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指導師培訓方案范文
時間:2023-04-08 16:04: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家庭教育指導師培訓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7天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內容涵蓋面廣,知識結構寬,跟原來想象的還真是不同,而且很有料,還是有些震撼的,也對家庭教育指導師思維里的印象有很大的改觀。
首先對家庭教育的概念有了更系統的了解,通常我們所理解的都是狹義的定義,廣義的則是家庭成員之間相互影響實施的一種教育。同時也清晰了家庭教育指導師的職責范圍及具體工作內容。特別感到震撼的是吳干老師指出作為家庭教育指導師,我們首先要幸福,活出自己的本真,把家庭教育理念方法內化在心中,成為自己的靈魂,帶著自己的幸福傳遞給他人。就是我們在PD里面常說的,我們要活出PD,自己先成為那樣一個人。還有那句"你的富有不是你的口袋里有多少東西,而是你能拿出多少東西來給別人。"我們需要成為一個橋梁,幫助孩子和父母同時學習成長,讓這種氛圍在回歸家庭后得以延續。家庭教育是基石,家庭教育要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無論整體大環境是怎樣的,我們都需要保持一種積極主動的心態,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接受那些不能改變的。引導家長關注正面,而不是盯著問題限在那里抱怨指責,要看到可以做些什么來改善,可以幫助解決問題。
作為專業家庭教育指導師,我們首先要完善自己,有科學、系統、先進的知識體系;正確、適當、有效的實踐方法;健康、平和、積極的身心素質;同時有自己的目標,知道我是誰,我能夠做些什么,我已經具備哪些知識,哪些方面需要完善,建立自己的體系,通過實踐,成為自己的智慧。不是面面俱到,有自己擅長的一面,精細化,透徹化。特別是十六宮格的使用,讓自己清晰的知道能給出什么,哪里需要補充完善,合理優化,找到自己的競爭優勢在哪里。對于家庭教育的指導,我們可以分別采取不同的方式,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根據其生理心理發育特點及階段,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借助比如繪本、一些活動等載體,有針對性的指導。作為家庭教育指導師,我們需要引導家長、啟發他們的智慧,而不是告知、幫助其解決具體問題,必須是家長有意愿改變,幫助他探究問題背后的根源,疏導接納他們的情緒,幫助其調整教育理理念,增強正向的信念,陪伴、傾聽、引導和支持到他們,樹立自己的工作界限。從指導到輔導到引導再到自導自引,更要做到知止和客觀。
越學習就越感覺自己還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自己在某些方面只有一個概念,需要細化的地方還有很多。關于具體案例的解決方案,大致上有了一個輪廓,分析原因給出建議,然后一些具體的指導方法,比如目標倒推法、代幣管制法、舒爾特方格以及一些測評表格等,將這些方法應用到實際案例當中。在建立咨詢關系時,尊重對方,表達熱情,真誠的情感反射,關注積極正向的關系,不被對方給帶走,進而明確主要問題是家長、孩子還是親子關系的問題。在家庭生活中,關系大于一切,對錯并不重要,引導家長從錯誤中看優點,積極的行動最重要。家庭教育是以親子關系為中心的教育,能否順利進行,取決于親子關系的質量。羅森塔爾效應、陽性強化與賦義、情緒ABC理論又啟示到如何運用到應對策略中。
篇2
學校品牌是學校在創建、發展過程中逐步累積并凝聚在學校名稱和其他文化標識中的,體現學校的辦學核心理念、辦學水平、較高的社會認可度和美譽度,留在大眾腦海里的正向印記。十年星港,以“和諧星港、魅力星港、國際星港”為發展愿景,緊緊圍繞“文化塑校、名師鑄校、科研興校、質量立校”的宗旨,讓學生重心下移,規范言行,做有教養的星港學子;讓教師找準定位,質量為本,做有追求的幸福教師。十年積淀,十年碩果,星港成為園區的品牌學校之一。
站在新十年的起點之上,如何進一步塑造學校品牌,深拓學校內涵發展,提高學校核心競爭力,成為亟待思考與探索的問題。學校品牌建設是指在先進的辦學核心理念引領下,采用品牌創意理論與技術,對學校進行建構或改造,形成先進的學校教育文化與教育方式,形成具有特色的角度獨到的、師生和社會贊許的品牌學校。尋找學校發展之路有很多途徑,但是學校發展的本質是人的發展,而師生的發展基石是課堂,抓住課堂,以課程推動課堂的深化和升華,是對教育本質的尊重。
一張學生課表,可以窺探出學校的獨特氣質。從學校的角度看,系統的課程設計,是學校的育人理念、教育資源、師資隊伍、教學能力、硬件水平等的綜合展現。
星港學校在十年辦學特色追求、打磨、發展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星萃”課程體系。萃,薈萃,萃取之意。星港每一個校本課程都如星星般是獨特的,是博采眾長而成的。我們初步設想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基于生活體驗下的科技教育課程建設
經過近十年的科技教育探索與實踐,星港學校先后獲得了近百項榮譽稱號。蘇教基〔2014〕35 號,《關于公布2014 年蘇州市省、市初高中課程基地檢查視導結果及蘇州市初高中課程基地建設項目的通知》,確認我校的《科技與生活》項目成為2014 年蘇州市初高中課程基地建設項目。
學校目前已研發了《虛擬機器人教程》《神奇的物質世界》《奇妙的聲音》《趣味生物》《發明創造》《垃圾分類》等多個校本科技教材,初步探索出一條以培養學生科技實踐精神和創新能力為核心的科技特色之路,為開展《科技與生活》課程基地建設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在初期的探索中,我們初步形成了這樣的課程框架:
1.課程理念
借鑒“STS”教育理念,重視科學技術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的運用,《科技與生活》課程注重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問題、借助科學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在課程具體實施過程中,采用項目教學法,即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通過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合作完成方案設計、項目實施及評價,增強學生的實踐認知能力,發展師生的創新精神。
2.課程體系
《科技與生活》課程由三大體系構成:以教師指導的基礎型課程;校企結對合作的拓展型課程;學生自主合作的探究型課程。
3.課程資源
生活資源:主要由課內和課外兩大資源組成,生活處處有問題,處處有科學,除學科知識外,學生的生活經驗、社會與自然等都是豐富的課程資源。人力資源:主要由教師、家長和企業等資源組成。物質資源:學校已建造了模擬飛行室、創意夢工廠等與生活科技有關的專用場室。目前正在與德資企業共建學生科技研發中心。
4.課程平臺
師生指導互動平臺,即基于課堂學習的教師、專家講座輔助平臺。生生合作互動平臺,即基于社團活動的學生科技小組平臺。自主學習網絡平臺,即基于moodle 的在線教學平臺、微課教學資源平臺等。
5.課程管理
課程實施:由校長室牽頭,成立“科技與生活”課題研究組,由教務處負責課程組織管理,每周安排兩次以上的課程教學活動;課程評價:確立以關系交往、語言表達、邏輯智能、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等為基本內容的多元評價機制,由課程研究組統籌進行評價與反饋;課程服務:設立課程服務中心,為課程建設提供器材、場地等服務保障。
二、基于大數據的家庭教育課程建設探索
星港學校一校三區,教師280 人,學生將近4000 人,是園區規模最大、生源最復雜、家長層次最豐富的學校。這也是區域教育的縮影,這種特有校情非常需要特有的家長學校,需要特有的家庭教育指導課程,從而可以有針對性地指導。內需、外需都決定了我們要對各層次各年段家長教育內容的繼續開發、教師指導能力的提升、指導策略的豐富有效等方面做進一步深化。
蘇教政宣〔2015〕23 號《關于公布首批“蘇州市中小學家庭教育課程化項目學校”“蘇州市中小學家庭教育課程化項目拓展學校”的通知》中,我校被確認為首批蘇州市中小學家庭教育課程化項目學校。在摸索與探索中,我們初步構建了四大家庭教育課程:
1.家長學校課程
對象拓展。實踐中發現,很多孩子是由祖輩照管,形成了隔代家庭教育的格局。為此,我們開設了祖輩家長課程。
必修序列。我們從家長中先期征集話題,進行統計選擇。
這樣形成的課程正是家長所迫切需求的。經過實踐積累,目前已初步形成了1~9 年級家長學校課程序列。
主題選修。根據不同家長群體的特殊需求,如,單親、二胎等,開設選修菜單,進行專題指導。
2.自助學習課程
心靈之信。每學年初,每位家長都能收到張磊副校長帶領心理團隊撰寫的公開信,重點介紹本年級段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及家庭教育建議。家長需完成學習反饋表,在收集反饋意見的基礎上,學校再進行針對性的專題指導。
心理小報。根據校情自主編寫,每月一期《心港導航》,親子共讀。
口袋書。為孩子的成長關鍵期、家庭教育的關鍵點編寫專題口袋書,如《中考心理手冊》《青春期指導》等。
生涯規劃指導。有多名教師獲得“生涯規劃指導師”資格,對家長和學生的生涯規劃指導成為新興課程。
3.親子體驗課程
美國教育家蘇娜·丹戴克說:“告訴我,我會忘記,做給我看,我會記住,讓我參加,我就會完全理解。”體驗式課程的優勢恰在于此。
基礎課程。學生成長七大階梯活動均邀請家長參與,見證和體驗孩子生命成長的重要時刻,促進了孩子與家長的相互理解。
拓展課程。學校引導家長成了“蝴蝶媽媽星港讀書會”,開展了上百項親子體驗活動,引起了很大反響,各紙媒、電媒均有報道。
4.家長朋輩課程
同伴互助。朋輩課程把話語的主動權還給家長,家長講述自己在教育過程中的故事和體驗,互提建議、互相啟發、實現共敘共進。
家長導師。邀請優秀家長開設專題課程,通過典型家長的現身說法,促進更多家長反思和成長。
三、基于國際理解教育下的國際課程建設
開設國際課程,旨在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國際生態環境、多元文化共存、和平與發展等方面的問題;幫助學生學習與其他國家人民交往的技能、行為規范和建立人類共同的基本價值觀;培養學生善良、無私、公正、民主、熱愛和平、關心人類的共同發展的情操,擔負起“全球公民”的責任和義務。課程體系類別有以下幾種:
1.基礎性課程
來訪交流:每年3 月、5 月、6 月、10 月,師生接待來自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的修學團隊。出訪交流:每年3 月~6 月、7 月、8 月、10 月~12 月師生出訪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等國的友好學校。交流課程:每年來訪接待期間,來訪師生及本校接待學生共同進行各類學科的課堂體驗。
2.拓展性課程
小語種課程:每周一節開設第二外語———日語課程,提高師生接待外方口語能力。漢文化推廣:每年去加拿大修學期間,修學師生進行漢文化推廣活動,如漢語、中國文化及藝術學習、體驗等。國際理解教育:使學校的學生在外國修學時能繼續學習本國文化,本國學生更多地了解外國文化,培養各國學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世界公民品質”。
3.探究型課程
修學國文化差異探究:修學前,做好兩國文化禮儀等差異研究,梳理內容,選好探究項目(課題);修學期間通過修學日記、交流訪談、實際體驗等形成個人報告;修學結束后上交,教師做好實時報道,個別線路編寫修學期刊。修學國課程體驗研究:修學前,預習同年級各個課程,針對修學國特點,制定學習方案;修學期間,對中外所開課程的教內容、方法、形式等進行全方位比較。每一學科尋找一個話題進行探討研究。借助報告、PPT 等,進行修學體驗的分享。
四、基于課程建設的教師校本培訓體系
課程的實施者是教師,只有教師的課程理念獲得更新,行為方式和思考方式發生改變,新課程的實施才能落到實處,真正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因此,基于課程建設的教師校本培訓體系,必須及時跟上。
1.成立課程領導小組
學校成立以學科骨干教師為主的課程領導小組,可以在整個過程中協調執行中遇到的問題,及時收集、反饋課程實施過程中的意見和建議并進行研究。通過對課程方案的執行情況進行分析評估,也可以及時進行課程內容的調整,改進課程管理,使課程成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系統。
2.發揮教師主體作用
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學校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調動教師參與課程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利用學校課程建設這個過程,提升教師對課程的理解能力、校本創生能力和課程實踐能力,引領教師強化課程意識,培養一支敬業愛生且具有課程開發、課堂教學設計、教學評價能力的優秀教師隊伍。
3.完善校本培訓體系
利用校本培訓時間,組織教師參與學習課程體系,充分了解體系的內容和意義,明確開發課程的必要性及執行方法。梳理出各個條線,學科教師在課程執行中需要彌補和提升的內容,利用外聘教師、專家指導,業務培訓,“請進來,走出去”等多種形式進行培訓和學習。爭取在最短時間內,讓學校師資跟上各類課程的開發與實施。
篇3
關鍵詞:現狀;目標;培養;途徑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1)01-0102-01
柴峰小學2005年建校,是威海市政府為民十大工程之一,為解決柴峰小區及周邊村孩子入學難而建造的。70%的孩子來自打工家庭及低收入家庭,家長素質參差不齊,大部分家長工作壓力大,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法不科學。我校在認真分析學生家庭教育現狀的基礎上,幾年來,堅持以辦好家長學校為突破口,積極引導家長提高自身素質,掌握教育規律,搞好家庭教育,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在家校聯手共同實施素質教育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討和實踐。
一、分析現狀,確立家長學校目標
通過調查研究,我們把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眾星捧月,過分溺愛孩子;第二智育第一,過分看重分數;缺乏正確的教育方針。我們抽調了部分家長,了解家長普遍關心的孩子教育的重點、熱點問題,在此基礎上確立了家長學校的教育目標: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和質量觀,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學知識和方法,走開放之路,育文明之人,充分發揮家長學校在社會、學校、家庭一體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充分發揮家長在新世紀提高公民素質中的積極作用,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教育和生活環境,培養全面發展的小學生。
二、落實目標,構建家校教育平臺
為了確保家長學校辦學目標的實施,我校從開辦家長學校起,就建立了以校黨政領導為主體,教師、校外輔導員、家長代表參加的“家長委員會”。本屆家長學校校長由袁海鷹同志擔任,家庭教育委員會主任由劉躍平同志擔任、副主任由林秀芳同志擔任。委員會主要負責計劃、組織、控制、協調、評價工作,以及建立健全合理的組織機構(年級家長委員會和班委會)和各項規章制度(含常規管理制度、考核制度、獎勵制度);確定學校的辦學目標并制定實現目標的時間、途徑和行動方案;組織和策劃家長學校的各項活動。我們家長學校的管理工作做到了目標明確、職責分明、計劃落實、措施得力、管理有序、考核公正、獎勵及時、總結具體,是一支具有高素質、高水平、高度責任心的隊伍。
明確的目標,有效的組織機構,高素質的師資隊伍,為我校家長學校構筑起了堅實的教育平臺。
三、借力打造,培養高素質講師團隊
為充分發揮好家長學校研究、培訓、指導、服務、活動、管理等多種功能,培養學校本土專家,打造家庭教育專家解惑的直通現場,促進家庭、學校、社會教育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和家長切實受益。
家長學校積極主動依托區婦聯、區教育部門的支持和社會影響,聘請了包括市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研究家庭教育成功學的孫義君老師,市文聯副主席、研究家庭教育社會學的仇善文老師,“丁丙學習研究室”導師、研究家庭教育學習指導學的丁丙老師,鷹達培訓機構負責人、研究心靈成長實踐學的王鷹達老師,好孩子家庭教育指導中心負責人、中國陶行知研究會賞識教育研究所講師雨露老師以及交警部門、婦聯和教育系統相關領導、企業家代表等社會各界人士作為家長學校的專家顧問團成員。
同時我們為學校骨干教師搭建舞臺,參與課程開發,將家庭教育理念結合自己的經驗,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有的放矢地給家長講座,既促進了自身的成長,也為家長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
四、措施得力,創新家校教育的途徑
家長白天工作忙,家長課程開班一般設在晚上。為了讓家長學校活動真正發揮實效,為學校發展注力,為孩子成長創設和諧的家校環境,因此我們積極思考,采取有力措施,創新了家校教育的途徑,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成立課程開發小組,開發家長學校大綱。學校利用可容納500多人的階梯教室作為家長學校的固定大課堂,組成家長課程開發小組,編寫《家長學校教學大綱》,培養一大批校內家庭教育專家,如林秀芳、許海燕、宋燕、張曉英、呂玉靜、王琳等老師,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考慮家長的需求,開發了相應的課程;同時有計劃地按年級、分層次地安排專家進校園開展講座咨詢活動,廣泛傳播家庭教育知識,大力倡導實現教育角色和教育方式的轉變,幫助家長解決家庭教育中的重點、難點問題。
(二)實施課程定時間、定內容。家長學校開班提前通知,做到定時間定內容,這樣家長可以根據需要、根據工作時間,合理安排。如:低段――家庭教育的任務,家長職責,七至八歲兒童心理、行為特點,幫助孩子過入學觀的方法;中段――九至十同歲兒童的心理、行為特點,中段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強化鞏固;高段――十一至十二歲兒童的心理、行為特點,高段學生的心理輔導,中小銜接的心理準備。
篇4
在培訓方案的設計與實施過程中,基地根據在職教師職后教育的特點,堅持以現代培訓理念為指導,突出先進性、實踐性與實效性,著眼于科技教育理論與實際操作能力的提高。
依據教師專業發展理論,針對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科技教師設計分層遞進的培訓方案:有的著眼于高端人才培養需求,重點培養和打造基礎教育的領軍人才,帶動中小學教師隊伍的整體提升;有的旨在培養堅持一線教育教學工作的骨干教師,有效促進基層教師隊伍的健康成長;有的針對在校大學生,為科技教育培養新一代青少年科技輔導員。
在培訓實施過程中,依托天津師大教師教育中心實驗室與中小學、青少年宮、科技場館等實踐基地積極開展培訓活動。在培訓中采用“參與式”培訓模式,強調問題情景下的深入學習,使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專家講座、案例分析、師生研討、調查研究、參觀學習等,最大限度地調動學員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使學員在學習中積極思考,獲得最佳學習效果。
培訓環境
“全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培訓基地”坐落在天津師范大學新校區,依托天津師范大學教學資源,環境優越、功能現代,有多功能報告廳、多媒體網絡教室、圖書館、實驗室等,為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培訓創造了良好的硬件條件。
培訓案例大學生科普志愿者培訓
培訓方案設計的指導思想
采用參與式培訓模式,大學生科普志愿者在導師指導下自主開發設計并實施的科普實踐活動。
基于實驗與實踐基地的培訓。
培訓主要課程
青少年科學普及活動概述
課程說明:本課程主要介紹青少年科學普及活動的目標、原則、內容、途徑、模式、類型和方法,使科普志愿者(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后備力量)具有從理論高度把握科學普及教育實踐的能力。
教學方法:講授、案例教學。
優秀青少年科學普及活動案例評析
課程說明:本課程以我國科學普及教育改革中優秀的活動實例為案例,以“解讀”的形式回答學生關注的問題,如什么是青少年科學普及活動指導方案的設計,青少年科學普及活動指導方案的設計原則,青少年科學普及活動指導方案設計的一般過程,青少年科學普及活動指導方案的一般格式等。教師指導學生總結優秀案例成功的經驗,達到使學生初步了解青少年科學普及活動指導方案基本知識的目的。
教學方法:本課程包括講授、案例分析、師生研討等方式。
利用科技場館進行科學普及教育
科技場館是對青少年進行科學普及教育的重要場所,是青少年科技教育的重要教學資源。培訓學員通過參觀、研討,學習如何利用科技場館教學資源進行科學普及教育的方法。
教學方法:聽取天津科技館專家講座,小組到天津科技館實地參觀、考察,學習研討如何利用科技場館對青少年進行科學普及教育。
天津中學科技教育理念、活動設計與實施
中小學是實施青少年科學普及教育的主陣地,本講座對天津中學的科普教育先進經驗進行了梳理,希望大學生科普志愿者從中汲取營養,能夠站在較高的視角審視青少年科學普及活動。
講座主要內容:
四個基本理念:“向生活學習”、“自主學習和發展”、“基于問題的學習”、“在活動體驗中成長”。
目標系統:建立了以有責任感、會自主學習、有一定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會交往等12個基本目標為核心的目標系統。
內容體系:設計了“主題―專題―問題―課題”四題遞進的課程內容體系。
學習策略:形成了情境中學、體驗中學、探索中學、交往中學、反思中學,五個學習策略。
基本做法:形成了“深度交談、個別化指導”、“成果交流展示”、“出版研究成果集”、“高年級學生做低年級學生的小導師”等彰顯課程育人價值的六種基本做法。
評價方式:建立了“即時評價”、“成果作品評價”、“綜合表現評價”課程學習的三種基本評價方式。
科技活動指導方案設計
在一線教師的指導下,從中小學科技教育實踐基地的實際教育環境中選取活動主題,大學生科普志愿者分小組研究制訂科技教育方案。
實踐教學
參與培訓的大學生科普志愿者的收獲
本次科普活動讓我們感受到作為一名未來的小學科學教師,無論是專業知識還是實踐能力都有待提高……同時也要深深地思考對于科學教育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更好。
我們有過爭論、有過困惑……活動結束我依然在反思,在這次活動中,我是否太過強勢,是否應該讓組員們發揮更多?是否限制了組內同學個性、優勢的發揮?我們認識到在活動前對學生學習情況的了解是必要的。如果有下一次活動,我相信,我們能做得更好。
作為指導者的我們,更是感受到了與同學們一起學習、一起制作的樂趣,遇到一個個小問題,一起討論解決,一起收獲辛勞的成果。之前緊張的情緒也在和學生的交流中消失,尤其是當他們親切地叫我們“老師”時,心里更是覺得暖暖的。
我們作為未來的科學老師應學會如何與孩子溝通,并且我們有責任去培養孩子的好奇心,開發他們的智力,使小學生成為有創新精神、敢于挑戰的新一代的青年。
2012年培訓計劃
“天文科學課程”培訓班時間:2012年4月18-20日
培訓對象:中小學科技教師(青少年科技輔導員)100人(其中全國各地區科技輔導員50名、天津市科技輔導員50名)。
“青少年科技實踐活動方案設計與實施”培訓班
時間:2012年10月下旬,計劃5天。
培訓對象:青少年科技輔導員150人。
培訓團隊
楊寶忠:天津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教授,初等教育學院院長,天津師范大學初等教育研究所所長,天津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實驗中心主任。中國教師教育學會小學教師教育委員會副會長,中國教育學會初等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理事。
石增 :天津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美術學碩士點學科帶頭人,原教學院長。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水彩藝術委員會委員,天津美術家協會水彩藝術委員會主任、水彩專業委員會會長。
楊書遠:天津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副教授,原科學教育系主任。天津市教育學會小學科學教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天津市“未來教育家工程”基地實踐領銜專家;天津市“265農村骨干教師培養工程”小學科學課題指導專家。
張兆瑞:天津市和平區青少年宮副主任,中學高級教師。天津美術家協會少兒藝委會副主任,全國校外教育書畫名師,天津市教育學會中小學美術教學研究會特聘專家,天津市和平區首席美術教師。
篇5
總結近幾年我校教師繼續教育工作,可以用這幾句話來概括,即抓住一條主線,做到兩個三結合,突出三個重點,落實四個策略,實現五個一,反思六個問題。
一、抓住一條主線:以校本研修活動為主線
校本研修包括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訓。校本教研就是以教師為研究主體、以解決發生在學校現場的教學問題為主的一種教研活動方式。校本教研不僅是課程改革的需要,是學校持續發展的一種原動力,更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校本培訓指的是源于學校發展和整體規劃的需要,由學校發起、組織,旨在滿足教師個體的工作需求的校內培訓活動。實踐證明,校本研修這種形式,對于有效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水平,對于提高教師參與繼續教育的積極性,對于彌補當前繼續教育資源的不足,有多方面的現實價值。因此我校從校長到具體運作部門,都非常重視教師繼續教育工作,我們在積極支持教師參加上級教研部門和院校組織的培訓、教研活動及自身的學歷進修外,每學年都把校本研修活動列入學校計劃,精心安排,認真實施。我校每學年舉行各個層次、各種形式的校本研修活動平均40次以上,同時組織去外地考察學習培訓的有60人次以上。2006—2008兩學年學校用于外出培訓的經費約21萬元,請北師大等單位的專家學者來校講學和指導的經費約8萬元。
二、做到兩個“三結合”:教學、教研和培訓結合,通識培訓、分層培訓和人本培訓結合
教師成長道路有常規道路和超常規道路兩種。常規道路指的是傳統的拜師傅、結對子,這需要教師付出十分辛苦的勞動,加上不斷的進行經驗總結。這條成長道路漫長,而且只是簡單的觀察模仿,容易使人成為一個模子。而超常規道路則要求教師廣泛學習理論,再進行大膽而小心謹慎的實驗,最后探索出規律。我校是一所新學校,老教師少,新教師多,走常規道路存在老教師少的問題。而且學校起點高,可利用資源豐富。另外根據我校的目標——爭取在五年內成為名校,如走常規道路教師成長的時間太長,滿足不了我校快速發展的要求。因此超常規道路是適合我校教師成長的道路之一。實踐證明,我校的這一決策是英明的。
學校充分利用北師大資源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進行通識培訓。聘請專家學者來校講座、聽課、評課、指導教研活動。四年來,邀請教育部官員、北師大教授、英美學者、魏書生局長、省市教育專家達八十多人。
學校還根據各類教師的需求,實施有針對性的培訓。“導師制”培訓:對參加工作不足三年的教師,采取導師帶教的培養方式;“名師工程”培訓:對骨干教師,學校啟動了名師培訓工程,2005年引進教育部“以學術能力為本的名師培訓”項目,選送25人,學習怎樣讀書寫綜述、開展教育研究、撰寫學術論文,逐步成長為學者型教師,目前我校已培養省級學科帶頭人4名,省級骨干教師12位,市級學科帶頭人3名,市級骨干13名;“量體”培訓:學校有部分特級教師、高級教師,屬各學科領軍人才,為了使他們度過高原期,穩步向專家型教師邁進,根據他們的專業特點和發展需要,學校聘請大學教授或國內著名的教育專家,對其進行一對一定向培訓,目前有三位高級教師和北師大教授簽訂了師徒結對協議書。
三、突出“三個重點”:師德師風建設、“教學能力”培訓、“教學研究”培訓
在師德師風建設中,我們主要抓政治學習制度,采用發揮榜樣示范作用、定期總結反思的方式方法。2003年建校伊始就確定了加強對教師進行教育法規、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的工作思路。制定《北京師范大學廈門海滄附屬學校教師行為規范》,從儀表、語言、風范、思想、信念等方面作出詳細規定。明確每位教職工在師德建設中的職責和任務,開展豐富多彩的師德建設實踐活動,如德育教育論壇,“我喜歡的職業操守語”的撰寫、推薦和評選等,引導教師在業務上求深求精。每年都對班主任、新教師進行崗前培訓,推行班主任持證上崗制度,將師德建設的各項要求落到實處。每年開展一次師德標兵、師德先進個人、教學名師等評選活動,采取學生問卷、考評組評審、領導小組認定等辦法,使評選公開公平公正。學校建立校園網,加強與家長和社區的聯系,把教師的職業道德建設放在學生、家長和社會的監督中和教師自律意識的提高上,收效極為明顯。
在“教學能力”培訓中,主要抓青年教師的"導師制”、教學基本功培訓和展示、課堂教學創新比賽等活動。我校每年12月份舉行一屆的“新課程杯”課堂教學創新比賽都把教學技能列為一個評價項目;每學年進行一次教師教學基本功訓練或比賽,內容包括硬筆書法、普通話能力、常用簡筆畫、課件制作、試卷制作等。如2007年舉行教師硬筆字比賽、簡筆畫比賽,2008年舉行硬筆字、簡筆畫作業評比,2009年舉行粉筆字考核。對在校內比賽成績優異者我們優先推薦參加上級部門舉行的比賽,并免于參加下一輪相應的基本功培訓,這樣通過比賽、考核使教師對教學基本功做到常抓不懈,警鐘長鳴。
在“教學研究”培訓中主要抓讀書自修、推行“一組一題”、“帶題進課堂”的教學與科研相結合以及教學案例、教育隨筆及論文撰寫輔導等活動。為引導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大力倡導教師多讀書、讀好書,爭做學習型教師,每年寒暑假校長向全體教師贈書,布置閱讀并撰寫心得體會或研究論文,開學之初進行評選。課題研究的過程,也是教師學習理論、探索實踐、提高教科研能力的過程。我校實施科研興校戰略,提倡“帶題進課堂”,科研、教研、教學一體化。建校以來我校先后承擔了國家級、市級、區級近30個課題。這些科研工作大大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使教師少走彎路,提高效率,也使學生學得快樂,學得輕松。
四、落實四個策略:管理從“嚴”,形式從“細”,問題做“精”,結果必“思”
一是管理從“嚴”。我們對校本培訓的管理做到嚴格制度,嚴格紀律,嚴格操作。我們制定了《關于教師繼續教育的規定》和《校本培訓實施辦法》等規章制度,在各種培訓活動中加強過程的監控,每次活動都有點名簽到和活動記錄,影響比較大的活動還要在校園網上消息。我們還建立了教師專業成長電子檔案,內設5個文件夾,記錄教師教育教學實踐和繼續教育成果,學年末進行評價和交流。
二是形式從“細”。在培訓中我們注意從細微入手,細致操作,細心組織。如對青年教師實行“導師制”,由有經驗的教師傳幫帶,我們要審查導師的資格,召開拜師會,制定《新教師成長手冊》,規定了師徒交流的次數和主題,相互聽課的節數,各種計劃、總結及公開課等要導師簽字等等,都有詳細規定,期末和學年結束時一項項驗收。對教師的“兩筆一畫”基本功培訓,我們已形成制度,每年都進行培訓和考核,至今已編輯了兩本“硬筆字、簡筆畫練習叢書”,并表彰了一批培訓積極分子。通過這些細致的工作,促進教師培訓工作的深入。
三是問題做“精”。校本培訓要以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為中心開展活動,因此,我們在培訓中做到精確提煉,精心設計,精細實踐。如針對教師對教學設計和教學案例、教學隨筆等的寫法容易混淆的問題,我們請本校有豐富教學經驗的特級教師開了講座,還結合五周年校慶出版《探索》文集,把教學設計、教學案例、教學隨筆等文稿分開目錄編輯,以便讓教師參考對照,在每屆的課堂教學比賽中把評比“教學設計”作為一項重要內容等。
四是結果必“思”。我們強化教師自我反思的渠道,引導在新課程踐行中堅持多方面反思,如“研究活動中的反思、參觀學習中的反思、讀書活動中的反思、觀摩課堂后的反思、與學生談話中的反思、與專家對話中的反思”等。特別強調課后的反思,對教師備課本中的“教學后記”,我們提出五點實施建議:1.思想上能體現新課程理念和要求;2.內容上一事一議,一得一記;3.寫法上有感則長,無感則短;4.時間上記錄及時,一課后隨想隨記,每個教案后必寫;5.學校定期檢查審閱。每學期檢查、展示、交流教案,現在教師都養成自覺撰寫教學反思的習慣。通過這樣的要求引導教師在反思中提高實踐能力,生成教育智慧,使反思教學成為教師的專業行為。
五、實現“五個一”
“五個一”就是打造一批學科領軍人才,形成一批特色和卓有成效的培訓項目,開發一個教師繼續教育網絡學習平臺、建成一套比較規范科學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開辟一條通往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校本培訓之路。
1.打造一批學科領軍人才。我們通過繼續教育,不斷提高各層次教師的可持續發展水平,同時通過不同層次的公開課、示范課、展示課及教學技能比賽,促進骨干教師迅速成長,目前我校共有省級學科帶頭人4名,省級骨干12位,市級學科帶頭人3名,市級骨干13名,區級骨干15人,合計占教師總人數的35%。他們已在我校的歷屆高考、中考和小學畢業會考,以及指導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競賽、教育科研等方面發揮了主力軍作用。
2.形成一批特色和卓有成效的培訓項目。我們充分利用北師大的教育資源,經過幾年探索,在教師赴京培訓、教學基本功培訓、青年教師“導師制”培訓、教育科研培訓等方面形成長效機制的培訓項目。這些項目教師參與面廣,具有實際指導意義,受到教師們的歡迎。
3.開發一個教師繼續教育網絡學習平臺。為了滿足教師繼續教育需要,我校加大投入,在校園網上搭建五個資源平臺。一是數字圖書館,目前已有1.1萬冊電子圖書,最近通過發動教師選書,很快會增加到3.5萬冊。教師既可以在校園網內使用,也可在校外使用,還可以下載圖書(即圖書借閱),甚至可以在上面寫書評、導讀等。二是報紙期刊資源庫,其中期刊庫包含了1994年至今的1286種與教育相關期刊、雜志全文數據,報紙庫包含了2000年至今210種與教育相關報紙全文數據,總數據量達2、5T,并且數據進行分類索引,檢索使用非常方便。三是“國之源”資源庫,它是一個符合新課標要求的教學資源庫,內含1—9年級各學科教學資源,其中有圖片、動畫、視頻、教材分析、教學設計、教法學法指導、課堂練習、測試題等。四是清華同方“動畫課堂”多媒體教學工具包,內含2300多個動畫,其中初中1500多個,小學800多個,這些動畫覆蓋了中小學主要知識,滿足日常課堂教學需要。五是視頻點播系統資源庫,內有本校及外來的教學課件,教師可隨時學習和取用。
4.建成一套比較規范科學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通過培訓學習、教育教學實踐以及借鑒外校成功的經驗,我校先后建立和完善《課程實施方案》、《課程評價方案》、《教師發展性評價方案》、《教育教學成果獎勵條例》《優秀教研組評選方案》等教育教學管理制度。其中涉及校本研修的制度就有11個。這些制度保證了教師繼續教育工作的開展和成效。
5.開辟一條通往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校本培訓之路。就讀我校的學生家長,具有時代的特征。他們一部分是失地而成為城市居民的當地農民,一部分是購買商品房的業主。他們高度關注學校教育,但又不會正確引導孩子。所以我們把校本培訓延伸到了家庭。中學部、小學部分別成立家委會,定期舉行家委會和家長會,邀請家教專家給教師和家長作培訓;班主任、年級組長和家委會成員舉行家校合作教育研討會;設立教學開放周,請家長進班聽課并座談;在校園網上搭建“德育網站”,內設“家校互動”、“教子有方”等欄目,刊登校園新聞和家教文章等。《廈門日報》08年12月19日在報道改革開放30年城市巨變時,以“校門口的那排布鞋”為題寫了我校為改變當地家長的一些陋習,學校特意買來布鞋放在校門口,請穿拖鞋來的家長換了鞋再進校的做法,這就是用實際培訓來提高家長文明素質,通過教育家長來實現家長教育,從而提高教育質量。實踐證明,校本培訓實現了家校教育的互連、互通、互促。
六、還需要探討的六個問題
一是要不僅僅把校本研修作為一種活動來運作,更要把它上升為一種課程來設置和開發,還需要做許多工作,它涉及到課程計劃的制定、教材的編寫和選用、課程評價等方面的問題。
二是要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有必要在每次主題培訓前,對教師進行需求的調查,征求意見,但這又很花時間和精力。
三是在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量已經滿負荷的情況下,既要開展集體性的培訓活動,又不過分增加教師的負擔,使教師能從心里認同培訓給他們帶來的好處,這也需要組織者深思的問題。
四是在教師培訓中,教師往往重視校外的教育資源,輕視校內的教育培訓資源,所以,挖掘、培育和壯大本校的培訓資源,發揮它的親和力和教育力也是我們要考慮的問題。
五是教師年年培訓、各種培訓繁多,但我們組織者有沒有反思過這樣一些問題:每場的培訓,我們浪費了多少時間?老師們是怎樣看待這場培訓的?培訓后,教師的哪些能力得到提高,哪些能力沒有提高等等。
篇6
圍繞“兩案一清”落實新課程改革
撫順市第十五中學
劉殿興 胡范明 朱天欣 石巖
精細化管理在教育中是“用心工作,愛心育人,真心服務”的教育思想在管理中的具體體現,它要求在日常管理中每一個步驟都要精細,每一個環節都要精細,每一項工作都要精品,其目的就是要大家平時看似簡單很容易的事情用心、精心地做好,因此在學校的辦學理念下,學校將計劃、組織、控制、評價進行了細化,制定了精細化管理目標,完美可監控的精細化管理過程,落實可操作的精細化管理措施,注重精細化管理的各項結果。具體辦法是:
一、精細化管理,實現服務和承諾的統一
“教育就是服務,教育就是承諾”是我校的辦學理念。服務和承諾的結合是學校領導與教職工情感交流的紐帶,是學校與家庭、社區溝通的橋梁,服務與承諾滿足了教職工、學生、家長的心理需求和發展需要,為我校實行精細化管理提供了理論支撐,為精細化管理機制的運行奠定了基礎。
(一)、學校領導身先士卒,親臨教學一線做表率
我校堅持國家教育方針,遵循教育規律,執行教育政策和法規,堅持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班子成員愛崗敬業,團結協作,求真務實,廉潔自律,帶頭遵守和執行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用自身的言行來感染教職工,讓同事們從心理自覺接受學校提出的精細化管理機制。同時,多年如一日,“沉”在學校中,扎在課堂上,與教師同甘共苦。把關心教職工的生活和身體健康、工作和進步等都納入學校精細化管理之中。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卻是涉及教師利益和學校發展的大問題。學校的精細化管理機制使教師們增強了主人翁意識,從深層次上解決了調動教職工積極性的問題,進而形成了對學校和教師職業的向心力,形成了凝聚眾人的團隊精神。
學校的各級各類教學研究活動,不論工作多忙,學校班子都堅持集體參加。通過參加各年部的學情分析會,準確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對問題生做到心中有數;通過參加備課組和年級組的教研活動,了解教研組和校本教研狀態,為考核計劃完成與落實情況提供了第一手資料;走進課堂聽課,了解掌握班級建設管理情況和教與學的狀態。把管理重錘放在課堂上和教育教學活動中,為教育教學工作決策,調整工作思路,促進管理行之有效提供了保障。
學校的服務與承諾還體現在開放辦學上,校領導全程參與家長會,廣泛聯系家長,解決普遍性問題;定期接待家長,邀請家長參加學校管理,幫助家長解決家庭教育問題,形成家校合力;全力辦好家長學校,幫助家長了解必要的心理學、教育學知識,掌握正確的教育方式,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學校經常與街道社區保持聯系,征求意見,掃除教育的死角和盲區。對社區、家長、學生反映的學校工作問題,學校高度重視,迅速整改解決到位,不留尾巴。學校的精細化管理帶來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二)、注重細節明確職責,年部管理實行承包制
學校日常管理工作中從小事和細節處入手,將“凡大事皆以小事為基礎”,“細節決定成敗”的理念落實在工作實踐中。首先,制定了學校章程和各項規章制度,從書記、校長到每一位任課教師明確自己的職責和任務,各任其職,各司其責。其次,要求各部門的管理及工作安排做到“三化,五有”。“三化”即:工作制度化、管理精細化、活動系列化;“五有”即:有方案、有布置、有檢查、有反饋、有交流。以保證學校的工作在操作實施過程中精細、科學、有序、高效。再次,學校建立了校領導班子、校務委員例會制,共同商議學校的發展、重大事件和日常工作,保證學校管理的民主和科學。在年部管理方面,我校實行年部承包制,強化目標下的年級管理,提高管理效率。通過承包做到“條”“塊”協同,有效配合,把常規抓好,把細節抓嚴,把過程抓實,實實在在地將精細化管理延伸到教育教學的每個層面,每個環節,保證管理不松套,不脫后腿。
精心是態度,精細是過程,精品是成績。四年來我校依靠精細化管理創造了和諧,依靠和諧激發了動力,依靠動力促進了發展,依靠發展贏得了家長對學校的信賴和社會各界對十五中的認可。
二、注重隊伍建設,關注教師內涵發展
學校發展的核心是教師均衡發展。建設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是我校內涵發展的第一要素和動力,也是我校又好又快發展的“軟實力”的“硬功夫”。注重教師綜合素質提高,促進教師主動發展。
(一)、目標加制度,確保教師發展
1、以明確目標為導向。學校制定了“十五中學五年發展規劃”,明確了學校發展目標和教師發展方向。在此基礎上,教師制定了“教師個人五年發展規劃”,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和工作目標,找準位置,認識差距。將自我提高落實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使自我發展成為教師的內在需要和動力,克服教師群體的惰性。學校根據教師專業成長和發展規律,針對不同的階段,采取不同的措施,克服教師在培訓中的為難情緒和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
2、以完善制度為保障。我校制定了教師業務理論學習制度、校本培訓制度、教師外出學習匯報制度、繼續教育考核制度、教學反思制度、青年教師拜師制度、經驗交流制度、教師論壇制度等,通過制度的制訂和執行,使教師從教學基本功、課堂教學、班主任工作等方面得到系統培訓,用較短時間實現教師的能力過關。
(二)、引導加培訓,提高教師素質
1、抓全員培訓,提高教師素質。教師培訓、能力提高是基礎,觀念轉變是根本。學校先后為教師購置《走進新課程》、《新課程教學設計》、《有效教學藝術》、《新課程有效教學疑難問題操作性解讀》等書籍,學校匯編了近4萬字的《校本培訓資料》,校長親自做了《新課程實施中有效教學》、《如何做好校本教研》、《教學論》的專題培訓、《共同教案和共同學案實施意見》的培訓。同時,學校聘請省基礎教育研訓中心景敏博士等專家到校講學。支持教師積極參與全國、省、市、區教研教改活動。近三年,先后選派管理人員、優秀班主任、學科骨干教師到江蘇的洋思、東廬、蠡園、后所學校、山東的杜郎口、丹東鳳城六中等國家、省級課改先進學校考察學習,所有這些就是使教師樹立起“讓培訓成為必需,讓學習成為享受”的理念,提高教師參加培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日常培訓中,學校以“兩案一清”為載體,堅持“四四二”方案:“四共同”,即共同教案和學案,共同反饋檢測試題,共同上“四同”課,共同上好觀摩匯報課;“四指導”,即指導寫一份教學經驗總結,指導寫一份學情分析,指導擬一份試卷,指導寫一份專題報告或教改方案;“兩提高”,即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和思想素質,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解決和擺脫了教師學歷不斷提升,實際教學效果不見長進的尷尬局面。
2、推行“名師”工程,打造名師和學科帶頭人。名師在一所學校具有領銜和示范作用,名師的教學水平往往代表一所學校或一個學科的教學水準,從04年起學校將此工作作為學校永恒的課題來抓。通過開展教師座談、教學沙龍、骨干教師示范課、名師精品課、承擔課題研究,聘任骨干教師擔任指導教師、學科教改帶頭人等形式,促進骨干教師在教育教學及教研活動中發揮核心作用,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和特色,追求名師工程,涌現出了以賴濤老師為代表的省、市、區級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
3、實施“青藍”工程,促進青年教師的成長。青年教師的培養關系到一個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我校實行青年教師“拜師制”,由師德高尚、教學經驗豐富、業務精湛的骨干教師做“導師”,從備課、上課、說課、批改作業、命題、輔導、論文等方面,進行傳、幫、帶。同時,每學期開展教學基本功的 “四練”活動,即:一練掌握課程標準基本功,二練教學設計基本功,三練備課、說課基本功,四練駕御課堂教學基本功。學校領導經常聽青年教師的推門課,交流教學經驗和體會,手把手指導,使青年教師專業技能和業務水平大幅度提升,一部分骨干教師提起了教育教學工作大梁,成為學校的中堅骨干。
三、個性化辦學,打造學校品牌
教育教學工作是實施精細化管理的重要領域。我校深化常規教育教學的管理,創新德育工作,深入課堂教學研究,教育質量逐年提高,初步形成了十五個性化辦學特點。
(一)、構建“一個核心,兩個底線”模式,增強德育實效性
近幾年,學校將“在校做一名好學生,在家做一名好孩子,在社會做一名好公民。”作為德育培養總目標,以德育人,以德為先。構建了“一個核心,兩個底線”的德育模式。
篇7
【關鍵詞】家校聯手 中職生 職業價值觀 培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5B-0004-02
近年來,在職業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基于社會和學校聯手層面的中職生職業價值觀培育已有一定研究并取得了較好成效,但基于家庭和學校聯手層面的還少有人談及。家庭,是伴隨一個人成長的第一個也是永遠的課堂,它對學生職業價值觀的萌芽、培養和養成的影響不容忽視,這也是每個家庭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為幫助中職生養成積極正確的職業價值觀,把他們培養成社會需要的綜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家庭和學校聯起手來,形成合力,探索共同培育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已是當務之急。
一、家校聯手加強中職生職業價值觀培育的可行性
職業價值觀是指人生目標和人生態度在職業選擇方面的具體表現,是一個人對職業的認識和態度,以及他對職業目標的追求和向往,它對一個人的擇業動機、職業目標和職業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中職生的職業價值觀,從微觀層面看,對他們個人而言,影響著他們對職業方向和職業目標的選擇,決定著他們就業后的工作態度和勞動績效水平,決定著他們的職業期望和今后的職業發展;從宏觀層面看,對用人單位來說,近期影響著某個崗位的生產效率,遠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單位的生產力,決定著單位的生存前景和可持續發展。
如何引導和培育既符合中職生自身發展,又符合用人單位和社會需求的職業價值觀,是困擾中職學校的難題。長期以來這項工作都是學校在唱獨角戲,雖然學校做過多種努力和嘗試,但因受時間、空間及其他因素的限制,無法做細做全,導致在培育學生職業價值觀的成效上不盡如人意。家庭教育既是搖籃教育,又是終身教育,在孩子成長教育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對孩子職業價值觀的萌芽和養成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家庭和學校聯手,共同來培育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將會有效輔助學校的工作,切實提高中職生職業價值觀培育的實效。
二、家校聯手加強中職學生職業價值觀培育的具體措施
雖然學校在教育中一直占據主導地位,但由于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無法做到全面周到;家庭在孩子的成長教育中肩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家庭教育的成敗,決定著孩子的一生。在對中職生職業教育價值觀的培育上,必須家校聯手、加強溝通,形成職業價值觀培育合力,方法互動、內容互補,才能達成目標一致,最終把孩子培養成符合社會需要的綜合型技術技能人才。
(一)充分發揮家長委員會平臺的作用,加強家校互動,形成互補,為學生職業價值觀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環境。一是開學初組建“三級聯系網”。即按照校級、專業級、班級“三級家長委員會”來組建 QQ 群或微信群,對于個別有困難的家長,想辦法讓他們入群并學會使用相關功能。二是召開“三級家長委員會”。學校定期組織召開校級、專業級、班級家長委員會,大家多方探討,就家庭在孩子職業價值觀培養中的重要作用和怎樣培育孩子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形成共識。三是組織統一培訓。利用家長委員會和“三級聯系網”,就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中常見的問題和如何對孩子進行職業價值觀引導和培育,量身定做相應課件并制作成情境微課,對家長進行統一培訓,并在 QQ 群和微信群上放相應的培訓材料,供家長隨時學習和參考。四是發揚團隊精神,保持密切聯系和溝通,加大家校和家家之間的學習交流力度,確保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培育收到實效。在“三級聯系網”上,除有課件和微課供家長平時學習外,學校還安排招生就業部老師、職業指導師和合作企業管理干部入群,定期進行在線答疑和收集家長的意見和建議,幫助家長及時解決家庭教育和學生職業價值觀培育中遇到的問題;同時家長通過“三級聯系網”,經過相互間的學習討論、交流借鑒,群策群力,不斷提升家長群體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效果,為學生職業價值觀的茁壯成長保駕護航。
(二)新生入學時播種職業價值觀。借助新生入學教育的契機,家庭和學校聯手,對學生進行職業價值觀萌芽教育。在校園和班級營造濃厚的企業文化氛圍;組織學生到校企合作企業參觀;舉辦什么是職業價值觀、用人單位需要的職業價值觀、最受用人單位歡迎的職業素養等相關講座和職業技能展示活動;從現今的職業分類、世界500強企業、企業達人、職業技術能手大賽等入手,介紹學校發展歷史和成就、各專業設置情況、學校師資水平、校企合作企業等,將這些情況真實而全面地展現給學生,讓學生對專業、職業、企業、崗位等有一定的了解,讓他們真切感受到當今技術技能人才的廣闊發展前景,從而萌生對所選專業及相關職業的濃厚興趣。因在這之前學生對這些少有接觸和了解,報讀專業時多半是盲目跟風,或聽家長意見,甚至是隨便選報,可能有的學生在了解后想轉讀其他專業。此時,學校和家長要及時與學生溝通并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充分尊重他們的選瘢原則上予以支持,但要有一定的條件約束并控制全校轉專業人數比例,具體由學校負責解釋和把握。
(三)學生入學后耕耘、培育職業價值觀。自學生安心就讀于某專業開始,家長在學校的指導下,配合學校完成一系列的職業價值觀培養培育活動,引導學生形成既符合個人發展需要,又符合用人單位需求的職業價值觀。
1.學校招生就業部對學生職業價值觀培育工作進行周密部署,有計劃、按步驟開展相關活動。如每學期組織學生去合作企業相應崗位進行見習或跟崗學習,讓學生近距離感受企業文化及運作模式;不定期舉辦相關講座,邀請企業和行業專家、優秀畢業生回校給學生做講座,介紹企業對職業價值觀的要求、企業管理體制機制、企業員工一天生活情況、優秀員工成長經驗等;結合學校的大型活動,定期舉辦各專業職業技能展示活動、職場案例分析大會等,要求學生在每項活動后提交心得體會或總結反思,并與學期末的職業價值觀考核掛鉤。
2.班主任把業價值觀培育融入班級管理工作中。如不定期舉辦如何進行個人職業生涯規劃、如何做企業的合格員工、優秀員工的核心要素、如何正確處理職場關系等系列主題班會活動;不定時組織學生觀看企業和職場成功和失敗典型案例并進行探討活動,找出案例中職業價值觀表現好和不好的方面,為什么好?好在哪里?為什么不好?不好在哪里?該如何修正?針對每個學生家庭和個人的實際情況,制訂職業價值觀培育方案,建立每個學生的職業價值觀成長卡,并納入學生的學期總成績考核中。
3.科任老師把職業價值觀培育融入平時的教學工作中。結合專業崗位需要,不定期組織學生去校企合作企業進行見習和學習觀摩活動,并及時進行總結和點評;教學中以企業崗位需要為導向,在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的同時培育學生的職業價值觀;根據本專業崗位特點,進行崗位情境模擬再現,組織學生進行對比、分析和探討,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職業價值觀;任科老師平時跟蹤記錄學生的職業價值觀表現,學期末將此表現和成績錄入職業價值觀成長卡,對學生的職業價值觀進行量化考核。
4.家長高度關注、密切配合。家長全程通過“三級聯系網”和“三級家長委員會”,密切關注學校和孩子的學習活動及相關日程安排,及時和學校、老師聯系,和“三級聯系網”里的家長多交流、多探討,積極配合學校、班主任和科任老師做好后勤保障、激勵安撫和評價考核工作,讓孩子們朝著企業崗位需要和自身職業發展方向,潛心致力于本專業理論與實踐及職業技能與素養上的完善和提升。
5.加強考核評價。利用學生職業價值觀成長卡,全程跟蹤記錄和嚴格考核學生職業價值觀成長歷程。與學生手冊一樣,按學期對學生的職業價值觀成長情況進行考核和評價:評價形式分綜合表現評價和分數量化評價兩種;多方參與評價,含班主任、科任老師、學校招生就業部、見習企業、家長、學生互評、學生自評。每學期末進行總結表彰活動,對表現突出和進步大的學生進行表彰,鼓勵和引導學生不斷提升自己的職業價值觀水平。
(四)頂崗實習時檢驗、收獲職業價值觀。頂崗實習是中等職業教育必不可少的環節,是中職學校貫徹“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辦學方針的重要舉措,是深化產教融合、推進校企合作和工學結合的主要途徑,是中職學校培養和提升學生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的有效方法。學生通過頂崗實習將在學校所學專業知識與企業生產實際相結合,完全履行企業員工崗位的所有職責,真正實現學生與企業員工兩個角色之間的無縫對接。頂崗實習的經歷能幫助學生進一步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提升職業技能、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為今后職業發展奠定基礎。此時是檢驗他們職業價值觀和提升職業價值觀水平的關鍵時期。
在頂崗實習過程中,學校、企業、家長應密切關注學生在實習中職業價值觀 的表現并及時記錄和反饋,此時,三方形成密切的聯系鏈,相互聯系、相互監督、密切配合,共同檢驗學生的職業價值觀。由學校招生就業部、企業、家長、學生四方共同對舊版本的學生頂崗實習鑒定表進行修改和完善,改進傳統的評價方式方法,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立體考核評價。例如,從學生對企業崗位的適應能力、崗位操作技能、服從力、忠誠度、團結合作能力、與同事相處能力、今后就業打算、理想中的崗位要素、職業發展目標等職業價值觀的具體表現進行考核。評價形式以分數量化和等級評價相結合。評價方式有他評、互評、自評,即企業、學校、家長進行他評。學生相互之間進行互評,學生自己進行自評。多方參與考核評價,有學校、企業、家長、其他學生和學生自己共五方,確保評價公平公正、合理客觀。考核采用平時考核和半年、年終階段性考核相結合的方式,對發現的亮點和問題及時反饋,并進行有效的激勵和批評指正,幫助學生不斷修正和提升職業價值觀水平。
實習結束后要分別在企業和學校舉辦實結表彰大會,對實習中職業價值觀表現優秀的個人和典型案例進行通報表彰,進一步分析總結、提煉升華,最終使學校、企業、家長、學生共同收獲積極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參考文獻】
[1]唐章捷.中職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父母教養方式與職業價值觀的相關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3
[2]毛懷勇.親子溝通視角下中職生家庭教育的問題和對策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6
[3]張 瑩.中職生職業價值觀教育研究[D].沈陽:沈陽航空航天大學,2013
【基金項目】2014年廣西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中職生職業價值觀培育活動課程化的實踐探索”(GXZZJG2014B088)。
篇8
教育與技術的融合教育與技術的融合一直以來是當前國內外專家、教育機構研究與實踐的重點,研究成果、觀點與實現現象眾多。何為“融合”?北京師范大學余勝泉教授在他的《推進技術與教育的雙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解讀》一文中指出,融合是兩者相互靠近、優勢互補,尋求共同點與連接點,產生實質的、有意義的聯系,最終成為一體的過程,是一個互相欣賞、互相靠近的過程。融合是自然的、柔和的、而非生硬的;融合是一種和滲透,更流暢、更高效;融合是彌漫的、無處不在的;融合不再是主、客體二分,而是二位一體,形成新的創新性體系。創新是融合的結果,也是必然。由此看出,如何做到技術與教育的融合是高品質網絡教育的關鍵,也是難點。實現網絡教育與技術的融合有非常多的方面,廣州數字化學習港提出第四代網絡教育要有層次的實現教育與技術的融合:
1.項目組織、管理和服務與技術的融合
搭建集各類用戶組織,項目宣傳,文化環境創設,學習體驗的虛擬網絡校園環境,向教育受眾傳遞項目的價值與服務,使他們獲得信任感、激發潛在用戶的需求。
2.教學內容轉化為數字化的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作為學習任務的單元,轉變內容學習的手段,需將教學活動作為學習內容的載體,依托教學活動將內容轉變為任務。如何保障教學活動的參與度和可監控可評價,需要加強教學活動與技術的深度融合,從媒體的形式,交互的機制與方式、學習的環境等方面加以支撐。
3.從共性到個性,從被動到主動
完善學習支持服務與技術的融合完整的網絡教育需要構建滿足學習者從學習咨詢、報讀、入學、學習、結業、考試到畢業一個完整過程的共性的數字化組織與支持服務支撐體系;同時提供滿足不同學習需求與特征的學習者主動的個性化輔導服務以及個性化的情感支持服務體系。
4.轉變教師角色
與技術的融合網絡教育中,要求教師改變工作習慣與模式,具備充分利用信息平臺與數據管理的能力,能準確、高效的定位教學問題,包括學習者學習成效以及教學內容的評價改進,并進一步的利用網絡教育互動工具開展“面對面”的網絡教學。
二、探索高品質網絡教育的實踐方法
目前,廣州數字化學習港致力于追求高品質的網絡教育,以應用需求為導向,以綠色教育、教育均衡、促進就業、提升能力、完善自我為目標,持續探索教育與技術的融合,構建第四代的網絡教育集建、管、督、教、學一體化、智能化的模式:基于學習應用,確立學有所用的數字化教育項目;基于學習者有效學習目標的高效實現,打造教學內容;基于學習者個性學習需求的,開展智能的、主動的教學輔助服務;基于互聯網新的體驗技術構建學習者喜愛的網絡教育交互體驗。
1.確立“有用”的教育項目確立項目的原則
以學習者應用需求為導向,滿足迫切需要以就業為導向的專業能力、通用能力與技能的提升,健康多元的子女教育,以及關注人的自我完善綜合素養的教育需求。響應政府為促進經濟發展、城市發展提出的人才建設需要,并配套相應的標準要求、管理機制、政策、監控措施。確立項目的方法與組織:面對學習型社會眾多學習者多樣化的教育需求,確立有用的教育項目不是個體的獨立行為,是遵循科學、規范的項目確立原則與標準,采用多種調研手段,分析學習型社會及學習者需求并構建項目模型。組織教育機構、行業、企業、學習者,匯聚權威的專家團隊,包括來自于著名院校的學科學術專家、學科教研專家、行業專家、教育一線實戰專家。
2.開發“實用”的教學內容
在多元化的數字化學習需求下,要為學習者提供更實用、更有針對性、更高效的學習內容,教學內容重點要突破“教”什么,如何“教”,“學什么”,如何“學”,具有以下關鍵要素:(1)教學目標明確并且可驗證。數字化教育項目模式下的教學內容是基于明確的教學目標,由互相作用的標準的教學活動的類型、內容、考核評價構成。教學內容的目標確立不僅明確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更需明確具體的教學活動的考核標準與考核指標,教學結果是可驗證可量化的。(2)教學內容不僅要符合學科專業基礎知識與能力、專項技能能力、綜合素養提升等針對性、實用性的目標,更要對知識信息進行提煉、讓學習者更高效的掌握精髓;既要注重符合教學大綱標準的課程內容建設,更要注重滿足實現網絡輔助教學的輔導內容的建設。(3)網絡課程是融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技術體驗的重要載體。網絡課程內容的組織是基于知識點化的標準學習活動,由專家引領每一步的學習并進行學習成效檢測,課程內容采用豐富的教學活動如情景化教學、案例式教學增強網絡教育的直觀學習成效與能力指導,學習的方式采用游戲通關化的方式激發學習者的興趣。(4)組織開發網絡教學內容是實現教學內容與技術融合的保障。教學內容的組織開發以院校學術專家、學科教研專家、教育一線實戰專家構成的主題專家團隊為主,對教學內容進行研究,指導教學方向、規劃教學體系、監控開發過程與教學質量;由精通網絡教學的教育技術專業人才擔任教學設計師,負責與授課專家進行具體的教學方法與教學策略的設計與確定,教學活動與教學評價的設計與確定;由教育專業能力與項目管理能力的數字化教育項目經理,對項目涉及的全部工作進行有效地統籌與管理。廣州數字化學習港中心建立了專業的網絡資源開發保障體系,打造標準化的“學工廠”,設置10多個不同的資源開發專業工種,進行教學資源的設計、教學資源的開發、教學資源的管理,配備了6個虛擬高清教學演播、標清演播室等資源開發基礎設施。同時建立資源開發流程與質量規范,形成標準化的、專業化的資源開發,保障優質、規模化資源開發。
3.開展“主動”的網絡教學服務
網絡教育更多的要求學習者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與自我約束力,而在快節奏的今天,如何讓學習者能高效率的掌握新知識新技能,輔助教學是關鍵。在國際遠程教育領域,網絡輔助教學被公認為是學習支持服務的主要環節,也是網絡學習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網絡輔助教學”通常指利用各種網絡技術實現網絡課程學習過程中對學生的教學、支持、管理和評價。廣州數字化學習港在開展網絡教育的過程中,圍繞學習者對學習有效的需求、情感需求、發展與自我完善的需求等,以及學習者面臨的自學習咨詢、報讀、入學、學習、結業、考試、畢業、就業、發展等一系列過程,通過網絡教學服務與各地學習中心,建立了線上、線下融合的完善的學習支持服務體系。其中,學習者在有效的選擇其報讀的項目后,如何令其更高效、更有效的開展網絡學習,網絡輔助教學是至關重要的。廣州數字化學習港圍繞有效的教學目標,以學習者為中心,建立專家、督學、助學、導學四個層次的個性化主動教學服務保障,并且建立健全管理體系,教學管理規范與制度,師資遴選、確立、培訓、上崗的標準與管理制度,教學效果評價管理規范,以保障教學服務的順利開展。(1)專家引領與教學專家制訂科學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習者可以根據專家的學習建議開展自主學習。專家制訂科學的學習進度引導學生做出自己的自學計劃。有效的學習活動評測引導基于教學活動流實施過程性評價,每一個標準的教學活動相互作用,并由專家講授內容,學習過程中通過智能化的專家引領的學習活動學情分析結果,引導學員如何繼續學習,或采取何種措施繼續學習。(2)督學實施教學管理督學在專家的指導下,根據教育督導與評估的理論、方法和技術,開展教學實施管理、教研與發展工作,負責組織、培訓、評價、指導助學開展工作。(3)助學管理學習效果設立專業的學習指導師助學機制為學習者提供基于智能學情數據分析的一對一個性化輔導。系統為每一位學習者記錄包括學習進度、學習效果的數據,形成該學習者的學習數據模型,即個性化、可視化的智能學情分析,同步反饋給學習指導師。學習指導師可對學習者的學習情況進行可視化的跟蹤并以此診斷學員學習成效,制定個性輔導方案,通過專業的輔導教學支持工具,包括短消息、短信、郵件、等離線工具,即時通訊、電子白板交互、直播輔導等在線教學工具,有策略地進行一對一的個性化輔導。(4)導學管理學習進度在網絡學習過程中,由于時空分離,學習者感到孤獨無助,往往缺乏學習的持續性。為學員創建網絡班級,班級設置專門的班級導學顧問,組織班級活動,開展學生工作。
4.注重“體驗”的支持平臺
支持數字化教育項目運行的平臺的建設不僅需要滿足項目組織、設計、開發、教學、服務的需求,更要具有未來前瞻性、滿足學習者個性化時尚學習體驗的要求。根據不同的教學組織及教學模式的具體特點,廣州數字化學習港自主創新研發了核心系統第四代教學系統LAMV1.0平臺,在此基礎上根據各類型教育組織與教學需求模式的不同打造了ee高教通,ee職教通,ee小教通,ee生活通四種解決方案,具備以下幾個共同特征:建立了平臺是自數字化教育項目確立之時即介入的原則,構建教育項目的實施環境;是基于大規模開展高品質網絡教育用戶組織、項目宣傳、教學組織與教學管理的完善的先進平臺;是符合多種教學模式的集數字化教育項目建設、教、學、管于一體的以先進教學系統為中心的平臺;核心教學系統具備過程性的學習社區形成、游戲化學習方式的特點;可服務于多教育機構開展自主教學組織的開放式平臺;可支持PC、平板電腦、手機多終端進行學習。
三、廣州數字化學習港的實踐案例
近年來,廣州數字化學習港先后在行業繼續教育、職業教育、中小學教育、高等學歷教育四大教育領域開拓創新數字化終身教育應用,引領廣州學習型社會建設。
1.開展數字化高等學歷教育實踐
廣州數字化學習港作為數字化教育公共服務體系,與普通高校聯合探索了以就業為導向,打造以學歷教育與職業能力培養相結合的新專業與新的培養培訓一體化教育模式,打造一批新專業。項目的確立:以應用需求為導向教學活動:以“練”為中心,注重學生專業能力的提升教學支持服務:“時時”、“處處”名師個性化輔導學習體驗:簡約而不簡單。設計和開發教學系統平臺時,從使用者的實際需求及感受出發,保持教學界面的簡約、美觀,強化人與人的交流能力、人與機的互動功能。
2.職業教育數字化項目
案例實踐促進就業、提升職業能力為目的的職業教育培訓內容體系設置,既要滿足針對知識理論類型的教學要求、又要滿足技能訓練指導,同時符合國家職業資格認證標準的考核要求。為保障學習者真正獲得有效的培訓效果及訓練考試能力,專家引領基于知識點化的案例式、情景化學習活動,以練為中心,以過程性考核為輔助。由廣州市廣播電視大學主辦的廣東職業教育網絡學院重點開展企業管理類、IT數碼類、傳統服務類、現代服務類、外語類、汽車類等100多個數字化職業培訓。
3.開展中小學校外教育的實踐
篇9
今天,我們在這里召開全縣和諧家庭建設工作會議,旨在于總結經驗,進一步推進和諧家庭創建工作,為構建和諧新*作出應有的貢獻。(縣委常委、統戰部長張世方同志、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鄭輝同志親臨會議。張部長還將作重要講話,這充分體現了縣委領導對我們婦聯和婦女工作的關心、重視和支持。在此,我代表縣婦聯向各位領導表示衷心的感謝!)下面,我代表縣婦聯講三方面的內容:
一、我縣和諧家庭創建試點活動開展以來的情況
自去年8月份以來,根據市婦聯的要求,我縣開展和諧家庭試點工作,及時召開試點專題研討會,確定石浦鎮、爵溪街道、海達針織印染有限公司、番頭小學、國稅局、墻頭村、瑤琳和文峰社區8個不同群體家庭類型試點單位,下發象婦[20*]46號《關于開展和諧家庭試點工作的通知》,形成比較完整的實施方案和創建標準。遵循“凝聚婦女,帶動家庭、聯動社會”的工作思路,精心組織,扎實工作,充分發揮家庭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特殊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強化宣傳,營造和諧家庭創建的濃厚氛圍。為便于工作的順利開展,各試點單位注重以宣傳為先導,采用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宣傳方式,營造和諧家庭創建氛圍。去年底,縣婦聯在區主干道設置“和諧、平安、溫馨的家庭,讓我們共同擁有”大型公益廣告牌,制作和諧家庭宣傳年畫6000余份下發各地。今年“三八”期間,縣婦聯在*婦聯網、《今日*》三八專刊上刊登了和諧家庭創建標準,并發出“積小安為大安,齊參與創和諧家庭”倡議書。試點墻頭村以科技文化藝術節契機,張貼了創建標準和創建口號,并把創建活動內容編成快板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讓廣大群眾在輕松愉快中接受教育。丹西瑤琳社區開辟了專題集中宣傳欄,專門設計和諧家庭圖案牌版面配文字說明,進行較為直觀形象的宣傳。石浦鎮邀請有關作家作和諧家庭創建的專題研究報告,舉辦了“和諧家園——愛的港灣”和諧家庭創建故事會。據統計,各試點單位共下發倡議書25000余張,開設和諧家庭宣傳櫥窗12只。多角度、多載體、多層次對“和諧家庭”創建活動進行了宣傳,提高了社會和廣大群眾的知曉率。
(二)依托載體,開展豐富多彩的創建活動。各試點單位充分利用原有的各種工作載體,創新思路,積極探索新的工作手段,開展豐富多彩的創建活動。丹東、丹西的兩個試點文峰、瑤琳社區,組織社區家庭志愿者開展了“建綠色*,做文明使者”志愿者大行動,有效提高了家庭成員的環保意識,營造了人人參與的良好氛圍。瑤琳社區還以鄰居節、家家樂等活動,組織社區家庭主婦學禮儀、做家庭顧問,讓不熟悉的人熟悉起來,讓熟悉的人互動起來,讓互動的人關愛起來。文峰社區舉辦和諧家庭故事會等活動;墻頭村圍繞新農村建設規劃,深化“美德在農家”活動。發動家庭成員綠化、美化、凈化村居環境,開展移風易俗活動,普及健康科學生活方式,并組織村民開展計算機培訓和烹調技能培訓。國稅局深化“學習型家庭”創建活動,開展學習型家庭成果展示。石浦鎮開展“百善孝為先”儒家學述報告會;番頭小學開展“我為媽媽做什么”真情活動,幫助爸爸媽媽選購好書,推動家庭學習雙向互動;爵溪街道在爵溪中學開展未成年人“預防犯罪”知識講座和少年犯以身說法思想教育課,并設立了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基地。各試點單位通過開展一系列活動,取得了較好的創建效果。
(三)創樹典型,推進和諧家庭創建。在和諧家庭創建試點活動中,我們始終把發現典型、樹立典型作為一個有效的途徑,以榜樣的力量指導和推動面上工作,促進創建活動的深入開展。去年底,縣婦聯為弘揚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倡導和諧的家庭成員關系,聯合縣文明辦開展了*縣首屆“十佳”好媳婦評選活動,通過基層推薦、媒體公示、公眾投票等方式,評選出張玉喜、黃惠玲等*縣“十佳”好媳婦。在全縣“三八”國際勞動節97周年紀念大會進行了公開表彰,縣各大媒體紛紛對“好媳婦”典型作了專題報道。與此同時,各試點單位通過教育、評比、表彰,樹立了一批和諧家庭的典型。石浦鎮婦聯開展“十佳好媳婦”、“十佳好兒女”、“十佳好鄰居”和“十佳和諧家庭”評比,以典型來帶動全面。墻頭村評選了“十佳和諧家庭”、十佳科技示范戶、“十佳自強模范”,并召開了全村表彰大會,受表彰的家庭和個人佩戴大紅花,并領受了獎品和證書。據統計,整個創建期間全縣共評出近百戶鄉鎮、村(社區)級和諧家庭,20戶縣級綠色家庭,7戶市級綠色家庭,15戶市級和諧文明家庭,2個綠色家庭創建示范點。有力地推動了整個試點創建工作。
一年多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縣和諧家庭創建工作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反映出一些問題,如群眾參與面還不夠廣泛、活動載體還有待創新、活動的實效性也有待加強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繼續努力,不斷提高創建活動的質量和實效。
二、今后一個時期和諧家庭創建的措施內容
和諧家庭創建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不斷努力,常抓不懈,各級婦聯要以這次會議為契機,趁勢而上,再接再厲,不斷開創和諧家庭創建工作新局面。雖說和諧家庭創建的相關文件現已下發各地,在此,為進一步達成共識,有必要再作一強調。
一要明確和諧家庭建設的實施步驟。我縣和諧家庭創建分三步走:第一步:20*年9—12月試點創建階段,現已結束。第二步:以點帶面,全面推開階段(時間是20*年1月—2009年12月)。各地要按照《實施意見》要求,因地制宜制定工作計劃,充分運用各種媒體,搞好輿論宣傳,營造建設氛圍。并通過“家庭節”、“鄰居節”等形式,引領全縣家庭參與建設工作,并結合實際出臺考核標準,每年評選、表彰先進,總結推廣先進典型經驗,推動和諧家庭建設工作扎實深入開展。一共是三年建設時間,過程比較長的。大家要清楚,不是今年搞一下就過去了,要每年堅持搞。第三步:總結提高,不斷完善階段(到2010年止)。屆時將召開和諧家庭建設工作經驗交流會,選樹一批市、縣級和諧家庭典型,舉辦和諧家庭建設成果展示會,建立和諧家庭建設長效機制,推動和諧家庭建設工作深入開展,使全社會形成“人人共創和諧文明,家家爭建和諧家庭”的氛圍,為和諧*建設夯實堅實的基礎。就是說,2010年搞個階段性總結,要達到主要目標。
二要深入領會和諧家庭建設的精髓內容。和諧家庭是文明家庭創建工作的最高表現形式,也是以往文明家庭創建載體的集中體現。它的精髓內容可以用二十四字來概括,即“以德治家、學習興家、文明育家、廉潔持家、綠色美家、平安保家”。所謂以德治家,就是要加強家庭成員的思想道德建設,要把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宣傳教育貫穿于和諧家庭建設全過程。在創建過程中,要利用大小會議和各種宣傳渠道,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綱要》、《婦女權益保障法》、新時期女性“四自”精神、《婚姻法》的宣傳教育,引導家庭成員牢固掌握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基本規范,明是非、知榮辱、分善惡、辨美丑,提高廣大家庭的社會公德水平和現代文明程度;所謂學習興家,就是要繼續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地開展學習型家庭創建活動,從基本素養、基本行為、基本規范抓起,引導家庭成員提高綜合素質,促進家庭成員全面發展。通過“爭做合格父母,培養合格人才”、萬名家長教育工程、母親素養工程等,使人們普遍接受“知識立家、知識興家、知識富家”的讀書學習理念;所謂文明育家,就是要抓好美德在農家建設等主題活動,在文明育家的基礎上,鄰里之間互幫互助,團結友善,積極參加各類文化娛樂和社會公益活動,在活動中陶冶精神情操,養成融洽關系;所謂廉潔持家,就是要家庭成員勤儉持家,科學理財,理性消費,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所謂綠色美家,就是要以“綠色家庭”創建活動為載體,組織開展以生態建設和節約利用為主題的各種實踐活動。教育家庭成員節約和合理利用水、電、氣,倡導節約能源資源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在農村,結合“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活動,強化農民生態意識,以治理農村居住環境“臟、亂、差”為突破口,開展庭院整治活動,解決各家房前屋后“小天地”的環境問題,營造整潔優美的農村生活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所謂平安保家,就是要按照建設“平安*”、“法治*”的要求,結合五五普法教育,大力開展“平安家庭”創建活動。要堅持不懈地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法律知識宣傳教育、“送法下鄉”、“法律進萬家”、創建“零家庭暴力社區”等活動,切實做好婦女兒童的維權工作,調解家庭矛盾,疏通鄰里糾紛,積家庭“小安”為社會“大安”。通過扶貧結對等形式關注城鄉低收入群體,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生活方面的實際困難,利用“雙學雙比”等工作載體帶領家庭增收致富,營造和諧穩定、安居樂業的生活環境,為家庭和睦美滿夯實基礎。所以,各地各部門在今后創建過程中,要在吃透其精神內涵中并做足文章,務求取得實效。
三要認真部署,抓好落實。各地婦聯要按照全縣的整體部署,結合各自實際,每年制定相應的創建計劃和實施辦法,定期研究部署和諧家庭創建工作,要堅持因地制宜,注重工作實效性。要加強對各類活動的整體策劃,尋找合適載體,注重實效。不要為活動而活動,走形式主義,要有效利用人力、財力,使活動效益最大化。要注重現有資源的整合利用,做到三個結合:一是要把創建活動與開展社區、廣場文化活動和農民文化藝術節有機結合。這些活動每年都在搞,有經費、人才保障,社會效果也很好,我們要利用這些現成的平臺,借臺唱戲,借機辦事。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吸引廣大群眾參與。二是要把和諧家庭建設與“雙學雙比”、“巾幗建功”、家庭教育等婦聯主要活動有機結合,豐富和諧家庭的內涵。三是要把創建活動與正在開展的學習型家庭、綠色家庭、廉潔家庭、平安家庭等各類特色家庭建設有機結合。農村還要與“美德在農家”活動結合,城鎮與巾幗示范崗創建活動結合。在整合中創新思路,尋找新的辦法。各地各部門都有自己實際情況和資源優勢,我相信依靠大家的聰明才智,充分發揮各自積極性,一定能把和諧家庭建設搞得有聲有色,富有成效。
三、20*年縣婦聯推進和諧家庭創建的主要措施
今年縣婦聯開展和諧家庭建設主要工作有:
1、結合新農村建設,開展和諧家庭建設工作。今年“三八”期間,縣婦聯推出了“關注女性·共建和諧”系列活動,其中活動規模影響面比較大,聯合文化新聞出版局、縣新農村建設辦公室開展了全縣“新農村、新女性、新風采”鄉村女性健身舞大賽,掀起了農村婦女參與和諧家庭文化建設的。全縣18個鄉鎮街道的代表隊,500余名農民婦女參賽,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秧歌、腰鼓、健身操等12種形式唱響和諧家庭主旋律,謳歌農村的新生活。提升了農村婦女精神風貌,促進了鄉風和諧文明。
2、結合巾幗文明示范社區試點創建,開展和諧家庭建設工作。充分發揮現有的巾幗文明崗、巾幗志愿者作用,整合社區內各文明崗、樓群等現有資源,為社區建設服務。今年4月份已在丹峰、瑤琳社區搞了兩個巾幗文明示范社區創建試點,并開展了各社區與社區內巾幗文明崗年度服務項目的承接活動。兩社區共有11家巾幗文明崗參加承接活動,服務項目達17項,為和諧社區建設作出了努力。
3、結合家庭教育,開展和諧家庭建設工作。在5·15和六一期間,結合實際,開展豐富多彩的樹新風,促和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實踐活動。①5月14日開始至5月19日,邀請北京家庭教育高級指導師、北京起跑線教育培訓中心顧問余立恒對全縣11個鄉鎮的11所中小學校學生、家長,開展“創和諧家庭,樹科學育兒觀”家庭知識大講座活動。各地要做好發動組織工作,確保活動順利開展。②六一節期間,縣婦聯將聯合省級文明崗電信局城區支局綜合營業班、塔山幼兒園組織千名兒童在人民廣場開展和諧家庭——健康寶寶廣場活動,涉及單位和鄉鎮要組織發動好人員參加觀看,并要組織志愿者維護秩序,注意安全。③結合六一,各級婦聯要開展”和諧家庭獻溫情.牽手兒童慶六一”活動,并把組織活動情況及時上報婦聯。
4、結合婦女健康促進工程,開展和諧家庭建設工作。根據省政府頒發的《浙江省婦女發展規劃(20*—2010年)》決定,實施“婦女健康促進工程”項目,對城鄉婦女每兩年進行一次常見婦科疾病檢查。充分利用農村和社區的基層衛生服務網絡,建立健全常見婦科疾病檢查的管理服務體系,40%/年已婚育齡婦女每兩年接受一次免費常見婦科疾病檢查。每季一次工作報表,做到普及婦女生殖保健知識,進一步建立健全婦女生殖保健知識宣傳教育和婦科病檢查的管理服務體系,提高常見婦科檢查率和婦女生殖保健知識的宣傳覆蓋率。建立個人健康檔案,實行動態管理。
5、結合機關作風建設年,開展廉政文化進家庭活動。6月份-7月份,縣婦聯將聯合縣紀委開展干部家屬代表黨風廉政建設教育會。通過以案說法,講座、贈書等活動,增強家庭成員守廉、助廉、倡廉意識。各地婦聯仍可利用村嫂例會、座談會等形式,根據實際組織廉政文化進家庭有關活動。
6、8月份,縣婦聯準備召開和諧家庭建設交流論壇,屆時邀請各鎮鄉、街道婦聯主席和有關部門婦委會主任,結合各自工作實踐,談想法,獻計策。集思廣益,為下步各地、各部門和諧家庭建設作指導。
7、10月份,縣婦聯準備抽調一些人員組成和諧家庭建設巡回指導組,赴各鎮鄉、街道和有關部門檢查指導工作。
篇10
【關鍵詞】幸福教育;幸福德育;幸福學生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19-0050-03
對學生而言,要想擁有幸福人生,必須首先構建幸福教育;要想擁有幸福教育,必須首先探索幸福德育。幸福教育是為每一位學生的終生幸福奠基,其核心意義是為學生智慧和人格的同步發展創造最佳環境與條件,使學生都有理解幸福的思維,有創造幸福的能力,有分配體驗幸福的境界,有奉獻的品格。而幸福德育就是堅持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把德育工作的切入點放在受教育者當中,培育健全的人,培養有教養的人,培育幸福的人。
一、探索幸福德育模式
幸福德育不僅是一種理念,還是一個系統的、持續性的工程,更是一種以幸福情感為目的的教育行動。只有緊緊把握教育規律和學生思想發展規律,才能不斷提升學生幸福人生所需要的幸福觀念、品質和能力。
幸福德育模式是以使教育煥發幸福魅力為出發點,以提升學生積極人格品質為價值取向,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將“主觀幸福感”與學校德育融為一體,讓學生在積極校園氛圍的熏陶下,發現積極品質、培養積極情緒、提升積極力量,從而激發學生主體的能動性、主動性、選擇性及創造性,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模式。它包括積極心理學指導下的:
幸福德育機制,即以積極心理學為理論支撐的德育工作頂層設計及班主任培訓方案;
幸福德育環境,即營造積極校園文化氛圍;
幸福德育內容,即以培養積極心理品質為核心的德育內容創新及幸福校本課程開發,以發展多元智能為核心的學生生涯規劃;
幸福德育途徑,即積極心理學在班級管理中的滲透,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在家校溝通中的效用;
幸福德育方法,即積極語言在學生思想教育中的運用;
幸福德育評價,即基于積極心理學的德育評價方案。
二、實施幸福德育主要措施
1. 以幸福德育課程體系為主要目標,讓學生浸潤幸福
幸福德育課程體系的構建保證了德育課程在學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標、價值通過課程得以體現和實施。幸福德育課程體系把握育人“思辨、體驗、生成”理念,以學科教學為主渠道,以班級建設為主陣地,從教學形態、訓練形態、滲透形態、活動形態進行系統的構建,體現幸福德育的“價值思辨”“情感體驗”“行為生成”等特征,從而進一步提高學校德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獨特魅力。挖掘三級課程的育人功能,結合學校德育傳統項目,從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及校本課程三個方面系統構建學校德育的課程體系,保證幸福德育課程的落實。
(1)以開設“幸福課”為嘗試,讓學生感受幸福。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選修課是《積極心理學》,聽課人數超過了王牌課《經濟學導論》。該課被師生們譽為“幸福課”,稱這門課程“改變了他們的人生”,當他們離開教室的時候,都“邁著春天一般的腳步”。幸福課在哈佛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轟動,因此泰勒教授被譽為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講師”和“人生導師”。
在北京電視臺科教頻道的《北京公開課》系列節目中,名列首位的是中國版《幸福課》。畢業于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博士岳曉東副教授主講了《幸福課》:“怎樣以積極的心態獲得幸福”“怎樣經營自己的幸福人生”“如何走出自我束縛而獲得幸福”“怎樣給自己和別人帶來幸福”“面對壓力如何合理應對”“怎樣獲得心理韌性”以及“如何完善自己的人格”等問題,比哈佛大學的《幸福課》更加適合我們中國人的生活現狀和心理需求。目前在國內,已有云南大學、寧波外國語學校、鄭州市秦嶺路小學等各類學校引進“幸福課”。當然,幸福課堂不是簡簡單單、輕輕松松、熱熱鬧鬧就夠的,還需要我們一線德育教師不斷去探索、實踐、完善、發展。
(2)以自主班會課堂為依托,讓學生分享幸福。改變傳統班會課上教師空洞的說教形式,把課堂的話語權交給學生,學生參與策劃、學生參與組織、學生擔任主持,利用主題活動展示學生的特長,利用小組活動挖掘學生的潛能,給每一個學生提供活動的時空,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表露自己心跡的平臺,使有自卑感的學生不再內向,使有表現欲的學生健康陽光。也就是讓他們體會學習的樂趣,享受自主班會課堂帶給他們幸福感。
(3)以德育活動為抓手,讓幸福“點亮”德育。德育課傳授的不是靜態的知識。因此,除了在課堂上努力營造生活情境外,還應經常結合德育課的內容,通過活動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生活中去。如“全市美德少年評選”“校園十大感動人物評選”,活動期間,積極上進的氛圍彌漫在校園的每個角落。通過開展“為父母洗腳”等系列感恩活動,學生內心受到了感觸,也將感恩教育落到了實處,讓學生用自己的行動表達著自己的感恩之心。
(4)以網絡空間為增長點,讓學生追求幸福。網絡空間是課堂教學的繼續和延伸,對德育課教學尤為重要。如建立網站、QQ群、博客、微視頻,設置BBS,開辦欄目,因勢利導利用網絡進行德育,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做到教育與娛樂的有機結合。這些是展現師生幸福互動的又一種形式。
2. 以養成教育為核心,教會學生懂得幸福
(1)以“八禮八儀”為基本點,讓學生追求人生幸福的品位。八禮即儀表之禮、用餐之禮、交談之禮、待人之禮、交通之禮、集會之禮、游覽之禮、儀式之禮。八儀即入學儀式、升旗儀式、入團(入隊)儀式、表彰儀式、成人儀式、開學儀式、散學儀式、畢業儀式。通過開展文明禮儀養成教育工程,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小舉動、大文明”在每個學生心中生根發芽,培養學生的君子風度、儒雅之氣。
(2)以自主管理為著眼點,讓學生體驗同伴幸福的樂趣。以實現學生自主教育為目標,以把綜合素質評價分解到學生學習生活的每一天,并讓學生人人都來參與綜合素質評價作為基本內容。以提高學生的民主參與意識、增強學生的責任心、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自主管理評價的能力為載體、探索和實踐班級自主管理方式。通過自主管理中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評價的三大基本要素和人人爭晉級、事事有評價、天天記量化、周周插紅旗、月月送喜報、年年有評價的六大評價機制,以及班級大會制、崗位承包制、值日班長制、常務班委會、監督委員會等“三制二會”的五大保障措施,提高班級管理效能,促進了班級群體的和諧發展,增強學生自我監控、自我指導、自我約束的能力,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
(3)以緩解學習壓力為突破點,讓學生提升幸福指數。在江蘇省第二屆幸福教育論壇上了由浙江師大任俊教授主持、日慈公益基金資助的《2015年全國中小學生幸福指數藍皮書》,指出“學生幸福感指數為50.54,教師幸福感指數為36.34”。制定中小學生幸福指數評價體系,有助于中小學生基于學業負擔和心理壓力的“痛苦指數”降低。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是提高學生幸福指數的第一步,也是最容易做到的一步。這也是提高中國教育的幸福指數首先必須邁出的第一步。沒有這步,其他無從談起。對學生而言,提升學生的幸福指數,就是讓學生在學校學習、生活得舒心、開心,對未來充滿信心。打造幸福的學生,就要從滿足學生的生理幸福、心理幸福、倫理幸福的需求出發,為學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幫助,讓每一個學生在有限的時空內得到最大化的發展,最優質的成長,最幸福的體驗。學生的幸福感提高了,勢必帶來家長和社會的幸福感的提升,這也是學校為和諧社會、提升人們幸福指數應盡的職責。
3. 以“快樂成長”為主題,培養學生珍愛幸福
(1)以多元評價為手段,讓學生綻放成長幸福的精彩。以多元靈動的評價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成長,變單一評價為綜合評價,變甄別性評價為發展性評價,注重3個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自評與互評相結合、學校家庭社會評價相結合。教師要善于發現閃光點,捕捉住教育最佳時機,即時評價、即地評價,即使是一個微笑、一個眼神、一個大拇指的贊許,但對學生的成長卻起著重要作用。因為“多了一把尺子,就多了一批成功的幸福的學生”。
為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根據多遠智能理論,在多元智能調查的基礎上尊重學生差異,因材施教,進行個性化教學和分層教學。建立了多元、主體、開放的評價體系,注重評價的診斷和激勵作用,在學生的學業水平評價方面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還關注學生的成長與進步,而且還注重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強調用多種標準評價學生,提出了“進步的就是優秀的”評價觀,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通過 “品德之星、學習之星、運動之星、藝術之星、衛生之星、守紀之星、進步之星、禮儀之星、管理之星、自強之星”等十星級評比,使每個學生都能在不同的水平和位置上體會到進步與收獲,讓學生特長得到充分發展,讓學生精彩綻放。
(2)以“幸福體驗行動”為平臺,讓學生珍惜幸福。幸福快樂的活動是學生體驗感悟幸福生活的重要方式方法。積極創造溫馨的氛圍,提供適合活動的場景,通過組建文學社團、藝術社團、科技社團、體育社團等給學生最大的體驗和成長空間,按學生幸福發展的軌跡循序漸進地去引導、積淀、涵養,在拓展、實踐、鍛煉中激發學生的興趣,讓每個學生在體驗活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發揮其特長和優勢,在樂學、愛學中主動、健康、全面地發展,使學生感受到自己的尊嚴和精彩。成立學生社團,讓學生拓展個人幸福的能力。為學生的快樂成長和個性發展提供舞臺。
4. 以營造幸福環境為動力,發展學生創造幸福
(1)以“幸福教師行動”為主導,讓學生感受教師的幸福關懷。沒有幸福的教師就沒有幸福教育,沒有幸福的教育就沒有幸福德育。教師的教育教學過程,其實本身就是傳遞幸福的過程。通過強化教師培訓、評價與管理,使每一位教師都能向思想認識有高度、學生心中有威信、學生管理有方法、班級管理能創新的全能型教師發展。通過強化德育全員、全面、全程的管理意識形成“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的良好氛圍,通過“1+8導師制”實現1個教師帶動8個學生的幸福涌動,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教師的幸福呵護下成長。
(2)以“幸福家庭行動”為源點,讓學生享受家庭幸福的溫暖。和諧幸福的家庭對學生幸福健康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親密性、針對性和感染性,幸福的家庭是學生持續幸福的源泉。發揮家長委員會的作用,讓學生享受家庭幸福的魅力。拓展德育工作資源,積極爭取家長、社會對學校德育工作的支持與參與教育、引導學生,使學校、家庭、社會形成德育教育合力。通過家長會、家長開放周、致家長的一封信、家訪、電訪等形式對家庭教育的內容、方式、方法進行指導,學校將邀請知名家庭教育專家到校給家長做報告,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進一步更新家長的育人觀念和教育水平,以達到家校聯合的最大和諧。
幸福是什么?幸福其實就是一種感覺,是一種內心對于生命的感悟,是一種心靈的體驗。聯合國首次了“全球幸福指數”報告,比較全球156個國家和地區人民的幸福程度,丹麥成為全球最幸福國度,其他北歐國家亦高踞前列位置。中國香港排名67,中國內地則排名112。要反思我們的生活方式,尤其要反思我們的教育與德育,要探索幸福德育,塑造幸福學生。教育的幸福是教師幸福、學生幸福和家長幸福的統一。讓我們師生、家校攜手共建幸福的校園。
參考文獻:
[1] 張華.發揮心理效應 構建和諧校園[J].中小學德育,2011,(1).
[2] 張華.強化學校法制教育 構建和諧校園[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6).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3家庭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