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經濟學主要研究范文
時間:2023-08-18 17:48: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微觀經濟學主要研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微觀經濟學;數量分析思想;新挑戰;發展趨勢
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共同組成了現代西方經濟學,宏觀經濟學主要是研究經濟資源的利用,包括就業理論、通貨膨脹理論、貨幣理論等,是從宏觀的角度來研究整個經濟體系的發展與走向;而微觀經濟學則是研究個體經濟和活動,比如獨立的生產個體戶如何合理分配資源,才能使得單位資源所創造的利益最大化或者獨立的消費者個體如何利用有限的收入條件購買到更多實惠的產品。研究顯示,微觀經濟學在發展過程中受數量分析思想的影響比較大,可以說兩者是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的。
1微觀經濟學數量分析思想概述
微觀經濟學指的是以資源稀缺為前提,研究個體或企業的資源分配方式,并分析這種分配方式對整個經濟體系的影響。微觀經濟學的研究主要分成三個部分:經濟部分、市場福利部分以及策略部分。經濟部分主要包括消費者經濟理論以及企業經濟理論;市場福利部分主要包括市場局部均衡理論、市場一般均衡理論以及社會福利理論;策略部分包括信息經濟學、拍賣設計論、博弈概念論等。所以,微觀經濟學從內容上更多地體現了數字化趨勢,而非文字化趨勢,尤其是對于高級的微觀經濟學,基本是用公式和方程來進行假設和結論。方程公式相比幾何語言雖然不夠直白,但是其邏輯嚴謹性和推理實用性都比較強,得到的結論也準確可靠、有理有據。所以微觀經濟學在發展過程中所用到的研究方法一直都是數量分析方法,數量分析思想早已經慢慢融入到微觀經濟學研究當中[1]。
2微觀經濟學在現代遇到的新挑戰
微觀經濟學自創立發展到現在,理論已經非常豐富,其研究的內容也很復雜。如果抽絲剝繭,微觀經濟學可以分為兩個主要方面:(1)市場經濟方面:微觀經濟學主要包括供求關系理論、市場勢力分化和結構理論、市場核心理論、市場不確定性理論。這個系統中的市場均衡理論、市場失靈理論等都是高級微觀經濟學的研究范圍。(2)個體經濟行為:從個體經濟的角度來看,微觀經濟學主要包括消費者理論、企業經濟理論、企業競爭理論。這個系統中的個體決策理論、社會福利理論等都是在高級微觀經濟學的研究范圍。微觀經濟學發展至今,其理論內容已經非常豐富,但是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復雜程度也不可輕視,所以現代微觀經濟學也面臨著不小的挑戰。
2.1經濟理論的實際應用
微觀經濟學里面有許多種定理和公式,還有許多種經濟模型和經濟原理等,這些定理公式都是通過對多種經濟問題的研究總結出來的,是微觀經濟學的精華所在,具有非凡的學術價值。但是在研究這些經濟學定理公式時,都是預先設立了一個或者多個條件,只有滿足了這些條件,才能將定理公式運用于其中。如果條件不符卻強行使用,則會使結論發生較大的偏差,變得不準確。在實際情況中,由于經濟情況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具備的條件太過復雜,無法完全滿足定理公式的預設條件。有時候有部分條件滿足,可以使用設置變量的方法,對經濟模型進行改良,重新檢測數據,但是這樣還是會對研究的結論產生一定的影響。另外,有一些微觀經濟學的理論非常抽象,一般人很難理解,如果將這些理論投入到實際情況當中,很少有人能嫻熟地運用,所以難以解決實際經濟問題[2]。
2.2經濟理論缺陷的完善
由于現實生活中的經濟問題十分復雜,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所以微觀經濟學理論還沒辦法完美地解釋某些實際的經濟情況,這說明微觀經濟學理論本身還存在一定的缺陷。理論的研究是一個慢慢發展的過程,理論的創新與完善都是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逐步進行的。微觀經濟學中某些理論在社會發展過程中被逐漸完善,但是還是存在缺陷未被發現,所以缺陷被完善的過程就是理論發展的過程,微觀經濟學的理論完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3經濟行為的不確定性
在實際的經濟行為當中,存在著“不確定性”,即人們無法確定某一經濟行為是否會發生,也無法預知該經濟行為發生以后會引發怎樣的后果,對于該經濟行為的發生概率、事件影響一無所知。所以在對實際經濟行為進行研究時,永遠只能圍繞當前的研究目標展開,而無法確定下一個研究目標,這就使得研究進展受到了限制。
3微觀經濟學未來的發展趨勢
3.1微觀經濟學出現新的學科分支
在當前經濟環境日趨復雜的情況下,傳統的微觀經濟學理論分析方式已經無法很好地滿足現代社會經濟的需求。經濟數據分析是一項很精確的數據分析工作,需要對結論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做出保證。傳統微觀經濟學的理論運用于實際經濟問題時,可能會由于假設條件的不滿足,使得理論分析所得到的結論與實際情況有所偏差。所以,需要對微觀經濟學的理論進行細化,創立新的學科分支,使其精確度提高,適應更多類型的經濟問題[3]。
3.2微觀經濟學研究領域更廣泛
隨著微觀經濟學理論的發展,微觀經濟學已經不僅僅研究經濟學問題,還能對其他領域的問題加以分析,比如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生活研究,根據家庭每個成員的日常消費活動和生產活動來進行有效的資源分配,做出合理的決策等。
3.3微觀經濟分析與計算機技術結合
計算機技術與微觀經濟分析的有效結合可以使得微觀經濟的結論更加準確,且具有科學性。計算機在對經濟數據進行分析時是按照特定的程序運行,期間會產生更少的錯誤,分析結果比較準確。
4結語
微觀經濟學發展至今,理論體系已經非常成熟,但是現代經濟體系也是十分復雜,所以微觀經濟學理論的運用遇到了許多新的挑戰。對于這些新挑戰,微觀經濟學家要加強學術研究,增強微觀經濟學理論的實用性,為微觀經濟學的發展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喜峰.國內數量經濟學研究前沿———兼述中國數量經濟學會2015年(福州)年會[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6,33(02):156~161.
[2]舒燕.微觀經濟學課程的可實驗性和實驗教學[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5,34(10):206~209.
篇2
關鍵詞:諾貝爾經濟學獎;現代微觀經濟學;發展
通常微觀經濟學上的創始人被認為是亞當•斯密。自其以后,微觀經濟學有了十足的進展,至19世紀30年代,已經建立起微觀眾經濟學體系,但這并不意味著微觀經濟學如馬歇爾預言般達到高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微觀經濟學有了更大突破,其中顯著代表就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諸多成就。從微觀眾經濟學理論出發,諾貝爾經濟學獎理論在管理經濟學上挑戰完全理性假設,公共經濟學上進行理論突破,管制經濟學上開辟實證研究,勞動經濟學上進行理論修正與補充,福利經濟學上深化不斷。諾貝爾經濟學獎從1969年開始,已有47年歷史。通過分析微觀經濟學研究領域,從諾貝爾經濟學獎理論成果上看有微觀經濟學理論的進步、研究領域的變化和研究方法的應用,發展趨勢更加綜合、多元、交叉。
一、從諾貝爾經濟學獎看微觀經濟學研究方法的應用
微觀經濟學在諾貝爾經濟學獎中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四個方面的應用創新。一是一般均衡理論應用。作為數理經濟學的一種重要創新,其從公理化角度研究經濟系統整體均衡的穩定性、有效性、存在性,被當作西方主流經濟學,其基本方法在微觀與宏觀經濟學中都應用廣泛。一般均衡體系由薩繆爾森提出,使其成為統一處理各種經濟問題的一般方法,希克斯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完善,動態一般均衡理論建立,并將規模報酬因素引入,結合起資本與投資理論。二是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應用。約翰•福布斯•納什通過不動點定理,使均衡點的存在得到證明,奠定了博弈論一般化的基礎,海薩尼對不完全信息博弈領域進行了新的開辟,讓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模型得到發展,維克里與莫里斯開創了不對性信息條件經濟激勵理論研究,并成為西方現代經濟學的基石。三是資源最優分配理論應用。通常資源配置的完成依靠價格體系的調整,康托羅維奇首次提出解乘數法,在資源最優配置問題中引入線性規劃方法,將定性研究發展到現實計量階段,赫克曼與麥克法登則建立了微觀計量經濟學理論,使統計方法與經濟學理論相結合,在個人、家庭、企業統計分析應用中廣泛,使經濟信息在反映社會本質上更深刻。四是行為經濟學與實驗經濟學應用。該經濟學研究領域新的開創依賴于卡納曼與史密斯的研究,提供了克服西方主流經濟分析方法關于基本方法論困難的解決出路,提出期望價值理論遵循條件,使實證經濟學方法的缺陷得到彌補,推動了經濟理論現展。
二、從諾貝爾經濟學獎看現代微觀經濟學的發展趨勢
(一)經濟學的解釋力因經濟學的放松與拓展持續增強
經濟學理論大多建立的基礎為一系列假設和假說,假設又是基于現實世界的一種非現實主義抽象理解。從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歷年理論來看,研究微觀經濟學主要通過理論程度、信息確定性兩條主線,再結合放松假設,向現實世界不斷走近,以擁有更強的解釋力。在20世紀50年代后,人們逐步認識到依托“經濟人”假說的完全理性決策理論為理想模式,難以在實際中有效指導決策,而多數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重要理論貢獻,正是建立在逐步放松的理性假設上,讓更加復雜的人性假定來替代“經濟人”假設。此外,從諾貝爾經濟學獎也可以分析出,對于完全信息假設經濟學家已經開始逐步拋棄,轉而研究不完全性信息與其下的人類選擇行為問題,讓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的研究發展空間更大,并使其作為經濟學分支有更強的現實世界解決力。信息經濟學著重分析研究人性假設與外部環境的決策約束因素,數量化不確定性,在激勵理論、產權理論、契約理論的模型構建上給予方法論基礎。不確定信息對新古典主義理論前提進行改變,開創了新的經濟學理論空間。在放棄交易成本為零假定后,交易成本理論得到了更廣泛應用,在真實世界更準確審視上擁有了更有力工具。從該角度來看,微觀經濟學的發展道路為對非現實主義舊的假設不斷放棄,讓假說向真實世界更加靠近的成長過程。
(二)經濟學研究方法與領域綜合性、多元性、交叉性特征更加明顯
綜合諾貝爾經濟學獎近年來趨勢,微觀經濟學里獲獎理論在研究上更趨向于數理化,且分析方法顯現出綜合性、多元性的特征。在經濟學中數學的應用主要表現在:數學結合經濟理論,開創數理經濟學;數學、統計學結合經濟數據,通過計算機定量分析。諾貝爾經濟學獎在研究范圍上,學科研究越來越廣泛,并推進經濟學研究方法與研究范圍更加多元化。多元化的傾向表現使得經濟科學能逐步獨立并樹立一元化地位,逐步向人口經濟學、管理經濟學、法律經濟學、勞動經濟學、實驗經濟學等實現多元化發展,使得微觀經濟學研究的多元性、綜合性、交叉性與前沿性特征更加明顯。
三、結束語
從諾貝爾經濟學獎看現代微觀經濟學的發展可以通過前人成熟的理論體系知識,更大程度地理解與掌握單個社會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對多樣化假定條件、非經濟化研究領域等發展趨勢更加透徹、了解,使學科知識能更好轉換成社會生產力與社會財富創造驅動價值力。
作者:夏侯健丹 單位:新余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微觀經濟學;教學;理解;掌握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4-0290-02
一、微觀經濟學課程的特點
1890年,馬歇爾(1842 —1924)發表《經濟學原理》,初步建立20世紀微觀經濟學。這是對19世紀邊際效用論及其以前的庸俗經濟理論進行綜合的結晶。該理論率先采用“經濟學”以代替傳統的“政治經濟學”一詞,以完全競爭和充分就業為基本假定、運用邊際分析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系統闡述價值理論和分配理論,創立了現代微觀經濟學的基本框架,構成20世紀微觀經濟學的主體,后經過20世紀中期的擴展,微觀經濟學不僅研究內容有所擴展,如增加了一般均衡理論、建立了福利經濟學,而且研究方法得到創新,如引入數理經濟分析法、博弈論等,還關注經濟理論的實踐應用。
微觀經濟學研究資源稀缺性條件下社會經濟主體的決策與選擇問題。屬于“理論經濟學”一級學科下的“西方經濟學”二級學科,是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在高等教育中,微觀經濟學不僅已經成為所有經濟類課程和經濟管理類課程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也成為大多數非經濟管理專業學生的素質教育課程。微觀經濟學作為一門基礎性、思維性、理論性和實用性并重的課程,在經濟管理類專業教學課程體系中具有平臺性和不可替代的基礎性意義
學習該課程要具備一定的《微積分》知識。要學好《微觀經濟學》,需要具備《微積分》的知識。這要求學生要把微積分課程學好,這對學習好《微觀經濟學》課程有很大幫助。而學習好《微積分》課程本身又具有一定的難度,加上經管類的學生是文理兼收,特別是對于文科生,學好《微積分》非常困難。《微積分》學不好,對于理解《微觀經濟學》課程的相關內容造成了一定的障礙。比如對于利用數學方法推導利潤最大化的原則,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有的學生在做題時,計算方法知道,可是由于沒有較好地掌握求導公式,導致計算出錯誤的結果。
二、微觀經濟學教學中的主要問題
1.該課程難度大。《微觀經濟學》是西方經濟學的組成部分,它的知識體系來源于西方。故《微觀經濟學》教材有國外的原版教材,還有把國外的書翻譯過來的教材,還有就是國內作者所著的教材。前兩種教材的思路都是西方人的,造成國內學生理解的困難。即便是國內作者所著的教材,其內容也都是西方的,其中的一些假設、案例不符合中國的實際,會讓學生感覺比較生疏,造成學生理解的困難。該課程中的很多概念、理論對于學生來說都是全新的,接受起來難度大。此外,這門課的內容邏輯性強,前后章節聯系比較大,所以,如果前面的內容掌握不好,要學好后面的內容,更是難上加難。還有就是這門課所涉及到的圖形多,坐標的表示又與數學上所學的相反,這些都增加了這門課學習的難度。鑒于上述原因,再加上《微觀經濟學》作為經濟管理類專業的核心課和基礎課,該課程都安排在大一下學期,而此時,這些學生剛接觸了一兩門經濟管理方面的課程,對西方經濟學的理論更是剛剛接觸。而對學生本身來說,因為這門課是考研課程,所以,一部分早早立志考研的學生,會下工夫去學;而對于其他學生,特別是把大量精力花在兼職上的學生,花在學習上的精力有限,就會選擇知難而退,學習積極性不高而影響教學效果。
2.該課程內容多。《微觀經濟學》包含的內容很多,它包括供求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市場論、要素理論、一般均衡理論、福利經濟學和微觀經濟政策等等,而這些理論本身又各自包含很多內容,如市場論又分為完全競爭市場、壟斷競爭市場、寡頭市場、壟斷市場。雖然這門課邏輯嚴密,學生們依然會覺得內容繁多,要全部掌握比較困難。該課程涉及的知識領域面非常廣闊,如數學、金融學、財政學、管理學、社會學、政治學和心理學等等,無論對老師或者學生,要求都很高,很多人望而生畏。
3.缺乏對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的培養。在大學教學活動中,老師一般都是站在講臺從上課講到下課,學生坐在下邊聽邊記的教學形式,學生只能理解和記憶教師所講的內容,把主要的精力都投放到記錄、整理和背誦課堂筆記上,很少有同學去主動學習和研究同課堂教學有關的經濟學知識,也很少能獨立進行社會調查和獨立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在經濟學的課堂上缺乏老師與學生的雙向溝通,缺少學生與社會的雙向溝通。大多數教師也缺乏所教專業的實際工作經驗,因此,講課的針對性也不強。
三、解決的對策
1.學好微觀經濟學應多做習題。做練習題的目的是檢查學生對經濟學概念、原理的理解,然后再讓學生運用經濟學原理解決所提出的經濟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2.采用啟發式和對比式教學。啟發式是一種教學方法的指導思想,啟發式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組織實施教學活動,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高校教師在轉變傳統教學方法觀念的時候,還應該加強對學生學習中國本土案例興趣的教法。由于微觀經濟學理論性強的特點,應理論聯系實際,多運用本土化的案例開展討論、解釋微觀經濟理論,以啟發學生的思維。這樣就可以調動學生學習微觀經濟學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他們把學習微觀經濟學的潛力挖掘出來,從而能夠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微觀經濟學》一些章節之間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如果注意對相關內容的對比,就可以加深學生的理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供給理論和需求理論的比較,二者的概念、影響因素等大都一一對應。又如,消費者行為理論和生產者行為理論在結構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消費者以效用最大化為目標、以預算收入為約束條件,而生產者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以一定的成本為約束條件;在幾何圖形的分析上,消費者的無差異曲線和生產者的等產量曲線、消費者的預算線與生產者的等成本線具有相似的特征,消費者消費的均衡條件與生產者生產的均衡條件具有相似的形式等等。再如,在市場理論部分,不同類型市場的含義及長短期均衡的分析都具有相同的過程,如果在講解的過程中注意對比不同類型市場的異同,就非常便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
3.突出對圖形的講解。在《微觀經濟學》里,有大量的圖形。學生如果對這些圖形不理解,想死記硬背就太困難了,也會漏洞百出。而一旦學生理解了這些圖形,會幫助他們掌握相關的理論,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這就要求老師在講課的時候,加強對圖形的講解,講清它的推導過程,不但要讓學生掌握某個圖形是什么樣的,還要明白它為什么是這樣的。同時,還要注重圖形和理論的結合,讓二者相得益彰,使學生能夠作到通過圖形來理解和闡述相關理論。比如在講解需求變動和需求量變動這兩個容易混淆的概念時,就可以通過圖示法來說明。圖表可以清晰地說明了需求量變動是指由于商品本身價格變動引起的消費者購買量的變化,需求的變動是指商品價格本身不變情況下其他因素變動所引起的需求的變動。又比如,在講解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時,把概念和畫圖結合起來,更便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再比如,在講解斯威齊模型時,通過它的假設條件可以畫出彎折的需求曲線模型圖,結合圖形可以很清楚的推導出寡頭壟斷市場的價格剛性。此外,在《微觀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還有其他要注意的問題。如,《微觀經濟學》中的很多名詞都有英文縮寫,也要求學生掌握。為了讓學生掌握這些縮寫,需要教師把這些概念的英文表達告訴學生,從而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又如,還可引導學生閱讀課外經濟讀物,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書籍。包括經濟思想史,一些經典著作,反映經濟學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如《經濟學動態》等,介紹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研究成果的書籍,還有經濟理論應用方面的書籍如茅于軾的《生活中的經濟學》等等。這樣即可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還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教師在講課過程中,聲音的大小、語調的抑揚頓挫、表情的豐富程度、語言的幽默詼諧、板書的工整程度等都是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總之,《微觀經濟學》教學就像是一門藝術,不可能達到盡善盡美。而作為任課教師的我們,所要做的就是不斷通過自身的努力和思考,經過不斷地改進,讓我們的教學趨向完善,進一步地提高教學效果。
4.穿插講解式案例教學。穿插講解式講授案例側重于講述與解釋方式呈現案例,用于說明和論證微觀經濟學原理與規律。教師在講解某一章節基本原理過程中,可以使用各種案例作為理論的一部分穿插其中,使學生通過案例理解基本理論問題。這一形式主要用于理論講解過程中對重點難點的理解。如在講授“機會成本”的時候,可以結合學生自己選擇就業還是就學來解釋,機會成本的含義就是當選擇了就學而放棄了就業,失去了四年就業應該獲得的最大收入,這個被放棄的最大收入就是就學的機會成本;在講效用理論和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時,學生難以理解,就以學生自己喝水的親身體會為例,渴了喝第一杯水特別舒服、到第二杯舒服、到第三杯不舒服,甚至最后難受,以此講解說明效用理論和邊際效用的遞減規律;通過鄰居種花及工廠污染來講外部經濟和外部不經濟;通過“囚徒困境”和“田忌賽馬”等案例講授簡單的博弈論等等。此外,還可以引人國內外有關理解經濟學原理的寓言故事、歷史故事等作為案例,使學生真正在心理上“樂”起來。通過所學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學生感到了微觀經濟學就是身邊的學問,學習的興趣高漲,有助于他們更好地理解微觀經濟學理論。但這一形式的案例不能過于復雜,最好是一些對重點、難點能闡述透徹的小案例。這要求教師自己能深刻地理解和思考現實生活,組織和積累一些案例,在課堂上能信手拈來。穿插式講授的方法主要是知識點案例,能起到加強學生理解知識點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第4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 劉施揚.《微觀經濟學》教學內容與教學手段改革的探討[J].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2008,(12).
[3] 張秋.微觀經濟學教學中的幾點體會[J].科技經濟市場,2009,(8).
篇4
關鍵詞:微觀經濟學;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2年5月23日
微觀經濟學主要研究資源稀缺條件下社會經濟主體的決策與選擇問題。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微觀經濟學作為專門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稀缺資源有效配置的學科,已成為高校經濟類和管理類學生的必修課。這門課程具有應用性和實踐性強的特點,對培養學生經濟學特有的分析問題的思維和扎實的財經知識基礎、順利開展后續課程的學習以及提升實際工作的能力等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對該課程的教學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通過多樣化的教學設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其掌握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能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已被諸多高校經濟學教師所關注。
一、微觀經濟學的特點
微觀經濟學是經濟類、管理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它是一門特點很鮮明的課程。
首先,它的基礎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課程的基礎性。微觀經濟學作為西方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學生學好其他學科提供了平臺。比如,市場營銷學作為一門專業課,是對微觀經濟學中市場供求理論的深化和延伸;生產管理是對生產理論的深化。二是學生的基礎性。微觀經濟學一般都在大學一年級開設,在學生成長的歷程中缺乏對經濟活動的了解,學習該領域所需要的知識背景基本是空白狀態。從應試教育走出來的學生初次接觸到專業課程,總會出現畏難情緒。但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經濟思想,讓學生有全新的思維方式理解經濟現象,解釋經濟問題,做出合理決策。三是教師的基礎性。微觀經濟學是一種“舶來品”,起源于對西方市場經濟的研究,故這門課程的原版教材或后翻譯過來的教材教師初次接觸時也感覺存在困難,并且大多數教師缺乏所教專業的實際工作經驗,所教授的內容只能停留在表面。
其次,具有抽象性的特點。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圍繞價格波動形成了供求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市場結構理論、要素市場理論等。這些理論中結論的成立都包含有相應的假設條件,但往往這些假設又與現實不符,學生缺乏實踐經驗,理解起來非常困難。與此同時,微觀經濟學課程中出現諸多圖表、模型也讓數學基礎欠佳的同學覺得非常抽象。
經濟學是一門擁有強大的分析工具的學科,其分析方法和邏輯被其他社會科學,如法律、政治和社會學等廣泛借用,甚至在工科類專業其產品的推廣和銷售中也會運用經濟學的分析方法。由于它的基礎性和重要性,如何學好、教好微觀經濟學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
二、微觀經濟學教與學的困境
微觀經濟學作為高校經管類專業的重要基礎課,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普遍能認識到該課程的重要性,也投入了較多的時間和精力。但由于他們缺乏對社會經濟運行的認識,對經濟理論的理解、經濟現象的分析只能局限于自身有限的經歷,其抽象性和復雜性使得許多學生喪失了學習的興趣。在他們看來,該課程中所涉及的供求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等就像一堆支離破碎的理論塊無序地堆積在一起,同時課程學習中涉及的知識領域非常廣闊,如管理學、心理學等,學生越發覺得混亂和茫然。另外,數學已成為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工具,微觀經濟學中很注重高等數學的運用,這對低年級的大學生來說無疑又平添了難度。同時,現在學生自主學習方面表現欠佳,很少有人做到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僅僅滿足于教師課堂所布置的習題,處于被動學習狀態。而微觀經濟學的學了教材以外,還應該廣泛閱讀許多參考教材,并能適時地瀏覽精品課程網站,所有這些對大部分學生來說都是難以做到的。
就教師而言,由于微觀經濟學較為抽象,尤其在大學授課過程中,缺乏對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研究和選擇,還是采取以“講解為主、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其講授也僅僅是知識的簡單灌輸和死記硬背,學生只能孤立、零碎地知道微觀經濟學的各個理論。筆者在聽課過程中發現,有些年輕教師缺乏教學經驗,初始教學沒有勾勒出微觀經濟學整體框架結構,導致學生未能形成對該門課整體內容之間邏輯關系的認識,這樣就容易出現“高分低能”的現象。另外,為了活躍課堂教學,教師應理論聯系實踐,多運用生活中的案例來討論、解釋微觀經濟理論。但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受閱歷所限,所使用的案例還是沿襲前人使用的,沒有創新也沒有聯系學生實際,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三、多方位設計,趣教微觀經濟學
培養創新型人才,提高國家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已成為教育工作者共同關注的重心。微觀經濟學的教育也應以創新教育為核心,培養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自我更新自我學習能力,從而使其具有持續的競爭力。經濟學家凱恩斯認為“經濟學理論并不是一些現成的可以用于政策分析的結論。它不是教條,而是一種方法、一種智力工具、一種思維技巧,有助于擁有它的人得出正確的結論。”微觀經濟學教學最重要的目的是教會學生經濟學的邏輯思維和分析問題的方法。蕭伯納曾說:“經濟學是一門使人生幸福的藝術”,而要讓學生感到學習的快樂,就需要通過教師精心的設計,完成這門課程的教學。
篇5
關鍵詞:管理人才;培養;微觀經濟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12)06-0138-01
1 微觀經濟學對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作用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社會如何有效率地分配使用稀缺的生產資源,以達到既定目標的社會科學,管理學是研究管理者如何對組織有限的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以實現組織目標的社會科學。經濟學和管理學作為兩門獨立的學科,其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內容和基本假設是有區別的,但經濟學是管理學理論基礎,管理學思想的萌芽、理論發展都是以經濟學為基礎的,經濟學還為管理學提供了分析工具。由于培養目標不同,管理學科的經濟學教學與經濟學科的經濟學教學是不同的,經濟學科的經濟學主要是關于經濟理論與經濟政策的研究,側重社會整體公平與效率,為政府制定政策服務,重在培養學生理論分析和研究能力;管理學科的經濟學側重微觀經濟組織和個體的研究,主要為企業的決策與經營服務,注重實用性,重在培養學生經濟思維方式和理論運用的能力。
微觀經濟學是西方經濟學的重要組成,研究市場經濟的資源配置問題,微觀經濟學通過對個體經濟單位的考察,分析消費者和生產者的行為以及市場均衡的實現,因此,微觀經濟學對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尤為重要,其作用體現在:
(1)理性思維方式的培養和認識能力的提高,通過微觀經濟學的學習使學生認識資源稀缺性和選擇的必然性,了解市場機制的運行和作用,并最終形成經濟理性思維和認識能力,這種思維方式和能力將幫助管理專業的學生――未來的管理者能夠認清管理活動中經濟問題產生根源及解決途徑。
(2)后繼課程的基礎。微觀經濟學是管理專業課程的理論基礎,在會計學、統計學、財務管理、戰略管理、運籌學、運營管理市場營銷、國際貿易等課程中都會有微觀經濟學理論和方法的運用,如統計學中需求曲線的擬合、指數分析,市場營銷中市場分析、定價策略和原則,財務管理中成本分析、籌融資決策、投資理論,戰略管理中環境與條件的分析、博弈競爭與戰略選擇,運籌學與運營管理中的最優化分析、設備經濟管理、庫存管理,國際貿易中的絕對優勢與比較優勢理論,關稅理論等。
(3)有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微觀經濟學為企業經營決策提供分析工具,如最優化的分析方法在價值工程得到具體運用和發展,成本收益分析也成為管理學中經濟原則的體現。而現代微觀經濟理論更是為組織結構與組織規模、管理成本與激勵約束、廠商的競爭與合作等諸多管理活動中的問題提供了分析和解決的依據。
2 管理專業微觀經濟學教學改革設想
微觀經濟學對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至關重要,但由于微觀經濟學有較強的邏輯性和抽象性,管理專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普遍存在困難,經濟學被稱作“沉悶的科學”、“最難學的課程”,在實踐環節中也表現出應用能力較差。為此,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對管理專業微觀經濟學教學改革提出看法。
2.1 注重理論性與實用性結合
微觀經濟學既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系統性,同時又有較強的實踐性。但傳統的經濟學教學本質上是應試教育模式,教學方式較為單一,灌輸式的課堂講授,理論脫離實際,學生中死記硬背,高分低能的現象非常嚴重。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不僅要學生“知”,更要懂得如何“行”,注重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為適應這一要求,微觀經濟學教學肩負的任務不僅要使學生具有扎實的經濟學理論知識,更要培養學生應用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既要突出理論體系的內在邏輯,重視微觀經濟學的結構,又要體現經濟學的應用性和實踐性。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講好基本概念,講清基本原理,理論聯系實際。實踐證明,案例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結合經濟生活實際講解原理使學生體會到經濟學不再是空洞乏味的模型,而是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且具有一定指導意義的理論。在案例教學中,不僅可以傳授知識,還可以通過案例分析討論訓練思維能力,幫助學生有效地應用所學理論知識,有利于學生分析判斷能力的培養與提高。為此要求教師要注意搜集資料,結合教學的重點、難點選擇典型的案例來進行分析,便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提高。
2.2 將微觀經濟學教學與管理專業結合
首先,教師應對管理學科及專業課程有所了解,在講授時聯系相關課程的知識,使學生理解微觀經濟學對管理學科的基礎作用,同時在學科背景下掌握微觀經濟學的分析工具。
其次,注意教材的適用與內容的選擇。目前多數學校采用人大版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這本教材是國家級優秀教材,系統、規范,但由于是面向經濟學專業的,管理專業學生學習時,就顯得內容過多,程度較深,為此教師應在教學內容上針對管理專業有選擇地講解,重點介紹供需理論、效用理論、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和市場結構理論。
第三,采用專題形式介紹微觀經濟學新發展。近年來經濟學與管理學相互滲透,出現融合趨勢,經濟學的現代企業理論及決策理論在管理學的發展中得到更為廣泛的應用。例如,管理學的企業組織理論中的組織設計和組織發展大量借鑒了經濟學現代企業理論的研究思路和成果,而契約經濟學、產權經濟學和交易成本經濟學為組織結構和組織規模問題、組織中的沖突和協調問題、契約機制和契約關系等問題的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管理中的成本、內部人控制等問題的解決、激勵約束機制的設計正是依賴經濟學的委托理論與博弈論。因此,采用專題形式介紹這些與管理學密切相關的新思想、新理論對于管理專業學生而言非常有益。
參考文獻
[1]逢錦聚.關于我國經濟學教學改革的若干問題[J].中國高等教育,2008,(5):31-33.
[2]黎詣遠.管理學科的經濟學[J].經濟學家,1998,(5):81-82.
[3]高核.管理學與經濟學的融合及未來發展[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21(1):121-123.
[4]黃鐘儀,劉蓉.經濟學傳授中的思想與技術[J].渝州大學學報,2001,18(6):56-59.
篇6
一、微觀經濟學教學效果的影響因素分析
1.課程內容方面。第一,理論多且抽象。微觀經濟學又被稱為價格理論,其主要包括了供求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市場結構理論、要素市場理論等。理論抽象,一方面是因為這些規律屬于社會科學,不像自然科學那樣可以在實驗室內再現,學生由于缺乏社會實踐經驗,對于理論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例如對于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的學習,學生很容易能感受出來,但是進一步在研究消費者行為時,邊際效用與價格之比相等時消費者行為最優[1],這就使得學生感覺到很抽象;另一方面是因為這些理論的總結,是以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市場經濟為前提的,與我們國家的國情背景、市場經濟發展現狀、人們的觀念和行為方式以及假設的條件均有區別,比如說這些理論中的每一個結論的成立都包含有相應的假設前提(“經濟人”假設和完全信息假設),這就使得學生在理解一些結論時,往往很難和現實直接聯系起來,使學生在學習這些理論時有一定的難度。第二,圖形多且復雜。微觀經濟理論的研究主要以定量分析為主,其理論的得出與變化,往往通過圖形來形象直觀地再現,并且一個最終結論的得出可能需要借助很多圖形來推導。因此,學生想要把微觀經濟學理論理解透徹就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來研究一些復雜的圖形。一些能夠靜心琢磨的學生在課后的復習中會發現,借助圖形來學習微觀經濟學會起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收獲不小。第三,數學知識運用廣泛。在微觀經濟理論中,廣泛地運用數學推導和數學模型來論證經濟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如需求函數與需求曲線、供給函數與供給曲線、生產函數、成本函數等運用的都是高等數學的函數分析。對數學知識掌握一般且缺乏應用能力的學生來說,掌握這些知識有一定的難度。
2.教師教學方面。(1)課堂教學重知識學習,輕知識運用。從教師課堂教學來看,課堂教學以知識傳授為主,理論聯系實際較少。一方面是由于教師備課不充分,知識面不夠所致;另一方面,對于知識點繁多、抽象、難以理解的微觀經濟學教學內容來說,微觀經濟學72課時左右的授課時數則顯得非常有限,任課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常常要趕進度,時間上的拮據客觀上導致了教師授課只能在有限時間內,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材中主要知識點的講授上,造成了案例教學的減少,進而學生運用經濟學原理分析經濟現象的興趣和能力下降。(2)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手段陳舊。從教學方法來看,微觀經濟學教學以講授法為主,由于教學內容多而抽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大部分時間用于講授概念、原理等,用于討論和提問的時間較少,這種以教師“教”為主體的教學方式缺乏教與學的互動,使學生習慣于通過被動的接受來了解基本的知識點,掌握一些結論性的原理;另一方面,由于一線教師的工作任務繁重,難以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組織安排富有互動性和生動性的思考與討論,難免使學生的學習陷入無趣之中。(3)考核方式不完善。微觀經濟學教學環節的考核主要基于平時出勤、作業和期末考試,內容上以習題,包括計算、名詞解釋、論述為主。考試方法過于簡單,不能較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對于一些富有創新能力和思維活躍的學生來說還會因為考試成績不理想,而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2]。
3.學生學習方面。(1)學生對微觀經濟學課程缺乏正確的認識。由于學生的價值取向日趨務實,學生在校學習過程中普遍注重實踐技能的培養,輕視理論學習。他們比較重視開設的課程能夠有什么用處,可以給他們帶來什么。而微觀經濟學的教材內容以理論為主,著重于知識的積累及方法論的形成,學生普遍感受不到該門課程的即時利益,所以大部分學生對微觀經濟學課程的學習不感興趣,甚至厭學。(2)學生思維方式偏重于感性認識,數理邏輯思維能力較差。學生的思維方式過于感性,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講授微觀經濟學的一些經典案例以及經濟學家的生平故事時,學生非常感興趣,但講授經濟學的一些邏輯推導、圖表、圖形分析和數學公式等內容時,由于學生的數理邏輯思維能力較差,則明顯表現出缺乏學習的興趣,不愿意接受圖表、圖形分析和數學公式等內容。(3)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差,努力程度不高。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大部分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對于容易量化考核的環節,如老師布置的作業,由于要上交且計入平時成績,因此按時上交作業的學生比例較高;而對于一些預習、自主復習、閱讀課外資料等不容易量化考核的環節,學生的表現并不理想。以筆者授課班級情況為例,90%以上的學生都能按時交作業,且大約96%的學生作業是自己完成的,但在自主學習方面表現欠佳,能做到課前經常預習的學生只有3%左右,課后經常復習的約為10%,而能經常閱讀課外資料的學生還不到10%。由于微觀經濟學課程內容抽象,知識之間具有很強的關聯性,如果學生能夠做到課前預習、課后復習,適當做些習題,學習效果就會好一些,而現實是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差,努力程度不高,這種情況不僅對學生學習不利,同時也挫傷了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影響教學效果。
二、提升微觀經濟學教學效果的思考
1.引導學生對微觀經濟學樹立正確的認識。授課中,注意引導學生對微觀經濟學樹立正確的認識,明確學習微觀經濟學的價值所在。教師要在正式開始講授經濟學理論之前對學習經濟學的必要性、現實意義,學好與否的差異性等給學生作充分的說明與介紹,告訴學生微觀經濟學不僅是一門理論基礎課,同時也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實踐課。在授課中,可以通過大量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例子讓學生了解微觀經濟學的實用性,另外,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采用“請進來”的策略,邀請企業老總、實戰專家、研究員來做專題報告,這樣,學生不但可以學到書本上的理論,還可以學到很多企業和社會的知識,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樹立正確的奮斗目標。
2.采用啟發式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經濟學不僅是一門嚴謹的科學,也是一門有趣的學問,教師應該更多地采用啟發式教學,把知識和趣味融為一體,引導學生,培養學習興趣,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如在教學中設置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參加課堂討論,多用引疑釋疑的方法,制造學生內心中的認知沖突,開展學習競賽等,使學生“樂而好學”并主動學習[2]。
3.加強案例教學,培養學生理性思維。對于經濟學初學者,面對著厚厚的既有數學公式,又有圖形的經濟學教材,總覺得經濟學充滿了統計數據和專業術語,既枯燥又乏味。但是,如果在教學中引入一些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他們感興趣的例子或案例來闡述微觀經濟學理論,進行討論學習,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更重要的是通過案例進行各種觀點的討論分析,學生會用更理性的方式去思考問題,最終鞏固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提高其理論聯系實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還可以通過案例教學的其他形式,如一些有代表性的新聞摘錄、評論、背景資料,或引出問題,或印證所述原理,或討論評議,加強對學生經濟學思維能力的訓練。
4.傳統教學手段與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緊密結合。傳統教學方法與多媒體教學各有所長,應該把兩者的優點結合起來。多媒體教學可以形象直觀展示教學內容,信息量大,生動形象,但如果掌握不好僅僅拘泥于多媒體,效果反而不理想,也就是說多媒體僅僅是一個工具,是學生與老師溝通的橋梁,學生有時候往往重視了那些華麗的外表而忽視了課程的內容,加之多媒體教學信息量大、速度快,學生可能跟不上老師的思路,印象就不深刻;而傳統方法粉筆加黑板,學生可能更容易跟上老師的思路,理解所學的內容。所以,要把兩者很好地結合起來,一部分內容采取板書,而涉及到的案例、圖表等資料用多媒體展示以節省課堂教學時間[3]。
5.進一步完善考核方式。在教學中,要改變單一的考核方式,采用課上考核、課下考核和考試考核三位一體的考核方式,以便更好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課上考核用來考查學生學習積極性,主要從能否按時上下課、是否認真聽講、課堂討論是否積極發言、是否在課堂上經常就不懂問題提問等等方面考察;課下考核用來考查學生知識運用的能力,這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除了布置一些固定模式的作業外,應加大以論文等靈活形式考查學生是否能夠將經濟學理論與社會現實問題相結合,能否將自己對經濟問題的理解和觀點用文字形式表述出來的能力;最后是考試評價,考試評價應該以基礎知識為主,主要考查學生對經濟理論和經濟學知識的掌握水平。通過課上、課下和考試三位一體的不同方向的考查,能夠比較全面地了解和評價學生對經濟學的學習情況。
教無定法,學無定式,微觀經濟學課程由于具有獨特的知識結構、理論體系及專門的工具、模型等特點,需要任課教師長期不懈地實踐與思考,解決教學問題,優化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M].第4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75.
[2]盧安.關于經濟學教學的幾點思考及建議[J].商場現代化,2006,(17):398.
[3]魏布誼.工商管理類專業微觀經濟學教學改革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10,(17):227-229.
篇7
【關鍵詞】微觀經濟學 體系 社會資源配置
一、微觀經濟學的產生
微觀經濟學的產生以亞當?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國民財富性質原因的研究》為標志,至今已經有231年的歷史了。亞當?斯密通常被學術界認為是微觀經濟學的創始人。
斯密認為人的本性是利已的,從事經濟活動的動機和目的就是為追求自己的最大經濟利益。但每個人都不能獨立生存,通過分工使交換成為可能,并接受“看不見的手”的約束,實際這種對人類經濟活動的抽象描述就是經濟學范式研究的對象邏輯,因此,在此觀念范式層提供的邏輯空間上,亞當?斯密提出了貨幣、使用價值、交換價值、工資、利潤等經濟范疇,構成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規則范式。斯密反對重商主義政策,主張放任自由政策,取消限制經濟自由的種種障礙,建立起合乎規律的“自然秩序”,使每個人追求的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協調起來,最終促進社會財富的增長。這些促使財富增長的主張,構成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操作范式。當然以觀念范式為基礎,還可演繹出更多的定理,從而使其理論更加完善。
亞當?斯密通常被學術界認為是微觀經濟學的創始人。微觀經濟學從創建到目前不斷有新的理論、新的觀點充實到微觀經濟學的知識框架中,使得微觀經濟學的體系更龐雜,內容更豐富,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更加多樣化。微觀經濟學由對經濟問題的定性分析為主發展到要采用大量的定量分析才能得出相應的定性結論。現實生活中大量的經濟學問題的解釋和說明需要借助建立經濟學模型并運用數學、微積分、運籌學、概率論等相關學科中的概念和工具分析才能完成。使得微觀經濟學的理論越來越抽象,越來越深奧,其邏輯性也越來越強,甚至在一定的假設前提下對某一問題的分析,因為假設條件不同,結論會差別巨大。有時對于同一個經濟問題,不同經濟學流派的觀點與結論竟然截然相反。這就使得微觀經濟學成為財經類學生學習的難點,使得眾多的初學者無從下手。對部分微觀經濟學教學人員而言,他們在講授微觀經濟學的時候,往往迷戀于介紹復雜的經濟學模型,繁瑣的數理推導過程,忽略了對經濟學基本思想的介紹,造成微觀經濟學成為高等學校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習難度系數最大的一門課程。
二、理性的廠商
廠商是微觀經濟學的又一個重要主體。在西方經濟學中,生產者亦稱廠商,它是指能夠做出統一生產決策的單個經濟單位。在微觀經濟學分析中,廠商被假定為合乎理性的經濟人,廠商提品的目的在于追求最大的利潤。廠商最大化的利潤是總收益和總成本差額的最大化。為使該差額最大,要盡量使成本最小,收益最大。因此,研究廠商的行為不得不研究廠商的生產和成本,故生產理論和成本理論是微觀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生產理論必然涉及到生產的投入和生產的產出,而企業的生產行為是一種持續的過程,生產的規模會隨著市場需求和企業目標等眾多因素的變化而調整。在微觀經濟學里,以企業是否可以調整其規模為標準,將企業的生產分為長期生產和短期生產。短期生產是企業規模不變,而長期生產是企業可以調整生產規模。理性的廠商會利用自身所具有的條件使得短期和長期的生產成本最小化,產出最大化,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因此,微觀經濟學中廠商的行為也是以理性人的假設條件出發的。
三、生產和消費同時的理性――一般均衡和福利經濟學
最優的經濟關系就是不僅生產達到了最優的狀態,消費也達到了最優的狀態。經濟學上把這種經濟的最優效果稱作帕累托最優狀態。經濟學是研究如何用有限的資源來滿足人們無限的欲望的一門學科。因此,如果產品在消費者之間的分配已經達到了這樣一種狀態,即任何重新分配都會至少降低一個消費者的滿足水平,那么,這種狀態就是最優的或最有效率的狀態,同樣如果要素在廠商之間的配置已經達到了這樣一種狀態,即任何重新配置都會至少降低一個廠商的產量,那么,這種狀態就是最優的或最有效率的狀態。生產和消費的最優如果能同時達到社會收入分配的公平和公正,則是社會整體福利的最大化,或稱之為社會得到了最大化的滿足。這種一般均衡和社會整體福利的最大化也是基于生產的理性、消費的理性及社會收入分配的理性考慮的,即是從理性人的假設條件出發的。
四、三個關鍵詞:需求、供給、價格
在經濟學家的筆下,復雜多變的經濟可簡化成需求、供給、價格這三個簡單的名詞。
1.需求。需求(demand)是在某一時期內,每一價格水平時,居民戶計劃購買的產品與勞務量。需求是購買欲望與支付能力的統一。消費者行為的出發點是需求,歸宿是需求的滿足,即效用。在微觀經濟學中有兩種研究消費者行為的理論:基數效用論與序數效用論。這兩種理論的假設前提、分析工具、表達方式不同,但所得出的結論是殊途同歸的:即居民戶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種消費上,以獲得滿足程度的最大化,這就是消費者消費行為的目的,其理性選擇;需求定理的內容是由消費者實現效用最大化的行為所決定的。如此,透過消費者的需求這個表面現象研究其深層次內容――消費者行為分析。
2.供給。供給(supply)是廠商在某一時期內,每一價格水平時,計劃出售的產品與勞務量。廠商的供給行為可以用生產者行為理論來作出合理的解釋,包括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市場理論,主要分析理性的廠商如何生產以達到利潤最大化的目的。具體而言,運用生產理論和成本理論分析廠商在企業內部如何用最小的成本生產出既定的產量,從而實現內部的經濟效益。但這一行為并不能保證廠商利潤最大化的實現,因為企業用最有效率的方式生產出來的產品只有在市場上銷售才能實現其價值。因此還必須通過市場理論來考察不同市場類型條件下完全競爭廠商和不完全競爭廠商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經濟行為,及其短期、長期均衡價格和產量的決定,進而推導出廠商的供給曲線。
3.價格。市場經濟的成功乍一看是一個謎。千百萬利己的家庭和企業分散作出決策似乎會引起混亂。但事實并非如此。事實已經證明,市場經濟在以一種促進普遍經濟福利的方式組織經濟活動方面非常成功。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他1776年的著作《國富論》中提出了全部經濟學中最有名的觀察結果:家庭和企業在市場上相互交易,他們仿佛被一只“看不見的手”所指引,引起了合意的結果。價格既反映了一種物品的社會價值,也反映了生產該產品的社會成本,它引導著社會資源的配置,影響著消費者滿足程度最大化、廠商利潤最大化乃至整個社會福利最大化的實現。
參考文獻:
[1]何璋.西方經濟學[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
[2]高鴻業.西方經濟學:上冊[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6.
篇8
關鍵詞:微觀經濟學;系統思想;教學設計
作者簡介:成新華(1963-),男,江蘇泰興人,揚州大學商學院經濟學系主任,教授。(江蘇?揚州?225003)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26-0085-02
系統是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若干部分構成的整體。系統方法既是確定目標的方法,又是實現目標的方法。運用系統方法指導“微觀經濟學”教學,必須明確教學系統的組成要素和功能、要素之間的關系、要素與系統的關系、系統與環境的關系等諸方面的問題,并在教學中樹立整體的、聯系的、比較的、發展的觀點。其目的在于,一是認識課程教學系統的特點和規律;二是利用這些特點和規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創造新系統,使其存在與發展合乎培養目標的需要,即調整系統結構,協調各要素關系,使教學系統達到優化目標。
“微觀經濟學”是我國高等院校經濟類和管理類專業必開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和核心課程,也是目前國內大多數高校經濟類和管理類研究生入學考試課程,一般安排在大一階段學習。對于走過高考“獨木橋”的路、長期習慣于教師灌輸式教學方法的學生來說,學習“微觀經濟學”普遍具有較強的恐懼感。對那些抽象的概念感到迷茫,對繁雜的曲線和變化縮手無策,對課程內容的理解支離破碎,難以從總體上把握“微觀經濟學”的體系架構以及各部分內容的來龍去脈,自然降低了學習興趣,也影響著后續課程的學習。[1]綜合課程特點和學生狀況,結合筆者多年課程教學體會和課程建設的經驗,將系統思想運用微觀經濟學教學設計上,可以提高教與學的效果,達到預期的目的。
一、課程設計的整體性
“微觀經濟學”是一門從創立到不斷補充完善,再到根據實踐的變化不斷發展的學科。19世紀后期,門格爾、杰文斯、瓦爾拉斯分別提出了邊際效用價值論,認為商品的效用取決于人們對商品效用的主觀評價,并引入了邊際分析法。馬歇爾在綜合上述成果基礎上,以自由放任為最高準則,將研究從生產轉向消費和需求,明確提出資源配置是經濟學的研究中心,形成了以價格為中心的理論——微觀經濟學創立。20世紀30年代以后,羅賓遜、張伯倫提出的不完全競爭和壟斷競爭理論,希克斯、瓦爾拉斯、帕累托等提出的一般均衡理論、序數效用論、福利經濟學等,補充了馬歇爾的理論。[2]市場失靈理論與微觀經濟政策調節是對傳統理論的反思和總結;博弈論和企業產權理論是微觀經濟研究的最新發展,豐富了馬歇爾的理論,形成現代微觀經濟學的理論體系,這也是目前國內大多數本科院校微觀經濟學教學的理論體系。這種體系既研究古老而又現代的家政管理,又研究多姿多彩的企業經營,還大膽評說政府日益加碼的經濟調控。它既贊美價格機制這只“看不見的手”的效率優勢,也無情地剖析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上的諸多缺陷及發揮“看得見的手”在彌補這些缺陷中作用的方式和方法。遵循整體性原理,要求從總體上把握課程的體系架構以及各部分內容的來龍去脈,并確定理論形成的范式。現代微觀經濟學研究和解決的是資源配置問題,就內容體系而言,是在均衡價格理論和彈性分析工具基礎上,通過效用論研究消費者行為;通過生產論、成本論及市場論研究廠商行為;通過自由市場機制下供求兩種力量的形成及相互作用,分析市場均衡狀態的實現;通過分配論研究市場出清條件下的資源最優配置或社會福利最大化的理想狀態;通過微觀經濟政策對非均衡狀態和市場失靈進行調節,提高理論對現實的解釋力。就研究范式來看,微觀經濟學不同于宏觀經濟學,基本上是采用“問題—假設—推理—結論”的范式,研究方法則以實證分析,輔之以規范分析。在教學設計過程中,首先要突出這兩個方面,讓學生做到目標明確、任務具體、方法清晰,為學好課程奠定基礎。
二、課程設計中的聯系性
一切事物、現象和過程之間的聯系是客觀存在的,在“微觀經濟學”教學系統設計中,既要重視系統組成,更要關注各組成部分之間的聯系。設計“微觀經濟學”研究方法教學時,對實證分析形成理論的過程及各個環節要進行詳細地勾劃,實證分析第一步就是概念的界定,即對于研究所涉及的變量要有明確的解釋,這不是簡單地告訴學生這個概念,而是要從培養學生以后自主學習的基本要求和工作的基本素養上來設計。比如,研究農民收入增長問題,首先界定清楚什么是農民。純粹從戶籍角度來談,農民否包括在校讀書而沒有轉戶口的大學生?純粹從職業角度來界定,農民是否包括農業大學的老師?就這樣從小就知道的概念,其內涵學生并不一定能表述清楚,而未來工作和生活的諸方面都跟概念聯系在一起,在教學中不可忽視。遵循聯系性原理,在微觀經濟學教學設計中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聯系實際運用所學理論
實證分析中假設是相當重要的,它是一種結論(理論)所適用的條件,學生學習時往往會忽視假設條件,死記結論,從而會出現運用上的錯誤。比如,傳統上將農產品市場看成是近似于完全競爭的市場,由此用完全競爭市場的相關結論來解釋特色農業就存在認識和結論上的錯誤。筆者在評審一在讀經濟學研究生論文時發現,這個學生將目前房地產市場假設為完全競爭的市場,并且借用已有的研究模型,對某地房地產的定價進行研究,看上去模型做得相當漂亮,結論也鼓舞人心,但假設脫離實際,這種論文還有什么意義?
篇9
關鍵詞:《微觀經濟學》;均衡分析;消費者;企業
一、問題的提出
西方主流經濟學理論體系,其主體內容來源于經濟學理論發展史的兩次革命(第二次和第三次)。其中“邊際革命”(第)產生了新古典經濟學理論體系;“凱恩斯革命”(第三次革命)產生了凱恩斯主義理論體系。二戰后,以薩繆爾森為代表的新古典綜合學派對這兩大理論體系進行了綜合,將主要研究微觀經濟主體行為的新古典經濟學理論歸納為《微觀經濟學》;將主要研究總體經濟運行的凱恩斯主義理論歸納為《宏觀經濟學》,由此得到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理論框架。這一理論體系引入國內后,為了與馬克思經濟學理論體系相區分,我國理論界稱之為《西方經濟學》。在我國大學本科高等教育階段,《西方經濟學》尤其是《微觀經濟學》的學習,可以讓學生理解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經濟分析的基本邏輯、思維范式。當前,《微觀經濟學》已成為經管類專業本科生的經濟基礎課,甚至成為很多其他專業本科生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但由于《微觀經濟學》是一個內容繁多、結構復雜的系統性理論體系,對邏輯推演和數理分析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該課程教學中,普遍感覺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吃力。對這樣一門體系嚴密、邏輯關聯性強的基礎理論性課程,教師通過框架式教學,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整個理論體系,掌握各部分理論之間的邏輯關系,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和經濟學分析的基本思路,為學生在專業課程的學習上打下更加扎實的基礎。
二、《微觀經濟學》理論體系與結構
《微觀經濟學》研究稀缺性條件下的資源配置問題,涉及的概念、理論繁多。國內本科教學中該課程課時安排一般在48~72課時之間,教師在教學內容安排上普遍感覺課時不夠,為了有效利用有限的課時,不降低課程教學質量,教師需要提綱挈領的把握課程的核心內容,教學的重點應該在主要理論框架的搭建,而不是一味地追究某些具體理論問題的細節。從課程的理論體系和結構的整體來看,《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兩個市場上的兩個主體”,內容包含“七大主要理論”。
1.兩個市場上的兩個主體。《微觀經濟學》研究市場經濟制度下經濟運行的一般規律,以微觀主體行為分析為出發點。經濟運用涉及兩類市場:產品(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市場交易雙方是相同的兩個微觀主體:消費者和企業。在產品(商品)市場上,企業生產并銷售產品(商品)是產品(商品)市場的供給方;消費者購買并消費產品(商品)是產品(商品)市場的需求方。在要素市場上,消費者擁有并銷售原始生產要素(勞動、資本、土地和企業家才能四類),是要素市場的供給方;企業購買并使用要素進行生產是要素市場的需求方。
2.七大主要理論。《微觀經濟學》內容豐富,包含眾多的經濟學理論,但如果圍繞“微觀主體理及其結果”這一邏輯主線,本課程主要包含以下七大主要理論:供求均衡理論、消費者均衡理論、生產者均衡理論、市場均衡理論、要素市場供給理論、要素市場需求理論、一般均衡理論。其中,消費者均衡理論主要分析消費者在產品市場上的消費行為;生產者均衡理論和市場均衡理論主要分析企業在產品市場的供給行為;要素市場供給理論主要分析消費者在要素市場的供給行為;要求市場需求理論主要分析企業在要素市場的需求行為;一般均衡理論探討所有市場同時均衡的可能性和條件;市場均衡理論闡述了消費者和企業理性選擇下供給規律和需求規律的相互均衡。這七大理論基于“經濟人假設”,分析微觀主體(消費者和企業)理性選擇及其后果,從而得出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規律。
三、《微觀經濟學》的基本研究方法與內容
通觀《微觀經濟學》的主要理論,其核心問題是分析如何實現稀缺資源的最優配置。對應“兩個市場上的兩個主體”這一研究對象,資源配置問題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消費者通過將既定收入在產品市場上進行最優配置以實現效用最大化;二是生產者基于成本收益決定要素的最優使用量(即決定產量)以實現效用最大化;三是消費者將擁有的既定原始生產要素在要素供給和保留自用兩種用途上進行最優配置以實現效用最大化;四是生產者通過將既定成本在要素市場上進行最優配置以實現利潤最大化。這四方面的資源配置問題,新古典經濟學(即《微觀經濟學》理論)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均衡分析法,主要內容包括均衡的決定和均衡的變動。以消費者均衡理論為例,消費者均衡理論的主要內容是消費者均衡的決定分析及消費者均衡的變動分析。消費者均衡理論通過構建一個簡化模型來分析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假定收入既定,消費者將全部收入分配于兩種商品的消費上,以獲得效用最大化。這部分分析存在基數效用論和序數效用論兩種理論。
1.消費者均衡的決定。消費者均衡的決定是指如何得到給消費者帶來最大效用水平的最優商品消費組合。(1)基數效用論假定效用水平可以具體衡量,可以構建相關效用函數,通過求解預算約束條件下的效用函數最大值,并可得到消費者效用最大化條件。結論為消費者均衡條件是兩種商品的邊際效用與價格之比相等,即消費者花費在每種商品上的最后一單位貨幣帶來的效用水平必須相等。(2)序數效用論認為效用水平不能具體衡量,只能相互比較高低,因此不能構建相關效用函數。運用無差異曲線和預算線兩個分析工具,得到消費者均衡條件為兩種商品的邊際替代率與其價格之比相等,即兩種商品按照效用水平的交換比例與按照價格水平的交換比例必須相等。無論是基數效用還是序數效用論,消費者均衡的決定關注的是達到均衡的條件,以及均衡條件下的均衡狀態。對于均衡取得的過程,以及非均衡狀態的特征并不關注。兩種理論下消費者均衡決定都是采取了靜態均衡分析方法。
篇10
關鍵詞:翻轉課堂;教學改革;微觀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3.067
微觀經濟學是高等院校經濟管理類本科生必修的專業基礎課,對其后續課程的學習非常重要。由于微觀經濟學課程理論抽象、概念多、涉及大量圖形分析等原因,導致課堂教學內容較為枯燥,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因此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微觀經濟學的課堂教學效果不佳。因此,培養、提升學生對微觀經濟學課程的學習興趣,提高微觀經濟學的課堂教學效果,已成為當前微觀經濟學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急需解決的問題。鑒于此,本文基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以微觀經濟學線上教學情況為例,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改革思路,提高學生學習微觀經濟學的積極性,改善微觀經濟學的課堂教學效果。
1微觀經濟學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1.1理論與實踐聯系較弱
經濟學科體系的建立已經有較長的歷史,隨著社會實踐的不斷發展微觀經濟學理論體系日益龐大、課程內容龐雜、概念定義多、理論性較強。當前微觀經濟學的課堂教學模式主要是理論知識的講授,與實踐結合不多。微觀經濟學作為一門和市場經濟聯系緊密的學科,更需要重視對市場機制的認識,加強理論和實際的聯系,反之,將會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覺經濟學抽象難懂,致使許多內容難以理解,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導致課堂教學效果較差。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加強理論知識和實踐的聯系,積極引導和培養學生的經濟學思維,加強學生經濟專業素養的提升。
1.2課堂授課形式相對單一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相對較少,以老師單一講授為主,授課形式比較單一,大部分時間都是老師在講臺上講解知識,學生被動的學習和接受,而且在課程講授過程中,由于微觀經濟學理論性較強,缺乏趣味性,容易形成沉悶的課堂氣氛,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都比較弱。
1.3考核方式單一
目前,我校微觀經濟學課程采用的是“期末考試+平時成績”考核方式。其中期末考試占60%,采取閉卷考試方式,期末試卷的內容大多都來自于課本上的理論知識,培養學生思考和分析實際經濟問題的題所占比重較低。平時成績占40%,由任課老師根據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課堂出勤及作業完成情況等給出平時成績。由于近年來大學擴招,班級容量大,導致老師不能及時有效掌握每一位學生的狀況,使得平時成績的給定缺乏公平。因此,這種單一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學生對經濟理論的深入的學習,不利于學生綜合知識運用能力的提升。
1.4課時設置不合理
微觀經濟學這門課程理論體系龐雜、概念眾多,在解釋眾多的經濟變量的時,通常利用數學公式、圖形等形式來解釋經濟變量之間的內在關系,這要求學生具備較好的數理知識。但是,由于課時數較少,教師為了能夠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拼命地趕教學進度,大部分時間都花費在講授課本的理論知識,導致課堂案例教學內容較少、課堂練習較少,使得學生無法進一步深入學習。
2翻轉課堂的概述和特點
2.1翻轉課堂的內涵
翻轉課堂是起源于美國高中教師的教學實踐,它是信息技術在網絡教學應用中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其特點在于教師首先根據課堂教學目標、重難點制作學習視頻,然后上傳到學習平臺,學生在課前自主完成課程視頻的學習,課堂上教師與同學進行討論與交流。2011年,美國可汗學院通過互聯網把教學視頻公開課免費分享給使用者,進一步擴大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全球教育界的影響。之后,我國相繼出現的慕課、微課等一系列在線課程,使翻轉課堂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2.2翻轉課堂的特點
2.2.1教學手段的先進化
相較于傳統課堂,翻轉課堂在教學過程中具備了很多優勢。在傳統課堂模式下,學生預習,大部分預習的是課本知識,而在翻轉課堂模式下,學生是通過網上觀看老師上傳的視頻,更加形象、直觀。此外,對于學生來講,無論何時、何地都能夠進行學習,使學習過程突破了時間、地點、空間的限制,這是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重大變革。
2.2.2先學后教的教學模式
從整個教學流程的角度來看,翻轉課堂顛覆了“教師講授+學生作業”的教學過程。傳統的教學過程是一種先教后學的模式,教師先在課堂上進行講授,學生在接受知識進行學習,課堂效果較差。而在翻轉課堂中學生先進行自主學習,然后教師在進行講授和針對性的輔導。課前,學生通過觀看教師制作好的教學視頻進行主動學習,完成對教學內容的預習,進行知識的傳遞;課中,教師根據學生課前的自學情況,對重要內容進行講解,同時通過課堂討論、合作探究等方式促進知識的內化;課后,教師進行教學反思,學生通過練習、測試等活動進一步鞏固學習成果,促進知識的遷移。
2.2.3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角色轉變
從師生關系的角度來看,在傳統的課堂教學過程中,以教師傳授為中心,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主角,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知識。而在翻轉課堂中,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性學習,而不是原來被動的接受知識,學生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主角,教師是學生的“助手”。翻轉課堂模式下,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角,而是將課堂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將課堂教學過程成為老師為學生答疑解惑、溝通、交流的平臺。
3基于翻轉課堂的微觀經濟學教學模式
3.1課前實施環節
課前,首先教師需要根據微觀經濟學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分析,結合多年教學經驗設計教學內容,將每一部分內容細化為多個知識點,根據細化的知識點,將每一知識點制作成五到十多分鐘的視頻。然后將錄制好的視頻上傳到泛雅教學平臺以及各章節的知識點、學習內容、學習目標,并通過網上教學平臺及時的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要求學生登錄平臺在課前進行自主學習,同時老師積極獲取學生學習所反饋過來的自主信息,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薄弱之處,根據學生在線自主學習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備課和課堂講授。
3.2課堂實施環節
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在課前環節已經掌握了本節課的知識點。因此微觀經濟學教師首先應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以及泛雅教學平臺所反饋分析的結果,對學生課前學習中遇到的重點和難點進行課堂解析;其次,鼓勵學生積極的參與課堂,在課堂上通過基礎知識提問、課堂討論、案例分析、學生實踐知識反問等方式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更為以后評定學生平時成績提供依據;最后,對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和答疑解惑,強化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
3.3課后強化環節
經過課前教學環節和課堂實施環節的實施,學生對本節課所學內容有了一個明確的認識,為了鞏固加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需要課后依托泛雅教學平臺進一步強化。教師將每節課作業、小測驗、學習資料等上傳到泛雅教學平臺,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測試結果、作業情況了解到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與此同時,學生也可以根據測試、作業反饋結果找到自己的知識盲點和誤區,高效、便捷地進行鞏固與復習。
4微觀經濟學課程翻轉課堂實施效果
4.1學生自學能力有所提高
在翻轉課堂模式下,課堂教學活動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學生需要登錄教學平臺在課前自主前觀看錄制好的教學視頻以及課后自主完成測試習題,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從過去被動的學習轉變成為積極主動學習,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在課堂實施過程中,學生需要積極主動的參與課堂討論、搶答、互動等,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極大的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4.2學生學習興趣增加
在翻轉課堂模式下,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枯燥的理論知識,而是作為學習的主體,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來,通過自主學習微觀經濟學知識的相關視頻或者參與課堂討論,都給學生帶來了全新的學習體驗,學生學習興致更高,參與度明顯提升,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