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的作文范文
時間:2023-03-17 10:03: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國傳統文化的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然而,中華民族傳統禮儀文化是中國人民幾千年處理人際關系的實踐結晶,是人與人間行為規范的準則。
3、楊時與他的學友游酢為求的正確答案一起去老師家請教。時值隆冬,天寒地凍,來到程家時,適逢老師在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老師,就恭恭敬敬地立在門外,等候老師醒來。老師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他遍身披雪,腳下雪已有一尺多厚了。此后,“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4、唐朝貞觀年間,西域回綸國是大唐的藩國。一次,回綸國為了表示對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帶一批珍寶見唐王,其中最珍貴的是白天鵝。途中,白天鵝不慎飛走,使者只拔下幾片鵝毛卻沒能抓住白天鵝,使者在擔心害怕之下把鵝毛獻給了唐太宗。唐太宗并沒有怪罪他,反而覺得他忠誠老實,不辱使命。從此“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故事干為流傳開來。
篇2
中國的傳統文化
要說中國的傳統文化可數不勝數,如剪紙、對聯、古詩、傳統節目,春節是我們最重要的節日了。
據說,古時候有一個叫年的大怪物,每到春節它就會出來危害百姓。后來人們就想出了一個辦法,用紅紙剪一個“福”字貼在門上,在紅紙上寫一些吉利話也貼在門上,那叫年的怪物怕紅色就再也不敢來了。從此人們年年貼春聯,;流傳至今。每到過年,街上彩旗飄飄,掛滿了紅紅的燈籠,家家戶戶購買年貨,可熱鬧了,小朋友們穿上了漂亮的衣服。到了晚上禮花滿天,與家人一起吃餃子看晚會,精彩的表演引的我們哈哈大笑,如果天天過年該多好。
春節過后就是元宵佳節,也是團圓節,這天吃元宵、猜燈謎,寓意家家團團圓圓,合家幸福、安康,每人心中無比幸福快樂。中國傳統節目豐富多彩,讓我們的傳統節日永遠繼承下去,讓我們的傳統文化光輝燦爛。
篇3
一、選題策劃的社會價值分析
《于丹〈論語〉心得》一書的選題策劃的社會價值分析是基于以下三方面進行的:
首先,當代中國正處在全球化大發展的新形勢下。因此,如何建立一種全新的、適應新的國際形勢的國際新秩序,從而增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和寬容,并最終引向和平共存,成為當前我們所面臨的一大挑戰。只有正確解決好人與人、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地域與地域之間的關系,才能帶來真正的和平與共存,才能為我國進一步的發展鋪平道路。孔子的“仁學”可以為正確處理這些關系提供有價值的理論參考,它所強調的“和”,在當代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其次,當前我國整體社會形態正處于轉型期,這就使得社會意識形態領域的建設整體上還不夠健全,同時隨著社會節奏的不斷加快,工作強度也有所加劇。生活在這樣一種充滿壓力和誘惑力的社會里,人們難免會感到焦慮和空虛,《論語》中所包含的孔子的“仁學”思想則能夠很好地指導人們如何尋求一份內心的安寧與快樂。因此,對于《論語》的當代化解析也具有很強的指導性。
最后,我國正處于全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時期,對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當代化的解析、發揚,從而創建有時代特色、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化,是這一偉大歷史時期的內在需要。作為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精髓的“仁學”,則更值得在當代加以傳承,使之發揚光大。
二、選題策劃的市場、讀者分析
對于《于丹〈論語〉心得》的市場分析是從外部環境與圖書產品調研這兩方面著手展開的:
從外部環境來看,《于丹〈論語〉心得》作為“百家講壇”系列圖書中的一冊,是與央視“百家講壇”同步推出的。“百家講壇”的熱播,為該書的出版發行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同時,由該欄目引發的一股讀史熱,也激發了對于該書的社會潛在需求,從而形成了該書的潛在市場;最后,由于作者于丹教授在文化界及社會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有利于該書市場空間的拓展。
從對圖書產品調研的情況來看,在同類圖書市場中,書籍種類雖多,但內容大多雷同,并且特點不突出。《于丹〈論語〉心得》在這方面有所突破,融專業性、學術性、通俗性、時代性于一身。這使得該書在同類圖書市場中格外搶眼,有效地拓展了該書在同類圖書市場中的市場空間和市場份額。并且由于電視傳播本身具有即時性、直觀性及內容不易保存等特性,而以電視節目內容為藍本編輯出版的書籍,從某種程度上是對電視媒體的很好補充,更能引發受眾的深度思考。這在無形中也形成了對該書的市場需要。
數據表明,該書的讀者群分布廣泛,數量眾多。其中有一定受教育程度、對傳統文化及歷史較為關注、有一定購買能力的中青年占讀者總量的半數以上,且男性多于女性。讀者構成多為大中專院校的在校生、普通工人及文化工作者,其中的大多數是“百家講壇”的忠實觀眾。
三、選題策劃的成品分析
《于丹〈論語〉心得》是依托“百家講壇”這一央視精品欄目,在于丹教授所做的關于《論語》的導讀及其當代化解析講座大受歡迎的基礎上,以該講座內容為藍本,在經過適當調整修改使其更適合圖書出版要求的前提下精心編輯策劃推出的。而身為知名學者的于丹教授作為該書作者,也使得該書在內容上更具含金量。利用“百家講壇”的品牌效應,加上作者于丹在業內的影響力,可以說該書是品牌效應與金牌作者強強聯手的最佳產物。
(一)圖書的內容及人文關懷
綜觀圖書市場上以《論語》為基礎編輯出版的同類通俗類歷史文化讀物,其內容大致可分為:①直接對《論語》原文進行白話注解;②在對《論語》進行白話注解的同時,點明其所包含的思想內涵及人生哲理;③將《論語》中的箴言、警句收編為語錄這三大類。《于丹〈論語〉心得》作為這類讀物在內容上則不同于這三種形式。《論語》原文作為該書內容的一部分附在書末,而作為全書的主體內容則是作者對《論語》所包含的“仁學”思想及這一思想的當代化的解讀。這種解讀是作者在自身文化知識構成、豐富的人生閱歷的基礎上,通過對《論語》的親身閱讀、思考、總結,巧妙地把其所隱含的哲學思想同當代人的現實生活相結合,用生活中的事例告誡人們如何為人處事、回歸內心的本我。這使得該書在內容上的指導性大大增強。作為通俗類歷史文化讀物,全書在語言表達上也力求簡單明了、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生動有趣,增強了可讀性和趣味性,準確地把握了文化與普及之間“度”的關系,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可以說該書不僅是一本很好的通俗類歷史文化讀物,還是一部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勵志類讀物。
文化是以人為主體的,反映的是人的追求和愿望。一切優秀文化的建設與發展都應建立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之上。在當前社會里,人們所處的環境無論是在經濟上、文化上、還是在思想領域里,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變化,這種種的變化都會給當代人的身心帶來巨大的壓力。面對此種情況,人們更需要一種內心世界的回歸,一種精神、心理上的慰藉。這正是我們所倡導的人文關懷。《于丹〈論語〉心得》所提出的仁愛、平等、寬容、人道、信任、忠誠等正是人文關懷的本質要求。通過閱讀該書,能夠使人們的內心境界得到提升,并且從內心深處體會到所謂的“仁”。這就拉近了文化與心靈之間的距離,在閱讀之余更能激發人們心靈深處的思考與共鳴,用文化的力量安撫了當代人疲憊脆弱的心靈。
(二)圖書的編排及裝幀設計
《于丹〈論語〉心得》一書的內容編排分為兩部分:正文和附錄。正文部分由各自獨立的七個小章節組成。全書這樣的結構布局增強了該書的條理性,方便了讀者閱讀。并且由于正文部分為閱讀所“得”,附錄部分為《論語》原文,這樣的結構編排也有利于兩部分的充分結合、互為補足,把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了起來。從該書的正文部分文字的編排印刷方式上看,對于一些重要的、有指導意義的思想理論采用底色為淡紅的文字框圈出,加以強調,突出其重要性,這樣做有利于讀者更好地把握全書所要傳達的文化思想及整體脈絡,對于該書的閱讀起到了導讀的作用。該書頁面正文的編排采用了讀書筆記式的頁面外邊冊留白的排版方式,有利于讀者在閱讀時能夠及時地記錄下自己的心得感悟,充分體現了編排設計以人為本的理念。同時,在留白處靈活地插入《論語》中的名言警句,使全書在內容上更全面、生動,文化氣息更濃厚。該書封面設計以淡黃色為基調,配以水墨山水畫為背景,以宋體字編排的書名,給人一種簡潔、大氣、古樸、雅致的感覺,與該書的文化內涵相得益彰,營造出了中國傳統文化所獨有的淡雅、含蓄的文化氛圍。配有印有“百家講壇”標識的書腰,也可謂是對該書的一種廣告宣傳。從整體分析,該書開本適中、版式合理、印刷精良,這些使該書更具審美價值和收藏價值。這突出了《于丹〈論語〉心得》在內容結構的編排方式及裝幀設計上獨樹一幟的風格。
(三)圖書的發行及營銷推廣
《于丹〈論語〉心得》由中華書局出版發行,并通過多種媒體宣傳相結合的手段,利用“百家講壇”的品牌影響力,在電視節目中為其進行廣告宣傳;同時也借用作者自身的號召力簽名售書,為該書的順利推廣做足了鋪墊。該書自問世以來就受到來自社會各界讀者的廣泛歡迎,在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也使得“讀史熱”再度升溫,提升了社會的整體文化風氣,在當代社會的文化生活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⑴于丹: 《于丹〈論語〉心得》, 北京: 中華書局, 2007
篇4
[關鍵詞] 動畫影片;創作;傳統文化
如何大力發展原創動畫影片,并以此弘揚本民族的傳統文化?這是一個由來已久的論題。如今,在動畫影片創作中注重歷史責任、民族使命與民族精神已經成為大多數人的共識。然而,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蔓延,信息時代的到來、外來文化的沖擊、民族文化教育的缺乏,都使得現在的年輕人缺乏對本土文化的認識與領悟,對本土傳統文化感到陌生和生疏,他們通常認為現實題材的作品在聽覺和視覺等方面都更加容易讓人接受和感動。所以,對于傳統文化,如果采用簡單、生硬的說教方式是不能給現在的年輕人帶來心靈震撼的。因此,在動畫影片的創作中,潛移默化地融入傳統文化的精髓,從而在開創動畫影片的新局面的同時,能夠“寓教于樂”,使傳統文化得以廣泛傳承,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一、中國原創動畫影片的現狀
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盡管我國原創動畫影片的產量有了“井噴式”的增長,動畫相關企業以及職業教育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追捧,但是廣大的觀眾依然看不到豐富的優秀動畫影片,特別是那些無論從思想、內容以及形式上,都能讓人感同身受的藝術作品,究其原因,如今的中國原創動畫影片無論在主題內容的思想性,還是在視覺造型的藝術性方面,與20世紀的“中國學派”時期相比都出現了嚴重的倒退。國產動畫影片無論在國際動畫電影節上還是在國內電影市場的占有量上,既沒有達到專業人士對國產動畫片的期望,也沒有滿足國人對動畫片欣賞的需求。
改革開放以來,原創動畫影片開始大規模地對西方新思潮、新手法進行吸收和借鑒,尤其是當前的全球語境下,中國動畫影片創作逐步進入了復蘇與探索期。隨著計劃經濟的各種束縛在動畫領域內的逐步消失,動畫業開始走向市場,中國的原創動畫開始了與世界動畫的對話。一時間,競爭與壓力、學習與創造、模仿與特色、世界與民族等成為當今動畫行業的流行話題。同時,中國動畫也已不再是某種單一的影視藝術作品,而是在商業操作的模式下進入了各個領域,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局面,但作品內涵的蒼白和單薄,表現手法的簡單和模仿,都成為制約我國原創動畫影片發展的“瓶頸”。
中國有句老話——“知不足方能知進步”。毋庸諱言,我國動畫影片在各個領域都已大大落后于美國和日本等動畫強國。事實證明,學習與進步、發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從簡單的講述故事到民族精神的弘揚、從老式的“塑料紙+水彩筆”到電腦繪圖,無論主題與手法,中國的動畫影片創作都任重道遠。
二、從傳統文化中創造嶄新的中國動畫電影
一部《阿凡達》,在瘋狂賺取票房的同時,更是讓張家界景區名滿世界。一部《功夫熊貓》,則讓中國武術在西方家喻戶曉,各個武館人滿為患。由此可見,動畫影片作為一種國家文化傳播的媒介,同時也成為民族藝術的一種重要表達形式,動畫影片在一定程度上承擔著本民族文化傳播的作用和功效,事實上,我們祖祖輩輩每一代人都肩負著我國優秀民族文化傳統的美德,我們應該看到,從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才能創造出嶄新的中國動畫形象。
如今,隨著世界經濟的全球一體化進程、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以及現代化步伐的不斷加快,文化藝術氛圍越來越濃厚,文化種類也越來越繁多。在這個時候,我們更加應該尊重本民族的文化藝術價值,繼承和發揚本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保持良好的民族形象,尤其在西方強勢文化面前,更加應該自信、自強,并著力于重新塑造新時代的民族形象。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歷史,我們中國人無論做什么,常常更多地強調歷史感。中國的動畫影片更可以從民族內涵、民間傳統的藝術形式中去找尋可以表達的主題,所以,更多地從民間流傳了幾千年的本土文化中來找靈感、找內涵、制造場景、描繪形象。同時,跳出重歷史、輕現實的樊籬,積極與時代精神接軌,給我們的動畫電影貼上“中國創造”的標簽,已經變得十分重要。
20世紀60年代以來,中國的動畫影片創作就以“中國學派”之名享譽世界,如今,在我國的動畫影片創作領域,拋棄華而不實的創作手法和簡單“拿來主義”的創作觀念,誕生出更多具有“中華標簽”的動畫影片,已經不僅僅是一兩部動畫片的問題了,更多的是一個民族的振興和文化傳承的戰略問題。
三、我國傳統文化元素在動畫影片創作中的應用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對傳統文化元素進行電影藝術化的應用,向觀眾展示我國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在動畫電影舞臺上演繹開拓性的民族化藝術創作,是動畫電影創作者應有的責任和義務。其實早在60年代,我國已經有很多體現傳統文化的動畫電影作品出現。
(一)《大鬧天宮》:吸收民間藝術的優良傳統
可以說,中國動畫影片的本土藝術風格探索,是從《大鬧天宮》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開始的,在《大鬧天宮》的創作中,大量的民間藝術形式得以運用。談到如何對待傳統,正如影片創作者張光字所說:“不要做吸墨水紙,光吸而不化,學而不用,成無用矣”,所以,我們看到《大鬧天宮》在表演風格上主要運用了京劇的程式化動作,強調夸張性和規范性,而在音樂上則采取具有民族色彩的樂調,運用了戲曲的鑼鼓打擊樂來加強音樂的效果,使鑼鼓點同人物動作和鏡頭的銜接、轉換相得益彰,又使人物動作具有較強的節奏感,有起有伏、渾然一體,使得民族趣味十分濃郁和渾厚。
影片中的虛幻場景是真實世界的變形夸張,在《大鬧天宮》中,這一類場景是通過場景設計師對虛幻世界的神奇想象,并借助于傳統年畫的表現手法,表達出對超現實的空間的深刻理解。例如,片中對“龍宮”“天庭”“水簾洞”等場景的描繪,亦虛亦實,祥云繚繞,就是對虛幻空間最好的詮釋。
(二)《三個和尚》:采用中國戲曲表演的“借喻”手法
《三個和尚》的人物造型突破傳統,精練的線條勾勒令人耳目一新。三個和尚分別瘦小、矮胖和高瘦,各自的性格特點也就一目了然,而且三個和尚有不同的出場方式,如第一個小和尚在路上碰上一只小烏龜,烏龜在傳統文化中為長壽的象征。第二個高瘦和尚在去廟的路上,有一只蝴蝶圍著他轉,這時他掏出一朵花,花與蝴蝶在民間表示愛情。第三個胖和尚,體態臃腫,一路汗流浹背,碰到一條河,趕緊喝足水,水中的魚兒在跳來跳去,而且有一只跳到他的鞋里。魚在民間的寓意是“有余”,表示有利。我們從以上可以看出去修行的和尚,心中不免還有人間世俗的纏繞。
篇5
我國動畫的起步就是與傳統文化深深地締結在一起的。萬氏兄弟的《鐵扇公主》題材取自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鐵扇公主》除了在動畫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之外,也是一部弘揚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動畫電影。正是因為優秀的傳統文化與動畫藝術形式的交匯融合,我國最初的動畫創作和探索才有了源源不斷的故事題材和劇作參考。20世紀60至80年代末,國產動畫劇本的創作題材大多取自我國的傳統文化,制作出了許多至今仍被人稱贊的優秀作品。“當時的動畫運用了中國特色的動畫形象、表現手法,結合了豐富的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題材作支撐。”[1]這些優秀的動畫作品讓我們感受到了我國悠久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同時也以一種新的表達方式――動畫,讓我們體驗到了一種別樣的美。
國產動畫在長期的探索歷程中,非常注重民族傳統文化的吸收與借鑒,將中國傳統繪畫、手工藝、戲曲、民間音樂等優秀的傳統文化元素,充分運用到動畫創作之中。中國文化底蘊深厚,歷經數千年的發展,積累了大量優秀的思想文化、民間傳說、寓言故事等,使國產動畫創作有了豐富的題材選擇。《小蝌蚪找媽媽》和《大鬧天宮》這兩部動畫作品都有著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融入了諸多的傳統文化元素。《小蝌蚪找媽媽》的畫面是由工筆和寫意兩種創作方式完成的,每一個畫面都可以看成是一幅氣韻生動的水墨畫。《大鬧天宮》則充分運用了傳統的戲曲元素,角色的臉部形象設計參考了中國的戲曲臉譜。除此之外,早期的國產動畫作品也參考和借鑒了我國的剪紙、皮影戲、折紙、壁畫等民間藝術形式。從我國第一部黑白動畫電影《鐵扇公主》到第一部彩色動畫電影《大鬧天宮》,從第一部剪紙動畫片《豬八戒吃西瓜》到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從傳統手繪動畫到現代數字動畫,國產動畫一直在探索和嘗試構建自己的民族藝術風格。而在國內動畫市場日益多元開放、激烈競爭的當下,這種探索和嘗試對于國產動畫的未來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華夏文明博大精深,有助于在創作劇本時挖掘出更加具有藝術意義的題材。古典詩詞,戲劇戲曲等傳統藝術形式的綜合運用,可以更好地為動畫劇本創作增添民族藝術性。考究的古典文學用詞和經典的民間傳說,都給人一種美的感受。動畫劇本不同于小說和散文,劇本是一劇之本。動畫劇本創作中的角色設計、場景設計、語言對白設計等都可以融入我國的傳統文化元素。最終創作出的動畫作品通過一系列的鏡頭設定,為觀眾呈現出跌宕起伏的故事劇情,將觀眾帶入一個虛擬的敘事空間。文學典故和民間小說等藝術形式經過長期的積淀,為動畫劇本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靈感來源。動畫劇作家需要不斷進行積累和探索,在借鑒我國傳統文化的同時注意創新,制作出符合大眾審美的優秀動畫劇作。中國動畫事業起步于傳統文化的土壤,也因傳統文化而逐漸壯大。從早期的傳統動畫到當下的數字動畫,中國原創動畫將會因其傳統文化根基逐漸成長得枝繁葉茂。
二、 國產動畫劇本創作中傳統文化的堅守
20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動畫市場逐步開放,國外動畫開始涌入國內與本土動畫一爭高下。面對歐美、日韓動畫的沖擊,國產動畫遇到了更大的挑戰和機遇。國外商業動畫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產業鏈條,從動畫衍生品來說,音像制品、玩具、卡通書籍、服飾等充斥著日益繁榮的動畫市場。此外,國外動畫的文化價值也在潛移默化地傳輸到國內。美國的個人英雄主義情結,日本動畫對生態環境問題的關注等,都通過動畫滲透到了國人的精神價值領域。“日本動畫總是不遺余力地將日本的民俗文化和民族文化性格滲透在作品的一點一滴之中,使之與動畫的表現形式完美地融合,從而形成了自身獨特的表現風格,并獲得良好的文化傳播效果。”[2]中國如果不能以強勢姿態把握國內動畫的發展走向,不難預測未來的國產動畫將會丟失自身的文化傳統以及本民族的核心價值觀。同時,日趨多元化的國內動畫產業環境也使觀眾的審美l生了改變。受日本以及歐美動畫的影響,一些國產動畫的創作走上了效仿之路。一味的模仿帶來的后果就是觀眾的審美疲勞,無法使動畫作品深入人心。因此,在進行動畫劇本創作時,可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以形成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動畫劇本創作之中,不但可以形成自身獨特的藝術魅力,而且能夠增加動畫作品的文化內涵。
2016年上映的國產動畫電影《大魚海棠》,因大量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加入,使之顯現出了獨特的東方古典神秘氣質。在歐美、日韓強勢外來文化影響下的國內動畫電影市場中,《大魚海棠》的出現顯得尤為搶眼。影片中瑰麗的畫風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運用相得益彰,令人印象深刻。該動畫電影的創作靈感來源于道家經典著作《莊子》的《逍遙游》,“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的開場,為其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調,同時也為動畫場景以及人物角色塑造提供了意境悠長的想象空間。除了故事取材于中國的文化典籍之外,該動畫的場景設定也加入了許多傳統文化元素。主角椿居住的樓房場景取自于客家土樓,靈婆住的如升樓以及雨夜椿從村莊跑過時路過的土樓都做了較為真實的還原。眾多的傳統文化元素與精致的細節相呼應使《大魚海棠》成為近年難得的國產佳作。
隨著歐美、日韓等動畫的引進,中國動畫觀看群體的年齡層次也在不斷擴大。兒童不再是國產動畫唯一的觀眾群,成年觀眾也可以從國產動畫中受到啟發,獲得新的藝術認知。“卡通動畫作為敘述故事和視覺娛樂的一種方式,可以為世界各地各年齡的人們帶來歡樂和信息。”[3]任何一部動畫作品如果缺乏當下性就會變得僵化,在運用傳統文化元素的同時我們應將傳統文化巧妙融合在富有當下社會性的劇作中,傳統和現代進行有機統一。畢竟觀眾是生活在現代文明中,其活動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制約。如果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沒有任何關聯,也難以激活觀眾對觀看動畫作品的興趣。動畫《西游記之大圣歸來》根據《西游記》改編,以當代價值觀作為落腳點,同時還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該片不但保留了原著中的角色形象,而且延續了原著《西游記》中孫悟空的典型性格――不知善惡,無仁之心,強人所難,過度追求自我。無論在哪個時代,這都不是一個正面的形象,所以他需要改變,需要完善自身。基于傳統文化進行動畫劇本創作,在傳統文化的深厚影響力下,動畫作品不但能夠使兒童易于接受,也同樣適合成人觀賞。
三、 國產動畫劇本創作中傳統文化的創新
20世紀80至90年代末,國產動畫由于缺少對傳統文化的深入挖掘與創新而發展緩慢。其中一方面的原因是難以對故事題材本身的來源進行深入的探索并產生新的創意。傳統文化的表述通常會結合一定的意境,運用夸張的表現手法。從前期的角色定位到細節的繪制都需要嚴格把控,延長了制作周期,大大增加了制作成本;另一方面,傳統文化元素在劇本創作中的運用很難被低齡兒童接受,過于抽象化,因此難以推廣。隨著動畫制作技術的進步和對傳統文化認識的加強。目前越來越多的國產動畫因傳統文化元素的加入而備受關注。《大魚海棠》對中國傳統民族文化風情的解讀,《秦時明月》對俠文化的表現,《大圣歸來》對悟空形象的顛覆與創新。動畫中的民族藝術風格是從角色形象、場景表現和故事特色出發的,并非一味地遵循歷史的形象設定。國產動畫在緊跟時代潮流的同時,傳承中國民族文化,使傳統文化與國產動畫形象相結合,注重藝術的表達和民族文化內涵的展示。
正視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以傳統元素的運用為切入點進行陌生化的藝術處理,是動畫劇本重要的創新手法之一。以國外經典動畫《功夫熊貓》為例,在我國傳統藝術形象與故事的基礎上,進行不斷地加工改編使其符合大眾的審美需求。該影片中“最熟悉的陌生人”――熊貓阿寶對我們來說是非常吸引人的。俄羅斯的一位藝術家曾經這樣說過:“藝術表現就是要追求一種陌生感。”[4]因為生活中的現實已經被人們所熟視無睹了,通過將熟悉的傳統文化題材進行陌生化處理,這在某一種程度上更能夠吸引觀眾的目光,激發起觀眾的好奇心。同樣的道理,觀眾對于耳熟能詳的經典故事,好奇心則會逐漸消退。在新的時代環境下,我們應該不斷克服觀眾對于老套情節模式的概念化說教,從觀眾審美情趣的需求出發,發揮想象力推陳出新,創作出富有新鮮感和時代美感的動畫作品。
在《功夫熊貓》系列動畫電影中,可以看到許多具有中國民族文化特色的形象,尤其是該影片主角選擇了中國獨有的熊貓。在影片中熊貓阿寶不斷克服挫折和困難成為“神龍大俠”,熊貓阿寶的恩師傳授給阿寶的功夫也都是中國傳統武術的典型,比如虎鶴雙形、猴拳、螳螂拳、飛檐走壁等。其次,片中隨處可見中國特色的事物,比如紅磚綠瓦的圍墻,傳統樣式的生活用品,包括飲食各個方面也都取材自中國傳統文化。但值得注意的是,《功夫熊貓》系列動畫電影將故事角色和場景繪制包裝成中國風格,實則隱含的是濃厚的美國文化價值觀念。美式的英雄主義確實為夢工廠帶來了巨大的商業利益,同時也在全世界范圍內刮起了“中國風”。反觀國產動畫,雖然近些年國內動畫產業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大量動畫作品涌現市場,然而相對于國外動畫,我國的大多數動畫作品還處于既不叫好也不叫座的尷尬困境之中,其深層原因是動畫創作者對傳統文化理解不足,缺乏創新能力。面對這種現狀,我們應立足于民族傳統文化,不斷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同時,在國產動畫劇本創作中進行大膽創新,形成具有民族文化色彩的藝術風格。
從劇本的故事內容入手進行情節的擴充和化,也是動畫劇本改編的一種創新方式。被人傳頌經典的古代小說,可以補充和擴展劇情發生的因果,使角色的成長歷程符合動畫的藝術特點。“中國傳統題材在創意改編中,既要保留多年傳承下來的情節精華和精神魅力,又要進行審美趣味的融合創新,要努力以新穎表達,趨同于當代觀眾藝術欣賞和文化消費觀。”[5]在《大圣歸來》的劇本中,增加了孫悟空被江流兒從五指山下解救出來法力全無的情節。這一改編,不同于之前古典小說《西游記》中的故事情節,使人們看到了不一樣的孫悟空,創作者為大圣賦予了更多的人性,使其成為有著普通人思想感情,具有喜怒哀樂的落魄英雄。在后時代的文化語境里我們也容易感受到孫悟空的舍生取義、自我救贖的情感歷程,更加符合當下的“現代英雄主義精神”。在進行動畫劇本創作時,需要不斷地對傳統文化進行提煉與加工,這就意味著對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領悟和把握不應只是局限于某一個方面,應以現代的審美觀念對傳統文化元素進行提煉和改造,使動畫富有民族特色和時代感,進而提升作品整體的藝術感染力。
篇6
關鍵詞: 《中國傳統文化》 教學工作 教學思考
引言
在新形勢下,高等教育如果不注重人才培養質量,則其所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勢必難以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中國傳統文化》課在高校的教書育人中既擔負著為社會現代化建設培養合格人才的重要任務,又關系到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的傳承。目前,我國高校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已開始得到高度重視,一些地區和高校中的文科專業普遍開展了《中國傳統文化》課的教學工作,但相當一部分高校受到教育理念、專業設置、就業壓力等外部因素的影響,在課程設置、師資隊伍建設、校園人文環境營造等方面采取的措施不夠得力,使得《中國傳統文化》課的實際教學效果并不樂觀。筆者結合長期從事《中國傳統文化》課教學的實踐,就如何強化《中國傳統文化》課的教學效果,如何把我國的傳統文化的精華和精髓融入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進行了專題研究,以期強化《中國傳統文化》課的實際教學效果,促進高校德育教學工作。
一、高校《中國傳統文化》課教育現狀
(一)部分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偏差,道德素養急需培養,且《中國傳統文化》課的教學工作吸引不了學生。
比如某些同學理想信念淡化,思想道德心態逆轉,人生信念庸俗。知識經濟條件下,社會對大學生寄予厚望,而一些大學生的文明素質卻令人擔憂。一些學生以自我價值的實現為核心,極端強調個人本位,社會、集體不予考慮;在物質和精神關系上,過于關注眼前的機會和發展,忽視遠大理想和目標,不少人把實現較高經濟收入和安穩生活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重實惠、求實用,從而淡化社會責任感,甚至陷入極端個人主義的泥坑;在索取與奉獻關系上,則一味強調索取,認為個人貢獻應與社會索取相等價。部分學生在價值觀取向上過于急功近利,敬業意識薄弱,理想追求淡化。有些同學在價值觀上甚至存在貪圖享樂、拜金主義和不勞而獲的思想,有些同學道德觀念弱化,等等。
大部分學生確不知道如何塑造自我性格,不知道從我國傳統優秀文化中吸取有價值的文化,甚至不知道我國傳統文化中諸多精華部分所在,一味沉浸在浮躁的世俗娛樂文化中,從而更加迷茫,不知所措。在上《中國傳統文化》課時,不少學生開小差,逃課,玩手機等,消磨時光,糊弄老師,學習態度不端正。
(二)傳統《中國傳統文化》課的教學手段單一,流于空泛,不能很好地展現傳統文化的精華內容。
學生對課堂的無興趣和老師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有很大關系。由于部分高校不重視《中國傳統文化》課的設置與教學工作,在專業課程設置、任課教師選配、課堂教學效果監督等方面要求低,著力少。任課教師授課缺乏足夠重視,或者囿于自身素質的不足,不能很好地采取課堂教學技巧,無法讓學生感受到我國傳統優秀文化的魅力,嚴重制約了優秀傳統文化教書育人的效果。
(三)《中國傳統文化》課的教材編寫模式陳舊,格式單調,不能很好地適應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很好地承載教學任務。
目前市場存在的幾套教材,編寫思路偏于陳舊,重理論知識,輕教育手段創新,不能很好地適應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實際,無法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也不利于引領廣大任課教師用適合學生特點的方法開展這門課的教學工作。
二、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塑造大學生人格的重要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是連接古代、現代、未來中國人的時間之流、生命之流,是維系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是中國人的精神生命。我們在高校中開展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思考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絕不僅僅是為了讓大學生獲得一些可有可無的歷史文化知識,而是要他們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感受和反思,自覺繼承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建設和發展現代的新型文化,成長為具有文化素養和道德情操適應時代要求的青年人。
中國傳統文化在解決目前人類面臨的各種矛盾沖突時能夠產生和發揮重要作用,它所具有的豐富資源和潛在價值已經被不少世界著名的哲學家、歷史學家、政治家、實業金融家、未來學家和漢學家們看好,他們紛紛預測,在21世紀能夠主導世界文明的將是中國文明或東亞文明,他們稱21世紀是“亞太時代”或“中國的世紀”。中國文化必將在新世紀的人類文化建設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則是毫無疑問的。因此,加強《中國傳統文化》課的教學工作,是各高校培養合格人才工作,是我國高等教育搶占未來世界文化制高點的迫切需要和重大歷史任務。
三、如何強化《中國傳統文化》課的教學效果
大學生從小就接觸了大量西方文化,接受傳統文化和民族美德、民族精神的教育卻很不夠,造成思想上的傳統文化斷層,這是導致諸多問題出現的最重要原因。
首先,各高校及教育行政部門要非常重視《中國傳統文化》課的設置與教學工作。對于以文科專業為主的院校,要增加《中國傳統文化》課的課時量,對于以理科專業為主的院校要普遍開設《中國傳統文化》課,同時要嘗試編寫分類的傳統文化講義或教材,要把本科生、專科生、中專生的教材分開編寫,突出不同的層次和內容,各層次教材要做到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其次,各高校要設置《中國傳統文化》課的教學團隊,選配在不同傳統文化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為學生講授傳統文化知識。要把那些在音樂、美術、建筑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領域有研究的學者老師聚合起來,共同講授《中國傳統文化》課各章節涉及的不同領域的內容。教師不要面面俱到什么都講,從學術角度考慮是不現實的,勢必影響教學效果。
再次,要重視《中國傳統文化》課的實訓教學工作。“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加強實訓教學,提高教學的直觀性和感染力,是強化教學效果的最有效手段,也是豐富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形成良好人格的重要途徑。
結語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指以華夏民族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發展的文明成果,包含豐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個人只要按照修身的原則和方法,自強不息,進德修業,開發自身潛能,就一定會鍛造成理想人格。任何民族的發展都不能離開傳統文化,高校教育更應植根于富有底蘊的傳統文化之中,培養出具有民族特質的高級人才。因此,當代高等教育應堅持把促進社會傳統文化教育作為校園教育的核心,努力改進《中國傳統文化》課的教學和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蔡炎武,劉鐵芳.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現狀及對策分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1996,1(1):45-47.
[2]劉綠絲.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之管見[J].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6(18)22-24.
篇7
【關鍵詞】前衛文化;傳統文化;人文素養
近年來,隨著我國職業教育的飛速發展,教育教學的目標越來越明確,培養技能型、實用型人才成為職業院校的首要任務,而技能型、實用型人才培養離不開職業核心能力的支撐,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人們認識到培養職業核心能力,就是培養學生終身自我教育能力,終身自我教育能力是使學生的專業技術和社會綜合能力得到充分發揮,潛能得到充分顯現的能力。但是對于職業院校學生來說,目前普遍存在重科技輕人文的現象,掌握一門技術固然重要,但是怎樣做人,怎樣培養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養成健全人格,是影響其職業人生的固本之源,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一部分。利用前衛文化的新潮影響力將中國古代優秀文化內化為學生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將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道德素養,增強其精神競爭力。
學生在接受前衛文化的同時感受傳統文化的厚重,不否定文化的新潮與前衛,亦不排斥優秀的傳統文化,從而建立起基于深厚民族文化底蘊上的時代文化,即建立以和合為基礎的先進的時代文化,這也是針對當前職業教育中偏重前衛新潮文化,缺乏古代優秀文化的積淀而提出修整意見,從理論到實踐地研究傳統文化與前衛文化的關系,辯證地使學生不厚古薄今,也不厚今薄古,在中國古代思想和優秀古典文化中汲取文化營養,不偏激,不保守,不妄自菲薄,不妄尊自大,從而為職業院校人文學科教學開辟路徑。
目前我國的職業素質教育理論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成果,于2014年9月我國第三十個教師節時在《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中說“教育是提高人民綜合素質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如何有效地履行教育職責,達到教育教學的根本要求,是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重點,職業院校學生因強調技術技能的開發與利用,在人文教育環節方面相對薄弱,致使有些畢業生面對社會、面對擇業時產生一定的心理差距,使專業技術才能不能得到充分展示,還有的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明確提出了“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茍不得圣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在人才培養以德為先的形勢下,人文學科將發揮巨大優勢,從培養應用性專門人才的邊緣學科走向教育整體的基礎地位,人文素養成為綜合素質的核心力量,如何處理不拘泥于職業核心能力培養范疇,從中國古代優秀文化與前衛文化的聯系入手,力求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融入到學生未來的人生以至整個社會的人文素養的養成中,達到以和合為目標,在歷史文化觀的映照下建立先進的時代文化,這也是當前大學生建構自己職業素質教育體系的一種可行性辦法。如何使作為中國古代優秀文化與前衛文化的載體――文科類教學回歸本位,讓它在教育教學中充分發揮作用,下面就此提出幾點看法。
一、職業院校文科教學中的弊端
(一)傳統文科教學方式強調理論性、思想性,分析文章或作品強調的是思想站位高,學生圍繞作品本身尋找作者的觀點,拓展度不夠,不能保證前衛思想中的開拓創新成為不受限制的一種文化心態,學生心理素質如合理的信念追求、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不能得到健康發展。雖有慕課程(MOOC)、微課程(mini course)等新方法引進,課堂的趣味性、生動性加強了,但受資源、教學環節、個人愛好等條件限制也較大,從長期教育角度來說整體方向仍然需要作品本身占主導,老師的引導作用偏大,難點是在教學中不能體現人文關懷,缺少思考和互動時間,如果學生不想學或不愛學時則這種改革作用并不明顯。
(二)為突出專業的實用性,許多職業院校增加專業課課時數,大力削減文科教學內容,使文史不連,文科教學內容出現了斷裂。或為配合專業教學,選取某一部分學習內容,致使無法把某種人文思想貫徹到底,有時選取的學習點可以輔助專業知識的學習,但其邊緣從屬地位決定了它歷史思想的傳承無法融會貫通,甚至離傳統文化與思想漸行漸遠。
(三)過分強調前衛而突出了功利性,人為地切斷了文化的歷史連續性。中國古代優秀文化是中華民族賴以發展的基礎,沒有繼承就沒有發展,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經不斷淘汰優化,形成了強大的民族基石,不是可以隨意拋棄的,但是在強調大學生畢業能就業的問題上,人們過多關注動手能力,忽略了思想的傳承,加以先進手段的迅速推廣,造成社會整體素質的發生變化,如“小悅悅事件”“云南躲貓貓事件”,各種網絡經由網絡的迅速傳播,一呼百應,如果不能正確判斷事件的真實性及其意義,盲從也讓人無所適從,不利于大學生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繼承優秀的文化因素會使大學生的心理與行為發生積極而持久的改變,不斷完善自我人文素養,才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對人才素質的全面要求。
二、傳統文化在職業教育中的延續與發展
以中華民族為創造主體的傳統文化,緊緊依附在中國的土壤上,具有鮮明特色和穩定的結構,世代傳承,影響了整個中國社會歷史的發展和進程,形成了宏大的古典文化體系,從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到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再到三千年的儒家思想獨霸天下,人們形成了共同的風俗習慣、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不是一個短暫的落后現狀就可以完全抹煞的,隨著民族的形成與發展,文化的民族性已滲透到人們生活思想的方方面面,基于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有其深厚歷史文化背景。隨著社會的進步,西方各種先進思想與現代文明沖擊著古老的文化,各種超越時代的新思潮不斷產生,它們以不合作、不妥協的方式自覺、自律地抵制著同化的平庸的威脅,極大地吸引了大學生的注意力,不懼強權、不事媚俗的文化立場延伸著對精神自由的追求與渴望,影響了職業院校學生的心理追求,表面上看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已式微,但骨子里始終有一條根支撐著我們的職業教育,要想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必須統一思想,以儒家思想引導學生心理建構,做好基礎教學即人文思想的普及與完善,打好終身教育的基礎。教學中利用傳統文化豐富的文化營養對大學生進行從思維方式到思想核心的改造,以保證他們由內到外的人文素養的養成,達到職業核心能力的確立,綜合職業素質的完善。
為探討推動高職院校提高人文素養的途徑和措施,我們以學生的興趣為融入點,以職業素質提升為導向向大學生關注的焦點進行了問卷調查,此次調查主要針對河北旅游職業學院學生文科類導游、航服專業,理科類商管、園藝專業和預科班學生計200人展開了問卷調查。
在文化多樣性的時代主題下,每一種文化都在經歷著考驗,中國的文化也不例外。那么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對課程中的傳統文化成分有著怎樣的態度,我們是否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足的了解?這是我們本次調查的目的。調查結果顯示:無論承認與否,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熟悉和熱愛程度要超過前衛文化,根深蒂固的影響還是存在的,人們無意中決定著對某種意識的取舍,這也決定了其內在素質對人的思想行為的作用。如上表所示,無論時代怎樣發展,人們的追求發生了何種變化,一條根一直存在其間,即對人性真善美的嘔歌,對人性假丑惡的唾棄,社會的主流價值導向會自覺地履行社會責任,成為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大學生承擔的是社會責任,要想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我們有必要從內在素養的提高上下功夫。
三、前衛文化的本質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
文化的前衛表面上看是不合作、不媚俗的文化立場,追求的是藝術對精神的最大自由,貫穿的是否定之否定,力求在機械呆板的文化圈中沖出一條新路,力圖反對主流社會標準,以超前、丟棄、激進為主題而建構一種文化指向性,用以指導文化的發展及發揮其社會功能,由此來看中國的古代優秀文化經歷著時代的考驗。
為了解文化復雜性對大學生的文化認識的沖擊,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國傳統文化對現代前衛文化有怎樣的態度,我們是否對所謂的前衛文化有著深足的了解?它與中國古典優秀文化的融合會帶來什么樣的結果?我們針對河北旅游職業學院學生210人展開了問卷調查,具體情況如表二:
調查結果顯示:一方面他們承認前衛文化的主流地位和對大學生本身的影響要大于中國傳統文化,另一方面,大學生對前衛文化只是模糊認識,對于融合后的看法是接受前衛文化的先進性和中國古代優秀文化的精華,如對正面價值取向和節日的認可,對未來趨勢分析更是看重傳統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認為即使二者融合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將占主導地位,這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肯定和認可。
針對上述現象,我們強調職業教育立足于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教學,輔以前衛文化的先進性引導是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有效手段。對于前衛文化的賞識和興趣決定了大學生的追求行為,青春期的大學生喜歡挑戰,喜歡激進,不安于現狀,正確的引導可以增強大學生的精神競爭力,那么在職業教育中我們可以利用傳統文化的精華建立以和合為目標的先進的時代文化觀,不拘泥于過去,不否定現代,不悲觀未來,以繼承為主線,以文化的進步邁向自由階梯,樹立科學地價值觀,以文化人格來保證自己的內在品質的提升。
四、堅定信念,明確目標對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的作用
個人的人文素養質量是個人健康發展的結果,社會的人文素養質量是一個社會積累文明成果的結果,文明進步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它決定了大學生未來發展方向,泰戈爾說過文化的根脈象種子一樣,不斷地生根、發芽、繁衍生息,養成了人文精神,大學生要想從根本上提升人文素養,必須先養成文化的種子,利用前衛文化的新潮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增強就業競爭力,促進職業教育中人文教育理念的滲透,從而達到職業人豐厚的人文底蘊。
參考文獻:
[1]司馬光著,王英俊等編.資治通鑒文白對照全譯[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2.
[2]劉玉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思想教育與大學生社會角色心理研究[R].承德:河北旅游職業學院,2011.
篇8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人文教育;高職
人文教育是“精神成人”的教育,教人成為一個獨立、完整的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人文教育不是簡單地傳輸人文知識,而在于有效地輸出文化及價值觀,塑造學生獨立、完整的人格。具體地說,人文教育就是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讓學生對于自身、他人以及外界有足夠的人文感悟與人文情懷,促使他們正確處理本我、人己、物我的關系,發揮學生的最大的個人潛能。
建國后,我國仿照蘇聯的高等教育模式,建立了以具體專業劃分的“專才教育”體系,專才教育過分強調科學教育的重要性,忽視通才教育,使得我國的人文學科教育領域落后于發達國家。在經歷了之后,高等教育恢復得最迅速,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高級專業人才培養上,我國的高等教育成績斐然,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培養輸送了不少高級人才,但是這種模式教育的弊端也越來越明顯,近年來引發了許多令人擔憂的社會問題,也越來越不適應我國當前經濟發展對高素質、高情感人才的需求。
由于慣性,長期以來中小學推行的考分應試教育,導致學生只注重高考科目的學習,非考試科目的學習基本被刪除、占用,這就造成學生知識結構的不全面。進入大學后,專業學科劃分過細,基礎性、通識型的課程嚴重不足,大學生出現了明顯知識結構缺陷,知識結構的缺失也就導致學生在心靈方面容易出現不充實、不豐富、不優雅等問題出現,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來,國內一些理工科大學覺察到學生的知識結構問題,已經影響到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忽略人文教育使學生缺乏社會責任感,對歷史和社會的了解和體察嚴重不足,對良知和情感相當漠視,他們都是某個專業的技術精英,但是心靈世界卻相當空虛,容易迷失自我。于是一些高校開始逐漸重視并實施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空白的現象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是,在大學校園中“重理工、輕人文”的傾向仍然存在,高等職業院校也不例外,職業學校學生中,精神面貌普遍存在自我中心急功近利,傳統美德淡薄,生存觀念扭曲,忽略社會價值的意義,實用主義傾向嚴重。大學生“價值懸浮”和“精神貧血”的現狀也依然普遍。因此,加強大學生人文教育,提高大學生的綜合人文素質,已經成為當前我國高等教育面臨函待解決的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悠久歷史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方面的財富,是中華民族道德、精神、智慧的精華,這其中包含著廣博的人文教育資源。在大學人文教育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傳授豐富了人文教育,在塑造完整人格、傳遞中華民族價值取向上起著非常正面的作用。具體來說,傳統文化能從以下幾個層面入手滲透人文教育:
(一)自強不息的人生信念。《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正是對中國人人生態度的經典性概括。儒家強調做人要堅韌、有擔當意識,要有不屈不撓的精神。這種人生態度也是中國知識分子都一生追求的,可以說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才是一個積極人生的大前提,也可以增強抗挫折力以及堅忍不拔的精神,從而更加適應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
(二)積極入世與恬淡物外的人生修養。中國傳統文化重視人的內在修養和精神層面。儒家思想為我們設計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積極入世”的人生價值目標。道家思想則為我們策劃了一條返樸歸真、恬淡物外的生活理想,“無為之為是大為”,強調回歸自然,反對無節制的物欲追求,講求精神與自然同在的生活目標,可以說儒道兩家為不同處境的中國人設計了不同的人生修養目標,同樣充滿睿智,以樂觀、豁達的心態對待人生。
(三)重人倫道德的倫理規范。中國人自古就是以家庭、家族為本位,以倫理為中心,“尊祖宗,重人倫,崇道德,尚禮儀”,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倡導尊重人格、推己及人的道德觀念和“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責任意識,促使我們建立起良好的社會倫理意識。
(四)仁、智、勇的統一。儒家思想強調“仁者愛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以仁愛之心對待他人。孔子把仁、智、勇成為“君子之道”,“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仁、智、勇是儒家學說中完美人格的體現,也是君子修養品格、成就事業的必要前提。
(五)持中貴和、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處世觀。“和”是萬物生存發展的基礎,只有“和”萬物才能得以成長,天下才能太平。國家方能興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講求和諧是謀取發展,反對忽略個性強求一致,“中也者,天地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在人與自然關系上,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以不破壞整體統一為原則。季羨林先生指出:“‘天人合一’就是人與大自然的合一”,“人與大自然應‘合為貴’。”“天人合一”,要求人要與自然萬物同為一體,同時也是提醒人類不要肆意破壞自然生態環境。在天人合一的世界里,人類社會才能重新回歸平和、安詳的精神家園,走向趨近完善的最高境界。
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極其豐富的人文精神內涵,這些財富盡管歷經時代變遷世化,卻應該始終根植在每一位中國人的心中,也是加強人文素質教育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必須堅持不懈,才能為培養出人格更加完善的人才,才能讓學生在將來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堅實穩健。
參考文獻
[1] 龐振超.近二十年通才教育的重建[J].現代教育管理, 2012年第6期.
篇9
孔子在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從理性的高度總結夏、商、周三代文化傳統,把三代文化精神進行了提煉,得出三代文化的基本核心就是“仁”的結論。
什么是“仁”?“仁”在字義上從“人”,從“二”,意思為“二人共存”,“仁”的基本含義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被稱為“忠、恕”之道。意即:“我要在社會上立足,就要別人在社會上立足,我要發財則要別人先發財。”先秦時代的人必須以家族作為保存自己的單位,人的貴賤是以家族的興衰而定的。當時,邦國家族的人都是以邦國、家族的興衰為自己興衰的前提。
孔子總結的“仁”,有三個方面的內容:
其一,以人倫道德為基礎的政治論。如:孔子的“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即說:君、臣、民的關系是相互的利益關系,目的是保持共同體的平衡,使之持久保存下去。
其二,主張在經濟上的同生共食,平均和諧。孔子說“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和,不患貧而患不均,蓋均不貧,和無寡,安無傾。”這說明了孔子的經濟思想,就是用族類的團結去解決農業社會中剩余財產較少的經濟問題,用族類的團結抵制因財產關系而形成的不協衡現象,防止家族的破裂。
其三,在倫理上則強調族類至上論。孔子把家族中的事親原則推播到整個社會,并將其作為人們行事的準則。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公。”就是說,弟、子進家門孝敬父、兄,出門則要對長、官也要像弟、子之孝父、兄,處事要謹慎講信用,廣泛愛護公共財產。
孔子所總結的三代文化精神反映了農業社會的根本特點,農業生產方式與生產力低下,產量不高,加之黃河流域的環境險惡,水旱頻繁,因此,個人必須依賴于集體,小生產、個體勞動者必須依賴于國家的保護。同時,由于產品的不豐富,社會貧富分化不激烈,原始氏族制度以家族的形式得以長期延續下來,造成了人際間交往的狹窄以及人的價值觀念的窄化。由此使孔子思想在中國影響很深,并成為一種意識形態延續下來。
孔子從理論上把三代精神提煉、總結出來,構成中華民族的文化心態。以孔子思想為基本內容的儒家學派在春秋戰國諸子爭鳴中是主要的一大學派。在漢初,儒家學派繼續壯大,繼承了孔子的學術思想,以恢復三代文化傳統為己任,同時,又與時俱進,不斷地吸收各家思想的精華,為大一統封建王朝提供了一套能夠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思想體系——“經學”,它在漢初七十年間,與黃老之學相互論難,相互補充,終于在漢武帝時期取得了獨尊的地位。
篇10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446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6-01-11
一、現階段周圍環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產生的影響
1.互聯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產生的影響
隨著社會科技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人們的信息傳播方式也出現了相應改變,而互聯網的大范圍普及徹底改變了人們的信息交流方式。大學生群體對新鮮事物的接受速度非常快,互聯網已然成為大學生的主要信息獲取途徑。但互聯網中的信息量十分龐大,各種思想觀念摻雜其中,大學生群體缺乏社會生活經驗,無法分辨其中混雜的錯誤價值導向。在這種缺乏一定判斷能力的情況下,大學生群體容易在互聯網中吸收錯誤思維觀點,影響其心理健康成長。
2.社會生活環境影響
大學生在大學學習過程中,需要獨自面對社會,參加各項社會活動。在沒有家長監管的情況下,大學生很容易與社會中的不法分子產生接觸。因為很多大學生缺乏對接觸人群的判斷能力,所以很容易受其傷害;即使在雙方暫時和平相處的情況下,社會不法分子也會有意或無意向大學生傳導“負能量”,對其心理健康狀況產生不良影響。
二、中華傳統文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作用
1.傳統文化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提供了文化支持
改革開放以后,為了推動我國教育發展,國家在教育體制改革中大量沿用西方國家教學理念,這一行為也著實提高了我國的整體教育質量。但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我國與西方國家存在很大差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大學生心理教育方面的內容多是以歷史知識、政治思想、經濟理論為主導,而這些理論知識一般都具有專業性,對于學生的實際生活幫助甚微。我國對心理教育的理解與西方國家不同,我國希望在校大學生能夠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培養正確思想觀念,從而端正行為及道德規范。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文化”二字,指的不是狹義理解的文化知識,更為重要的是我國千百年來積累的精神文明財富。
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國精神文明的精髓,能夠促進我國大學生精神文明建設,因此,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融入優秀傳統文化,需要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支撐。
2.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意義所在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情況取決于周圍環境以及受到文化影響,文化需要經過時間的沉淀與打磨才能臻于完美。我國歷史悠久,歷史文化傳承也十分完善。在經過幾千年的碰撞與變革后,如今流傳下來的民族文化是我國無數先輩的智慧結晶,其中有著中華民族為人處世和對道德修養的行為方向,能夠有效地幫助大學生提高人際關系交往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道德行為水平等,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此外,我國大學生通過學習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能夠有效提升民族自豪感,愿意為祖國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3.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對大學生行為道德規范的引領作用
大學生行為道德規范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內容中的一部分。我國民族傳統文化中有很多內容都能夠起到端正大學生道德行為的作用。學生通過學習我國傳統文化,能夠有效提高自身道德修養,培養高尚情操,實現心理健康目標。
我國傳統文化是國家文化靈魂所在,優秀的傳統文化不斷推動著我國向前發展。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會直接影響到他們步入社會后的生存發展。此外,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實現我國思想文化建設的基礎所在,為此,國家有必要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
在此,本文希望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能夠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加以重視,進而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應用,促進我國精神文明建設。
參考文獻: