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本科院校范文

時間:2023-04-02 05:35: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西安本科院校,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西安本科院校

篇1

目的:為了解西安本科院校籃球選項課的現狀,本文對西安市開設籃球選項課學校進行了抽樣調查,從學生對籃球興趣及對籃球選項課態度、籃球選項課課程設置、籃球選項課教學現狀、籃球選項課考核評價與教學評價四個大方面進行調查,了解西安市本科院校籃球選項課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探討并研究解決問題的辦法,為西安市本科院校籃球選項課的建設提供客觀依據,為今后西安市本科院校籃球選項課的研究及分析提供數據對比和參考。

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獻資料發、問卷調查法及訪談法進行研究。

結果:對籃球運動非常感興趣的選項,女生的百分比大于男生,對籃球運動感興趣的選項男生的百分比大于女生,對籃球運動一般感興趣的選項女生的百分比大于男生,對籃球運動不感興趣選項中,女生占11.76%男生為0。文史類和理工類的學生都對籃球運動比較感興趣,兩者并不存在明顯的差異。經調查發現有14.58%的同學對籃球運動非常感興趣,54.17%的同學感興趣,29.17%的同學感覺一般,2.08%的同學對籃球運動不感興趣,由此可知大多數同學對籃球運動比較感興趣,籃球比賽在高校深受同學歡迎。對文科生和理科生進行對比分析得知,文科生非常喜歡籃球比賽的人數多于理科生,理科生沒有不喜歡籃球比賽的同學,文科生有4.35%的學生不喜歡籃球比賽,文理兩類學生對待比賽興趣的不同程度有不同的人數但總體上差異不大。絕大多數學生對籃球選項課持比較積極的態度,理工類和文史類兩類學生對籃球選項課持積極、一般兩種態度的百分比基本一致。西安市高校籃球選項課內容設置能滿足大多數學生需求,符合學生學習籃球知識的內在規律,但也有14.58%的學生表示對籃球實踐課程的安排不滿意,85%的學生認為現在的籃球實踐課程設置需要改革。大多數同學對籃球選項課持一般滿意的態度,83.33%的同學對教師授課持滿意態度。2.08%的同學對籃球選項課的整體評價非常好,89.58%的同學認為一般好,8.33%的同學認為不好。6.25%的學生非常喜歡籃球理論知識,33.33%的同學喜歡籃球理論知識,43.75%的同學一般喜歡還有16.62%的同學不喜歡。2.08%的同學認為學校選擇的籃球教材非常合適,14.58%的同學認為大多數合適,41.67%的同學認為一般合適,4.17%的同學認為不合適,41.67%的同學則表示沒有教材。

結論:西安市本科高校大多數學生對籃球運動有著濃厚的興趣,同學們樂于觀看、組織、參加籃球比賽,大部分同學對籃球選項課持積極態度。西安市本科高校籃球運動男生比女生開展的更普及。西安市本科高校理工類學生和文史類學生對籃球運動、籃球比賽興趣及對待籃球選項課的態度上無明顯差異。西安市大部分本科高校允許學生參加籃球選項課的時間只有一學期,開課時間短難以滿足學生對籃球知識、技能的需求。絕大多數教師認真負責、上課嚴禁、教風優良,授課方式得到學生認可,但也有小部分教師存在問題需要改進,教師對籃球理論知識的講述基本能滿足學生需求,對籃球保健知識和籃球歷史知識的講解應增加。個人興趣是影響籃球教學的主要因素,調查發現41.67%的學校沒有籃球教材,這也不利于學生對籃球知識的學習。籃球選項課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學校的重視與支持。(作者單位:西安體育學院研究生部)

篇2

>> 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探析 論校媒合作助推地方新聞院校應用型新聞人才培養 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構建 應用型本科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設計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設計初探 應用型本科院校通信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改革與實踐 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材料物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思 論新建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的構建 應用型本科院校物流人才培養方案設計 地方高校軟件工程本科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探析 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探索 新建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 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探索 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應用型新聞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 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析 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路徑探析 新形勢下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探析 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人才培養思路探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8]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EB / OL]..

[9] 張景龍,周平尚.地方院校新聞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175.

[10] 王健.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新聞教育的人才培養[J].遼寧教育研究,2008(7):45.

[11] [13] 李蓓.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塑造完整人格――媒體商業化形勢下新聞人才培養目標的探討[J].新聞知識,2007(1):68.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1998年頒布)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4]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EB / OL]..

[收稿時間]2014-11-20

篇3

論文關鍵詞:應用型 檔案建設 信息化

隨著形勢的發展,檔案信息化建設已經成為檔案管理的重要內容,信息化程度的高低也直接決定了檔案管理與利用工作的質量與效率。高校檔案作為檔案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信息化建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但由于檔案信息化管理制度不健全、檔案人員的思想觀念落后及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不高等自身條件的限制,如何做好高校檔案信息化建設,使其能夠結合高校檔案工作實際,結合實際工作,對這一工作進行了思考。

一、應用型本科院校檔案信息化建設必要性

(一)大量數字化檔案信息形成的需要。傳統型的檔案是建立在手工管理的基礎上,其檔案信息服務也是以手工服務為主要手段,這種管理方式及檢索利用水平,使得絕大部分電子檔案無法采集、收集和提供利用,甚至絕大部分電子檔案已經被清洗、丟失,這種傳統的檔案管理模式嚴重滯后于人們對檔案信息的現實需求,為此,高校檔案工作必須走信息化建設道路,高校檔案信息化建設已經擺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

(二)實現檔案管理模式優化的需要。隨著數字化校園的建設與實施,檔案信息化建設可以實現網上歸檔,將處理完畢的文件資料上傳到檔案管理網絡中,檔案工作人員在網絡中進行檢查驗收即可,電子檔案的系統化管理,能夠從文件的產生、運轉、歸檔、利用進行全程控制。

(三)經濟社會科技發展的需要。2000年12月,國家檔案局、中央檔案館印發的《全國檔案事業發展“十五”計劃》,把“加快檔案信息化建設”列入其中,高校檔案信息化建設已經擺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隨著我國教育和科研網的建立,使得高校過去形成檔案的文件、通知、規章制定等主要材料,現在都是用電子文件的形式進行網上,高校檔案工作只有適應這樣的發展趨勢,才能做到與時俱進、同步發展,才能適應。

二、應用型本科院校檔案信息化建設存在問題

(一)檔案信息化建設中的相關制度與法律不健全。目前,有一些關于電子文件的法律法規,但不是很全面,檔案信息化標準建設也不是很完善。雖然有《計算機病毒防治的辦法》、《電子文件歸檔及管理規范》、《CAD電子文件光盤存儲、歸檔與檔案管理要求》等法律法規,但是,關于電子檔案真實性界定的法律等仍然沒有或者不盡完善。這些配置不夠合理的因素將導致高校檔案信息化建設漫長而坎坷。 轉貼于

(二)檔案人員的思想觀念落后及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不高。由于高校檔案機構的檔案人員大都為年齡較大、學歷層次較低的人,所以他們的科學文化知識有限,接受新事物的心態相對比較保守。面對信息化趨勢,他們不能很快適應信息化的要求,甚至干脆還用傳統的方法來進行檔案工作。還有一些檔案人員對高校檔案信息化的理解不夠準確,他們認為只要購置和使用了現代化的計算機設備以及其他現代辦公設備,就代表我們已經實現高校檔案信息化了。在這些方面,高校檔案機構的檔案人員整體的思想觀念滯后,需要改進和提高。在信息化背景下,對高校檔案管理人員的專業技能的要求比以前更高,綜合素質指標也比以前大有擴充。然而,在目前的環境下,許多高校檔案管理人員缺乏信息網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技能,他們有的甚至不會電腦的基本操作,這必然阻礙高校檔案信息化建設。

三、應用型本科院校檔案信息化建設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檔案信息化建設的制度。高校領導要提高制度建設對檔案信息化建設工作意義的認識。在增強自身檔案信息化意識的同時,要認識到檔案管理制度是貫徹落實高校檔案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的各項決策,保證各項工作順利開展、完成各項工作計劃和目標的保障。高校領導要組織相關人員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符合本校實際的檔案管理規章制度,健全高校檔案制度體系,確保高校檔案信息化建設的各方面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時,要加強規章制度的執行力度,確保檔案管理體系的有效運行。

(二)樹立檔案工作者正確意識。高校在培養檔案信息專門人才過程中,必須使檔案工作者改變傳統的思想觀念,使自己能按照檔案工作現代化的要求自覺學習和更新知識,運用現代技術和信息技術于檔案管理工作的實踐,不斷創新檔案管理工作。隨著信息技術、現代科學技術和數字化技術的快速發展,作為高校現代檔案信息服務主角的檔案工作者,不再是以往單純的檔案管理員。高校廣大的檔案工作者必須具有創新意識和科研能力,積極接受繼續教育及終身教育,努力培養自己具有更深的層次、更高的綜合素質,把自己從一般的管理者變為檔案信息專家,由傳統的“檔案保管者”變為“檔案信息管理者”。

篇4

【關鍵詞】雙語教學 地方性本科院校 師資培訓

項目1:西安市社科基金項目“西安地區學前教育幼兒早期浸入式雙語教育研究”(項目編號:13WL02)的研究成果。

項目2:西安市社科基金項目“轉型發展期地方本科院校學生外語應用技能提升研究”(項目編號:14WL10)的研究成果。

地方性本科院校雙語教學師資培訓現狀

雙語教學從廣義的角度來講,指的是用兩種及其以上的語言進行授課。雙語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具有國際合作意識,具有國際交流和競爭能力的高素質、創新型、復合型的人才,實施雙語教學極為重要。通過實踐證明,雙語教學在我國地方性本科院校中具有可行性。但在進行雙語教學過程中可能存在各種變項,其中最關鍵的是雙語教學教師。

其中在地方性本科院系雙語教學中,教師是最直接的實施者。雙語教學的好壞直接受教師的語言水平以及教學能力的影響。實踐表明,雙語課程教師必須以豐富的教學經驗為依托,以扎實的學科知識為基礎,通過充分理解原版教材,了解學科的前沿;雙語課程教師還必須具有扎實的外語知識,可以在課堂上熟練進行雙語轉換,準確進行專業知識表達。

通過對2013年西安文理學院雙語教學教師參加培訓的現狀進行分析可知,現今,雙語教學教師師資培訓面臨著:(1)現今我國高校,特別是地方性本科院校,還不存在專門以培養雙語師資為基礎的學科專業和機構,同時,雙語知識的缺乏也嚴重影響了雙語教學的發展。(2)教師缺乏實踐能力,現今,我國地方本科院校的老師大部分是從高校畢業后直接充實到教學第一線,由于各種外界原因限制,只進行專業基礎課的傳授,對于各專業的教學計劃以及人才培養目標不了解等。

地方性本科院校雙語教學師資培訓的理論基礎

1.教師的專業發展理論

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屬于直接參與者與課程變革的實施者,任何的教育改革與發展都離不開一線教師參與。近年來,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加深,對既有專業知識,又有外語基礎的復合型人才要求越來越高。教師在整個教育領域的作用也越來越顯著,人們對教師的期望也越來越高。教師既要有較強的專業知識,還要具有較強的自主性,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

教師專業化屬于教師個體進行新知識以及專業能力提升的過程。Holye曾把教師專業化定義為兩方面,即:教師專業化是關注一門職業并使其成為專門職業,并能獲得相應的地位的過程;教師專業化還是注重教學品質、職業內部合作方式、教學人員進行知識技能以及工作職責的結合,并將其整合到同事關系以及服務對象的契約與倫理關系所形成的情景中。

雙語教學的有效實施離不開雙語教師的素質提高,因此,雙語教師要通過不斷學習使自己的專業知識以及雙語教學能力進行提升。以西安文理學院為例,雙語教師的專業化發展要求高,因此:在雙語教學的師資培訓過程中,要盡可能提升專業知識,并通過自身實踐認可自己,提高雙語教師的專業地位;其次還要加強語言能力以及雙語教學技能,并進行專業知識的學習。

教師專業發展屬于教師主動發展過程,因此,在進行雙語教學師資培訓過程中,要以教師為核心,明白教師進行培訓的目的,從而滿足教師通過培訓獲得所需知識領域內的補償,并讓教師養成持續學習的習慣,并尋求自主發展,使教師自我發展的能力得以提升。

2.構建主義理論

構建主義理論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由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經維果茨基、奧蘇貝爾、布魯納等眾多心理學家以及教育學家的不斷努力,構建主義理論不斷完善與發展。構建主義理論的教學思想有五個方面,即知識觀、學習觀、學生觀、教師角色定位及其作用和學習環境。

構建主義理論認為:教師進行自己行為的反思,有助于進行知識建構,反思有助于教師進行學習;進行理論輸入是構建主義的必要途徑,理論輸入有助于形成認識框架,但要與具體情境相聯系;教師所處的環境影響教師的認知,教師的學習是一個與學生、家長、管理者以及同行的交往過程中形成的,進行對話與交流對教師的學習意義重大;教師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教師學習者有個體差異且有不同的發展階段,教師活動要依據教師的個人特點以及發展需求進行。

在地方本科院校中推進雙語教學,有助于學生獲得全面發展,因此雙語教師必須進行自我發展意識強化。雙語教師要不斷超越自我,實現自我,要主動建構自我,因此雙語教師要圍繞著知識、自我和責任不斷地學習提高自己。教師在地方性本科院校雙語教學課堂上,要成為學生在雙語意義建構的指導者、促進者,因此,在進行雙語教師師資培訓時,要進行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中介的培養;要培養雙語教師進行真實教學情境創建的能力;要培訓教師創造條件調動學生積極性的能力。

3.成人學習理論

近年來,現代社會科學理論不斷發展,教育研究視角多元化,學科交叉與融合不斷完善教育理論,進而更好地指導實踐。在教育培訓中,從理論與方法上進行了創新,成人教育學中的成人學習理論也對教師培訓提供了更廣闊的理論基礎。

成人學習具有以下特點,即學習過程,對他人依賴性較低,自我主導意識增強;成人有一定的經驗,并具有探索式學習的作用;有學習動機;有使用、真實情景、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學習環境。

依據成人學習的特點,對雙語教學師資培訓要基于解決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的問題為根本,要培訓雙語教師進行獨立自我發現、自我探索,獨立思考而不僅是簡單的被接受;由于雙語教師都有一定的經驗,當雙語教師在培訓過程中,自身的經驗并沒有獲得重視以及利用,那么培訓結果將不會直接內化為雙語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雙語教師培訓也很容易失去參與培訓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由于參與培訓的雙語教師雙語專業知識儲備相對較少,教學方式也缺乏多樣化,因此對其培訓要注重教師的學習經驗同生活場景相融合,要重視雙語教師的需求,要注重在實踐過程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地方性本科院校雙語教學師資培訓對策――以西安文理學院為例

1.職前培訓

職前培訓指的是對師范院校的學生進行系統化、專業化的培養,這是進行雙語教學教師培訓的必要手段。對地方性本科院校來講,雙語教師的主力軍是師范院校的畢業生。但傳統的師范院校由于存在這樣或者是那樣的不足,難于培養優秀的雙語教師。近年來,高等教育不斷改革,傳統師范院校的弊端逐漸衰退,譬如,外語系有原來僅接受文科知識的學生到現在文理兼收。這種模式在一定程度可以把外語與專業結合,為把雙語教師培養成為復合型人才打下基礎。另一方面,西安文理學院每年都從英語專業吸收優秀的應屆本科畢業生,使其攻讀跨學科跨專業的碩士學位;或者是從其他專業中吸收優秀的應屆本科畢業生,使其攻讀英語專業的碩士學位。

2.職后培訓

(1)對專業教師進行培訓。學校加大投入,并從專業教師選擇基礎較好的教師進行英語培訓,并從中選拔優秀人才進行雙語教學的師資以及儲備,并重視青年教師雙語教學能力的培訓。

(2)對外語水平較高、學科知識較強的教師,要大力引進。對專業知識較強、外語能力較高的雙語教師進行選拔,為雙語教師培訓奠定基礎。對于一些課程,設計面較廣,則可以通過舉辦雙語教學師資培訓班的模式,聘請國內外有名的專家進行授課,從而提高雙語教學教師的綜合素質。由于外語教師與專業教師各有所長,因此,可以通過取長補短、相互學習的方式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

結 論

在我國地方性本科院校開展雙語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通過漢語以及英語兩種語言學習,提升學生的雙語能力,培養學生成為復合型人才。本文通過對我國地方性本科院校的雙語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并以西安文理學院為例,分析師資培訓存在的問題;接著本文對地方性本科院校雙語教學師資培訓的理論基礎進行研究;并以西安文理學院為例,分析地方性本科院校雙語教學師資培訓的對策。希望通過本文分析,為我國地方性本科院校開展雙語教學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付筱娜:《試析高校“雙語”教學模式》,《中國高教研究》2002年第7期,第91期。

[2]李秋萍等:《教學為主地方性高校雙語教學的定位及應注意的問題》,《黑龍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4期。

[3]丁黎明:《對地方性本科院校雙語教學的冷思考》,《三明學院學報》2009年第26期,第340-343頁。

篇5

摘要:新升本科院校已成為我國本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升本科院校發展中面臨著定位不準、條件不足、隊伍薄弱、特色不明等突出問題,加強發展研究、促進科學定位、建立新升本科院校合作機制、強化分類指導是實現新升本科院校健康發展的重要方法。

關鍵詞:新升本科院校;應用型大學;辦學定位;人才培養

0引言

2005年以來,我國適齡人群接受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已達到21%,標志著我國已經由精英化教育進入到了大眾化高等教育時代。多元化的高等教育體制和辦學模式是這一階段的重要特征,高等教育原有的“二元重點發展目標”已不能適應教育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的需求。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一批專科院校通過合并、重組、轉制升格為普通本科院校,這些新升本科院校本科辦學歷史不長,發展中存在著很多難題和困惑。新升本科院校的發展已成為高等教育和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1新升本科院校發展分析

自1999年至2009年,教育部陸續批準了全國238所專科院校通過合并、重組、轉制升格為本科院校,新升(建)本科院校已經占全國普通本科高校1090所(2009年數據)的21.83%,陜西省新升本科院校也已達14所。新升本科院校數量較大,類型復雜,舉辦本科教育時間短,發展中存在很多的問題。

1.1 定位不準由于升格時間不長、本科教育的研究不夠、認識不到位,部分新升本科院校存在著定位不明,重視學術型人才,而輕視應用型人才的現象較為突出。這種重學術輕應用、重理論輕實踐的人才取向,不利于我國高等學校的分類發展和多樣化人才培養。新升本科院校應走出傳統本科教育的“精英教育”辦學理念和“學術型”人才培養模式,面向社會人才需求,定位于應用性院校,安于本科層次,為地方、行業培養能夠熟練運用知識、解決生產實際問題、適應社會多樣化需求的應用型創新人才。

1.2 條件不足新升本科院校一般都是從原來的專科或高職升格而來。升格前大都是從事技能性教育,很多實驗實訓設施是為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要求而建立和設置的。但是,升格為本科院校后,這些實驗實訓設施就很難滿足本科教學的需要,符合本科院校評估要求和建設標準的實驗實訓條件尚嫌不足。

1.3 隊伍薄弱由于根植于高職高專教育,本科辦學歷史短,新升本科院校教師隊伍普遍存在著數量不足、科研意識淡漠、科研能力欠缺的問題,還沒有形成一個人員梯隊合理、業務能力優良、滿足應用性人才培養的師資體系。很多教師很少從事或者不從事科研工作,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不足,教師隊伍水平和實力不高,影響了應用性人才培養質量的不斷提高。

1.4 特色淡化新升本科院校尚處于本科教育的規范階段,還談不上獨到的辦學特色。很多原有的鮮明的高職高專辦學特色,需要在本科層次人才培養的基礎上進一步的轉化和凝練。部分新升本科院校特色僅僅體現在辦學目標定位和服務面向上,真正體現人才培養、院校發展內涵的特色還很少,院校適應社會需求的能力還非常有限。如,我省作為機械、電子、航空航天等制造業大省,而新升本科院校中缺乏理工類院校(工程學院、理工學院、工業學院),難以適應陜西區域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和支柱產業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2新升本科院校發展對策建議

2.1 加強研究高職高專院校發展到一定階段,通過合并、重組升格為本科院校是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接收高等教育需求的重要途徑。但作為不同類型的兩類高等教育,如何實現院校轉型是新升本科院校必須面對、認真解決好的問題。新升本科院校如何從一所高職高專院校轉化為一所本科院校,辦學定位、改革理念、優勢與特色等很多問題都需要認真的研究,單靠實踐中摸索是不行的。新升本科院校除了必須遵循傳統本科院校的一般規律外,存在著非常明顯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是我國原有的高等教育理論框架里所沒有提及的,對這種特殊性的研究,隨著新升本科院校的增多,變得越來越重要。因此,成立相應的研究機構,積極開展新升本科院校辦學規律、辦學理念、辦學思路研究,是確保新升本科院校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

2.2 科學定位新升本科院校定位,必須建立在如何適應人才需求、構建辦學特色、提升發展效益之上。2002年,教育部明確提出新升本科院校應定位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學術界對新升本科院校定位分為三類,其中第三類提出“辦成應用型或應用教學型大學,積極開展應用性教育,培養面向地方,服務基層的應用型本科層次人才”的觀點,是目前新升本科院校定位研究中占多數的意見。筆者認為,新升本科院校定位于應用型大學,可以更好地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需求,有效解決我國勞動力市場出現的結構性失業,是新升本科院校現階段構建發展特色、實現健康發展、體現存在價值必須堅定不移的發展定位。應用型大學辦學實踐中,必須強調學以致用。專業設置上,應用型本科院校應能更廣泛地與實際工作、生活緊密結合,并具備靈活的應變能力;從課程與教學方面看,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學內容應更加注重與生產實踐的結合,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更加靈活多樣,既有理論學習,又有實踐教學,能夠很好地將產學研結合起來。

新升本科院校要堅持為地方社會經濟和行業發展服務,必須把培養人才作為學校的根本任務。因此,新升本科院校要以務實的精神,堅定不移的明確教學型高校定位,并且要有長久的打算,決不能淺嘗輒止,提出不切實際的目標要求,才能確保院校的健康持續發展。

2.3 建立新升本科院校合作發展平臺新升本科院校剛剛涉足本科教育領域,本科辦學條件較為薄弱,面臨很多發展中的共性問題,只有通過新升本科院校間的合作與交流,才能促進新升本科院校的共同快速發展。建議由教育主管部門出面牽頭,知名本科院校專家、新升本科院校參與,成立新升本科院校發展咨詢委員會等協作組織,對新升本科院校進行發展指導,搭建院校合作橋梁。通過合作發展平臺,這類院校之間可以定期就有關問題進行研討,如探討教師互聘,學制相通,課程互選,學分互認等教學資源共享模式,避免資源的重復設置與浪費;探討學科,專業結構的設置及其規范建設,實現錯位發展,特色構建;協調并確定教學改革中需跨校開展的學術,教學活動和事宜,達到互通互融共同發展的目的。例如,上海市五所新升本科院校的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學術技術能力聯合評議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五校聯合評議工作協調小組結合五校的實際的情況,確保了這五所高校高級學術技術能力評議工作的規范、順利地開展。如果陜西新升本科院校也采用同一個機構實行統一操作統一評聘,也一定能促進新建本科院校教師的發展和交流。

2.4 強化分類指導分類指導是我國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原則。新升本科院校舉辦本科教育的歷史太短,與老牌普通本科院校有著很大的不同和差距,有優勢更有不足,其發展更需要得到政府和社會的關注和支持。教育主管部門應制定切實、優惠的扶持政策,強化分類指導,引導新升本科院校改革與建設。

由于隊伍薄弱,條件不足,經費問題必然成為制約著新升本科院校發展的關鍵所在。新升本科院校需大幅度提升基建等辦學條件和師資力量,政府應在經費劃撥方面對新升本科院校給予特別的傾斜和支持。同時,建議創新思路、廣開渠道,發揮一切可以利用的社會力量,籌措、設立新升本科院校發展專項資金,支持新升本科高校建設。建議進一步加大新升本科院校發展研究,針對辦學不到一定年限的新升本科院校的實際,在本科教學評估、教師職稱評審等方面,制定專門的考核標準,以調動激發新升本科院校的發展活力和辦學積極性。

3結語

作為我國高等本科教育重要的的新生力量,新升本科院校已成為適應地方經濟社會和行業發展、加快市場急需的應用型才培養的主力軍。關心、關注新升本科院校發展,加快新升本科院校建設對于落實省委省政府“科教興陜”,加快西部大開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站在國際前沿、立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不斷加強自身發展研究,科學定位,加快改革與建設,盡快實現轉型,提升服務社會的能力,是新升本科院校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公告.1999-200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2]姚加惠,潘懋元.新建本科院校的現狀分析與準確定位,龍巖學院學報,2006,8.

[3]孔繁敏等.建設應用性大學之路[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7).

篇6

關鍵詞:民辦本科院校;比較優勢;競爭優勢

中圖分類號:G64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059(2012)02-0015-05

民辦高校從專科層次到本科層次乃至研究生層次教育的一次次飛躍給予了民辦高等教育發展更大的信心與契機,然而民辦本科院校新一輪的發展也面臨著巨大挑戰。伴隨著經濟的轉型,中國正在從學歷社會走向能力社會,對文憑的過度依賴在弱化,教育消費越來越理性。在此背景下,現代化的校園和低廉的學費不再是民辦本科院校競爭的優勢,學士乃至碩士學位授予資格也不是其贏得競爭的資本,招生與就業的營銷策略更不再是民辦本科院校獨領的有效手段。在高等教育變革的時代,人們對高品質民辦大學有了更多的期待。民辦高校生存的政策環境也在改善。例如,陜西省從2012年起政府每年設立3億元民辦高等教育發展專項資金,浙江、上海等地也都為高水平民辦高校的建設提供著各種財政支持。民辦本科院校只有真正有了核心競爭力,才能實現民辦高等教育新的跨越,公辦與民辦共同發展的格局才能真正形成。

一、比較優勢與民辦本科院校跨越式發展的階段性選擇

比較優勢原本是貿易經濟學所使用的概念,是指在經濟交往中利用自己的要素稟賦優勢尋求最佳發展方向和獲取最大利益。在民辦高校發展戰略中,比較優勢理論主要是指民辦學校憑借自身的民營機制,不斷尋求最適宜的發展方向和發展途徑。通常來說,負債經營、盲目擴張規模并非學校組織發展的最有效策略。但是,在高等教育供不應求、公辦高校改革又十分滯后的背景下,民辦高校利用了教育市場信息的不對稱和求學者的盲目,通過以市場為導向的負債經營和規模擴張等商業模式運作化“危”為“機”,凸顯了比較優勢,實現了自身的發展。

1、通過負債經營方式凸顯辦學條件優勢

中國民辦高校很多是從“三無”起步的,經歷了艱難的創業歷程。從自學考試助學機構、學歷文憑試點校到本科院校,民辦高校實現這一發展的重要原因是自負盈虧的辦學機制。這種機制促使舉辦者敢于承擔貸款風險,征地建設校園,改善辦學條件,實現跨越式發展。事實上,1998年擴招以后,高等教育進入大發展時期,教育資源(資金、校舍、設備、師資)配置出現嚴重短缺,其中校舍緊張的問題尤為突出。而公辦高校存在著很強的“等、靠、要”的心理,“大學強大的惰性在于它是長期發展起來的完備體系。”民辦高校則不同,它們通過實行長期租賃、貸款買地、政府贈用、置換重建等方式快速做出反應,“百畝甚至是千畝校園”和“萬人民辦大學”橫空出世。據調查,西安翻譯學院在創建時抵押貸款4000萬元,藍天職業技術學院在創建時貸款3000萬元。客觀地說,很多民辦高校當時的舉措在大眾眼里無疑是一種沖動的、非理性的選擇。特定時期的特定條件讓這些學校超越了危機,獲得了發展的機遇。這些學校在籌資擴建過程中滿足了眾多求學者的需求,促進了學校經營狀態的改善與管理效能的提高,推動了學校資本的增值,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2、利用低成本擴張實現規模經濟

學費收入幾乎是民辦高校生存的唯一支撐。中國民辦高校學費與國外私立大學學費相比十分低廉。但是,就人們的接受程度來說,學費提升的空間有限。從1989年到2006年,公辦大學學費從200元上漲到5000元以上,增加了至少25倍。而同期城鎮居民人均年收入只增長了4倍,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2.3倍,大學學費的漲幅幾乎10倍于居民收入的增長。民辦高校學費始終僅僅略高于同層次公辦學校。據統計,目前公辦大學學費在2000-12000元,民辦高校在3500-20000元。在學費無法提高的情況下,民辦高校只能通過降低成本和擴張規模來實現學校的跨越式發展。首先,重視規模擴張。截止到2000年就有10多所萬人以上民辦本科院校,目前有78所民辦本科院校平均學生規模在8000人以上。其次,充分利用專兼職結合的教師隊伍,盡可能地降低開支。從經濟學上講,兼職人員的邊際成本遠遠低于專任教師的邊際成本。民辦本科院校的跨越式發展一方面依靠部分退休教師的全身心投入,一方面利用公辦高校教師工作的閑暇。第三,減少不必要的教學投入。100-200人集中授課的場面隨處可見,也有的學校依靠網絡遠程教育或多媒體手段降低勞動力成本。

3、以市場為導向靈活設置專業

市場是瞬息萬變、極不穩定的,而人才培養的周期與市場波動的周期相比是漫長的。民辦高校利用自身決策與用人機制的靈活,搶占著招生與就業市場。民辦高校一方面以市場為導向、以教育需求服務為中心開展經營活動,提供多樣化的選擇,例如通過舉辦各種職業資格考試和培訓、創辦創業孵化器等方式盡可能地貼近社會;另一方面,利用隨時聘請的兼職教師應對專業的快速調整。

4、憑借封閉或半封閉式管理保障教學秩序

相對公辦高校開放甚至有些松散的學生管理而言,民辦高校學生管理是極其嚴格的。就成本而言,與教學改革相比,舉辦者與辦學者更加重視學生日常管理的投入。應該說,民辦本科院校在規模急劇擴張和生源素質不高的情況下能夠保持有序的發展正是得益于嚴格的學生管理體系。與公辦高校學生相比,民辦院校學生不僅缺乏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而且往往有很多不良習慣。民辦學校為了維護良好的教學環境與秩序、提高管理的有效性,不得不強化各種規章制度,甚至限制學生的一些活動,形成了封閉或半封閉式的教學環境。根據調查,采用封閉式管理的民辦高校占總體的71%,陜西省占到89%,甚至更高。有的民辦本科院校以“準軍事化”或是“軍事化”的管理作為一種管理優勢吸引家長和學生。較為龐大的專職輔導員團隊牢牢地監控著學生的行為,維護了校園的安全與穩定。

應該說,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民辦高校的追求應該是不同的。民辦本科院校的上述選擇受制于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環境和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民辦本科院校一度以現代化的校園、可承受的學費、封閉式的管理、節儉的辦學和多樣化的服務搶占了市場,可是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到來,這些院校原有的優勢在逐漸削弱,面對的挑戰更為艱巨。

二、民辦本科院校從比較優勢到競爭優勢的形成

民辦高校從非學歷教育到學歷教育的辦學層次提升是基于其自身機制的相對優勢。民辦本科院校新的跨越則需要通過建立核心競爭力以保持自己的優勢。上世紀80年代,以波特的理論為代表的西方企業戰略理論強調追求競爭優勢。競爭優勢是指當一個組織實施一種同類組織無法復制或難以模仿的價值創造戰略時形成的優勢。民辦本科院校在充分發揮已有比較優勢的基礎上,通過調整資源配置、優化組織結

構,實現從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的轉型。

1、比較優勢并不等于競爭優勢

自負盈虧的機制讓民辦高校選擇了負債經營,經營帶給學校辦學條件的改善卻不是無止境的。隨著原有公辦高校的置換后重建和新建高職院校的涌現,民辦高校校舍和設施的優勢變得不明顯,相反,維護龐大校園的沉重經濟負擔和運營成本接踵而來。同樣,規模擴張帶給民辦本科院校的并非是持續的發展。高等學校的辦學效益不總是與學校規模呈正比,在同等質量投入水平下,當規模增加到一定程度時,規模對生均成本的影響就會變小。也就是說,辦學效益不會永遠隨著辦學規模的擴大同步提高。依靠規模擴張完成資本原始積累是中國民辦高校跨越式發展的一種階段性選擇。根據調查,78所民辦本科高校中,有一半以上的學校其本科生數不足生源總數的50%。民辦院校利用本科辦學層次的優勢,通過招收各類生源以及開展各種資格證書培訓等方式穩定收入。然而,盲目擴張所導致的民辦本科院校發展定位的缺失和教學管理的粗放,一定程度上正在束縛著學校的發展。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Messiah學院已有90年歷史。作為一所排名靠前、錄取分數較高、生源充足的私立本科院校,多年來其在校生規模穩定在3000人以下。該校校長強調,“堅持小規模、高質量的本科教育才是本校一貫的經營策略和辦學特色”。在專業設置上,雖然民辦高校對市場需求的反應是快速敏捷的,但是課程內容的建構遠遠沒有與之同步,更不用說職業的規劃與專業的引領。面對越來越理性的求學者和越來越實際的招聘方,一紙文憑、一個專業符號很難成為學生就業競爭的優勢。封閉式的管理雖然約束了學生的行為,但是并不等于給予學生良好的教育。現代社會,比“管理學生”更有意義的是學生心靈的呵護和人生的導航。民辦高校大多數學生認為學校缺乏對他們充分的信任,需要用正面的、肯定的、激勵的方式代替壓制的手段,讓學生自我管理。一個同學動情地說:“我們不需要同情,更需要尊重;不需要憐憫,更需要信任;不需要教訓,更渴望交流;不需要管制,更希望擁有自理。”㈣可以說,民辦高校在原有競爭中呈現的優勢雖然帶來了學校的跨越,但它是民辦高等教育發展階段性的產物,民辦本科高校原有的優勢不再是其新一輪競爭的強勢。

2、利用比較優勢培育競爭優勢

民辦高校自負盈虧的民營機制與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始終是不能擯棄的優勢,但不能局限于在一定階段相對公辦高校的優勢,而需要積極培育和創造競爭優勢。隨著高等教育從精英化階段邁入了大眾化時代,民辦本科院校不再處于一種拾遺補缺的地位,而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競爭的環境在變,競爭對手也在變,競爭的方式自然需要轉變。通過教育市場的結構分析可以看到,民辦本科院校作為具有頒發學歷文憑資質的民辦高校的佼佼者,既要應對民辦高職院校的追趕,也想撼動老牌公辦大學的地位,同時還要時時迎接其他民辦本科院校、獨立學院以及公辦高職院校的挑戰。此外,國外大學已經搶灘登陸,中外合作院校更是來勢洶洶。寧波諾丁漢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上海紐約大學等的出現帶來的不僅僅是生源的爭奪,更為重要的是高等教育質量的挑戰。面對新建公辦本科院校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植和“211”、“985”工程大學的雄厚實力,民辦院校既不能趨同于原有的公辦院校,更不能固守原有的優勢,而需要轉變發展方式,尋求大學內生增長的新動力。

三、民辦本科院校競爭優勢策略的選擇

1、辦學定位的調整與內在價值的重構

民辦本科院校的發展經歷了盲目擴張期、規范調整期,現在需要通過精細化管理構建自己的特色與品牌。民辦學校辦學初期的粗放是時代的選擇。在民辦高等教育的激烈變革與振蕩中,民辦大學的辦學者無法也無暇顧及長遠的戰略規劃,為了擴建校舍、爭奪生源、提升辦學層次、增設新專業放棄了對學校自身更深層次、更系統的思考與審視。民辦本科院校今天已經躋身于“大學”行列,不再是一般意義上的中學后教育機構。應該說,人們對“大學”的期許是一樣的,無論是公辦大學還是民辦大學都應該注重內涵發展。民辦本科院校的競爭優勢最終應該來自于其作為大學的品質。民辦本科院校不僅僅需要在營利性還是非營利性之間做出選擇,還需要在提供優質的本科教育還是職業教育、追逐研究型大學還是局限于教學型大學等兩難局面中做出自己的選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亨利?萊文教授指出:不同大學的資源配置策略可以造成成本效益的天壤之別,不是2%或3%的差異,有時是400%或500%的差異。能否對所擁有的資源進行最有效的配置取決于大學發展戰略。美國既有最頂尖的私立研究型大學,也有袖珍型的私立文理學院。美國私立高等教育之所以呈現出多樣化發展的態勢,原因在于學校非常重視自身的發展定位。哈佛大學校長艾略特上任伊始就設計了一個清晰的、雄心勃勃的愿景,以此來改造哈佛。此項改造計劃具體由三個關鍵部分組成:改革本科生課程體系,讓學生自由選課;力主開展研究生教育,為獲得學士學位的學生提供探索高深知識領域的機會;在哈佛建立更高標準的專門學院,包括法學院、神學院、醫學院等,專門招收研究生。艾略特不照搬德國大學模式,而是強調美國大學的獨創性,適應美國獨特的社會環境。同樣,地區性州立學院通過優等班課程來樹立自己的形象。私立的鳳凰城大學從未把研究型大學作為自身追逐的目標,而是定位于服務低端高等教育市場,培養社會領域最實用的專業人才。無論哪一種選擇,對于民辦本科高校最為重要的是把學校當作教育來辦,而不是當作企業來辦。辦學校需要企業家精神,這不等同于把學校當作企業來辦。民辦本科院校要想走向卓越,必須回歸教育本原,也就是要關注學生,關注人的成長與生命的價值。在《教育獨立議》中指出:“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上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給抱有他種目的的人去應用的。”這一關于教育發展人的能力、完成人格的兩大教育功能是對傳統“大學”理念的現代詮釋。然而,現代的民辦高校太注重所謂技能的養成,導致教育“目中無人”。有一個媒體采訪西安歐亞學院胡建波院長,問“您覺得中國民辦教育最缺的是什么,最不缺的是什么?”他回答說:“了教育工作快30年了,教育最缺的就是‘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最不缺的是急功近利。這就是我對現今教育的一種看法。所以我理解的民辦學校實力首先是看這個學校的辦學理念。”

民辦院校辦學層次的提升給予其最重要的反思就是要回歸到人的教育上,而不是“把每一個學生訓練成能勝任某一個崗位的技師”。民辦本科院校必須關注學生的心智成長,注重培養學生廣闊的知識視野,促進其各方面能力的培養與個性的完善。這是大學的理想,也是大學品質的一部分。誠如雅斯貝爾斯所言,“教育的過程首先是一個精神成長的過程,然后才成為科學獲知過程的一部分”,“創建學校的目的,

是將歷史上人類的精神內涵轉化為當下生氣勃勃的精神,并通過這一精神引導所有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術”。民辦本科院校不是不關注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而是不能讓教育的內涵局限在實用的技術教育。教育離不開必要的技術技能訓練,但訓練是為了涵養人的整體智慧,而不是把人當做訓練的機器,使訓練成為與人的心靈隔離的異己的活動。盡管知識技能的傳授不可缺少,但真正的教育必須超越于此而上升到培育人的精神、安頓人的心靈的高度,以接近教育的本質。哈佛大學作為一所私立大學,之所以被看成是美國國家歷史的象征,是因為它所展示的既有教育上的意義,也有文明、文化、歷史的意義。能否找回民辦本科院校應有的價值定位、重塑大學之魂是當下民辦高等教育能否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

2、課堂的轉型與學習的增值

關注學生很容易成為辦學中的一句空話。民辦本科院校對于學生的關注也并非意味著從學生的封閉式管理走向開放式管理,其競爭優勢的形成要從課堂教學的變革中突破。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高校中的教學一直以課堂講授為主。這種教學法將教師置于中心地位,注重學生的記憶而忽視他們的反應,注重答案的一致性和標準性。過分強調一致不僅不利于學生創造精神的培養和學術發展,更為重要的是學生無法成為學習的主體。公辦大學的鼓勵教授上講臺、設立各種優秀教學獎項等舉措都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死氣沉沉的課堂現狀。因為教授們已經習慣于講授制,突破這樣的瓶頸很難。即使在行政權力泛化的公辦大學,想讓課堂從“以知識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習者為中心”或是“以問題為中心”都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事情。民辦本科院校則不同。民營機制讓民辦院校不僅在教師選聘上更加靈活,在教學管理上也更加富有彈性。民辦本科院校只要從學校決策者到教師都高度重視教學,就可以選聘更能關注學生思維方式和學習能力養成的行業精英,同時創建教學改革支持平臺,審查培養方案,支持課程教學改革項目,獎勵優秀教學成果,創建有效教學評估系統。西安歐亞學院已經與美國杜肯大學合作創建了卓越教學中心(Center for teaching excellence),推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改革嘗試。

從“以知識為中心”向“以學習者為中心”或者是“以問題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的轉型需要教師個性化的指導和能夠引起學生強烈興趣的課外學習。這與其說是教學方式的轉換,不如說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生所獲得的不僅是知識和技能,而是一種良好的思維方式和更高的人生目標。這樣一來,學習才真正有了價值。

3、制度的創新與教師精神追求的提升

篇7

Abstract: Based on the demands of talents cultivation and features of running school o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 that serving local economy, the paper discusses and analyzes the civil engineering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i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 but also makes further study on the training mode and curriculum.

關鍵詞: 地方性院校;地方經濟;土木工程;人才培養

Key words: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 local economy;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talents cultivation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1)23-0219-02

0引言

榆林學院位于陜西榆林市,榆林是盛產能源礦產資源地方,被譽為中國的“科威特”。榆林學院是一所省屬綜合性本科院校,也是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和歷史文化名城榆林唯一的普通高校。它的前身是創建于1958年的綏德師范學院。在2003年成功地從師范專科學校轉型為地方綜合性本科院校。土木工程專業于2005年經陜西省高等教育委員會批準設立,并于同年9月開始正式招生。無論從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相對于院校的同專業來說,榆林學院土木工程專業都是一個嬰兒。在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工科本科引導性專業目錄》中將建筑工程專業調整為土木工程專業,設置了建筑結構工程、市政工程、建筑經濟與管理、道路與橋梁工程、巖土工程和水工結構工程等6個專業方向[1]。合并之后的土木工工程專業被稱之為“大土木工程”,它涵蓋了原來的建筑工程、交通工程、礦建、城鎮建設、工業設備安裝工程、飯店工程、涉外工程、土木工程等八個專業,范圍更廣、支系更多、科目更為復雜。近些年,“大土木工程”對人才培養的規格和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專業不斷改革課程體系、優化課程結構,用以服務當地經濟。榆林學院土木工程專業正處于起步階段,而此階段人才培養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凸顯“地方性”與“應用性”,怎樣能夠適應本地方經濟發展和區域建設的需要,尋找適應性較強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1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的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

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的本科院校土木工程專業在人才培養模式上的凸出點在于“地方性”與“應用性”,那么地方經濟的建設需要應用性的高級技術人才[3]。從地方本科院校走出去的學生較大多數留在地方,為地方建設出份自己的力量。人才培養的模式中就要突出地方性,即地方高等學校培養的人才,主要用于為本地區服務。因此在本科培養教育的同時也要與本地區緊密結合起來,為本地區的經濟建設服務。

榆林學院處在榆林經濟大力發展的優勢下,城市及周邊的建設也在飛速發展,同時又是僅有的一所本科院校。榆林由于所處陜西最北邊,處于黃土高原和毛烏素大沙漠的交界地帶,因此環境相對較差。陜西省知名院校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長安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畢業的學生大多數進入名企工作、大中城市工作或繼續學習。在這樣的就業情況下,使得榆林的市場中土木工程專業人才空缺較大。我校要抓住市場空缺,采用獨特的培養方案培養出一批獨具地方特色的土木工程人才。

在充分分析榆林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準確地定位我校土木工程專業培養目標,首先,需找差距,這里的差距不僅僅是自己與重點院校的差別,還有學生質量的差距。其次,明確地方本科院校培養人才的去向,即為誰培養專業人才。土木工程專業為本行業的企事業單位的基層建設部門、中、小城市的大、中、小型建設管理部門輸送高級技術人才。再次,明確地方本科院校能夠培養出怎樣的高級人才。土木工程人才必須要是土建施工方面的技術人員,同時也要求技術人員具備建筑裝飾、給水系統,電氣、暖通空調設備安裝施工方面的知識;這些人才的特點是“現場工程師”,而不是研究開發型人才;同時還要有一定的管理知識、經濟知識、外語和計算機知識,相應的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素質,較好的心理素質和一定的社會交往能力。

從2005年招生以來,結合我校“立足榆林、輻射周邊,為榆林及周邊的建設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的發展目標,本著“合理定位、明確方向、尋求特色”的專業建設指導思想,加強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模式的研究與實踐,強化課程體系建設和改革;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確保教學質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強校企交流合作,結合設計院建設提高教學、科研水平;完善教學設施;強化教學管理制度建設,加大實施力度。密切聯系企業,服務經濟,服務社會,充分利用地域優勢,加強產學合作,積極與房地產、施工、監理、設計院等相關領域企業進行交流、協作,力爭實現校企相結合辦學。探索適合榆林地區及周邊省市經濟發展需要,大力培養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并與地方經濟相適應,將更有助于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

2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專業培養特點

榆林學院土木工程專業提出擴寬專業口徑,增強人才的適應能力的培養特點,即“厚基礎,寬口徑”的教育思路[2],培養立足于地方,面向地方實際,滿足地方需求,注重素質教育的土木工程專業人才。

“厚基礎”的學生往往動手能力較弱,畢業以后更多選擇進一步的學習深造,較少傾向于生產第一線。因此,“寬口徑”是在建立在多種職能上,其中以一種職能為主的前提下,專業面盡可能地拓寬;而“厚基礎”指建立在一種具有厚實的、較寬的專業基礎之上的專門化教育。廣博與精深、通才與專才應當在矛盾的基礎上予以統一[4,5]。

以榆林學院為例,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以厚基礎,寬口徑為主,同時還特別注重實踐教育。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培養的學生首先要具備一定的生存發展技能。目前地方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日趨增大,剛走出大學校門的學生由于缺乏實踐經驗,而被用人單位拒之門外。在學習理論的同時我校增加了“工程實訓”的課程;第二,培養特色應體現在學生較強的動手能力和良好的適應能力上,我校不斷開展各類建筑工程設計、實訓技能大賽。地方院校凝練專業特色,必須以能力培養為主導,強化實踐環節為重點,突出應用性和實用性;第三,在課程設置上,基礎理論知識以“必需、夠用”為原則,專業理論知識以“突出重點、兼顧其它”為原則。

3明確服務于地方經濟的本科土木工程專業知識結構、課程體系要求

3.1 劃分專業方向目前大多數院校將土木工程劃分為建筑工程、道路橋梁工程和巖土與地下工程方面,我校土木工程專業的專業方向設置現階段應以建筑工程方向為主,待土木工程專業師資、實驗條件等達到一定基礎后,在開設道路與橋梁工程、巖土工程專業方向。

3.2 優化本科土木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課程體系設置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和基本規格要求的主要依據和基本保障[6]。在滿足新的課程體系中應加強基礎理論教學,針對土木工程專業需要的知識結構、綜合素質要求,按照專業教育與素質教育相融合要求,結合我校教學計劃制定的相關文件,大體把內容和課程分為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方向課和素質拓展課以及實踐教學部分。

專業基礎課要求學生掌握本專業基本的科學原理與工程的關系,以及它們在工程對象中的應用法則,掌握實驗、運算、分析的方法以及初步的設計方法,這是學生進一步學習專業課和分方向學習的重要基礎。課程包括高等數學、線性代數、大學物理、大學物理實驗、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電工電子學、工程制圖、房屋建筑學、土力學、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測量、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等。

專業方向課要求學生掌握本專業主要的工程設計與工程施工的知識[7]。學生在大三開始根據個人特長、愛好與興趣、就業形勢、地方經濟建設需要等,從設定的三個專業方向中完整地選擇一個方向的課程組學習。在專業方向中分為專業方向限選課和任選課。對于限選課來說,選課時要求學生主修三個方向模塊中的一組課程,掌握一門學科的專業知識,具有從事某一行業工作的能力;而任選課可以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可以選一些認為有幫助的課程。

實踐性教學是土木工程專業非常重要的教學環節,對于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質量人才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強土木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是培養模式革新的亮點。改變以往觀念陳舊、重課堂、輕實踐的現象,使得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完美結合。我校實踐教學分為專業基本技能訓練、專業技能訓練和綜合能力訓練[8]。實驗與實踐環節要求工民建方向的課程包括混凝土結構與砌體結構設計、高層建筑結構設計、建筑結構抗震設計、土木工程施工組織設計、建筑結構試驗等,學完這些課程就具備了工業與民用建筑的設計、施工和管理的知識結構。專業素質拓展課要求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前提下,還能夠熟練操作計算機繪圖,能夠看懂、讀懂專業文章,包括專業英語、建筑CAD、各種軟件培訓。

4結語

地方院校肩負著地方區域經濟建設輸送人才的重任,在構建有特色的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時,不能單一的仿效重點高校的辦學模式,應認真分析地方特點和人才需求的特征,面向地方經濟建設,合理設置課程體系,這樣,培養的人才才能適應地方、服務地方。

參考文獻:

[1]劉西拉.迎接21世紀的挑戰――21世紀土木工程學科的發展趨勢[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7,1-4.

[2]杜智民.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長安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1).

[3]柳炳康.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

[4]黃事爾,趙渝林,明承林,李文淵.寬口徑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2,(1).

[5]王志騫.拓寬專業口徑培養適應時展的土木工程人才[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4).

[6]張亦靜,胡忠恒,楊曉華等.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及課程體系的設置研究[J].株州工學院學報,2004,(2).

篇8

關鍵詞:地方本科院校 音樂學專業 《視唱練耳》教學 思考

伴隨音樂藝術的快速發展,使本科院校的音樂學專業備受重視。對于地方本科院校的音樂學專業而言,對《視唱練耳》教學的重視度較高,以期能夠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推動專業教育發展。然而,在教學實踐中,存在一定的問題,直接對音樂學教育產生阻礙影響。因此,作者認為,有關人員應加強對其具體問題和影響教學質量的因素進行分析,以提出科學合理的對策,促進《視唱練耳》教學活動的深入開展。

一、地方本科院校《視唱練耳》教學中的問題

地方本科院校《視唱練耳》教學中,存在許多問題。首先,地方本科院校的音樂學專業教學水平普遍不高。由于學生數量不斷增多,教師教學壓力逐漸加大,而學生音樂素養水平具有明顯差異,教師如若不能采取有效教學策略,則降低教學水平。其次,教學手段十分單一,只是向學生傳授音樂技能,忽視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審美能力等,難以提高教學質量。再次,地方本科院校音樂學專業的《視唱練耳》曲目教學較為單一,容易使學生產生審美疲勞,不利于音樂教學活動的開展。最后,在教育教學中,缺乏足夠的靈活度,且教學過于刻板,降低學生的音樂學習效率。由此可見,地方本科院校《視唱練耳》教學中存在許多問題。

二、影響《視唱練耳》教學質量的因素

就地方本科院校音樂學專業的《視唱練耳》教學而言,影響該學科教學質量的因素相對較多,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教具的應用逐漸增多,但多媒體設備雖然能夠精確表達音高,卻缺乏音樂表現力,對教學活動產生不良影響。其次,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要提高教學質量,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然而,根據相關調查顯示,地方本科院校的《視唱練耳》教學考試中,部分省市僅開展口試,未能開展樂理考試、練耳考試等,使學生學習能力參差不齊。長期以往,學生的視唱練耳興趣逐漸降低。最后,教師在教學活動發揮重要作用。部分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中,不能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難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可見,影響《視唱練耳》教學質量的因素相對較多,教師必須采取合理的策略而解決,才能推動《視唱練耳》教學的深入開展。

三、提高《視唱練耳》教學質量的有效對策

(一)創設良好的課堂環境氛圍

在《視唱練耳》教學中,教師有必要創設良好的課堂環境氛圍。部分教師在教學中,過于重視培養學生的技能,忽視理論教學,不利于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對此,教師應對學生加以正確引導,將音樂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既利用理論指導實踐,又能通過實踐對理論加以證實。長期以來,由于《視唱練耳》教學知識內容十分枯燥乏味,學生的學習壓力較大,因而在課堂教學中極易出現走神、打瞌睡等問題。為解決上述問題,教師有必要創設良好的課堂環境氛圍。首先,在枯燥的理論教學中,教師善于應用幽默詼諧的語言,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復雜的樂理知識和增強記憶,以更好學習教學知識內容。其次,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應多創設課堂互動情境,促進師生間的有效交流,以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達到活躍教學氛圍的目的。

(二)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地方本科院校音樂學專業的《視唱練耳》教學中,要提高教學質量,有必要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占據重要地位和發揮積極作用,直接決定著教學質量。所以,教師有必要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首先,教師應積極參與培訓活動,以不斷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和音樂技能水平,為更好施教創造有利條件。其次,音樂學專業《視唱練耳》教師應加強與其他教師之間的溝通,相互交流教學經驗,實現教學相長,對提高自身教學水平有利,同時能夠提高教學質量。

(三)采取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

在《視唱練耳》教學中,要提高教學質量,必須采取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根據作者教學實踐經驗看,作者認為,可從以下方面著手:

首先,教師可引導學生加強視唱練耳的訓練,以提高其音樂敏感度,有助于對音樂作品做深入的分析,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所以,教師可通過分組競賽的教學方法而強化練習,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興趣,而且可全面提高學生的視唱練耳能力。其次,在學科教學中,教師應合理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當前,由于多媒體使用不合理,為教學增大阻礙,降低教學成效的案例屢見不鮮。所以,教師在利用多媒體時,可根據音樂模式、音樂風格、學生實際特點等條件而掌握多媒體教學手段應用的度,以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再次,教師可利用唱名法的教學手段,分為首調唱名法和固定唱名法兩種。前者具有較強的調式感,有利于學生把握音高、掌握音程,但需L時間的鍛煉;后者相對較為簡單,可強化學生的音高訓練。最后,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節奏感的培養,一是加強節奏型的理論訓練,提高學生節奏反應能力;二是鼓勵學生進行節奏型模仿;三是帶動學生進行單獨的節奏訓練。

四、結語

在音樂學專業教學中,視唱練耳是音樂學習的基礎技藝,因而開展《視唱練耳》教學尤為重要,保證學生能夠積極參與相關技能培訓活動,不斷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現階段,地方本科院校音樂學專業《視唱練耳》教學存在一定的問題,且影響教學質量的因素逐漸增多。所以,教師應提高《視唱練耳》的教學質量,一是創設良好的課堂環境氛圍;二是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三是采取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等。

參考文獻:

[1]張雯.國內音樂院校本科視唱練耳專業方向教學現狀分析與研究[D].西安音樂學院,2010.

[2]郭宇.高等院校音樂劇人才培養(本科)課程設置與實施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

[3]彭傳山.《樂理與視唱練耳》課程實施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以安徽省部分高校為例[D].福建師范大學,2010.

篇9

1.1學生就業期望與勞動力市場不符,研究生自身定位和社會需求存在差距

研究生自身的定位是科研型人才,所以期望到研究所或大中專院校工作,但這兩種崗位的需求很小,大部分的研究生還是要去煤礦及其相關單位。

1.2師生交流不充分,研究生沒有充分發揮其科研人員的作用

由于之前說的師資力量不足等問題,研究生與導師見面次數少,導師直接指導的時間少是個普遍存在的問題。一年級研究生主要在學校的安排下學習課程,其他時間部分學生能夠參與導師科研項目,部分學生在校自己學習。研究生作為科研的預備軍,這部分人力資源顯然被閑置了。以上這些問題說明我們的研究生培養還存在很大改進的空間。本文以西安科技大學這所工科院校為例,試分析工科院校研究生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的辦法。

2.礦業類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革的方向

2.1研究生培養的目標,決定了培養單位的培養模式

目前普遍認同的觀點是,本科生培養的目標是了解知識,掌握知識。研究生則要進一步理解、掌握并運用知識,要知道知識從哪里來,怎么用。博士研究生則要掌握知識,創造知識。要知道知識的缺陷在哪里,怎么樣改造和創新。所以,碩士研究生培養的目標,就是要學生能夠掌握專業領域內的相關知識,并運用到實踐中,當然,每一所高校都有其獨特的辦學歷史,辦學特色。所以,學校又要發展其特色,學科特色要鮮明,這一點在其研究生培養中也有其要處處體現。尤其工科的研究生,其知識運用應該要很強,培養過程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踐能力,運用知識的能力。

2.2研究生的培養模式

目前,國內大部分的學校都是教學型,或者教學研究型大學,這些學校的教學的重心是本科教育。自1998年擴招以來,本科教育逐漸變成一種規模型的,流水線式的教育。從學生的課程教學,到實踐都是批量進行,有教務處這一組織機構來統一安排,二級學院及學校的其他部門都配合教務處的教學活動安排工作。這種培養模式適合批量產的本科生,但是并不適合強調個性化的研究生。但是大部分學校仍舊沿用本科的模式,成立研究生院(部)來行使類似本科教務處的職責,安排研究生的培養環節。為了統一管理的方便,學生都是按照學制的安排,三年畢業。實際上,中間可以壓縮的時間很多。從國外高校的管理經驗看,由二級學院負責學生的管理,學校則進行統一的考核,這種模式更加能夠體現各專業的特色且更加的靈活。學院內部,從我校的經驗看,相近研究方向的導師往往結合成科研團隊,研究生作為團隊中的一份子,其日常的培養進程、科研、學習也實行團隊統一管理。導師同時也要負責自己學生的學術進展等。這種方式較學校統一管理的模式更加的能夠體現學科的特色,同時增加了管理層級,管理幅度更加合理,效率也更高。同時在這種模式下,研究生作為基層研究人員,也能更加快速的融入團隊的科研工作中去,對增加研究生的實踐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2.3課程教學改革

首先從課程的設置,目前工科院校碩士研究生公共課尤其英語課的學分過多。以西安科技大學為例,研究生要求課程學分28,其中英語課占6,政治課占8,這極大的擠占了專業課的課時。因此,本文認為碩士研究生階段,英語主要用于閱讀外文文獻和撰寫外文論文,沒有必要占用如此多的學分。其次,從課程的講授方式看,公共課學校統一安排,專業課則由學生所在學院統一安排。從國外學校的教學經驗看,例如牛津大學,研究生課程有三種,包括公共課,類似國內的專業基礎課,以講座的形式進行,每周兩課時。這種課堂教學主要是交流問題,而不是講授課本。第二種課為小班課,以小班討論為主。第三種課為導師課,上課人數只有1-3人,每周2次,學生每周要寫兩篇論文,在導師課上進行討論。從促進學生科研能力和導師科研能力的角度,這種課程設置顯然更加合理一些,我國的高校應該適當的改進現有的課程設置和課程教學方式,課程教學要更加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研究生的教育占用的教育資源很大,但這也是研究生教育的特點和特色,如果批量生產研究生,那么研究生的質量勢必下降,學校的人才培養也將逐漸失去其特色。

3.結論

篇10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倉儲與配送;實踐教學

物流系統包括運輸、倉儲、包裝、裝卸裝運、配送、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七個子系統,在這七個子系統之間倉儲和配送是非常重要的兩個子系統。通過倉儲可以實現物流的“時間效用”,而配送則是完全按照用戶的要求配貨、送貨上門,增加了末端物流效益。《倉儲與配送管理》對于物流管理專業的學生來說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也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1]。特別是對于像宿州學院這樣的應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培養人才的重點應突出“應用”二字,應著重于能力上的應用,強調在專業層面上與社會實踐對接。從這一要求出發,應用型人才既要具有較為扎實的理論基礎,又要在此基礎上,培養其運用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而且這種能力的培養是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核心指標。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人才更要注重實踐教學環節。

1 宿州學院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現狀

宿州學院是教育部2004年批準新建的地方性、綜合性、應用型本科院校。宿州學院的物流管理專業教育從2007年第一屆物流管理專業專科招生算起,至今已招收了6屆學生。截止目前,已有3屆物流管理專業專科畢業生進入到企、事業單位從事倉儲、配送方面的工作。根據畢業生的反饋,認為在學校學的理論知識比較多,但是進入工作單位以后實踐能力跟不上,很多學生在校期間沒有見過貨架、叉車等倉庫常用設備,進入倉庫以后完全不會使用,這些簡單的操作技能都需要一段時間來學習,而用人單位則希望高校畢業生進入工作崗位以后馬上能上崗操作。這就造成了一方面用人單位招聘不到物流人才,另一方面物流管理專業的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的局面。這主要是因為宿州學院物流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不夠成熟,宿州學院2004年才升為本科,2007年才招收第一屆物流管理專業學生,辦學時間短,經驗不足,在實踐教學環節投入的力量不夠,造成畢業生的求職劣勢。

2 應用型本科《倉儲與配送管理》實踐教學環節設計

2012年宿州學院經濟管理學院物流管理教研室購置了一批物流設備,組建了物流管理實驗室。基于此筆者設計了《倉儲與配送管理》的實踐教學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2]。

2.1 貨物存取實踐系統

由托盤貨架、托盤、手動搬運車、手推車等組成貨物存取實踐系統,訓練學生先將貨物在托盤上放置好,然后利用手動搬運車或手推車將托盤貨物存入貨架或從貨架里取出來。通過該實踐訓練,一方面讓學生熟悉倉庫的存取作業要求,另一方面讓學生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切身體會倉庫中使用托盤和貨架存取貨物的優點,可以鞏固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

2.2 貨物揀選實踐系統

由電子標簽系統、周轉箱、無動力輥筒輸送鏈等組成貨物揀選實踐系統,訓練學生利用電子標簽系統進行貨物的揀選作業,并利用周轉箱和無動力輥筒輸送鏈實現貨物的自動輸送。目前很多倉庫和配送中心都配備了電子標簽系統,通過該實踐訓練,可以讓學生掌握電子標簽系統的使用方法,為走上工作崗位做準備。

2.3 貨物打包實踐系統

由半自動打包機、條碼打印機、條碼稱重機等組成貨物打包實踐系統,訓練學生必須按照要求的重量將貨物進行打包操作,并在外包裝上打上相應的條形碼。通過該實踐訓練,學生可以掌握打包機、條碼打印機的操作方法,并牢牢樹立貨物離開倉庫之前必須進行合理的包裝,避免貨物進入下一道物流環節由于包裝問題造成的貨損的觀念。

2.4 數據自動錄入實踐系統

由無線手持終端、條碼掃描終端組成數據自動錄入實踐系統,訓練學生利用無線手持終端、條碼掃描終端將貨物信息、貨架信息輸入到計算機里。通過該實踐訓練,一方面學生可以掌握無線手持終端、條碼掃描終端的使用方法;另一方面學生可以切身體會到信息技術在物流領域的應用效果,強化課堂所學的知識點。

2.5 物流綜合系統

物流綜合系統包括基礎資料管理、倉儲訂單管理、倉儲管理、商務結算、決策管理等核心子系統,系統能夠與自動倉儲、電子標簽分揀、POS、數據采集器、RFID等設備實現無縫連接。該系統可以實現以下的操作:(1)可以實現倉儲出入庫的標準作業流程和個性化作業流程配置;(2)支持入庫作業輔助路徑優化、出庫作業揀貨路徑優化;(3)支持聯合揀貨作業,處理多訂單批量調度和揀貨;(4)支持可視化庫存管理、庫齡管理、庫存監控、保質期管理和越庫管理;(5)支持基于庫存、品類和作業頻率的ABC分類管理及圖示;(6)支持3種以上的儲位分配原則(包括貨品臨近策略/客戶臨近策略/空貨位策略等);(7)支持多種揀選方式(摘果、播種);(8)具有成熟的結算體系,能夠對倉租、倉儲作業費用進行結算。通過該系統的訓練,學生可以全面掌握倉儲、配送作業的作業內容、作業流程,熟練使用信息系統對倉儲作業過程進行管理。

在上述的五個實踐系統中,最重要的是物流綜合系統,它控制其他四個實踐系統。在實際操作中可以將全班同學分成幾個小組,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可以看出在相同的實踐條件下哪個小組的倉庫利用率最高、貨物周轉率最快、倉儲費用最低、利潤最高。通過比賽的形式,激勵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充分的動手動腦,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3 結論

《倉儲與配送管理》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較強的課程, 需要教師根據講授的內容, 充分利用現有的實踐條件, 把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結合起來, 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培養出社會需要的物流人才。

參考文獻:

[1] 班奕. 《倉儲管理》實踐教學環節設計——以西安航專經管系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為例[J].西安航空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29(6):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