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中國范文

時間:2023-03-18 10:34: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創新中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創新中國

篇1

走進“優迅”大樓,所有員工都在專注地做著自己的工作。我們了解到“廈門優迅高速芯片有限公司”是一家Fabless IC設計公司,成立于2003年2月,主要設計工程師來自硅谷和加拿大,具有多年的專業從事光通信前端高速收發集成電路芯片的設計經驗。徐總也告訴我們,“優迅”采用的是先進的、相對低成本的深亞微米(0.13um~0.35um) CMOS工藝和最新的SiGe BiCMOS工藝技術,在國內自主開發、正向設計具有100%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通信集成電路芯片,所有產品均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版圖保護,已擁有8項專利,其中4項發明專利。

“我們是國內第一家實現高速TIA、LA、LDD三大系列芯片量產的公司,155Mbps~1.25Gbps的總出貨量已超過800萬片!”徐總驕傲的對我們說,“并且,我們2.5Gbps芯片組已經量產,PON收發單芯片UX3328將在明年第一季度量產。4Gbps、10Gbps等高端收發IC芯片也正在積極研發當中。”徐總帶我們參觀了公司配備的多套高速芯片以及光模塊的測試設備,“優迅”目前可以向用戶提供155Mbps、1.25Gbps整套IC芯片組和1x9、SFF、SFP、GBIC模塊的完整應用方案。公司提供的DDM SFP方案采用通用的低成本的MCU作為主控芯片,完全滿足SFP MSA和SFF-8472的應用要求。

“優迅”秉承著用“芯”創造未來,努力做好光通信的中國“芯”的理念與目標,一直致力于打造中國“芯”。憑借著成本低、服務及時以及各項技術支持等優勢,在推出芯片之后,訂單一直在逐步增多。繼武漢辦事處成立后,優迅計劃近期在深圳成立辦事處,努力開拓華南市場。

2009年一季度全球光纖收發模塊市場收入達到4.42億美元,比上一季度減少20%,比去年同期減少21%。由經濟衰退引發的需求疲軟,加上平均售價的下降以及大力削減庫存造成市場萎縮,有些以出口為主的客戶影響較大,當我們問及市場疲軟對“優迅”的影響怎樣時,徐總非常高興地告訴我們:“由經濟衰退引發的市場需求疲軟對‘優迅’整體業務影響不大,因為我們業務還處在發展初期,目前占有的市場份額并不大,我們的銷售策略是不斷地吸收新客戶進而實現銷售的增長,這樣,可以彌補一些客戶業務的下滑,我們這樣的策略讓我們安全的渡過了危險期。并且,2008年,我們作為福建省唯一一家、全國八家高科技企業之一,獲得國家風險投資。2009年,公司重點攻關項目已獲得國家立項。這是值得我們所有“優迅”人驕傲的事情!”

光通信IC就像一個被光通信人忽略的主角,目前的光通信世界嚴格意義上說仍是“光電”的世界,純粹的“全光”世界仍然距離我們很遙遠,目前“電子”器件依然在光通信領域扮演著關鍵角色,來驅動和控制著整個光通信網絡。很多公司認為光通信市場對于IC來說太小,而且高速收發芯片設計難度很大,驗證周期很長,所以鮮有進入此領域,顯現出壟斷局面。很多人可能會因為觀念問題而覺得這么高端的芯片國內會做不好,這對“優迅”來說是一個挑戰,徐總也很有信心地告訴我們:“目前國產芯片的性能指標完全能達到國際主流芯片的高品質要求,具有很高的性價比。‘優迅’是國內第一家量產此類高速收發芯片的公司,打破了之前進口芯片的壟斷。隨著技術的成熟,市場的擴大,毛利空間的減少,國外公司繼續此類產品研發的動力會減小,有些公司已經放棄了此市場。當然也有些公司看到光通信市場的增長而進入光模塊IC領域。我想這個市場對‘優迅’是非常合適的,也是我們的專長所在。我們非常有信心能夠在光通信領域開拓出一片廣闊藍天!”

徐總也與我們介紹:“跟其他IC芯片產品一樣,光通信芯片的發展方向也是要不斷提高其集成度,增加更多的功能,不斷降低成本,會有更多的芯片放棄原先的Bipolar、BiCMOS工藝,而采用先進的相對低成本的CMOS工藝。隨著網絡智能化的提升,會增加網絡診斷功能、控制功能,IC芯片就需要集成許多數字電路,做成數模混合芯片,甚至SoC芯片。隨著光網絡不斷擴大帶寬,肯定需要更高傳輸速率的光模塊。10GGPON/EPON標準協議的,10G芯片的需求也將快速增長,標準的光模塊XFP、SFP+、X2、XENPAK等已經做到10G。40G主要用于長距離干線的光傳輸。相對于10G,40G就需要做革命性的創新,對IC芯片是巨大的挑戰,對前端的光電芯片更是巨大的挑戰,比如激光器就無法采用直接調制,必須采用光波導間接調制等等。

高速光模塊除了保證信號傳輸質量外,模塊的功耗和散熱也是突出問題。迎接這些挑戰需要時間,從自身來講,我們在以下方面積極努力:第一,我們不斷努力開發出更高水平的IC芯片;第二,在第三方驗證機構進行可靠性測試,取得有力的品質證明;第三,主動出擊,積極推介產品,擴大用戶群,特別針對國內的重量級企業。讓更多的客戶來證明我們的產品。”

國內芯片企業的優勢主要體現在成本上,研發成本、管理成本、銷售成本都比國外企業要低。對IC來說,基于同樣的工藝,制造成本幾乎是一樣的。要取得制造成本的優勢必須發揮技術優勢,采用相對低成本的工藝,做出同樣的產品性能。“我們采用CMOS工藝的收發IC芯片就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另外,我們可以為客戶提供完整的應用方案和參考設計,為客戶提供及時周到的技術支持和服務。在交貨的及時性和結算的便利性上也優勢明顯。中國也是全球光模塊的主要生產基地,而且在蓬勃發展中,我們機會很大。希望能得到廣大光模塊廠家的支持,支持光通信的中國‘芯’。我們會繼續專注于高速芯片的研發,逐步跟上主流市場的發展步伐,爭取盡快成為世界光模塊IC的主流供應商。”徐總如是說。

“今年有一個很好的契機,國內拉動內需,特別是3G的啟動建設。在3G之后,FTTx將是光通信建設的又一,我們將進入一個全新的寬帶時代。從目前三大運營商對FTTx的部署來看,光節點會越來越多,可預見不久的將來將出現光通信新一輪‘井噴式’的發展。EPON、GPON是目前FTTx的主流網絡方案,有關PON網絡的協議、技術、產品備受關注,迅速得到發展。PON網絡的協議芯片、PON網絡終端模塊的突發模式收發芯片的需求將快速增長,這使光模塊市場一片紅火,預計今年我們可實現60%的業務增長。”徐總充滿希望地對我們說。

篇2

為記錄并分析最有影響力的中國教育創新之舉,《視線》期刊將推出一期以中國教育創新為主題的專題報道。我們謹向教育界的各位同仁誠邀關于這一主題的稿件。有興趣的作者請注意以下幾點:

1 關于教育的定義,我們采用的是廣義的解釋。教育不應該只限于正規學校教育。因此,我們會鼓勵不同的教育主題,包括早期兒童教育,職業教育,校外輔導,成人教育,高中教育和特殊教育。

2 我們感興趣的是在創新教育的所有方面,包括實踐,融資,治理,管理,課程和評估。

3 由于我們的主題是教育創新,我們對描述現行制度或課堂教學教案的文章不感興趣。合適的議題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的課題:

?教育部的政策變化

?在線/遠程教育

?高等教育創新:私人,半私人,政府控制監督

?中小學學校的特許經營和教育團體的演變

?國際合作(聯合辦學,獨立的大學,網上課程)

?兒童早期教育計劃(盈利型和非盈利型型)

?校外輔導――新東方,瘋狂英語等

?書評:關于中國教育政策和中國改革的書籍。

重要日期:

文章提案的截止日期:2011年10月1日

錄用通知:2011年11月1日

文章初稿截止日期:2012年1月1日

對文章初稿的反饋:2012年2月1日

趙勇教授,美國俄勒岡大學

雷靜教授,美國雪城大學

張高鳴教授,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大學

[投稿指南](提案和稿件均為英文)

文章的提案:

感興趣的作者應于2011年10月1日前提交少于500字(英文)的提案。提案請發給特邀編輯張高鳴博士(zhangg@uindy.edu)和總編輯Tom Abeans(tabeles@gnmil.corn)。

請在提案里描述:

1 你寫這篇文章的主旨;

2 文章的核心是中國教育界里的哪些創新之舉;

3 這些創新對中國的教育已經并將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4 如果你打算寫的是書評,請在你的提案里說明:1)書的題目;2)書的摘要;3)為什么這本書與這期期刊的主題(“中國的教育創新”)很合適。

請把你提交文案的email的題目定為“OntheHorizon”。稿件:

提案被接受后,作者需要提交文章的稿件。所有稿件必須用Word格式,并提交給特邀編輯,張高鳴博(zhangg@uindy.edu)和主編湯姆Abeles(tabeles@gmait.省略oroducts[ioumals/author guidelines.htm?id=oth。請仔細遵循這些指南。

4 大家有任何問題可以郵件咨詢。

篇3

傳統媒體:多重創新葆有自身價值

在保持現有價值的基礎上,不斷提升自己的價值,是傳統廣告媒體創新的主要目標。這種創新通過三個路徑展開。

體制和機制的創新 2006年,中國傳統媒體最值得關注的一個變化,是在體制創新方面的突破。原有的媒體體制已經越來越不適應新的變化,其發展動力已經逐漸耗盡,必須在體制上有所變化,通過體制創新擴展新的發展空間。

2005年12月開始執行的《報紙出版管理規定》明確提出了建立報業市場的退出機制。2006年,對報業市場的退出機制又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發和探討。媒體市場退出機制的推進和建立,會為媒體市場的良性競爭奠定基礎,使得媒體優勝劣汰,更好地作為廣告媒體產生廣告效果。

電視媒體體制創新的最大進展,是突破了原有按照行政建制設立的中國電視媒體格局的難結。如由南方傳媒集團所進行的區域內電視媒體縱向整合的嘗試,已經初見成效。南方模式的特點是,以省級媒體為核心,對地市縣級的廣電媒體進行整合。在這種整合的過程中,依托行政力量,推進產業進程。由行政力推動,而最終逐漸形成產業特性的經營的聯合實體。在內容方面,以整合的優勢購買或制作內容,同時,在廣告經營上,以整合后的價值同媒介購買公司或者客戶相抗衡,保護自己的合理利潤,為客戶提供更有效的傳播。中國媒體開始了從孤島擴張型向陸地緊縮型戰略轉型的進程。

經營層面的創新 經營創新過去主要是強調在媒體的發行、廣告經營、以及印刷等領域探索。2006年在經營方面的突出變化,是對媒體的內容同經營的關系有了更明確的認識。內容即產品。離開內容產品的改善,媒體的經營就是無源之水。隨著媒體環境不斷變化發展,內容的獨家和創新越來越成為媒體最核心的競爭力。

中央電視臺2006年獨家報道世界杯賽事,比賽轉播期間,CCTV-1、2、5三個頻道的觀眾規模增加1.6倍,CCTV-5的觀眾規模甚至可以增加11.4倍以上,受眾收看有關比賽的電視節目時長比平時提升8倍左右。而且,受眾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由于世界杯等大型體育比賽傳播屬于社會綜合傳播事件,CCTV-5女性受眾規模增長14倍以上,男女受眾處于比例均衡狀態。而2006湖南衛視《超級女聲》,以創新的節目形式,繼續贏得了高收視率,更為湖南衛視塑造了頗具影響力的品牌形象。同時,為客戶提供了優質的廣告傳播平臺。

以新技術應用為基礎的創新 探討應用新的數字技術,同新媒體的發展趨勢結合,擴展傳播的效果,是2006年中國傳統媒體的普遍趨勢。在觀念上傳統媒體對新媒體的特點和沖擊有了更為深入的理解,在行動上很多傳統媒體都在數字化的進程中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繼2006年5月上海文廣拿到IPTV、手機電視和網絡電視牌照后,2006年4月,中央電視臺也拿到了IPTV、手機電視和網絡電視牌照。而南方傳媒在2006年上半年在廣東已經開始了實際的手機電視運營的測試。2006年9月6日,北京人民廣播電臺的DAB移動多媒體廣播正式開播,一舉提供了多達12套廣播節目和2套電視節目。此前,廣電總局在北京、上海、廣東三地頒發了DAB數字多媒體廣播業務許可證,并出臺了DAB行業標準。數字電視在中國有了更大的推廣。2006年3月,信息產業部公布《數字電視接收設備術語》。2006年8月18日,中國國家標準委員會在“2006年第8號(總第95號)中國國家標準批準公告”中了(《數字電視地面廣播傳輸系統幀結構、信道編碼和調制》。2006年10月,國家廣電總局推出移動電視標準“中國移動多媒體廣播系統(CMMB)”。與數字電視相關的有3個標準頒布,標志著中國數字電視產業在不斷完善中升級和延伸。

新聞出版總署在2006年成立了數字報業實驗室,也表現了報業整體對新媒體趨勢的探索。在向新媒體轉型的過程中創新經營模式,致力于提升競爭力,擴大媒體的影響力,為客戶創造更大的價值,是2006年中國傳統媒體的共識。

新媒體:創新再上新臺階

2006年新媒體的發展又上了一個臺階。網絡媒體更加大眾化和媒體化,手機正迅速由通訊工具向帶著體溫的媒體轉型。2006年,新媒體作為一種廣告媒體形態的創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技術創新帶動廣告媒體創新 新技術的應用推動了新媒體的發展。2006年,中國的網絡媒體已經全面進入了Web2.0的時代。網絡媒體依據新媒體的特點更充分的媒體化。博客是2006年網絡的最大亮點。5000萬的注冊用戶,2800萬的經常用戶,在中國的傳播領域產生了極大的震蕩。以此為基礎,在網絡平臺上,正在醞釀形成全新的媒體形式。2006年是中國的視頻高速成長的起點。視頻搜索技術開始引進并逐步市場運作,而各類視頻網站和播客蓬勃發展。視頻的發展提高了網絡媒體同傳統媒體的競爭力,也為廣告主創造了一個更充分地與消費者溝通的渠道。

2006年最受人關注的新興媒體形式是以手機為代表的無線媒體。2006年初,兩大移動運營商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先后宣布進軍手機廣告市場,分眾傳媒也在收購凱威點告之后,成立分眾無線公司正式運作手機廣告業務。其后,寶馬公司已經通過分眾無線在新浪、空中網、樂訊、TOM等多個知名WAP站點同時投放了手機廣告。隨著3G網絡在中國的開展、移動運營商對移動數據業務的重視、智能手機終端的普及、無線上網用戶的穩步增長以及廣告主對無線廣告的認識加深,根據iResearch市場咨詢有限公司的報告,2006年中國無線廣告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5億元,短信廣告市場規模為3.3億元,占這個市場規模的66%,短信廣告依然是主流形式的無限廣告形式;WAP廣告市場規模預計達到0.6億元,占無線市場規模12%;WAPPUSH廣告收入為0.8億元,占16%;其他形式無線廣告收入為0.3億元,占6%無線廣告市場呈現巨大潛力。

經營模式的創新 2006年,新媒體在廣告經營模式方面最明顯的變化,是在學習借鑒傳統媒體廣告經營模式的同時,日益意識到同傳統媒體廣告經營的差異,不斷探討適合新媒體特點的廣告經營模式。網絡媒體在網絡廣告的產品、售賣方式以及效果評估方面都有了新的探索。盡快形成網絡廣告的行業標準,推動網絡廣告價值的認同和提升,成為行業的共識。但手機廣告的經營模式尚不成熟,其 關鍵原因是手機目前還不能被看作一個成熟的廣告媒體形式。在3G推廣之后,手機廣告媒體和手機廣告媒體的經營形式將會有突飛猛進的發展。

戶外媒體:整合資源穩固基礎

戶外媒體是一種單純的廣告媒體形式。在目前動蕩的媒體環境中,對廣告客戶而言,戶外廣告是一種效果最穩定的廣告媒體。2006年戶外廣告媒體在整合和資源開發創新方面又有新的進展。

以產品為基礎的整合創新 2004年至今,中國戶外廣告市場一直以超過20%的增長率增長。然而,中國戶外廣告市場現狀較為松散,前5強公司最多只占市場總份額的兩成左右,80%多的戶外廣告資源仍然掌握在小型企業手中,并沒有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中國這一市場的發展前景遠大于較為成熟的歐洲和北美市場,這也正是德高、維亞康姆、SPH(新加坡報業控股有限公司)、凱雷等國際傳媒巨頭或投資巨頭紛至沓來的主要原因。戶外廣告的整合勢頭從年初開始,2006年初分眾傳媒與聚眾傳媒合并。2006年3月,TOM集團與新加坡報業控股有限公司(SPH)結成策略合作伙伴。根據協議,SPH將向TOM戶外傳媒集團(OMG)注資2600萬美元,并持有OMG35%的股份,而TOM集團則仍持有其65%的股份。2006年9月17日,德高在京宣布,將在國內各主要城市陸續推出“巴士100變”的新產品,德高已經占據中國公交廣告的40%的市場份額。戶外廣告的整合一直持續到2006年末。12月初,全球最大的私人股權投資機構之一凱雷管理宣布投資大禹公司2000萬美金,合作成立分時傳媒廣告有限公司。這些整合是以形成具有獨特價值的戶外廣告產品為基礎的。比如德高通過整合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公共汽車車身廣告的媒體。對于希望面對普通消費者進行溝通的企業而言,利用德高的戶外車身廣告網絡可以產生全國性的廣泛影響。

戶外廣告資源的開發和創新 2005年以來,由于分眾的帶動,廣告業出現了戶外廣告資源開發的熱潮,各種新的媒體終端層出不窮。比如公共汽車、地鐵內的移動電視、拉手廣告等形式,飛機、火車和出租車內的移動電視、超市內的各種廣告資源的創新開發等。其中的一些廣告形式過去就存在,但較為分散,但在2006年加以整合,成為明確的戶外廣告產品,比如華視傳媒等對公共汽車內移動電視的整合;有些則是全新的產品。比如觸動傳媒在出租車的副駕駛座頭枕后方,安裝可以為出租車乘客提供娛樂和信息資訊的互動式觸摸屏。它可以根據乘客的選擇,以講話、說故事、玩游戲等“寓商于樂”的方式,將商業信息的內容傳達給消費者,引起他們足夠的好感與興趣。同時借助手機短信對話、網絡互動等方式,幫助企業進行更深入的整合傳播。

篇4

“創客中國”創新創業大賽是工業和信息化部落實國務院關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重要部署的具體舉措,也是在全國“雙創”活動周期間開展的重要活動之一,意在挖掘“草根”創新潛力,聚集全國創新資源,為創客和小微企業打造優質的平臺和橋梁。

本屆大賽吸引了來自各省市的3189個項目通過“創客中國”平臺報名,其中小微企業項目1493個,創客團隊項目2596個,主要涉及智能硬件、移動應用及創意設計等三個領域。參賽項目由評審專家在線初評,推選出企業組和創客組共20個優秀創新作品進入現場比賽,最終評選出一、二、三等獎和優勝獎。

獲獎項目除可獲得相應的獎金和證書外,還可被優先推薦給大賽合作投資機構、銀行,對符合條件的項目給予投融資、貸款等方面的支持;并可被推薦進入與大賽合作的創客空間、國家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等,獲得一定的政策扶持。

篇5

危創新:叢林草莽心態

危創新,說白了就是違反道德底線,甚至違反法律約束的所謂“創新”—從黑社會到黃賭毒,從盜版光碟到軟件外掛和惡意劫持,從食品摻假到媒體抹黑和幕后操縱,從資歷作假到知識產權盜用,處處都是危創新在作祟。

國人文化情結中對于“梁山好漢”的認同和推崇,為危創新提供了滋生的沃土,民眾常常看不清危創新的危害而容易為之蒙蔽。危創新者非常善于操縱網民輿論,借所謂的“民意”之刀殺人。我國法制和監管的不完善更是給危創新者以可乘之機,所以“鋌而走險”式的危創新案例層出不窮。

2010年8月,在黑公關和部分媒體的操縱下,圣元奶粉深陷“激素門”,一時間民意鼎沸,一致聲討圣元的不負責任和政府的監管失職。此后短短半年時間,進口奶粉的市場占有率陡然上升到50%以上,國人不敢再喝國產奶粉。倘若不是事后抓出幕后黑手,恐怕直到今天,圣元和政府還要備受譴責。

危創新,常常能夠帶來快速而直接的效益,這對于急功近利者有著巨大的誘惑力。一位參與摻假三氯氰胺的乳品收購商曾經向記者透漏:“加了三氯氰胺才能賺錢;不加,那就一分錢賺不到。不賺錢,我們吃什么?一噸牛奶賣給老百姓多少錢,可我們裝在口袋里的沒有這么多錢……”言下之意,只要產業鏈分配不合理,他們就有理由而為之。危創新者往往以“被逼無奈”、“別無選擇”、“社會所迫”和“劫富濟貧”等為借口,這些借口一方面給了他們“出師有名”的強心理暗示,另一方面則蒙蔽了公眾的是非判斷。

沒有底線的危創新心態一日不摒棄,中國則一日不能成為真正的強國,國人的價值觀也無從成為世界普適的價值觀。

偽創新:百事可樂的心態

偽創新,其實本身并沒有創新,而是把別人的創新和成功模式簡單復制,將其應用在“先驅者”覆蓋不到或覆蓋不全的領域。假設市場足夠大,假設在某些地域和垂直領域,有足夠的特有需求,而且一直不能為“先驅者”所滿足,那么簡單復制的偽創新便有強大的生命力。

這里有一個正面案例,是當可口可樂如日中天時,百事可樂橫空出世—同樣是碳酸類飲料,口味非常接近,在這場“百事挑戰”(Pepsi Challenge)中,大部分人無法辨別兩者口味的差別。但作為一個市場的后來者,作為一個先驅者品牌的挑戰者,百事可樂沒有停留在第一步的偽創新上,而是從市場營銷、品牌推廣、渠道模式、資本運作和商業模式上不斷創新。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百事可樂的市值與可口可樂越來越接近,同時還分拆上市了一些品牌優質的企業,其中包括擁有KFC和必勝客的百勝(Yum! Brands)。

類似的故事在中國也有很多,在國內做得很出色的品牌商,反向收購母品牌的地域所有權,甚至整個品牌。收購后,不拘泥于原來的品牌風格,不斷地給品牌增添新的內涵,讓原本瀕臨危境的品牌煥發出新的活力。

B2B商業模式最早出現在美國,或許今天已經沒有太多人還記得Commerce One、Ariba、FreeMarkets這些B2B的先驅,網絡泡沫破碎的不僅是浮躁和不切實際的夢想,也抹殺了一個可能爆發的產業潛力。而真正將B2B模式可持續地做成功的,卻是中國—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眾多B2B公司的率先盈利和上市,讓世界為之一振。

名為偽創新,其實不偽。敢于在市場的規范下挑戰先驅是一種勇氣。挑戰者也常常擁有自己獨特的優勢,比如更了解本地或垂直領域的用戶需求,擁有更強的執行團隊和更好的推廣渠道……在“同質化競爭”日趨白熱化的今天,決定成敗的不再是“一招鮮”和“一錘定音”,而是商場博弈和執行智慧的長跑。換句話說,百事可樂的成功模式可以被復制。設想,如果中國出現更多成功的自主品牌“千事可樂”、“萬事可樂”,你是會責罵產品山寨,還是為更多元的市場選擇和勇于挑戰的企業家喝彩呢?

微創新:精益求精的心態

微創新,顧名思義,是基于原有的商業模式、產品模式和技術的基礎上的進一步革新、小步驟創新。因其微小而往往被忽視,但其爆發力同樣巨大。

以日本汽車工業為例。早年的日本汽車,在美國人的眼里就是廉價低質的代名詞。日本汽車工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日本企業表現出持續的微創新能力,徹底改變了世界汽車市場的競爭格局。我曾生活在豐田汽車在美國最大的工廠(Georgetown,Kentucky)附近,有機會與豐田汽車的工程師交流,當時他們最常用的考量質量的標準是“問題數(Defect Count)”,即平均每輛車的小毛病數量,而豐田汽車Camry 的“問題數”是美國同類車型的二分之一。豐田汽車不遺余力地探究每一個出問題多的地方及其原因,搜集相關數據,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數據庫,而后以優化流程的方式,嘗試將“問題數”一降再降。通過這種老美看不上眼的精益求精的微創新精神,把日本車的質量做扎實,口碑做響亮。

在中國,關于微創新的討論也有很多。我印象很深的是,很多互聯網精英到網吧、用戶家中,考察用戶使用產品的行為習慣、操作過程及使用感受,并根據這些采樣改進產品。恰恰是這些產品的細節處理逐步滿足了用戶的需求,令其在一段時期里有了長足發展。

微創新,的確渺小到不足以言道,但諸多商業流行品牌的成功案例證明,不積跬步何以至千里,正是那一點點的細節處理和看似漫不經心的微弱發力,日積月累,推動市場走向新的格局。

偉創新:開放的心態

偉創新,一如在過去30年里的電腦技術、互聯網技術以及基于互聯網的商業模式、搜索、SNS等帶來的全新產業變革和機遇,是人們傳統意識里公認的“偉大創舉”。但關于偉創新的理解,容易陷入以下三個誤區。

誤區之一:偉創新,總是發明者能夠最成功的創新

回顧歷史,第一個發明圖形界面的是Xerox Lab(施樂實驗室),第一個把這項技術商業化的是蘋果公司的Macintosh,而真正把這個技術普及給大眾的是微軟的Windows視窗操作系統;10年前,在Overture和Alta Vista橫行的網頁搜索年代,人們質疑Google是不是還有機會;6年前,在MySpace、Classmate.com和Friendster蓬勃發展的SNS領域,有多少人相信同是從學生領域入手的Facebook能夠后來者居上。

偉創新,并不一定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創新的簡單結果。事實上,大多數偉創新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幾代人在發明者的基礎上,不斷革新模式、革新渠道、革新產品和用戶體驗的結果。

誤區之二:偉創新,是一次性的創新

偉創新,是厚積薄發的過程,人們在驚嘆爆發結果的時候,往往忽略其歷經艱辛的漫長發展史。

當SNS標桿Facebook在用戶時間上已獨霸江湖之時,大家是否還記得,2004年至2007年間Facebook經歷過幾次艱苦轉型:從最早的校園模式擴張到用戶動態(Feed)表現形式更新,從單一的交友式網站到復合型的profile展示,從簡單的社交模式到建立在開放平臺基礎上的多種應用,從單一的用戶內容源到包容了Facebook Open Graph(原Facebook Connect)的多元內容源……今時今日的成功無法一蹴而就,堅持腳踏實地的積累邁進,才是造就Facebook風靡全球的穩固基石。

誤區之三:偉創新,是一個企業或某個人的創新

創新之所以偉大而影響深刻,是因其帶來的產業和行業的巨大變革。以微軟的Windows操作系統為例。

20世紀90年代初,如果你有機會去美國大學的機房看一看,會發現蘋果公司的Mac電腦與X86型IBM的電腦在數量上不相上下,但Windows的開放平臺(Windows API和基于API的開發)迅速發展,顛覆了市場格局。一大批企業在Windows平臺上大展身手,眾多Windows軟件和應用如雨后春筍般嶄露頭角,帶動了一大批軟件公司蓬勃興起,實現了第一次基于Client-Server開發模式的革命,也讓Windows操作系統成為個人電腦OS的無冕之王。

今天的Facebook開放平臺,與蘋果App Store平臺和Android應用平臺,亦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中國,包括中國移動、騰訊在內的諸多大型企業,也開始嘗試開放產業鏈,讓更多的中小企業釋放創新潛力,與行業一起成長。以代表騰訊社區的QQ空間和騰訊朋友為例,接入的一個個第三方應用(如摩天大樓、家園守衛戰、功夫英雄、夢幻海底等等)都獲得了用戶基數和商業模式的成功,QQ互聯也給Yoka、酷6網、cnBeta和Donews等各類網站帶來了直接流量和用戶。

創新式的中國

成就偉創新需要一個開放的心態,一個共贏的心態。以前聽朋友說,國人做一項生意,像吃一條魚,喜歡從頭吃到尾,恨不得把魚骨頭都吃下去,這是一個“產業鏈封閉”的形象比喻。而今天,一個開放的創新,是把魚塘不斷擴大,魚塘的開發者在自己養魚的同時,把更大的魚塘提供給其他人。微軟其實就是一個例子,在Windows上,既有微軟自己開發的Office軟件,也有更多滿足不同需求的非微軟研發的應用。市場份額最大的瀏覽器是IE,但是通過IE,我們看到最成功的Portal是Yahoo,最成功的搜索是Google,最成功的SNS是Facebook……放水養魚式的開放,將成就一個更開闊的共贏的行業。

篇6

《意見》指出,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要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改革推動,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大簡政放權力度,放寬政策、放開市場、放活主體,形成有利于創業創新的良好氛圍,讓千千萬萬創業者活躍起來,匯聚成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動能。不斷完善體制機制、健全普惠性政策措施,加強統籌協調,構建有利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的政策環境、制度環境和公共服務體系,以創業帶動就業、創新促進發展。

《意見》強調,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培育和催生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的必然選擇。隨著我國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強化,要素的規模驅動力逐步減弱,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粗放式發展方式難以為繼,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需要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就是要通過結構性改革、體制機制創新,消除不利于創業創新發展的各種制度束縛和桎梏,支持各類市場主體不斷開辦新企業、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培育新興產業,形成小企業“鋪天蓋地”、大企業“頂天立地”的發展格局,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打造新引擎、形成新動力。

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擴大就業、實現富民之道的根本舉措。我國有13億多人口、9億多勞動力,每年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困難人員、退役軍人數量較大,人力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本的潛力巨大,但就業總量壓力較大,結構性矛盾凸顯。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就是要通過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營造公平競爭的創業環境,使有夢想、有意愿、有能力的科技人員、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失業人員等各類市場創業主體“如魚得水”,通過創業增加收入,讓更多的人富起來,促進收入分配結構調整,實現創新支持創業、創業帶動就業的良性互動發展。

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激發全社會創新潛能和創業活力的有效途徑。目前,我國創業創新理念還沒有深入人心,創業教育培訓體系還不健全,善于創造、勇于創業的能力不足,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環境尚未形成。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就是要通過加強全社會以創新為核心的創業教育,弘揚“敢為人先、追求創新、百折不撓”的創業精神,厚植創新文化,不斷增強創業創新意識,使創業創新成為全社會共同的價值追求和行為習慣。

篇7

關鍵詞:管理模式;企業文化;管理創新

Abstract: With the rise of Chinese economy, Chinese enterprises form a number of management patten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y combining Western management theory with China′s own management practice and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hinese management patten has become the focus that the scholars and business managers actively explore.

Key words:management pattern; corporate culture;management innovation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企業在引進和借鑒西方管理理論同時又結合中國自身的管理實踐和優秀的傳統文化,對管理模式進行不斷創新,形成了一些有中國特色的中國管理模式,中國式管理是指符合中國企業實際、來自中國管理實踐的管理模式。但應該說,中國管理模式仍然處在形成的初期階段,并且商業性較濃。與美國管理模式、日本管理模式和德國管理模式相比,其理論與實踐都很不成體系。筆者對目前中國管理模式創新的探討進行了分析與總結,以期引起學術界與企業界對“中國管理模式”的更多關注。

一、 雙頭鷹式管理模式

近幾年,《太極管理》、《周易式管理》、《水煮三國》、《中國式管理》、《中國式領導》、《中道管理》、《向解放軍學習》、《向軍隊學管理》、《從勝利走向勝利》等一些帶有中國元素的經營管理類圖書,對我國企業有一定的啟發作用。所謂雙頭鷹式,即:一頭看政府,一頭看市場;一頭看中國管理文化,一頭看國外先進管理方式。這種觀點強調企業要全盤兼顧,體現了“中庸之道”。

一頭看政府,一頭看市場。所有的企業都在市場大環境下生存發展,必須適應市場潮流才能取得成功。同時又受到政府的監管和調控,必須符合政府的政策導向。一頭看國內管理文化,一頭看國外先進管理方式。西方管理理論中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精髓。同時應該注意到,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管理文化源遠流長,中國古代管理思想寶庫中,有許多值得借鑒的東西。因此應該一頭看中國管理文化,一頭看國外先進管理方式,取長補短,以期達成中華管理之“道”與西方管理之“術”的合壁。理性的管理包括科學的管理手段、方法與制度,天性的管理包括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及中國儒家的統御思想觀念的運用。雙頭鷹式管理模式強調理性管理與天性管理的并重。

企業管理需要重視與企業所在國傳統文化的緊密結合。日本人曾自豪地說“我們的管理是把美國的管理科學和東方的儒家思想結合起來了”。當代日本管理的主要思想來自于美國等西方國家,但與日本的民族歷史、傳統文化融合在一體,形成了獨特的日本式現代管理模式,并取得了成功。日本管理模式是典型的“天性+理性”式管理,具有較高的管理效率。日本的經驗說明,民族管理文化對現代管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和作用。同時也說明,企業管理不能只依靠引進外來的經驗,還必須繼承本國的文化遺產,走與民族歷史、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道路。

雙頭鷹式管理奉行符合中國文化特質的管理哲學,是一種彈性的、人格化的、剛柔相濟、多方權衡、隨機應變的管理模式,它用腦和心來領導,用敏銳的眼光來管理,以自信、權變來運作,它的核心特征集中于“二權”上:“權變”和“權衡”。

二、 G管理模式

G管理模式[1]是從特定的管理理念出發,在管理過程中固化下來的一套管理實戰操作系統,是“人、制度、創新”的模式,也是站在企業角度對中國管理模式的創新。G管理模式認為,人是企業中最重要的資源,是企業管理之本,制度是企業管理之法,創新是企業管理之源。人本管理使企業能夠存在,制度管理使企業能夠發展壯大,創新管理使企業能夠經久不衰。同時,G管理模式是在多維博弈人性假設基礎上對管理理論和管理實踐進行思考后提出的一套管理模式。多維博弈人性假設認為:管理行為人(可能是管理者也可能是被管理者)的人性表現具有多維性,在特定的管理環境中,管理行為人根據其他行為人的人性表現調整自己的行為取向,從而形成管理互動。這里的“維”是指工作、生活、社交、愛情、家庭、事業等方面,在這些方面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行為表現。在特定的管理環境中經過數次調整即“博弈”,最終達到一種均衡。達到均衡以后,管理系統實際上就進入到穩定狀態。在這種狀態下,管理極易產生惰性,要想改變這種狀態,G管理模式提出用“人+制度+創新”的管理方法在管理系統中進行多維人重塑,進行制度變革,進行全面創新,使管理系統在更高的層次上運行。所以G管理模式也是一種動態調整的過程。

G管理模式包括12個子模式即:企業創新驅動模式;股東資源優化模式;企業利益分享模式;網絡組織結構模式;企業柔性戰略模式;理性決策跨時空整合模式;信息系統生成模式;超常規作業模式;營銷系統動力模式;多維人重塑模式;企業可移植文化模式;企業全面再造模式。這12個子模式對企業具有全面引導作用。它站在企業管理領域的制高點上,對現有管理理論進行反思,對現有的管理實踐進行總結,用結構式的語言形象地表達出抽象的管理思想。同時,G管理模式主張企業創新發展,穩健擴張。

G管理模式就是通過對中西方管理思想和中外著名企業成功和失敗的經驗及教訓的全面研究,構建起的以成就世界卓越企業為己任的管理模式。G管理模式是一套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它既具有管理模式建立的理論前提,也具有管理模式特有的核心思想和理論體系,又具有管理模式實際運作的操作方法和工具。在企業的實際運用中,G管理模式還是一套結合企業實際情況的操作系統,它通過對各個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管理模式的研究,設計采取不同的改進措施,最終形成符合企業自身實際情況的管理模式。

三、 管理模式的哲學思考

劉唐宇和唐坤松[4]通過分析和綜合中國古代傳統管理思想,構建了一套全新的當代中國管理模式,即管理是一個“修己安人”[3]的過程。管理的前提和出發點是“修己”,儒家認為,一個好的管理者必須修身養性,要具備良好的個人素質,因為管理者的眼界決定企業的眼界。管理的目的和落腳點在于“安人”,主要是針對被管理者而言的。管理者通過仁、義、理、智、信的修煉,不斷完善自己,然后通過管理活動,以影響和帶動別人,達到“安人”的目的。

管理的最佳原則是情、利、法、理四者的結合,即做到以情感人、以利驅人、以法齊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是以儒家的“人之出,性本善”為基礎,即要求管理者從正面感化被管理者,跟現在的“以人為本”有異曲同工之妙。以利驅人與墨家對“利”的追求相一致,通過物質利益,給被管理者以激勵。以法齊人,即“無規矩無以成方圓”,指管理者要制定要求全體員工(包括管理者自己)遵守的規章制度,以體現管理的公平原則。以理服人,就是“德治”,指管理必須建立在道德規范的前提下,并遵守商業倫理。同時管理必須“應時而動”,它由管理戰略和管理策略兩部分構成,前者的代表為《孫子兵法》所說的“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后者即著名的“知已知彼,百戰不殆”。管理的至高境界在于老莊學說中的“無為而治”。“無為而治”不是要管理者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干,而是要遵守客觀規律,順應自然,不要隨意主觀蠻干,所謂“治大國若烹小鮮”,它是道家管理思想的精髓,曾鑄就了使西漢由亂而治的“文景之治”,直至今日,依然應該成為現代管理者追求的至高境界。

以上管理哲學思想蘊涵在儒、墨、法、道、兵五家學說中,是五家傳統思想的精華。在此基礎上提出的管理模式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模式。雖然現在已經有一些從哲學角度分析中國管理模式的討論,但是尚未形成科學的體系,特別是其實踐性還有待進一步深化。

四、 管理模式的企業思考

企業管理模式服務于企業,因而,任何企業管理模式必定取之于企業,用之于企業。一些學者從企業角度分析中國管理模式,使其更具有實際意義。

鄭和平[5]認為管理模式包括結構要素和支撐要素。結構模型包括四種要素:企業文化和經營理念、管理技術、管理體制和規章、決策及領導體這四種要素都不能或缺,任何的殘缺都會導致結構模型的無效。他認為企業文化和經營理念是結構模型的核心,這一點筆者是認同的,因為企業文化和經營理念會影響企業的戰略規劃和企業的前進方向。管理技術包括管理方法和管理規程兩方面的內容,管理方法是相對獨立的,而管理規程則受到其它要素的制約,與其它要素互動。

管理方法是企業在整合資源過程中所使用的工具,直接涉及資源的有效配置。管理規程規定企業三流(資金流、物流、信息流)的流程、方向、路徑和形式。管理體制包括職能分工、信息和指令傳遞系統。規章制度包括從產權制度到企業內部制度等各個方面,它是企業和企業中人的行為尺度和標準。決策及領導體制也是至關重要的,它是指企業進行有效決策的組織結構和組織關系。管理技術、管理體制和規章、決策及領導體制都可以復制和借鑒,惟有企業文化和經營理念不能從外面直接拿來,而是自己企業慢慢培養和形成的,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支撐模型包括人的素質、產品技術、企業目標和目標市場,這些因素共同支撐企業的發展。在這里也強調了人才和技術的重要作用,符合我國當今發展的實際需要。

盧啟程[6]在上面的基礎上提出了結構要素包括五方面:產權制度、企業文化和經營理論、決策及領導模式、管理技術、管理體制和組織模式。其中把產權制度作為核心要素,因為在企業中產權制度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也是其他四個要素發揮作用的基礎。一個企業只要產權清晰,職責就會分明,企業就能夠井然有序的運行。支撐要素包括員工、產品和服務、企業戰略目標和顧客。以上要素只有在管理中按照一定的規則產生互動,才能發生要素應有的作用。

五、 其他思想

(一) 理性管理與非理性管理

理性管理模式的前提假設是:人被認為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經濟人”,人的行為是依照邏輯法則和經驗知識,為實現自身最大利益而進行思考和行動的結果。因此,人是可以通過制度和利益機制加以誘導和控制的。在管理手段和方法上,理性管理模式強調“數字化管理”,重視決策方案的數量模型和邏輯程序,推崇通過生產技術、管理機構和管理流程的公式化來實現效率目標;非理性管理模式的前提假設是:人是按愿望、激情、意志行動的。

聶正安[2]通過研究分析20年來中國管理模式整體取向,他認為一直存在著偏差,于是提出:中國管理模式應在理性管理與非理性管理兼容并蓄中,使理性管理居于主導地位。他還堅決反對采用“科學管理上路后再實行人本主義”。反對情感管理的階段論,主張并行論。同時還主張以理性管理為主戰場。只有建立完善的數字化管理方式,才會有“數字化生存方式”。提出建立科學的組織結構、經營決策和生產管理,開展科學的信息管理。雖然認識到非理性管理的重要性,具有一定的時代進步性,但仍然沒有把非理性管理提升到與理性管理同樣重要的位置,仍以理性管理為主導。與現在許多人認為的“理性管理與人性管理相結合是21世紀中國管理發展的主旋律”大相徑庭。

(二)大鵬模式

在國際化背景下,跨國公司和合資公司的跨文化沖突,說明管理科學原理要與各民族傳統文化具體結合。潘承烈[7]提出了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模式——大鵬模式:鳥頭是中國特色管理的一些基本原則或指導思想,起著導向作用;鳥身是廣大企業在長期經營實踐中總結和提煉出的成功經驗,并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鳥的兩翼,一翼是洋為中用,一翼是古為今用。他認為:“當這四部分逐步成熟而裝配成一只鳥之日,也就是中國特色的管理模式成型之時。”但潘承烈沒有提出怎樣進行“裝配”,是簡單機械的拼湊還是組成一個有機整體?他只是提出一個簡單的輪廓,而沒進行深入地討論。大鵬模式給出了一種中國管理模式理論創新的思路與框架,具體的內容需要專家們根據自己的研究與總結來“填寫”。

(三)中國企業的“群體個性”

與歐洲企業的穩健管理、北美企業的開放管理不同,這些年來,一直勤于向歐美企業學習的中國企業,認識到中國企業有其自己的“個性”[8]。中國企業高層論壇暨個性化ERP應用成果展示會上,金蝶集團主席徐少春表示:“中國企業表現出來的群體個性就是一種中國管理模式。”中國有許多有個性的企業,而這些企業的獨特個性已經成為它們的核心競爭力。

中國企業“群體個性”的產生緣于以下三個市場特點:中國是一個高速變化和發展的市場;中國正由制造業大國向自主創新大國轉變;中國的企業由中國人主導,中國5000年的文化深刻的影響著這些企業領導者的管理風格。理論界有種聲音,即將眾多在實踐中獲得成功的中國企業管理理念與手段的共性集中起來,就是中國管理模式。但在如何把優秀的共性集中起來方面尚有許多困難需要克服。

六、 中國管理模式的企業實踐

華為的成功是中國管理模式一個很好的案例。華為之所以被人們冠以“現象”進行研究,是因為它不僅用10年將資產擴張了1 000多倍,更因為它獨特的企業文化和管理方式,譬如軍事化管理、多少有些封閉和家長式強硬的企業文化,以及“農村包圍城市”的市場路線等。這種“土狼”色彩與它大手筆開拓國際市場,一擲上千萬美元請來國際咨詢公司為自己進行管理流程調整看似不太協調,但“亦土亦洋”的華為獲得了成功。

海爾模式是中國式管理的另一典范。海爾管理體系與模式是隨著海爾的發展而不斷成熟起來的,海爾以一個瀕臨破產的冰箱廠到現在的國際化海爾,他的發展也反映了在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企業管理模式變革所走過的道路,反映了我國企業先向西方學習再進行中國式創新的過程,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無序到有序。海爾初期張瑞敏規定了十三條,混亂逐步好轉。張瑞敏通過砸冰箱事件與一系列行動,樹立了質量觀念與名牌思想。

第二階段,從有序到體系。主要是全面引入質量認證體系,特別是美國UL質量體系,為海爾管理體系的建立健全奠定了基礎。

第三階段,從體系到提升。主要表現為從以產品為中心的管理理念向以人為中心的管理理念的轉變。海爾創立了OEC管理法,其“日事日畢,日清日高”的理念有效地提高了員工的素質。

第四階段,從高度到延伸。海爾管理全面提速,系統地完成了海爾的多方位管理哲學,包括生存哲學、用人哲學、運營哲學、服務哲學等。至此,富有中國特色的海爾管理模式形成,并引來諸多企業的競相學習。

七、 結束語

中國管理模式還處在不斷發展、創新中,這不僅因為管理本身就體現為一種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更因為中國獨特的國情。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相對于發達國家上百年的企業管理歷史,中國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管理尚不夠成熟,業務流程的改變與調整更為頻繁。再加上這些年來社會主義市場機制經歷了一個從建立到完善的改革過程,頻繁的體制改革,更為企業的經營帶來了許多新情況新課題,促使中國企業不斷地調整和改善管理模式。隨著中國管理在學習與創新中不斷走向成熟,中國管理模式會提高到理論高度,并對企業產生深刻與廣泛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祝曉東, 周海濤.影響中國企業的十大管理模式[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275-278.

[2] 聶正安.20年來中國企業管理模式取向的偏差及其調適[J].經濟評論, 2000(2):119-122.

[3] 郭建,曹平.21世紀中國管理模式哲學探析[J].經濟工作導刊,2003(1):14-15.

[4] 劉唐宇, 唐坤松.中國傳統管理思想的綜合分析與運用[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 2003,6(2):55-58.

[5] 鄭和平.企業管理模式理論及中國企業管理模式方向分析[J].企業活力,2003(1):60-64.

[6] 盧啟程.企業管理模式的理論與發展研究[J].時代經貿, 2006(10):71-74.

篇8

論文摘要:在各種美術思潮的沖擊下,中國漆畫如何正確處理好技術與藝術之間的關系,怎樣走出誤區,更新觀念,是我們今天要關注的問題。只有觀念上的變化,才能帶來作品上的創新。漆畫之本在于藝術。漆畫應當隨時展而發展,中國漆畫的出路在于不斷創新。

漆畫藝術領域的創新也像其它藝術形式一樣,正在受到各種美術新思潮的沖擊。中國漆畫隨著時代的發展需要創新,也呼喚創新。漆畫藝術發展創新的“路”今后應該怎樣走,是當今漆畫藝術家必須冷靜思考,也正在探索的新課題。這關系到中國現代漆畫這門新興的藝術形式能否真正成為一門純藝術,從而被大眾所承認,以及能否迅速融入到當代美術主流的行列之中的關鍵問題。藝術沒有現成的路可走,在21世紀的今天,中國漆畫應當隨時展而不斷創新,只有沿著中國漆畫的藝術規律創新而行,才能順利向前發展,此外別無出路。

一、 讓漆畫走出誤區

在漆畫的創作過程中,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惑,陷入種種誤區之中難以創新。中國漆畫首先必須走出誤區,丟掉“包袱”輕裝上陣,這樣才能走向創新。

誤區一:把裝飾風格與裝飾實用藝術兩個概念相混淆

在漆畫創作中,有些人錯誤地認為裝飾風格就是裝飾工藝品,甚至還有人認為就是裝飾圖案。錯誤的認識產生錯誤的觀念。概念上的混淆會造成理論上的誤區,概念的錯亂會導致方向的迷失。把一些裝飾工藝小品類漆畫的表現形式,錯誤地當作主流創作方向,導致一些缺乏思想內涵、無時代感的“工藝類小品”漆畫出現,影響了漆畫向深層次的發展,使人們在觀念上對漆畫創作理解得簡單化、幼稚化了。

誤區二:輕視工藝或唯技術論

大漆是一種具有東方文化特色的藝術媒材,漆自身只是漆畫的重要媒材,不是藝術。漆的材質特殊,工藝手法繁復,漆畫的表現技法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學習漆工藝技法,是掌握漆畫語言的必要途徑,是為了創造出充滿激情的藝術作品,學以致用。技藝為創作構思服務,工的目的是創造藝。高超的技藝是含在漆畫藝術表現的內容之中的,如果離開表現漆畫藝術的內容、思想內涵,再高超的技術也只是技藝,不是藝術。許多漆畫家往往陷于漆藝技法而不能自拔,這種情況成為阻礙中國漆畫健康發展的不利因素。

漆畫是藝術和科學、繪畫和工藝制作相結合的產物。漆畫首先是畫,其次才是漆,首先是藝術,然后才是技術,首先是思想內涵,然后才是制作技巧。漆畫之本在于藝術。

漆畫家一方面必須重視工藝和材料的效果, 另一方面,必須重視漆畫藝術的視覺感染力,漆畫特殊語言所造成的力度感和繪畫的視覺沖擊力,必須強調漆畫的審美價值及藝術性。不能簡單地應用材料、突出材料,也不能濫用材料和過多地應用鑲嵌工藝,給人一種近工藝遠藝術之感。因此,不斷提高工藝技術的最終目的是服務于該畫種的繪畫藝術性。

輕視工藝或者唯技術論都是不可取的,兩者都會阻礙現代中國漆畫發展和創新。

二、 漆畫的出路在于創新

漆畫的創新取決于技法的變化與藝術風格的體現,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有些漆畫家傾向于在“工藝”的環節中煞費苦心,其結果要么是局部的改良,要么是人為地嫁接其它畫種的技法,難以令人滿意。如只刻意在“工藝中求工藝”的框框中尋找創新,最終會使漆畫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小,最后又走回到漆藝之中。漆畫的出路在于創新,漆畫的創新應體現在創新方法和表現其藝術內涵的深度上。漆畫的創新除了給人帶來全新的感官刺激外,還要與觀賞者的心靈溝通,達到令人震撼的藝術效果。如果離開了這個根本,漆畫藝術的創新也就不存在什么價值了,現代漆畫藝術正是在不斷的創新中求發展。

1. 觀念上的創新

觀念上的改變是一個根本的改變,觀念上的更新是一個很大的突破。技術的進步會給藝術帶來巨大的沖擊,也會帶來觀念上的沖擊。人們習慣于把文化科學中最新的觀念引用到藝術領域,這種新觀念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藝術的變革和創新。

中國漆畫要隨時展而不斷創新,觀念上的更新比技術上的更新表現得更為強烈,新觀念的產生要比技術的轉變更為重要。一方面,漆畫作者的觀念要隨時展而不斷更新。漆畫藝術家不應該被舊的傳統觀念局限和束縛,而應不斷拓展自己的藝術空間,擴大漆畫藝術的生存空間和發展空間,形成新的藝術語言與藝術觀。另一方面,要敢于解放思想,突破舊有的傳統觀念束縛。在觀念上,確立對漆畫的多元化認識,各種漆畫藝術風格共同發展,并在各自領域里尋找新的發展空間,形成漆畫藝術多元化發展的新局面。

2. 語言上的創新

漆畫的語言,就是漆畫的表現形式、表現手段、表現方法,以及表現的材料、工具等。由于傳統的漆工藝技法已不能滿足新興漆畫的表現需要,現代漆畫在漆畫家們的不斷努力創新下,不斷出現新技法、新工藝,同時不斷地擴展漆畫材料的范圍。由此,逐漸形成現代漆畫在技法、造型、構圖、色彩、材料、制作工藝等方面獨特的表現形式,現代漆畫自身的技巧、規律和法則,也就形成了漆畫區別于其它畫種的特色,創立了現代漆畫自身的藝術語言。

漆畫是一個年輕的畫種,它是一個包容性很強的藝術體系,還處于發展階段。不同畫種所使用的特殊媒材對其藝術語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漆畫材料的使用和漆畫技法掌握,決定了漆畫藝術的特征。漆畫藝術語言的產生是十分具體的,不通過大量的藝術實踐,不付出辛勤勞動是不可能真正掌握的,任何純理性的學習都不能代替這種實踐。

掌握和運用漆畫的藝術語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對所采用制作材料的苛求給學習者帶來了相當的困難。掌握和運用漆畫的藝術語言是漆畫家的特殊基本功。但也有一些作品不重視漆畫的語言,不重視技法的修煉,使作品簡單化。有些人不去掌握漆畫的語言,在創作漆畫時,以油畫、國畫、版畫、水彩畫的觀念和這些畫種的創作方法去創作漆畫,這是不可取的,也抹殺了漆畫未被充分挖掘的極強的藝術表現力。

成功的漆畫作品是在藝術表現過程中熟練地、恰如其分地、創造性地運用漆畫的藝術語言。只有熟練地掌握和運用漆畫的語言,才能在漆畫語言上進行創新。

三、漆畫當隨時展

當今社會由工業時代進入信息時代,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電腦的廣泛應用,使計算機滲入到各行各業。信息時代、數字化時代、新媒體的出現、新工藝的應用,迅速改變著人們對事物的看法和認識標準。在新信息、新知識、新觀念對現代漆畫藝術的沖擊下,也帶來了漆畫新的造型語言及表達方式的變化。

中國漆畫是在繼承和發展豐富的傳統漆工藝基礎上,融合現代審美觀念,將漆工藝技法運用到現代漆畫創作之中,所創作的漆畫作品與其它畫種一樣要求作品有一定深度,具有時代特征,反映時代脈搏。

篇9

提起周群飛的名字,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她是誰。但是,周群飛可能是與全球人“接觸”最多的人。因為,人們的指尖每天都在周群飛生產的手機面板上點撥。于是,人們猜想周群飛可能是富二代,或者名校學霸。但是,真實的周群飛什么都不是,她最初只是一位初中輟學的打工妹。這個身世多么讓人驚訝,仿佛與她的身價極不相稱。可事實就是這樣。周群飛出生在湖南省湘鄉市一個小山村,母親早逝,父親雙目失明,15歲的周群飛在初中二年級便輟學打工。

周群飛在廣州幾經輾轉,最后落腳在深圳澳亞光學工廠打工。1990年,澳亞光學工廠準備撤資,周群飛找到老板,懇求讓她來試試。周群飛說:“成了,工資隨你定;失敗了,我給你打一輩子工。”為了不半途而廢,老板決定讓周群飛去試一下。很快,這個工廠在周群飛的努力下成為公司效益最好的工廠。

當然,周群飛的成功源自她的第一次創新。澳亞光學工廠主要是生產手表玻璃,而周群飛所做的是在手表玻璃上印字和圖案。當時,這種印刷工序繁瑣,質量也不是很好。愛鉆研的周群飛便發明了絲網印刷技術,這種印刷技術不僅工藝簡單,而且質量非常高。也正是這個創新,讓周群飛贏得了她人生的第一桶金。

1993年3月18日,周群飛辭職單干。她和姐姐、姐夫、哥哥、嫂子及三個堂姐妹組成了創業團隊,這就是藍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雛形。他們的場地是租賃的一套三室一廳的民房,啟動資金是2萬元,業務還是手表玻璃的絲網印刷。周群飛與她的團隊日夜加班,當年就凈賺70多萬元。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有些客戶付不起貨款及代工費,周群飛就要求他們用一些舊的設備來抵債。就這樣,周群飛完成了從單一的印字加工到生產完整的手表玻璃產品的華麗轉身。

周群飛的第二次創新是在2001年。這次發明創新奠定了周群飛的成功基石,同時也掀起了世界手機玻璃的革命風暴。這一年,周群飛接了TCL公司的一批手機面板訂單。當時,全世界的手機面板全部采用的是有機玻璃,這種玻璃易產生劃痕,清晰度、靈敏度和美觀度都有一定的缺陷。于是,周群飛想到了自己的手表玻璃工藝技術。她大膽地把手表面板的材料和絲網印刷技術運用到手機面板上,并取得了成功。隨著TCL手機在市場走俏,國內的中興、熊貓、康佳等品牌緊跟其后,紛紛采用玻璃屏。自此,手機屏幕開始全面向玻璃屏升級換代,并延伸到其他電子產品。

篇10

英文名稱:Chinese Journal of New Drugs and Clinical Remedies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主辦單位:中國藥學會;上海市醫藥管理局情報所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種:中文

本:16開

國際刊號:1007-7669

國內刊號:31-1746/R

郵發代號:4-347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2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中科雙獎期刊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第二屆全國優秀科技期刊

聯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