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課堂范文
時間:2023-03-17 04:42: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家庭教育課堂,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家庭即課堂;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家庭教育要想取得好的教育成果,就要像學校教育一樣需要認真地考慮應如何科學地教育孩子,在進行教育時家長必須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家庭教育中,好的教育方法,將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反之,則會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
一、當前家庭教育存在的誤區
家庭教育是通過家庭生活的一點一滴體現教育性的,它不像學校教育那樣,有教學計劃、教材,按計劃進行教育,所以現今的家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教育誤區。
1.家長過度溺愛,孩子與生活脫節。盧梭曾經說過:“你們知道造成你們兒童的不幸的最可靠的方法是什么嗎?那就是他要什么便給他什么。”許多父母把愛變成了溺愛,對孩子提出的要求不經思考,過度遷就。許多孩子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這樣的行為使孩子與家庭生活脫節,他們往往生活不能自理,意志力薄弱,唯我獨尊,性格自私任性,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可見,家長過度的愛護教育,使孩子遠離了生活,成了生活的旁觀者,這樣繼續下去將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2.家長過嚴管制,孩子的生活范圍受限。父母都有一顆望子成龍的心。許多家長不惜費盡心思,花費金錢,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到孩子身上,拼命將孩子打造成為他們理想中人。把孩子的活動范圍限制在了學校和培訓班之中。還有許多父母把考試分數看得過重,強迫孩子超負荷學習,放學后怕與其他孩子交往耽誤學習,對孩子的課余時間進行限制,使得較多的獨生子女陷入交往饑渴和交往低能的困境。事實上,對孩子過度封閉只會讓孩子失去與他人游戲的機會,剝奪了孩子認識他人價值的機會。
3.家長過度的干涉,剝奪了孩子動手體驗的機會。日常生活中,許多家長過多地干涉和限制孩子的行為,剝奪孩子親身體驗的機會。當孩子興致勃勃做家務勞動時,家長怕耽擱孩子學習,厲聲大喝:“這活不是你干的,快寫作業去!”孩子還沒動手親身體驗,他的激情就被打消了;再如當孩子在看電視學折紙時,就開口大罵:“又看電視,作業都做不完還有時間來看電視”。隨后便“啪”的一聲把電視關了,孩子只能放下手中還沒折疊好的紙,不高興地離去。在家庭生活中,家長過度的干涉,阻止孩子動手親身體驗,不僅打擊了孩子探索知識的欲望與好奇心,而且容易讓孩子在膽怯害怕中失去自尊自信,不利于孩子創新能力及自信心的培養。
二、學生家庭教育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當今教育, 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 從根本上看, 還是應試教育。在學校老師為升學而上課而考試;在家庭父母恐怕孩子做看上去與學習無關的事情如家務而影響成績,直接導致孩子超然于家庭生活之外,對生于斯長于斯的現實生活世界很少關注,不能健康成長。一些孩子生存能力差, 性情暴躁, 人格殘缺, 遇事偏執易走極端,在平時的生活中孩子對家長的忤逆比比皆是。而成人后進入生活世界,做事缺乏能力, 做人缺乏情感。對此,我們不能不反思,不能不彌補, 不能不改變。
2.可行性。與學校比,家庭開展生活教育具有可持續性,比學校組織若干次做的活動影響要深刻得多。與老師比,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 雖不是專任卻是長期不變的,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朝夕相處,更容易觀察引導, 其觀點也易為孩子所接受。在家庭生活中,人人都是先生,人人也都是學生,因而有利于教育中的互動。過什么樣的生活,就接受著什么樣的教育。要子女接受好的教育,那么家長就必須營造好的家庭生活,總之, 父母與孩子貼得更緊, 父母與孩子生活更親, 由父母在家庭生活中開展教育更方便, 更可行, 更容易收到好的效果
三、怎樣做好家庭教育
1.以生活為中心,切勿離開生活。“生活即教育”。教育真實地發生在日常生活之中,日常交往中的每個細節都可能具有細微的教育意義。因此,抓住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將教育融入生活。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合理地安排生活能養成孩子井然有序的生活習慣,營造積極健康的家庭氛圍有利于塑造孩子陽光般的性格,經常而又適當的家務勞動能幫助孩子形成自強自立精神。生活的教育意義都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凡的瑣事滲入孩子的心靈。現代家庭的生活內容是十分豐富的,例如,洗衣做飯打掃衛生,是物質生活;閱讀旅游看新聞節目,是精神生活;逢年過節必行的禮節習俗,是文化生活等等。家長應該充分利用這些豐富的生活資源,及時地對孩子進行引導。
2.以社會為舞臺,給予孩子自由。“社會即學校”,家庭教育要讓孩子走進社會,給予他們自由。解放孩子的生活空間,讓孩子到大自然、大社會里去接受教育,使其能在這片廣闊的藍天下自由地翱翔。現實生活中的自然景觀、文化廣場、博物館、購物超市、繁華的街市等場所都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好學校。
3.從“做”開始,給孩子動手的機會。“教學做合一”,在家庭教育中孩子要從“做”開始。家長要給孩子動手嘗試的機會。在教育中,做的目的就是獲取真知,培養創新性人才。做是給予孩子嘗試錯誤的空間,讓他們在失敗的學習之后得到發展。陶行知強調:“行是知之始,教學做合一。”對于孩子的成長而言,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是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提高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家長應尊重孩子的各種奇怪的念想,放手讓孩子觸摸新知,探尋奧秘,鼓勵孩子動手去做、去玩、去練,讓他們在玩和練的過程中觀察世界,在做中體驗生活。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具體事件來教孩子,鼓勵孩子參與到實踐中去。并且在做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孩子手腦并用的習慣,這樣,孩子在做中學,學中思,活學活用,生活教育也就落實到位了。
篇2
關鍵詞: 輸入假說 輸出假說 情感過濾 大學英語聽力
1. 引言
2007年,在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提出了對大學英語聽力的三個層次要求。對聽力的一般要求是:要求學生能聽懂英語授課,能聽懂日常英語談話和一般性題材的講座,能聽懂語速較慢(每分鐘130―150詞)的英語廣播和電視節目,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點。能運用基本的聽力技巧。較高要求要求學生能聽懂英語談話和講座,能基本聽懂題材熟悉、篇幅較長的英語廣播和電視節目,語速為每分鐘150―180詞,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點和相關細節。能基本聽懂用英語講授的專業課程。在更高要求下,要求學生能基本聽懂英語國家的廣播電視節目,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點。能聽懂英語國家人士正常語速的談話。能聽懂用英語講授的專業課程和英語講座。這個教學要求對大學英語聽力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且更加層次化、具體化,使大學英語聽力教學增加了新的難度,同時也使得對大學英語聽力課的操作有了新的思路。
2. Krashen的“輸入假設”和“情感過濾假設”理論
2.1Krashen的“輸入假設”理論。
Krashen(1988)提出了習得假設、自然法則假設、輸入假設和情感過濾假設。在本文中,筆者將主要探討后兩個假設。Krashen提出i代表學習者當前的語言水平。i+1代表學習者下個階段的比目前階段稍多或稍難的語言信息和知識結構。Krashen認為語言輸入不能太難,也不能過易,學習者只要獲得可理解性的語言輸入就可以從i階段過渡到i+1階段。語言輸入不能過難,超過學習者現有的語言水平,達到i+2;也不能過易,等同于學習者的現有水平,即i+0。這兩種情況都無法產生可理解性的輸入,學習者也就不能取得進步。
2.2Krashen的“情感過濾假設”理論。
Krashen認為在學習者的語言習得過程中即使有了一定的可理解性的語言輸入也未必能夠掌握語言知識。學習者心理上可能會產生一種語言吸收障礙,阻礙了其把可理解的語言成份進入語言習得機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這種障礙叫做“情感過濾”。這些情感過濾變量包括:動機、自信和焦慮。情感過濾弱,則有利于學習者吸收語言信息進而習得語言;反之,情感過濾強,會抑制語言信息的吸收和習得的產生。可理解性語言輸入只有通過情感過濾才能真正為學習者所習得。
因此,在語言習得過程中,兩個條件是必要的:一方面是包含i+1的可理解性語言輸入;另一方面是能夠幫助學習者獲得語言的較低的情感過濾。
3. Swain的“輸出”理論
Swain(1995)認為可理解性輸入對于語言習得是必不可少的,但它并不是唯一途徑,輸出同樣具有重要作用。它具有三個功能:(1)引起學習者對語言問題的注意。在輸出過程中,學習者會注意到想要表達的內容與其現有的語言知識之間存在著差距。當學習者認識到自身語言問題時,他們會在以后的輸入中更加集中注意力去關注有關的語言特征,加強對這些相關輸入信息的處理,這樣就有助于促進語言習得。(2)輸出可以檢測或驗證有關目的語的假設。輸出為學習者提供了機會,去嘗試用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意圖并能檢驗這些對目標語潛在的假設是否正確,所得到的反饋能讓學習者修改或更新加工其輸出。(3)輸出有元語言功能。在輸出的過程中,學習者會有意識地考慮語言系統的本質,既要注意到語言的意義,還要注意到語言的形式,對語言輸出進行構想,進行句法加工,這樣學習者才能夠控制和內化語言知識。
4.當前大學英語聽力教學方面存在的問題
4.1重輸入輕輸出。
傳統的聽力課上只注重教師在臺上放錄音,學生聽完后對答案,聽力課變成單向的信息輸入過程,缺少必要的輸出,使得聽和其他環節割裂,不符合語言學習的規律。同時,聽力教學太注重語言規則的解釋和理解,而忽視了學生自身的語言實踐。
4.2以教師為中心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性。
在傳統的英語聽力課上,教師是占主導地位的,學生只是被動地接收語言信息。在聽材料之前,教師對材料中將出現的詞匯進行講解,聽完之后,教師給出正確的答案供學生參考,同時解釋材料中出現的一些語言現象。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性完全被扼殺,久而久之學生對聽力課失去了熱情。
4.3聽力內容過于陳舊,不夠新穎,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很多聽力材料仍然是“人為化”痕跡嚴重的“非真實”材料,與學生日常生活脫節,或者是與社會和時代的發展脫鉤。這樣的材料一方面不利于學生的吸收;另一方面實用性差。
4.4聽力材料的難度把握不當。
聽力材料的難度沒能夠充分地考慮學生的不同學習階段,未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這就使得學生在學習一段時間后,聽力水平得不到提高,仍然滯留在原先的水平,不能突破。學生在不能順利過渡到i+1階段。
4.5教學設備參差不齊。
很多學校的教學設備仍然是只有音頻的功能,也就是說,學生只能接收到“聽”的內容,對于“視”的部分卻接收不到,更別提發揮師生間、學生間的互動性了。
5.三大假設對于大學英語聽力教學的啟發
5.1分級教學,因材施教。
各個學生的聽力水平存在一定的差異,造成他們聽力困難的語言輸入因素也不盡相同,他們在語音、語速、語言背景知識及反應速度方面都有著鮮明的個體性。因此我們應按照學生的真實聽力水平,把學生分等級,根據各個等級學生的真實水平選擇與之適應的聽力材料。《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版)也曾指出:“分級教學經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有利于不同基礎的學生提高英語水平,是因材施教原則的具體體現。”
5.2完善輸入內容。
5.2.1選擇合適的難度適中聽力材料解決語言輸入問題,既要覆蓋學生現有水平又要讓學生有新的收獲。聽力的語速不能太快,也不應太慢,聽力材料中的詞匯和語法應該絕大多數是學生曾經學習過的,這樣學生才可能在已有的語言基礎上理解新的語言信息,學生才可以從i階段發展到i+1階段。
5.2.2聽力材料要具有真實性。聽力教材應該盡量使用直接取材于生活的真實的聽力材料以及錄音文字材料,使學生能夠接觸真實的英語語言文化背景知識,感受地道、真實的英語語音語調,不同話語的自然的節奏和速度等,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與英美人士進行正常交流。
聽力材料要具有趣味性。內容要有趣、不枯燥,可以選用多種形式的聽力材料,如英文歌曲、英文電影剪輯、英文廣播材料、英文電視節目、動畫片等。內容的趣味性往往可以降低課文語言的難度,使學習變得容易些。課文內容的廣泛性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語言分。(蔡基剛,1997)同時,材料的趣味性能夠使學習者降低焦慮感,降低語言習得過程中的情感過濾。
聽力材料要具有實用性。材料要適應社會和使用者的需求,能使學生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加深對外部世界的了解、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服務。實用性的聽力材料有利于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從而促進語言的習得。
聽力材料要具有連貫性。要使得一堂課的若干任務相互關聯,前后相連,層層深入,具有統一的教學目的。(呂桂,2007)
5.2.3聽力材料問題的設置形式應該多樣化,可以包括填空、選擇、判斷正誤、回答問題、復合式聽寫、寫出段落大意、利用上下文推測詞義、復述故事、填字游戲等。
5.2.4在注意輸入的質的同時,也要關注輸入的量。聽力材料的量不宜太少,否則達不到學習者的需求;也不宜太多,否則會超過學習者的吸收能力。應該在滿足學習者課堂聽力需要的基礎上適當添加部分材料供學生課后自主學習。
5.3合理輸入方式。
5.3.1采用多媒體語言學習系統的語言實驗室及多媒體教室以提高語言輸入量。通過使用圖形、音頻和視頻等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在各種情景和多元文化中通過視、聽、說的有機聯系,將語言教學和客觀情景聯系起來,保證課程內容和表現形式的多樣性和時代性,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滿足不同學生交互、個性化、自主學習的需求。
5.3.2聽力課堂的形式要避免單一,應該多采取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方式,減輕學生壓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啟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營造輕松友好的課堂氣氛。
5.3.3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聽力策略,最大程度的降低學生的焦慮感。在聽材料之前,教師可以給學生介紹與之相關的背景知識,激活學生頭腦中已經存在的圖式信息,這樣不僅可以預知聽力內容,而且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減少聽材料的難度;同時“一種語言并不是語言、語法和詞匯的簡單組合,它還在各個層面上體現著使用該語言的民族的文化”。(裴光剛,2002)在聽的時候,教師要啟發學生利用上下文提供的信息及其他的手段猜出材料的大意,培養學生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同時幫助培養學生分析、預測、推理、判斷的能力。在聽完之后,教師應對學生的表現盡量給予鼓勵和表揚。
5.4激活輸出。
在語言習得中,向學習者輸入充足的可理解性知識并不等于語言技能,而且這些語言知識也不可能自動地轉化為技能。因此,在給學習者提供充足的可理解性語言輸入的同時,也要給其提供機會使用、檢測、驗證或者重新加工語言的機會,進行必要的語言輸出。因此在聽完或者看完一段視頻之后,可以找出對話中的關鍵表達方式,設置情境讓學生運用這些表達方式,使“陳述性”知識發展為“程序性”知識,讓語言知識真正轉化為學習者的語言技能。
6. 結語
解決聽力教學中的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Krashen的“輸入假說”和“情感過濾假說”理論以及Swain的“輸出假說”理論給大學英語聽力教學很多啟示。因此,在聽力教學中,我們一方面要重視把語言的輸入和輸出相結合,另一方面注重降低學生的情感過濾,這樣就一定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并提高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參考文獻:
[1]Krashen.Stephen 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1988:20-32.
[2]Swain.M.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In A.G.Cook&B.Seidlhofer(eds.).Principle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28-40.
[3]蔡基剛.淺談21世紀大學英語教材編寫中有關選材的幾個問題[J].外語界,1997,(1):5.
篇3
一、讓德育教育滲透于課堂教學中
學校是對未成年人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須把德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陣陣,是學校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基本途徑。我們如果能有的放矢地應用課堂教學來進行德育滲透,其教育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努力地探索著在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方法,并實踐于自己的教育教學中。要使這一思想教育落到實處,首先要認識德育不是空洞的政治口號,更不能靠生硬地灌輸。這不僅要求老師在課堂中滲透德育教育,還要求每一位教師除了學習有關法律、法規,還必須深入學習教學大綱和教材,積極挖掘教材內容的思想性。其實,各學科的思想內容是十分豐富的,不僅思想品德、語文、英語課的思想教育內容充實,其它學科的潛在思想教育內容也不少。
二、讓德育教育滲透于家庭教育中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家庭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關系到孩子走什么路、做什么人、能否成才的關鍵問題。現實的家庭教育中存在著明顯的“重智輕德”和家庭教育的職能被“異化”的現象,主要表現是“家庭教育學校化”,從而失去了其應有的功能。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并給孩子以個性化,針對性的教育,從而指導或幫助孩子解決他所面臨的現實的具體的問題。
現在有許多父母往往是一想到培養孩子成才,就很自然地聯系到智力開發,一講到家庭教育,認為就是盯住孩子的學習,而對于孩子如何做人的起步教育則忽略不管。
事實上,家庭對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有著天然的優勢。從人的社會化過程來看,未成年階段是人的品德、個性形成的重要時期,大部分時間是在家庭度過的。這個時期的孩子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都非常強,所以也是父母對孩子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時期。從家庭教育的特點來看,它融于日常生活之中,教育與生活在時間、空間、活動上往往是統一的,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所以家庭對未成年人進行道德教育,比任何教育載體都更具優勢,關鍵是父母要提高認識,社會也應當對父母進行必要的指導和幫助。
家長應指導孩子了解自己的家庭,特別是了解父母的優點,家人的優秀品質,以及家族的好傳統、好風氣,引導學生認識體會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關心和愛護是最真摯最無私的,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永遠也訴說不完的。作為孩子首先應該愛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談到愛他人,愛集體,愛社會,愛祖國。
三、讓德育教育滲透于社會實踐活動中
學校教育尋求社會的廣泛支持,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引導他們走與工農相結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道路,是提高學生道德素質的重要途徑。
現在的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家里嬌慣溺愛,平時經受的挫折少,他們的意志比較薄弱。學校可以利用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內容豐富多彩,形式靈活多樣,具有極強的滲透性和感染性。我們可以結合當地優勢,引導學生參與各種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參與活動的同時,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關注身邊小事,善于發現,展開調查,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這些活動可以培養孩子們用實際行動來影響社會。
篇4
關鍵詞 農村高中 思想政治教育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1 農村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1.1 學校方面
學校是高中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中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農村高中對思政教育的關注度越來越低,嚴重影響了高中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1.1.1 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被輕視
思政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核心,應成為學校教育的重中之重,但是目前廣大農村高中的思政教育課在提高高中生的思想素質方面的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受應試教育和填鴨式教育的嚴重影響,相關部門和學校迫于升學壓力,片面追求升學率而忽視了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從而形成思政教育可有可無的局面,思政教育課的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連教學課時都得不到保證。大部分學生也對思政教育課產生偏見,認為該學科是副課,嚴重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
1.1.2 思政教育課教師隊伍素質參差不齊
教師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組織者和實施者,處于主動地位,起著主導作用。①農村高中缺乏高素質的思政教育隊伍已經嚴重地阻礙了思政課的正常開展。農村思政教育隊伍整體素質不高,參差不齊,流動性大。由于思政課不被重視,大部分教師都出現了工作懈怠、沒有成就感的現象。不僅如此,在農村高中,相當一部分專業思政教師缺乏使命感和責任感,對自己所從事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缺乏正確的認識,有些老師內心并不認同教育要求,只是例行公事地開展教育活動,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最終出現學生不愿學,老師不愿教的狀況。
1.1.3 教育方法不當,教學內容脫離實際
首先,農村高中現行的思政課教學方式依然是簡單說教和灌輸,缺乏創新,忽視了高中生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學生感到課程乏味,失去興趣;其次,學校對學生的教育方法也采取管、壓、控、罰等簡單粗暴的方式,帶有很大的強制性。高中生逆反心理強,管得越嚴,反抗得越厲害。教師忽視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師生之間產生距離,師生關系不融洽。第三,農村高中思政教育的內容不科學,不能及時準確地反應當前農村的情況,脫離農村高中生的具體生活體驗,難以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出現知行脫節現象,影響了思政教育的效果。
1.2 家庭方面
家庭是影響教育對象尤其是高中生思想政治素質的一個基礎性因素,對青少年的影響不僅具有普遍性還具有特殊性。②
1.2.1 留守學生家庭教育缺位,隔代教育影響高中生思想素質健康發展
據全國婦聯2007年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的總數約5800萬人,其中14周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約4000多萬。近3成留守兒童家長外出務工年限在5年以上。農村部分父母長期在外打工,對子女的思想教育關心和重視不夠,家庭教育薄弱,祖父母成為孩子的臨時監護人,形成了一種隔代教育的現象。隔代教育這種當前普遍存在的農村教育模式,不利于高中生的思想素質的形成和發展。
1.2.2 家長文化素質普遍低下,教育目標及教育方法不當
農村家長的學歷水平和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對孩子的家庭教育力不從心。部分家長依然存在小農思想的狹隘意識,推崇讀書無用論,并將這種思想灌輸給孩子,要求孩子中途輟學跟自己外出打工。盡管一些家長意識到家庭教育對孩子身心發展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自身條件的局限性,采取了不正確的教育方法,平時對孩子不管不問,放任自流,出了問題時不問原因就對孩子拳腳相加,堅信“棍棒之下出孝子”。高中時期的孩子逆反心理強,簡單粗暴的家庭教育不但不能形成良好的子女教育環境,還會起到相反的教育效果。③
1.3 社會方面
1.3.1 社會環境復雜,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地區經濟迅猛發展,農村家庭生活條件得到改善,許多高中生都擁有了手機、電腦等現代通訊工具,農村高中也逐步配備了電腦、機房和網絡等現代教育設備,農村高中生通過網絡了解外界,開闊視野,接受新事物、新知識,同時感受本土文化與異域思想的強烈碰撞。西方國家通過網絡對學生群體進行社會意識形態滲透,高中生心智很不成熟,對于網絡上鋪天蓋地的信息和知識無法分辨篩選,易在盲從中失去理性,產生思想上的混亂。部分高中生沉迷于網絡無法自拔,從而加劇了農村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困難。
1.3.2 封建迷信思想盛行,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困難加劇
目前大部分農村的封建迷信思想依然很嚴重,一些家長不僅自己相信,還對自己的家人灌輸迷信思想。高中生缺乏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鑒別能力,很容易被封建迷信思想迷惑,直接影響著他們優良思想品質的形成以及文化科學素質的培養。封建迷信錯誤地引導了青少年學生對自己命運看法,是一些學生安于現狀,不求進取,甚至失去了競爭的勇氣與動力,這不僅阻礙了高中生對先進文化和科學知識的吸收,還讓他們對自己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產生疑問,失去學習的興趣,從而使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大打折扣。
2 提高農村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對策
總書記曾指出,加強和改進青少年思政教育工作,學校、教育部門、家庭和社會各個方面要一起關心和支持。只有加強綜合管理,多管齊下,形成一種有利于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社會環境,年輕一代才能茁壯成長起來。④面對農村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諸多問題,我們應積極整合學校、家庭、社會等綜合資源,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切實為提高農村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提供參考的視角。
2.1 提高思政課教師的基本素質,創建一支高素質的思政教師隊伍
首先,農村高中政治教師要樹立繼續學習的理念,努力學習吸收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職業道德素質、業務智能素質以及人文心理素質等,更新現有的教育教學觀念,做到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其次,學校要加大思想政治教師隊伍的建設力度。學校應該根據自身情況,加大在思想政治課上的投資,引進一批專業的、年輕的政治教師。第三,政府要改善農村高中的教師待遇與辦學條件。政府通過加大對農村高中的教育資金投入,提高農村中學教師的待遇,只有物質生活得到保障,教師才會有更大的熱情和積極性投入到教育事業中。也只有這樣,學校才能吸引更多的優秀的人才。第四,農村高中基礎設施落后,有些學校甚至連多媒體都沒有,也不利于教師的教學活動的開展。
2.2 學校轉變思想觀念,突出思政教育的地位
在農村高中,一直都將思想政治課作為副課來對待,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與意義沒有足夠的認識,這是對思想政治課的極大誤解。農村高中的學校領導應當轉變思想觀念,堅定不移地將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學校工作的首位,作為一項經常性的工作來抓,充分認識到思想政治工作的艱巨性、長期性和重要性。同時,學校還應將思政教育寓于各科教學、各項校園文化活動以及日常教育管理之中。讓學生在學校的每分每秒都身處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之中,從根本上提高農村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3 凸顯學生的主體性,構建和諧師生關系
轉變傳統的師生關系,由“師本”轉向“生本”。教師應該端正自己的身份,做到課堂上是師生,課堂下是朋友,民主、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尊心,注意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做到知、行、情相統一。擯棄落后的教學方法,建立積極引導—主動探究的教學方式。關注學生的現實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因材施教,增強思想政治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課堂上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容許學生存在不同的意見,課下和學生深入討論,讓學生愛上學習,主動學習。同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積極開展課外活動,讓思政教育切實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創造出一種平等、民主、信任、和諧的教育氛圍,改善師生關系,促進思政教育的開展。
2.4 提高農村家庭思想道德教育水平,優化學生成長的家庭環境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么學校的教學和教育的過程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⑤要提高農村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必須從家庭教育著手。首先,家長應該給孩子完整的愛。最好有母親在家照顧孩子,即使都在外,也要經常抽時間回家看孩子,只有在充滿愛的家庭里,孩子才能茁壯的成長。其次,父母應該采取正確的教育方法。營造一個民主寬松的家庭氛圍,對孩子要多寬容,少懲罰,與孩子站在平等的位置上,換位思考,多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再次,政府應該在農村創辦家長學校,提高家長自身素質。
2.5 學校、家庭、社會三方互動,形成一體化的思政教育環境
農村高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須實現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方互動,形成教育合力,創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庭教育對中學生的思想素質教育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家長要經常與學校老師進行聯系溝通,讓學校幫助孩子教育。此外,還必須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大環境,我們必須采取一定的措施凈化社會環境,例如對學校周圍的網吧定期進行排查,限定學生上網時間,對家里父母封建迷信的要進行教育等等。通過這些措施實現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匯聚合流,從而取得良好的農村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注釋
① 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司組編.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80.
② 沈國權.思想政治教育環境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7:150-151.
③ 孫青,韓春麗.當代農村中學的與問題探析[J].泰安:岱宗學刊,2009(4):120-122.
篇5
為了實現德育目標規范化:一是加強對全體教職工的師德教育;二是加強對學生的“五愛”教育和“日常行為規范”教育;三是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四是加強對學生的傳統思想教育;五是加強對學生的國防意識教育;六是加強對學生的遵紀守法教育;七是加強對學生的安全教育;八是加強對學生的文明守紀、艱苦樸素教育;九是加強對學生的社會實踐的教育;十是加強對學生的衛生知識和心理健康教育。通過這些德育管理機制,確保學校德育工作持續、規范、有效開展。
二、強化素質教育,關愛每一位學生
要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優化育人環境,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進一步推進校園文化建設。要強化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實施教育優質工程,提高全體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禮儀修養和文明習慣;要真心實意地給后進生奉獻愛心,滿腔熱情地幫助他們進步。有條件的學校要辦好學生心理咨詢室,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活動課或專題講座等形式,創設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要求的物質環境、人際環境、心理環境,尋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機,注重發揮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人格魅力和為人師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師生關系,實施關愛教育工程。
三、重視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實現德育工作家園化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很多留守兒童得不到父母的直接教育,導致家庭教育匱乏。很多留守兒童因為父母長期不在家,有話沒處訴說,心情憂郁。留守兒童遠離父母,缺乏親情,對周圍的親友又缺少信任,導致很多留守兒童心理封閉。一些留守兒童由祖輩老人撫養,祖輩老人只負責留守兒童的飲食起居,很少關心思想,且教育觀念落后,思想保守,嚴重制約留守兒童的成長,導致一些留守兒童有厭學或輟學外出打工的想法。因此,我們要更新家庭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育人意識,通過指定閱讀書目、開展競賽活動等,拓展家庭教育知識,提高綜合育人素質。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中起著不可低估也無法替代的作用。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應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及時審視自己的教育行為,做教育的有心人和探索者。只有以人為本,遵循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才能讓孩子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四、揚長避短,發揮自身優勢
農村中小學要改革德育課程模式,打破中小學德育課程單一的課堂講授模式,結合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實際,采取多種教學方式,如小組討論、情景表演、社會調查、主題實踐等形式讓學生親自體驗,促使農村中小學德育方法從封閉式向開放式轉變,把德育課堂與德育實踐同社會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同時拓展綜合德育實踐活動。農村具有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農村中小學要積極借助這些優勢,開發利用身邊資源,讓學生接受鄉土文化教育,激發學生建設和服務家鄉的熱情。開展紅色文化進課堂活動,建立和拓展中小學德育基地,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激發學生愛家鄉、愛生活、愛社會。
篇6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3-949X(2015)-09-0090-02
心理健康教育是喚起學生自信、張揚學生個性、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的最有效途徑。心理健康教育更是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實際需要。
一、當前心理健康教育課存在的問題
(一)偏重知識的傳授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強調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重點是“學會學習、人際交往、升學擇業以及生活和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常識”。但在實踐中,有些教師把傳統學科的教學方法照搬到心理健康活動課上,教學生對心理現象進行理論分析,使心理健康教育課陷入政治課、理論課的誤區。
(二)忽視課后實踐和學用結合
學習是為了實踐和運用。有些教師沒有真正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學習目的是學生行為的改善,在心理課結束后缺乏后續的檢查監督。
(三)教學目標模糊
心理健康教育課的目的在于關注學生的內心體驗,優化學生的心理素質。但有的學校沒有制定出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或未能時刻結合教學目標有效監控課堂教學,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的目標訂得過大、過全,在短時間內根本不可能達到。
(四)專業教師缺乏
心理健康教育課的開設是一項專業性很強、對教師的專業素質要求很高的工作。目前我國的心理學專業教師嚴重缺乏,在專業教師奇缺的情況下,從事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師大多數是半路出家,有的是團隊干部兼任,有的是從班主任中抽調的,還有一些非心理學專業的教師通過自學或培訓承擔起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工作。
(五)缺少制度保證
首先是沒有專門的崗位和固定的編制,其次是缺少相應的評價激勵機制,第三是缺少必要的時間保證。
二、增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效性的對策建議
心理健康教育課是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渠道之一,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課有利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體開展。基于以上的認識,近年來,我們在充分利用現有資源,規范課堂進程和課堂內容,活躍課堂氣氛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同時考慮到班主任對學生比較了解,平時和學生接觸的時間也比較多,采用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師培訓班主任,班主任再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轉變觀念,真正確立“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地位”的教學理念
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角,而是課堂的組織者和設計者,課堂進程的引導者。我們努力設計好每一堂心理課,盡量做到以活動為主,以學生的體驗為主,在心理教育課堂中運用小測試、觀看心理電影、音樂、討論等多種手段。這樣做的效果就是使每位學生在課堂進程中都有發言的機會,都有參與課堂活動的機會,真正做到全體學生參與,學生在熱烈有趣的活動中情感得到體驗,行為得到訓練,同時他們在活動中相互合作,相互溝通,增進了學生間的人際信任和合作觀念,使課堂環境更加融洽,課堂效果更加明顯,使心理健康教育課真正成了學生放松身心,完善自我的催化劑,也達到了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的目的。
(二)多措并舉,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1. 專門教育與學科滲透相結合。強調學校全員參與全過程,參與心理健康教育,選派教師參加市、區級心理健康教育培訓,提高廣大教師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在此基礎上,各科教師聯系自己所任教的學科適時、適度、有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使各科都能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2. 集體指導與個別疏導相結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使全體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結構,為學生當前生活及將來發展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質基礎。實施過程中,我們在學校中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專欄”,每周定期對學生的共性問題集中指導,提高廣大學生對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認識,普及心理健康基礎知識,教會形成心理健康的基本技能。同時利用每班的健康課,集體晨會、班隊課,大課間活動課等多種方式,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幫助,主要為塑造班級集體良好的氛圍和集體的良好行為,激發群體向上的精神。結合班主任根據本班的實際和團體輔導計劃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3. 個案分析與工作總結相結合。學生個性的差異性、心理問題的多樣性決定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視個案分析與研究,做到因材施教。為此要求每位老師每學期都認真填寫《心理咨詢記錄表》《潛能生轉化情況登記表》《愛心家訪表》等,把學生中出現的心理狀況及解決辦法及時記錄整理,分析了解各個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把準教育脈搏,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同時,由學校歸納出普遍的規律性的東西,進行總結交流,提高廣大教師的教育溝通技巧和策略。
4. 個性問題與特殊問題需要進行個別輔導。教師利用課余時間為學生提供心理服務,服務形式有:①面談。我們對心理咨詢輔導室進行精心布置,完善了輔導制度,力求為學生創設一個溫馨舒適的環境。如果學生有某種心理問題和困惑,可直接到輔導室找老師談心交流。約見方式是多樣的,有信函預約,有臨時登門拜訪的,也有一些是班主任指定特約輔導的。但不論是哪種形式,學生都是自愿的。②書信輔導。如果學生有某種心理問題,又覺得不便與輔導老師口頭交流的,就采用書面交流,通過“開心”信箱聯系溝通。
在開展心理輔導活動的同時,還可以充分地利用心理“開心”信箱、心理小報、網絡、小廣播等形式對學生進行相關教育,向師生宣傳心理健康知識,針對出現的熱點問題進行及時地疏導。
5. 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聯動。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僅僅由學校實施是不夠的,在更重要的意義上講,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靠家庭教育,因為家庭才是學生的來源與歸屬,小學生心理健康最后要歸結于此。因此,我們要利用家長學校、家長會這個契機,邀請專家來校,對全體家長進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指導家長開展小學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6. 開展生命教育系列心理活動。生命教育的關鍵是教師。開展以轉變教師觀念、增強教師實施生命教育的自覺性、提高教師執行能力為目標的專題講座、校本培訓、教研活動、經驗交流等,把學校的發展目標轉化為教師的自覺行動。期間,對全體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訓,目的是提高教師對生命教育的認識;通過多種方式學習殘障人士珍愛生命,身殘志堅、頑強拼搏的精神和自尊、自愛、自立、自強的可貴品質,同時在學校開展“生命教育系列征文活動”、 “珍愛生命,從我做起”的集體晨會團體心理活動,引導學生珍愛生命,從保護自身做起。分男女生開展“男生課堂”和“女生課堂”,進行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的培訓,開展校園“開心影院”,在學生中進行直觀的生命教育。
(三)寓教于樂,以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和生動有趣的活動引領學生全面發展
一是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引領學生。“課本劇”傳承了民族的文明與禮儀;“平安童謠”唱出了生命的高貴與尊嚴;“古詩詞誦讀”歌頌了上下五千年的文韜武略;“演講比賽”弘揚了中國精神;運動會上你追我趕,凝聚團隊;書畫比賽捷報頻傳,展示風采;還有一年一度的“環保嘉年華”,“六一”文藝大匯演,眼保健操比賽、班級文化建設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展、特長發展、健康發展,快樂發展,全面發展,使學校形成積極向上、健康文明、團結和諧的校園環境。二是通過活動進行養成教育。學校通過班隊會活動,開展 “德育講師團”活動、“愛閱讀、善表達”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表達能力和行為品德;學校還結合“五一”勞動節開展 “尋找最美男孩女孩――勞動大比拼”等一系列勞動競技活動,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的心智,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鼓勵學生在寒暑假參加社區的社會實踐活動;利用“婦女節”、“重陽節”、“教師節”等傳統節日開展孝親活動,傳承中華美德……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將枯燥的德育內容轉化為生動有趣的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達到了知情意行的統一,培養了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的養成,塑造了學生健全的人格,達到“活動育人”的目的。
(四)不斷修煉,努力提升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能力
隨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在和學生的廣泛接觸之中,我們深深地感受到學生的心靈世界是五彩繽紛的,他們的感情是豐富的,他們的需要是多種多樣的,由于我們對他們知之很少,往往用自己的主觀意圖去猜測他們的內心思緒,用我們自己的推測來衡量學生的內心需要,用教育者的單一角色去看待他們的豐富感情。事實上,這些都是違反了認識上的客觀規律,導致了我們無數次教育的失敗,導致我們在教育實踐中的事倍功半,于是,我們有必要從心理學角度來探討一下我們要當好教師,自身還需要補充些什么?我們對學生還需要給予些什么?
對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有個前提條件,要教育好學生教師自身補充的就是要培養自己的心理素質,要提高自己的心理教育能力,增強了這兩方面,將為我們科學地進行教育、教學插上翅膀,將為我們成功教育開辟廣闊的新天地,育人育到學生的心坎上,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為他們走向明天的成功之路,打下一個厚實的基礎。
篇7
家長學校的建設為什么會有名無實,其根本原因就是學校管理者和家長都對家長學校缺少一個正確的認識,不清楚建立家長學校的目的、意義為何。因此,要想讓家長學校不再流于形式,學校管理者必須從思想入手,正確認識家長學校的意義與價值:一方面,學校管理者要及時糾正自身思想上的認知偏差,清醒認識建設家長學校不是為了應付上級檢查而做的“面子工程”,而應是針對家長的家教誤區而設立的,期望通過學校牽手家庭,通過家長學校這個平臺帶動家庭和學校共同施加正確的教育內容,采取正確的教育形式對孩子進行全方位的教育,辦好家長學校對提高學校教學質量、創建平安和諧校園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需要我們重視、認真對待。另一方面,學校管理者要通過適當的方式,如,廣播、電視、寫標語、辦宣傳欄、發放《致家長的一封信》等多渠道、全方位對家長學校進行宣傳、解說,讓家長從內心真正認識并接受家長學校這個新生事物,正確認識建設家長學校的育人價值,要在思想上引起家長的共鳴――家長學校絕不是可有可無的,辦好家長學校可以幫助家長更新家庭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和方法,營造有利于兒童健康快樂成長的家庭環境,對孩子健康成長大有裨益。如此,家長學校必然就會被學生家長所重視,并促使其積極投身到家長學校的建設和學習中,而不是對其不聞不,任其自由發展。
二、學校管理者要用心建設家長學校,充分還原其應有教育功效
一是要切實做好家長學校硬件建設。家長學校要有校牌或標志,設有固定的辦公室、教學場所和會議場所,配足配齊閱覽桌椅、書柜、家庭教育書籍和多媒體等必備的教學器材,要確保其具有足夠的辦學條件和資格;二是要做好軟件建設。學校管理者不僅要及時建立健全家長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旗幟鮮明地提出適合當地特色的辦學理念,而且要完善家長學校內部組織,聘任家長學校校長、副校長、教務主任、輔導教師等,確保家長學校能夠正常開班、正常培訓。同時,定期對家長學校師資隊伍進行家庭教育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幫助教師掌握家長學校的工作方法,更新家庭教育知識,確保其能及時幫助家長消除在家庭教育中碰到疑惑和困難,幫助家長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三是要科學設置教學內容。學校管理者要根據不同年級、不同班級學生家長的實際情況,由低到高、由淺入深,科學、合理地設置教育內容,以滿足不同家長不同層次的學習需要,并因地制宜適時開發出相應的家長學校校本課程,對家長進行持續、系統教育,讓學校的每一位家長都能切實感受到學有收獲、學有所悟。如此,必能極大地激發和調動家長們的積極性,使其積極投身家長學校的建設和學習當中,也只有如此,我們的家長學校才不會流于形式,真正發揮教育功效。
三、學校管理者要創新家長學校的教育方式,切實提升教育效果
一要創新學校的辦班形式。平時家長學校的授課模式都是采用傳統班級的集中授課,即把參加培訓的家長集中到一間教室,由輔導員集中講課,但由于受學生家長的工作時間、家庭狀況等因素的制約,絕大多數家長很難做到每次都能按時到校學習,致使其不能系統地接受和掌握培訓內容,其結果自然也是收效甚微的。這就要求家長學校必須要靈活轉變辦班形式:一方面,學校可以繼續嘗試在校內開設家庭教育課程或是定期開展知識講座,分專題系統地向家長傳授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識,使他們能夠正確地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式與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嘗試建立“網上家長學校”,家長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自身特點和需求自由選擇需要的課程,只要家長愿意學習、想學習,隨時隨地都可以通過網絡進行學習。這種教育方式不僅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家長學校的覆蓋率和使用率,讓更多的家長有機會走進學校學習,還能切實提升家長參與學習的激情與熱情,更加有效地發揮出家長學校應有的作用。二是創新家長學校的活動形式。改變單一的“你講我聽”教學模式,綜合運用多種有聲有色有動、家長易于接受的寓教于樂的方法,如,定期邀請教育專家到校開展家庭教育知識講座,更新家長教育理念;定期開展家長走進課堂活動,讓家長了解教育、理解教育、支持教育;邀請優秀家長到校做報告,讓他們現身說法,講述自己在平時工作中是如何做好班級學生家長工作的,對家庭教育中常遇的“困惑和難題”進行實地示范、剖析指導,讓家長通過具體的案例學習、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切實提升家長教育培養子女的能力和水平;結合傳統節日(三八婦女節、母親節、父親節等)的有利契機,開展親子活動,為他們溝通思想、消除矛盾、平等對話搭建平臺,讓家長學校真正成為家長、子女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開放式大課堂。三是創新家長學校教育內容,變統一照本宣教為根據學生和家長不同,確立不同學習主題,因材施教。要重點針對家長在家庭教育中重點關心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專項培訓,如一年級新生,重點向家長傳授教育學、心理學基本知識,明確怎樣做好孩子入學準備工作,知道怎樣幫助孩子逐步養成良好的習慣;畢業班重點就“怎樣的畢業生才是合格的畢業生”“臨近畢業學生的心態分析和我們應注意的問題”“如何做好小學與初中的銜接工作”等方面進行講授,有側重,有解決。如此施教,家長學校豈會流于形式?
篇8
關鍵詞:新時代;小學生品德教育;課堂教學
學校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教育職能,注重小學生的品德教育,制訂合適的教學內容,根據實際情況對教育方法進行改革和創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小學生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徑及重要性
1.課堂教育
課堂教育是后天的基礎教育,可以有效糾正學生的錯誤心理,引導學生全面發展。教師要充分利用相關的教材去引導學生,使學生自覺地規范自身言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此同時,教師應該嚴于律己,充分發揮自身榜樣的力量,舉止大方,這會對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
2.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培養小學生品德的關鍵環節。很多學生正是由于家長言行舉止沒有顧忌,逐漸受到影響才養成了說臟話、打架等壞毛病。現在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嬌生慣養是十分常見的現象,這樣一來,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會更大。由此可見,家長必須要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用優良的品質來熏陶孩子。
3.社會教育
社會對小學生來說是一個大課堂,電視、網絡、新聞、報紙等時時刻刻都在影響著學生。媒體必須要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引導,多為學生著想,多去關愛學生,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和鼓勵,讓學生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從小養成感恩的心。
二、加強小學生品德教育的有效措施
1.開放式教學,滲透教育
教師應該適當地改變教學方式,實行開放式教學,不能一味地灌輸理論知識,這樣會讓學生很難理解,逐漸產生反感心理。教師應以理服人,以情服人,幫助學生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
例如,在講解“怎樣與性情淡漠、個性內向的孤立型的同學相處”的時候,由于小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不是很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多方面考慮問題,不要只注重表面現象,要學會使用談心的方式,用熱情去融化冰川,不能因為一點小缺點、小錯誤就徹底否定一個人,讓學生能夠時刻做到尊重他人,關心他人。
2.以現實生活為基礎,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
現實生活對小學生品德的形成有著十分特殊的意義,因此,品德教育的基本教育要根據學生的日常生活來設定,貼近學生的需要,使學生能夠用自己的方式去觀察社會,發現美,發現愛。教師可以結合現實生活問題,在課堂上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問題,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
例如在講解“請你相信我”一課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排練情景劇,通過真實角色的代入,讓學生明白誠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要做言而無信的人,使學生從根本上懂得失信于人對別人造成的傷害。表演完畢后,引導學生去思考誰是自己最信賴的人,自己為什么信任他,然后向大家講述自己信任他人的原因,并展開全班討論。學生通過自己生活中的真實故事懂得如何信任別人,以及如何取得別人的信任,懂得待人誠信才是贏得別人信任的真理,為今后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打下良好的基礎。
3.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
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各樣的精彩活動,如傳統節日或是紀念日活動等等,要知道“實踐是最好的教育”。學生身臨其境,在活動中可以學到更多的知識。
例如,在講解“快樂的少先隊員”一課時,教師可以在班級里組織專門的活動,如學習關于革命的紅歌,觀看革命紀錄片,讓學生為大家講解自己知道的關于革命先輩的光榮事跡,使學生了解紅領巾的由來,懂得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時刻提醒學生不能忘記國恥,無論何時也不能忘了革命先輩們的流血與犧牲。通過開展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感受到身為少先隊員的驕傲與自豪。
小學生品德教育課是一門十分重要的綜合性課程。學校、家長、社會三方必須高度關注,以現實生活為基礎,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多給予鼓勵和關愛,同時要不斷改進品德教育方法,為祖國培養更多有責任心、有上進心、有愛心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衛花崗.小學思想品德教學探析[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3).
[2]金莉紅.淺談小學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組織的重要性[J].時代教育,2013(10).
[3]徐鶯歌.通情動情,智慧課堂――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加強情感教育的探索[J].考試周刊,2011(9).
篇9
一、問題的提出
家庭和W校是學生接受教育的兩大主陣地,和諧的家庭關系是學生心理素養發展的基礎。而親子關系被心理學家認為是家庭關系中最基礎、最重要的一種關系。經調查研究發現,中職學生普遍認為家長對自己要求太高、不肯放手讓自己去實踐、與自己之間沒有良好的溝通方法。家長則普遍認為學生就讀中職院校讓自己抬不起頭,不了解生活艱辛、不愿意與自己溝通、不理解父母的苦心,親子矛盾日益突出。
2016年6月,我所在的湖州交通學校開展了一場名為“愛心手拉手”的大型親子活動。有近150位老師、家長和學生參加了這項活動。在活動現場,家長和學生在心理輔導師的協助下溝通內心、傾吐心語。很多平時內向的孩子紛紛站到場地中心,當眾向家長和老師表達感激之情。在這次活動后,我進行了反思。中職學生真的不懂得感恩嗎?真的不敢向家長大聲說愛?我們的家長真的對學生缺少關心和耐心?真的不想和孩子好好溝通?不是。可是為什么中職生的親子問題尤為突出?答案是因為缺少一個相互溝通、了解的平臺。
心理課堂是學校教育的一塊重要陣地。開設中職心理課,旨在優化學生心理素質、幫助學生正確看待自我、悅納自我、協調人際關系,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提高社會適應能力。若將中職心理課堂教學與學生親子教育相結合,既可以為親子溝通搭建平臺,又可以將家長納入中職心理健康教育中,在教育學生的同時提升家長,用心理課堂促進親子成長,根據親子互動成果推動具有本校特色的心理課堂良性發展。
二、親子心理課堂在國內外職業教育的發展
(一)親子心理課堂在國外職業教育的發展
在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教育心理學起步較早,社會重視度高。從小學低年級開始,學校就重視學生行為習慣和心理素養的養成。在這些國家的職業教育中,心理教學服務于行業所需。以德國為例,職業教育中沒有獨立的心理學課程,在專業課程設計時會根據專業不同加入所需的心理學知識。如旅游專業的學生只需學習旅游心理學即可。親子心理教學往往以家長到學校進行志愿服務的形式開展,且集中于低年級。若親子問題十分嚴重,學生和家長會求助社會上的心理咨詢機構進行解決。
(二)親子心理課堂在國內職業教育的發展
在我國,升學以成績為導向,不太重視學生心理素養的養成。心理課雖然是一門獨立的學科,但在整個學科體系中常常被忽視。只有到某位學生或某個群體的學生出現問題時,才派心理教師進行心理疏導。到了高中階段,很多中職生的心理問題集中爆發。據調查,中職生親子問題主要表現在親子沖突激烈、親子溝通不足、親子互動缺少正確的方式和恰當的技巧等方面。隨著職業教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中職學校開始重視親子問題,也進行了多種嘗試,方式多為家長親子講座、親子家長會等。由于師資、場地、時間等方面的限制,將中職親子心理課堂形成系統,作為一門課程進行建設還處于探索階段。
三、中職親子心理課堂的探索
(一)中職親子心理課堂教育的要素
1.親子心理課堂的界定
所謂親子心理課堂,就是把家長請到學校的心理課堂中,通過各種親子互動的形式將家庭教育指導、家庭心理輔導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結合。達到幫助家長提高家庭教育能力,改善學生家庭教育環境,促進學生和家長身心健康發展的教學目標。
2.親子心理課堂教育教師及素養
親子心理課堂教育教師需要具有專門資質的心理教師承擔。要求心理教師的理論基礎扎實,教育工作經驗豐富,掌握一些有效的和操作性強的學生心理教育方法,具有一定的家庭教育指導能力,具備良好的課堂調控能力,會根據不同的學生和家長組織不同的教學形式,同時還要能夠時時和學生在一起,了解本校不同專業不同班級不同性別的學生心理情況。但是,僅靠一兩個心理教師“單打獨斗”,親子心理課堂很難開展,要組成一個團隊,由幾位心理教師、班主任和部分科任教師積極參與配合,效果才會更好。
3.親子心理課堂教育課程建設
親子心理課堂教育課程建設要根據不同中職學校的實際情況開展建設,在建設的過程中還要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年級、不同性別、不同類別的學生的心理情況設定不同的主題。
4.親子心理課堂教育家長及素養
中職親子心理課堂教育的開展程度和效果直接受家長影響。親子心理課堂中,家長的參與度、文化水平、平日對子女的關注程度、自身的學習能力和思維方式都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效果。經實踐證明,文化程度高、學習能力強的家長更注重家庭中的融洽度,這類家長課堂參與度高、平日對子女的關注度也高,課堂成效也就越好。以性別論,女性家長往往比男性家長更擅長親子溝通,但容易在溝通過程中將子女的問題泛化,不能針對性解決問題。男性家長喜歡就事論事,溝通前“功課”較少,方式以呵斥等強硬手段為主。這就需要心理教師在課前對家長進行溝通方式的指導。也需要家長在課后家庭親子教育過程中注意溝通方式和思維方式,養成良好的親子溝通習慣。
(二)中職親子心理課堂教育初探
1.親子溝通
良好的親子溝通是改善中職生親子關系的突破口。在課堂教學時,可以通過讓家長和學生共同觀看視頻《變形記》,讓家長產生共鳴,并敞開心扉談談視頻里的孩子,再由學生談談自己的看法,啟發家長認識到自己和子女思想的不同,了解親子溝通的重要性。游戲環節“背靠背測測你知道嗎?”內容涉及生日、喜歡的顏色等問題。通過測試讓家長和學生看清在溝通方面存在的不足之處,更加了解對方。同時,游戲還設置了獎懲制度。獎勵是對家庭良好溝通狀況的肯定,處罰(讓學生為父母敲背)能讓家長享受到子女的貼心服務,讓子女體會到感恩之心。游戲“盲人走路”是一個角色互換的游戲,讓子女成為引導者,讓家長成為“盲人”,意在把現實生活中家長和子女的角色進行互換。在活動中,雙方通過口頭交流和肢體語言進行更好地溝通互動。家長會感覺到子女的成長和責任心,子女會感受到父母教導自己的不易,從而體諒父母。“大聲說愛”環節可以給家長和學生一個互相溝通、互說感謝的平臺,打開親子溝通困難的缺口,拉近彼此心靈的距離。
2.職業生涯規劃
中職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包括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階段,也包括了整個從業階段。職業生涯規劃不僅為中職學生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也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提供了前進的動力。據統計,絕大部分中職生進入中職學校后目標并不明確,大部分家長對子女未來所從事的職業也知之甚少。在進行心理課堂親子教學時,可以播放與本專業有關的《大國工匠》系列視頻,通過觀看視頻、進行討論使家長和學生共同了解本行業需要哪些優秀品質(吃苦耐勞、工作細致認真等),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這些品質。也可請從事本專業的家長或是優秀畢業生現身說法,展示職業特點,說明行業要求,為全班學生和家長提供可參照的模本,幫助學生和家長更好地進行針對性地職業生涯規劃。或讓學生進行心理測試,在更好地了解學生自我特質的基礎上,學生和家長共同有針對性地選擇本行業中最適合學生的工種,明確行業方向。
3. 青春期性教育
青春期性教育在中職學生的身心發展過程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中職生對性別角色的理解、對異性的態度和對戀愛、婚姻、家庭的理解大部分來自于原生態家庭的影響。但是很多原生態家庭缺少這塊教育內容,甚至在中職生里有很大一部分學生的原生態家庭處于離異、父母缺失的狀態,所以開設青春期性教育親子課堂尤為重要。在開設有關性道德、性倫理教育的“幸福的基礎是責任”一課時,可以以家庭為單位分享一些家庭幸福的經驗,以及為人父母、為人兒女應該扮演的角色和責任。這些發生在身邊的成功案例,對家長的教育可能更直接、更生動,更易理解,也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的性別角色和應承擔的責任。學生今后對待愛情和未來組建自己家庭時會更為慎重。在開設有關性知識內容的心理課時,由于涉及內容較為隱私,可以根據性別分設不同的主題和教室進行教學,如面對男生可開設“我有秘密對爸爸說”,女生則為“我有秘密對媽媽說”。通過觀看生理發展視頻、心理教師講解、討論青春期性教育案例讓學生和家長多方面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心理變化,為家長在課內或課后對學生進行家庭性教育提供生理知識和心理依據。
四、中職親子心理課堂的幾點思考
(一)對教學環節的要求
1.課堂教學主題要實在
心理課堂的主題要根據本校中職生和家長的實際情況來確定,包括學生的年齡特點、性別角色、專業方向、學制特點、班級實際和學生家庭教育特點等。只有家長和學生都感興趣的主題,他們才會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參與,達到課堂教學目標。
2.課前要對家長進行了解和指導,做好準備工作
由于大部分中職學生與家長間有些較為突出的親子矛盾,這不利于親子心理課堂教學的開展。所以在開課前,心理教師要幫助家長和學生拉近親子距離。如指導家長多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指導家長多鼓勵學生,多傾聽學生的所思所想。為了更好地開展親子心理教學,心理教師也要對家長的個人情況、特長、工作等進行了解,將這些教學資源納入課堂教學環節中,使課堂教學內容更豐富、形式更具說服力。
3.課堂教學要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
中職生親子矛盾非一日之寒,親子課堂需要花大量時間進行破冰和互動。一節45分鐘的課不能滿足這些教學需求。在心理課堂教學過程中,親子交流往往帶有私密性,需要獨立的教學空間,給家長和學生一個更為安靜、安全的分享空間。
4.家長參與教學總結和評價
中職學校的家長平時大多對學生缺少關注,缺少長期有效的溝通方法。親子心理課堂結束后如果不進行及時總結和鞏固,將會大大影響課堂教學成果。所以,在課后要對家長集中進行教學總結。教師說課,家長討論,共同總結課堂上親子心理互動的方法。這既是對課堂成果的鞏固,也能幫助教師優化本次心理課的教學環節,為家長進一步進行家庭心理教育提供指導。
5.課后要進行效果追蹤鞏固
單從心理課堂本身看不能體現親子教學的效果,必須結合課后的效果追蹤鞏固,讓中職親子心理課堂的成果真正落到實處。
(二)對心理教師的要求
1.要求心理教師團隊合作課堂教學
中職親子心理課堂面對眾多家長,家長的個人素質也參差不齊。所以在進行教學準備時,心理教師們要團隊作戰,多方面、多渠道了解授課班級的學生和家長,準備多套教學方案,以應對課堂突況。由于課堂參與人員眾多,光靠一位心理教師,很難把握住整個課堂。要形成一位心理教師教學、多位心理教師輔助的教學模式,才能充分調動整個心理課堂。
2.對心理教師的專業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中職生親子矛盾引發的原因多種多樣,表現形式也各有不同。這就要求心理教師運用心理知識尋找矛盾根源,運用專業技術加以解決,這對心理教師的專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課后的效果追蹤鞏固也需要心理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運用多種專業方法進行資料的收集整合。
(三)現實中的一些問題
1.工作量過大,無法全面鋪開
每一次中職親子心理課堂的開展,都需要課前調查、制定方案、(專業指導)、上課、n后反饋、課后追蹤等環節,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人力。
2.家長難請
中職親子關系冷漠很大原因是因為家長缺少對學生的關心,所以在邀請家長時,家長難請成了不容忽視的問題。這個問題在三年制和提前批的班級里尤為突出。而這批難請的家長又是親子問題最嚴重、最需解決的群體。家長難請使親子心理課堂教育與指導的效果無法按計劃達成。
篇10
在落實家委會工作的具體過程中,我們具體采取的措施是有以下幾項:開足家長教育課、設立家長開放日、舉辦家長大講壇、上好綜合實踐課、設立家長監督崗、成立家長委員會、評出最美好家長。
“開足家長教育課”:家長學校是對家長進行教育、探索家庭教育、溝通家校聯系、形成教育合力的最佳途徑。我們年級每學期最少在家長學校舉行3次家長教育課,課的內容均由家委會作出詳細計劃,然后有層次、有策略地開展活動。利用家長教育課開展家庭教育論壇,進行集體授課,客座教師可以是學校領導、優秀教師,更多的是優秀家長或邀請知名家庭教育專家講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教育學生的方式方法。每次課后,再安排班主任、任課老師與家長見面,交流教育的信息,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有機的結合,真正形成教育的合理。
“設立家長開放日”:為了讓家長對學校開展的教育教學活動進行監督,幫助學校改進工作,同時也讓家長近距離觀察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我們每學期都邀請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家長進教室聽課,他們在全面了解孩子在校學習狀況的基礎上,同時對老師工作予以進一步的理解,甚至家長之間彼此對教學理念和教育行為等的交流也令他們揚己之長,補己之短。
“舉辦家長大講壇”:班級的班會課定時拿出來由家長上。我們選擇一部分優秀且不同行業的家長走進教室,走上講臺,為孩子講解法律知識、科學預防疾病知識、生活常識、組織音樂活動等,課程資源選用的程序及其嚴密。先是由家長自己報名,準備講課內容,然后由家委會成員及教師組成的評委團對所呈報的家長課進行篩選,擇優進課堂。通過競爭后評選出的20名家長所講的內容,編制成校本課程進行流動式教材實用。
“上好綜合實踐課”:為了開好綜合實踐活動這門課程,家委會成員在每學期初都制定出綜合實踐活動計劃,并協調與單位、社區等有關部門機構的關系,確保綜合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我們開展的綜合實踐活動項目非常多:有的去職業學院的食品加工車間做甜點,有的到渤海革命老區聆聽和觀看濱州的歷史,有的參觀名人故居,也有的到綠色生態園,甚至有的班級學生去氣象局過了把“氣象預報員”的癮……每一年我們都要對學生參加綜合實踐活動給予兩次評價,評價涵蓋對班級的考核,同時對學生進行隆重表彰。通過這些激勵措施,家長和孩子們的積極性越發的高漲了。
“設立家長監督崗”:為了進一步增強家長的管理意識,我校還有意把權力分給家長,設立“家長監督崗”,定期、不定期邀請部分家委會成員走進校園對學校一段時間的教育和教學進行評價,同時對學校的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
“成立家校委員會”:為了更好地促進家委會工作的開展,我們還專門設立“家校委員會”,有年級主任任委員會主任,負責統籌家長委員會的活動、聯絡和溝通,年級家委會主任為副主任,具體負責各項活動的順利開展。這些舉措使得家委會開展的各項教育活動都成為精品。三班家委會組織的“認養一棵成長樹共育一片班級林”、“花果山中隊聯歡會”及6班家委會開展的“大手拉小手教育一同走”活動在濱州新聞頻道播出后都收到了很大反響。
“評出最美好家長”:在學年結束的時候,我們還會通過學生和家長委員會評選出“最美好家長”并頒發證書,取得證書的家長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參加學校的大型活動。一系列的措施鼓足了家長的干勁,激發了他們為學校發展為學生服務的熱情。
在未來的家委會工作中我們有三個打算:
建基地:我們準備在濱州城區分別建立6-8個不同類型、不同內容的教育基地。有渤海紀念館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秦皇臺的少年軍事教育基地、蒲園的“綠色教育基地”、福利院的“愛心教育基地”、公安局公安交警支隊的安全教育基地、勞作體驗館及農業教育基地等。有了這些基地,我們的教育就會一直延續下去,形成梯隊式的教育模式,讓實驗學校的每一個孩子均受到良好的社會教育。
鑄品牌:通過不斷的研究和探索,我們把家委會開展的系列教育活動做精做細做大,如“家長大講壇”,我們將運用信息技術,將課程內容進行錄制編排,形成系列。通過我們的努力,一定會打造成全市乃至全省的品牌。
樹旗幟:濱州實驗學校是一個年輕的學校,這里擁有著最優秀的教育資源,擁有著全市素質最高的學生群體,我們一定以家長委員會建設為主線,全面提升濱州實驗學校的教育教學水平,把我們的社會實踐活動課程做成品牌,讓“家校聯合的教育創新試驗基地”開出燦爛的花,結出豐碩的果。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3家庭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