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餐的吃法范文

時間:2023-03-16 08:17: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西餐的吃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西餐的吃法

篇1

1、早餐店吸引吃客的方法無非是干凈衛生、菜色多樣、營養豐富等。

2、世界各地的早餐食品均有不同,通常都以谷類食物為主,配上牛奶、咖啡、粥等。早餐不建議吃腌的食物,因為腌的食物中可能存在著危險的物質——亞硝胺,會導致一些食道、肝的疾病。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關鍵詞:殘疾人;高等教育;教師專業發展;保障體系

作者簡介:祝平(1980-),女,安徽淮北人,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助理研究員;滕祥東(1960-),女,北京人,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研究員。(北京 100075)

基金項目:本文系北京聯合大學教育科學規劃項目“殘疾人高等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支持保障體系研究 ”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2)14-0116-02

從我國殘疾人高等教育教師現狀來看,殘疾人高等教育教師學歷偏低,除部分教師來自于高等學校的特殊教育專業之外,大部分教師來自于普通教育系統,基本沒接受過特殊教育能力訓練,教師特殊教育技能等參差不齊。

一、殘疾人高等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概念界定

殘疾人高等教育教師專業發展包含三層含義:教師范圍為從事殘疾人高等教育特別是獨立設置的院校的專任教師;教師專業發展界定為教師群體的專業發展,側重于教師職后教育與培訓;教師作為一種專門的職業,教師專業發展是指教師職業具有獨立的職業標準和任職條件,有專門的培養、培訓制度和管理制度。

二、殘疾人高等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從文獻資料檢索來看,國內外對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發展研究大多集中在三個方向:一是特殊教育教師資格制度的研究;二是分類型特殊教育教師專業標準的研究;三是為特殊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支持保障的研究。

有關教師專業發展階段的理論研究很多,如安魯赫和特納的研究、凱茲的研究、格雷高克的研究、富勒和鮑溫的研究、伯頓的研究、麥克唐納的研究、饒見維的研究等。其共同的特點是把教師的專業成熟或專業化作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最高階段。

美國特殊兒童委員會于1995年通過了《每個特殊教育者必須知道什么――有關特殊教育教師準備和資格的國際標準》,以法律的形式將關于特殊教育教師的107條核心知識要素固定下來。1990年,日本頒布的《教師執照法施行細則》明文規定:特殊教育教師必須兼修普通教育學校教師證書的學分和相應特殊教育領域規定的專業學分;菲律賓也有類似的相關規定。1995年,俄羅斯高等教育委員會對特殊教育教師提出53條一般和專業知識要求。瑞士特殊教育的教師培養與培訓,主要通過師范教育、特殊教育師資培訓中心和大學相關專業教育的方式進行。

可以看出,國外的研究特點是在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內容方面較為豐富,制定政策和標準較多,對如何保障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較少,對如何保障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更少。

我國關于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多從師范教育、教師培訓和教師管理方面進行倡導,目前,國家層面對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已經有了明確的要求,1994年,我國《殘疾人教育條例》第37條明確規定:“國家實行殘疾人教育教師資格證書制度,具體辦法由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其他有關行政部門制定”。2009年,全國第四次特殊教育工作會議要求加強特殊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但對特殊教育教師專業標準未做明確的成文規定,特殊教育教師資格制度在實踐層面也未有實施。鑒于我國特殊教育發展的實際需求,近幾年來,人們開始關注特殊教育支持保障體系的研究。例如:特殊教育師資培育比較研究(馬慶發,2002);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制約因素(陳小飲、申仁洪,2008);特殊教育教師應符合的標準(包萬平、李金波,2008);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素質(甘開鵬、鄭秀娟,2009)。

我國關于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研究的特點是:宏觀研究多,可操作性研究少;基礎特殊教育研究多,高等特殊教育研究少;殘疾人高等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支持保障體系有待研究。

從以上的概述可以看出,雖然教師專業化發展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上都不是新生事物,但對大學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研究卻少之又少。目前還未有人將殘疾人高等教育教師專業發展作為專題研究,在如何評價和保障殘疾人高等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實踐研究方面,還有待開展。這說明關于殘疾人高等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有待于進行深入的挖掘,是個可以開墾的學術園地。

三、殘疾人高等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

本研究共選取全國5所殘疾人高等院校的在職教師作為研究對象,從兩個系列(聾、盲)對殘疾人高等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支持保障體系現狀開展調研,分析并確定影響殘疾人高等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制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師資培養與培訓體系

從事特殊教育教學工作的殘疾人高等教育教師職前教育多是普通師范教育培養模式,缺少特殊教育專業素質的教育。截止到2011年,全國招收殘疾人的高等院校發展到22所。但是在殘疾人高等院校教授殘疾學生的教師,職前幾乎沒有專門接受過特殊教育基本知識的教育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在教師專業發展的過程中,如何對他們的專業發展質量進行評價,成為殘疾人高等教育亟需解決的問題。

目前,我國主要通過特殊教育師資培訓中心、短訓班、函授和教師進修的方式組織和實施教師培訓,培訓渠道與形式單一,大多培訓形式大于實效,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且我國還尚未建立負責組織和實施教師培訓的專門管理和監督機構,也沒有對教師提出必須培訓的要求,難以滿足教師執教能力的提升,影響了我國殘疾人高等教育教師專業發展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2.薪資待遇與社會地位

殘疾人高等教育教師相比普通高校教師工作量大,除了要熟練掌握所教專業的理論知識和技能外,還要掌握教育學、心理學理論知識與技能,更要掌握特殊教育理論知識與技能。殘疾人高等教育教師所付出的工作努力與他們所得的報酬不成正比,且殘疾人高等教育教師沒能享受國家對特教教師的特教津貼及退休后的福利待遇,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等在殘疾人高等院校也未能落實,在嚴重影響殘疾人高等教育教師從事殘疾人高等教育積極性的同時,也嚴重影響了我國殘疾人高等教育教師專業水平的發展。

調研中大多數教師認為薪資待遇與當地普通高校教師水平相當,也有部分教師認為比普通教師的薪資待遇水平低。超過半數的特殊教育專任教師對特教津貼不滿意,對特教津貼滿意態度較低。

3.教師專業發展標準

專業標準是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依據與準則,沒有標準就沒有教師評價與考核,特殊教育教師的培養與培育、培訓內容、資格認定方面就缺乏依據與規范。在國外,美國、日本、俄羅斯、英國等都制定了各自的特殊教育教師專業標準。目前,我國在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標準方面,在制定特殊教育教師專業標準方面,尚未出臺關于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標準的相關文件。

4.教師資格制度和教師資格的認定

許多國家都建立了特殊教育教師任職的資格標準或教師資格證書制度,實行嚴格的教師資格認定,只有達到規定要求才能獲得教師資格證書。目前,我國殘疾人高等教育教師只要求取得高校教師資格證書,并未要求取得相應的特殊教育資格證書,教師資格認定程序也是按照普通高校教師規定的認定程序進行。在殘疾人教育觀念、特殊教育理論、特殊教育教學方法等方面,知識與技能的獲得主要來源于職后自學和實踐摸索,這樣不但影響了教學的有效性,還嚴重影響了殘疾人高等教育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

四、構建殘疾人高等教育教師專業發展支持保障體系的建議

為了普及最新研究成果,結合殘疾人高等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專題研究與調查成果,構建殘疾人高等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支持保障體系,開發出殘疾人高等教育教師培訓課程,開展對高等特殊教育院校骨干教師的培訓,培訓將特殊教育理論和實踐融為一體,其科學性、系統性與實效性的有機結合,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

1.規范殘疾人高等教育教師的聘任制度

從法律層面建立和完善殘疾人高等教育教師任職資格標準,實行教師資格制度和持證上崗制度。針對教育對象的不同,制訂出各領域分類型殘疾人高等教育教師的專業標準(如聽障生教師專業標準、視障生教師專業標準),即從事殘疾人高等教育的教師不僅要具有一般高等教育教師的基本素質、教學知識和技能,同時要具備殘疾人高等教育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教學知識、技能和方法,從事特殊教育的殘疾人高等教育教師必須取得教師資格證書和特殊教育教師上崗證書,在普通師范院校增設特殊教育課程,普及特殊教育知識,必須實行嚴格的教師資格制度,為我國殘疾人高等教育教師專業化把好基礎關。

2.完善教師在職培訓制度

殘疾人高等教育教師培養和培訓應通過改革思路、方式,積極、主動地面向和服務于我國的殘疾人高等教育事業。適時調整培訓課程,合理安排課程內容,豐富原有的特殊教育理論及指導特殊教育實踐,舉辦各種專題講座、學術會議,進行專業教研活動成為在職培訓的有效補充,繼續完善教師在職培訓制度,提高殘疾人高等教育教師素質,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3.建立有效的教師激勵機制

堅持精神激勵和物質激勵相結合,建立健全表彰制度,定期對在特殊教育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績的教師進行表彰和宣傳,鼓勵教師參與學校管理,減輕殘疾人高等教育教師的工作壓力,在評選和職稱評定等方面對從事特教的教師給予適當傾斜,積極引導教師參與到自身專業發展的實踐中來。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師范教育司.教師專業化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劉全禮.特殊教育導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3]王雁,顧定倩,陳亞秋.對高等師范特殊教育師資培養問題的探討[J].教師教育研究,2004,(4).

[4]陳小飲,申仁洪.特殊教育教師專業化標準及發展模式的研究述評[J].中國特殊教育,2008,(4).

[5]包萬平,李金波.論特殊教育教師專業化發展[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3).

[6]楊福義,張福娟,劉琳.上海市學前特殊教育教師專業化發展調查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9,(6).

[7]姚曉燕,馬宇,等.每個特殊教育者必須知道什么――有關特殊教育教師準備和資格的國際標準(節選)[J].現代特殊教育,2007,(9).

篇3

1、番茄沙司的用法很多,可以直接拿著一瓶當零食吃,可以沾著膨化食品或油炸食品吃,另外,還可以拌面,最普遍的吃法是配著薯條一起吃。當然,最主要的用法是作為西餐的調料。西餐中最為家常的番茄牛尾湯就用的是番茄沙司。

2、一般來說,番茄沙司是番茄醬加醋、糖還有鹽在色拉油里炒熟調制出的一種口味酸甜的液體。番茄沙司一般包含番茄果肉泥,番茄丁,菜椒,番茄籽。以大蒜、牛至、羅勒、洋蔥、辣椒粉、橄欖油等為調味輔料。番茄沙司呈紅褐色、醬狀、體質細膩、味酸甜并且有些許香辣味。主要用于西餐,如炸豬排和部分涼菜上配上番茄沙司,或者用于番茄牛尾湯、番茄蝦仁等。

(來源:文章屋網 )

篇4

二十年前我第一次領工資,那時候麥當勞剛登陸中國,我跟表妹興沖沖地去吃過一次,感覺這“西餐”新奇而奢華。回家后舅舅問我們漢堡包什么樣?我們爭先恐后地形容了一番,舅舅聽完慢悠悠吐出一句話:這不就是烤饅頭里夾片兒醬肉嗎?我和表妹被他的理論雷得外焦里嫩,對他這樣詆毀一個代表著先進文化的時尚“西餐”,感到無比憤怒。

那時候麥當勞是奢侈品,是孩子和年輕人心中的品味象征,對于常年坐在木頭凳子、油漬漬的桌子旁邊吃韭菜餡包子和小米粥的中國人來說,坐在彩色的塑料卡座里吃一頓有薯條、汽水、冰激凌的飯菜,這是非常時尚和新鮮的。何況那時候麥當勞的價格也絕不是工薪階層能輕易過問的。

現在,麥當勞從神秘高檔的“西餐”變成了普通中國人經常吃的快餐,在車站、機場和街頭,到處是它謙卑的身影,跟面條餛飩和包子們擠在一起,享受著“洋快餐”這一稱號。而人們也發現漢堡包那種兩片面包夾上肉和菜的吃法,真的跟饅頭夾菜的吃法驚人地一致,而西安的肉夾饃跟漢堡包更是形神俱似,主食副食一手搞定,這種快餐形式不但外國人會,中國人也會。但這個簡單的道理,中國人花了二十年才漸漸領悟。這二十年,中國從一個剛能解決溫飽的窮國,變成一個在全球各地一擲千金購買名牌的富國。

如果說當年的麥當勞是一個金發碧眼的外國美女,那中國就是一個站在人群里圍觀美女的賣雞蛋的鄉下女孩,而現在,鄉下女孩賣雞蛋暴富了,她去做了整容,從頭到腳換了新衣服,也變成了金發碧眼的美人,跟麥當勞并肩站在一起,甚至比她還耀眼。我每次在街頭看到麥當勞,都感覺自己是那個整了容的鄉下女孩。傻乎乎圍觀金發碧眼美女的日子似乎就在昨天,中國這二十年的滄桑變化,讓人猝不及防。從郵局寄信到電郵乙妹兒;從數字BB機到能拍照能上網的四核智能手機,我們的生活幾乎每天都能遇到新事物,每天都在接受新挑戰,我們驚喜著,忙亂著,同時也眩暈著。有時候真想踏踏實實坐下來,用炭火慢慢烤熱一個饅頭,夾上切得細細的辣咸菜絲,再盛一碗熱騰騰的小米粥,慢慢吃,慢慢喝,不去吃什么漢堡包,不去買什么LV、酷奇。讓自己沉浸在那曾經滋味醇厚、悠長如歌的日子里。

篇5

走哪里我們都要講究吃,尤其是出門旅游,品嘗一個地方的美食也成為旅途中的一大樂事。麗江這個集古樸與現代為一體的極具包容力的旅游城市,在美食文化上雖不及一些大都市,但卻也有其獨有的特色所在。

到麗江我們吃什么呢?其實無非兩類參考。一是麗江本地人推崇的美食,二是外地游客到麗江后愛去的地方。還有一種關于在麗江吃的境界是,我們要吃文化,我們要吃環境。吃文化的意思是我們要了解麗江真正本地的吃法和食物,甚至在這里感受外來的純正美食文化,比如老外開的西餐廳;吃環境的意思是我們一定要選一處最符合麗江感覺的環境,古色古香,小橋流水,甚至各類盛食工具都要獨具特色。

無論我們是要吃文化還是要吃環境,我們都得真正了解在麗江到底有什么美食,又有哪些地方值得去嘗試。麗江的飲食文化除了“三疊水宴”以及“碗”流水席,更平常的還是一些普通大眾的食法。具體來說,麗江本土的美食,除了傳統的小吃以外,似乎火鍋尤其盛行,像什么臘排骨,東巴野生菌、天麻火腿雞、酸湯雞、驢肉、黑山羊,甚至還有外來的正宗川味火鍋,例如秦媽火鍋、齊齊火鍋、小天鵝等等;再有,吃魚也是麗江的一大特色,像什么納西烤魚,東巴烤魚,三文魚、甑鱒魚、羅非魚,甚至還有外來的正宗酸菜魚,譚魚頭等等之類,其吃法自然也很多,烤、煎、紅燒、火鍋、清蒸,口味兒也很豐富,基本滿足天南海北各地來的游客;除此之外。西餐文化在麗江這個具備世界屬性的城市,也獨得一方天下,法式,意式、美式、日式、韓式幾乎主流的國外餐食都能在麗江找到正宗吃處,像我們熟悉的櫻花屋有正宗的韓餐,小吧黎有正宗的法國大餐,媽媽咪呀有正宗意大利餐及手工西點和冰激淋等等之類;再說川菜,這個橫行于全球的菜系,在麗江這個地方自然也是無孔不入的,各種規模檔次的川菜館,不管在新城還是古城簡直可以用隨處可見來形容,所以對于熱衷于川菜,嘗夠了鮮之后仍慣用于此菜系的朋友來說,選擇余地就太大了,我們甚至都無法一一進行推薦。

再說吃的環境,最引誘大家的可能還是古城里的餐廳,因為它們身處的環境對于大多數游客來講本身就是一道大餐,每家餐廳由內而外的布置可以說都與古城融為一體,因此經常我們在古城里用餐會因貪戀四周的美色而食量倍減了。當然,除了古城以外,在麗江新城的七星街和花馬街也都聚集了眾多的美味食坊。

最后,我們不得不忍痛從眾多無從選擇的美味食坊中挑選一些代表以供大家參考。

篇6

主文:

《天下美食》有一套獨家的點菜法,“單點”就是一行字配一個價格;“套餐”是好幾行字才搭一個價格。吃套餐不僅劃算而且方便,只消輕輕以手一指菜單,侍者便會說:“這是很好的選擇。”

禮儀插圖:

1,我要點菜,服務員沒有留意到我這邊,我要像電視里的西部牛仔一樣瀟灑的打個響指吸引他的注意。

錯。 千萬不要大聲呼喝或者用打響指叫侍者,非常不禮貌。無聲做個手勢讓他留意到就可以了。

2. 在法國用餐,一定要點葡萄酒才正確、且顯然很有品味。

錯。吃法國餐不是一定要喝葡萄酒,也可以喝啤酒、果汁、汽水等,但很有一杯礦泉水會比一杯葡萄酒更昂貴。

3. 那個服務員氣勢看起來很傲慢,但是他到底懂不懂啊?我不敢信任他的意見。

錯,在法國 ,服務員是一個專業,是可以從事一輩子的工作及事業,要尊重他們這個行業,可以點菜時問他們意見,有經驗的侍者能夠給到很好的推薦意見和服務。

4 西餐廳一定要給服務員小費,要不然他們不給我好臉色看。

錯。不同國家地區的餐廳有不同的消費規定:在美國,給小費普遍是按消費總額的15%到20%給;因為美國的侍者沒有底薪,全靠小費賺取生活費;在歐洲比如法國,因為服務費已經包含在價格里,把找錢的零頭給就足以了。在澳洲,并沒有規定一定要給小費,但是如果非常滿意提供的服務,可以額外再給一點零頭小費。

問答:

如何選擇西餐廳?

首先西餐廳的選擇很多,以法國餐廳為例,街上的小餐廳 Bistro, 專門去喝酒的 Taverne, 到擁有米其林三顆星的高檔餐廳都有他們特別的菜肴。如果是第一次嘗試,我建議從Bistro 小餐廳開始,因為比較Casual 的用餐場地,沒有必要根據傳統的法國菜單去一一點前菜、主菜和甜點。

點西餐一定要遵循三道菜或五道菜順序嗎?

一般在Bistro,如果是吃午餐,每人可以只點一道主菜,甚至點更為優惠的午餐套餐 Menu du Jour。當然,在高級西餐廳,如果吃得下,也可以點五道菜(湯、色拉、開胃菜、主菜、甜品,不過法國人色拉是放在主菜后吃的)。但是如果是別人請客,最好先問主人或買單請客的那位會點幾道菜。 因菜肴是一道道上的,如果不根據主人的點單,很有可能你點吃前菜的時候他因為沒有點,只能看著你吃。

西餐中的某些醬汁我實在吃不習慣怎么辦?

如果不了解自己是否喜歡法式醬,建議在點菜時叫侍者把醬單獨放在一個小盤里(色拉醬也可以這樣要求的),這樣起碼醬就不會全鋪于主菜上。如果不喜歡某一種主食,可以讓侍者換色拉或另外一種蔬菜。但最好不要那么多要求,給別人留下太挑剔的印象,當然如果真的很懂而且要求多多,建議買單時多給一些小費,這樣就皆大歡喜了。

其實,還是直接點最貴的菜最保險、最省事、最不失面子,對嗎?

有些朋友們往往會看價格來點菜,這是非常危險的麻木點菜方式,因昂貴的菜并不代表好吃,比如Steak Tartare,不要以為這是一道昂貴的牛排就好吃,其實它是法式全生牛肉餅配生雞蛋、生洋蔥和腌黃瓜,不是中國人喜歡吃的習慣和口味。

西餐中的甜點實在太誘人了,點的時候有講究嗎?

千萬不要一開始點菜時就連甜品也點了,要待主菜吃完收盤后才點的原因之一是這是西方餐飲文化的一貫做法,原因之二是避免浪費。等到吃完主菜才知道自己有沒有能力或者想不想吃甜品及和喝咖啡或茶,除非一些需要花時間的甜品,如蛋白酥Soufflé,侍者偶爾會提醒你先點,但要注意這也可能是他們提高銷售量的一種手段。

Tips:

女士優先,幫女士們入座,讓女士們先點菜

就座后應該馬上把餐巾鋪在大腿上,而不是放在盤底

篇7

主講:烏恩(副主任醫師)

絲瓜

每100克絲瓜含有蛋白質1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3.6克。絲瓜中所含的皂苷和粘液有利于大便通暢,且含熱量也低。此外,絲瓜中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B2、維生素A、維生素C和鈣、鐵、磷等礦物質。

由于絲瓜中B族維生素含量比較高,所以,有利于中老年人的大腦健康;絲瓜藤莖中的汁液具有保護皮膚彈性的特殊功能,能幫助中老年人美容去皺。

絲瓜提取物對乙型腦炎病毒有明顯的預防作用,在絲瓜組織培養液中還提取到一種具有抗過敏性物質――瀉根醇酸,有很強的抗過敏作用。中醫常用絲瓜來治療氣血郁滯所致的各種病癥,如胸肋疼痛、乳腺脹痛、頭痛等。

吃法與宜忌

絲瓜用鹽抓拌,可去掉澀味,腌過后冷藏味道更好。易犯的錯誤是鹽加得太多或鹽拌時間過長,會使絲瓜脫水,瓜肉變軟,失去清脆口感。絲瓜烹調時不宜加醬油和豆瓣醬等口味較重的醬料,以免搶味。

推薦食譜

絲瓜面粉團

材料:絲瓜一個,面粉250克,蔥,花椒粉各適量,蒜1瓣,鹽1/2小匙。

做法:將絲瓜切片,蔥、蒜切碎。在鍋內放入適量油,加入蔥和蒜,待熱后倒入絲瓜,加花椒粉、鹽翻炒,待絲瓜變軟后放適量水。將面粉拌成不規則的小團,待絲瓜湯開后倒入面粉小團,煮4~5分鐘即可。

洋蔥

洋蔥為百合科草本植物,是一種很普通的廉價家常菜。四季都有供應,原產于亞洲西部,在我國各地均有種植。洋蔥供食用的部位為地下的肥大鱗莖,人們習慣稱之為“蔥頭”。根據其皮色可分為白皮、黃皮和紅皮三種。白皮洋蔥肉質柔嫩,汁多辣味淡,品質佳,適用于生食或熟食,但生食效果更佳。

洋蔥具有發散風寒的作用,這是由于洋蔥含有一種為硫化丙烯的油脂性揮發物,具有辛辣味,這種物質能抗寒,抵御流感病毒,具有較強的殺菌能力。

洋蔥營養豐富,氣味辛辣,能刺激胃、腸分泌消化液,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洋蔥不含有脂肪,其精油中含有可降低膽固醇的硫化合物的混合體,可用于治療消化不良癥。

洋蔥是目前所知唯一含“前列素A”的蔬菜。前列腺素A能擴張血管、降低血液粘稠度,因而能發揮出降壓的效果,能減少外周血管的阻力增加冠狀動脈的血流量,對預防心絞痛,防止腦血栓形成有積極的作用。洋蔥還含有一種皂苷類物質,具有一定的醒腦提神的作用。它能幫助細胞更好地利用葡萄糖,同時能降低血糖,供給腦細胞熱能,是糖尿病和大腦萎縮患者首選的最佳食療蔬菜。

吃法與宜忌

不宜加熱過久,有些微辣味為佳。不可過量食用,由于洋蔥容易產生揮發性氣味,過量食用會產生脹氣和排氣過多。

洋蔥有很多種吃法,生熟都可以吃,既可以做菜,又可以做湯,還是西餐的主要蔬菜之一。

推薦食譜

洋蔥生菜包雞

篇8

圣誕美食誘惑

什么節日都少不了美食的誘惑,圣誕更不例外。

說起圣誕美食,必然要先來說說西餐。不知還有多少人記得自己第一次吃西餐的情形:腦中不斷提醒著自己“左手拿叉、右手拿刀”,可是當美食端上桌,卻總又忘記;對于半生熟的牛排還滲著血汁而心生畏懼,卻又對匹薩上厚厚的一層奶酪,以及拉成絲時的美妙景象記憶深刻……

中國最早的西餐,出現在19世紀末。那時候我們把西餐廳叫做“番菜館”。至于最早的西餐廳出現在哪里,有人說是北京的俄羅斯餐館“起士林”,有說是廣州的“太平館”,也有說是上海的“占美廚房”。但不管是誰,西餐都從那時開始,也成為東方人餐桌上的美食之選。

圣誕節必然吃西餐。素以造型優美、有立體感,追求原汁原味,崇尚香料搭配的西式料理,著實給圣誕節增添諸多誘惑。

傳統大餐烤火雞:

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西式圣誕節,必然要有烤火雞,還要有土豆泥、面團、腌蘋果和雞肝汁等配料。火雞已經成為包括感恩節、圣誕節在內的一種最傳統的節日食物和象征。火雞象征著美國文化,幫助起草美國憲法的富蘭克林甚至還建議將火雞作為美國的國家象征,認為它比鷹更加尊貴。

美味可口樹干蛋糕:

精致的圣誕蛋糕,往往是許多糕點師的年終大作,不少西點屋會專門制作屬于圣誕節的蛋糕,樹干蛋糕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傳說從前有個年輕人,因為買不起圣誕禮物,便在森林里撿了一段漂亮的木頭送給情人,沒想到不但贏得了姑娘的芳心,還從此平步青云,所以圣誕節的樹干蛋糕是會帶來好運的象征。主料依然是巧克力和奶油,師傅把蛋糕做成樹干的模樣,紋理惟妙惟肖,大片的樹葉和劈柴的斧子,充滿天真和童趣。

浪漫溫馨卷邊匹薩:

匹薩應是西餐中最有“節日范兒”的美食了:金黃的色澤、厚厚的奶酪、繽紛的蔬果、噴香的烤肉……還有卷在餅皮之中的芝士,還有什么能抵擋得住它的誘惑。打破以往正式西餐分餐制的吃法,一大盤熱乎乎的匹薩,就要和家人一起分享才有滋味。

平安夜夢幻姜餅屋:

你一定見過一種棕色的做成小人兒模樣的餅干,臉上還掛著用奶油擠成的甜甜的微笑,沒錯,它就是姜餅。說它是世界上最可愛的餅干,一點不為過,以姜粉、蜂蜜、黃油、紅糖、雞蛋、牛奶、面粉為原料做成的姜餅,雖然算不上多么美味,不過人們用它做成各種城堡、小人兒、圣誕樹,再涂上純白如雪的奶油,打造成一座只在童話故事中才出現過的夢幻姜餅屋。在圣誕節的餐桌上如能見到這樣“一座城堡”,那該有多開心!

甜甜蜜蜜圣誕布丁:

飯后甜品是西餐中的必要流程,布丁是首選。在圣誕節期間,布丁往往還會被當作禮物互贈,以面粉、牛奶、雞蛋為主料,添加各種水果、堅果和香料而制成,造型精致可人,光是看上去就覺得“唇唇欲動”。甜美的滋味作為圣誕夜的壓軸之餐,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巧烹圣誕大餐

與其盼著圣誕老人在平安夜給我們送一桌豐盛大餐,不如自己動手,過一個屬于吃貨們的圣誕節。

奶酪培根卷

食材:培根、奶酪、金針菇、黑胡椒粉、鹽、橄欖油

烹制:

金針菇洗凈去梗,奶酪切碎備用。

培根表面撒鹽和黑胡椒粉,將金針菇放入卷成卷。

奶酪碎鋪在培根卷上,淋橄欖油,烤盤上刷少許油,220度烤15分鐘即可。

紅醬肉末意面

食材:意大利面、牛肉餡、洋蔥、西紅柿、番茄醬、阿里根奴、鹽、橄欖油、奶酪、黑胡椒粉

烹制:

洋蔥切碎,與牛肉餡拌勻,用鹽和黑胡椒粉調味。

鍋內燒開水,煮意面至無硬芯,過涼水,并拌入少許橄欖油。

奶酪切碎、西紅柿切碎,少司鍋內放油炒香牛肉餡和洋蔥的混合物。

放入番茄醬和阿里根奴,炒香,再放入切碎的西紅柿,撒鹽調味。

將紅醬肉餡倒入意面上,撒奶酪后即可。

芝士焗薯泥

食材:土豆、芝士、玉米粒、豌豆、胡蘿卜、牛奶、雞蛋清、鹽、胡椒粉

烹制:

土豆洗凈去皮,煮軟打成泥兒。

將牛奶、雞蛋清以及鹽、胡椒粉與土豆泥混合均勻。

烤盤上刷油,倒入土豆泥,并鋪上一層芝士碎,撒上煮好的玉米粒和豌豆、胡蘿卜塊。

放入烤箱,230度20分鐘即可。

意式肉丸飯

食材:牛肉丸、米飯、西紅柿、香菇、玉米粒、番茄醬、大蒜、鹽、黑胡椒

烹制:

西紅柿去皮切碎,鍋內爆香大蒜,倒入番茄醬和西紅柿碎,炒出紅汁后,撒少許黑胡椒。

香菇粒和玉米粒煮熟后,倒入炒好的西紅柿汁中。

牛肉丸煮熟,放在米飯上,淋汁即可。

烤圣誕火雞腿

食材:火雞腿、芹菜、胡蘿卜、圓菇、紅辣椒、黑胡椒、鹽、辣椒粉、橄欖油、美式辣醬、番茄沙司

烹制:

火雞腿洗凈,撒鹽、辣椒粉、黑胡椒粉腌制2小時。

芹菜切段,把整個胡蘿卜及若干圓菇和切好的芹菜段放入刷過油的烤盤。

將火雞腿放入烤盤,淋橄欖油,與各種蔬菜一同放入預熱好的烤箱,300度烤1個小時左右。

火雞腿可淋美式辣醬或者番茄沙司食用。

脆皮魷魚圈

食材:魷魚圈、彩椒、面粉、雞蛋、面包糠、鹽、胡椒粉、番茄沙司、白蘭地

烹制:

魷魚圈洗凈,用鹽、胡椒粉和白蘭地腌制半小時。

篇9

吃西餐,上了點年紀的上海人都喚作“吃大菜”。

我想,這“大”倒未必完全是指規模大、排場大。一個人吃,也叫“吃大菜”。要講大,它怎么可能與“滿漢全席”相提并論呢?中國人請客吃飯,歷來講究場面大、規格高、花費多,這才叫有面子。

其實,這“大”應該是指麻煩大。

吃大菜,必須“大張旗鼓”地“煞有介事”地把它當一回事――“像真的一樣”。

當西餐剛剛登陸上海時,當時有一部小說《歇浦潮》里就描寫了一個叫黃萬卷的人,見別人吃面包都用刀將面包剖作兩片,在中間涂些糖醬,合攏了嚼吃,暗想這種大約是內家吃法,“我雖是第一次吃大菜,卻不可不裝個內家模樣,免得被人看出外行來暗中恥笑。”因此也如法炮制,右手執刀,左手執面包,看準了,用盡平生之力一刀切去。不過小刀的刀鋒太快,兼之用力過猛,左手無名指上已割破了一條口子。由于一心專注在面包上,倒也毫不覺痛。又滿滿在面包中涂上一層糖醬,才將兩半片合攏,笑嘻嘻放下了刀,張開大口咬了半塊緩緩嚼著,果然其味無窮。豈知左手無名指上的血已一滴滴的都滴在他面前臺布上。他素患近視,見雪白臺布上多了幾滴紅跡,還道是面包內流出來的糖醬,暗說“糟蹋可惜”。即忙俯首去舔,舔出了血腥氣,不免有些詫異。再一看才知割破了指頭,此時觸目驚心,覺得傷處微微生痛,暗說:“壞了,恰巧今兒身畔沒帶刀傷藥,如何是好?”猛見面前一只玻璃碟內滿裝著細白糖,不覺心中暗喜道:“白糖敷刀傷永無痕跡,可謂天假其便。”忙用兩指撮起少許掩上傷口。不料這藥才一敷上,頓覺其痛徹骨,不由地“啊喲”連聲。方知把鹽末錯認糖末,更覺羞愧難禁。

這種笑話的產生未必純粹是“小說家言”。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絕大多數的上海人對西方飲食文化實在不習慣,應該是可以理解的。

再例如,刀叉匙的擺法、用法,盤碟的換法,骨頭、殘渣的吐法,無不一一像攔路虎。

更有甚者,或者說最點中中國人穴位的是點菜。那侍者盡管彬彬有禮,卻絕對不像中式飯店里的堂倌那樣會“越俎代庖”。西餐的菜單用的都是蝌蚪文字,有的是英文,有的是法文,有的是意大利文。有時候三種文字寫在一起,其實是一個菜,就連會講“洋涇浜”的也沒有用。一些國人不明白,胡亂點了幾個,結果一模一樣的菜來了三份。那個侍者一定在肚子里暗好笑。我小時候聽大人說起一則上海人早年在吃大菜時胡亂點菜的“典故”,記憶猶新。說的是在一個北風凄厲的大冬天,某上海人進了西菜館,這位看不懂菜譜,胡亂點了一個菜,結果來了一客冰淇淋,吃得嗦嗦抖。眼見鄰桌一個外國人滋滋有味地吃了一道熱乎乎的濃湯,羨慕不已。只見那個喝湯的朋友意猶未盡,對侍者說了聲“again”,不一會就又來了一道熱湯。他就記住了這“again”,還把它與熱湯聯系在一起,也裝模作樣喊了一聲“again”,結果又一客冰淇淋放在了他面前……這是一則流傳相當廣的笑話,也有好幾個版本。

還有,需要輕聲輕氣地說話、正襟危坐的姿勢、挺刮干凈的服飾……弄得吃飯像毛腳女婿第一次見丈人、新錄取的官吏第一次見上司,簡直是一件天大的事情。

既然如此,上海人就自然把吃西餐奉為一件大事,叫“吃大菜”也就順理成章了。

番菜:大菜里的“中式漿糊”

追求“洋派”是一回事,口味與飲食習慣畢竟又是另一回事。吃大菜時髦固然時髦,“高尚”固然“高尚”,可那半生不熟、血淋淋的牛排,厚膩的沙司,還有蝸牛、生三文魚、冰涼的生菜和那些帶著明顯苦澀味的白蘭地、紅酒,這些流行于歐美的佳肴美酒,并不適合中國人的味覺和胃納。吃大餐并沒有成為上海人真正徹底放松身心的極大享受。這是很令人掃興、沮喪、無趣的。于是,許多上海人就希望有一種既能表現“時尚”、“高尚”、富有西方風情,又能適合中國人口味的改良型的西菜。

上海人永遠是有辦法的。“漿糊”一掏就掏出來了。

不多時,一個名叫“番菜”的中西結合的菜肴便誕生在上海灘,并且至今歷久不衰,盡管這個“番菜”的名字已然消亡。

西菜與番菜同源同種,但也不完全一樣,并不齊唱“同一首歌”,不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番菜館最大的特點、最大的賣點,就是中外合璧。

這中外合璧的第一點是“同”,就是整個番菜館的格局和裝飾全部是西式的。進得門來,墻壁上掛的也是歐洲古典油畫(大部分是臨摹的),就餐的桌子也是西式的方桌或長桌,餐桌上放的也是燭臺和鮮花,擺放的餐具也是刀叉、玻璃杯,就餐的方式也是西式的分食制。這與一般意義上的西餐館是完全一模一樣的。

中外合璧的第二點是“異”,即在歐美菜肴中糅合、加入中國菜常用的原料和烹飪方法。我們可以以一份番菜館的晚餐套餐的菜單為例:

頭盆(冷盆):熟蘆筍、鮑脯、金華火腿、萵苣;

湯:奶油雞絲鮑魚鴿蛋湯或雞絲火腿魚翅湯;

副菜:白汁鮭魚或蛋煎鮭魚;

主菜:腓利牛排或紙包雞;

甜品:香草布丁或蘋果派;冰淇淋圣代;巧克力或水果;飲料:咖啡或紅茶。

從頭到尾共七道,這便是人們常說的“七道頭大菜”。應該承認,若不是胃口極好的人,要掃光這些東西,是頗費功力的。細看這份菜單,就會發現出現了鮑魚、魚翅、金華火腿、鴿蛋,而這些東西在正宗的西餐館里是絕對不用的,至于蛋煎鮭魚、紙包雞之類則完全屬于中國廚師的創作,正宗西餐館里根本就不見它們的蹤影。

我們在西洋管弦樂里分明聽到了江南絲竹聲。

羅宋湯:大菜里的落魄貴族

“羅宋湯”在上海人的心目中一直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因為它們曾經組成了上海人家庭式“大菜”的標準模式。當年一道羅宋湯就讓家里的飯桌有了中西合璧的高級意味。我至今還常常夢見自己在一個蛋碗里一邊用筷子拼命攪拌蛋黃液(而且大人諄諄囑咐,必須永遠順時針或永遠逆時針,不能中途變卦改方向),一邊加色拉油的場景,這是上海人當年吃色拉的必要工序,而常常落在我輩少年身上。如今容易多了,超市里各種各樣的色拉醬……那屬于少年時代的記憶,刻骨銘心。

俄式“紅菜湯”的崛起是在過去的霞飛路,今天的淮海路。當年頗有“落霞與紅菜”齊飛的“意境”,且使之發揚光大的還是來自哈爾濱、海參崴和伯力的山東人。生來就有走四方、闖天下習慣的齊魯子民掉轉方向,大轉移來到了日益繁華的上海灘,演出了一出又一出“小山東到上海”。一個又一個“山東馬永貞”,有的在俄僑開的俄餐館里當廚師,還有不少人干脆自己在霞飛路物色店面開“俄菜館”。鼎盛時,霞飛路一帶有40多家俄菜館,而山東人開設的就有十多家。廚師加老板,很快組成了霞飛路上的“山東幫”。為了創出特色,山東幫瞄準了“紅菜湯”,他們決定把它改良為讓洋人與上海人都垂青的“羅宋湯”。

山東廚師煞費苦心地在“紅菜湯”的基礎上,在選料與操作工藝上作了不小的調整,首先是減少上海人頗不習慣的紅菜頭的用量,增加上海人很有好感的番茄醬的用量;其次是在操作工藝上突出“炒面醬”和“炒番茄醬”的工序;再次是改良口感,把“紅菜湯”固有的“酸大于咸,咸大于甜,甜大于辣”的原有口味,改良為“突出鮮香,降低酸甜,微酸開胃,微甜吊鮮”,令人食而不膩。在“色”的改良上更是誘人,“紅菜湯”本是用紅菜頭吊出紅色的,而改良后的“羅宋湯”則是用番茄醬吊炒出“紅油”的,色彩更加艷麗,這是一道非常關鍵的改良,“羅宋湯”從此口感與營養更豐滿,一舉成為俄式西餐的金字招牌,甚至成為一切西菜族中的佼佼者。

山東老板在營銷上更是十分了得。如“公司菜”,只要六只角子就可以吃到一菜一湯(“羅宋湯”)連同面包、奶油和紅茶。“羅宋湯”必須熱得滾燙才顯風味,山東老板就別出心裁地讓伙計用小鋼精鍋盛著“羅宋湯”上臺,冬天下面還用酒精爐加熱,保證了湯的溫度。湯量多而味美,顧客百吃而不厭。而面包則不限量,有一個小廝肩背藤籃盛滿羅宋面包,巡回在顧客周圍,誰都可以隨意取用,吃多少都可以。在吃羅宋湯與羅宋面包的同時,牛排或豬排(也可改為牛肉餅、煎魚,價格一樣)就隨送上臺,熱油還在冒泡,牛肉餅里還有一包奶香濃郁、鮮得開胃的鹵汁。如果加上一盆色拉和啤酒,足以讓你酒醉飯飽。

六只角子并不太貴,經常光顧也不至于不堪負擔。而當時也沒有聽說有什么人對那“自助式”面包特別有“興趣”,大撈而特撈――今天的我們在吃那些“自助餐”時的德行應該每個人都銘心刻骨的吧――大概那時候的人的腦子沒有今天這么活絡,而臉皮又太薄。如果不是“公司菜”,單點一盆“羅宋湯”是二角五分,一份蛋色拉是五角,但分量足夠兩個人吃,一對情侶花一元錢,可以吃得很滿意了。

時間流逝到了今天,羅宋湯這道當年“大菜”的典型菜肴早已經從大飯店里退場,現在的小年輕一提到西菜里的湯,動不動就是牛尾湯,奶油蘑菇湯,至于羅宋湯,那是“爹媽喝的湯”。80年代中期出生的上海人甚至不曉得“羅宋湯”到底是啥玩意。如今加了番茄醬、火腿丁和土豆塊的羅宋湯早已“淪落”成了國營企事業單位食堂里“挺喝不動氣”的大眾湯、臺面油膩快餐廳里配配蛋炒飯的“例湯”,小家庭里不樂意做飯時,和微波爐食品一起用來敷衍肚皮的“雞肋”。發生在當年羅宋湯“出生地”的淮海路上的一幕場景很能說明問題:祖孫倆在一商場附設的快餐廳里吃飯,爺爺喝的是羅宋湯,孫子喝的是可口可樂,爺爺皺著眉頭說:“這哪里是羅宋湯,一點不正宗。”孫子撇著嘴說:“現在誰要喝羅宋湯,情愿喝四川的酸辣湯。”

上海人吃出個“聯合國”

西菜就如一條小河,雖然攙雜了中國飲食的汩汩泉水,以番菜這一“偏房”的名分坐上了花轎,扭扭捏捏地嫁進了上海灘,但也總算匯入了上海的美食大江。

如今的上海,則成了餐飲的“聯合國”。

從20世紀末開始,“外國飯店”陸續在上海“諾曼底登陸”了。僅燒烤一項,就有巴西燒烤、阿根廷燒烤、夏威夷燒烤等多個品種,意大利、美國、泰國、印度等風味的餐飲也都各有數十家之多,而且有的還開起了連鎖店。“咖喱”之類的字眼已經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得意洋洋地懸掛著。

至于洋快餐,什么肯德基、麥當勞、必勝客更是遍地開花,僅徐家匯區區一隅,肯德基就有4家之多,“早已森嚴壁壘”地擺下了東南西北四個鐵箍方陣。更有趣的是,如今吃西餐,會不會用刀叉甚至用不用刀叉都無所謂了,筆者在“必勝客”里靠雙手吃“手撕洋大餅”、在衡山路的“星期五”把牛排大蝦讓服務員端去“一勺燴”,外加一只荷包蛋和一碗白飯順便拿雙筷子來等等諸如此類也都沒有遭到過任何人的白眼。現如今,中國人吃外國飯可以用筷子,外國人吃中國菜不能用刀叉,著實是“風水輪流轉”。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上海的“外國飯店”數量已經超過700家,菜系涵蓋五大洲40多個國家。雖然在那里的吃法,大都屬于比較典型的西餐規范――上海人“吃”的素質總還是在提高,但翻開那些飯店的菜譜,屬于中菜的原料、做法還是并不罕見,就連某洋快餐也賣起了類似老北京的“烤鴨片卷青蔥”的東西,也賣起了各種各樣的早粥――就差暫時沒有醬菜了。如今外國飯店一到了上海,首先要學會的就是掏漿糊。這叫入鄉隨俗。

上海人的肚量,足夠吞下各種東西――東方的、西方的“東西”,以至于什么“大菜、小菜”,一律統吃。也因此把一張嘴吃得刁了起來,正宗不正宗已經不重要,關鍵是好吃不好吃!

篇10

用餐禮儀

英文STEAK一詞是牛排的統稱,其種類非常多,常見的有以下四種:TENDERLOIN(嫩牛柳,牛里脊),又叫FILLET(菲力),是牛脊上最嫩的肉,幾乎不含肥膘,因此很受愛吃瘦肉朋友的青睞,由于肉質嫩,煎成3成熟、5成熟和7成熟皆宜。RIB-EYE(肉眼牛排),瘦肉和肥肉兼而有之,由于含一定肥膘,這種肉煎烤味道比較香,食用時不要煎得過熟,3成熟最好。SIRLOIN(西冷牛排,牛外脊),含一定肥油,由于是牛外脊,在肉的外延帶一圈呈白色的肉筋,總體口感韌度強、肉質硬、有嚼頭,適合年輕人和牙口好的人吃,食用中,切肉時連筋帶肉一起切,另外不要煎得過熟。T-BONE(T骨牛排),呈T字型,是牛背上的脊骨肉,T型兩側一邊量多一邊量少,量多的是肉眼,量稍小的便是菲力,此種牛排在美式餐廳更常見,由于法餐講究精致,對于量較大而質較粗糙的T骨牛排較少采用。

牛排的生熟程度,在西餐中稱“幾成熟”。3成熟(RARE):切開牛排見斷面僅上下兩層呈灰褐色,其間70%肉為紅色并帶有大量血水。5成熟(MEDIUM):切開牛排見斷面中央50%肉為紅色,帶少量血水。7成熟至全熟(WELLDONE):切開牛排見斷面中央只有一條較窄的紅線,肉中血水已近干。

西方人愛吃較生口味的牛排,由于這種牛排含油適中又略帶血水,口感甚是鮮美。東方人更偏愛7成熟,因為怕看到肉中帶血,因此認為血水越少越好。

影響牛排口味的因素很多,如食用速度,當牛排上桌后,享用牛排的速度可以決定牛排是否好吃。因為牛排中既有牛油又含血水,溫度如果稍低其牛排的鮮香度會隨之降低。將牛排切成小塊、粗略嚼幾下便吞咽是常見的吃法。吃牛排講究火候,而并非享受酥爛口感,這也是在西餐中燉牛肉和煎牛排的區別。另外,餐具也會影響牛排的口味。吃牛排的刀一定要鋒利,有時由于餐刀不夠鋒利直接引起您對肉質的懷疑。因此,在吃牛排前一定要先查看一下刀齒是否分明清晰。除此以外,配汁對牛排口味的影響也很大。法餐中的牛排講究配汁,如奶油汁、胡椒汁、紅酒汁、黃油白酒汁、蘑菇汁、茴香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