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變時間范文

時間:2023-03-20 03:16: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西安事變時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西安事變時間

篇1

【關鍵詞】施工方案;編制依據;要點;實施

概述

施工方案是指導施工準備、組織施工的全面性的技術、經濟文件,是工程項目施工技術管理的綱領性文件,是項目部指導現場施工的依據,控制施工質量的前提,具有指導性作用。隨著建筑市場競爭的加劇,建筑市場層次不齊,一些企業對施工現場技術的投入不足,尤其是小企業小項目,施工現場人員配備嚴重不足,管理也不規范,沒有專業的技術部門,因而對施工方案的審核把關也就無從談起。另一方面,對施工技術的認識仍存在一定誤區,認為建筑施工的技術含量相對較低,基本上依照經驗施工,沒有隨著時展融入節能環保新建筑新時代。施工技術必須以施工方案為依托,才能將設計藍圖變成壯觀的建筑產品。

1 施工方案對生產的影響

從建筑施工企業發生的重大安全事故來看,絕大多數都是未按施工方案執行,或執行過程中偏離編制的施工方案造成的。

1)施工方案編制審查不到位造成模板、腳手架墜落坍塌事故的直接原因。縱觀國內建筑施工一些重大的安全事故,基本都是未按審批施工方案執行,或施工方案存在一定的問題而造成重大安全事故。追究這些事故的根源,就是對施工方案的編制實施重視程度不夠,憑經驗隨意施工。

2)施工方案不執行或執行不到位導致設備墜落倒塌事故。塔吊、井架、吊籃、升降機、垂直運輸設備墜落倒塌事故,多數都存在有方案不執行,執行過程中打折扣的問題,未真正落實施工方案。機械設備的日常維修保養是機器運轉的重要保障,但目前許多項目都忽視了維修保養方面的投入。雖然編制的施工方案都有維修保養方面的內容,實際使用機械設備時卻存在無人保養或不保養的現象,等到機器不能正常運轉了才維修保養,安全事故也就接踵而至了。

3)無施工方案或未按施工方案執行引發工程安全事故。無施工方案或未按施工方案執行,從安全角度將發生安全事故,造成經濟名譽損失;從質量角度將造成質量缺陷,引起返工,同樣也會造成經濟和名譽損失;從進度方面將造成施工無序,管理混亂,無法按期交工,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聲譽。

2 施工方案編制中存在的問題

從目前施工方案現場監督檢查情況來看,存在的主要目前問題有:①審批手續不齊全。項目部、公司審批的相關人員未嚴格落實崗位責任制,不按職責要求進行審核簽字,甚至有的方案出現代簽字現象;②施工組織設計、方案完全照搬照抄,囫圇吞棗不加修改,與施工現場實際情況不相符,在施工方案中出現一些低級錯誤,施工方案中竟然出現其它單位、其它工程的一些情況;③編寫方案的人員脫離現場實際,編寫的方案不真實,等到施工方案審批后,現場的監理人員要求按方案實施時,施工人員方知編寫的方案實施起來不經濟,再次修改方案影響到工程施工的進度;④施工方案編制不按規定程序要求,未能做到先編方案后實施,出現邊施工邊編寫方案的情況。編制方案的時間倉促,項目部、公司缺少真正的監督審核,甚至出現為了應付相關部門的檢查,臨時去編制方案;⑤現場監理監管缺失,對施工單位上報的方案監理單位審查不嚴,方案先積壓不管,默認施工,等到施工完了再審批簽字,沒能真正監管審查施工方案。

3 施工方案編制的要求

3.1 方案編寫的具體要求

1)方案的安全可靠度:在施工方案編制前,首先針對工程特點、地理環境和客觀實際情況進行調查了解,然后根據現有條件,周密考慮和詳細分析材料、設備、人員、技能、環境、氣候等因素。按實際情況和需要,來確定采取的計算方法,對不利因素事先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必須在方案中表達清楚,并強調嚴格執行,確保產品有足夠的安全可靠度。

2)方案的規范性:建筑施工規范是方案編制的依據。因此,各類專項施工方案的編制,均應符合國家規范和標準。方案編制必須符合國家規范和標準,這是施工方案編寫的基本前提。對方案實施全過程中所涉及的人、機、料、法、環等均應符合國家有關標準和規范,以及安全技術規范、安全操作規程。在方案實施過程中規范、標準執行的如何,直接影響方案的實施質量。因此,必須做到方案編制的規范。

3)方案的針對性:方案的編制是根據實際情況(人、機、料、法、環等)來編制的,是能有效實施并能解決問題或實現施工過程的有效文件,無針對性的方案是脫離實際的方案,是空紙一文。

4)方案的可操作性:當方案經審定通過,下達到相關部門和作業班組后,能夠使作業人員明白他們各自的任務,知道該怎么做,實施中明白質量、技術方面的要求和工藝標準,了解方案中安全技術措施的作用,并能自覺認真執行,熟悉作業過程中安全注意事項,并能認真防范。

5)經濟合理性:在符合上述四個條件的同時,要考慮方案的經濟原因,一般選擇成本最低,又便于操作的方案。

3.2 方案的審批程序與實施要求

施工方案的編制是一種工作職責,是對生產安全負責的一種責任體現。施工方案審批手續上,嚴格按公司及管理部門的相關規定要求執行,嚴格施工方案審批手續。針對方案審批中存在的問題,需采取以下措施:①加強施工方案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將施工方案的編制實施情況作為檢查評比的一項內容,重視施工方案在整個項目生產中的作用;②規范建筑施工企業組織制度建設,要求各企業建立健全管理體系,落實崗位責任制,對建筑施工企業人員組織結構進行監督檢查;③嚴格方案審批程序,落實方案編制與審批的責任制度。施工方案與實體質量應當相一致,不得擅自改變已經審核批準的方案。施工方案應當由參與工程建設的工程技術人員編制,建筑施工企業總工程師審批,再送工程項目監理單位批準,只有經監理單位批準認可的方案才可實施。

4 施工方案的實施

1)施工方案是指導施工的依據,在編制施工方案不能完全照抄照搬,必須進行消化吸收。方案落實不了的盡量少寫,與施工現場實際不相符的方案不寫,讓施工方案、技術措施能夠真正的發揮其指導施工的作用,而不能變成應付檢查的書面形式,施工管理工作要落實,就要從源頭開始落實,從我們的專項施工方案、施工策劃開始落實,讓管理工作走上良性循環。

2)上下聯動、齊抓共管?!氨娙耸安窕鹧娓摺?,只有將施工方案真正融入項目管理當中,才能做好我們的施工管理工作,以施工方案指導安全生產,抓工程質量。

3)做好施工經驗的總結,讓施工方案在施工中創造出效益,達到編寫施工方案的真正目的。

4)加強監管,尤其是公司技術部門的健全建立,是施工方案審核把關的一個重要環節。此外,還要加強對公司技術部門的投入及管理。

5 結語

建筑施工方案是指導一個工程施工過程的指令性技術管理文件,通過符合實際情況的策劃準備,細致周全的計算、編寫,嚴謹的審查把關,最后通過認真貫徹落實,實現工程預定目標。施工方案編寫、實施的過程體現了施工單位的既有技術水平,也推動施工單位的技術進步,每一個施工一線的技術人員均應謹記在心。

參考文獻:

篇2

隨著計算機技術、網絡通訊技術以及電力系統保護及自控技術的發展,變電站的自動化運行水平不斷提高,大大減少了人為操作事故,使變電站的無人值守逐步變成了可能,并已成為電業系統的發展趨勢。目前已實現了將生產現場的設備運行數據、狀態傳送到遠方的調度中心,同時調度中心也可對遠程的現場設備進行控制和調節,這就是常稱的遙測、遙信、遙控和遙調。作為無人值守的變電站如只具備四遙是不夠的,因為調度中心無法了解現場情況致使一些安全防范如“防火、防盜”等無法實現,因此變電站仍需要有人晝夜守護。隨著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及通訊技術的迅猛發展,對于圖像、聲音等多媒體信號的數字化處理以及遠距離傳輸的技術已相當成熟,將這一成熟的技術引入電力調度自動化系統,在四遙基礎上增加第五遙-遙視,并且實現防盜、防火及出入口管理,將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無人值守”。

為了加強對重變電站及無人值守變電站在安全生產、防盜保安、火警監控等方面的綜合管理水平,實現創一流的目標,越來越多的電力企業正在考慮建設集中式遠程圖像監控系統。它可以對各變電站的現場進行實時視頻監控,將變電站的各被監視點,如主控制室,高壓室、設備情況、斷電器、隔離刀閘、室外場地等現場圖像通過通訊網實時地傳輸到集控站或地方調度中心;同時可以按照多種方式進行數字錄象,保存在服務器上供事后調用。對重要變電 站,局領導及調度人員可分別通過企業計算機網絡,利用桌面微機,實時地對變電站進行視頻監控或調用數字錄象。

近年來,電力公司在全省范圍內逐漸建設計算機信息廣域網,變電站的遠程圖象監控是構筑在計算機信息廣域網的重要應用功能之一。 電力系統內各種生產設備類型復雜、數目巨大、地域分布廣、人工維護困難。同時,為適應減員增效和現代化管理的要求,對生產現場的閉路電視監控系統在可靠性、易用性及易維護性,尤其對遠程監控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電力系統的信息網絡的建設質量和速度在各專網系統中是名列前茅的,這為基于網絡視頻監控的應用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基于嵌入式視頻服器,主要應用于無人值守變電站,電力局/電廠綜合監控系統、現場生產調度指揮系統及對災害和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以確保監控場所內設備的可靠運行及人員的安全。

系統組成

1. 系統設備

(1)監控前端主要由前GloVIEW網絡視頻服務器、攝像機(防護罩、攝像機、鏡頭、支架)、云臺、解碼器等主要設備組成。 網絡視頻服務器是整個系統中的核心設備,實現網絡化、數字化處理工作,它完成模擬視頻監視信號的數字采集、影像壓縮、監控數據處理、報警信號的采集、網絡的傳輸等功能。它可將前端的模擬信號同時處理成高清晰的實時數字圖像到網絡中,可實現多用戶同時監控相同或者不同的現場圖像,真正做到視頻共享。

(2)后端監控有數臺裝有專用監控軟件的電腦組成,軟件功能參考后文介紹。

2. 網絡條件

大部分變電站內都有自己的E1線路,監控圖像可以使用E1線路來傳輸到集控中心。E1的帶寬為2Mbps,因此可以同時最多可傳輸8路實時圖像。

3.系統優勢

可以使用站內已有的E1線路傳輸圖像。

穩定性好,不死機,使用嵌入式操作系統。

不受病毒侵襲,系統采用VXWORKS操作系統,WINDOWS系統的病毒無法入侵。

功能齊全,集成度高,具有動態IP功能,短信報警功能,紅外/煙感報警功能。

系統適合無人職守環境,無須專人維護系統。

可將變電站內部分原由系統接入到圖像監控系統內。

功能介紹

1.系統功能

過圖像監控、安防(防盜)系統、消防系統、保護無人值守或少人值守變電站人員和設備的安全。

通過圖 像監控結合遠程和本地人員操作經驗的優勢,避免誤操作。

通過圖像監控、燈光聯動、環境監控監視現場設備的運行狀況,起到預警和保護的作用。

配合其他系統(如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等)的工作。

2.軟件功能

多畫面監視

具備1/4/6/8/9/16 畫面分割模式,支持不規則畫面分割,可以通過簡單操作實現放大、還原、全屏、圖像交換等操作,可以通過拖放攝像機圖標實現對不同攝像機圖象的監視,簡單易用,并且可以拍照、設置圖像循環播放等。

錄像和回放

新版軟件在錄象上做了很大的改進,新軟件在不播放的情況下也可以進行錄象,極大的節省了CPU資源,一臺P4電腦可以同時記錄30至40路圖像。 為增強錄像的靈活性,軟件同時提供了多種錄象方式,有移動錄像、自動錄像、手動錄像、單個錄像、預置點錄像、報警錄像等。 移動錄像是當服務器檢測到現場發生圖象運動就自動把現場情況記錄下來(例如有人在攝像機前走過,服務器會自動記錄到本地計算機上)。

自動錄像

自動錄像是指在軟件中設置服務器的錄像時間段,當客戶端軟件所運行的電腦系統時間進入設定的時間段后自動把這一時間段的圖像記錄下來。

手動錄像

使用手動錄像方式時,只能通過人為地去控制才能起作用,即用戶設定某一通到為手動錄像機那么只有用戶去停止它,它才會停止錄像。 單個錄像確 右擊需要錄象的某一窗口,在彈出的菜單中選擇“單個錄像”軟件自動把此窗口的圖像記錄到當前設置盤符的MP4_RecData文件夾中。關閉的時候直接在彈出的菜單中單擊“停止錄像”即可。

預置點錄像

在軟件中預先設定攝像機的觀測點,當服務器接受到報警信號時觸發攝像機快速準確的回到預先設定的狀態。一臺球機一般最多可以設定63個預置點。

獨有的短信功能 可以通過專用的手機短信息發送設備將報警信息發送到指定的手機號碼上,同時,用戶也可以通過普通手機發送短信息開啟或停止此功能。

動態IP功能 當用戶使用 ADSL等動態IP接入INTERNET時,只要用戶申請注冊,我們即可給用戶提供的相對靜態的“IP”地址,我們將贈送給用戶一個用戶名,用戶只要在我們的軟件中輸入我們提供的用戶名,即相當于輸入此用戶名相對應的視頻服務器的公網IP地址。(此功能相當于為用戶提供一個免費的靜態公網IP,目前只有本公司的視頻服務器具有此功能)

斷電后自動連接功能 當軟件處在播放或者錄像狀態時,如果此時視頻服務器停止供電,那么軟件將停止播放圖象同時也停止錄像,但是如果視頻服務器正常供電后,軟件將自動連接服務器,同時恢復原來的播放及錄像,無須人工干預。

遠程控制 遠程控制云臺的上下左右轉動,鏡頭光圈、焦距、變倍的調節,也可以控制遠程燈光的控制。

遠程配置 遠程登錄到服務器上,配置服務器的各項參數,如修改用戶名,密碼, IP地址,調節碼流等。對服務器,遠程升級,遠程重啟等。

狀態查看 通過軟件可以查看某一服務器上有多少用戶在線,分別在觀看哪些通到的圖像,當前圖像的碼流是多少等信息 。

調節碼流 根據實際需要設定視頻服務器的輸出碼流大小,支持定碼流和變碼流。

雙向語音對講 即通過電腦可以與遠程視頻服務器的現成進行雙向的語音交流。

篇3

關鍵詞:變電站;監控系統;遙控模式;遙控號;雙重識別

中圖分類號:TM7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2)07-0107-03

隨著變電站無人值班運行模式的日益普及,對變電站遠程監控功能的要求不斷提高。但當前遙控的執行主要以遙控號為單一依據來開展,若某一遙控對象在調度端和變電站端產生的遙控號不一致,則在遙控該對象的過程中會出現遙控不成功甚至誤遙控的后果。這與電力企業目前所強調的“提高供電可靠性”的服務理念相違背;相反,它就好像是一顆不定時炸彈,隨時都有爆炸的可能,同時,在某種程度上也給運行維護人員帶來較大的心理負擔,不利于電網的安全有效運行。文獻[3-9]給出了一些集控站防誤閉鎖系統改造的研究,指出了目前關于遠方遙控防誤措施、相關規章制度,以及運行人員誤操作潛在的安全隱患以及一些改進方法。對此,本文結合個人的實際工作經驗,主要從如何提高遙控的可靠性出發,提出改進遙控模式的一些建議,以期對電網的安全可靠監控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一、目前變電站的通信結構

目前常用的變電站監控系統通信結構如圖1所示,遠動裝置和后臺工作站主要通過以太網直接與間隔層設備進行通信,而若某個保護測控或測控裝置因規約原因無法直接與遠動裝置進行通信的,則需進行規約轉換。遠動裝置再通過專線通道或網絡通道與主站系統進行通信。因此,在遙控的執行邏輯上,主要涉及主站(或后臺工作站)、遠動裝置和測控裝置三個對象,而若遙控對象所對應的測控裝置需要規約轉換裝置進行規約轉換的,則還需經過規約轉換環節。

二、目前遙控的過程和存在的問題

(一)遙控的過程

遙控的過程包括選擇(預置)、返校和執行(或撤銷)三個階段,其邏輯過程如圖2所示:

圖2中:

步驟①:調度操作員先在主站的操作界面上選擇某站的某個開關,若主站端具有五防功能,則此時系統界面上會彈出一個對話框,要求輸入要遙控的開關編號,當調度員輸入的開關編號和所選擇的遙控開關一致時,才能進行下一步的遙控操作;而若主站端沒有五防功能,則調度操作員選擇遙控開關之后,遙控選擇命令將直接經遠動通信規約下發站端。

步驟②:遠動總控根據收到的調度下發的控制命令(遙控選擇),根據遙控號在數據庫的定義關系(如IP等),找出相應的測控裝置,并將解釋后的信號下發測控裝置。

步驟③:測控裝置根據收到的遠動總控下發的信號后,進行全面核對,包括檢查開關是否可控及預置報文的參數是否正確等(核對過程主要根據遙控對象的遙控號開展),若核對正確則向遠動總控發返校正確信號;若錯誤,則發返校錯誤信號。

步驟④:遠動總控根據測控上發的返校情況,相應地轉發調度。

步驟⑤:調度值班人員根據遠動總控返回的信號,進行下一步的執行或撤銷命令。

步驟⑥:遠動總控再根據調度下發的控制命令(遙控執行或撤銷)和遙控號,根據數據庫的定義關系(如IP等),找出相應的測控裝置,并將解釋后的信號下發測控裝置。

步驟⑦:測控裝置根據收到的控制命令,進行相應的操作(撤銷遙控命令或分合開關等)。

至此,一個從主站到站端的遙控命令結束。

(二)問題分析

從上述的遙控過程我們可以看出,在遙控對象的識別上,存在下述一些問題:

1.整個過程是基于遙控號來開展的,若某一對象的主站和變電站數據庫配置的遙控號不一致,則在對該對象的遙控操作上會出現不能操作或誤操作的可能。盡管在步驟①中存在需進行遙控的開關編號的核對環節,但這只是在調度層面實現的確保操作對象的正確性,而未能確保或決定整個遙控過程的可靠性。

2.此外,某些廠家(如深圳南瑞和南瑞繼保)的遠動總控的調度信號轉發表是非自動生成的,在編輯界面易被改動,若在涉及遠動總控的工作結束前維護人員沒有認真核對遙控轉發表,則會存在導致站端的轉發表順序和主站端不一致的可能,從而存在誤遙控的隱患。

因此當前的遙控操作模式可靠性較低,不利于電網的安全可靠運行,需盡早采取有效措施以進行處理。

三、遙控模式的改進方案

(一)改進方案

由于當前的遙控模式,是基于主站和變電站中數據庫的遙控對象的遙控號產生的,屬于單一對象識別方式。若在遙控過程中存在遙控對象的主站和站端的遙控號不一致的情況,則會出現不能遙控甚至誤遙控的后果。因此,需采取有效措施在遙控過程中實現對遙控對象的雙重識別或判據。鑒于某開關編號在某變電站中的唯一性,在遙控的執行過程中,可將其和遙控號作為雙重識別,從而提高遙控的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能避免上述問題的產生。

如何在遙控操作的過程中實現對遙控對象的雙重識別,可通過以下兩個方面實現:

1.修改當前所應用的遠動通信規約,使其支持遙控過程中的遙控對象雙重標識(包括遙控號和開關編號)的傳輸。

2.升級調度自動化系統和站端遠動系統的相關程序,使其支持新規約的應用。其中調度自動化系統在程序升級之后,當操作員對某開關進行選擇、執行或撤銷操作命令時,能自動通過主站數據庫將對應的開關遙控號和開關編號綁定下發站端;而遠動裝置經過程序升級之后,能夠根據操作命令中的遙控號調出自身參數定義庫中遙控對象的開關編號,并將調出的開關編號和調度下發的開關編號進行核對,若一致,則才將控制命令下發對應的測控裝置;若不一致,則直接向調度發送返校錯誤信號,而同時無需將控制命令下發測控裝置。

因此,若能實現遙控過程的雙重識別,則遙控的主要過程將變成如圖3所示:

即調度操作員在選擇、執行或撤銷某站的某個開關時,主站系統通過對應的數據參數庫,將包含遙控號和開關編號的遙控選擇命令經遠動通信規約下發站端。

遠動總控根據收到的調度下發的控制命令,通過遙控號調出遠動總控數據庫對應的開關編號,將其與調度下發的開關編號進行對比,若不一致,則直接向調度發送返校錯誤信號;若一致,則將該選擇命令下發相應的測控裝置(通過遙控號和開關編號選擇對應的測控IP地址)。

測控裝置根據收到的遠動總控下發的命令后,進行返校、執行或撤銷等。

(二)新模式的優點

1.對遙控對象進行遙控號和開關編號的雙重識別,即使在遙控過程中出現遙控號或開關編號的單一錯誤,也不會出現誤遙控的后果,而兩者同時出現錯誤的可能性較小,大大提高了遙控的可靠性。

2.大大減輕了運行維護人員的心理負擔。

3.由于同一個站的各個開關編號的唯一性,使得操作人員在遙控某個站的開關時,不會出現誤遙控的可能;此外,同一地區的變電站的110kV及以上的線路開關編號一般都不同,這出現誤遙控的可能性更小,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

四、結語

鑒于當前遙控模式存在的弊端對“提高供電可靠性”和“縮短用戶停電時間”等服務理念有著較為不利的影響,以及對調度操作人員和自動化維護人員產生較大的心理負擔等負面效果,需對當前的遙控模式進行改進,以更好地保障電網的安全可靠運行。

參考文獻

[1] 劉貫宇.電力系統遠動技術[M].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86.

[2] 趙希止.強化電網安全 保障可靠供電――美加“8 14”停電事件給我們的啟示[J].電網技術,2003,27(10).

[3] 肖永立,張瑜,劉音.變電站遙控操作時防誤閉鎖措施的實現[J].電力系統自動化,2005,(22).

[4] 駱海濤.集控站變電站微機防誤系統改造[J].內蒙古電力技術,2009,(3).

[5] 溫根偉,周波.集控站變電站管理模式下防電氣誤操作的關鍵環節[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

[6] 鄭玲.集控站變電站運行模式及防止誤操作探討[J].廣東科技,2008,(22).

[7] 譚躍凱,李勝利.集控站變電站微機防誤閉鎖系統的應用探討[J].高壓電器,2002,(3).

篇4

福建公安便民龍卡是福建省公安廳授權中國建設銀行福建省分行為全省汽車類機動車車主免費配發的,包含機動車信息的磁條芯片復合銀行卡,相當于汽車的“身份證”和“戶口簿”,包括信用卡(主要對私車發放)和借記卡(主要對公車發放)。本文主要圍繞信用卡分析,由此可見該信用卡具有與普通信用卡明顯不同,其營銷優勢也顯而易見。

【關鍵詞】 公安便民龍卡;營銷模式;STP理論;SWOT分析

一、信用卡發展歷史概述

(一)商業銀行信用卡在我國的發展狀況

信用卡誕生于20世紀50年代初,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富蘭克林國民銀行(Franklin National Bank)發行。其走進中國則始于1978年,中國銀行廣東省分行首先同香港東亞銀行簽訂協議,開始其信用卡收單業務。1986年6月,中國銀行北京分行發行了長城信用卡,長城信用卡開始作為中國銀行體系統一的信用卡名稱,信用卡開始在中國推廣使用。此后十年間的信用卡都屬于準貸記卡,真正的信用卡市場并未形成,直到1995年,廣東發展銀行發行了國內第一張真正意義上符合國際標準的人民幣貸記卡和國際卡,開啟了我國信用卡市場的先河。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信用卡業務在我國快速發展,各發卡銀行采取客戶個性細分市場策略,發卡量大幅上升。金融機構信用卡的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事實上,各金融機構發卡量的競爭是我國目前信用卡市場的突出特征。在政策上,中國人民銀行將信用卡列為我國金融手段改革的主要內容之一,并確定了建立以“三票一卡”為核心的結算制度,這項規定為信用卡事業在我國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制度保證。據資料顯示,2003年至今,我國國內信用卡每年的發卡量增長80%。截止2011年末,我國各家銀行信用卡發卡量累計已達2.85億張。

(二)中國建設銀行信用卡使用狀況

《2011年中國信用卡報告》的年度數據分析顯示,中國建設銀行以10.44%的信用卡市場份額占比排名國內各銀行的第三位,次于工商銀行的22.87%與招商銀行的12.82%。

在發卡增速上,建行以15.38%位列北京銀行(88.33%)、廣發銀行(59.19%)、中國銀行(42%)、平安銀行(38.50%)、交通銀行(33.91%)、光大銀行(30.00%)、浦發銀行(29.45%)、農業銀行(26.61%)、民生銀行(26.29%)、興業銀行(26.24%)、中信銀行(22.00%)之后,排位第十二。(見圖1)

但從2011年信用卡卡均消費額分析,建行信用卡以18260.5元排位13家銀行之首,排位第二的交通銀行為16230.32元,二者差距在2030.18元。(見圖2)在信用卡卡均透支額方面。建行以3153.30元位列民生銀行(3343.54元)、交通銀行(3337.56元)、農業銀行(3237.10元)、中國銀行(3164.58元)之后,在14家銀行中排名第五。

本文將針對建行于2012年推出的客戶個性化信用卡――福建公安便民龍卡進行分析。

二、福建公安便民龍卡的營銷模式分析

(一)福建公安便民龍卡簡介

福建公安便民龍卡是福建省公安廳授權中國建設銀行福建省分行為全省汽車類機動車車主免費配發的,包含機動車信息的磁條芯片復合銀行卡,相當于汽車的“身份證”和“戶口簿”。作為福建省汽車類機動車行駛證的輔助信息卡,它集公安便民服務和金融服務功能為一體,可實現持卡進行車輛維修、車輛年檢、補牌證、二手車過戶登記和交通違法處理、繳納罰款等一系列公安車輛管理便民項目。此外,持卡人還將享受其他額外的效益。

(二)福建公安便民龍卡IC信用卡的營銷模式分析

本文借用S.T.P理論剖析建行福建分行推出公安便民龍卡IC信用卡的營銷模式。S.T.P理論包括市場細分(Market Segmentation)、細分市場選擇(Targeting)、細分市場定位(Positioning)三個部分。

1.福建公安便民龍卡的市場細分環節

市場細分指營銷者通過市場調研,依據消費者的需要與欲望,購買行為、習慣等方面的明顯差異,把某產品的整體市場劃分為若干消費群體的市場分類過程。福建公安便民龍卡即是從中國建設銀行發行的眾多信用卡中針對私家車車主這一消費人群而發行的信用卡,由于車主每年需參加車子年檢,定期對車子維修、保養,必要的時候辦理車子罰款、過戶、補牌證的事項,該信用卡通過在CPU芯片中錄入車子信息的方式,方便車主在進行車子相關事宜處理時免填任何紙質文件的過程,直接刷卡錄入信息。根據市場細分理論,成功的市場細分必須符合四個基本原則:(1)細分的市場必須是可以識別和測量的;(2)細分的市場必須大到足以使其獲利;(3)細分的市場須是企業營銷活動能夠抵達的市場;(4)細分的市場必須在市場營銷組合變動的反映方面呈現出差異。對此福建公安便民龍卡的細分市場清晰地定位于福建省車主;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家庭將擁有私家車甚至一個家庭有多部汽車,所以公安便民龍卡的細分市場是足夠大的;中國建設銀行福建省分行通過在4S店以及巡警支隊車管所和人壽保險有限公司等處設立該龍卡的辦理點,足以使其營銷活動抵達市場;針對公車和私車的不同情況,福建公安便民龍卡在辦理程序上及使用范圍上采取差異化管理。

2.福建公安便民龍卡的目標市場選擇環節

目標市場選擇是企業確定其目標市場的過程。主要包括三種方式:無差異、差異營銷和集中營銷。福建公安便民龍卡IC信用卡對私車和公車的不同情況進行了差異化營銷而對同樣是私車的車主則采取無差異營銷。兩種方式結合靈活使用。

3.福建公安便民龍卡的市場定位環節

市場定位指企業為自己進入目標市場的產品創立鮮明的個性特色,從而在潛在的消費者中塑造出一定形象。

由于國內信用卡市場的激烈競爭,同一個客戶可能同時受到多家銀行營銷人員的推介,在本次調研中也發現很多客戶單純地認為辦理信用卡很容易掉入銀行盈利的“陷阱”中,自己稍不慎就會遭受損失,因此,很多客戶在對待銀行的營銷人員推廣信用卡時采取不信任的態度。然而,中國建設銀行福建分行作為唯一一家與福建省公安廳聯合推出公安便民龍卡的銀行,通過福建省公安廳向全省發出通告推廣該卡在全省的使用,各地公安廳向有登記信息的車主發送推廣短信,加大了該信用卡的宣傳力度和可信度,極大地提高了該卡的知名度。且該信用卡采取免辦理手續費以及專業銀行人員一對一的答疑,免收取年費等措施也有利于該信用卡的推廣。

可以說,福建公安便民龍卡的營銷模式始終貫穿著對S.T.P.理論的指導應用。

(三)福建公安便民龍卡IC信用卡營銷的SWOT分析

1.優勢分析Strengths

(1)辦理程序便利,只需車主本人填寫申請表,提供行駛證和身份證給銀行工作人員復印即可。建行將通過申請并成功辦理的便民卡以郵寄方式寄送至車主填寫的收件地址;

(2)費用方面:該信用卡免辦理手續費,免收取年費,無強制使用次數。相對目前大多數信用卡的收費規定而已,在贏得顧客方面具有很大優勢;

(3)該信用卡同時方便了公安廳對省內車輛的管理,因此取得福建省公安廳的支持,通過公安廳的公告,向車主發送短信,加大了宣傳力度和可信度,有利于該卡的營銷推廣;

(4)目前,福建省只有建行獲得授權與福建省公安廳聯合推出該信用卡,為車主提供一系列的便民服務,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5)不僅具有普通信用卡的消費支付、透支、結算功能,而且有利于車輛在維修時使用實現快捷的車輛信息登記;在車輛年檢時,使用便民龍卡讀取并打印車架號碼拓印膜,免除手工填表等一系列繁瑣手續,快捷辦理年檢;在車輛過戶時,從龍卡中的智能型高級IC芯片內讀取相關車輛信息,快速辦理二手車交易手續;在車輛補牌補證時,讀取卡內機動車信息,快捷辦理補牌補證。總之,該卡實現了額外的便民項目。容易得到車主們的青睞

(6)為龍卡的持有人提供額外效益。包括積分換油活動:按照消費積分的一定比例兌換加油卡等優惠活動,大大提高了該龍卡的活卡率;免費緊急施救服務:客戶撥打建行客服熱線95533免費享受福建省內道路救援服務――現場快修(換備胎、泵電等)和就進拖車(限單程15公里以內)每卡每個自然年度限3次;特惠租車禮遇:憑卡直接享受租車價格優惠,并免擔保、免押金等專享禮遇;代扣代繳費用;特色的分期付款等等。

2.劣勢分析Weaknesses

(1)公安便民龍卡仍屬于信用卡,客戶仍擔心密碼遺忘、密碼丟失、密碼泄露等危險;

(2)仍有部分人覺得使用現金在小額支付時比信用卡便利,無需受輸密碼以及在有刷卡設備的商店才能使用的限制;

(3)在調研中發現,辦理該信用卡時,大部分客戶對額度的制定比較關心,而該信用卡的額度制定由中國建設銀行信用卡中心參考各項指標制定,營銷人員并不能肯定給予客戶肯定答復;

(4)在調研中還發現,一些客戶認為該龍卡額度制定偏低,并且無法實現與其他建行信用卡的額度共享;

(5)在辦理該信用卡時要求授理人員做到“三親見”即:親見車主本人的行駛證、身份證和申請表由車主本人親自填寫。這就排除了他人的代辦,也給辦理該龍卡帶來了一定限制。

3.機會分析Opportunities

(1)積極與汽車4S店、人壽保險公司、巡警支隊車管所合作,共同推廣,使用人數多后,可能形成一種趨勢和潮流,極大的便利了該信用卡的發行和使用;

(2)目前在福建省內只有建行在授理該卡的業務,因此擁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建行若能抓住這樣的機遇,其信用卡業務將很可觀;

(3)該信用卡提供的便民項目將大大推廣該卡的使用,因此,未來推出信用卡的方向可以借鑒此卡的發行方式,走客戶個性化導向的線路。

4.威脅分析Threats

(1)中國自2001年加入WTO以來,外資銀行相繼進入中國市場,他們憑借先進管理技術,雄厚的資金支持等對國內銀行形成強有力的競爭局面,包括在信用卡業務領域,所以包括建行在內的各國內銀行采取有效措施應對沖擊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2)在調研中發現,中國建設銀行福建省分行發行的福建公安便民龍卡具有積分換油等額外優惠活動,旨在提升信用卡活卡率,鼓勵持卡人用卡,但目前許多銀行發行的信用卡也有額外的優惠活動(例如興業銀行信用卡使用達一定要求則可實現免費洗車等),因此,便民龍卡如何通過額外優惠活動達到吸引顧客的目的也是值得進一步研究;

(3)在調研中還發現,便民龍卡的額度較光大銀行(福建龍巖分行)偏低,這往往成為一些顧客拒絕辦理的理由,因此,如何做到既能提高額度又能控制銀行風險是銀行值得考慮的問題。

篇5

論文關鍵詞 抗訴 調查取證權 邊界

檢察機關審查民事抗訴案件時擁有一定的調查取證權是其履行法定職責的必然要求,檢察機關能否進行有效的調查取證是維系抗訴正當性與有效性的關鍵所在。離開了調查取證,民事行政檢察工作則會成為對人民法院審判過程的簡單復核,難以實現有效保障司法公正的目的。既然調查取證權有其存在的必要性,那么到底賦予檢察機關多大范圍的調查取證權才是合理的,對此我國民事訴訟法未作規定,理論界和實務界看法也很不一致。2001年,高檢院制定了《人民檢察院民事行政抗訴案件辦案規則》(以下簡稱辦案規制),該規則第十八條規定了檢察機關在辦理民事抗訴案件中可以行使調查取證權的四種情形。這一由司法解釋對檢察機關民事抗訴中調查取證權邊界的劃定,雖未上升到法律層面,但其在抗訴實踐中的積極意義顯而易見,確立了有限的和規范的調查取證原則,體現了權力防控的自我意識和限制權力的法治精神。然而,隨著政治環境的變遷、審判制度的改革完善和法治進程的加快推進,檢察機關的這一司法解釋沒有做出系統性的修改,無法體現司法解釋鮮活流動的本性,致使檢察機關的這項職權在實踐中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筆者認為有必要對檢察機關的調查取證權進行重新梳理和整合,盡快進入民事訴訟法規制層面,以適應司法實踐的需要。

一、檢察解釋中調查取證權行使情形的梳理

《辦案規則》第十八條規定了檢察機關可以調查取證的四種情形,其中有“(一)當事人及其訴訟人由于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主要證據,向人民法院提供了證據線索,人民法院應予調查未進行調查取證的;(二)當事人提供的證據互相矛盾,人民法院應予調查取證未進行調查取證的。”筆者認為這兩項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第(二)項的這條規定實際上是我國民事審判事實探知絕對化理念的具體體現。傳統訴訟制度以客觀真實作為訴訟的首要目標,強調審判人員認識案件事實的能力和責任,并在當事人雙方提供的證據互相矛盾時,要求審判人員以職權調查收集證據。長期以來,我們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指導著我國的法制建設,并且這種路線滲透到法律制度本身之中。這種政治路線與民事司法實踐相結合的具體產物就是法官對民事案件客觀事實的執著追求,并逐步演變為指導民事審判的理念。這種事實探知的絕對化理念違背了民事訴訟的特征和客觀實際,并成為阻礙我國民事審判制度發展的瓶頸。隨著民事審判方式的不斷完善和現代民事訴訟理念的引入,2001年最高法通過了《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證據規定)在一定程度上摒棄了這種理念,而是吸納了事實探知相對化的理念,確立了法律真實的價值追求,使證明責任從概念轉化為民事訴訟制度?!蹲C據規定》第73條的規定集中體現了這一點。在當事人舉證互相矛盾以致難辨時,法院不是必須對該事實存在與否做出主觀判斷,而是通過“證明責任”這樣一種“裝置”將真偽不明的事實擬制成“真”或“偽”并做出裁判。相應地,檢察機關也必須按此規則行事,而不應越俎代庖、包攬調查,去探索和查證客觀事實。這樣既違背程序公正,也降低了訴訟效率,不符合現代司法理念。由于《辦案規則》的制定先于《證據規定》,《辦案規則》在設定檢察機關調查取證權時仍然建立在事實探知的絕對化理念之上。在理念發生轉化的情況下,這一規定已經失去存在的基礎。對于第(一)種情形,2007年民訴法修改時已經列為檢察機關的抗訴事由,即遇到法院應當調查取證而未調查取證的,檢察機關可以直接提出抗訴,無需補充調查取證,這主要體現了實體與程序并重現代司法理念,對法院侵害當事人程序權利的通過再審程序予以救濟,凸顯了程序正義的獨立價值,是民事抗訴制度的一大進步。

二、現代檢察監督理念與檢察機關調查取證權

檢察機關在代表國家進行法律監督時,須堅持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原則,以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檢察機關是憲法規定的專門法律監督機關,擔負著維護法律統一正確實施的使命。檢察機關由人民選舉產生,理應執行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的利益,而人民利益的宏觀表現則為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因此,檢察機關有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神圣職責。民事抗訴制度作為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為價值追求是理所應當的,這也是現代檢察監督理念的重要內容。由于抗訴權與調查取證權之間的主從關系,檢察機關的調查取證制度與抗訴制度兩者的價值追求應當是一致的,也就是說調查取證制度也要以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為價值追求。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社會經濟活動日益復雜化,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也常常受到損失。因此,應當賦予檢察機關在辦理民事抗訴案件中對涉及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案件調查取證權。這一點在《辦案規則》中未有涉及,應該說是一大遺漏。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司法理念,更在《證據規定》中得到了印證。《證據規定》第十五條規定,涉及可能有損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的事實,人民法院可以依職權調查收集證據。對涉及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案件,賦予了法院主動調查收集證據的職權,實質上采取了國家干涉主義,以保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中立是法院的生命,法院調查取證實質上有違中立的法律地位,因為證據本身就具有黨派性,要么支持一方訴訟請求,要么反對另一方訴訟請求,反之亦然。司法解釋之所以賦予人民法院主動調查收集證據的職權,這表明保護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是比保持中立更重要的價值。既然作為中立的裁判者的法院都有保護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的義務,作為專門法律監督機關的人民檢察院更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三、抗訴事由的修改與檢察機關調查取證權

承認法律程序的獨立價值是現代民事訴訟理念的重要特征,程序正義受到了理論界和實務界越來越廣泛的認同。正如有學者所言“程序正義具有自身的獨特優勢,是可以把握的具有可檢閱性的法律規則。”法治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是程序之治。由于我國法治社會尚不成熟,程序的獨立價值還未得到廣大法官特別是基層一線從事審判工作的法官的內心認同。因此,民事審判實踐中法官違犯法律規定,侵犯或剝奪當事人程序權利的情況常常發生。鑒于此,在程序與實體并重的立法理念下,2007年民訴法對檢察機關抗訴事由的規定突出了程序的重要地位,細化了法官違反程序的具體情形,使得程序的獨立價值在立法層面得以體現,并將檢察機關抗訴的事由由原來的4種拓展為15種情形,和當事人申請再審的事由統一。立法的這些變化必然影響到抗訴中檢察機關調查取證權的設置,這是因為調查取證權依附抗訴權,并為抗訴服務的。因此,在民訴法對檢察機關抗訴事由作出修訂的情況下,有必要對檢察機調查取證權行使的具體情形做出進一步的規范和明確。從司法實踐來看“(八)審判組織的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應當回避的人員沒有回避;(九)無訴訟行為能力人未經法定人代為訴訟或者應當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因不能歸責于本人或者其訴訟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的”,檢察機關需要調查取證才能查證是否屬于法定情形,有必要賦予檢察機關調查取證的職權,否則抗訴事由的規定只能停留在紙面上。這是因為認定審判組織的組成是否合法,需要查明審判人員是否具有審判資格,對這一問題的調查,需要檢察機關到相關機關調閱個人檔案材料來證明;對于審判人員是否存在法定的回避事由,需要查明審判人員與當事人的具體關系,這既是一個極具隱蔽同時又是一個錯綜復雜的問題,需要檢察機關尋找證人或調閱戶籍等材料認定,對這些問題的證明都是申訴人所無法完成的;當事人有無訴訟行為能力是個極具專業性的問題,必須通過專業機構來進行鑒定,同時,對于應當參加訴訟的當事人為何原因未參加訴訟通過審查案卷也是不能完成的,需要檢察機關找相關證人了解情況,以便判斷是否屬于客觀原因。

四、程序彈性與檢察機關調查取證權

證據收集本身的復雜性決定了在立法層面很難窮盡檢察機關應當調查取證的所有情形。為了提高立法的科學性,防止漏洞出現,有必要提高立法的程序彈性,賦予檢察機關一定的調查取證自由裁量權。程序彈性在現行的立法中有兜底條款、形容詞條款、基本原則條款和漏洞四種表現形式。設置檢察機關調查取證程序彈性條款時,可以這樣表述“人民檢察院在辦理民事抗訴案件中認為有必要調查取證的其他情形”。我國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在設定法院調查取證邊界時就采用了這種模式來提高程序彈性。實踐證明在對證據收集的規律認識還不到位的情況下,采用這種模式能夠避免立法漏洞,有力地提高法律程序的彈性和包容性。筆者認為在借鑒這種立法模式的同時,更有必要吸取其經驗教訓。現行的民事訴訟法雖然賦予了法院一定的調查取證自由裁量權,但是未能設置條文其予以限制,以致在后來的司法實踐中出現權力濫用的問題。鑒于此,筆者認為應當在立法層面對檢察機關的調查取證自由裁量權予以限制,防止其濫用。從民事訴訟的基本原理和民事抗訴的基本規律出發,應對這種自由裁量權作如下限制:(1)不能代替當事人舉證;(2)維護審判權威;(3)不能破壞法定的舉證責任;(4)檢察機關不調查取證有損公平正義的法律精神的;(5)保障訴訟程序的正常進行。

篇6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mine ventilation course, case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the actual project is introduced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According to principles of authenticity, integrity and typicality, the mine ventilation system optimization case was compiled, and applied to the teaching process through methods of case analysis, discussion, case summary and submitting case analysis report. Practice shows that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the actual project case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enthusiasm and participation in class, and promoting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into use, effectively improving the teaching result.

關鍵詞: 安全工程;礦井通風;礦井通風系統改造;案例編制;教學改革

Key words: safety engineering;mine ventilation;mine ventilation system renovation;case compilation;teaching reform

中圖分類號:TD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28-0284-02

0 引言

案例教學法是根據學生和教學的要求,把現實中真實的情景加以典型化處理后形成供學生思考、分析和決斷的案例,結合講解、評析討論和實際考察等方式使學生進入角色并參與行動來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1]。礦井通風系統設計與優化改造是《礦井通風》課程的重要內容,并與學生的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相聯系。根據實際項目編制礦井通風系統優化改造案例,運用案例教學法,組織礦井通風系統設計與改造內容的教學活動,有助于學生直觀地了解礦井通風系統優化改造的措施、方法及注意事項,綜合運用礦井通風知識[2],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1 礦井通風系統優化改造案例編制原則及方法

礦井通風系統優化改造案例在編制時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3]:

①真實性原則:即案例取材于礦井通風系統優化工作的實際。不是單憑個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杜撰出來的,應該說明案例的時間、地點和歷史改造等信息。

②完整性原則:案例的敘述是一個從通風系統優化開始到優化結束的完整過程。

③典型性原則:由一個或幾個問題組成,內容完整,情節具體詳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礦井通風系統改造案例的編制過程中,應選擇能反應礦井通風系統改造本質屬性的案例,不僅包括有關通風的理論知識,還應包含在具體改造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從而使學生不僅掌握有關的原理和方法,也為他們將理論和方法運用于實踐奠定好基礎。

④啟發性原則:即應能夠引人深思,啟發思路,進而深化理解通風教學內容,著眼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⑤綜合性原則:案例應該涉及多門課程的知識,體現技術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局部改造服從于全局改造的觀點,因而,本類案例亦要包含采礦、地質和和礦山流體機械等方面知識。

根據以上原則,礦井通風系統優化案例來源為安全工程學院多年來積累的與煤礦企業合作完成的礦井通風系統優化改造項目,案例編制時優先采用建有學生實踐基地的礦井項目和最新項目,以確保案例的及時性。案例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背景,包括礦井生產系統,特別是通風系統的基本情況,及存在的主要問題;②主題設定,指本案例的核心理念,想反映什么問題,根據不同項目情況,分別確定主題,例如:降阻改造、新建風井改造、多風機聯合運轉影響分析等;③案例問題設置,圍繞主題設置能夠揭示各種困惑,連接相關理論并啟發學生討論和反思的問題;④情境與細節描述,敘述通風系統的實際情況,展示具體參數,描述改造方案提出及效果分析;⑤問題討論,如改造方案選型、經濟效果評價、提交案例分析報告等,并設計討論作業單,供今后案例教學時其他教師借鑒;⑥教學效果反饋,采用問卷與課后作業相結合的方法來評價課堂教學效果。

2 案例教學實踐

礦井通風系統優化改造案例教學的組織和實施要分成以下3個步驟:

2.1 案例的選擇、布置與閱讀 精心挑選有代表性的案例是案例教學的基礎,所選擇的案例應重視區別對待不同層次的學生,案例要有廣泛的代表性和一定的特殊性,在討論得出一般規律后案例必須有進一步升華的空間[4]。根據教學進度和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在不同時期布置不同主題的案例。案例的布置和閱讀是案例能得到學生充分理解、認識、解讀和剖析的基礎,在布置的同時應對學生進行有啟發性的引導。案例布置后,學生對案例的閱讀會有佷大的差別,有的學生能全面的把握案例的核心和實質,而有的需要通過進一步的引導,教學中按照學生能力層次分組,可適當對層次較低的組進行輔導,組間可進行意見互換,達到充分閱讀的目的。

2.2 案例的分析與分組討論 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導性,是提高其應用能力的關鍵。案例教學中的討論與發言是培養學生個性特征、獨立能力和自我意識的途徑與方法之一。通過案例的討論、發言和辯論,一方面給學生以獨立思考的時間、運用已知的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另一方面學生可獨立組織語言表明個人觀點,提高口頭表達能力。時間充裕、參與積極、發言熱烈、辯論充分的案例不但使學生全面了解案例教學中案例的要點,還能了解到與此案例相似條件情況下不安全因素的辯識和潛在隱患整改方法等。

例如本次教學中,選用了龍煤礦業集團的興山煤礦為案例編寫對象,該礦南風井當前的通風阻力狀況:計算風阻為0.18Ns2/m8,通風阻力為2597.4Pa。進風段阻力為539.9Pa,占總阻力的20.8%;用風段的阻力為209.1Pa,占總阻力的8.1%,回風段的阻力為1848.4Pa,占總阻力的71.0%。按照《煤礦安全規程》標準,符合礦井通風阻力不超過2940Pa的規定。從礦井三段的阻力分布來看,三段阻力分布所占比重不協調,回風段雖其巷道維護狀況較好,但是存在阻力高的狀況,主要是由于該巷道較長,斷面較小,并且通過的風量較大,風速較高所致。在分析此案例時,從分析各阻力所占比重不協調入手,繼而分析了導致分布不均的原因:①通風構筑物較多;②采掘作業面較多;③外部漏風率較大;④礦井生產布局不均衡;⑤礦井通風穩定性差等原因。最后分析了為使生產布局比較合理,采掘相對集中,降低漏風而所做的系統改造工程:降阻工程、改造工程和封閉工程等。通過本案例使同學們了解到了礦井通風系統改造是降阻工程、改造工程及封閉工程等工程的有機組合,而并非單純學生們所理解的降阻工程的單一方面,從而加深了學生們對專業知識的理解。

2.3 案例總結及提交案例分析報告 礦井通風案例有很強的專業性,在課堂案例教學過程中應對礦井通風系統改造的案例進行總結。首先要總結歸納出案例所折射出來的一般規律和結論,在此基礎上將這些一般性結論衍射到其他方面的案例應用中。總結出一般性的結論后,還應挖掘出深層次的、較為獨特的特征,以區別于其他案例。例如,在開灤集團趙各莊煤礦通風系統優化案例講解中,通過各采區內工作面鄰巷風阻變化對采區風量的影響,反映出采區內串聯巷道和并聯巷道風量的一般性變化規律,通過進一步降阻,并結合風機特性曲線分析,發現了單一采區內某一分支巷道風阻變化對全礦風量風壓的變化規律及雙風機間的影響[5]。

最后,為考查學生對案例教學的聽課學習的效果,學生在每次課堂學習結束后需提交案例分析報告。以案例分析報告梳理學生案例討論的思路,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案例分析報告在小組討論及全班討論結束后開始撰寫,有助于鍛煉學生的學術表達能力。案例分析報告應包括以下4個方面的內容:①情景描述—詳細給出礦井通風系統改造案例中當前井下通風所存在的問題;②原因分析—分析井下通風系統中出現該問題的原因;③提出備選方案—分析所存在問題的解決方法并提出可行的備選方案;④評估—進行備選方案的評估及最終確定。

3 結論

筆者通過在教學中引入基于工程實際的礦井通風系統優化改造案例,提升教學效果。按照真實性、完整性、典型性、啟發性、綜合性等原則對案例進行編寫,以案例分析和分組討論方式進行教學活動。課下要求每個學生針對案例教學提交案例分析報告及教學意見,以檢驗案例教學的效果。通過案例教學實踐,有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氛圍明顯改善,從所提交的案例報告中可以看出學生對通風系統改造有了較深刻的認識。實踐證明,基于實際項目的案例教學方法,有助于提升專業課程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尹子民,張彩虹.案例教學方法的探討與應用[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2008,10(5):93-96.

[2]魏連江,王德明,陳開巖.礦井通風與安全課程設計教學模式研究與改革[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11,7(07):163-167.

[3]王登科,夏玉玲.“煤礦通風與安全”課堂教學中的實踐與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11(22):104-106.

篇7

摘要 本文從設計心理學和行為學的角度闡述城市邊緣區環境空間在環境設計中的安全性問題,主要從環境空間形態和環境空間設計元素兩方面對其環境空間設計安全性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同時從環境空間設計方面對城市邊緣區環境空間設計對策研究,提出在設計中要遵循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原則,即生態、時空、環境的整體觀。

關鍵詞:城市邊緣區 環境空間 安全性 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在對人與自然之間關系不斷認識和研究進程中,對安全概念的理解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安全的基本定義為:人類整體與生存環境資源能夠和諧相處,互不傷害,不存在危害和隱患。無危為安,無損為全。通俗的理解安全就是使人的身心健康免受外界因素影響的狀態。安全也可以看做是人、機具及人和機具構成的環境三者處于協調、平衡狀態,一旦打破這種平衡,安全就不存在了。城市邊緣區環境空間設計正是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的設計,它的最終目標是為了人類的和諧發展。

一 城市邊緣區環境空間的概念

城市邊緣區是任何國家在城市化進程中都會出現的、變化最大、最敏感的地域實體。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也進一步加快,在此過程中,人地關系的矛盾也進一步激化,人口增長、城市和區域建設等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在現代城市的建設過程中,城市環境的保護、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等問題已是人類發展的關鍵所在。

二 環境空間設計形態中安全性問題

缺乏整體性。德國哲學家謝林在他的《藝術哲學》中指出:“……個別的美是不存在的,惟有整體才是美的。”整體概念是設計的基礎,目前我國多數城市邊緣區環境空間設計主要是由于缺乏城市整體觀念造成的,好的安全性環境空間設計應該延續和增強城市邊緣區環境空間的一體性和連貫性,還需要考慮在相鄰環境空間沒有場地安全設計措施的情況下,如何處理設計對象與它們之間的關系。城市邊緣區環境空間設計還應該著眼于未來,運用新技術解決新問題。

缺少規劃。城市邊緣區處于一個不斷演變的動態過程中,具有極為明顯的過渡性特征,它既是城市的邊緣,又是農村的邊緣。從城市邊緣的內圈層到鄉村邊緣的外圈層,城市與農村各種要素、景觀、地域特征以及功能呈現一定的梯度變化,改變了城市鄉村二元的分裂特征,具有連續性的特點。城市邊緣區布局混亂,公建、住宅等犬牙交錯,相互干擾,環境污染嚴重,道路狹窄彎曲,路面鋪設簡單,交通擁擠,建筑密度大,人口密度大,建筑質量差,公建及公用設施不配套,綠地面積少且水平及空間結構不合理,日照通風衛生條件差,沒有一個合理、長期的可持續性發展規劃。

缺乏尺度感。不管是什么設計,空間本身的比例關系對于在其中活動的人會產生開敞或封閉的感覺,并進而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了解環境知覺的空間范圍對城市邊緣區環境空間設計是一個先決條件。城市邊緣區相對城市核心區來說,人口較稀,工廠較多,基建工程面廣量大。而且,城市邊緣區在行政管理上存在一定的困難和漏洞,有些地方甚至連行政邊界也沒有劃分清楚。

交通不便。城市邊緣區多數居民的交通工具以自行車和私家車為主,停車場、步行者安全性與活動時間、空間成為影響市民日常心理與行為的主要因素。城市邊緣區環境交通現狀有二:一是交通不發達,二是交通環境差。

三 環境空間設計元素中安全性問題

綠化元素。綠化是環境空間的基本構成元素,在城市邊緣區,自然大面積的綠化創造了一種和諧的環境。城市邊緣區景觀生態環境基地呈現綠化單一、植被種類缺乏的特性。根據城市邊緣區開發建設和自然條件的綜合情況,為創造良好的景觀生態環境,在綠化配置中,力圖通過引入豐富的地方性植物的種類,加大喬灌木的栽植盆,采用成片、成林的植物栽種方式,以形成穩定的植被群落;在綠化布局上,講究以住區邊界帶狀背景林和成片的植被景觀為基礎,以小片特色種植為點綴,并考慮不同季節開花植被的搭配,使四季有不同的觀賞景觀。同時在成片的植被種植時,進行常綠樹與落葉樹的協調與對比,以形成優美的觀葉林。

識別性元素。在城市邊緣區的環境空間建設中,為了在心理和實際安全效果中保證安全,多采用此類元素。識別性元素包括路牌、交通標識、問訊指示、廣告等,是城市邊緣區環境空間中傳達信息的重要工具。它的主要目的是簡捷、迅速、準確地為人們提供各種交通信息、指示道路方向、識別內部空間功能,等等。設計得宜的指示牌、標識牌等與空間環境協調,還可以增加城市邊緣區環境繁榮氣息,對美化環境有一定作用。由于城市邊緣區屬于城市化進程中必然出現的區域,具有過渡性,在城市標識性元素設計方向還欠缺考慮,給城市邊緣區環境空間設計的安全性方面帶來隱患。

道路元素。道路元素也可稱為可達性元素,包括物流、人流等在區域環境空間內的流動媒介。道路是城市環境空間的構成框架,具有典型的線性邊緣特征。環境空間中的道路元素不但是人們出行的通道,同時也是連接各個空間的紐帶,對人的心理感受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快速交通空間中,表現為人與人的關系淡薄冷漠;而慢速交通空間中,則人與人的交往增多,關系融洽。由于城市邊緣區特定的區域特征,城市邊緣區空間呈周期性變化,特別是在我國城市邊緣區空間結構中,工業用地的擴展是城市邊緣區由內向外擴展的先導因素,從而引發居住區域的生成和增長,帶動商業、公建用地的增加及城市邊緣區與城市核心區交通聯系的改善?,F代交通的重要元素――道路的發展也成為城市邊緣區空間擴展的重要因素。

建筑元素。建筑環境空間是由許多功能不同的部分組成的,即使是功能單一的空間,因人在其中的活動不同,也需要把空間劃分為不同的區域。這種劃分有時是明確的,有時則是模糊的;有時是封閉的、私密性的,也有時是開敞的、集體共享的,這就構成了不同的空間形式。由于城市邊緣區的村民大都擁有自己的私房,因而房源較多且集中,可以自由處置和成片出租,且地價便宜、房租較低的特點與流動人口收入較低的狀況相吻合,呈現出相對混亂的局面。

水環境元素。水是人類與自然聯系的紐帶,是景觀設計中最富表現魅力的元素,它使環境有了靈氣,使環境與人類更加親近、融合。水環境元素作為環境空間設計中重要的構成要素,被越來越多地運用于環境空間設計中。水環境是一個以水體為核心的動態空間系統,水環境元素的安全性是有別于通常所說的水資源安全,水環境安全性問題的主要內容是指水多、水少、水臟的問題,但更強調的是把水作為一個環境要素,強調水環境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在城市邊緣區環境空間中,水環境問題是最為突出的影響生態環境空間安全性問題之一,城市邊緣區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偏低,工業廢水對城市邊緣區環境空間壓力非常大,污水排放口等設置缺乏整體協調和優化,城市非點源污染仍然存在,水域環境功能分工不明確,尚未形成明細的體系,水體環境容量偏小。

光環境元素。光是生命的源泉,人類的生存離不開陽光的哺育。人對光環境的心理感受是十分奇妙的,當我們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空間,大多數的環境空間都由于不能與光線構成良好的契合關系,在我們眼前匆匆而過,只有那些在特定時間和地點的環境由于“光元素”良性的介入,形成了獨特的場所感,這時我們疲憊的視覺會被突然喚醒,也就是說,我們的常規意識被迅速地、突然地切斷了。我們開始擺脫常規意識狀態的散漫、恍惚,進入一種“興奮”、“集中”的認知和創作狀態,對于環境空間的心理感受也就由此產生了。對于城市邊緣區環境空間來說,由于有相對寬松的居住密度,所以在此光環境是影響其環境空間設計和創造情感感受的重要手段。

色彩環境元素。在自然界中,植物的顏色大多呈綠色,因此綠色被稱為生命之色。綠色可以提高人的感受性,緩解緊張的神經,解除眼睛的疲勞,有利于思維的集中,提高工作效率,還能使人減慢呼吸,降低眼內壓力,改善心臟功能,安定情緒,但是過分地使用綠色也會產生負面作用。紅色和橙色在環境中是一種警戒色,人們處在這種環境中,會產生一種刺激、急促的心理狀態。環境是一種三維的立體空間,不同色彩的環境會給人不同的感受,美好的色彩環境能調節人的心理,令人愉快。根據心理學研究,大自然的綠色在人的視覺中達到75%時,會使人的精神感到舒適,心理活動處于最佳狀態。然而在現代城市邊緣區,社會環境混亂,沒有次序感,整個環境空間處于一種灰色調,給人造成一種平淡、乏味,甚至是煩躁、沉悶、呆板、僵硬、寂寞的心理感受。

四 環境空間安全性設計對策

生態整體觀。城市和其邊緣區的發展不能一味地滿足人類膨脹的欲望,人類無約束的發展,最終將導致人類自身的毀滅。城市應該是人類與其他生物相互依賴的一環,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節約能源、維護生態平衡已成為現代人的行為準則,也應該是我們進行城市環境規劃建設的出發點。麥克哈格在《設計結合自然》一書中有言:“自然是進化的,自然界的各種因素之間是相互作用的,是具有規律的;人類利用自然的價值的可能性是有一定限制的,甚至對某些方面要禁止。”生態健康的城市邊緣區環境應該是擁有盡可能多的、開敞的自然空間,并使人與自然界其他生物建立起一種和平共處的伙伴關系,應該是在大自然這個復雜的矛盾體中,去把握一種動態的平衡;要尊重自然環境的客觀容量,尊重自然地形地貌,保護植被與水體資源,防止環境污染和創造完整而連續的生態景觀等,從而優化城市環境。

時空整體觀。人對城市環境的考慮不僅應當滿足現時、現世的需要,更應追求人類聚居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每一項具體的建設活動都應當對未來負責。特別是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自然是進化的,社會是發展的,城市中不斷形成新的邊緣地帶,人對環境的需要不會停留在一成不變的古老傳統上。對歷史的延續與文化傳統應該是指精神方面的積極發展,使其能直接體現出城市地域文化的歷史特征。如果沒有整體環境和整個城市作指導,邊緣區環境的設計表達便會顧此失彼或隨波逐流,難于塑造出所需的文化意象和城市肌理。應從整體環境來評價個體環境或局部空間質量的優劣,損人利己的局部環境建設和建筑行為必須受到制止;建筑與外部空間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環境整體觀。對城市人居環境需求的調查表明,人們為了維持正常的生活,需要具備如住房及其周圍配套的文化教育、生活服務設施、方便的交通與通訊等一切必要的居住生活條件,當這些條件基本滿足后,則更注重其居住環境,特別是城市邊緣區環境的和諧、情趣與美觀,應重視自然資源、人文景觀、傳統的文化與生活習慣、人際交往環境等的需求。也正是這種環境特色使每個城市形成了與其他地區、其他民族之間千差萬別的生活方式與城市形態,顯示出每個城市自己的個性與魅力。

五 結語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城市邊緣區環境空間設計與實踐進入了一個空前的高速上升時期。本文從安全性的角度對城市邊緣區環境空間在設計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城市邊緣區環境空間設計的安全性并不是靠一些圍墻、欄桿就可以達到的,同時在景觀布局上合理規劃,設計盡可能與當地的自然資源相結合,用自然空間來創造一種安全性的環境空間也是達到邊緣區環境空間設計的一種手段。

注:本文系湖南工程學院科研項目(編號:xj0932)、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長株潭一體化下的湘潭市本土文化傳播研究》。

參考文獻:

[1] 武進、馬清亮:《城市邊緣區研究:背景、概念及其范圍的確定》,《南京大學學報》, 1990年第11期。

[2] 謝林,魏慶征譯:《藝術哲學》,中國社會出版社,1996年版。

[3] 麥克哈格,芮經緯譯:《設計結合自然》,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年版。

作者簡介:

篇8

摘 要:近幾年,食品安全監管成為一個引人關注的研究領域,研究成果頗為豐富。但總的來看,國內關于食品安全監管的研究中,基礎型理論研究相對較少。盡管有學者從新制度經濟學的角度,對食品安全監管制度安排及其績效做出研究,但很少有學者使用產權理論對該問題做出全面的分析。本文通過對政府參與食品安全監管的必然性和目標,及政府主導的食品安全監管模式的變遷與發展趨勢進行產權分析,希望建構一個關于食品安全監管的產權理論分析框架。

關鍵詞:食品安全監管;監管模式變遷;產權分析;公共領域

一、文獻綜述與問題的提出

食品安全監管研究始于西方發達國家。一系列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出現,引發了人們對食品安全問題和監管的思考。首先,在為何會出現食品安全問題方面,Akerlof(1970)從信息不對稱的角度,提供了一種重要的理論解釋方法。其后,這種方法得到不斷發展(Antle,1995)。Nelson(1970)、Darby 和Karni(1973)根據消費者獲得信息的難易程度,從產品質量信息傳遞的角度, 將商品分為三類: 搜尋品、經驗品和信任品,認為由于大多數食品兼有經驗品和信任品的特征,因而在食品市場上存在嚴重的逆向選擇問題,從而導致食品安全問題的出現。在政府對食品市場進行監管方面,公共利益理論為政府進行食品安全監管提供了理論依據,但是,Utton(1986)、Noll(1989)、Becker(l983、1985)等人都對公共利益理論的假設提出了質疑,認為在利益集團的作用下,政府監管并不一定是出于維護社會利益的目的。Stigler(1971)則通過經驗驗證對公共利益理論的結論提出了質疑,并提出了政府俘獲的思想。目前激勵規制理論被用于研究如何讓政府有效地對食品安全進行監管。

由于國內外食品市場發展程度不同,我國學者非常關注政府食品安全監管模式及其運行中存在的問題,不但指出目前的分段式監管方式存在政出多門(林閩鋼等,2008),職能交叉,權責不清、執法不力的狀況,還指出了政府主導的監管中存在監管權壟斷(張璇、陳福中,2010),監管碎片化(李靜,2011),監管權分配不合理(余暉,2003),監管機構設置不合理(王耀忠,2005)等問題。對此,研究者紛紛從模式上提出自己的解決方式,目前學者普遍認為應該改“分段”監管為“垂直”或“獨立”監管(韓忠偉、李玉基,2010),而政府主導的單一食品安全監管形式,應向以政府為主導,其他利益相關者參與的多元食品安全監管形式過度(李長健、張鋒,2007;張亞菁,2008;秦利等,2008等)。嚴海娜(2009),劉鵬(2010)等學者從制度變遷的角度,對食品安全監管制度進行了研究,指出了食品安全監管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了進行制度改進的建議。

總的來看,國內關于食品安全監管模式的研究中,缺乏理論分析基礎。盡管博弈論被普遍用于分析食品安全監管中各利益相關者的互動及自律條件,但缺乏理論上的深入解釋。制度變遷理論雖然能夠解釋監管模式的變遷歷程,但相關研究主要還是對政府本身的討論,沒有得到擴展(嚴海娜,2009;劉鵬,2010);此外,制度變遷理論也沒有深入地解釋模式變遷的動力問題。也有學者使用治理理論來闡述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模式的共同治理變遷趨勢,但該理論本身就需要更進一步的理論解釋。與其他理論相比,產權理論不但能夠從靜態上解釋如何有效地對食品安全進行監管的問題,還能從動態產權維護的角度,將所有利益主體融合在一起,深刻地解釋監管模式變遷的動力問題。使用產權理論進行的研究不多,主要有程啟智(2002)、李光德(2008)、汪普慶與周德翼(2008)等人使用產權作為食品安全監管的理論分析工具,但他們并沒有就此使用產權理論建立統一的分析框架。因此,本文從產權理論的角度,希望通過對食品安全監管的必然性,食品安全監管的目的,以及食品安全監管的模式變遷的討論,建構食品安全監管的統一理論分析框架,并以該框架為基礎,探析食品安全監管制度安排向多中心發展的必然性和制度設計的構想。

二、食品安全監管的必然性:外部性、內部性與市場失靈

市場無法有效抑制食品不安全的問題,其原因主要在于食品具備著如Nelson(1970)所說的不同屬性。在信息不對稱時,消費者無法獲知所消費食品的詳細信息,從而無法清晰界定自己的產權邊界,為生產者的投機行為提供了可乘之機。在這種情況下,食品市場陷入失靈狀態,并通過出現的外部性與內部性問題表現出來。正是由于市場機制不能有效應對食品不安全的問題,才需要政府通過監管的形式進行干預。

(一)外部性與食品安全監管

外部性是由于產權邊界不確定引起的,是指市場經濟主體的活動給其他主體帶來的影響。例如,大型超市的建立,可以引來大量顧客,這使得超市周邊的銷售單位的收益機會大大提高。外部性可以分為兩類,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前者指市場主體的活動,可以給其他主體帶來好處,增加社會收益。上面超市的例子便是一個正外部性的例子。相反,負外部性是指市場主體的活動給其他主體帶來了負面效應,從而降低了其社會收益,增加了其社會成本。例如企業生產噪音太大會對周邊區域產生負外部性。 產權理論認為,產權界定不清晰是產生外部性的原因。

食品安全中存在的外部性問題表現出正外部性與負外部性兩個方面,其負外部性的情況是,在食品市場上,提供劣質食品的生產企業對提供優質食品企業的生產者和消費者會產生一種負的外部影響。在這種情況下,由于消費者在食用了劣質食品的生產企業所提供的食品后,產生了負面效應,消費者就會減少類似食品的購買,這將會影響提供優質食品的生產企業的業績。此外,當提供劣質食品的生產企業因為低價吸引了大量的消費者,會減少消費者對正規食品的購買,出現“劣幣驅除良幣效應”,影響提供優質食品的生產企業的業績,這樣,原有的優質食品提供者可能就會轉向提供劣質食品。

(二)內部性與食品安全監管

在經濟學術語中,外部性概念已經被人們所熟知,與此相反,內部性這個概念顯得不那么為人所知。較深入提出一般性“內部化”概念的是美國規制經濟學家史普博,他在其著作《管制與市場》中對“內部性”進行了定義:“由交易者所承擔的、但沒有在交易條款中反映的利益和成本”。根據該定義,引起內部性的原因與外部性一樣,也是交易費用。這里的交易費用包括:(1)簽約時的成本;(2)簽約方在不完全信息下監督合約的成本;(3)簽約方收集簽約另一方的信息時發生的成本。據此,史普博認為內部性與外部性一樣,都是由于信息不對稱引起的,因此,內部性的后果一樣可能會導致市場失靈。一般來說,內部性可分為正內部性和負內部性。正內部性就是合約一方可以接收到合約另一方所帶來的好處,且不需要為此額外付費。負內部性與正內部性相反,指合約一方可利用信息上的優勢實際給合約的另一方帶來損失,而沒有在合約中指明對這種損失的賠償。例如食品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合約中注明了食物的部分成分,但卻隱瞞了帶來不確定風險的信息。

由于內部性與外部性有相同的引發原因,因此,產權理論也可以作為對內部性進行分析的有效工具。程啟智(2002)運用產權理論對內部性和外部性及其政府管制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他指出,“從產權的角度看,內部性和外部性的區分是沒有意義的,它們在本質上具有同一性”,“內部性問題的產生如同外部性一樣,在本質上也是一個產權問題”。

無論是出現負外部性還是負內部性,都會引起市場失靈。歸其根源還在于信息不對稱條件下,市場中的價格機制無法解決產權邊界不清晰的問題,因為該問題實際上是市場良性運作的前提,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根據凱恩斯的思想,為了社會效益最大化,政府有必要出面實施監管。

三、食品安全監管的目標:產權界定、公共領域與制度安排

清晰的產權邊界是市場良性運行的前提,因此,產權界定成為產權理論中的一個重要內容。產權界定就是確定財產權利的歸屬主體。產權界定涉及其重要性、原則、屬性等諸多問題。最早發現產權界定重要性及其基本原則的是科斯??扑怪?,以德姆塞茨、巴澤爾、張五常等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家對產權界定的屬性及國家在產權界定中的作用等作了進一步的研究,拓展了人們對產權界定問題的視野。鑒于巴澤爾在解釋微觀經濟行為中擴展了產權理論的應用范圍,形成了泛產權解釋框架,本文中將基于他的產權界定思想來討論食品安全監管的目標。

(一)產權界定的特征

科斯揭示了產權界定對市場交易和資源配置的重要性,但并沒有告訴我們,產權究竟能夠界定到什么程度,產權界定的過程具有什么特點。對于這些問題,巴澤爾都做了進一步的研究,提出了產權界定只能做到相對清晰的觀點,即產權界定具有相對性和漸進性。

首先,產權的界定具有相對性。巴澤爾認為資產的產權是不可能被完全界定的,因為,每一項資產都具有許多屬性,如果要將產權完全界定清晰,就需要對這些屬性做充分認識,掌握完整的屬性信息,但這個認知的過程需要不斷付出交易費用。再說人們也不會對資產的所有屬性都感興趣,他們只會在交易費用的約束下,對感興趣的屬性進行排序,然后按照順序去了解,直到到達資產產權界定的邊界點,在這個邊界點上產權界定帶來的凈收益是零,如超過這一邊界繼續界定,資產所有者就會受到損失。因此在交易費用為正的時候,產權的界定總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概念。產權界定的相對性導致了資產的權利總會有部分沒有被界定,這部分沒有被界定的產權就會進入巴澤爾所說的“公共領域”之中。

其次,產權界定具有漸進性。資產的價值不會是永恒不變的。隨著資產的價值屬性的變化,產權也會隨之變化。之前產權界定相對性的論述中,提到了界定產權的邊界點,在這個邊界上產權界定帶來的凈收益是零,如果超過這一邊界繼續界定,資產所有者就會受到損失。但情況會隨著技術的改變而發生改變,當這個邊界點上的屬性的價值發生變化,或者邊界點之后的產權屬性價值發生變化,由于交易費用的下降,邊界點就會后移,直到一個新的邊界點。這個過程可以看作是產權價值不斷被發現的過程,因此可以說產權的界定是一個漸進過程,而不是固定不變的。

巴澤爾關于產權界定的觀點對于產權理論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因為,之前的經濟學家在產權的研究中都認為產權要么是可以完全清晰界定的,要么就是不可能被界定的,而沒有人指出產權界定的中間狀態,沒有看到產權界定中還存在著“公共領域”。而這個公共領域的提出,為許多經濟學現象的解釋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因此,本文對食品安全監管的研究,使用巴澤爾對產權界定的觀點為理論基礎。

(二)食品安全監管的實質與產權制度安排

基于上述對從產權理論角度,對食品不安全的分析及產權界定特征的介紹,可以發現食品安全問題實際上是因信息不對稱引發的內部性問題,從產權理論角度看,就是食品交易中消費者應該享有的一部分食品安全的權利進入了公共領域,而這部分權利可以被轉化為收益;作為信息上有優勢的一方,食品生產、加工等提供方會想方設法地攫取公共領域中的這部分財富。而消費者作為信息缺乏方,由于產權界定和維護的交易費用過高,不得不放棄這部分權利,從而使自身利益受損,嚴重地甚至會危及生命。因此,食品安全監管的本質就是要幫助食品消費者維護“食品安全”的權利,通過降低交易費用和提供信息,來盡可能地幫助消費者進行產權界定和維護,抑制信息占有優勢一方過度對公共領域中利益的攫取。

產權理論認為,產權制度安排對經濟績效有重要影響。因此,要進行有效的食品安全監管,就需要與之相適應的產權制度安排。產權制度安排可以看作是監管模式與激勵和約束方式的組合。在食品提供者和消費者的交易中,這個制度安排就能夠通過提供合理的激勵和約束機制,通過抑制食品生產者的投機行為,降低消費者界定產品和維護自身權益的成本,來盡可能清晰界定雙方的產權邊界,并在較低交易費用下維護這個邊界,這樣因信息不對稱而進入公共領域中的利益便會減少,而食品生產者不敢過度攫取公共領域中的利益,使得消費者的食品安全權利得到維護,達到食品安全監管的目標(如圖1所示)。

圖1 食品安全監管的產權理論邏輯 四、食品安全監管模式的變遷:從政府單一治理到社會參與治理的產權分析邏輯

食品安全監管的模式對于其監管績效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國食品安全監管理念經歷了從食品衛生監管到食品安全監管的轉變,相應地也經歷著多部門向單一部門監管的歷程。從產權理論的角度看,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模式的變遷,實質上是部門監管外部性消解的過程。盡管政府主導的食品安全監管模式在向更為合理的方向轉變,但監管需要付出行政成本,因此其有效監管邊界是有限的,超出這個范圍的監管效果就會變得低下或失靈。故此,有效的監管模式不能是單一的政府主導,而需要形成社會多元治理的格局。

(一)多部門監管到單一部門監管:外部性與監管績效

建國以來,我國食品安全監管的制度不斷變遷,大致經歷了五個發展階段 ,在此期間,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模式也經歷了三個階段的演進。從產權理論角度看,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模式從多部門監管向單一部門監管過渡的過程,實際上是政府通過不斷的監管權內部化來消解部門監管的外部性的過程。本文結合食品安全監管的演進階段來具體分析。

1.衛生部門主導,多部門輔助的食品衛生監管模式

該模式存在于計劃經濟與經濟轉型時期,時間約為1949―1992年。在這一時期,食品產業處于開始發展的階段,對于食品監管的理念還停留在衛生層面,衛生部是食品衛生監管的主要部門,特別是1983年7月1日正式開始試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試行)》,確立了衛生部的主導地位。但同時,涉及到食品衛生監管的權力作為相關職能部門的職責又被分散在不同部門,如輕工部、糧食部、農業部、化學工業部、水利部、商業部、對外貿易部等部門里面都有食品生產和經營部門。盡管這一時期衛生部門是監管的主導,但是由于法律障礙、專業化經驗、資源競爭等因素的作用,以及部門監管產生的外部性效應(顏海娜等,2009),使得一方面衛生部門無法完全主導整個監管的過程,另一方面監管權力也在不斷向食品鏈涉及的相關部門轉移,逐步形成了一個多部門監管的局面,在這種監管模式下,監管制度顯得重重疊疊,非常的復雜,且職能分散,各部門之間的交流不暢。

2.多部門共同管理的食品衛生監管模式

該模式出現在市場經濟下的多部門食品衛生監管時期(1993―2002)。該階段中,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目標的確立,食品領域的政企合一的模式被打破,我國食品工業得到了迅猛發展,這使得舊的《食品衛生法》無法滿足新時期的需要,于是在1985年后,修訂后的《食品衛生法》通過并開始實行。該法從法律角度完善了參與食品衛生監管的各部門的監管職能劃分,盡管監管的格局仍然是衛生部門為主導,質檢、工商等部門共同監管,多部門監管的弊端沒有根本解決,但部門監管的外部性通過不斷內部化而得以減小,為向下一個監管模式發展奠定了基礎。

3.分環節監管為主、品種監管為輔的食品安全監管模式

2003年至2004年我國爆發的安徽阜陽“毒奶粉”事件,極大地引起人們對政府食品安全監管能力的關注,也暴露出了原有監管體系中監管缺失的重大問題。在這個背景下,國務院頒布了《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首次明確多部門分環節監管為主、分品種監管為輔的監管模式。同時,《決定》調整了原有監管部門的責任范圍,將食品監管職責分環節賦予了農業部、衛生部、質檢、工商、食藥監等幾個部門(如圖2所示)。這樣,食品安全監管模式就從多部門管理一個環節變成一個部門管理一個環節的形式,《決定》將衛生部主導的多部門監管模式轉向“五龍治水”模式,使得部門之間的監管職責更加明確,整體監管邊界得到擴展。

之后,為了防止各大監管部門利用部門立法的職權謀取利益,以及促進各部門間的協調, 2009年6月1日正式實施《食品安全法》。該法中不但明確了分環節監管為主、品種監管為輔的食品安全監管模式,同時,為了減少各部門之間的協調成本,還成立了以副總理直接領導的食品安全委員會作為監管部門間的協調機構。總的來看,這一時期的特點是食品安全監管權更加集中,分工也更加明確。食品安全委員會的設立,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各部門間協調不好的問題。也為多部門監管轉型為單一部門監管模式創造了契機。

圖2 2008―2013年中國食品安全監管模式 盡管分環節監管為主、品種監管為輔的食品安全監管模式優于多部門共同監管的模式,但該模式無法根本改變多個部門共同監管的弊端,從減少行政成本與提高監管績效的角度看,監管模式還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目前,我國正在逐漸形成單一部門監管的食品安全監管模式。2013年3月,國務院公布的《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中,就提出要整合各部門食品安全監管的職責,將其轉交給將組建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這樣就能形成一個統一的食品安全監管格局。

(二)政府主導到社會參與治理:監管邊界擴張下的必然趨勢

巴澤爾從產權維護的視角,解釋了奴隸制度的崩潰。這表明產權理論能較好地解釋制度變遷的內在動力問題。同樣,產權理論也可以解釋為什么政府主導的食品安全監管模式,會向社會參與治理方向發展。根據制度變遷理論,制度變遷的條件是現有制度已經無法滿足需要,而制度變遷的動力是制度變革者預期新的制度能夠帶來大于成本的收益。只有當條件與動力二者都具備時,制度才會發生變遷。

1.制度變遷的條件:政府主導的食品安全監管存在有效邊界

根據交易費用理論,政府部門的食品安全監管存在有效邊界,即在這個邊界之外,政府的監管可能失效,失效的理由可能是監管缺位或監管過度,并伴有尋租行為的發生。隨著食品產業的發展,食品本身變得越來越復雜,政府在監管中也就將付出越來越大的成本,當行政成本太高時,政府的監管將變得非常無力。盡管政府可以通過集中監管權的方式,提高監管的效率和明確監管的有效邊界,但這邊界總是存在的。因此,完全靠政府監管是無法解決食品安全這個社會問題的,監管制度需要變遷。

2.制度變遷的動力:消費者與食品生產者的產權維護行為

首先,消費者的維權行為是食品安全監管制度變遷的動力。消費者在食品消費中,如果所消費的食品因質量問題傷害了自身的健康,其就會產生投訴或的意愿,這就是產權維護的行為。當政府不能較好地實行有效食品安全監管時,消費者可能會通過大眾媒體或網絡,向政府施加壓力。壓力的大小取決于食品安全事件的社會負面影響程度。其次,食品生產者的產權維護行為會推動食品安全監管制度的變遷。其原因在于,有效的食品安全監管將產生懲罰提供違規的食品生產者,同時獎勵提供安全食品的生產者的激勵機制,這樣才能有效克服前文所提到的負外部性問題。如果食品安全監管不能有效維持這個激勵機制,那么食品生產者就會進行產權維護行為,而出現食品市場上的“劣幣驅除良幣效應”。

3.制度變遷的方向:有序的社會成本分攤機制

政府無法負擔完全的食品安全監管的費用,需要其他利益相關者參與進來,形成一個有序的社會成本分攤機制。首先,通過鼓勵消費者的產權維護行為,培養消費者的食品安全舉報意識,有效遏制不安全食品的生產與銷售;其次,通過鼓勵食品生產者間信譽機制的形成,產生企業間的自組織式的自我規制發展路徑;最后,支持社會中介組織的發展。從比較優勢的角度看,社會中介組織在行業監管的某些方面具有政府監管部門不具有的優勢,例如信息的獲取、標準的制定、協調溝通、促進行業自律、宣傳教育等??梢钥吹剑鐣薪榻M織本質上作為一種非正式制度的存在,對于我國的食品安全監管是能起到較大作用的。

結論與進一步研究

本文使用產權理論對政府參與食品安全監管的必然性、目標及模式變遷等一些列關鍵性的研究方向做出解釋,試圖以此來建構一個關于食品安全監管的產權理論解釋基礎。該做法的意義在于,食品安全監管實質上就是一系列的組織及制度安排的組合,如何更加優化已有的組織與制度安排,使其更加有秩序并衍生出新的組織與制度,需要有明確的理論進行指導,這正是本文的研究旨趣。當然,本文當前只是大體勾勒出了產權理論在食品安全監管領域中的運用框架,沒有涉及該研究領域中一些具體的問題,如利益相關者產權制度設計的影響因素、食品產業鏈與安全質量相關性等,因此,這些都是進一步需要研究的內容。

參考文獻:

[1] 巴澤爾,2006:《產權的經濟分析》,上海三聯書店。

[2] 程啟智,2002:《內部性與外部性及其政府管制的產權分析》,《管理世界》第12期。

[3] 丹尼爾?史普博,1999:《管制與市場》,上海人民出版社。

[4] 韓忠偉、劉玉基,2010《從分段監管轉向行政權力衡平監管――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模式的構建》,《求索》第6期。

[5] 李懷,2008:《中國食品安全規制機制的構建與探索》,《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

[6] 李光德,2008:《西方產權理論視角下的內部性及其政府管制分析》,《貴州社會科學》第2期。

[7] 林閩鋼、許金梁,2008:《中國轉型期食品安全問題的政府規制研究》,《中國行政管理》第10期。

[8] 劉海燕、李秀菊,2009:《食品安全政策的邏輯――基于制度變遷的視角》,《生態經濟》第9期。

[9] 李靜,2011:《中國食品安全監管制度有效性分析――基于對中國奶業監管的考察》,《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

[10]劉鵬,2010:《中國食品安全監管――基于體制變遷與績效評估的實證研究》,《公共管理學報》第2期。

[11]秦利、王青松、佟光霽,2009:《基于多中心合作治理的食品安全問題研究》,《農機化研究》第3期。

[12]汪普慶、周德翼,2008:《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改革:一種產權經濟學視角的分析》,《生態經濟》第4期。

[13]王耀忠,2005:《食品安全監管的橫向和縱向配置――食品安全監管的國際比較與啟示》,《中國工業經濟》第12期。

[14]顏海娜、聶勇浩,2009:《制度選擇的邏輯――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制的演變》,《公共管理學報》第3期。

[15]余暉,2003:《監管權的縱向配置――來自電力、金融、工商和藥品監管的案例研究》,《中國工業經濟》第8期。

[16]Adrie,J.,2005,“Food safety and Transparency in Food Chains and Networks:Relationships and Challenges”.Food Control,16,pp.481486.

[17]Aruoma,O I.,2006,The Impact of Food Regulation on the Food Supply Chain.Toxicology,221,Vol.11,pp.119127.

[18]Rolf,M.,2007,Comparison of Scenarios Futures of European Food Ehain.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Vol.18,pp.540545.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and its Mode Transition in China:

An Analysis Framework of Property Rights Theory

Zhang Junhao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Wuhan University)

篇9

關鍵詞:無人值守;變電站;可視化安全監控系統

Abstract: China's modernization process continues to accelerate today, people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dependent on the convenience brought about by electrical appliances, which makes China's power market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This step not only to the power grid enterprises with greater space for development, but the people of increased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today, but also add to pressure on the power grid enterprises, so that power grid enterprises are facing greater challenges. This article from the safety monitoring system of unmanned substations visualiza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research in grid operation, its design for further analysis to explore.

Keywords: unattended; substation; visualization safety monitoring system.

中圖分類號:X924.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無人值守變電站可視化安全監控系統在變電站運作過程中的重要性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進程的日益加快,在我國現正大力發展科技產業的大環境下,我國的整體實力也正呈現出穩步上升的趨勢。這給我國的市場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力,對于我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也起到了極大的推助作用,在開拓了各行各業的發展空間的同時,也讓我國的各行各業面臨著更大的挑戰。尤其是對于電力產業來說,在國人對電力的需求日益增大的今天,電力產業要想發展,不僅需要應對市場本身的競爭壓力,還需應對社會所帶來的電力供求壓力,電網企業如何解決電力的供需問題,如何讓整個電網系統更為滿足市場的需求,已經成為了電網企業發展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個課題。電網企業要想得到有力的發展,要想能夠充分地利用市場所開拓的發展空間,就必須改革自身的技術系統,力求讓電網運作過程中的各項工作都能夠滿足市場的需求,這是企業的需要,也是國家的需要。

技術是企業發展的支撐主體,只有在技術滿足市場需求的前提下,整個企業的發展才能夠更為流暢。尤其是對于變電站的技術系統來說,其影響更是直接引導著整個電網發展趨勢的。

作為整個電網系統的樞紐站,變電站在整個電網的運作過程起到了極為巨大的影響,其安全監控系統更是直接關系著整個電網的運作能否順暢的。電網企業要想能夠得到發展,要想通過技術來保有一定的市場競爭力,首要條件就是必須保證電網的運作流暢。只有在電網的運作有足夠的保障時,整個電網系統才能從根本上滿足市場的需求。

就現今的科技來說,無人值守變電站可視化安全監控系統無疑是企業對變電站的安全進行監控的一個重要系統。其對于變電站的運作質量、運作效率以及運作成本都能夠進行有效的控制。電網企業要想能夠更好的發展,就必須懂得運用這一個系統,從根本上加快整個企業的發展效率,讓企業能夠更有力的立足于市場。

2、無人值守變電站可視化安全監控系統的設計研究

2.1系統功能需求分析

通過對變電站進行現場實地考察以及與工作人員多次溝通交流,確定無人值守變電站可視化視頻監控系統需要具備以下功能:

(1)非法侵入多重識別探測功能。在變電站的不同位置處,需要采用不同的探測器裝置進行非法侵入的識別檢測,并將各種探測器有機結合,形成前端識別探測器陣列,構成無人值守變電站強有力的安全防護網。

(2)非法侵入視頻聯動監控報警功能。當系統檢測到有非法侵入信號發生時,變電站安裝的攝像系統能夠及時聯動跟蹤到發生報警的位置進行視頻監視并錄像。

(3)變電站設備故障及環境異常視頻聯動監控報警功能。當系統檢測到變電站設備出現故障或設備周圍的環境出現異常時,攝像系統能夠及時聯動跟蹤到發生故障或環境出現異常的設備處進行視頻監視并錄像。

(4)報警器聲光報警功能。當系統檢測到有非法侵入變電站的事件發生時,能夠驅動聲光報警器發出高音報警。

(5)視頻及報警信息遠程傳輸功能。系統能夠將非法侵入報警信號以及變電站設備故障、環境異常報警信號匯集生成報警信息,通過無線網絡發送至遠端調度監控中心。同時,遠程監控中心可以實時訪問變電站的視頻監視信息。

2.2系統總體方案設計

根據系統的功能需求系統擬采用分布采集,集中監控的設計思想,整個系統分為變電站端與遠程監控中心端兩部分,兩端之間通過無線網絡進行數據通信。

整個系統分為變電站端與遠程監控中心端兩部分。無人值守變電站模塊分為非法侵入與設備故障與環境異常信號采集、報警聯動控制、報警信息提示和遠程數據傳輸三個子功能;遠程監控中心模塊分為總體監控和報警顯示兩個子功能。兩個模塊之間通過無線網絡進行數據通訊,協調工作。

通過監控主機以及RS.485總線讀取變電站內所有的非法侵入信號與電氣設備故障及環境參數異常信號,進行分析處理。若判斷為非法侵入報警信號、設備故障信號或環境異常信號,則控制視頻攝像系統聯動跟蹤到報警區域的預設位置進行監視錄像,驅動變電站內的聲光報警器進行聲光報警,并形成報警數據發送到遠程監控中心。

(1)非法侵入、電氣設備故障及環境狀態異常信號采集在變電站端,系統采用監控計算機進行數據采集與監控,利用紅外探測、門磁開關等前端探測器陣列進行非法入侵判斷,采用485總線方式進行數據采集傳輸,將信息送入監控主機進行判斷。

(2)報警聯動控制

在檢測到有非法侵入信號、設備故障信號時及環境異常信號時,系統將觸發報警器進行聲光報警,同時,通過RS一485對視頻攝像系統進行控制,根據事先設置好的預置位,將攝像頭定位到發生報警的部位,以便對現場情況進行監視并錄像。

(3)報警信息提示

系統對檢測到的非法侵入報警信號、電氣設備故障信號及設備所處環境異常信號進行分析判斷之后,將對報警信號、故障信號及異常信號發生的時間與方位信息及時給出文字提示;同時,觸發發生報警的視頻通道進行全屏顯示。

(4)遠程數據傳輸

變電站網絡系統設計采用星形的網絡拓撲結構,優化無線中心點和遠端接入點設置,合理規劃無線頻率分配。

網絡設備的連接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監控中心端的連接,另一種是變電站端的連接,電站端的監控主機通過網線同網絡交換機連接,接入無線網絡;在監控中心端,通過無線網絡設備接收來自變電站端的信號,經網絡交換機接入監控中心的網絡。

(5)監控主機處理信息

監控主機以高性能計算機為核心,通過Rs232端口與外界進行通訊,處理后的數據通過TCMP協議與遠端監控調度中心內的主控計算機進行通訊。監控主機內嵌報警信號、設備故障信號及環境異常信號采集處理軟件以及視頻聯動報警控制軟件,完成所有紅外探測器信號與門磁開關信號的讀取、電氣設備運行故障信息及設備周圍環境參量異常信息的讀取以及再傳遞。通過采集多個485模塊,獲得安裝在變電站內不同部位的紅外傳感器與門磁開關信號以及電氣設備故障與環境異常報警信號。一旦發現信號異常,則及時驅動變電站內相關聯的攝像機轉向相應的預置監控區域進行監視錄像、驅動報警器聲光報警,并將監視視頻信息與報警內容通過無線網絡發送至遠端監控中心。

(6)聲光報警提示

監控主機分析到有故障或異常情況發生時,會驅動變電站的監控攝像機轉向發生故異常情況的區域進行監視錄像,并觸發聲光報警。

(7)遠程監控中心模塊

遠程監控中心模塊可以對無人值守變電站進行總體的監視與控制,并且可以及時地顯示變電站的報警、故障及異常信息。

3、結束語

我國的電網企業要想得到充分的發展,就必須讓企業在運作過程中的各項技術都跟得上時代的步伐。只有在電網各項技術都跟得上時代的步伐的時候,電網企業才能夠從根本上滿足市場的需求。而作為電網的樞紐站的建設,其安全監控系統的是否有效,是否足夠滿足市場的需求,對整個電網的影響,是極為巨大的。因此,加強無人值守變電站可視化安全監控系統在電網中的運作,從而滿足市場需求。

篇10

關鍵詞:區間下穿既有線車站變形規律

中圖分類號:U231+.4 文獻標識碼:A

工程概況

既有5號線磁器口車站位于崇文門外大街與兩廣大街交叉口的地下,埋深約10.12m,車站全長180m,車站為三拱兩柱雙層結構,高14.93m,寬21.87m,結構底板厚1.1~1.4m。崇文三里河站~磁器口站區間在珠市口東大街下穿行,區間在里程左K9+191.0~左K9+226.3,右K9+191.0~右K9+226.3范圍內下穿既有5號線磁器口車站,采用礦山法施工,風險等級為特級。區間隧道為標準馬蹄形斷面,左右線隧道中心線間距約17m,區間隧道結構頂板距既有車站結構最小距離約0.7m,施工方向由西向東,開挖方法采用臺階法加臨時仰拱的施工方法,下穿前采用深孔注漿加固開挖范圍內及其以外3m的土體,加固完成后方可進行穿越施工。區間與車站平面位置關系見圖1,結構縱剖面見圖2。

圖1 平面位置關系圖 圖2 結構縱剖面圖

地質水文條件

根據地質剖面圖,既有5號線磁器口站上方主要為雜填土和粉質粘土,車站底板以下有少量中粗砂,區間開挖輪廓上部少量中粗砂,主要為粉質粘土,見圖3。

圖3 地質剖面圖

加固措施

(1)注漿范圍:進入正式下穿段之前,在區間人防段對土體進行超前深孔注漿加固,加固范圍為隧道兩側開挖輪廓線各加3m、底板向下加3m,縱向加固長度約35m。(見圖4、5)

(2)注漿參數:注漿漿液:漿液底板以上采用超細水泥漿,底板以下采用普通水泥漿。

注漿壓力:0.3MPa~0.5MPa,距離底板2m范圍內注漿壓力不得超過0.3MPa。

注漿縱向長度:13m。(3)注漿工藝:深孔注漿采用雙重管注漿工藝,每循環注漿長度13m,每次循環注漿預留2m止漿墻。注漿采用由外向內,跳孔注漿的方法。

圖4注漿加固平面圖 圖5注漿加固剖面圖

測點布置情況

采用遠程自動化監測系統來實現對既有車站結構的變形監測。自動化監測系統由電容感應式靜力水準儀、數據采集智能模塊、監控主機、管理計算機、DAMS-IV數據采集軟件構成。既有車站、軌道結構豎向變形自動化監測斷面沿地鐵線路走向方向布設,在下穿中心處及兩條下穿隧道之間布設一個斷面,之后沿線路方向15米布設一個斷面,每個斷面布設4個測點,共布設20個靜力水準點,車站結構測點布設于側墻上,軌道結構布設于地溝內,測點布置平面圖見圖6。圖6 測點布置平面圖

監測數據分析

區間穿越施工過程中對既有磁器口站的車站結構及軌道結構進行了沉降監測,監測結果見表1。車站結構平均沉降量為-2.204mm,最大沉降量為-2.91mm,小于設計最大允許沉降量-3.00mm。軌道結構平均沉降量為-2.467mm,最大沉降量為-2.89mm,小于設計最大允許沉降量-3.00mm。

表1 最終沉降量統計表

注:負值為沉降,單位均為毫米。

穿越施工過程中,由于先施工完成右線再進行左線施工,故可將區間正上方測點(C2、C4、C7、C9、G2、G4、G7、G9)沉降過程分為3階段,第1階段為同側隧道上層導洞施工階段沉降,第2階段為同側隧道下層導洞施工階段沉降,第3階段為另外一側隧道施工階段沉降,測點在各施工階段沉降量統計表見表2,測點G9的時程曲線見圖5。

表2 不同施工階段測點沉降量統計表

注:沉降量單位均為毫米,百分比為各階段沉降量站總沉降量的百分數。

圖7G9時程曲線

由表2與圖7可以可知:雙線隧道穿越既有地鐵車站施工過程中,既有車站沉降主要發生在第1階段(即同側隧道上層導洞施工過程中)約占總沉降量的沉降量的69%,-1.81mm;第2階段(即同側隧道下層導洞施工過程中)既有車站沉降量小于第1階段大于第3階段,約占總沉降量的21%,-0.62mm;第3階段(即另外一側隧道施工過程中)沉降既有車站沉降量較小,越長總沉降的8%,-0.21mm。

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