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勞動實踐感悟范文

時間:2024-03-29 16:55: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家庭勞動實踐感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家庭勞動實踐感悟

篇1

關鍵詞:感悟;體驗;內心感受;道德意志

“心中悟出始知深”,學生用內心的創造與體驗去感悟,獲得道德認知,會理解和掌握得牢固,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考慮什么時候學生需要體驗、體驗的切入點在哪里,采用怎樣的體驗方式等等,選擇適當的時機讓學生體驗,可以讓學生體驗道德認知的產生、形成、發展過程,幫助學生更好地獲得道德知識。當然,體驗重在實踐,正如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在19世紀時就提出“實踐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親身實踐和體驗到了才刻骨銘心,終身難忘。

一、提供“出錯”的機會,讓學生在認知矛盾中體驗

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提供機會讓學生允許發表自己的見解,傾聽別人的想法,要允許學生爭辯,合理的意見要采納,認真總結“錯誤”究竟有哪些,各類錯誤有什么聯系,產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矯治。同時老師也應做相應的反思,并幫助學生矯治“學習錯誤”的積累,體驗“錯誤”是一種高層次的“體驗”,對學生的終身學習會有很大的幫助,通過合作交流,學生更能體驗到成功的愉悅,受挫的感慨,以及相互競爭的力量。

二、提供“玩”的機會,讓學生在玩耍實踐中體驗

教學中對于兒童難以身臨其境去直接體驗的經驗,可向兒童提供生活素材,通過情境的創設,形成十分活躍的學習氛圍,激發兒童相應的體驗,我的做法是:一是回歸生活,走出課堂“玩中體驗”。兒童是在真實的生活實際中感受、體驗、領悟并得到各方面的發展,重視教學與兒童生活世界的聯系,讓教學變得對兒童有意義。在教學《春天在哪里》一課時,我組織學生來到教室外面玩一玩,讓學生自己去尋找春天的身影,學生很高興,不一會兒,很多學生就匯報說,操場上的小草嫩嫩的,柳樹上長出了許多小嫩芽,花池里開著許多五顏六色的花,真美,還看見了小蝴蝶在花叢中飛舞,螞蟻在地上找食物,等等,學生在尋找春天中進一步感受、欣賞春天的美,體驗到春天到來的愉快。二是利用實物情境,引發學生“玩中體驗”。三是設置特定情境,引導學生“玩中體驗”,從中萌生真正的感受和體驗。

三、提供“做”的機會,讓學生在操作實踐中體驗

品德與生活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給學生提供做的機會,提供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機會,激發學生學習的樂趣。如教學《我是家里的小主人》一課時,我設計“做爸爸、媽媽的好幫手”活動,要求每個學生都動手實踐,在爸爸或媽媽的幫助下,進行家庭自我服務勞動,如收拾餐桌、洗碗筷、喂小動物等,第二周上品德與生活課時,我引導學生說說勞動的樂趣,交流勞動的經驗,孩子們爭先恐后地向我匯報:“老師,我學會洗碗筷了。”“老師,我學會釘紐扣了。”“我知道怎樣喂小雞。”……在教學時,我還教學生怎樣安全地使用家用電器的方法,通過親自動手實踐,孩子們不僅從中學到了很多知識,還養成了勤于動手的好習慣。

四、提供“說”的機會,讓學生在交流實踐中體驗

如一位教師教學《我的家》這篇課文,現摘錄如下教學片段:

師:現在請小朋友們來介紹自己的家庭,并說說自己的體會。

生1:(上臺,介紹家庭的成員、干什么工作,然后舉著一張全家人游覽摩陀寨的合影照片)我和爸爸、媽媽玩得多開心呀!

(師把照片貼在黑板中間)

生2:(上臺,在介紹家庭成員和年齡后又把家人為自己過生日的照片展示在大家面前)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為我過生日,我多快樂呀!

在這一教學片斷中,老師先讓學生充當解說員介紹自己的家,并利用照片向同學們表達自己對“家”的體會,再讓學生小組交流和全班交流開心事或介紹自己一件珍愛的物品,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給學生提供說的機會,有意識地引導兒童體會到“家”的概念,感受并分享家庭生活的歡樂和幸福,從體驗生活的溫馨中培養學生熱愛家庭、熱愛生活的情感,學會關心父母、尊敬長輩。

五、提供“生活化”的學習材料,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體驗

教學中,我們應該運用實物、圖片、錄像、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努力創設生活情境,把學生帶入特定的生活環境中,在生活情境中體驗,產生相應的道德情感。如教學《我最喜歡的動物》一課時,許多學生對家禽家畜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但對動物的一些科學知識了解得并不很多,所以給學生播放《動物世界》的電視片或出示動物的圖片,了解動物的多樣性及各自特征,感受它們的可愛,既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又豐富了兒童對有關動物的認識。

參考文獻:

[1]品德與生活教學參考書.

篇2

按照教育廳關工委《關于在全省青少年中開展“新時代好少年”主題教育讀書活動》和市關工委開展《美好生活勞動創造》的讀書活動要求。根據“新時代好少年”主題教育讀書活動組委會統一部署,結合當前疫情防控形勢,我校利用教師工作群、家長微信群等,認真組織、指導學生積極參加“美好生活  勞動創造“在線交流展示、知識問答、朗誦、閱讀等活動,把活動落實到各個班級,班級落實到家庭。精心組織,有序落實,在推進活動在過程中,做到以下工作:

一、明確職責

讀書活動專題會議由學校關工委主任在QQ群里主持,要求各位班主任做到“三個明確”:

1、明確讀書活動的教育意義;

2、明確各位班主任在《美好生活勞動創造》的讀書活動工作職責;

3、明確讀書活動的規范程序,明確有關此次讀書活動中所要做的有關工作。

二、安排具體

1、班主任對學生《朗誦讀本》提出了相關要求,各班語文老師在班級群里具體指導學生如何讀用《朗誦讀本》。

2、要求學生給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講好《朗誦讀本》里的好故事,將《朗誦讀本》里的故事做好讀書筆記。

3、班主任對勞動實踐活動提出了具體要求,要求學生自己整理房間,參與庭院打掃,并每周幫爸爸媽媽買菜做飯、洗鍋刷碗一次,讓學生感悟勞動的艱辛與愉悅。

三、倡議引導

篇3

關鍵詞:生活;積累;寫作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6-0093-01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課標中的這些論述,明確了寫作與生活的關系。在作文教學中,教師也常遇到這種情況:一提起作文,學生總是愁眉苦臉。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寫作文遇到的最大困難莫過于“沒有東西”寫了。究其原因,問題主要在于我們沒有讓學生養成搜集材料、積累材料的好習慣。古人云:“書到用時方恨少。”如果平時不去觀察生活,不去積累作文材料,等到寫作文的時候,當然會苦于“沒有東西”寫。

如何指導學生從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作了探索。《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環境,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的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社會是個大課堂,生活是本無字書。只有把課堂的“點”向課外的“面”拓寬延伸,才能使學生將課內習得的方法和知識,在實踐中不斷鞏固、加深,不斷提高語文綜合能力。

1.走進大自然,為寫作“開渠引源”

我們充分發揮地理優勢,帶學生走出課堂,走向大自然。藍藍的天空飄著白云、翠綠的山林田野小鳥嘰嘰……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春天的校園、田野,收集秋天的落葉,發現昆蟲的秘密……在大自然中學生觀察、體驗、實踐,日積月累,自然界的一花一草,一事一物也飛到學生的筆上、紙上,讓學生有說不完的話,敘不完的事,抒不完的情。

2.體驗校園學習生活,為寫作“建倉筑庫”

校園生活是學生習作巨大的素材儲備庫,也是學生學會習作的實踐訓練基地。

(1)體驗人文環境,感受校園文化。校園的一花一草都彰顯著校園人文環境。帶領學生細細體味校園的每一個角落,漸入"物我合一"的境界,校園文化也能成為學生寫作成果的一大亮點。體驗校園人文環境,感受校園文化建設。

(2)參與學校活動,體驗校園生活。我校的校訓是"每天進步一點點"。學校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搭建平臺,讓學生體驗成功,享受成長的快樂。藝術節大舞臺、運動會、主題班會、讀書節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真是數不勝數。從中開闊了學生的活動空間和生活視野,學生的學習生活體驗豐富了。教師引導學生在豐富的校園生活中收集信息,讓學生留心觀察每一次活動,并把活動的過程及感受隨時記下來,積累了不少寫作素材。

3.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感悟生活

我校組織學生有開展一些有意義的活動。春天,我們組織學生春游橫山,游覽石臼湖,讓學生學寫游記;每年"三?八"婦女節,學校開展感恩母親活動;"3月5日"學雷鋒紀念日,我們開展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清明節,我們組織學生來到橫山抗日革命英雄紀念碑前,深切緬懷革命先烈。繁花似錦的五月,我們組織中年級學生參觀市科技館。重陽節,我帶領學生走進博望鎮敬老院,慰問老人們。暑假,我們開展了"讀一本好書"活動;寒假期間,我們開展了"寒假生活"活動,學生融入濃濃的年味之中,送灶、貼對聯、掛燈籠、拜年、猜燈謎、看花燈……我們還幫助學生了解家鄉的豐富物產,了解家鄉的人情風俗。學生在生活中體驗、在活動中感悟,教師不適時機地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情感就會從筆尖自然流出。通過開展活動,豐富了學生的寫作素材,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4.體驗家庭親情生活,為寫作采擷靈感

學生對生活的很大一部分感悟是來自于家庭的。我們要求學生在家庭里:參加家務勞動,做力所能及的事;開展親子對話活動。另外通過有意識地布置學生觀察家庭活動,促使學生關心家庭,關愛親人,提高家庭生活的質量。教師組織學生開展感恩活動,并讓學生寫親情征文。《為媽媽洗腳》等作文感人至深,洋溢著濃濃的親情。

篇4

關鍵詞:本土資源;綜合實踐活動;有效性;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7-106-01

綜合實踐活動的開設無疑是新課程改革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然而這道“亮麗的風景線”怎么也亮麗不起來。怎樣全面有效的推進綜合實踐活動過程的實施,使農村學校綜合實踐活動逐步走向“常態化”,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一項任務,也是新課程改革的難點。

一、選題貼近生活,培養豐富情感。

小學綜合實踐課是一種自由靈活的教學模式,著重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興趣,注重情感教育與知識的獲取和技能的掌握相結合。學生的學習內容主要來源于兒童生活實踐經驗,以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選取課題,建立與生活目的的聯系,使學生產生情趣,這是維系學習的原動力。因此,選取學習課題時,就應當使課程和學生的生活和社會實際相關聯,縮小與學生的距離,為學生的知行合搭起一座橋梁,使它們得以溝通。家鄉有一座建于清初的土樓――聚奎樓。這座土樓的規模結構、建筑藝術堪稱閩南之冠。這些獨特的資源,為我們開展綜合實踐校本活動――“家鄉的土樓”提供了廣闊的平臺。教學本課時,我讓學生們去土樓走一走、看一看、找一找,真真切切地去體會、感受土樓的建筑藝術,這毫無疑問的比課文中的描述要更有說服力,從而讓學生感受家鄉的美,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懷。

二、立足生活,豐富實踐內容。

綜合實踐活動的開發與實施要以學生的直接經驗或體驗為基礎,將學生的需要,動機和興趣置于核心地位,拓展學校教學活動空間和活動內容,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學習,在應用中學習,主動地參與社會生活,并服務于社會,成為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要求,這也是現代化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1、關注時事新聞。現代社會是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也是信息的時代。學會收集、整理信息,可以使學生耳聰目明,頭腦靈活,以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為了讓學生在這方面得到鍛煉,我們要求學生在家里,從廣播、電視、報刊、雜志、網上等多種信息渠道收集信息,擇其重要的兩三條新聞,寫在“每日信息”摘錄本里。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到收集、整理信息的活動中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不但拓寬了知識面,開闊了眼界,提高了閱讀和習作的能力,而且豐富了學生的知識視野,養成了關心國內外大事的好習慣。

2、收集農諺。農民群眾的語言是生動活潑、寓意深刻的。諺語、歇后語、成語在勞動中被廣泛運用。我們要求學生虛心地向自己的長輩學習,收集這些生動的語言。把“農”語收集到自己的摘錄本上,下面是學生收集的一些本地農語:“ 云跑東,太陽紅。”“燕子低飛蛇過道,大雨不久就來到。”“ 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 “早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并且注意引導學生將這些語言運用到生活中去觀察和體驗,使得學生體會淳樸的“農”味。

3、體驗勞動的快樂。根據實踐活動本身具有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原則,結合學生家庭特點,要求學生多參與生產勞動和家務勞動。在勞動中學生學會了給植物松土、除草、施肥,及時施藥防治病蟲害等。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學會了傳統的農活,同時也體驗到了勞動的艱辛、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

三、親身體驗,用心感受生活。

小學綜合實踐課要回歸生活社會,我們不能局限于學校,而要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維的活動網絡,全面實施教育。讓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在家庭、社區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生活,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讓學生個性自由飛揚。例如:綜合實踐課《家鄉的土樓》,教學時我尊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確立子課題:土樓由來調查組、土樓歷史調查組,土樓建筑藝術調查組,土樓文化價值探索組等。同學們自由選擇活動小組,深入到土樓現場進行采訪調查,從生活實際中積累素材。通過親身的體驗、觀察、調查,分析等活動鍛煉和提高了學生的探究及搜集資料的能力,也學會了討論與合作的方法。

四、課余拓展,感悟生活。

小學綜合實踐課強調有意義的學習,注重知識的獲取和技能的掌握與情感教育相結合,著重陶冶情操,培養興趣。學生的學習內容主要來源于兒童生活實踐經驗,因此,選取學習課題時,就應當使課程和學生的生活和社會實際相關聯,縮小與學生的距離,為學生的知行合有搭起一座橋梁,使它們得以溝通。例如,我校區不遠有一條小河,以前河水清澈見底,可現在河水發臭發黑,蝦兒魚兒全不見蹤影,河面還有很多漂浮物。針對這一現象,我組織學生開展了一次“保護家鄉的小河”的社會調查活動,讓學生通過調查,查清河水污染原因,并提出有效的治理對策。通過這種社會性的調查活動和參與活動,讓學生走進社會大課堂 ,了解社會的現狀,認識周圍的生活環境 , 讓學生體會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熟悉各種社會資源,融入社會,感悟生活。

如果學校是一池清水,那么本土生活資源就是浩瀚的大海。知識來源于生活,讓教學活動面向本土生活,就能使活動如生活般色彩斑斕、充滿樂趣。綜合實踐活動課讓學生的個性在實踐中得到張揚,讓學生的綜合素養在實踐中得到提高。雖然綜合實踐活動的探索是一段艱難的旅程,但我堅信,有諸位同仁的共同努力,我們的綜合實踐教學一定會更加高效。

參考文獻:

篇5

1.留心觀察生活

留心觀察生活是成就習作本領的第一關。小學生由于年齡小,對周圍事物往往熟視無睹,而等到寫作文時又沒東西可寫,對此,教師要著力引導他們留心觀察生活。讓學生觀察什么呢?① 觀察自己的家庭生活和校園生活。比如說校園生活,通過留心觀察學校的常規教學活動、課后文體活動和校園環境等,學生會發現這里的生活豐富多彩。② 觀察千姿百態的社會生活。社會生活像萬花筒,五光十色。學生不僅要留心觀察身邊的事情,而且還要觀察當地的日常生活、風俗民情、人文和自然景觀等。這樣才能為作文積累豐富的素材。

2.親身體驗生活

一個人的生活經歷,既是他人生的財富,也是他習作的寶貴資源。如何引導學生把看似平常的生活變成有意義的生活呢?我認為,需要學生對生活抱有積極參與的態度,具體來說就是:① 積極參與校園生活。如學校和班級組織的各種德育活動、文體活動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從中體驗活動的樂趣。② 積極參與日常生活。如家務勞動、鄰里交往、上街購物、探親訪友、休閑娛樂等,從中學會勞動,學會與人打交道。③ 積極參與公益活動。如到福利院、敬老院、醫院等地方去探望需要幫助的人,學會幫助他人。④ 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參觀、訪問等形式,接觸各種工作崗位的人,讓學生親身去感受社會的發展和人間的冷暖。只有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走出課堂,讓他們的生活變得豐富,才能讓他們感受到人生的精彩。

3.品味感悟生活

由于受各種條件的限制,學生親身體驗生活的范圍總是有限的,如何進一步擴大學生的視野,使他們更好地品味和感悟生活呢?我認為,教師可在課堂上搭建一些平臺,讓大家把自己收集到的一些精彩內容拿出來分享。展示平臺的形式主要有:① 多媒體展示。教師可以收集各種適合學生學習和了解的社會信息,將它們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在課堂播放,讓學生開拓視野,感悟和品味多姿多彩的生活。② 課前3分鐘演講。教師可以采用輪流的方式,每次語文課前讓一名學生用3分鐘時間上臺演講,演講的形式不限。學生要做好這3分鐘演講可不容易,平時要經常看書、看報,了解各種時事新聞;上臺時還要用自己的語言重新組織收集來的資料,談出自己的感悟。輪流上臺,能讓每個人都有發言的機會。大家把自己有感悟的內容拿出來分享,既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又在交流中感悟了生活,開闊了眼界。

4.練筆描繪生活

通過留心觀察生活,親身體驗生活和品味感悟生活,學生心中已積蓄了豐富的生活素材和思想情感,此時再拿筆來描繪生活自然是水到渠成了。對小學生來說,在他們剛開始練習作文時,教師不要過多地講解謀篇構段的技巧,只需要讓他們回憶課文,進行簡單的模仿即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不斷領悟作文的章法技巧。另外,在寫作內容上,也不要給他們太多的限制,讓他們把自己成長中的歡樂與煩惱、向往和追求,把參加各種活動的感悟和體驗寫出來即可。讓學生對作文有了一定的感悟后,教師再進行寫作上的具體指導。對于寫得不錯的學生作文,教師可以把它們推薦到班級的學習園地、學校的廣播站等地方進行展示,讓更多的同學學習和欣賞,這樣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

篇6

按照重慶市教工委、關于在全市青少年中開展新時代好少年,好少年特殊教育活動通知精神,關工委開展美好生活勞動創造的活動的要求,根據新時代好少年主題教育組委會的統一部署,結合當前后疫情防控的形勢,我校利用教師工作群家長微信群等,認真組織指導學生參加美好生活勞動創造。在線上線下的交流活動,支持實踐、朗讀閱讀等活動

一明確職責,此項殊活動專題會議由學校關工委。教務處在工作群里面主持,要求各班主任做到三個明確,一明確讀書活動的教育意義,二明確各班主任再美好生活,勞動創造的讀書活動的工作職責,三,明確讀書活動的規范程序,明確有關此項特殊活動中所要做的關于有關工作。

二具體安排班主任對學生的朗誦提出有關要求,各班語文老師在班級群里,微信群里面具體指導學生如何使用。二要求學生給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講好,讀本里面的好故事,將朗讀讀本里面的好故事做好筆記,三班主任對勞動實踐活動提出具體要求,要求學生自己整理房間,參與庭院打掃,并每周幫爸爸媽媽買菜做飯,洗鍋刷碗,讓學生感悟勞動的艱辛與喜悅。

三倡議引導,通過特殊勞動實踐活動,讓學生明白勞動是幸福人生。人間人世間的一切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勞動創造,在家庭里,希望有能力的長輩關心疫情防控,呆在家里的學生,為學生在讀書活動中進行必要的指導,二美好生活,創造勞動主題教育。在我校已圓滿落幕,但讀書活動只是起點,沒有終點,我校將在學生中開展多項有益的讀書活動,讓全體學生在讀書活動中受益,在讀書活動中成長。

勞動是產生一切知識,一切力量一切道德,一切幸福的源泉,勞動是生活的基礎,是創造人類文化幸福的基礎,迎來了勞動節,這一天,我們一家去美麗的三峽廣場公園游玩,藍藍的天空和波光粼粼的河水以及姿態優美的白天鵝,像磁鐵般深深地吸引著游客的目光,令游客們贊感嘆不已,

我們一家人卻非常特殊,每個人手里都拿著一個塑料袋,一邊看著美麗的風景,一邊撿拾著周圍的垃圾,媽媽意味深長的告訴我,今天是五一節,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參加勞動,而這次勞動非常特殊,要撿拾垃圾,使我們共同的家園更美好,媽媽這句話深深地感動著我,于是我低頭努力地撿拾垃圾,我心里一直在想,今天是五一勞動節,我們更應該努力勞動,應該美化環境,綠化地球,使我們共同的家園更加干凈,夕陽西下,潔白的天空被太陽涂上一層淡紅,我們的勞動如同落山的太陽已經結束了。

今后學校將組織開展更多的這類活動,使同學們在活動中收到教育,啟迪更多的思維,達到健康益智的效果。

篇7

一、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

生活化的語文教學情境,是根據教學內容的安排和學生身心發展水平的特點,采用語言描述、實物演示、游戲活動等教學手段,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也就是說要做好語文教學生活化,首先必須實現教學方式的生活化。只有實現了教學方式的生活化,加強語文教學的實踐性才不會成為一句空話。我認為實現教學方式的生活化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

(一)借助實物創設課堂教學的情景

小學生智能發展尚處于低級階段,形象思維優于抽象思維,直觀的實物演示,能很快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易于學生的學習。如在一節口語交際課《秋天的禮物》的教學之中,我把稻谷、樹葉、豆角、高粱、蘋果、棉花等帶到課堂上,組織學業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嘗一嘗等自主實踐,然后再通過交流,說出秋天的禮物是什么樣兒的,學生交流時,氣氛十分熱烈,基本做到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而且語言生動有趣,富有個性化。最后,我再鼓勵學生走進秋天的大自然,進一步證實了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并寫了出來,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二)借助生活實踐創設課堂教學的情景

生活是語文教學的廣闊天地,所以語文教學要善于創造條件,讓學生把豐富的生活實踐與語文的學習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使學生的知識鮮活起來,使語文課堂生動起來。在教學《請到我家來做客》這節說話課時,課前我設計了“走一走”這樣的環節,讓學生抽空到親戚、朋友家走一走,體驗一下做客的滋味。通過這樣的實踐,課堂上,學生們爭先恐后、積極發言,述說著他們的親身經歷,而且說起來言之有物、評起來心中有譜。讓整個語文課堂活起來、動起來了。

(三)模擬生活、創設情景,進行聽、說、讀、寫訓練,活躍課堂教學的氣氛

在課堂上營造一種貼近生活的交際環境,給學生創造自主活動的空間,讓生動活潑的實踐活動與語文教學自然的融為一體,使語文教學的實踐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這種通過創設豐富多彩的生活環境的教學方式,不但讓學生在活動或生活化的情境中學習語文,還將學到的語文知識和能力充分運用到了實際生活之中,既提高了學生的創造能力和知識的運用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真正的讓語文教學展示了生活,為語文教學生活化創設了得以實施的天地。

(四)引導感悟真情、體驗生活、提高語文寫作能力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最終歸宿,寫作能力是語文綜合素養的集中體現。《語文課程標準》實施建議中提出:“寫作教學應貼近生活在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多年的語文教學經驗讓我見到了學生寫作中許多屢見不鮮的弊病:很多學生作文里寫到助人為樂就是讓座;寫到老師對學生的愛就是寫老師帶病工作等。他們似乎看不到今天的太陽與昨天的太陽有什么不同之處,為何會這樣呢?因為孩子們沒有走向真實的生活,沒有走向創作的廣闊天地,缺乏對真情的感悟,缺少對生活的體驗。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多去感受生活中的真情,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孕育情感。如有位學生在雙休日幫父母看照小店有了有關誠信方面的體驗。于是他在習作中這樣寫道:“一個孩子打完我家的公用電話缺了五角錢,他向我保證一定會來還的,可一天過去了他沒來、兩天過去了他仍沒有來,就在我媽責怪我輕信別人的時候,那個孩子出現了,他還了五角錢。由此,讓我明白了誠信其實是一種雙向的真誠與信任。”多么深刻的體會啊!所以,我認為教師只要多向學生創造機會,多提倡學生去感悟生活,多鼓勵學生去描述生活中的感受,學生就能寫出具有生命力的具有時代氣息的習作。這也正是新課程標準的作文教學觀。

二、生活中孕育語文教學

生活是知識的海洋,生活之中時時處處皆學問。因此,我們應當具備一雙慧眼,尋找生活中與語文教學的結合點,讓生活成為學生學習的教材。《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小學教育的共同趨勢是必須把理論、技巧和實踐結合起來,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起來,學校不能和生活脫節,兒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為兩個互不接觸的世界——在一個世界里,兒童像一個脫離現實的傀儡一樣,從事學習;而在另一個世界里,他通過某種違背教育的活動來獲得自我滿足。”

(一)聯系學校生活,學習語文

學校是學生生活的重要舞臺,這座舞臺上發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學生的學習中來。例如:開學初,我班一名學生路上拾到一位小朋友的報名費主動交給老師,五年級的三位同學一年四季幫助殘疾學生上學等等,都可以讓學生們去說、去講。

(二)聯系社會生活,學習語文

《新課標》指出:“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社會是一道廣闊的背景,更是學習語文一片天地。這樣,不僅使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語言文字的知識,養成寫規范字,說規范話的良好習慣,而且也訓練了學生的社交能力,說服他人的能力。學生由學校走向社會,走向生活的拓展過程可以由多種形式實現,首先是教師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學生自主的活動,讓學生課外做一些社會調查,宣傳等實踐活動等。其次是教師組織的集體活動,如參觀訪問,與兄弟學校開展手拉手活動等。另外,只要能留心,就會發現校外的教育資源是十分豐富的。

(三)聯系家庭生活,學習語文

篇8

【關鍵詞】三生教育主題活動心理健康社會實踐教學滲透家校合作

傳統的學校教育過于注重學生認知的發展,一味地追求高分、高升學率,教育過程豐富的社會歷史性和生動的探究體驗性被冷冰冰的知識接受和理智訓練所代替,忽視了學生在學校中的生存狀態與生命質量的提升。因此,在一些青少年身上出現了一些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如,有些學生對未來充滿了迷茫,完全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可貴,根本不能體會自己生存的意義,進而隨意編排自己本該豐富多彩的生活;在生活習慣上,追風逐潮、自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觀念錯位;在理想信念上,方向迷失,缺乏遠大理想;在品行修養上,缺乏同情心,不知道感恩,缺乏社會責任感;在性格特征上,以自我為中心,心理素質脆弱,承受挫折能力差。而這些小小的偏差有時會引起一系列的道德問題,甚至會發展成為社會問題。高中生目前思想道德建設現狀令人堪憂,因此,關注其心理和生理上的發展,對其進行引導已顯得刻不容緩。在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課程的實施,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在中學開展“三生教育”已經刻不容緩。“三生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素質教育的基礎。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創造適宜中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各種情境,讓他們懂得珍惜自己,尊重別人,感受生命的美好,充滿生命的活力,同時讓我們教育的意義更深刻、更深遠。

1.三生教育”的概念

“三生教育”就是通過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生命觀、生存觀、生活觀的主體認知和行為過程。也就是通過整合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力量,激發學生的主體認知和行為實踐,最終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體地說,生命教育就是幫助學生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促進學生主動、積極、健康地發展生命,提升生命質量,領悟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在與自我、他人、社會、自然建立和諧關系的過程中,促進生命的和諧發展;生存教育幫助學生學習生存知識,掌握生存技能,保護生存環境,強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規律,學會應對生存危機和擺脫生存困境,正確面對生存挫折,形成一定勞動能力的教育;生活教育就是幫助學生了解生活知識,掌握生活技能,實踐生活過程,獲得生活體驗,樹立正確的生活觀,使學生認識生活的意義,熱愛生活,奮斗生活,幸福生活。

2.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開展“三生教育”的重要渠道

2.1創設豐富主題活動,感悟生命價值。“三生教育”是以教育活動為主的課程,要讓學生真正入腦入心,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并達到知行統一、言行一致的效果,重在實踐和體驗。適時地給學生提供活動、體驗的實踐和空間,在學校教育中,我們可以結合學生身邊的實際案例,利用機會,在主題活動中進行“三生教育”。如,五月份我們圍繞著“感恩”主題進行“三生教育”活動,通過開主題班會、朗誦有關感恩的詩歌、觀看有關感恩的電影,進行感恩回報,在“母親節”為偉大的母親送一份禮物,做一件小事等多種形式,讓學生明白“感恩”對于個體行為的意義和要求。以感恩的心態去對待父母賜予我們的生命。體驗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從他人那里領受到的關愛,并從內心里感謝他人、回報社會的意愿和行為,讓學生在感知生命的同時,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社會。

每周開設一節“三生教育”課,一個學年下來就可以進行十多個主題的“三生教育”活動。當然每節的主題,可以在參與學校統一制定的主題活動的同時,根據班級的情況自行選擇和組織,以便加強“三生教育”主題活動的積極性、針對性和時效性。在教育實踐過程中,我們結合中學生青春期的成長特點,從學生的經驗、興趣出發,開展過健康教育、預防愛滋病教育、預防教育、環境教育、青春期教育、法制教育和防震減災演練等靈活、有效、多樣的以學生體驗為主的生命教育活動,讓學生在主題活動中自主探究、實踐體驗、合作探究,使“三生教育”落到實處。

篇9

綜合實踐活動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計劃》所規定的必修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去體驗和感受生活,培養自己的實踐能力,增強創新意識。本學期,我將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為指導,以實踐為核心,以活動為載體,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 課程目標

1、使學生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形成善于質疑,樂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

2、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能力。

3、培養學生的樂于合作的情感和善于合作的技能。

4、養成勞動觀念,形成一般勞動技能。

5、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參與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和主人翁精神。

6、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社會生活和社會環境,增長從事社會活動所需的知識,增強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

三 課程內容

綜合實踐活動的主要內容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四個方面。在活動中,研究性學習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基礎,倡導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方式滲透于活動的全部內容之中。四個方面的內容是以配合的形態呈現的。因此,我將依據學校特色活動,地方特色,以及時令,季節等,共同構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綜合實踐活動。

四 教學措施

1 重視發展性教學評價方法的運用。強調評價過程化,重視兒童在活動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強調評價多樣化,如:主體多樣化,角度多樣化,尺度多樣化;強調質性評價,強調日常觀察過程,強化專題性探究過程,建立成長記錄袋,實施階段性評價。

2 開發教學資源,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使本課程教學走向家庭、社會,真正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體現該課程的開放性、實踐性。

篇10

一、以學校教育為主導,培養合格學生

學生思想道德、心理品質、身體素質、行為養成、創新能力等方面的培養,要靠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的共同努力,要充分發揮學校主體性、系統性的功能,抓好德育工作落實。應從以幾方面入手:

1.堅持貫徹“三觀”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講,學校自身就是一個道德機構。學校德育工作是奠定學生“三觀”的基礎工程。因此,學校可利用德育課、班隊會以及各種實踐活動大力加強科學理論的灌輸,占領思想陣地,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教育,培養他們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道德,教育他們堅持社會主義、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并把自己的成材和祖國的前途、命運聯系起來,懂得自己肩負著歷史重任,是跨世紀的人才。

2.采取多種方式,注重培養良好習慣。作為學校教育,必須著力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以《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為根本,從日常生活、學習活動等方面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如“三輕輕”、“三隨手”、“三個不”、“四個一”等等。這樣從小處著眼,不僅規范了學生的道德行為,樹立了正確的道德準則,同時也讓學生用自己的行為去影響著父母、鄰居和社會,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3.通過活動,相機教育。作為學校教育,除了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進行外,還可以抓住契機,通過各項活動進行教育。如進行大掃除,公益勞動,讓學生明確勞動的意義,培養勞動意識,提高勞動技能,繼而增強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利用各種參觀活動,幫助學生認識社會,了解國情和歷史,受到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多途徑幫助少年兒童了解偉大民族精神的內涵,開展國情教育,引導學生把體驗收獲落實到自己的學習生活中,從而確立堅定的理想信念。

二、以家庭教育為基礎,養成良好品德

家庭是一個人人生旅途的第一站,是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最初形成的“第一課堂”。在家庭教育中,把德育放在首位,是作為一個家長最為明智的選擇。

因此家庭教育必須做到:

1.以“家長學校”為主陣地,提高家長素質。學校要切實辦好“家長學校”,讓“家長學校”名符其實。要定期開辦家長培訓,對家長進行教育觀念、教育方法的培訓,使家長懂得科學教育子女的重要性,成為學校教育的有力支持者。要研究利用多種形式,普及家教知識,改革家長會模式,借助家長委員會的溝通力量,以“家長經驗交流會”、“家庭教育研討會”為主要形式,增強家教科研氛圍;倡導家長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在尊老愛幼、待人處事、工作態度和人生觀方面為孩子做好表率;倡導家長妥善處理家庭矛盾、感情問題,不要因此讓孩子的身心受到創傷;倡導家長與孩子溝通情感,愛而不寵,嚴而適度,正確引導。 轉貼于

2.以“家校聯系卡”為紐帶,推進家校合作。要利用“家校聯系卡”拉近家庭和學校的距離,及時準確地把握孩子成長的脈膊,為家校合育,共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以社會教育為依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社會對于學生而言,是培養熱愛祖國、熱愛人民、關心他人的高尚品德和社會責任感的大課堂。學校應充分發揮關心下一代教育委員會的優勢,調動社會一切積極力量,服務于學生,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體驗中優化內在素質。

1.確定校外素質教育基地,激活外部教育功能。要認真開掘本地區優良的民族傳統、革命傳統、自然環境、歷史人文、社會信息(包括法制、紀律、社會公德等)、學科教材等方面的德育因素,加以整合,用以開展對學生經常性、針對性的思想道德、良好行為習慣教育,促進學生科學素質、創新意識及個性特長的發展。要把校外輔導員請進校園,讓他們給校園注入新的血液,感受時展的鏗鏘腳步。

2.充分發揮關心下一代教育委員會的優勢。要利用關心下一代教育委員會的優勢,請他們與周邊學校聯系,締結友好學校,實現地區、校際等資源整合與交流,從兄弟校身上吸取自身發展需要的“養分”服務于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