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經濟學基本假定范文

時間:2024-03-21 17:41: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微觀經濟學基本假定,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微觀經濟學基本假定

篇1

關鍵詞:宏觀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C

當前,各個高等院校在進行經濟學講解中,都采用了把微觀和宏觀經濟學分開講解的方式,微觀多置于宏觀之前,這主要是沿襲了凱恩斯以后西方經濟學分為微觀和宏觀兩個流派的做法。微觀經濟學通過研究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來說明價格機制如何解決社會的資源配置問題;而宏觀經濟學則更多地從整體上研究社會經濟問題,涉及國家如何管理社會經濟的問題和采取何種經濟政策促進實現社會經濟發展、化解社會中不同利益的矛盾沖突,實現社會穩定,主要關注資源利用問題。

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在很多方面都有較大區別,但是又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以下將從不同方面對這個問題進行論述。

1 微觀和宏觀經濟學的差異

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雖然同屬于經濟學科,很多教材甚至把他們編著在同一本書里,但是兩者卻存在著很多方面的差異。

首先,兩者的基本假定具有較大差異,微觀經濟學的幾個假設分別是:完全理性、市場出清和完全信息,總體是承認市場的完善性,反對政府干預;而宏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是市場機制不完善和政府具有調節經濟的能力。

其次,研究的內容看,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內容主要圍繞兩個市場(產品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和兩個主體(企業和消費者)來進行論述的,主要研究的是最為基本的單位,居民、廠商、市場等個體對象。宏觀經濟學主要的研究內容立足于經濟體整體,把國民收入的決定理論作為主要研究內容,主要研究的是整個經濟的運行規律。兩者的研究對象的差異,導致了在研究方法上的差異,微觀經濟學采用個量分析的方法,考察個量的決定、變動及其相互間的關系;宏觀經濟學由于研究方法是總量分析,分析社會經濟活動中的總量的決定、變動及其相互關系。

最后,兩者解決的問題不同,核心理論差異很大。微觀經濟學主要解決的是資源的配置問題,研究市場經濟如何使得資源配置優化,進而增加社會福利,微觀經濟學的核心理論為價格理論,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看不見的手理論”,其它內容都是圍繞價格理論展開的,微觀經濟學體系認為市場是有效的,主張政府不要對經濟進行過多干預。宏觀經濟學主要研究解決的是資源的利用問題,研究使現有資源如何充分利用,較好地保持經濟穩定和增長,宏觀經濟學的核心理論是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其它內容也是圍繞國民收入的決定問題這一核心理論展開,并指出市場不能完善地解決經濟問題,必須進行政府的有效干預。

2 微觀和宏觀經濟學的相互聯系

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雖然有很多不同,但是也存在著極其緊密的聯系,兩者共同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經濟學分析體系。

首先,兩者研究的目的都是探究市場經濟運行的規律,從而對人們的經濟活動提供正確的指導,使得整個資源得到最優的配置和有效利用,最終實現整個社會福利的最大化。

其次,微觀和宏觀經濟學在內容上存在相互聯系和補充,微觀經濟學研究的是假定資源已經被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如何最優配置的問題,而宏觀經濟學則主要是研究資源是如何被充分利用的,因此兩者的研究內容缺一不可,缺失一個那么整個研究就會不完整,單一方面的研究也就無法進行下去。

最后,微觀經濟學是宏觀經濟學的基礎,微觀經濟學為宏觀經濟學提供了很多研究方法和思想,而宏觀的很多內容必須依賴于對微觀的研究成果才能得到,同時,微觀和宏觀經濟學都是實證經濟學,不進行價值判斷,只是對經濟問題進行實證分析和描述。

3 教學中如何利用微觀和宏觀經濟學的區別和聯系問題

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有著很多差異,又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雙方總的來說是作為一個整體出現在科學和教學體系中的,所以在教學中應該特別注意兩者的關系。

在教學中,我們要在講解其中一門課的時候,有意識地涉及另外一門課的相關內容,比如我們在講解微觀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時候,應該提及到宏觀經濟學中研究經濟增長時要應用此函數。同樣,我們在講解宏觀經濟學時,也應該對相關的微觀內容進行引用和比較,對兩者內在的邏輯性給予必要的闡釋。

由于微觀和宏觀經濟學在研究方法上很多地方具有統一性,因此很多微觀創立的思想在宏觀經濟學方面也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比如均衡的思想,是貫穿經濟學的一個主要思想,它是由微觀經濟學所創立的,但是在宏觀的很多內容研究上都得到了使用,尤其是在國民收入的決定問題上,均衡思想被大量應用,這樣在講解時,最好能夠把均衡思想在微觀經濟學的使用和在宏觀經濟的使用對比,聯系起來講解。

微觀和宏觀經濟學在很多方面有聯系,在很多方面也有區別,因此教師有必要對兩者之間比較大的區別詳細進行闡述,以引導學生在學習時建立起比較清晰的分析框架。比如,微觀經濟學先是提出了幾條假設,在假設的基礎上對整個經濟學問題進行分析,他本身具有更為濃厚的演繹方法;而宏觀經濟學在研究時,是對已發生的經濟現象進行總結,發現其中所蘊含的經濟規律,更偏向于歸納性的思考體系,這兩種分析問題的差異在學習中不斷地對學生進行講解和分析,非常有助于學生對該門課程的深入學習和掌握。

篇2

長期受到國際關系研究者關注的現象稱為“均勢”,在無政府狀態下與市場進行類比是均勢得以成立的基本假定。通過沃爾茲的研究,我們發現,構建一種沒有政府狀態下的秩序構造要建立在充分考慮有關微觀經濟學原理的基礎上。這和市場經濟是非常接近的,國際政治系統在根本上是自發形成的,也是個人主義的。與國際結構一樣,市場的建立與維護也根源于每個單元所遵守的自助原理。所以,每個單元的存在或消亡都取決于自己。這種理論利用無形的手來調配市場資源,把國際政治構造比作了自由競爭的市場,以達到整體均衡的目標。沃爾茲的理論假設有一條大概是這樣的:只要系統的成分是相似的,那么各種領域當中都可以使用構造的含義。經過改正之后的某一特定領域的理論,同樣可以適用在類似的領域中。

二、宏觀經濟學的適用價值

目前,西方學者已經達成共識: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可以綜合在一起,兩者只是通過不同的角度來論述同一種事物,并不是有分明的界限。宏觀經濟學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市場能夠自動達到均衡的假設,這樣,一些有關宏觀經濟學的原理就給均勢理論帶來了不小的沖擊,由于國際政治關系中理論機構與單元件的互動缺乏,導致無法完全否定宏觀經濟學的存在,但對宏觀經濟學理論還是有一部分的否定。在微觀經濟學中,由看不見的手協調而實現的自動均衡的原理,單純強調邏輯推導,在很大程度上脫離了市場實際。這個理論亞當•斯密在他的著作中已經進行了出色的論證,這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起點,但絕對不是終點。在之后的微觀經濟學中,亞當•斯密也證明了這個假設。競爭關系下的平衡需要具備的條件有很多,所以一些利己的市場主體行為,即使完全競爭也無法實現最好的均衡狀態。還有一些學者的觀點是國家也是可以理性行動的個體,所以國家的自助行為也同樣可能造成平衡而無法確立。價格戰會使得每個消費者得到最大的滿足,由于這種情況,自由放任國家不干預經濟生活應該是最好的政策。但沃爾茲并不承認這個觀點,他認為外力的共同作用造成了均勢沒有確立的原因。這一觀點受到的沖擊還來自宏觀經濟學給自動成立均衡帶來的挑戰。假設一般情況下,均衡的成立需要許多條件,那么沃爾茲沒有看到的論點就可以被肯定,就可以將平衡的破壞與維護統一到一個層面上來。這樣的研究方式對于已經被建立起來的結構現實主義層面的均勢理論構成了挑戰和補充。例如: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出于喜好,購買一些自己并不需要的促銷產品,這種不理智的行為就為市場經濟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影響。所以市場微觀主體的大部分決定都是有一定的情感傾向的,并沒有加入理性的思考,這種情況同樣存在于國際政治生活中,國家進行調控對為關系經濟學中的均衡是自動生成的進行了一定的批判,每個國家在作出重大決定時,都要把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要考慮到自身的收入以及需求。

三、結構現實主義均勢理論與宏觀經濟學的關系

當前的國際關系中,每個國家都是獨立的,這些獨立的個體間又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國際政治秩序想要達到一個比較理想的狀態,就要求每個國家都能夠理性地掌握自己的行為,但這種結構并不能夠長期存在。以上表明,市場中的平衡狀態主要是依靠沒有瑕疵的理性而達成的,但在現實生活中這種狀態根本無法實現,雖然沃爾茲發現的理論并沒有建立在每個國家理性的基礎上,但是這個論點確是理性活動的基礎,是達到市場平衡的必要條件。如果沒有有力的干預,市場就很難實現均衡。在個體與群體有嚴格的沖突時,這種理性的成立就會有嚴格的約束條件。由此可見,沃爾茲對均衡達成條件的認識,并不能徹底排除宏觀經濟學。所以,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并沒有完全分隔開,宏觀分析的方法一樣具有悠久的歷史,對于宏觀經濟學要就事論事,要建立均衡的形態,就需要有完全的理性。不得不承認,這樣的理論為均勢理論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研究角度,并使其吸引力增強。所以我們必須承認的是:沃爾茲提出的理論拓展了理論的視野,具有不能完全證明的部分,對宏觀經濟學的適用也應當區分條件和場合,而不能將其一概排除。

四、結語

篇3

Abstract: Western economic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udy were divided into microeconomics and macroeconomics, microeconomics is the basis of macroeconomics. However, in the specific contents arrangement, they are strictly divided into two parts again, the two remaine independent, and basically do not matter in content. For example: in production theory, it only studies a single consumer's conditions of utility maximization (resource utilization), but not contacts macroeconomic issues to consider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not associates price elasticity to consider the commodity price decision at the same time.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explore the issues.

關鍵詞: 消費者行為理論;效用最大化;邊際分析法;思考

Key words: theory of consumer behavior;utility maximization;marginal analysis;thinking

中圖分類號:F0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05-0132-02

0引言

西方經濟學中的消費者行為理論主要探討消費者如何在收入既定的情況下獲得最大效用,即最大的滿足程度。具體包括了邊際效用分析法和無差異曲線分析法。其中邊際效用分析法利用高等數學中原函數(總效用函數)的一階導函數(邊際效用函數)的值為零時,原函數可取到最大值的原理,論證了消費者在收入即定的前提下(假定貨幣的邊際效用不變)消費某種商品要取得總效用最大的條件是邊際效用為零。即邊際效用為零時的商品消費量能夠保證消費者實現效用最大化。對此結論,本文認為:對消費者行為理論的分析,除必然需要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分析外,還需要把它放在更加廣泛的環境中考察,這樣才可能得到更加客觀、更加實際的結論。

1傳統消費者行為理論的具體內容

1.1 傳統消費者行為理論邊際效用分析法的基本分析框架西方經濟學把消費者消費商品所獲得的滿足程度稱為效用。效用理論包括了基數效用論(認為效用可以度量)和序數效用論(認為效用不可度量)。其中基數效用論在效用可度量的基礎上發展了邊際效用分析方法。依據邊際效用遞減規律,以下(如表1)是一個消費者消費一種商品的效用表。

單純從數學角度分析:當一個連續函數的一階導函數的值為零時,該函數能夠取到最大值[實際上,MU=(TU)']。按照這一數學結論,在假設TU函數為連續函數的前提下,當MU=0時,消費者獲得的總效用TU為最大。從上表的情況來看,當消費者的消費數量為5時,消費者得到最大的總效用20。

1.2 基本作圖根據以上表格,傳統教課書作出了MU曲線和TU曲線,如圖1。從圖1可以看出,當消費量Q=5時,MU=0,同時,TU取得最大值14。

2對傳統消費者行為理論的思考及修正

2.1 對邊際效用(消費量)和總效用曲線圖形做法的思考及修正依據上表一可知,實際上能滿足總效用TU的值為最大的消費量可以是4也可以是5,亦既在銷售量為4到5這個階段存在一個總效用保持最大值的平臺期。所以,嚴格來講,TU函數的圖象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拋物線,而是在拋物線的頂端應該有一條平行于Q軸的線段AB,如圖2。圖2才真正反映了表一中商品消費量、邊際效用和總效用之間的相互關系。

2.2 對消費者總效用最大化條件的思考及修正從表1和圖2能夠看出,消費者總效用最大(14)時的消費量可以是4也可以是5,但是從不同的角度并把宏微觀經濟學其他理論結合起來分析,總效用最大時的消費量則有不同的結論。

2.2.1 單純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考慮,最優消費量應該為4。這是因為消費者在4這個點上已經實現了總效用TU的最大化,如果繼續消費第5個商品,根據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由于第5個商品的邊際效用為0,,則意味著消費者消費第5個商品所增加的效用為零,亦即第5個商品的消費沒有給消費者帶來任何效用。同時消費者在消費第5個商品時,必然投入了貨幣和時間,增加了無謂的貨幣成本和時間成本。正是從這個角度考慮,消費者的最優消費量應該為4。

2.2.2 由于微觀經濟學的一個假設前提是供求平衡,消費者的需求量和廠商的供給量相等,從商品價格彈性理論和廠商所生產產品的可替代程度的角度來考慮,如果該廠商生產(銷售)的產品需求彈性很小甚或無彈性,并且該產品的替代品(包括完全替代品和不完全替代品)很少甚或沒有,則意味著該廠商有能力在產品質量不變的前提下向市場(消費者)索要更高的價格,廠商向市場提供更多產品則會牟取更大的超額利潤。顯而易見,在這種情況下,廠商最優的生產(銷售)量應該為5。

2.2.3 結合供求定律并從消費者收入效應的角度來看,廠商的最優生產(銷售)量應該為5。這是因為當廠商生產并向市場投入更多的產品時,既市場供給量加大時,依據供求定律,產品的價格會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而產品價格的下降意味著在消費者收入既定的條件約束下,消費較少的商品就能得到等量的效用,即,支出相同的貨幣會取得更大的效用(即收入效應:產品價格下降,消費者收入不變但其實際購買力增加)。

2.2.4 單純從廠商的角度來考慮,消費者最優消費量應該為4。這是因為在保證消費者總效用為最大的基礎上,廠商生產(銷售)更多的產品意味著廠商在生產技術不變和其他要素投入不變的前提下需要增加一種要素的投入,這意味著生產成本、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的增加,同時也意味著固定資產(機器設備)的更大損耗。我們知道,西方經濟學假設廠商生產的根本目的是利潤最大化,而利潤最大化首先要滿足的必要條件則是成本最小化。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單純從廠商角度考慮,其最優的生產(銷售)量為4,而并不是大多數傳統教材中認為的5。

2.2.5 拋開以上三種考慮角度,單純站在宏觀經濟學資源配置的角度來分析,廠商的最優生產(銷售)量應該為4。這是因為在銷售量為4時,市場已經飽和,供求平衡。如果廠商繼續生產同時消費者繼續消費,不但意味著廠商自身生產成本和固定資產損耗加大,消費者消費商品產生負效用之外,而且意味著資源配置的低效和無效。多生產一單位產品(生產量從4增加到5)而投入的生產要素可以在正確的宏觀經濟政策調控下配置到能夠更有效利用該生產要素的生產上去,最終實現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綜上所述,對西方經濟學中消費者行為理論的探討不能僅僅局限在消費者自身的角度來思考,而應該同時結合宏微觀經濟學中的其他相關理論綜合進行考慮,這樣才能不斷促進宏微觀經濟理論的融合,不至于讓人們產生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完全割裂和西方經濟學中各個理論相互割裂的印象。也只有這樣,對具體經濟問題的分析,才能得到更加客觀、更加符合實際的結論。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 邊際分析 邊際效用 作用

一、邊際的含義

經濟學中的邊際指的是因變量隨著自變量的變化而變化的程度,即自變量變化一個單位,因變量會因此而改變的量。邊際的概念植根于高等數學的一階導數和偏導數的概念。在經濟學中根據不同的經濟函數, 我們可求不同的邊際。如邊際成本、邊際收入、邊際效用、邊際消費、邊際儲蓄等。

二、邊際分析特點及對經濟學發展的作用

邊際分析是馬歇爾二百多年前創立的, 它告訴我們人們在作決策的時候, 除了應用絕對量作決策參數外, 更應該運用增量參數進行決策。這種方法有以下幾個特點:1.邊際分析是一種數量分析,尤其是變量分析,運用這一方法是研究數量的變動及其相互關系。這一方法的引入,使經濟學從常量分析發展到變量分析。2.邊際分析是最優分析。邊際分析實質上是研究函數在邊際點上的極值,要研究因變量在某一點遞增、遞減變動的規律,這種邊際點的函數值就是極大值或極小值,邊際點的自變量是作出判斷并加以取舍的最佳點,據此可以作出最優決策,因此是研究最優化規律的方法。3.邊際分析是現狀分析。邊際值是直接根據兩個微增量的比求解的,是計算新增自變量所導致的因變量的變動量,這表明,邊際分析是對新出現的情況進行分析,即屬于現狀分析。這顯然不同于總量分析和平均分析,總量分析和平均分析實際上是過去分析,是過去所有的量或過去所有的量的比。在現實社會中,由于各種因素經常變化,用過去的量或過去的平均值概括現狀和推斷今后的情況是不可靠的,而用邊際分析則更有利于考察現狀中新出現的某一情況所產生的的作用、所帶來的后果。

邊際分析法在1870年代提出后,首先用于對效用的分析,由此建立了理論基礎――邊際效用價值論。這一分析方法的運用可以說引起了西方經濟學的革命,具體說它的意義表現為:

1.邊際分析的運用使西方經濟學研究重心發生了轉變。由原來帶有一定“社會性、歷史性”意義的政治經濟學轉為純粹研究如何抉擇把有限的稀缺資源分配給無限而又有競爭性的用途上,以有效利用。2.邊際分析開創了經濟學“數量化”的時代。邊際分析本身是一種數量分析,在這個基礎上,使各種數量工具線性代數、集合論、概率論、拓撲學、差分方程等,逐步滲入經濟學,數量化分析已經成為西方經濟學的主要特征。 3.邊際分析導致了微觀經濟學的形成。邊際分析以個體經濟活動為出發點,以需求、供給為重心,強調主觀心理評價,導致了以“個量分析”為特征,以市場和價格機制為研究中心的微觀經濟學的誕生。微觀經濟學正是研究市場和價格機制如何解決三大基本經濟問題,探索消費者如何得到最大滿足,生產者如何得到最大利潤,生產資源如何得到最優分配的規律。4.邊際分析奠定了最優化理論的基礎。在邊際分析的基礎上,西方經濟學從理論上推出了所謂最優資源配置,最優收入分配,最大經濟效率及整個社會達到最優的一系列條件和標準。5.邊際分析使實證經濟學得到重大發展。研究變量變動時,整個經濟發生了什么變動,這為研究事物本來面目、回答經濟現象“是什么”問題的實證經濟學提供了方法論基礎。

從平均分析進入到邊際分析, 是經濟學分析方法的一個重大發展和轉折, 意義十分重大它表明數學對經濟學的滲透邁出了重大一步。希克斯1946年的《價值與資本》與1947年薩繆爾遜的《經濟分析基礎》全面總結和發展了邊際分析階段的研究工作, 使邊際分析達到頂點, 從而成為經濟學史上的兩部名著邊際分析階段, 形成和發展了一大完整的微觀經濟活動行為理論, 提出了一般經濟均衡問題, 建造了一般經濟均衡的理論框架, 創立了當今的消費者理論、生產者理論、壟斷竟爭理論及一般經濟均衡理論的數學基礎,因此 邊際革命的影響是深遠的。

三、邊際分析在經濟分析中的兩個簡單應用

1.應用實例:最佳產量的確定

(1)不計稅收下,最佳產量的確定

結論:利潤在邊際收入等于邊際成本時的產量水平上達到極大值。此時的產量水平稱為最佳產量水平。

例1 某食用油生產廠的收人函數R()=6140-302(元),成本函數C()=102+60+1200(元),其中為每周產量(單位:噸), 求最佳產量和每周預期利潤。

解:由已知邊際收入R‘()=6140-60,邊際成本C’()=20+60, 由上結論有:6140-60=20+60解得=76,即每周最優產量76為噸,預期利潤為L(76)=R(76)-c(76)=219040元。

(2)賦產量稅后, 最佳產量的確定

例2:在例1的已知條件下,若每噸產量繳納t元產量稅,求最佳產量和每周預期利潤。

解:由已知噸應繳納 元的稅。則該廠利潤為:L()=R()-C()-t

由前面結論可得最佳產量為邊際利潤為零時的產量。即由L’()=0, 解得:。

這樣產量稅將影響最佳產量水平, 當然對預期利潤也有影響, 且賦稅越高, 最佳產量水平越低。

2.應用實例――確定白酒儲存期

例3 假定有白酒100噸,現價8元公斤,多陳一年可增值2元/公斤,貯存費每年10000元, 因貯存酒積壓資金引起機會成本每年增加105p.r,(其中105為酒的貯量,p為當年白酒價格,r為利息率,且假定r=10%),那么這些酒須儲存多久效益才最大呢

分析:假設須貯年才最佳,由已知可得如下函數關系;

(1)年增加的總收人函數R()=105×2=2×105(元)

(2)年增加的貯存總成本C()=10000+×105×10%[(105×8+2×105)/105]=90000+200002(元)

(3)年凈增利潤函數L()=R()-C()=2×105-(90000+200002)=110000-200002

此時邊際收人R’()=2×105,邊際成本C’(×)=90000+40000

因為當R’()=C’(×)時利潤最大,所以有2×105=90000+40000,即=2.75(年)

由于駐點唯一,故只有當儲存期為2.75年時,企業才能獲得最佳經濟效益,其最大凈增利潤為151250元。

由上進一步表明邊際分析這種以微積分為工具,以經濟現象為內容的數學分析方法已深深融人到了經濟學中,并成為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宏觀經濟學;本科教學;思考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37-0199-02

一、引言

宏觀經濟學是誕生于20世紀30年代,是研究資源有效利用的經濟學,也是跟一個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密切相關的學科。《宏觀經濟學》是經管類本科生基礎課程,是其他課程的基礎和入門,因此如何讓經管類本科生學好、學會《宏觀經濟學》是一個重大現實問題。在講授《宏觀經濟學》中,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經典和現代的統一、教師與學生的互動、課堂和課外的銜接是非常關鍵的問題。

二、《宏觀經濟學》課程本科教學的思考

(一)開章明義

《宏觀經濟學》是在大學一年級下學期講授,在學習完《微觀經濟學》之后,學生對經濟學有了初步的了解與認識,在此背景下講授《宏觀經濟學》一定要讓學生明確宏觀經濟學中的“宏觀”與微觀經濟學中的“微觀”的區別與聯系,明確宏觀經濟學在經濟學發展過程中產生的背景與發展流派。最重要的一點是明確宏觀經濟學研究的假設條件,除了“經濟人”假設還有市場失靈、政府有能力調控市場,同時要讓學生明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雖從不同層面研究經濟運行,但是“殊途同歸”。

在經濟學的學習過程中,要給學生灌輸一種理念,經濟學的研究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設”、“假定”條件之下的,所有的研究都必須在一定的“假設”、“假定”條件下開展。“假設”、“假定”條件可以與現實經濟社會相一致,也可以不符合現實經濟狀況,但不管“假設”、“假定”是如何的合理或不合理,只要得出的經濟結論能夠解釋現實經濟現象或解決現實經濟問題,就認為這些“假設”、“假定”是科學的。“假設”、“假定”沒有對錯之分,同時不能用“假設”、“假定”直接解釋經濟現象。如經濟學研究中“經濟人”的建設貫穿始終,在經濟人的假設下可以得出通過市場可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也可以得出市場并不能實現帕累托最優,存在市場失靈,需要政府的宏觀調控,但不能直接用“經濟人”假設來解釋現實經濟現象,某人A愛錢,因為A是經濟人,這種解釋是錯誤的,應該這樣解釋,在經濟人的假設下,A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錢越多,A的效用就越大,所以A愛錢。

(二)高屋建瓴

在講授《宏觀經濟學》時要讓學生明確宏觀經濟學解決的問題、框架結構、實現的目標這三個問題,能夠讓學生腦海中有一個大致的網絡架構,便于在以后的學習中分塊分類學習。

明確宏觀經濟學主要是解決經濟蕭條、失業、通貨膨脹的問題,在初級宏觀經濟學課程中主要是研究經濟增長的問題,研究經濟增長問題從短期和長期兩個層面展開,短期內研究經濟增長主要是學習收入-支出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蒙代爾-弗萊明模型四個模型,長期內研究經濟增長主要是生產函數的問題,要實現的目標是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國際收支平衡四個方面。

(三)按部就班

在讓學生掌握了宏觀經濟學的架構之后,“按部就班”進行各章節的講授,在講授各章節時一定要讓學生明確各章節的假設條件、要解決的問題、學習的目的和意義。在講授時一定要讓學生注意到數學分析或邊際分析在經濟學研究中的重要性,同時也要學生意識到邏輯推理或因果分析在經濟學研究中的重要性。在經濟學講授過程中,一定要把理論講好、講透、講明白,理論就是理論,是馬虎不得的。

“按部就班”并不是講死書、死講書,讓注重各章節之間的聯系。在宏觀經濟學的學習中要讓學生意識到各章節是由簡到繁,由易到難設置的,比如收入-支出模型是IS-LM模型的簡化形式,而IS-LM模型是AS-AD模型的基礎,AS-AD模型認為國民收入不僅取決于需求,而且也取決于供給,而宏觀經濟政策的分析師基于IS-LM模型。

(四)循序漸進

在本科教學中,要讓學生明白“是什么”,也需要讓學生明白“為什么”。這就需要先把概念、理論給學生講透徹、講明白,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是這樣。在兩個課時的授課中,在第一個課時當中要讓明白“是什么”,在第二課時中逐步引導學生思考或者質疑,然后再進一步進入講授。

(五)雙中心、兩手抓

在講授課程中,不能僅僅以“教師”或者“學生”為中心,要建立“雙中心”,在課堂中“教師”和“學生”都是中心,都是課堂的主體,課堂的教學是在兩個主體或者兩個中心的碰撞、交流、耦合的過程中傳播知識。在課堂教學中,不要一味采取互動式教學,互動式教學只是課堂教學的一種補充形式,課堂首先是“教師”的課堂,在把知識傳播給學生之前,教師是中心,在把基本的知識傳播學生之后,通過互動、提問、質疑、練習強化,進一步強化、深化、廣化知識,這時學生是中心。本科教學中要“課堂”、“課外”兩手抓,宏觀經濟學課堂講授以教科書知識為主,課外必須加以習題強化,這樣才能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加以強化。要讓學生意識到,課外與課堂同等重要。

(六)腳踏實地

宏觀經濟學講授課程中普遍存在以講授理論為主,枯燥乏味的問題。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到“頂天立地”,把理論講授好的同時,要把理論運用到實踐當中,用理論解釋現實經濟問題或經濟政策,讓學生學以致用,讓學生領略到宏觀經濟學的魅力。如在新時期,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大,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提出了“一帶一路”戰略,而后又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怎么讓學生明白政府出臺的這兩項重要的發展戰略或政策,這就要讓學生意識到區域經濟的發展或經濟增長是有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共同決定,“一帶一路”戰略主要是需求側的改革,目的是增加總需求,使需求曲線向右平移,“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是供給側管理,目的是向消費者尤其是國外的消費者提供質優價廉的產品,使供給曲線向右平移,這兩個方面的結果就是更好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使中國經濟盡快的走出低迷期。

(七)宏觀經濟學的科學性

在我國經濟學課程中,宏觀經濟學屬于西方經濟學的范疇,與之相對應的是政治經濟學,關于宏觀經濟學的科學性問題一直是經濟學界討論的熱點話題,從“滯脹”的魔咒到“貨幣的非中性”,質疑與矛盾無時無刻不體現在宏觀經濟學的演變和發展中,因此也誕生了各種經濟學流派。由于在宏觀經濟學講授時學生未開展政治經濟學課程的學習,因此無法引導學生用政治經濟學的觀點來反駁西方經濟學的觀點。在宏觀經濟學或者西方經濟學的講授中要讓學生明白宏觀經濟學有一定的科學性,也有一定的缺陷,但是隨著經濟學的發展宏觀經濟學逐步完善。宏觀經濟學理論來源于實踐,也要通過實踐不斷的驗證、完善。

三、《宏觀經濟學》本科課程教學的建議

(一)保證充足教學時間

高?!逗暧^經濟學》本科生課程一般選取高鴻業版本,共十章內容,設置學時為48學時,總體來說學時偏少,在講授過程中部分章節會選擇不講,或只是做簡單的講解,這對學生理解和認識宏觀經濟學造成了一定的限制,建議要擴大宏觀經濟學的學時設置,延長至64學時,使教師有更充足的時間給學生全面、深入、詳細地的講解,因為這是經管類學生最基礎的基礎課程,也是以后繼續深造的基礎。

(二)講授中級宏觀經濟學

在經管類本科生課程設置中僅開設初級宏觀經濟學是不夠的,也是不合理的,尤其是在211高校,建議在經管類本科生二年級上學期或者下學期,開設中級宏觀經濟學,使學生在初級宏觀經濟學的基礎上,更好地理解、掌握宏觀經濟學,尤其是模型、公式的推導,理論的推理過程,一方面為其他課程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也為畢業后的保研或考研打好基礎。建議中級宏觀經濟學課時設置為36學時,必修課。

(三)由教師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

高校中在推行各種教學方式,教學方式“一哄而上”,也就意味教學方式的“一哄而散”,建議新的教學方式先試點,再推廣。同時,不同的教師適合不同的教學方式,或者不同的教學方式可以在不同的教師手中發揮到最大功效,應允許教師自主選擇適合的教學方式,有些教師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把理論教的很透徹很形象,而無需案例,就不需要非要案例教學法,給教師一定的自,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只要把知識、思想傳播給學生的效果實現就可以。

(四)“頂天立地”講授

宏觀經濟學要把理論講好,更要把理論運用于實踐當中。高鴻業版本的宏觀經濟學在案例設置上偏重于西方的案例,對中國的案例涉及較少,也有中國數據不存在或不公布的部分原因,如失業率,但在宏觀經濟學講授中應以中國的案例為主,西方案例為輔,雖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也要“洋為中用”,畢竟我們學習宏觀經濟學是要為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提出宏觀經濟政策,或者通過學習宏觀經濟學,可以讓我們讀懂我們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

(五)優化課程考核方式

宏觀經濟學課程考核應逐步降低考試成績占比,提高其他方式考核占比,比如分小組專題討論、案例分析、課程作業,甚至可以規定在學習宏觀經濟學課程中如發表了相關的課程論文可以免考,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外在考試內容上不一定要照本宣科,可以增加主觀題型、開放題型。

參考文獻:

篇6

1.1重視知識的傳授,而輕視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創新能力的培養。只重視向學生傳授知識,而忽略培養他們創新知識的能力;采用灌輸式教學方法,而忽略了學生的興趣;采用簡單劃一的評價方式,未能全面反映出學生的水平和能力。這些弊端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創新能力的發展。

1.2重視具體知識的傳授,而輕視整體結構的分析和討論。輕視整體結構,就不能進行比較分析,從而給學生一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感覺。然而,西方經濟學理論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各個經濟學派之間的“存同求異”。在西方經濟學理論研究的發展中,凱恩斯的宏觀經濟學理論,就是在對傳統的自由市場經濟自發調節可以實現經濟均衡的微觀經濟學理論的挑戰中才得以產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在西方國家,又有許多經濟學家對凱思斯主義正統宏觀經濟理論提出異議,建立了完全不同于凱思斯理論的新的理論觀點和政策主張,如供給學派的理論、貨幣學派的理論、理性預期學派的理論等等,其中一些政策主張在實踐中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在教學中,只是簡單地講清楚各個不同理論與政策主張的內容,而不能將西方經濟學家不同的分析思路加以比較論證,就不能理解西方經濟學的整體發展脈絡。

1.3重視經濟理論結果的傳授,而輕視理論結果的推理和來龍去脈的剖析。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是多種多樣的,然而無論哪種方法,都與數學方法緊密相關,所以,理解和使用數學是經濟專業學生必備的基本素質之一,不過,不能搞“題海戰術”,掌握數學的思維方法尤為重要。

1.4重視經濟理論的傳授,而輕視經濟實踐的應用分析。對于高等院校財經類各專業,西方經濟學既是一門重要的基礎理論核心課,也是一門具有很強實踐性的學科。然而,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以介紹性為主的簡單教學模式,雖然能使學生了解一些西方經濟學的基本知識,記一些公式、圖形,卻不能達到能力培養和素質提高的目的,甚至造成了一些學生認識上的模糊性,難以科學、準確地理解西方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更談不上“學以致用”。

2科學合理的雙語課程教學可以彌補上述不足

2.1外文教材往往按照科學研究的規律和順序安排內容。這會大大有助于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的培養。創新能力是在智力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綜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人的創新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它已成為21世紀人才必備的素質之一。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每個教育工作者肩負的重任,而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陣地。因此,在教學中更應該積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外文教材常常遵循科學研究發展規律,這樣,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培養了學生創新和科學研究的能力。

2.2對一些外文的綜述文獻的解讀可以讓學生清晰和深入的理解西方經濟學的整體結構。微觀經濟學由馬歇爾開創,由阿羅德布魯一般均衡完善。微觀經濟學:假定資源是稀缺的、人是理性自利的,討論兩個微觀主體企業和消費者分別在自己的預算約束下進行利益最大化的選擇問題。如果為學生解讀“馬歇爾”和“阿羅德布魯”以及“帕累托”的經典文獻,學生自然會對西方經濟學的整體結構和發展脈絡有更加清晰的認識。要理解宏觀經濟學,需要記住兩個基本學派的劃分。古典學派:假定市場由于理性預期等因素是可以實現出清的,所以政府并不需要干預宏觀經濟,只要控制貨幣發行量為理性驚人提供一個合理穩定的政策預期就好。其基本的分析工具是AD-AS曲線。凱恩斯學派:假設市場由于工資粘性的問題無法自動實現出清,至少在短期是這樣的。為此,需要解讀凱恩斯的經典文獻,深入探討兩種學派的區別。

2.3對于西方經濟學家的一些原始文獻的解讀可以有效理解理論結果的推理和理論背景。在西方經濟學研究中,“假設條件”是關鍵的一部分內容,“假設”是一切推理的基礎,“假設”是一種抽象,甚至與現實不一定完全吻合。然而,若僅僅從西方經濟學中哪一個假設條件與現實不符,來說明為什么否定西方經濟學,也就把學生的思維局限于“是”或“不是”、“對”與“不對”的形式化、簡單化思維模式中。因此,需要查閱原始文獻,引導學生全面、深入理解這些假設條件的深刻的經濟學背景,從而,更好地使用這些抽象的經濟學理論來分析實際的經濟現象和問題。

2.4對于國外最新經濟文獻的介紹,可以讓學生認識到西方經濟學的強大應用前景。通過研讀最新經濟文獻,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西方經濟學最新研究動態,特別是現代實驗對經濟學研究和教學產生的革命性影響。從傳統研究角度看,經濟學研究主要建立在人們受自身利益驅動并能作出理性決策這一基本假設之上。雖然經濟學是處理復雜性問題的學科,這一復雜性既來自于復雜的外在環境,更主要來自于人的主觀因素,人有主觀動機,其本身很復雜,而且對環境又十分敏感。因而,人們很難在實驗室中建立可復制的經濟環境,但經濟學學科本身的發展,特別是在馮•諾伊曼和摩根斯坦建立了期望效用理論和博弈論以后,經濟學理論逐步建立在較為嚴密的行為假設基礎上,尤其是博弈論明確了規則、信息等基本概念,為深入開展經濟學的實驗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另外,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及計算機軟件的開發,為西方經濟學教學走進實驗室創造了條件。目前,我國普通本科教育無法達到經濟學實驗研究的國際水平,還難以做到建立完全可控的實驗經濟環境,直接以現實的人為對象,進行經濟運行的一些實驗,研究其實驗結果是否與原有的經濟理論的預測結果相一致,并分析經濟環境中各種因素的變化對經濟結果的影響。但目前可以使用相關的計算機軟件,對采集到的現實經濟運行過程產生的數據,進行整理分析,或者建立相關的模型加以分析,從而做出預測。通過先做實驗和模型分析,可以研究政策的制定,從實驗的角度比較哪一個政策好。西方經濟學課程的實驗教學也提出了多學科知識融合、綜合運用的客觀要求,西方經濟學、統計學、計量經濟學的知識是相互支撐的。

3《西方經濟學》雙語課程教學改革的一些措施

①要按照科研的規律和順序安排教學內容,調整傳統的教學順序和模式。

②要解讀和指導學生閱讀一些英文的綜述文獻,并與課程教學有機結合。

③要解讀和指導學生閱讀一些原始文獻,并與課程教學有機結合。

篇7

本文把對國有企業行為的放在不同市場框架下進行,發現在壟斷競爭市場上,國有企業的目標行為是以銷售收入最大化為主要形式。在一般競爭性市場上,則是以費用支出最大化為主要形式。這兩種行為的實質都是以追求經營管理者的利益最大化為目標。之所以在不同市場中表現為不同形式,原因在于企業銷售最大化行為是搭政府擴張政績的便車,借助政府的市場控制力量,把產量擴張至超過利潤最大化的最優均衡點。而企業費用最大化行為是搭政府維護就業穩定目標的便車,依附于這種最低政績目標,能夠在低于以利潤為目標的退出均衡點下持續生存。市場均衡就是在這樣的行為基礎上實現的,因此供給過剩往往不可避免?;镜恼吆x在于,在競爭市場上,解決產權是首要的,而在壟斷競爭市場上,解決行政性的市場壟斷最為關鍵。反壟斷應當成為中國轉軌時期迫切和長期的任務。

企業行為是構成市場均衡的基礎,而市場均衡又是宏觀經濟的微觀基礎,因此,對于企業行為和相應的市場均衡的研究,則是理解中國轉軌過程中一系列重要經濟現象的基礎。本文把對國有企業行為的研究,放在不同的市場下進行。考察由企業內在產權機制決定的行為是如何在不同的外在市場環境的約束和下,做出不同形式的行為選擇的。這樣的研究能夠從多維的角度來觀察問題,往往能成為更接近現實的合理抽象,因而不僅能夠把握不同的行為特征,而且還能夠通過不同市場對行為的約束來把握市場均衡特征。

在微觀經濟學的市場理論涉及的四種市場中,我們主要涉及的是競爭市場和壟斷競爭市場,因為這兩種市場構成了中國經濟轉軌過程的主體部分。如果我們不是把抽象的產權理論置于這種來自于現實的市場框架之中,那么人們仍然無法消除理論與現實的某種背離,往往無法充分理解產權理論及其在現實中的演繹。在微觀經濟學的市場和企業行為均衡理論中引進產權理論,將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這是理解中國轉軌經濟的微觀基礎理論的重要途徑。

以下分析將從不同類型的市場出發,考察在不同市場約束條件下,國有企業是怎樣追求和實現它們的最大化目標,以及在這樣的行為基礎上,不同的市場均衡是怎樣實現的。

一、壟斷競爭市場上的國有企業行為

壟斷競爭市場上的企業在市場定價機制上基本擺脫了對政府的依附,具有自主定價權,可以根據市場供求關系自行確定價格。由于該市場具有一定的競爭性,企業不可能在全部范圍內操縱價格,而只能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圍內調節價格。所以,企業大體上是處在價格制定者(price maker )和價格持有者(price taker )之間的狀態。

企業最重要的行為是經營行為,其它的行為基本上都是服從于這個主要目標的。當前在中國壟斷競爭市場上的企業,絕大部分是國有企業,其產權體制決定了所有者的目標實際上是無人承擔和負責的。即使是企業的主管部門,也不可能擔當所有者的角色,因此,這類企業的基本行為主要是由企業實際的經營者和主管部門的管理者的目標決定,而不是由真正意義上的所有者的目標所決定的。

與企業所有者的利潤最大化目標不同的是,企業經營管理者的目標通常是與企業規模相聯系。一般來說,企業規模越大,經營管理者所能控制的資源就越多,他們能夠得到的收入也就相應越高,其能夠享受的各種等級的待遇也就越高。因此,管理者的效用最大化是其追求企業擴張行為的基本動機。此外,隨著市場經濟的轉軌和企業自主權越來越大,企業管理者不僅能夠運用其支配的資源,滿足直接的效用,而且,還能夠運用其可支配資源進行交換,以滿足更大范圍的效用。總之,企業管理者為獲得更多可控制資源或可支配收益的內在動機,就表現為不斷的擴張行為。

同時,政府作為企業所有者代表,其目標往往是與企業擴張目標一致的。政府的目標實際上就是政府官員追求的目標,而在中國的官僚等級結構中,政府官員所追求的主要是政績之類與權力地位晉升相聯系的目標。而考核政府官員的最重要的政績指標之一就是產值和財政收入。為了使這種產值或收入增長率最大化,追求企業擴張就成為一個重要的途徑。尤其是當這種政府目標與企業經營管理者的目標一致的情形下,企業的擴張就會成為必然趨勢。

對于中國的國有企業來說,管理者的利益或效用最大化目標的均衡點在于,當經營者和管理者為實現這一目標的努力小于其所得到的效用或利益時,他們則采取規模擴張行為;若大于,則不再進行投資和擴張的努力。只要他們能夠從產量規模擴張中得到足夠的利益或效用,那么擴張行為就很難得到抑制。

篇8

【關鍵詞】 假定條件 關聯性 市場均衡

經濟學的通常分析方法是先在一定的假設條件下建立一個參照系,然后以此參照系為基準,對不滿足這些假定條件的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進行分析,具體到對市場均衡問題的分析,其思路是先分析完全競爭市場,然后以完全競爭市場作為參照系對其他非完全競爭市場進行考察,比較兩者在市場假定條件之間的差異,進而分析市場均衡的形成。市場均衡的分析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局部均衡,從消費者和生產者的相互作用中考察單個產品、單個行業的市場價格和產出量的決定;二是一般均衡,從各個市場的相互聯系的角度來研究全部產品的市場價格是如何同時決定的。本文所討論的市場均衡是指局部均衡,試圖說明這種分析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些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一、一個似乎必然的推論:市場均衡的假設條件具有非關聯性

完全競爭市場均衡的基本假設條件有四個方面。一是市場上有大量的買者和賣者。相對于整個市場的總需求和總供給量而言,每個買者的需求量和每個賣者的供給量都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他們都是價格的接受者,而不是價格的決定者,對商品的價格和數量均不具有影響力。二是市場上每個廠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同質的。這里的商品同質是指商品完全無差異,不僅指商品的質量、價格、商標等完全相同,還包括購物環境、售后服務等方面也完全相同。這意味著廠商之間的產品是完全可替代的,因而導致市場的完全競爭。三是資源具有完全的流動性。這里的資源是指所有的資源,包括原材料、土地、勞動力等廠商生產所需要的資源。這意味著廠商進入和退出市場是完全自由和毫無困難的。四是信息是完全的。即市場上的每一個買者和賣者都掌握與自己一切經濟決策相關的信息。從這四個假設條件出發,可以得出的基本結論是:完全競爭市場能達到一般均衡,且均衡是帕累托最優,是有效率的。

這四個基本假設條件是從不同的方面來刻畫經濟環境的特征。市場上有大量買者和賣者的這一假設條件界定了交易雙方的數量,從而決定了市場競爭的充分性;信息完全假定刻畫了交易者初始信息稟賦特征,是交易雙方進行有效交易所必備的基本條件;商品同質假定界定了交易對象的特征,這一特征排除了可替代商品的存在性,從而排除了產品關聯性的影響;資源完全流動性假定是指生產交易對象時資源的可獲得性、進行生產與退出生產的自由性,也即產品供給的充分伸縮性。正因為這四個假設條件是從不同的角度來刻畫經濟環境特征的,從每一個條件或從其他幾個條件出發并不能必然推出其他任一條件的存在,故假定條件具有一定的獨立性。

因此,對市場均衡分析時,一般認為完全競爭市場的四個假設條件是非相互關聯的,由此可以推斷其他非完全競爭市場的假定條件也一定具有非關聯性。

二、市場均衡假設條件關聯性的分析

對市場均衡假設條件的非相互獨立性分析,以兩個具體的特殊市場均衡形成進行說明。

1、以檸檬市場為例。Akerlof的《檸檬市場:質量不確定性與市場機制》一文探討了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市場逆向選擇的形成問題。套用前文的分析框架,可視檸檬市場的假設前提為:有大量的買者和賣者,產品不同質,信息不完全,資源具有完全的流動性。對此作如下說明,第一,在本文中,舊車的質量具有不確定性,其質量服從均勻分布,可視為是產品不同質假定。第二,買者不能確定舊車的質量,而賣者則完全了解,可視為是信息不完全的假定。第三,有大量的買者和賣者的假定可能有些牽強,資源的完全流動性該文也并未作說明,但這兩個假定與該文的核心分析關聯不大,因此作這樣的規定是可行的。由以上分析可見,檸檬市場的假設條件與完全競爭市場相比,只是在信息和產品質量方面的假定存在不同。因此,可以認為這兩個假定條件是導致檸檬市場逆向選擇的主要原因。

為了下文分析的方便,先對Akerlof文的分析思路和框架作簡要的說明。該文的分析分為兩層,首先,從效用最大化出發分析買者和賣者的最優行為,得出交易雙方進行交易的充要條件,然后分析市場均衡的形成。其基本結論是,信息不對稱導致了舊車市場的逆向選擇。

首先,買者的效用函數為:u2=M+x

由于信息不對稱,買者對舊車的質量不確定,作為一個理性的人,他將用期望質量?滋來代替對舊車質量的評估,因而他的效用函數也就相應變為期望效用函數。在效用最大化的條件下,買者的交易條件為:?滋≥p。

而賣者的效用函數為:u1=M+x

由于賣者對自己舊車的質量確定,因而他的期望效用函數與原效用函數相同。在效用最大化的條件下,賣者的交易條件為:q≤p(q指舊車的質量)。

(1)假定信息不對稱而產品同質或不同質。產品不同質這是Akerlof討論的典型情況。對賣者來說,?滋=p,與買者的交易條件相結合,可得到市場的均衡解:p=0,q=0,?滋=0。這一均衡結果的涵義是:在價格p給定后,好車逐漸退出市場買主出價越來越低次好車又進一步退出市場買主出價更低二手車平均質量更低……,最后市場沒有交易,市場徹底萎縮,逆向選擇產生。在這種情況下,市場失靈的根源在于價格充當了雙重功能:一方面,價格決定了供貨者產品的平均質量;另一方面,價格又決定了二手車在供求之間的均衡。

產品同質信息不對稱且產品同質,這一情況在Akerlof文中沒有討論?,F假定存在這種情況,分析市場會形成怎樣的均衡結果,這又分為兩種情況。若只進行一次交易,這時,雖然舊車同質,但買者不知道舊車同質的事實。在信息不對稱的前提下,買者仍會依據自己估計的平均質量來代替對所有舊車質量的評估,逆向選擇會發生一次。但市場的交易不會停留在一次交易上,因為這既不符合前文對舊車市場有大量買者和賣者的假定,也不符合舊車市場存在的事實。

若進行多次交易,雖然在第一次交易時,市場上的買者依自己估計的平均質量來評估舊車的質量,但只要買者滿足理性人的假設條件,有理由認為在經過多次交易后買者最終會知道舊車的真實質量,從而在以后的交易中依實際質量p而非平均質量?滋來進行交易,這樣逆向選擇就不會產生。

綜合上面的分析,可得出的基本結論是:在信息不對稱的假設前提條件下,若產品不同質則必然發生逆向選擇;若產品同質則不會發生逆向選擇。由此可見,在檸檬市場上信息不對稱的假設前提不具有獨立性,它只有與產品不同質的假設條件并存且相互作用時才會必然產生逆向選擇。

(2)假定產品不同質而信息對稱或不對稱。信息不對稱,這種情況的分析與上文信息不對稱時產品不同質的分析相同,市場同樣會產生逆向選擇。信息對稱,在這種情況下,Akerlof的分析是:雖然舊車不同質,在質量上存在等級的差別,但買者和賣者都知道舊車的真實質量。買者購買的充要條件是:qi≥pi,而賣者出手的充要條件是:qi≤pi。因此,只要pi滿足qi≤pi≤qi,買賣雙方都會有凈的收益,達到雙贏,價格機制就能正常運行,形成非逆向選擇性的均衡價格。

但Akerlof的分析不具有現實意義。首先,與經濟學的基本假定相沖突。經濟學有兩個基本假定:一是人是利己的,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二是人是有理性的,包括理性預期和有限理性。在這兩個假定條件下,擁有不同質量舊車的賣者就會具有機會主義傾向,即隱瞞自己舊車質量的真實信息,以獲取機會收益,信息對稱向信息不對稱轉化,從而使信息對稱假定在產品不同質假定存在的情況下難以成立。若信息對稱與產品不同質這兩個假定同時存在,且又與經濟學的基本假定不相違背,那么只有在監督費用為零的情況下才會成立,而假定監督費用或交易費用為零是不符合現實的。因此,在產品不同質假定存在的前提條件下,信息對稱假定若仍能存在,那么這勢必與經濟學總的基本假定相沖突。

其次,與現實相違背。Akerlof解釋了不發達國家商業交易為什么是困難的。他認為,有大量的證據可以證明在不發達國家地區商品的質量差異要比發達地區的大,正是由于不發達國家大量商品質量差異的存在才導致了商業交易的困難。值得注意的是,他在這里并沒有提到信息不對稱問題。實際上,在檸檬市場上質量的差異必然導致信息不對稱,質量的差異性才是導致不發達國家商業交易困難的主要原因。

2、以保險市場為例。保險市場是一種特殊的市場,其交易雙方為保險公司和購買保險的人或組織;交易對象為保險單,保險單依保費率和保險額度劃分為不同的保險品種。Rothschild和Stiglitz在《競爭性保險市場的均衡:論不完備信息經濟學》一文中對保險市場的均衡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討。根據前面的分析框架,保險市場的基本假定為:有大量的保險公司和購買保險的人或組織,信息不完全,資源可自由流動。與檸檬市場不同的是,保險市場產品不同質的條件不是事先給定的,而是在信息不完全條件下保險公司的一種必然選擇。Rothschild和Stiglitz通過構建保險市場的模型,論證了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混同保險合同(產品同質)不可能是一個納什均衡,有可能存在的均衡只能是分離均衡(產品不同質),即向低風險和高風險的購買者提供不同的保險單。由此可見,在保險市場上信息不對稱的假設條件必然導致產品的不同質,產品不同質是內生的。因此,從完全競爭市場這一參照系出發得到的相應假設條件在保險市場上也不具有相互獨立性。

三、結束語

本文闡明了以完全競爭市場作為參照系來對其他非完全競爭市場的均衡問題進行分析時,為分析對比的清晰以及對市場更全面的刻畫,有必要適當拓展假定條件。需要進一步討論的問題是:引入一次行動假定后,在其他不同假定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市場的均衡結果會是怎樣;市場具有什么樣的特征時才會使得假定條件產生關聯性,這種關聯的內在機理是怎樣的;市場的假定條件發生關聯性時,均衡的經濟效應會發生怎樣相應的變化。

【參考文獻】

[1] 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 平新喬:微觀經濟學十八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3] 安德魯、馬斯-科萊爾等:微觀經濟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4] 羅斯.M.斯塔爾:一般均衡理論[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篇9

由于全球化的發展和國際交往的日益頻繁,特別是自1969年以來每年一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頒發,使得西方經濟學的影響覆蓋了全世界。20世紀西方宏觀經濟學的發展不但影響著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而且也影響著其他國家的經濟政策和經濟活動。

概括起來,20世紀西方宏觀經濟學的發展具有如下特點。

1宏觀經濟思想與經濟問題相互影響、相互促進。

西方經濟學是一門解釋的學問:為現實中出現或存在的經濟事件和經濟問題提供理論上的解釋,然后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或思路。所以,西方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都是由“問題導向”的。

綜觀整個%"世紀,我們不難發現,當經濟活動中出現某種新的經濟問題時,西方經濟學家們首先直接用現有的經濟理論來進行解釋;當這種理論對現實經濟問題的解釋不能令人滿意或現實向經濟學家們提出挑戰并現行的理論時,就會激發新的經濟理論產生或舊的理論被修改,由此引起宏觀經濟學中的“舊派”與“新派”的爭論。

宏觀經濟學的發展有助于解決不同經濟學流派之間的分歧和爭論。但是,“舊”的經濟問題解決了,又會出現“新”的經濟問題,于是又需要新的經濟理論和方法。西方經濟學就是沿著“經濟問題———經濟理論———新的經濟問題———新的經濟理論??”這種軌跡在發展演進著,而每一個經濟學流派的主導理論的形成過程都有一個“三部曲”:經濟問題———經濟政策或政策思路———經濟理論。

現代宏觀經濟學之所以產生于%"世紀二三十年代,是因為當時的古典經濟學在解釋%"年代英國的長期慢性蕭條和’"年代經濟大蕭條時處處碰壁,而這兩個大的經濟事件為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簡稱《通論》)的思想體系的產生提供了土壤。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可以較好地解釋當時的經濟現象,并被發達國家政府運用得得心應手。7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在發達國家誘發了高通貨膨脹,隨后又使得美國等發達國家陷入“滯脹”,凱恩斯主義面對這些新的經濟病癥顯得力不從心,這為弗里德曼和盧卡斯等人的反凱恩斯主義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契機。這些新自由主義經濟學雖然在理論和方法上有一些“推陳出新”,但是,世紀的經濟畢竟不同于亞當·斯密時代的經濟,因為各種各樣的壟斷和市場不完全(而不是完全競爭)支配著經濟活動,公共部門在經濟結構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經濟全球化把各國經濟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自由放任主義似乎已經不合時宜,政府對經濟活動的適度干預和調節是必不可少的,這又為新凱恩斯主義的出現準備了條件。新凱恩斯主義的理論在經濟學界獲得了支持,其政策主張又贏得了政府的垂青,它的代表人物又成為美國總統的經濟顧問委員會的主席,如斯蒂格里茨和耶倫世紀下半期以來的經濟增長以及由此帶來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擴散,重新煥發了經濟學家們對經濟周期和經濟增長問題的興趣,由此導致實際的經濟周期理論的提出和經濟增長理論的復興。

2宏觀經濟學研究中心由英國轉移到美國。

20世紀的宏觀經濟學產生于英國,產生于英國的劍橋大學,凱恩斯是現代“宏觀經濟學之父”。

可以說,20世紀前半期,英國是宏觀經濟學的“思想庫”和研究中心。在!"世紀前半葉,英國涌現了一大批著名的經濟學家及其學說,如希克斯、羅賓遜夫人、庇古、米德、哈羅德、卡恩、羅賓斯、斯拉法、斯通等。當時的美國經濟學家大多只是凱恩斯思想的學習者和追隨者。EFGH年,加爾布雷思在回憶“凱恩斯思想如何來到美國”時說:

凱恩斯《通論》于EFJG年!月在英國出版,幾個星期后在美國出版?!锻ㄕ摗贰霸谟鴦虼淀懙奶柦悄軌蛟诿绹槭蚝芮逦芈牭健9鸫髮W是凱恩斯思想傳到美國的主要通道”。當時在美國、尤其是在麻省劍橋的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白天仍然在教舊經濟學(指古典經濟學———引者注)。但是到晚上,并且從EFJG年開始的幾乎每個晚上,差不多每個人都在討論凱恩斯學說”。[E](AFJ)那時候的不少美國經濟學家是由于解釋和運用凱恩斯《通論》的理論而成名的,如薩繆爾森、漢森、哈里斯等。

從!"世紀H"年代開始,宏觀經濟學乃至整個西方經濟學的研究中心逐漸轉移到美國。!"世紀下半期,從著名經濟學家群體規模、經濟學流派的數量、經濟學說的影響力等指標來看,美國都超過了英國。自EFGF年開始至今,諾貝爾經濟學獎已經頒發了JK屆,共有HE位經濟學家獲得這個大獎,其中美國獲獎者JK位,英國只有L位。

由于諾貝爾經濟學獎只頒給在世的經濟學家,不頒給已故的經濟學家;并且從經濟學家的研究成果問世到獲獎一般要間隔E"年以上,所以,諾貝爾經濟學獎實際上是對!"世紀下半期經濟學的研究成果頒獎。

!世紀西方經濟學研究中心的轉移是由于經濟發展和繁榮中心的轉移。自EF世紀頭E"年英國成為“世界工廠”以來,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后“日不落帝國”的衰落,世界經濟的發展中心一直在英國。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經濟學的研究中心也一直是英國。威廉·配第、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約翰·穆勒(#$(2+,M1>,9-//)、威廉·杰文斯(N-//-18+,12/&;#&O$2%)、阿弗里德·馬歇爾、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等經濟學家的影響和地位是!"世紀H"年代以前的美國經濟學家無法望其項背的。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世界經濟的發展中心移到了美國,美國取代英國成了世界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的領頭羊。西方經濟學的研究中心也就隨之移到了美國。這是因為經濟發展領先,經濟問題的出現和研究手段也必然領先,由“問題導向”的經濟學和研究方法也自然領先。經濟制度和經濟環境是經濟學說產生和發展的土壤。發達的經濟學只能產生于發達的經濟,落后的經濟不可能產生出先進的經濟學。

3向古典傳統復歸。

在世紀的西方經濟學舞臺上,宏觀經濟學流派的出現就像演唱會開始之前主持人介紹眾多明星一樣,看得人眼花繚亂。有些流派在經濟學舞臺上停留的時間較長,有些流派則是匆匆過客,如!"年代早期出現的供給學派。這些流派既有理論上的分歧,也有政策上的分歧,還有研究方法和研究視角方面的分歧。仔細研究一下這些宏觀經濟學各個流派的爭論和分歧,我們不難發現,他們爭論的焦點不外乎這樣幾個問題:

(1)經濟能否自行達到充分就業均衡?或各類市場能否自動出清?

(2)價格、工資和利率是否是彈性的?

(3)貨幣在經濟體系中的作用是否是中性的?

古典二分法是否有效?

(4)經濟活動是否應當實行自由放任?

(5)宏觀經濟學主要是關注長期經濟增長問題(而不是短期經濟波動問題)嗎?

古典經濟學的宏觀體系對上述’個問題給出肯定的回答,這是古典經濟學的傳統?!皠P恩斯革命”對這’個問題給出的是全盤否定的回答。但是自$"世紀("年代的貨幣主義開始,古典傳統逐步得到恢復,新古典主義宏觀經濟學則進一步把古典傳統發揚光大。$"世紀!"年代以來的新凱恩斯主義與新古典主義宏觀經濟學的爭論在很大程度上是$"世紀上半期凱恩斯主義與古典經濟學之間的爭論的重演。)"年代以來,西方經濟學家對經濟增長的關注程度大大超過對經濟周期問題的關注程度。

20世紀下半期西方宏觀經濟學的這種發展趨勢不能簡單地稱之為“復古”。因為在這種向古典經濟學傳統復歸的過程中,一些新的東西被添加了進來,使得這種復歸成為宏觀經濟學發展過程中的復歸,是一種理論層次提升的復歸。弗里德曼在很大程度上復活了古典經濟學的貨幣數量論,但是他系統地研究了貨幣需求函數,把粗糙的貨幣數量論改造成“名義國民收入的貨幣理論”,并用大量的實證研究成果來支持他的理論。新古典主義宏觀經濟學不但提出了不少新的東西,如理性預期假說、盧卡斯總供給函數、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實際的經濟周期模型、“校準”方法,而且修改了古典經濟學的一些假設和結論,如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家們承認,由于存在部分信息而不是完全信息,經濟當事人可能會誤解價格信號———把價格總水平的變化誤解為他所在的市場的相對價格變化,從而做出錯誤的反應和決策,這就有可能在短期內造成市場非完全出清。

值得注意的是,向古典經濟學回歸的趨勢不但出現在$"世紀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發展過程中,也出現在$"世紀西方非主流經濟學的發展過程中。如果考慮到以科斯、諾思、威廉姆森等人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的特色和基本觀點,我們不難發現,向古典經濟學回歸是整個西方經濟學在$"世紀發展的大趨勢。

我們認為,至少有三個因素引起西方宏觀經濟學向古典傳統復歸:(#)西方發達國家$"世紀五六十年代長期推行凱恩斯主義需求管理政策帶來大量的財政赤字、政府債務、通貨膨脹等后果,尤其是公共經濟的擴張以及與私人經濟爭奪市場,引起私人所有者日益不滿,宏觀經濟學的“古典化”就是對這種現實的一種反應。($)雖然發達國家的經濟遭受了*"年代的高通貨膨脹和!"年代的滯脹,但是資本主義經濟在$"世紀下半期的發展總體上是良好的,尤其是沒有再出現%"年代那樣的大蕭條。以美國經濟為例。如果按照#))$年的美元價格計算,美國的實際億美元。

20世紀后半期的勞動生產率提高大大高于前半期!。這種不錯的經濟表現重新喚起了西方經濟學家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信心。(%)蘇聯、東歐國家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制度的解體和中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也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古典經濟學的“市場有效”的基本信念。薩繆爾森在他的《經濟學》第#(版(#))!年)中認為,$"世紀是“市場的勝利”的世紀,因而他為他的《經濟學》第!"版確定的主旋律是“市場再發現”?!笆澜绺鲊谥匦掳l現市場這種資源配置工具的巨大功能。最令人矚目的例子是前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制度的解體和中國計劃體制的改革。一國又一國開始拋棄指令計劃而轉向市場。??在市場經濟國度,市場機制同樣也得以重新發現。許多國家對產業放松管制,或將以往劃歸公共部門的產業私有化。其結果得到了廣泛的好評,因為這些部門的生產率提高而價格下降了。各國還將市場原則應用于新興領域,如污染許可證交易,無線電頻道拍賣,等等。新晨

4出現了融合化的趨勢。

經過20世紀下半期凱恩斯主義與貨幣主義的爭論和新古典主義宏觀經濟學與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爭論,西方宏觀經濟學已經出現了融合或綜合的傾向。這種融合有了許多征兆:理性預期假說最初是新古典主義宏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說之一,如今這個假說也被納入新凱恩斯主義體系。

篇10

一、古典與新古典主義的均衡觀

在古典經濟學中,均衡是一個宏觀概念,它基于經濟再生產的必要條件。斯密在《國富論》中的一個中心思想是:經濟體系可以通過價格體系這只“看不見的手”得到有效地協調,并實現有序的運轉,這一思想被后來的經濟理論進一步發揮得淋漓盡致。斯密通過“經濟人”假設、自由市場機制和勞動價值論構筑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范式基礎。斯密從“經濟人”這一基石性假設出發,進而提出了以“看不見的手”為核心的自由主義經濟思想。斯密認為,市場機制就像一只看不見的手,通過理性經濟人的自利選擇行為就能夠自動地調節整個社會經濟,并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從而也能夠最大限度地實現生產者的利潤目標。在古典經濟學家的視野里,整個經濟是沿著均衡的軌道穩步發展,人們各得其所,經濟行為人得以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

在新古典理論中,均衡是基于個體行為人的滿足和與計劃相互一致的一個微觀概念。經濟學中占支配地位的新古典范式是在假定最大化行為的前提下,集中研究機制均衡問題。主流經濟學都提倡建立經濟體系的形式化分析,并采用均衡作為一個核心概念,運用數學模型來表現一個封閉系統。在馬歇爾的微觀經濟體系里,均衡觀念是貫穿始終的基本概念,并與邊際分析和連續性原理緊密聯系在一起。人們已經意識到在物理學概念和新古典經濟理論之間存在著一些熟悉或相似的地方。例如,將新古典經濟學當作牛頓力學,這兩種理論都是基于“原子主義”的,且都借助摩擦力和均衡概念,體現著機械論的色彩。

新古典主義從物理學中引入了類比并運用理性機制促成了瓦爾拉斯均衡概念的形成,它認為不同事物之間的比較就象在不完全市場中若干行為人的博弈行為,經濟現象的分析是建立在一般均衡分析上的精巧框架或是一個帶有約束的理性選擇統一范式的均衡系統,這意味著所有的行為人都能在約束條件下實現最優化行為。瓦爾拉斯一般均衡論通過借助一個無所不能的拍賣人假設,抽象掉了所有非均衡調整過程和均衡的穩定性,從數學上嚴格論證了所有商品和要素市場能夠同時達到均衡狀態,商品及勞務價格等完全為人們所知。在以供求均衡論為核心的新古典理論命題和基本分析框架里,各種交易活動視為自我一致的領域,利潤最大化和均衡成為其理論體系的兩個重要支柱,經濟學理論完全可以依照牛頓的經典力學方法來建立。后來,經過阿羅和德布魯等人的努力,新古典理論重新在更一般的公式化體系中得以更精致化,這個框架就是阿羅—德布魯范式。阿羅—德布魯范式最基本的性質是其所要求經濟運行的最大協調性與在其所允許的目標和資源使用上的豐富多樣性并存,消費者不同的需求都可以通過生產者自愿供給而得到滿足。在這個范式中,每個經濟行為者只需考慮自身的偏好、利潤和價格,他們完全有能力預測所有未來的價格,即具有理性預期。對于現代經濟學家來說,阿羅—德布魯范式也成了現代經濟理論的中心結構及經濟研究的主要參照系。

二、宏觀經濟分析中非均衡觀與均衡觀的爭論

按照新古典主義正統的經濟理論范式,整個經濟中的總產出和就業都是由個體最優化行為下微觀層次上的均衡狀態決定的,可見,新古典主義的諸多限制性假設大大削弱了其對現實經濟活動的解釋力。凱恩斯以非均衡分析為起點,通過論述其有效需求原理來構造宏觀經濟理論,正是對新古典經濟學信奉的自由市場經濟及其自動出清或均衡的否定。凱恩斯及其以后的追隨者通過對新古典經濟的揚棄建立了一種新的經濟學范式基礎、理論體系和分析方法,并借助上述范式轉換開創了宏觀總量分析方法。凱恩斯對新古典經濟學最突出的反叛,不在于它的理論,而在于它對新古典經濟學范式的沖擊。

以薩繆爾森為代表的新古典綜合派把新古典經濟學可接受的那部分理論與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學對接起來,形成由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大部分組成的所謂新古典綜合學派,并成為經濟學的主流,該學派在方法論上堅持了新古典學派的均衡分析方法:在微觀理論方面承襲了以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和克拉克的邊際生產力論為核心的新古典經濟學,在宏觀經濟學里抽掉了凱恩斯關于預期的非理性和未來不確定性的主要論斷,從而將凱恩斯的非自愿失業理論納入了瓦爾拉斯一般均衡分析的框架中。然而,新古典經濟學與凱恩斯主義截然不同的范式基礎使這種對接或綜合必將面臨困惑和矛盾。

現代貨幣主義則致力于將凱恩斯式的宏觀經濟學拉回到古典主義的宏觀經濟思想上去,無論是在分析個人消費行為還是在論證貨幣需求上,也無論是在討論失業問題還是在討論通貨膨脹時,貨幣主義者們的研究也始終遵循著正統微觀經濟的思維范式,即個體優化決策基礎上的供求均衡。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通過吸收新古典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并增添理性預期等新的假設形成其范式基礎,并以此建立了自己的宏觀經濟理論體系。該學派假設:市場能夠自動地、連續地和迅速地出清,因而是均衡的;經濟主體不但是理性的最大化追求者,而且他們對經濟變量的預期也是理性的,即經濟主體的預期不存系統性的誤差。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范式基礎完整地堅持和發展了新古典理論的范式基礎和理論體系,并且以更精確的形式表達出來,它認為自由市場經濟能夠自動實現均衡,宏觀經濟變量與正常值的偏離是各種貨幣、技術等沖擊的結果,并最終得出了其所謂“宏觀經濟政策無效性命題”。

后凱恩斯非主流經濟學則擯棄了新古典學派的均衡分析,關注非均衡、非市場出清和隨時間的變動特征,強調經濟系統的動態性和力的結構,增長和動態性是其核心內容,制度和組織結構則為資源的配置提供了基本的機制,所以對經濟擴張路徑的無規則本性的解釋成為其分析的焦點。后凱恩斯主義的制度主義傳統特征在于決定經濟行為時,突出強調其居于支配的制度和文化的規則,其經濟思想模式關注一個沒有均衡的經濟學,它不再研究稀缺資源如何配置,而是研究經濟系統如何隨時間變動,并創造、生產、分配和使用來自社會的剩余如何能夠擴大其產量。擴展的路徑是非均勻的,并可能以無法預見的方式改變經濟系統的本質。因此,經濟過程被看作是無規律的,具有循環和累積因果特征。主流經濟學把經濟系統看作是一個封閉系統,而非主流后凱恩斯主義所處理的是一個開放和結構化的系統,它強調結構的轉換,所基于的推斷方法不是歸納或演繹而是誘發的,這種理論能夠對給定的現象分析其所強調的關系、結構、條件和機制。

該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卡爾多所堅持的均衡理念是“最初由瓦爾拉斯所建構的一般經濟均衡,后來被我們這一時代的數理經濟學家予以發展,并且附以不斷增加的優雅、準確和邏輯精確?!盵2]卡爾多對正統均衡理論描述不充分問題的關注,形成了他對均衡經濟批判的實質性基礎。他通過對三個關鍵性領域的分析,闡述了其理論的要旨:第一個領域是關于市場是如何運行的,并且其運行模式被市場出清的價格體系所排除;第二個領域是價格是如何形成的,以及競爭是如何在不完全競爭的背景下進行的;第三個領域是對遞增收益的經濟學意義的考察。[3]卡爾多還引述了建立在演化范式基礎之上的更大的馬歇爾式框架,以支持他對均衡經濟范式的批判。

新凱恩斯主義者認為,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并非關于人們實際生活世界的理論,其研究方法實質上是脫離現實世界的一種抽象理論。為此,新凱恩斯主義和新古典宏觀經濟學針鋒相對,它通過引入粘性價格這一重要假設,認為名義變量的波動影響實際變量,因此貨幣是非中性的。另一方面,新凱恩斯主義著重考察市場的不完善性,即把不完全競爭、不完全信息和相對價格粘性等作為理解經濟波動的關鍵。幾乎所有新凱恩斯主義者都不贊成均衡理論,他們力圖尋找市場非均衡變動的證據,并發展了具有一致微觀基礎的一系列模型。在這些模型中,他們從不完全競爭、不完全市場、非對稱信息和異質性勞動等方面來論證市場非出清及工資和價格粘性的原因,工資調整只是逐漸緩慢的調整。他們通過把理性預期思想和自然率假設結合進模型中,體現了名義總需求的波動是如何產生意義深刻的影響的。因此,新凱恩斯主義與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最根本的對立,就是各自堅持不同的范式基礎,在范式層次上對于自由市場機制的不同觀點。

當然,同均衡理論一樣,非均衡經濟理論的框架仍深深植根于傳統的均衡分析,它還依賴于很多均衡分析方法,在分析經濟現象時,仍沒有跳出均衡經濟的框架之外尋找更深層次的歷史、社會、文化及體制等因素的影響。

三、經濟演化觀的形成與發展

演化思想的萌芽很早就已存在于經濟理論中,斯密早在《國富論》中就已經給我們提供了經濟均衡和演化的兩種理論,但當邊際主義開始致力于經濟分析的形式化分析時,其演化思想便無法納入新古典的最大化分析框架中而被人們逐漸“遺忘”掉。馬歇爾在其《經濟學原理》中也指出,經濟學的目標應當在于經濟生物學而不是經濟力學,但生物學概念更復雜,所以研究經濟分析對力學上的類比性給予較大的重視,并常使用均衡這個名詞。馬歇爾雖然強調時間、報酬遞增及時間不可逆性在經濟過程中的重要意義,但他意識到基于生物學思想構造經濟學理論的困難,所以不得不采用均衡分析框架。事實上,經濟系統和生物系統一樣,演化主要是兩種機制推動的:一個是創新機制,通過系統的創新產生多樣化;一個是選擇機制(注:選擇機制是指經濟系統的制度背景會有利于某些慣例,而不利于另一些慣例。因此,選擇將改變習慣的擴散及其個人和組織的行為方式,所以社會經濟演化可看作是對多種制度進行選擇的過程。),即在這些多樣化中進行篩選。熊彼特在其《經濟發展理論》中提出了一種解釋經濟變遷和社會演進的分析框架,把其創新理論與達爾文的進化論聯系起來。他認為,人類社會的演化植根于過去的經驗傳統和習慣模式,主流經濟學是局限于“靜態的分析不僅不能預測傳統的行事方式中的非連續變化的后果,它還既不能說明這種生產性革命的出現,也不能說明伴隨它們的現象?!盵4]

早期的制度學派從一開始就摒棄了新古典范式,用一種不同的歷史主義的范式特征來透視制度因素的作用和影響。制度經濟的基礎包括視經濟為一復雜的演化系統這樣一種思維方式,從而與視均衡為正常理想狀態的理念格格不入。繆爾達爾堅持制度學派的方法論原則,認為經濟制度是社會發展過程的一部分,在一個動態經濟社會里,社會各因素之間存在著互為因果的關系,經濟的發展就是在這種相互影響的變化中進行的。加爾布雷思堅持演進和整體的方法,反對新古典的均衡概念,他采用演進概念來取代新古典的均衡概念,演進思想在其方法論中居于核心地位。凡勃倫受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把演化看成是經濟系統技術和制度變化的基本方法,對新古典范式進行了批判。他認為主流經濟學沒有提供一個動態和演化的框架來分析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而是采用先驗和靜態的模式,分析的結果只能與實際現實相背離。凡勃倫的制度主義傳統是以演化和過程為導向,強調經濟系統的動態性和結構,這些制度和組織結構提供了資源配置的基本機制。他主張經濟學應圍繞演化和變異這個核心和主題,而不是新古典經濟學中倚重的靜態和均衡的思想。在其“累積性因果”(注:累積性因果概念認為,人的行為是由他過去的經歷和所處的文化、宗教、環境和遺傳等多種因素決定的,這些因素具有累積性。)概念中,他認為人類社會經濟系統的演化不僅取決于外部力量的沖擊,也取決于系統內部的演化,人類社會的演進具有強烈的歷史累積。同時,凡勃倫還相信人類社會經濟的演進又體現出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初始條件的微小差異可能會導致迥然不同的結果。哈耶克的演化思想來源于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市場競爭中的優勝劣汰與自然選擇之間的相似性使得人們得以用進化的觀點對經濟社會現象做出解釋,并且社會的演化是自發秩序的,是通過系統自組織來進行,其自發秩序理論就是一種社會演化理論。他認為,規則系統的演化本質上是一個不同群體間自發競爭和選擇規則的過程,社會秩序是自然演化的結果而不是人們理性設計的結果。

新制度經濟學雖然是在新古典分析范式內發展起來的,并承襲了新古典經濟學的核心假定、方法和工具,如理性經濟人假定、穩定偏好、均衡和最大化分析等,但是它的某些理論也在一定程度上不自覺地突破了新古典范式。諾思對制度變遷的研究,經歷了對新古典范式懷疑和修正的過程,展示了自我否定的勇氣。諾思用新古典框架解釋西方世界的興起,源于他對新古典方法論的堅定信奉;隨著他對歷史研究的深入,他發現了新古典理論在解釋重大的歷史變遷時存在著無法克服的矛盾,進而開始對新古典范式進行修正:“長期變化最為根本的原因是個人和組織的企業家所進行的學習。為了建設性地探討人類的學習性質,有必要廢除作為經濟理論基礎的理性假設?!盵5]最終使他背離了居于主流經濟學核心地位的自動均衡標準,走上了一條將制度變遷看作是進化的、非最優的、路徑依賴的反叛之路。

近年來,在非主流宏觀經濟領域十分引人注目的是經濟演化理論的異軍突起。經濟演化理論起源于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該理論借用進化論概念,提出了自然選擇的經濟思想,并強調以生物進化論原理作為經濟分析的方法論基礎。演化經濟學的假設前提是人具有有限理性,信息是連續分散的,它把經濟的演化過程看成是一個自行選擇的學習過程,注重對慣例搜尋和選擇環境的考察,側重分析結構不確定性對經濟活動的影響。演化是非線性的、遠離均衡狀態,擁有多種選擇的方向;慣例控制、復制和模仿著經濟演化的路徑和范圍。尼爾森在和溫特合作出版的《經濟變遷的演化理論》一書中,運用了其在產業經濟學方面豐富的理論和經驗知識對新古典經濟學在理論、經驗和實際的局限性方面提出了挑戰,具體體現在他對新古典經濟學核心假定的反對,他拒絕經濟行為人在最優化意義上的理性假定,用演化的不停止變遷代替最優化和均衡等新古典的一些核心假定,并關注學習的復雜過程和知識的代際轉換;同時尼爾森和溫特還發展了一個可選擇的用于分析企業利潤最大化行為的理論框架,用一個演化模型代替最優化模式。

總之,基于演化經濟理論建立起來的模型拋棄了利潤最大化假設,充分考慮了微觀個體的差異性、技術創新中技術的多樣性和創新過程的路徑依賴性,從而更好地把握了經濟系統的運行機理和演化過程,更加符合現實經濟。

四、結語

在自然科學中,物理學總是被認為最符合科學標準的學科,無論是邏輯實證主義還是證偽主義,或者是庫恩的范式學說,都是以物理學作為藍本的。經濟學也把自己極力類比成物理學:馬歇爾深受牛頓力學的影響,建立起均衡分析經濟學,它與經典力學共用的是一個范式,都廣泛認同以機械論和決定性為硬核的思維范式。新古典主義機械地將經濟主體的行為僅僅與過去和現在的某種激勵力量相聯系,理性的、遵循最大化行為的主體相互作用達到某種均衡,在均衡世界里,所有預期必定通過發生的事情而實現。凱恩斯自稱受愛因斯坦影響,將預期和不確定性引入自己的體系之中,并主張發展一個廣義的經濟學,但仍不足以對新古典范式產生根本性的變革,相反,卻在一定程度上被長期居于統治地位的新古典主義的機械論、還原論所同化。

經濟演化理論認為,人類社會的演化是根據一般的行為經驗、習慣等日常慣例進行選擇的,它們形成人類行為選擇的價值體系。西蒙所倡導的有限理性假說,不僅成為經濟演化理論批判新古典經濟學的重要依據,也是整個經濟演化理論的一個基石。由于新古典經濟學僅僅關心在既定的制度約束中的選擇,而忽略了人們對制度本身的選擇問題,因此,從這個意義上看,經濟均衡對于理解經濟演化沒有多大意義。基于慣例和選擇環境為基礎的演化理論與主流經濟學的均衡體系存在著很大差異,如何把經濟演化思想和傳統經濟理論框架有機整合,用超越靜態均衡分析的眼光審視和認識社會經濟系統的演變歷程尚有許多工作要做,也孕育著某種新經濟理論框架體系的形成。

收稿日期:2002-11-12

【參考文獻】

[1] 易憲容.交易行為與合約選擇[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2] N.Kaldor.The  Irrelevance  of  Equilibrium  Economics[J].Economic  Journal  82(4):1237,1972.

[3] T.A.Boylan  and  P.F.O  Gorman.經濟學方法論新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

[4] 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5] 諾斯.時間進程中的經濟績效[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1995,(6).

[6] A.A.alchian.Uncertainty,Evolution,and  Economic  Theor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58,1950(6).

[7] L.a.Boland.The  Founda  tions  of  Economic  Method  [M].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1982.

[8] 布勞格.經濟學方法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9] G.Dosi.技術進步與經濟理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2.

[10] 胡代光.西方經濟學說的演變及其影響[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11] 尼爾森,溫特.經濟變遷的演化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