泊名利、忘我奉獻的高尚情操。1.3努力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維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激發探索精神。創新思維是指以新穎獨創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通過這種思維能突破常規思維的界限,以超常規甚至反常規的方法、視角去思考問題,提出與眾不同的解決方案,從而產生新穎的、獨到的、有社會意義的思維成果[9]。數學起源于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實踐,其本身體現創新的思想,包含無窮的魅力。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同時也是培育學生解題能力,提升學習效率的主要方法。“一題多解”是創新思維的具體表現,在課堂講授中增加“一題多解”的練習,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構造,提高學生處理問題時思維的靈活性,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探索精神。在“平面與空間直線”內容中,很多例題、習題都可以“一題多解”,但教材一般只會給出一種解法。授課教師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問題,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得到不同的解法。通過典型例題的剖析不難發現,“一題多解”既能鞏固學過的知識,還能使思維的廣闊性和創新性得到充分的發揮。教師在課堂上應充分利用“一題多解”,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的本質,使他們靈活掌握知識的縱橫聯系,從而揭示問題本質。在空間解析幾何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及時轉變教學方式,如果所授內容有應用價值,那既要講清理論,還要舉出實例,以增強學生的幾何應用意識。在教學中,既要注意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培養學生探索創新的精神。比如,向量在物理學、工程技術、航空航天等領域的應用,漸伸線(或切展線)與機器齒輪、齒輪曲線的聯系,生活中常見的旋轉形樓梯是建筑師根據螺旋面而設計的,測繪學中的等高線地形圖可以利用“平行截割法”得到,探照燈、太陽灶、雷達天線、射電望遠鏡等都是利用拋物線原理制成的,聯想到這些生活中常見的實際物體,課堂氣氛逐漸變得活躍,進而提高學生學習熱情,開拓學生視野,真實體會空間解析幾何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不斷激發學生深入研究,持續探索的科學精神,提高學生用數學的理論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達到學習的真正目的。1.4努力挖掘課程中蘊含的唯物辯證法,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培育求實精神。數學中包含豐富的唯物辯證思想及辯證內容,廣泛運用于數學領域[4],空間解析幾何課程中同樣充滿了辯證思想及辯證內容,如直線與曲線、平面與曲面、方程與圖形、運動與靜止、軌跡與方程等。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學內容蘊含的思政教育功能,在知識傳授中“引人以大道、啟人以大智”,將唯物辯證法滲透進課堂教學,潛移默化培養學生辯證的思維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空間解析幾何呈現的各種位置關系通常都是靜止的,教學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現動態的過程,學生體會不同情形之間的關聯,動靜結合,明確問題的實質。比如,在介紹曲線的軌跡與方程時,質點運動過程中滲透著數形結合與運動、集合的關系。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質點運動時隱含的制約條件,學會用運動的觀點去分析具有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的軌跡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探尋問題的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尋求正確的解題思路。在講解擺線、內(外)旋輪線及齒輪曲線時,需要理論聯系實際,要注意到不同曲線上的點在運動時受到不同條件限制,同時又滿足隱含條件。從而揭示了矛盾雙方的辯證關系:運動和靜止、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動”與“靜”的辯證思維正是分析和解決軌跡問題的重要思路,這可以幫助學生對曲線與方程的深刻理解。經常引導學生用辯證的觀點來處理問題,可以培養學生在變化中尋求規律的能力,漸漸形成周密且嚴謹的良好思維。更有利于學生深刻理解數學知識的內在精神實質,準確把握事物發展的方向。空間解析幾何教學全程滲透著空間解析幾何的基本思想——用代數的方法來研究幾何[2]。比如,介紹標架與坐標時,當取定標架后,空間(或平面)全體點的集合或者全體向量的集合與全體有序的數組(或數對)的集合之間具有一一對應的關系,這種一一對應的關系叫作空間(或平面)向量或點的一個坐標系[2]。利用坐標系、函數、圖形和方程等概念密切相連,形成互相聯系互相轉化的辯證統一體。幾何學的創立及不斷完善推動了整個數學的發展,教師一邊講授課堂內容一邊引導學生發現唯物辯證法的觀點,領會運動的觀點、相互聯系相互轉化的觀點,領會有限與無限、特殊與一般、量變與質變等的辯證觀點,便于更深入地接受并運用辯證的思想去處理實際問題。
2結語
進入信息時代的高校教學,新型的授課模式正如火如荼地全面展開,慕課、騰訊會議、超星、雨課堂等讓線上線下、課上課下有機地融為一體。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指導下,構建“大思政”教育格局,將思政教育貫穿專業課程教學始終,努力挖掘與課程相關的思政元素,強化育人功能。教師應強化教育教學研討、科學制定教學計劃、優化教學設計、完善教學方案、實現專業知識與立德樹人目標的融會貫通。教師要創新教學方式、改變教學手段;要深化課程評價方式的改革,強化教育教學。要不斷提升人格魅力,和風細雨地引導學生。要積極去探索育人途徑,具備積極主動的改革態度;要創新育人手段,轉變育人理念,做好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等方面的表率作用,使學生的德性修養得到逐步提升。在專業課中植入思政元素,潤物無聲地觸動學生,不僅能增強他們的愛國心強國志,也可以加深其對專業知識的理解,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學有所用,還能調節課堂氛圍,吸引學生關注課堂,逐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教師要堅決守好課堂“紅色教育”[9]這段渠,種好專業課程思想政治教育責任田,精心培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呂林根,許子道.空間解析幾何(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吳慧卓.高等數學教學中滲透課程思政的探索與思考[J].大學數學,2019,35(5):40-43.
[4]祁衛紅.淺談唯物辯證法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教學與管理,2001,(24):58.
[5]牛英春,張天宇.思政元素在《復變函數論》混合課改中的應用[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6):204-205.
[6]高寧,張夢.對“課程思政”建設若干理論問題的“課程論”分析[J].中國大學教學,2018,39(10):59-63.
[7]閻昕明.如何激發大學新生對數學專業課的興趣——以高等代數第一節授課為例[J].大學數學,2018,34(06):37-40.
[8]朱永婷.一道空間解析幾何習題的多種解法[J].高等數學研究,2019,32(2):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