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學設計范文

時間:2024-03-25 17:57: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案例教學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案例教學設計

篇1

大家都說了自己看了天門山的圖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詩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門山,看到了這樣的美景,很有感觸,于是寫下了《望天門山》這首詩。和大家分享相關的小學古詩教學設計案例資料,歡迎你的參閱。

古詩三首

《望天門山》

教學要求:

1.會認本課的7個生字,會寫“斷、楚、孤、帆”等13個字。

2.能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古詩表達的意境以及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4.能正確默寫《望天門山》。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誦讀古詩。

2.理解古詩大意。

教學難點:

體會古詩表達的意境以及詩人的思想感情。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田字格貼。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觀賞圖片,揭示課題。

1.導語: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山河壯麗。大家看--(課件播放天門山圖片)

2.師:大家知道這是哪里嗎?這就是位于安徽和縣與當涂縣西南的長江兩岸。兩山隔江相對,形同門戶,所以又被叫做天門山,誰來說說自己看了這些圖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師抽答。

4.大家都說了自己看了天門山的圖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詩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門山,看到了這樣的美景,很有感觸,于是寫下了《望天門山》這首詩。

5.下面請大家齊讀課題--《望天門山》(教師板書課題)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導生字的讀音。

3.全班齊讀,分小組讀,反饋讀。

4.教師出示節奏劃分,指導學生讀出節奏及古詩的韻律。(課件出示)

三、逐句品讀,理解詩意。

1.再請同學們自由朗讀,標示出不理解的字、詞。(教師將詩句寫在黑板上)

2.指名反饋:哪些字、詞無法理解?(天門:天門山。中斷:從中間割斷。至此回:到這里回旋。出:聳出來。孤帆:單獨一只船。帆:船上的風帆,指代船。)

3.多媒體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圖文結合,理解古詩的意思。(先抽同學逐句解釋,再指導全詩一起說一說。)

詩文解釋:浩蕩東流的長江沖破天門山奔騰而去。碧綠的江水到這里突然轉了個彎,向北流去。兩岸的青山相互對峙,一只小船從太陽升起的地方悠悠駛來。

四、再現畫面,體會意境。

1.教師示范閱讀,學生閉目想象。

2.指名反饋: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一句詩,一幅畫)

3.感悟動詞“斷、開、流、回”的氣勢磅礴。

4.指導學生讀出雄偉磅礴的氣勢。

5.教師:同學們,這首古詩,緊扣一個“望”字,通過對天門山兩岸景色的描繪展示了祖國山河的壯麗雄偉,詩人借景抒發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板書“雄偉秀麗、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6.配樂有感情朗讀,熟讀成誦。

五、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1.指導書寫“斷、楚”。

2.教師總結:麗日照著江水,一葉輕舟在江上而行,駛過臨江兩岸的青山翠峰,這是一幅十分愜意和美好的圖景。李白借助這些雄麗的景色,表達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以及自己豁達、寬闊的胸襟。

3.背誦并默寫古詩。

4.為生字“斷、楚、孤、帆”組詞。

板書設計:

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氣勢磅礴 雄偉秀麗

青山—相對出

孤帆—日邊來

山水相映 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飲湖上初晴后雨》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詩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能背誦。訓練學生自我感悟詩句意思的能力。

3.體會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

4.通過理解詩句,感受自然之美,語言文字之美,陶冶學生愛美的情趣,提高鑒賞美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詩句,了解古詩所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2.激發想象:請同學們仔細聆聽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景象,這使你產生了一種怎樣的感受。

3.遷移導入:詩歌和音樂一樣,它們的美需要我們用心去想象、感受、體會。提起這首詩的作者蘇軾,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你愿意讀讀他的詩歌嗎?(學生可以朗讀、背誦、或用歌唱等多種形式來匯報,教師可以和學生共同吟唱《水調歌頭》,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加深了對蘇軾的了解。)

4.揭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欣賞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師范讀。

二、引導自學,學有所得。

1.請同學們回憶一下自學古詩的方法,再根據自己的學習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來進行學習。學生交流自己設計的學習方法。

2.教師推薦學法,(1)熟讀中理解題意、詩意。(2)借助字典、資料來理解題意、詞意,講出重點詞的意思。(3)由詞到句串講詩意。(4)熟讀成誦。(5)提出疑問,合作解決。

3.學生自學、教師參加入學習小組中,適時引導。

4.學生進行自學匯報:教師在匯報環節中主要起到引領作用,使學生匯報有序進行。可以先朗誦古詩,然后匯報題意,再講詞意詩意。

教師提出認真聽取他人匯報的要求:

(1)學會聆聽,找出優點。(2)不足之處,加以補充。(3)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三、欣賞古詩,體會意境。

1.過渡:剛才我們初步通過學習這首古詩,了解這首詩的大意,但如果我們想領略其中的美,還遠遠不夠,你有什么好辦法嗎?

2.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對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3.教師提出詩歌審美三法:

第一法:讀中感受詩歌韻律美。

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詩歌畫面美。

第三法:用心體會詩歌意境美。

4.學生分組合作學習。

5.進行審美收獲的匯報交流。

(1)學生匯報通過劃停頓,標重讀,來朗讀詩歌感受到韻律美。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各種形式,來有感情的朗讀古詩。

(2)學生匯報通過想象看到的美麗畫面。教師引導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喜歡表達的同學說說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樣的美麗。喜歡畫畫的同學來畫畫西湖晴雨時不同的景象,從而感受畫面美。

(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課件出示:美女西施)

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體會濃妝與淡妝兩種不同風格的美,同時教師要滲透正確的審美思想,使學生從小樹立起正確的審美價值觀。

引導學生質疑:為什么詩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課件展示:西湖晴天、雨天時兩種不同的風光)

引發學生進行積極的聯想,體會作者用西子的兩種美麗來比喻西湖的晴雨不同之美,妙不可言。

(4)感悟意境,體會情感。

空蒙的山,閃動光影的水,迷蒙細雨構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體會到什么樣的意境呢,你想說些什么。

再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到詩人的感受——飽含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這時可以適時補充:杭州是蘇軾的第二故鄉,他深受百姓愛戴,所以對西湖有著特殊的愛戀之情。

(5)有感情的配樂朗讀。

四、課外延伸:朗讀描寫西湖的詩詞。

五、師生互相交流學習的收獲。

板書設計:

飲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晴:水——瀲滟

雨:山——空蒙比西子(嬌艷、迷人)

《望洞庭》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能憑借課文插圖或通過理解古詩大意;課外吟誦劉禹錫的其它古詩。

3.感悟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洞庭湖的喜愛和贊美之情,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

想像這首詩描繪的優美景象,感受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潔和精美絕倫,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理解詞語“兩相和”、“白銀盤”和“青螺”,感悟詩境,體會詩人對洞庭湖的喜愛與贊美之情。

課前準備:

1.資料搜集:作者劉禹錫的生平,君山的傳說。

2.電化教具:投影片、課文錄音磁帶。

3.實物準備:白盤子、青螺。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整體讀,感知美。

1.導入: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勝收。今天這節課,我們將追隨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足跡,到湖南岳陽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書:望洞庭

2.指名說對劉禹錫和洞庭湖的了解。

劉禹錫,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字夢得,洛陽人。劉禹錫工詩能文,兼擅書法。所著有《劉賓客集》。

洞庭湖,我國第二大淡水湖,綿延八百里,煙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3.播放朗讀錄音,學生邊看插圖邊聽讀,整體感知美。

4.自己練讀,達到正確、流利。

5.同位互相查讀,力爭人人過關。

二、理解讀,洞察美。

1.導入:學習古詩,意在讀出它的韻味,它的意境,讀好古詩要做哪些準備工作呢?

2.學生各抒己見。

3.學生讀詩,先說說能夠理解的詞語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組內研討。

(3)全班交流。

相:相互 和:和諧 鏡:銅鏡,比喻洞庭湖水面

鏡未磨:未被磨拭過的銅鏡

遙望:遠望

重點研討“鏡未磨”: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經磨拭的銅鏡呢?

引導學生想象:作者觀察時恰逢晚間,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經磨拭過的銅鏡應該就是一種模糊的感覺。

4.憑借課文插圖,敘說古詩大意。

(1)指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發揮想象,大膽述說古詩意思。

(2)小組內練說,讓平時不愛發言的同學先說,其余同學做好補充。

(3)指名到臺前看投影上的插圖解說。

重點指導理解“白銀盤里一青螺”:

教師演示:一個大白盤子里放著一顆青螺。讓學生談看到的感受。

質疑:詩中的“白銀盤”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再與課文插圖對照,洞察藝術之美。

古詩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與明月的清光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寧靜、和諧;湖上無風,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經磨拭的銅鏡一樣。在皓月銀輝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渾然一體,遠望如同銀盤里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

5.練讀,讀出詩的韻味,感受詩的意境。

(1)自由練讀,想象畫面。

(2)同位賽讀,欣賞插圖。

(3)展示評讀,美化詩境。

6.背誦古詩,水到渠成。

三、對比讀,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鏡未磨, 潭面無風鏡未磨,

湖光秋月和。 湖光秋月兩相和。

洞庭山水翠, 遙望洞庭山水翠,

盤里一青螺。 白銀盤里一青螺。

2.對比讀,比較內容的不同之處,說說原詩的精妙之處。

3.自由理解的基礎上,同位交流。

4.指名匯報。(正因無風,湖面才會如此寧靜、和諧;正因作者在遠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顯得小巧玲瓏;之所以是“白銀盤”,正因是在皓月銀輝下。)

5.再讀原詩,深化美。

四、延伸讀,升華美。

1.投影映示:

題君山

雍陶

煙波不動影沉沉,

碧色全無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處,

一螺青黛鏡中心。

題君山

方干

曾于方外見麻姑,

聞說君山自古無。

元是昆侖山頂石,

海風吹落洞庭湖。

2.自由練讀后,指名讀。

3.師:自古君山的來歷便充滿神奇色彩,眾說紛紜,流傳著許多美麗的傳說。

4.指名講述課前搜集的有關君山的傳說。

相傳在遠古時代,洞庭湖中并沒有島。每當狂風大作、白浪滔天時,來往船只無處停靠,常被惡浪吞沒,當地人民苦不堪言。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們忍痛脫下身上的螺殼,結成一個個小島,后來連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變成的。

五、多樣作業,表現美。

1.寫一寫:想象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色,寫下來。

2.畫一畫:把這首詩描繪的景色用多彩的畫筆表現出來。

3.找一找:收集劉禹錫的其它詩作,與同學交流。

板書設計:

看到 聯想 比喻

湖面鏡未磨→把湖面比作銅鏡

銀盤→把湖面比作銀盤

君山→青螺→把君山比作青螺熱愛

教學反思:

篇2

通過實踐活動、探究實驗和多媒體動畫等,培養學生關心科學、研究科學和探索科學的精神,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探索新知識的欲望。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化學課教師教學設計案例資料,提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歡迎你的閱讀。

化學課教師教學設計案例一

【課標要求】

知識與技能要求:

(1)掌握烷烴的分子組成、結構等的特征。

(2)理解同系物、烴基等概念,學會烷烴的命名。

(3)理解同分異構體概念。

(4)了解烷烴系列的性質變化規律。

過程與方法要求

(1)基本學會烷烴同分異構體的分析方法,能夠書寫5個碳原子以下烷烴的同分異構體結構簡式。

(2)從甲烷的性質推導到烷烴的性質的過程中,學會從一種代表物質入手掌握同系列有機物性質的方法。

情感與價值觀要求:

通過實踐活動、探究實驗和多媒體動畫等,培養學生關心科學、研究科學和探索科學的精神,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探索新知識的欲望。

【教學重點】

本課時的重點和難點都是烷烴的性質和同分異構體概念的學習。

【教學過程設計】

[復習導入]

1、 甲烷的分子結構有什么特點?甲烷有哪些主要化學性質?

2、 什么叫取代反應?舉例說明。

[自主學習]

1、 課本54頁"學與問"試歸納出烷烴在結構上的特點。

2、 閱讀教材55頁,試歸納出烷烴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歸納小結]

化學課教師教學設計案例二

教學重點:用過濾和結晶分離混合物的一般原理。

教學難點:利用結晶方法,分離幾種可溶固體物質的混合物的原理。

教學過程:

引言:在生產生活中,人們所接觸到的物質很多都是混合物,為了適應各種不同的需要,常常要把混合物里的幾種物質分開,得到較純凈的物質,這叫做混合物的分離,過濾和結晶是最常用的混合物分離的方法。

(板書) 第四節 過濾和結晶

一、過濾

1.定義:過濾是把溶于液體的固態物質跟液體分離的一種方法。

2.原理:過濾時,液體穿過濾紙上的小孔,而固態物質留在濾紙上,從而使固體和液體分離。

3.操作方法:

例如:粗鹽提純(請學生設計實驗步驟)展示粗鹽,讓學生看到粗鹽上的沙子等不溶性固體物質,以利于學生思考。

(演示實驗)粗鹽提純

歸納出:

(1)步驟:

①在燒杯中溶解粗鹽

②過濾

(2)注意事項:

一貼:濾紙緊貼漏斗內壁

二低:濾紙低于漏斗邊緣0.5cm

濾液低于濾紙邊緣

三靠:漏斗下端緊靠燒杯內壁

玻璃棒靠在三層濾紙處

燒杯靠在玻棒上傾倒液體

(3)玻璃棒的作用

溶解——加速溶解

過濾——引流

讓學生總結過濾作為分離物質的一種方法的適用范圍。

過濾是用于分離不容性固體和可溶性固體的一種方法。

設問過渡:如果要分離硝酸鉀和氯化鈉固體能用過濾的方法嗎?如果不能,想一想能用什么方法來分離它們?

二 結晶

1.定義:溶質以一定幾何形狀的晶體從溶液中析出的過程叫做結晶。

2.原理:幾種可溶性固態物質的混合物,根據它們在同一種溶劑里的溶解度不同,用結晶的方法加以分離。

(講述)常用的結晶方法主要有兩種,對于溶解度受溫度影響不大的固態溶質,一般用蒸發溶劑的方法得到晶體;對于溶解度受溫度影響較大的固態溶質,一般可以用冷卻的熱飽和溶液的方法,使溶質結晶析出。

例如:硝酸鉀中混有少量氯化鈉,應怎樣分離?

(演示實驗)在燒杯中加入10g和NaCl混合物,注入15mL水,加熱使混合物完全溶解,然后冷卻,觀察的析出,再進行過渡,晶體留在濾紙上,NaCl溶解在濾液中。

(講述)我們已經知道,的溶解度受溫度變化的影響較大(80℃時,的溶解度是169g,20℃時為31.6g),因此較高溫度下的飽和溶液降溫時,部分從溶液里結晶析出。而NaCl的溶解度受溫度變化的影響較小(80℃時,NaCl的溶解度是38.4g,20℃時為36g),降溫時大部分NaCl仍溶解在溶液里。過濾時,晶體留在濾紙上,大部分NaCl仍留在濾液里(這種濾液叫做母液)。

小結:

作業:課本142頁習題1、2、3

化學課教師教學設計案例三

一. 本周教學內容:水的電離和溶液的酸堿性

二. 重點、難點:

1. 本節的重點是水的離子積,氫離子濃度、pH與溶液酸堿性的關系

2. 本節的難點是水的離子積,有關溶液pH的簡單計算

三. 具體內容:

(一)水的電離

1. 水的電離

2. 水的電離程度

3. 電離平衡常數

4. 水的離子積

5. 需注意的

6. 影響水的電離平衡的因素

(二)溶液的酸堿性與pH

1. Kw在電解質溶液中的存在

2. 溶液的酸堿性與c(H )、c(OH-)的關系

3. 溶液的酸、堿性與pH的關系

4. 溶液酸堿性的表示

5. pH的測量

(三)pH的應用

1. 醫療上

2. 生活上

3. 環保領域中

4. 農業生產中

5. 科學實驗和工業生產中

(四)酸堿質子理論

A. 溶液pH的計算方法

B. 實驗測定酸堿滴定曲線

1. 實驗

2. 酸堿指示劑在中和滴定中的應用

【典型例題

[例1] 將pH=4的酸溶液與pH=10的NaOH溶液等體積混合后,溶液的pH可能是( )

A. 等于7 B. 大于7 C. 小于7 D. 無法確定

解析:考慮弱電解質電離的特點和pH的計算。

[例2] 今有HA、H2B、H3C三種弱酸,根據強酸制弱酸的反應規律,它們之間發生下列反應:HA HC2-(少量)=A- H2C-;H2B(少量) 2A-=B2- 2HA;

H2B(少量) H2C-=HB- H3C,回答下列問題:

(1)相同條件下,HA、H2B、H3C三種酸中,酸性的是____;

(2)A-、B2-、C3-、HB-、H2C-、HC2-六種離子中,最容易結合質子(H )的是_____,最難結合質子的是_____;

(3)完成下列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① H3C OH-(過量)_______________;

② HA(過量) C3-________________。

解析:掌握酸堿質子理論。

[例3] 1體積pH=2.5的鹽酸與10體積某一元強堿溶液恰好完全反應,則該堿溶液的pH等于( )

A. 9.0 B. 9.5 C. 10 高中語文.5 D. 11.0

解析:考查與pH有關的計算。

[例4] 有人曾建議用AG表示溶液的酸度,AG的定義為AG=lgc(H )/c(OH-)。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

A. 在25℃時,若溶液呈中性,則pH=7,AG=1

B. 在25℃時,若溶液呈酸性,則pH<7,AG<0

C. 在25℃時,若溶液呈堿性,則pH>7,AG>0

D. 在25℃時,溶液的pH與AG的換算公式為AG=2(7-pH)

解析:考查對溶液酸堿性的認識和對定義的理解、運算。

[例5] pH=3的兩種一元酸HX和HY溶液,分別取50mL加入足量的鎂粉,充分反應后,收集到H2的體積分別為V(HX)和V(HY),若V(HX)>V(HY),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HX可能是強酸

B. HY一定是強酸

C. HX的酸性強于HY的酸性

D. 反應開始時二者生成H2的速率相等

解析:考查對溶液中弱酸的濃度和離子濃度的區別。

[例6] 在25℃時,某稀溶液中由水電離產生的c(H )為10-13mol/L,下列有關溶液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該溶液一定呈酸性 B. 該溶液一定呈堿性

C. 該溶液的pH一定是1 D. 該溶液的pH可能約為13解析:考查對水的離子積的理解和影響因素。

[例7] 下列溶液一定呈中性的是( )

A. pH=7的溶液

B. c(H )=c(OH-)的溶液

C. 由強酸、強堿等物質的量反應得到的溶液

D. 非電解質溶于水得到的溶液

答案:B

解析:考查溶液中性本質的分析。

[例8] 在25℃時,某溶液中由水電離出的c(H )=1×10-12mol/L,則該溶液的pH可能是( )

A. 12 B. 7 C. 6 D. 2

答案:AD

解析:掌握溶液pH計算的根本原則。

【模擬

1. 水是一種極弱的電解質,在室溫下,平均每n個分子只有1個分子發生電離,則n值是( )

A. 10-14 B. 55.6×107 C. 107 D. 55.6

2. 如果25℃時Kw=1×10-14,100℃時Kw=1×10-12,這說明( )

A. 100℃時水的電離常數較大

B. 前者c(H )較后者大

C. 水的電離過程是一個吸熱過程

D. Kw和溫度無直接關系

3. 用濕潤的pH試紙測定溶液的pH,不變的是( )

A. HCl溶液 B. NaOH溶液 C. Na2SO4溶液 D. 氨水

4. 將0.1mol/L醋酸溶液加水稀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溶液中c(H )和c(OH-)都減小

B. 溶液中c(H )增大

C. 醋酸電離平衡向左移動

D. 溶液的pH增大

5. 用pH均為2的鹽酸和醋酸溶液,分別中和等體積、等物質的量濃度的氫氧化鈉溶液,當氫氧化鈉恰好完全中和時,消耗鹽酸和醋酸溶液的體積分別為V1和V2,則V1和V2的關系正確的是( )

A. V1>V2 B. V1

6. 在313K時,水的Kw=3.8×10-14,若在313K時,c(H )=1.0×10-7mol/L的溶液( )

A. 呈酸性 B. 呈中性 C. 呈堿性 D. 無法判斷

7. 水的電離過程為H2O H OH-,在不同溫度下其平衡常數為:K(25℃)=1.0×

10-14,K(35℃)=2.1×10-14,則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c(H )隨溫度的升高而降低

B. 在35℃時,c(H )>c(OH-)

C. 水的電離度α(25℃)>α(35℃)

D. 水的電離是吸熱的

8. 準確量取25.00mL KMnO4溶液,可選用的儀器是( )

A. 50mL量筒 B. 10mL量筒

C. 50mL酸式滴定管 D. 50mL堿式滴定管

9. pH=13的強堿溶液與pH=2的強酸溶液混合,所得混合液的pH=11,則強堿與強酸的體積比是( )

A. 11:1 B. 9:1 C. 1:11 D. 1:9

10.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HCl溶液中無OH-

B. NaOH溶液中無H+

C. NaCl溶液中既無OH-也無H+

D. 常溫下,任何物質的水溶液中都有H+和OH-,且Kw=c(H )?c(OH-)=10-14

11. 進行中和滴定時,事先不應該用所盛溶液潤洗的儀器是(已用蒸餾水洗過)( )

A. 酸式滴定管 B. 堿式滴定管 C. 錐形瓶 D. 量筒

12. 中和相同體積、相同pH的 、NaOH和NH3?H2O三種稀溶液,所用相同濃度鹽酸的體積分別為V1、V2和V3,則( )

A. V3>V1=V2 B. V3>V2>V1

C. V1>V2>V3 D. V3

【試題答案

1. B 2. AC 3. C 4. D 5. A 6. C 7. D 8. C 9. D 10. D

11. CD 12. A

【試題解析

1. 根據每55.6mol水中有1×10-7mol水電離,而分子個數比與物質的量成正比,所以列比例計算即可。

2. 溫度較高,Kw較大,所以選A;Kw較大,即水的離子積較大,說明電離平衡正向移動,升高溫度平衡向吸熱方向移動,說明正向為吸熱方向。

3. 濕潤的pH試紙,相當于溶液被稀釋,使得酸性和堿性存在誤差,但是C是中性溶液,不受影響

4. 弱電解質溶液存在著電離平衡,加水稀釋,平衡發生移動,c(H )減小,而c(OH-)增大,pH增大,平衡右移。

5. 因為鹽酸是強酸,全部電離,醋酸是弱酸,部分電離,所以全部的氫離子(包括沒有電離的)醋酸中多,所以所需體積少。

6. 根據水的離子積的公式,計算出c(OH-)=3.8×10-7mol/L,比氫離子濃度大,因此顯堿性。

7. 升高溫度,K增大,說明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的濃度都增加,但是是同等程度增加,所以離子濃度仍一樣,但電離程度增加,平衡正向移動,說明正向是吸熱反應。

8. 由于量的體積精確度為0.01mL,故應選用滴定管,而KMnO4是強氧化劑易腐蝕堿式滴定管的橡皮管,所以選C。

9. 混合前,堿中c(OH-)=0.1mol/L,酸中c(H )=0.01mol/L,因為算得溶液中OH-剩余,為10-3mol/L,其等于氫氧根離子的物質的量?D酸中氫離子的物質的量,再÷溶液體積(V1 V2)。

11. 錐形瓶里的待測液,物質的量一定,如潤洗則多;量筒是粗量儀器,沒有必要潤洗。

篇3

課題

幫孩子重拾學習的信心

對象

一(1)班

授課教師

案例

《父母課堂》

日期

2019年4月

聽課人員

學生家長

教學

目標

《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指出7—12歲是整個兒童期十分重要的發展階段。然而,物質極度發達的今天,學生受種種因素的影響,厭學現象已很普遍。而大部分厭學的學生都有想學好之心,結果或者是不能約束自己、或者對學科失去興趣、或者經過短暫努力卻沒有取得效果就“果斷”放棄。因此,幫助孩子重拾學習的信心是十分重要的。希望能夠借此次家校活動,引導家長認識到自信心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幫助家長認識到自己平時教育的弊端,學習培養孩子學習自信心的方法。

案例來源

《父母學堂》2016年4月刊的教子良方26頁《幫孩子重拾學習的信心》。

一、案例展示

引言:

師:有一句教育名言是這樣說:要讓每個孩子都抬起頭來走路。“抬起頭來”意味著對自己、對未來、對所要做的事情充滿信心。任何一個人,當他昂首挺胸、大步前進的時候,在他的心里有諸多的潛臺詞——“我能行”、“我會干得很好的”、“小小的挫折對我來說不算什么”……這是充滿自尊和自信的表現。假如每一個小學生,都有這樣的心態,肯定能不斷進步。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養對孩子的成長意義深遠,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探討如何培養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課件出示主題)

案例:

葉葉從小天真活潑、非常聰明,無論在幼兒園還是在小學都是一個好學生。可自從上了小學四年級以后,不知道為什么,她的成績開始下降,許多以前成績比她差的同學都超過了她。看見葉葉越來越不開心,父母很著急,不停地鼓勵她繼續加油,一定可以提高自己的成績。誰知葉葉非但沒有要加油的樣子,反倒對學習越來越沒有了興趣。以前一回家就做作業的習慣也變了,現在她總是玩到很晚才做作業,有時甚至不完成作業。有幾個早晨,葉葉哭著對媽媽說:“我不想去上學。”媽媽不答應,她就哭著說自己肚子疼,讓父母很是頭疼。

ppt展示案例,出示思考題。

板書:幫孩子重拾學習的信心

二、案例分析

1、孩子厭學的原因有哪些?

(1)父母的期望值過高。期望過高,會使孩子心理壓力大大增加,不自覺地把學習與痛苦體驗聯系起來。

(2)父母陪讀,使孩子缺乏學習自覺性。這會使孩子難以領悟學習的過程,難以獨立地解決遇到的新問題,體驗不到獨立解決問題后的成功的快樂。

(3)家長對孩子學習的目的定向有偏差,將學習知識的目的定在將來而不是今天。比如家長常對孩子說:“你不好好學習,將來就找不到工作。”這樣,孩子就體驗不到獲取知識本身的快樂,而只注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對知識本身不感興趣,自然將學習看作是苦差。

(4)孩子不會學習。這類孩子往往學習時不集中注意力,不能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進行學習;不能選擇重要內容而拋開不重要的內容;無法將學到的知識正確、合理地表達出來。這樣,面對日益繁重的課業內容,自然產生厭學情緒。

2、當孩子對學習失去信心時,你是怎樣幫孩子重拾信心的?

小結: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只要用心,能夠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進行教育,找出合適的方法,相信一定會收到效果。

出示ppt。

三、組織反思

孩子擁有自信是學習成功的起點;孩子擁有自信才能戰勝困難與挫折;孩子擁有自信才能面對未來的挑戰。讓我們每一位家長都來尊重、信任學生,用最大的耐心和細心呵護孩子們的自信,培養孩子們的自信。為每一個孩子開啟自信之門,使他們昂首闊步迎接美好的未來,滿懷信心地迎接未來的挑戰。

四、引導踐行

1、話題一:談一談學習之后的認識與感受。

2、話題二:結合實際說說在以后對孩子的教育培養過程中應在哪些方面加以修正。

3、話題三:討論有哪些提高孩子學習信心的小妙招。

五、課后拓展

1、家長寫學習心得。

2、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推薦閱讀《父母課堂》

課后反思

篇4

案例教學是MBA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結合戰略管理課程的教學目標和MBA專業學生的特點,從案例選編、教學組織和效果評價三方面探討了MBA戰略管理課程案例教學設計的基本思路。

關鍵詞:

MBA;戰略管理課程;案例教學;設計

一、案例教學在MBA教育中的重要性

案例教學法由美國哈佛商學院于20世紀20年代創立,它借助實踐中的真實素材和環境背景,啟發學生大膽假設,主動探索,可以較好地鍛煉學生的思維和溝通能力。MBA教育是一種注重復合型、綜合型人才培養的專業碩士教育。MBA教育更注重管理實戰能力的培養和決策技能的訓練,學生通常具備一定的工作經驗,往往帶著問題前來學習,因而案例教學法在MBA教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據國家MBA教育指導委員會的要求,我國MBA課程教學中案例教學的學時不得少于總學時的三分之一,因而案例教學在MBA課程教學中的地位十分突出。

二、MBA戰略管理課程的教學目標

戰略管理關注環境、使命和實力之間的結合,其核心內容是組織總體目標的制定、業務領域的選擇、競爭優勢的獲得和戰略的實施與變革,其思維方法、分析技巧和實踐藝術適用于各類盈利及非營利性組織。知識內化和學用結合是MBA戰略管理課程教學的根本要求。通過學習,學生要超越微觀因素尋找企業競爭優勢的來源,領悟戰略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論和方法,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和多視角的戰略思維模式,靈活運用戰略理論和工具,分析動態環境下的產業發展與競爭演化的規律,從而解決實際戰略問題。

三、MBA戰略管理課程的案例教學設計

1.案例的選編。案例的質量和適用性對案例教學效果具有重要影響,案例的選擇是開展案例教學的第一步。為此,教師應兼顧不同行業的實際情況及發展趨勢,從多個渠道選編不同類型的案例,做到國外經典案例與本土案例相結合,大型綜合案例與小型專門案例相結合。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宜選擇知名度較高的典型企業或學生較為熟悉的本地企業作為隨堂案例,配合競爭戰略、多元化戰略和戰略執行等內容的講解,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討論。而用于小組討論的綜合分析案例往往涉及戰略環境的分析、公司戰略的制定、戰略實施與變革等多項內容。除了從公開出版的案例集、教材和報刊資料中搜集案例資料外,教師應根據自身的實踐經驗和科研成果編寫組合案例,并組織MBA學生結合自身的從業背景提供案例素材,這樣既有助于師生深入了解案例背景,又可以突出綜合案例教學的實戰性,達到活躍課堂氣氛,提升案例教學質量的目的。

2.教學的組織。MBA戰略管理課程案例教學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前準備及課堂組織。一般而言,學生無需課前準備隨堂案例,教師則要事先了解本期學生的知識背景和從業經歷,結合理論內容及學生特點,選擇一些篇幅不長、針對性強的案例,在課堂上以現場發放案例材料或多媒體教學的形式,快速切入案例主題,引導學生自由發言,加深其對講授內容的理解。在戰略管理課程中,綜合分析案例是其主要內容。由于綜合分析案例涉及一節或幾節課程的內容,課上學生還要進行小組討論,因此教師必須提前草擬一份完整的綜合案例資料,內容包括案例說明、相關的理論及知識背景、具有啟發性和挑戰性的問題以及建議查閱的文獻資料和相關網站等,并明確案例分析報告的內容要求和案例討論的時間安排,以便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準備。學生也要在課前采取自愿組合的方式組成若干個小組(每組5~6人為宜),明確成員的分工,通過課后自行閱讀、多方交流和撰寫案例及分析報告的形式,做好案例討論的各項準備。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是課堂案例教學的組織者,要恰當把握案例討論的節奏和主題,既要抓住主要環節,又要保持一定靈活性;既要充分發揮學生在討論中的主導作用,又要在討論偏離主題時給予巧妙引導,從而做到張弛有度,溝通有序。

3.效果的評價。MBA案例教學的實質是以問題為導向的研究型學習,因此其評價應主要針對案例分析材料和學生的課堂表現。提交材料時教師要審核主題是否符合要求,內容是否完整,論證是否得當,格式是否規范。課堂表現則著重考查學生的分析思路是否清晰,能否抓住問題的實質和關鍵,運用了哪些戰略思維方法。學生首先自評、互評,之后教師對討論過程進行總結,指出一些傾向性的問題,啟發學生進一步思考。在總結階段,教師的評價要以鼓勵為主,并從知識體系的角度強化相關的戰略管理理論,點面結合,使MBA學生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和內化。

作者:沈平 單位:沈陽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案例教學;知識點案例;作業案例;綜合案例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1-0284-02

《財務報表分析》課程的教學目的是加深學生對財務報表的理解,令他們掌握評價企業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的方法,培養他們通過報表評價過去、預測未來和改善決策的能力。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在講授理論的同時,通過不同方式融入相當數量中國公司的鮮活案例,有利于學生將所學到的財務分析方法,立即應用于具體企業的分析實踐,加深對財務分析方法體系的把握,同時,促使學生加深對中國國情、企業經營環境以及現實經濟現象的理解程度。根據課程的特點,《財務報表分析》案例教學可以通過三種類型的案例來組織,分別是知識點案例、作業案例和綜合案例,在此基礎上形成多層面的案例教學設計。

一、知識點案例

知識點案例主要體現和深化理論講授中的重要知識點,由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積累形成。該類案例的教學方式一般是穿插在理論授課過程中,當授課進行到某個重要知識點時,通過案例資料或數據加深學生對該知識點的認識和理解。如在講授資產結構與資金來源結構應匹配的內容時,可以引入秦池酒廠的案例,在1995年、1996年連任兩屆標王之后,秦池白酒銷量大增,秦池酒廠一方面在擴大生產規模,提高固定資產等長期性資產比例,使流動資產在總資產中的比例相應下降,由此降低了企業的流動能力和變觀能力。另一方面,巨額廣告支出和固定資產上的投資所需資金要求企業通過銀行貸款解決,但按當時的銀行政策,此類貸款往往為短期貸款,結果導致短期貸款被用于資金回收速度比較慢、周期較長的長期性資產上,企業資產結構與資金來源結構在時間和數量上形成較大的不匹配,由此形成了“短貸長投”的資金缺口壓力,陷入了“到期債務要償還而企業又無償還能力”的財務困境。

二、作業案例

該類型案例教學是學生參與教學的一種有效形式,在案例教學的安排上,分成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作業案例交流階段。本階段安排包括:首先,教師對上市公司進行篩選,選擇出具有分析價值的行業和上市公司;然后,教師給每個學生指定上市公司作為自己的分析對象,指定時可以將N(N≥2)名同學劃分為一組,一組對應一個行業,本組的N名同學分別負責行業內的一個上市公司進行財務分析。作業案例要求學生緊跟學習進度,不斷增加分析內容,每周固定在最后一個學時安排課堂案例討論,討論方式是小組匯報和集體討論,每次由二三個小組匯報本組的案例分析內容,匯報后組織全班同學進行主要觀點的討論和總結。

第二階段,作業案例總結階段。在課程后期,所有的小組匯報完畢后,教師負責全面總結,全面總結的內容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各小組的案例分析工作總結,主要總結作業案例分析中各小組的優缺點和存在的共性問題,提醒大家以后改進;二是各小組的案例分析內容總結,在課堂案例討論中,各個小組的關注點主要是本組負責的行業和企業,不涉及不同行業間的財務狀況比較,本總結應在學生分析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歸納和比較,引導學生全面、客觀地認識行業和企業。

該類型案例的優勢體現在可以引導學生在積累中學習,在參與中提高。同時,對于學生時間管理能力、演講能力以及語言組織能力的培養將大有裨益。

三、綜合案例

篇6

關鍵詞:初中語文;衍生式教學設計;案例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11-0117

衍生式教學就是在原教材的基礎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以及教學背景來對教學進行靈活的調整,從而達到共建學習活動、提高學生對語文的綜合素養的目的。但是前提是要有彈性預設。因此,在教學的時候,教師應該著重把握“衍生”的理念,根據教材中的內容,結合學生的反映情況靈活的調整教學進程。同時在預設的時候,應該突出重點,不需要面面俱到。在課上,要預設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能夠自主探究,還可加強學生間的學習交流。

一、開拓教學空間,把教學與生活相結合

語文來源于生活同時又歸于生活。生活就是學生學習語文的第二課堂。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學空間只局限在課堂上,會使得學生對所學的知識一知半解,不能真正的理解知識的內涵,因此,除了在課上傳授課本知識還要開發利用社會上的資源,將課堂延伸到學校外,讓學生去了解社會生活,適應學生的身心發展,對所學的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

1. 具有選擇地運用課本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具有選擇性的使用課本,沒有必要將整本教材都講解,比如說書上的自讀課文,就可以讓學生在課后進行自主學習,畫出學生自己疑惑的地方,然后在課堂上講解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其次,老師也可以選一些具有時代性并且符合學生水平的讀物,讓課堂更加具有開放性,教材更加充實。

例如:魯迅的《風箏》就可以以開發課外教學資源的形式來進行教學延伸,因此選擇清代詩人高鼎的《風箏》一詩導入。

師:“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放學歸來旱,忙趁東風放紙鳶。”同學們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情景?

生:主要寫了兒童在謄天放風箏的情景

師:好多同學都有過放風箏的體驗,能說一下你們放風箏的感受嗎?

生紛紛回答(學生結合了自己的生活體驗,自然有話可說)

師:如果你想放風箏卻被粗暴的阻止時,內心的感受會如何?(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自然的引入了本文的難點:在誤解和沖突中表現親情。)

在課后的結尾處,可以選擇課外短文《風箏》與課文比較閱讀,對學生進行人文熏陶和多角度閱讀訓練,這樣教學延伸培養了學生的鑒賞能力,加深了學生對丈本《風箏》的領悟,把全文的難點轉化成學生容易理解的延伸材料,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2. 將課堂內外聯系起來

在衍生式的教學中,教師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可以在第一課堂的基礎上來開設第二課堂,把教學與實際生活相結合,這樣既拓展了教學空間,同時也使得學生的視野變得更加開拓。

3. 重視學生的思維與體驗

這主要是重視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感悟,以及學生自己的個性化閱讀,但是它的前提是尊重文學作品。在此期間,教師應該注重學生對閱讀體驗的感悟,并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化以及獨特性,從而讓學生的思維能夠與作者相匹配,產生共鳴。

二、延伸教學內容

教師在可以整體把握課本的情況下,以教學目標作為依據,緊扣教材來對知識進行適當的延伸。在延伸學習內容時,教師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1. 緊扣教學目標

我們應該知道,延伸的教學內容是屬于課本范圍之外的,所以它必須服務于教學的目標。在對知識進行拓展的時候,要進口教學目標,不可搞形式主義。

2. 延伸適度

教師應該知道什么時候該拓展栝伸,并且不隨意延伸,盡量把握延伸知識的度。

3. 注重創新

在初中的語文教學中,延伸的形式需要多樣化,具有新穎性。如在學習老舍的《濟南的冬天》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將本文與朱自清的《春》來進行比較閱讀。這就需要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靈活選用延伸的形式,從而創造出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三、整合學習方式

在國內目前最常用的主要有兩種學習方式:一種是傳統的教育學習方式,另外一種則是學生主動、合作的學習方式。前者主要是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觀性、依賴性還有受動性的基礎上,而忽略了學生的主動性還有合作性,總而言之,這種學習方式是一種封閉式的、被動的學習方式。后者則注重學生的能動性和合作性,主要提倡學生自主探索,讓學生成為真生的學習的主人,換言之,這就是一種合作的、發現的學習方式。其實這兩種學習方式都各有各自的優勢,同時也有自己的不足之處,關鍵的是我們應該以哪種學習方式為主,哪種學習方式為輔。

在新課改中,改革重點便放在了學習方式上,并且學習方式還是新課程實施的關鍵步驟。它不僅有助于學生從片面失調調節為整體和諧,還可以使學生彰顯自己的個性。比如說自主學習的學習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學會自我反思,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學會自我調控;而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既可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也可以使學生領會到合作的真諦。然而,這也僅僅是這幾種學習方式的優勢所在,并不代表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就是學習語文的全部。在有些課文的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方式或許會更適合。因此,在衍生式教學中,應該讓教師學會把多種的學習方式整合起來,從而優化課堂教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學習方式要學會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取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結束語

篇7

高職院校道路與橋梁專業開設安全管理這門課程,其宗旨是為培養這些高技能應用型人才掌握安全管理的相關知識,為其將來畢業走向中直、省直等大中型公路施工企業中的測量、試驗、施工、檢測等崗位一線工作,并在工作崗位上科學而有效地組織和使用人力、物力等各種資源,正確而全面地運用計劃、組織、協調、控制等管理手段,對物的不安全因素和人的不安全行為進行有效控制,預防事故發生,促進道路與橋梁工程建設的健康快速發展。高職院校開設安全管理基礎類課程時間已經不短,但其包括的內容對道路與橋梁專業針對性不強,尤其是在路橋施工方面遇到的安全管理問題具有其特殊性,必須具備專業知識與管理理念雙重保障才能做到安全施工與管理。作為高職院校道路與橋梁專業安全管理類課程,其教學目標是結合道路與橋梁的專業特色,結合工學結合的教育教學理念,運用案例教學方式方法搞好安全管理課程的教育教學活動,使高職學生能夠真正理解、消化課堂所學到的施工安全管理知識,成為未來崗位工作一線安全管理+技能型的應用復合人才,在工程實踐中有效預防和避免企業和自身施工過程中的安全事故發生。

二、教學主要內容

總學時為48學時,其中:理論26學時,案例分析22學時。第一部分講授安全管理的基本知識,計劃2學時,采用理論授課形式。第二部分講授安全生產管理法規與制度,計劃10學時,采用理論與案例相結合的授課形式,主講:①安全生產法規;②安全生產責任制;③安全生產管理體制。第三部分講授事故預防、控制及應急救援預案,計劃8學時,采用理論與案例相結合的授課形式,主講:①安全技術對策;②安全教育對策;③安全管理對策;④重大危險源的辨識與評價;⑤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的編制、演練、實例。第四部分講授安全檢查的基本知識,計劃6學時,采用理論與案例相結合的授課形式,主講:①安全檢查制度;②工程項目安全檢查;③安全檢查表及實例;④現場管理與急救。第五部分講授事故調查與處理,計劃10學時,采用理論與案例相結合的授課形式,主講:①事故調查的目的及意義;②事故調查的準備;③事故調查的基本步驟;④典型事故的現場勘查;⑤事故分析與處理;⑥事故調查報告。第六部分講授勞動保護,計劃8學時,采用理論與案例相結合的授課形式,主講:①工傷保險;②勞動保護和環境保護;③職業病危害與防治。第七部分為復習及考核,計劃4學時,主要形式為過程考核、實踐考核及期末考試。綜合以上《安全管理基礎與法規》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不難看出,采用案例教學法,可以使高職院校道路與橋梁專業學生能夠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結合教學目標,按照教學內容的需要,采用典型案例進行學習、分析、協作進而提高課程學習效果。相對于傳統的以“灌輸”為主的教學方法,案例教學體現的是互動式、啟發式的教學思想,把道路與橋梁施工安全管理過程中的典型問題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設身處地地去思考分析,加深對安全管理理論知識和法律法規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將來走向工作崗位樹立正確的安全管理工作作風、成為安全管理+技能型的應用復合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實踐證明,《安全管理基礎與法規》課程案例教學行之有效。

三“、案例”教學設計與實踐

《安全管理基礎與法規》課程案例教學的主要環節按課前備課準備、課上導入以及動態評價,可以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教師始終是組織者和引導者,居于次要地位;而學生是參與者和思考者,是主要角色。論文接下來按照一個完整的教學流程來具體介紹這幾個環節的實施安排和遵循原則。1.案例的選擇、編寫和設計。從《安全管理基礎與法規》課程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理論出發,收集、篩選、編寫、設計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案例,并保證其真實性或擬真性。為此應遵循以下標準與原則:①典型案例,選擇和編寫適合路橋建設工程中發生概率高的案例;②知識點涵蓋,設計與章節內容相關度高的道路與橋梁施工安全管理與法規案例;③案例難易度,將案例改編為適合高職高專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④案例長短,滿足教學學時要求和課堂教學時間分配。根據以上四條原則以第二章安全生產管理法規與制度第三次課安全生產法規為例,確定如下案例:“某城市環路立交橋工程,長1.5km,其中跨越主干道部分采用鋼-混凝土組合梁結構,跨徑47.6m,合同價1500萬。鑒于吊裝的單節鋼梁重量大,又在城市主干道上施工,承建該工程的施工項目部為此制訂了專項施工方案。”2.案例導入。《安全管理基礎與法規》課程案例教學常用的導入方法有兩種:陳訴法和問題法。所謂陳訴法,就是把案例一字不差的展示給學生,這種展示可以是PPT,也可以是視頻,還可以是以學生朗讀的方式。很顯然,這樣的方法優點是信息量大、內容詳實。除視頻案例相對生動以外,整體來看,陳述導入的辦法比較沉悶。與之相對,問題導入法,就是結合案例分析問題,一步步將案例如同剝繭般展示給學生。這種方法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分析案例情境中的解決辦法,與實際道路與橋梁工程相結合,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工程安全管理的相關問題。另一方面,問題導入法的一大優點是,基于同類案例通過問題來設定不同情景,激發學生主動思考,找出解決辦法。3.案例導入問題的設置。最大限度發揮問題導入法的優勢,首先要確定案例導入問題的設置標準,據此提出案例分析的分析問題。①有針對性,案例導入問題的設置既要與知識點環環相扣,又要具有針對施工安全管理與法規的啟發意義;②突出章節重點,問題不能偏離章節教學的主要內容;③問題設定不易過難,提問語言不易過偏,更不要引起歧義;④問題長短以一句話為宜。根據以上四條原則,針對第二章安全生產管理法規與制度第三次課安全生產法規已選定案例為例,設定問題如:“該工程項目應當至少配備幾名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說明理由。”以上案例我們還可以通過變化問題的方式,擴充案例情景內容,用在講授第六章勞動保護第二次課工傷保險時的案例:“某城市環路立交橋工程,長1.5km,其中……。若在施工過程中,工程項目組甲工人在施工期間忽發心臟病,即刻被工友送往醫院,但經搶救無效于當天死亡。該事故可被認定為工傷事故嗎?說明理由。”4.學生進行案例分析與分組討論。全班學生分為若干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對上述案例進行分析和討論,每名學生都要積極參與并發表自己的觀點,在自己發言結束后,要認真聽取他人的見解,汲取他人的新觀點。小組討論結束后形成統一的意見或認識,并指派代表向全班對案例作分析、闡述觀點、作小結發言。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及時組織、引導學生討論,把握討論方向,避免偏題。教師在討論過程的始終都不能直接表露自己的觀點,以免對學生的獨立思考造成干擾。當學生的觀點不一致時,可展開討論;當學生的分析判斷有誤時,教師可采取間接提問的方式,使學生意識到問題所在,加以修正。例如,在講授第六章“勞動保護”第二次課“工傷保險”時,學生根據案例的具體實際情況展開充分的分析與討論,甚至還可能是辯論。有的學生認為突發心臟病與勞動無關,是當事人個人身體的問題;而有的同學則認為應當算作工傷,因為按照《工傷保險條例》,“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視同工傷。”5.案例點評和知識點總結。這一環節是對案例導入、問答互動環節、學生案例分析與分組討論環節以及專業知識的經驗性總結和歸納。案例分析、討論結束后,教師應及時總結本次討論。總結理清案例討論的思路、討論的重點難點和主要問題,達到熟練應用道路與橋梁工程安全管理及法規解決工程實踐問題的目的。教師對學生的表現應及時進行評定和考核,完善對這門課的學生成績評定方式,在平時成績過程管理與考核中重點加以體現、記錄在案。采用這種平時成績實行動態管理和過程考核,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法規知識點和安全管理基礎知識點的掌握和運用情況進行考核評定。

四、案例教學評價

篇8

關鍵詞:高職;安全管理;法規;案例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7-0160-02

一、課程背景和教學目標

安全生產,保護勞動者在生產勞動中的安全與健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安全管理則是實現安全生產的核心。高職院校道路與橋梁專業開設安全管理這門課程,其宗旨是為培養這些高技能應用型人才掌握安全管理的相關知識,為其將來畢業走向中直、省直等大中型公路施工企業中的測量、試驗、施工、檢測等崗位一線工作,并在工作崗位上科學而有效地組織和使用人力、物力等各種資源,正確而全面地運用計劃、組織、協調、控制等管理手段,對物的不安全因素和人的不安全行為進行有效控制,預防事故發生,促進道路與橋梁工程建設的健康快速發展。高職院校開設安全管理基礎類課程時間已經不短,但其包括的內容對道路與橋梁專業針對性不強,尤其是在路橋施工方面遇到的安全管理問題具有其特殊性,必須具備專業知識與管理理念雙重保障才能做到安全施工與管理。作為高職院校道路與橋梁專業安全管理類課程,其教學目標是結合道路與橋梁的專業特色,結合工學結合的教育教學理念,運用案例教學方式方法搞好安全管理課程的教育教學活動,使高職學生能夠真正理解、消化課堂所學到的施工安全管理知識,成為未來崗位工作一線安全管理+技能型的應用復合人才,在工程實踐中有效預防和避免企業和自身施工過程中的安全事故發生。

二、教學主要內容

總學時為48學時,其中:理論26學時,案例分析22學時。第一部分講授安全管理的基本知識,計劃2學時,采用理論授課形式。第二部分講授安全生產管理法規與制度,計劃10學時,采用理論與案例相結合的授課形式,主講:①安全生產法規;②安全生產責任制;③安全生產管理體制。第三部分講授事故預防、控制及應急救援預案,計劃8學時,采用理論與案例相結合的授課形式,主講:①安全技術對策;②安全教育對策;③安全管理對策;④重大危險源的辨識與評價;⑤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的編制、演練、實例。第四部分講授安全檢查的基本知識,計劃6學時,采用理論與案例相結合的授課形式,主講:①安全檢查制度;②工程項目安全檢查;③安全檢查表及實例;④現場管理與急救。第五部分講授事故調查與處理,計劃10學時,采用理論與案例相結合的授課形式,主講:①事故調查的目的及意義;②事故調查的準備;③事故調查的基本步驟;④典型事故的現場勘查;⑤事故分析與處理;⑥事故調查報告。第六部分講授勞動保護,計劃8學時,采用理論與案例相結合的授課形式,主講:①工傷保險;②勞動保護和環境保護;③職業病危害與防治。第七部分為復習及考核,計劃4學時,主要形式為過程考核、實踐考核及期末考試。綜合以上《安全管理基礎與法規》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不難看出,采用案例教學法,可以使高職院校道路與橋梁專業學生能夠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結合教學目標,按照教學內容的需要,采用典型案例進行學習、分析、協作進而提高課程學習效果。相對于傳統的以“灌輸”為主的教學方法,案例教學體現的是互動式、啟發式的教學思想,把道路與橋梁施工安全管理過程中的典型問題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設身處地地去思考分析,加深對安全管理理論知識和法律法規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將來走向工作崗位樹立正確的安全管理工作作風、成為安全管理+技能型的應用復合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實踐證明,《安全管理基礎與法規》課程案例教學行之有效。

三、“案例”教學設計與實踐

《安全管理基礎與法規》課程案例教學的主要環節按課前備課準備、課上導入以及動態評價,可以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教師始終是組織者和引導者,居于次要地位;而學生是參與者和思考者,是主要角色。論文接下來按照一個完整的教學流程來具體介紹這幾個環節的實施安排和遵循原則。

1.案例的選擇、編寫和設計。從《安全管理基礎與法規》課程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理論出發,收集、篩選、編寫、設計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案例,并保證其真實性或擬真性。為此應遵循以下標準與原則:①典型案例,選擇和編寫適合路橋建設工程中發生概率高的案例;②知識點涵蓋,設計與章節內容相關度高的道路與橋梁施工安全管理與法規案例;③案例難易度,將案例改編為適合高職高專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④案例長短,滿足教學學時要求和課堂教學時間分配。根據以上四條原則以第二章安全生產管理法規與制度第三次課安全生產法規為例,確定如下案例:“某城市環路立交橋工程,長1.5km,其中跨越主干道部分采用鋼-混凝土組合梁結構,跨徑47.6m,合同價1500萬。鑒于吊裝的單節鋼梁重量大,又在城市主干道上施工,承建該工程的施工項目部為此制訂了專項施工方案。”

2.案例導入。《安全管理基礎與法規》課程案例教學常用的導入方法有兩種:陳訴法和問題法。所謂陳訴法,就是把案例一字不差的展示給學生,這種展示可以是PPT,也可以是視頻,還可以是以學生朗讀的方式。很顯然,這樣的方法優點是信息量大、內容詳實。除視頻案例相對生動以外,整體來看,陳述導入的辦法比較沉悶。與之相對,問題導入法,就是結合案例分析問題,一步步將案例如同剝繭般展示給學生。這種方法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分析案例情境中的解決辦法,與實際道路與橋梁工程相結合,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工程安全管理的相關問題。另一方面,問題導入法的一大優點是,基于同類案例通過問題來設定不同情景,激發學生主動思考,找出解決辦法。

3.案例導入問題的設置。最大限度發揮問題導入法的優勢,首先要確定案例導入問題的設置標準,據此提出案例分析的分析問題。①有針對性,案例導入問題的設置既要與知識點環環相扣,又要具有針對施工安全管理與法規的啟發意義;②突出章節重點,問題不能偏離章節教學的主要內容;③問題設定不易過難,提問語言不易過偏,更不要引起歧義;④問題長短以一句話為宜。根據以上四條原則,針對第二章安全生產管理法規與制度第三次課安全生產法規已選定案例為例,設定問題如:“該工程項目應當至少配備幾名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說明理由。”以上案例我們還可以通過變化問題的方式,擴充案例情景內容,用在講授第六章勞動保護第二次課工傷保險時的案例:“某城市環路立交橋工程,長1.5km,其中……。若在施工過程中,工程項目組甲工人在施工期間忽發心臟病,即刻被工友送往醫院,但經搶救無效于當天死亡。該事故可被認定為工傷事故嗎?說明理由。”

4.學生進行案例分析與分組討論。全班學生分為若干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對上述案例進行分析和討論,每名學生都要積極參與并發表自己的觀點,在自己發言結束后,要認真聽取他人的見解,汲取他人的新觀點。小組討論結束后形成統一的意見或認識,并指派代表向全班對案例作分析、闡述觀點、作小結發言。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及時組織、引導學生討論,把握討論方向,避免偏題。教師在討論過程的始終都不能直接表露自己的觀點,以免對學生的獨立思考造成干擾。當學生的觀點不一致時,可展開討論;當學生的分析判斷有誤時,教師可采取間接提問的方式,使學生意識到問題所在,加以修正。例如,在講授第六章“勞動保護”第二次課“工傷保險”時,學生根據案例的具體實際情況展開充分的分析與討論,甚至還可能是辯論。有的學生認為突發心臟病與勞動無關,是當事人個人身體的問題;而有的同學則認為應當算作工傷,因為按照《工傷保險條例》,“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視同工傷。”

5.案例點評和知識點總結。這一環節是對案例導入、問答互動環節、學生案例分析與分組討論環節以及專業知識的經驗性總結和歸納。案例分析、討論結束后,教師應及時總結本次討論。總結理清案例討論的思路、討論的重點難點和主要問題,達到熟練應用道路與橋梁工程安全管理及法規解決工程實踐問題的目的。教師對學生的表現應及時進行評定和考核,完善對這門課的學生成績評定方式,在平時成績過程管理與考核中重點加以體現、記錄在案。采用這種平時成績實行動態管理和過程考核,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法規知識點和安全管理基礎知識點的掌握和運用情況進行考核評定。

四、案例教學評價

《安全管理基礎與法規》課程案例教學,是教學雙方所作努力的集中體現,是一種互動式教學的探索過程,是需要師生相互配合才能予以完成的,因此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都很高。為突出理論聯系實際,教學中應當側重啟發式互動案例分析,引導學生積極進行獨立思考,徹底改變過去課堂上死啃書本的傳統方式,并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計算機輔助教學,加大道路與橋梁工程實踐真實案例情境容量,提高學生掌握道路與橋梁工程安全管理與法規知識的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謝正文,周波,李薇.安全管理基礎[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10.

篇9

1.內容:三角形外角的概念,三角形外角的性質.

2.內容解析:與三角形內角和定理一樣,三角形的外角也是研究三角形時重點研究的一類角.三角形的一邊與另一邊的延長線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質揭示了一個三角形的三個外角、外角與內角之間的數量關系.三角形外角的性質為與三角形有關的角的計算和證明等數學問題提供了十分便捷的方法和思路.

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質的探索與證明,讓學生體會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研究過程和方法,使他們既學會發現,又學會歸納、概括,逐步培養他們用數學的思想和方法來思考和處理問題的習慣.

基于以上分析,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質的探索和證明.

二、目標和目標解析

1.目標

(1)了解三角形的外角的概念.(2)探索并證明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質.(3)能運用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質解決簡單問題.

2.目標解析

達成目標(1)的標志是:能在具體的圖形中正確識別三角形的外角、理解三角形內外角及其位置有相對性.

達成目標(2)的標志是:學生能通過特殊的、具體的計算問題,探索發現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質,并能探究多種方法進行證明.

達成目標(3)的標志是:能正確運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質解決簡單的與三角形有關的角的計算和證明問題.

三、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學生在具體情景中辨認三角形的內外角有一定困難,在證明的推理過程中要做到步步有據也有一定難度,規范地寫出證明過程更加困難.因此,教學時要注意分析證明結論的思路,通過問題設計,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經歷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四、教學過程設計

(一)知識回顧,溫故知新

問題1 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怎么證明?

師生活動:學生回憶三角形的內角和定理,并說出證明的方法:剪圖、拼圖或折疊,畫出圖形,推理,表述清晰.

問題2 在ABC中,

(1)∠C=90°,∠A=30° ,則∠B= ;(2)∠A=50°,∠B=∠C,則∠B= .

師生活動:學生獨立思考后回答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為本節課進一步學習與三角形有關的角做好知識鋪墊,同時也為利用拼圖繼續探究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質提供基礎.

(二)觀察比較,形成概念

問題3 如圖1(圖略),把ABC的邊BC延長得到∠ACD,這個角有什么特點?

師生活動:學生仔細觀察圖形,認真比較,交流展示,共同得出:(1)頂點在三角形的一個頂點上,(2)一條邊是三角形的一條邊,(3)另一條邊是三角形的某條邊的延長線.

教師板書:像這樣,三角形的一邊與另一邊的延長線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引導學生得出三角形外角的定義.

(三)創設情境,探究新知

問題4:如圖2(圖略),在ABC 中,∠ACD是ABC的一個外角,∠A=70°,∠B=60°,你 能通過量一量、剪一剪、算一算,求出∠ACD 嗎?

師生活動:學生通過測量、剪拼或計算得出∠ACD的度數,然后小組交流,小組代表匯報結果,最后達成共識:需要通過計算的方法去求.

追問1:若∠A=80°,∠B=50°呢?再換幾個∠A ,∠B的度數看看.

師生活動:學生計算得出∠ACD的度數.

追問2:∠ACD 與∠A ,∠B 有什么關系?

師生活動:學生通過上面多次計算,發現∠A +∠B=∠ACD.

追問3:數學符號語言如何表述成文字語言呢?

師生活動:學生思考,小組討論,理解外角與不相鄰的內角的位置關系后,文字表述:三角形的一個外角等于與它不相鄰的兩個內角的和.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操作,感受到隨著∠A ,∠B的度數的變化,求∠ACD每次推理計算時工作量大,引出學生思考更一般的方法來計算,為本節課的探究提供了內驅力.通過學生自己去發現結論,證明結論,表述結論,培養合情推理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體驗主動探究的成功與快樂.

(四) 解決問題,鞏固新知

例4:如圖3(圖略),∠EAB,∠FBC,∠DCA是ABC的三個外角,它們的和是多少?從哪些途徑探究這個結果?

師生活動:可提示學生通過化普通三角形為特殊三角形來觀察三個外角和結果,然后再化為一般三角形的情況下是否成立,再考慮如何用本節課所學知識來處理這一問題.鼓勵學生用不同方法探究并得出結論.學生獨立完成解題過程,然后小組交流,并互相批改.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主探究,運用三角形外角性質解決簡單問題,鞏固新知;讓學生合作交流,經歷合理運用適當的解題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消除思維定勢的影響,發揮思維的靈活性,滲透轉化思想,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歸納能力.

(五)變式訓練,拓展提升

1.判斷題:

①三角形的所有外角的和是360度. ( )

② 三角形的一個外角等于兩個內角的和.( )

③ 三角形的一個外角大于任何一個內角.( )

師生活動:學生口答第一題.

設計意圖: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外角的性質和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360度.

2.思考題:

已知國旗上的正五角星如圖4(圖略),求:∠A+∠B+∠C+∠D+∠E的度數.

師生活動:學生先做題,教師巡視,及時指出,并及時把不同做法的學生請出,由他們向其他同學介紹自己的做法.

設計意圖:把所學知識用于問題解決.解題分析應當突出解題的方法思路,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六)回顧反思,分享收獲

師生活動:教師引導學生從數學知識、數學方法和數學情感等方面進行反思,把收獲進行分享.并請學生回答以下問題:

(1)三角形的一個外角等于與它不相鄰的兩個內角的和是怎樣發現的?如何論證?

(2)三角形的外角和是360度我們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得到?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知識內容和學習過程總結自己的收獲,把握本節課的核心――三角形外角的概念和性質;對數學思想方法的反思,感悟轉化思想的重要價值.

(七)分層作業,鞏固提高

習題11.2第5,6,8題,選做題第11題.

設計意圖:為了適應學生不同層次的需求,設計了分層作業,教材上的基礎題目可以進一步鞏固課堂所學知識,選做作業則可以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五、目標檢測設計

1.如圖5(圖略),∠AEC,∠BFC,∠EOF,∠FOC分別是哪個三角形的外角?

設計意圖:考察學生運用三角形外角的概念,通過對圖形中外角的辨認,培養學生的圖形變換能力和空間觀察能力.

2.如圖6(圖略),在ABC中,∠ABC的平分線與∠ACB的外角平分線交于D,且∠D=30°,求∠A的度數.

設計意圖:考察學生運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質解決簡單問題.

六、教學反思

本節的設計重在引導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在體驗解決問題策略多樣性的同時,進行思維發散訓練,通過對三角形外角的性質的多種方法證明,拓展學生思維角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篇10

【關鍵詞】簡易視頻展示臺;互動課堂 ;教學案例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0)07―0034―03

視頻展示臺已經作為一個重要的教學輔助設備步入到普通的課堂教學中。利用視頻展示臺,教師可以把各種幻燈片、模型、透明膠片、文稿以及其他實物,通過視頻攝像頭清晰、逼真地顯示在投影屏幕上,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水平的目的,還可更好地活化課堂氣氛,達到良好的交流效果,促進課堂的和諧教學。視頻展示臺有諸多的優點,但總體來說,在中學課堂教學中,大多數學校還不具備普及這一教學輔助工具的實力:其一,其造價比較高,一次性投入資金較多,且電子技術在飛速發展,視頻展示臺易過時,使大量資金浪費;其二,由于體積稍大,移動起來不夠靈活,若放置在教室中,也有很多不便因素,如:要持續保持教室的清潔衛生、謹防學生的意外損壞等。

一 簡易視頻展示臺的簡單介紹

在教學實踐中,通過反復的探索和尋找,我們設計了代替視頻展示臺的簡易裝置,通過簡易視頻展示臺放大文字、實驗投影等之后的畫面效果比較清晰,而且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使用了一個可擦書寫板,這樣教師書寫更加方便,可隨時更改,并且節約紙張,綠色環保,書寫板在市面上也很容易購買。這一舉措首先解決了新課改課堂有效的教學交流問題,為學校實施新課程改革倡導的“互動課堂” 提供了硬件保障,其次為學校節省大量的資金(簡易視頻展示臺價格僅需一百元人民幣,是目前一般視頻展示臺價格的1/50至1/20),具有很好的推廣價值。

二 簡易視頻展示臺用于互動課堂教學案例分析

新一輪高中新課程改革,其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教師只有領會了這一理念,才會轉變互動的角色,不斷構建和諧、高效的互動課堂。

下面以高中化學必修一第三章第三節《用途廣范的金屬材料》課堂教學為例介紹如何利用簡易視頻展示臺,設計教學過程,創設教學情境,通過師生雙向的良性互動來完成的課程教與學的目標。

1 展示學生的預習成果,提高互動課堂的參與度

教師與學生對自己的角色定位越準確越有利于互動。現代教學的特征之一是“以育人為目的,把課堂還給學生,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使每個學生各得其所地得到發展,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而這時的教師就不應該是單純的知識的講授者,而應該成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幫助者。教師必須變“師本教育”為“生本教育”,使學生成為合作者、競爭者和學習者。師生只有通過不斷調整自己的角色定位,使其相互匹配,才能形成良性互動,提高互動課堂的參與度。

高中化學必修一第三章第三節《用途廣范的金屬材料》的課堂案例分析:

在預習展示部分,教師首先通過視頻展示臺巧妙地引入金屬在古今人們生活中的應用。圖2 展示了古代的四角龍、青銅劍到現代的飛機等。

然后,要求學生通過簡易視頻展示臺展示自己帶到課堂上的金屬,并說明它們的性能、質地、用途等。圖3、4 分別是小組學生代表通過簡易視頻展示臺展示生活中常見的由金屬材料制成的生活用品,如鋁制易拉罐、項鏈、金屬手表鏈、硬幣、剪刀、直尺、鋁合金等。

學生通過準備、查閱,對金屬的多樣性、豐富性、功能性有了更多的了解,通過講述不僅僅帶給了學生知識,還有學習的快樂,同時自己的表達能力得到鍛煉,增強了自信心。這樣的課堂才是學生成為主人的課堂,也是我所想要的互動的課堂。

“預習展示”部分設計的理念是: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和自我要求的態度;通過小組展示、評價,形成相互競爭、相互比拼的良好學風;改變了傳統教育中“老師牽著學生走”,而是“放開學生跑”。“聽”的課堂變成“說”的課堂,“靜”的課堂變成“動”的課堂。

2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互動課堂的精彩度

互動的課堂不再是知識交易的場所,而是師生智慧碰撞、心靈交流的地方,這里不僅擁有精神的愉悅,而且會有思維的力量。互動的課堂是精彩的、鮮活的課堂,是師生精神生活的家園,使師生的生命洋溢色彩,得到成長。

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要致力于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創設一個有利于教師、學生、多媒體三者之間雙向互動的環境。同時,“互動”要動在“過程思維”中,要幫助學生從一些繁瑣、枯燥的學習中解脫出來,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動手、動腦、探索,這樣才是在真正意義上尊重學生的創造性,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教師在多媒體網絡環境下,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了更有效培養各種能力的認知工具和更能展示學生個性的互動平臺。如作為信息獲取工具的 “搜索引擎”,可提高互動課堂的精彩度,這樣的課堂學生學習熱情高,教學效果更理想。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出了什么是記憶金屬?以1969年“阿波羅11號”登月所用到的記憶金屬引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然后借助多媒體網絡,和學生一起在百度上搜索什么是記憶金屬,并觀看了用于生活的記憶金屬視頻。當學生看到一堆混亂的金屬絲在碗中被熱水澆過瞬間變成規則的字母時,教室一陣嘩然――他們已被科學強大的力量所折服,被科學的無限魅力所感染。

簡易視頻展示臺彌補了實物、書本等無法給予學生多樣化感官的不足,有效支持了課程互動環節的順利展開。接下來,授課教師設計了如下圖所示的互動環節:學生扮演的“飲料公司老板”說明不應該停止使用鋁制飲料罐的理由(圖5);學生扮演的生產鋁質飲料罐的“工人”說明不應該停止使用鋁制飲料罐的理由(圖6);學生扮演的“消費者”說明應該停止使用鋁制飲料罐的理由(圖7);圖8 為課堂現場其他學生發言提問。

情景創設和角色扮演讓學生身臨其境,近距離接觸生活實際,感受化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在實踐中體驗知識、運用知識,同時滿足了學生喜歡參加實踐活動的內心需要。使學生不僅學會了用腦去想,而且學會了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嘴去表達,用手去操作,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學生不但了解了許多有關金屬的知識,同時激發起他們創造性思維,在扮演不同角色中,他們張開了想象的翅膀,各抒己見,小組之間或并肩為盟、或互相對峙,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大大提高了課堂自由度。

此教學環節設計的理念是:把學生推到前臺,利用課堂“角色的扮演”加強同學間的互動交流,提高互動課堂的精彩度。學生收獲了知識和能力,收獲了自信和快樂。自由、民主、安全的課堂讓學生的心靈和能力主動成長,學習的過程成為享受的過程,學習效率大幅提高。

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融入到教學的各個環節,培養學生能夠駕御信息技術工具的能力,這樣才能夠享有信息時代和數字化世界所帶來的機遇。只有培養學生具備自身良好的信息素養,才能夠理解信息帶來的知識并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知識結構,才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多媒體互動平臺在教學中的作用。

3 通過多媒體幻燈片展示“課堂小結、隨堂練習” ,提高互動課堂的學習效度

通過一節課的互動學習,學生已在愉快的學習中收獲了很多,這時用短短幾分鐘時間由老師引導學生及時對學習活動進行反思總結,回顧學習過程,清點學習收獲,總結學習方法,重新認知學習內容,使所學知識系統化、條理化。以此實現教學目的,提高互動課堂的學習效率。

結語

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指出:“要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應被看作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要把個體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葉瀾教授的這段話啟示我們:課堂教學不再是教師按照預設的教學方案機械、僵化地傳授知識的線性過程,而應是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需要,不斷調整、動態發展的過程。

基于簡易、低成本的視頻展示臺設計教學活動,能使課堂教學呈現出輕松愉快、生動活潑的場面,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教與學的全過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葉瀾.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