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的方式范文

時間:2024-03-29 18:16: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傳統文化的方式,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傳統文化的方式

篇1

中國傳統文化名詞的英語表達方式

樣板戲 model opera

地雷戰 The Mine Warfare

霸王別姬 Farewell to My Concubine

群英會 Gathering of Heroes

借東風 East Wind

將相和 General and Premier Make Up

鳳陽花鼓 Flower Drum Dance

醒世恒言 Lasting Words to Awaken the World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Butterfly Love

紅樓夢 A Dream of Red Mansion/Chamber

桃花扇 The Peach Blossom Fan

儒林外史 The Scholars

京劇 Peking Opera

炎黃子孫 Chinese descent

五行 five elements

觀音菩薩 Avalokitesvara

菩薩 Boddhisattva

清真寺 mosque

道士 Taoist

和尚 monk

尼姑 nun

羅漢 arhat

財神爺 the God of Wealth

閻王爺 King of Hell

爐火神 the Fire God

佛經 Buddhist scriptures

七十二般變化 seventy-two different forms

弼馬溫 the Protector of the Horses

八卦爐 Eight Trigrams Furnace

金 metal

木 wood

水 water

火 fire

篇2

【關鍵詞】高等學校;傳統文化教育;方式;途徑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傳統文化教育既要承傳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明成果,又要結合現代社會的客觀實際,對高校而言更是如此。高等學校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核心價值觀的根本,拋棄傳統、忘記根本,就是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離不開大學生的積極參與。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中,增加對大學生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具有重要且長遠的意義。

一、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素質的基本情況

當前高校大學生普遍為90后,他們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有著相對明顯的特征。

(一)價值觀偏差和信仰缺失。

90后大學生普遍成長在信息多元化的社會,各種價值觀念和不同的文化意識形態相互碰撞與融合,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90后大學生在安逸的生活中,存在一定的惰性,尚未形成穩定而正確的價值觀念。在崇尚個人選擇、強調個體意識的90后大學生當中,近1/3的大學生處于無信仰狀態。“對的信仰,是中國革命勝利的一種精神動力”,大學生信仰的缺失,對大學生保持正確的價值觀,明確個人奮斗目標,社會的不竭發展造成影響。

(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素養缺乏。

從教學實踐來看,大學生普遍對優秀傳統文化缺乏應有的認知,對傳統文化中的基本內涵缺乏理解。從大學生對于優秀傳統文化名著的學習和閱讀來看,大學生普遍對中國傳統文化書籍學習閱讀興趣不高,傳承情況不佳,大部分學生沒有完整的看過“四大名著”,對身邊的傳統藝術和民俗也了解甚少。剛入學的學生中文化品位有西方化的傾向,也證明了傳統文化教育陣地的缺失使大學生很容易接受外來不良文化的侵襲。

(三)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信心不足。

在與學生的交談中,學生普遍更樂意談最新的娛樂八卦等非主流文化和西方的流行文化,對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大部分學生表示希望自己能夠有較高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素養,但往往因為覺得傳統文化學習較為枯燥,較難理解或者不夠時尚等原因不能主動學習。對中國傳統文化未來的發展,大部分學生能夠談到中國在國外設立的孔子學院將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對外傳播起到巨大作用,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國內的不斷發展也表示出了樂觀的態度,但也有部分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未來的發展信心不足。

二、高校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和不足

(一)課程設置的邊緣化。

在市場經濟和高校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高校,尤其是二本以下的普通高校,課程設置越來越傾向于就業導向,在專業設置上更加接近市場需求,相應就弱化了傳統文化課程的教學。大學人才培養上更注重學生專業知識的教授,忽視大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的提高。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除了專業課程之外,接觸更多的是外語和計算機,較少主動學習傳統文化知識。高校自身對傳統文化教育教學認識不夠,缺乏明確的指導也是造成傳統文化課程教育邊緣化的重要因素。

(二)教育內容的附屬化。

大部分高校將《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列為選修課,作為學生獲得課外學分的資源,可以看出《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只是作為主要學習課程的配角。另一方面,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教學工作長期以來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來開展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提出要加強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也是指出要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加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教學比例。

(三)教學形式的簡單化。

高校中國傳統文化的教學,幾乎都是采取課堂教學的方式。近年來,部分高校開設了國學班,專門學習研究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形式也相對豐富,但也是作為一個專業來開展教學工作的。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理解只限于課堂教學,尚未安排其他的教學方式來提升大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對于中傳統文化知識的感觸也都來源于書本,沒有開展體驗式教學形式,不利于學生對傳統文化形成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三、加強大學生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方式和途徑

(一)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研究,改革傳統文化教育方式

目前,各高校普遍開設有中國傳統文化課程,但絕大多數是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的,屬于零散滲透式教學。在大學生中普遍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課程,就是要突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零散滲透式的教學形式,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容體系,完善教學課程和教材建設;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師資隊伍建設,提升師資隊伍自身素養,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二)以立德樹人活動為載體,引導大學生形成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覺

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標就是要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與開展立德樹人活動的目標相一致。世界各國文化融合日趨增強,文化在增進彼此的交流溝通,增進共識的同時,也出現了不同文化間的沖突。在高校中普遍開展立德樹人活動,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大學生中深耕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大學生在對外交往溝通中實現,不斷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對外交流與傳播。

篇3

【關鍵詞】傳承;宗法;血緣

結果與分析

1中國傳統武術傳承方式

中國傳統武術的傳承方式經歷了幾百年的發展,其隨著社會結構、意識形態的變遷而不斷變化,表現形式主要是血緣傳承和師徒傳承,由此衍生的業緣傳承和地緣傳承是其異化的形式。作為傳統武術主要傳承方式的師徒制傳承和家族式傳承,其傳承方式的形成深受中國古代宗法觀念,宗族血緣意識的影響。思維方式、觀念意識貫穿了整個武術傳承方式的始終,對未來武術傳承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觀念意識發生了許多變化。原來從事家族技藝的血親不愿再繼續傳承家族技藝,血緣傳承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的需要,家族中人謀求以外的發展,這樣就給家族技藝的延續帶來了許多局限,因此家族血緣以外的傳承方式就不適應技藝傳承的需要,這一時期模擬血緣式的傳承浮出水面。這種血緣制度傳承向家族外延伸形成了師徒制傳承這一影響中國百年的傳承模式。這其中包括兩種類型,一是對于有血緣關系的師徒形式;二是沒有血親關系,非親非故的師徒關系。表現在擇師授徒,拜師學藝的形式上。

2中國傳統武術傳承方式與宗法血緣

親緣核心、尊祖敬宗、家國同構三個名詞構成了中國古代宗法社會的縮影。它影響著人們的思維觀念,根深蒂固于人們的心中。心理學中講人們的行為活動受心理的支配與影響。古代社會的發展也正遵循這一歷史規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私有制逐漸產生,影響人們了觀念意識。私有制一產生,宗法就隨之而來了。

中國古代社會以血緣為核心、父族為主導的文化內涵反映在政治上就是宗法制度。血緣的維系,氏族家長家族制度使得宗法制度由宗法分封制到宗法君主制。形成了兩千年來的家國同構的宗法制度。

氏族制向宗族制的轉變是宗法形成的兩個階段,宗法制是宗族制在政治上的最高體現。氏族是一種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原始社會組織。宗法制到殷商時期發展到了完善的階段,宗法離不開宗族,宗族在社會制度的構建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宗即是整個家族中長族之人,奉家中一人為首;族即是家族中全體有血緣關系的人。尊祖故敬宗,祖宗,祖宗二者是不分家的,宗者尊也。中國古代宗法制度有大宗,小宗之分。大宗率小宗,小宗領群弟。由此形成了以血緣、宗族、倫理、政治的社會構造體系。

3中國傳統武術傳承方式的發展

中國傳統武術傳承方式發展到現在,又形成了迥異于古代傳承方式的特色特點。無論其發展方式為家族式傳承、師徒模擬血緣式的傳承,還是地緣傳承、業緣傳承、拳譜傳承等等,一直到近代的武館、武術學校的建立,包括現代學校教育中武術的教習,已經不同于古代的傳教模式。但有些發展方式的轉變還是深受過去思維觀念方式的影響。在借鑒前人的基礎上,我們要承前啟后,為中國傳統武術的傳承發揚做一份貢獻。

結論與意義

在對中國傳統武術傳承方式梳理的過程中,因循傳統武術傳承方式的演化,發現各種傳承模式的出現與淹沒都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而轉變的。探究中國宗法血緣文化對傳統武術傳承方式的影響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

一方面:在對傳統傳承方式的研究上我們可以以古為鑒。懂得兩種傳承模式形成的文化內涵,探究形成其模式的演變形勢和過程。對于跨學科跨領域的發展具有借鑒意義。文化包羅萬象,無時無刻不在我們周圍,對我們的生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探究傳統文化與武術技藝千絲萬縷的關系也是作為一名民族傳統體育

另一方面:在研究傳統傳承方式的基礎上我們可以面向未來。為武術事業更好的發展探究新的道路,其中就涉及了武術傳承方式的轉變。社會發展到今天,武術在大的經濟環境背景下已面臨許許多多的問題。傳承模式需要新的發展,制約發展因素的一方面需要去除,適合武術技藝傳承的有待保留。在此就需要廣大武術傳承人的努力。

參考文獻:

[1]程大力.中國武術:歷史與文化[M].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12-18,25-38

[2]田孝亮.淺論中國的宗法制[J].文化廣角,2008(11):59

[3]方國清.中國武術――一種濃郁的宗族文化[J].體育文化導刊,2007(11):18-21

[4]許結.親緣核心――中國古代家族――宗法制[J].文化常識,2008(1):115-116

[5]范海彪.傳統武術傳承方式的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09.9:120-122

[6]宋海濱.中國武術傳承過程中的嬗變思考[J].搏擊•武術科學,2007.9:12-13

[7]薛欣,薛揚.武術的傳承方式淺析[J],體育學刊,2009(2):106―107

[8]王林,趙彩虹.傳統武術傳承的社會人類學解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0(12):26-27

篇4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 創意 工業設計方法 旅游紀念品

不同地域的人們在邏輯思維、行為方式上因文化差異存在很大差別。“設計的內涵就是文化”,若離開文化的土壤,設計則將變為無本之木,伴隨著我國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旅游紀念品市場也顯示出了巨大的開發潛力,用戶對旅游紀念品的創意契合、文化認同需求增強,將文化創意融入旅游紀念品設計中顯得尤為重要。如何設計出富含鮮明文化內涵的旅游紀念品,迫切需要一種有效的設計方法。

一、中國傳統文化在產品設計創意中存在的問題

時至今日,中國傳統文化及創意的應用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對于文化的追本溯源已成為一種共識,但在旅游紀念品設計表達上,部分產品還存在如下問題:

(一)中國傳統文化在旅游紀念品設計的應用中,表象化嚴重,重形式而無內涵。

(二)創意元素裝飾性大于實用性,創意與旅游紀念品契合點低,牽強的附加影響旅游紀念品整體性。

(三)創意元素多為“初級元素”,缺乏思考與深加工。很多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被套用照搬移植到旅游紀念品上,在提取過程中缺乏系統的、多方面的循序漸進。未能先“悟形”、后“延意”、再“傳髓”、終“超境”。

(四)設計創意因襲模仿嚴重、角度單一。在文化體系多元化的今天,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應用也應采取發展的、辯證的、多元的準則。

(五)設計師與用戶間,通過產品所表現的直觀可呈現性、可溝通性不足,用戶無法立即與產品產生共鳴。

二、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創造性思維階段

創造性思維是一種體現創意的思維抽象過程,它能將旅游紀念品實質和內外聯系通過一定方式具象呈現。當創造性思維融入旅游紀念品設計中,可以增強消費者記憶辨識度,在旅游地購買旅游紀念品,通常時間緊促,無法充分細致的了解產品,而獨特新奇的事物更能激發人們的記憶辨識,產生興趣;通過創意直觀快速的展示,抓住人們感性判斷和情感需求,依托創意將體驗和互動傳遞給消費者,產生共鳴,達到提升旅游紀念品特點和人性化的目的;憑借對功能和載體的歸納融合,選擇恰當對口的創意,滿足用戶潛在需求。

針對于旅游紀念品的創造性思維主要依托頭腦風暴法、換元思維法、聯想思維法、逆向思維法和優選法等方法多元橫向的聯系產生新的思路,提出新的問題,結合觀察階段整理資料,尋找當前設計的突破點、重點和盲點;將旅游紀念品功能延續與開發放在首位,新功能的使用固然可喜,但舊有功能通過載體變換和改變表現方式,也可達到創新效果;增強創新性聯系與組合,結合已有經驗,不孤立差異時效環境的條件,強調分析共同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整合,衍生新的思路,這樣才能切實做到將創造性思維融入旅游紀念品設計中。

(二)分析階段

旅游紀念品設計主要包含題材、立意、功效、形態、色彩、材質六種元素,它們聯系緊密、環環相扣,任何一處變動都會影響產品整體效果。題材引領設計思路,以中國傳統文化創意為線索,就是要抓住當地特有文化,反映獨創性和高度凝練的人文特征;立意體現旅游紀念品品味層次,必須掌握傳統文化審美特點,將立意轉化為直觀的創意,讓消費者找到共鳴和情感歸宿,提升產品內涵;功效體現旅游紀念品價值,其中認知功效體現互動性,能夠傳遞旅游地信息,審美功效體現產品美學情趣,實用功效增加產品競爭力,體現價值所在,功效的不同偏重直接影響產品意義;形態作為抓住第一印象的關鍵,其核心內容是創意推新,通過全新造型的引入或是舊有元素的重新組合,促使消費者提升認可度和激發好奇心;色彩作為最直觀的印象,能夠有效地滿足審美對感官的直接刺激外,還具有提示、象征的意義;材質選擇體現地域性,尊重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可引入新材料,避免粗制濫造;結合成本,合理使用加工手法,在忠實傳統工藝的前提下依托現代技術,既傳承以往又創新發展。

(三)解構、組合階段

本次基于中國傳統文化創意視角的旅游紀念品設計采用分析精簡選擇法。其實施手段是:首先羅列具體方式,包含產品定位、文化創意主題確定、分析三個步驟;其次為分解階段,進行元素提取;然后引出分析精簡選擇法進行元素組合;最后為方案篩選。

分析精簡選擇法是一種先通過大量不同信息分類排列重組,再根據期望目標精簡后,最終得到理想方案的設計方法。它的特點是以文化創意貫穿整體設計,通過元素解構組合形成創新。具有針對性強、涉及全面、步驟條理清晰的特點,適合旅游紀念品特色化、人性化、系列化發展。

1.具體方式

明確目標消費者、紀念品功能、技術,結合企業自身形象與文化,針對特有地域性、人文性、情感性、美學性進行產品文化定位。通過分析調查問卷,抓住重點,避免盲點。

旅游紀念品文化創意主題需結合產品使用環境、人機伴隨關系,集中目標、廣泛思考。要滿足消費者內心需求,創意與功能恰當融合,文化主題與表現形式協調自然。通過體現產品區分性的選擇條件改變,提出各項屬性的改進創新方案。

2.分解階段

分解階段又稱為元素提取階段,針對旅游紀念品設計的主要元素,如:色彩、材質、結構、工藝等可利用之前收集整理后的信息進行提取,結合差異比較法、分解提取法進行元素分類,將所分解的元素以圖表形式表現。

3.組合階段

組合階段又稱為元素構成階段,通過分解階段對旅游紀念品元素的整理歸類,可選取分解階段每組單項中的獨立元素利用數學排列組合法進行重組。

排列組合結果會產生巨大基數。重組,其本質就是將抽象元素轉化整合為具象實物。此過程中旅游紀念品應用的地域特征元素越多,產品與旅游地統一性越高,形象越具象,偏重模仿性越強;反之,產品偏抽象,特征不明顯,代表性弱。所以在組合階段選取元素特征種類和數量上應遵循:

第一,時刻把握旅游紀念品整體性,注重元素間相互關系的銜接,避免“為了設計而設計,為了裝飾而裝飾”。

第二,對“不可能”元素項剔除時,多思考,分析有無其它路徑將其實現。往往達到創新效果正是靠這些“不可能”項發揮作用。

第三,辯證的看待元素組合數量,通過盡量少的元素,交代清楚產品即可,面面俱到反而有可能畫蛇添足,“少即是多”。設計點也有主次之分,抓住最有代表性的元素,結合實際情況合理組合,忌畏手畏腳、因襲模仿,無創意。

(四)方案篩選

本階段運用基于中國傳統文化創意視角的旅游紀念品設計評價標準來進行方案篩選,其評價準則為:第一,人的需求得到滿足。包含生理、心理、社會、自我實現四方面;第二,文化創意的體現;第三,地域性、代表性的直觀體現;第四,形式美學完整簡潔、體現整體性;第五,產品使用效率、適用性,與所在環境的關系;第六,功能、造型、結構三者統一性,產品傳遞信息與用戶的一致性;第七,實際生產情況及企業發展與效益。

通過評價準則和問卷反饋,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加權計算,得分最高方案即為最終設計方案。

三、設計實例

桌上旅游紀念品已經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廣泛的使用,運用中國傳統文化創意設計不僅可以增添紀念品功能與情趣,還能提升實用性和美學價值,滿足消費者的文化訴求和情感認同。下面以南通旅游紀念品為實例,進行桌上旅游紀念品設計。

(一)創造性思維階段

創意最直白的理解就是能讓用戶產生共鳴并為之感動。抓住南通地域性特有元素,以當地傳統文化為主軸,尋找突破現有紀念品的思路:需要打破常規,拒絕雷同,讓消費者眼前一亮,產生興趣。通過對重點、盲點元素的分析拓展,表現方式的篩選,功能結合載體的融入,確定紀念品創新思路。

(二)分析階段

通過對消費者問卷調查及企業希望,結合影響因素分析的分析與文化創意主題分析,確定本次創意主題方向為“當地代表性歷史人物”,經過對比南通歷史人物的影響力、熟識度和可設計性,確定以“秦淮八艷”之一才女董小宛為設計原型。

(三)解構組合階段

1.分解階段

對收集的素材,結合差異比較法,分解提取元素,然后歸類列表。(圖1)

2.組合階段

在遵循組合階段三點要求的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目標性的組合。董小宛桌上紀念品色彩不宜艷俗,以白色調為主色,輔色可配以當地特有藍印花布色和少量其他色彩;材質受造型限制,應選用硬質;結構伴隨功能,需要有盛裝空間;載體、形狀、空間比例三者聯系結合文化創意主題,可系列化設計;通過人物形態,傳遞感受;裝飾選取南通當地特色或代表性色彩;意境以董小宛生平才藝出眾的表現來傳遞傳統文化創意;由看盡人間百態、體悟世間冷暖的生活細節來訴說情感需求;通過操作,體現功能,產生交互;紀念品小型化,體現便攜性。明確目標后,進行排列組合。(圖2)

3.篩選階段

依據旅游紀念品評價標準,進行初選,剔除不實際、不恰當組合,通過問卷調查滿意度,進行方案改進。

在修改后,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加權計算,選取得分較高的組合進行深入設計比較,最終選定以“四書五經”中“禮樂詩書”為文化基礎,結合董小宛造型與功能的融合為創意的一系列桌上旅游紀念品。(圖3)

旅游紀念品思維選擇分析方面,通過系統組合與形式組合,將南通旅游資源整理分類,分解轉化為當地特征性元素,再運用排列組合方法進行元素重組,產生出“禮樂詩書”桌上辦公用品這種新的組合形式。

在文化性需求上,能夠展示當地代表性文化元素,滿足游客與用戶對于文化性的心理、生理需求;在功能性需求上,通過創意將旅游紀念品功能的表現形式予以新穎化、情趣化,能夠給用戶帶來良好的操作體驗;在審美性需求上,當地傳統元素與現代工藝結合,使得紀念品形象富有活力,外形美觀討巧,在具有審美價值的同時能夠激發游客與用戶的興趣;在情感性需求上,功能的創意表現,突出人性化關懷,卡通形象富有趣味性,在操作時,旅游紀念品與用戶能夠良好的進行體驗交互;在創意性需求上,通過文化創意的融入,能夠加深游客和用戶對南通當地文化的了解,形象元素的創意組合會讓人產生聯想、引起共鳴。

結語

將傳統文化思想融入旅游紀念品設計,既可以延續人們的審美情趣又可以滿足文化訴求和情感需求,賦予紀念品傳承感和張力。針對消費者的需求,通過基于中國傳統文化創意視角的旅游紀念品設計方法進行桌上旅游紀念品設計,并應用此方法設計出了一系列具有鮮明南通特色的桌上旅游紀念品,驗證了該方法的可行性。

參考文獻

1 張小平,曲雙為.論傳統文化與產品設計[J].陜西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01):188-191.

2 鄭建啟,李翔.設計方法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篇5

一、梅州地區電力通信網NEC設備網管系統介紹

梅州地區電力通信網NEC SDH系統共設備123套,包括11套U-NODE、110套V-NODE、1套C-NODE和1套600V。覆蓋了梅州地區所有局調度中心、220kV變電站、110kV變電站和部分35kV變電站。優化前NEC SDH網管系統示意圖如圖1所示。

NEC SDH系統內部網絡中,網元與網元之間的帶內網管通道(Dcc通道)采用TCP/IP協議進行通訊。網元通過動態路由信息協議版本1(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versinon1,RIPV1)來完成網管通道的建立和連接。NEC SDH網元和Dcc通道的IP地址使用151.151.0.0/16的網段地址;網管服務器使用134.102.16.0/24網段,用于網管服務器與網管工作站之間的通信。即NEC SDH上所有網元與網管服務器之間通過RIPv1協議實現互聯互通,網管服務器與每個網元都可以獲取全網所有IP地址段的路由(包括網元IP地址段以及網元之間DCC互聯的IP地址段)。

圖1 梅州地區電力通信網NEC SDH網管系統示意圖

二、目前傳輸網絡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分析

2.1存在問題

隨著梅州地區電力通信網絡的發展,網絡規模越來越大,網元設備數量劇增。維護人員在日常維護和故障處理中發現因網絡引起的問題逐漸增多,主要由以下幾個問題:

1)網絡廣播風暴容易導致部分網元脫管,特別對于路由表承載信息量較小的600V設備,經常性的發生脫管的現象;2)遠程軟件加載效率低,網管系統讀取網元配置信息、告警信息時耗時比較長;3)主機頻繁復位,嚴重時會影響保護倒換;4)通道堵塞,指示告警丟失或延遲上報,嚴重時影響業務配置和下載;5)網絡管理層次不清晰,導致安全隱患。

2.2原因分析

在網絡建成后,每個網元將學習到所有存在在的IP地址,并保存到路由表中,每個IP地址對應一條路由。隨著網絡的擴容,這個路由表中的路由數量也越來越多,當路由表變得龐大后,一旦網絡發生變動(如斷纜、割接、擴容等),設備重新尋找路由的過程中會有大量的廣播包在整個網絡中傳播,甚至造成短暫地網管通道路由信息交換堵塞。

1)告警、性能等信息的傳遞,會造成管理信息數據流量增大,從而造成管理網絡中的關鍵鏈路出現擁塞。

2)路由廣播信息不斷在整個網絡中廣播,可能造成路由不斷重算,每個網元的路由表收斂時間不同,有的收斂時間較長,導致管理網絡的拓撲長時間不穩定。

3)當網元不可達時,路由信息會廣播到整個網絡,讓所有網元都知道該網元已經不可達。這一路由信息的擴散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有可能在此期間,該網元又變為可達,或者有其它網元又脫網了,這樣就會導致整個網絡不停的震蕩,產生網絡風暴。

4)傳輸網絡路由表刷新、接收到的數據包流量過大導致內存不夠,產生的中斷過于頻繁,可能導致主機產生異常復位,影響復用段保護倒換、影響SNCP(子網連接保護)保護倒換、影響TPS(支路保護倒換)倒換、影響配置下發或網元數據下載。

三、優化思路

針對目前的網絡拓撲情況,要解決上述所存在的問題,需要重新規劃網管通道路由和IP地址分配策略,通過更改網元現有IP地址的方式,將整個網絡較平均的分割為兩個廣播域,每個域內的IP地址同樣設計成可以用一個大的IP網段進行匯聚的方式。

兩個廣播域在對方看來,都匯聚為一條路由,大大地減小了路由表并隔離了廣播包。在每個區域內,由于網絡本身已經是網格型結構,每個網元都存在兩條或多條物理路徑將網管信息送回到服務器,就天然地形成了網管通道的迂回路由。同時梅州局U1和梅州局U2分別作為兩個區域的匯聚節點,分擔了全網的路由負荷并且互為保護,從而極大的增強了網絡的安全性,示意圖見下圖2。

四、網絡分割規劃

根據網絡拓撲的特點,并結合分割后要保證每個網元都具備帶內網管通道迂回保護的綜合考慮。

以地區歸屬原則將原傳輸網網絡拓撲平均劃分為兩個廣播域,以梅州局U1和梅州局U2作為兩個域的網管通道接入點。連接興寧片-梅州局U1和梅州局2-梅縣片 這兩端的網管通道,使兩個廣播域均形成骨干環+支路的拓撲結構。  

五、對現網的影響

網元的控制層面與承載用戶業務的數據層面是完全分離的,前者對后者沒有任何影響,控制層面占用的是SDH系統中開銷通道的一部分。網管優化主要涉及的工作即是修改網元控制層面上的IP地址,在修改網元IP地址的過程中不會對現有業務照成任何影響。

六、結語

優化改造結束后歷經將近一年的,到目前為止,NEC網管系統未出現因網絡阻塞和廣播風暴引起的網元脫管現象,未發生通道阻塞,指示告警丟失或延遲上報,影響業務配置和下載的情況。

且經定期應急演練測試,作為廣播域1和廣播域2匯聚點的梅州局U1和梅州局U2互為網管通道迂回保護的效果良好,驗證了優化方案的有效性。隨著網絡結構的不斷增大,對網管系統的優化工作還要持續開展。

參 考 文 獻

篇6

一、傳統文化利用網絡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性

目前,我國已進入網絡傳播時代,從網絡媒體的興起,到自媒體的發達,網絡在傳統文化傳播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文化傳播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過程,如何規范文化在網絡中的傳播、提高民眾對文化糟粕的辨別能力,都是中華文化在傳承和傳播的過程中面臨的問題。

(一)傳統文化傳承的需要

西方國家在網絡文化傳播技術上的優先權,導致了我國與西方國家在網絡文化傳播發展的差距和不平等性,也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毀滅害,甚至有一些人主張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在于拋棄過去。“文化是一個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這種利用互聯網實施的文化侵害是極其危險的,它危機民族文化的獨立與自存,甚至有可能動搖民族、。國家的根基。”作為擁有幾千年文明的中華民族,只有推動傳統文化在網絡時代的傳承和發展,才能讓我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

(二)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需要

我國傳統文化自誕生之日起就一直在不斷的豐富自己、發展自己。傳統文化要變成有生命力的文化,必須在包容的基礎上,不斷吸收世界先進文化,將自己的傳統文化與時代潮流相結合。主席多次指出,中華民族最根本的文化基因不但要與現代文化相適應,更要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我們要加大正面宣傳力度,梳理傳統文化資源,綜合運用大眾傳媒等多種方式展示中華文化魅力。

(三)彌補網絡文化發展缺陷的需要

網絡文化構建于網絡虛擬傳播技術之上,由于網絡具有開放、共享、個性化、隱匿性等傳播特點,網絡上自由化思想時有泛濫,不良信息充斥網絡空間,一些人利用網絡的傳播特點作掩護,不負責任地編造、歪曲信息,攻擊他人,甚至利用網絡進行輿論、價值觀滲透和文化入侵。不容忽視的是,我們在引進西方網絡文化傳播技術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腐朽低俗的思想和觀念。我國優良的傳統文化,是有利于彌補當前網絡文化發展缺陷的。傳統文化秉承愛國主義精神、家國本位的思想,民族精神的感召力,往往形成對文化危機的自覺抵制,可以更好地提升國民自信心和凝聚力。

二、傳統文化在網絡時代的傳播途徑

黨的十報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并強調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準確把握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和中國夢的豐富內涵,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實現中國夢的精神力量,是我們當前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立足網絡這個大平臺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播是時代的需要。利用網絡可以擴大傳統文化的受眾群體,加快傳統文化的傳播速度,使傳統文化在網絡時代展現出中國特色。

(一)利用網站進行傳播

中國傳統文化的網上傳播,歸根結底是要充分挖掘傳統文化資源,并且與現代精神相結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網站是網絡文化傳播中最重要的一種工具,我們可以建立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網站。例如:中國孔子網,就是利用互聯網的傳播優勢,將孔子、儒學和傳統文化傳播到全世界。目前網絡盛行的BBS、博客、社區論壇等都可以作為傳統文化的傳播平臺,把傳統文化的公益廣告植入網絡視頻中、建立傳統文化網絡專題欄目等手段,生動形象的向大眾傳播展示傳統文化。例如,中國網絡電視臺、中央電視臺的一些節目都通過網絡進行傳播。

(二)建立傳統文化的數字化數據庫進行傳播

網絡時代,信息資源是傳統文化傳播最重要的因素。國家級的傳統文化數據庫有三個主要方面:中國古代文獻典籍數據庫、中國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省、市級建立文化資源數據庫可通過網絡與國家級傳統文化數據庫互聯,用現代信息技術表現出來,以信息形態進入當代知識創新w系,使之成為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媒體和平臺。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數據庫也可以成為推動地方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發展的重要資源。

(三)通過網絡游戲進行傳播

隨著網絡技術的日益成熟,人們對網絡的認識也不斷提高,網絡已經充斥在我們生活里的每一個角落。網絡游戲作為一種全新的娛樂方式,通過其獨特的魅力成為了引領中國互聯網發展的新寵。網絡游戲與傳統文化娛樂產品相比具有許多無法比擬的優勢,現代化的傳播方式使其傳播更迅速,更便捷,交流更容易。一個成功優秀的網絡游戲,必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其游戲里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都是圍繞游戲的文化主線構建的。網游的開發需要豐富的素材,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創造了無比輝煌燦爛的文化,為我們留下了極其豐富的文化遺產,正是中國網游取之不盡的素材寶庫。我們可以把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到網絡游戲中,利用網絡游戲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去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創造出更多的文化價值。

(四)借助手機新媒體進行傳播

篇7

首先,學生思想活躍,教育方式不夠靈活。從高職院校的學生年齡構成來看,他們都處于青春發展的重要階段,具有追逐個性、崇尚新潮、追求時尚的思想,更容易被一些非主流思想引導。傳統文化氛圍不強,導致部分學生認為傳統思想已經“過時”,學生很容易對學習內容產生乏味、枯燥感。再加上部分教師仍然沿襲“灌輸式”的教育方式,教學方式比較單一,在教育過程中會讓學生產生厭煩心理。

其次,學生接觸信息量大,教育內容不夠貼近學生,吸引力不強。現在網絡發達,信息來源廣泛,學生現下的娛樂生活中,電視、電腦、手機游戲等一些“新奇特”的方式層出不窮。在學生所接觸的龐雜的信息中,不乏一些負面的信息。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的價值觀很容易受到不良價值觀念的左右,傳統文化的融入顯得單薄,對學生而言不具備凝聚力和吸引力。

二、中國傳統文化在思政教育體系中的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的重點內容,社會文明的進步和發展也為眾多思政教育者提供了發展的平臺。中國傳統文化在思政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具體表現如下: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很多科學、優良的思想方法、行為指導的道理。中國傳統文化是思政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思政教育要想切合時代的發展需求,就必須要迎合新世紀的發展需要。傳統文化構建了特有的民族文化體系,深刻影響著民族的精神風貌。高職院校的學生,具有強大的青春活力,作為中華民族的傳承者,他們理應繼承和發展老祖宗留下寶貴的思想財富,將傳統文化中一些經典的政治、文化、價值觀念、道德規范、處事方式作為自身的思想、行為的引領,提升高職學生綜合素質,符合時展要求。

近年來,西方思潮的不斷引入對傳統文化形成了一定的沖擊。外來思想中不乏一些低俗的內容,例如享樂主義、以自我為中心等,這些不良思想容易給學生造成一定的干擾。因此,要將傳統文化中自強不息、忠烈剛正、勤儉節約、克己奉公等優秀的民族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此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同時,挖掘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教育資源,教育高職學生如何做人,如何處世,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要引導學生學會對傳統文化中的思想進行提純,“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從而在學生中倡導與時俱進,弘揚現代精神社會中的優良風貌。

三、強化傳統文化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

高職院校是青年學生學習、成長的重要陣地,在高職院校中,教育者應努力營造優良的校園文化氛圍,感染學生,教育學生。一方面,學校要在基礎課程中引進傳統知識,把優秀的傳統文化內容填充到課堂講解中,弘揚以仁義禮智信等內容的精神價值觀念。用愛國、自強、和諧、友善、團結等優秀思想武裝學生的頭腦,用自律、誠信、節約等引導學生的行為。另一方面,可通過宣傳海報等方式,營造氛圍,可模仿主流電視臺的知識類綜藝節目,在校園中舉辦國學知識大賽、成語聽寫大賽等活動,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或者通過校園廣播等方式,宣講傳統優秀故事,促進傳統文化在校園中的傳播,營造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使優良的校級校風建設成為傳播優良傳統文化的有力支撐。

在傳統文化引入和教育中,力求做到繼承傳統與時代需求相結合。例如,通過互聯網信息技術,將中國傳統民間藝術中的剪紙、面塑、草編,傳統藝術中的瓷器、刺繡、雕塑進行展示;也可以在傳統文化的指引下,開辦具有歷史感、文化感、個性化的創意作品展。通過校內網站等一些傳播途徑,在學生之間形成誠實友善、勤儉自強的學習氛圍,并將傳統觀念構建成完善的校園文化,促進學生之間積極互動交流,加強傳統文化藝術對學生思想作風的引導。

對于高職學生來說,傳統的說教式思政教育過于枯燥乏味。為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形成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廣大思政教育者要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更多地采用互動、交流、社會調查的方式,讓學生自主獲取知識,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讓學生提高對思政教育的認可度。為了提高高職學生的傳統文化修養,學校應積極開設傳統文化類課程,如書法、繪畫、歷史、文學等課程,加強經典文化對學生思想的引導,讓學生在豐富的思想文化中修身養性,激發高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篇8

關鍵詞:中職學校 中華傳統文化 走進校園實踐

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十強調“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2014年,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等文件,提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要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對教育體系的構建提出了若干重要的要求。培養社會技能型人才的中職學校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渠道、主陣地,中華傳統文化走進職教校園成為當前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開展“兩化一德”,實行文化育人

筆者作為一名德育教師和管理工作者,在多年的實踐中,深刻地認識到,用凝結著中華民族智慧的中華經典開展教育,以經典潤心,以經典修德,構建長效教育機制,是新時期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

2014年,筆者學校架構了“兩化一德”德育研究工作思路,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開展“兩化一德”教育,實行文化育人。兩化是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施“一課一節”、沈陽市地域文化――形成“一系一品”,一德即公民道德實踐教育――實現“一事一議”。通過“兩化一德”教育,最終實現學校德育工作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接脈,與沈陽市地域文化接根,與現代化教育接軌,培養學生做到“三主四知”。三主:主動誦讀、主動思考、主動踐行。四知:知古今變化、知中西異同、知文理源流、知知行統一。多年來,學校的傳統文化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績,沈陽日報、沈陽電視臺等多家媒體進行了報道,承辦了省及全國的傳統文化教育現場會,并在大會上交流經驗。

二、傳統文化進校園中的問題

雖然筆者學校的傳統文化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就目前學校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我們不免有這樣的感受: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出現平面化的傾向,學校傳統文化教育未能與學校教育目標建立關系,未能與學生的發展需求建立聯系,只是被動、零碎、填補式、概念化、應景式地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如何讓學校從平面走向立體,從無處可尋到有章可循、有據所依,從而走出低效的困境?如何將傳統文化與學校教育目標站在學校辦學目標、學生發展需求、社會發展期待這樣三個維度,形成一個立體式的教育網絡?這需要在活動內容、活動方式、評價體系方面進行探索,只有這樣才能充分挖掘學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資源,建立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常態機制,對學生產生實質性的影響,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內容

通過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實踐研究,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學校特色建設,并與學生的人格培養、行為規范和創新精神、德育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培養學生成為具有民族精神、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的現代人。

1.傳統文化教育現狀分析研究

主要從傳統文化課堂教學的效果、學生學習的效果、校本課程開發內容、師資狀況、社團活動的類別、校園文化建設、評價方式幾方面進行設計和研究。目前筆者學校主要從建立“書香雅苑”國學教育入手,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2.傳統文化進校園課程開發

傳統文化教育面對的主要是課程化問題,一是要搭建專門的傳統文化教育內容體系,分年段、有選擇地梳理傳統文化教育內容;二是總結提煉傳統文化教育的課堂教學法;三是開發傳統文化進校園校本課程。目前筆者學校已經開發了校本課程弟子規與職業素養,正在使用。

3.傳統文化進校園社團活動

要提高學校傳統文化教育的實效性,就必須與學生的發展需求建立聯系。積極拓展學生發展自修空間的是社團活動,社團的靈活性、多樣性以及活動本身的趣味性,都使得社團成為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培養青少年文化之根的重要途徑。為此,筆者學校根據學生需求,創建了“藝術體操”“汽車魔方”“街舞”“舞臺劇”等社團,這些社團在活動內容、組織方式和輔導方式方面進行了一定的探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推動了學校工作。

4.傳統文化進校園評價體系

學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要有實效性,就要建立縱向校、系、班三級評價,橫向學校對學生、教師、家長三個方面的評價。完善家長與學校、建立教師與家長聯系制度等,都很好地促進了學校的內涵發展。

篇9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 園林景觀應用

Abstract: as the native culture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ontains a profound philosophy and rich art connotations, ha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guiding meaning for the modern city landscape design. Contemporary designers have to choose, let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to find good agreement, mutual integration, spark.Key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Landscape Application

中圖分類號:J52文獻標識碼:A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及特征

傳統文化元素是在歷史的長河中流傳下來的思想、民俗、藝術等,在每個獨具特色民族漫長的歷史實踐中匯聚而成的社會因素,表現為人們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及思維方式,在物質媒介和心理結構的作用下代代相傳。它普遍是富有民族圖案的物質或具備明顯地域文化特征的藝術體現形式。傳統文化元素有可視形象和非可視形象兩種內容。作為人文思想意向載體的可視形象傳統文化元素充分展現了獨具中國特色的精神和文明,讓中國式的審美觀念發揮得淋漓盡致。無論在高聳林立的建筑物中,還是在人們日常生活里隨處可見的生活器皿中,這種文化元素都環繞在人們周圍,并隨著時代的變遷流傳下來,形成了我們看到的可視形象傳統文化。非可視形象傳統文化表現的是傳統文化精神,涵蓋了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文學作品、等文化類別,指導著現代人的精神世界【1-2】。

二、中國傳統文化在城市園林景觀中表達的形式

㈠傳統展現式

1.靜態元素展現

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經歷了上千年的積淀,在造型和技藝上都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我們不要改造這些文化,因為它們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讓它們原生態地展現在游客面前足矣。在進行園林景觀設計時,可以開設某個類別的中華傳統文化專題,專門展示某一類別的文化,例如傳統竹雕、根雕、石雕、磚雕、木雕等工藝品,他們的設計手法已經非常純熟,并極具審美價值,可以當作園林景觀中的雕塑小品直接展出。

2.動態元素展現

在特定時間舉辦民間傳統活動,能夠短期內增加園林的客流量。此類活動多是當地居民依據自身文化,有組織安排的民間文化傳統活動,像舞龍表演、舞獅表演、賽龍舟等等,這種活動通常有時間限制,往往是某個特定時間才能看到。現代園林景觀中可以根據需要,針對不同的場地和設施,對應加入傳統民間藝術表演等特色活動,這些活動薈萃了多種傳統文化,還能夠為民間藝人提供施展才華的場所,給園林景觀增添了一抹富有傳統色彩的氛圍,成為景觀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㈡現代改良式

傳統文化中樸素的造型,充分體現了廣大人民的審美觀和趣味觀,讓人們感受到了世間萬物的和諧統一,昭示著中華民族豁達的精神世界以及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經過改良,將這些預示著吉祥的圖案應用到園林景觀的景墻、小品、雕塑以及建筑中去,在豐富園林景觀內容的同時還能夠給景觀增加內涵,更能夠讓游客體會到園林景觀的親切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古代傳說中的人物和情節除了可以展現在景墻和雕塑上以外,設計師們完全可以讓神話故事中的人們“活”在園林景觀當中,可以設置民間生活重現區,游客可以直觀地觀看古人生活狀態,了解生活細節,還可以在專業人員指導下親手操作,體驗過去人們生活的樂趣。

㈢多元共存式

并存式設計手法是在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平等的基礎上,發揮各自的特征及特色來相互碰撞、交流,結合設計者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運用巧妙的設計手法,美妙地將二者有機結合的設計方式。設計者要重視現代元素的節奏和模式,更要注意傳統文化的氣氛、內涵和意境,二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物質、精神、行為三方面同時出發才能夠達到多元化共存,在繼承、保護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探尋傳統文化在現代園林景觀中所處的位置,讓傳統文化能夠做到與時俱進。

三、傳統文化在園林景觀中表達的手法

㈠舊物新材

采用現代先進材料仿建傳統文化藝術。現代園林景觀中的很多仿古建筑采用不銹鋼、鋼筋混凝土、玻璃、復合材料等現代材質代替傳統材料,輕松避免了舊式材料不耐用、易老化等問題。

㈡化繁為簡

精簡傳統文化或選用傳統文化的精髓進行造景,這種方式在抓住傳統文化的整體特征時,對文化特征進行概括、整理和提煉,打造更加精湛的造型。在設計園林景觀時,無需完全照搬傳統文化,這樣既可以節省空間,又可以縮減人力開支。用經過提煉的具有代表性的元素,運用借代手法,營造出超凡的效果。這種方式在現代園林建筑中的應用比比皆是。

㈢打散重構

這是一種比較靈活的設計方法,又可叫做分解重構,它打破了固有特征的限制,設計人員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的主觀判斷和審美法則,將傳統文化元素進行拆分,再重新將不同元素整合到一起,轉化為前所未有的特殊形式,給人一種視覺沖擊的效果,達到耳目一新的感覺。在運用傳統文化進行設計時,不能拘泥于固有的材料和形式,要將突破的思維方式和創新的設計手法相結合,形成前所未有的獨特風格。

㈣借題發揮

借題發揮是在現代園林景觀當中,設計者按照自己的想象力將傳統文化的形態和結構融入到新的景觀中來,并賦予其新的功能和意義,讓這些元素融合現代人的生活,獲取新的生命力,為打造特色園林景觀和傳統文化傳承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例如傳統器皿、樂器等都富有獨特的氣質和造型,能夠為景觀設計提供非常有價值的素材,這些元素一旦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呈現在現代人面前,定會成為吸引眼球的特色園林景觀,更不乏趣味性。

結語:

在園林景觀設計中融入更多的中國傳統文化,營造更加富有韻味的園林景觀是當代設計師們努力探討的問題。關注中國傳統文化,合理開發并加以利用,結合現代園林景觀和創新的設計理念,使二者緊密結合,讓中國傳統文化在園林景觀中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 溫軍鷹.從現代園林設計看中國傳統文化[J].時代文學,2008(6):125-126

[2] 韓雪.淺談中國園林的意境美[J]. 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1(20):136-137

篇10

(一)明確小學教育的根本方向多年來的應試教育模式使小學教育逐漸偏離了最根本的“育人”的教育目的,而中華傳統文化的滲透能夠使小學教育的根本方向逐漸明晰。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美德教育,能夠使學校和家長重視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學生的成長也能夠使教師們體會到教書育人的自豪感;學校也會因為學生的成長而更加堅定自身的發展方向。

(二)幫助教師開創新的教學方法活潑、好動、求知欲強是小學階段學生的主要特征,但學校教育是教師面對多個學生的集體型教育,這使得課堂教學成為進行教育的主要模式,教師的教學方法也因此受限制,很多要求學生保持紀律的教學規則實際上并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中華傳統文化滲透教育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可以中華傳統文化的滲透教育為契機,進行教學方法的開拓和創新。

(三)幫助學生健康成長中華傳統文化以“禮”為基礎,以“德”為主線,表現在學校教育中,就是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品德教育。中華傳統文化能夠為學生的行為舉止和習慣養成提供一個強有力的支撐,學校里的違背校規行為明顯少了,學生們在行為舉止方面也更加得體,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關系也因為禮貌用語、文明行為的增多顯得更加和諧,學生良好的品行習慣就此建立起來。

二、將中華傳統文化滲透入小學教育的方式

(一)從教育管理方面滲透中華傳統文化學校教育管理是學校教育活動進行的主要規則,要進行中華傳統文化滲透,就必須先從學校教育管理方面入手。例如,學校可以針對中華傳統文化教育開設專門的“讀經”“講史”課程,使中華傳統文化成為學校教師、學生都重視的必修內容。在這個過程中,學校應該對傳統文化教育教材的采辦加強管理,不準統一購買或變相發動學生購買教材,學校和教師必須從本校小學生實際閱讀水平和需求出發,從本校最為有利的課程資源出發,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編寫出輕松易讀的國學經典校本教材。另外,學校還應針對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需要,進行課程結構的重組和教師崗位的多樣化安排,進行教師培訓,使在校任職的每名教師,都能夠勝任“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工作者”的角色。

(二)從校園文化建設方面滲透中華傳統文化良好的教學氛圍是進行有效教學的必要條件,要在小學教育過程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建設一個有利于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教學環境是十分重要的,學校可以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進行中華傳統文化滲透。例如,將班級作為單位,通過布置教室,適當地創設傳統文化的空間情境——在教室的墻壁上張貼古代思想家的畫像和書法家撰寫的警句墨寶;在黑板報上開辟“今日傳統文化”專欄,以“文學知識——傳統文化展現”為主要的模式,每天更換傳統文化宣傳內容,以此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另外,各科教師也應該重視在教學語言使用和教學內容導入方面為學生創設傳統文化的語言情境和學習情境,可以在每節語文課上課之前和學生分享一個傳統文化小故事,也可以在美術和音樂教學內容導入過程中為學生播放優美的古代音樂作品,這樣不僅能夠使課堂的傳統文化氣氛濃厚,還能夠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起到一舉兩得的效果。

(三)從學生德育教育方面滲透中華傳統文化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個人品行修養是指導個體發展的重點內容。展現在現代學校教育中,就意味著德育教育應該成為學校教育的主題之一,而中華傳統文化中很多內容都可以作為德育教育的范本,因此,從學生德育教育方面進行中華傳統文化滲透是可行的。例如,以“三禮”為學校德育教育的主題,進行全校范圍內的基本的儀態教育、儀表教育和禮儀教育,如禮貌用語、禮貌的肢體語言、發型、著裝、課堂禮儀、師生禮儀、同學之間的禮儀以及公德心、愛心、孝心等。“三禮”教育是從學生的日常行為入手進行的德育教育,對學生細節行為的矯正效果最好,在德育教育日趨結構化的小學教育中,“三禮”教育的實施能夠填補德育教育的漏洞,為學生的行為發展提供良好的模板。

三、將中華傳統文化滲透入小學教育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重視教師作為教學責任人自身的素質提高心理學研究顯示小學階段的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和尊重程度甚至超過父母,教師是他們生活中重要的“權威他人”,因而要在小學教育階段滲透中華傳統文化。學校教育的主力——小學教師,其群體本身就應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言人。因此,學校應加強教師們的師德和師表管理,鼓勵教師以身作則,展示中國傳統文化。

(二)采用滲透式教育方式而不是強制學習眾多的國學典籍能夠為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提供很好的學習教材,因此很多學校以“讀經”作為主要的傳統文化滲透教育方式,久而久之,讀經教育必然會陷入“課堂教育”的怪圈,一遍遍的朗讀和背誦成為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方法,使學生心生厭煩。因此,即便是學校開設中華傳統文化經史教育課程,也不該采用強制學習的方式使學生接受中華傳統文化,而是應該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進行滲透式的教育。

(三)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的系統性中華傳統文化包含了中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有衣食住行方面的行為禮儀,也有為人處事方面的道德修養,無論是藝術文化方面,還是生活習俗方面,都有中國傳統文化做基礎,中國傳統文化可以說是中國社會生活的主線。因此,在小學教育階段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就必須重視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系統性,不單單從學生的德育教育或者文化教育角度進行滲透,而是應該進行全面的滲透性教育,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體會到中華傳統文化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意義。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