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話的問題范文

時間:2023-03-26 00:56: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真心話的問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真心話的問題

篇1

隨著科技的發展,護膚品領域開始出現可以媲美美容手術功效的藥妝產品,藥妝品牌運用尖端科技,使分子細小到可以直接為肌膚吸收,直達真皮層,起到顯著的護膚功效。長期使用有助于持久而穩定地為肌膚補充精華能量,不僅能夠逐漸糾正已經產生的肌膚問題,同時也能有效預防問題進一步發展惡化。但是,護膚產品畢竟是逐漸對皮膚產生功效的,因此,并不能完全代替美容手術和激光治療的效果。

如果皮膚問題只是早期的癥狀,以及疤痕體質的人,建議使用藥妝產品進行護理矯正。當皮膚有較為嚴重的問題,或使用護膚品不能解決的深層問題,可以考慮進行美容手術等治療方法。但在美容手術前,務必請教皮膚美容專家,并選擇具有資質的醫療機構進行這些手術和治療。

除皺 :讓光陰無痕

歲月永遠是女人最大的敵人,再怎么不情愿,總有長出第一道皺紋的時候,任何人都無法抗拒歲月帶來的老化現象。

藥妝保養時,越早保養越好。沒有正確的保養,臉上就會有細紋產生,細紋若置之不理,則皺紋必將橫生。皮膚科醫生建議,持有“愈早保養愈好”的觀念,才能讓細紋不與年齡的增加成正比。

幫助皮膚呼吸。每天做好徹底的臉部清潔工作,不用堿性皂,避免刺激皮膚,使毛孔變得粗大,導致敏感并生出細小皺紋;每周兩次去除老化角質,幫助皮膚充分吸收保養品中的營養成分。

使用精華類抗皺產品,緊致及滋潤是關鍵之關鍵。含膠原蛋白、彈性纖維等成分的面霜,有助于提高皮膚的組織密度,讓肌膚最外層的細胞脫落,有效緊致、支撐皮膚系統;油脂型保濕霜可使皮膚變得柔軟,并提高皮膚的自我保護能力。

祛斑:還青春無瑕

在所有的肌膚困擾里,最難解決的莫過于色斑的問題,不僅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效果往往來得不快。

藥妝保養時,要注意及時消炎殺菌。在色斑即將冒出時便采取消滅姿態,消炎殺菌一定要使用天然護膚品,如茶樹精油,不可使用那些含抗菌素的化妝品,否則易有副作用。消炎、殺菌護膚品一定要用在清潔干凈的皮膚上,且不適合大面積使用,僅點在色斑將冒出來的位置即可。

使用美白產品需加強保濕。美白本身是一個凈化的過程,它令黑色素從表皮細胞脫落后,皮膚表層變干凈的同時,自然也需要添加水分及其它營養來保護,所以在使用了美白祛斑產品的同時最好使用補充水分的乳液。

注重夜間保養。夜間細胞的運作要比白天活潑得多,如果在夜間為細胞補充水分和營養,可以透過細胞間快速傳輸,更快地讓肌膚深層細胞獲得水分和營養,以達到肌膚的潤澤、亮麗、嫩滑和祛斑功效。

解決問題肌膚手術大冒險

醫院除皺術:

激光除皺:工作原理是通過激光照射主要產生光熱效應,熱能使皮膚病變組織迅速地熱解、氣化,或碎裂成微小的碎片,被體內吞噬細胞吞噬,排出體外,從而達到除皺的目的。

生物除皺:是利用一種生物活性物治療皺紋的方法,它將這種生物活性物直接注射在皺紋的周圍,使面部看上去光澤、,顯得更加年輕、漂亮。據說劉曉慶就是通過這項手術重獲青春的。

注射填充除皺:若有較深的皺紋褶皺,又不想在手術中留下痕跡,那么這種方法也許適合你,注射填充除皺的方法多受明星的寵愛。但要特別注意注射量和部位,這也是考驗治療醫生技術的最關鍵環節。

醫院祛斑術:

篇2

【關鍵詞】城鎮規劃;統籌兼顧;基本原則;生態旅游

0.引言

統籌城鄉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政府提出的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進行小城鎮建設的規劃發展一定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綜合分析,我國產業的發展要緊緊的圍繞著小城鎮展開,還要做到堅持以人為本,要進行科學性合理性的規劃,建設時要嚴格要求,要堅持特色的城鎮化建設,不要隨波逐流,少走一些不必要的彎路,使小城鎮建設的高級目標的實現越來越近。

1.新型城鎮化的內涵

新型城鎮化其實指的就是一定要堅持以人為本,把新型的工業化作為動力,本著統籌兼顧的基本原則,以此把城市推向集群化、現代化、生態化、農村城鎮化,并且使城鎮化的水平與質量得到有效的提高,堅持走科學發展的道路,并且要做到擁有完善的功能、友好的環境、高效的集約以及和諧的社會,在擁有鮮明的個體的同時,還要做到城鎮一體化,無論是大中小城市還是小城鎮都要走協調發展的路子。

2.新型城鎮化的基本原則和特征

新型城鎮化的基本原則要做到幾點。

(1)以人為本的原則,對城鎮化建設一定要進行明確的就是農民,農民獲得市民的待遇,成為城鎮的居民。農民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主體,只有把農民的權益維護好,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才能順利進展。在這一過程中,要讓人全面性的發展,對人的能力以及整體素質都能得到全面性的提升,無論對城市和鄉鎮的管理與規劃問題,還是加上你和與發展問題,在各個方面上都要時刻堅持以人文本的原則。如今城市的經濟發揮展迅速,高科技產業日益增多,農民要想真正的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就要對農民進行教育培訓,加強基礎知識的普及,大力開展文化活動,培養現代化城市生活方式,還要培養精神文明素質,對文明程度進行高度普及,使得每一個農民都能夠輕松愉快的融入到城市這一大家庭中。社會的發展離不開農民工的貢獻,要想真正使農民融入到城市中,一大部分進城務工人員的就業于居住等生活方面的安頓是一重大的問題,也是急需解決的問題,不僅僅要改善他們的居住與就業問題,他們的醫療保障,以及子女的就學問題都應該得到改善。

(2)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我國的可持續發展觀要落實,實現人與自然能夠和諧的相處,新型城鎮化建設要做到與農業現代化,信息化以及工業化全面協調的發展,建立各個方面的支撐體系,加強城鎮的基礎設施的建設,平衡城鎮醫療,住房,就業等方面的均衡發展,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要使人口,環境,與資源等等都得到可持續的發展。

(3)堅持集約化發展的原則,資源的配置要不斷的更新升級,不斷的進行優化,并且要做到合理的利用,不斷的提高城鎮化的質量與水平,要堅持集約化的發展原則。以上的三種原則,在新型城鎮建設中要務必體現。

其次,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基本特征,具體表現如下三個方面:第一,城鄉一體化,新型城鎮化就是用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方式代替城市發展。這種轉化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體現,從改革角度來分析,要由原來的重單項突破,改變為大力推進戶籍、保障、就業等綜合配套體制改革。第二,城鎮規模和布局協調發展,城鎮規模主要包括城鎮的人口規模、用地規模、經濟規模等概念。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是新型城鎮化的一個重要特征。第三,可持續發展原則,新型城鎮化把可持續發展放在突出的位置,土地市場得到進一步完善,切實保護和合理開發節約各種自然資源,提高資源的使用率,實現人口、資源經濟、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

3.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加強小城鎮規劃建設的重要戰略意義

(1)小城鎮規劃是國家和鄉鎮政府關于小城鎮建設與發展的法律法規及方針政策的具體落實,是一定時期內小城鎮的經濟社會發展,土地利用,空間布局以及各項建設的綜合利用和具體安排,同時也是小城鎮建設與發展的主要依據之一。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加強小城鎮規劃建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首先對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有較大的作用。一部分的農民進入小城鎮,堅強了大中城市的壓力,降低了大中城市的社會成本。這樣有利于城鎮化的長遠發展。要使農民富裕起來,就要使農民本身有所作為。小城鎮是最佳的選擇,因為它具有城市和農村的上沖結合點,這也是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正確選擇。其次,重大戰略意義還體現在民營經濟的發展開拓了空間,可推動各行各業的發展,使民營經濟快速的增長,也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

特色的小城鎮規劃模式,具體內容有一,鎮域總體規劃。二,鎮區建設規劃。三,重要的地段的詳細規劃和意義。堅持市場運作進行多元化的投資,完善政府服務職能。結合實際,循序漸進,走精明增長、智慧發展的新型城鎮道路。

4.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小城鎮規劃有關工作問題的思考

第一,小城鎮建設的規劃。小城鎮的建設要有一個相當準確的定位,根據定位來制定規劃。要想使小城鎮經濟增漲的基本就是大力推動與發展產業。要對小城鎮的整體進行全面性的研究,掌握小城鎮發展的特色,清楚的知道小城鎮經濟的支撐靠的是什么。因此一定要充分的突出特色,通過小城鎮的特色發展經濟,發揮他們的帶動作用。

第二,多元化投資經營小城鎮。在市場經濟化的社會下,小城鎮建設也應該采取市場化的運作,實行多元化的投資來經營城鎮建設。小城鎮的建設應該加強市場今年估計理念,逐步的提高競爭的意識,不斷的對投資體制進行革新,并且建立完善的投資體制。要加大力度吸取社會的投資,用來小城鎮建設的基礎資金,這樣才能解決小城鎮建設的資金緊缺問題。

第三,堅持結合實際。要以實際出發,與實際相結合,緊密相聯,這樣才能制定出可行性的小城鎮發展規劃。規劃一定要站在高點,要以不同的視角進行規劃。它應該具有超前意識,具有高水平高標準的要求,要進行科學性的規劃,科學含金量比較多高。這樣一步一個腳印的開展下去,在建設中,可以采用分期進行,把任務分散式,不僅減輕了工作壓力,也會有效的避免重復性的建設,這樣對工程的進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一旦對規劃進行了確立,就沒有任何人任何事可以隨意的對規劃進行修改,并按照規劃嚴格的執行。在小城鎮建設規劃中,要注重現代氣息與特色風格聯系起來,要著重突出地方特色,把風格充分的體現出來,把小城鎮建設母豹與可持續發展原則緊密的聯系起來。

5.結束語

通過全文所述,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進行小城鎮建設規劃發展具有戰略性的意義,在規劃發展的同時需要把握好幾項基本的原則,堅持以人為本人原則,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堅持集約化發展原則。這幾項原則環環相扣,緊密圍繞小城鎮展開,要進行科學性的合理性的以及高水平性的建設,使這一規劃建設真正走上發展的道路。 [科]

【參考文獻】

[1]范恒山,陶良虎.中國城市化進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田光進.中國城鎮化過程時空模式[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3]謝文蕙,鄧衛.城市經濟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4]楊煥彩.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J].山東經濟改革研究,2010(7):4-9.

[5]彭紅碧,楊峰.新型城鎮化道路的科學內涵[J].經濟研究,2010(4):75-78.

[6]戴均,良燕.中國城鎮化必須走集約型發展之路[J].城市發展研究,2007.

篇3

推進城鎮化建設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和客觀要求,是現代化發展的必由之路,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強大引擎。新型城鎮化要以人為本,要給進城人口以人文關懷,要加快戶籍制度改革,使那些長期在城市打工的農民工落戶,享受城市的教育、醫療、社保、住房等服務。戶籍制度不改革,不將進城人口市民化,那么,新型城鎮化就沒有落地,也不會持續發展。新型城鎮化要以產業為支撐,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前提是土地規模化,將富余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鎮,農民以新型經營主體的身份到城鎮從事新的工作。那么,城鎮必須有產業、有工業,否則,農民就無業可就。此外,新型城鎮化還必須是低碳環保的城鎮化,是以市場導向的資本運營的城鎮化,協調發展的城鎮化。

目前,我省在新型城鎮化建設推進中雖然取得了巨大成績,但仍存在著一些重要問題。據省統計局運用數學模型和實證分析,一是城鎮化質量不高,主要表現存在“半城鎮化”現象,戶籍統計的城鎮化率為48.8%,與常住人口計算的該指標數值相差8.1個百分點;產業結構不合理,資源型、原字號產業比重大,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4.1個百分點;城鎮的綜合承載能力仍然偏弱;資源型城市多,內生動力不足。二是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相對滯緩。主要表現,生產經營規模偏小;農業產業內部結構不盡合理;農產品深加工程度較低,我省規模以上農副產品加工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僅為54.9%,而發達國家是我們的2至3倍。三是農村消費市場需求不足,農村消費品零售額僅占全省的12.3%。因此,我們在新型城鎮化推進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幾個問題:

一要把握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總體指導思想,概括起來是“三要三不要”,即方向要明、步子要穩、措施要實,不要急于求成、搞,不要盲目刮風,不要人為強制、超越發展水平。要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一步一步走。

二要著力推進“三個發展三個節約”即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做到三個節約,即節約利用土地、節約用水、節約能源。

三要具有“三個特色”,即歷史記憶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

四要處理好“三個關系”,即處理好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關系。工業化、城鎮化需要土地,農業現代化要保證土地數量和質量,特別是要保護好寒地黑土。我省作為世界上三大黑土帶之一,寒地黑土非常珍貴,一些地方的黑土層由開墾初期的60厘米至100厘米減少到目前20厘米至30厘米,再這樣下去,據專家測算再有50年寒地黑土將不復存在。經中科院研究人員模擬實驗,人為去掉30厘米黑土層,種植大豆和玉米基本絕產。如果寒地黑土遭到破壞,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建設綠色食品基地和“全國健康大廚房”將受到嚴重威脅。

五要把握“三個空間”的總體要求,即按照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總體要求,結合化解產能過剩、環境整治、存量土地面積開發、形成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合理結構。

六要立足“三個不能”的制度約束,即土地公有制性質不能變,耕地紅線不能變,農民利益不能損,在此基礎上可以有序探索。

篇4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村鎮規劃;管理;建議

城鎮化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由之路,推動著現代化的進程,這也是一個理所當然、自然而然的發展過程,但也不能因噎廢食,只求速度不求質量。城鎮化是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過程,在城鎮發展的同時也要保證良好的空氣質量,蔚藍的天空,清澈的河水、綠油油的草地,城鎮化本身就是城鄉統籌發展的過程,要想完善發展城鎮化就一定要解決號城鄉二元結構存在的問題,使城鄉機會均等以及讓城鄉都能享受到公共服務;城鎮化在發展進程中,必須協調產業發展和城鎮發展的平衡,城鎮化也是一個文化傳承的過程,必須保護古代建筑,傳播文化。所以,新型城鎮化發展肯定是長時間發展的過程,既要遵循科學原則,逐步有序,穩扎穩打,循序漸進。新型城鎮化發展所謂的新,就是指要堅持科學的方向,共同發展。

新型城鎮化中村鎮規劃建設的工作重點

1.1 突出發展小城鎮建設

小城鎮建設是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的重要載體。加強城鎮中心的建設,對于帶動和促進農村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加快中心城鎮建設,不斷拓展城鎮骨架,引導人口與產業向中心城鎮集聚,通過產業集群培育,產業結構升級,商貿物流發展,增強中心城鎮的集聚能力,服務和帶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編制小城鎮發展規劃,經過多少年,人口規模增長到什么數目,城鎮建設用地面積為多少公頃,村鎮建設發展以改變鎮容,改善環境,塑造亮點為重點,以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為目的,充分運用市場機制,對城鎮實施開發建設,實施居住、休閑、商貿、工業分區。計劃多少年以后完成鎮域總體規劃修編,在鎮區主干道實施改善鎮容鎮貌、道路維修、自來水改造、垃圾處理場、聯合聯建住宅小區建設為重點,拉通斷頭路,拓展集鎮骨架,完善集鎮功能。適時編制重要地塊的修建性詳細規劃,經過幾年以后,完成對小鎮的基礎設施配套,通過招商引資,沿線布局3-5家骨干企業,打造鎮域工業經濟的支撐企業。

1.2 建設美麗幸福新村

以高標準建設好新農村聚居點和綜合體,以點帶面,整體推進,鎮域范圍內實施“五改”、“五通”工程,五改就是指改水、改路、改廁、改圈、改房,五通是指通水、通電、通電話、通廣播、通寬帶。建設設施配套、環境整潔、民風淳樸、文化活躍、社會穩定的新農村。切實加強村民聚居點整治。突出農村傳統文化特色,突出人與自然和諧,突出農村田園風光,大力實施以道路交通、給水排水、環境衛生、垃圾污水處理為主要內容的村莊整治,改善和優化農村人居環境,達到布局優化、道路硬化、衛生潔化、水體凈化、環境美化。計劃經過多少年,在什么年份完成多個居民點村莊整治,形成多個樣板區,經過發展,基本上完成居民點的整治,鎮容村貌、衛生明顯變化、改造農村危房,結合土地增減掛鉤土地整治理等項目,通過遷村騰地,新增耕地,引導農村居民向規劃聚居點集中建設。加強村莊道路建設。建設通村道路,完善村內道路網,村莊主次干道硬化率達一半以上,通村主干公路達四級以上標準。完善給排水系統。鎮域農村村莊供水水質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規定,做好水源地衛生防護、水質檢驗及供水設施的日常維護工作,加快安全飲水工程實施步伐。聚居點內排水以明溝和暗渠為主,普遍采用三格式化糞池,雙層沉淀等簡易設施,有條件的地方鋪設排水管道,采用氧化溝、生物塘、人工濕地、生物濾池等集中式處理污水。加快公共服務設施的配套和完善。村委會、文化活動場所、商業服務等建筑結合公共活動場地統一建設。村級組織辦公和村民議事用房,文化活動場所、便民超市、村級衛生室等設施統一設置,綜合利用,充分發揮文化中心戶帶頭和輻射作用。

加強綠化建設與生態保護。鎮域綠化覆蓋面達一半以上,充分利用村旁、宅旁、路旁、水旁及宅間空地,種植常綠植物,利用再生能源取代燃燒柴草,利用太陽能、沼氣等天然能源和再生能源,減少對空氣和環境的污染。公用水池定期維護,及時清淤,保持水面潔凈。保護植被,嚴禁亂砍亂伐,防止水土流失。

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對策措施

2.1 加強規劃管理。

根據總體規劃目標,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的修訂和完善村鎮發展規劃,形成總體規劃、分區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專業規劃銜接配套的完整的規劃體系。嚴格執行“一書兩證”(即選址意見書、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制度和“一書一證”(即選址意見書、鄉村規劃許可證)制度。建立有效的監督制約工作機制。加大對各類違法建設行為的查處力度,切實維護村鎮規劃的權威性。對隨意改變規劃造損失的,要依法追究責任。

2.2 建立多元化的投資管理機制。

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必須切實解決農民如何融入城鎮的問題,必須把農民的意愿和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中,要建立以就業為支撐,有服務來保障的長效管理機制,切實解決農民的就業、住房、福利、保障等問題,促進農民變居民、農村變城鎮,使農民順利融入城市,真正過上城市生活。加快小城鎮建設,關鍵是投入。廣辟門路,建立以農村集體和農民個人投資為主,國家、地方、企業等共同投資的多元化、多渠道的小城鎮建設投資機制。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公益事業納入公共財政,鼓勵各種主體參與新農村建設,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力度。突出抓好以環衛、綠化、道路、給排水、小區為重點的村鎮基礎設施的建設,努力改村鎮環境,提升村鎮品位,全面改善農村面貌。

2.3 堅持建管并重

村鎮可持續發展一靠規劃,二靠建設,三靠管理,強化建設管理是建設好村鎮的重要環節。管理工作要突出三大內容,即規劃管理、村容鎮貌管理和工程質量管理。在實踐中探索和總結行有效的長效管理機制,鞏固和完善村鎮建設的成果。

3.建立綜合協調機制。

加強小城鎮建設,加強組織領導和協調工作,將其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和政府目標責任考核體系,明確責任,明確任務,落實到位。鎮應成立以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工作領導小組和專班,明確工作目標,分解工作任務,制定工作計劃,落實工作責任。

結語: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城鎮化是拉動國內需求的最大動力,發展城鎮化進程可以高效的激發城鎮消費能力和投資潛力,總理提出解決“三個一億人”問題,為當前新型城鎮化工作指明了方向,建設美麗幸福村鎮,對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鎮化地位無可替代。在以后長期內,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對小城鎮和新農村建設仍是發展的重點,全面推進城鎮化發展進程對于加快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孫守相.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民權益保障問題研究[J]. 社科縱橫. 2014(02):09-11

[2] 鐘群英. 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融合發展模式初探[J]. 科技廣場. 2013(11):22-25

[3] 宋正富.職業教育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巨大引擎[J]. 重慶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3(04):06-08

篇5

摘 要 近幾年,大港測試公司面對國際油價低迷,油田內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嚴峻形勢,為了贏得企業競爭優勢,實現企業持續穩健發展目標,以變應變,整合企業文化的歷程。以大港油田四十年發展中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為思想基礎,堅持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把最能推動企業發展的精神、理念、作風等進行總結、提煉,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五大文化體系。

關鍵詞 經營文化 人才文化 管理文化 安全文化 現場文化

一、推進“五大文化”落地,“小”載體發揮“大”作用

1.經營文化從“服務”入手:把推銷技術轉向滿足油田勘探開發技術需求,通過優質的技術服務讓建設方滿意。

作為一個企業,測試公司通過先進的測試技術和優質的技術服務被各采油廠和建設方所認同,通過樹立市場形象,體現公司專業技術形象。該公司立足三個轉變,以滿足油田測試需要為目標,在空白技術調研、新增技術推廣、成熟技術精細和科研課題研究上下功夫、求實效,全面加快監測技術的發展步伐。

2.人才文化從“雙贏”入手:是雄鷹給你一片藍天,是駿馬給你一片草原。

測試公司奉行“以人為本”的原則,為了實現員工與企業“雙贏”,采取了三種措施:為重塑中國石油良好形象,全面了解油田發展歷程,重溫大慶精神、鐵人精神,開展了“觀勞模風采、學勞模精神”、“學慶新鐵人精神”等活動,在全員中營造了甘于吃苦、樂于奉獻、崇尚先進、積極進取的思想文化氛圍。二是強化了以專業知識為重點的理論培訓。充分利用網絡教育學院,積極組織員工開展采油測試工理論知識自學自測,并根據需求對題庫內容進行了擴充。三是強化了以崗位實踐為重點的技能培訓。制定詳盡的基層練兵指導方案,定期組織各崗員工進行技能經驗分享,積極開展導師帶徒活動,將“教、學、做”融為一體,加快了青年技能型人才的成長步伐。

3.管理文化從“嚴格”入手:挑戰管理極限,追求更高目標。

測試公司牢固樹立“強基固本”的理念,以基層隊“創先爭優”為平臺,公平競爭,嚴格考核。一是統一標準,公平競爭激活力。編制了活動檢查細則,對生產指標、質量管理、HSE體系、基層建設、規章制度等五個方面的考核內容進行了梳理細化,讓一線員工做有準則、行有標準。二是嚴格考核,政策激勵聚合力。公司每季度對班隊的檢查情況進行講評,同時將班隊排名進行網上公布,并嚴格按照兌現辦法對前三名班隊進行獎勵,對后三名班隊進行處罰。三是一抓到底,筑牢根基提實力。專門成立活動領導小組,先后召開動員大會、階段推動會、班隊長座談會、現場觀摩交流會,使全員樹立了管理工作需要持續抓、長久抓的思想。活動開展以來,基層隊平均分由893.9分提升到987.7分,活動成效十分顯著,為深入推動三基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安全文化從“執行”入手:安全只有起點,永遠沒有終點。

一是注重全員安全意識教育,使員工不愿違章。積極探索公司特色的安全文化,注重文化引導和制度規范的有機結合。

二是落實安全環保責任追究,使員工不敢違章。完善以各級主要領導為核心、覆蓋全員的安全環保責任體系,簽訂各類安全環保責任書、承諾書;強化安全環保事故責任追究,將安全環保事故與各級領導的“帽子”和職工的“票子”掛鉤。

三是加大人防、物防、技防力度,使員工不能違章。繼續實施“三方”監督機制,確保監督職能有效發揮。加大技防措施的實施,強化風險評估和隱患排查,保證隱患治理資金投入,對安全隱患進行限時改進,切實消除事故隱患。開通了“家人親情熱線”,使注入親情的安全工作融入了濃濃的“家”的氛圍。

5.現場文化從“規范”入手:以現場標準化管理,規范員工現場操作規程,實現標準化作業。

經過長期的現場實踐和總結,測試公司將《現場文化手冊》編輯成冊?!冬F場文化手冊》對公司企業文化建設目標及內涵進行了明確闡釋,詳細解釋了以“三理念、三必備、三崇尚、三自精神”為主體的公司“3333”文化。

二、扎實開展示范點建設,“點”帶動形成“面”效應

一是理念提煉、宣貫注重“實際”。測試公司按照“自下而上提煉,自上而下推廣”的方式,根據每個示范點的發展實際,進行“理念征集”活動,并通過“我說我崗、我展我才”等主題鮮明的活動,進行文化理念宣貫,得到了公司上下的一致認可。一個個鮮活生動、貼近實際的理念在員工中產生,統一了員工思想,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干勁,并且在生產中起到了指導和推動作用。

篇6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 土地流轉 發展 制度

[中圖分類號]F291;F32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5)05-0134-01

在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新型城鎮化建設是其中的重要一環,然而土地流轉乃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點所在。土地是農民的經濟生活的來源,如何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切實保障農民的利益,農民在土地流轉后的生活保障,以及達成土地流轉的條件;土地流轉的現狀,土地流轉的主要渠道,以及土地流轉之后農民的就業情況、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的方向、現在主要存在的問題等都值得我們的關注。本文將就以上問題做一個簡要的論述與分析。

一、土地流轉問題的可行性分析

農村土地問題是一個永遠不老,永遠值得探究的問題,尤其是我們國家,農村發展關系重大,農村城鎮化建設已在多數農村地區開展起來,但是農村土地流轉尚且存在很多問題,如農村土地閑置,被迫低價出租,被城市建設用地占用等。導致一些地區農民與政府的不和諧局面,且這些問題存在于多數農村地區,目前卻并沒有得到更為合理的解決。綜合考慮,土地流轉問題是一個涉及國家快速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關鍵所在。

二、土地流轉需解決的問題

如何在實現和保障農民利益的條件下實現土地的流轉;如何將理論運用于實踐,切實尊重農民的意愿,實現土地高效合理的流轉利用;如何兼顧好資本與農民兩者的利益,從而實現土地流轉的真正目的;政府、企業、農民三者之間應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實現土地流轉,從而推動新型城鎮化的建設。

三、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情況的分析

由于在流轉過程中大多數情況下流轉信息不對稱,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行為的管理不善,致使雙方產生矛盾,以此形成糾紛。

(一)糾紛形成原因分析

流轉糾紛的形成涉及方面較多,主要包括當前農民的認識水平的欠缺,農民主要考慮當前的既得利益,土地流轉實現的規?;找媸且粋€循序漸進的過程,導致農民當前的既得利益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證,加之一些當地政府的處理不當,或方法欠缺,引起土地流轉的糾紛。對土地糾紛的原因分析如下:

對土地流轉制度立法的不足,流轉行為的不規范,農民的法律意識欠缺,在大多數情況下缺少正當的流轉協議。加之,村鎮管理服務的的欠缺,缺少調節機構發揮糾紛調節作用,村級干部面對土地糾紛處理方式的不當,上述都可以加重矛盾的進一步升級。

(二)預防和處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的對策思考

現階段怎樣有效地預防和處理好流轉糾紛,關系到廣大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農村的改革、發展和社會的穩定。所以相關的機構必須高度重視,實施相應的措施,最主要的還在于底層干部的協調作用,縣、鎮兩級人民政府和村委會均應加強對流轉糾紛的調解,充分發揮矛盾糾紛調解的作用,及時化解糾紛;使村級干部學習法律知識,提高的法律素質;對于農民要采取自治對策加強自我的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作為土地流轉的一方要切實行使好自己的權利,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到侵害。

四、對農村土地流轉問題的認識與建議

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使土地承包經營權按照市場經濟自愿、有償、依法有序的流動起來,有利于合理配置土地資源,促進農業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經濟效益;促進生產的規模化,實現農業生產利潤的最大化;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以便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更快更好地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進程。

縱觀整個社會局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國的一個政策目標,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步便是新型城鎮化建設,而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農民土地流轉就成了顯著問題,如何才能讓土地流轉既保護了農民的切身利益,又實現了土地最大化的使用價值,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如何協調好這兩者的關系變成了尤為重要的現實問題。在十八屆上三中全會中,黨的文件提出關于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問題,其明確提出新型城鎮化建設并不是一味地將農村變為城市,而是城鄉統籌協調的一體化發展,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的均衡配置是實現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基本條件,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基礎和保障。

【參考文獻】

篇7

一、加快人口集聚是新型城鎮化的現實需求

總體上看,淮安城市建設規模的擴大快于城鎮人口的增長,加快人口集聚既是增強城市活力、提高城鎮化質量的客觀需要,也是造福百姓、統籌城鄉發展的現實需求。

人口向城鎮集聚是農民改善生活的迫切愿望。在淮安市,純粹的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占比非常小,處于“農民工”狀態的占比非常大。2012年6月,對全市170個村民小組10033戶39323人進行抽樣調查,結果顯示,長期(半年以上)無人居住房屋1165戶,空關率11.61%;勞動力人口19797,占總人口的50.34%,戶均1.97人;實現就業18675人,占勞動力人口的94.33%,戶均1.86人,其中在外地就業10256人,占勞動力人口的51.8%,戶均1.02人。這種狀態是土地、戶籍、政策等多種原因形成的,并非農民的本意。調查表明:超七成農戶支持宅基地置換,六成農民有進城轉為“市民”意愿,且年齡越低進城愿望越強烈,其中18~30歲的新生代農民九成左右希望進城生活,以家庭為單位再加上老人、孩子,人口向城市集聚是廣大農民,特別是處于“懸浮狀態”的農民工的迫切需求。

人口向城鎮集聚是城鎮化發展的必然結果。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生活形態已成為當今經濟社會中的主要生活模式,對人們的生產、生活觀念產生著深刻影響。改革開放30年,淮安城鎮化取得了較顯著成效,城鎮化率由2003年的35.5%提升到2012年的53.5%,近10年間提升18個百分點,城市人口也由2003年的184.3萬人提升到2012年的256.96萬人。

人口向城鎮集聚是城鎮化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人是社會經濟活動的主體。有人流,才有物流、商流和資金流,才能促進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根據《淮安市中心城市建設行動計劃(2012~2016年)》,到2016年全市城鎮化率將提高到60%,市區建成區面積達到180平方公里、人口超過160萬人,四個縣城建成各具特色和富有競爭力的中等城市。要實現這一目標,首先要保持人口向城鎮轉移的持續性。從中心城市發展看,目前淮安中心城市人口約142萬,還需新增約18萬人,每年需有4~5萬人向城市轉移;若按中心城區1萬人/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通行標準計算,還需新增38萬人。從縣城和鄉鎮發展看,2012年漣水、洪澤、盱眙、金湖四縣城市化率分別為44.1%、45.5%、45.3%、45.8%,縣城人口分別為30萬人、13.8萬人、19.8萬人、12.9萬人,2016年縣城人口要分別達40萬人、20萬人、30萬人、20萬人,包括重點鄉鎮在內需累計新增約40萬人,每年需轉移10萬人。

二、淮安建成蘇北重要中心城市進程中

人口集聚的相對優勢

具有便捷的區位交通優勢。淮安位于長三角經濟圈和環渤海經濟圈交匯處,境內5條高速公路交匯,新長鐵路直達30多個大中城市,連淮揚鎮等高速鐵路即將啟動建設,未來將形成“米”字形鐵路樞紐,大運河、鹽河等高等級航道通江達海,淮安機場已開通香港、北京等15條航線,形成了公、鐵、水、空立體式交通網絡。

具有相對優越的環境優勢?;窗彩杏蚝雍诲e,境內水域面積占1/4;森林覆蓋率達23.6%,城市綠化覆蓋率近40%。先后獲得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等稱號,目前正在創建國家生態市,推進建設國家低碳城市試點,為人口集聚提供了優越的生態居住環境。

具有良好的人口潛力優勢。2012年底,淮安戶籍人口548.8萬人,現有農村勞動力195.9萬人,外出務工人員由2006年的120萬人下降到2012年的87萬人,年均返鄉就業增長8.5%;而外來務工人員由2006年約10萬人增加到2012年的23萬人,年均增長13%。

具有特殊發展階段的后發優勢。2012年淮安人均GDP已達6335美元,工業增加值958.88億元,處于向1萬美元邁進的快速發展期,處于產業集聚加快形成階段。按現有工業基礎和發展速度測算,2016年工業增加值將達1730億元,將新增30萬個以上就業崗位,為人口集聚提供了經濟基礎和發展空間。

三、淮安新型城鎮化進程中

人口集聚面臨的制約因素

城鎮化步伐相對較慢。由于歷史原因,淮安是傳統的農業大市,基本農田保護面積達633.4萬畝,占全市國土面積的42%。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相對滯后,經濟總量、工業增加值均居全省11位,地方可用財力有限,在城鎮化方面投入能力相對偏弱,2012年城鎮化率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9個百分點,較全面小康社會目標值55%還差1.5個百分點,較全省平均水平63%還存在較大差距。

“半城市化”人口較多。近年來淮安城鎮化雖取得了顯著成效,城市的吸引力正在持續提升,但從城鎮化率計算方法看,目前全市約有50萬在城市長期居住但戶籍仍在農村的進城人員,有約23萬外來務工人員,兩項累計約78萬人被計算在城鎮化率中,拉升城鎮化率約16個百分點。這部分人群的穩定性,將影響著淮安城市的輻射力,也是今后一段時期城鎮化的工作重點之一。

縣鄉區域經濟基礎較薄弱。推進城鎮化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工作重點將在縣城和鄉鎮,而淮安經濟發展“短腿”也在縣城和鄉鎮。淮安鄉鎮經濟發展實力、設施配套水平、平均財政收入、平均財政支出等均處于全省下游水平??h、鄉鎮經濟薄弱,必然造成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功能配套不完善,降低了農民轉市民的積極性。同時,中心城市功能配套優勢不夠明顯,沒有形成“優勢級差”,商業質態不高,同質化競爭突出,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人口向城鎮集聚的吸引力。

機制創新不足。自2003年淮安取消“農轉非”制度、實行戶口遷移準入制度以來,10年來從農村向市區落戶約25萬人,僅占長期在城區居住但戶籍在農村人口的1/3左右,且有放緩的趨勢。其主要原因是農民不愿放棄附著在農村戶籍上的既得利益?!锻恋爻邪ā芬幎ǎ骸俺邪饺疫w入設區的市,轉為非農業戶口的,應當將承包的耕地和草地交回發包方?!鞭r民不敢承擔放棄農村土地的風險。近年來,淮安在鼓勵農民進城落戶方面也進行了積極探索,但市一級城市機制創新空間有限,力度不大,總體上效果不夠明顯。

四、把握人口集聚的關鍵著力點

加快人口集聚,關鍵是要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形成的壁壘,建立城鄉要素之間的轉換通道,既要讓農民“想進城”,更要讓農民“融進城”。解決這一問題需堅持兩手抓,一手抓農村土地制度創新,將附著在土地上的利益顯性化,探索建立城鎮發展用地與農民進城資金保障的置換通道;一手抓城鎮公共服務均等化和產業支撐力,著力提升城鎮包容性,實現進城農民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享受城市生活。重點把握以下八個方面:

建立合理的權益置換制度。隨著中央對“三農”問題越來越重視和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出臺,附著于“農村戶口”上的權益也日益增多,特別是取消農業稅并發放每畝120元左右的種糧補貼,對農民吸引力特別大,甚至有的地方出現已遷入城市的居民迫切要求回遷到農村。推進城鎮化,實現人口向城鎮集聚,必須針對農村宅基地和房屋使用權、承包土地經營權、集體資產處置收益權和惠農政策收益權等建立不同的置換制度,確保農民權益因進城落戶保值增值,不因城鎮化而受損。

剝離附著于戶口上的福利功能?;窗驳某鞘腥丝谶w入條件相對還是比較寬松的,但是居住在城區的農民卻大多不愿將戶口遷入城市,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附著于農村戶口上的福利功能遠遠大于城市戶口對農民的吸引力。解決這一問題,通行的做法是建立以身份證為核心的人口流動制度。在現階段可分“三步走”。第一步,對農民進城落戶設定一定年限的過渡期,過渡期內附著于“農村戶口”上的權益保持不變。第二步,試行常住人口同城化待遇,對有進城意愿的“農民”允許其帶著宅基地、承包地和林地等土地權益進城,在住房、醫療、教育、就業、養老保險、失業救濟等方面,給予同等“市民”待遇,在過渡期內完成對附著于農村土地上的不同權益的合理置換,并將進城“農民”轉為“市民”。第三步,設立農民權益轉換專項資金,以政府或第三方的名義有償購買或以其他方式轉換附著于農村土地上的不同權益。

探索宅基地使用權有償退出路徑。隨著“半城市化”人員的增多,農村村莊空心化現象越來越普遍;而另一方面,由于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規模的擴大,城市建設用地非常緊張。解決這一矛盾的辦法,就是要在二者之間建立通道。主要有三條路徑:一是根據城鎮發展規劃,對現有的村莊進行合理的整合,使人口向小城鎮集聚,集中集約利用土地;二是在農民自愿選擇的原則下,開展農村宅基地使用權及農民自住房屋貨幣化退出;三是以宅基地及自住房等值置換城鎮商品房產權。為保證該項工作的平穩推進,先期可由政府牽頭,組建或委托國有資產公司,負責農村宅基地的置換、整理、經營,統籌城鄉建設用地,推進土地整治結余指標市場化配置。為鼓勵農民進城,對進入中心城市、縣城和小城鎮在指定小區選購商品房的,可分別給予一定的貨幣補貼或政策優惠。

暢通農民承包地經營權流轉渠道。目前,制約農民承包地經營權流轉的瓶頸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土地承包法》規定,全家遷入設區的市,轉為非農業戶口的,應當將承包的土地交回發包方;另一個是農民承包地“細碎化”嚴重,“插花”現象很普遍,土地成片流轉難、規模經營難。但如果保證農民在承包地經營權流轉過程中利益不受損,就可從根本上解決這兩個難題。循著這一思路,可采行的方法有:“搭建一個平臺”,即是承包地經營權流轉平臺,組建土地股份合作公司,作為農村承包地的“蓄水池”,吸引農業龍頭企業規模經營土地,農民以土地經營權換股權后,可視同承包地退出,允許其全家遷入設區的市轉非農業戶口。“建立一項制度”,即農民承包地利益保障制度,對大部分已流轉小部分沒流轉的田塊,探索設立“保障田”,將不愿流轉的農民土地調整到保障田中,保障田的收益要不少于原田塊的收益。“抓緊一項工作”,即抓緊推進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開展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使用權地籍調查,為農村土地流轉、宅基地置換創造條件。

區別對待不同農民的需求差異。保證農民利益在土地流轉、城鎮化過程中不受損,既是中央對“三農”的一貫政策,也是農民向城鎮集聚過程中的題中應有之意,必須區別對待,滿足不同農民的需求差異。大體可分為五類:一是對長期在外務工的技能型農民,他們有一技之長,工作崗位較穩定,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已基本融入城市,轉為市民條件已成熟,土地既是他們的牽掛,也是最后的保障和退路,可通過“土地換社?!钡戎贫仍O計,解決其后顧之憂,促進其主動流轉農村土地經營權。二是對近郊農民,由于土地、集體資產等權益收益較高,財產性收入是其總收入的主體構成部分,及時做好社會保障,避免因城鎮化不徹底帶來的社會不穩定。三是18~30歲的新生代農民,他們接受了一定程度的文化教育,但基本沒有務農經歷,具有轉變成市民的強烈意愿,對城市生活基本適應,鼓勵他們到中心城區或縣城落戶。四是對外來務工人員,要在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給予關心支持,還可開展一些如“榮譽新市民”等活動,提升對淮安的歸屬感,促進他們融入淮安,增強人口流入的穩定性。五是對長期生活在城里的農民、私營企業主,鼓勵舉家遷入中心城區或縣城,老人到城市與家人享受天倫之樂、兒童到城市享受較優質教育資源。

統籌發展城鄉產業體系。產業是人口集聚的首要載體和活水之源。首先,要完善產業體系,加強城鎮規劃與產業發展規劃、城鎮規模與產業規模的銜接,形成中心城市、縣城、鄉鎮不同層級、互助互補的產業體系,吸引各個層級的人口集聚。其次,要擴大產業規模,縱向看淮安產業發展快,對人口的吸引已成加速態勢,但橫向看還有一定差距,還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千億元的產業體系,還沒有一個從業10萬人以上規模的產業集群。第三,要推動“產城”融合,圍繞產業發展需求完善城鎮功能,發揮產業對城鎮的支撐作用,以產業發展促進城鎮擴張、增強城鎮對人口的承載能力,促進中心城市、縣城、鄉鎮分別形成千億元、百億元、十億元產業體系,實現工業化和城鎮化互動發展。

建立包容性的城鎮運行體系。讓農民認同城市、融入城市,不向農村“返流”,享受與市民同等的生活質量,是城鎮化的核心內容。包容性的城鎮運行體系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文化包容。不歧視、不排斥農民生活的一些習慣、方式,容許其有個從農民向市民逐步轉變的過程。二是制度包容。對進城農民的待遇以制度形式予以明確,及時將轉戶居民納入城鎮就業服務和政策扶持范圍,保障進城農民享受與城鎮居民同等待遇。三是空間包容。按照人口發展規劃,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合理配置學校、醫院,落實住房保障、醫療保險、生活救助等社會保障,使農民進城后能在就業、就學、就醫等方面享受同城待遇,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四是生活包容。及時做好土地使用權置換和城鎮生活保障之間的銜接,研究制訂醫療、保險等城鄉之間順暢快速有效轉換的辦法,讓失地農民及時感受到城市生活的便捷,促進舉“家”進城落戶,舉“家”共享市民生活。

篇8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土地資源配置策略

中圖分類號:F2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背景與問題

新型城鎮化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重要路徑。本世紀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土地問題成為城鎮化進程中的一個瓶頸。我國土地的現狀警示,人多地少,土地資源的有限性逼迫中國的城鎮化不能走無限定的擴展城鎮空間規模為主要形式,必須另辟蹊徑,走節約集約土地資源,合理配置有限的土地資源為道路。但是,現實與理論總是存在一定的悖論,破壞生態自然,擠壓農村的空間,借發展之名圈占農民的土地等等短視現象屢禁不止,進而引發大量社會矛盾,甚至造成。因此,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著眼于“新型”二字,用新型的理念、新型的機制、新型的路徑解決目前城鎮化進程中的合理配置土地資源問題是一個長期的實踐問題。

2.城鎮化進程中城鎮建設土地資源配置總體趨勢:——合肥實踐

根據合肥市2006—2020年土地總體規劃,合肥市土地資源配置總體趨勢是:(1)耕地與基本農田保護目標。至2020年,規劃耕地保有量374027.39公頃。2006-2020年,規劃耕地凈減量控制在 3537.24公頃以內。其中,2006-2010年,耕地凈減量控制在 2720.92公頃以內。規劃期內,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目標為 322429.96公頃。(2)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目標。至2020年,規劃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約為 22821.52公頃,通過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 22821.52公頃。其中,2006-2010年,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 8311.77公頃,通過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 8311.77公頃。2011-2020年,規劃新增建設占用耕地 14509.75公頃,通過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 14509.75公頃。(3)建設用地控制規模。至2020年,規劃建設用地規??刂圃?137749.31公頃。2006-2020年,規劃凈增建設用地 22890.56公頃。其中,2006-2010年,凈增建設用地 11193.22公頃;2011-2020年,規劃凈增建設用地 11697.34公頃。

從以上趨勢看,今后長時期合肥土地資源配置主要呈現如下特點:(1)在國家土地法律、法規和政策的框架下將繼續強化土地資源開發的管理,通過規劃明確開發與保護的范圍;(2)禁止性開發的區域將呈增多的趨勢;(3)限制性開發區域將采取更加嚴厲的硬性的保護指標進行量化;(4)“大土地”理念治理下,更加注重和鼓勵向地下空間、高空等拓展建設空間;(5)建設用地土地供應量將受到進一步的控制,特別是郊(縣)區建設用地的土地報審批制度更加嚴格,建設用地供應量日趨緊張。

3.合肥新市鎮建設中土地資源配置的策略和建議

創新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方式和提高土地資源配置管理水平是創新土地資源配置方式關鍵點。因此,合肥在推進新市鎮建設過程中創新土地資源配置方式至關重要。

(1)更新新市鎮建設理念是創新新市鎮土地資源配置方式的前提。首先,在推進新市鎮建設過程中,對新市鎮的土地資源配置要始終堅持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合理布局、統籌城鄉發展的原則,健全土地資源配置的市場機制,特別是要有合理的土地產權基礎和收入分配機制,以形成土地資源配置的長效機制,實現土地利用的節約集約化,為合肥新市鎮的可持續發展儲備足夠的土地資源。其次,合肥在推進新市鎮建設過程中,通過嚴格篩選項目用地,合理確定和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的容積率、用地標準等措施,實現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新市鎮建設要創新規劃管理,從根本上避免平面規劃制度方法,確立高空、地面、地下立體式規劃制度方法,最大限度地配置以土地為支軸的使用空間,提高土地復合使用水平。再次,借鑒國內外土地資源配置的成功經驗,結合合肥郊縣的實際,深入分析各地土地資源的特點,探索適合合肥新市鎮建設用地路徑。

(2)建立科學的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綜合評價體系是創新新市鎮土地資源配置方式的關鍵。綜合相關研究成果,建立合肥新市鎮建設的土地使用的合理評價體系,科學規范具體流程。①新市鎮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評價指標體系。首先,在宏觀層面上,建立新市鎮用地結構分析的指標體系。②以新市鎮功能區(居住區、工業區、商業區、政務文化區)為評價對象,基于土地集約利用的內涵和約束條件,并考慮通過現有規劃圖件獲取數據的實際操作情況,制訂中觀層面上的功能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指標體系。③確立合理的評價標準。依據國家規定的標準,按照土地利用程度將新市鎮土地劃分為四個等級:低度利用、適度利用、集約利用、過度利用。對應上述評價等級,根據新市鎮建成區的實際范圍分別確定市民居住用地、工業用地、商業服務用地、政務文化區用地各項指標的評價標準。④確立科學地評價方法。明確合肥推進新市鎮建設的不同階段目標,科學合理地確定評價指標權重的方法,比如專家估測法、頻數統計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層次分析法、模糊逆方程法等;其次,建立比較科學的評語集;再次,對評價標準和評價對象進行標準化計算;最后,給出新市鎮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的評價結果。

(3)建構合理的土地管理長效機制是創新土地資源配置方式的目標。土地資源配置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系統工程,合肥在推進新市鎮建設過程中,要實現土地資源配置的最優化,提高土地管理水平,就要建構合理的新市鎮土地管理長效機制。根據國家和安徽省制定的土地利用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一要科學地制定新市鎮建設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二要科學編制和嚴格實施新市鎮建設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做好新市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掛鉤,制定補充耕地數量質量按等級折算的考核辦法,真正實現建設項目考核耕地占補平衡;三要在新市鎮建設中大力推進新市鎮所在地的舊集鎮改造,從改造中拓展更大的居住與建設用地空間;四要在招商引資中充分重視社會法制環境、服務環境、信用環境、市場環境的同時高度重視新市鎮可持續發展中土地資源的綜合承載力;五要提高土地資源監督與執法管理水平。

——————————————

參考文獻

①毛蔣興,閻小培,《城市土地利用模式與城市交通模式關系研究》,《規劃師》,2007年第7期。

②郭先登,《關于合理配置城市土地資源的思考》,《東岳論叢》,2007年第2期。

③姚士謀,陳爽,年福華,《中國大城市用地空間擴展的若干規律特色》,《地理科學》,2009年第1期。

④呂萍等,《土地城市化及其度量指標體系的構建與應用》,《中國土地科學》,2008年第8期。

⑤張安錄,楊鋼橋,《小城鎮發展與建設用地管理》,《城市規劃》,2000年第9期。

⑥國土資源部地籍司,《全國土地利用變更調查》,中國大地出版社2004年版。

篇9

1、真心話大冒險。

玩法:通過猜拳或者抽牌選出一個人,那個人選擇真心話或者大冒險。真心話可以讓在座的任何一個人問任何問題,必須如實回答。大冒險要被在座的人指使去做一件事情。

2、第一印象游戲。玩法:適合于剛認識不久的人。大家輪流說一個有趣的特點,比如“你覺得誰睡覺要打呼?!保缓?、2、3之后大家同時指向自己覺得最符合這個特征的人,得票數最多的人喝酒。

3、拍七令。玩法:從1到99報數,當有人數到含有“7”的數字或“7”的倍數時,不許報數,要拍下一個玩家的后腦勺,

(來源:文章屋網 )

篇10

>> 基于SWOT分析的內蒙古新型城鎮化建設問題研究 金融支持新型城鎮化建設問題研究 新型城鎮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淺談團場城鎮化建設問題及對策 生態文明理念下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問題研究 河北省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創新型城市建設問題與對策研究 新疆兵團城鎮化建設問題研究――以雙河市為例 淺談城鎮化視閾下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問題 城鄉統籌與金融支持新型城鎮化建設問題研究 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問題研究 啟東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問題及建議 新型城鎮化的內涵、問題及對策 新型城鎮化中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問題的探索與建議 關于新型城鎮化建設問題的若干思考 撫松地區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文化建設問題的思考 生態文明視角下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問題探析 新型城鎮化規劃建設的問題研究 當前新型城鎮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推動師市城鎮化建設問題研究 中國城鎮化建設問題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2014-03-05.

[9] 顏廷平.近十年來中國農村城鎮化若干問題研究綜述[J].理論與當代,2011(1):12-15.

[10] 馬 遠.新疆特色城鎮化路徑研究[D].新疆石河子:石河子大學,2011.

[11] 潘自立.塔里木河的變遷與羅布泊的演變[J].第四世紀研究,2009(3):232-240.

[12] 閻東彬.河北省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問題及原因剖析[J].金融教學與研究,2012(1):54-57.

[13]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統計局.新疆統計年鑒[M].烏魯木齊:中國統計出版社,2014.

[14] 陳宇光.論布爾迪厄社會實踐理論的三個核心概念[J].南通職業大學學報,2003(4):43-46.

[15] 王康熙.新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困境及對策研究[J].農業經濟,2013(7):79-80.

[16] 馮 浩.一路一帶戰略下國際通道建設問題的思考[J].綜合運輸,2014(10):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