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口支援范文
時間:2023-04-03 16:54: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口支援,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在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指引下,教育部于 2001 年 6 月啟動了“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等學校計劃”,十年來,在教育部的積極推動下,包括北京大學在內的數十所高校開展了對口支援高校活動,我院于2014年開始確立了對口支援那曲職業技術學院的計劃,在兩年的支援過程中我院從圖書捐贈、實驗室建設、師資交流培訓等方面進行了對口援建,在今后的對口支援中,我院將會繼續貫徹對口支援的框架協議進行進一步的更深入的支援,以促進那曲職業技術學院的健康良好發展,實現西部教育人才的培養。
一、我院對口支援的措施及方法
我院自2014年6月17日,在教育部于四川成都召開對口支援和四省藏區中職教育工作部署會上,確立了鄭州財經學院與那曲地區建立對口支援關系。在之后兩年時間里我院于那曲職業技術學院開展了師資交流、圖書捐贈、實驗室建設等多方面多渠道的支援。這種對口支援會繼續堅持并向更廣方面和更深層次發展。
(一)我院正積極創建支援平臺 形成雙方各層次互訪機制的建立
2014年6月17日,雙方基于對口支援互助共贏的發展戰略簽訂了支援框架協議。2014年7月22日至23日,我院由理事長牛欽民、常務副院長李慶陽、院長助理李贊組成的考察組深入自治區那曲地區所在地那曲縣,就對口援助當地中職學校發展事宜與當地教育部門進行了對接,并對那曲地區職業技術學校進行了實地考察,對雙方下一步協商交流等具體事宜達成了共識。我院將對口支援計劃寫入了我院的的發展規劃,列入了我院的年度工作計劃,根據計劃來認真落實并執行我院的對口支援任務。這些措施都有效的促進了對口支援雙方支流工作的順利開展和有效保障。 我院正在建立專門的機構,設置相關領導兼任的對口支援工作部門,并配備相應的工作人員,負責日常對口支援工作的開展和實施,并建立專項經費運作機制。兩年來雙方院校領導進行了多次的交流和互訪,2014年10月14日,那曲地區教育局局長謝才波、那曲職業技術學校校長卡特、教務科科長尼瑪德吉一行來到我院,與我院黨委書記耿富德、院長李鴻昌、理事長牛欽民、常務副院長李慶陽、院長助理李贊及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討;2014年12月26日,那曲職業技術學校一行來到鄭州財經學院,就具體的對口支援工作進行深度交流,用于落實每一項對口支援計劃的實施。
(二)我院加強對口支援的師資交流和培訓
對口支援兩年來,我院對那曲職業技術學院老師進行了多次的師資培訓和交流。2014年12月12日,那曲職業技術學校教師斯秋多吉、次仁頓珠來到我院,開始為期一個多月的學習培訓。2015年 6月27日,那曲地區職業技術學校副校長楊齊忠一行15人來到我院,開始為期28天的學習培訓,我院也派出了會計專業、物流管理專業和機電工程專業的15名老師,參與了暑期的交流培訓活動。我院并為每位參與培訓的那曲老師在培訓結束后頒發了結業證書。這種師資交流活動的開展有效的加強了雙方院校老師的合作交流,并促進老師們在一些科研項目上的交流合作。
(三)我院加強物資幫助,進行了圖書實驗設備的無償捐贈
2014年9月5日,我院進行了第一批的援贈那曲職業技術學校圖書,援贈那曲職業技術學校的圖書共593包,12825種,35047冊。2015年5月23日,我院組成的工作隊,在黨委書記耿富德的帶領下一行5人 到那曲職業技術學院進行了交流訪問,并進一步在師資培訓方面提供幫助,并在教學系統的完善、圖書管理、實驗室建設、專業技能培訓、教材開發等方面提供指導和援助,進一步落實對口支援各項任務。
二、我院今后進一步開展的支援合作措施及方法
(一)幫助支援學校進行數字圖書館建設和維護
我院會繼續對支援學校進行圖書館的建設和完善,繼續進行圖書的捐贈活動,也會進行我院教師捐贈自己出版的相關圖書項目,今后我院會在圖書捐贈的基礎上,幫助那曲職業技術學院進行數字圖書館的建設,捐贈提供包括知網數據庫在內的高校學位論文數據庫的訪問權,還將為那曲職業技術學院提供以上所贈系統的軟件集成服務,協助其進行數字圖書館的構建和相關技術維護人員的培養工作。
(二)加強骨干教師的那曲支教
今后我院會在對口支援框架協議的安排下,進行我院教師的那曲支教活動。幫助其進行相關學科專業的建設和開展,包括新專業的設置,教學計劃的制定,教學方案的實施,以及相對應的科研活動的開展,那曲職業技術學院作為一個中職院校,在教學科研活動上還存在著一定的慢點,我愿派遣骨干教師的支教活動也將促進該校科研活動的開展,促使其在短期內使那曲職業技術學院新辦專業的課程建設、教材建設、人才培養方案都得到一定的提高與完善。我院的支教老師也將積極探索相關的教學改革,鼓勵一幫一的傳幫帶行為,鼓勵并培養那曲職業技術學院的青年教師參與相關的合作科研項目當中,進一步提高那曲職業技術學院的青年教師的業務水平和專業前瞻性。運用數字圖書館的建設,借助互聯網大數據平臺,實現我院精品課程的遠程教學服務,為那曲職業技術學院的數字化課程建設提供平臺,是的我院的優秀教學資源得以共享。加強與那曲職業技術學院的校園學術交流,將派我院的一些名師專家到那曲職業技術學院開展名師講座,拓寬支援院校師生的視野,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
(三)強調學科耦合發展 致力學科人才培養
我院將加強對口支援院校的人才培養,在合適的時機下,將會逐步開展聯合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幫助那曲學生的人才培養,并在學科共建的基礎上,盡享雙方學分的互認,在我院強大的校企合作單位資源庫里,也安排那曲的學生進行積極的實習實踐活動,提高支援學校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進行良好的職業能力培養,提高那曲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為他們提供更為廣闊的就業平臺。
(四)加強兩校學生的互訪交流活動,拓寬支流范圍
人才培養是高校的第一職能,因此,在對口支援工作中,兩校學生之間的交流非常重要。在今后的對口支援活動中,兩校將攜手開展各種學生交流活動,比如說互派學生進行社團交流,互派學生參與各校校企合作單位進行社會實踐活動,互派交換生進入彼此學校進行學習交流,共同開展聯合文藝匯演等活動來豐富學生的交流合作,為學生開辟人才培養的第二學習課堂。
(一)促進提高對口支援院校學科建設層次
學科建設是高校建設的核心。我院在對口支援那曲職業技術學院中將重點幫助該校在機電工程、物流管理、會計學院等專業學科,以幫助支援學校在這些專業上面進行學科建設,幫助其新開設會計學等相關專業,以發揮我院會計學院作為第一大系的優勢,在專業申報、教學計劃制定、學科課程開設、教學管理、師資培養等方面進行交流合作。促進其學院學科專業設置上面更加合理,促進那曲職業技術學院的更好發展。
(二)促進對口支援院校在科研能力方面的提升
那曲職業技術學院作為一個中職院校在科研方面還有待提高,我院計劃在以后的支援活動中將加強同那曲的科研合作,比如聯合申報一些橫向合作課題,以那曲職業技術學院作為課題協作單位來共同申報,提高其科研水平,帶動該校進行科研活動的開展。使其成為西部地區同類院校中科研水平向高校前列發展。進而提高該校的科研水平和學術水準,為學校向更高的層次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促進對口支援院校的人才質量培養
人才培養是高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我院對口支援那曲職業技術學院的工作重心就在人才培養計劃。我院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而那曲職業技術學院,作為一個中職院校,其人才培養也以應用型為目的。我對口支援中,我院也重點在加強受援院校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應用型人才往往會涉及多個學科的知識和技能,這就要求我們跨學科設置專業,培養復合型人才。我院依托我們學校學生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平臺,我院擁有河南三全食品公司、河南百業財務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實習實訓基地,校企合作單位,將以此為平臺,加強那曲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提高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四)促進對口支援院校師資隊伍水平的提高
高校的發展關鍵看其師資隊伍的成長,師資隊伍狀況則往往成為制約一個學校發展的“瓶頸”,高效發展過程中,師資隊伍建設便成為了其中的重中之重。我院將和對口支援院校達成師資力量定向培養、那曲職業技術學院教師來我院交流訪問、組織進行院系干部隊伍掛職鍛煉、雙方院校教師聯合科研申報攻關等方式來實現對對口支援院校的師資隊伍的提升。使對口支援院校逐步的實現自身內部教師的成長,建立起一支年齡、職稱、學歷相適應的師資隊伍,進而提高其在西部地區高校間的核心競爭力,以實現我國中西部高校均衡發展的目標。
四、我院在對口支援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在對口支援政策下相關配套的法律法規還有待健全完善
目前,我國實施的高校對口支援計劃是在中國政府主導下,作為中東部對西部計劃的一項政治任務來實施,其實質上是具有一定的強制性,不管是從對口支援院校的選擇、還是支援政策的制定、對口支援資源的分配都完全是一種政府行為。但實質上從法律層面上卻沒有相關的法律還限制和保護,也缺少相應的法律支撐。同時再碰到一些具體的地方法規時,中東部和西部也是有一些沖突的,對這些法規的不一致,還缺少一部權威的關于對口支援政策的法律的出臺,來保障支援工作的有效實施,并未對口支援工作的實施過程提供統一的法律口徑。致使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出現一些矛盾,而沒法就一些問題達成一致。
(二)支援雙方還面臨著資金缺乏的問題
目前,高校對口支援工作,國家、包括地方并沒有配套的專項資金支持,其在支援過程中的經費主要來自于支援雙方高校自己的固定的辦學經費,在后續的支援過程中,就會凸顯出經費不足的問題。進而會出現由于經費的短缺,使得對口支援過程中的一些措施和方案得不到很好的落實和開展,造成支援工作開展的瓶頸,也會為未來對口支援工作的認真落實帶來缺陷,尤其是在科研合作、學生師資交流方面帶來問題。希望政府在對口支援活動開展后期,能給予一定的配套資金支持,進而緩解資金不足問題。
(三)支援雙方還未在支援過程中實現互利共贏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我國高校對口支援工作完全是在政府主導下,支援和受援高校間的一種義務和責任。在支援行為的前期,雙方都進行了一些投入,包括資金、人力、精力的投入,在后期,隨著支援的深入,在資金短缺的時候,就會出現支援積極性的下降。如何提高支援高校在支援過程中的積極性,關鍵的一點就是實現其對口支援工作的互利共贏,這樣才能使得對口支援工作長期順利的開展下去。對于我院這種民辦院校而言,實現互利共贏可持續,更是迫切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思考如何構建雙方高校互利共贏機制。目前,構建我院對口支援那曲職業技術學院的互動雙贏機制還處于摸索階段,還沒有建立起互利共贏的機制。這種“共A”型模式,就要求我們支援雙方高校,在資源的利用和整合方面,不僅僅要考慮高校雙方的資源,還能很好的利用地方經濟發展的契機和資源,主動積極尋找雙方的利益共同點,來實現對資源的整合,實現互利共贏機制。比如引入高校、地方政府、企業三方資源,進行互利共贏機制的探討。
高校對口支援政策,是在我國西部大開發背景下提出的,其目的就在于提高西部高校的發展。對支援高校而言,也是一種政治責任與光榮使命。我院在對口支援那曲職業技術學院兩年來,開展了一系列包括圖書捐贈、高層交流、師資培訓等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還有待繼續深入扎實的實施。我院將會在以后的支援工作中,繼續努力,以實現那曲職業技術學院的快速良好發展。為西部發開發戰略提供核心競爭力,提升西部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解群.中國高校對口支援政策分析[J].華東師范大學,2012.
[2]高亢.高等學校對口支援互動雙贏機制研究[J].石河子大學,2010.
[3]孫杰.高校專項經費績效管理的研究[J].江蘇科技大學,2014.
篇2
[關鍵詞]對口支援 法治化 西部高校 路徑選擇
[作者簡介]鄭剛(1976- ),男,湖北武漢人,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教育史。(湖北 武漢 430079)吳小偉(1981- ),男,江蘇無錫人,喀什師范學院教育系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學論。(新疆 喀什 844006)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2年度南疆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科研項目“教育對口支援南疆模式比較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XJEDU070112B02)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32-0013-03
我國高等教育對口支援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期,至21世紀初形成了獨立的體系。在經過試點啟動、持續發展、深入推進三個階段后,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政策模式已形成了鮮明的特色,成為中國特色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一項制度創新。在前不久頒布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2012―2020年)》中再次強調:“充分發揮東部高校的支持帶動作用,繼續實施對口支援西部高校計劃。”但是,在實踐中該項政策也暴露出諸多問題,最明顯的就是法治化進程滯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按照全面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要求,加快教育法制建設進程,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法律法規,加強教育行政法規建設。”在西部大開發第三個五年規劃和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第二個十年全面實施的大背景下,如何完善高校對口支援的頂層設計、突破發展瓶頸、推進法治化進程,將是我們必須要解決的重要課題之一。
一、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法治化問題的提出
對口支援是在我國計劃經濟體制下產生的,以政府為主導,通過政治動員、行政指令、任務分配的方式啟動、實施。在短期內這種運行模式有助于快速集中多種資源,調動多方力量開展工作。隨著對口支援的深入推進,這種運行模式明顯缺乏制度保障,其弊端也逐步體現出來。
第一,管理機制不完善。管理機制是統籌協調高校對口支援各項工作的樞紐。在制度層面,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沒有形成科學、系統、專業的管理體系;管理理念不能與時俱進;管理法規有待完善和細化;對人才、資金、信息資源往往“大而一統”,沒有慮及各方的特色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在實施層面,對口支援的運作模式主要通過行政手段下達指令,來達成預期目標。這種方式使市場競爭機制弱化、管理職能單一,限制了人、財、物、信息等綜合效益的發揮,甚至閑置、浪費了有限的教育資源。
第二,激勵措施不明顯。“激勵機制弱化已成為制約教育對口支援穩健持久發展的瓶頸。”①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依靠政治動員的強大功效,以單邊支援的形式得以順利運行。在短期內這種運行模式的確起到了很好的激勵作用,但是,隨著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走向制度化、常規化,特別是援助重心的下移,僅依靠行政指令、政治動員已難以調動更多的力量持久地參與其中。“缺乏經濟上的激勵保障成為對口支援制度安排最大的制約。”②目前,對口支援的成本幾乎全部由支援高校承擔,他們必須從固定辦學經費中安排部分資金支持該項制度的正常運行。可以說,利益失衡將導致支援方失去推動該項工作的持久動力。
第三,評估體系不到位。對口支援政策模式更多的表現為一種應急機制。為了在規定的期限內取得成績,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許多問題。例如,有些援助項目在實施前期,缺乏科學論證和合理規劃,制定的標準過高,與受援高校的發展實際脫節;有些項目在實施過程中開放程序不規范,中途便夭折;有些項目在實施后效益不明顯;有些項目甚至就是重復建設。對于這些問題,我們往往束手無策。究其原因,在于至今我們還沒建立起一套科學、有效的評估體系與監督機制。“在確定項目時,對援助的內容評估很不完整;在項目實施中,監督的廣度、深度不夠,后期跟蹤管理力度不夠;在項目完成后,又缺乏績效監督的內容。”③
可知,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制度建設還不完善,而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于推進法治化進程。首先,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需要綜合運用法律法規、行政干預、經濟杠桿及觀念習俗等多種手段,而法治化為這些手段的綜合運用提供了制度基礎和法律保障。它約束和規范了支援、受援方的行為關系,使得對口支援在法治框架內運行,建立起以法治為主導的治理模式,在確保其具有合法性、權威性的同時,更具有可操作性。其次,形成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制度建設與法治的良性互動格局。一方面,在對口支援工作中,依法辦事,按章實施,形成規范的法治秩序,以維護法律的權威性;另一方面,隨著對口支援工作的開展,相關的管理理念、運行模式和實施方式都會隨之發生變化,這要求我們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對不合時宜的法律條款進行修改、完善。總之,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必須走上法治化軌道,使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以構建對口支援的長效機制。
由于對口支援是以行政指令的形式加以推動的,政治任務成為擺在各方利益群體的首要位置。而政治任務時效性差的特性,決定了各方在政策制定和執行時難免出現應付、短視的現象,這樣導致對口支援法治化進程滯后,在立法和執法層面都存在諸多不足。
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是教育對口支援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立法現狀的考察必然涉及到教育對口支援法律體系的追溯。目前,我國教育對口支援法律體系由國家和地方兩個層面構成,形成了以國家層面的法律為主導,有關行政部門頒行的法規為輔助,地方政府出臺的政策文件為補充的格局。最早的相關立法是1984年通過的《民族區域自治法》,該法規指出:“上級國家機關應當組織、支持和鼓勵經濟發達地區與民族自治地方開展經濟、技術協作和多層次、多方面的對口支援,幫助和促進民族自治地方經濟、教育、科學技術、文化、衛生、體育事業的發展。”該法規首次提及“對口支援”政策,并將教育納入其中。隨后,《高等教育法》也指出:“國家鼓勵高等學校之間、高等學校與科學研究機構以及企業事業組織之間開展協作,實行優勢互補,提高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益。”該法案雖然論及高校間協作事宜,但是沒有涉及對口支援的條款。2000年《國務院關于實施西部大開發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國發[2000]33號)明確指出:“加強東、中部地區高校對西部地區高校的對口支援,幫助西部地區高校發展所需學科專業、培訓師資、建設實驗室,具備條件的合作辦分校,提高西部地區高校人才培養水平。”④在這里增加了對高校對口支援進行專門闡述的條款。
綜而觀之,有關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立法現狀呈現如下特點:第一,專項立法滯后。目前我國還沒有對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進行專項立法,相關的法條散見于不同的法規中。第二,相關法規條款不成體系,沒有協調性。“這些法律法規和其他規范性文件的制定、分管和實施分別屬于不同的部門,相互之間缺乏緊密聯系,協調性差,甚至各個政府部門出臺的法律制度之間還存在互相沖突矛盾的問題,不但影響政策法規運行的效率,也容易造成扶持力量分散,影響整體效果。”⑤第三,政策法規籠統寬泛。相關條款太抽象概括,對各主體的權利、義務和責任都沒有給予明確的界定,又沒有具體的實施條例予以解釋和補充,使得相關政策在執行過程中不易理解把握,難以執行。
由于沒有高校對口支援的專項立法,國家層面的相關法律條款籠統寬泛,操作性不強;地方性政策法規,多以行政性指導文件為主,具有很大的主觀性和隨意性,這就造成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執行起來,處于“無法可依”“有法難依”和“執法不嚴”的尷尬境況。例如,相關法規對支援、受援高校各自的權責,都沒有用客觀的衡量標準進行具體規范,使得雙方合作的成敗往往取決于兩者間的關系和親密度。在實踐中,政策朝令夕改、合作中途夭折,決策以權代法的例子屢見不鮮,這些不嚴肅的舉措嚴重地影響了政策的實施效果。可以說,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政策的順利實施有賴于盡快步入法治化的軌道,通過立法對雙方的行為進行約束和規范,從而樹立公信力,進一步促進對口支援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一)法制層面
1.推動專項立法,明確其具有公法和私法相交融的屬性,規范各方的權利和義務。以政治動員方式啟動的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往往被視為政治考核的一個指標,帶有臨時性、應急性特點。這種政策推行方式在實施之初可以快速集中各方力量攻堅克難,短時間內取得顯著成效。但作為一項長期、復雜的工作,其健康運行的保障還在于制定相關法律制度來對其進行約束和規范,進而建立長效機制。縱觀我國教育法律體系,關于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的專項立法還處于空白狀態。因此,針對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的特殊性,必須盡快制定專項法律,協調不同地區、不同層面的對口支援工作,為高校雙方的合作提供保障。
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的法律體系具有公法和私法耦合的屬性。公法是指調配公權力內部或公權力之間的關系的法律規范。行政授權和委托是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運作的主要行政關系,對這類關系的調配主要通過集中的方法,重點關注禁止性和義務性規則的運用。從這種屬性上看,相關立法必須對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的適用條件、啟動方式、實施程序、評估標準和運行過程中行政權的分配及制約等作出強制性規定,才能確保中央政府宏觀調控的權威性。相對于公法,私法一般而言指的是規范私權關系、保護私人利益的法律。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法律制度應具有私法的性質,也就是說,支援、受援高校可以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享有完全的自由,按照雙方的意志決定締結合作關系,為己方設定權利或對他方承擔義務,任何機關、組織和個人不得非法干涉。從這種屬性上看,相關立法對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中各方利益關系的調整,如各方享有的權利以及應履行的義務等,采用授權性文件進行規范即可,以確保支授高校合作的自主性。
在明確對口支援立法的屬性后,應進一步規范雙方權利和義務,體現公法的強制性和私法的自主性,做到權責分明。支援高校的權利主要有享受國家和地方對援助方給予的優惠政策,及時了解受援高校的教育教學狀況與實際需求,要求受援高校提供各種必要條件及協助;支援高校履行的義務包括遵守當地法律與政策,結合受援高校實際及自身能力所及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援助計劃并嚴格執行,對受援高校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受援高校的權利主要包括與援助高校共同制定援助規劃,參與援助項目的建設與管理等;受援高校的義務主要包括積極配合與協助援助方,為援助工作優化環境、搭建平臺等。總之,高校對口支援法律法規應當根據具體情況,規定支援方與受援方的權利和義務,為雙方提供政策引導和行為約束。
2.加強法律制度建設,構建和諧的制度體系。首先,制定多層次的高校對口支援相關立法,包括國家層面的行政法令,以及地方性法規、規章以及單行條例等,建立起一套和諧統一的法律體系。在修訂《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時,應增加“對口支援”相關條例,并出臺相關實施條例或細則對抽象條款做進一步的解釋、補充,增加其具體指向性。其次,應加強相關規章、政策的協調性。諸如國務院扶貧辦、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民族教育司、學位辦以及國家民委等有關部門所指定的政策、規章制度之間的協調性,以避免“政出多門、矛盾迭出”的尷尬境況。同時,應加強國家層面的法律與地方法律法規間的協調性,在確保國家法律權威下,兼顧地方法規,相互調適,統一實施,“避免一次會議一個措施,從而導致會議文件與法律法規沖突甚至代替法律法規的人治現象”⑥。
(二)實施層面
1.將高校對口支援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整體規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是國家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的重要依據,具有指導性、宏觀性、戰略性和政策性。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肩負著發展西部高等教育、提高西部高校辦學質量、加快培養各類急需的高級專門人才的重任。這項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常抓不懈。為確保該項工作持續穩定、深入高效地開展,當前迫切需要將“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規劃中來,統籌與經濟發展、資金技術合作、社會民生建設的關系,使其制度化、常規化。
2.形成行政指令與市場競爭相結合的資源配置機制。以行政指令為特色、自上而下的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模式將長期存在,這是因為:第一,對口支援是以中國行政管理體制和教育管理體制為基礎,與中國的歷史與文化傳統相一致,體現著制度的優越性;第二,對口支援關系著區域教育協調發展,只有在中央政府宏觀調控下,才能統籌兼顧,實現國家戰略布局;第三,現階段我國高等教育經費的主要來源仍然是公共財政投入,對口支援所需要的資源必須通過政府統一配置。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日益明顯,利益主體開始多元化,這對對口支援提出了新要求。在對口支援政策上,特別是資源配置方式,既要充分發揮行政指令的長處,又要充分考慮不同群體的利益,將行政指令與社會參與、市場競爭有機地結合起來。那么,政府必須轉變角色,重新定位職能,從大包大攬的直接管理到通過制定政策實現間接調控,“由單一的行政指令向通過立法、撥款、信息服務、科學指導等多元的行政方式轉變”⑦。在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工作中,中央政府應充分發揮法律和配套政策制定、指導評價、服務監督、統籌協調的職能,切實保障支援、受援高校對口合作的權利,使雙方在共建共享過程中實現資源有效配置。地方政府應致力對口支援長效機制的構建,加大財政資金的投入,鼓勵雙方在科學研究、學科建設、師資培養等方面的合作,同時地方政府應為高校與當地企業、科研院所的通力合作搭建平臺,強化高校的社會服務意識,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另外,應發揮市場競爭機制的調節作用,改變目前以計劃為主的資源配置方式和相對穩定、缺乏活力的支援體系。例如,“對受援方的硬件建設、設備采購、教師培訓、人才培養等可實行招標制,從而創造支援學校間、受授學校間、支授學校內部間相互競爭的局面,使受援方得到最重要、最適當的教育援助,也使支援方的教育資源能發揮更大的效益。”⑧
3.完善行政指導和獎勵制度相結合的激勵機制。對口支援作為一種補充性制度安排,離不開政府強有力的引導和激勵。行政引導可以減少盲目性,完成既定目標。在對口支援由一種補充性制度走向制度化過程中,需要建立適當的獎勵機制,將行政指導和獎勵制度有機結合起來,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縱觀高校對口支援的歷程,行政指導和獎勵制度二者相互脫節,注重行政引導而忽視獎勵制度的跟進,支援方疲于應付政府的行政性指令,而其內生性動力機制得不到激發,使得支援工作往往后程乏力。從這個角度上看,當前對支援高校的激勵機制急需建立和完善,無論在項目審批、經費劃撥還是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都給予支援高校相應的政策傾斜,以調動支援高校的積極性,充分激發主動性和創造性。隨著對口支援工作重心逐漸下移至院系層面,支援高校應采取精神激勵和物質激勵、內在激勵和外在激勵相結合的方式,對參與對口支援工作的個人通過重點培養、優先提拔等激勵政策予以鼓勵。
4.建立評估機制與問責制度。在援助項目實施前期,為了避免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和脫離受援高校實際的盲目建設,要對援助項目進行規劃、論證,要優先選擇受援方最需要、收效最大的項目。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無論是對實物量的投入標準,還是對項目的運行程序,都應實行動態的監督機制。在評估方式上,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讓社會相關方面的人員參與到評估中來,對援助項目進行監督、檢查、反饋,以便及時矯正。完善對口支援工作評價考核機制,構建評估指標體系,考察項目進展情況,“對重點建設項目投入進行成本―效益分析,并建立相應的獎勵制度和責任制度,對于經費使用效益高、收益大的支援項目予以追加投資,對于經費使用效益低、收益小的支援項目予以減少投入,對于浪費投入的項目則要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⑨。
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法治化是一個長期過程,是一個由政府引導、監督協調,支援方、受援方通力合作的過程;也是政府、支援方、受援方在法律規范的作用下協調互動、相互促進,從而達成各方權利有效實現和義務自覺履行的相互平衡的過程。法治既是一種宏觀的治國方略,也是一種理性的辦事原則。高校對口支援必須加快法治化的進程,才能減少政策制定的盲目性、執行政策的隨意性,使得這項功在千秋的偉業能更好地促進我國高等教育協調健康發展。
[注釋]
①鄭剛.建立教育對口支援長效機制的政策分析[J].中國教育學刊,2012(7):19,19.
②仇喜雪.激勵理論與對口支援西部高等教育的制度創新[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1(4):79.
④國務院關于實施西部大開發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國發[2000]33號)[Z].2000-10-26.
⑤⑥楊道波.地區間對口支援和協作的法律制度問題與完善[J].理論探索,2005(6):156,156.
篇3
一、主要目標
對口支援方面:加強與宜川、洛川的對口支援與合作交流,推進宜川縣供水工程項目建設等四只項目,以及洛川縣標準化屠宰場擴建及維修工程項目建設。推進與新疆阿合奇縣的合作交流,促進當地經濟建設社會事業的發展,有重點地在對口鄉鎮街道之間、部門之間進行合作交流,圍繞勞動力就業與培訓、旅游資源開發、礦產資源產業化等方面的合作,進一步深化和拓展共建關系。
南北掛鉤方面:加快蠡園經濟開發區與徐州市工業園(賈汪區)、經濟開發區與徐州邳州開發區的共建步伐,多渠道招商引企,鼓勵引導企業進行產業轉移,使南北區域合作結出豐碩成果。
二、工作任務
(一)支持項目建設。重點支持對口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項目的建設,突出新農村建設與改造項目的推進,突出扶持對口地區基礎設施建設。
(二)提高就業水平。加強對口地區低收入農戶勞動力的培訓轉移工作,力爭每個貧困農戶有一人進城打工,盡快脫貧。
(三)調整產業結構。幫助貧困地區加快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步伐,扶持農副產品深加工項目,增加農民收入。
(四)加大互相交流。繼續加大對口地區干部培訓和文化、教育的幫扶力度,培育一批致富帶頭人。
(五)研究產業轉移。探索產業轉移的新模式和新途徑,有組織的進行產業梯度轉移,進一步研究產業轉移的雙贏辦法。
(六)確保資金落實。確保完成省、市下達的對口支援資金任務。
三、資金籌措
省、市下達我區2012年對口支援和南北掛鉤專項資金133萬元,其中區財政解決89萬元,各鎮、開發區、街道負責籌措44萬元。各鎮、開發區、街道任務安排如下:
上述援助資金于7月31日之前繳區掛鉤合作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區發展和改革局),以便集中上繳支付。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落實。所有對口支援項目扎口協調由區掛鉤合作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各單位要全面落實扶貧開發的工作要求,重視對口援助工作,確保援助資金到位、工作責任到位、組織落實到位,創新援助特色,組織好、落實好、完成好各項任務。
篇4
關鍵詞:精準扶貧;醫療救助;對口支援
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目前,精準扶貧也被列入到政府工作報告中,并成為百姓口中熱議的話題。在本次活動中,通過調查十堰地區,我們了解到十堰市有80余萬貧困人口,其中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人口高達貧困戶總數的49.5%,而解決因病致貧、返貧的途徑是因地制宜地健全十堰市醫療救助體系,使各部門能夠各司其職的同時互幫互助。通過降低貧困人口醫保報銷標準,提高醫療費用風險分擔,從而較好地滿足民眾的醫療保健需求,減少因病致貧、返貧現象。
一、堰市對口支援具體狀況分析
根據對醫生的采訪,了解到醫保分為新農合,城鎮居民、職工醫保,其中新農合的報銷比例是55%,城鎮職工醫保的報銷比例是85%,醫生一般開的都是能報銷的藥,讓病人都能承擔的起,人民醫院在精準扶貧方面對口支持,有免費體檢、免費送藥、免費定點義診等活動。
舉例來說,膽結石通常采用手術治療,一般花費在10000元左右,報銷比例新農合大約在55%以上,城鎮居民保險大約在70%-80%左右(農合一般情況下門診不報銷,住院的話,1200為起點,1200-5000中報銷的部分按60%,5000-8000中報銷部分按70%,8000以上報銷部分按照80%)
通常腫瘤這類疾病依靠手術治療,放療化療費用大約在50000元左右。放療通常是周一到周五每天一次,共進行30次左右,化療則根據病人體質3周-4周一次。新農合報銷大約在55%以上,城鎮居民保險大約在70%-80%左右(農合一般情況下門診不報銷,住院以1200為起點,1200-5000中報銷的部分按60%,5000-8000中報銷部分按70%,8000以上報銷部分按照80%)
1、精準扶貧新農合醫保
對象:十堰市2015年精準扶貧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以醫院新農合市級平臺標識為標準)
補償政策:
①起付線:1200元/次
②計算:
總費用 - 無法報銷 - 起付線 = 可報銷費用
可報銷費用分三個段進行分段報銷
1) 1201―5000 補償60%
2) 5001―10000補償 65%
3) 10000以上 補償 75%
③封頂線:全年累計12萬/人
2、如何進去二階段:精準扶貧大病醫保
精準扶貧醫保政策按單次計算,同一病長期治療下來幾次的醫療費用通過新農合8000報銷后剩余的幾次自費費用(指無法報銷 + 起付線)累計總合達到萬元,即可進入精準扶貧大病醫保。
3、精準扶貧大病醫保政策
補償政策:
①起付線:8000元/次
②計算:
幾次自費費用總和 C 無法報銷 C 起付線 =可報銷費用
可報銷費用分三個階段進行分段報銷
1、8000―3萬 補償80%
2、3萬―10萬 補償70%
3、10萬元以上 補償80% (例子如上)
③封頂線:全年累計18萬/人
4、大額醫療補充保險賠付政策
經新農合、大病保險報銷后合規費用中個人承擔部分補償40%;全年累計賠付限額30萬。
5、優惠減免
經新農合、大病保險報銷、大額補充醫療保險報銷及醫療救助后的合規自付部分醫院提供政策減免10%。
十堰市三家三甲醫院的對口支援點的走訪情況分析:走進農戶家里了解具體的情況。例如,在鄖縣的鮑峽鎮黎家溝村,有一戶家里的 情況是:父親有很多老年人常發的疾病,妻子為X型腿,兩個孩子為O型腿,每年既要照顧家里人,還要抽時間外出打工掙錢,家里的生活處境艱難,自己同時還患有嚴重的高血壓。我們當時給他測量血壓高壓竟達到190,情況極其嚴重,但是他卻說不愿意花錢去吃藥。同時我們還了解到十堰市人民醫院會經常下鄉去做義診,還專門派了醫院的職工在那里常駐,黎家溝村的村民每次在醫院下鄉時都可以去免費的領取一些常用的藥品。而且人民醫院給黎家溝村所有的村民都可以額外享受5%的報銷標準。但是這也無法去做到讓一個家庭看病不花錢,不會因為疾病而導致貧困。
二、十堰市醫療保障制度存在的相關問題:
通過我們的走訪調查,我們了解到醫療保障制度缺口仍然非常明顯,十分嚴峻。
1、報銷比例過低,自付部分高昂
2、一些大病病種和藥物并沒有列入醫保目錄,而相關部門定的大病報銷比例只有50%,同時某些醫院大量使用一些不能納入報銷的藥物,從而導致自付費用過高,“大病返貧”的現象仍然存在。
3、分級診療落實情況并不樂觀,有些小病很容易在大醫院花很多錢。
4、一些地區政府存在對精準扶貧識別不精準、弄虛作假的現象,其中,關系扶貧的現象比較明顯,使真正的貧困戶得不到應有的醫療救助,因病致貧的現象更加嚴重。
三、十堰市精準扶貧醫療救助建議:
1、增加對貧困鄉鎮地區的醫療建設投入,全面實施成十堰市市區高等級醫院對貧困縣、鄉、村醫療機構的對口幫扶,切實提升基層醫療機構提供醫療保障的能力,讓貧困人群可以就近看病。
2、政府應當多多支持有著對口支援和醫療扶貧點的醫院,共同幫助百姓做到不會因病致貧,使醫院的對口支援能夠做到更好。
3、分級診療的推行應當加大力度,真正的去按照疾病的程度進行規范合理的治療。
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得,要因地制宜地健全十堰市醫療救助體系,一方面加大醫院對于醫療扶貧的力度,另一方面政府也應該更好的做好精準扶貧工作,防止漏選或者錯選的情況發生,杜絕關系扶貧,對于醫院的對口支援點或者精準扶貧點做到不會因病致貧或者因病返貧。落實和完善醫療扶貧制度,降低因病致貧、返貧率,使百姓有一個健康的w魄,從而達到各個方面脫貧,更好的推動精準扶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偉智,扶貧開發“成敗之舉在于精準”,中國網,2017-02-26
[2]劉芳,李躍平,從醫療救助的本質看醫療救助的設計[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2009,10(4):27-30
篇5
【關鍵詞】高等教育 教育資源 對口支援 政策研究
【基金項目】本論文由以下兩個課題資助:孫琨懿主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課題《調動地方政府積極性支持對口支援工作機制研究――以貴州省為例》;孫琨懿主持貴州省教育廳課題《貴州省高校對外合作長效機制的構建研究――以貴州大學為例》。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9-0010-02
1.對高等教育的資源進行優化配置的意義。
加強高等教育的資源實現優化配置,有著至關重要的現實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可以協調和促進現代社會的發展。當前在我國的現代化高等教育的區域問題上,還是存在很大的差異性,東部等沿海地區高等教育發達,而西部地區的教育事業則相對比較落后。【1】縮小高等教育的區域差距,實現教育資源尤其是高等資源的優化和科學化配置,建立公正、公平、有效的高等教育體系,大力發展不發達地區的高等教育事業,建立于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相適應的高等教育優化配置體系,對于促進整個經濟社會的快速協調發展意義重大。【2】
1.2可以促進我國現階段高等教育自身發展。在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下,高等教育資源的配置也存在不平衡的現象,表現在資金、人才、物力、技術、地區等各個方面,這些問題迫切的需要我們進行改善和解決,從而通過對口支援等形式提高高等教育資源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整合區域資源的優勢,實現共同發展和相互促進。【3】三是可以促進國家的安全保障。通過對口支援等形式促進高等教育的資源優化配置,可以促進西部不發達地區的經濟、社會、教育、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進而起到增強民族共同繁榮和發展的良好作用,促進國家的團結和諧。【4】
2.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的含義。
在整個社會的資源進行優化配置過程中,高等教育資源的配置是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隨著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5】高等教育的主管部門和各教育主體,通過一定的配置方式,以不同的方法和渠道,對高等教育的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從而起到良好的經濟、社會等效益。主要表現在:一是可供配置的資源有限這是大前提,而配置又是動態的行為和過程。將一定的資源實現效益最大的配置或是盡可能的配置最少的資源并實現最大的效益,這就是優化配置。高等教育的資源配置可以以純計劃、純市場、兩者相結合這三種形式進行。通過國家的計劃和政策要求,對高等教育資源進行配置的方式是純計劃配置方式。這種方式考慮到社會的宏觀利益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情況,將資源重點配置到重要的區域和部門,培養的人才也是通過國家統一分配來實現。國家在這種配置行為中占主體地位。純市場的配置方式則是通過高等教育和經濟社會的自然規律,通過市場調節的手段,實現公平的資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區域和部門。【6】配置的主體是企業、消費者等社會群體和市場,而不是國家。為了和市場經濟的體制相適應,我國已經逐步將市場的方式和計劃的方式相融合,充分發揮兩者的優勢特點,從而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高等教育的資源如何進行配置,采取哪種方式進行配置,不是任意而為的,而是由當時的經濟發展環境和模式決定的,因為教育資源的配置方式當然要為經濟發展來服務、相適應。現代的經濟社會建設情況要求高等教育必須拋棄計劃經濟的約束,走出傳統的計劃陰影,主動與社會實踐相結合。【7】
3.當前我國的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的現狀和特點。
高等教育的自身發展情況影響著高等教育資源的配置情況。近年來,我國的高等教育進入了大眾教育的時期,從1999年的高校開始擴大招生到現在,我國的高等教育實現了在校學生的連年擴招,到2001年全國實現招生已經達到380多萬人,在全球也算得上最多的招生數。到2002年底分布在我國各地的學校共有117萬多所,其中高等教育學校達2000多所,高等教育的在校學生達到了1600多萬人。【8】各級政府逐步加大對教育的資金支持和投入,2002年國家對教育的財政支出占整個國民生產總值的3.5%,達到歷年來的最高水平。同時,各大高校的教育教學水平也在逐步改善和加強,2002年,全國的高校建設實際面積達到3億平方米,高校的教職員工達到130萬人,其中教輔類員工有15萬人,專業類教師達到62萬人,行政工作人員達到21萬人,工勤類人員15萬人。在近年來的發展中,我國的高等教學教育情況日益發展,教學水平和教育的質量得到了不斷的增強,高校的科研和建設力量得到進一步的提高,高等學校對全社會的經濟社會進步貢獻著越來越大的力量。在這么好的發展環境下,高校的資源發展還是不能滿足整個教育的發展需求,人們群眾日益增長文化物質需要和生產力落后的矛盾同時也決定了高等教育的資源未能合理配置和高等教育的發展存在一定問題。同時,歷史、經濟、地理的因素也使得教育在資源的配置和發展上存在不均衡的現象,尤其表現在東西部的區域間、城鄉的學校間等,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9】這就導致教育的不公平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區域間的不平衡發展同樣使地方差異日趨明顯。
3.1資源配置上的地方差距逐漸擴大。當前各地方的高考在錄取的成績上有很大的差距,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高等教育的資源分配不合理。經濟發達的地區高等教育的資源也相對雄厚一些,例如北京、上海、廣東、江蘇、山東、遼寧等均占有大量的高等教育教學資源。【10】經濟發達的省份高等學校可達三四十所,而經濟尚不發達的省份甚至不足十所。全國五分之四的高校集中是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尤其是各個省份的省會城市。這就使高等教育的的資源呈現分布的不平衡性,影響了高等教育的長期良性發展,與教育公正性的原則相違背,加劇了城鄉的差距。【11】而且教育的水平和能力也是不均衡的,中東部發達地區的教育質量較高,而西部欠發達地區的教學質量不高、規模較小,人才缺乏,資金不足。近些年來,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發展迅速,規模日趨擴張,尤其是西部的教育事業也在不斷的發展壯大中,只是在發展速度和發展規模上仍要落后于中東部地區。教育事業是一個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源泉,人才的可持續發展都要依靠高等教育的提高。所以,有的時候看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前景如何,通常要考慮到該地區的教育文化發展水平。【12】
3.2高等資源的分布結構不科學、不合理。受教育者的數量眾多,教育相關資源卻不豐富,2003年高等教育學生數量達到900萬人,比1994年的250萬增長了三倍多,而教育資源和資金等的投入卻沒有達到這樣的倍數,并且當前我國在高等教育的投入上要遠遠低于世界范圍的水平。面對這種情況,在教育部頒布執行的振興教育行動中,明確指出政府資金要實現的教育投入。財力、人力等資源投入的比例也存在不合理性。【13】在青海、、寧夏、貴州等省份,連續多年不斷加強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但是發展情況卻不容樂觀。主要原因在于人力方面的投入太低,不能與經濟發展、教育事業的發展相適應。在我國還存在學生和教師比例不科學的現象。在世界范圍內的師生比例是1:4,而我國的師生比例已達到1:16,學校師資方面的力量始終沒能得到補充和增強。我高校的教職員工中,專業教師人數少,而后期黨政工作人員較多。世界范圍來看,高校的專業教師和其他職工的比例為1到2,而我國現階段就這一比例來看還是達不到1的,跟國際的平均情況還有距離。并且,高等學校的在校學生中,研究生以上學歷的學生所占比例小,而本科生所占比例較多。
3.3高等教育的資源不合理配置影響公平公正為主兼顧效益的原則。國家通過財政補貼和撥款實現對教育的支持和發展,在資金撥付的時候,往往是根據學生和教職員工的人數來實現的,而不是從學校的辦學規模、效益高低及教育質量著眼。學校的規模大、學生和教師的人數多,就可以申請較多的撥款和費用,從而不考慮學校的實際需要,而盲目的擴大學校規模和招生。【14】這就導致教育資金過分集中,單純的將人數多少、規模大小分配資源,這實際上是失去了教育公平的原則。不同的地區在高校教育的經費上是有著較大差距的,2001年貴州的人均學生教育經費不足北京人均學生教育經費的1/7。國家在不同地區的教育投資是不平衡的,往往是重點幾所大學發展實現良性循環,越來越快,而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大學則發展趨于緩慢。
3.4對高等教育的資源利用效果不好,實現效益不強。高等教育的資源不合理配置另一個具體的實際表現就是資源的靜置,而忽略了動態價值,使許多資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15】高等教育的資源可以實現整個社會的共享,這也是高校在發展建設中秉承的原則,可是實際工作中,一定的物力、人力和財力一旦分配到具體的學校和地區,往往是沒有具體的制度進行使用權利的詳細而明確規定的。如果政府主管部門能著眼教育資源實現動態管理,不但是從一個學校、一個地區來考慮教育資源的配置,相信會有更多的教育資源實現更大的利用程度。
4.我國高等教育對口支援政策的研究。
高校對口支援的各項工作中最核心的應該是資源的優化配置,對對口支援各項政策的研究,將有利于實現公正、公平、有效透明的資源配置問題。【16】
4.1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對對口支援工作的影響。從一般的規律上來說,經濟社會的發展程度高,科技文化發展情況好,高等教育的資源配置的障礙就相對較少,實現效果就越好。經濟社會的發展是高等教育的發展情況的動力和支撐,同時影響著高等教育所培養的人才是否能被社會良好的接受、吸納,從而為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更大的力量。【17】西部地區、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多是經濟不夠發達的地區,對教育的支撐力自然就差些。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做基礎,上層教育建筑必然會受到影響。比如,教育教學和社會實踐經驗都非常豐富的教師,會在學校帶出一批既有理論知識做基礎,又有實際操作能力做后盾的社會需求型人才。這樣的人才勢必會被當地的企業和社會所認可、所需要,因為他們對企業和社會的發展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在嘗到人才對企業和社會發展帶來的利益之后,學校和企業之間就會進行廣泛合作,加強對企業的培養和塑造,進而更加進一步的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改善高等教育的學科設置和安排,進一步提高教師的能力和水平,改善學校的教育教學環境,這樣教育的良性循環就建立了起來。
4.2相關政策和制度的對對口支援工作的制約。技術上的發展和突破、制度上的調控和約束這是解決一個社會問題的兩條基本方法。技術主要是指科學技術文化上的專業性發展。而制度則主要是指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教育管理、科技創新等各個方面的政策。【18】國家通過經濟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等來實現對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如各級政府對高校的經費撥款制度、各地區的高考錄取分數線的制定制度、國家重點高校實現申報和評估的制度等等。這些制度的制定都會在不同的層面上影響一個學校甚至是一個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情況。相對于經濟社會的發展情況而言,教育政策和制度對高校發展的影響是更常見、更直接的。
4.3人文地理自然等條件對對口支援工作的影響。一個地區的地理優勢、環境狀況、交通情況、民俗習慣、人文歷史、傳統情況等都影響著當地教育資源的配置。【19】這些情況的存在影響著學生在高考填報時的擇校情況,學生如此,教師的工作安排也是如此。優良的人文地理自然環境和條件將會吸引大量的人才前來工作和發展。否則,沒有優秀的教師,沒有優質的生源,再好的學校也無法實現長遠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振明.政策科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2]費雅君,常清等.中國現代化下西部開發與國家安全[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0.
[3]李善同.西部大開發與地區協調發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21-22.
[4]孫綿濤.教育政策學[M].武漢: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1997.
[5]吳志宏等.教育政策與教育法規[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6]謝明.政策透視-政策分析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7]張金馬.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8]張可云.區域經濟政策一理論基礎與歐盟國家實踐[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
[9]董田甜.中國教育政策實施評估與對策研究[D].江蘇:南京師范大學,2005.
[10]李海生.教育券政策分析[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11]李敏.美國教育政策問題研究――以20 世紀80 年代以來基礎教育政策為例[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12]艾力?伊明.新疆教育事業對口支援與協作的歷史回顧[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07).
[13]安迎春.中國對民族地區農村教育支持政策的發展[J].社科縱橫,2006(08).
[14]陳國珠,徐劍.對口支援西部高校的實踐與思考――從上海交大支援寧廈大學說起[J].中國高等教育,2004,(23).
[15]陳學軍,鄔志輝.教育政策執行:問題、成因及對策[J].教育發展研究,2004(09).
[16]賀劍,李永生.完善教育政策的評估,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J].前沿,2005(06).
[17]李延成.對口支援:對幫助不發達地區發展教育的政策與制度安排[J].教育發展研究,2002,(10).
篇6
【關鍵詞】 對口支援;受援高校;師資隊伍建設;成效;建議
一、引言
所謂教育對口支援,就是指在國家和各級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組織經濟文化發達地區對口扶持和幫助民族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教育文化事業,以增強民族團結,達到共同富裕和共同繁榮的一種活動。[1]為貫徹落實西部大開發戰略,縮小東西部高等教育發展的差距,加快西部地區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實現教育公平,2001年6月,教育部啟動了“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等學校計劃”,首次確定北京大學與石河子大學等13對東西部高校建立對口支援關系。十年多來,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工作成效顯著。
二、對口支援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所做的工作和成效
2001年6月,教育部指定西安交通大學對口支援新疆大學,2005年1月,為進一步加大對新疆高校的支援力度,教育部又增加了武漢大學對口支援新疆大學,并在4月啟動“援疆學科建設計劃”,安排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大連理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東華大學、武漢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國礦業大學11所國內知名高校對口支援新疆大學21個學科。
2010年,根據中央關于開展新一輪對口支援新疆工作的精神和西部大開發的要求,為重點支持建設好新疆大學,使新疆大學在自治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方面發揮更大作用,中央決定啟動對新疆大學新一輪的對口支援工作,助力新疆大學實現跨越式發展。按照教育部部署,新一輪對口支援新疆大學工作采用“1+3+6”模式,即由清華大學為組長、西安交通大學、武漢大學、中南大學為副組長,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同濟大學、東華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徐州)為成員的10所高校,采取多對一方式、團隊化對口支援新疆大學工作。按照“整體設計、協同工作、重點突出、逐步實施、成效顯著”的指導原則,努力實現我校在師資隊伍水平、人才培養質量、科研服務能力和科學管理水平等四個方面顯著提升。
十余年來,支援高校通過接納本校教師進修訪學、為本校培養博士和碩士師資、選派優秀教師或專家學者到新大任職、任教等多種形式的支援工作,把超前的教育理念、先進的教學方法傳輸到了我校,為新大師資隊伍的培養提供了便利渠道。
1、通過到支援高校進修訪學,提高了教師教學科研能力
2001年至2012年期間,學校教師中赴對口支援高校進修教師共239人,占所有進修教師350人的68%;訪學教師共32人,占所有訪學教師81人的40%。在學習期間,支援高校為學校教師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條件,并得到了很多教師的幫助指導。在科研方面,專家教授給了他們很多的指導和教誨,讓他們明確了努力的方向;在教學方面,學到了一些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使學習教師在教學方面有了新的認識和提高。通過“先進修、后考學”的方式,大部分進修學習的教師考取了支援高校博士。
2、通過支援高校培養博士、碩士計劃,提升了師資隊伍的學歷層次
2001年至2012年期間,學校教師中赴對口支援高校在職攻讀碩士學位教師共43人,占所有在外校在職讀碩教師128人的34%;在職攻讀博士學位教師共199人,占所有在外校在職讀博教師361人的55%。各支援高校在招生、錄取及培養等環節,均給予了我校適度的政策傾斜和照顧。在對口支援工作開展初期,西安交通大學與我校采取聯合培養博士生的辦法,招錄了一批我校在職教師攻讀博士學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兩年,隨著教育部在對口支援高校批復定向培養研究生單獨招生指標的實施,結合教育部“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計劃,支援高校已逐漸成為我校培養博士師資的主要途徑,我校在支援高校讀博教師占所有在外校讀博教師的比例達到了70%。
3、通過支援高校選派優秀教師到我校任教,緩解了師資不足
2001年至2012年期間,支援高校共選派了72名具有一定教學經驗及研究能力的教師到我校任教,任教學科涵蓋了外語、數學、機械、建工、電氣等公共基礎課專業和自治區重點產業緊缺人才專業,有效的緩解了這些專業師資不足的狀況,也把超前的教育理念、先進的教學方法傳輸到了我校。
三、進一步加強對口支援師資隊伍建設工作的建議
1、明確定位和發展目標,落實對口支援協議
從宏觀構想上明確受援院校定位和發展目標,從而在對口支援戰略和實施上明確責任分工和工作重點,[2] 制定務實的對口支援建設任務,將對口支援協議落到實處。在制定對口支援協議時,要根據近年實際執行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建設目標,利于對口支援協議落到實處。例如,支援高校招收博士單列指標受教育部管理,每年給新疆大學批復的指標數大概在十五個左右,在制定支援高校為新疆大學培養博士學歷師資的建設目標時,不宜將此目標定的過高,在協議執行過程中,也要注意統籌安排各支援高校之間指標的協調,避免浪費指標,充分利用好國家給予的對口支援優惠政策。
2、依托支援高校優質資源,實現教育資源共享
支援高校擁有優秀的教師和先進的網絡教育資源,受援高校可以利用網絡加強與支援高校的信息共享,建立同步課堂、網絡教室、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等,這是對支援教師親自到受援學校支教的重要補充,同時,也減少了支教教師往返于校際之間的麻煩,提高了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的利用率。支援高校在國際交流合作方面的優質資源,也可用于幫助受援高校牽線搭橋,為受援高校拓寬和提升對外交流的渠道和水平。
3、通過“人才工程”計劃,帶動受援高校學術梯隊建設
支援高校可選派高水平教授(如博士生導師)到受援高校作兼職研究生導師,或應聘教育部“長江學者”、新疆自治區級“天山學者”等“人才工程”計劃,帶動受援高校學術梯隊建設。此舉產生的積極效應是多方面的、相互作用的,例如,“天山學者”在受援高校除從事科研工作外,在學科建設、隊伍建設以及人才培養等方面均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我校“天山學者”之一,來校工作后就領導本學科學術團隊建設,并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科發展需要,組建并帶領了一支創新團隊進行教學科研工作,并成功獲批教育部創新團隊。此外,西部地區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交織融合,有特殊的歷史文化和獨特的人文現象,也吸引著人文社科學者的研究興趣,[3]支援高校學者可以利用西部地區的地緣優勢,對此進行研究,或與受援高校合作開展研究項目,也不失成為構建對口支援雙贏模式的途徑之一。
四、結論
對口支援受益于當今,見效于長遠。在肯定對口支援取得成效的同時,也必須承認對口支援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展望未來,對口支援工作的重點應是在理念和模式上繼續擴充,在戰略和實施上明確責任分工和工作重點,以進一步深化對口支援工作,推動西部地區高等教育高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晁勤,加瑪力汗?庫馬什,樊艷芳.對口支援在西部高校學科和師資隊伍建設中的效益分析[J].廣西輕工業,2010(12) 151-152.
[2] 清華大學課題組.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的實踐與經驗[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7(2) 34-43.
[3] 閆衛華.關于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校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8(1) 81-82.
篇7
【關鍵詞】 通信工程 對口支援 培養方案 課程體系 實踐體系 師資建設
一、引言
隨著3G技術、4G網絡的試運行,標志著通信技術發展的強勁勢頭,通信工程專業成為近年發展快、技術新、需求大的專業之一,經教育部批準,湘南學院計通院順勢于2008年招收通信工程本科專業,2012年通過教育廳組織的學士學位授予權合格評估。湘南學院將人才培養定位于“厚基礎,高素質,強實踐,重創新”的標準,積極響應國務院教育部加快地方高校轉型,促進職業教育,培養通信領域應用技術型人才,促進地方經濟,服務地方通信產業。
二、湘南學院通信工程專業存在問題
我院組織院行政領導、各教研室主任于2011年12月28-29號對中南林科大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就院系管理、本科教學水平評估、通信工程專業評估、學科建設、實驗室建設和實驗教學等進行了參觀學習和交流,發現自身在院系管理體系、課程體系、教學手段、人才培養模式、學科建設和實驗室建設等的不足,就存在問題分析如下:
1、我院在專業課程教學手段上過于強調理論推導和公式計算,比如《復變函數與積分變換》;課程設置滯后,課程間的交叉程度較大,教學體系不完善,專業課開設偏向高年級,導致低年級學生的專業興趣大打折扣;專業方向不明確、不具體;
2、實踐教學相對薄弱,實驗室的功能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實驗室建設經費的投入,實驗設備更新較慢,實驗教學以驗證型、描述型實驗為主,并且由于管理體制的問題,實驗室掛靠在相應教研室,功能單一,實驗人員教學水平有限,無力承擔綜合類實驗教學以及科學研究方面的實驗工作。
3、師資隊伍建設相對緩慢,對于工科類專業,教師不光需要較高理論水平,更需要職業資格認證水平,由于一線專業教師多是從高校畢業直接走上教學崗位,行業企業實踐經驗欠缺,成為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的短板之一;
三、就存在問題的改革策略研究
3.1基于專業定位和培養目標的理論知識體系的教學模式改革
由于對口支援的良好平臺,林科大的合理的學科建設以及特色的專業定位,成為我院改革教學的一盞明燈,林科大專業定位為:以現代通信技術為主線,融電子技術應用、計算機科學于一體的工程教育,將理論知識體系劃分為學科基礎知識體系與學科專業知識體系,對與通信工程的兩個不同專業方向-------“無線電技術”和“計算機通信”,其理論知識體系有所不同,學科基礎必修課集中在3、4、5學期,分成四塊知識領域,分別是電路與電子學、信號系統與控制、電磁場知識與計算機基礎知識,學科基礎選修分布在5學期,按專業方向分為無線通信方向選修《離散數學》 、《隨機信號分析》、《嵌入式系統及應用》、《微波技術基礎》,計算機通信方向選修《離散數學》、《隨機信號分析》、《數據結構》、《數據庫原理》、《操作系統原理》。學科專業必修:《通信原理》、《光釬通信》、《移動通信》、《信息論與編碼》、《程控交換》和《計算機網絡》。
而湘南學院作為應用技術型大學,其通信工程專業在學習借鑒研究型一本院校的專業定位與培養目標外,還需按照“以專業群對接產業鏈服務地方經濟,以特色學科對接區位優勢推動地方產業發展”的思路,面向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調整專業結構,提高專業與地方產業匹配度。將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于系統掌握通信技術、通信網絡、通信系統和數字通信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能,能在通信及相關領域從事設計、研發、制造、運營管理的應用技術型高級專門人才。
湘南學院將通信工程專業的學科基礎課集中在2、3、4學期,專業必修課分布在4、5、6學期,專業選修課分布在5、 6、7學期,較之林科大四塊知識領域,電路與電子學沒有開設高頻電子線路和數字電子線路,只開設模擬電子電路,信號系統與控制知識中的《數字信號處理》作為了專業選修課,電磁場知識領域開設《電磁場與電磁波》,計算機領域知識中有開設《數字邏輯》,而《單片機與接口技術》替代《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作為專業必修課。
歸納湘南學院計通院的通信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如圖。
3.2注重實踐操作能力的實踐課程教學體系的改革
①、以功能模塊方式組建通信實驗室,通過開放實驗室充分調動學生課余時間完成驗證性、描述性的實驗內容。
我院為通信工程專業配備了三個實驗室:無線傳感實驗室、dsp實驗室和交換技術實驗室。由于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需要更多的精力投入,實驗時間不能完全受限于課堂,為有效利用實驗室資源,提高實驗室使用效益,促進實驗教學改革,本著貫徹“面向全體,因材施教,形式多樣,注重實效”的原則,通過四種形式開放實驗室:預約性開放實驗室、全面開放實驗室、定時開放實驗室和階段性開放實驗室,開放性實驗室為培養學生實踐應用能力與創新能力,為學生完成課外興趣組的實驗項目、參與科技活動、參與教師科研課題以及集訓學科競賽提供場地。
②、引進企業科研、生產基地,建立校企一體、產學研一體的實驗實訓創新創業基地,建構立體實踐教學體系。
目前,我院與藍狐公司、上海杰普公司聯手打造校企實踐基地,成功為企業輸送符合行業規范的畢業生,學生可以在與企業工程師學習交流的過程中參與企業工程項目,作為校內課程設計題目來源,利用企業資源,建模、仿真和數據分析,完成課程設計,最終由指導老師以答辯方式考核課程設計完成情況。
學校根據生產、服務的真實技術和流程來構建知識教育體系、技術技能訓練體系和實驗實訓、創新創業環境,讓學生在校取得職業和行業資格認證,增強畢業生就業競爭能力,縮短入職適應期,實現畢業生文憑學歷與職業資格雙贏的良好效應。
3.3師資隊伍建設
重點院校與普通院校在科研經費、教學經費投入以及師資隊伍建設上差距比較大,因此,湘南學院從2013年起,開始推進師資隊伍建設的“三百工程”,即100個教師干部下行業企業鍛煉、100個教師海外進修、引進高層次人才100名。目前已經選派了97名青年干部、教師奔赴基層,到郴州市11個縣市區的企事業單位掛職鍛煉,讓他們在基層增長才干,增強社會適應能力,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能力和水平。同時打造一支過硬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學校為加強“雙師型”隊伍建設,近年來,已經派出500多人次的教師到企業、行業工作,目前,學校有213人取得本專業(行業)職業資格證書,現有“雙師型”教師248人,占專任教師的比例為31.6%。師資隊伍建設初現成效,以此推進湘南學院由地方普通本科向應用技術型大學轉型發展,為地方培養服務地方經濟的應用型人才。
四、結束
林科大對口支援湘南學院的工作,通過啟動專項資金,建立互訪機制,輸出優質教育資源,實現跨區教育聯動,聯合申報科研項目,接受教師進修深造,促成兩校互動雙贏的良性機制,產生政策等外力干預所不具備的內生動力,提高受援校學科建設層次,修正受援校人才培養模式。
參 考 文 獻
[1] 謝水珍.查代奉. 地方性本科院校應用型通行工程專業培養方案的研究與實踐[J] 長春理工大學學報. 2011(11):187-188
[2] 徐卓農.張凌濤. 建設特色通信工程專業的研究與探索 [J] 中國新通信. 2014.10
篇8
有一件事情在我心中積了很久,雖然我多次對自己說,我應該珍惜現在的工作,好好的干下去,可是我最終還是沒有說服自己,因為我就要離開公司了,我向領導提出辭職,我想這是我迫不得已的事情。
我的公司情節是從大學的時候開始的,那時我們外地的學生生活很單調,偶爾就是去去新街口,而每次坐二路車都能經過公司,當時我就看著高聳如云的大樓心底暗想:將來如果有機會在這里工作該有多好!所以,若干年后,當有機會來公司時,我放棄了很多,義無反顧的進來了,只為那舊時的情節。雖然我將從公司灰頭土臉的離開,但是我并沒有絲毫的后悔,因為我圓了自己的一個夢。
公司給了我很多,讓我學到了很多,所以無論我走到哪里,公司始終對我有知遇之恩;我認識很多朋友,也認清了自己,所以不論我結局如何,我永遠對公司有感激之情。但我略顯被動的性格,過分隨性的行為,有些懶散的習慣……卻與公司格格不入,也造成了兩年無所成的局面。茫然中我錯過了木槳行業八年來最好的行情,沒有給公司帶來任何效益,我不想給自己找諸多借口去開脫,碌碌無為的09年讓我重新認清了自己,讓我清醒了;清醒后,我真的想努力做些什么,洗牌過后的漿市死氣沉沉,無處著力。面對如此低迷的市場,公司果斷的結束了木槳的業務,我對公司的決定沒有任何異議,不過自己還是感到很茫然。公司領導將我調到紡織原料部,這是個非常好的部門,有個非常好的部門領導,我發自肺腑的感謝領導能給我這個機會。面對人生重要抉擇時,我考慮了很多。
其實我離開公司的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我實在放不下原有的產品、資源以及朋友。我從大學畢業開始就從事木槳的銷售工作,對于這行業我有難以割舍的依戀。我不是不喜歡接收新鮮事物,只是不想一個行業做的半吊子就去嘗試新行業,如果這樣,我最終將一事無成。我選擇繼續從事這個行業,雖然暫時看市場有些灰暗,但是最近的數據表明:2009年木槳進口847萬噸,進口用匯55.5億美金。我相信如此大的市場,總會有空間;我相信堅持下去,總會有收獲。
我的離開并不是對公司不滿,而是我感覺自己在公司中已經沒有了用武之地,我對自己說,應該堅持,可是無法堅持下去,我知道的,這是對我的很大的挑戰,我對自己說,我應該在公司中好好的工作,可是無法說服自己,我只好辭職。我相信我會在以后對口的公司中有著更好的發展,“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沒辦法的事情。
所以我希望公司領導能考慮并批準我的辭職。謝謝!
此致
敬禮
篇9
關鍵詞:張家口高職院校;師資隊伍;調查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5-0109-03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深入,國際經濟格局的重新調整,就業市場的變化對人才知識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職院校要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只能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這已成為一項十分重要而迫切的任務。而要提高教學質量,高職院校必須提高師資隊伍建設水平,優化師資結構,優化教師的知識結構,建設一支教育觀念新、改革意識強、師德高尚、具有較高教學水平和較強實踐能力、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塞外張家口,作為北方戰略重鎮和全國開放開發最晚的地級市,遲滯了發展步伐,區域內4區13縣中,有11個縣屬于國家級貧困縣,至今年度財政收入僅為100多億元。而今,在河北省環首都經濟圈明年初規劃即將出臺的大背景下,張家口要重振老工業基地雄風,重新確立以低碳經濟為主導的“4+3”產業(裝備制造、新型能源、旅游服務、食品加工四大支柱性產業和現代物流、電子信息、礦產品精深加工三個潛力產業)發展定位,著力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躋身河北經濟增幅最快的城市行列,迫切需要高職院校作為支撐,以培養大批現代裝備制造、新型能源、交通運輸等企事業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張家口地區現有國辦的高職院校三所: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張家口教育學院和宣化科技職業學院。這三所學校的歷史沿革有著相同或相似的經歷。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的前身是創建于1984年的張家口大學,1997年經教育部批準更名為“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轉而為培養高技能應用型專門人才為主的全日制國辦高職院校。2001年與張家口市農業機械工程學校合并,組建新的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2004年張家口工業交通學校并入后成為現在的學校。
張家口教育學院的前身是創建于1978年的張家口地區教師進修學校,1984年5月經批準建制為張家口地區教育學院,1994年張家口地市合并后改稱張家口教育學院;2004年7月,原張家口教育學院、河北北方學院衛生技術分院、張家口市職工大學、張家口財經學校合并組建新的張家口教育學院。同時成為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為主的全日制國辦高職院校。
宣化科技職業學院的前身是由2004年原張家口教育學院的宣化分校、張北分校、柴溝堡分和宣化區職教中心四校合并組建的張家口教育學院宣化分校,2009年經批準更名為宣化科技職業學院。也成為以培養高技能應用型專門人才為主的全日制國辦高職院校。這三所學校的組建正趕上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飛速發展的時期,師資隊伍建設取得了重大成效,教師的社會地位、學歷和職稱結構、“雙師型”教師的比例等逐漸得到改善。但是,高職教師的專業結構、組成結構和素質結構距離高職教育飛速發展的要求還有相當大的差距。若不及時解決好師資隊伍建設問題,將會影響張家口區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一、張家口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現有教師專業結構不合理,不適應快速發展的高職教育的需要
2002年國務院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擴大高等職業教育的規模,2005年國務院再次召開全國高等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又進一步要求“在高等教育階段,要相對穩定普通大學招生規模,重點發展高等職業院校,擴大高等職業教育的招生規模到2010年,使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一半以上。”1998年至2005年,我國高職教育招生數由43萬人增長到261.8萬人。高等職業教育并入了發展的快車道。張家口地區的三所高職院校也進入了擴招、發展的新時期,三所高職院校的專任教師總數為1155人(張職院314人,張教院421人,宣科420人),三所院校的在校生共計17790人。生師比為15.4:1。專任教師數量達到了教育部規定的師資合格生師比16:1的要求。高職院校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培養人才,所以開設專業總是處于動態的變化中,而且側重技能性強的專業。而要適應動態的專業設置,教師可能面臨對其來說全新的專業領域。三所高職院校改制后,專業教師面臨著一個突出的問題,即如何進行自身知識的轉軌?高職院校改制后,各校忙于上規模、擴建新校區,按照經濟社會的發展開設新的專業來滿足擴招的需要。而教師知識結構的轉變則成了專任教師的個人行為。擴招后,教師的教學任務明顯加大,教師沒有更多的精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使得教師業務素質有所下降且個體差異加大,影響了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雙師型”教師的比例偏低,缺乏技能型的人才
近年來,隨著社會對職業教育熟悉程度的不斷提高,對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日臻明確。高職院校要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必然要求高職院校的教師既把握一定理論知識又有一定實踐能力,成為具備雙師素質的“雙師型”教師。按照教育部規定的評估“優秀”標準,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專任教師中雙師素質教師應達到80%以上。而張家口三所高職院校現有雙師素質的教師占專任教師的比例為13%(按照規定的雙師教師的標準),離教育部規定的高職院校師資隊伍評估的“雙師型”優秀要求占專任教師的80%以上的目標相去甚遠。高職院校以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為其目標,如果專任教師都缺乏豐富的實踐能力,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就難以提高。如果不引起高度重視,高職院校的專任教師就會出現隱形失業,高職院校的發展就會受到嚴重影響。
(三)當前高職院校教師的主要來源渠道出現偏離
近年來,高職院校新進教師的來源,大部分是應屆大學畢業生或研究生。據課題組對三所高職院校的調查數據顯示,這些學校新進教師中,絕大多數是來自于高校的應屆碩士畢業生或本科畢業生,從相關企事業單位調入的人員微乎其微。應屆大學畢業生雖然具有一定的基礎和專業理論知識,但專業實踐經驗和教學基本功相對薄弱;相對而言,來自于企事業單位的專業技術人員實踐經驗比較豐富,能夠彌補教師隊伍實踐經驗欠缺的不足,但實際操作中對這部分人員的引進力度明顯不強。
二、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對策
(一)強化專任教師的激勵機制,提高專任教師主動提高業務水平的積極性
激勵作為對人們的一種行為評價,它能在滿足人的需要,調動積極性、培養和開發創造力等方面發揮重大的作用,從而培養人們良好的道德和精神,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強化專任教師的激勵機制的有效手段就是教學評估。首先要樹立全新的教學評估理念,將教師評價與教師專業發展視為不可分割的統一體。按照教育部對高職院校專任教師的要求確定評估的指標體系。根據專業特點、課程特點、教師層次等因素制定富有彈性的動態指標。激勵的目標不僅僅是提高教學質量,更重要的是鼓勵教師的專業發展。在確定評估指標體系時,既要以教學質量考核為主,同時又要兼顧教師的專業發展。應將教師專業知識的拓展、新知識的學習等要素納入考核的指標體系,如通過審核教師的學習心得、學習筆記、參加學習和培訓的時間和次數等作為考核內容,并與教師的績效工資掛鉤,以鼓勵教師提高專業素質,拓展知識空間。實現學校發展與教師自身發展的統一,達到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的目的。
其次,根據高職院校的特點制定教學評估的內容。應將教師的實踐能力和產學研能力的提高作為重要的考核內容。如規定專任教師每年要去企業工作或兼職一定的時間作為教學評估的主要指標之一,如此,既可保證教師能夠及時準確地了解市場對人才的需要和專業發展的新動態,又能使教師通過實踐提高專業技能和教學水平。專任教師定期去企業或培訓基地兼職應成為一種常態的學校行為,成為一種制度。
再次,評估指標的確定要體現合理性、人性化的特點,以切實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堅持以人為中心,把人放在第一位,尊重人的價值,重視人性的完整性和人的需要的多重性,把出發點、著眼點、落腳點放在更能夠調動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潛力方面,追求人的全面發展。如在制定學生評教的指標時,應本著鼓勵教師的原則,將優秀的教師的指標細化,從而擴大學生所認可的教師的范圍。這樣既是對教師優點的承認,同時又使后進教師有了努力的方向。
最后,高職院校要積極實施名師工程。建立健全名師激勵機制,推進“名師”工程建設。通過設立名師專項經費,選派教師出國進修和參加國家骨干教師培訓,提高教學能力;通過承擔行業企業重大項目研發,提高科研能力;通過參與企業生產和職工培訓,提高社會服務能力。通過充分發揮名師在骨干教師培養工程中的榜樣示范作用、專業引領作用和輻射作用,著力打造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開拓創新的教師隊伍。
(二)建立多元化的專任教師培訓機制
目前高職教師專業技能的提高基本上是專任教師的個人行為。在專任教師的培訓上高職院校沒有形成常態的制度,國家也沒有建立相應的高等職業院校教師的培訓基地。要建立多元化的專任教師培訓機制,應該是專任教師的個人行為與政府、學院的行為相結合,以學院行為為主。政府應根據本地區經濟發展的現狀和高職教育的發展情況,建立高職院校專任教師的培訓基地和培訓中心,作為高職院校的專任教師長期的培訓場所。學院應建立教師培訓制度,使每一個教師每隔一段時間都要接受培訓,并將其列入考核的指標體系。可以選擇走出去、請進來等多種方式,如長期的進修、短期的實習、請專家到學校做講座等。學校培訓教師不應只注重學歷的提高,更應重視教師實踐技能的培養。
篇10
關鍵詞:英語口語水平;提高;英語教學;對策
引言
人們用語言進行交際,主要包括口語和書面語兩種形式,而兩者相比,無論是從語言的發展或學習語言的自然規律,還是從語言的功能來看,都應是口語居先。口語是一種利用語言表達思想、進行口頭交際的能力。而交際能力的培養正是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因此,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是英語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個方面。學習一種語言,如果只有讀寫能力,而聽不懂,說不出,那么運用語言進行交流就要受到限制,哪怕學得再好,也不能擺脫“聾啞”的缺陷,也就無法達到預期的交際目的。而中國高職生的英語口語水平普遍較低,甚至對口語產生了懼怕感。如何提高高職生的口語水平,已成為高職英語教學中面臨的重點和難點。
一、高職生口語薄弱的主要原因
導致高職生口語薄弱的原因有很多,有外在的因素也有內在的因素。
(一)客觀上,學生缺乏操練英語口語的機會及語言環境
學生操練口語的主戰場在英語課和外教課上。然而中外教師在英語課上的主要側重點還是放在閱讀、寫作、語法和聽力上。平時在校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幾乎不用英語,與外國人的對話機會更是甚少。大班化的英語教學無論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無法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機會進行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和對話,嚴重制約了學生操練口語。此外,英語教師自身的語言條件,又對一定情景下靈活多樣的語言交流形式產生了一定的局限性。英語教師的自身素質對學生口語能力的提高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各種英語測試對口語水平的要求相對較低,這對教師的口語水平也有所影響。教師是學生操練口語的“教練”,倘若他們不具備良好的口語水平,又如何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
(二)主觀上,師生對英語口語的重視程度不夠
應試教育使得師生把注意力過多地集中在做題技巧上,即使平時教師要求學生間用英語進行交流,這種要求也往往流于形式,落不到實處。其二,學生對英語口語缺乏信心。由于詞匯量少,聽力差,而又缺乏訓練,既聽不懂別人的意思,也無法準確、流利、自如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因此看到陌生人就會緊張,在語言交流的過程中顯得束手無策。另外,中國學生相對來說比較內斂,不太愿意主動表達自己的思想,更不愿意與陌生人進行交流。這些都制約了他們英語口語能力的提高。
二、提高高職生英語口語水平的策略
英語教學是一個雙向活動,要想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需要師生雙方共同做出努力。
(一)教師的工作
1.教師應最大限度地為學生創造操練英語口語的語言環境和機會,以加強高職生的口語實踐量。語言是一項技能,沒有大量的實踐,想準確而熟練地掌握英語口語是不可能的。小班化的英語教學可以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有更多的機會進行交流和對話,因而是十分有必要的。在訓練過程中,應嚴格要求語言的準確、流暢從而夯實學生的口語基本功。只有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才能使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有機會彌補自己的不足,使學有余力的學生有機會發展自己的特長。
2.教師要充當好“教練”的角色。在口語課上,學生應是積極主動的參加者,而不是“旁觀者”。教師的作用是組織引導,而不是“運動員”。英語教師應首先提高自身的語言條件,他們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作示范,指導學生如何即席回答問題,以及如何進行小組討論。教師要動腦筋,想辦法,組織和策劃好每一堂口語課的教學活動。教師可通過設問和應用性的交流活動如個人演講、兩人合作、小組表演、擂臺賽等形式使學生有機會表現出運用口語的潛力。在課外,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組織各種形式的英語活動如英語詩歌朗誦會、英語故事會、英語演講比賽、英語歌曲比賽等,布置學生感興趣且樂于交談的話題,刺激學生的求知欲,提高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拓展其英語視野,培養其敘說、對話、交談、討論、辯論等多種能力。
3.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學生在交際和應用英語階段常常出錯,這是學習英語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階段。 出錯-不意識錯誤-出錯-意識錯誤-出錯-自我糾正錯誤,是學習英語的必經之路。沒有這個過程就不可能達到流利的程度。一方面,教師要鼓勵學生不怕出錯,耐心傾聽他們“支離破碎”的英語并給予理解。另一方面,教師要更多地鼓勵學生積極思維,交流看法。學習語言重在交流,交流重在對意義的理解和信息的正確吸收。因此教師應對學生在語言交流過程中不影響理解的語法錯誤采取相對忽略的教學策略。對于學生的語法和用詞錯誤應該恰當地處理。糾正語言錯誤宜在交際暫告一段落時進行,以避免打斷學生的思路和語流。
(二)學生的努力
1.學生要充分認識英語口語的重要性,并樹立信心,大膽嘗試。口語是表達思想,輸出信息的重要語言技能。人們學習和運用語言的過程,就是信息傳遞、理解、吸收、分析、處理、交流、表達和展示的過程。在日常生活中,通常第一性的口語的比重要超過第二性的書面語言。學生要無論是性格外向還是性格內向的學生都要積極參與語言學習活動并尋求更多的語言實踐機會以達到熟悉各類話題,提高口頭交際能力的目的。只有通過不斷實踐,才能得到他人的承認,增強自信,提高自我。
2.學生在口語訓練時要養成良好的口頭交際習慣:清晰、流暢、達意。 學生學習口語應該遵循一個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循序漸進的過程。從機械訓練開始,過渡到半機械訓練,最后達到自由交際的目的。在口語交際中做到能用簡單而基本正確的英語表達思想;思維要清楚,表達具有一定的邏輯性。經常練習對日常生活中一事一物的敘說,以提高自己成段說話的能力。
3.學生要擴大詞匯量,加強聽力訓練。詞匯量是解決表達“好不好”的關鍵。詞匯量的缺乏直接影響了學生聽取對方信息,并正確的運用英語表達思想的能力。在擴大詞匯方面,需要熟練掌握一些常用詞、急用詞。按使用頻率、使用范圍,大約5000左右的詞匯就足以進行日常口語交流了。聽力訓練也是提高口語能力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聽是分辨和理解話語的能力,是語言的輸入。說是運用口語表達思想,輸出信息的能力。輸入和輸出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只有聽懂對方傳達的信息之后,才能作出正確的反應,用適當的詞匯組成句子,清楚表達自己的思想。
4.學生要了解英美文化以提高自己的語言交際能力。英語口語實際上并非一種簡單的語言形式,而是與社會文化生活糅合在一起的一種綜合表現。很多時候,學生所講的句子從語法上看并沒有錯誤,但卻讓英美人感到費解。那是因為他們的表達方式不合乎英美人的表達習慣。學生要熟練掌握英美人在日常社交活動中形成的一些固定的口頭表達模式。因為這些固定的表達方式已成為了英美文化習俗的一部分。不掌握這類表達方法,也就難與英美人進行自然地口頭交流。
三、結束語
口語實踐是高職生提高英語口語能力的主渠道。教師要做好教練的角色,引導學生,鼓勵學生,給他們充分表現和自我發展留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積極參與口語實踐,掌握一定的練習技巧,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條件不斷提高自己的英語口語水平。只要師生雙方共同努力,高職生英語口語水平就會得到顯著提高。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吳楨福.英語初級口語教程[M].北京:北京外國語大學,1999.
[3]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