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職能范文
時間:2024-04-12 11:25: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職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機構設置和編制核定。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設置和編制的核定,要符合事業單位改革和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方向以及區域衛生規劃的要求;要立足于調整現有衛生資源,輔之以改擴建和新建,避免重復建設;要統籌考慮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差異,保障城市居民享受到最基本的社區衛生服務。政府舉辦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公益性事業單位,按其公益性質核定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編制為財政補助事業編制。機構設置,要有利于方便群眾就醫;人員編制的核定,要符合精干、高效的要求,保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最基本的工作需要。
二、機構設置
2.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構成。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社區衛生服務站組成,具備條件的地區可實行一體化管理。
3.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設置范圍。政府原則上按照街道辦事處范圍或3-10萬居民規劃設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根據需要可設置若干社區衛生服務站。新建社區,可由所在街道辦事處范圍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近增設社區衛生服務站。
4.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舉辦形式。要進一步加大政府舉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力度,同時按照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鼓勵社會力量舉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要通過對現有一級、部分二級醫院和國有企事業單位所屬醫療機構等進行轉型或改造設立,也可由綜合性醫院舉辦。街道辦事處范圍內的一級醫院和街道衛生院,可按照本意見的標準,直接改造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員較多、規模較大的二級醫院,可按本意見的標準,選擇符合條件的人員,在醫院內組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行人事、業務、財務的單獨管理。社會力量舉辦的衛生醫療機構,符合資質條件和區域衛生規劃的,也可以認定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社區衛生服務。街道辦事處范圍內沒有上述醫療單位的,在做好規劃的基礎上,政府應當建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引進衛生資源舉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5.社區衛生服務站的舉辦形式。社區衛生服務站舉辦主體可多元化。社區衛生服務站可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舉辦,或由綜合性醫院、專科醫院舉辦,也可按照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根據國家有關標準,通過招標選擇社會力量舉辦。
三、職能配置
6.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服務對象。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以社區、家庭和居民為服務對象,主要承擔疾病預防等公共衛生服務和一般常見病、多發病的基本醫療服務。對危急重病、疑難病癥治療等,應交由綜合性醫院或專科醫院承擔。
7.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主要職責:
社區預防:社區衛生診斷,傳染病疫情報告和監測,預防接種,結核病、艾滋病等重大傳染病預防,常見傳染病防治,地方病、寄生蟲病防治,健康檔案管理,愛國衛生指導等。
社區保健:婦女保健,兒童保健,老年保健等。
社區醫療:一般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社區現場救護,慢性病篩查和重點慢性病病例管理,精神病患者管理,轉診服務等。
社區康復:殘疾康復,疾病恢復期康復,家庭和社區康復訓練指導等。
社區健康教育:衛生知識普及,個體和群體的健康管理,重點人群與重點場所健康教育,宣傳健康行為和生活方式等。
社區計劃生育:計劃生育技術服務與咨詢指導,發放避孕藥具等。
8.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機構的職能調整。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婦幼保健機構應根據機構編制部門和衛生行政部門的意見,將適宜社區承擔的公共衛生服務工作交給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并對其進行業務指導和技術支持。各級機構編制部門應根據本地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婦幼保健機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實際承擔職能的情況,對其編制進行統籌考慮。
四、編制配備
9.核編范圍。國家只核定政府舉辦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人員編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綜合性醫院、專科醫院舉辦的社區衛生服務站不再核定人員編制。
10.核編標準。原則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按每萬名居民配備2-3名全科醫師,1名公共衛生醫師。每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醫師總編制內配備一定比例的中醫類別執業醫師。全科醫師與護士的比例,目前按1∶1的標準配備。其他人員不超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編制總數的5%。具體某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編制,可根據該中心所承擔的職責任務、服務人口、服務半徑等因素核定。服務人口在5萬居民以上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核編標準可適當降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人員編制應結合現有基層衛生機構的轉型和改造,首先從衛生機構現有人員編制中調劑解決,同時相應核銷有關機構的編制。要充分利用退休醫務人員資源。
五、機構編制管理
11.指導意見的實施。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機構編制部門會同衛生、財政、民政等部門根據本指導意見,結合本地實際制定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置和編制標準實施辦法。各地在制定實施辦法時,可根據本地經濟和財政狀況、社區衛生服務需求狀況、交通狀況、人口密度等,在本指導意見編制標準的基礎上掌握適當的幅度。各地要根據國務院確定的工作目標,結合本地社區衛生服務工作進展情況,本著適應需要、從嚴掌握、逐步到位的原則,合理設置機構、核定和使用編制。
12.機構編制的審批程序。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根據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設置標準,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設置和人員編制的數額提出審核意見,省、自治區、直轄市機構編制部門會同財政部門核定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人員編制。
13.編制管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采取定編不定人的辦法,在核定的編制范圍內,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公開招聘所需人員,不得超編進人。受聘全科醫師等衛生技術人員必須符合衛生行政部門確定的資質條件。
篇2
一、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改革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強化政府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職能,堅持為人民健康服務的方向,進一步完善社區衛生服務體制機制,切實加強社區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建立健全覆蓋全區的基本醫療衛生保健制度。
(二)基本原則
1、堅持政府主導。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的責任在地方政府。強化區、鎮兩級政府責任,發揮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和社會管理職能,把衛生投入重點、工作重心轉向基層。
2、堅持公益性質。堅持為人民健康服務的方向,維護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公益性質,注重社區衛生服務的公平與效率。
3、堅持保障基本。保持社區衛生服務與經濟社會同步發展,滿足廣大群眾的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需求。
4、堅持資源整合。優化整合區域內現有醫療衛生資源,科學合理共享部分檢查、檢驗項目結果,真正實現“雙向轉診”和“小病在社區、大病到醫院”的就醫模式。
(三)改革目標
經過2-3年的努力,初步形成機構布局合理、服務模式規范、運行機制科學、政府投入保障、醫保預付管理、患者就醫下沉、考核監督強化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提高基本醫療衛生保障水平,基本實現“醫療費用低廉、診療水平優質、服務功能規范、監督管理有效”的社區衛生服務綜合改革目標。
二、主要任務
(一)切實降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療費用
1、減免門(急)診診查費。
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簽約就診的居民可享受減免門(急)診診查費個人自負部分的優惠,醫保對象發生的減免費用由醫保基金承擔,其余居民由市、區兩級財政按1∶1比例分擔。參加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在村衛生室也享受門(急)診診查費減免,費用由市、區、鎮財政分擔。
凡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簽訂約定服務的對象,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定向轉診至二、三級醫院的,接收轉診的醫院建立“綠色通道”,并給予門急診診查費個人自負部分減半的優惠。
2、規范服務降低費用。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施合理檢查、合理治療、合理用藥,從機制上轉變趨利性醫療行為,認真執行部分檢查、檢驗項目結果互認制度,減輕群眾的醫藥費用負擔。
3、降低社區的藥品零售價格。
依托藥品聯合采購平臺,降低藥品成本,控制藥品加價率在15%以內,積極推廣臨床療效好的廉價藥品的使用,切實減輕群眾就醫負擔。
4、鞏固完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各級政府加大對合作醫療的扶持力度,逐步提高合作醫療籌資水平和補償標準,人均資金擁有量年增長幅度不低于15%,逐步縮小與城保之間的差距。
小城鎮保險參保人員同時參加合作醫療門診保險的,人均所需資金由醫保部門按有關文件精神從其個人帳戶中予以劃撥。
加強對醫療機構的監督檢查,確保合理檢查、合理用藥、合理收費。推進農村合作醫療的信息化建設,推進住院記帳式結算和村衛生室門診實時結算工作,方便參保百姓。
(二)切實提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診療水平
1、推進醫療資源縱向整合。
建立科學、合理、規范的醫療資源縱向整合機制。制訂鼓勵和引導三、二級醫院醫生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指導、工作的有關政策。
完善骨干全科醫師隊伍建設,建立長效機制,加強三、二級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應的人才和技術支持,提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診療水平。
推動建立上級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雙向轉診制度,合理分流病人,力爭一般常見病、多發病下沉到社區診療。
2、加強社區人才隊伍建設。
到2010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崗執業醫師大專及以上學歷達到80%,在崗注冊護士大專及以上學歷達到35%,在崗醫技人員大專及以上學歷達到60%。
3、加快全科醫師隊伍建設。
加大全科醫師規范化培養力度,加強全科醫師社區基地建設,不斷提高全科醫師的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鼓勵和引導臨床醫生取得全科醫師資格,到2010年,全科醫師占社區執業醫師數的50%以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可根據需要返聘70歲以下的三、二級醫院退休醫師,轉崗和返聘的醫務人員都要經過全科醫學崗位培訓,并建立管理制度。
4、加強社區公共衛生人才和鄉村醫生培養。
制定和實施社區公共衛生醫師、護士崗位培訓計劃,提高社區衛生服務人員工作水平。以鄉村醫生學歷教育為基礎,加強鄉村醫生定向培養和業務培訓,不斷提高鄉村醫生技術水平。
5、吸引適宜醫學人才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
要落實有關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吸引適宜醫學人才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逐步優化社區衛生服務人員和鄉村醫生隊伍結構。
(三)切實規范社區衛生服務的功能和標準
1、明確社區衛生服務的功能。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為社區人群和各類場所提供綜合衛生服務的機構,主要功能包括一般常見病、多發病、診斷明確的慢性病的診療服務和健康教育、預防、保健、康復、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等“六位一體”綜合服務。
2、規范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置。
各街鎮(金山工業區)要根據區行政區劃設置和區域衛生規劃,完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的設置和布點。原則上一個街鎮(金山工業區)設置1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但可根據社區地域、服務半徑和人口分布狀況合理設置分中心;原則上城區按3-5個居委會或1-2萬人口設立1個服務站點,每個行政村設置1個衛生室,人口規模較大或偏遠地區的原村衛生室可予以保留。進一步規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內部設置,門診以全科門診為主,不設專家門診和聯合病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按照有關文件精神規范服務項目。
3、推廣全科團隊服務模式。
開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居民家庭”“三站式”服務,落實責任區的健康管理責任制。加強信息化建設,完善以居民家庭健康檔案為基礎的社區衛生服務信息管理系統,逐步實現以戶為單位的健康管理全覆蓋,實現區內各級各類醫療機構間、臨床與預防工作間的信息共享。
4、發揮中醫藥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作用。
鞏固中醫藥服務社區示范點建設,加強達標創建單位建設,進一步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開展中醫全科醫師培養和基層衛生人員的中醫藥知識培訓,更好地為居民提供便捷、有效、價廉的中醫藥服務。
(四)切實加強社區衛生服務管理和改革
1、實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收支兩條線管理。
各街鎮(金山工業區)要保證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預防保健經費、基本運行經費和專項經費的投入,特別是對核定的合理收入與合理支出的差額部分,政府要予以全額保障,確保社區衛生服務的公益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嚴格執行有關政策,全部業務收入上繳區社區衛生服務結算中心專戶。
區衛生局、財政局建立與收支兩條線管理相適應的績效考核機制,制定相應的管理督查制度,確保政府資金的有效利用。
2、實行醫保費用預付制管理。
按照“保證醫療,減少浪費,促進發展”的原則,實行醫保總額預付管理,科學合理確定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療費用預付額度。加強管理,明確職責,完善考核管理辦法。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應加強醫保費用控制管理,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降低醫保門診均次費用、復診率和住院床日費用,將費用控制在規定的醫保額度內,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保費用增幅控制在全市平均增幅內。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新增醫保對象就醫所發生的合理超支費用,可由醫保基金補助。
3、改革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收入分配機制。
合理確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可分配總量,切斷醫務人員收入與藥品、檢查收入之間的直接聯系,建立與服務工作數量、質量和社會滿意度等掛鉤的分配制度,并適度向關鍵崗位和優秀人才傾斜。逐步建立科學合理的醫務人員收入增長機制。
4、推進鎮村衛生機構一體化管理。
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村衛生室實現統一組織管理、統一人員管理、統一財務管理、統一藥品管理、統一業務管理的“五個統一”管理。村衛生室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指導下從事“六位一體”服務。
建立與服務數量、質量和社會滿意度掛鉤的鄉村醫生績效考核辦法,逐步提高鄉村醫生收入,提高鄉村醫生積極性。按照有關政策解決鄉村醫生養老保障問題,保證鄉村醫生隊伍的穩定。
5、完善社區衛生服務的考核監督機制。
建立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六位一體”服務功能相匹配,以服務數量、服務質量和社會滿意度為主要考核指標的績效考核機制。
各街鎮(金山工業區)要加強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會滿意度的考核,充分發揮外部監督作用;區衛生局要加強業務考核和指導,強化行業管理和質量控制,加強對醫療檢查、治療、用藥的日常監管和監督執法。
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藥品和醫用器械的質量監督管理,規范采購行為。
三、保障措施
(一)落實組織,健全機構
組建金山區社區衛生服務綜合改革領導小組,由區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成員由區政府辦公室、區政研室、發展改革委、人口計生委、人事局、民政局、財政局、審計局、衛生局、規劃局、食品藥品監管分局、各街鎮(金山工業區)等部門負責人組成,主要負責研究制訂社區衛生服務發展規劃和有關政策;研究解決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加強對社區衛生工作的檢查指導。
成立金山區社區衛生服務管理中心,設在區衛生局內,根據本意見的要求,開展社區衛生服務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管理等工作。
(二)強化公益,確保投入
充分發揮區、鎮兩級政府在提供社區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中的主導作用,確保社區衛生服務的公益性。建立全區統籌的社區衛生服務籌資機制,保證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預防保健經費、基本運行經費和專項經費的補償,并逐年遞增。
20*年,確保預防保健經費達到戶籍人口40元/人,外來常住人口20元/人;基本運行經費達到戶籍人口50元/人,按實核撥,實行封頂;確保社區衛生基本設施建設、設備配置和維修、人員培訓等專項經費的投入。其中預防保健經費按上級有關要求執行,基本運行經費逐年遞增。
(三)明確責任,形成合力
區政研室負責政策調研,給予政策指導,并將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列入目標考核內容。
區衛生局負責制訂社區衛生服務發展規劃,并會同有關部門制訂與社區衛生服務綜合改革相適應的有關配套文件;推進區內衛生資源縱向整合,推進雙向轉診和就醫下沉;依法加強行業管理和考核,切實保障各項改革措施的到位,充分調動管理者和醫務人員的積極性。
區發展改革委負責將社區衛生服務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根據需要優先安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本建設投資,研究制訂促進基本醫療服務重心下沉的綜合措施。加強社區衛生服務收費、藥品價格的監督管理。
區財政局負責制訂社區衛生服務收支兩條線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參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收支兩條線的管理和考核,落實社區衛生服務利民優惠政策專項經費。
區審計局負責對區、鎮兩級政府投入的社區衛生服務經費及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經費使用情況加強審計和監管。
區食品藥品監管分局負責社區衛生服務所需藥品和醫療器械的質量監督管理。
區人事局負責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員定編定崗、崗位管理;制訂吸引優秀衛生技術人才進社區和促進社區衛生服務人才流動的有關政策。
區規劃局負責按照國家和本市有關標準,將社區衛生服務設施納入社區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切實落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的業務用房,并依法加強監督。
區民政局按照有關精神完善醫療救助制度。
篇3
而醫院“托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否能夠實實在在實現托管的初衷?帶著這樣的疑問,日前記者來到武漢,了解當地是如何開展“大醫院托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
為何要走托管之路
從2005年起,武漢市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來積極支持社區衛生醫療建設。如武漢全市所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對病人實施“五免”政策。即:免收普通門診掛號、診療、注射服務和住院診療、護理等5項服務費用。2006年,在“五免”基礎上由政府給予補助,對低保人員實行醫療檢查“六減”(血常規、尿常規、大便常規、肝功能、胸透、心電圖等單項檢查費用減免20%)優惠政策。
2005年,武漢市實施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房屋維修改造計劃,按每個中心20萬元、每個站2萬元的標準,對全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房屋進行了維修和改造。2006年,投入362萬元使社區衛生服務站全部達到國家規定的醫療設備配置標準:投入1000萬元,按20萬元/中心的標準為50個政府舉辦的中心購置了設備;各區政府共投入8190萬元,為3255名街道衛生院轉制機構的職工(包括退休人員)購買了養老保險。2007年,投入400余萬元,改善社區衛生服務信息化設施。
具體環節上,武漢市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業務用房納入了城市公共設施建設。在新建居民區和舊城改造時,開發商必須按照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房屋位置、面積、設施的要求,配套建設和還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業務用房。各區政府以分批購買、各街道辦事處以免費提供的方式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解決業務用房問題。對租用公房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由房管部門減免租金40%~50%;對租用私房的社區衛生服務站由所在區政府分別按每站500~1000元/月的標準予以補助。
而公共衛生專項經費由2005年5元/人、2006年10元/人,增加到2007年的26元/人。對醫保定點的衛生服務機構的設備費用按7500元/機構的標準予以補貼。
中心與大醫院檢查結果互認:社區中醫藥適宜技術的應用……。
這些政策的出臺、大資金的投入,結果卻仍是人民群眾的不滿意,基層衛生技術人員專業能力提高不快、工作積極性不高……
怎樣讓群眾看病基本滿意?怎樣讓群眾對社區醫師放心信任?“托管”模式,正是利用大醫院充分發揮自身的技術、人才和管理優勢,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供管理技術和人才培養,快速提升社區衛生機構的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社區衛生機構借助托管,把好的技術“學進來,用出去”,提高自身的服務質量。
托管背后的意義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武漢常住人口845萬,其中中心城區423萬人。截至目前,已按規劃設置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97個、站356個。
根據武漢市衛生局制定的方案,全市29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將被大醫院托管。大醫院托管后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獨立法人單位,并非大醫院兼并辦成醫院分院,仍隸屬轄區衛生行政部門領導;托管后中心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管理辦法,財務核算納入政府財政網絡化管理;大醫院派人擔任中心法人或主要負責人。管理上實行“兩統一”、“六不變”。即:托管后中心的行政、人事調配權和經營決策權交由大醫院統一管理:托管后中心的體制不變、享受財政撥款和各項財稅減免政策不變、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性質不變、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職能不變、職工隸屬關系及性質不變。
大醫院參與托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只承擔對后者的經營管理責任。派入社區的醫生依然在原單位領取薪酬,如此看來,大醫院為何要對社區中心進行托管呢?如此高成本的投入,大醫院的動力又來自哪里?
記者在采訪了武漢協和醫院及同濟醫院的相關負責人后,了解到大醫院對所托管的社區中心進行投入,近期還只是一個“政治任務”。而“托管”動力的來源,應該是武漢市衛生部門領導及各大醫院領導著眼于更長遠的利益――社區首診制及“綠色通道”的建立!
“武漢市目前正在探索建立社區首診制度,使社區衛生服務體系與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貧困人口醫療救助制度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參保人員首診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在實行社區首診制的政策前景下,雙向轉診制度對于醫院的影響非常大。醫院當下對丁托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投入是為將來建立轉診的渠道,完善門身鏈條。”武漢協和醫院醫務處季處長如是說,“從目前來看,由于社區中心資源有限,真正實現首診在社區還需相當時日。政府鼓勵大醫院托管醫院,目的也是幫助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培育人才,為社區首診制打好專業基礎。”
似乎可以預見大醫院在托管社區后,隨著“綠色通道”的建立,就診病人的增加帶來的是巨人的經濟利益,醫院更能夠發展自身優勢,從而使自己更專更強。那么,社區衛牛服務中心在被托管后,醫務人員技術、收入的提高,以及得到居民的認可似乎也變成可能。
多贏局面的形成
2008年3月湖北省武漢市全面推進大醫院托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起至今,該市已有19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接受了大醫院的托管,距離武漢市衛生局預定的29家已完成超過了一半。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贏”――醫院“托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使其不但得到了有力的技術支持,而且贏得了社區居民的信賴。過去,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之所以缺乏吸引力,最大的問題就在于社區醫生的技術水平得不到社區居民的認同。雖然,政府加大了對社區醫生的培訓力度,但在短時期內,要使社區醫生的技術水平有質的變化可能性較小。通過大醫院派專家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作,對社區醫務人員進行“傳、幫、帶”,接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全科醫生到大醫院進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務人員的業務知識和工作水平在短期內得到了很大提高。所以,贏得醫院的技術支持,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意義重大。此外,醫院“托管”社區衛生中心使社區醫生有了一固定的、免費進修的平臺,有助于延長進修時間,提高進修質量,有利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的不斷改進,更有利于其實現服務的規范化。因為對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而言,規范化服務一直是其管理的薄弱環節。
社區居民的“贏”――記者了解到,托管后武漢全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門診量、住院量分別比上一年增
長了41.5%、51.8%。托管后,雙向轉診更加順暢。不僅上轉病人增加,下轉病人數也比去年同期明顯增加。以研口區榮華崇仁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例,托管后上轉人員由原來的2人到如今的128人,在病房剛剛成立1個月的時間內下轉來中心的病人也達到了15人。
醫院“托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派出專家到中心坐診,患者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專家的服務。醫院“托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雙向轉診”有了“綠色通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不會把應轉往醫院治療的患者強留在中心,醫院同樣不會把應轉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康復的患者強留在醫院。而雙向轉診的建市有了更加具體的規定:雙方建立信息溝通渠道,明確雙向轉診的病種范圍、適應證、轉診程序和保障措施,簽訂雙向轉診協議。上轉、下轉指征的具體化,使“綠色通道”的真正建立起到了規范作用。
醫院的“贏”――醫院“托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將其建設成自己為基層服務的窗口,通過這個窗口展示自己的品牌和形象,吸引現實的和潛在的服務對象,既實實在在扶助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又贏得了自身發展的更大空間。尤其是“雙向轉診”的順利實現,不但降低了患者的就醫成本和經濟負擔,同樣也降低了醫院自身的管理成本。這有助于醫院縮短服務流程,改善服務質量,提高服務水平。
托管后的思考
利益如何進行分配因為托管后中心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管理辦法,財務核算納入政府財政網絡化管理。那么在財政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大醫院對于同一個上轉、下轉的病人,利益上如何進行分配?是否還會出現“上轉一堆,無一下轉”的局面?
考核如何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對于社區衛生服務的考核,武漢市也開展了創建群眾滿意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活動,對全市7個中心城區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開展第三方評價,將居民的滿意度作為考核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重要標準。“由于托管模式目前屬于建設階段,所以目前為止經過托管后的醫療機構還沒有建立淘汰機制,相信隨著建設腳步的加快、獎懲機制的成熟,社區衛生服務會逐步走上正軌,使社區居民得到更多的實惠。”水果湖街衛生服務中心吳主任如是說。
“托管”并非萬應靈丹全國社區衛生服務模式的建立,并不適合進行“一刀切”。拿武漢市來講,因為各個地區的經濟基礎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情況不同,目前武漢市的衛生機構基礎建設分為三種模式:托管、自辦和對口幫扶。本文雖僅就托管模式進行報道,但并不代表托管模式就是解決“看病難、看病貴”萬應靈丹。各地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來選擇營建模式。
篇4
上海市長寧區衛生局副局長池捷還記得,2005年整整一年,為了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內全部實現醫療信息系統HIS和居民健康檔案CHSS的互聯互通,就總共開了58次協調會。
在談到如何將各區的社區衛生整合到一起時,某市衛生局信息中心主任連連搖頭,稱其為“傷腦筋”的問題。“信息技術并不是難點,關鍵在于如何厘清現有體制背后錯綜復雜的關系。”這位主任說。
從社區服務中心內部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到打破區域內一、二級醫院的信息孤島,再到社區衛生走向全市整合,社區衛生服務從誕生之日起,就走上了艱難的共享之路。作為城市衛生體系的“網底”,社區衛生肩負醫療診斷、公共服務兩大職能,然而,無論是傳統醫療資源共享,還是和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實現“條塊結合”,社區衛生都遭遇過不少尷尬。
雙向轉診折射體制壁壘
“社區衛生是一種新型的醫療模式,它不能單打獨斗,必須融入到現有醫療體系中,雙向轉診實際上是對現有醫療資源格局的觸動。如果不能協調好各醫院利益以實現雙向轉診,醫療資源配置不均的問題就無法緩解,社區衛生服務就會被孤立。”一位醫療信息化專家如是說。
“小病進社區、大病到醫院、康復回社區”是社區衛生服務的基本模式,然而在采訪過程中,幾乎所有的被訪者都談到了雙向轉診時醫院間信息資源共享的艱難,這背后透視出對現有醫療資源“分封割據”的無奈: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二級醫院屬區衛生局領導; 三級醫院則歸屬市衛生局,甚至是衛生部直接領導。
自下而上的社區衛生服務改革在區內漸漸融為一體,社區服務中心和二級醫院之間的信息共享已經開始。然而,社區服務中心、二級醫院和區內的三級醫院、甚至是跨區三級醫院如何實現醫療資源互聯互通?
2007年1月,患有冠心病的馬大伯在某社區服務中心看病時,突然呼吸急促、面色蒼白。服務中心的李醫生急忙撥通了該區某二級醫院社區協調組張大夫的電話,開具轉診單并將老人送往醫院。張大夫通過“綠色通道”直接為馬大伯安排了病床和醫生。一個星期后,做了心臟支架手術的馬大伯出院回家,服務中心的李醫生再將轉診單上的診療信息一點點輸入電腦,存入馬大伯的健康檔案內。由于社區服務中心與該區的二級醫院不能實現信息系統對接,半年來,社區服務中心向二級醫院轉診的十幾位病人都只能采取這樣的原始方法。
“轉診單畢竟信息有限,如果二級醫院能和我們共享健康卡,將診療信息、化驗結果存在卡里,病人無論是轉入還是轉出都將方便很多,不用再拿著一張單子跑來跑去了。”李醫生說。
為了實現雙向轉診醫療資源共享,各地都做出了最大努力。上海市閘北區在彭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成立了北片數據中心,實現了市北醫院、彭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臨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三家單位的信息共享。北片數據中心是全區成立數據中心的前奏,閘北區雙向轉診的思路是成立數據交換平臺,各醫院把部分醫療信息資源放到數據平臺上,轉入和轉出的醫院都基于數據交換平臺實現共享。
上海市長寧區則建立了基于網絡的雙向轉診信息平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各二、三級醫院簽訂協議,如需轉入,服務中心把病人的信息資料打成數據包上傳到信息平臺,由轉入醫院下載病人信息資料。病人康復后回到社區,轉入醫院再把病人的最新診療信息上傳到信息平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下載后自動更新病人健康檔案。
盡管各地對雙向轉診做出了最大努力,仍多半局限于社區服務中心與二級醫院內。如果向上延伸到三級醫院,甚至是跨區域的三級醫院,區一級的力量則顯得勢單力薄,需要上升至市級層面的醫療資源共享,而能從市級層面整合醫療資源的城市目前為數不多。
對于雙向轉診,三級醫院同樣非常困惑,“如果各個區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都想與我們實現醫療資源共享,各地的醫療信息系統又不一樣,我們得開放多少個接口?顯然這并不現實。”上海市某三級醫院信息中心主任認為,實現雙向轉診關鍵要看什么樣的信息值得共享,如果只是病人基本健康狀況、病史,醫生詢問病人就能解決。“檢驗結果相互確認才是雙向轉診信息共享的意義所在。”
檢驗結果互認卻是目前醫院信息資源共享的“老大難”,現在,上海市剛剛開始探索三級醫院之間的檢驗結果互認,還未能涉及二級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呼喚“標準”
“現在以區為基本力量的社區衛生服務,像春秋戰國時期一樣,群雄割據,越往上走,越為以后的共享和集成埋下隱患,社區衛生服務需要整體規劃。”一位從事社區衛生多年的專家提出了這樣的隱憂。
作為城市衛生醫療的“網底”,社區衛生“六位一體”服務除基礎醫療外,每一“位”都對應著國家自上而下的“條線”,如計劃生育對應著計生委,保健和健康教育對應著疾病控制中心,其中婦幼保健又對應著衛生部。一位專家曾經統計過,下到社區衛生的“條線”多達20余種,而且“條線”彼此之間互不相通。
如何變“條線分割”為“條塊結合”?北京和上海的實踐是以區為單位成立數據中心,實現區一級的公共衛生服務整合。2007年,上海長寧區將在衛生局建立區數據中心,實現區域內所有診療信息的共享和監控; 在閘北區,北片數據中心成立后,依托社區衛生信息平臺,實現了區域內重點傳染病監測和預警、計劃免疫管理、高血壓病管理等功能,初步解決了健康檔案動態管理; 在北京市東城區,依托東城區政務網和互聯網,社區衛生服務管理中心為網絡應用中心,東城區電子政務中心為網絡與數據交換核心,實現了社區衛生資源的整合,現在數據中心已經與區殘疾人聯合會實現部分數據共享,將殘疾人納入到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內。
實現社區衛生與公共服務的“條塊結合”,在北京和上海這樣的大城市,都是以區為單位建立數據中心,實現區域內醫療與公共衛生的整合。正如專家所形容的“春秋戰國”局面一樣,區級社區衛生如何向市級層面整合?如何實現跨區域之間的雙向轉診?一旦從市級層面開始推進社區衛生服務,這些已建的數據中心是否會推倒重來?
池捷認為,解決社區衛生現在的信息難以共享的局面有兩個方法,一是出臺總體規劃,貫穿國家、省市和區,使社區衛生服務在總體框架下進行。然而,錯綜復雜的關系不是一年兩年就能厘清的。
篇5
1.南京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江蘇南京 210029;2.南京醫科大學醫政學院,江蘇南京 210029
[摘要] 目的 分析浦口區公共衛生服務功能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實現浦口區公共衛生服務功能的措施。方法 通過對浦口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區婦幼保健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機構進行現場訪談和問卷調查,了解機構實施公共衛生服務功能現狀。結果 浦口區公共衛生服務功能實施中主要存在人力資源配置缺乏,工作人員素質低,未能徹底履行工作職能等。結論 浦口區應采取優化公共衛生服務資源配置、提高工作人員整體素質、加大宣傳力度等措施,實現浦口區公共衛生服務功能的普及。
[
關鍵詞 ] 公共衛生;服務功能;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 R19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5(a)-0189-02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是人們生存和發展的基本需求,是每個公民應該享有的最基本的公共產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是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浦口區自開展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以來,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制約了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進一步發展。正是基于此,本研究擬通過探索影響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績效的關鍵因素,提出完善服務體系及增加公共衛生服務可及性、公平性的合理化建議。
1資料
對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區婦幼保健所、1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全面調查,社區衛生服務站則隨機抽取10個作為樣本村進行抽樣調查。個人訪談部分,區衛生局分管領導、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區婦幼保健所的負責人全部列為訪談對象;隨機抽取5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樣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主任及公共衛生科長列為訪談對象;從社區衛生服務站中隨機抽樣10個,樣本村的村醫列為訪談對象,收集相關文獻、人物訪談資料、機構問卷調查、總結、圖片等。
2方法
2.1現場訪談
訪談對象為區衛生局分管領導、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區婦幼保健所的負責人;隨機抽取5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樣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主任及公共衛生科長列為訪談對象;隨機抽樣10個社區衛生服務站,樣本村的村醫列為訪談對象;對各機構負責人和公共衛生專業人員深入訪談,了解相應機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開展情況,遇到的困難等;收集公共衛生資源配置、經費投入等數據資料。
2.2調查問卷
設計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區婦幼保健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影響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職能履行的原因調查表》和社區衛生服務站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職能履行情況調查表》,對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區婦幼保健所、1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全面調查,社區衛生服務站則隨機抽取10個作為樣本村進行抽樣調查。
3結果
3.1浦口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體系資源配置現狀
南京市浦口區位于長江北岸,南京市西北方位,區域面積913平方公里。現轄7個街道、4個鎮,常住人口710298人。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辦公室設在區衛生局公共衛生科,現有工作人員4名。主要承擔著全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組織管理工作,負責制定項目工作政策,組織制定項目工作考核細則,定期督導考核,協調解決項目進展中出現的問題與困難。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區婦幼保健所、區衛生監督所三家公共衛生機構是全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業務指導單位。浦口醫院、區中醫院兩家二級醫院及十一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全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執行單位。社區衛生服務站是三級預防保健網絡的網底。 3.1.1浦口區基本公共衛生單位人力資源配置情況 本次調查的主要單位為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區婦幼保健所、區衛生監督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等機構。浦口區人數和公共衛生單位人力資源配置的情況可知,浦口區基本公共衛生單位人力資源配置不均衡,衛技總人數總體較少,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區婦幼保健所、區衛生監督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衛技總人數分別為49、32、26、449;從職稱分配來看,主要人員位于中、初級職稱,中級職稱構成比最大到達56.3%;高級職稱人數嚴重匱乏,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區婦幼保健所、區衛生監督所等機構正高級職稱人數均為0。
3.1.2浦口區基本公共衛生單位人員學歷情況 浦口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區婦幼保健所、區衛生監督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等機構人員學歷情況見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浦口區基本公共衛生單位高學歷人才嚴重缺乏,公共衛生機構人員主要分布在大專學歷及以下,衛生服務中心79.1%人員在大專及大專以下學歷。從學歷構成可以看出,浦口區基本公共衛生單位人員少,綜合技能和素質相對較低。
3.2浦口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職能履行情況
2011年下半年起,浦口區執行《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2011版)》,開展內容包括城鄉居民健康檔案管理、健康教育、預防接種、0~6歲兒童健康管理、孕產婦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壓患者健康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傳染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和處理以及衛生監督協管服務十大類41項服務。
在全區68個社區衛生服務站隨機抽取10個作為樣本村進行抽樣調查,樣本村的村醫作為調查對象,填寫《社區衛生服務站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職能履行情況調查表》。通過列出的公共衛生項目開展情況反映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職能履行情況。從總體上看,浦口區社區衛生服務站協助進行衛生監督協管、協助進行傳染病管理、協助預防接種、協助開展兒童保健等方面開展情況不理想,反映了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職能履行不到位。
本報告以2011年10月—2012年9月浦口區健康教育開展情況、孕產婦和兒童健康管理開展情況詳細分析浦口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職能履行情況。
浦口區基本公共衛生教育開展教育活動次數總體較少,活動參與人數較少,參與率低,宣傳欄更新不及時。同時,健康教育宣傳方式單一,效果不明顯。
浦口區公共衛生服務在孕產婦和兒童健康方面管理水平低下,無論是兒童系統管理率、新生兒訪視率、產前健康管理率還是早孕建卡率,管理率均未達到國家考核標準95%。新生兒訪視情況從現場調查來看,訪視質量不高,流于形式。說明浦口區公共衛生服務在孕產婦和兒童健康方面管理不到位,機構人員未能較好地履行工作職能。
4討論
上述調查結果表明,浦口區基本公共衛生機構人力資源配備嚴重匱乏,缺乏高技術專業人才,總體素質不高。并且,職工未徹底的履行工作職責和崗位職責,效率低下,影響浦口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程度。
根據浦口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具體情況來看,實現浦口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①優化公共衛生服務資源配置:針對目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員配備不足的現狀,根據《江蘇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設置和編制配備標準實施意見》,按每萬常住人口配備11~15名人員編制的標準增加衛生技術人員數量,以滿足轄區服務人口基本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需要;按每個行政村或按3000~5000人口設立一所社區衛生服務站的標準,加強社區衛生服務站的建設,進一步完善三級預防保健網絡網底的功能,提高居民享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可及性。進一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高公共衛生專業隊伍的整體素質。政府及衛生主管行政部門要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思想,把加強公共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擺在重要位置。
②加強公共衛生專業技能培訓,提高專業人員素質:針對人才隊伍的現狀,采取學歷教育、繼續教育、短期培訓等有效手段,在全面提高隊伍素質的基礎上,加強疾病控制、婦幼保健、衛生監督人才的教育培養,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衛生技術人員的崗位技能培訓,提高其服務能力;同時,要嚴把人員準入關,從源頭上提高公共衛生隊伍素質,為進一步提升公共衛生工作水平提供人才保障。
③進一步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大力提高全社會的公共衛生意識:利用各種宣傳工具,通過多種方式,進一步宣傳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及相關的免費、惠民政策,引導居民主動接受或支持配合公共衛生服務工作;宣傳衛生科普知識,廣泛開展健康教育,教育廣大群眾養成良好的公共衛生道德和衛生習慣,增強科學的衛生保健意識,積極倡導健康文明、安全衛生的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群眾的自我防護意識和應對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努力在全社會營造有利于公共衛生建設的良好氛圍。
[
參考文獻]
[1] 馬強.公平與效率相統一的資源節約型道路是中國“醫改”的基本落腳點[J].中國衛生資源,2009,12(1):11.
[2] 時先鋒.農村公共衛生管理的職能分工與優化策略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
[3] 江蘇省編辦.江蘇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設置和編制配備標準實施意見[Z].2009.
篇6
一、現狀和環境
中心城區自年社區衛生服務試點,到年底,共有17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但從當前情況來看,大社區衛生服務站有時一天到晚都門診病人,嚴重虧損,機構工作人員工作一兩年又“縮回”原,衛生服務力量削弱,病人就診,惡性循環。究其原因:
“小病買點藥,大病上醫院”,不信任社區。大醫院專家多、設備好,感覺更,而社區衛生服務點規模太小、設備更差、藥品不全,對醫生的技術不放心。社區衛生服務站在心目中位置,大多數市民對社區衛生服務不,也就難怪“患者稀少門前冷”。
“房屋破舊,設備不全”,被人瞧不起。中心城社區衛生服務站,有公立醫院分院“換牌”的,有社會和廠礦、事業醫院機構“轉型”的,機構與中心城區二、三級醫院相比是“火柴靠在電桿上——差距太大”。它們是租破舊房子,是臨時裝修一兩間店面,開張經費,也未添置醫療新設備和更多藥品,房屋破舊、設備落后、藥品不全。以東方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例,被評為全省社區服務示范點,但還比不上鄉鎮衛生院。
“服務單一,功能不全”,稱不上服務中心。,城社區衛生服務站都完全社區服務的要求,“六位一體”的功能,即醫療、預防、保健、計劃生育、健康教育、康復服務,80%的都僅是了醫療服務,20%左右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除醫療服務外,還健康教育和康復等服務。地說,社區衛生服務中站其實是功能不全,稱不上心目中真正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四是“設置不規范、環境欠寬松”,制約社區衛生發展。一,醫療機構過剩。中心城區人口30萬,但三級、二級、一級公立醫院和社會辦的全科、專科醫院有25家,加上個體醫療診所上百個,還有不少藥房,醫療網點星羅棋布。社區服務站可以說是處在夾縫中生存,更難談發展了。另一,上門管理、檢查、收費的“婆婆”多。據市衛生局醫政科人反映,當前到社區服務站去檢查的大大小小共有37家。東方社區人說,“買的一臺設備花了4000元,但為接待來檢查,僅檢測和招待費花了上千元,加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水電費是企業的價格收取,真是不堪重負”。
五是服務模式改革,社區衛生機構活力。公辦的社區醫療服務點是由區級醫院或其門診點“變臉”而來,是公立醫院改革分流或輪流的醫護人員辦起來的,其用人機制、分配制度、服務模式都還沿襲大醫院的管理模式,“等病人上門”、人浮于事的,遠遠社區居民對醫療服務的多樣性需求。一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說:“‘鐵飯碗’的醫生、護士,我用人、分配的自。”
六是社區衛生機構與醫院的服務職能急待。平時講“小病上社區,大病進醫院”,但大病小病,社區居民更喜歡上醫院,并且盡上大醫院。比如,市醫院每天門診病人500左右,70%來看小毛病的,但不去收費低廉、程序簡便的社區衛生服務點就診。為解決大醫院的“門庭若市”、社區點“門可羅雀”的問題,市衛生主管對社區和醫院“雙向轉診”也曾作過布置,如何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二、三級醫院之間利益共享和信息互傳的機制還急待。現在社區衛生服務站會向大醫院輸送病人,但醫院從未向社區衛生機構轉過患者。
二、建議和對策
個人,發展社區衛生服務,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醫院和預防保健機構分工、協作密切的新型城市衛生服務體系,是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舉措。
一要認識,加大社區衛生服務的宣傳。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是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一項內容,居民健康,社區,社會,“醫患關系”,發展環境都有重大意義。黨、國務院對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工作非常,、總理都作了批示,國務院曾會議并下發《國務院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意見》(國發〔〕10號)(簡稱《意見》),決定“財政從年起,對中西部地區發展社區公共衛生服務標準補助,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基礎設施建設、設備配置和人員培訓等必要支持”。鑒于當前人們對社區衛生服務還不太、不太信任的情況,建議成立分管為組長的專項,,加大宣傳;像農村新型合作醫療那樣,超前意識,提前工作,使社區居民感受到黨和的關懷。
二要搞好服務,社區衛生服務的。對社區衛生服務的“六項功能”要,鋪開。“六位一體”的服務特點是貼近,解決居民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其服務項目要在社區的。,社區大只搞了醫療,搞了醫療、健康教育和康復,至于預防、保健和計劃生育未,“六項功能”,社區衛生服務作用。《意見》,要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等預防保健機構的職能,適宜社區的公共衛生服務交由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承擔。,社區衛生服務“六位一體”工作,才能都。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硬件、軟件條件。制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規劃、標準和管理辦法,定好“入場券”,防止魚目混珠,“建、調、并、轉”四大舉措,重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站的形象。,全科醫生培訓,加大人員使用、獎金分配的改革,使社區工作人員社區的“病時是醫生、平時為親人、康復當助手”,醫患“一家親”,“電話,服務就到居民身邊”,讓居民視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家門口的醫院”、“床邊的大夫”。服務和職責,好“雙向轉診”。要以社區、家庭和居民為服務,以婦女、兒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殘疾人、貧困居民等為服務,以服務、上門服務為主;要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預防保健機構、醫院分工協作關系,預防、保健機構要對社區和技術支持,醫院和社區要的聯合與合作,如分級醫療和雙向轉診制度,真正“小病在社區,大病到醫院;手術在醫院,術后護理在社區”。
篇7
一、基本原則
(一)確保公益。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注重提高社區衛生服務的公益型、可及性。
(二)政府主導。堅持鎮(*工業區)主導,村委會參與,發揮鎮(*工業區)、村委會的主體作用。
(三)保障基本。村衛生室(服務站,以下簡稱村衛生室)開展的社區衛生服務水平要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滿足廣大群眾最基本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
(四)整合資源。充分利用現有衛生資源,進一步發揮村衛生室在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中的“網底”作用以及社區建設中的基礎性作用。
二、整合鎮村衛生資源,完善社區衛生服務網絡
按照區域衛生規劃,根據社區地域、服務半徑和人口分布狀況,本著資源整合的原則,合理設置村衛生室。隨著“三個集中”的推進,同步調整行政村衛生室的設置。原則上每個行政村設置1個村衛生室,人口規模較大或偏遠地區的原村衛生室可予以保留。按照1000~1500:1比例配置村衛生室工作人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村衛生室實行一體化管理,形成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主體,延伸至各村衛生室的社區衛生服務網絡。
三、強化公共衛生職能,完善機構管理體制
村衛生室作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延伸,其主要功能包括一般常見病、多發病、診斷明確的慢性病的診療服務和健康教育、預防、保健、康復、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等“六位一體”綜合服務。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村衛生室要在鎮(*工業區)的領導下,在村委會支持下,實行鎮村衛生機構一體化管理,實行“五個統一”管理。
(一)統一組織管理
村衛生室產權屬于村委會,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管理。村衛生室統一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向衛生行政部門申請醫療執業注冊,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聘任村衛生室負責人和工作人員,實行目標責任制。
(二)統一人員管理
對現有鄉村醫生進行統一管理,通過培訓、考核,擇優聘任,建立鎮村醫務人員“雙向流動”機制,制定適宜的鼓勵政策,引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員到村衛生室工作,通過組建全科服務團隊,實行劃片包干,責任到人的戶籍制管理,確保每個村衛生室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員巡診或坐診,為居民提供綜合社區衛生服務。切斷鄉村醫生收入與藥品、“三費”收入的直接聯系,建立與服務工作數量、質量和社會滿意度等掛鉤的分配制度。
(三)統一財務管理
村衛生室財務統一歸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帳目單獨設立,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統收統支。統收的經費有:區、鎮(*工業區)的補貼,村委會投入的經費,藥品、“三費”等業務收入。統支的費用:鄉村醫生的收入,部分社會保障金,業務支出,村衛生室日常工作經費。逐步建立科學合理的鄉村醫生收入穩定增長機制,鎮、村要確保鄉村醫生工資不低于本市最低工資保障線。工資外收入逐步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同類醫務人員達到同工同酬。按照有關政策解決鄉村醫生養老保障問題,保證鄉村醫生隊伍的穩定。
(四)統一藥品管理
村衛生室藥品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統一采購、調撥和管理。實行藥品公示制度,建立藥品進、銷、存帳冊,每月盤點、報帳一次,損益藥品和變質過期藥品一律填報盈虧報表,做到藥品調撥單、盈虧表、盤存表三帳相符。嚴禁醫務人員私自進藥。
(五)統一業務管理
村衛生室各項業務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統籌安排和管理,建立和規范業務工作各項制度和技術操作規程,統一建立和完善各項業務資料。定期與不定期督促檢查、指導、考核評估各項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
四、提高認識,加強對鎮村衛生機構一體化管理的領導
鎮村衛生機構一體化管理是發展郊區社區衛生服務的重要內容之一,要把完善鎮村衛生機構一體化管理作為政府工作目標,納入考核內容。村委會對村衛生室繼續給予房屋維修、水、電等費用補貼,確保村衛生室工作順利開展。
篇8
為進一步加快城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完善城鄉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和功能,更好地為城鄉社區居民提供便捷、經濟、有效的衛生服務,提升城鄉社區衛生服務水平。現就加快城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與發展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明確城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功能定位
城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以社區、家庭和居民為服務對象,以婦女、兒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殘疾人和困難群眾為重點,綜合開展健康教育、預防、保健、康復、基本醫療和計劃生育技術指導等公共衛生服務,承擔公共衛生管理職能,切實提高群眾的健康意識和疾病預防能力。
二、規范城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建設標準
以人人享有基本醫療服務為目標,加強對現有衛生資源的整合和建設力度,力爭通過兩年的時間,逐步建立起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為主體,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為基礎的城鄉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努力改善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條件。
1、機構設置規劃。依據服務人口、服務半徑、行政區劃等綜合因素,每個鄉鎮(街道)設立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以鄉鎮為單位,按居住人口城區每5000—10000人、農村每3000—5000人設立1家,并實行一體化管理。村衛生室結合社區衛生服務站建設進行合理設置,原則上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站1.5公里范圍內不設置村衛生室;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較遠且規模較小的行政村,原則上一個行政村只設置1家村衛生室,對因歷史原因形成一村兩室、一村多室的行政村,應規范整合,逐步納入社區衛生服務體系。
2、業務用房建設。人口在2萬及以上的鄉鎮(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業務用房面積不少于2000平方米,人口2萬以下的,業務用房面積不少于1000平方米;社區衛生服務站的業務用房面積不低于150平方米;村衛生室由村集體提供醫療業務用房,面積在50平方米以上。建筑要求功能分區合理,流程科學,統一標牌標式,符合國家衛生學標準。
3、基本設施配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應配備心電圖機、B超、顯微鏡、血球計數儀、尿液分析儀、生化分析儀、血糖儀、電冰箱、恒溫箱、藥品柜、*線機、中藥飲片調劑設備、高溫消毒設施,以及預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必要設備;社區衛生服務站應配備心電圖機、血糖儀、治療推車、急救箱、供氧設備、電冰箱、中醫、消毒和計算機等主要設備;村衛生室配備必要的基本檢查設備。
三、加大城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投入力度
市財政安排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專項補助資金,用于城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建設和基本設備的配置等。
1、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新建、改擴建工程項目由市衛生局、財政局、發改局會同鄉鎮(街道)統籌安排,原則上優先安排急需改造的農村基層衛生院。按照新建、擴建建筑面積每平方米800元,改造裝修每平方米400元的標準進行補助,資金由市和鄉鎮(街道)兩級財政分擔,按一、二、三類鄉鎮(街道)財政情況,市財政分別補助55%、65%和75%,鄉鎮財政分別補助45%、35%和25%,并加強建設資金的監督和管理。
2、明確社區衛生服務站業務用房建設和改造的責任主體為各鄉鎮(街道)政府。對新建社區衛生服務站驗收達標的,市財政每家補助10萬元;由鄉鎮(街道)或村提供業務用房進行改造裝修后驗收達標的,市財政每家補助5萬元,不足部分由鄉鎮(街道)投入。對現有社區衛生服務站進行達標擴建改造的,財政補助按第1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擴建改造標準和辦法執行。
3、對現有租用房屋開設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市財政給予租賃資金60%的補助,其余40%由所在鄉鎮(街道)財政補助。
4、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按要求新配置基本醫療設備的,由市財政給予適當補助,其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根據業務量的高低分別補助30%、50%,社區衛生服務站統一補助60%。
四、加強基層衛生人才隊伍的培養建設
全面實施基層衛技人才的素質提升工程,加強對衛技人員的實踐和理論培訓。積極推行聘用制、崗位考核制,創新社區衛生服務管理機制,激發和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
1、推行社區責任醫師制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要按照服務區域劃分和人均服務人口的要求配足衛生技術人員,原則上每1500人左右配備1名社區責任醫生;每個社區衛生服務站醫務人員不少于3名,逐步建立起以社區責任醫生為骨干、社區護理等人員組成的社區責任醫生團隊。
2、建立醫學繼續教育制度。每年安排100萬元資金,專項用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社區衛生服務站醫務人員的業務學習和技能培訓。加強對現有醫務人員包括全科醫師、全科護士崗位培訓等轉型教育,有計劃地組織社區衛生技術人員到上級醫院進修學習,參加有關學術活動。
3、建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醫務人員招聘制度。鼓勵醫學院校大中專畢業生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從事服務工作,從20*年起,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新招用大專以上醫學院校畢業生,前3年市財政按每人每年1萬元補助給單位,表現優秀的可優先招考錄用為衛生系統事業單位正式職工。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服務的專業人員,在職稱評定等方面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具體管理辦法由市衛生局會同有關部門負責制訂。
4、建立鄉村醫生考試聘用制度。定期對從事村衛生室醫務工作的鄉村醫生開展考試考核,對不合格人員逐步予以淘汰。
五、完善市級醫院支援社區衛生服務的工作制度
鼓勵市級醫療機構到農村、社區設點設站或實行聯辦、委托承辦,提供相應的資金、技術、人才,實行統一規范的診療服務,以增強社區衛生服務整體實力,提升服務品位。組織實施“市級醫院牽手社區行動”,市衛生局要統籌安排市級醫院對口支援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支援醫院要經常性地了解、掌握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需求,通過巡回醫療、會診、開設專題講座、接受咨詢等多種形式,加強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技術指導,逐步推廣適宜技術和適宜項目,促進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功能完善,滿足社區衛生服務人員崗位職責需求,確保支援的有效性。
篇9
昌邑市人民醫院始建于1948年,現已發展成為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急診急救、社區衛生服務于一體的集團化綜合醫療機構、濰坊醫學院教學醫院。設醫院本部、城東分院、下營分院、皮防站、衛生學校以及都昌、奎聚、雙臺、李家埠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一、醫療資源整合重組,建立集團化的衛生服務網絡
2009年,昌邑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全市衛生資源整合的決定,整個城區除婦保院以外的公立醫療機構全部劃歸昌邑市人民醫院。根據市委、市政府整合方案,將昌邑城區的市中醫院、皮防站、職工醫院、衛校及城區周邊4處街道衛生院劃并到我院后,我院及時進行了規劃調整。將4處街道衛生院轉型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轄6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和149個村衛生室,建立起市、鄉、村一體化衛生服務網絡。在認真完成所承擔的公共衛生服務的同時,醫院根據各社區醫院專業特點進行業務重組,在奎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成立了糖尿病足治療專科;在都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成立了中醫康復專科;在李家埠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成立了燒傷治療專科;醫院眼科與奎聚社區的眼科合并,提高了專科服務能力;醫院皮膚科與皮防站合為一體;醫院中醫科定點幫扶雙臺社區醫院;將“職工醫院”建成為“城東分院”并設立了120急救分站和肛腸病治療專科。在財力、技術、管理各個方面給予大力扶持和標準化改造、配置。去年市政府又將下營衛生院交付我院托管經營,除了從醫院本部抽調精干力量組成下鄉醫療隊駐點幫扶以外,還探索開展了院本部科室與下營衛生院科室之間的點對點幫扶,技術資源以一種新的途徑下沉到了北部沿海開發區。這些措施,有效地扭轉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長期存在的“服務能力弱、人員思想散、制度落實不到位”的局面,提高了基層服務保障能力;理順了雙向轉診制度,建立起了“小病在社區,大病到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就醫模式,形成了“十分鐘”就醫圈,極大地方便了群眾就醫和逐步滿足了群眾醫療保健需求。
二、明確社區工作任務,社區工作成為醫院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按照《昌邑市人民醫院關于重新設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區域劃分的決定》重新劃分了區域。至此,我市城區形成了二個街辦、六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新格局。制定了《昌邑市人民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管理辦法》,不斷加強社區衛生服務能力建設。
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績效考核與薪酬分配
為進一步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增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公共衛生服務能力,提高基本醫療服務質量,加強內涵管理,建立和完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績效工資考核分配激勵機制,充分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結合我院實際,對本院所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績效管理進行研究和探討。
社區服務中心做為一級醫療機構,在承擔社區居民基本醫療服務的同時,還承擔著公共社區衛生服務任務。對此,我院為下轄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績效考評指標時,除了效率與效益、質量管理、社會評價與醫患關系、學習與發展、民主評價、一票否決項指標外,還針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承擔公共社區衛生服務的工作特點,把社區轄區居民健康檔案建檔率、健康檔案動態管理率、轄區孕產婦系統化管理率等指標納入績效管理考核體系。
1.構建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績效管理指標體系
(1)效率與效益
為提高醫務人員服務病人的效率,緩解廣大群眾看病就醫的困難,據此我院確定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6項工作效率指標,納入績效管理,以保障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基本醫療需求。
(2)質量管理
醫療服務質量是醫院管理的核心,為此我院制定了《昌邑市人民醫院社區中心、分院、站、診所醫療質量考核標準》,考核指標包括:依法依規執業、科室質控體系、科室檔案、工作報表、質量與安全目標、規范診療、醫療質量與安全管理制度、病歷質量、規范檢查、合理用藥、糾紛投訴、重點工作、圍手術期管理等具體的醫療質量管理考核標準。醫院相關職能科室采取定期考核和動態考核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考核管理,用以評價各社區中心醫療服務質量的水平。
(3)社會評價與醫患關系
我院從社會及患者需求角度,結合360度反饋法,建立了社會評價與醫患關系指標體系。
關注患者需求指標3項:出院病人信息反饋滿意率、回訪病人滿意率、醫療糾紛與投訴。
社會評價與醫患關系指標的確立,使各社區在提供醫療服務時,注重樹立“以病人為中心、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尊重患者權益,增強醫務人員責任感,構建醫院與患者、與社會公眾的和諧關系。
(4)學習與發展
可持續發展的醫療專業技術,是醫院的核心競爭力。為此我院建立了學習成長考評指標體系,包括:人均著作、開展新技術項目與重點開展項目、科研成果及本行業發明或實用新型專利、業務學習考試成績、技術競賽、學科建設等。每月對年輕醫師、護士組織醫療技能實踐操作考核,醫療專業知識考試,每年組織各專業醫療技術競賽活動,確保醫務人員的學習成長及技術的創新。
(5)民主評議
分領導評議、科室評議2項。
(6)一票否決
我院確立未完成上級指令性工作任務、發生醫療事故、醫療糾紛及投訴、行業作風、安全生產、社會綜合治理方面發生較大問題、新聞媒體反面報道重大醫療服務過失行為等6項做為一票否決項指標。
(7)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及鄉村一體化管理指標
包括:社區轄區居民健康檔案建檔率、健康檔案動態管理率、轄區孕產婦系統化管理率、雙向轉診率等指標。
2.績效管理的過程控制
為全面了解各社區的工作情況,客觀公正的評價社區工作績效,保持醫院各項工作過程的動態化管理,我院采取多種形式,與各社區進行溝通,對工作進行指導、監督和反饋,對發現的問題及時予以解決。
(1)社區服務中心采用書面報告、電話溝通、口頭請示匯報等方式,向醫院管理層及時匯報各項工作的進展情況、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等信息。
(2)醫院定期召開院周會、院長辦公會,不定期召開職能科室會,醫院分管領導及職能科室不定期參加各社區周會、病例討論會、大查房等,與各社區進行醫院管理信息的溝通與反饋。
3.績效考核結果的應用
對績效考核結果的應用,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1)績效持續改進
考核的目的是改進績效、推進工作、提高效率。根據質量管理PDCA循環,按照計劃-執行-檢查-處理的循環進行持續改進。根據階段性績效考核結果,制定每季度對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重點考核項目,并以文件形式書面,從而確保醫院各項工作的持續改進。
(2)績效工資的分配
通過績效考核逐步建立完善的內部績效考核制度,根據不同崗位職責和要求對工作人員實施分類考核,將考核結果作為工作人員績效工資及人員聘用的重要依據。社區中心薪酬按照以崗定薪、以績定獎的原則,實行檔案工資與崗位工資分軌制,按崗位工資、績效工資考核獎勵分配。
篇10
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和全面實施收支兩條線情況
我區自1997年開展社區衛生服務以來,至今已走過10年歷程。1997年成立了*區初級衛生保健(社區衛生服務)領導小組;20*年成立*區公共衛生工作領導小組;20*年被衛生部確定為全國第一批社區衛生示范區;20*年底被衛生部作為全國范圍內首批開展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收支兩條線”試點的七個城區之一,并于20*年1月1日率先在長慶潮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啟動試點,并成為全國七個試點中唯一率先實行“基本醫療用藥(部分)零差率”。20*年1月1日這項改革在全區推開。10年來,特別是跨入新世紀以來,我區的社區衛生服務工作指導思想更加明確,服務理念不斷提升,發展步伐明顯加快,社會認可度不斷提高,呈現出一派蓬勃旺盛的發展態勢。走在前列,干在實處,干一件,成一件的*精神在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先后得到國家有關部委和省市各級領導的好評。從我區全面推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收支兩條線”實施的情況看,我區的社區衛生綜合改革又取得了新的成效。主要體現在:
1.領導重視思想統一
區委、區政府對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十分重視,把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作為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化城區醫療衛生工作體制改革,有效解決城區居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重要舉措;作為創建全國一流城區,爭創“生活品質之城”示范區,推進“南精北快”戰略,打造“五型*”的一項重要工作來做。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政府年度工作目標管理考核。一是區政府在認真總結長慶、潮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收支兩條線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在全區6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面推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收支兩條線、300種基本醫療用藥零差率銷售“綜合改革工作。二是今年換屆選舉后,及時調整充實了區公共衛生工作小組。三是把深化社區衛生服務,全面推行社區衛生服務“收支兩條線”工作列入今年區政府著重抓好十個方面的實事工程之一。同時把完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優化社區衛生服務列入創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規劃內容。四是新一屆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在“走進矛盾,破解難題”專項活動中,邀請區人大、區政協分管領導,帶領相關部門負責人深入社區衛生服務第一線專題調研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研究解決我區社區衛生服務發展的矛盾和難題。
2.加大投入保障利益
今年,區政府按照公共財政的要求,著力建立穩定的社區衛生服務籌資和有效投入機制,加大了對社區衛生服務的投入。做到了三個增加:一是社區衛生服務專項經費增加。20*年區財政投入社區衛生服務專項經費為1330萬元。達到了常住人口每人每年30元,并以每人每年15元經費標準覆蓋到外來人口,使我區的社區衛生服務專項經費標準高于全市標準5元。二是基建、設備維修經費增加。統籌安排近5000萬元用于基本建設、房屋修繕、基本設備和信息化建設經費。三是改革保障經費增加。為保證全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收支兩條線”綜合改革順利開展,區政府又增加了綜合改革保障經費400萬元,使社區衛生服務“有錢辦事”,確保了“收支兩條線”工作順利實施。
3.科學規劃措施有力
工作中,區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十分重視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基礎建設,合理調整衛生資源結構,不斷改善服務環境,積極實施“中心提升工程”和“站點覆蓋工程”。做到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網點,從而加快了社區衛生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的進程。一是加強軟硬件建設。按照“六位一體”的要求,投入5000萬元用于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軟硬件建設。二是完善網點建設。按照15分鐘社區衛生服務圈要求,設置了6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4家社區衛生服務站,基本實現了全區社區衛生的全覆蓋。三是辦好實事工程。根據今年區政府實事工程安排,區政府又投入1500萬元用于新建改建北景園等10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并在北部地區設置了東新、石橋衛生監督工作站。派駐了3名衛生監督員,方便了北部地區企業和居民辦事。四是整合地區資源。區政府在調整布局過程中,經過多方協調,擬將一所占地面積11畝,建筑面積3500平方米小學教學用房調整為石橋衛生服務中心業務用房,以解決該中心業務用房困難。
4.創新機制效果明顯
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收支兩條線”綜合改革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建立健全管理體制和創新工作機制,為綜合改革提供政策保障。區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在實施過程中大膽改革社區衛生服務運作機制,實行以新型績效考核體系為核心的社區衛生服務綜合改革。在加大財政投入、實行“三個分離”的同時,著力完善人事分配制度、強化績效考核。通過實施人員三級聘用制度、推行三大績效分配制度,實行三級績效考核制度,不僅從體制上淡化了創收機制,根除了趨利動機,提高了工作效率,促使“六位一體”的服務內容真正得到落實。如長慶潮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病人就診:20*年門診人次244638人,20*年門診人次280953人,20*年11月止門診人次315508人,分別比20*年增長14.33%,比20*年增長25.93%;病人醫療費用:20*年減免藥品費用30877元,均次費用88.02元,20*年減免藥品費用410*元,均次費用82.54元,下降了6.2%;社區醫衛人員年收入:20*年平均35814元,20*年42210元,20*年49409元,分別增長了17.86%和17%;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年度收支和財政年度支出:20*年中心業務收入32912615元,財政補助收入223*76元,合計收入35142991元,支出32740247元;20*年中心業務收入35026*0元,財政補助收入3826114元,合計收入38852184,支出37233419元;20*年11月止中心收入368023*元,財政補助收入3416023元,合計收入40218330元,支出3873**元。做到了業務收入逐年增加,財政補助逐年減少。同時,社區衛生服務認同感得到提高,社區衛生服務人員價值得到體現,社區衛生服務綜合改革預期目標得到實現。
通過調研,我們欣喜地看到,我區社區衛生服務收支兩條線綜合改革在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和職能部門的精心組織及有效運作下取得了明顯成效,使我區的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在原有的基礎上取得新的進展。通過改革,政府公共職能得到體現,衛生事業的公益性質得到落實,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運作模式得到轉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重心向公共衛生和社區衛生轉移。運作費用的不合理增長得到了一定的遏止,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正朝著“家家擁有社區醫生,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目標邁進。同時也為我市乃至全國更好地貫徹國務院關于《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的指導意見》,探索新型的社區衛生服務模式,從實踐上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二、當前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雖然,我區的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經過近十年的創新和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在省市乃至全國都有了一定的影響。但是,我們也清楚地看到當前我區的社區衛生工作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與國務院、省市有關發展城市社區衛生工作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社區衛生服務站面積達標和租金問題
我區由于社區衛生服務工作起步較早,又位居城市中心,原先建成的社區衛生服務站面積與現行標準相比差距較大。根據省政府文件規定社區衛生服務站建筑面積不小于150平方米的要求,目前我區6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下屬的34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其中招標2個)只有4家達標,不達標的有30家占87%。但按照省政府文件要求在20*年底前全部予以解決。時間十分緊迫,任務相當繁重,壓力很大。站點面積不達標已成為我區社區衛生服務工作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此外,在34家社區衛生服務站中無償提供房源只有9家;有償提供房產25家,其中部分房產屬街道和區屬部門國有資產。區財政每年僅社區衛生服務用房租金補貼一項就下撥近84萬元。這不僅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支出,也不利于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發展。同時也不符合省政府關于“出租房屋屬于街道所有的一律免收租金”的規定。
2.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人員和人才隊伍建設問題
當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在開展“六位一體”的服務過程中,遇到得最大的問題有二點:一是人員編制不足。據了解,目前我區衛生服務機構在編人員398名,臨聘人員340名,合計738名。今年區人事部門按杭編辦[20*]36號文件精神,每萬服務人口(外來人口減半)16人編制配備,核定編制7*名(含*區中西醫結合醫院85名),與實際在編人員相差221名,而中西醫結合醫院85人又不承擔“六位一體”服務職能,空編情況十分明顯。基層反映,不少社區衛生服務站只有一名在編人員,其余均是返聘或臨時人員。由于人員不足,工作任務重,醫衛人員疲于應付,醫療水平、服務質量和社會認可度不同程度地受到影響。二是人員結構不夠合理。從學歷情況看,區衛生系統研究生1名占0.2%,本科生102名占21.6%,大專生159名占33.7%,中專生85名占18%,高中及以下125名占26.5%。從職稱情況看,全系統高級24人占5%,中級163人占34.5%,初級272人占57.7%,未聘13人占2.8%。從業務技術水平看,目前我區經過大專院校正規培訓的全科醫生十分缺乏,衛技人員中多數為原區級衛生院或街道衛生院臨床醫生和護士,雖然經過全科醫師崗位培訓,但離真正能承擔“六位一體”的社區衛生服務技術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以上數據和現狀說明我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人才隊伍建設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3.社區衛生服務對外宣傳和協作方面的問題
我區衛生系統與街道協作、配合比較緊密,較好地履行了職責。但和有關區屬部門、省、市醫療機構聯系協作與社區衛生服務工作要求上還有一定距離。一是對上宣傳、爭取有關社區衛生服務事業發展政策不夠,存在做得多,反映少的現象。二是經常主動和省、市醫療機構溝通不夠,未能真正做到醫療資源共享。雖然,我區有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二、三級醫院建立了定點的技術協作關系,但沒有實質性的進展,“雙向轉診”方面省、市衛生部門雖有要求,但沒有建立起可操作性的“雙向轉診”制度,渠道沒有真正暢通。有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由于缺少省、市級醫院在醫療技術等方面的支持和協作,社區病人不愿意也不放心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接受治療。三是與區民政、計生、科技等合作還需要進一步推進。
4.“收支兩條線”運作機制綜合改革的問題
今年我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全面推行“收支兩條線”后,在運作過程中,也出現了需要重視和解決的問題。一是基層反映財務軟件不配套,醫療機構財務按差額撥款的單位進行核算,而現在區財政按全額撥款的單位進行零基預算,出現許多科目無法匹配,不同程度地影響了結算進度。二是績效考核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雖然實行了三級績效考核制度,但醫衛人員的獎金、福利沒有根本性改變,尚未體現付出和得到的相對平衡,醫衛人員工作積極性有待于進一步調動。
三、對推進我區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建議
1.在加快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上要有新突破。一是建議調整現有衛生資源。按照“南精北快”戰略,在建立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為主體的基礎上,要吸收企業、私營醫療機構加入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同時,要根據北部撤村建居的有利時機,動員和鼓勵經合社調劑合適房源支持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對建筑面積未達標的社區衛生服務站,要加強協調,抓緊新建和改擴建,力爭在年底前予以解決。二是鼓勵社會參與。區政府和職能部門要統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資源,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發展社區衛生服務,不斷擴大參與范圍,優化參與方式,改進參與機制,提高參與程度。要按照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打破部門、所有制界限,吸收私營醫療機構參與或舉辦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充分發揮社會力量作用。三是建議區政府組織有關職能部門,按浙政發(20*)35號文件精神,對社區衛生服務站租用街道、社區房源仍在支付租金的現象進行一次清理,以維護省、市有關文件的嚴肅性。同時建議要把社區衛生服務站是否達標作為對街道和社區工作的考核內容。
2.在加強社區衛生服務協作上要有新突破。一要充分發揮區、街公共衛生管理委員會的作用,定期召開會議,研究解決公共衛生服務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要加強與區屬有關部門的協作,要把社區衛生服務與社區建設、人口與計劃生育、婚檢一站式服務、“生活品質之城”宣傳教育活動緊密結合起來,不斷擴展服務領域、優化服務項目、擴大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覆蓋面和影響力。二要加強與省市級醫院的溝通和協作。建立省市級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定點技術協作關系和“雙向轉診”制度,積極爭取省市級醫院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轉來的患者優先提供專家門診掛號、檢查預約、住院安排等服務的“綠色通道”。同時,爭取省市醫院定期選派專家和醫生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指導和服務,不斷提高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服務水平,更好地服務社區居民。三要加強與上級有關部門的聯系。抓住“收支兩條線”試點這一有利時機,及時向上級反映和解決試點運行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積極爭取政策上的支持,以保證試點工作的順利運行,為省市乃至全國提供更多更好的經驗。
3.在提高社區衛生服務質量和水平上要有新突破。一是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缺編現象應引起重視。建議區衛生局協助區人事局根據我區實際,在調研的基礎上,每年適當招聘編制內人員,盡快改變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在編人員少、返、臨聘人員多的現象。其中,中西醫結合醫院85人不應該列入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核定編制。二是改進人才培養模式。要加快實施社區衛生服務專業技術人員素質提升工程,不斷強化在職培訓與學歷教育,認真抓好醫衛人員的繼續教育,充分利用現有教育資源,改進教學方式,大力開展全科醫師、社區護士的崗位培訓和技能競賽,不斷提高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人員的業務素質和服務能力。三是健全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要進一步制定優惠政策,加大宣傳力度,采取各種形式,引進高、中級衛生技術人員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優化社區衛生服務人員結構。四是建立內部人員交流機制。區衛生局要根據我區北部地區社區衛生服務力量相對薄弱的現狀,按照區委、區政府“南精北快”的戰略要求,制定優惠政策和激勵機制,鼓勵優秀醫衛人員到北部施展才華,以加強北部地區社區衛生服務力量。
4.在推進社區衛生服務綜合改革上要有新突破。一是要不斷完善“收支兩條線”工作。要進一步理順財務管理,建立衛生系統帳戶核算中心,確保醫療機構經費正常運行。要進一步完善績效考核制度,加快建設醫療機構的信息化管理,細化考核內容,明確績效成果,逐步形成以信息化管理為手段的考核辦法。二是要進一步加大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服務數量、工作質量、群眾滿意度相掛鉤的分配制度,確定合理的年工資總額增長幅度,形成“重實績、重貢獻”,向優秀人才和社區醫生傾斜的分配激勵機制,充分體現“按勞分配、多勞多得、優勞多得”,進一步調動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人員的積極性,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達到居民群眾期望的“醫療費用少一點、醫療技術高一點、服務質量好一點、為民服務實一點”的要求。
四、需要通過各方努力向省、市反映解決的問題
1.關于盡快立法明確在城市新建、擴建、舊城改造中設置社區衛生服務用房規定的問題。目前在城市建設的法律法規中巳對教育配套設施有了明確的規定,這方面在*市城市建設中執行較好。但是在建設住宅小區中僅僅有學校、幼兒園是遠遠不能滿足居民群眾的生活品質需求的,看病難、是社區建設發展中的瓶頸,而要從現在每百戶配套30平方米社區服務用房中來解決150平方米的社區衛生服務站用房是根本不可能解決的。為此,建議省市人大常委會、省市政府按照國務院國發[20*]10號《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指導意見》和浙江省浙政發[20*]35號《關于加快發展城鄉社區衛生服務的意見》文件精神,把城區衛生服務用房以法律法規的形式納入城市建設公建配套項目,進一步健全法規,使社區衛生服務“有房辦事”,以保障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健康發展。同時,省、市人大要向上共同呼吁,爭取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法能早日出臺,做到有法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