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病治療范文
時間:2023-04-11 14:50: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風濕病治療,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醫(中和的醫學)
中醫(傳統醫學)是有數千年歷史的優秀傳統文化,為社會發展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醫學的文化特性和科學價值無可非議。然而必須認識到中醫藥學是尚未充分開發利用的重大資源。
中醫思維:⑴ 整體觀:融合人、自然、社會,飲食、起居、運動、心理。⑵ 辨證論:陰陽、寒熱、虛實的對立統一。五行、氣血、經絡、穴位、子午流注。⑶ 全息論:部分反映整體,多元透視把握整體。
中醫優勢:擅長對付亞健康和慢性病。中醫思維暗合了后科學時代的系統全息論等,整合性思維順應了時代潮流,經營規模小、靈活、成本低。
中醫重傳承、經驗和權威,重功能、精神、個性、治因、治未病、功能狀態、主觀感受、證候表現和疾病的過程、趨勢以及環境和情緒的影響。中醫把人看成一個完整的系統,是一個始終處于相對平衡狀態的有機生命體。這個生命體本身有自我防御、自我修復功能。
中醫診斷用望聞問切和醫生的感官來收集患者的信息,活體考察、動態分析、辯證思維。對疾病的治療:藥物、飲食、運動、心理、風水環境。主要手段是“辨證論治”,“扶正祛邪”,“調節平衡”,激發生命體的潛在能量,發揮人體自身力量來治療疾病。中藥是取自天然的有機物、多成分,有多靶點效果,是通過“藥食同源”的道理嘗試出來的。方劑講究君臣佐使、協同配合。既可治病,又能養生保健。副作用相對較小。
中醫劣勢:療效緩慢,創新少且慢,對科技成果借鑒和市場經營適應性較少。整體觀籠統模糊、不定量,復制性差,傳授較慢。在急性病方面總體不如西醫。
西醫(現代醫學)
西醫雖然僅有短短數百年的歷史,然而發展迅速,已滲透、擴展、影響到全世界。西醫目前主導現代醫學,正學習中醫的思維和方法。
西醫思維:⑴ 分科思維:整體-系統-器官-組織-大分子-分子-染色體-DNA-基因。⑵ 邏輯實證:局部干預治療,細分科室-專科醫生。機械論、還原論。藥物實驗、臨床驗證,成功概率。
西醫方法:診斷:人工與機械儀器。治療:藥物、心理、運動。藥物:生化或動植物提取的藥品,療效快、副作用大。
西醫優勢:長于診斷、防疫、治療和手術。吸取聲光電等科技成果,重創新,微觀領域進步迅速。復制和傳播性強,發展迅速。規模大、見效快、善經營。
西醫劣勢:未突破生化領域,藥物殘留重,成本高。機械還原思維。對亞健康和慢性病束手無策。
[小 結]
篇2
西醫風濕性疾病泛指影響骨、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如肌肉、滑囊、肌腱、筋膜、神經等的一組疾病,包括有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濕關節炎、骨關節炎、干燥綜合征、系統性紅斑狼瘡、多發性肌炎/皮肌炎、系統性硬化癥、風濕性多肌痛、銀屑病關節炎等等。中醫風濕病是指由于人體正氣不足,衛外不固,感受風、寒、濕、熱等外邪,致使經絡痹阻、氣血運行不暢,引起以肌肉、筋骨、關節發生疼痛、酸楚、麻木、重著、灼熱、屈伸不利,甚或關節腫大變形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癥。
“強直性脊柱炎”中醫稱為“大僂”,發病機理比風、寒、濕、熱痹更為復雜,乃腎虛、風寒濕熱諸邪深侵入腎,病邪更為深入,癥狀更為嚴重,并波及肝、脾、督脈等,晚期易致骨損、筋攣、肉削、脊強。風濕病的發生與風寒濕邪侵襲、陰冷潮濕環境、過度勞累、外傷、感染等誘發因素有關。
風濕病“五連環”治療中的“健康教育”屬于基礎治療,是風濕病治療的第一步。只有患者正確認識了自己所患疾病,掌握了防護的基礎知識,積極配合風濕病專科醫生的治療,才能取得較好的療效。風濕病的基礎治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避免風寒濕邪侵襲:防寒保暖,避免陰冷潮濕、冒雨涉水,避免直吹風扇和空調。
?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如堅持做醫療體操或廣播體操,打太極拳,游泳,散步等。
?避免過度勞累,飲食要有節制,起居有常,勞逸結合。
?預防和控制感染。
?防止外傷。
一旦被診斷為風濕病后,有些患者聽說此病與機體內的變態反應有關,擔心某些食物會引起身體過敏,而導致發病或加速病情發展,所以平時不敢吃魚、蝦等海產品,牛、羊肉,豆腐及豆制品等:有些患者因為是風濕病活動期,所以凡是帶有“蛋白”字樣的食品如雞蛋等,都不敢再吃了。其實,這樣做是片面的、不科學的,會導致偏食。飲食結構不合理,會加速風濕病患者骨量丟失,造成骨質疏松,嚴重者出現骨折等并發癥,反而不利于疾病的康復。
那么,風濕病患者到底不能吃哪些食品呢?平時應該如何安排好飲食呢?首先,對曾經明顯誘發和加重自己病情的食物應該避免食用,尤其是出現皮疹、皮膚過敏時要忌食海鮮、水產品、羊肉、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其次,對于生冷食品要避免或盡量少吃,如冰鎮啤酒、冰棍等,以免受寒涼之邪。第三,平時少吃油膩食品,尤其服中藥湯劑治療期間,更不可吃油炸、過酸、過咸食物等。除此之外,大部分食物都是可以吃的。由于風濕病是一種慢性疾病,患者長時間處于慢性消耗過程中,部分患者還伴有貧血,因此,更要注意保證患者的營養攝入,注意補充含鐵食物,如血豆腐、菠菜、香菇、紫菜等。要注意,富含優質蛋白、維生素和易消化的食物,才能保證營養全面、合理。鈣質豐富的食物有利于風濕病骨質修復。如每日可喝牛奶250~500毫升,吃1個雞蛋、適量精瘦肉,多吃新鮮綠色蔬菜,多飲白開水。總之,風濕病患者以進食高蛋白、高熱量、易消化的食物為總原則,適當多吃魚、肉類、雞蛋、牛奶等鈣、磷豐富的食物,多食新鮮蔬菜、水果,多喝水。
還有一些食物日常多吃,有利于減輕風濕病的某些癥狀,如:
?苦瓜、馬齒莧、絲瓜等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緩解關節局部紅腫熱痛等。
?薏仁、山藥、扁豆、豆腐等具有健脾利濕的功效,可緩解關節腫脹等癥狀。
?蔬菜、水果可以滿足人體對維生素、微量元素和纖維素的需求,同時具有改善新陳代謝的功能,可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作用,從而緩解局部的紅腫熱痛癥狀。
?香菇、黑木耳等具有提高人體免疫力的作用。
另外,日常生活中還有一些具有藥、食雙重功能的食物,也可以常吃,如:
?薏苡仁又稱苡米,有清熱祛濕、舒筋、緩解拘攣、除痹的功效,可熬粥,既能清熱,又能利濕通絡、利關節,適用于關節腫痛、拘攣不利,應長服久服。
?山藥古名薯蕷,健脾胃、祛濕,可熬粥、制糕、做餅,既可清夏季熱邪(熱中夾濕),又能調理脾胃。
?百合有潤肺清心、養五臟、祛風濕的功效,用于風濕病可清其余邪、扶正安神、調整氣血諸不足,屬于平補,可制羹、糕、粥、菜肴等各種膳食。
對于風濕病患者來說,日常維護也很重要。我們總結了五條日常維護要點,風濕病患者可以參考。
第一,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特別是關節已經出現畸形或肢殘的患者,更要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面對疾病,樹立自強不息的信念,尤其要配合醫生,并要有“堅持長期治療”的決心。
第二,患者一定要到正規的醫院專科進行治療,在醫生指導下按時、堅持服藥,不可隨意停藥。
第三,加強關節功能鍛煉。在治療過程中,注意適宜的運動,保護關節功能,對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降低致殘率極為重要。進行活動鍛煉時,切勿急于求成,應循序漸進,持之以恒。
篇3
正虛候
1、虛熱型
關節腫脹、僵硬、疼痛,局部熱感,活動不利,發熱(自覺發熱、五心煩熱、頭面烘熱、骨蒸潮熱)。手足心汗出,顴紅,乏力,或盜汗,口鼻干燥,咽干咽痛,口干苦,失眠多夢,納呆;舌質紅或尖紅,無苔或薄黃苔,脈細數。治宜清熱,通絡,方用滋水清肝飲加減。
2、肝腎虧虛
關節腫脹、僵硬、疼痛,甚則變形,功能受限,偏陰虛者伴頭暈、耳鳴,盜汗顴紅,口燥咽干,五心煩熱,夜間尤甚,形體消瘦,腰酸困不適,失眠多夢,男子遺精,女子月經量少等,舌質紅或淡紅,無苔、少苔或薄黃苔,脈細數;偏陽虛者伴形寒肢冷,喜暖喜按,食少便溏或五更泄。面色白,下肢腫脹,男子陽萎,女子月經不調或閉經,小便清長,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偏陰虛者治宜滋陰補腎,養血和血,壯筋骨、利關節,方用六味地黃合四物湯加味;偏陽虛者治以補養肝腎、強筋骨,暢氣血、舒利關節,方用右歸丸加減。
3、氣血(陰)虧虛
關節疼痛,僵硬,變形,肌肉萎縮,筋脈拘急,怕風怕冷,手足發麻,乏力,面色萎黃,唇甲蒼白;或低熱,盜汗,五心煩熱。形體消瘦,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心慌,少氣懶言,自汗乏力,心悸,活動后加重,納呆,多夢或失眠,月經量少色淡,延期甚或經閉;或低熱,頭暈目眩,耳鳴咽干,心煩,盜汗,口鼻眼干燥,口干不欲飲,納呆,夜寐差。舌質淡苔白或質淡紅苔薄,脈細弱;或舌胖質紅,或有裂紋,苔少或無苔,脈沉細,或細數無力。治宜益肝腎,補氣血,方用八珍湯或生脈飲加減。
4、氣血陰陽俱虧
疾病晚期或長期服用激素后,關節腫痛,僵硬,畸形甚至強直,肌肉萎縮,骨枯、筋萎、不能屈伸,皮膚不仁或無澤色暗。形體羸瘦枯槁,少氣懶言,形寒肢冷,精神萎靡,潮熱盜汗,頭暈,目眩,耳鳴,心悸,稍動則發熱汗出,納呆,眠差,服溫熱藥則陰虛癥狀明顯,服苦寒藥則陽虛癥狀明顯。舌淡少澤或有齒痕,無苔或光剝,脈微細而數。治宜補氣血,調陰陽,方用十全大補湯合獨活寄生湯加減。
邪實候
1、熱毒痹
關節紅腫熱痛,不可觸摸,動則疼甚,屈伸不利,肌膚出現皮疹或紅斑。高熱,或有寒戰,面赤咽痛且全身癥狀隨發熱、咽痛的癥狀加重或減輕。口渴心煩,大便干,小便黃。舌質紅或絳、苔黃厚,脈弦數或滑數。治以清熱解毒、活血、涼血通痹,方用四妙勇安湯加味。
2、濕熱痹
關節腫痛、重著,局部灼熱或有熱感,活動不利,腫脹明顯。煩悶不安,汗出,或伴低熱或身熱不揚,咽痛,口干苦黏膩,口渴不欲飲,小便黃短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治宜清熱利濕,祛風通絡,方用宣痹湯加減。
3、寒濕痹
關節疼痛劇烈、腫脹、重著,局部發涼,遇寒加重,得熱則減,陰雨天及夜間加重。身困乏力、重著,納少便溏,小便清長。舌質淡胖,苔白膩,脈弦緊,緩或沉。治宜溫陽祛寒止痛、除濕通痹,方用烏頭湯合薏苡仁湯加減。
痰瘀候
1、瘀血痹
四肢多關節腫脹、皮色暗淡,僵痛,尤以夜間為甚,呈針刺樣疼痛,疼處不移,肌膚紫黯,面色黧黑。婦女經閉或者反復出血不止,或見于手術后,或明顯外傷后。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瘀點,脈細澀弦。治宜活血化瘀,通經活絡,方用血府逐瘀湯加減。
2、痰瘀痹
關節腫痛變形,痛處不移,多為刺痛,屈伸不利,或僵硬,局部色暗,肢體麻木,皮下結節。面色黧黑,肌膚按之稍硬,或有痰核或瘀斑,或胸悶痰多,口唇紫暗。舌質紫黯或有瘀斑、瘀點,苔白膩或薄白,脈弦澀。治宜活血化瘀,祛痰除脹,方用身痛逐瘀湯合指迷茯苓丸加減。
篇4
風濕病類似于中醫的痹證,是指風寒濕等邪混合侵襲人體,閉阻氣血所發的肢體、關節、肌肉疼痛、重著、麻木、腫脹、屈伸不利,甚則關節變形,累及臟腑的一類病證。
臨床上將此類疾病大致分為活動期、恢復期、緩解期。風濕病的恢復期理論上是指從癥狀、體征出現緩解,血清學及其他特異性檢查指標開始改善起至癥狀、體征基本或全部消失,各項檢測指標基本控制或恢復正常的這一時期。但在跟隨導師胡蔭奇出診過程中,發現有些患者在這一時期癥狀、體征可以緩解,多數指標恢復正常,但唯有紅細胞沉降率(ESR)簡稱血沉持續不降。對此導師提出獨到的見解,主張采用清熱解毒涼血合并清虛熱之法進行治療,取得了良好療效。
現代醫學認為血液是由多相系統組成的懸浮液,包括血細胞及血漿成分。血液有形成分的增多是影響血液粘度的主要成分。作為血液主要有形成分的紅細胞的聚集性是血液粘度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紅細胞聚集性與紅細胞的沉降率亦有密切的關系,紅細胞聚集性愈強,血液粘度愈大,血沉愈快;反之則慢。而傳統醫學認為“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靈樞•邪客篇》)。熱盛灼傷陰液,傷津耗液,影響血液的正常運行。正如《醫林改錯》中所言“血受熱則煎成塊”。而導師使用虎杖、銀花、赤芍等解毒涼血之劑,同時酌情加用白薇、秦艽、生地、知母等清虛熱之品,其意在于清除余熱之邪,滋養陰液,改善血液運行狀況,以達到治療目的。而現代藥理研究也已證明,這些藥物具有抗炎、解熱作用,同時赤芍具有擴張血管作用。
篇5
[關鍵詞] 風濕病;免疫抑制;乙肝病毒;再激活
[中圖分類號] R512.6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03-0142-04
風濕性疾病是一種常見的系統性疾病,如不及時采取有效的藥物治療,會導致全身多臟器的損害,嚴重者危及生命。目前主要的治療藥物為免疫抑制劑,且其中的糖皮質激素是治療的基礎藥物。研究已證明免疫抑制劑會改變機體的免疫功能狀態,可能會使處于靜止狀態或低水平復制狀態的病毒重新活躍復制,即再激活。我國是一個乙型病毒性肝炎高發區,總人口中70%~90%曾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1],一些存在慢性HBV感染或既往暴露于HBV的風濕病患者免疫抑制劑的使用是必須面對的現實,治療上往往很矛盾,理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本文旨在探討風濕病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劑過程中乙肝病毒再激活的發生情況及抗病毒治療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7月~2012年3月間在我院風濕免疫科門診及住院的患者共26例,其中男11例,女15例,年齡13~61歲,平均36.4歲。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RA)6例、系統性紅斑狼瘡(SLE)8例、強直性脊柱炎(AS)6例、硬皮病(SSc)2例、混合性結締組織病(MCTD)1例、成人Still病(AOSD)3例。
1.2入選及分組標準
所有患者的診斷均符合2005年6月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臨床診療指南——風濕病分冊》診斷標準。所有患者治療前常規查肝炎全套、乙肝兩對半(采用ELASA法)、肝功能及HBV-DNA(采用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法,單位:拷貝/mL),根據結果分為三組:①HBV復制組:HBsAg陽性+HBV-DNA陽性(HBV-DNA>500)組13例;②HBV無復制組:HBsAg陽性+HBV-DNA陰性(HBV-DNA
1.3排除標準
①甲肝病毒、丙肝病毒、丁肝病毒、戊肝病毒、庚肝病毒等重疊感染;②自身免疫性肝炎,嚴重脂肪肝或酒精性肝炎等可以引起肝功能損害的疾病;③免疫缺陷病;④肺結核。
1.4藥物使用情況
糖皮質激素(為廣義的免疫抑制劑)和免疫抑制劑為風濕病的基本用藥,上述所有患者因病情需要均需使用兩種免疫抑制劑聯合治療。糖皮質激素及用法:潑尼松(0.5~1)mg/(kg·d);免疫抑制劑及用法:甲氨蝶呤 10 mg qw、環磷酰胺 0.5/2 w、柳氮磺吡啶 0.75 bid、羥氯喹 0.2 bid、硫唑嘌呤 50 mg qd。
1.5治療方法
HBV復制組免疫抑制劑治療前一周加用拉米夫定;HBV無復制組免疫抑制劑治療前不加用抗病毒藥物,隨訪中如出現HBV-DNA轉陽則加用抗病毒藥物拉米夫定100mg/d;既往暴露組治療前不加用抗病毒藥物,隨訪中如出現HBsAg或HBV-DNA轉陽則加用拉米夫定;隨訪中HBV-DNA轉陰,則停用抗病毒治療。上述三組隨訪中如出現肝功能損害則及時加用護肝藥物。
1.6觀察指標
三組治療后每1~2個月查肝功能及HBV-DNA,既往暴露組每2個月復查乙肝兩對半,同時記錄患者的癥狀及體征的變化。定期復查ESR、CRP等反映風濕性疾病活動的指標。
1.7 評估標準
1.7.1 抗病毒治療效果評估 HBV-DNA轉陰指HBV-DNA
1.7.2 HBV再激活的評估標準[2] 免疫抑制劑使用期間或之后出現HBV-DNA濃度上升為使用前的10倍以上;或HBV-DNA由使用前的陰性轉為陽性,或HBV-DNA≥10×109拷貝/mL;或HBsAg陰性、抗HBc陽性者HBsAg轉陽或HBV-DNA變為陽性。
1.8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1.5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P
2結果
2.1 HBV復制組
有13例,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前1周加用拉米夫定100 mg/d,隨訪期間有11例在治療后2.5~8個月(平均5.2個月)轉陰,轉陰率85%;有2例(15%)在治療后出現HBV-DNA逐漸下降,開始下降時間分別出現在第2個月、第4個月,最高較治療前下降3×104拷貝/mL,隨訪期間一直未轉陰,這2例患者治療前HBV-DNA均大于1×105拷貝/mL。13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治療期間出現肝功能損害,但轉氨酶均在正常值的2倍以下,經護肝治療后肝功能均恢復正常。
2.2 HBV無復制組
有11例,經免疫抑制劑治療后有4例(36%)在治療后4~10個月(平均6.5個月)出現HBV-DNA轉陽,且轉陽時HBV-DNA均大于1×103拷貝/mL,加用拉米夫定治療后均轉陰,其中3例同時或隨后出現肝功能損害,但臨床無相應不適癥狀,經積極護肝治療后肝功能均恢復正常;7例(64%)在隨訪期間HBV-DNA一直陰性。
2.3 既往暴露組
有2例,隨訪期間有1例在治療后第6個月出現HBsAg轉陽,同時出現肝功能損害,轉氨酶大于正常值的2倍以上,第10個月后出現HBV-DNA轉陽,予拉米夫定及護肝治療后肝功能恢復正常,HBV-DNA轉陰。另1例在隨訪期間HBsAg一直陰性。
2.4 三組患者乙肝病毒再激活及抗病毒療效情況
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乙肝病毒再激活及抗病毒療效情況
2.5 5例發生乙肝再激活患者的臨床資料
見表2。
表2 5例發生乙肝再激活患者的臨床資料
注:SLE:系統性紅斑狼瘡;RA:類風濕關節炎;AS:強直性脊柱炎
3討論
免疫抑制劑可導致HBV再激活已得到公認。具體機制為:給予免疫抑制劑后,機體的免疫力受到抑制,HBV大量復制,感染更多的肝細胞;當免疫抑制劑減量或停藥后,機體免疫力逐漸恢復,迅速發生機體對受HBV感染的肝細胞的免疫殺傷[3];糖皮質激素更易引起HBV再激活,它能作用于HBV中控制病毒復制和轉錄活性的皮質激素應答元件,從而直接促進HBV復制[4]。而免疫抑制劑是治療風濕性疾病的主要藥物,故風濕病患者合并有HBsAg陽性時,在治療過程中勢必可能會導致HBV復制活躍。近年來國外已陸續有報道。Calabres等[5]報道在小劑量潑尼松聯合免疫抑制劑治療類風濕關節炎過程中出現乙肝再激活。對38例風濕病合并慢性乙肝感染患者隨訪發現18%的患者出現HBV復制活躍,其中87.5%的患者使用了不同劑量的糖皮質激素和一種免疫抑制劑[6]。本研究結果發現HBV無復制組及既往暴露組在免疫抑制劑治療過程中有5例發生再激活,患者HBV再激活后經抗病毒治療,均出現HBV DNA轉陰。提示我們一旦出現再激活,需及時加用抗病毒治療。
但尚無相關報道證實何種免疫抑制劑與HBV再激活關系最密切。從目前的報道看:羥氯喹、硫唑嘌呤、甲氨喋呤、柳氮磺吡啶單藥都會引起HBV再激活[7,8]。2009年國內的葉華等[9]學者首次對合并慢性HBV感染的風濕性疾病患者用藥安全性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MTX(≤10mg/周)或LEF(10mg/d)對HBV復制的影響較小。本研究從5例發生乙肝再激活患者的臨床資料中觀察到:有4例均使用了糖皮質激素,所使用的免疫抑制劑有環磷酰胺、硫唑嘌呤、甲氨蝶呤及柳氮磺吡啶。這與以往學者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HBV再激活常發生于HBsAg陽性的患者,但人體感染HBV后,即使HBsAg消失, 處于HBsAg陰性期間,肝內仍可能存在低水平HBV復制[10],使用免疫抑制劑后出現HBsAg轉陽或HBV DNA轉陽。這也是本課題設計觀察既往暴露組的原因。我們共觀察了既往暴露患者2例,其中1例為SLE患者,在使用足量激素及硫唑嘌呤聯合治療后第6個月出現HBsAg轉陽,第10個月后出現HBV-DNA轉陽,給予抗病毒治療后HBV-DNA轉陰。提醒我們對既往感染的患者的HBV再激活不容忽視,免疫抑制劑治療過程中需密切監測乙肝兩對半及HBV-DNA情況,及時采取措施,防止嚴重的肝損害發生。
亞太肝病學會(APASL)、歐洲肝臟研究會(EASL)及我國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1]均推薦:對因其他疾病而接受化療、免疫抑制劑(特別是腎上腺糖皮質激素) 治療的HBsAg陽性者, 即使HBV-DNA 陰性和ALT 正常,也應在治療前即開始服用拉米夫定。到目前為止風濕領域尚無對風濕病患者免疫抑制劑治療中預防HBV再激活的指南或共識。Kalyoncu等[12]對11例HBsAg(+)的風濕病患者做了平均13.8個月的隨訪研究顯示:風濕性疾病患者預防使用抗病毒治療可以降低乙肝再激活的發生率。本研究發現HBV無復制組11例中有4例在治療后的4~10個月(平均6.5個月)出現HBV-DNA轉陽,可見再激活可在較短時間內出現。提示我們對這部分患者可能需進行預防性抗病毒治療。
已有研究證明拉米夫定是目前我國抗HBV治療的一線藥物,且療效肯定[13],本研究在HBV復制組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前1周加用拉米夫定100mg/d,11例轉陰,轉陰率85%;2例在治療后HBV-DNA逐漸下降。但長期使用拉米夫定預防性抗病毒治療,其耐藥率會隨著時間的延長而逐年遞增。有報道表明,對拉米夫定耐藥者加用阿德福韋酯可獲得滿意效果。本研究中HBV復制組患者治療前使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療后有11例在治療后2.5~8個月(平均5.2個月)轉陰,有2例在治療后第2個月、第4個月出現HBV-DNA逐漸下降,隨訪期間一直未轉陰,提示我們可能出現了耐藥情況,需更改抗病毒藥物,提高抗病毒的療效。
總之,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風濕病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劑治療可能會導致HBV再激活,在臨床中應引起高度重視。風濕病免疫抑制劑治療過程中需定期密切監測HBV-DNA水平,一旦出現再激活則需及時采取抗病毒治療。對于HBsAg陽性同時HBV-DNA陰性的風濕病患者,免疫抑制劑治療前可能需進行預防性抗病毒治療。不能忽視既往暴露的患者,需密切監測乙肝兩對半及HBV-DNA的變化。
[參考文獻]
[1] Custer B, Sullivan SD, Hazlet TK, et al. Global epidemiology of hepatitis B virus[J]. J Clin Gastroenterol, 2004, 38(10 Suppl):S158-168.
[2] Yeo W, Chan PK, Zhong S, et al. Frequency of hepatitis B virus rectivation in cancer patients undergoing cytotoxic chemotherapy: A prospective study of 626 patients with identification of risk factors[J]. J Med Virol,2000,62(3):299-307.
[3] Lalazar G, Rund D, Shouval D. Screening,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viral hepatitis B reactivation in patients with ha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J]. Br J Haematol, 2007, 136(5):699-712.
[4] Tur KR, Burk RD, Shaul Y, et al. Hepatitis B virus DNA contains a glucocorticoid responsive element[J]. Proc Natl Acad Sci USA,1986,83:1627 -1631.
[5] Calabrese LH, Zein NN,Vassilopoulos D. Hepatitis B virus(HBV) reactivation with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in rheumatic diseases:assessment and preventive strategies[J]. Ann Rheum Dis,2006, 65: 983-989.
[6] Thong BY,Koh ET,Chng HH,et al. Outcomes of chronic hepatitis B infection In oriental patients with rheumatic diseases[J]. Ann Acad Med Singapore,2007,36(2):100-105.
[7] Mok MY,Ng WL,Yuen MF,et al. Safety of disease modifying antirheumatic agents in rheumatoid arthrit is patients with chronic viral hepatitis[J]. Clin Exp Rheumatol,2000, 18:363-368.
[8] Thong BY, Koh ET, Chng HH,et al. Outcomes of chronic hepatitis B infection in Oriental patients with rheumatic diseases[J]. Ann Acad Med Singapore,2007,36(5):100-105.
[9] 葉華, 陳適, 栗占國. 風濕病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用藥安全性的臨床研究[J]. 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09,13(5):324-327.
[10] 王蜀強,江南. 免疫抑制劑致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研究進展[J]. 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0,7(3):106-108.
[11] 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 中華肝臟病雜志, 2005, 13(12): 881-891.
篇6
(一)
針灸治療風濕病有哪些作用呢?
首先是疏通經絡作用,可使淤阻的經絡通暢而發揮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針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療的作用。經絡“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運行氣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經絡不通,氣血運行受阻,臨床表現為疼痛、麻木、腫脹、瘀斑等癥狀。針灸科選擇相應的腧穴和針刺手法及三棱針點刺出血等使經絡通暢,氣血運行正常。其次是調和陰陽:針灸調和陰陽的作用就是可使機體從陰陽失衡的狀態向平衡狀態轉化,是針灸治療最終要達到的目的。疾病發生的的機理是復雜的,但從總體上課歸納為陰陽失衡。針灸調和陰陽的作用是通過經絡陰陽屬性、經穴配伍和針刺手法完成的。最后是扶正祛邪:針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就是可以扶助機體正氣及驅除病邪。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的過程,實質上就是正邪相爭的過程。針灸治病,就是在于能發揮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二)
針灸療法的特點有哪些?
針灸療法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種獨特的醫療方法。在形成、應用和發展的過程中,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文化與地域特征,是基于中華民族文化和科學傳統產生的寶貴遺產。
針灸療法的特點是治病不靠吃藥,只是在病人身體的一定部位用針刺入,達到刺瀲神經并引起局部反應,或用火的溫熱刺激燒灼局部,以達到治病的目的。前一種稱作針法,后一種稱作灸法,統稱針灸療法。
針灸療法在風濕病臨床應用上,按中醫的診療方法診斷出病因,找出疾病的關鍵,辨別疾病的性質,確定病變屬于哪一經脈,哪一臟腑,辨明它是屬于表里、寒熱、虛實中那一類型,做出診斷。然后進行相應的配穴處方,進行治療。以通經脈,調氣血,使陰陽歸于相對平衡,使臟腑功能趨于調和,從而達到防治風濕疾病的目的。
針灸療法具有很多優點:第一,有廣泛的適應癥,可用于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多種風濕性疾病的治療和預防;第二,治療疾病的效果比較迅速和顯著,特別是具有良好的興奮身體機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鎮靜、鎮痛等作用;第三,操作方法簡便易行;第四,醫療費用經濟;第五,沒有或極少副作用,基本安全可靠,又可以協同其他療法進行綜合治療。
(三)
治療風濕病主要的針灸有哪些?
毫針刺法
為臨床中治療風濕病最常用的針刺方法。
灸 法
用艾絨或其他藥物放置在體表的穴位部位上燒灼、溫熨,借灸火的溫和熱力以及藥物的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起到溫通氣血,扶正祛邪,達到治療疾病和預防保健目的的一種外治方法。
拔罐法
應用各種方法排除罐筒內空氣以形成負壓,使其吸附體表以治療疾病的方法。又稱吸筒療法、拔筒法。古代有以獸角制成的,稱角法。通過吸拔,可引致局部組織充血或郁血,促使經絡通暢、氣血旺盛,具有活血行氣、止痛消腫、散寒、除濕、散結拔毒、退熱等作用。
其他刺法
三棱針刺法,皮膚針刺法,皮內針刺法,火針刺法,芒針刺法,電針刺法。
現代刺法灸法
耳針法,頭針法,眼針法,手針法,足針法,腕踝針法。
聲電波電針法,電火針法,微波針法。
穴位激光照射法,穴位貼敷法,穴位埋線法,穴位磁療法,穴位注射法。
穴位指針法,穴位電離子透入法,穴位割治法,穴位結扎法 一項醫療保健技術。包括針法和灸法。針法是以針形工具,刺入或按壓穴位或患病部位的醫療保健方法;灸法是以燃著的艾絨或其他可燃材料,溫烤或燒灼穴位或患病部位的醫療保健方法。上述兩者在臨床上經常配合使用,合稱為“針灸”。
(四)
篇7
【關鍵詞】針刺;中藥;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屬于祖國醫學之中的痹證范疇,中醫認為該病是因為風、寒、濕、熱、瘀、痰等邪氣閉阻于經絡而致,其病位主要集中于關節、肌肉、筋骨等處,其甚者可以內舍于臟腑[1]。類風濕性關節炎目前已經成為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之一,發病趨勢正逐年增加。由于該病病因復雜且發病率高,病程長且反復發作,致殘率較高,這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我院選取自2008年1月―2010年6月風濕科所收治的RA患者90例,擬用針刺與中藥結合治療該病,并進行臨床觀察以探討針藥結合的臨床療效。現進行相關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符合1987年美國風濕病學會所制定的診斷標準的90例RA患者,均已排除骨關節嚴重畸形、喪失勞動能力者;合并有心腦血管、肝腎以及造血系統等靶器官嚴重疾病與精神病患等。其中男性39例,女性51例;年齡為39―67歲,平均年齡為(53.9±9.6)歲;病程為11個月―12年,平均病程為4.1年。
1.2治療方法予全部病例口服中藥湯劑與針刺結合治療。針刺選穴:取風池、大椎、曲池、內關、合谷、陰陵泉、陽陵泉、足三里為主穴。依據患者具體受累關節進行局部取穴:肩關節取肩隅、肩貞與阿是穴;肘關節取曲澤;指關節取八邪穴;腕關節加陽池、陽谷、陽溪;膝關節加刺犢鼻、曲泉、膝陽關;踝關節加昆侖、解溪、丘墟;趾關節加刺八風穴。針刺得氣后,施平補平瀉手法行針。每日針刺1次,留針30分左右。湯劑基本方:熟地12g、當歸20g、川芎10g、白芍15g、黨參10g、白術15g、黃芪20g、秦艽15g、茯苓15g、忍冬藤10g、雞血藤15g、山藥9g、細辛3g、威靈仙15g、路路通10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1次。忌食發物及酸冷食品。1個月為一個療程,一般治療3―6個療程。
1.3療效標準經治療關節疼痛、腫脹均消失,活動功能恢復正常,相關化驗指標均正常則為治愈;關節疼痛、腫脹有所減輕,活動功能較前好轉,相關化驗指標有所改善則為有效;若關節疼痛、腫脹,活動功能以及相關化驗指標均無明顯變化則視為無效。
2治療結果
全部90例病例經過3―6個療程的治療,依據上述療效判定標準進行評定。結果為治愈者32例(35.6%);好轉者51例(56.7%);無效者7例(0.8%);總有效率達到92.2%。
3討論
類風濕性關節炎(RA),是目前較為常見的風濕性疾病,也是以關節病變、滑膜炎為主要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一。臨床表現以關節疼痛、變形、活動受限以及僵硬為主要特點,該病的致殘率較高,是一種臨床常見難治疾患,現仍無特效藥物,臨床往往應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物消炎鎮痛,然而此類藥物易致嚴重胃腸道癥狀以及損傷肝腎與神經等[2]。中醫學認為本病是因人體營衛失調、感受風寒濕三氣合而致痹;久病正虛,內生寒濕、瘀血,邪正相爭,以致肌肉、經絡、筋骨因氣血受阻而失濡養引發肢體關節疼痛、腫脹、酸楚、重著、變形[3]。本次臨床觀察提倡應用針刺與中藥相結合治療RA,療效十分理想,總有效率達到了92.2%。基本方中四物湯乃補血圣劑,其功善補血養肝、補而不滯,滋養榮脈、使營血復而筋脈得榮,肢體、關節活動自利;黨參、白術、黃芪益氣健脾利水,使氣血生化有源;秦艽、威靈仙、忍冬藤均能通絡;雞血藤能活血通絡;路路通善行十二經絡;據近代藥理研究表面白芍、甘草具有較強的對中樞與末梢神經的興奮及鎮靜作用,臨證時依據具體情況酌情加減,辯證施治。 針刺曲池、足三里、三陰交、合谷、內關等穴位能調節人體的免疫系統,激活自身免疫功能,通過調節經絡以達活血化瘀、補益肝腎、通痹止痛之功;陰陵泉、陽陵泉可增強通絡之功,近部取穴有助于改善病變局部血液循環,促進體內外組織代謝,有益于緩解消除神經根炎癥與水腫,遠部取穴及辨證取穴能夠加強通絡鎮痛之功,以期改善全身癥狀。針刺與中藥的結合為RA患者帶來了曙光,為患者減輕了痛苦,臨床上值得大力推廣。作為臨床醫生,需要辨清疾病的性質、原因、部位以及發展趨勢,隨證立法、隨法選穴,依法進行藥味加減,據法施治,唯有這樣才可以更好的提高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1]孫麗霞,金桂蘭,陸燕等. 268例類風濕關節炎臨床資料分析[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12(1):86.
篇8
關鍵詞:關節痛;川芎;獨活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6-0119-02
川芎、獨活常用的中藥材,川芎味辛,性溫。歸肝、膽、心包經。活血行氣,祛風止痛。川芎辛溫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上行可達巔頂;又入血分,下行可達血海。活血祛瘀作用廣泛,適宜瘀血阻滯各種病癥;祛風止痛,效用甚佳,可治頭風頭痛、風濕痹痛等癥。朱丹溪曰:氣升則郁自降,為通陰陽血氣之使。《本草備要》:上行頭目,下行血海,搜風散瘀,止痛調經,寒痹筋攣。獨活味辛、苦,微溫。歸肝、[3]腎、膀胱經。祛風勝濕;散寒止痛。獨活味辛、苦,微溫。歸肝、[3]腎、膀胱經。祛風勝濕;散寒止痛作用。獨活味辛、苦,微溫。歸肝、[3]腎、膀胱經。祛風勝濕;散寒止痛。《本草備要》:搜風去、濕氣、緩善搜,以理伏風、濕痹。《名醫別錄》:“療諸賊風,百節痛風無舊新者”。宋師用藥以經典古籍論述和古代醫家的用藥經驗為依據,同時借鑒現代研究的成果,將川芎、獨活合理應用于風濕免疫性疾病的治療過程中,常能收到較好的療效。現介紹如下:
1 關節痛
關節痛是臨床上常見的、難以控制的痹癥狀之一,往往在風濕免疫性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骨關節炎、銀屑病關節炎、產后風濕等的活動期更明顯,患者關節多表現為,的疼痛、腫脹、灼熱三種為主的癥候。《雜病源流犀燭》載有:“或有風毒攻注皮膚骨髓之間,痛無定處,午靜夜劇筋脈拘攣,屈伸不得”。疼輕而腫脹重者,多為邪由氣分傷及血分,氣滯血瘀,津液隨之澀于絡內,滲于絡外,導致水濕內積,即“濕勝則腫也”。“熱盛則腫”,濕熱蘊結,熱重于濕,氣機阻滯,即“熱盛則腫”也。如《醫宗金鑒》曰“人之氣血周流不息,稍有永志,即作腫矣”。值得注意的是,活動期風濕病的關節腫脹病人,大多有關節局部灼熱感,醫者在查體時,亦能觸摸到灼熱感這一客觀癥狀,應成為熱痹辯證的依據之一。宋師認為此時應以衛氣營血辨證為基礎,以三焦辨證為指導進行辨證施治。由于該類疾病大都纏綿難愈,病程較長,所以來診患者其邪熱多處于氣分、營分、血分階段,而且多相兼為病,或氣營同病,或營血同病,或氣營血同病。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加川芎、獨活,疼痛明顯減輕。
2 關節病變
在風濕免疫性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骨關節炎、銀屑病關節炎、產后風濕等,類風濕性關節炎由于病變過程中其基本病理改變為滑膜炎關節外的基本病理改變為血管炎的存在。宋師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活動期邪氣侵入的病位深,在骨節、筋脈;病理基礎以濕熱毒邪,痹阻經絡,流注關節為主,濕熱毒三者之中,尤以濕邪的致病特點所造成。(1)濕為陰邪,易傷陽氣,氣虛則血液運行不暢。(2)無濕不成痹。(3)濕熱毒蘊結不解,勢必傷陰、耗氣,以致形成陰虛血熱,熱灼陰血,血得熱凝的瘀血證。強直性脊柱炎最具特征的病理改變:肌腱端炎而活動期中醫以濕熱瘀阻兼腎督虛損是矛盾主要方面。骨關節炎其病機概而論之有虛(精血虧虛、肝腎虧虛)、瘀(血瘀)、濕(內濕)、熱(濕熱)四端。銀屑病關節炎其病機概而論之有風(血燥生風)、濕(內濕、外濕)、熱(濕熱、血熱)、毒(內毒、外毒)四端。產后風濕宋紹亮教授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認為產后體虛,外受風寒濕邪、瘀血留滯是本病的基本病機,“不榮則痛”和“不通則痛”為其發病機制。
在治療過程中多采取甘溫益氣為主佐以祛邪止痛,用藥須靈活變通,不可拘泥。如身體上部痛重配伍羌活、川芎;下部痛重加獨活、牛膝的方法,驗之于臨床療效頗佳。綜上述,活動期關節痛是由濕熱毒蘊結是是形成熱痹的內因,外感風寒濕熱邪氣是形成熱痹的外因,內外因相互作用的結果是形成攻注骨節,留滯筋脈為根本病機;反之,濕熱毒痹阻又可演變為瘀熱、濕痰、痰火、痰瘀的標實證;余毒未盡,正氣虧虛,形成虛實夾雜的局面。在治療上用辛開苦入之法以苦寒清熱藥與扶正藥物外配伍川芎、獨活辛溫藥物能起到辛開苦降、寒熱并調以清熱毒,開腠理,使藥力直達病所,并起到寒不過涼,清中有宣。
3 現代研究
川芎主要成分含有川芎嗪、阿魏酸鈉、川芎內酯、揮發油、揮發性油狀生物堿及酚性物質等化學成分。川芎嗪是其主要有效活性成分,化學結構為四甲基吡嗪。有較強的擴張微血管、改善微循環、降低血黏度、改善血液流變、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調節血小板功能和抗凝等作用.藥理作用包括抗自由基、組織纖維化、改善血液流變學、免疫抗腫瘤。因此臨床上多用于治療心腦血管疾病、肺動脈高壓、慢性腎功能衰竭、肝硬化及放射性肺纖維化等。獨活學成分,主要有:甲氧基歐芹素、二氫歐山芹素、2-去氧橙皮內酯水合物、二氧歐山芹醇乙酸酯、香柑內酯、花椒毒素、佛手酚、二氫歐山芹醇、異歐前胡素、補骨脂素、當歸烯酮及甘油酯等。藥理作用包括痛、鎮靜、催眠及抗炎作用、抗氧化作用、緩腦組織細胞凋亡、心血管系統作用。總之,川芎、獨活在風濕免疫病中應用能增強減輕疼痛的癥狀。宋師以經典、古籍為依據,以中醫的思路認識西醫疾病的基本病理變化,在深刻認識疾病基本病理因素和熟知藥性的基礎上,同時借鑒現代醫學藥物和疾病的研究成果,從熱痹論治,將川芎、獨活應用于風濕免疫性疾病,尤其針對活動期出現的疼痛、重著等癥狀的治療,取的良好療效。
參考文獻
[1] 王詩源,范穎芳.產后風濕病的中醫藥治療進展.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4(20):172-173
[2] 考希良,王淑敏.宋紹亮教授治療產后風濕癥狀經驗擷萃.中醫藥導報,2011,11(8):6
[3] 李海強.中藥川芎的現代基礎研究及臨床應用近況.現代醫藥衛,2008,38(12):1999-2000
篇9
風濕類疾病常見的有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多種疾病,是一組主要以慢性關節病變為特征,伴有多系統受累的免疫相關性疾病。風濕類疾病是臨床上常見的運動系統疾病,該病發病率高,多個病種發病率在0.3%以上。急性期非常痛苦,治療過程中易反復,治愈后易復發,易遺留關節畸形、功能障礙,歷來是醫學界的一大難題。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古今中外的醫學者總結了眾多治療方法,但面對林林總總的方法,如何進行篩選,分類選擇方案進行治療,最終在醫療中取得最佳療效,始終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我們根據河北省總工會溫塘工人療養院治療運動系統骨關節疾病的實踐經驗進行總結,尤其是根據1999―2009年采用中西醫結合三聯綜合療法治療風濕類疾病數千例的經驗,按照以下兩個標準將治療方法進行分類,分別用于不同患者,取得了滿意的療效,供廣大同行參考。
1按治療方法針對的病理學改變分類
1)眾所周知,風濕類疾病最基本的病理學改變是關節無菌性炎性病變,或免疫復合物沉積,這是原發病理改變或者說是初級病理改變。而針對初級病理改變所設計和應用的治療方法,如抗炎、抗免疫藥物、局部沖洗、水療(免疫因素)等,這些方法我們歸為治本之法。
2)在初級病理改變的基礎上,可出現炎性水腫、局部組織受壓甚至骨關節畸形等,這些病理變化是繼發于初級病理變化的,但是,這些病理的存在,顯著加重了臨床癥狀,我們將其稱為繼發病理改變,或說是次級病理改變。針對繼發病理改變而設計和應用的治療方法,如藥物注射、外用以及矯形治療、針刀等,我們歸其為輔助之法。
3)在上述病理改變的作用下,會產生種種臨床癥狀――局部痛、麻、脹、酸、關節活動障礙及肌肉痙攣、無力等等,有很多治療方法主要是針對解除癥狀而應用的,如:針灸、按摩、多種物理治療等,我們歸其為對癥之法。
2按作用于患者的治療因子的理化特性分類
2.1藥物類治療因子風濕類疾病的本質大都是免疫相關性疾病。因此,通過全身或局部注射方式以及藥物導入,合適藥物通過到達體內抗炎、抗免疫等作用起到治療功效,這些為治本之法;通過外敷等方式用藥,通常起到鎮痛、活血等功效,這些為對癥之法。
2.2機械類治療因子包括手術切除、針刀、局部牽引等用外力改變或矯正因病變形的骨、關節形態,解除壓迫,恢復活動度,這些大都是針對于風濕類疾病的繼發病理改變,歸于輔助之法的范疇。
2.3物理治療因子理療方式包括熱療、水療、電療(高頻、中頻、低頻)、超聲等,多通過對病變局部或全身的直接作用,主要起到活血、止痛的功效,大都屬對癥之法;而其中的高頻電療因能直接作用于組織深層,其消炎作用,以及有放射治療作用的礦泉水療(如平山溫泉水療)能通過氡的放射作用,調節個體免疫,起到治本的效果,因而屬于治本之法。
2.4自然環境因子整潔的環境、優雅的布局、適宜的溫度濕度、負氧離子含量等等,作為環境氣候有關的治療因子,在慢性病治療康復過程甚至家庭保健中越來越受到重視。我院坐落在全國著名療休養勝地西柏坡,園區內建筑為歐式樓群,古樸別致,蒼松翠柏,景色宜人,綠化覆蓋高達90%,溫度濕度適宜,有“工療公園”之稱,已成為溫泉城著名的游覽景觀,很受患者的好評。這些因子通過健康調理以及促進患者靜心治療、調整心態,對患者病情好轉和防止復發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這些自然因子不直接針對患者的某種病機,但對患者的病情恢復很有幫助,大都為輔助之法。
篇10
得了糖尿病,依然能長壽
糖尿病,是一種全身性代謝紊亂性疾病,已成為最常見的慢性疾病。據北京市最新調查數據表明,在成年人中,幾乎每十個人中就有一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的可怕之處在于并發癥,它可引起腎病、心腦血管疾病、肢體殘廢……但只要早發現、早治療,糖尿病患者同樣可以擁有高質量的生活。現在,不少糖尿病患者喜歡看看中醫,一方面能夠控制血糖,一方面也能比較好的預防和控制并發癥。
很多糖尿病患者并不知道:姜老自己也是一名糖尿病患者。不過,這位“糖友”都是自己開方抓藥,“現在血糖控制得還真不錯。17年來沒吃一片降糖藥……”她說。
原來,17年前,姜淑芳主任受單位委派支援海南郵電管理局建立海南郵電醫院的工作。海南的水果名聲在外,“太好吃了,我天天可勁兒吃水果。”姜老說,海南的菠蘿蜜,肥厚柔軟,清甜可口,香味濃郁,有枕頭那么大,甜得發膩。她百吃不厭。一年后從海南回到北京,體檢時,她被檢出血糖偏高。“當時也沒太在意,后來出現了中樞神經并發癥才重視起來。
從那時候起,姜老師便自己給自己治療,病情很快好轉。這些年來,她的血糖控制得比較理想,再也沒有出現什么并發癥了。她笑著說,“你看我今年都72歲了,還能天天穿著高跟鞋從大興到城里來上班,這說明我至少沒有出現足部的并發癥……”
得了糖尿病后如何讓病情很快好轉并迅速消除業障的竅門,姜老自己的治病經歷有三點值得我們分享。她反復說,一是不要害怕。心態平靜、穩定,我們的身體狀態就能調整過來,病情就會好轉,也能恢復健康。“有一次,我坐車回家,旁人驚訝地問,老人家您怎么還穿高跟鞋出門,像我們50多歲的人都不敢穿了,我笑了笑,說,習慣了,沒事。我每天六點鐘起床,天天走路乘公交車上班。有時我還承擔接送小孫子上下學任務。所以外出旅游、聚會一切都免談……”沒想到,姜老竟把帶“第三代”稱作了頭等大事。“隔代養育有苦有樂,親情最重要,愛可以化解你身上所有的痛與不快樂……自己給自己找樂子,這在醫學上叫心理調適。我發現有些人士病后,就著急上火,結果病情加重,很難恢復。”二是每天的主副食搭配合理,哪些該多吃,哪些該少吃,自己控制得相當好。比如,嚴格控制或少吃甜食,多吃蔬菜。三是運動也不能少。運動可增強肌體組織對胰島素敏感性,改善脂類代謝,控制體重,改善心肺功能,增加血管彈性,降低血壓,增強體質,且有利控制血糖。糖尿病預防比治療也更為重要。
總之要勞逸適度,堅持體育鍛煉,保持標準體重,防止肥胖,勿嗜肥甘,忌辛辣煙酒。注意早期發現和治療各種并發癥,用降糖藥治療時注意血糖的變化,若血糖下降明顯,應及時調整降糖藥,以防低血糖發生。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早期常無癥狀,建議中老年朋友體檢時查一查血糖、尿糖,以便及時發現,抓緊治療,爭取健康長壽。
中醫治療糖尿病,最大的優勢就是因人施治
姜淑芳主任介紹,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糖尿病大國。我國糖尿病的發病原因主要有三點,第一,飲食結構的改變,長期攝入高熱量、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食品,導致營養過剩,負性積累。據統計60%70%的糖尿病患者都是超重的,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誘因。第二,遺傳基因與現代化生活方式不適應。第三,長期的精神緊張、心理壓力等會引起體內某些應激激素的大量分泌,而這些激素可以升高血糖,也可產生抗胰島素的作用,易導致糖尿病發生。所以,加強糖尿病防治科學知識的普及,提高我國糖尿病防治的總體水平,意義重大。
“中醫治療糖尿病,最大的優勢就是因人施治。”姜主任說,同樣是糖尿病,但在中醫看來,則治療不完全相同,至少可以分為氣陰兩虛型、脾胃實熱傷津型、脾胃氣虛型、脾胃痰熱型、肝腎陰虛型等。中醫藥治療糖尿病一定要“辨癥施治”,否則還有可能使病情加重。
中醫藥治療糖尿病的另一大優勢是能比較好地預防并發癥。“中藥的優勢不是快速降糖,而是要調理臟腑,讓臟腑功能協調,適當地延緩或者減輕并發癥。”姜主任說,其實中醫對糖尿病的認識是很深刻的。現代醫學的發展,使得大多數糖尿病病人的血糖可以控制在比較理想的范圍,但現代醫學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在預防和控制并發癥方面,效果可能不太理想,而中醫則在這方面有很大的優勢。
中醫在解決早期糖尿病或者糖尿病后期出現并發癥的情況,具有一定的優勢。姜老的病人中,有一位糖尿病腎病病人,50多歲,姜老對他的病情進行了詳細診斷,嚴格按照中醫的辨證論治原則,服中藥后,現在情況大有好轉。一個小男孩,家里是開食品店的,因長期大量吃火腿腸,體檢發現糖尿病、尿酸也高,父母帶他來看中醫后,取得了明顯效果。通過多個療程的持續治療,孩子的身體得到了很大的恢復,目前還在進一步的康復中。
糖尿病人如何平安健康地過節?
目前醫學水平還不能根治糖尿病,但很多患者治病心切,尋求各種“偏方、特效藥”,結果血糖沒降下來,病情反而更嚴重。姜淑芳主任也提醒患者,糖尿病是終身疾病,目前無法根治。節日期間一定合理飲食,避免病情加重。
少食多餐,但主食一天總量不應大于6兩,飯后半小時運動,這樣血糖才容易控制。少吃油膩煎炸食物、堅果類食品和糕點類食品,適量吃些含蛋白多的食品,如雞、魚(有鱗的魚)及瘦肉,多吃新鮮的大葉蔬菜,盡量不飲酒。主食可吃些含粗膳食纖維高的食物,如燕麥、蕎麥、大麥,也可粗細搭配食用。節日期間依然要堅持自我血糖監測,特別是監測空腹和餐后2小時血糖,做好記錄,根據血糖值來調節藥物。要堅持有氧運動,每日三餐后半小時進行鍛煉,鍛煉期間注意防寒保暖。糖尿病患者節日外出時間也應注意堅持自己的營養治療計劃,要堅持平衡飲食、運動及藥物治療,始終如一地控制好每日總熱量;隨身攜帶糕點、糖果以便在出現低血糖時能及時自救;應注意自己的活動量,不要過于勞累和興奮。俄國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說過:藥物中最好就是愉快和歡笑。所以要保持一個平穩的心態,切勿樂極生悲……
“痛風”被中醫歸其“痹證”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