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產品理論范文
時間:2023-03-19 10:44: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公共產品理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C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3)06-040-01
財政學萌芽到成熟足足經歷了300多年的磨練與沉淀,逐步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理論體系。文章按照階段的劃分介紹了公共產品理論的發展過程,并介紹了各階段中重要代表人物的觀點,并在文章最后引出了目前公共產品供給的最新理論――多元主體互動供給論。
一、思想的萌芽階段
最早的代表人物就是英國著名的政治學家和思想家――霍布斯,他在1646年創作了《利維坦》(亦稱為《教會和公民國家的內容形式和權力》)。在書中的第二部分“論國家”中,霍布斯從人性需求和契約的角度出發,論述了自己的公共觀。休謨舉出了“公共草地排水的”案例來加以論述搭便車現象。。亞當?斯密則主要是從政府職能的角度論述了自己對公共產品的觀點,他在1776年發表了《國富論》。他一方面認為市場應當遵從“看不見的手”的自由主義,另外一方面則認為在公共支出方面,市場是無效率的。在斯密看來,政府應當是“廉價政府”或“夜警國家”,但是也具有三大職能,其中之一就是提供某些公共機構和公共工程。
二、公共產品理論破土而出的階段
“公共產品”一詞最早出現在1936年。意大利學者馬爾科的《公共財政學基本原理》在美國翻譯出版時,書中首先使用了“公共產品”這個說法。在他看來,公共產品應當由政府來提供,因為人們向政府納稅就相當于支付了公共產品的價格。
瑞典學派在奧意學派以后進一步完善了公共產品理論,他們創立了著名的維克塞爾―林達爾機制。該機制有兩個假設:1.每一個社會成員都參與到政治表決程序中來,而且每一個人的政治權利是平等的,即滿足一人一票制。這也就是指每一個人都能夠按照自己獲得的公共產品的邊際效益的大小來分擔提供公共產品所需要的費用;2.信息成本為零。在這些假設下,根據“一致同意”原則,該機制可以保證帕累托最優的實現,此時,公共產品的供給可以達到最佳水平。
三、公共產品理論成長階段
薩繆爾森給出了公共產品的經典定義和公共產品最有供給的一般均衡條件。他提出了公共產品具有非競爭性的特征。在公共產品供給方面,他引入了序數效用論和無差異曲線等經濟學工具,建立了純公共物品模型。該模型假定,人們能夠明確的表達自己消費公共產品所獲得的邊際效用,也愿意支付相應價格,其實這些價格也就是稅收,這就表明了人們的納稅額是與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成本相對應。在虛假的需求曲線分析下,得出了公共產品定價的原則是:社會邊際效用等于社會邊際成本,也等于所有消費者的個人邊際效用的總和。除此之外,薩繆爾森還提出了關于公共產品最優供給的一般均衡條件:消費者在私人產品和公共產品之間的邊際替代率之和等于私人產品與公共產品生產的邊際轉換率。而且他認為在公共產品市場中,市場配置資源會無效,因而政府應當成為變成這個市場的主要配置者。
四、公共產品理論的繁茂階段
馬斯格雷夫第一次正式引入了“公共經濟學”的概念,并指出了公共產品具有非排他性的特征,同時明確了混合產品的存在,他認為世界上只存在私人產品和公共產品的這種假設是不合實際的,從事實上來講,現實中絕大數為混合產品或者是“限制性定性公共產品”。
布坎南是公共產品理論的偉大貢獻者之一,他的主要貢獻在于他將政治決策的分析與經濟學理論相結合,將經濟學中每個人都是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概念移植到了政治決策的領域中。同時他的觀點,了學術界中兩大學術流派所珍視的觀念,一是依據福利經濟學政府是能夠實現公共利益的,二是各利益集團之間的多元化競爭將會為公眾謀得利益。他不僅提出了“俱樂部的經濟理論”,還創立了“公共選擇理論”。
五、新枝芽――新制度經濟學
1937年科斯發表了《企業的性質》,這標志這新制度經濟學的興起,后來經過威廉姆森,康芒斯、克萊因和張五常等學者的努力得以逐步完善。他們認為經濟學的核心問題是資源的分配和使用做出選擇的問題。而制度安排對人們的交易會產生不同的激勵作用,從而應引導資源的有效配置。新制度經濟學在公共產品供給上并沒有給出確定的供給模式,而是將交易理論引入到公共產品供給上,認為公共產品應當有交易費用較低的一方來提供,同時明確了政府應當建立起完善的產權制度,從而解決外部性問題。
六、公共產品理論的最新成果
公共產品的供給經歷雙主體參與論、三元主體合作供給論和多元主體互動供給論三個階段。其中三元主體主要是指政府部門,私人部門和第三部門。目前,多元主體互動供給論是作為一種最新的供給方式,引起了理論界的探討。主要的代表人是斯蒂福斯和丹哈特夫婦。
與傳統的政府提供或者政府與私人部門共同提供的方式不同,他們認為,社會真正的主人是全體公民,政府是公民授權形成的,因而應當服務于公民。在公共物品供給上,單純的政府供給無法滿足公民的需求,因而政府不能夠只是保證提供公共物品,還應當建立一個機制,使得公民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價值觀和自己對公共物品的需求。除此之外,政府還必須充當“中介人”,將公共物品的多元供給主體都集中在一起,進行磋商和談判,從而建立政府、私人部門和第三部門的戰略同盟,在面對公共需求時,三方部門共同協商,以公民利益的最大化為目標解決公民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大衛?休謨.人性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篇2
一、公共產品理論與對外勞務合作
公共產品理論是宏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也是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政府職能轉變、構建公共財政和實現公共服務市場化的理論基礎。該理論對重新認識和定位我國對外勞務合作的業務性質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作為一種系統理論,公共產品理論起源于19世紀80年代,是為適應國家干預經濟而確立的。它從理論上闡明了政府行為與市場經濟活動的一體化。所謂公共產品,是指在消費上不具有國際經濟合作2009年第7期競爭性和排他性的產品和服務。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對公共產品的經典定義是:每個人對這種產品的消費都不會導致其他人對該產品消費的減少。公共產品具備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
一般來講,公共產品是由政府或公共機構提供的,政府承擔費用。相對而言,私人產品則是指企業或居民通過市場提供的產品和服務,需要由消費者自己付費。介于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之間的產品和服務,則屬于準公共產品。準公共產品不完全具備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特性,或者說具有有限的非競爭性或有限的非排他性特征。如高等教育雖然在消費上具有非競爭性,但卻可以輕易地做到排他。
在理論上,準公共產品的供給應當采取政府和市場分擔的原則。政府可以通過多種組織形式,利用市場資源配置和企業的經營技術優勢,有效地生產和提供準公共產品,兼顧公平與效率。
基于上述理論,筆者認為,我國的對外勞務合作具備準公共產品的特性。
首先,對外勞務合作是政府特許經營的行業,具有不完全競爭的特點。我國《對外勞務合作經營資格管理辦法》規定,對外勞務合作是指符合本辦法規定的境內企業法人與國(境)外允許招收或雇傭外籍勞務人員的公司、中介機構或私人雇主簽訂合同,并按合同約定的條件有組織地招聘、選拔、派遣我國公民到國(境)外為外方雇主提供勞務服務并進行管理的經濟活動。對外勞務合作涉及國家形象和勞務人員的切身利益,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社會工作,不同于一般的經營活動。從事對外勞務合作的企業必須經過商務部許可,取得對外勞務合作經營資格。
其次,開展對外勞務合作的社會效益遠遠大于其經濟效益,具有明顯的外部正效應(外部經濟)。我國的對外勞務合作是一項利國利民的事業,經營公司開發國際市場固然需要進行成本補償并取得一定的回報,但不得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為減輕勞務人員負擔,政府往往采取限制收費的辦法以規范公司的經營行為。這種收入補償模式近似于水、電、氣等公共事業的經營模式,其產品服務具有明顯的準公共產品特性。
第三,對外勞務合作具有有限的非競爭性或有限的非排他性。盡管政府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在不斷擴大外派勞務培訓基地的建設,讓更多符合條件的人有機會參與外派勞務的選拔,以體現公平原則。但是,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出國渠道狹窄,對外勞務合作只能做到有限的非競爭性,同時通過收費適當排他。在兼顧公平的同時,更多地借助市場有效地配置稀缺資源,鼓勵經營公司開拓國際市場,為更多的人提供出國工作機會。
將對外勞務合作視同準公共產品,既可以降低公共財政的支出規模,又能提高公眾的滿意度。
總之,既然政府反對外派勞務演化為私人產品,又擔心公共資源的濫用,那么,將其視作準公共產品,通過多種組織形式保障供給,滿足社會需求,無疑是一種合理的選擇。公共機構介入外派勞務便有了充分的理論依據。
二、公共機構和經營公司業務運作的差異
按照政府規定,運作外派勞務的公共機構必須具備商務部規定的七項條件。由于公共機構是非營利機構,其經費來源主要是財政撥款。因此,外派勞務業務運作的各個環節與經營公司明顯不同。這里以韓國雇傭許可制勞務的運作做比較。
(一)合同主體和履約責任
公共機構主要是執行政府之間簽署的勞務合作協定,一般不單獨對外簽約,由政府承擔履約責任。而經營公司作為法人,需要與國外機構簽訂外派勞務合同,獨立承擔履約責任。
(二)人員選拔
公共機構進行勞務人員的選拔,一般采取公平、公開和透明的方式,地方公共機構直接面向所在行政轄區的勞務人員,選拔多采取公開考試的方式。經營公司由于招收規模、范圍和地理位置所限,大部分采取外包的辦法,委托招收,很難做到公開、公正和透明。
(三)教育培訓
為提高勞務人員的外語水平和勞動技能,政府安排專項資金用于勞務人員的出國教育和技能培訓,公共機構向勞務人員提供的培訓是免費的。經營公司組織的出國教育和技能培訓只能由勞務人員自己付費。
(四)出國費用
由于公共機構是指財政撥款在50%以上的非營利機構,在當地直接招收勞務人員,沒有中間層次,勞務人員出國基本上是免費的,只需要承擔考試、體檢、辦照、簽證和機票等個人費用。經營公司是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追逐利潤是其主要目的。雖然政府一再要求經營公司不得超過國家規定的標準收費,但在出國機會稀缺的情況下,高額收費屢禁不止,加上委托招收、層層加價,勞務人員苦不堪言。
(五)境外管理
境外管理是我國對外勞務合作的重要內容。地方公共機構必須派人對勞務人員進行日常管理,及時處理勞務糾紛和突發事件,管理費用和風險備用金由地方財政承擔。同樣,商務部要求經營公司在境外設立機構,管理所派出的勞務人員,其管理費用和備用金必須由公司承擔。
三、公共機構介入給外派勞務帶來新的突破
我國的對外勞務合作源于計劃經濟年代的工程承包。盡管經過了二十多年的發展,但存在于一些體制上和制度上的弊端仍難以克服,尤其在當前世界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境外勞務糾紛更是層出不窮。因此,我國對外勞務合作事業要想做大做強,根本出路在于制度創新,通過制度安排,促進多種對外勞務合作方式的多元化。公共機構的介入必將沖擊原有的勞務運作模式,給整個行業的成長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
(一)打破傳統格局,拓寬外派渠道
我國對外勞務合作行業的主體是商務部許可的經營公司,截至2008年底,經營公司已達到603家。這些經營主體大部分是原有的國有企業和國有企業改制后的股份制企業,經營機制比較僵化。即使是2005年之后取得經營資格的民營企業,基本上也都是原來為經營公司招收勞務的中介:由于認識上的局限,這些企業基本上是按照私人產品的模式運作外派業務的,與準公共產品的要求相去甚遠。公共機構的介入,打破了經營公司的壟斷格局,拓寬了外派渠道,其非營利性的運作方式將對規范行業的經營行為起到示范效應。
(二)簡化招收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從業務流程來看,經營公司從國外拿到訂單后,需要按照條件到勞務培訓基地招收和培訓勞務人員,其派遣業務和外貿企業類似,實際上具有中介服務性質。由于勞動力商品的特殊性,勞務選拔中間環節較多,責任不清,出現問題相互推諉,影響服務質量和工作效率。而地方公共機構執行的是政府合作項目,自身擁有當地勞務資源,沒有中間環節,直接招收、直接派遣,運營效率大大提高。
(三)地方財政補貼,減輕勞務負擔
降低收費標準,減輕勞務人員負擔一直是我國政府主管部門所致力的目標。作為非營利性機構,公共機構利用公共資源,為勞務人員提供公平的出國機會,符合準公共產品的特性。商務部要求地方公共機構的財政撥款必須在50%以上,必須按照規定的標準和程序收費,這就使得公共機構介入外派業務后,勞務人員的出國費用大大降低。目前,公共機構運作的韓國雇傭許可制勞務的收費標準只有4980元。過去,雖然政府也要求,經營公司對韓國勞務的收費不得超過2.5萬元,但勞務人員實際繳納的費用都在五六萬元。公共機構介入派遣業務后,外派勞務行業的高額收費問題將會得到有效遏制。
(四)借助政府公信,提高合作信譽
國際勞務合作涉及公民出入境、非法滯留和跨國移民等敏感問題。作為企業,經營公司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經營目的導致其信譽是有限的。而公共機構運作業務的前提是政府以國家的名義對外履約,其國際地位和聲譽是任何經營公司無法比擬的,這就為外派勞務的規模經營創造了有利條件。我國四家公共機構首批組織勞務人員參加韓國外派,就有7232人被錄用,過去幾十家經營公司一年才派出四五千人。
(五)擴大公共服務,增強社會責任
篇3
關鍵詞:公共產品理論;鐵路客運;運營機制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3-0015-02
一、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2013年3月10日,根據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中國鐵路實行政企分開。組建國家鐵路局和中國鐵路總公司,分別承擔原鐵道部的行政職責和企業職責,不再保留鐵道部。中國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最后“堡壘”被打破了,意味著中國鐵路市場化的改革已經拉開帷幕。
鐵道部改革前,鐵路部門實行壟斷的運行機制。在政企合一的模式下,政府安全監管和企業安全管理攪在一起,責任不清,安全監管與企業利益角色沖突,安全責任難以落實。同時,鐵路企業資不抵債,2012年上半年稅后虧損額達88億元,資產負債率升至61%,鐵路行業缺乏必要的競爭機制,不能成為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因此改革勢在必行。本文通過分析鐵路客運運營機制存在的問題,對未來鐵路客運的運營機制提出合理性建議。
二、公共產品理論與鐵路客運產品屬性
(一)公共產品的理論與分類
社會產品分為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薩繆爾森在《公共支出的純理論》中定義,純粹的公共產品或勞務是這樣的產品或勞務,即每個人消費這種物品或勞務不會導致別人對該種產品或勞務的減少。相較于私人產品,公共產品向全體成員提供,具有消費上的非排他性和供給上的非競爭性。增加消費者對公共產品的消費不會導致其他消費者對同一消費品的減損,也不會影響整個社會的利益。
根據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公共產品又可劃分為純公共產品和準公共產品。同時具備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兩個特征的物品是純公共產品,只具備其中一個特征的是準公共產品。準公共產品介于純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之間,還可再劃分為兩類:擁擠型準公共產品和俱樂部型準公共產品。擁擠型準公共產品在消費上具有非排他性,當消費者的數目達到一定程度時會產生消費上的競爭性。俱樂部型公共產品使用者范圍之內,消費具有非競爭性,多增加一個使用者的邊際成本是非常低的。
(二)鐵路客運產品屬性的界定
鐵路客運是這樣一種產品,它向社會全體成員提供,具有很強的公共性,但是拒絕購買火車票的人不能乘坐火車,并且在火車票數量有限的情況下,一個人乘坐火車可能就排除了另一個人乘坐火車的機會,這決定了其在消費上具有排他性。由于鐵路的運輸能力較大,未達到鐵路的擁擠臨界點時,增加一個旅客并不影響其他人的使用,邊際成本很小,這是其非競爭性的體現。同時,鐵路客運具有顯著的正外部效應,特別是高速鐵路作為國家新興戰略性產業,對于改變國家產業布局、優化綜合運輸體系、帶動區域經濟發展、促進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推動中國鐵路“走出去”意義重大,尤其在節約土地、節約能源、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作用更加明顯。
三、鐵路客運運營機制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客運鐵路的運營缺乏必要的競爭機制
近些年來,在公路和航空的競爭下,不少旅客列車客源嚴重不足,市場占有率嚴重下降。如今高鐵票價高機票的例子常有,這樣大多數人選擇坐飛機也就不足為奇了。乘坐飛機不僅時間縮短很多,而且還有提供餐點和飲料的服務。而客運鐵路由于缺乏必要的競爭機制,導致高鐵上座率低,虧損嚴重。本應按照客流的需求將空著的一等座和商務座及時降為二等座,但卻寧可空拉空跑,這是不符合市場調節機制的。面對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高鐵要突出其的優勢,不僅體現在速度上,服務上,更主要的是要體現在價格上,此種價格應該是以上座率取勝,多坐一個人就多一份效益。高鐵的定價還應多考慮來自公路和航空的競爭,可再靈活些,淡季價低,旺季上浮,按客流的需求將空著的商務座和二等座及時降為二等座,以提高上座率。
(二)嚴格的管制使鐵路客運票價脫離市場供求
在政府對火車票價的嚴格管制下,火車票的價格被管制在市價之下,火車票的名義價格跟不上實際價格。當市場對車票需求增加時,政府管制使車票不能漲價,所以出現了客流高峰時期“一票難求”,“批條子”及黃牛黨泛濫的現象。鐵路客運量的季節性很強,地域性很強,政府對鐵路票價的嚴格管制,運輸部門無法根據運輸供求變化及時調整票價,行使行業管理的職能,使票價不能適應市場供求關系,不能應對季節變化、物價變化以及市場競爭,制約了鐵路企業的經營和發展。
(三)政府過渡干預使鐵路客運難以盈利
鐵路票價長期由政府制定,鐵路局作為市場主體在定價方面基本沒有自可言。從1996年以來,鐵路的票價就沒有上漲過,因此存在定價較低,長期虧損的問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鐵路運輸成本也在不斷增加,如物價、鐵路機車一切設備材料價格、鐵路職工工資、鐵路信號投入資金等都相應上漲。鐵路的成本支出都來源于鐵路客運票價與貨運收入,然而旅客列車的“提速不提價”讓鐵路的成本增加不少,收入卻還是提速前的水平,從而影響著鐵路運輸的經濟效益,使得整個鐵路行業處于大業務量但卻低收益的不良狀態,阻礙了鐵路行業的健康發展。
四、鐵路客運市場化供給的方案比較
(一)完全市場化模式
完全市場化模式通過國有客運鐵路通過股權出讓的方式,把鐵路的運營管理權交給私人公司,票價完全市場化,政府僅起到監管(服務質量)的作用。此種供給方案的優點是大大減輕了政府負擔,提高鐵路建設、運營的效率,鐵路買票不再難了,服務態度也會好起來。但是鐵路客運如果實行完全市場化的模式,企業就可以在節假日客流高峰時期抬高票價,去建設一些贏利性強的好線路,路線差的公益性強的沒有好處就不建設,企業沒有義務虧損以考慮滿足大眾的出行需求,此時就忽視了鐵路的正外部特征。
(二)特許經營模式
特許經營模式即政府將鐵路的壟斷性特權給予某一私營企業,并在政府價格管制下,由企業在特定領域內提供特定的服務。這樣可以產生與合同外包相同的效應,且由于政府僅進行價格管制,由消費者直接付費給生產者,可減少中間支付造成的成本增加,且更能夠調動私人企業的積極性。但是,特許經營對政府公共定價的合理性要求較高,鐵路票價制定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特許經營的效果。同時,特許經營也具有與合同承包一樣的缺點,容易滋生腐敗,有的政府部門并不真正實行公開招標,而是與投標商串通;由于信息不對稱,政府部門往往缺乏對被委托者的監控,造成管理的失控。
(三)政府補貼私人運營模式
政府向私人企業提供一定的補貼,從而降低鐵路票價。政府補貼有利于發揮鐵路的外部正效應,尤其是對落后偏遠地區的鐵路建設進行補貼,能夠促進該地區發展,體現再分配的效應,降低當地鐵路票價。但政府對提供的補貼缺乏監管,一般政府提供補貼后對企業的定價要有一定的管制。會存在政府如何代表消費者選擇最有效率的私人生產者的問題。
(四)憑單制補貼的優點與弊端
即政府向特定消費者提供補貼。通過向特定消費者提供憑單式補貼,可保證消費者自由選擇的權利,促進私人生產者的競爭。此種模式保障消費者有自由消費的權利,且可通過特定消費者政策的制定,體現社會救助等福利政策。但鐵路線路規劃、建設和運營都具有較強的壟斷性,消費者的“選票”可能無效,且特定的消費者福利補貼存在核實、管理成本高的難題。
五、對未來鐵路客運運營機制的思考
(一)運管分離
運管分離即對鐵路客運實行統一的管理和分區段運營。中國幅員遼闊,經濟基礎差異大,應尊重鐵路客運市場的客觀差異。運管分離可以現有鐵路局為基礎,按大片(東北、華北、華東等)鐵路網分布與生產配置的狀況,組建地區性鐵路公司集團,由中國鐵路總公司統一管理,,根據各個地區客流的大小來安排火車的車次,這樣能夠使資源配置得到優化,不但能夠增強效率,還能節約成本,各個地區性鐵路公司之間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二)多種運營模式并存
中國各地區發展不平衡,市場化程度也不一樣。對于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鐵路客運的運營以國有運營模式為主,鐵路票價由政府管制,在落后地區鐵路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對于經濟較為發達、市場化程度高的地區,或是已初具競爭規模的線路,鐵路客運可逐步通過特許經營的方式私有化,并對特殊人群建立憑單制的補貼機制。
(三)加強政府對運營的監管
國家相關部門應當制定相應的法規和規章,建立合理的監管機構,防止中國鐵路總公司利用自身的壟斷地位侵害其他鐵路運輸企業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對中國鐵路總公司的法律地位、經營責任、權利義務、與其他鐵路運輸企業的關系等基本問題作出規范。同時,也要加大對中國鐵路總公司的深化改革力度,通過對其內部鐵路企業的重組與結構調整,形成能自主經營、自我發展、自負盈虧的獨立新鐵路運輸企業集群,在內部形成相互間的協作與競爭態勢,逐步過渡到行業內外的市場競爭。當中國鐵路總公司內部鐵路企業集群適應了市場化競爭后,中國鐵路總公司作為特殊時期的過渡性安排將完成歷史使命,而全新的鐵路運輸市場主體格局將為中國鐵路未來的發展提供活力和動力。
參考文獻:
[1] 劉斌.中國鐵路改革的分步實施思路[J].綜合運輸,2005,(11).
[2] 王平.中國鐵路改革之“怪圈”[J].中國改革,2006,(3).
篇4
關鍵詞:產品內分工 垂直專業化 比較優勢 規模經濟
1、產品內分工的定義及相關概念
國際經濟學、管理學、區域經濟學等不同學科領域的學者創造了不同的術語來描述這種新興經濟現象。
傳統的國際經濟學者用產品內分工(intra-product specialization)、垂直專業化(vertical Specialization)來解釋;管理學者用外包(outsourcing)、價值鏈的切片化(slicing the value chain)、模塊化生產網絡 (modular production networks)來描述;區域經濟學者發現在生產非當地化 (delocalization)、生產的分散化(Production fragmentation)、全球經濟生產非一體化(dis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in the global economy)的同時,產品內貿易導致的“產業集群”效應明顯。(曹宏成,2008,P8)
以上概念中,筆者認為“產品內分工”和“垂直專業化”兩個概念最具有代表性。
1.1 產品內分工
產品內分工的概念由Arndt于1997年最早提出,認為產品內分工具有提高效率、增加產出、促進貿易發展、增進世界福利的作用,與技術進步的作用相類似。他認為優惠貿易協定消除了某些貿易壁壘,并在此基礎上引起了兩國的分工。這時如果僅對中間產品減免關稅而維持最終產品的進口關稅不變,國家福利既有可能下降也有可能上升,無法確定其變化。但如果同時減免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關稅,則將增加一國福利上升的可能。也就是說,在存在關稅扭曲的貿易條件下,中間產品貿易自由化不一定能增加一國的福利。
1.2 垂直專業化
Hummels,Ishii和Yi在2001年公開發表的論文中首次系統地界定了“垂直專業化”的概念:“垂直專業化”指一個國家進口的中間產品,這些中間產品在該國再生產加工增值后出口到另外一個國家;簡單地講,就是一個國家的出口中包含的進口中間投入品。“垂直專業化”產品必須滿足以下三個條件,即:(1)一個商品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連續生產階段;(2)在該商品的生產中,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國家提供了價值增值;(3)至少一個國家在商品的生產過程中必須使用進口的投入品,并且用此投入品生產的產品至少有部分被出口。
垂直專業化關注的是出口產品中所包含的進口投入品,由此,Hummels等人還對“垂直專業化”的計量給出了具體的方法,完成了從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的重要轉變。由于商品在不同國家的生產階段的數據無法直接取得,于是采用根據投入產出表數據來核算進口投入品、增值、總產出和出口的方法,避免了對中間產品的分類統計,解決了困擾垂直專業化相關研究中界定中間產品的主觀性問題。
2、產品內分工的內在機制
產品內貿易是一種與以往貿易形式不同的新興貿易形式,它的出現和迅速發展,對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構成了挑戰。西方很多學者在標準貿易理論框架的基礎上,針對產品內貿易的特點,對原有的模型進行了豐富和擴展。從現有的文獻來看,主要是圍繞兩條主線展開研究:一條是以比較優勢理論為基礎進行的擴展;另一條主線是以新貿易理論中的規模經濟理論為基礎進行的擴展。
2.1比較優勢
較早對產品內貿易建立理論模型的有Sanyal和Jones(1982)。其在經典李嘉圖模型的基礎上,創建了一個利用商品譜來解釋產品內國際分工模式的模型。他們在模型中引入了半成品商品簇的概念,用[0,l]來表示一個完整的生產過程,其中x代表生產過程的某個階段,如果在生產過程x中,國家A對于勞動力的需求小于國家B,那么國家A將專業于[0,x]階段的生產,國家B專業于[x,l]階段的生產。在這個模型中,比較優勢由國家的相對單位勞動需求決定。
Jones(2000)、Findlay和Jones(2001)在假定存在要素流動和產品內貿易的前提下,擴展了李嘉圖模型,利用經典的比較優勢理論來解釋產品內貿易。傳統的李嘉圖模型是2*2*1模型,即2個國家2種商品1種要素。擴展后的模型假設一種商品由單一要素勞動力生產,另一種商品由勞動力與資本或中間產品生產,勞動力在國內產業間可以流動,資本或中間產品可以跨越國界在同一產業內流動。在沒有中間品貿易的條件下,假定初始資源察賦差異使A國的投入品價格低于B國的投入品價格,但A國的勞動生產率低于B國,只要B國勞動生產率的優勢小于中間產品的價格差異,產品將由A國生產。這時如果現實情況改變使中間產品貿易可以發生,則將形成統一的世界市場中間產品價格,勞動生產率的絕對優勢成為決定生產模式與貿易模式的唯一基礎,產品將由B國生產。
Deardorff(2001)通過單位商品的價格與勞動投入量的比率來表示比較優勢。假設一個作為國際市場價格接受者的開放小國按照比較優勢參與國際分工與國家貿易,在勞動生產率不變且產品的生產過程可以分為若干階段的條件下,中間產品的市場價格將成為決定生產與貿易模式的主要條件。若中間產品價格較低,該國就會將這一階段的生產放到國外;反之,該國將會專業于投入品的生產;如果價格適中,則會將上下階段并在國內一起生產。
2.2 規模經濟
作為新貿易理論所強調的重點,很多西方學者都利用規模經濟原理對產品內貿易進行解釋和分析。其基本邏輯是:有效規模在不同的生產階段中是不同的。通過產品內分工,把對應不同有效規模的生產階段分離出來,并安排到不同空間場合進行生產,可以達到節省平均成本和提升資源配置效率的目標。
Ethier(1982)認為產品內貿易發生的基礎是產品零配件生產的規模收益遞增和自由貿易帶來更大的市場規模。IShii與Yi(1997)認為,比較優勢和規模經濟兩方面因素共同決定了產品內貿易。不同的生產階段可能存在規模經濟,也可能存在要素投入比例差異,對不同階段國別分工結構起決定作用的是后者,前者則強化了這種分工。
參考文獻:
篇5
工業產品種類繁多、造型各異、功能特點不同,但在色彩設計上有著共同設計法則。
1.滿足產品的功能要求
色彩設計與產品的形態、結構、功能要求達到和諧統一,是色彩設計成功的重要標志。
例如,消防車都采用紅色為主體色調。這是因為紅色讓人聯想到火,紅色有很好的注目性和遠視效果,使消防車暢行無阻。同時紅色能振奮人的精神、激發人的斗志。因此,消防車采用紅色充分發揮了其功能作用。
家用空調、冰箱等工業產品,其功能是降溫和保鮮,宜采用淺而明亮的冷色。衛生用具和醫療器械采用淺色;軍用產品采用隱蔽自己、欺騙敵人的迷彩色和綠色;工程機械為了安全和引人注目,采用明度較高、純度較低的黃色和橙色為主色調等等,都是從產品的功能特征和色彩的功能作用相結合起來的選擇。
2.滿足人機協調的原則
色彩設計應使操作者心情愉快、有安全感,不易產生疲勞,這樣才能達到操作準確,工作效率提高的目的。
例如,一般機床設備的底座、床身等,宜采用沉重的顏色,給人以安全感;工作臺、滑塊等宜采用淺色,消除沉悶感;滿足操作準確、人機協調的要求。
3.滿足環境的要求
色彩設計不應囿于產品本身。而應著眼于整個環境。使產品的主色調與周圍環境相協調,并成為環境中的有機組成部分,給人們創造一個良好的色彩環境,使人心情舒暢、工作愉快、安全生產、提高效率。
(1)自然環境是設計師首要考慮的產品色彩基調的主要因素。在炎熱的工作環境下,產品色調應給人以清涼、沉靜、安定的感覺,宜采用純度低、明度高的冷色為主色調;在寒冷的工作環境,產品色調應給人以溫暖的感覺,宜采用純度高、明度低的暖色為主色調。
(2)工業環境
①作業環境要求工業產品,如在戶外工作的運輸、建筑等工程機械,為了能在環境色中顯現出來,使其具有很好的視認度和關注感,宜采用純度和明度高、與背景色有強烈對比的色彩(如黃、橙、紅)。另外,還可采用對比強烈的復合色彩,或添加必要的裝飾色帶,以增加動感。至于在室內使用的工業產品,例如,醫療衛生設備,宜采用淺淡、明快、柔和的冷色調或暖色調,能及時發現臟污,進行清洗,同時也使病人感到安全、親切。
②照明環境
作業場所的照明環境有自然光和人工照明。產品的本色只有在自然光的條件下才會不失真的顯示出來。而人工照明環境中,產品的色彩會因光色的效果不同而有所變化。所以,設計師應考慮照明光源的顯色性、色表及照度對配色的影響。只有將產品色彩與照明環境協調統一起來,才可以獲得預期的色彩效果,更好的發揮色彩的功能。
③噪聲環境
為了給人以寧靜、柔和的感覺,宜采用純度低、明度適中的冷色調。綠色工作環境能"降低"噪聲的效果,保護工人的聽力。所以,噪聲較強烈的工作環境里,墻面宜采用淺綠色調。
4.符合美學法則
①色彩設計的對比和調和
色彩的對比可以使兩個要素的質或量被特別強調,使其顯示各自的特質和生命力。但是,產品作為一個整體,不允許色彩的混亂、相互割裂。要注意色彩的有機聯系,使之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才能使產品充滿生氣、穩健、親切的感覺。
②色彩的均衡與穩定
配色的均衡感和穩定感,是達到視覺的均衡和穩定的有效方法。特別是對于形體結構不對稱、不穩定的產品,利用色彩的輕重強弱感,達到視覺上的均衡與穩定。例如,配置明色在上,暗色在下則安定,反之則有動感。
③配色的節奏與韻律
利用色彩的節奏與韻律使造型獲得動感,是現代工業產品造型設計的一個重要特點。色彩的節奏、韻律與線或形的變化相結合,或產生流暢而連續的運動效果,或產生間斷、突變的跳躍式運動效果。
④配色的比例與分割
配色的比例和分割是隨形狀及其組合而產生的。利用色彩的對比和調和,配色的比例和分割,以及色彩的功能作用,可以強調造型形式的比例美特征。
5.符合時代的審美要求
時代的變化和發展,人們的審美標準也隨之變化。在某個時期或某個地區甚至世界范圍里,某些顏色受到人們的歡迎并廣泛流行,成為“流行色”。流行色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因而在一個時期內成為廣泛使用的顏色。工業產品的色彩設計,也應充分考慮使用流行色,以符合時代性要求。
6.注意色調的選擇、重視著色工藝和經濟效果
一般,工業產品的主色調為一色或兩色。主調的選擇與著色工藝和經濟性密切相關。一般來說,主色調愈少,著色工藝愈容易,經濟效果好;反之。著色工藝復雜,經濟效果差。
7.注意色質并重
現代工業產品的色彩設計還與材料的質地、極色與光澤色的應用有關。在現代工業產品上,大量采用油漆的著色工藝方法。油漆可以賦予產品各種絢麗的色彩,但也應充分考慮并應用新材料的本身色質和材料加工處理后的色質,以起到豐富色彩變化、顯示產品現代特征的效果。
篇6
我國民間食用以及藥用苦菜已有2000多年,最早開始記載于漢代的《神農本草經》:苦菜無毒、味苦、性寒,可清熱解毒、止咳、涼血明目、消腫、和胃,能治黃疸、下痢、癰結、疳積等癥,苦菜的這些功效在《本草綱目》中也有記載[9]。
1.1抑菌作用苦菜中因含有蒲公英甾醇等成分,對細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董艷等采用平板打孔藥物敏感法、瓊脂培養法測定10種細菌對于苦菜的藥敏反應,根據測定的抑制細菌圈半徑和最低抑菌濃度,表明苦菜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最強。其次,傷寒桿菌、痢疾桿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在苦菜的作用下抑制較強;苦菜對其他5種桿菌如甲型和乙型副傷寒桿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普通變形桿菌及1種球菌如肺炎雙球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0]。程敏等采用超聲波協同乙醇技術提取苦菜抑菌活性物質,研究結果表明,對于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代表的革蘭氏陽性細菌,苦菜提取物對其的抑菌作用較強;枯草芽孢桿菌、大腸桿菌在苦菜提取物作用下抑制明顯;而對青霉、黑曲霉等代表霉菌的抑制作用弱。因此,對于由細菌引起的一般性疾病,如細菌性腹瀉、咽喉疼痛、慢性氣管炎及支氣管炎、扁桃體發炎等癥,苦菜均有一定的療效。
1.2抗氧化、抗炎作用苦菜中由于含有甾類、黃酮類等活性化學成分,而具有抗氧化、抗炎功能。McDowellA等采用自由基的清除法來測定苦菜葉提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證明:苦菜葉的提取物因富含多酚物質而具抗氧化活性,其抗氧化能力與藍莓花色苷等抗氧化能力強的物質相當,且對正常的干細胞毒性小,表明該提取物可作為對人身體有益的保健品。韓陽陽等研究結果顯示:用不同濃度的乙醇分別提取苦菜根、莖、葉、花,獲得的提取物各不相同,抗氧化能力與各部位的提取物中總黃酮及總多酚的含量密切相關,苦菜不同部位的抗氧化性大小依次為:花>葉>莖>根。盧新華等通過計算脂質過氧化產物的含量觀察苦菜對心、肝、腦、腎離體組織脂質過氧化的抑制作用,結果表明苦菜在體外和體內都可以明顯抑制大鼠心、肝、腦、腎四種器官組織的脂質過氧化作用,苦菜對這四種器官組織有較好的保護作用[9]。盧新華、唐偉軍等采用二甲苯涂抹、腹腔注射醋酸、角叉菜膠誘導等方法致使小鼠耳廓腫脹、小鼠腹腔染料滲出、大鼠后足爪腫脹來觀察苦菜提取物的抗炎作用,得到結果:苦菜提取物具有明顯的抗炎作用,其抗炎作用與抗氧化作用相關聯、并且與減少炎癥細胞因子如IL-IB和TNF-a的生成、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降低都有關系[5]。VilelaFC等利用角叉菜膠誘導大鼠爪水腫、腹膜炎,脂多糖誘導大鼠發熱,纖維組織皮下植入棉球以研究苦菜提取物中姜黃素在大鼠體內的抗炎活性,表明苦菜提取物中的姜黃素有明顯的抗炎作用[15]。
1.3心血管保護作用蔣惠娣等研究表明木犀草素和洋芹素分別對心血管和平滑肌的解痙攣具有一定作用[16],而這兩種化學成分在苦菜中都有發現,提示苦菜也具有此功效。牟艷玲等采用小鼠耐缺氧、耐饑餓時間測定、大鼠急性心肌缺血、電刺激誘發大鼠頸動脈血栓形成等方法,觀察苦苣提取物的心血管藥理活性,結果表明,苦苣提取物明顯地改善血管微循環、抗心肌缺血,對心血管具有保護作用。張有林等人研究發現苦菜中具有的黃酮類化合物能改善心肌缺血調節微循環、抗擊心律失常、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此外,苦菜提取物能降低糖尿病小鼠血糖、胰島素和甘油三酯(TG)。
1.4防治癌癥ConfortiF等研究證明,苦菜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對人腫瘤的增殖活性有明顯抑制作用。采用美藍脫色法測定白血病患者的血細胞脫氫酶活性,發現苦菜的乙醇提取物無論是對急性淋巴細胞型白血病患者、急性粒細胞型白血病患者還是慢性粒細胞型白血病患者的血細胞脫氫酶均有明顯的抑制[5]。苦菜的水煎劑還具有防治宮頸癌、直腸癌的功效。3.5其他功效苦菜除具有上述主要生理學及藥用功效外,還能提高機體的適應及應激能力,增強機體免疫能力,具有保肝護肝、抗凝血、利尿等功效[9]。苦菜中還含有膳食纖維,經常食用能促進胃腸蠕動及消化,同時還能吸附排解體內有害物質[7]。苦菜提取物可減輕草莓果實腐爛生菌,減少經濟損失,使果實保持較新鮮完好的外觀,是制備天然防腐劑的原材料[20]。如何改造傳統的煙草薄片漿料,改善煙草薄片口味,也是人們一直熱衷的課題,研究發現預處理的苦菜漿料混入后,可使煙氣更細膩,且口有津潤感[21]。
2苦菜產品及開發
苦菜資源較豐富,但傳統中對苦菜的利用卻主要局限于:新鮮或腌制食用、藥用植物、飼料。由于苦菜醫用功效及保健價值高,開發價值和潛力大,將其加工成現代人們需求的各類產品已成為眾多學者及企業研究的熱點,開展苦菜加工工藝的研究,對進一步開發利用苦菜資源具有重要意義。
2.1苦菜飲品以苦菜為原料的飲品主要有苦菜茶、苦菜啤酒、苦菜汁飲料、苦菜復合飲料等。苦菜茶,是將鮮嫩的苦菜葉運用茶的生產加工工藝制得,其特有的成分及苦寒,適合飲用,具有清熱、保肝,明目等功效,久服可寧神益氣,空腹飲用健胃,是廣大消費者的理想飲品[10]。苦菜啤酒,在啤酒發酵過程中添加苦菜原料,其產品色澤清黃透亮,具有啤酒的清香味道,色澤青綠,口感清爽,可起到獨特的苦菜保健功能同時兼具啤酒的營養功能[9]。苦菜汁飲料,以苦菜為原料,經浸提成汁,調配加入蜂蜜漿、檸檬酸、蛋白糖,過濾,殺菌等工序制成,可依據口感配制成高糖清爽型和低糖濃香型等類型[17]。苦菜復合飲料是將苦菜與其他原料相互結合配制,如苦菜沙棘飲料,苦菜糯米酒,它們以苦菜為主原料,添加復合原料及其他添加劑,經過浸提、過濾等工藝制得。
2.2苦菜罐頭苦菜罐頭的最大優點是克服了苦菜的季節性生長問題,可隨用隨取。工藝流程主要是:原料選擇和分級清洗、沸水燙漂、分裝、注汁、排氣、封罐、殺菌、冷卻[9]。在制作過程中需注意燙漂參數及護色,以保持苦菜的原有風味、口感及良好感官品質。
2.3苦菜化妝品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化妝品已從奢侈品行列逐步轉變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但化學制劑存在著極大的安全隱患,同時其生產工業引起的環境問題令人十分擔憂,因此人們更傾向于追求自然、健康、無毒、無污染、副作用小、安全性高且又具有多方面保健功效的植物化妝品。苦菜具有良好的抑菌、抗氧化、抗炎消腫等功效,可作為化妝品的原料之一,制備出毒副作用小,無刺激的純天然植物化妝品。此外,苦菜的開發產品還有苦菜掛面、苦菜干粉、苦菜泥、袋裝苦菜等等。
3結語
篇7
關鍵詞:感性工學;產品設計;家用理療產品
檢 索:.cn
中圖分類號:J0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8-2832(2015)03-0128-03
Analyses the Kansei Engineering Theories on the Use of Physical Therapy Products in the Home
SONG Chong-chong,WANG Yi-min(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000,China )
Abstract :"Kansei" is used by Kenichi Yamamoto made a speech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1986 when "Kansei Engineering" design philosophy, and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in the automotive sector. Kansei Engineering aims to impact on consumer sensory research products, make products designed to better meet the user’s emotional appeal, Ther- efore, by visual, auditory, tactile factors analysis, grasp the perceptual design of household physiotherapy products, can design assignment of all aspects of the user feel comfortable home physical therapy products.
Key words :Kansei Engineering; product design; home therapy products
Internet :.cn
一、引言
伴隨著物質時代的結束、感覺時代的來臨,消費者、使用者看重的已不再是產品的數量與質量,而是與自己的密切程度;他們購買的不僅僅是一件物品,而是自我滿足感;他們追求的也不只是停留在商品的某些特殊性能上,而是某種特定商品與理想的自我概念的吻合①。因而,在家用理療產品的設計上,我們不僅僅要注重功能上的享受,還更應注重感官上的享受。
二、感性工學理論體系
對于普通人群來講,他們對于“感性工學”的概念并不是那么熟悉的,但是我們手里用著的電子產品甚至是我們周圍任何一個產品都有受到其理論的影響。“感性工學”這一詞,是由日本山本健一于1986年在美國發表演講時提出“Kansei Engineering”設計理念時出現的,并廣泛引起了汽車界的關注。此后,日本的學術領域以及研究機構也漸漸開展了對感性工程學理論方面的研究與關注。感性工程學是將人們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情感因素翻譯成具象的設計要素的一種理論方法,其主旨在于通過剖析使用者對使用物品的心理感受與意象,根據人們的喜好來設計生產產品的。簡單來講,感性工學就是通過對使用者本身真正的需求和反應,即使用者自身的生理層面(即形,色,味,音,觸等)感受上的把握,從而設計生產出符合使用者情感需求的產品,從本質上來講,感性工程學理論是指導新產品開發的一種技術手段。
如今,我們可以借助感性工學來改變現今原有的設計過程,而這種方法已經成為新的產品設計方法研究的重點。感性工學的主要思想來源于控制論,從結構上來講,構建感性工學系統程序應用于產品的設計過程其實非常簡單的,沿著“確立目標―構建語意轉譯系統庫―分析評定―逆向應用―反饋”的大循環進行,通過對構建起的整個控制系統進行反復分析,使整個控制系統趨于穩定,這樣我們就建立起來了完整的感性工程系統。
三、感性工學在家用理療產品中的設計應用
現如今科技的日益發展,新的家用理療產品不斷涌現,產品在更新的速度上也在不斷地加快。近年來,盡管“以人為本”的產品設計觀念以及與其相關聯的設計理念被經常提及,但是在理療產品的設計過程中,尤其是在家用理療產品開發設計過程中,更多的還是從功能和形式方面上的考慮,很少能夠顧及到消費者在產品使用過程中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雖然家用理療產品具有攜帶方便、易于操作以及節省儲藏空間等特點,能夠讓人們在家里隨時使用,但是人們現在對于家用理療產品的追求不僅僅局限于產品功能上的滿足,更多的期望產品能夠符合自身情感上的預期,讓人們消除為了使用而使用的消極心理,使人們產生喜愛之情。不僅僅將其作為一種治療使用的工具,而是將其作為身邊的一個伙伴,可以讓使用者用起來更加貼心如意。這就要求設計師在進行設計時要將感性工學作為其理論指導,分析消費者對于產品的各種情感因素,然后在開發設計家用理療產品中加以應用,從而真正做到從消費者需求的這個出發點來進行開發設計。
設計是能夠實現情感因素的最難環節。在感性設計的研究上,其并不僅僅體現在感性設計的流程上,而在于其在具體設計過程中的應用流程。家用理療產在具體的設計過程中,其感性的體現可以歸納為3個過程,4個步驟:
1.確定情感基礎,選擇目標消費群(即確定家用理療產品的真實使用者)進行產品的情感測量,收集用戶對現有的家用理療產品在造型設計描繪上的感性詞匯,剖析造型因素同感性要素之間的聯系。
2.形成消費者的情感認知輪廓,即通過問卷調查、訪談、文獻閱讀、情境分析、案例分析比較、頭腦風暴等,了解目標消費群對家用理療產品的情感預期,與第一步主要是分析產品的特征、了解使用者與家用理療產品之間的情感關系,這個過程即為感性的“讀出”。
3. 設計實施,包括產品的設計定位、方案篩選以及模型制作等。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將前期關于消費者對家用理療產品情感需求的調查研究成果轉化為真正的產品,同時還滿足消費者的精神需求,這個過程,即感性設計的“寫入”過程。
4. 設計評估,該過程是讓用戶對新的設計方案進行測量評估,看設計的產品是否達到用戶在情感方面上的要求。這是感性設計的“驗證”過程。
四、通過感覺要素把握家用理療產品的感性設計
感性工學所追求的是來自于用戶自身真正的需求和反應,但這樣的反應是非常細微、不易察覺的,因而,“感性工學”實施的關鍵在于:1.如何根據人機學和心理學的評估來捕捉顧客對產品的感受;2.如何根據用戶的感性來定義產品的設計特征;3.如何將感性工學建立成一種人機學的技術;4.如何調整設計來滿足社會的轉變以及人們的喜好傾向②。
(一)通過視覺要素把握家用理療產品的感性設計。對于家用理療產品來說,人們首先注意的是它的顏色與外形。色彩具有喚起人們生理某種體驗的特性,也是人們在欣賞產品時最為直觀的方法,色彩是產品形態構成中重要的部分,大多數的產品各個部件之間都是通過不同的顏色來進行功能上的區分,以此可以達到良好的識別性與易用性。而在產品設計中,其最為直觀、重要的體現即為產品的形態要素,家用理療產品的外形是功能以及性能的外在呈現,在設計理療產品的過程中,除了要滿足功能、技術以及環境的需求外, 還應該考慮到產品的形態與使用者之間的關聯性。從現代設計的角度來看家用理療產品的造型語言,當不同品牌的產品其內在質量差別不是很明顯的時候,在市場競爭中最為關鍵的因素即為產品的形態設計。因而在選擇理療產品的時候,除去產品的功效因素,消費者往往會選擇外形符合自己審美要求的產品。所以,只有家用理療產品的形態滿足了功能和情感兩方面的需求時,其才能有擁有較為強大的市場競爭力。
(二)通過聽覺要素把握家用理療產品的感性設計。目標消費人群在選擇家用理療產品時,聲音也是影響他們做出選擇不可或缺的一項判斷標準。家用理療產品使用是出現的聲音總體來講可以分為提示正確操作的聲音和內部結構發出的噪音兩種類型。提示性的聲音是提示性的聲音是需要讓使用者來做正確判斷的,每一個提示都把理療產品的信息反饋給了用戶,讓用戶在操作時做出正確的下一步操作。當然,在使用過程中也會伴隨著我們不需要的噪音的產生,其實很多噪聲來源于產品本身,例如按摩椅工作時,內部馬達高速旋轉時產生的聲音,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這些聲音的話,就會影響人們使用產品的效果。因而在理療產品的設計過程中,我們要充分考慮到產品在操作和使用過程中產生的聲音:如使用開始時的提示音、某一部位運動時發出的聲音等等。還要考慮到產品自身的和諧感,在產品使用過程中能夠發出恰當的聲音來安撫使用者的情緒,讓使用過程變得更為輕松。
(三)通過觸覺要素把握家用理療產品的感性設計。人與理療產品的接觸中感受最多的一般是對產品表面、工作部位、操作面板的觸摸,觸覺因素相對于視覺以及聽覺因素顯得更為重要。觸覺,它可以辨別事物形狀、大小以及表面的肌理等等,這是它的生理意義所在。材質是影響觸覺的最大因素,當人們接觸到產品的表面時,會喚醒人們大量的觸覺記憶。在和家用理療產品的直接接觸過程中,使用者有了觸覺上的感知,如果這種感知能夠喚起人們記憶中類似光滑、溫暖等舒適的觸覺質感,必然會使人感到親切。在家用理療產品的使用過程中,其接觸最為頻繁的主要是理療產品功效作用部位,每次接觸它們,都會有著與之相對應的感官感受,不同使用者有著不同的需求,我們有必要將各種需求匯總形成數據統計,進而設計生產出能夠滿足不同使用者情感訴求的理療產品。
五、結語
以感性工學的基本原理來指導家用理療產品的設計,那就需要設計者來分析消費人群與家用理療產品之間的感性因素,從而應用在實際的設計之中。對于研究感性工學來講,其研究方法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這就要求設計師從方方面面去進行研究總結的。以前產品設計生產是站在生產者的角度上,去推測左右市場的走向,是小眾群體決定著大多數消費者購買的產品。感性工學的運用是真正的從用戶出發,從消費者的角度使產品的設計更加貼合使用者內心的需求。從消費者的生理學層面、心理學層面以及使用的環境出發,讓設計出來的產品可以更符合用戶的情感訴求。
注釋:
篇8
物流管理論文2400字(一):精益物流管理在農產品供應鏈中的應用分析論文
摘要在農產品行業迅速發展過程中,離不開精益物流的管理工作支持。對精益物流管理工作進行分析,此種全新物流管理模式,主要為降低資源損耗,縮短不必要環節帶來的消耗。而農產品作為現代精益物流重要環節,不僅是探索農產品供應鏈主要環節,更能提升客戶滿意程度,逐步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加大農產品與第三方農業物流企業合作,為消費者提供更為精益化與個性化農產品服務。
關鍵詞精益物流;農產品;供應鏈;應用策略
農產品為大眾生活必需品,為進一步提升農產品銷售量,推動國內農業發展。在農業運輸行業不斷發展變革中,全新農產品供應鏈模式出現。此種全新農產品供應模式,不僅能降低農產品生產盲目性,更能最大限度減低生產所帶來的風險,不斷提升農戶效益空間。國內農產品行業迅速發展,這也意味著,農產品之間的競爭愈演愈烈,為進一步提升農產品行業發展能力,應從農產品供應著手,最大限度降低農產品供應過程中帶來的損耗,實現精益化管理,最大限度提升農產品價值,獲得更多利潤。
1當前農產品供應鏈存在的不足
1.1供應鏈流程相對復雜
對當前農業供應鏈結構加以分析,就國內農產品供應鏈來說,在供應鏈系統中包含生產、供貨、物流與客戶等不同環節[1],這些環節之間聯系極為緊密,任何農產品供應鏈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影響農產品供應鏈各項工作順利開展。正是這些不同環節要求,導致國內農產品供應相對復雜。再加上,在農產品實際運輸過程中,對運輸時間、存儲以及保鮮技術要求較高。這些環節出現問題,勢必會影響整體農產品運輸質量,最終在運輸途中增大農產品損失,難以達到農產品客戶需求。
1.2以往農產品供應鏈模式較為傳統
在以往農產品供應過程中,多采用傳統農產品供應模式,此種模式相對落后、單一,不僅難以滿足迅速發展農產品行業,更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產品行業資源整合[2]。對當前農產品供應進行分析,依舊采用分散供應與經營模式,在此種模式中,農產品供應商占據重要位置。但是,傳統農產品供應商,整體水準并不高,難以推動農產品供應行業發展,推動技術創新。單一、落后農產品供應模式,不僅難以滿足現代社會大眾對農產品需求,更會由于農產品行業資源整合方式不當,導致供應鏈不同環節出現利益沖突,最終降低農產品質量。
1.3農產品供應鏈先進技術難以得到應用
對當前農產品供應工作加以分析,由于農產品供應環節相對復雜,供應過程涉及諸多環節,都會增加農產品供應系統復雜程度。其中,在部分農產品供應過程中,需要應用技術方式之處農產品供應,確保農產品供應各大環節工作順利開展。但是,就國內農產品供應鏈加以分析,這一環節體系并不完善、成熟,很多客戶并不了解農產品運輸關鍵信息,信息了解不及時、不全面,極易影響農產品整體銷售。這些關鍵信息不暢通,勢必會影響農產品整體供應環節穩定性,導致農產品供應工作受到極大影響。
2農產品供應鏈應用精益物流管理有效策略
2.1應用標準化農產品精益物流管理工作
對于當前農產品供應工作加以分析,要想進一步提升農產品整體供應能力,降低供應過程帶來的不良影響,在實際農產品供應精益物流管理過程中,一定要構建標準化、精益化物流管理方式,并以標準化精益物流應用管理為基礎,做好精益化管理工作。例如,在精益物流管理實際應用過程中。首先,應在物流生產企業與客戶之間構建標準化物流管理意識。其次,應做好農產品人員培訓工作,以精益化、標準化供應鏈為基礎[3],及時檢查農產品供應各個環節工作,并考察供應落實程度。最后,在農產品供應過程中,應培養工作人員標準化管理意識,并逐步完善農產品物流管理標準化體系,進而以更為嚴格、標準管理方式,最終實現精益化物流管理工作。
2.2應用信息化建設精益化物流管理
在當前農產品供應鏈運行中,應當以物流管理方式與供應為基礎,在農產品供應過程中引入先進技術方式,并結合信息技術構建農產品精益物流管理平臺,借助平臺實時更新農產品最新供應效益。作為農產品生產與供應環節,應結合信息化工作,不斷調節農產品生產情況。借助信息化平臺,農產品運輸企業,可以及時調整物流信息,并在平臺上,不斷完善信息共享工作。應用信息技術實現精益物流管理,不僅能維護農產品穩定運輸,更能滿足消費者實際需求。
2.3不斷簡化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流程
在農產品運輸過程中,農產品供應鏈環節越煩瑣,所帶來的農產品損耗越大。因此,為解決農產品供應工作存在的問題,在實際工作中,一定要結合傳統農產品供應流程,做好農產品供應流程刪減工作。首先,在供應流程刪減過程中,應結合先進技術,構建農產品專業平臺,并做好農產品資源整合工作,以此刪減農產品不必要環節[4],做好農產品資源整合工作。其次,應結合不同城市農產品供應環境,做好實地調研工作,及時了解不同農產品供應需求,最大限度避免農產品浪費問題出現。而對于農產品供應商來說,為避免供應環節農產品浪費問題,應結合農產品運輸要求,做好農產品供應簡化工作,最大限度提升供應效率,使精益物流管理工作開展得到充分落實,并為供應企業設置良好形象。
3結束語
對當前農產品供應鏈存在問題進行不斷研究,要想進一步簡化供應環節,降低農戶與運輸企業損失。在實際工作中,應不斷創新,并做好精益物流管理工作,對傳統物流供應方式加以優化,并在這一過程中,引入先進技術,打造專業信息共享平臺,使供應鏈各個環節能夠掌握更為精準、時效性信息。只有這樣,不斷簡化供應鏈流程,以標準化流程體系,開展農產品供應工作,才能實現農產品資源整合與實踐,做好農產品物流服務,構建現代化農產品供應鏈,實現精益物流管理,為農產品行業發展帶下堅實基礎。
物流管理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探索低碳經濟環境下綠色物流管理策略的實施途徑論文
【摘要】低碳經濟環境下綠色物流管理工作是提升物流企業整體管理水平的關鍵,已經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本文將圍繞低碳經濟環境下綠色物流管理現狀進行闡述,詳細分析具體的管理方式,堅持實事求是基本原則,旨在為日后研究工作的順利進行奠定基礎。
【關鍵詞】低碳經濟環境綠色物流管理先進技術
前言:低碳經濟環境下綠色物流管理的重要性較為突出,有助于從整體上提升物流企業核心競爭實力。在實際管理過程中要充分結合當前物流管理的實際情況,注重加強物流人才的培養,將現代化科學信息技術有效應用其中,使之適應當前綠色物流發展的實際需要。
一、低碳經濟環境下綠色物流管理發展現狀
低碳經濟環境下綠色物流管理工作在帶來好處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物流管理人員的專業水平較低,在物流管理的過程中長期受到傳統管理理念的影響,管理者對綠色物流的相關知識掌握不透徹,在實際的工作環節中只做表面工作,將工作的重點放在物品的運輸以及包裝上,而忽視質量問題。責任意識不強,且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工作積極性較低。第二,技術水平低,在低碳經濟環境下開展綠色物流管理工作需要借助現代化科學信息技術的支持,以此保證綠色物流鏈的完善性,針對在物流數據數據采集以及傳輸的過程中仍然使用傳統的方式進行操作,忽視對綠色物流管理技術的開發,一定程度上將會降低綠色物流管理質量,不利于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第三,物流管理機制不健全,當前綠色物流管理工作涉及方面較多,包括運輸、加工以及包裝等環節,但是由于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能力有限,經常出現崗位職責不明晰的現象,各部門參與工作積極性較低,不利于保證物流供應鏈的平穩發展。
二、低碳經濟環境下綠色物流管理策略研究
(一)加強物流人才的培養
低碳經濟環境下綠色物流管理需要加強物流人才的培養,以此為后續工作的順利進行奠定基礎。第一,定期開展綠色物流相關主題培訓大會,邀請社會上優秀的專家學者前來指導,針對在實際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的引導。要對綠色物流管理的流程進行全方位的了解,充分認識到在低碳經濟背景下綠色物流管理的重要性,以此提升綠色物流管理質量。第二,積極引進先進的技術型人才,尤其是在人才招聘的環節中要對應聘者的綠色物流相關知識掌握程度進行全方位的考察,考核合格之后方可上崗操作,在此之前提供一段時間的崗前培訓,并由專業人員帶領操作,定期對人才的綠色物流管理工作態度以及能力進行測評,以此為依據制定長期的人才培養方案。第三,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的發展原則,物流企業要積極鼓勵物流管理人員到優秀的企業開展實踐交流,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基本原則,并將優秀的管理經驗應用在自身的管理工作中,以此提升自身的業務水平,為綠色物流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時,完善人才競爭機制,針對在管理工作中表現優秀的人員給與一定的獎勵,以此調動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二)發揮先進技術的優勢
發揮先進技術的優勢是保證低碳環境下綠色物理管理順利進行的關鍵,在此環節中要發揮現代化科學信息技術的優勢,加大力度研發先進的技術,以此為綠色物流管理工作提供技術支撐,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從整體上提升物流企業的核心競爭實力。要做好市場調查工作,積極與先進技術企業開展合作,完善自身的物流配送技術以及運輸技術,尤其是在物流數據信息傳輸的過程中將現代化科學信息技術有效的應用其中,有助于實現物流信息的共享,加強了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協作,減少人為操作的誤差,從整體上提升綠色物流管理效率。大力開發綠色物流技術,實現綠色物流自動化、綠色物流網絡化以及綠色物流信息化,在低碳經濟環境背景下盡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借助綠色物理信息技術結合物流企業的經營以及生產工藝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集中優化與升級,在企業產品的設計過程中要充分結合企業整體發展目標,優化物流企業工藝流程,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在此環節中可以將信息監測技術應用其中,實時對綠色物流的運行流程進行監測,并及時收取運行數據信息,針對在監測環節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的糾正,以及降低人力、物力以及財力資源的消耗,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三)實施一體化物流管理
在低碳經濟環境下開展綠色物流管理要逐步實現一體化綠色物流管理,在此環節中要對綠色物流管理的各個流程進行有機的結合,尤其是在包裝、運輸以及裝卸上,注重完善綠色物流運行鏈,對其進行集中管理。第一,從包裝的角度進行分析,要安排工作人員對包裝的質量進行檢查,質量合格之后方可進入運輸環節,保證包裝的嚴密性,以此符合運輸的實際需要。第二,從運輸的角度進行分析,在運輸環節中,可以將一貫制的運輸方式應用其中,盡量降低對環境的污染,優化配送機制,由物流企業統一調度,以此有助于降低運輸成本。第三,從裝卸的角度進行分析,要將機械設備裝卸方式應用其中,避免對物品造成損壞,也有助于減少對周圍環境的影響。例如:在物流配送的過程中,集中實現綠色物流的一體化管理,將裝卸、集裝箱裝卸和公路汽運等核心業務進行協同規劃,實現了商品從高能耗高成本公路運輸到低能耗低成本鐵路運輸的轉變,在此環節中加強與生產、物流、貿易企業進行合作與交流,有助于提高提高物流綠色發展水平,為物流企業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運輸選擇。
三、結論
篇9
關鍵詞:農村 公共產品 優先序
中圖分類號:F3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5-0047-02
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問題是近年來頗受關注的一個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國農村公共產品歷史欠賬多,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嚴重不足已成為制約農民增收,阻礙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性因素。中國財力有限,使緊缺的農村財政向農村最緊迫的公共產品傾斜,確定各種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先后順序,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因此有必要對農村公共產品做出價值判斷,分階段、分區域地排出優先順序,以保證供給的公平與效率。
一、研究的進展
在西方有關公共經濟學和財政學的著作中,已形成了相當完善的公共產品理論體系。國內外對于農村公共產品或服務體制的研究,如農村基礎教育、社會保障、公共衛生等問題,在世界銀行的工作報告中有所涉及,但比較分散,缺乏系統性。
西方國家對公共產品供給問題的認識源遠流長,但形成理論是在20世紀50年代。以薩繆爾森為代表的福利經濟學家認為,如果一種產品是純粹的公共產品,則應該由公共部門來提供,市場機制在產品的提供上是失靈的,因為競爭性的市場不可能達到公共產品的帕累托最優[1]。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福利國家危機的出現,人們普遍認識到,政府在有效克服原有問題的同時,又產生了新的無效、低效等問題,這就是公共選擇理論揭示的政府失靈問題。由于政府壟斷了公共產品的供給,缺乏競爭機制,公共產品在質和量上難以預測,再加上監督機制不完善,最終導致公共機構提供公共產品低效率或官僚機構低效率。
20世紀80年代以來,公共管理領域興起一種新的研究范式――新公共管理理論,并以此指導西方國家的政府改革,其核心問題是變革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供給結構和方式。在新公共管理理論諸多流派和主張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多中心理論”。“多中心”是以美國學者奧斯特羅姆為代表的制度分析學派提出的概念。“多中心理論”指出政府并不是公共產品的唯一供給者,在政府之外還存在其他成功的公共產品的供給主體和供給形式[2] 。但是該理論仍存在很多缺陷,例如私人部門、社會組織過多介入公共產品供給勢必會影響其社會效益發揮,而這又違背了公共產品的供給宗旨。
關于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國內很多學者已經進行了相關研究,對目前農村地區公共產品供給現狀、存在問題及其相應對策都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姚軼蓉指出,在目前官員考核存在壓力型體制下,農村公共產品的提供出現了嚴重的政績化傾向,出于政績的考核,工期短、見效快的公共產品被大量提供。在這種提供模式和官員考核的雙重影響下,中國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出現了嚴重問題[3]。陳強、黃微指出,中國農村地區公共產品的供給不僅供給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而且偏離了農戶的真實需求,造成了嚴重的供需失衡[4]。
為了解決目前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中存在的問題,付貴生、郭錦墉將農村的社會產品分成了純公共產品、準公共產品、俱樂部產品、私人產品,按照每種產品的特性確定相應的提供主體,純公共產品由政府完全提供,準公共產品由政府和私人共同提供,俱樂部產品由利益相關者提供,私人產品完全由私人提供,以此來增加農村公共產品的提供數量[5]。顯然,這種說法的漏洞和“多中心理論”一樣:如果公共產品過多由市場和私人供給,便無法保證公共產品的社會效益,而社會效益在一定程度上說又是公共產品的主要價值取向。
二、公共產品最優供給理論
公共產品的最優供給是指公共產品的供給量和供給價格應確定在何種水平上,如何在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的生產之間最佳地配置資源,如何在社會不同成員之間分配稅收負擔,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使消費者效用最大化,達到公共產品的供求均衡。這一理論不但為政府干預市場提供了理論依據,同時也科學分析了政府干預市場的界限。公共產品最優供給理論是確定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量和供給價格理論依據之一。
庇古均衡:如同購買一般的私人產品一樣,消費者如果用交稅或繳費的方式購買了公共產品,那么必定是因為這一產品能給他帶來一定的效用。英國福利經濟學家庇古最早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在關于稅制規范性原則的討論中,庇古分析了社會資源在公共產品與個人產品之間的最佳配置問題[6] 。政府提供公共工程的原則是“最后一筆錢所得到的邊際社會正效用恰等于為支付這最后一筆錢的公共工程的生產所必須繳納賦稅的邊際社會負效用”[7] 。庇古啟發我們如何才能更好的將個人對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偏好進行匯總。政府提供農村公共服務的最后一筆錢得到的邊際社會正效用要大于等于同樣多的錢用于農民個人產品消費所帶來的效用,其實質就是相同數量的資源公用與私用的效用比較。庇古均衡的缺陷也啟發我們如何才能更好的匯總農民個人對公共產品的偏好,而達到或接近農村公共資源的最佳配置。
局部均衡:我們知道,在純粹私人產品的局部均衡分析中,假定消費者的偏好與收入是已知的,假定每個人都準確說出他愿意為公共產品的產出所付出的成本 [8],換句話說,在這樣的公共產品分析中是不存在任何免費搭車者或投機取巧者的。再加上其他一些限制條件,就能確定某種商品的均衡價格與均衡產量。個人對公共產品的評價是不一樣的,向每一個人要求的公共產品價格應由每個人對公共產品的邊際價值的評估來確定,而不能由市場來統一定價。國家取消農業稅以后,逐步加強了對農民農業的補貼力度,其中農村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是關鍵。由于中國農村發展的現實情況千差萬別,各地區農民偏好也各不相同,要做到有效供給,依據只能是各地的實際情況和農民的切實需要。
一般均衡:關于公共產品最優供給的一般均衡分析,是薩繆爾森在1954年的《公共支出的純粹理論》中完整地提出的。薩繆爾森利用無差異曲線分析法,得出結論:在一般情況下,將產品劃分為私人產品和公共產品,則公共產品的最優供給的必要條件是消費者對兩類產品的邊際替代率之和等于兩類產品的邊際轉換率[1] ,這就要求:公共產品的供給數量應處于其邊際成本等于社會上個人愿意為這邊際公共產品支付的稅金的總和,否則,公共產品的供給就不是最優的。
三、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9]
按公共產品的最優供給理論,要實現農村公共產品的最優供給,必須充分考慮農民的需求,離開了對需求的考察,就無法達到供求均衡點,當然也就無法實現農村公共產品的最優供給。研究農民的需求和一般消費者的需求一樣,需要借鑒需求層次理論,其中最著名的是馬斯洛需求理論。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通俗易懂為中國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指明了方向。按照馬斯洛的理論,人的需要有輕重緩急之分,只有在人的低層次需要得到滿足的情況下,較高層次的需要才能對人的行為產生激勵作用。因此,在中國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總量嚴重不足的現狀下,我們只能考慮該理論提出的前兩個層次,即生理、安全需求層次。生理需要中涉及人的衣食住行四個方面,都屬于生存的最基本條件,人只有能夠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才可能有其他的行為。從這個角度上講,農村公共產品的最優先供給應該首先滿足農村居民基本的生存權,在保障農民基本生存權的前提下,滿足其基本發展需要并保障農村社會的穩定發展。
四、為農民提供最緊迫的公共產品
國家財力的有限決定了公共財政覆蓋農村必須分階段、分區域地進行,合理安排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優先序。筆者以已有的研究為基礎,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和農村社會現實發展的客觀需要,提出了中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優先次序。一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二是農村醫療衛生,三是農村義務教育,四是農村科學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五是農村社會保障,六是農村環境保護。
以上排序只是一種較為普遍的方法。農村公共品的供給具體到不同的地區、不同的發展階段應該有不同的優先發展順序。但總的來講,應首先保障農民的最基本生活需要和農村的社會穩定,后創造條件促進農村、農民發展;先保證純公共產品,后提供準公共產品。參考文獻:
[1]Samuelson, Paul A, 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4,(11).
[2]文森特?奧斯特羅姆.復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論[M].毛壽龍,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4-11.
[3]姚軼蓉.論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與政府創新[J].農業、農村、農民,2005,(7).
[4]陳強,黃微.后稅費時代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05,(4).
[5]付貴生,郭錦墉.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制度創新探索分析[J].經濟透視,2004,(8).
[6]A. C. Pigou, a Study in Public Finance, Macmillan,1928.
[7]庇古.福利經濟學:上卷[M].朱泱,張勝紀,吳良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4.
篇10
【關鍵詞】公共產品 定價 新進展
隨著公共產品需求的增加,公共產品定價問題受到許多經濟學者的關注。探索公共產品定價問題成為經濟體制轉軌條件下推進價格深化改革的一個十分迫切的研究課題。在我國轉型時期,公共產品和服務的供應存在著總量不足、結構失衡、效率低下等問題,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國公共產品的定價存在問題。因此,我們需要根據公共產品的定價原則,針對不同類型的公共產品采用不同的定價方法,使我國公共產品的價格更趨合理,從而促進我國公共產品市場的健康發展。
一、公共產品概念的界定與分類
關于公共產品定價的研究首先應明確公共產品的界定和分類,因為不同類別的公共產品的定價方法是不同的。公共產品理論的研究一直在不斷的發展和演變,“公共產品”一詞最早由瑞典人林達爾(Lindahl,1919)在其博士論文《公平稅收》中正式提出。1919年產生的林達爾均衡是公共產品理論最早的成果之一。新古典綜合學派代表人物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1954)在《公共支出純理論》中將公共產品定義為這樣一種產品:每一個人對這種產品的消費并不減少他人對這種產品的消費。這一描述成為經濟學關于純公共產品的經典定義。 最常見的公共產品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具有完全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薩繆爾森定義的純公共品,如國防、公共安全、消防;另一類是具有擁擠性和可排他性的準公共品。在薩繆爾森等人研究的基礎上,1965年,布坎南在《俱樂部的經濟理論》一文中創造性地提出了“俱樂部產品”。所謂俱樂部產品就是這樣一類產品,一些人能消費,而另外一些人被排除在外,如日常生活中的收費路橋以及公共游泳池、電影院、圖書館。還有一類與俱樂部產品相反的共同資源公共產品,是指在消費上有競爭性,但卻無法有效排他的產品,如日常生活中的公共漁場、公共牧場。俱樂部產品和共同資源公共產品共同稱為準公共產品。準公共產品一般具有“擁擠性”的特點,當消費過一定的限度時,會出現“擁擠”問題。
此外,公共產品也可以分為混合產品和公共中間產品。混合產品是指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不完全的、具有較大正外部效應的產品,如教育、衛生、科技。公共中間產品是指未被最終消費,而是被用作中間投入,進入生產過程的公共產品。也就是說,公共中間產品的消費主體是生產者,更具體地說一般是廠商,而非普通的消費者。公共產品還可以分為整個社會消費的公共產品和地方性公共產品。公共產品概念的界定和分類為我們探討公共產品定價提供了理論依據。
二、國外相關問題研究現狀
近年來,不少外國學者都對公共產品的定價和供給理論相關內容進行了研究。純公共產品具有完全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通常由政府親自經營并采用免費的提供方式,即使允許收費時,支付的費用也常常很少,并且幾乎不變動,而準公共產品如果不收費就會造成過度消費,所以學者們更多關注的是準公共產品的定價問題,并針對準公共產品的定價方法進行了研究。
Rajat Deb 和Laura Razzolini (1999)提出了一類可以用于公共產品戰略防護供給研究的類似拍賣機制,并且可以直接連接到維克里拍賣理論中。他們研究的對象主要是具有非競爭性和排他性的準公共產品,如公園、游泳池等產品發生擁擠時就屬于這一類別。由于公共產品的排他性,他們直接使用了非貝葉斯拍賣理論,并根據私人產品和排他性公共產品的主要差異,為劃撥準公共產品定義了戰略防護的類似拍賣機制。
Yoshitsugu Kanemoto(2000)及Nizar Allouch和Myrna Wooders(2007)則主要針對俱樂部產品定價方法進行研究。Yoshitsugu 等(2000)研究了不同供給者關于兩部定價法的價格和數量競爭在俱樂部產品、地方公共產品等中的應用。這種廣義的兩部定價模型不僅提供了多種模型的合成,并能在均衡價格時獲得幾種新的結果。 Nizar Allouch等(2007)模擬了一個個體可能屬于多重俱樂部并且俱樂部大小是任意的俱樂部經濟,介紹了均衡價格和核心理念以及交流成本。這一理念考慮到背離特定的結果會產生小的通信成本。其認為在給定通信成本時,對于所有足夠大的經濟體核心是非空的,并且采取平衡價格的結果集合是和核心相等的。
Peter Norman(2004)、Martin F. Hellwig(2005)等學者側重研究了個體參數是私人信息的排他性公共產品的定價和供給的相關問題。Peter Norman(2004)在使用私人信息的模型中研究了排他性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這種供給水平是漸進確定性的,使得提供固定數量產品和收取定額的準入使用費有可能近似最優機制。一般來說,固定收費涉及三級價格歧視。Peter Norman的主要貢獻在于指出了在價格歧視能力沒有外在限制時,可以證明在大的經濟體中簡單的價格方案,三級價格歧視和平均成本定價是合理的。Martin F. Hellwig(2005)研究了大的經濟體系中,關于個體參數是私人信息的排他性公共產品的功利主義福利最大化問題。指出如果不平等的反感很大時,最優分配涉及使用入場費,以使資源在從公共產品中受益多的和受益少的人中重新分配。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各研究成果不是相互排斥、完全獨立的,而是相互補充的。不同理論的結合能夠為公共產品定價和供給的分析提供更好的方法。
三、國內相關問題研究現狀
近幾年,隨著政府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場化進程的加深,公共產品定價問題正在成為許多國內學者所關注的問題。姚力和張宗新(2002)指出公共產品的壟斷性供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中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我國公共產品定價之所以陷入“價格陷阱”,根本原因在于供給的國家行政壟斷。因此,在借鑒當代西方國家最新管制理論的基礎上,只有打破政府壟斷機制,形成合理的定價機制,才能提高公共產品供給效率,增進國民福利水平。孫鈺(2003)在給出中國城市公共物品定價原則的基礎上,探討了其價格的合理構成,以期通過確定社會邊際成本來解決定價問題,為價格配置的市場化改革創造有利的條件。
部分學者尤其關注對公用產品的定價機制、定價模型及效率分析等問題的探討,如王俊豪(2001)討論了投資回報率價格管制下產生的低效率的“A-J效應”,分析了在經濟發達國家最具典型意義,又有較大差別的兩種價格管制模型及其對中國的借鑒意義,提出了中國自然壟斷產業的價格管制模型,并對其作了理論分析。任俊生(2002)提出由于壟斷行業具有特殊的技術經濟特征,其價格形成和運動具有明顯的特殊性;一般來說是在政府管制下形成的;價格監督的內容和方式也與競爭性產品有明顯區別。周勤(2004)指出在轉型時期政府無法形成一個能夠兼顧政府、管制機構、被管制的企業與享受公共產品的市民和企事業單位等各個利益集團利益的價格均衡機制,所以必須改變原有的管制路徑,將市場競爭、價格的形成與公共產品經營權的拍賣相結合,將原有公用產品經營中事后補貼總成本差額的機制轉化為事前最低補貼或最高的上繳利潤競標機制。張國興(2005)從準公共物品的屬性出發,分析準公共物品定價的理論依據,闡述了準公共物品定價的前提條件,提出了社會邊際成本的定價方法,并結合城市道路建設及公園這兩個準公共物品進行了驗證,為其他準公共物品的科學合理定價提供了參考。
還有一些學者總結和分析了國外學者研究的成果,為我們進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基礎,如于立和于左(2003)及劉安萍(2007)等從不同角度分析了中國的自然壟斷產業的規制改革的問題,通過對普遍實施于歐美國家的兩種價格管制方法的分析,并結合我國的具體實踐,構建了我國自然壟斷行業的價格管制改革的思路。
四、結束語
公共產品定價問題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到目前為止,理論與實證的文獻越來越多。理論文獻主要探討公共產品的價格形成機制、定價原則等方面的內容,實證方面則主要關注于公共產品定價模型的開發與改進。國外學者的文獻主要是研究不同類型公共產品的定價模型和方法,從他們的研究可以看出,他們主要是針對不同類型的準公共產品的定價方法進行了研究。國內學者的文獻主要集中在公用產品的定價機制、定價模型以及定價原則和策略分析上。可以說,國外學者關于公共產品定價問題的研究已進入不斷深化階段,并積累了豐富的研究成果,且在實踐中發揮了理論先行與實踐指導作用,對于國內學者的進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縱觀這些文獻可以發現,要改進公共產品定價機制和效率,結合我國公共產品定價的現實,需要從幾個方面進行改革。一是要健全價格管制的法律體系,用法律形式明確價格管制者的權利、責任和義務,同時明確人民對價格管制者進行監督的方法和權利,作為廣大消費者監督政府價格管制行為的法律依據。二是政府定價行為公開化,使人民有知情權,從而可能監督政府的公共產品定價行為。也就是說,要使政府的定價行為成為“白箱”操作。三是價格監管要到位。對適宜放開的領域, 政府應加以嚴格管制,防止壟斷經營者勾結行政權利、利用壟斷高價損害公眾權益。要參照國際通行的做法,建立職能比較完備的價格監管機構。四是要為消費者參與創造條件。當前比較現實可行的做法是組織專業性的消費者協會。協會中不僅要有消費者和用戶代表,還應該有技術人員、經濟學家和法學家參加,與政府價格管制機構保持經常聯系,反映消費者意見和要求,甚至可以派代表直接參加價格決策會議。
【參考文獻】
[1] Buchanan J.M.,“An Economic Theory of Clubs,” Economica, 32,1965(1).
[2] Nizar Allouch、Myrna Wooders,“Price taking equilibrium in economies with multiple memberships in clubs and unbounded club sizes,”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In Press,Corrected Proof,Available online 22,(September 2007).
[3] Norman,Peter,“Efficient Mechanisms for Public Goods with Use Exclusions,”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 71 Issue 249, (October 2004).
[4] Paul A. Samuelson,“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ol. 36,No. 4.(November,1954).
[5] Rajat Deb,Laura Razzolini,“Auction-Like Mechanisms for Pricing Excludable Public Goods,”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Volume 88,Issue 2,(October 1999).
[6] :公共產品定價的法律研究[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
[7] 任俊生:論壟斷行業產品價格的監督[J].長白學刊,2002(4).
[10] 孫鈺:公共物品定價與市場化配置研究[J].生產力研究,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