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體溫多少正常范文

時間:2023-03-27 02:32: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體體溫多少正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人體體溫多少正常

篇1

經驗步驟:其實,醫學上人體腋下的正常體溫是36-37攝氏度,高了則表明發熱,低了則表明低熱。

為了量到人體的準確體溫,我們應該把溫度計甩一甩,再用究竟進行消毒,然后放到腋下耐心等待5分鐘,這樣出來的數據才具有可信度。

為了增加測量數據的準確度,我們還應該在測量前把腋下的汗液擦干凈。另外在測量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把溫度計夾緊。

篇2

1、在36-37度之間。人體的正常體溫是一個范圍,只要在正常的體溫范圍之內都是可以的,而且在不同的部位測量體溫,正常的體溫范圍也不太一樣。比較常用的是在腋窩測量體溫,正常的體溫范圍是在36-37度之間,只要超過37度,就算是發燒的情況。

2、如果是在口腔測量體溫,體溫要比腋窩稍微高一些,正常的體溫范圍是在36.3-37.2度之間,體溫如果超過37.2度,就算有發燒的癥狀。如果是在測量體溫,最接近于人體內部溫度,正常的體溫范圍是在36.5-37.7度之間,只有體溫超過37.7度才是發燒的情況。如果是在腋窩測量體溫,體溫超過38.5度的時候,需要使用退燒藥來進行治療,比如可以口服布洛芬混懸液。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1.知道溫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

2.知道液體溫度計的構造和原理及常用的實驗用溫度計、體溫計、寒暑表。

3.知道攝氏溫度。

4.常識性了解熱力學溫度與攝氏溫度的關系。

5.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二)教具

三個燒杯、冷水和熱水、實驗用溫度計、家庭用寒暑表、體溫計、溫度計掛圖。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教師:我們在學習過簡單的機械運動和聲音現象后,今天再來學習一種新的物理現象--熱現象。

熱現象是指跟物體的冷熱程度有關的物理現象。例如大家在小學自然課中學過的物體的熱脹冷縮就屬于熱現象。

我們在生活中用冷、熱、溫、涼、燙等有限的詞來形容物體的冷熱程度。但是這樣的形容非常粗糙。開水和燒紅的鐵塊都很燙,但是它們燙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區別。所以,在物理學中,為了準確地描述物體的冷熱程度,我們引入了溫度這一概念。

二、進行新課

1.溫度

教師:我們對于溫度高低的判斷往往用皮膚憑感覺。現在請大家看這個實驗。這三個燒杯中分別裝有熱水、溫水和冷水,現在請一位同學將左手食伸入熱水中,右手食指伸入冷水中,停留一段時間后,將兩個食指同時放入溫水,請他說說兩個手指有什么感覺。

(請一位同學操作,并說明感覺)

教師:對于同一杯溫水,兩個手指的感覺不同。從熱水中拿出來的手指感覺溫水比較涼,從冷水中拿出來的手指感覺溫水比較熱。可見,憑感覺來判斷物體的溫度高低是很不可靠的。要準確地測量物體的溫度需要使用溫度計。溫度計的種類很多,有實驗用溫度計,家庭用的溫度計--寒暑表,醫用溫度計--體溫計,等等。

(向學生出示以上溫度計)

我們現在重點學習實驗用溫度計。

教師利用掛圖講解實驗用溫度計的構造和原理。

(1)實驗用溫度計

實驗用溫度計的玻璃泡內裝有水銀、酒精或煤油。泡上連著一根細玻璃管,管壁厚,壁上有刻度。當溫度升高時,泡內的液體膨脹,液面上升;溫度下降時,泡內液體收縮,液面下降。從液面的位置可讀出溫度的數值。所以,實驗用溫度計是利用水銀、酒精、煤油等液體的熱脹冷縮的性質來測量溫度的。

(2)攝氏溫度

教師:常用的表示溫度的方法是攝氏溫度。溫度計上有一個字母℃,它表示攝氏溫度。攝氏溫度是這樣規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溫度規定為0度,沸水溫度規定為100度。0度和100度之間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叫1攝氏度,寫作1℃。例如,人體正常溫度為37℃,讀作37攝氏度。

教師:自然界中的物體,溫度高低相差很懸殊。請大家看課本圖4-3,回答教師的提問。

(練習正確讀溫度,同時也可以豐富知識,提高興趣)

水的凝固點和沸點各是多少?

酒精燈火焰的外焰和內焰溫度各是多少?

鴿子的正常體溫是多少?

太陽表面的溫度大約是多少?

地球表面的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各是多少?

3.絕對零度和熱力學溫度

教師:宇宙中可能達到的最低溫度大約是負273攝氏度,這個溫度叫絕對零度。科學家們提出了熱力學溫度,它的單位是開爾文,用K表示。

熱力學溫度是以絕對零度即負273攝氏度為起點。-273℃=0K,0℃=273K,100℃=373K。所以,攝低溫度的數值加上273就等于熱力學溫度。

練習:

(1)水的沸點=____℃=____K

(2)沸水的溫度=____℃=____K

(3)絕對零度是____℃=____K

(4)人體正常體溫是____℃=____K

4.體溫計

學生閱讀課文"體溫計",回答以下問題。

(1)體溫計是用什么液體的什么性質來測量溫度的?(是利用水銀的熱脹冷縮的性質來測量溫度的。)

(2)它的刻度范圍是從多少度到多少度?(刻度范圍是從35℃到42℃。)刻度范圍為什么是這樣?

(3)它的最小一格是多少度?(最小一格表示0.1℃)

(4)測體溫時,為什么要把體溫計夾在腋下近10分鐘?(因為只有時間足夠長,才能使體溫計中水銀的溫度跟人體溫度相等。)

(5)測體溫前,為什么要拿著體溫計用力下甩?(因為體溫計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很細的縮口,水銀收縮時,水銀從縮口處斷開,管內水銀面不能下降,指示的仍然是上次測量的溫度,所以再用時必須向下甩。)

三、歸納總結

1.溫度是表示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

2.實驗用溫度計是利用水銀、酒精、煤油等液體的熱脹冷縮的性質來測量溫度的。

3.攝氏溫度規定冰水混合物的溫度為℃,沸水的溫度為100℃。

四、練習

學生完成本節的練習。

五、作業

1.復習課文。知道什么是溫度、攝氏溫度的規定,掌握攝氏溫度的讀法和寫法,知道實驗用溫度計的原理。

2.章后習題1.

(四)說明

篇4

一、體溫對身體的影響

高體溫對身體的影響

所謂高體溫,是在正常的體溫范圍內保持一個較高的水平,可不是讓你發燒!較高的體溫對身體產生如下影響:

1.內臟機能活躍

體溫較高,能讓體內消化酵素以及對內臟有益的其它酵素更有活力,可預防便秘、胃脹氣、尿頻等癥狀。

2.提高免疫力

高體溫能提升抵抗外來病毒、細菌的白血球功能,增強免疫力,改善體質。

3.提高基礎代謝率

基礎代謝高的人,就算不運動,消耗的熱量也比基礎代謝低的人要多,較高的體溫能提高身體的基礎代謝率。體溫每升高1℃,脈搏跳動每分鐘就會增加10次,使體內充滿了新鮮的氧氣,細胞的新陳代謝率也會相應提高。

4.血液循環良好

體溫高時,血管會變得較為柔軟,血液能順利地輸送至全身各個器官。

調整自律神經功能及激素水平的平衡不受外在環境的影響,身體始終能夠保持平均溫度的人,自律神經及激素分泌自然也能相應地保持平衡,且能發揮正常機能。

低體溫對身體的影響

既然高體溫對身體有如此多的好處,與它對立的低體溫自然也會對身體產生一些負面的影響:

1.容易產生輕度疾病

具有調節體溫機能的腦下視丘,同時也是控制自律神經及激素的中樞。因此,低體溫會影響自律神經功能以及激素平衡,進而引起肩膀僵硬、頭痛、暈眩、手腳冰冷等癥狀。另外,體溫偏低與月經不調、經前癥候群等婦科病也有關聯。

2.內臟功能低下

體溫降低,包括消化酵素在內的有助于內臟活動的各種酵素機能都相應降低。體溫每下降1℃,酵素的活力便會降低50%。因此,人容易感到疲倦,各種不適癥狀如便秘、胃脹氣、尿量減少等,都會頻頻出現。

3.免疫力降低

侵入人體的細菌及病毒要由體內的白血球來對抗,但每當體溫降低1℃,白血球所提供的免疫力便會減少37%。因此,體溫較低的人,在季節交換時比較容易感冒。

4.基礎代謝率下降

體溫升高1℃,基礎代謝率就會提高12%。而低體溫則讓你不易消耗熱量,也會使細胞的新陳代謝率降低,肌膚變差。

5.血液循環變差

低體溫的人,手腳的末梢血管會緊縮,血液自然不易流通。更會因心臟輸送血液的力量減弱,使全身的血液循環變差。另外,也可能因自律神經發揮的功能降低,導致血管收縮能力受到影響,血液的流通受到阻礙。

二、低體溫的肥胖謎團

低體溫不但是疾病的根源,也是減重的大敵。因基礎代謝下降而引起的肥胖,最突出的便是臀部及小腹的贅肉。因此,從體內開始改善低體溫現象,幫你塑造健康又美麗的身體。

1.體內廢物的排出及脂肪燃燒無法順利進行

身體每天都在不斷地新陳代謝,排出舊細胞,制造新細胞,其功能除維持健康外,還可使體態苗條。而低體溫的人,血液難以循環至末梢血管,因而影響新陳代謝的順利進行,體內廢物無法順利排出,脂肪也不易燃燒,以致成為易胖體質。

2.基礎代謝下降,消耗的熱量減少

即使吃相同的食物,低體溫的人較高體溫的人更容易發胖。18~29歲女性的平均基礎代謝量為每天5022焦,12%就是603焦,相當于1碗飯的熱量。日積月累,體內脂肪當然會增加。

3.無法排出多余水分,造成水腫現象

腎臟等內臟功能減弱是低體溫人常見的癥狀,因此排水機能欠佳,汗液與尿液不易排出體外。無法順利排出多余水分,身體有可能產生水腫,會讓體溫變得更低,造成惡性循環。

4.代謝不良,引發橘皮組織的產生

橘皮現象不只屬于肥胖者,它也常見于身材窈窕的人,最常出現的部位是臀部、大腿及腹部。其形成原因是新陳代謝下降而引起的脂肪代謝不良,以及血液循環不佳而造成的水腫。

橘皮組織會讓血液循環變差。分布于皮下脂肪的微血管本來就較細,如果再加上周圍脂肪細胞的壓迫,就更容易發生循環不佳的情形,從而使體內廢物與水分無法順利排出體外。其次,它會使代謝減緩,細胞內累積脂肪,可能會增大2~3倍。而變大的脂肪細胞壓迫微血管,血液的輸送受到阻礙,如此不斷惡性循環下去。

三、改善低體溫的方法

低體溫如此不利于身體的健康,應想辦法改變低體溫狀態,下面的方法幫你改善低體溫。

(一)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1.經常運動

肌肉的基礎代謝量比脂肪多50%,故增加肌肉不但可改善低體溫,還可使身體變成不易發胖的體質。活動身體,肌肉才會產生熱能,使體溫上升。血液循環更會因此獲得改善,氧氣隨著血液運送至全身,促進體內廢物的排泄,使新陳代謝加速。無需刻意進行運動,從一些日常的生活習慣開始做起就可以了,如不乘電梯改爬樓梯;早1、2站下車,走路到公司;經常打掃家里衛生等,如此就能夠增加你的活動量。

2.減少空調的使用

人體有自行調節體溫的功能,無論外在環境的溫度如何,身體還是可以保持一定溫度的。但如果每天都在有空調的室內,或是整晚開著空調,身體自行調節體溫的功能會逐漸減弱,導致低體溫現象發生。因此,冷氣、暖氣的使用,都應有所節制才好。

3.別喝太多冰的飲料

冰鎮飲料除它本身的冰冷會引起體溫下降外,還會因多余的水分囤積在體內,導致排泄機能減弱,使體溫變得更低。因此,最好喝溫熱的水,但同時控制茶類、咖啡等含咖啡因飲料的攝入。

4.少抽煙

香煙中的尼古丁,能讓血管收縮。因此,抽煙會導致血液循環變差,身體溫度下降,血液的流通受阻,新陳代謝也會跟著減慢,令皮膚干燥、暗淡。

5.學會釋放壓力

壓力會造成肌肉緊張、血管收縮、血液循環變差。同時自律神經中的交感神經的活動將變得較頻繁,以致整個自律神經失去平衡,使體溫調節功能無法順利運作。

(二)攝入均衡的營養

早餐只喝1杯咖啡或牛奶,中午隨便吃個水果或來碗陽春面,晚上吃個沙拉就解決了。如果這是你最近的食譜,要注意了,它會使你熱能攝取不足,新陳代謝下降。沒有熱量,身體也就沒有動力,體溫降低也就不可避免。所以,為提高體溫,攝入均衡的營養,保證身體的能量供應是非常重要的。

中醫將食物分為寒性、溫性、熱性3種不同屬性,有些食物有利于提高體溫,有些食物則有可能導致體溫下降。應盡可能多攝取能提高體溫的食物。

同時,也要多攝入能降低膽固醇及血脂的食物以及能幫助血液循環順暢、具有抗氧化作用的食物,它們能預防血液中的膽固醇附著在血管壁上引起的妨礙血液輸送的狀況。

1.寒性食物

香蕉、菠蘿、芒果、哈密瓜等水果。

小黃瓜、西洋萵苣、瓜類、西紅柿等蔬菜。

白砂糖、精致小麥所制的面包、蛋糕等。

冰牛奶、可樂、啤酒等冰冷飲料。

豆漿、豆腐等含大量水分的食物。

2.溫性食物

蓮藕、胡蘿卜等根莖類食物。

黑砂糖、黑豆、海藻等顏色較深的食物。

大蒜、姜、蔥、洋蔥、韭菜等辛辣香料。

鹽、醬油等調料。

肉類、海產類、蛋、乳酪等含蛋白質的食物或發酵食品。

腌漬醬菜等腌漬物。

日本酒、紅酒等酒類。

(三)泡個溫暖的熱水澡

泡澡能促進全身血液循環,提高新陳代謝。泡澡時水溫保持在30℃~35℃,泡20~30分鐘。可以在泡澡的時候,看看書、聽聽音樂,不但能讓身體暖和,還可消除壓力與疲勞。也可以在浴缸里加些精油、沐浴劑,或者是把磨成泥的姜放進小布袋,在泡澡的同時,嗅覺上也可得到滿足。泡完澡后,在身體還很溫暖的時候擦干水分,穿上衣服,以避免體溫散失。

體溫鏈接:

人體正常體溫是多少?

篇5

關鍵詞:XML;電子病歷;輔助器;設計

“輔助診斷器”是面向臨床診斷治療全過程的“人-機”交互綜合集成系統,它針對的是臨床現場中醫生對患者診斷治療的行為過程和醫生要求得到的幫助;它通過醫生和系統的對話,為醫生在診斷治療的全程中提供所需的知識、經驗、方法、模型來幫助醫生準確思維,達到有效地降低誤診誤治率和醫療費用的雙重目的。由于醫生思維方式的錯誤而造成的誤診誤治案例占全部案例的69%。因此,幫助和啟發醫生在臨床診斷治療中正確思維是診斷治療支持系統研究開發的核心問題。

一、系統設計

在這部分系統設計中,本文采用了產生式系統和概率的概念來進行電子病歷的輔助診斷功能。

產生式是人工智能系統的主要結構,在自然界的各種知識單元之間存在著大量的因果關系,這些因果關系,或者說是前提和結論的關系,用一種“如果……,則……”(if……then……)的形式表示。知識的規則表示即產生式規則,是一種借助條件語句IF-THEN表示知識的方法。一般表示形式為IFTHEN。

例如:如果病人是學齡兒童,有紅色斑點,并且病人發燒,則病人患的是水痘。可用如下產生式來表示這個簡單的醫療知識及診斷。

病人有紅色斑點、病人發燒、病人是學齡兒童,可能患的是水痘

或:IF病人有紅色斑點,病人發燒,病人是學齡兒童,THEN病人患的是水痘。

由于患者的某些病癥表象很難用精確的語言描述,如癥狀“發燒”,人體溫度為多少度時可稱為“發燒”要視情況而定,對于這種難以精確描述的表象,本文引入模糊語言來解決這個問題,采用概率進行描述。如某患者“發燒37.8”,通過模糊語言可以描述為其低燒的概率為40%、中燒的概率為60%。

根據以上的理論,本文設計了一個規則庫,它的DTD描述方式如下:

二、系統實例

下例是根據本文給出的方案,得到某病人的輔助診斷結果的例子。

患者癥狀:

1、發熱

2、咳嗽

發熱和咳嗽的規則庫定義如下:

      發熱和咳嗽

      發熱是體溫上升,超過了正常的體溫。正常的體溫是攝氏36.5--37℃,發熱是人體在抵抗傳染疾病,是疾病的癥狀之一。如有畏寒發熱,發熱出汗,且身體感覺不舒服,就很可能是生病了。應當用體溫表去量一下,看看是不是發熱。如果體溫是在38℃持續了48小時以上,吃了退熱藥后,體溫雖下降,但是幾小時后熱又回來,就要趕快去看醫生。熱到39℃是高熱,高熱過久可能對腦造成傷害,不能忽視。體溫表顯示的人體溫度36--37℃:正常37--38℃:發熱38--39℃:高熱高于40℃:可能有危險性的高熱!

       

發熱,咳嗽,呼吸困難,痰呈棕色。

急性呼吸道感染,對小兒、老年人及體弱者很危險。

50%,20%,20%,10%,

可能要做X線檢查,也可能要住醫院治療。

              發熱,咳嗽,有灰黃色痰,呼吸時有痰聲。

              急性支氣管炎。

              10%,20%,30%,40%

              吃點退熱藥(阿司匹林或對乙酰氨基酚)降低體溫,買止咳化痰藥,減輕咳嗽,必要時加服消炎藥。如在48小時后未見好轉,或發生呼吸困難,再去看醫生。

              發熱,咳嗽,頭痛,流鼻涕,全身酸痛。

              流行性感冒。

              20%,20%,10%,30%,20%

              流行性感冒是一種濾過性病毒感染,無特效藥。多休息,多飲水,吃點阿司匹林或對乙酰氨基酚降低體溫。如48小時后病況加重,或發現其他癥狀,去看醫生。

     

      …

 

根據病人的癥狀,在規則庫中進行檢索,得到所有匹配的規則。疾病概率是在診斷病人的疾病的過程中統計各個疾病的可能性的數據,每個疾病都有其對應的疾病概率。疾病概率的結果值在0至100之間。其值的大小決定病人患有這種疾病的可能性的大小。這樣,通過計算可以得出該患者患有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可能性是70%;患有急性支氣管炎的可能性是30%;該患者患有流行性感冒有40%的可能。

所以,基本得出該患者患有急性呼吸道感染。

通過進一步的檢查檢驗,可以得到該患者的其它癥狀,然后通過這個輔助診斷器再進一步運算。

三、結語

  “輔助診斷器”是對醫生對患者“診斷”的行為過程的進行模擬,輔助診斷器能夠幫助醫生能找到以較低的“診斷”代價獲得最佳的決斷結果的途徑,同時,輔助診斷器對醫生在診斷治療全過程中的幫助是啟發醫生的正確思維。達到有效地降低誤診誤治率和醫療費用的雙重目的。

參考文獻:

篇6

作者簡介:鐘濤,湖南對外經濟貿易職業學院公共課部高級講師。

人們在進行體育運動或勞動時,由于肌肉緊張地活動,體內代謝熱大量增加,使體溫上升。但人體為了維持正常體溫,通過排汗把多余熱散發出體外。此時會出現疲勞或口干口渴,那么喝鹽水、糖水、還是冷飲好?

1 喝鹽水?看出汗量的多少

據研究,夏天進行一次中等強度的運動出汗量可達1~2升,每升含鹽量6克左右。我們每天從食物中獲取鹽分10~15克左右,一般不會發生缺鹽現象。

2小時以上的劇烈運動就有必要喝點。如一次馬拉松跑出汗量2~5升左右,當人體大量流汗失去過多的水和鹽分時,會引起血液變濃,粘滯性增加,脈搏加快,體溫增高,身體產生無力感,甚至會出現強烈的口干口渴、肌肉痙攣、代謝紊亂等不良現象。此時適當補償點失出的水和鹽分有必要,但切不能暴飲。飲水過量帶來三大危害:

(1)大量水分進入血液中,使循環的血量驟增,心臟負擔加重,身體易出現疲勞。

(2)使人體滲透壓降低,造成體內吸收水分速度變慢,出現越喝水越出汗的現象,汗中帶鹽排出體外,破壞了血液水鹽平衡,引起肌肉抽筋。

(3)胃內部分血管處于收縮狀態,血液供應相對減少,過多水分聚集在胃腸道內,增加了胃腸道的震動,使腸系膜受到牽拉,會出現胃痛等其它不良反應。

2 運動中喝糖水的目的不外乎兩種

(1)為防止低血糖發生。

(2)消耗糖元過來,為消除疲勞。若是長距離時間的運動,喝點有必要,反之無需喝。因我們每餐攝取的食物中含有大量的淀粉和糖類,經體消化吸收(攝取合成、轉運、利用)變成葡萄糖進入血液,部分進入肝臟和肌肉后,變成肝糖元或肌糖元儲存在體內備用,一般情況下身體不會發生缺糖現象。

3 劇烈運動中大喝冷飲危害二點

(1)咽喉部的毛血管正處于擴張狀態,突然受涼剌激,易引起咽喉發炎,出現疼痛等不良癥狀。

(2)胃腸血管受到冷剌激,引起胃血管突然收縮致使胃部平滑肌痙攣,出現胃痛;若長時間這樣,會使胃腸產生慢性病變。

總之,在運動中無論喝鹽水、糖水,看出汗量的多少而適當飲用;再好只喝幾口起到潤喉解渴作用。待運動結束后,各器管恢復之時,開始補充足夠的淡鹽水、糖水或其它冷飲料。

參考文獻

[1] 全國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運動解剖學.人民體育出版社.1989年6月第一版

[2] 全國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運動生理學.人民體育出版社.1990年6月第一版

[3] 體育保健學篇寫組.體育保健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年7月第二版

篇7

工作之余,我也常接到一些家長的咨詢電話,說孩子又發燒了,體溫38℃多,精神狀態還挺好,要不要吃退熱藥和消炎藥?問家里室溫多少,回答二十五六度;再問孩子包被多少,回答穿著保暖內衣,包著毛巾被和棉被。此時,讓家長設法降低室溫,減少包被,多給孩子喝水,再測體溫,已降到37℃。由此看來,這些寶寶的發熱多半是被家長“捂”出來的。

為什么小兒捂得太厚會引起發熱

中醫認為,小兒屬稚陽之體,衣著不可過暖,過暖則生內熱,并能使小兒筋骨軟弱,抵抗力下降,極易感受外邪侵襲。嬰幼兒特別是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完善,體溫常隨外界環境變化而變化,包裹太厚時,不能通過及時有效散熱而維持恒定的正常體溫,進而引起發熱。年長兒穿衣過多則因活動后極易出汗,汗毛孔處于張開狀態,一遇冷風來襲,便會著涼,引發呼吸道感染,導致發熱。6歲以下患兒因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興奮容易泛化,且對高熱的刺激反應相對敏感,有時還會發生熱性驚厥。

捂出的“熱”應該怎樣處理

對因包裹太多、穿戴太厚引發的單純發熱,體溫在38℃左右,精神狀態良好,既往無熱性驚厥史的患兒,適當減少包被、衣物,囑其多飲白開水,清淡飲食。適當降低室溫,一般以冬季室溫在20℃左右,相對濕度60%為宜。適當通風換氣,避免對流風,保持室內空氣清新。1小時左右復測體溫。如果體溫逐漸下降,則可繼續觀察,不需用退熱藥。如體溫不降反升,超過38.5℃,或患兒精神萎靡,或伴有皮疹、咳嗽、呼吸急促、頭痛、腹痛、腹瀉等不適癥狀,則要及時到醫院診治。

怎樣避免捂“熱”現象

首先,家長不能憑自己的感覺為寶寶增減衣物、包被。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寶寶冷”。就是說有些寒性體質的媽媽,自己平時比較怕冷,穿戴多于常人。每當自己感覺冷時,就誤以為寶寶也會很冷,于是趕緊給寶寶加衣服,生怕孩子受涼。殊不知寶寶在不斷活動,產熱較多,包裹太厚,出汗過多,反而更易受風著涼,感冒發熱。況且室溫過高,包被太厚,散熱不利,也會出現“脫水熱”。所以對不停活動的寶寶,穿戴包裹要比成人少一些。

其次,無論孩子的包被還是服裝都應選擇柔軟、透氣、吸潮的面料,并且要寬松舒適,利于活動,不宜緊束四肢,影響肢體活動及散熱。

篇8

初夏到來之時,因為剛剛過了梅雨季節,較多的雨水加之悶熱的氣候使水氣難以散發,水濕之邪侵入人體,造成發熱纏綿,產生疰夏,習慣性地被人們稱為“苦夏”。按癥狀可分為三種:熱重、脾胃虛弱、氣陰兩虛。夏季養生要牢記基本原則:在盛夏防暑邪;在長夏防濕邪;同時又要注意保護人體陽氣,防止因避暑而過分貪涼,從而傷害了體內的陽氣。

苦熬的夏天――疰夏是一種夏季特有的病癥。

按照中醫理論,一年之中,陽氣最盛的時期是在夏季,天陽下逼、地火上騰,夏令酷熱令人生畏。而在初夏到來之時,因為剛剛過了梅雨季節,較多的雨水加之悶熱的氣候使水氣難以散發,水濕之邪侵入人體,造成發熱纏綿,產生疰夏。

受“疰夏”所苦的人通常全身疲軟、四肢倦怠,胃口不好,時常想睡覺,嚴重時會惡心;也有些人會越顯清瘦,或者出現體內、體表發熱的癥狀。因此,習慣性地被人們稱為“苦夏”。

夏季是人體新陳代謝最旺盛的時候,皮膚毛孔開泄,而使汗液排出,調節體溫,以適應暑熱的氣候。所以夏季養生要牢記這樣幾個基本原則:在盛夏防暑邪;在長夏防濕邪;同時又要注意保護人體陽氣,防止因避暑而過分貪涼,從而傷害了體內的陽氣。

及時治療是關鍵

單靠降溫并不能趕走苦夏,涼快過頭了還得繼續吃“苦”,所以對癥下藥才是關鍵。

如果患者采用西醫的診療方法,往往會因“各項指標均正常”而“無從下手”。其實,疰夏雖然不會像其他疾病一樣會嚴重影響身體健康,不過對于工作繁重、精神壓力大的年輕人來說,一年中四分之一時間吃不下、睡不香、無精打采,要精力充沛地勝任工作恐怕也要打個折扣了――因此,尤其需要積極治療。

疰夏患者基本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熱重。主要表現為舌苔黃。可采取芳香化濕的方法,主要用藥有:藿香、米仁、滑石、茯苓、半夏等,能起到化濕利濕的作用。

第二,脾胃虛弱。這類人通常容易疲倦、四肢無力、氣短、胃口小。用黨參、黃芪、白術、甘草能和胃化濕、益氣鍵脾。

第三,氣陰兩虛型。這類人比較復雜,除了同時擁有上述兩者的癥狀,還會出現“五心繁熱”(手心、腳心和心臟)、清瘦、口干、舌實偏紅。可用西洋參、麥冬、知母、玄參、黃芪、石斛等。

口干舌燥、汗如雨下、氣喘吁吁、煩躁難安――在夏季,你一定多多少少有這樣那樣的困擾,如果疰夏再進來“插一腳”,這個夏天怎能不“苦”?因此,專家建議,疰夏患者應當積極配合醫生進行中醫調理,多數患者當年癥狀都有明顯減輕,再經過一段時間的合理調理,疰夏便不再光臨。(夏末)

夏吃酸 好排汗

隨著夏季溫度逐漸上升,醫院急診室患者也多了起來。高熱、中風、腹瀉、心梗……除了病人增多,人們普遍感覺不適。專家介紹,氣象對人體的傷害是多方面的,包括溫度、濕度、氣壓、風力、日光等,這些因素或單獨“行動”,或綜合“侵襲”,會引起人體代謝、內分泌、體溫調節等一系列功能失調而致病。

夏季出汗多而最易丟失津液,故需適當吃酸味食物,如番茄、檸檬、草莓、烏梅、葡萄、山楂、菠蘿、芒果、獼猴桃之類,它們的酸味能斂汗止瀉祛濕,可預防流汗過多而耗氣傷陰,又能生津解渴、健胃消食。若在菜肴中加點醋,醋酸還可殺菌消毒防止胃腸道疾病發生。

篇9

感冒發燒“關鍵”48小時

【本刊記者】 黃教授,感冒發燒可能是大家最常見的疾病,那么當我們感冒發燒了,該怎樣就診呢?

【黃建始】 如果確定是感冒,比如有明顯的鼻塞、咽喉疼痛、打噴嚏等癥狀,這種情況就診相對比較簡單,到內科就診,根據醫生診斷,打針服藥就行了。但是如果出現發燒現象,那么就診就要相對慎重些,因為很多疾病都伴有身體發熱的癥狀。

【本刊記者】 體溫超過多少度可以界定為發燒呢?發燒是不是就代表身體有炎癥?

【黃建始】 體溫的測量一般取口腔、腋下、這三個部位。以口腔溫度為例,正常體溫以38℃為界,超過39℃則為高熱。發熱是人體自我保護、抵御感染的一種反應。這也是為什么多數人會認為發燒就是因為身體有炎癥的原因。

【本刊記者】 那么通常造成身體炎癥的原因都是什么呢?是否都需要就診?

【黃建始】 對于大多數人而言,病毒感染尤其是流感,通常被認為是最普遍的炎癥來源。此時發熱多伴有渾身骨頭和關節疼痛,流稀鼻涕;如果上述癥狀還伴有上吐下瀉,則可能是消化道感染。還有一種非常常見的,通稱為“上感”,這時發熱則多伴有嗓子疼,亦即咽喉感染。

對于這部分感染患者,有一個很關鍵的時間――48小時。如果48小時內癥狀沒有改善,就需要到內科就診。咽喉感染的患者還需要注意休息,并大量飲水,這些都有助于患者癥狀的改善。

發熱“伴癥狀”看清發熱本質

【本刊記者】 對于老百姓而言,最怕的可能就是感冒引發肺炎。

【黃建始】 發熱伴有咳嗽,的確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感冒癥狀。如果在休息時感到呼吸困難,咳出鐵銹色或灰黃色的痰液,那么這些癥狀表明可能有肺炎或支氣管炎,需要到內科就診。

但實際上,如果把發熱用身體有炎癥來一概而論,那很顯然就是非常片面和簡單了。通常情況下,發熱的原因和發熱所伴有的其他癥狀,更能令我們真正看清楚個人身體發熱的本質。

【本刊記者】 您的意思是一般發熱都不是身體不適的單一癥狀嗎?也就是說,發熱也并不是老百姓通常認為的“感冒”?

【黃建始】 對的,發熱一般都伴有其他身體癥狀,而這些癥狀,才是我們鑒別病情的關鍵。

比如,如果發燒伴有頭疼,尤其是頭疼嚴重,且隨頭部前傾而加重,甚至有惡心、嘔吐、怕光、眩暈、意識模糊等癥狀,那么則有可能是急性腦膜炎的表現,需要到神經科就診。

如果發熱伴有單側或雙側腰背痛,而且打寒戰,小便比平時頻繁,小便時覺得尿道疼痛,小便顏色異常,那么則可能是腎臟或尿路感染,需要立即去看腎臟內科。

對于女性患者,如果發熱伴有陰道不規則出血,下腹疼痛,那么就應該立即去看婦產科醫生,可能是盆腔或生殖器感染。

發熱不都等于身體有炎癥

【本刊記者】 那這么看來,發燒的確是因為身體有炎癥了?

【黃建始】 通常情況下是,但也有例外,比如出皮疹。皮疹包括斑疹、丘疹、皰疹等,同時體溫超過38℃。這些癥狀很可能是傳染性疾病的表現,在兒童中比較常見,應及時去皮膚科就診。

另外,長時間處于烈日下或高溫環境中,也會使體溫暫時升高,這時不用擔心,回到背陰處,并多喝水,就可以恢復正常。但如果在休息后體溫繼續升高,則可能是中暑了,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是否就醫。

過量汗液蒸發可能引起虛脫

【本刊記者】 黃教授,說到發燒,多數人很自然的就會想到出汗。我也注意到,生活中很多人特別愛出汗,這對身體是否有害?

【黃建始】 發燒通過“發汗”可以使熱量蒸發,從而能很好的緩解癥狀。但如果日常生活中出現多汗癥狀,則可能對身體造成損害,過量的汗液蒸發甚至可能引起虛脫。

多汗一般分為兩類,一是泛發性多汗,一般是全身性疾病或口服退熱藥物后引起;還有一種是局限性多汗,多汗部位集中于手掌、腳掌、腋下及等,多見于青少年。

【本刊記者】 我知道更年期女性會有多汗的癥狀,這需要治療嗎?

【黃建始】 的確如此,不僅僅是更年期,許多婦女在經期也會有多汗癥狀,還有一些體重超重的人,也會比常人多出汗,這些都不必驚慌,可以根據嚴重程度自行選擇是否就醫,也可以通過飲食調節,補充身體水分,改善癥狀。

多汗也可能預示腫瘤

【本刊記者】 那么除此之外的多汗是否預示著疾病?

【黃建始】 一些疾病確實會有多汗表現。但在下判斷前,首先要排除幾種情況。一是大量飲酒或服用阿司匹林之后。酒精和阿司匹林會引起人體大量出汗。二是焦慮和興奮狀態下。情緒劇烈變化時出汗增加是正常現象。

排除上述情況,則可能預示著其他疾病。

【本刊記者】 具體包括哪些呢?請黃教授給我們介紹一下。

【黃建始】 比如多汗伴有體重突然減輕,食欲增加,有時雙手發抖,眼球突出,心跳加快,大便次數增多等,建議要盡快去看內分泌科醫生,多汗很可能是甲狀腺功能亢進造成的。

如果多汗伴有久咳,那就有可能是慢性感染的表現,如結核病等,同時也不排除腫瘤的可能,如“霍奇金病”等。建議盡快去內科檢查。

篇10

冬季居室氣溫是否適宜,與各地氣候有關,與當時的室外氣溫有關,與人的穿衣多少也有關系。人體正常體溫為36℃~37℃。當室內溫度為20℃左右時,穿一件襯衣,衣服表面溫度約為32℃;如再加一件背心和外套,衣服表面溫度則為26℃左右。衣服越多,衣服表面溫度與環境的溫差就越小,人體熱量散發也就越小。所以,當人們從一種溫度環境進入另一種溫度環境,就要適時增減衣服,以維持人體的適宜溫度。冬季,室內溫度不宜過高,否則,室內外溫差太大,人體因難以適應而容易誘發感冒等病癥。冬季最適宜的居室氣溫,雖然沒有固定的數字,卻有一個適宜的范圍:17℃~23℃。超過這個范圍,不僅造成體感不適,易致疾病,而且還影響高級神經活動和植物神經機能,會使人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精確性和協調性變差、反應速度降低等等。例如,冬季穿衣太多,人就會感到煩燥;而猛地將衣服脫得過多,又會冷得直打寒顫,這些都是由肌膚表面溫度不適引發的。

不過,和無邊無際的自然氣候相比,居室氣候只能算是一種“微氣候”,居室溫度也只是“微環境溫度”。人的許多活動還必須在自然氣候下進行,而出入居室,其實就類似于出入不同的“氣候帶”、“溫度帶”,人的身體常常不能完全適應這樣的“氣候、溫度變化”,就可能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病癥,比如,冬季的感冒及其他呼吸道疾病。

怎樣才能提高人們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從而避免現代居室病癥呢?醫療氣象學家通過試驗,得出一個比較有效的辦法,那就是在居室內保持一種“氣象變化”,以“多變”應“突變”,從而鍛煉人的抗“變”能力。在諸多種類的“氣象變化”中,以溫度變化對人體健康影響最大。通過不斷調節居室溫度,可以使人的生理體溫調節機制不斷地處于“緊張狀態”,生理調節能力可以逐漸適應溫度的急劇變化,從而提高了人體的自我保護能力,不致于經常感冒或患其他居室病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