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情范文
時間:2023-03-21 10:09: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故鄉情,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我并非住在令人神往的蓬萊仙境嵊泗列島,也不是置身于桃花之笑靨中,更不是在香煙繚繞的海天佛國,只是一片村莊,一點鄉情。
故鄉多水。村子里河流縱橫,它們流淌在清山腳下,穿行于廣袤的田疇。山如浪,水似云,故鄉的水,如輕紗霧靄,隨風起舞,“卷上珠簾總不如”。一水繞村,滋潤一方凈土;十柳迎人,點綴一方詩情。水多,雨亦多。總喜歡站在屋檐下,讓水珠滴在頭上,一下,一下,像個顫動的春天。聽吶,潺潺之音響透心扉,帶給人愉悅之感,那便是小溪。溪上有橋,雖不如唐代的纖道橋。宋代的八字橋那般有名有史,卻也不乏悠悠之意。熙熙人群,默默橋梁,怎一“依”字了得?故鄉的水當然也含井水。井,四筆一方,古樸幽香,滿載夏日的歡笑和冬日的溫情。村人打水,受著井的恩惠,一口井,養育了多少風情萬種。淳樸無華的人們,在閑談中細細品味著青山隱隱、綠水迢迢、脈脈含羞、如詩如畫的似水流年……
故鄉多瓦。老屋屋頂上布滿的是鱗次櫛比的青瓦。瓦,是用黏土在火中烘焙,在陽光下曝曬形成的。故鄉的瓦是藍寶石的青黛色的,在煙雨朦朧中顯得更為柔和,更為和諧。雨打青瓦,發出如手彈鋼琴或是竹筷輕擊瓷碗的悅音,久久響蕩在古巷上空,震撼著人們的心窩,這種聲音,帶我走過了多少個春夏秋冬,挑動著心中最深的那根弦。青苔層層疊疊,先是墻角,后是上了墻,上了磚瓦,有了濃郁的鄉土氣息。瓦有朋友,那是榕樹;在瓦舍之間,搖曳著賞心悅目的青翠;孩子們從榕樹枝上摘下一片樹葉,卷制成一支小小哨笛,吹出單調卻又美妙的哨音。鳥兒從瓦檐展翅飛翔,飛過迷蒙的煙水,蒼茫的群山,停落在故鄉熟悉的榕樹上,靜靜地憩息……
故鄉多田……
故鄉多情……
時光終究允許我在今夜再次聆聽故土的呼吸,“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個時候,月光逐漸替代了霞光。在入水的月光,如許的清風伴隨下,我拋開煩悶和憂郁,走在貼在波浪上似的柏油馬路上。路的兩邊是一排綠樹,舒展著筋骨,在向我招手。樹后便是廣闊的田野,秋苗依然青青,無不挑動著生命的詩意,田坎間蟲鳴著,整個地和親情融合在一起,偶的一聲犬吠,也不過是增添了靜謐的味道罷了。月光下,麥苗笑靨迎人,濃淡得宜,疏密有致,送著泥土的芳芳。苗兒間不時會發現些許稻草人,套著主人的舊毛衣,成了衛士,亦是迎賓,其中凝聚了主人多少的心血和多深的祈盼。移步換景來形容我的所見所感在合適不過矣。那是幾個池塘,漣漪使湖面顯得尤為嫵媚,泛著銀銀點點,直叫人陶醉,我真想變成一條魚,一只蟲兒,永遠和大地母親共呼吸,同歡樂。走著走著,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小村的祥和與寧靜;偌大的院子,小狗在吮奶,而我,早已是這幅夜景中的一個元素罷。只有在這兒,我才得到心靈的撫慰和精神的寄托,這大概就是故鄉情愫吧。
篇2
在我們每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無論你如何奔波,如何忙碌,一旦有那么一天,當你突然間停下腳步,你會發現在你的內心深處,你最最難忘的是生你養你的故鄉。
我的故鄉并不美,她就象一朵不知名的野花那么普通,四周群山環抱,有一條小河彎彎曲曲從村旁流過,村子里住著大約七八十戶村民,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卻在我的腦海里久久揮之不去。
我迷戀故鄉的小河,那蜿蜒不斷地清清流水猶如婀娜多姿的少女一樣嫵媚多情,夏日來臨,當你雙腳踏進河水,她會洗去你一天的疲憊,所有的煩惱也都隨著那靜靜的流水拋到九霄云外;冬天來臨,則是另一番情景,河面上到處是孩子們嬉鬧的景象:有打陀螺的;有滑冰車的;有打單腿驢的,遠遠看去,那真是孩子們的天堂。而今,當闊別故鄉三十多年的我再次來到河邊,昔日的美好早已不見了蹤跡,迎接我的是滿目蒼夷。我思戀;我留念,我心中的小河何時能再回到我身邊。
篇3
??題記
“海山仙子國,東方不老島。”你知道它在哪里嗎?她就是象山。
象山縣位于浙江省中部沿海,居象山港與三門灣之間,三面環海,兩港相擁。總面積6510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1175平方公里,海域面積5335平方公里。象山是綠色半島,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均氣溫16-17℃,森林覆蓋率58%,空氣質量常年保持優級,人居環境良好,素有“海山仙子國、東方不老島”之美譽。
??當朝陽在海平線上露出一絲霞光的時候,波光粼粼的港口,升起了無數白帆,一聲悠長的號角,萬船出海,讓岸邊的親人枕著濤聲,在潮起潮落中等成了“望潮”……這是千百年漁民的生活寫照。在漁民們看來,這是一種極其平凡、普通的生活,就如同鐘擺一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擺動。而在那些從未走進過漁村人們的心中,這就是一個瑰麗而浪漫的夢呵!
??散落在村中的蒼老的舊船,斑駁的舊漁網,用巨大的石塊鋪成的“颶風廣場”一邊是由巨大鵝卵石砌出的防風墻,墻角豎著栓著紅線的祭年石;另一邊是鱗次櫛比的“漁樓”,灰瓦的屋頂挑著漁燈,四周排著風標,中央曬著漁網、浮子;蒲葵樹在海風的吹拂下搖曳……這就是天藍藍、海藍藍、漁歌聲聲忘家還的中國漁村……
篇4
紹興地大物博,資源豐富,景色宜人,有著古老的歷史和深厚的傳統文化,住著勤勞的人民,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我的家鄉就坐落在這個美麗神奇的地方。
家鄉的民居是用磚頭砌成的,白墻黛瓦,拔地而起,訴說著悠悠的歷史,透露出一股古老的氣息。人們傍水而居,河邊楊柳婀娜依依,小河似水柔情,絕無洪水的兇猛,這里只有辛勤地勞動,而極少有天災人禍。
在家鄉,一戶人家若生個女兒,就要在家門口埋下一壇酒,待女兒長大結婚的那一天,才拿出來祝喜。經十幾年,甚至二十幾年的貯藏,鑒湖水釀出來的米酒,非但沒破壞原有的滋味,反而更加醇美香甜。“此酒只應天上有,人間能有幾回嘗?”這種酒馳名中外,就是有名的“女兒紅”。
篇5
我的故鄉坐落在一片丘陵地帶,不算貧窮但也不能算是什么富裕。這里沒有城市中喧嚷的吵聲,也沒有汽車尾氣和工廠廢氣的污染,這里是一片山青水秀的氣氛。
盡管說故鄉中的居民沒有多少的財富,但是人們生活的都很快樂,沒有工作的壓力,一切都是那樣的無憂無慮,那樣的快活。
一到了夏季的晚上,工作完了的人民都會丟下手中的農作工具,三五成群的坐在大葉楊下,呼吸的新鮮的空氣,聽著遠處傳來的鳥鳴聲,聽著樹們被風吹動的聲音,聽著遠處他們的孩子和他們的小伙伴們追趕跳跳傳來的歡聲笑語,手里摸著已經被自己的體溫感染了的撲克牌,這會使他們無比的欣慰,這是他們一天中最快樂的一天!
盡管這些對于那些城市人家來說微不足道的,但中國的農村是不能和城市相提并論的,中國的農村很窮,但農民們沒有認命,他們覺得他們能把農村建設的和城市一樣好,于是他們開始奮斗,艱苦的奮斗,奮斗了幾十年獲得了今天的成果,獲得了今天的成果,這是多么的來之不易啊!
也正是他們的艱苦樸素的精神,是的我的故鄉富裕了起來:摩天大樓參天而起,工廠、公司也都從無到有陸續發展起來,往日的茅草房早已消失,換成了今天歡暢明亮的居民樓,家家戶戶擁有了自己的小轎車,家用電器也齊備了,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篇6
“念故鄉,念故鄉,故鄉真可愛。”初次聽到這首歌還是孩童時,那時天真爛漫,思想單純,只知道這首歌的旋律很美,卻不知那時我已與她結下不解之緣。
初中時音樂課本中有《念故鄉》這首歌的賞析,自那時起我第一次對那些柔美的文字有了感覺。文字簡短,卻描繪了故鄉那湛藍的天、翠綠的田、涼爽的風、清澈的河。我知道填詞者一定有一個美麗的故鄉,因為他筆下的故鄉如此富饒,如此美妙。
隨著時間的流淌,自認為長大了,有了許多自己獨特見解的時候,在妹妹學鋼琴時聽她彈到《念故鄉》,我禁不住也哼起來:“天甚清,風甚涼,鄉愁陣陣來。”鄉愁是一種怎樣的情感?寂寞的,凄涼的?我沒有離開過生我養我的地方,但是在這首歌中我卻聽出了幾許悲涼和凄愴。
人生也許就有這么多的無奈和不情愿。一萬個不情愿看到鮮花香銷玉隕在風前雨后,但她終究會隕落;一萬個不情愿看到圓月消逝在云里霧間,但她終究會殘缺;一萬個不情愿離開生我養我的故鄉,但諸多的無可奈何使我們揮淚離去。臺灣作家余光中先生含淚向我們講述著他的故鄉。他說“大陸是母親,臺灣是妻子”,他說“燒我成灰,我的漢魂唐魄仍然縈繞著那一片厚土”,他說“掉頭一去是風吹黑發,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他一直訴說著他的故鄉:“那無窮無盡的故國,四海漂泊的龍族叫她大陸,壯士登高叫她九州,英雄落難叫她江湖。”余先生魂牽夢繞的故國,便是大陸,便是九州,便是江湖。余先生帶著無奈和不舍離開了故鄉。他愛他的故鄉,更是天天念著她,念故鄉啊念故鄉,歌兒把海峽兩岸心聲系在了一塊,音樂將空間消融。
篇7
午后,我獨倚在窗臺,面對著漫山的綠意,聆聽它們的似乎有節奏的呼吸。這熱的感覺,綿綿無期地漫過原野,散入風中,占據了我心間僅有的寧靜,于是我變開始變得煩躁,頭頂開始慢慢的濕潤,思緒也在此刻逸散。這燥熱,模糊了我時日的足跡,視線就像一團亂糟糟的柳絮,似乎躑躅在干涸的沙漠,地下沒有一滴水,天上沒有一片云,四周只有黃色的沉寂,了無生機。我試著伸手探過窗臺,讓手暴露在陽光之下,但頓生灼燒之感,不由得,我趕緊縮回了手。
下午五點以后,天氣就不再那么熱辣,我走出了家門。農人和農家車匆匆的足跡,早已磨平了剛剛硬化不久的水泥路上那密致的凹槽,而一層塵土便薄舒舒地平鋪其上,一陣風來,便塵土飛揚。水泥路兩旁那筆直的楊樹,也似乎在沐浴著陽光在茁壯成長,翠嫩的顏色似乎是欲滴的仙露瓊漿,葉片上也反射著光亮。野草在路兩旁展開,她纏綿、簇擁在楊樹的根部,好似那羞噠噠的女孩,緊貼在媽媽的身邊,一刻也不敢離開。我舉目遠眺,幾只叫嚷著的喜鵲在遠山的林間嬉鬧,婆娑的枝條晃動著,細密的葉片時而交織時而分離,但,它們都在故鄉的土地上。
黃昏時分,故鄉的山便出奇地清幽。我信步走進山,沿著彎延曲折的山路,繞過炊煙裊裊的村落,橫過泉水“叮咚——”的小溪,穿過稀疏的樹林,忍由我那細碎的腳步,蹋破那一派沉寂。啊,故鄉!今日重逢,你我相顧卻又無語,猶恐是一襲幽夢?
第二天清晨,我踏著晨露,去迎接故鄉山間的那第一抹晨輝,路兩旁的野草似乎浸了水,濕漉漉的,閃爍著耀眼迷人的光亮。樹葉間,不時就會發出“滴答,滴答——”的聲音,那是樹葉上的露水,晶瑩剔透,滴落,滲入故鄉的土壤中。忽然,山谷間涌出一團白霧,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掃過山林,慢慢地、靜靜的升騰。我站在山間,被這迎面的濃霧弄得不知所措,我環顧四周,只有白茫茫的一片,但卻帶著泥土,或是其它的什么不知名的花的香味。哦,我沉醉了,張開雙臂,迎接這清新的、涼爽的、濕潤的,帶著故鄉深情的涼霧,慢慢地,它沉浸在了我的心底。 猶記得,在故鄉那大山的深處,有一條特別幽長且曲折難走的路,它隱在山林間,一邊是陡峭的大山,一邊是幽深的山谷,白天也少人去,它延伸著,一直到小溪的源頭。在源頭,樹特別濃密,白天這里也非常幽暗,地下雜草叢生,只有幾屢亮的光斑,四周陰森森的,有些怕人。而我卻對這里情有獨鐘,我覺得這里恰似黃磊《似水年華》中烏鎮的寧靜,一切,安靜而又滄桑;一切,古老而又祥和。伴著悅耳的鳥鳴,聆聽泉水的奏歌,我凈化著自己的心靈。哦,那是一個怎樣的童年啊!
夏天的天氣,那就像小孩子的臉,說變就變。瞧,剛才還晴空萬里,這會兒便雷雨交加,轉眼間地上流成了河,翻滾著、呼嘯著向前,似乎能沖垮一切的阻擋。我看著,心生贊嘆!轉眼間看見杏子青青,剛被雨水打過,透著晶瑩的水滴,那清澈澄明的滿眼的綠色,頓時翠生生地彌漫開來。是雨絲的漫過滌凈了杏子的青綠?此刻,我卻只愿心似杏子般澄亮,也希望被成熟的色澤爬滿心間。
在我不經意間,雨住了,陽光從濃厚的云層中鉆出來,暖暖地照在大地上,我來到山野,看著遠處一大片一大片的麥田,發出誘人的金黃,我笑了,卻忘卻了自己身在何處,忽然想起古人的一首詩:“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不錯,在這成熟的季節,在這豐收的季節,農人笑了,而我呢,難道收獲的僅有這片片的金黃?不,我收獲的還有這對故鄉的深情……
刈麥時節,離愁正濃,回首麥田的盡頭,應是故鄉。
篇8
王沂東的大多數作品是沂蒙地區的人物和景色,都來自他對故鄉山水的真切感受。
1955年,王沂東出生于山川秀麗、民風質樸的山東臨沂。他上中學前,幾乎每個假期都回老家,經常去摸魚、逮野兔、捉迷藏,度過最快樂的時光。多年后,他仍對家鄉的每一泓小溪、每一條小路、每一塊瓜地、每一片樹林記憶猶新。1978年,中央美院油畫系恢復招生,考題是《平凡崗位》,他畫了一位在水渠邊鑿石頭的老漢,別的考生異口同聲說他跑題。結果,他卻以高分從2500名考生中脫穎而出。
王沂東1982年從中央美院畢業,留校任教。次年,他創作了直面沂蒙老區的《沂蒙山組畫》。
該組畫包括《母與女》《1946年》、《王玉貞》《歇晌》《趕集》《沂蒙人家》等,是王沂東最熟悉的沂蒙家鄉。因為他很早就留心過田野里勤勞敦厚的農民,組畫集中體現了他對農民和農村的看法,是他向“寫實主義”風格邁出的堅實一步。《母與女》中的母親弓身背負麥秸,女孩蹺腳用力上托,母女深情溢于畫外。該畫1984年獲得“第六屆全國美展”優秀獎。《王玉貞》中的少女眼神羞怯、身形疲憊,展露著農家女的善良、樸素和堅強,該畫1984年參加了“法國第十六屆世界藝術節”。《古老的山村》中的金色麥垛、紅“福”字以及學騎自行車的青年,充滿鄉民對祥和生活的企盼、對山外世界的渴望,該畫1985年獲“全國青年美展”銀獎、被中國美術館收藏。2006年,該組畫中的《歇晌》在北京華辰春拍推出,估價達300~350萬元。
但王沂東并沒有一直關注農民的艱苦,因為他發現:“樂觀地活著”是農民最根本的品質。
王沂東上世紀90年代開始創作的《新娘、婚禮系列》,融化著農民的歡快氣氛。北方農村的婚禮熱烈張揚,與平常日子反差極大。作品里的新娘或羞澀、或期待、或惶恐、或無奈,全神貫注地投入到對未來的憧憬之中。2008年,該系列的2006-2007年作《鬧房No.2-吉祥煙》在香港蘇富比以1298萬港元(折合人民幣1142萬元)成交;2006年,2005年作《醉新郎》在北京華辰以418萬元成交,該畫后于2007年、2009年上拍,成交價升至616萬元、683萬元;2010年,1995-1996年作《山里的新娘》在香港佳士得拍至842萬港元(折合人民幣724萬元)。
真情的自然流露,被王沂東奉為最高藝術準則。
童年的回憶,是王沂東感觸最深的靈感來源。2006年,在中國嘉德以341萬元成交的1992年作《初雪》,便有一段感人的故事。1991年,他和兩個弟弟去看望二十多年前的母校。他們找到唯一保留下來的教室,在院子里堆放的舊桌椅上,用小刀刻下的痕跡仍然清晰,童年的情景立刻浮現眼前。《初雪》正是他以6歲的女兒為模特,回憶兒時踏雪的聲音。此件之外,他1988年作《微風》,1990年作《驚蟄》《遠雷》,1991年作《春寒》《驚鳥》《風停了》,1992年作《天邊的云朵》,1994年作《早春的雪》《沂蒙娃》等,也都以女兒為模特再現童年記憶。
王沂東稱自己“并非完全的現實主義,而是帶有一點浪漫主義,也帶有一點理想主義”。
為了讓作品中的人物妥帖地表現主題,王沂東選擇模特相當苛刻,構思好的形象經常會沉淀一兩年,再根據需要去人群中“抓取”。在他看來,模特的品位及情緒表達是作品成敗的關鍵,不同主題必須由有不同個性的模特完成,絕不能替代。1992年獲“中央美院20世紀中國回顧展”優秀獎的《蒙山雨》,即是如此。1991年春節,他再訪沂蒙山的一處村莊,冬日的暖陽懶懶地照在黑色巨石上,他腦中突現一幅奇妙的畫面:山巒上兩位姑娘,一傾頭注視遠處山谷,一雙手上舉、呈祈雨狀。他當時的構圖極為清晰,甚至想好了人物的衣著。直到第二年,他在北京電影制片廠就餐,面前閃過的一個女孩正中自己的構思。后來請女孩做模特,果然與想象非常契合。
集中寄寓了王沂東唯美理想的少女,是他作品的主角之一,從上世紀90年代陸續創作的《少女系列》相繼拍出高價。
1995年作《待嫁的女孩》,2009年在香港佳士得以398萬港元成交,后于2010年在北京誠軒拍至571萬元;1997年作《靜靜的河谷》,2010年在香港佳士得以662萬港元成交;2001年作《瑞雪》,2010年在北京保利以1120萬元成交;2002年作《泉》,2010年在中國嘉德以896萬元成交;2004年作《紅繡球》,2010年在北京匡時以1232萬元成交;2004年作《心事》,2010年在上海天衡以672萬元成交;2005年作《遠方來信》,2010年在中國嘉德以1792萬元成交;2006年作《遠方來信》,2008年在際華春秋以1067萬元成交,2007年作《約會春天》,同年在北京保利以907萬元成交;2008年作《一抹白云》和2010年作《春襲羽萍溝》,2010年在北京保利分別以896萬元和1456萬元成交。
故鄉的山山水水、風土人情,一直讓王沂東激動和興奮。他說:“藝術創作源于生活是句老話,但的確是真理”。他扎根沂蒙山畫家鄉和鄉親,體驗著山里人“視而不見”、城里人“聽而未聞”的美好,表現的不僅僅是故事、更是濃重的鄉情。工業文明和商業文化不斷侵蝕著古老鄉村,他的描繪卻像一首悠遠的歌,吟唱著對純樸文化的留戀,喚起了每個人揮之不去的故土情。
二、引西澤中的形式美
王沂東作品的色彩特征極為鮮明,成交的前40件中以紅色為主調的達30余件,“中國紅”是他最突出的特色。
王沂東最早接觸的“紅色”,是很紅的政治題材。他童年正值“”,那時誰能畫好就很了不起。他看中學門口有塊大影壁,壯膽向校長請求畫主席像。他蹬著梯子畫了一個多星期,結果得到了不少人夸獎。1975年,他從山東藝術學校畢業后留校任教。兩年后,他的《沂蒙新春》入選“建軍五十周年美展”,該畫描繪沂蒙山老區過年貼對聯,滿是紅色的軍民魚水情。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期創作《沂蒙山組畫》,他的構思仍然強調文學性,總想“用畫講點故事”。
上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中國美術界大力推崇形式美,王沂東作品呈現出明顯的形式感。
為了回避畫面的情節,王沂東創作了大量肖像和人體作品。西方油畫大師作品,給了他許多營養:他從維米爾的《倒牛奶的女人》中,感受到窗口漫射光的微妙;他在萊勃爾的《不相稱的夫婦》中,體會到輕松筆調下的嚴謹造型。他創作于1984年的《歷史系大學生》,以平面裝飾方法與人物氣質融合,展示出純正的古典畫風;他創作于1986年的《劉二叔》和《鐵蛋》,是直接學習倫勃朗的結果;他創作于1988年的《穿錦緞衣服的婦女》《清代女子肖像》等,模糊了人物的身份與背景,力求用寫實技法建立畫面的抽象性。2006年,創作于此期的《窗前的女人體》在浙江中財以215萬元成交,兩年后,他的1988年作《女人體》在中國嘉德以224萬元成交。
篇9
踏上潑墨山水之路
1944年11月,顧乃平出生在四川成都,3歲就隨父母一同回到了蘇州。顧乃平自幼生活在蘇州,打小就見慣了江南水鄉的清新秀麗、風姿綽約,特別是對于蘇浙一帶富有中國傳統水鄉特色的民居情有獨鐘。
小時候的顧乃平對于音樂和書畫都十分喜愛,由于受到家庭藝術氛圍的熏陶,從5歲開始,顧乃平就開始習字。顧乃平的父親顧學洙是黃埔軍校的將帥,后從商,不管生意多忙,只要回到家中,就會查看顧乃平的毛筆字,如果練得字數不夠,或是不夠好,嚴厲的顧學洙就會罰顧乃平重寫。“父親常說:‘書要讀好,字要練好,字是書畫的根基。’”,除了在書畫上嚴格要求,顧學洙還常常教育顧乃平誠實是做人的根本,只有擁有良好道德素養的人才會有更高的書畫造詣。多年來,顧乃平一直銘記父親的教誨,這也成為他作畫做人的根本。
顧乃平的啟蒙老師應該是他的舅公――近代著名畫家朱鳳竹,在顧乃平還很小的時候,他把自己的第一幅山水畫拿給舅公看,舅公看了顧乃平的畫,大喜,認為顧乃平的畫非常具有靈氣,并鼓勵他堅持下去。就這樣在舅公的“嚴鞭厲板”的教育下,顧乃平專攻山水中國畫,在畫藝術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并一發不可收。
欣賞顧乃平的畫冊,仿佛走進了江南的山水中:小橋流水、河邊人家、田埂曲徑、點點、漁人布網,潺潺溪水,蒙蒙山脈。顧乃平的山水民居畫,猶如一幅幅寧靜的江南水鄉圖景,讓人感受到和平、安詳、幸福。江南的小橋流水、古樸的民居、河中的小船、空中的飛鳥、樹木、月亮、亭臺樓榭等都寄托了他無限的情思,在他的畫中,他充分運用筆墨的濃淡,皴、擦、點、染交互為用,干、濕、濃、淡的韻味,濃處須精彩而不滯,淡處須靈秀而不晦。特別講究樹和房子的線條,其兼工帶寫的畫風,讓其作品中既體現了濃濃的民族特色和韻味,又始終與時代氣息交相呼應,堪稱畫中精品之精品。
飛躍和創新
顧乃平之所以能獲得成功,主要有兩點:一是他的畫由形似向神似的飛躍。二是由具象向抽象的升華。這兩點是任何一個藝術家走向成功的必經重要階段。唯其如此、藝術家才有可能狀物而超乎物之外,抒情而蘊藏其真情之內,才有可能使作品產生高度,包容更多的內涵。如果說他的長幅《寶帶橋》是作者寫實的代表作,那么《黃山煙云》、《黃龍飛瀑》則是作者擺脫“寫實”羈絆進入空靈的創造境界。此兩幅畫作略帶寫意的筆墨畫山似山又不是山,畫樹似樹又不是樹。在一種可變的動態背景上包容了更多的內容,給人以想象空間。
顧乃平追求中國傳統山水畫,但他并不擬古,他的作品中也追求創新。他后期的作品風格就加入了西方油畫的元素,由傳統的中國兼工帶寫的山水畫畫風轉變到逐漸將色彩運用到畫中,通過運用水粉、廣告顏料等色彩,讓具有民族特色的山水民居融入了西方繪畫元素,更增強了畫面的立體感和透視度,這也漸漸形成了他現在的風格。正如他自己所說:“我以我的音樂為愛之動力,對《中國民居》水鄉畫作大膽暢想,結合各國交響樂隊及花腔女高音,容納中外的,特別是俄羅斯的,以及中國現代黃豆豆的浪漫舞姿,以古人點、線、面、染、皴為基調,創作形成了我現在的中西合璧“墨彩”圖案及狂草線條,去展示現時代中國畫的魅力!”
“對山水畫,我依然是個小學生”
顧乃平已經馳騁畫壇近40載,他的作品深受人們的好評,并屢獲大獎,囊括中國畫金、銀諸杯,被國內外收藏機構和各界知名人士所收藏:《十五的月亮》、《姑蘇月夜》、《故鄉情》、《姑蘇之春》、《姑蘇河邊人家》、《故鄉的回憶》、《童年的回憶》、《夢中思鄉曲》、《夢中的思念》、《故鄉明月圓》、《水鄉旋曲》、《河邊早春圖》、《秋之旋律》、《初雪圖》、《老城》,以及每年創作設計的藝術火花集《浙江民宅》、《福建民宅》、《江西民宅》、《湖南民宅》、《湖北民宅》、《四川民宅》、《民宅》、《安徽民宅》、《貴州民宅》等,無一不是“畫能隨章著筆,而能得特殊意趣于筆墨之外者,為妙品”。但面對這些,他說:“中國的國畫藝術博大精深,對于山水畫來說,我依然是個小學生。”如今的顧乃平,只要有時間,他就會又背起了畫板,頂著嚴寒酷暑,向又一個民居水鄉地采風去了。
篇10
以《神游太行圖》為例,作品構圖從右邊以一個小山嘴伸入畫面作為起點,山峰連綿。一條山路依山勢自右向左延伸,將整個畫面串聯起來,成為畫面視覺的焦點。汽車、房舍位居公路旁,游客有的在觀景,有的在戲水。山坡上、溪流邊、山石旁小灌木點綴其間。山溝里小溪流緩緩流過,左邊的不遠處瀑布飛掛,蒼溪水湍,一條小河迎面而來。畫面右邊的景觀安排得“實”一些,左邊群峰崢嶸,因瀑布飛流在遠處,畫面則顯得“虛”一些。這一“實”一“虛”,加之峰回路轉,畫面上天與地,山與水,人與景,路與坡,安排得十分自然,不露痕跡。
整個畫面沒有半點虛張聲勢,既樸實無華,又靈氣橫生。畫家就像一位老農在打理自家的小院,北邊栽葡萄,南邊種石榴,一切是那樣隨心所欲,又是那樣順順當當;又像一位花匠在侍弄自己的花圃,左邊擺牡丹,右邊放月季,一切是那樣漫不經心,又是那樣恰到好處;更像一位三軍統帥,縱有千軍萬馬,誰攻誰守,誰先誰后一切是那樣從容淡定,又是那樣秩序井然。
畫家在構圖上沒有采用傳統意義上的“高遠”、“深遠”、“平遠”,而是運用“近觀法”,將整個景觀要素“定格”在一個畫面上。“近觀法”相對“三遠法”表現景觀的難度要大一些,一切景觀要素你都得交待清清楚楚,你不能“留白”,更不能偷懶。“近觀法”增強了藝術表現力,增加了畫面的親近感,整個畫面充滿著寧靜與祥和,使觀者幾欲走近,與畫中眾生共享這天籟之美,彰顯出畫家非凡的藝術功力。
《神游太行圖》在筆墨的表現上,更是獨樹一幟。國畫的傳統“皴法”盡管林林總總不下幾十種,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擅長于表現山石。湯清海與千百年來眾多的國畫大師們一樣,在畫石頭山時,真可謂游刃有余。
湯清海先生創造性地將傳統的“斧劈皴”、“長披麻皴”、“拖泥帶水皴”與嶺南畫派的“渲染法”結合起來,用枯筆勾勒出山體的形態,用“渲染法”顯示出山體的質感。這樣,山如“銅墻鐵壁”。一種全新的藝術形象呈現在人們面前,將太行山特有風貌特征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令人耳目一新。
《神游太行圖》見筆見墨,行筆時,或枯筆,或濕筆,或中鋒,或側鋒,或點,或染,或皴,或擦,或長線拖出,或點染成影,一切都顯得那樣輕松自然。放筆寫去,行于當所行,止于又不得不止;行之不緊不慢,止之余味未盡,自然天成。僅此一點,于當今畫壇也是無幾人能敵了。
- 上一篇:慶祝國慶節手抄報
- 下一篇: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