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麥詞范文

時間:2023-03-23 16:01: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空間麥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空間麥詞

篇1

【關鍵詞】電壓源型逆變器;空間矢量脈沖寬度調制;三次諧波

1.引言

隨著新能源技術的發展,新能源電力逐漸進入電網,現代艦船上也應多采用新能源以減少柴電等燃料消耗以增加續航能力。然而,由于目前的新能源電力并網技術還不是很成熟,特別是大功率電力電子開關器件的使用使得入網的諧波電流含量非常大。目前新能源發電中最常用的并網電力電子裝置就是電壓源型直流到交流逆變器(VSI)。VSI可以把直流電壓轉化為三相交流電壓,如果轉化出來的三相交流電壓中含有大量諧波,必將引起入網電流或電壓諧波的增加。因此,消去VSI輸出端電壓中的諧波顯得尤為重要。

常用的VSI輸出電壓控制方法有SPWM(正弦波脈沖寬度調制)[1]和SVPWM[2][3][4]兩種。SPWM通過對三相電壓的分別調制,使得輸出的三相電壓分別逼近給定的三相電壓,而SVPWM通過用基本的空間電壓矢量逼近三相合成的空間電壓矢量。兩者相比而言,SVPWM能夠比SPWM提高15%的直流電壓利用率。也就說在需要同樣大小的交流電壓下,采用SVPWM需要的直流電壓比SPWM低15%,這大大降低了直流鏈的成本。并且,SVPWM還具有開關損耗小等優點。因此,很多VSI廠家都選用SVPWM作為VSI的調制技術。然而,SVPWM輸出電壓中含有大量的三次諧波,即使設計各種硬件濾波器、多電平SVPWM技術、多支路串并聯等技術,不僅價格昂貴而且也很難完全濾除三次諧波。

鑒于經典SVPWM輸出電壓存在三次諧波,本文提出No3-SVPWM方法,它改進了SVPWM各基本電壓矢量作用時間的計算方法,以控制各開關管的開通和關斷,使得每個載波周期三個輸出端電壓的平均值為零,從而確保輸出電壓中沒有三次諧波。并且詳細比較了經典SVPWM、本文所提算法、及SPWM之間的關系。最后通過仿真,驗證了本文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2.經典SVPWM簡介

一種典型的VSI逆變電路如圖1所示。零電位點取為直流電壓的中點,由六個IGBT開關器件構成的三個橋臂并聯形成三相全橋電路。

圖1 VSI電氣拓撲圖

圖2 空間電壓基本矢量分布圖

同一相橋臂上下兩個開關管的開關狀態相反。三相橋臂的開關狀態可以有8種組合,即形成了8種基本空間電壓矢量,如圖2所示。比如,100表示A相上橋壁導通,而B,C相下橋臂導通。其中000和111表示零矢量。另外6個有效矢量將360度的電壓空間分為6個扇區,利用這6個基本有效矢量及兩個零量,可以合成360度內的任何矢量。

設所用的三相電壓到空間靜止直角坐標系的變換是等功率變換,即:

則空間電壓矢量的最大幅值是:

當要合成某一矢量時,先將該矢量分解到離它最近的兩個基本矢量,而每個基本矢量的大小就利用作用時間長短來實現。例如,待產生的空間電壓矢量是在第1扇區,如圖3所示。根據幾何關系可看出:

圖3 電壓矢量合成

記:

則當位于第k扇區時,可推出相鄰兩個基本電壓矢量的作用時間分別為:

(1)

其中k=1,2,3,4,5,6,這里的T6+1應理解為T1。算出來的兩個有效作用時間滿足Tk-Tk+1≤T。在整個載波周期里,除了兩個空間矢量作用外,另外的時間就是零空間矢量作用的時間,即T0+T7=T-(Tk+Tk+1)。因此,T0的取值范圍為:0≤T0≤T-T1-T2。通常的SVPWM取:

這就是經典SVPWM計算各基本矢量作用時間的過程。

3.No3-SVPWM調制技術

本節介紹本文提出的不輸出三次諧波電壓的SVPWM方法,即No3-SVPWM方法,在此之前先說明SVPWM輸出電壓含有三次諧波的原因。

3.1 SVPWM輸出電壓含有3次諧波的原因

對于圖1所示的電路拓撲,VSI輸出端的電壓僅由直流電壓和電壓調制技術本身決定而與負載無關,為分析簡單,本文選擇了三相對稱負載,以便于計算負載中性點的電位。由電路定律,可知負載中性點的電位為[5]:

(2)

假設Ux0=Ux1+Ux3,x=a,b,c,其中Ux1為基波分量,Ux3為諧波分量。由于三相負載對稱,三相基波電壓之和為零,三相的三次諧波應該相等。因此可算出Ua3=Ub3=Uc3=Uno。因此要分析各輸出端電位的三次諧波只需分析中性點的電位即可。

各相輸出端的電位在對應相的上橋臂開通時為,在下橋臂開通時為。根據式(2)可算出各基本矢量作用時負載中性點的電位,見下表1所示。

表1 基本矢量作用時中性點的電位

基本矢量 100 110 010 011 001 101 111 000

中性點電位

若待產生的空間電壓矢量在第k=2h(h=1,2,3)扇區內,有效基本矢量的工作時間為T2h和T2h+1。一個載波周期里Uno的平均值為:

若T0=T7,則:

(3)

同理得到在k=2h+1(h=0,1,2))扇區內,一個載波周期里Uno的平均值為:

(4)

綜合(3)和(4)式,可知采用經典SVPWM進行直流到交流逆變,其負載中性點的電位為:

(5)

圖4 負載中性點的理論波形及其三次諧波

其中,k=1,2,3,4,5,6,k的取值由所在的扇區決定。中性點電位在空間電壓矢量旋轉一周時間里的理論波形及其三次諧波如圖4所示,實際的波形應含有更多高次諧波。從這里可以看出,SVPWM含有較大的三次諧波,可通過傅立葉分解得出其三次諧波為:

(6)

通過傅立葉分解可以知道另外還含有9次,15次等次諧波,不過相對于三次諧波來說幅值很小。

3.2 No3-SVPWM

為了使VSI的輸出端電壓中不含有三次諧波,可以通過設置合適的零矢量作用時間而得到。若待產生的空間電壓矢量在第k=2h(h=1,2,3)扇區內,令一個載波周期里Uno的平均值為零,即:

(7)

又由于:

(8)

聯立上兩式,可以解出:

(9)

同理,若待產生的空間電壓矢量在k=2h+1(h=0,1,2)扇區內:

(10)

按(9)或(10)式選擇T0,T7應該即可消去三次諧波和其它各相相位一致的諧波。

3.3 與經典調制方法的比較

為比較各種調制技術的直流電壓利用率,須知道各種方法可以產生的三相電壓的最大幅值或合成的空間電壓矢量的最大幅值。

圖5 各種調制方法的工作區域

基本空間電壓矢量的長度為Umax,若采用經典的SVPWM方法,合成的空間電壓矢量可在如圖5所示綠色邊框的正六邊形中,為保證一個周期中所有的空間電壓矢量都能合成,因此SVPWM的工作區只能在藍色的圓內。即SVPWM輸出三相電壓的合成空間矢量最大為:

若采用SPWM方法,各相電壓的最大幅值為:

其空間矢量的最大幅值為:

即SPWM產生的三相電壓合成的矢量可以在黃色的圓內。

若采用No3-SVPWM方法,為確保本文所提出的零矢量的作用時間大于或等于0,可知No3-SVPWM的工作區為紅色的圓內。即No3-SVPWM輸出三相電壓的合成空間矢量最大為:

從圖5中可以看出,SPWM的最大直流電壓利用率是SVPWM的倍,而No3-SVPWM的最大直流電壓利用率是SPWM的倍。因此,當需要調制的電壓空間矢量的幅值小于時,宜采用No3-SVPWM方法,以使得產生的輸出電壓沒有三次諧波并且具有較小的開關損耗;當需要調制的電壓空間矢量的幅值介于到之間時,宜采用SPWM方法,盡管提高了一些開關損耗但產生的輸出電壓沒有三次諧波;當需要調制的電壓空間矢量的幅值介于到之間時宜采用SVPWM方法,可以使輸出的電壓基波分量滿足要求但同時注入了較大的三次諧波。

3.4 最小化三次諧波

由上節可知,當需要調制的電壓空間矢量的幅值大于時,采用空間矢量脈沖調制技術無法產生完全沒有三次諧波的輸出電壓,然而,為了提高電壓利用率,我們應該在滿足電壓輸出的情況下盡可能小地注入三次諧波。為此,零矢量作用時間T0,T7應該按如下最優化模型的最優解來確定。

(11)

當時,上述最優化變為如下的典型線性規劃[6]:

(12)

易知其最優解為T0=T-T2h+1-T2h,T7=0。同理可知,當T2h

總之,No3-SVPWM算法可描述為如下表。

表2 No3-SVPWM算法程序流程

輸入:,,;

計算出兩個基本有效矢量的作用時間:

判斷是否成立,若成立則進入第3步,否則進入第4步;

若k為偶數,,;若k為奇數,,;

若k為偶數,當Tk

輸出:Tk,Tk+1,T0,T7。

4.算法仿真

利用Matlab的Simulink平臺可以搭建圖1所示的電氣拓撲圖,并對SVPWM和No3-SVPWM進行仿真,以對比兩種算法分別產生的輸出電壓波形。待產生的各相電壓峰值為148V,基頻為50Hz,載波頻率為2000Hz,示波器觀測的電壓的截止頻率設定為200Hz以濾除載波頻率等高頻諧波而保留三次諧波。

圖6 經典SVPWM的輸出電壓波形

圖6為SVPWM方法產生的輸出電壓波形,該波形是馬鞍狀的,其中含有三次諧波。

圖7 No3-SVPWM的輸出電壓波形

圖7為本文提出的No3-SVPWM方法產生的輸出電壓波形,該波形即為正弦波。

圖8 負載中性點的點位

圖8為經典SVPWM和No3-SVPWM兩種方法的中性點電位的波形圖,No3-SVPWM方法幾乎不再含有三次諧波電壓。上述仿真都是在負載對稱的情況下進行的,如果負載不對稱,VSI輸出端的電位依然是上述波形,只是中性點的波形會改變。無論三相負載是否對稱,No3-SVPWM輸出端電壓沒有三次諧波,也就使得負載中不會出現三次諧波電壓或電流。

5.結論

本文提出的無三次諧波電壓SVPWM方法,能把直流電壓有效地變換為三次交流電壓,與經典的SVPWM相比,在一定的工作區域內不會產生三次諧波,因而不會對電網帶來三次諧波電壓或三次諧波電流,在保持SVPWM直流電壓利用率不變的情況下,也使得輸出的三次諧波盡可能地小。

參考文獻

[1]陳伯時.電力拖動自動控制系統――運動控制系統(第3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

[2]張興.PWM整流器及其控制策略研究[D].博士論文:合肥工業大學,2003.

[3]趙仁德.變速恒頻雙饋風力發電機交流勵磁電源研究[D].博士論文:浙江大學,2005.

[4]張強.風力發電并網變流器工程問題研究[D].博士論文:合肥工業大學,2006.

[5]邱關源.電路(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陳寶林.最優化理論與算法(第2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篇2

關鍵詞: 小說《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象征意象 女性主義解讀

小說《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喬治?艾略特一部優秀的女性主義代表作。她在這部小說中,從女權主義文學的創作視角出發,充分描述和展現了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女性深受性別和社會雙重壓迫的政治及生活狀況,以女主人公麥琪由一味服從到覺醒、由反抗到獨立、由自主到獲得哥哥的理解,從而爭取到了與男子平等的社會地位為主要線索,突出體現了維多利亞時代女性對雙重壓迫的反抗和對完整自我及自由完美生活的渴望與追求。為了凸顯這一主題,艾略特在小說中運用了大量寓意深刻、極具女性文學色彩的象征意象,使整部小說熠熠閃光,散發出奇麗的色彩和發人深省的哲理,突出體現了作者的女權主義思想和主張。本文試從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理論角度出發,觀照小說中出現的的象征意象所包含的豐富意蘊,以求全面解讀和深入理解《弗洛斯河上的磨坊》這部引人入勝的小說的主題與思想內涵。《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象征意義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落水婦人的象征

兒時的麥琪喜歡閱讀各種各樣的書籍,有一次她對爸爸的朋友瑞里先生講起了她正在看的丹尼爾?狄福寫的《魔鬼的歷史》里的一幅圖畫,圖畫是這樣的:有一個婦人在水里掙扎,原因是那個婦人被懷疑是巫婆,所以大家覺得要找個方法去證實一下,有人提議把她扔到水里,如果那婦人在水里被溺死,就是普通婦人;如果不被溺死,就是巫婆。這看似一個小故事,但是卻是喬治?艾略特對當時女性社會地位的影射。因為在維多利亞時代,當時的女性以家庭為重,女性的社會活動范圍就是客廳和廚房,她們墨守陳規,在家里相夫教子,這樣的婦女在當時世人看來是優雅的“家庭天使”。與之相反,如果一個婦人有某種技能,就被認為與社會格格不入,是“巫婆”式的人物。落水婦人象征著維多利亞時代的女性在當時社會里的掙扎狀態。作者借落水婦人這一形象表達了對維多利亞時代父權社會對女性壓迫的不滿。小說里麥琪父親的朋友瑞里先生就認為《魔鬼的歷史》“給小女孩子看可不大合適”,進一步表明當時父權社會對女性的限制和約束。

二、吉普賽人帳篷和紅苑的象征

麥琪因為膚色黝黑,和家族里的其他人不同而遭到姨母甚至母親的排斥和斥責,但是麥琪并沒有因此而消沉,她勇敢地接受了自己的膚色和大家的非議,并且認為自己原本就是個自由的吉卜賽人,她還幻想過吉卜賽人會因為自己有學問而喜歡上她。她自小就有這種自由平等的思想,這使得她對一切事物充滿了熱愛,但是,有一次因為和哥哥鬧了矛盾,她獨自一人逃走了。在夜里,那么小的一個小女孩竟然獨自跑到了吉卜賽人的帳篷里,不能不說麥琪為爭取自由平等可以做到這么勇敢.她渴望擁有自己的獨立空間,這也是她女性意識覺醒的體現。弗吉尼亞?伍爾夫曾經在她的讀書筆記里寫道:到那時,她們(女性作家)將擁有長期以來一直所被剝奪的東西――閑暇,一小筆錢和一個屬于自己的房間。伍爾夫以此表達了女性對獨立空間的向往。麥琪向往的吉普賽人式的生活和吉普賽人帳篷不能不說是對自我空間向往的一種體現。吉普賽人的帳篷象征了麥琪所追求的自我空間。

隨著年齡的增大,麥琪到了追求自己幸福的時刻,但是不幸的是她愛上了仇家的兒子菲利普,麥琪為此在內心里掙扎著、痛苦著,加上自己家庭的變故,她經常獨自一人到家附近的紅苑里讀書,在那里度過了一段又一段屬于自己的恬靜時光,但是,不多久,一個入侵者打破了麥琪平靜的生活,深愛她的菲利普找到了紅苑,找到了麥琪,從此以后他們便在紅苑里幽會密談。在紅苑里,麥琪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平靜,她在紅苑里是無拘無束的,避免了社會的褒貶詬病,不用去理解那些紛繁復雜的社會關系,她可以盡心地享受自然的四季變換。自然是包容而純凈的,麥琪在大自然的庇護下得到了心靈的安慰。“尤其是在夏天,坐在長著青草的洼地里,枝葉茂密的樹從她頭頂上方的懸崖斜垂下來,灑下一片濃蔭。她靜聽著小蟲子的叫聲……她非常喜歡隨意游蕩”。所以,和吉普賽人的帳篷一樣,紅苑也是麥琪所獨有的私密空間,表達了她對自由的向往。

三、洪水的象征

在小說《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結尾,一場洪水突然到來,大有勢不可擋之勢,“她(麥琪)被沖到洪水的上面來了――這是她父親以前常常講的上帝的可怕懲罰――也是她幼年做夢夢到的”。小說里洪水這一意象與《圣經》中諾亞方舟所遭遇到的洪水的形象非常相似。在《圣經》里,諾亞駕著方舟在超過山高的洪水上面漂來蕩去,一時間掌控不住方向,但是有驚無險,諾亞和方舟最終逃過劫難。而《磨坊》里的麥琪卻沒有這么幸運。她駕著小船逆流而上,決心去救母親和哥哥湯姆,盡管她最后終于克服重重困難回到了磨坊,但是誰料最后卻與哥哥一起被淹沒在洪水里。

在神話原型批評中,“洪水”的意象常常象征著死亡和重生,代表著一次洗禮,《圣經》中的“洪水”象征了人類的死亡和重生。洪水在毀滅人類的同時也洗刷了人類身上的罪惡,相當于為人類實施了一次徹底的洗禮,從而使人類獲得了重生,進入到一個嶄新的時代。

與之相反,《弗洛斯河上的磨坊》里的洪水是如此之大,麥琪的反抗力量在巨大的洪水面前顯得微不足道,最終她被洪水所淹沒。從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磨坊》里的洪水象征著維多利亞時代男權社會對女性沉重的壓迫,而麥琪之死象征著個體女性對男權社會反抗的失敗;但是我們不能忽略的一點是洪水還象征著重生,盡管麥琪被洪水所淹沒,但是兄妹二人在洪水中達成了諒解,這不能不說是女性為爭取和男性平起平坐的抗爭成功的第一步。

四、結語

通過對《弗洛斯河上的磨坊》里的象征意象進行女性主義解讀,我們可以深入了解小說作者喬治?艾略特對維多利亞時代父權社會對女性的壓迫的不滿和抗議,也可以看出作者對女性自由解放的追求和向往,這有助于讀者理解喬治?艾略特在這部小說里的女性主義主張。維多利亞時代的女性不斷受到社會和世俗的壓力,她們的身心都備受桎梏和摧殘,只有認清自己所處的環境并敢于作斗爭,敢于為自己在男權社會爭得一席之地,才是廣大婦女的明智選擇,這種選擇有利于婦女自身的發展,也是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英]喬治?愛略特著.祝慶英,鄭淑貞,方樂顏譯.弗洛斯河上的磨坊[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7.

[2]張巖冰.女權主義文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篇3

關鍵詞:景觀設計; 大型商業綜合題; 投標

Abstract: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is more and more big, in the large commercial complex project bidding in landscape design play this designed special skill,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fferent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coordinates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bidding satisfactory completion of the task.

Keywords: landscape design; Large commercial complex problem; bid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景觀設計的特點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景觀在人民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優秀的景觀不但可以提升人民生活品質,而且可以提升項目品質和品位,通過景觀設計給項目帶來更高的附加值。

景觀工程與建筑相比具有造價低,工期短,見效快的特點。在項目的前期階段(預售和樣板區開放過程中)能夠起到很好的展示效果。景觀設計中的植物,尤其是喬木,會隨著年代的增長越來越有效果,體現出生命的勃勃生機,對項目公司的整體形象打造都有非常重要的輔助作用。實現環境中寧靜與活力既緊密相連又相互分離的雙重佳境。

本文通過對大商集團盤錦商業綜合體項目投標景觀設計的介紹,表述了本人對景觀設計在大型商業綜合體項目的一些思考和實踐。

2、項目簡介

2.1、區域分析

大商盤錦商業綜合體項目位于遼寧省盤錦市中心商業區,基地南臨城市主干道石油大街,北臨興四街,東鄰鶴翔路,西鄰中興路;地勢平坦,交通十分便利。本項目是一個集購物、休閑、餐飲、娛樂、居住于一體的城市綜合體。

功能布置原則:用地南側臨石油大街區域建設麥凱樂商場及瑞士酒店(五星級),瑞士酒店為120米超高層建筑,作為建筑群標志性建筑,延續了麥凱樂商場及瑞士酒店的立面風格,簡潔明快,在細節的處理上承襲大商集團已有建筑的傳統風格,通過步行街入口棚造型及玻璃天窗使各部分業態有機聯系在一起,結合北側三棟超高層公寓,整體提升項目的檔次,使之成為盤錦市商業區新地標。

交通分析:人流分析:沿石油大街布置瑞士酒店、步行街入口,在門前形成退后的小型廣場用以集散人流。沿中興路由南向北依次布置麥凱樂、步行街、下沉廣場及新瑪特商場的主要人流入口,另在南北和東側分別設步行街入口,將各個方向的商業人流便捷的引入商業體。公寓的出入口設在興四街一側,可有效的分散人群。住宅的人流通過基地東側的鶴翔路進入。車流分析:沿中興路設室外停車場,滿足購物人員的臨時停車需求。沿石油大街設置酒店臨時停車位,酒店與步行街出入口設有出租車等候站便于商業與酒店客人使用。地下車庫出入口的設置:在酒店前廣場設單向地下車庫入口,方便酒店送客車車輛進入。私家車及酒店車輛從鶴翔路地下車庫出入口進出,貨車由興四街東北側進入地下車庫,緩解車輛對城市干道的交通壓力。基地周邊設環形消防車道與基地內部的可穿越的步行街道路形成網格狀,滿足高層建筑的消防撲救要求。

3、城市節點分析:從城市設計的角度突出瑞士酒店在石油大街與中興路交匯處的建筑形象,力圖在石油大街上打造一座標志性建筑,在整個區域內形成一處重要的空間節點,增強城市的方向感和識別性、。將麥凱樂、新瑪特商場沿中興路布置,提供最佳的沿街步行街的展示面。板式住宅與瑞士酒店形成一組建筑群,北側點式超高層公寓與之相呼應,圍合成向中興路開放的空間,塑造出造型特點鮮明的外部形象。步行街在麥凱樂與新瑪特商場之間形成緩沖空間,連接不同商場的天橋穿插其間,增加了商業空間的趣味性。

3、投標前期景觀規劃

項目設計的主要目標包括三方面:重新規劃了人車混亂的商業街區,令交通更加便捷;其次,將一個利用率低的綠色空間轉變成為停留空間充足的高品質商業公共空間;再次提高場地照明和便捷性設計,營造出更加安全、舒適的環境。

景觀共分為三部分:和諧廣場(南側商業街)、騰飛廣場(北側商業街)和屋頂花園。

3.1、交通組織:從宏觀城市規劃層面對本區域乃至更大區域的交通系統進行分析和調整,使區域的交通系統更加順暢和完整。

3.2、 功能區域劃分

根據建筑的功能和底層出入口位置,結合交通動線的布置,設置室外商業廣場空間和停車場位置,使室外功能更好的服務于建筑功能。

投標中期景觀深化

配合建筑的風格與整體創作思路開展景觀設計深化,最大程度的表現出建筑的優點和特色,起到烘托建筑的表現效果的作用。本案結合建筑整體以現代風格為主,簡潔明快,同時在細節上又具有獨到之處。,既承襲了大商集團現有的商業街的傳統風格,又結合盤錦市的特點,遵循“以人為本”的思想,使之成為盤錦市商業的新地標。景觀主色調為灰色系,通過不同的灰調形成景觀的色差序列變化,猶如商業時代的條形碼,在光的折射下,投射到地面,以條狀和環狀作為設計的基本元素符號。

5、投標后期景觀方案

和諧廣場(南側商業街)

首先我們對此區域的道路進行調整,將原有的雙向單車道變為一條雙向車道,有效地緩解人車混流的狀況。此段商業街共分為三個部分:露天停車場、休閑空間和展示區。靠近道路的一側是停車場為購物者提供停車方便,停車場整體被樹陣包圍其中,兩區域功能相互滲透,既避免了停車場破壞整體景觀效果,同時樹陣也為停車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休閑區及商業展示區互用整個商業氛圍。以線條、圓環等符號為主,靠近新瑪特、麥凱樂一側為商業展示區,即為購物者提供了方便的交通空間,又為商場做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展示空間。在停車場與商業展示空間的區域為休閑空間,空間內主要由排列整齊的樹陣組成,每棵樹周圍安裝一個圓形的槽,這些樹槽可以充當桌椅、花盆及圓形設施。圓形的景觀主題在道路鋪裝上也不斷被重新使用,形成一簇簇的圓形圖案,將人們聚集在一起,為生活節奏不同的使用者營造出涼爽宜人的城市休閑空間。白色陽光通過樹葉的縫隙在淺色的鋪石路面上灑下斑駁的樹影;夜晚,路面仿佛一塊畫布,各種燈光在上面自由生動的渲染開來。

騰飛廣場(北側商業街)

在功能上與南側略有不同,市民休閑功能氛圍更濃一些,設計元素依然為線條、圓環及灰色鋪裝,為了呼應地下商業街的玻璃采光天窗,設計時在整條商業街上增添了抽象樹形的半透明燈柱,結合新的花崗巖長凳和鋪路石、座椅與硬質景觀并存,這些新建的公共設施的設計語言將帶帶動周邊區域的發展,是對其公眾更具吸引力。

屋頂花園

屋頂花園作為整個空間線索的源頭,設計時運用同心圓的景觀元素,寓意為水滴或光的暈圈,光影在花園匯集后沿著建筑傾瀉而下,這一組組線條,即是抽象的流水,又如商業時空的光子流,他給人們以動態的指引,同時又通過新的能源(同心元素)的加入,給人們以駐留和駐足品味的空間,它們消失在城市的大空間中。

6、結語

我們希望營造一個具有特色的現代城市景觀空間,使之成為心靈的花園,人們徜徉在其中購物、會談、辦公、居住。

參考文獻:

篇4

兩處標點

“何況又聽見他的妹妹在樓上走來走去收拾行李!”讀起來是十足的陳述語氣,作者卻在后面加上了感嘆號,這是有道理的。

韓麥爾先生在最后一堂法語課上,心情是異常悲憤和沉重的。他在這個小鎮上生活、工作了四十年,對一草一木都灌注了無盡的情感。作者透過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寫道:“用了多年的桌子和椅子,擦光了,磨損了:院子里的胡桃樹高了,看他親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繞著窗口一直爬到屋頂了。”這些描寫,很容易讓人想到《世說新語》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飛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韓麥爾先生雖然對這服務了四十年的地方無限依戀和熱愛,現在卻不得不離開,而且是以亡國奴的身份離開,這是一件多么令人痛苦的事情!當他坐在教室里陷入無邊的痛苦之中難以割舍之時,妹妹在樓上走來走去收拾行李的腳步聲無異于催魂的更鼓,清楚地提醒心靈正在泣血的他:馬上就要離開這個地方了。何況腳步不是一聲,也不是一陣,而是妹妹長時間地“走來走去”!這如何不令他痛苦倍增?

這個感嘆號理固宜然。

同樣是感嘆號,“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則反映了情節的深入和愛國情感的積累。

我們知道,在最后一課上,小弗郎士的愛國情感是逐步增強的。當他剛剛得知這是“最后一堂法語課”時,他對敵人的稱呼是“那些壞家伙”,充滿了十足幼稚的孩子氣,這還只是樸素的愛國情感的原初表達。而隨著情節的展開,他關于國旗的聯想,關于使鴿子叫聲改變的聯想,則體現了對敵人的輕蔑和諷刺,愛國主義情感已經積蓄了極強的力量,此處使用感嘆號正是感情勃發的表現。

一個詞語

“我一縱身跨過板凳就坐下”,“一縱身”一詞刪去之后也不妨礙意思的表達,但保留與否意味大不一樣。

那天早晨,小弗郎士“去得很晚”,何況分詞又一個都說不上來,所以“很怕韓麥爾先生罵我”(可見韓麥爾先生一貫蠻嚴厲)。他本想教室還會像從前一樣喧鬧,能溜到座位上去。可教室“偏安安靜靜的”,同學們都老老實實坐在座位上。這是為什么呢?小弗郎士可能會想是老師非常生氣,同學們都害怕了。所以他這時只看見“怕人的鐵戒尺”,連老師特殊的穿著都沒注意到。他當著大家的面走進靜悄悄的教室時,一定為韓麥爾先生會給他極嚴厲的懲罰而恐慌,才會“臉多么紅,心多么慌”!

“可是一點也沒有什么”,一向嚴厲的韓麥爾先生一反常態對他“溫和”地說話。如同一個即將走上刑場的囚徒突然蒙受了赦免,僥幸逃脫懲罰的小弗郎士頓感如釋重負。“一縱身”正是他很重的心忽輕松之后再正常不過的反應。有了這個詞,一個幼稚調皮的頑童形象就變得栩栩如生了。

一個動作

教堂的鐘聲響了,韓麥爾先生“話也不說,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對這個動作,教參上分析說,韓麥爾先生陷入了極大的痛苦之中,用這樣的動作結尾,表達的感情更深沉,更能震撼讀者心靈。這個動作包含了韓麥爾先生因國土淪陷之后產生的極大痛苦,包含著極復雜的心理。

教參的分析僅是從文本內容加以闡釋,我們還可以從另外的角度來揣摩。

許多好的作品在結尾時并不將話說完,而是留下一個空白,以產生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藝術效果。如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末句“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不言送行者如何,卻讓我們分明看見了一個長久佇望的形象。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一句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對韓麥爾先生的動作亦可作同樣的想象:面對這樣一位愛國者,聽課的人會有怎樣的反應呢?

篇5

【關鍵詞】 臺州港;港口城市;一帶一路;SWOT分析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臺州市委、市政府緊抓國家戰略機遇,積極謀劃,順勢而為,作出加快建設“一都三城”的決策部署。“一都”即現代化港灣都市區,“三城”即國際智造名城、海上絲路港城和山海宜居美城。海上絲路港城的打造,是臺州建設全省第五大都市區DD“現代化港灣都市區”的堅實支撐。臺州港作為浙江港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第一大港寧波-舟山港最重要的喂給港口之一。對于港口管理部門來說,如何發展港口,形成“以港興城、港城互動”的格局,服務于海上絲路港城的建設,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探討發展臺州港的優勢和劣勢以及機遇和威脅。

1 優勢(Strenght)

1.1 港口開發格局逐漸顯現

臺州港開發歷程是從歷史的分散自由開發,到1997年確立以海門港區為中心,健跳港區、大麥嶼港區為兩翼的“一中心兩翼”空間布局,再到2007年確立海門、大麥嶼、健跳、臨海、黃巖、溫嶺等“一港六區”綜合性樞紐港區的發展過程。尤其是在2014年修訂的《臺州港總體規劃》中明確形成以頭門為核心港區,以大麥嶼、海門為重點港區,統籌發展健跳、龍門、黃巖港區和其他港區的分層次布局結構后,總體格局日益清晰。

1.2 港口設施條件得到改善截至2014年底,臺州港共有生產性泊位182個,其中萬噸級及以上深水泊位8個。大麥嶼港區10萬噸級進港航道建成并投入使用,三門灣、臺州灣和樂清灣航道錨地調整基本完成,主要港區對外交通便利,有甬臺溫高速、上三高速、臺金高速、104國道以及74省道、75省道、76省道等與后方腹地快速連通。隨著甬臺溫沿海高速的建設,以及甬臺溫鐵路貨運通道、臺金鐵路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的謀劃推進,臺州港的疏港條件將進一步改善。

1.3 港口吞吐規模穩步增長

近年來,臺州港港口貨物吞吐量規模實現穩步增長。2014年全港港口貨物吞吐量首次突破萬t,完成萬t,同比增長7.5%,創歷史新高。2014年全港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5.4萬TEU。大麥嶼港區直航臺灣海峽的3萬噸級客貨滾裝專用碼頭建成并投入運營,2014年完成對臺直航72航次,運送旅客1.66萬人次。

1.4 港口后方平臺蓄勢待發

臺州沿海產業帶是浙江省三大產業帶之一溫臺沿海產業帶的重要組成部分,臺州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是全省重點布局的15個產業集聚區之一。為構建新的產業發展集聚平臺,臺州市積極推進沿海圍墾工程,形成產業發展大空間。臺州灣集聚區東部新區建成了15 km2大平臺,二期15 km2吹填工程也已開工。各產業平臺緊緊圍繞臨港型產業積極招商,加快推進一批優質產業項目的開發。港口后方產業平臺蓄勢待發,與臺州港的發展互相依存、互相促進。

2 劣勢(Weakness)

2.1 南北大型港口的密集發展擠壓其經濟腹地

臺州港周邊大型港口林立,發展空間受夾迫、擠壓之勢明顯。尤其是寧波-舟山港的迅速發展,掌控和支配了浙江全省的貨源,即使是臺州境內貨源,多數也從陸路流向寧波-舟山港。再加上錢塘江中上游、甌江中上游等內河水運項目的建設,浙西、浙中等腹地貨源流向嘉興港、溫州港等港口,臺州港口腹地發展空間面臨嚴峻的競爭形勢。

2.2 核心港區遠離主城區,制約港、產、城聯動 發展格局

為了順應港口發展態勢,臺州港必將走向從河口港到海港的轉變,但無論是大麥嶼港區還是頭門港區,核心港區與臺州城市主城區均存在明顯偏離,導致城市對港口發展的支撐力不足。從臺州港港口貨物吞吐量與全市GDP之間的關系可以看出,港口發展速度已經滯后于經濟社會的發展,且港口對全市經濟的帶動作用也在下降。因此,如何發展臺州港,亟待重新破題,以形成港、產、城聯動發展的新格局。

2.3 港口供給與市場需求不平衡

(1)港口貨物吞吐量不平衡。2013年臺州港港口吞吐量為萬t,其中:進港吞吐量,約占83.7%;出港吞吐量919萬t,僅占16.3%。

(2)貨種結構不合理。吞吐量超過千萬噸的貨種僅有煤炭及其制品和礦建材料,分別為萬t和萬t;吞吐量超百萬噸的貨種包括石油天然氣及其制品、鋼鐵、水泥、機械設備電器,分別為197.3萬t,297.5萬t,322.9萬t,168.1萬t。

(3)大型化、專業化泊位比重偏低。2013年臺州港萬噸級泊位僅為7個,為全省沿海港口最少;專業化泊位僅為23個,占所有泊位比重的13.2%。臺州港的開發亟待通過結構性地優化調整。

2.4 港口資源整合力度不足,難以形成整體發展合力

臺州港已確立“一港六區”的總體架構,六大港區實現統一規劃,但存在資源整合力度不足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1)各港區分散管理,頭門港區現由浙江省海洋投資集團控股,溫嶺、大麥嶼、健跳等其他港區分別由地方縣市負責開發,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復建設和功能重疊現象;(2)港口生產企業眾多,但多數為低小散企業,難以形成集聚發展合力,且全市未建立統一的港務集團,在市場競爭中難以形成核心競爭力,缺乏市場話語權。

2.5 港口集疏運體系有待完善,西向腹地縱深 亟需拓展

隨著沿海高速等重大交通設施項目的建成,臺州港疏港條件將會得到進一步改善,但港口集疏運體系結構不完善、等級和通過能力偏低等問題仍然存在,尚有較大提升空間,且向西的通道相對缺乏。應加強西向的貨運鐵路建設,構建鐵水聯運體系,積極服務金華、衢州、麗水等經濟腹地。

3 機遇(Opportunity)

3.1 國家對外努力踐行“一帶一路”戰略

加快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是國家繼續深化對外開放的重大戰略,是一項需要境內外不同國家和地區共同參與、涉及領域廣泛的系統工程。以港口引領、擁灣發展為導向,大力發展灣區經濟、臨港產業,促進臺州產業、產品、產能走出去,有助于提高臺州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地位和競爭力。

3.2 國家對內積極實施長江經濟帶戰略

長江經濟帶是國家為聯動東、中、西三大區域發展提出的重大戰略,長江經濟帶和沿海經濟帶“一橫一縱”將成為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主骨架。臺州應主動把握長江經濟帶和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建設機遇,拓寬視野,突出重點,強化與寧波-舟山港聯盟合作,提升集裝箱物流服務能力,提高大宗物資儲運加工服務水平,加快發展以港口物流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重點構筑大宗商品交易平臺、海陸聯動集疏運網絡、金融與信息支撐系統的“三位一體”港口服務體系建設。

3.3 浙江省積極推動海洋經濟發展

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定位為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海洋經濟發展戰略實踐已全面開展,沿海地區港口大發展、產業大繁榮、城鎮大建設的局面指日可待。臺州作為海洋資源大市,沿海岸線漫長、港灣眾多、潮灘豐富、島嶼棋布,擁有“港、涂、漁、景、能”五大海洋優勢資源。豐富的海洋資源為臺州加快海洋經濟發展提供了優越的物質基礎和發展空間,尤其是臨海頭門港區及其后方基于圍涂而形成的產業平臺發展空間廣闊。

3.4 全省港口資源整合實質、有序地推進

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籌建浙江海洋港口管理委員會的決策部署,著力整合資源,統籌全省海洋投資建設和港口運營管理,成立省港務集團。近期推進寧波-舟山港實質一體化,并有序整合全省其他港口資源。全省港口資源整合的有序推進將為臺州港的發展帶來寶貴機遇。

3.5 臺州市全面推進“一都三城”建設

臺州市政府適時作出了加快建設“一都三城”的謀劃,“一都”是發展定位,主要體現臺州在省域城市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層級;“三城”是戰略支撐。在此宏偉目標指引下,尤其是海上絲路港城的建設,將為推動臺州港轉型實現港、產、城聯動發展創造黃金契機。

4 威脅(Threats)

4.1 后金融危機時代世界經濟增長乏力

從國外宏觀經濟形勢看,后金融危機影響猶存,世界經濟尚處于緩慢、艱難的復蘇階段。受此影響,我國出口加工經濟面臨巨大沖擊。港口的興盛十分依賴國際貿易的發展,世界經濟的長期疲弱將會嚴重影響臺州港的進一步發展和提升。

4.2 國內經濟新常態

從國內宏觀環境看,我國經濟運行主要呈現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階段性特征。受此影響,國內經濟產能過剩問題愈加突出,多數企業對經營戰略作出調整,持謹慎態度。加上大型央企、國企戰略新一輪布局已經基本完成,臺州港后方產業平臺招商大受影響,從而制約了港口的進一步發展。

4.3 區域港口競爭日趨激烈

從臺州港周邊港口發展來看,北面有世界第一大港寧波-舟山港以及異軍突起的嘉興港,南面的溫州港、福建寧德港也處于蓄力發展階段。尤其是福建寧德港,近幾年加大建設力度,發展勢頭迅猛。隨著衢寧鐵路的建成,將會輻射浙江衢州、麗水、金華等地區,對臺州港拓展西向腹地具有重大挑戰。

5 建 議

5.1 加強資源整合,加快推進港口一體化

積極推進港口組合、資源整合、區域聯合、內外結合、信息融合發展戰略。港口的組合在功能定位上要分工明確,在資源掌控上要互利共贏,在運營管理上要協同配合。避免各港區經營同質化和低價競爭。加強資源整合以促進港、產、城互動發展,促進商、貿、旅跨界合作,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

5.2 創新體制機制,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積極參與全省港航物流體系建設,統籌協調跨行政區港口協調發展的重大問題,從頂層設計上構建錯位分工區域協同發展格局,指導臺州港健康、持續發展。創新投融資體制機制,借鑒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創新試點經驗,探索實行負面清單管理模式,降低民資、外資、合資等投資主體在江海聯運服務相關領域的市場準入門檻,避免相互之間的惡性競爭,探索建立定期溝通聯系制度,形成區域經濟一體化協同發展格局。

5.3 強化政策扶持,積極拓展腹地市場

(1)積極爭取省級政策扶持。建議省級充分重視臺州港的戰略作用,爭取省級對臺州沿海各港區和西向腹地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的政策傾斜和支持,完善江海聯運通道網絡。

(2)出臺地方性扶持政策。在與港航發展相關的稅費、土地等方面給予適當財政補助;對從事江海聯運物流企業給予適當獎勵;在集裝箱港口開港初期可給予運費補貼;積極吸引和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港航領域。

(3)創新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按照臺州臨港產業特點,開展分類招商,制定統一的產業招商政策,編制招商目錄,實現臺州港口與產業聯動招商,開展產業鏈招商。

5.4 強化要素支撐,提高資源保障能力

(1)在土地供應方面,優先保障港口和航道重大項目建設用海、用地。

(2)在資金保障方面,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創新投融資體制機制,放開民間資本市場準入,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渠道。

篇6

【關鍵詞】媒介;媒介技術;傳播

傳播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從創建到現在,不過是幾十年的歷史,然而傳播作為一種社會性的現象則是和人類社會的產生是同步的。并且,媒介和傳者與受者兩者一樣,是作為最基本的傳播要素而出現的,它是信息傳遞和接受的手段、載體。在最初的傳播歷史中,媒介表現為語音、語言和一些簡單的符號等形式,隨著科技的發展,媒介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隨著現代印刷機的發明,傳播第一次有了現代性的意義,開始跨越以前人類想象力的極限,擺脫了時間性與地域性的制約,使地球上每一個個體都身陷于現代傳媒的巨大旋渦之中。伴隨著工業革命的繼續發展,電臺、電視等媒介也競相躍上傳播的舞臺,并且,每一個媒介的產生,都在很大意義上影響了人類的生存境況,甚至同人類社會的變遷與文明的發展有著莫大的關系。特別是電視的發明與成熟,其作用更是巨大,這也使得媒介技術分析的現實意義迅速而明晰地凸顯出來。在媒介分析理論界中至今享有盛譽的理論大師:雷蒙·威廉斯、麥克盧漢、梅羅維茲都有著自己對獨特的理論思辯。

20世紀的最后十余年的時間里,更是科技日新月異、信息技術更新提速的年頭,數碼技術、光纖衛星通訊技術、電腦網絡技術大放異彩。在所有這些技術逐漸走向融合和協調的基礎上,世界性的因特網迅速崛起,成為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嶄新媒介,它不但打破了地域限制和國家疆界,還打破了文字、聲音、圖象等各種符號形式的隔膜,更使得個人的單向傳播(自我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等各個層次類型和規模的傳播走向統一。其影響的觸角也正伸向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滲透到全世界的各個角落。對于傳媒界而言,這些變化中包含著新的挑戰和機遇,對于傳播學研究界而言,這些令人激動的變化構成推動媒介分析研究的動力:一方面,要對信息傳播新技術、新媒介、新環境、新實踐作出深刻的分析和解釋,離不開傳播學理論的指導。另一方面,傳播領域層出不窮的新變化,將一系列有關信息傳播高新技術同社會發展的關系新傳播研究課題擺在了學術界面前。將傳播學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相結合,從前人的成果中獲取啟示,而又追求聯系實際充實傳播學理論,這是時代賦予傳播學界的雙重任務。媒介分析作為以媒介技術為焦點、以媒介分析及其發展同人類社會變遷的關系為核心的研究部類,正為這樣的研究提供了極好的切入口。

一提到媒介分析理論,很多人第一個想起的名字便是麥克盧漢,殊不知,麥克盧漢的媒介分析理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英尼斯的影響,他自己也把英尼斯稱為“良師”。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英尼斯就在他的專著《帝國與傳播》、《傳播系統的偏向性》中廣泛分析了人類轉播的各種形式、各種技術手段,提出了一種把傳播技術及其發展同人類社會變遷、文明發展史聯系起來考察的媒介理論。比起麥克盧漢的媒介分析理論,英尼斯的媒介理論要早問世十多年。

英尼斯從20世紀40年代初起,在他生命的最后10來個年頭里,他把傳播置于人類歷史運轉的核心位置進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他的媒介理論。這一理論認為,一切文明都有賴于對空間領域和時間跨度的控制,與之相關的是傳播媒介的時空傾向性,因而文明的興起與衰落同占支配地位的傳播媒介息息相關。英尼斯認為任何傳播媒介都具有時間偏向或空間偏向,也就是說,傳播媒介或具有長久保存但卻難于運輸的傾向性,或具有易于運輸卻難以保存的傾向性,前者便于對時間跨度的控制;如羊皮紙、石頭等,英尼斯將其稱為“偏向時間的媒介”;后者便于對空間的控制,如輕便的紙張,英尼斯將其稱為“偏向空間的媒介”。根據英尼斯的觀點,就這兩種媒介同權利結構的關系而言,“偏向時間的媒介”有助于樹立權威,從而利于形成等級森嚴的社會體制;“偏向空間的媒介”則有助于遠距離管理和廣闊地域的貿易,有助于帝國領土擴展,從而有利于形成中央集權但等級制度不強的社會體制。英氏還探討了媒介的時間偏向和空間偏向兩者之間的平衡對社會穩定的影響。他的媒介理論認為,建立在強調時間偏向的傳播手段或強調空間偏向的傳播手段基礎上的兩種不同的權威和知識壟斷——宗教的或國家政府的,道德的或科技的,是帝國興衰的主要動力、文明興衰的主要動力。這種理論還把時間偏向和空間偏向視為辨證的統一體,認為一味地向時間傾斜和向空間傾斜會造成社會不穩定,一個穩定的社會離不開維護時間傾向和空間傾向間平衡地機制。

英尼斯的媒介理論最重要的一個特點是作者對科技理性的懷疑態度,盡管英氏很看重媒介技術發展史在文明發展史上的作用,但他并未從新的傳播媒介的出現中看到解決現代文明中如下重要問題的希望:如何發展道德的力量去和物質科學所釋放出來的力量向抗衡,以維持一種社會的平衡。例如,他在《傳播系統的偏向性》一書中,英尼斯對知識的機械化中所隱伏的問題作了如下的評論:“機械化強調了復雜性和混亂,它造成了知識領域的壟斷。對于任何文明而言,如果它不屈服于這種知識的壟斷的影響,對此進行一些批判性的調查和提出批判性的報告已成為極其重要的事項。思想自由正處于被科學、技術和知識的機械化及伴隨他們的西方文明摧毀的危險之中。”也許盡管英尼斯在對待科技的態度方面的悲觀論調和懷舊情緒并不可取。但是他對現代西方文明過于強調物質科技的力量,忽視道德力量的批判性思考確是每一個習慣于獨立思考的知識分子所必須尊重的。

假如說英尼斯是將媒介技術與人類文明發展史聯系起來進行思考的先驅,那么麥克盧漢則是繼續開拓這一領域、并在傳播學領域研究中確立以媒介技術為焦點的研究傳統的關鍵人物。麥克盧漢提出的媒介理論以其一系列大膽新穎的論點,迅速在西方學術界引起了重視,非但如此,他還在美國媒體與大眾之間掀起了一陣麥氏風暴。

麥克盧漢最為重要的一個論點應該是“媒介即訊息”,這即是麥克盧漢與另一學者合著的一本重要著作的書名,也是其媒介理論的發人深思的主題。麥氏從功能和效果兩個方面闡述了“媒介即訊息”的論點。首先,麥氏從媒介技術的功能作用的角度理解“內容”,提出任何媒介的“內容”總是另一媒介。“言語是文字的內容,正如文字是印刷的內容一樣。而印刷則是電報的內容。如果有人要問,‘那么言語的內容是什么?’那么就有必要回答說,‘它是思想的實際過程,這本身就是非言語的’”。此外,麥克盧漢還從媒介技術的社會影響、效果的角度賴理解“內容”,認為一種新的媒介一旦出現,無論它傳遞的是什么樣的訊息內容,這種媒介本身就會引發社會的某種變化,這就是它的內容,也就是它帶給人類社會的訊息。

麥克盧漢另一個重要的觀點就是其“媒介是人體的延伸”理論。他把媒介技術比作人體或人類感官的延伸,并提出了“感官的平衡”的概念。他指出,使用不同的傳播技術會影響人類感覺的組織。例如,文字與印刷媒介是視覺器官——眼睛的延伸,廣播是聽覺器官——耳朵的延伸,而電視則是全身感覺器官的延伸。麥氏根據人類歷史上占主導地位的傳播方式手段的演變,把人類社會分為三個主要時期:口頭傳播時期、文字傳播時期以及電子傳播時期。在每個時期,人類感官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思維的方式都有其自己的特點。與此相應的是部落文化、脫離部落文化和重歸部落文化。他認為人的感覺需要平衡,任何一種感覺一旦占據主導地位,那么另外的感覺的作用被人們所疏遠,這樣的個體不會是健全的。而新興的電子傳播時期,將會使人重新走向和諧,使人的各種感覺重新達到平衡狀態。另外,麥還有關于“冷媒介、熱媒介”的理論。

二人把媒介技術置于人類文明發展史的大背景進行考察,強調媒介技術本身的作用,在傳播學研究中開創了以媒介技術為焦點的新的研究傳統。這是此二人學說的重要歷史地位。但是,他們的理論也存在著重要的缺陷:陷入了唯技術決定論的悖論。他們的媒介理論都失之于過分強調媒介技術的作用,把媒介描繪稱導致社會變動的最大動力。從而被學界批評為陷入唯技術決定論的極端。這是我們在閱讀他們的著作,吸取其精華思想時所必須警醒的。除此之外,兩人在寫作中,常常對一些基礎的定義未作明確的界定,而為了追求一種夸張的風格造成了思維邏輯上的混亂。這一點也同樣需要讀者加以注意。

與此二人形成鮮明反差的是英國著名學者,西方批判學派中的社會文化學派的理論先鋒、西方的文化批評家雷蒙·威廉斯。威廉斯畢生致力于文化研究,于他而言,大眾傳媒研究是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認為,文化研究就是研究整個生活方式的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首先,他認為,對媒介文化研究要運用一種整體的、歷史的、動態的觀點。其認為,文化現象(包括媒介文化)是和所有社會現象緊密聯系的一部分,它們的變化牽涉到所有社會現象包括內在結構的變化,是一個永不停止的運動過程,“在任何時候,它都即包括對現代的反應,也包括對歷史的延續。”其次,他把文化研究同社會制度聯系在一起,試圖探詢文化制品與社會制度之間的關系。這可以從他以下觀點看出來:第一,強調社會傳播過程就是意義和定義在社會上建立并且歷史地演變的過程,強調傳播和社會制度機構、習俗之間關系密切。第二,指出大眾傳播的商業形式并非象某些人吹噓的那樣是自由的大眾傳播模式,而是一種實際上由商業系統控制社會的模式。第三,指出文化現象的復雜性以及傳媒文化中的種種問題的社會性。他反對非此即彼的簡單兩分法去看待社會文化問題,大眾文化中存在著內容低劣等問題,但并不是孤立的,他主張把他們看作社會問題,其背后有著復雜的社會原因,這其中包括:對過去真正的通俗文化傳統的蔑視;作為人類文化偉大成就的偉大文化傳統又被搞成少數人的獨占;投機商們的乘虛而入。

對于傳媒科技發展與社會關系這一問題,威廉斯批評了傳播界占有顯赫地位的兩位大師的理論,一是拉斯韋爾的傳播模式,二是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威廉斯對拉斯韋爾的傳播模式頗為不滿,他認為這一模式遺漏了對真正社會與文化過程至關重要的“意向”問題,如果忽略了為什么目的而傳播,那么就等于忽略了所有真正的社會與文化過程。這涉及到傳播過程所指向的意向和利益等問題。他進一步指出,西方傳媒的真正意向常常與有關當局公開宣言的意向有很大的區別,并與那些假象的一般的社會過程中的情形有很大區別。只有對意向的正確分析,才能更深的理解西方傳媒的內在制度。

威廉斯也在以下幾個方面對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提出了自己的批評,首先,他認為在麥氏的媒介理論中,實際上見不到社會的蹤影,它絲毫不能解釋不同的媒介特征與特定的歷史文化情境及意向之間的相互關聯。麥氏的理論雖然關注到不同媒介不特殊性,但只是把它們臆斷地指派給媒介的心理功能。其次,麥氏的理論不但認可西方社會與文化的現狀,而且尤其認可這種社會文化狀況的內在傾向。也就是說,它缺乏對西方社會與文化狀況及其發展趨勢的理性批判,最后,麥的理論中還存在著嚴重的邏輯混亂的缺陷。

在提出對這兩者進行批評的同時,威廉斯也談到了自己對媒介文化意向與社會科技發展關系的看法:第一,所有技術的創造與發展都是為了有助于已知的人類實踐,這是基本的意向因素,但卻不是唯一的。第二,在許多情況下,技術往往產生原先并未預料到的使用情況與效果,他們也是對初使意向的真正的修正。第三,真正的決定是一個過程,一個牽涉到整個現實的社會過程,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

總之,媒介技術是媒介發展的一個重要層面,它往往能引起巨大的傳播方式的變革,從而導致社會本身巨變。所以媒介技術不僅僅是一個技術性的定義,其蘊涵的社會含義值得更多有識之士對其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篇7

摘要:《德性之后》一書系統闡述了當時社會道德危機的癥結在于啟蒙運動對道德合理性論證的失敗,在于道德研究摒棄傳統,拘泥于規則規范。通過追溯照里士多德的德性傳統,麥金太爾構建了自己的德性論,其思想對現階段我國高校德育具有重要啟示作用,即高校德育應回歸生活。

關鍵詞:麥金太爾;德性;德育;生活

[中圖分類號]: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0)-12-0170-02

麥金太爾,英美著名哲學家、倫理學家,1929年生于蘇格蘭,在英格蘭接受教育。1969年來到美國,曾任英美許多著名大學的研究員和教授。《德性之后》是其倫理學代表作,被批評家們譽為上世紀80年代最重要的一部哲學著作,是“倫理學研究的新的轉折點”,可謂呼喚美德倫理的警世醒言。

近代以來。西方社會在享受工業革命帶來豐富物質生活的同時,卻喪失了道德的根基,表現在倫理理論上,則是對亞里士多德道德譜系中的目的論和人性論的擯棄,致使西方道德生活和倫理理論處于深刻的危機中。麥金太爾認為,要擺脫這個危機,就要向亞里士多德的道德傳統回歸。當前,我國經濟社會已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甚至有些指標已經進入工業化后期階段,因此,解讀《德性之后》,剖析其觀點對現階段我國高校德育具有重要啟示。

一、當代西方社會的道德危機的緣起

當代西方文化精神是在啟蒙運動中孕育而生的,啟蒙時代道德哲學的本質是道德合理性的論證。以狄德羅、休謨、康德和克爾愷郭爾為代表的啟蒙思想家們以規則倫理為思考形式,致力于尋求某種合理性論。狄德羅、休謨訴諸欲望和激情來理解、解釋和證明道德規則的合理性;康德則轉而訴諸理性,希望找到一種普遍必然性的道德法則;在克爾凱郭爾這里,則訴諸于個人無標準的選擇。

通過對當代西方道德危機和道德理論危機的考察,麥金太爾認識到尋求規范合理性的規則倫理已經失敗,主要表現在:一是社會生活中的道德判斷的運用,是純主觀的和情感性的。當代西方道德文化的基本特征是由情感主義所代表的。[1]道德言辭和道德判斷的運用主要是個人情感和好惡的表達。如休謨主張是情感,康德認為是理性。克爾愷郭爾相信是人的選擇能力。無法用一致的人性特征來證明道德依據,必然結論就是道德生活無法得到證明。麥金太爾指出,由于沒有任何合理的方法來確保這種道德判斷的一致性,個人表達也就無所謂真假了。二是個人的道德立場、道德原則和道德價值的選擇,是一種沒有客觀依據的主觀選擇。[2]現實生活中的道德彰顯的是個性而不是共性,因而引發了許多沒完沒了的道德爭論。三是從傳統的意義上,德性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并從以往的社會生活中所占據的中心位置退居到生活的邊緣。[3]工業化時代,生產走出家庭為資本服務,社會發展的高度組織化,要求人服從越來越多的規則和條例。這些規則和條例或多或少與個人或他人的實際利益掛鉤,帶有明顯的功利性和外在強制性特征。而美德則被排擠到私人空間,成為純屬個人或個人之間的事。正如麥金太爾在文中為我們揭示的:如果在這個現代化即功利化的過程中,德性在生活中沒有位置,或德性的位置只在生活的邊緣,那還有沒有對人類而言或對個人而言的至善目標?[4]

自啟蒙運動以來,西方社會摒棄德性傳統、全面功利化這樣一種歷史選擇帶來的自身難以克服的道德困境,在麥金太爾看來,可歸因于沒有德性。人類生活的性質本身已經改變。因此,回歸德性傳統是唯一出路。

二、追溯以亞里士多德主義為中心的德性傳統

麥金太爾認為當代西方道德衰退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歷史變遷而摒棄了以亞里士多德為中心的德性傳統。在書中,麥金太爾追溯了西方的曾經以德性為中心的“道德傳統”,此傳統包括《荷馬史詩》所描述的英雄時代的德性、雅典的城邦時代的德性、亞里士多德的德性以及中世紀基督教的德性。他認為在西方的長久歷史發展中存在著一個以亞里士多德主義為中心的德性傳統。

縱觀亞里士多德主義德性傳統有三個特點值得注意:第一,德性載體是共同體。德性首先存在于社會共同體中,這一共同體現于個人存在,這是道德思考的出發點,是個人的人格同一性的背景要素。第二,人的行為目的是善。善不能等同于金錢,榮譽或快樂,善是幸福。有德性的人就能獲得善,獲得幸福;沒有德性的人就無法獲得善,獲得幸福。善就是人生目的的實現。第三,善的本質是實踐性的。人的道德實踐是為了獲得作為人而言的善。德性不是人的天性,它來自后天的培養。踐行“美德是人生的必要部分”。從一個自然人到認識自身本性的人的轉化過程,惟有美德。

通過追溯從英雄社會到中世紀的德性歷史,麥金太爾進而指出德性要置于實踐之中,這是人對內在利益的追尋;德性要置于人的最好生活之中,這是人對善的探索:德性要置于社會傳統之中,不能與歷史相分離。換言之,德性先于規則;德性要體現在各種內在實踐的善所必需的人類合作共同體上,體現在一個人尋求作為他整個生活之善的社會形式上,體現在為實踐生活和個體生活提供它們必需的歷史背景的社會傳統上。只有這樣,才有益于實現道德和倫理將“未經教化的人”轉為“充分認識到自身真實目的后可能形成的人”,走出倫理危機。

三、麥金太爾的德性論

在對工業革命時期的整個西方道德傳統進行了系統考察的基礎上,麥金太爾提出了自己的德性論。他認為道德理論是隨著社會生活本身的變化而變化的,任何一種道德理論都有其社會學的背景,并以此構建了一個以“實踐――個人生活整體――傳統”為背景的理論體系。

(一)德性與實踐的關系

要闡明德性,首先要闡明實踐。麥金太爾賦予“實踐”這一概念不同于學術界通常使用的涵義,認為實踐就是通過一定的人類協作性活動方式,在追求這種活動方式本身的卓越的過程中。獲得這種活動方式的內在利益。依據這個實踐概念他對德性進行界定,“德性是一種獲得性人類品質,這種德性的擁有和踐行,使我們能夠獲得對時間而言的內在利益,缺乏這種德性,就無處獲得這些利益。”[5]在這個意義上,實踐是德性的最初立足點。德性和實踐是內在統一的。

(二)德行與個人生活整體的關系

麥金太爾把德性與個人生活整體相聯,是要強調這樣一個問題現代個人生活已不成整體,個人生活已被分割成不同碎片,在不同的生活片段有不同的品性要求,而作為生活整體的德性已沒有存在余地?他認為,這個問題的表現在于:自我已被消解成一系列角色扮演的分離的領域,因而不允許被真正看作是德性的那種在亞里士多德主義的意義上的品質有餞行的余地。而前現代的自我概念,則是把誕生、生活和死亡聯結起來作為一個整體的概念,生活就是那種對作為生活整體的善的追求。[5]在此,他進一步擴展了自己的德性概念的內涵,“德性不僅能維持實踐,使我們獲得實踐的內在利益,而且將使我們能夠克服我們所遭遇的傷害、危險、誘惑和渙散,從而在對相關類型的善的追求中支撐我們,并且還將把不斷增 長的自我認識和對善的認識充實我們”[6]。

(三)德性與傳統的關系

麥金太爾提出,德性不僅滲透干實踐中,體現在社會生活中,他認為德性也離不開歷史背景中的社會傳統,德性和傳統是相生相長的?一方面傳統需要德性來維持。在既定的社會結構中,個體承擔一定的角色,個體從家庭、部落、民族的過去中繼承了許多東西,是傳統的承繼者。德性不僅在使人們獲得實踐的多種內在利益、支持個人整體生活中有意義,而且在維持那些把必然的歷史關聯條件提供給實踐和個人的傳統中也有它的意義和作用。相關德性的踐行維持、強化著傳統,而缺乏相關德行的踐行則會削弱和摧毀它們,只有德性的踐行,才可使傳統得到維持和強化。[7]另一方面德性終歸要以社會傳統為土壤。道德不是抽象的、與歷史分離的,必須以社會傳統為背景,失去了傳統,德性便失去了根基。

四、麥金太爾的德性論對高校德育的啟示

麥金太爾的德性論的提出雖然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具有時代局限性?但這一思想對處于工業化進程中的我國的高校德育仍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根據麥金太爾的德性論,我國高校德育必須摒棄過往德育政治化、知性化和理想化的德育觀,回歸到傳統的生活德育。

(一)高校德育學生的生活

學生生活在一個實實在在的世界里。他們的言行舉止、思想品德都受到了社會現實的影響。當前,我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日趨多元化,其直接后果就是形成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名本位”、“利本位”、“官本位”、自私自利、支配欲、顯示欲等意識流也不可避免得滲透進了高校。大學德育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過真、善、美的生活?對此,高校德育應立足學生的生活。通過“自我一寢室――班級――學校――社會”這一同心圓,將德育教育的空間擴展到學生生活的空間。德育在大學生生活中進行,將德育的過程是與生活過程保持一致,使德育在不知不覺地進行著,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二)高校德育應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

“關注學生德性生命的發展及人生幸福,是教育活動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8]根據麥金太爾的觀點,德性是“為己之學”,與個人生活整體相關,是個人對幸福人生的自覺體驗。個體的自我價值和自我尊嚴不需要外來的肯定,更不是用權利和金錢所能衡量的-而是個體自我實現、理解、認可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德育的目標就是個人品性的培養,個人精神的提升。因此,高校德育應把學生的幸福、自由、尊嚴、終極價值等聯系起來,通過教育者的人文關懷,使德育內化為學生的信念。通過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喚醒學生沉睡的道德意識。

篇8

關鍵詞:光;照射;光與材質

在當代我們的接受了太多的人造物,卻不知內在的空虛,無止境的焦躁不安,蒙克在《吶喊》中的焦躁、恐懼依舊無力平息當代生活中的這種心情。

光是將差別引進事物之中,使得事物自身產生一種空間變形的可能性。我們正面臨著地方只是不同、個人修養的差別與專家知識之中的斷裂,雖然當世界全球化以后,溝通不斷的加深,交流不斷的頻繁,他們之間也無法很融洽的溝通與轉化,就像垂直的哥特式空間與水平延伸空間之間無法轉化一樣,因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常態就是無法在傾斜的空間里穩定下來一樣。這時候我們就要運用到光,運用它去溝通這些不平衡。

一、材質與光

在當今人類構建的世界里,不僅僅填補了眼睛本看不見的微觀世界形象。我們運用智慧創造世界本來沒有材料,運用不同的方式去接納和反射光照,期待著通過光的加入之后所產生的不同的世界。比如我們運用石材,我們切割歲月堆積的石頭或者研磨他們從而去接納光照,讓半透明的世界增加光的行進路程,同時反射出光在不同材質中產生的不同濃淡的差異、陰影效果。又如金屬,在金屬的冶煉以后,發光體在這個世界里發現了,似乎留在這光滑的金屬表面,并且也無法停止四處的漫射,使周圍的環境也跳躍起來。光燃燒起物質的生命火焰,增加了場所里的生命力,同時也制造了差異的可能性。再如玻璃,玻璃在吹制的過程中使他們變得千枝百態,也讓行進的光線變得不同,光通過千萬的透明的結晶,使得在特有的細小的轉彎處于行徑中的顏色無法再融合到一起,出現了五顏六色。

光線通過材質的不同分散或者釋放著色彩,在我們構造的世界里回轉、反彈、消失等。這些變化引起了我們生活中的情感的層次,材料不同的變化使得我們對世界的感受也不同。混凝土與鋼筋就像是情感與鋼筋一樣,借著rc呈現出不同的輪廓。由于材質的不同使得空間的背景,中景和近景之間的溝通交流變得融洽得當。我們都是在這個連續作用的空間中行動的,在此生活不能回避的幾何形狀、顏色和光線與材質的共同的作用,雖然在實行設計的過程里們可以才分這些光的元素,進行個別的分析,再重新結合到一起,這些合并呈現了壓縮、擴張等效應,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空間。

增加和消減可以明暗對照的形成,讓建筑的構造轉向另外一個更深的維度,同時趨向了更多層次的層疊空間,去掉那些表面一致的死板現象,在歐洲南方的邊緣地帶,有一些像時間靜止了的老城小巷里,部分墻體已經是飽經風霜的柱列,這些珠列使光照發生擴展,變成了一個可以激發豐富想象力的結構。

二、光與空間

1.光的多重現象

光照射到樹葉上像是散落了一地他們的影子,豐富了空間的層次,夏日的傍晚,使得滿強的灰色變得一片霞光,我們渴望面對光并且去追求他們,當我們面對曲折多變得光的時候,以為著我們的更多的感官被刺激和激發。就像我們生命的最初那么的最求光芒,夜間強而有力的光能產生一定的吸引力,使得我們有一種空間的安全感和溫暖的感覺,黑暗陰影流動著,使得形成一個明確的世界。在特定的環境里,光的物質形式在陰影里面顯現出生命的跳躍,光不僅僅照亮的是物質世界的表面,還透過建筑與其內在統和,光本身也是具有造型的,它經過壓縮、稀釋和延伸,在強的地方更加發光發亮,賦予建筑一種生命,空間的形式和他的表象不存在真正的統一性,空間只能借助光在實踐與空間中達到結合。視覺也彌補了光的缺失,也增加了眼睛所不能看見的那種虛幻的能力,當今平面宣傳的擴大化,往往使得人們忘記了觸感的賦予。

2.空間性

空間性是表現在光與時間的維度上,同一個空間里,時間的推移出現了不同的光照感覺,這樣也就是光賦予了空間多重形象,并且凝結了獨特的意象感覺。

在分割的建筑立面,不同的空間通過不規則的太陽光從正面和側面不同的角度使得協調在一起,借助室內的窗口,我們可以凝視這些有著明暗差別的空間,這樣也激發了我們通過不同的層次來想象,除了明暗交織的室內,變化多樣的光線也延伸到周圍環境的每一個角落里,從天花板到樓面地板,整體的構成成為一個光線穿透的構成,墻面和天花板的挖空方式,引導著光從一個空間滲透到另外一個空間。如果從背面的反射去體現光,創造神秘的光空間有著另外一種不同的感覺,若是適當的運用到斜角,將引發透視的遞變,為了賦予等分距離所劃分的空間的明暗關系,空間被聚集收縮變形的明亮與陰暗分割。細小的空間被連接到一起進而增加了視覺的深度。微量的光線更能深入人心,就像是層次灰度越多的素面畫作過一樣。這種從大到小的、大小交替的、不同層次的光空間撤除了人們在空間束縛中的無限想象。

事實上我們是運用光去感知世界,在瓦爾斯溫泉賓館,灰藍色的石頭堆砌的墻面,在中央天定的藍色的光照下,顯現出了一種神秘的藍色寶石的色調,這種色彩取代了石頭堆砌的生硬,也不缺乏本身質地的凹凸感。

三、光在建筑中的構成

光的方向引導,光亮和黑暗劃分出地球上不同的環境地域,在室外發現了某一方面有著綠色的苔蘚,那么它的位置極其可能是面北的,若是看見樹干的底部,年輪在陽光茂盛的地方比較茂盛密集。圣經里記載著“上帝說,天上要是光體,一分晝夜,作為幾號,定年歲節令……于是上帝造了兩個大的發光體,大的管晝,小的理夜,又造眾星”

建筑光的類型;水平拓展、垂直引導、連接、融合、領域、邊界、層次、延伸、聚焦。

光永遠不會被有型的建筑所束縛,看似不動的建筑物,因為光在其中的轉變而發生變化,光是不會單純地禁錮在照明的含義里,它是自由的也是向往著自由的。光變異不定的現象吸引我們,并撩動著生活的每一個細節,當一道鮮明的光線被空間包圍,他是上揚的中心地。各式各樣的光透過各種形態時,這些有著差異的光對感官的刺激推動著視覺喚醒我們的靈魂,在各種光的包圍中,視覺感受提高了我們的活力。

參考文獻:

[1]徐純一著.《光在建筑中定居》.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09

[2]徐明著.《舞臺燈光設計》.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 09

[3]麥豪斯編輯部.《燈光布置》.汕頭大學出版社,2008 11 02

[4]麥豪斯編輯部.《室內燈光設計》.汕頭大學出版社,2010

01 15

篇9

沒有生產廠房,沒有一家實體店鋪,卻可以年銷售數億元!互聯網這個容易產生奇跡的平臺,造就著輕公司,也造就著中國箱包市場的巨大的商機。中國箱包的市場規模在2009年就達到400億元,其中網絡銷售15億元,隨后兩年,市場規模繼續水漲船高,同比均超過20%的增長,中國一躍成為世界箱包銷售的主要市場。盡管市場增長迅猛,但中國并未真正產生具有影響力的品牌,投資熱錢的涌入也僅僅是剛開始。

高端品牌難覓本土箱包身影

綜觀整個箱包行業,高端品牌幾乎不見本土企業的身影,這并不是因為本土的箱包質量差,也不是中國人做這一行當起步晚,而是企業普遍缺乏品牌意識,做箱包、賣箱包談的是價格,但高端品牌賣的是身份和生活方式,談的是價值。意識上的差異和經營戰略上的短視,使中國大量的箱包廠家加入到了貼牌生產、跟風模仿、山寨造假、打價格戰的浪潮,而Samsonite(新秀麗)、Coach(蔻馳)等奢侈品牌卻貼著“中國制造”賺走大把鈔票。

前幾年受經濟危機的沖擊,許多貼牌的貿易型箱包企業國際訂單大幅縮水,加上自身沒有品牌、不懂設計,面對陌生的國內市場,手足無措,步履維艱。但也有一些企業乘著網絡購物和電子商務迅速普及的大勢,依靠自身的定位和變革,通過出色的互聯網營銷和內部機制的升級,快速打開潛力巨大的國內市場。其中,有靠自己做B2C商城崛起的麥包包、胡桃夾子(前身為燒包網),也有通過淘寶平臺迅速提高知名度的“淘品牌”——搜酷、阿扎、那沃、可樂惠、沐魚、賓格等,還有傳統箱包品牌如愛華仕、袋鼠也紛紛成功開拓網絡銷售渠道。

目前,箱包電子商務市場呈現出三種狀況:

中低端市場麥包包優勢明顯。麥包包由于在箱包傳統貿易領域有十幾年的貼牌生產經驗,具備供應鏈的優勢,僅用了短短的幾年時間,便成為箱包電子商務的代名詞,創立了一系列的自有品牌,每天賣出三萬多件箱包,在一年內吸引了包括中國聯想、美國DCM、摯信資本在內的三輪風險投資,迅速建立起規模化壁壘,使得后來者像佑一良品等品牌難以望其項背。

“淘品牌”對淘寶平臺依賴性大。搜酷、阿扎、那沃等“淘品牌”在淘寶網站眾所周知,但在此之外品牌知名度不高,他們大部分來源于草根,成長于淘寶,品牌定位與日常運作均未成大氣候,特別是在淘寶把資源傾向于商城和傳統優質品牌的大環境下,淘品牌們的運營成本已大幅提高,優勢越來越難以凸顯。

傳統及初創箱包品牌紛紛觸網。傳統箱包品牌如愛華仕等均強勢進駐天貓(原淘寶商城),意欲在轟轟烈烈的網購時代搶得一杯羹。更甚的是,箱包行業仍有大量初創品牌在互聯網涌現,如由原跳水皇后高敏創立的寶庭諾(POTONO)定位中高端,不甘落后于外資品牌。這說明箱包作為最實用且容易體現個性的個人配飾,行業市場空間仍然十分巨大,而互聯網平臺的便利性、互動性,更加吸引了時尚消費者的眼球。

專在設計,打造品牌口碑

對于傳統箱包品牌來說,走網絡營銷這條道路,意味著要與專業的網銷品牌爭食,也需要和傳統品牌賽跑。雖然借助成熟的商城平臺可以少走彎路,為未來自己商城的建立打下良好基礎,但除此以外,傳統箱包品牌還要關注以下要點。

建立專業高效的運營團隊。這是最基本的條件但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問題,有些傳統企業也十分關注互聯網的市場潛力,但在人才投資方面卻遠遠不足,很明顯,沒有互聯網經驗的運作團隊根本無法充分理解網絡消費者的行為,沒有電子商務背景的員工難以把握什么叫“用戶體驗”與“在線互動”,所以找對的人,用對地方,才能把事情做對,這是關鍵點。

構建高效的信息溝通渠道。從接收訂單到訂單處理,到采購、生產、倉儲、物流配送,再到售后服務、投訴跟進,甚至到實體店的同步,整個過程必須保證信息可以被高速、精確地傳輸。如胡桃夾子的技術團隊依托ECSHOP系統的研發經驗,設計開發了全新的IT系統,涵蓋了從前端用戶體驗、營銷管理、訂單處理到后端倉儲、物流、財務等各個環節。實際上,對電子商務企業來說,IT的能力絕對是生產力,電子商務企業要實現低成本高效率運營,實現互聯網營銷性能的可控性,都需要IT系統的強大支撐。

此外,由于消費者在網絡購物時瀏覽的隨意性比較大,很容易因為各種原因而轉移注意力,所以保證豐富的商品陳列和應用黏性就顯得非常重要,這對企業自身的創新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創新產品設計,引領消費潮流。箱包作為一種時尚配飾,消費者對感官的要求無疑是居于首位的,所以在產品創新方面,設計是重中之重,甚至將決定品牌的成敗。在這方面,麥包包非常重視,不僅在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建有研發中心,而且有大量的設計師負責產品研發,根據不同的品牌定位設計出個性鮮明的產品,如定位于25歲以下的“飛揚空間”會突出可愛的特點,其魔方包、吉他包、小狗包等都賺足了人氣;瞄準30歲~40歲的“阿爾法”則走經典的路線,設計穩重、用料講究,有些更是模仿高端品牌的格調。

豐富的產品線是吸引消費者,特別是女性消費者的重要策略。網購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想看多的款式,作更多的對比,由于有地域、空間的限制,實體店不會陳列那么多款式,這從成本控制和倉儲管理上都是不可行的。所以網店一定要給人琳瑯滿目,但又不失整齊的感覺。傳統箱包企業如美旅(American Tourister)、威豹、卡拉揚、達派等都十分注重設計與創新,如美旅大膽地打破旅行箱一貫沉悶的色調,大量使用青綠、湖藍、粉紅、橘紅等鮮艷的色彩來設計,更加關注產品的細節如內置防水的盥洗袋結構以及附帶背部拉鏈口袋等人性化設計,強勢搶占休閑箱包這一細分領域,近年來業績節節攀升。

跨界整合營銷,增加品牌黏性。互聯網傳播的特性讓品牌必須更加重視“口碑”二字。所以從搜索引擎開始,微博、論壇等都是企業應該關注并加以利用的工具,從品牌關鍵詞到顧客正面評價,再到設計與顧客互動的話題,企業都必須花足心思和投入足夠的人力物力。

麥包包在2011年7月創建了日本站,滿月的時候不僅業績不俗,而且在日本Facebook網站的粉絲高達十幾萬,甚至超過了知名品牌Coach。口碑消費時代的來臨,意味著箱包企業必須與顧客和潛在顧客進行更多的互動和交流,目的是了解其內心需求、及時地跟進服務、引導其分享對品牌有利的信息、加大顧客對自己的關注頻率。

其次,跨界營銷可以提高品牌曝光度。比如麥包包通過打造高品味的“麥芽糖”雜志、麥芽糖論壇、麥包包官方博客等多種互動平臺,與消費者產生分享和互動;贊助美洲杯帆船賽,與LV、Prada等一線品牌站在了同一平臺;聯合電商、媒體和傳統企業策劃大規模走秀等活動,這一系列的策略進一步鞏固了品牌知名度與影響力,對品牌形象的提升,乃至進軍高端市場有極大的拉動作用。

篇10

[關鍵詞] 全球化;本土環境;循環過程;肯德基

【中圖分類號】 J9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4)08-339-3

一、前言

如今,全球化成為了一種勢不可擋的力量。人們對這種力量的最初感受來自于跨國公司,而跨國公司之所以能壯大發展,與它所特有的標準化流程以及它在“擴張”過程中與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的相互適應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全球化總是帶著吞噬性色彩來到我們身邊,標準化的生產方式、兼容性的思考方式、大一統趨勢的文化等等,似乎全球化就是統一、標準與合作的代名詞。然而,當我們開始反思這樣的全球化時,我們就已經邁出了全球化的圈。全球化并不是一條大河,它流過的地方就帶走所有的溪流,當它開始適應本土時,全球化將會是一個新的起點,那么,流經了每一個地方的全球化也就各有特色了。我們接受跨國公司治理、學習英語等都是在接受全球化的影響,全球標準與本土政治、經濟、文化相融合,適應本土的發展需求,這是單方向的全球化;然而,這樣的全球化并不能符合全球化內涵的要求,只有當本土環境對全球標準有所回應時,全球化成為一個雙向過程時,才是完整的。蘭州市是甘肅省省會,作為西部要塞,蘭州市聯結西北地區的新疆、青海,同時也是回、藏、維三個少數民族的主要融合之地。西北地區在全國經濟發展中位居底層,在經濟發展形態和趨勢上都相對封閉,特別是少有跨國企業的立足;同時,在文化發展中也相對保守,地方文化特色較為濃厚,蘭州雖然也處于全球化發展的浪潮中,但是,相對于北京、上海、廣州等“全球城市”來說,蘭州僅僅是一個全球化影響有所滲入的城市。那么,在面對全球化浪潮與地方發展轉型的雙重環境時,發展相對落后的地方是如何對撞擊下產生的新環境做出回應的,這是本文集中關注的問題。

二、肯德基:作為全球化的一種文化符號

對于全球化問題最早的關注起源于經濟學界關于跨國公司的研究。最初,全球化只是單一的經濟學概念,特指跨國公司的全球性擴張、尤其是在資本、技術標準等方面的全球擴張。全球化涉及不斷擴張和加深的貿易、資金、信息的國際性流動,最終整合于一個單一的互相協調的市場(Petras,Veltmeyer,2001)。持有相同觀點的還有Teeple(2000),他認為全球化代表著資金積累由本國向超越本國的或者全球層次的地點上的轉變。這些關于全球化的定義表現出長久以來人們對于全球化的探討僅僅是停留在市場和資金的邏輯至上,主要強調世界市場的形成和資金、技術、人力等生產要素的全球流動,而簡單地將重建新市場和生產要素聚集地點的轉變看作是全球化本身。總的來說,全球化不單是對一國經濟的重建和結構上的重組,它還是超越其國家邊界將該國經濟整合于世界經濟的單一系統中。然而,隨著學者們對于全球化問題探討的加深,人們開始逐漸意識到全球化并不僅僅是對一國經濟的影響。

如果單純的將全球化看作是經濟模式的簡單體系的形成,那么我們也無需再對它進行過多的討論。然而,我們需要知道,全球化是多個因素相互作用而表現出的,因此,它也不是單一方向的線性進程,它必然從與本土環境的互動中表現出來。Andrew Hurrell and Ngaire Woods's (1995)綜合了全球化的多方表現認為,人們以往將全球化看做是世界經濟體系的單一的進程,這本身忽略了全球化許多重要的因素;正相反,全球化是一個多進程、多維度的過程,其中包括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技術等廣泛領域。這一過程改變和重建著關于全球、民族、地方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特點。同樣的觀點可見于Pippa Norris's (2000),他認為全球化是一個打破國家邊界,重新整合一國政治、經濟與文化,并創造一種互利共生的復雜關系的過程。Richard Falk的觀點則進一步論證了這一觀點,他認為,全球化帶來的轉變就是一個新的力量聯盟,這些力量是市場、意識形態、技術以及文明發展的結晶。全球化猶如一場海嘯,看上去它似乎淹沒了一切,所有的國家看上去都是一樣的,毫無分別的,都像是執行著同樣的標準,呈現著一樣的狀態;但是,每一個地區的環境都會對全球化這場海嘯做出回應,也就是在這種回應中我們更清楚地看到全球化的外貌,也在這種回應的模式下找到地方環境的獨特性。總的來說,全球標準與本土互動是不可分割的兩個部分,正是在這兩者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中我們看到了全球化的全貌,也開始反思本土環境在全球化中的意義。

本文基于2012年8月至2013年1月期間在蘭州市鬧市區某肯德基餐廳所做的田野分析和參與觀察,通過分析餐廳在經營過程中采取的作為全球標準的補償性策略的各種調試性措施,來探討跨國企業是如何運用這些補償性策略來融入本土環境、而本土環境又是如何做出回應的。本文的立意在于探討本土環境是如何對全球化進程做出回應的,選擇肯德基餐廳作為研究的切入點主要是將它看作是能夠代表全球化的文化符號。20世紀90年代初,人類學家屈順天(James Watson)對麥當勞所作的田野研究,自上而下對全球化、地方轉型和民族國家三者間互動關系做出分析,研究發現麥當勞對于不同年齡、性別的人具有的不同意義,詳細而全面地揭示出了作為全球化的一種文化符號的麥當勞是如何在東亞都市的特定地方場域的本土化過程中被當地民眾賦予復雜的意義和內涵(Watson,1997:35-38)。社會學家里茲(Ritzer,1993)創造的“社會麥當勞化”(McDonalization of society)這一術語,則通過對檢視麥當勞式快餐經營中高效、可預測、統一和自動控制的特性,提出了社會發展的一種標準化趨勢。正是受到前人這些開拓性的研究的啟發,我們看到肯德基這樣的跨國餐飲企業已經不再單純是一個食物的提供者,它一面是全球標準的承載者,另一方面,它在與本土環境互動的過程中被賦予了更為豐富的意義;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能在其中看待一些模糊性,介于全球標準與本土調試策略之間的模糊性,這個迷糊的邊界也正是全球標準與本土環境互動的體現。

三、肯德基中的全球標準與本土互動

肯德基是全球最大的餐飲集團百勝集團旗下的一個快餐品牌。它最初的創始地在美國肯塔基州,主要提供炸雞類食品,在美國本土以餐飲快捷、方便、價格低廉受到許多中下層階級的喜愛,同時,也因其食物的脂肪含量和熱量過高被稱為垃圾食品。肯德基能夠成為全球知名的連鎖餐飲品牌主要是因為它所采取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服務標準,從食品原料和配料、到產品加工與生產、再到銷售都是遵循著一套既定的標準,但是,這些標準又因為當地的具體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的不同而略有改動,上海的肯德基餐廳一定不同于蘭州的肯德基餐廳,這些不同只是適應當地環境的一種調試性策略,而并非是對既定標準的整體顛覆。本研究即是從蘭州市鬧市區的肯德基餐廳為田野點所作的觀察,試圖發現本土環境是如何回應全球標準的。

(一)清真食品與非清真定位

在蘭州市聚居的主要少數民族有回族、維族、東鄉族,這些少數民族有其獨特的民族信仰,信奉伊斯蘭教,在飲食方面也有一定的禁忌,概括來講就是不能食用非清真的食物。所謂清真食品,即符合伊斯蘭教“Halal”標準的食品。清真食品是指按照回族等少數民族的飲食習慣,屠宰、加工、制作的符合清真要求的飲食、副食品、食品,也叫做清真食品。清真飲食、清真副食品、清真食品,簡稱為“清真三食”。此外,生產、銷售清真食品的專用運輸車輛、專用計量器具、儲藏容器和加工(儲存、銷售)的專用場地應當保證專用,不得運送、稱量、存放清真禁忌食品或者物品。嚴格來說,不符合以上標準的都不屬于清真食品。最常見的禁忌就是禁食豬肉。肯德基自20世紀90年代在中國開設第一家店面開始,就主營烹雞類產品,也兼有蝦類、牛肉類產品,但一直沒有明確出品過豬肉類產品。自2010年開始,肯德基公司為迎合亞洲人的飲食特點,開始開發和推廣米飯類產品,產品“黃金咖喱豬排飯”開始在全國各地上市,但是,在蘭州市場并未見此類產品,甚至其他米飯類產品也一并取消上市。究其根源在于肯德基公司對于蘭州市場的定位,將蘭州市的肯德基餐廳默認為清真餐廳。觀察發現,雖然肯德基餐廳堅持烹雞產品主打,蘭州市的肯德基餐廳也堅持米飯類產品不上市,但仍然未能吸引少數民族顧客,其根本原因在于肯德基餐廳并沒有獲得清真食品標志牌。我們看到作為跨國公司,肯德基在努力地迎合當地市場,甚至犧牲了更為廣大的消費群體的需求,但是,這種調試性策略并未得到積極地回應,作為一種營銷策略這可能并不成功,可我們正是從這樣簡單的矛盾中看到消費者那里所體現出的本土回應。肯德基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它不再一個建筑,也不再是一個單純的食品提供者,而是在于本土環境的互動中去發現自己的定位,而不斷與之相融合,然而,也正是在這不斷完善中是說我們看到本土文化所具有的特點。

(二)“麥工”的職業理想

“麥工”(McJobs)一詞源自柯普蘭(Coupland)的暢銷書《X世代》(Generation X)。在本書中首次提出了“麥工”一詞,用來指代在歐美發達國家餐飲服務行業中從事低收入、低福利、低技能、乏味無趣、無尊嚴和面子可言的人(Coupland,1991)。McJobs一詞所描述的是處于后工業化時代資本主義社會邊緣人的個體生存狀態和體驗。然而,在肯德基工作的“麥工”并不是如柯普蘭所寫到的那樣,多是生活在貧困邊緣的中年婦女,更多是青春且富有朝氣的在校學生。他們身著靚麗的工作服裝,聲音洪亮,完全不像是從事“低廉”的工作該有的樣子。在肯德基工作在他們看來是相對穩定且收入較好的工作,最重要的是明亮的工作環境、標準化的工作流程讓他們覺得這是一份體面的工作。“與其讓我去超市做促銷員,我寧可在肯德基拖地,雖然那邊工資稍微高些,但我也知道那是份兒干不久的工作”,已經在肯德基工作兩年的L在訪談中這樣回答他為什么選擇在肯德基工作,“也許畢業后真的會留在這里干下去,畢竟我還是有升職空間的”。肯德基內部有一套員工升遷制度,用于獎勵優秀員工,鼓勵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員工從服務員做起,各方面做到優異時餐廳副理會組織考試,合格的員工可以晉升為訓練員,訓練員除了完成日常工作之外,還要對新進店的員工進行培訓,當然,訓練員的薪資也略高于普通員工,作為示范的標準,訓練員始終在其他普通員工的注視之下,以他們為標準,也受他們指導。L在加入肯德基三個月后晉升為訓練員,在他學會所有工作站(生產區、服務區、大廳)并熟練完成之后,就有機會晉升為員工組長,這就是他所說的升職空間,當然,最重要的是在畢業之后他是有可能成為實習經理的。肯德基針對在肯德基供職的即將畢業的大學畢業生有一個“綠色通道”的職業計劃,只要能堅持在肯德基工作并且工作成績優異都可以申請加入該計劃,一步成為見習經理。見習經理擁有管理組權限,薪資也較為穩定,擁有社會保險也參與年底分紅,工作表現優異者還有機會晉升到總部管理層,對于剛出校門的大學生來說,這是一份還不錯的職業計劃,一份收入較好又體面的工作。“麥工”不再是低收入、低保障、沒面子的工作的代名詞,而是作為年輕人關于未來職業理想的角色出現,正如潘天舒、洪浩瀚的觀點:很多年輕人成為“麥工”,一方面是由于自食其力的需要,另一方面則是出于體驗社會的心態。這種觀念的形成,是本土勞動力結構對其全球標準的回應。跨國企業不僅僅待遇豐厚,更重要的是體面,在這里肯德基成為了全球化、現代化的符號,“麥工”們的職業理想也讓我們看到了本土環境在與全球化的互動中對人們認識的塑造能力,本土環境一方面影響著人們對全球標準的認識和選擇,另一方面也使得全球化對本土的影響進一步加深。

(三)靜止的旋轉餐廳

肯德基主打快餐品牌,主要將其服務定位在快速、高效,肯德基創立之初是要滿足顧客不下車的外帶需求,只需要在汽車旋轉餐廳開車繞行一圈就可以享用外帶食品。蘭州也有一處汽車旋轉(穿梭)餐廳,但卻鮮為人知也少有人問津,大多數顧客都愿意坐下來慢慢享用他們的快餐。旋轉餐廳靜止了,我們看到用餐的大廳坐滿了人,有人吃東西,有人伴著飲料看書上網,有學生在寫作業,也有來來往往的路人借用衛生間。沒有消費或者吃完東西沒有離開并不能成為肯德基驅趕顧客的理由,消費金額也不能成為顧客占據空間依據,只要不影響其他顧客用餐,每個人都可以占用這個空間,此時,肯德基不再是一個單一的食物供給者,而成為了一個開放的公共空間。雖然這個公共空間足夠開放,但只要它沒有宣布變成公園,它就還主要是消費空間,因此,許多人在用餐過后多坐一會兒,遇到服務員來幫助打掃就會覺得是在驅趕他們,坐立不安,不得不趕緊起身離開。肯德基全球化的服務標準并沒有驅趕客人的標準,但是,仍然會有人覺得不自在,這是全球標準與本土文化相互沖擊使得人們的思想上產生的強烈不安。

以上從消費者、跨國企業員工和空間三個角度對肯德基作為全球化的文化符號在面對本土環境時所作出的回應進行了描述。我們看到,在探討全球標準與本土互動問題時,我們不是單一的從全球標準或者本土環境出發的,主要圍繞著全球化與本土化融合在實踐過程中表現出的一致與矛盾。全球化是一條大河,流經過的地方就帶走當地的小河,但是,全球化并不是冰山上的融水形成的河,在本土環境不斷地受到全球化影響時,全球化本身也是在不斷地更新著,那么,全球標準結合地方政治、經濟、文化等形成的新標準,就又是一次全新的全球化。那么,全球化本身也同地方環境一樣是獨特的,沒有固定的起源,只是在它流過的地方不斷豐富。

四、結語:全球標準與本土互動是一個相互循環的過程

全球化表現為很多種形式,這些形式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標準化只是全球化的一個方面,我們由跨國企業的發展看到這種標準,將復雜的關系整合于簡單而統一的系統,就如同海嘯般遮蓋了所有的國家,處處似乎都是一樣的,這種標準也是全球化的內涵所在。我們從對肯德基作為全球化符號的意義來看,它帶給我們的應該是統一的局面,但是,我們還是能夠在它與本土環境的互動中發現本土環境的獨特之處。肯德基這一品牌承載著全球標準與本土互動的共同邊界,一方面堅持全球化賦予其標準化的內涵,另一方面在與本土環境的互動中不斷完善、創新,對這種內在邊界的描述使我們看到,全球化與本土化是一個相互循環的過程,是一個首尾相接的圈。全球化的單一性與本土化的多樣性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我們由全球化進一步看到本土特色和本土文化需求,也由本土環境進一步審視全球化的多樣性后果。由此我們可以進一步看到,全球化的單一性和多樣性之爭,其根本在于我們如何看待與所處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之間有緊密聯系的本土文化的地位問題。我們并不是簡單地講全球化看作是一種文化入侵或者是文化吞噬,因為全球化與本土化的問題也不僅僅存在于文化問題中,而且其程度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中各不相同,在構成社會背景的不同因素中也各不相同。在全球化與本土化的單一性和多樣性爭論中,首先要明確的就是全球化和本土化是不能區別看待的,他們是密不可分的;不管從全球化起源的多樣性還是全球化與本土化接觸產生結果的多樣性來看,全球化似乎是多樣性的。但是,在我看來,全球化不管是單一性的還是多樣性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兩個方面是相互作用的循環過程。

參考文獻:

[1]Anna Tsing.(2000).“The global station” Culture Anthology.15:327-360.

[2]Petras, J., & Veltmeyer, H. (2001). Globalization unmasked: Imperialism in the 21st century. Halifax and London: Fernwood Publishing and Zed Books.

[3]Teeple, G.(2000). What is globalization? In S. McBride & J. Wiseman (Eds.), 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pp. 9-23). New York: St. Martin's.

[4]Norris, P.(2000). Global governance and cosmopolitan citizens. In J.S. Nye Jr., & J.D.Donahue(Eds.),Governance in a globalizing world (pp. 155-177).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E. Osei Kwadwo Prempeh(2004).“Anti-Globalization Forces, the Politics of Resistance, and Africa: Promises and Perils”. Journal of Black Studies. Vol. 34, No. 4 (Mar., 2004), pp. 580-598.

[6]潘天舒、洪浩瀚.上海“麥工”意義世界的人類學解讀――基于田野體驗的視角與洞見.[J].社會.2011(5):93―94.

[7]洪浩瀚.在上海當“麥工”――一種文化人類學的視角與洞見.[D].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