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職計劃范文
時間:2023-04-05 05:55: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求職計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目前求職計劃(針對上述就業(yè)信息)
(1)通過xx網先向xxx公司發(fā)送自己的個人簡歷及求職自薦書。
(2) 注明自己應聘的職位電氣設計工程師,及自己的意愿。薪酬要求(實習期間800元人民幣左右,正式上班1500元人民幣左右。工作環(huán)境要求適合自己所學知識。
(3) 通過xxx有限公司 聯系電話: x咨詢自己是否會被錄用,以及公司用人條件的具體情況。
(4) 加大鍛煉自己的求職技巧,訓練自己的心理素質,強化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我相信黃天不負有心人,什么困難我都會解決。
二、近期求職計劃(1-2年)
(1) 加大就業(yè)信息的收集,通過 學校、報紙、網絡、招聘現場等。把自己的就業(yè)問題放在第一位,多動大腦思考如何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為自己也為家人。
(2) 樹立正確的就業(yè)思想,端正自己對就業(yè)的態(tài)度,把自己放在一個合適的高度來看,做到不驕,但也不要太過悲哀,相信自己會對自己認真負責。
(3) 通過學校舉行的雙選會,結合自己所學的供用電技術專業(yè),尋找一份與專業(yè)知識有關的工作,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夠發(fā)揮自己的能力為公司求和自己求發(fā)展,讓自己有一個美好的明天。
三、長期求職計劃(2年以后)
(1) 繼續(xù)通過各種渠道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加強體育鍛煉,身體是本錢。
(2) 知識就是力量,鞏固自己的所學知識,盡量多學一些除電力以為的知識以便擴大自己的就業(yè)途徑,不要讓自己在一棵樹上吊死。
篇2
1.中間層次的區(qū)域性經濟組織和協定的影響
作為經濟全球化組成部分的區(qū)域集團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特征。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統計,截至2001年底,世貿組織得到通知的區(qū)域經濟組織有200多個,其中150多個組織的協議仍在生效。
幾乎所有的WTO成員都參加了一個區(qū)域經濟一體化協議,有些WTO的成員甚至成為10多個區(qū)域一體化協議的成員。目前,絕大多數發(fā)展中國家參加了區(qū)域經濟一體化組織,這些組織對發(fā)展中國家的經濟也在區(qū)域范圍內進行限制和約束,而且這種約束和限制比經濟性世貿組織更強。
2.最高層次的全球性經濟組織(協定)的影響
世界范圍內的國際經濟協調是由全球性的國際經濟組織負責的,例如,世界貿易組織、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尤其是世界貿易組織,其職能已不僅僅是協調國際貿易,而且?guī)缀醢ㄋ械氖澜缃洕顒印⒓邮蕾Q組織的發(fā)展中國家在國內外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都必須嚴格遵守世界貿易組織的有關規(guī)則,把許多經濟讓渡給世貿組織。這從最高國際層面上影響到發(fā)展中國家的行使。
3.最低層次的雙邊組織和協定
對于那些涉及兩個國家的國際經濟問題的解決,單獨依靠其中一國的調節(jié)是不能發(fā)揮作用的,需要通過雙方的組織(協定)來協調,參加這些雙邊協定的發(fā)展中國家,在雙邊協定和組織生效后,就必須遵守有關協議,從而使本國受到一定的約束和限制。
例如,中國加入WTO之前的中美最惠國待遇協定;2003年6月中俄兩國簽署石油管道的能源利用協定,這些都是裁定協定兩國之間分歧、矛盾的準則,使兩國受到一定的約束和限制。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fā)展,發(fā)展中國家參與全球性、區(qū)域性及雙邊性組織(協定)的狀況日益增多。這種狀況從高中低三個層次對發(fā)展中國家的影響越來越大。
二、國際經濟組織對發(fā)展中國家影響的職能范圍
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國際經濟組織對參與其中的發(fā)展中國家的從多方面進行限制,也就是發(fā)展中國家的內外經濟職能從多方面有限度地(根據協定)轉移到國際性、區(qū)域性或雙邊國際經濟組織中。
1.經濟法規(guī)、經濟原則、經濟制度的創(chuàng)建職能
過去經濟法規(guī)、經濟原則、經濟制度的設立都是一國范圍內的事,發(fā)展中國家把其看作是不受侵犯的重要體現。但是,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發(fā)展中國家這種職能部分轉移到國際經濟組織中,國內經濟政策法規(guī)、國內的經濟體制要同國際接軌,發(fā)展中國家要執(zhí)行國際經濟組織制定的經濟法規(guī)、經濟政策,甚至經濟體制的市場化程度都要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例如:加入WTO的發(fā)展中國家必須接受WTO規(guī)則體系,其中包括有《關貿總協定》在內的20多個具體領域的協定、議定書、決定、諒解等。WTO調整的領域從傳統的貨物貿易發(fā)展到服務貿易,從關稅減讓發(fā)展到非關稅壁壘的限制和拆除。發(fā)展中國家國內制定的法規(guī)政策若與此有抵制的必須限期拆除。
2.監(jiān)管職能
一般來講,發(fā)展中國家有關制度的實施都是由本國政府執(zhí)行的,是本國政府范圍的事情,包括進出口關稅的減讓、國內貿易政策的透明化等。但是,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發(fā)展中國家的這些監(jiān)管職能轉移到國際有關經濟組織中去,由這些組織根據有關法則進行監(jiān)督。例如:在經濟方面,GATT、WTO都有自己一套有效的監(jiān)督懲罰機制。這種機制實質上侵蝕了一部分國家的經濟,由于其規(guī)則由西方發(fā)達國家制定,發(fā)展中國家受到的侵害更為嚴重。
3.解決爭端職能
在國際社會中,發(fā)展中國家解決國家間的經濟利益矛盾是在國家政府間協商的。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fā)展,國際間的經濟交往擴大,不同國際主體之間的經濟爭端增多,日益復雜化,因此,國家范圍內調節(jié)的局限性突現,國際經濟組織開始介入發(fā)展中國家的有關國際爭端,代行某些國家職能。世界貿易組織在關于解決爭端的規(guī)則與程序中,全面規(guī)定了其解決爭端的政治方法(包括協調、斡旋和調解)、法律方法(包括專家組審議和上訴)、裁決的執(zhí)行與監(jiān)督、救濟辦法等,還專設了爭端解決機構(DSB)。世界貿易組織在爭端機制解決上有突出的三點要求:其一,DSB的裁決具有約束力;其二,有一常設上訴機構,受理關于法律問題的上訴;其三,世界貿易組織成員應當對違犯規(guī)則事件在多邊爭端機制下尋求救濟,在裁決不能得到實施時可采取補償和交叉報復的制度。世界貿易組織的爭端解決機制適用于該體制所管理的一切協議和決定,沒有例外[1](P150)。
世界貿易組織解決爭端具有安全、可預見、執(zhí)法權威性等特征,從某種意義上代替了國家的經濟職能,這將對發(fā)展中國家成員國的國家產生影響。世界貿易組織在成立后的前6年,受理了200多件貿易糾紛,其中大部分發(fā)生在發(fā)展中國家和西方發(fā)達國家之間,既有保護發(fā)展中國家權益的好的結果,也有損害發(fā)展中國家經濟的不良后果。這些解決爭端的機制在區(qū)域性經濟組織中也存在。例如,在發(fā)展中國家參加的北美自由貿易區(qū)組織中,就存在一個受理國家之間爭端的制度,而且還平行地設有一個解決投資者和成員國之間爭端的制度。在亞洲,作為區(qū)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東南亞國家聯盟,在1996年6月也成立了一個解決東盟各國內部貿易糾紛的仲裁機構。所有這些解決爭端機構的設立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發(fā)展中國家職能的發(fā)揮。
三、國際經濟組織對發(fā)展中國家影響的二重性目前,對于經濟全球化中國際經濟組織對發(fā)展中國家影響的認識,有一種較普遍的觀點,就是意識到了挑戰(zhàn)、侵蝕和沖擊等負面作用的嚴峻性。這從一個方面反映出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發(fā)展中國家處于不利地位的事實。但是,我們認為這還不夠,國際經濟組織對發(fā)展中國家的影響還有另一面,即積極的一面,由于和國際經濟體制接軌,加入國際經濟組織也有利于發(fā)展中國家增強。我們把這兩個方面的作用稱作二重性。具體來講:
1.國際經濟組織對發(fā)展中國家的積極作用這種積極作用是促使發(fā)展中國家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積極加入國際經濟組織的動機之一,主要表現在:其一,平臺作用。一個是國際經濟組織為發(fā)展中國家在經濟受到傷害時,提供了解決爭端的場所。例如,加入世貿組織前,中美之間的貿易糾紛通過兩國政府談判解決。由于中國是處于弱勢的經濟實體,結果中國做出的讓步很大,有的甚至傷及國家的經濟政治權益。美國常常以中美經貿關系同掛鉤來威脅中國。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雖然中國同美國等西方發(fā)達國家的貿易糾紛、反傾銷爭端增多,但是在世貿組織的框架內,中國勝訴的次數也不斷增多。
另一個是,在發(fā)展中國家組成的區(qū)域性經濟組織內,發(fā)展中國家貿易爭端機制的設立,提高了區(qū)域內發(fā)展中國家減少貿易摩擦,集體行使國家的能力,某些國家的平等讓渡,獲得了更大的國家權益,對發(fā)展中國家的行使也是有積極作用的。其二,提升作用。由于歷史和現實原因,發(fā)展中國家的國家建設存在著許多問題,其國家的政治經濟等內外職能存在著許多不適應經濟全球化發(fā)展的方面,例如,市場經濟管理措施的缺陷,政府過多干預經濟活動等,影響了國家的行使。發(fā)展中國家加入國際經濟組織后,就必須同國際上先進的市場管理規(guī)則接軌,廢除不符合國際慣例的法規(guī)、政策和制度,這固然會限制的作用,但同時也會使發(fā)展中國家拋棄原來舊的或存在缺陷的政策、法規(guī)和體制,接受國際上流行的政策、法規(guī)和體制,從而強化國家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生產力的適應性,有利于提升國家的行使能力。其三,保護作用。盡管西方發(fā)達國家在國際經濟組織中利用主導地位對發(fā)展中國家基本進行限制和侵蝕,但是由于發(fā)展中國家自身維護的斗爭及其在國際經濟組織中力量的增強,在國際經濟組織中也有一些保護發(fā)展中國家利益的條例。例如,世界貿易組織就有關于發(fā)展中國家市場準入和保護弱勢產業(yè)的條款,發(fā)展中國家可以以此保護自己的民族產業(yè)。中國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談判中,就以發(fā)展中國家的身份,對自己的弱勢產業(yè)進行保護,例如,對汽車工業(yè)、農業(yè)等就采取了保護性的措施。在實踐中,一些國際經濟組織也對發(fā)展中國家的經濟發(fā)展進行了支持,如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向發(fā)展中國家提供了大量的官方發(fā)展基金。尤其是作為世界銀行“軟貸款窗口”的國際開發(fā)協會,主要以最貧窮的發(fā)展中國家為貸款對象,向這些國家提供長期低息的貸款,以促進它們的經濟發(fā)展。該協會在全球反貧困斗爭中發(fā)揮著關鍵作用。GATT、WTO屬下的各項多邊協定,也規(guī)定了不少對發(fā)展中國家成員的特別措施。所有這些都對發(fā)展中國家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2.國際經濟組織對發(fā)展中國家有侵蝕作用西方發(fā)達國家是經濟全球化的主導力量,也在國際經濟組織中占據優(yōu)勢地位,它們往往用這種優(yōu)勢侵蝕發(fā)展中國家的。主要方法有:其一,規(guī)則侵蝕。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是國際經濟組織的創(chuàng)始國,也是規(guī)則的制定者,他們利用其地位制定的規(guī)則,有利于西方發(fā)達國家而不利于發(fā)展中國家,使發(fā)展中國家一開始就在國際經濟組織中處于不平等地位,發(fā)展中國家的在先天就受到限制。其二,實力侵蝕。在國際經濟組織的實踐中,發(fā)言權的多少往往以經濟實力做后盾。例如,在世界銀行、貨幣基金組織中,就是以資金多少決定其投票決策權。因此,在國際經濟生活中,國際經濟組織往往成為西方發(fā)達國家為自己利益侵蝕發(fā)展中國家的工具。有人指責IMF或其他國際金融組織制訂的不合理的資金實施方案,導致了20世紀90年代墨西哥和亞洲的金融危機,在這些危機中它們是真正的“幕后元兇”。其三,附加侵蝕。在經濟全球化中,發(fā)展中國家由于資金短缺,為了經濟發(fā)展需要,就向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請求幫助。但是,這些國際經濟組織在援助中提出了許多附加條件。這些附加條件不僅僅侵蝕了發(fā)展中國家的經濟,甚至傷害了其政治。例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任務只是監(jiān)督國際貨幣體系,如今卻通過多方面的活動使世界經濟納入自己的軌道運轉[2](P58)。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非國家主體的國際經濟組織對發(fā)展中國家的影響是多層次、全方位和雙重的。作為發(fā)展中國家對此必須有科學的認識。首先,發(fā)展中國家應認識到只有參與經濟全球化,參加國際經濟組織,遵守國際規(guī)則,讓渡部分,才能獲得國際規(guī)則的保護,國家也才能因經濟實力增大而獲得有效的保護。反之,如果發(fā)展中國家固守傳統觀,不參加國際組織,不讓渡,不理會國際規(guī)則,就不可能真正參與經濟全球化,也就無法分享國際間的各種成果,這樣國家利益就會受到更大損害,到頭來國家也不能得到真正的維護。其次,發(fā)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中,參與國際經濟組織,必須認識到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優(yōu)勢,認識到西方發(fā)達國家的主導地位,認識到自身的脆弱性。發(fā)展中國家要根據國情,逐步、分階段地讓渡,不能以犧牲國家的根本利益為代價;要同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進行斗爭,推動國際經濟組織的規(guī)則向有利于發(fā)展中國家的方向轉化。[]
參考文獻:
[1]霄,吳丹.世界經濟概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2]雷新超.經濟全球化與國家問題研究[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3.
摘要: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國際經濟組織在層次結構、職能范圍上對發(fā)展中國家的影響日益加深。這種影響有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發(fā)展中國家應認真分析,積極應對。
篇3
1、仙人球一般要養(yǎng)護3到4年才會開花,有些品種很難開花,開花時間是在5月份,持續(xù)的時間根據品種不同而不同。
2、想要讓它開花要創(chuàng)造一個適宜的生長環(huán)境,保證有充足的光照,以及干燥的環(huán)境。在生長期10到15天施一次稀薄的餅肥,量不要太大。
(來源:文章屋網 )
篇4
1、經濟全球化的本上是資源配置的全球化。
2、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內容包括: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和資本全球化。
3、經濟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的過程。是商品、技術、信息、服務、貨幣、人員、資金、管理經驗等生產要素跨國跨地區(qū)的流動(簡單的說也就是世界經濟日益成為緊密聯系的一個整體)。
(來源:文章屋網 )
篇5
您好!
貴公司領導重視人才,善于管理令我欽佩。一個人自身價值的體現來源于從企業(yè)長遠發(fā)展的角度,本著發(fā)展自身的特長,與同事攜手共進服務于企業(yè)這一目的,如貴公司能給予我一次嘗試工作的機會,我會盡職盡責讓您滿意。
我畢業(yè)與**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經濟管理系。同時畢業(yè)于**大學自考電算會計專業(yè)。普通的院校,普通的我,卻擁有一顆不甘于平凡的心。我知道在眾多的應聘者中我不一定是最優(yōu)秀的,但我仍自信。付出自有回報是我的信念;自強不息是我的追求。于社會的認可,我將盡自己幾年來所學的知識,讓時間和效益來證實自己。
在校期間,我努力學習專業(yè)知識,從基礎知識出發(fā),努力掌握技能技巧,并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此外,我還積極地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抓住每一個機會,鍛煉自己,并曾擔任學院外聯部部長。在校期間,我深深地感受到,與優(yōu)秀學生共事,使我在競爭中獲益;向實際困難挑戰(zhàn),讓我在挫折中成長。祖輩們教我勤奮、盡責、善良、正直;大學培養(yǎng)了我實事求是、開拓進取的作風。
作為跨世紀的一代大學生,我具備新時代大學生的良好素質和適應社會競爭的綜合能力,瞬息萬變的社會環(huán)境將給我盡情施展才能提供廣闊的舞臺。
不求安逸的環(huán)境,但求一個發(fā)揮自我才能的機會無論您是否選擇我,尊敬的領導,希望您能夠接受我誠懇的謝意!
祝您這次招聘成功!事業(yè)蒸蒸日上!
xxx
x年x月x日
附:求職信模板設計三步曲第一步 你是誰
說明自己的情況,應屆畢業(yè)生要說明所在學校和所學專業(yè),比如我是華夏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學專業(yè)應屆本科畢業(yè)生。簡單一句話,就讓招聘經理對你的身份了解了個大概。
說明你從何處得到這一招聘信息
許多公司通過報紙、網站等公眾媒體招聘信息,因此在求職信上注明你是從哪家招聘中介處獲得信息,會使招聘者對于你的信息渠道充分認同,而不會產生來路不明的印象。
如何巧用第三者
如果有的話,求職者可以在求職信中提及招聘人員和自己都知道的第三者作為推薦人,從而在自己和招聘人員之間建立聯系。這種做法可以引起收信人對你的關注,如果推薦人級別比較高,招聘經理更加不會怠慢。
如果是得到了招聘公司內部員工的推薦,你求職信的寫作技巧和表達語氣要注意表現得非常專業(yè),不能過分強調私人關系。因為招聘經理在得知你是公司員工介紹的人選時,已經優(yōu)先給你機會了,此時一個專業(yè)的有能力勝任這一崗位的應聘者,應該不枉介紹人對你的厚愛,而那些一味閑談自己與介紹人關系多么鐵、多么磁的人,會讓招聘經理心生厭煩和抗拒。切記: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不一定只有親朋好友才能成為中間人,偶然相識、在聚會中相遇或曾經面試過你的人都能成為求職信中的第三者,但前提是他們應該是招聘人員熟悉并且尊重的人物。比如:邱志新同學自認為認識a公司的張先生,于是在求職信里大談特談他與張先生的關系如何如何好,結果他還是沒有得到面試機會。后來他從別人的口中得知,張先生在公司中人際關系極為不好,小邱同學悔不當初。
當第三者的專業(yè)、職務地位較高時,你在求職信中提到他時語氣要格外平和,不要給招聘經理一種狐假虎威的感覺,這樣會引起他的強烈反感。比如以下這種說法:張董事長讓我來找你,談談這個工作的錄取問題。這種寫法顯得趾高氣揚,根本沒把招聘經理放在眼里,好像你就是領導一樣,或者領導的意思就是要錄用你了。如果真是這樣,那么只需領導的秘書打個電話就可以了,何必如此麻煩。而另一種在與貴公司張董事長的交談中,他向我介紹了貴公司的情況,建議我與你們聯系,進一步互相了解的寫法就比較溫和、可取,表現出了對招聘經理工作的充分重視。
當你準備在求職信里提及第三者時,必須先得到他本人的明確同意,不要從對方的言談中妄自揣測,想當然地認為不反對就是同意,其實對方也許只是礙于面子不好立馬拒絕,如果你未經明確許可而自作主張地把他寫進求職信,很可能會在招聘經理查證時得到他的矢口否認。那時你的自以為是就變成了作繭自縛。
闡明你要應聘什么職位
你的求職材料有可能被送到人力資源部門,也可能被送到公司的某個業(yè)務部門,或者幾經周折才到達招聘人員手中。為了使招聘人員明確這些材料的意義和目的,要開宗明義,在求職信開頭寫明你應聘的崗位。
有些同學以為求職信開篇就直奔主題太過功利,于是開篇就是大段熱情洋溢、文采激揚的文字,以為這樣能夠吸引招聘人員的注意,對自己求職有益。其實那只能讓緊張工作的招聘經理感到浪費時間,他很可能會把你的材料擱置一邊,甚至扔掉。招聘人員對文字游戲并不感興趣,他所感興趣的是你這個人是否有可能是他們所需要的人才,是不是面試的首選。
第二步 描述你對招聘公司的認識和理解
這部分的行文要力求簡潔到位,可以列舉一個有關公司較新的重大發(fā)展,或是談談自己對公司的獨特見解,讓招聘人員認識到你對該公司頗有認識。但闡述這部分內容的前提是,你必須對該行業(yè)、企業(yè)有一定的了解,對于該行業(yè)、企業(yè)的近況和發(fā)展都很熟悉。否則一知半解地班門弄斧,會給人輕浮的感覺,寫了還不如不寫。
綜合介紹自身能力
以上闡述你對招聘公司的認識,是為了接下來告訴招聘經理,基于你對公司的了解,你有如下優(yōu)勢,可以為公司做出貢獻。
對于在校生來說,你能展現的賣點除了畢業(yè)院校、對口專業(yè),還有你對所應聘行業(yè)的深入了解,你曾經兼職或是實習的工作與應聘工作的相關程度,你在原來的工作崗位上做出的成績,創(chuàng)造的價值,這些能夠體現出你的工作能力、業(yè)務技能等等。招聘人員關心這些內容是為了橫向比較誰能為公司做更大貢獻,誰更適合。
可以圍繞簡歷中的某一兩點進行發(fā)揮或引起別人對這幾點的關注。比如突出你在學業(yè)、工作中的重大成就,以證明你具備扎實的知識基礎、過硬的業(yè)務能力,使招聘經理相信你足以勝任這項工作。
密密麻麻、大段大段的描述會使招聘經理在閱讀和記憶時缺乏效率,這對你的求職非常不利。因此建議使用點句格式,言簡意賅,只需35條即可,結構清晰、重點突出,讓招聘人員從堆積如山的應聘材料中一眼就相中你的材料,并放在進入面試的那部分檔案里。
強調自己能為公司做出哪些貢獻
許多同學在寫求職信時沒有真正明白招聘公司招聘的目的,大書特書自己尚有欠缺,希望能在招聘公司提供的崗位上努力學習,有所收獲。但事實是,公司開展招聘主要不是為了給社會創(chuàng)造更多就業(yè)機會,更不是像學校一樣主要是提供學習機會,而是為了網羅人才為己所用,他們需要求職者能夠為招聘公司貢獻力量。因此,這一部分可基于上述個人能力和經驗,表明可為公司在哪些具體方面做出貢獻。
第三步 表明你非常愿意接受面試
結尾應再次強調你對該職位的強烈興趣和與他們進行進一步接洽的愿望;要表達出你想與招聘經理面談的意愿,讓他們來安排一次面試;表示你會主動再與他們聯系,而且渴望收到他們的回復。大家應該明白的是,求職信是為了能得到面試機會,而并非為了馬上能得到工作機會,也不可能因為信寫得好而被憑信錄取。因此,你的求職信若能使讀者產生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渴盼就達到最高境界了。
再次詳細告知自己的聯系方式
篇6
關鍵詞:職業(yè)足球俱樂部;外籍球員;文化沖突
《中國足球改革發(fā)展總體方案》的頒布實施,被社會各界認為是中國足球發(fā)展史上又一個里程碑,我國足球產業(yè)迎來了嶄新的發(fā)展機遇。在2015-2016賽季國際足球冬季轉會期,中超俱樂部為提高中超聯賽的觀賞性、擴大聯賽的影響力、吸引球迷的關注和贊助商的支持,紛紛重金引進外籍球員,使長期低迷的中超聯賽市場變得異常火爆。《中國足球中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2016-2050)》提出高水平海外足球人才的引進計劃。然而,作為人才引進計劃中重要組成部分的外籍球員,因不適應中國職業(yè)俱樂部文化,不乏出現與俱樂部管理層等產生不和的現象,甚至毀約出走等負面事件。這些由于文化不適應發(fā)生的負面事件,對俱樂部的管理帶來挑戰(zhàn),不僅帶來直接經濟損失,增加了俱樂部管理成本,還不利于俱樂部的長遠發(fā)展。文化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并被認為是文化沖突的內在依據,是由于不同自然環(huán)境導致不同物質生產方式,從而又造就不同的生活方式與思維方式,并影響著行為、風俗、習慣及相應的制度的差異造成的。職業(yè)俱樂部因外籍球員的到來成為多文化并存的組織,文化沖突的出現不可避免。當與外籍球員的交流日益增多時,文化沖突的可能性增加,依據Ol-sen的理論,從表現形式上分為情緒型文化沖突與工具型文化沖突,其中工具型文化沖突是來自目標或習慣等差異形成的,并且部分文化沖突的形成與發(fā)生是隱含的,提高對文化沖突的有效識別,才能有助于對文化沖突的管理。在社會學界,結構功能主義對沖突采取否定態(tài)度,但沖突理論卻強調沖突的積極作用,認為錯綜復雜的沖突,可以防止分裂與僵化,并促使改革與發(fā)展。外籍球員由不適造成的文化沖突,對中國職業(yè)足球俱樂部科學訓練與康復的手段、訓練管理的制度與能力等方面帶來挑戰(zhàn),卻有效地推動我國足球職業(yè)化、國際化和與世界接軌的進程。因此,對重金引進的外籍球員遇到的文化沖突進行科學管理,使他們充分適應中國文化和工作環(huán)境,從而順利實現與國外先進的職業(yè)足球經驗對接,使外籍球員對中國職業(yè)足球的貢獻率達到最大化,已成為當務之急。本文在梳理相關理論的基礎上,診斷我國職業(yè)足球俱樂部在外籍球員管理中存在的文化沖突,并分析問題形成的原因,進而提出解決的策略,以期為我國職業(yè)足球俱樂部對外籍球員的管理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1足球俱樂部外籍球員文化沖突研究的相關內涵
1.1文化沖突
文化沖突是指不同性質、不同類型的文化,在不斷發(fā)展過程中由于各自功能、價值觀念的差異而形成的各種沖撞、對抗等表現,其實質是不同性質文化之間的矛盾性的外化過程,但其形成過程與發(fā)生形式卻不一定是外顯的。文化沖突由文化的先天性或者文化的本性所決定,其不可避免的原因在于:文化的產生是以人的生命體驗和生存經驗為基礎,在不同生存環(huán)境的刺激和作用下,形成了人們對自身、他人及外在環(huán)境的不同感受與看法;而處在相同生存環(huán)境里的人,會形成許多共同的感受和經驗(觀念)。在不同文化熏陶下形成的民族歷史、文化傳統、意識形態(tài)、制度構架、社會管理等很多方面存在差異和分歧,當彼此的分歧達到嚴重程度時,就會產生激烈的文化沖突。
1.2外籍球員
“外籍球員”也稱為“外援”,指某一運動隊中非本國國籍的隊員。通常引進外籍球員最直接的作用是彌補球隊在某些位置上技戰(zhàn)術水平的不足,提高球隊的技戰(zhàn)術水平,從而整體提升球隊的競爭力。很多學者認為,引進外籍球員能夠促進先進的技戰(zhàn)術理念的交流,讓國內球員更快進步,有助于提高我國職業(yè)足球聯賽的水平,促進足球市場的發(fā)展,并且對本土職業(yè)球員的素質、球隊的競爭機制的優(yōu)化、團隊協作精神的塑造和作風建設等方面都具有積極作用。
1.3職業(yè)足球俱樂部
職業(yè)足球俱樂部是指在市場競爭環(huán)境中,以足球產業(yè)為基礎平臺,為追求利益最大化,通過創(chuàng)造優(yōu)異賽績,提供足球競技表演服務,以及經營開發(fā)相關有形和無形產品,具有參加國家級別職業(yè)足球聯賽資格,并具有法人資格的特殊體育企業(yè)。
2職業(yè)體育俱樂部外籍球員文化沖突成因的要素梳理
本文對文化沖突通過采用文獻資料、邏輯分析等研究方法,對目前國內外相關學者的研究進行梳理,從而構建職業(yè)體育俱樂部外籍球員文化沖突的理論要素(見表1)。由于學者們各自的研究視角、研究目的不同,提到的文化沖突要素存在差異,但總體而言,這些研究幾乎涵蓋了職業(yè)足球俱樂部外籍球員形成文化沖突的各個方面因素,為深入的分析診斷外籍球員文化沖突現象、探究其原因及尋求解決策略,提供了很好的理論參考。
根據表1中呈現出對相關學者觀點的梳理,職業(yè)足球俱樂部外籍球員文化沖突主要可以分為三類,價值文化沖突、制度文化沖突和行為文化沖突。
2.1價值文化沖突
價值文化沖突就是由人們對周圍的客觀事物的意義的總體評價和認識的差異,以及主次、輕重的排列次序的差異,導致的在價值觀體系判斷上的分歧。人們對事物或現象的價值衡量以及感受,是長期受到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下產生的,逐步內化形成自身價值體系。多元文化團體成員價值觀的差異更加顯著,因此,來自不同文化背景與社會環(huán)境的外籍球員,對事物正確與謬誤、重要性排序等所秉持的態(tài)度和排序,是與中國文化存在沖突也是必然的。
首先,對待足球態(tài)度的差異。外籍球員對待足球的態(tài)度較為放松,更多的是出于個人樂趣。這是中外足球運動員培養(yǎng)體制的差異而導致的。中國職業(yè)球員大多數是從小進行足球訓練,以足球為職業(yè),以足球為謀生手段。另外,在中國“應試教育”的制度下,中國青少年足球缺乏“玩”的觀念,缺少參與性。而國外職業(yè)足球是業(yè)余足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外籍球員認為踢足球是一種樂趣。在巴西、阿根廷、英國、德國等國家,業(yè)余足球是職業(yè)足球的發(fā)展源頭,青少年熱愛足球,在學習之余參與足球訓練,也受到家長、學校以及社會的鼓勵和支持。球員只是他們的身份之一,他們本身可能是教師、醫(yī)生、律師等。因此,外籍球員對待足球的態(tài)度更為放松,享受足球帶給他們的樂趣和滿足感,所以他們更喜歡在具有良好足球文化,并能夠讓他們感知到強烈足球熱情的地域效力。
其次,處事觀念上的差異。從HofStede等學者提出的文化的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視角出發(fā)來分析:在儒家思想影響下,中國屬于典型的集體主義社會,認為個人權利與利益居次要地位,人們的群體意識較強。人們更重視權威和等級制度,強調一致的重要性,往往注重群體成員之間的和諧關系,以“保全面子”和“重人情”為信條,秉持避免正面沖突的觀念,不主張甚至排斥個性發(fā)揮。而西方國家多數崇尚個人主義,外籍球員大多重視自身的價值與需要,強調個性自由及個人的成就,解決問題時無明顯的權利距離、風險規(guī)避程度較低、多以短期取向為準則。兩種不同的處事方式,容易導致外籍球員與其他人員或部門造成誤會,引起溝通不暢。
再次,對待工作、生活平衡的態(tài)度差異。根據schwartz等的價值導向理論,西方社會推崇享樂主義與個人主義。外籍球員更重視生活質量和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認為工作不是生活的最終目標,與家人在一起才是他們對幸福的定義。這些根深蒂固的價值觀念導致諸多外籍球員來華以后難免會遇到飲食、出行、娛樂等日常生活不適應,或者訓練、參賽環(huán)境不如意,自己及家人不適應中國的生活,或者不能與常常家人團聚等問題,當外籍球員認為這些問題的嚴重程度超出了在中國俱樂部效力所能獲得的價值時,便可能做出拒絕來華工作或合同期滿離開、甚至毀約出走的選擇。
2.2制度文化沖突
職業(yè)足球俱樂部制度文化是俱樂部為了實現其比賽、運營等目標,而對俱樂部以及俱樂部成員的行為進行約束的,具有共用性與強制性的規(guī)范文化,具體包含兩方面,一是,具有約束作用的規(guī)章制度、組織慣例和體制等;二是,制度施行過程中而形成的管理方式、經營理念、決策方式和管理風格等。對于在華效力的外籍球員來說,曾經接觸的是與中國有差異的制度文化,使其不能直接適應中國的情況,便很有可能會產生制度文化沖突。
首先,對制度約束的接受程度存在差異。各國家對于權力的理解不同,國外多數國家的人不是很看重權力,而亞洲國家由于體制的關系,注重權利的約束力。這種制度文化不但影響著管理者,也塑造了相應的被管理者。在對管理者的態(tài)度方面,來自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外籍球員認為自己對教練員和其他俱樂部管理人員擁有一定的建議權,并認為自身在負責的基礎上擁有較大自,喜歡民主的管理方式。中國職業(yè)足球俱樂部的管理方式是管教式的,認為球員的方方面面都需要被管理和約束的,中國球員習慣了專制型、面面俱到的管理方式。在此情況下,容易引起外籍球員的非理性反映或溝通誤會等,形成相互之間的不認可,使俱樂部的管理工作難以進行。
其次,制度體系的完善程度存在差異。西方職業(yè)俱樂部已有上百年的發(fā)展歷史,其制度模式經歷了百年錘煉,制度建設更加完善,規(guī)定更加周密,符合國外強調的以制度為基礎、講究管理原則、追求效率的做事宗旨。外籍球員習慣了以詳盡完善的制度為依據進行判斷。在我國,目前職業(yè)體育俱樂部的制度建設尚不完善,管理者多采取適應環(huán)境變化的實用主義的態(tài)度,并在執(zhí)行制度的過程中針對特殊情況或特殊需要進行人為的解釋、調整。這種情況使得我國俱樂部制度的作用被弱化,外籍球員會感到無所適從。
2.3行為文化沖突
行為文化是某個群體的行為符號系統,包括行為規(guī)范、情感表達方式、習俗和生活習慣等。職業(yè)足球俱樂部外籍球員行為文化沖突是指外籍球員在行為規(guī)范、情感表達、習俗和生活習慣等方面與中國文化的沖突。本文主要從外籍球員訓練比賽中的行為文化沖突和語言行為文化沖突進行分析。
首先,訓練比賽中的行為文化沖突。足球實質也是民族氣質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一種文化孕育一種足球,現代足球文化大致可以分為東歐、西歐、南美和日韓等,但中國足球還在探索過程中,還在沒有自己的足球文化風格。有學者認為,在儒、釋、道的文化熏染下,中國球員缺少積極進取、本能野性、剛健雄性等品質,球員心里沒有侵略性、壓迫性、攻擊性等概念。正如克里維茨的傳球比中國球員快半拍出球,使其與隊友配合起來時常會出現失誤,他的優(yōu)勢是盤帶突破,但在中超兇猛的防守風格下,讓其特點難以發(fā)揮。外籍球員曾經在不同于中國足球文化的地區(qū)效力,他們有著不同的足球理念、意識、配合和日常訓練的態(tài)度,這些都會在球場上表現為他們不同于中國球員的行為,這些行為具體體現在訓練方法、技術、戰(zhàn)術思想上的差異,在華效力期間難免會出現足球行為文化的沖突。
其次,語言不同導致的文化沖突。外籍球員的到來,使我國職業(yè)足球俱樂部成為多語言共同應用的交流環(huán)境。對于國內球員多為專業(yè)運動員出身,文化教育水平薄弱,英語交流水平有限,有第二外語交流能力的更少;而對于外籍球員而言,中文是一種非常難學的語言,雖然有翻譯陪同協助,但翻譯的語言翻譯能力和對職業(yè)足球運動、職業(yè)足球俱樂部的了解程度都影響著交流的質量。不論是球員自己的語言交流水平,還是通過翻譯員的翻譯,在言語行為的表達過程中,其言內行為、言外行為和言后行為都很難得到精準的表達。語言與是思維工具和交流工具,是思維的載體還是思維的表達形式,而跨語言文化的交流需要通過表達能力、認知能力、感悟能力和思維能力等多種能力的共同應用,達到表達情感、描述事物、闡述思想等作用,這座橋梁沒有搭好,影響著與外籍球員的交流和其自身的社交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外籍球員融入我國職業(yè)俱樂部。
3緩解職業(yè)足球俱樂部外籍球員文化沖突的對策
3.1提高管理者和行政人員的文化沖突管理和服務能力
在文化分析階段,俱樂部的管理者和行政人員要充分做好所引進的外籍球員的文化分析工作。在引進外籍球員前,對外籍球員及其所效力過的俱樂部和聯賽進行充分的文化分析,充分考慮引進后可能出現的文化沖突的具體情況,對其選擇科學的培訓、溝通和服務模式。需要提高管理者的文化沖突管理能力。依照campinha Bacote提出的跨文化系統的能力模型,通過對跨文化意識、跨文化知識、跨文化技能、跨文化碰撞和跨文化愿望五個方面發(fā)展來培養(yǎng)管理者的文化沖突管理能力。其中最基本的是提高管理者和行政服務人員對不同文化差異理解和尊重的認識,提高識別文化差異的能力,培養(yǎng)其對文化差異及沖突的敏感性,還要注重語言能力、對文化沖突的溝通及處理的能力,這樣才能夠對文化沖突進行科學有效的預防,有利于設計后續(xù)的管理計劃。職業(yè)足球俱樂部的管理者要認識到文化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同時也要努力識別和剖析文化差異的根本原因,有針對性的尋找解決對策,做到尊重外籍球員的文化差異,促進多元文化的磨合,盡量使文化沖突的積極作用展現出來。
3.2優(yōu)化完善俱樂部的管理制度
優(yōu)化完善俱樂部管理制度的策略包括追隨文化策略、創(chuàng)新文化策略、滲透模式和借助第三方文化模式等文化融合方式,其都有各自的優(yōu)勢與劣勢。目前,由于我國足球領域的實力和管理水平還不夠成熟,還需學習職業(yè)聯賽發(fā)達國家在職業(yè)俱樂部運營、訓練、競賽等方面的優(yōu)勢。所以,相應的制度改革主要采用追隨文化策略,逐步運用創(chuàng)新文化策略,形成適合我國俱樂部的制度、方法與模式。并將文化沖突管理轉變成俱樂部戰(zhàn)略和經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把文化沖突視為激發(fā)俱樂部管理改革和完善的重要誘因,將文化沖突管理的責任分配于專人,在建立文化沖突管理的模式和制度時,細化到管理策略的選擇,并完善和形成書面文件。俱樂部須使其管理模式與外籍球員的期望結合在一起。俱樂部甚至可以讓專人負責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價值觀、及不同的表達方式等,進而創(chuàng)造出一個更利于球員適應的制度環(huán)境,為外籍球員提供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管理、訓練和比賽制度環(huán)境,針對俱樂部球員間文化差異和障礙,建立文化差異下的溝通渠道、運營管理的制度。
3.3增強外籍球員的歸屬感服務
為外籍球員提供必要的協助,會使外籍球員對俱樂部產生更強烈的歸屬感。優(yōu)秀的職業(yè)足球運動員作為國際職業(yè)足球產業(yè)的稀缺資源,來自不同的國籍和地域,俱樂部應該根據俱樂部的實際情況,創(chuàng)造一種有助于溝通的大環(huán)境。俱樂部應為外籍球員的個人生活和俱樂部生活提供符合他們文化價值觀、能夠滿足其物質和精神需求的服務,以幫助外援更快地消除文化休克,縮短文化適應的時間。比如,給與外籍球員方便舒適的居住安排,符合其飲食習慣的科學營養(yǎng)的飲食,良好的醫(yī)療康復保障及相應的法律咨詢,滿足其對隱私保護的需求,對其社交的需求提供建議和培訓,還包括家庭生活及子女教育環(huán)境等。訓練環(huán)境方面,我國職業(yè)足球俱樂部還要不斷提升球員訓練和比賽的條件,比如場地設施、康復設施等,縮小與國外俱樂部的差距,全面提高外籍球員在中國的適應性。設立專人向外籍球員提供此類咨詢服務,對外籍球員配備的翻譯人員進行必要的足球運動相關的理論訓練、熱情的培養(yǎng),對出現的服務缺失問題進行及時的溝通、積極的協助、努力的完善等。
3.4豐富針對外籍球員的文化適應培訓
俱樂部全體人員都應周期性的進行文化沖突認識的培養(yǎng),并基于俱樂部管理人員和行政服務人員對文化沖突的認識、管理與服務能力,為外籍球員設計文化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方案。對外籍球員文化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是通過提高其對中國文化的認識,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合作和技巧,以加快外籍球員的文化適應能力,減少文化沖突帶來的負面影響。對外籍球員的文化適應培訓應從來華訓練前開始,使外籍球員順利度過克服文化沖突的蜜月期、痛苦期、適應期和交融期四個時期的轉變過程。外籍球員的跨文化培訓應當包括:(1)向外籍球員提供有關與俱樂部所在城市的生活狀況的實用信息,如出行、教育、休閑等方面,使其很快的適應在中國的生活;(2)向外籍球員進行文化導入,讓其了解中國及其所在俱樂部的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知識以達到文化吸收,使得外籍球員對中國文化產生認知和理解,增強外籍球員在中國文化下的溝通能力;(3)進行必要的語言訓練,以口語為主,并對中外不同語言環(huán)境下的基本的言語和非言語行為差異進行學習;(4)讓外籍球員參加行為、認知技巧相聯系的提升交流能力的活動,以模擬實踐的方法提高外籍球員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篇7
關鍵詞:物料需求計劃、物料清單、庫存信息、倒序排產
0 引言
廠內物流是根據生產計劃、物料需求計劃以及生產排程的有效實施所進行的一系列管理工作,而且生產物流的基本工作就是按照物資需求的指令,準時保量無差錯地將生產所需物資配送到現場和每一個工作中心,生產物流的計劃和管理都是圍繞著MRP來進行工作的,由此可見MRP在生產物流計劃中的重要程度,所以很有必要對它進行透徹的分析與研究。MRP于20世紀60年代起源于美國,它根據產品結構各層次物料的從屬和數量關系,以每種物料為計劃對象,以完工日期為時間基準倒排計劃,按提前期長短區(qū)分各種物料下達計劃時間的先后順序,即MRP的基本任務是從最終產品的生產計劃(獨立需求)導出相關物料(原材料、零部件等)的需求量和需求時間(相關需求),根據物料需求時間和生產(訂貨)周期來確定其開始生產(訂貨)的具體時間。其中最終產品需求量由主生產計劃決定,相關物料的需求量可以通過物料清單和庫存信息確定,而需求時間則可以用倒序排產法計算得出。
1 倒序排產法
倒序排產是計算開工日期及完工日期的一種方法,是指將MRP確定的訂單完成時間作為起點,逆向安排前面各道工序,分別找出它們的開工日期,進而得到MRP訂單的最晚開工日期。若不能按時開工生產某產品,則很可能會不能按時交貨,從而影響物流服務水平,所以必須嚴格按照此方法計算出來的物料需求時間安排生產進程及物資供應。實際上在工序間存在間隔時間,工序間隔時間就是工件從一個工作中心轉移到下一個工作中心的運輸時間與排隊時間之和,具體情況如表所示:
倒序排產具體步驟如下:(1)、信息匯總。從已下達的車間訂單文件和計劃下達訂單文件中得到訂貨量與交換期,即找到計算起點;再從加工工藝文件中獲得有關加工信息,包括對某零部件或半成品的加工時間和加工之前的準備時間;最后從工作中心文件得到有關排隊時間信息,為計算提前期做準備。(2)、計算對工作中心能力的需求,即計算每道工序作業(yè)時間,它等于加工時間加上準備時間。(3)、計算每道工序的交貨日期和開工期。提前期=作業(yè)時間+排隊時間+運輸時間,根據各工序的提前期倒推回去,逐個確定各工序的交貨期和開工期,也就確定了相關物料的具體需求時間。
2 庫存信息是MRP得以實現的基本資料
(1)、現有庫存量:在企業(yè)倉庫中實際存放的物料的可用庫存數量。
(2)、計劃收到量:根據正在執(zhí)行的采購訂單或生產訂單,在未來某時段物料將入庫的數量。
(3)、已分配量:尚存在倉庫中但因其他用途而已經被分配掉的物料量。
(4)、提前期:執(zhí)行某項任務從開始到完成所消耗的時間,它具體指上一道工序結束,即本工序開始起,經過運輸、排隊直到完成本工序作業(yè)所花費時間的總和。
(料凈需求量的確定用這四個方面的信息就足夠了,其他信息不再贅述。)
3 主生產計劃是MRP最重要的輸入
主生產計劃是以最終需求時間和數量表示的最終產品的整體生產計劃,它把經營計劃或生產大綱中的產品系列具體化,詳細規(guī)定生產什么、何時產出。與它相對應的是獨立需求,比如客戶訂單要求廠家生產100輛自行車且要求在12月12日交貨,則主生產計劃規(guī)定工廠生產100輛自行車,且最遲在12月12日完工。
4 物料清單是MRP產品拆零的基礎
首先談談產品結構圖,它是一張按層次等級排列的、制造最終產品所需物料量的一覽表,以自行車結構圖為例:
處于層次1的物料毛需求量=處于層次0的物料數量×處于層次1的物料數量
處于層次2的物料毛需求量=處于層次1的物料毛需求量×處于層次2的物料數量
……依次類推,即可得到各層次各相關物料的毛需求量。
5 結合具體實例來分析研究MRP的實施步驟(案例和數據已在前面闡述,現已知下表信息)
首先是確定各層次相關物料的毛需求量,此時就涉及到物料需求計劃的三大輸入,即主生產計劃、庫存信息和物料清單。有主生產計劃知在一定時間內要生產100輛自行車,因此有:
(1)、車架毛需求量=100×1=100(件); (2)、車把毛需求量=100×1=100(套);
(3)、車輪毛需求量=100×2=200(個); (4)、車胎毛需求量=200×1=200(套);
(5)、輪圈毛需求量=200×1=200(件); (6)、輻條毛需求量=200×42=8400(根).
其次根據上表數據計算各層次相關物料的凈需求量
{公式:凈需求量=毛需求量—計劃收到量—(現有庫存量—已分配量)}
(1)、車架凈需求量=100—(10—5)=95(件);
(2)、車把凈需求量=100—(20—10)=90(套);
(3)、車輪凈需求量=200—(30—10)=180(個);
(4)、車胎凈需求量=200—50—1×(30—10)=130(套);
(5)、輪圈凈需求量=200—5—1×(30—10)=175(件);
(6)、輻條凈需求量=8400—(660—100)—42×(30—10)=7000(根)。
然后由各工序提前期知,要完成該產品的生產任務,必須至少提前11天采購原料,即在12月1日實施采購計劃。應用倒序排產法以12月12日為計算起點,逆向依次確定各物料最遲完工或到達工作中心的日期,結果如下表:
表中信息表明:車胎、輪圈、輻條最遲必須在12月8日從倉庫配送到工作中心,車架、車把最遲在12月10日配送到工作中心,車輪最遲在12月10日組裝完工;自行車最遲在12月12日組裝完工。
最后根據各物料的凈需求量和需求時間安排采購任務及生產活動,具體情況如下:最遲在12月1日采購車胎130套,在12月3日采購輪圈175件,在12月4日采購輻條7000根,在12月6日采購車把90套,在12月7日采購車架95件,在12月8日將倉庫中的180套車胎、180件輪圈和7560根輻條一起配送到工作中心,再組裝成180個車輪,并在12月10日完工,隨后立即將倉庫中的100件車架、100套車把和20個車輪連同剛組裝好的180個車輪一起配送到下一個工作中心組裝成100輛自行車,且在12月12日完工。具體生產流程如下圖所示:
篇8
摘 要 會計文化是會計學和文化學在各自邊緣上相互滲透而產生的一個新的范疇,它運用文化科學的觀點來觀察和探討會計活動的規(guī)律和方法,但至今尚未形成系統的理論,為什么要研究會計文化?筆者認為研究會計文化的目的是因為它的本質是追求會計的真善美。
關鍵詞 會計文化 會計文化本質 會計真善美
一、會計文化概述
會計文化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會計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會計領域所專有的歷史凝結成的會計存在方式,是會計人員的本質活動的對象化,即所從事的會計活動的自由性和規(guī)律性相統一的并能促進社會經濟、人類歷史和會計人員自身進步發(fā)展的超自然的創(chuàng)造性成果,具體包括會計物質文化,會計制度文化和會計精神文化。狹義的會計文化僅指會計精神文化。
二、會計真、善、美的理解
關于會計的本質是什么,理論界至今一直存在著爭論,總體來說,有三種代表性的觀點。第一種“管理活動論”認為會計是一項管理科學,按此說法,會計是一門應用型科學,作為科學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屬于社會科學范疇。科學求真,既然會計屬于社會科學范疇,那么它理所當然具備科學的屬性――求“真”,具體表現在會計活動中就是追求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第二種“信息系統論”認為會計是一個經濟信息系統,按此說法,會計是一門技術,是會計人員利用特殊工具、采用專門方法,對經濟活動進行記錄、計量,從而為經濟管理提供信息的技術。技術求善,技術的產生和改進就是為了在保證或提高工作質量的前提下,提高工作效率,減輕工作強度。既然會計具有技術的屬性,那么它理應求“善”,具體表現為在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的前提下,通過不斷改進會計技術手段,提高會計工作效率,減輕會計工作強度。第三種“會計藝術論”認為會計是一門藝術,該觀點認為會計的藝術性在于強調會計人員運用自己的會計知識,在解決特定的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的創(chuàng)造和能力,在會計處理過程中人為因素的影響占很大的比重,對同一會計事項的處理往往會產生不同的后果。藝術是求美的,具有藝術屬性的會計理應求“美”。會計的“真”、“善”、“美”是不同的會計學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對會計本質的不同認識所產生的結果。
三、會計制度文化追求會計的“真”
會計制度文化是一定社會發(fā)展階段的表現在會計法律、會計準則、會計制度和會計職業(yè)道德等規(guī)范因素方面的會計文化內涵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制約。
會計的“真”具體體現為會計行為開始的真、過程的真和結果的真。會計行為可分解為記賬、算賬和報賬。會計行為開始的真指會計記賬的依據要真,過程的真指會計算賬要有理有據,在賬務處理過程中不弄虛作假,結果的真指會計報賬要真,即會計報告反映的會計信息是真實可靠的。
會計法律法規(guī)是會計行為的“硬”約束,會計職業(yè)道德是會計行為的“軟”約束,會計準則規(guī)范具體的會計行為,會計監(jiān)督制度是會計“真”的保障。四者共同作用于會計行為,確保會計行為至始至終都“真”。
四、會計物質文化追求會計的“善”
會計物質文化是一定社會發(fā)展階段的表現在會計物質基礎、物質條件、物質手段等物質因素方面的會計文化內涵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與關系。
會計的“善”具體體現為會計人員的工作條件不斷得到改善,會計信息的社會有用性不斷提高。從算盤的發(fā)明與應用到會計電算化的產生與發(fā)展再到會計信息化的興起與推廣。從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僅為企業(yè)的所有者到所有者與經營者共同使用再到今天的利益相關者共同使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在會計領域的廣泛使用,不僅提高了會計工作的質量和效率,而且減輕了會計人員的工作強度,改善了會計人員的工作條件,計算機幫會計人員處理了大量的重復性和乏味的工作。會計信息化使得會計信息不再局限于財務部門,而是面向整個企業(yè)的各個部門,甚至是所有信息需求者,及時滿足他們對會計信息的需求,提高他們經濟決策的正確性和前瞻性。可見會計物質文化始終向著“善”的方向不斷發(fā)展。
五、會計精神文化追求會計的“美”
會計精神文化是一定社會發(fā)展階段的表現在會計個人和會計人群中的會計心理,會計倫理和會計意識及其成果等精神因素方面的會計文化內涵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會計的“美”具體體現為會計理論中的美和會計實務中的美。會計理論中的美表現為系統美、邏輯美、理想美、簡約美、協調美、結構美、對稱美和守恒美。會計實務中的美表現為會計憑證和會計賬簿的美感、會計分錄和會計計算的美感以及會計信息質量、會計組織和會計人員的和諧美。
會計精神文化倡導會計人員在主觀層面和內心深處追求美,樹立美的價值觀,自覺培養(yǎng)美的會計倫理道德,鼓勵會計人員在理論學習和實際工作中用美的眼光審視會計并善于發(fā)現會計中的美。
結束語:在現實中,會計物質文化、會計制度文化和會計精神文化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制約,構成了一個多層次的有機的會計文化體系。會計制度文化追求會計的“真”,會計物質文化追求會計的“善”,會計精神文化追求會計的“美”。那么,由會計物質文化、會計制度文化和會計精神文化構成的會計文化體系追求會計的“真”、“善”、“美”。
參考文獻:
[1]勞秦漢.會計文化學概論.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0.
篇9
求職信的第一句話最重要,也最難寫。其實有許多可取的寫法,你可以說明是從什么渠道得知公司招聘信息,也可以敘述自己最有利的條件,不過最穩(wěn)妥的辦法是參照廣告的內容作自我介紹。第一句話(不包括稱呼)的作用有二:一是吸引對方閱讀你的信件;二是引導對方自然而然地進入你所突出的正題而不感到突然。
歸納起來,求職信的第一句話有以下幾種形式:
(1)概述式。用一句話概括你具備的最重要的求職資格和工作能力。
(2)提名式。提及一位建議你到用人單位求職且為用人單位所熟悉和尊崇的人(記住連名帶姓寫上,后面可稱呼其職銜或官銜,也可以稱“先生”或“女士”)。
(3)提問式。針對用人單位的需要和目標,提出一個設問,然后表示你真誠希望自己能夠幫助他們實現目標。
(4)贊揚式。贊揚用人單位近期取得的顯著成就或發(fā)生的明顯的變化,然后表示渴望為其效力。但記住語氣不要過度熱情。
(5)應征式。說明你通過什么途徑看到用人單位的招聘廣告,并肯定自己的條件基本滿足廣告提出的要求。
(6)獨創(chuàng)式。用一個新奇的、能表現你在某些方面才華的句子開頭,但申請的職位必須是那種需要豐富想像力的類型,如廣告文案、平面設計、裝橫設汁、工業(yè)設計、藝術總監(jiān)等。
下面一些實例是較為成功的“第一句話”,可供參考:
貴公司營銷部的歐陽先生告訴我,你們需要一位能干的市場調查員。
如需要每分鐘能打75個字和速記125個字的秘書,請來電。
在完成了四年的機電課程以后,我自信自己能夠卓有成效地為貴公司服務。
本人的經歷和教育程度符合貴公司在《××日報》上刊登的招聘廣告的條件。
在貴公司任職是本人的愿望,我所學的專業(yè)是國際金融。
貴公司近期公布業(yè)績,盈利之高為同仁所津津樂道,本人渴望為貴公司效力。
篇10
[關鍵詞]全球化;危機管理;重塑
[中圖分類號]D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2426(2010)03-0058-03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國際經濟規(guī)則的不斷強化完善,經濟全球化進程明顯加快,在世界各個國家及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全球化浪潮的強大沖擊力使全球性因素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由此,現代化視野中的危機也呈現出許多不同于傳統威脅的特點。
一、現代的非傳統危機的新特質
危機有一個發(fā)生、發(fā)展、消亡的過程,也就是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大體上可以分為危機潛伏期、爆發(fā)期、相持期、解決期四個階段。一般具有客觀存在性、社會性、高度不確定性、突發(fā)性、擴散性等特點,但是如果善于把握,危機中也蘊藏著機會和轉機,可以成為促進制度和環(huán)境變革的巨大力量。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變化,現代危機不斷呈現出新的特點。
(一)現代危機重要特點是跨國性
現代危機是在全球信息快速流動背景下發(fā)生的危機。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使得現代危機的性質與傳統危機相比已經發(fā)生了根本改變。伴隨著全球化的進程,危機的發(fā)生及其影響都具有了國際性的因素,逐漸由局部危機轉向全球危機。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的迅速蔓延生動地證明了現代危機的超國家屬性。傳統危機往往發(fā)生在特定地區(qū),并僅在有限的范圍內對經濟社會發(fā)生影響。在全球一體化和開放條件的背景之下,國界再也阻止不了疾病、污染、有組織犯罪、恐怖活動的擴散。各國時空聯系的日益強化,不僅使危機的原因和結果都是世界性的,而且由全球化產生的擴散效應使得危機的傳播和影響以至應對均具有了全球化的特征。
(二)現代危機表現形態(tài)趨于多元化
從表現形態(tài)來看,現代危機呈現出變化多端的發(fā)展趨勢,在社會的任何領域,無論政治、經濟抑或文化領域都有可能發(fā)生危機。而且,現代危機大多屬于結構不良的危機范疇,危機持續(xù)的時間維度不斷延長,波及的范圍空前廣泛且難于控制,尤其是危機所造成的損失和對社會政治經濟穩(wěn)定的負面影響呈上升趨勢。無疑,危機表現形式的多樣化對于仍沿襲單一的危機管理模式的各國政府形成巨大的沖擊。在遭遇現代危機時,傳統的管理方式往往力不從心,發(fā)揮的作用也極為有限。
(三)現代危機誘因具有復雜性
隨著全球化的加速推進,人類社會系統中的一切事物的關聯度日益增加,帶來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技術進步引起的人類世界的動態(tài)、速度、能量和復雜性,使人們難以再按傳統的眼光來認識周圍事物的變化。引發(fā)危機的因素不僅錯綜復雜,而且處于不斷的變化過程之中。危機的發(fā)生既包括有意識的人為危機,如“9?11”事件、伊拉克戰(zhàn)爭等,也包括無意識的自然危機,這可以分為像冰凍洪澇、汶川地震的自然災害,像膠濟鐵路特大撞車事故災難,還有以SARS、甲型H1N1流感為代表的公共衛(wèi)生事件。因此,現代危機的普遍性、隱蔽性和運動性對傳統的危機管理思維和程序化的決策能力構成嚴峻的挑戰(zhàn),要求我們用一種嶄新的全球意識來處理當代人類所共同面臨的危機問題。
(四)現代危機影響范圍日益廣泛
由于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信息交流日益加快,一個國家內部的危機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波及到世界的各個角落,甚至釀成全球性危機。2009年4月,墨西哥出現甲型H1N1流感,兩個月后就迅速擴展到全球100個國家和地區(qū)。而且,危機不僅給國家?guī)砀鞣矫娴膿p失,更是直接給公民帶來經濟損失和肉體傷害,更為嚴重的是將對公民的精神、心理造成傷害,造成全社會乃至全球的緊張、恐懼和不安。在某些時候,非傳統危機所造成的影響和損失有時并不亞于一場傳統的局部戰(zhàn)爭。在全球化時代,信息和傳媒來源呈現多元化,政府部門如不及時準確地向社會有關危機真實的權威信息,非權威信息就會填補政府留下的“信息真空”,從而對管理危機造成消極影響。
二、政府危機管理機制存在的問題
在全球化時代,政府面對的環(huán)境日益復雜和不確定。非傳統公共危機的日益凸顯,要求各國政府深入反思既有的應對機制,以提高處理危機的能力和實現各方面的進步。各國政府的危機管理職能及運行機制雖然作了一些局部的調整,但從根本上看,仍然不能適應新的環(huán)境和促進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政府危機管理結構失衡
伴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現代危機已逐漸對整個人類的生存、發(fā)展構成嚴重的威脅。在此情況下,各國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加強了危機管理體系的建設。但是,由于人們對危機管理目標的認知和治理框架仍囿于傳統的安全理念,克服危機的途徑和手段只注重量的擴張而非質的提高。因此,現有的危機管理主要關注于傳統危機、沖突性危機和結構良好的危機,缺乏指向現代社會中大量涌現出的結構不良的非傳統公共危機的目標定位和治理效能,從而導致危機管理出現結構性失衡。政府將大量的公共資源投入到邊界日益萎縮的傳統危機、單一危機治理領域,而非傳統危機管理則長期處于被忽略的狀態(tài),在應對此類危機時政府往往倉促上陣,顧此失彼,疲于應付。究其根源,不難發(fā)現,許多政府仍以傳統的安全觀為依據,缺乏對非傳統危機的跟蹤和研究。相應地,危機管理的目標亦偏重于傳統危機治理,從而使危機管理處于整體性的失衡狀態(tài),主要體現在傳統危機和現代危機治理的內容、途徑等方面的權重仍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二)政府危機管理職能定位不明晰
危機管理機制的建立雖然事關社會民生、國際影響,甚至全球性發(fā)展,具有很強的外部性收益,然而作為一種非盈利的公共產品,一旦政府的公共管理職能構成中缺少這方面的內容,體制建設和公共投入方面就會缺乏相應的安排,從而導致整個應急能力建設和發(fā)展的滯后。一系列危機事件的爆發(fā)使人們清楚地看到,盡管各國政府在公共管理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但在改善管理職能方面還需作出更多努力。
(三)政府危機管理機制的運行效率低下
由于政府危機管理職能界定不清,配置不合理,導致在具體的危機管理體制建設方面存在著明顯的滯后,缺乏完善的危機管理體系,尤其在危機的預警、識別規(guī)則、運作程序和協調機制等方面,政府的能力十分有限,從而使政府在應對危機時往往陷入撞擊-反應式的被動局面。從快速反應機制來看,現有的快速反應機制也不能完全適應處理危機事件的要求。
三、政府危機管理機制的價值取向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每一次危機都很難擺脫全球性的背景,沒有任何一個危機可以僅僅歸結為局部的、國家的特殊制度或意識形態(tài)下產生的問題,它們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成為整個人類社會面對的總體性問題。在此情況下,傳統的危機管理理念和價值取向不斷受到外部環(huán)境變化的沖擊,從而促使各國政府開始從廣闊的全球視野出發(fā),重新考量應對危機的目標選擇和價值取向,構建開放的、有機合理的、高效運作的危機管理體系,以有效回應危機問題,增強政府的公信力和管理能力。
(一)危機管理應“以人為本”
非傳統危機促使我們用發(fā)展的眼光重新認識安全問題,并按照全球化的要求轉變傳統的安全觀念。冷戰(zhàn)后世界政治演變的一個基本特點是,在世界范圍內安全觀的重心已經逐步從國家轉移到人類本身。人類安全面對著前所未有的新挑戰(zhàn)、新問題與新形勢。在此背景下,以國家為中心的傳統安全理念已經開始顯得有些過時,而“人的安全”獲得了更多的重視,公民個體的權利和民眾表達自身權利的意愿也得到越來越多的制度性安排的庇護,成為國際社會在考慮非傳統安全時一個分量逐漸加大的參照系。非傳統公共危機的擴散促使我們轉變安全觀念,進行安全觀念上的革命。它要求打破以國家為中心的傳統安全思維框架,建構“以人為本”的新安全觀,其內容涵蓋了促進與保護人權、按照民主原則組織社會的一切活動,包括國際關系、法治和發(fā)展公民社會。總之,各國間相互依存度的日益增大和危機形態(tài)的持續(xù)變遷,迫切要求我們樹立新的安全觀念,將國家安全擴展至社會安全和人的安全,塑造以“為公眾服務”為核心,以保護、促進人類的共同安全為目標的新安全觀。
(二)遵循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
可持續(xù)發(fā)展是“以人為本”理念的延伸和體現,“以人為本”追求最大限度地滿足人的需要,而可持續(xù)發(fā)展正是人類的基本需要之一。因此,可持續(xù)發(fā)展與以人為本是一脈相承的。它強調按照可持續(xù)性的要求變革人類沿襲已久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保持經濟社會和環(huán)境的協調發(fā)展。目前,可持續(xù)發(fā)展因素幾乎涉及到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在某種意義上講,一切危機和災難都是人為的,尤其在全球化時代,絕大多數危機來源于人類不理智、不合理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因此,危機管理的一個重要政策選擇就是遵循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將危機管理整合于經濟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之中,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潛在的危機和災難。
(三)政府危機治理模式應多元化
危機事件不僅是對政府能力的挑戰(zhàn),更是對社會整體能力的綜合考驗。在大多數危機事件中,僅僅依靠政府的力量很難做到危機應對的高效、快速、協調和靈活,各類非政府組織以及公眾自身的危機意識、危機預防能力和危機應對水平對政府危機管理質量和效果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此外,多元化的社會參與可以提高政府決策的可信度和可行性,降低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執(zhí)行成本。因此,在進行危機管理時,在強調政府部門危機管理的快速反應性、責任性、透明性和合法性等原則的同時,也必須強調政府危機管理系統當中參與主體的多元性,最大可能地吸納各種社會力量、調動各種社會資源共同應對危機,從而形成多元化的危機治理模式和應對網絡,落實“小政府、大社會”的政治許諾和法律架構。[2]
(四)政府危機管理應法治化
權威的法律支持是應對危機的堅強后盾。以法律手段來處理與危機有關的公共事務,是各國政府普遍采取的措施和對策。在危機管理中應用法律強制手段,統一規(guī)定政府在處理緊急事務中的職權和職責,確定依法對抗緊急狀態(tài)的法治原則,從而充分發(fā)揮法律對社會無序狀態(tài)或是緊急狀態(tài)的防范和矯正功能。[3]從技術層面講,政府在進行危機管理時應建立一整套相互匹配、協調運作的法律法規(guī)體系。危機管理的法治化不僅有利于增強政府處理危機事件的能力和避免法律障礙,確保在處理危機的關鍵時刻采取最佳應對策略和提高危機管理機制的效率,而且還有利于最大限度地維護政府在危機狀態(tài)中的合法性和權威性。同時,危機管理的法治化也意味著公眾可以依照相關的法律規(guī)則和程序要求對政府的危機管理行為實施監(jiān)督,以保證危機管理權在保障公民權的基礎上得以合法行使。
四、政府危機管理機制的重塑
在全球化背景下,危機管理的基本理念與價值取向必須依托于一系列管理制度的設計和機構設置才能實現。政府危機管理機制的安排要反映危機管理的基本價值導向,并能夠將上述的理念貫徹在一整套行為規(guī)則體系和整個運作過程之中。
(一)培養(yǎng)國家的危機管理意識
危機意識是危機預警的起點。在和平穩(wěn)定時期,人們往往缺乏危機意識,從而錯失避免危機的良機。政府在日常的危機管理過程中,必須對潛在危機進行動態(tài)分析,把危機的風險管理整合到政府和社會的日常管理中。當代危機管理的一個重要趨勢是從對危機的回應轉為對危機的風險管理。所謂風險管理,包括風險的確認、風險的分析、風險的評估、風險的監(jiān)控等一系列活動。實行危機風險管理的目的在于預防危機。因此,政府應該在日常的政策管理、項目管理、資源管理中全面實行危機風險管理。[3]另一方面,通過模擬危機情勢,未雨綢繆,不斷完善危機發(fā)生的預警與監(jiān)控系統,提高政府和公眾的危機意識。與此同時,政府還應通過教育和培訓等方式,強化公共管理者的危機管理意識和知識。公眾的參與是整個社會危機管理的基礎,因此應通過公共信息的傳播、教育以及多學科的職業(yè)訓練等途徑,增強公眾的危機管理意識,提高整個社會的抗逆水平。日本政府就印制了地震應對手冊,散發(fā)給居民。對于在日本境內的外國人,還特地印刷了中英文對照的手冊,詳細介紹在不同情境下發(fā)生地震時應采取的最佳策略。
(二)建立有效的危機預警機制
有效的危機預警機制可以使政府事先對潛在的各類危機事件有一個充分的估計,從而選擇最佳應對策略并做好應急準備。在一定意義上講,危機的預防比危機的解決更為重要。奧斯本認為,國家就像是一艘龐大的遠洋班輪,所有昂貴的東西都堆放在甲板上,但沒有雷達,沒有導航系統,也沒有預防性保養(yǎng)維修。阿爾文?托夫勒在《未來的沖擊》中也曾經指出,由于不去預先考慮未來的問題和機會,我們正從危機走向危機。所以,為了保護甲板上的昂貴東西,防止危機的再次發(fā)生,危機的預警十分必要。因為,政府作為公共資源的掌控者,其管理的目的應該是“使用少量錢預防,而不是花大量錢治療。”[4]政府危機管理的預警機制體現和實現了這個目的。島國日本的國土面積較小,加上地震頻繁,所以日本一直非常重視公共危機的預警、防范與應對。日本政府將危機管理納入法制化的軌道,制定了關于危機管理的法律法規(guī)200多部。美國則在“9?11”事件后,成立了總統緊急應變行動中心(PEOC),該中心2002年升格為國土安全部,并成立本土安全辦公室。2005年,美國制定了《國家應急反應計劃》,美國設立永久性的國土安全行動中心。
(三)快速作出決策,及時采取措施
對于危機管理人員而言,決策能力是為維持組織生存所必須具備的起碼素質。決策能力包括快速判斷、快速反應、快速決策和快速修正能力。當危機出現時,組織應在第一時間內迅速作出決策,及時采取措施化解危機。鑒于時間的緊迫、危機發(fā)展態(tài)勢的多變和潛在的巨大危害,在應對危機時,政府可以采用強制干預的方式。正如德羅爾所言,要對付危機,“政府中樞決策系統就必須享有發(fā)號施令的權威,并且可以制定和執(zhí)行帶有強制性的政策。”[5]因為,在危機狀態(tài)下,決策者會處于一種非理性狀態(tài),要么亢奮,要么保守。同時還會遇到各方面的阻力,其風險性使得任何決策都難以像常規(guī)情況下一樣容易達成妥協和統一,有時還會出現巨大的分歧。因此,除了依靠政治權威、推行強制性的決議之外,別無選擇。但是,這種積極干預并不是只由單個政府干預,而是由分權的各個政府部門一致干預,共同完成。
(四)構建危機管理合作機制
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危機的原因和結果往往是世界性的,沒有任何國家可以置之度外,所以盡管各個國家在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存在著差異性,但是在危機面前的反省卻都是相似的。在危機的國際性增大的情況下,國家的公共管理能力和全球治理能力密切相關,各國政府都在廣泛尋求國際間的合作。在危機管理過程中,通過區(qū)域合作,一方面可以獲得更多的諒解,有效消除危機,恢復社會秩序,重建文明的世界,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危機救治效率、降低救治成本。
在當今時代,各國要在維護各國關系的政治基礎上,增加高層交往,通過政府、立法機構、政黨之間的交流和戰(zhàn)略對話,就各國關系中的重大問題及時進行溝通。同時,深化互利合作,通過高層對話機制,協調各國的經濟社會發(fā)展政策和合作目標,推進節(jié)能、環(huán)保、金融、能源、信息通信、高新技術合作。最后,要密切在國際和地區(qū)事務中的磋商與協調,為推動區(qū)域合作進程和實現長治久安發(fā)揮建設性作用。
總之,正確地認識危機,有效地應對危機,對各國政府都具有重要的意義。能否有效應對危機,不僅關系到政府的合法性和權威性,而且也深刻地影響到政府在新形勢下的統治能力和國際聲譽。因此,必須積極回應全球性危機的挑戰(zhàn),從多維的全球視野出發(fā),轉變傳統的治理觀念,重塑高效協調、靈活有序的危機管理機制,未雨綢繆,最大限度地遏制和緩解危機,以推動經濟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薛瀾,張強,鐘開斌.危機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62.
[2]薛瀾,張強.直面危機:SARS險局與中國治理轉型[EB/OL].[2003-05-19]..
[3]張成福.建立完善的公共危機管理機制[N].人民日報,2003-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